时间:2022-11-06 23:15: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公元前167年,山东临淄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就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就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治错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是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的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他们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可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们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了一个办法,把肉刑改为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就这样,缇萦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这在中国法制史上是一件具有进步意义的大事,而缇萦救父可以说是引发此次改革的导火索。小姑娘缇萦的勇敢和仁孝也传遍四方。
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购书信息
山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图书发行总公司
地址:济南市纬一路321号
邮编:250001
网址:省略
电话:0531—82092661
“孝”之意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於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
古文说“孝”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文》:“孝,善事父母者。”《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
“孝”之言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爱国主义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谦,从言,兼声。本义作谦虚,谦逊解。是为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其内涵一曰“地中有山”,指个体要自我减损,做到有功能忘,有功不伐。二曰“衰多益寡,称物平施”,指个体要做到减有餘增不足,衡量物质多寡公平施予。
古文说“谦”
《说文》:谦,敬也。《玉篇》:谦,逊让也。《易·系辞》: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又,谦者,德之柄也。《易·谦》:谦谦君子,用涉大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史记·魏公子列传》:皆谦而礼交之。
“谦”之言
呎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东晋·葛洪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龙川别誌》卷上:“上以谦虚为贤,下以傲诞为高。”——宋·苏辙
谦得益。——宋·欧阳修
盛满易为災,谦冲恒受福。——清·张廷玉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虚败由奢。——
“谦”之事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人的道德水准开始下降,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暗长。使校园这一块净土,也已不在纯洁了,孩子们的心灵被污染。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从小就应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美德。
一、结合教材特点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传统美德是一种思想教育、行为教育,是要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美德,培养传美精神。我们都知道,劳动本身并不自发地具有教育性,必须与思想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劳动具有教育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立志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遵守纪律的美德。综合实践课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和教育性三统一的特点。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课教材特点,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既掌握了劳动技能,又受到了教育。例如,讲授《包粽子》一课时,教师首先播放一段介绍爱国诗人屈原生平的录相片,让学生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然后引起课题。通过简洁明了的导言,渗透了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教师又运用录像手段演示讲解包粽子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合作,最后比赛看那组同学包的棕子多、质量好。操作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撒在桌上的米粒收好,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热爱集体及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等传统美德。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特点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劳动技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传统美德的教育目的。
二、在实践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小学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综合实践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喜欢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人民、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教《钉纽扣》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幅妈妈在灯下钉纽扣,旁边的孩子在酣睡的投影片,学生看懂了图意后,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试着钉纽扣,结果有的同学控制不好针,有的纫不好线,不的安放不好纽扣的位置,有的扎破了手指。教师让学生体会钉纽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后,开始运用录像手段将钉纽扣的方法演示、讲解出来。学生学会了钉纽扣的方法,教师又启发学生谈谈钉纽扣的体会。有个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扣子掉了,都是妈妈帮我钉,那时觉得钉纽扣很容易。今天,我亲手学会了钉纽扣,感到钉纽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我懂了,妈妈每天要做那么多事实在太辛苦了,以后我要帮妈妈多做些家务。”许多同学都纷纷表示:今后要帮长辈、父母、同学、弟弟妹妹钉纽扣,并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通过本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及自我服务能力得到培养,也感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真正体会到劳动是光荣伟大的,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使学生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达到孝敬父母的教育目的。
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使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全过程
