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4 12:29: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篇(1)

上午,我们把已经准备好的一百份针对大学生谈恋爱的调查问卷发给一百位同学,让同学们即时完成了问卷答题。随后又针对我们问卷的答案进行了分析。对此我们作出了如下这样的分析:

调查显示,“赞成谈恋爱”的同学占64.1%,同时9.1%“已经谈成”,26。4%的同学认为“学习期间不想恋爱”。另外一些同学恋爱动机简单化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他们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还有一些同学急着找女朋友、男朋友想恋爱。

有趣的是,专业不同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现状有影响。其中,工科专业的男女生“从未考虑”的比例最高;“曾经谈过,目前未谈”和“失恋”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外语专业男生和艺术专业女生;艺术专业男生以 “正在谈恋爱”的比例最高,后者高达40.8%。

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学习成绩对大学生变恋爱现状具有一定影响。与人们一般所认为的不同,成绩优异的男女生正在谈恋爱的最多,而学习成绩差的男女生“从未考虑”和“失恋”的最多。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应将重心放在学习上,以学习为主,尽量不要因为谈恋爱而景响学习。没错,大学生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增加阅读量与知识储备量以及提高人文内涵。尽管有部分学生谈恋爱影响了学业有的甚至荒废了学业,部分学生没有协调好没有掌控好时间的分配,可并不能否认谈恋爱的作用。

大学三、四年的生活虽说是丰富多彩,可很多时候也是孤独寂寞的,对于这一点上过大学的朋友会明白的。这时谈恋爱可以减少孤独丰富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换位思考与关爱他人、掌握为自己负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与素质恰恰是走上工作岗位上的需要。诚然大学生要多读书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工作岗位上需要的这些能力与素质。但谈恋爱不要耗费大学生朋友过多的时间,要知道你还是学生,你还没有收入,你的学费都是父母亲提供的。你在大学里读书承载着父母的对你的巨大期望,你应该将这种期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如果你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谈恋爱上就是一种不负责任,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谈恋爱时需要成本的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本事自己挣钱而不要靠家里人供应,如果你能做到笔者非常敬佩你,你是个男子汉。如果你还是靠父母亲“救济”,对不起,你必须承担责任,对父母负责,对父母对你的期望负责。

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差。大学生要想找到工作,必须要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的塑造主要是在大学里。大学生朋友应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增加工作技能,为自己在竞争中获得好工作增加筹码,而这必然要耗费大学生的时间。

篇(2)

二:活动内容

1.立足时代,列举困惑当代大学生三个主要问题,引出恋爱观的问题

2.通过案例点评爱情与人生的关系,并导出爱情是什么

3.思考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三.活动形式: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内容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你认为适合结婚的年龄

a少年 b青年 c中年

3.对于婚前性行为有何看法

a可以接受 b不能接受 c随便

4.你相信初恋是永远吗

a相信 b不相信

5.你会以结婚为前提去跟异性朋友交往吗

a.会 b不会

6.经济条件是否会成为你结交异性朋友的条件

a会 b不会

7.你觉得是先有爱情还是先有面包

a二者同时存在 b先有面包 d先有爱情

8.你对我国的婚姻法是否满意

a是 b否

9.你愿意为爱情做第三者吗

a愿意 b不愿意

10.你是否支持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

a支持 b不支持

11.你是否觉得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

a是 b否

四.活动地点:湛江师范学院

五.活动对象:湛江师范学院全体学生

六.活动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婚姻恋爱观,并进一步调查

七. 心得与体会

爱是人类歌颂的永恒的主题,可见爱情在人的一生中是多么的重要,获得一份弥足珍贵的爱情也是每一个情窦初开的大学生的美好憧憬与向往。但是一份真正的爱情是需要在法律与道德的呵护与照料下培养起来的。

无可否认,爱情是甜蜜的,恋爱中的人们都会为爱付出,为爱播种与收获,那一对对幸福的恋人脸上面带幸福,可是我们依然在怀疑,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是正确的吗?初恋是否会真正地成为我们的永远?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在恋爱与婚姻观上依然存在众多误区,下面是就该次调查所做得总结。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千奇百态,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越来越早地走到爱情的边缘,走进爱情世界里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小组于2013年5月对湛江师范学院的学生做了爱情观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在对湛江师范学院大学各系、各年级学生关于爱情观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当今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谈恋爱这在大学校园已不是希奇的事了,大学生有自己的恋爱观,约9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其中89.5%的男生赞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68.5%的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有可无,一切天注定,其中又以文科女生为主占55%。占80%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理想的,浪漫的。