在综合实践课中培养传美精神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是我国人民的光荣传统,继承传统美德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全过程都应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美教育。以《圆形彩灯》为例,教学中,我注重抓住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传美教育渗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每一节课渗透传美教育的首始环节,也是一堂课的开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教师就必须设计出趣味性较强的导入方法,因为趣味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利条件,是激发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动力。它会使学生带着兴奋、激动的情绪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来学习和思考。兴趣能左右学生情绪,使学生迫切地感到“我要学”。
上课一开始,教师便运用录像手段展示出正月十五花灯汇的场面,同时设计这样的导言:“国庆节就要到了,各大商场、饭店等教悬挂起各式彩灯进行庆祝。到了元宵节灯会,各种彩灯更是绚丽多彩,令人眼花缭乱,(出示教具)这是老师用吹塑纸制作的圆形彩灯,同学们喜欢吗?这节课我们学做《圆形彩灯》一课。”这样开头,既导入了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自然渗透了热爱祖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思想,有利于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
2.研究学习
这是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理行理论知识传授的最佳阶段,此环节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本课我运用“拆-装”法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下列问题:①圆形彩灯由哪几步骤制作的?②制作中应注意什么?③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圆形彩灯?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拆-装”演示,将放大的教具按制作顺序逆向拆开后,再重新组合起来。在学生操作时,“组合”一步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建议同桌合作,同时强调注意安全,讲究卫生,使“组合”一步顺利完成,有的同学还捡来别人剩的材料做成五彩圆灯,非常漂亮。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归纳能力,以及团结友爱的思想,同时让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除吹塑纸外,废旧纸板也可以做圆形彩灯,从而培养勤俭意识,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教师必须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才能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光大,才能达到传美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梅.浅谈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0):25-25
在《孝敬父母》里,我读到了许多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为之震惊,一个故事给我一个感动。这个故事,则让我永生难忘——《子路背米》。
孔子的学生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能吃一些野菜,而父母十分想吃米饭。子路没钱买,就想着去找亲戚借一点米。可是亲戚家要翻过好几座山,子路犹豫了。但是让父母吃上米饭的决心胜过了一切,子路拿着袋子上了山。途中,子路不知摔了几次跤,不知饿了几顿饭,但也只是匆匆赶路。他历经风雨,翻越群山,终于让父母吃上了米饭。
啊!子路是多么孝顺啊!我脸上火辣辣的:现在的环境与子路那时真是天壤之别。平时都是父母买菜、做饭哪儿有的心!连买东西都是父母陪着的,更别说帮父母买东西了。而父母只是默默地帮我做事,一句怨言也没有。我真想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说一句:“您辛苦了!”我给父母的温暖是表面的,但父母给我的温暖却是永存心底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开始学着感恩。我在父亲下班时,捧上一杯热腾腾的茶,说声:“您辛苦了!”父亲的眼睛竟流露出一丝欣慰。我在母亲做完家务后,搬来小板凳,为母亲捶背,说声:“我爱您!”母亲顿时泪光闪闪……
也许,感恩只需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微笑,一个体贴的动作……它们犹如一个个美丽的小音符,谱写着人间最动听的乐曲,让父母都可以沐浴着阳光雨露般的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04-0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海内外中华儿女有着深远的影响,应当不断地被继承并得到持续的创新发展。中职学生刚刚摆脱少年儿童的稚气,对他们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要布置好教室、设立合理的班级管理条例,如何为班级文化建设注入中华传统的精髓,为班级文化建设夯实根基,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沉淀底蕴,才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通常是指人们对各类事物价值的看法和态度。青少年时期是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如何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中职学生年纪不大、涉世未深,处于情感发展的不稳定期,更需要提升传统美德教育的力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让这些珍贵的东西像种子一样在他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
实践中,笔者在所带的班级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为载体,班会课过程中通过一些课件的展示,或让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上的传统美德故事等方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讲到核心价值观“爱国”篇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历史爱国故事与大家分享,象《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精忠报国》等。各小组先分享本组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最后总结出苏武、昭君、岳飞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有什么高贵品质?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人生理想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讲到“诚信”篇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再让学生讨论同学的发言,之后教师做归纳点评,从而使他们懂得诚实守信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个人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然后通过《曾子杀猪》、《季札挂剑》等传统美德历史小故事来感染学生,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二、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班级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班级管理制度不是为了简单地管人管事,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这就意味着管理制度要有理论的支撑,才能帮助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小事中,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并沉淀到生活的习惯中,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贯穿于行为导向和价值判断中,为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构建,筑起文化和品行的脊梁。那么,班主任在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如何把传统美德的教育蕴涵在班级管理规范中呢?
实践中,笔者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对所带的班级实行加分制度,把学生的学校生活、部分与家庭相关的教育、社会实践等进行量化管理。管理制度在具体的制定与实施中突出了尚礼、友爱、睦邻、孝道、正直、勤学等传统美德。这些虽然需要班主任花不少心思,但这样做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发展,教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例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与父母沟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在三八妇女节或者母亲节为妈妈做一件事等,表现良好者可以获得加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强化孝道,让学生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使学生学会主动与父母沟通,家庭的氛围可能会更和谐温馨,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这种班级管理制度,慢慢地引领学生从善如流,见贤思齐,最终转化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同时,笔者在班级还设有一项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即“值日班长负责制”,使每个学生人人都受别人管,人人又可管别人。班里除了指定的一位学生任常务班长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任一天值日班长,任值日班长的那一天,该学生要全面负责全班同学各项文体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班级服务。刚开始实行此制度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不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在班主任的鼓励下,每个学生都表现的很好。这样,使得学生有一种班级主人翁的感觉,才能更深刻体会到在工作中应该“严以律己、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事业、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这样,通过培养学生敬业尽责精神的传统美德,使学生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逐渐内化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班级流行时尚文化相结合
时尚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学生中追赶潮流、追逐明星是客观事实。作为班主任,如何借助学生对时尚文化的热衷,让时尚文化与传统美德相结合,从而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是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的问题。在很多成年人看来,学生眼中的时尚不过是“俗文化”罢了,老师和家长常常对他们是排斥的。但单纯的排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甚至适得其反。笔者就想,如果我们能够在学生喜欢的空间和内容中,挖掘出我们大家崇尚的东西,让时尚与传统美德相结合起来,让美德与时俱进也不是很难的事了。
例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可以说是达到了全民赏“月”的盛况。于是,笔者与学生共同探讨剧情,探讨情节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引发学生对这部剧所传达的人生现实意义的热议。在探讨中,结合传统美德,由芈月芈姝姐妹反目之战得出结论:人与人之间应谦虚礼貌,切忌攀比嫉妒;芈姝最终失败、芈月最终逆袭获得成功的结局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目标明确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生活中我们要全面认识自己,时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求索创新,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最终才会获得成功。学生喜欢演员孙俪,笔者就问他们喜欢的原因,并把孙俪如何由一个无名演员成为当红明星的事迹告诉他们,当他们知道孙俪是多么的努力才会有今天的成就的时候,这些明星,这些美好的东西借助流行的时尚元素所传达的就是正能量,可以被学生直接接受,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传承民俗文化美德构建新型班级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在各自民族成长的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民俗节日,这些传统民俗节日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传统节日及习俗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节日里的家庭聚会,是学生可以经常接触到的社交场合。帮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知书达理、进退有据的道德规范,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得传统美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条良好途径。
例如,在“三月三”之前的班会课上,笔者让学生说说我们广西有哪些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有什么地方风俗习惯等。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尤以我们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最为有名。到了农历三月初三那一天,广西各地都会举办很多民俗活动,笔者让有体验过民俗活动的学生把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从而形成立体的民俗文化知识。还以“我记忆中的节日”、“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等为题拓宽视角,引导学生去了解更多传统民俗节日的历史渊源,体会我国民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相互探讨分享中,经历长长的心灵之旅、满满的精神盛宴。
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只有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把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传统美德的指引下,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班级文化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敬余.中华美德故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2]金波.中华美德故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且明确了德育的实施途径之一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本文就为什么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及怎样展开传统美德教育进行了论述。
一、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首先,这是弘扬历史、传承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同志说:“我们是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我们要以冷静的反思、公正的态度对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一个创造过举世无双灿烂文明的民族,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无比丰厚的民族。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廉洁奉公、自强不惜、奋发进取等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而且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这些传统美德理应而且必须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
其次,这是教书育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艺、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操、舍生取义的人生哲学、立志有恒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友善和谐的人伦关系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教育的内容和任务之一。
再次,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特殊功能的要求。
国家教委制定颁发的《思想政治教学大纲》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之一。这段话明确规定中学思想政治课应该把德育功能放在重要位置。而德育的重要内容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所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所担负的功能的要求。
最后,这是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许多新的人生追求方式悄然兴起,原有的道德观念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观念淡薄的现象,不少中学生视传统伦理道德为古董。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论等腐朽思想蔓延,许多青少年道德沦丧,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对激励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和魅力所在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它是对的基本理论的认识过程,又是思想觉悟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把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情感和意志。这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使命,是思想政治课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
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许多老师就知识讲知识,单纯围绕书上的内容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有些教师所讲的道理、所举的事例存在着“假、大、空、高、深、远”的情形,与中学生的所见所闻出入较大,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是“来自天外的声音”,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除了考试功能外,学生感受不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很多学生丧失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一部分学生跟着老师学,也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而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没有认同感、没有感情的投入、没有内在的迫切要求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会对教材的理论有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又如何会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应对现在的高考?