在谈到爱情的标准时,占71.5%的学生认为爱情应以感情为基础,70%的男生认为爱情应是随缘的,而只占6.5%的女生相信随缘,但相信以金钱,外貌等为基础的爱情占了一部分,主要表现为女生占11%。尽管多数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但对爱情的信任度上占7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爱情可信度不高,毕业意味着分手,很难走向婚姻。而12%的理科女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忠贞的,可信度甚高;占18%的文科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以发展为婚姻。

综上,通过对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爱情表征着两个相爱的人连成的心,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为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较理想化,希望找到理想中的爱情,而现实的残酷又给爱情加了矛盾的枷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爱情与现实的诸般关系。同时,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的认识又是片面的。

一、大学生的爱情代表着浪漫、理想化,但又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及残酷

篇(3)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Lov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own learning and growth. In order to help them to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ove, the distance of intimating was introduced to display the degree of affection between two lovers by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500 College Students Love Survey data from 10 universities . Based on the influencing analysis of single factor on the distance of intimating, a cumulativ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of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love in college students was built under the composite factor, and two important factors of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love were determined by the model.

Key words:influencing factor;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distance of intimating ;cumulativ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1引言

大学生谈恋爱现已是大学的普遍现象,而不再是以往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了。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所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恋爱引起了社会,特别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普遍关注,能否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这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能否健康的成长,而且也关系着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否顺利开展。所以了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引导大学生认真对待恋爱,对促进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恋爱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全国4所985、211高校及6所普通高校总计500份《高校学生恋爱调查报告》的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着传统道德观念逐渐淡化、恋爱物质元素日趋上升、无所谓的爱情观越来越普遍等主要问题[1-5]。另外,由于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域性、家庭背景、异地恋爱的距离和信任度等诸多因素,也都给高校学生恋爱带来诸多考验。下面将通过对所获数据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在讨论单个因素对恋爱疏远度影响的同时,建立了综合情况下高校学生恋爱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

2数据和方法

2.1数据来源

文中数据来源于对全国10所高校所做的500份《高校学生恋爱调查报告》。调查对象涉及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学类、艺术类等院校。采用网络问卷形式进行,在对问卷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2数据处理

了解高校学生恋爱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恋爱观,对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所调查数据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文中选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6,7]和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8]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为了确定重要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进行变量的初步筛选,其次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最后通过回归方程进行定量处理。

2.3统计方法

1)Pearson相关性分析

由于调查问卷的结果为属性数据,不能直接用于数学计算,需先将其量化为数字[9],再对其进行样本相关系数估计。设X=(x1,x2,…,xn),Y=(y1,y2,…,yn)分别来自X和Y的两个样本,则相关系数为

r=∑ni=1(xi-)(yi-)∑ni=1(xi-)2∑ni=1(yi-)2(1)

这里r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程度越高:r

2)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

为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和预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建立广义线性模型。由于文中因变量是定型变量,所以在此使用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

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是广义线性模型的一种,设因变量Y是一个二元响应变量,取0、1两个值,记π=P(Y=1),则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为:

log π1-π=Z′(X)β

当Y取一组有序的值k时,记Y取各值的概率为πi=P(Y=i),i=1,2,…,k,则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

log P(Y≥j+1)P(Y≤j)=log P(Y≥j+1)1-P(Y≥j+1)

=Z′(X)β…,(j=1,2,…,k-1) (2)

不难看出上述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事实上包含了k-1个模型。

3模型建立及分析

这里引入恋爱疏远度[10]P来表示恋爱双方之间的感情程度。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恋爱疏远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研究。

3.1高校学生恋爱影响因素的分析

相关系数r的值可以为影响因素的初步筛选提供依据,r的绝对值越大,则表明恋爱疏远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这时该影响因素可以作为备选的重要因素。这里利用式(1)计算恋爱疏远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表1中列出了相关系数大于0.4的影响因素。

除了表1中列出的这些影响因素外,恋爱对象的外貌和能力、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到恋爱疏远度。

由于恋爱疏远度为定型变量,因此本文针对恋爱疏远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选取表1中相关系数大于0.4的影响因素作为初始自变量,并运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自变量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6年12月

第35卷第4期孙小军等:高校学生恋爱影响因素的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模型中含有某变量表明该变量对模型具有影响。如果某一变量在进入模型后又被剔除,则说明其它变量和该变量的相关程度很大,即该变量可以用其它变量来表示。从表1可以看出,影响因变量(恋爱疏远度)的12个初始自变量可分为个人因素、恋爱双方之间的因素和社会因素。

3.2单影响因素对恋爱疏远度的影响分析

这里选取社会因素为例,根据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利用Logistic模型式(2)对社会因素(父母、同伴、媒体)计算,可以确定恋爱疏远度与这三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且可以得到此函数的拟合效果和正判概率。

从表2可以看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社会因素中的同伴是显著的。同时,可以得到恋爱疏远度与社会因素之间的Logistic回归方程:

f1=C42.704+21.501×N6,这里N6表示同伴

因此可建立如下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

P1=f1/(1+f1)(3)

其中,f1是在计算P1时引入的函数,P1代表社会因素对恋爱疏远度的影响。

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恋爱疏远度中“距离近”一类的正判断概率为56.6%,“距离远”一类的正判断概率为100%,总的正判概率为72.6%,这也表明模型(3)的拟合效果较好。

同理分别建立恋爱疏远度与个人因素和恋爱双方之间因素的Logistic回归方程:

f2=C63.609+20.564×N4+21.842×N3

f3=C63.609+20.747×N2+21.608×N1

式中N1表示相互之间的信任、N2表示包容理解、N3表示性格品德修养、N4表示志同道合。因此可建立相应的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

P2=f2/1+f2P3=f3/1+f3(4)

其中,fi是在计算Pi时引入的函数(i=2,3),P2代表个人因素对恋爱疏远度的影响,P3表示恋爱双方之间因素对恋爱疏远度的影响。

由于恋爱疏远度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在对12个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时发现:父母与同伴的相关系数高达0.991,共同理想与尊重双方人格的相关系数为0.928,共同理想与独立承担责任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0,外貌与魅力和成绩与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8,因而在建模过程中上述每组的两个因素之一被剔除。

3.3多影响因素对恋爱疏远度的综合影响

根据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利用上述同样的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各因素,分析在恋爱过程中的影响程度,得到以下累积Logistic回归方程:

f=C63.609+21.608×N1+20.797×N2

因此这里建立的高校学生恋爱因素分析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为:

P=f/1+f(5)

其中,f是在计算P时引入的函数,P为多影响因素与恋爱疏远度的综合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

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相互之间的信任、包容理解是影响高校学生恋爱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4结论

从高校学生恋爱的态度出发,研究高校学生恋爱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高校学生恋爱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到影响恋爱的因素涉及:父母、同伴、媒体(新闻、网络、书籍等)、恋爱双方之间的包容理解、相互之间的信任、尊重双方的人格平等、共同理想的追求、自觉承担责任、恋爱对象的性格品德修养、志同道合、成绩和能力、外貌和魅力、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通过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建立了综合因素下高校学生恋爱回归模型,并由该模型得出高校学生恋爱的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米兰.高职院校学生恋爱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4.

[2]颜玫琳.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和恋爱观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6.

[3]卜望飞.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6.

[4]汪冬华.多元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9.

[5]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

[6]汪冬华. 多元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7]何晓群. 多元统计分析(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90后的一代,经济基础更加雄厚,物资生活更加丰富,加之信息时代几乎人人都有笔记本电脑,他们更能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思想也更加开放[1-3]。但是这些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大学生的恋爱与发生率较高,且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4,5],90后的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引导教育又该如何做起?笔者认为,首先得从她们的恋爱动机上入手,掌握她们的恋爱动机,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强的教育引导工作[6]。为此,我们对某医学院校的200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恋爱动机问卷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某医学院在校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3份,有效率为91.5%。其中有恋爱经历者56人,占306%;有过两性关系者31人,占169%;来自城镇的78人,占42.6%;来自农村的为105人,占573%,平均年龄21.9岁。

1.2调查工具

自拟大学生恋爱动机问卷,内容主要设计恋爱动机的生理需求型、情感消遣型、成长体验型、从众面子型等4个大的方面。其中生理需求型是指主要以满足个人为目的的类型,恋爱的目的即是为了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情感消遣型是指需要异性为心理的依靠和支柱,需要因此消磨时光,排遣寂寞等;成长体验型是为了体验恋爱,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为以后正式的恋爱、婚姻等打下基础;从众面子型是看到别人在谈恋爱自己也被激发出恋爱的欲望,并认为没恋爱就没有面子。