解决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遇到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引进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厚重的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在哺育中华民族、延续中华文明中的丰功伟绩,让学生迸发出一种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强烈的责任感。那样我们的教学就容易多了。
三、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博闻强记,并注意言传身教。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故事发人深省。如“破釜沉舟”、“樊哙闯宫”、“荆轲刺秦王”、“缇萦救父”、“管鲍之交”等;很多在文字表达上朗朗上口,语言优美,意义深刻,如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一个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一个知识面非常狭窄的教师是很难进行有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
另外,还要注重师德的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传,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随时随地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严谨的工作态度去影响学生。一个满嘴“仁义道德”,而自己却自私自利的教师所讲的道德怎么会让学生信服呢?
2.要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能是社会主义实践。现实的实践属于社会存在,是“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属于社会意识,是“流”,“源”规定“流”,“流”服务于“源”。符合社会主义实践并有利于社会主义实践的要继承发扬光大,不符合社会主义实践并阻碍社会主义实践的要学会抛弃。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批判是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很多传统美德我们要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丰富其思想内涵,抛弃其不合理的思想,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传统美德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
3.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教师则是匠心独具的艺术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下面介绍两种,供大家参考:
(1)情感交融激励法。即教师和学生通过所学内容其情感融和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的方法。这要求教师一定要精神饱满、情感丰富、语言抑扬顿挫。如我在给学生上“集体主义”的相关内容时,给学生讲文天祥的故事,并饱含深情地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我自己感动了,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读起来,看着学生那严肃的表情,听着那铿锵有力的声音,我知道,我此时任何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
(2)事例熏陶法。如讲“艰苦奋斗”时引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讲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时给学生介绍“苏武牧羊”的故事,并通过朗读、分角色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把所涉及事例精彩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事例熏陶法把抽象的理论、枯燥的说教寓于具体的实践和鲜活的历史中,让教学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4.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
中学生思维渐趋成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国家、家庭。在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时要注意贴近他们的实际,把大道理讲透,把空道理讲实,把死道理讲活。如我在讲“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先讲了孔子的“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讨论在同学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又如在经济学讲“正确的金钱观”时,我先讲“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然后让学生讨论当代的中国的腐败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原来离我们很近,这样会增强教育的效果。
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它们传给学生,尤其是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师,更是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中华民族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它在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它的传递和发扬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还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
1.热爱祖国、天下为公。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一种人们与生俱来的感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奉献出来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的身上充分的体现出来大公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国精神也越来越淡薄。比如,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这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还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行为障碍,因此我们针对这些不良的倾向,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卓越的贡献。
2.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劳奋斗、艰苦不屈的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也开始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发展方向,而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从学生做起,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懈奋斗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事观。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风雨,但是从没有过放弃,都是依靠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细,这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屈服。而作为当代学生,我们也要在学习或者生活的过程中,也要具有这样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4.诚实守信、严己宽人。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着。这种美德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在与人交往中,要真诚待人,互相信赖;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5.重视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我国早期教育中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可我们的部分学生文明素养较低,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人们就要针对这些行为,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教育。加强自律,把自己的各种不良习惯限制在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学生。
二、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中的作用
1、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定义和分类。所谓的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表现出现和自身年龄、文化以及道德素养不符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这不仅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还关系到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而目前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类别主要有:①注意力障碍;②依赖;③失败综合症;④情绪低迷;⑤自我心理。
2、在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中的作用。目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容易受到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这就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就要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改善的新举措
1、在教学方式和在校时间的安排。心理和行为障碍学生往往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和控制冲动的能力,这是他们不适应学校生活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把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变为辩论法,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并且教师还要把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利用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而降低其感官和心理上的不适应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行为改变技术策略。该策略的主要理论依据包括心理动力学方法和再教育计划。心理动力学方法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加注意自己的需要、愿望和恐惧。其中行为改变技术的主要手段表现在以下几点:
正强化:如果一种刺激是人们所喜好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那它就可以增加行为的出现率,这种刺激就叫做正强化物,而有目的地使用正强化物,以使行为的出现频率增加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就是正强化。
惩罚:行为者在一定情境或刺激下差生某一行为后,及时给予厌恶刺激或撤出正在享受的正强化物,以使其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它主要包括从事厌恶活动、罚时出局、反应代价、谴责等具体方式。
塑造:指使个体行为不断接近目标行为而最终做出这种目标行为的区别强化的过程。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感染学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塑造的工程师,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学的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师德修养,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激励学生,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4、给学生留下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按照教科书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计划,让其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来对其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进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来改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5、开展网上授课进行辅助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仅靠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借助网络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和资料,让学生学会自学、开拓思维领域,将各科学习交叉相融,有利于学生探索钻研的兴趣,推动德育教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也逐渐的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而学生作为我国发展的未来,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也容易受到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影响,导致其心理和行为出现障碍。为此,我们在对学生的进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到其中,从而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历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舍小家为大家。《诗经》提出“夙夜为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事情;《尚书》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代替自己的私欲,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他们追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道德境界。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充分体现了他们“先公后私,尽忠报国”的崇高道德境界。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实现生命价值。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郑成功“田横尚有三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这些都体现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身陷逆境、不辱大节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以仁爱宽容为核心的社会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第一个把“人”和“仁”联系,并把“仁”解释为“爱人”、“仁者爱人”,这是一种早期人本主义思想。倡导“爱人”要以互爱为前提,认为只有从“爱人”出发,才能“人恒爱之”,彼此相爱和谐,因此,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公德。提倡“厚德载物”的团结宽容精神,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敬礼让的典范鲍叔牙千年以前就以举贤让位于管仲,启示着青年走向成功……
二、弘扬传统道德的意义
(一)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道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表明,现代化是不能从一个社会外部向内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入的,同样,我国的现代化应当是从自身文化传统背景的创造性转变中有机地、合乎规律地发展出来的,这必然是一个按照社会主义精神对包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的过程。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和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道德紧密在一起的,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应看到儒家的仁爱思想及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等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建设都有着内在的历史联系,值得认真借鉴和批判继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吸收传统道德中的精华。
(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人总是需要精神支撑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建设,有利于我们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我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有利于我们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完善,从而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我国现在的道德状况
(一)失信现象泛滥。
(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近年来,社会上某些人的道德感、公德心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淡薄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
(三)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缺失。社会转型期,传统家庭美德受到冲击,家庭成员的义务感、责任感有所淡化……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出现新问题,为某些不幸的家庭蒙上阴影,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四)价值理想失落。人人都去追逐金钱、崇拜物质、寻求感官刺激,唯独缺少对灵魂、精神、信仰的关注和拯救,使自己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
(五)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蔓延。在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逐渐滋生、抬头、发展,并随着某些人“一切向钱看”口号的提出,成为某些人追求的行为准则,“及时享乐”、“玩世不恭”、“奢侈浪费”等享乐主义现象普遍。
四、弘扬传统道德势在必行
助人为乐,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人世间好比是布满无数支蜡烛的大厅,这些蜡烛就好比一个个人,有的在燃烧着闪耀良知和博爱的光亮,照耀着大厅,有的却熄灭了这种光,熄灭的越多,大厅就越暗淡。相反,如果人人都闪耀着这种光亮,就能让这个大厅永远光辉灿烂。
人人都需要帮助,人人都应该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公认的最可赞赏的品质。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他不拘束自我,在道德的天平上,他的砝码最重;在历史的明镜前,他的身影最长。助人为乐是美德,它荡涤了私心杂念的尘垢,像金子一般,像水晶一般,它的光辉永不磨灭。助人为乐的光辉,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闪亮的。然而却有不少人,不愿让它的光辉渗入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些在急需帮助的人的身边悄悄走开而熟视无睹者,会不会自惭形秽?明明那感人的光辉就在面前,却依然在灰暗中藏身。为何不肯让自己也成为这灿烂光辉的拥有者?
是害怕让别人的麻烦事来麻烦自己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却实支配着一部分人的思想。然而助人为乐是不嫌烦的,也许你助一臂之力,正可以化麻烦为顺利。助人之后,至少自己的心里是愉快的,个人的灵魂获得了一次洗礼,个人的情操获得了一次升华。
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应该发扬光大,而不可抛弃。它是一颗不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社会舞台上,永远熠熠闪光。助人为乐是永恒的美德。
大连沙区中心小学五年级:赵锶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