同时问卷开头设计好被调查者的一些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户口来源,以及是否有恋爱经历及发生情况等。

1.3统计处理方法

将全部问卷按照“城镇-农村”,“恋爱组-未恋爱组-有性行”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利用SPSS130版进行卡方检验(χ2),P

2结果

2.1不同恋爱和性经历的大学生恋爱动机比较

有恋爱组、有性经历组与未恋爱组三组比较,仅在“情感消遣”(χ2=264,P=0000)、“从众面子”(χ2=6051,P=0017)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2.2农村与城镇女大学生恋爱动机比较

来自农村和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只在“生理需求”(χ2=1811,P=0000)、“从众面子”(χ2=21.5,P=0000)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P

3讨论

3.1恋爱的女大学生给其他女大学生造成了无形的心理压力

本次调查显示,有恋爱的女大学生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遣空虚寂寞的感情,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而且有恋爱经历的女大学生超过55%都与男友发生过。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恋爱、呈开放管理的趋势,大学校园恋爱情景处处可见,似乎蔚然成风。先期参与到恋爱中的女大学生无疑给周围的同学造成了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更多的从众行为。而从众行为的背后往往潜藏着不健康的思想价值观。例如:没有男生追求,没有恋爱是很没面子的事,说明自己长得不够漂亮。只有通过谈恋爱,才能在一定程度证明自己有人追求,足够美丽,进而赢得所谓的“面子”。由此形成某种攀比的心理和现象,导致女大学生渐渐失去正确和健康的恋爱价值观。

3.2农村和城镇来源的女大学生恋爱动机存在较大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城镇的女大学生接近一半谈恋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7]。对高校教育管理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个不健康的危险信号。城镇女大学生生活条件较之农村女大学生优越得多,在生活、就业、前途等方面的压力要比农村女大学生少。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她们好逸恶劳,无忧无虑追求“生活”。

在城镇女大学生面前,经济条件稍差的农村女大学生难免产生一些自卑的心理,在是否需要恋爱的问题上,更多的是考虑个人面子问题。误以为只有自己也谈恋爱,才能减少自己跟城镇女大学生的差距,才能避免被人笑话。但是实际上,在经济不佳,以及错误的思想认识和偏差的心理状态下,她们要想顺利的获取恋爱并不容易[8]。经济问题以及个人不端正的恋爱观往往成为她们恋爱的绊脚石,导致恋爱的受挫或失败。进而影响她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效率。

3.3恋爱能够改变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未恋爱的女大学生恋爱动机主要是从众和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有恋爱经历的女大学生恋爱显然已经发生了改变,转而认为恋爱可以排遣寂寞,填补内心空虚。这种转变,一方面体现出她们思想认识成熟了一些,经历恋爱要比未经历恋爱似乎更能让人成长一些。但从另外一方面提示我们: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的热情,可以有效预防女大学生心里空虚寂寞的不良现象[9]。如果不能足够安排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就有可能让大学生倾向用恋爱的单一方式来打发时间。

此外,恋爱可以导致大学生发生更多的,这需要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大学生更加健康的生活,避免堕胎、性病传播等不良后果的发生。积极对女大学生进行科学恋爱观、性观念的教育引导,矫正她们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认识,有助于防范恋爱失败产生的负面行为,也能减少不健康带来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王丽君.“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11,(2):95-98.

[2]蒋明军.徐松如.王珊.“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0,(7):32-36.

[3]张笑涛.“90后”大学生的消费道德问题及其教育引导.继续教育研究,2012,(5):124-127.

[4]向晋辉.大学生非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2,33(8):914-916.

[5]黄艺娜.张铭清.江剑平.大学生婚前和性态度调查分析.中国性科学,2012,21(1):19-21.

[6]杨帆. 女大学生恋爱影响因素及性教育策略.中国性科学,2012,21(7):78-80.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新世纪的大学生基本已具备高智商,但缺乏情商的教育。情商属心理学范畴,从心理学家认为,情商一般包括: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三是自我激励,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本研究旨在对在校学生情商现状进行调查,从而提高大学生情商水平。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宁波大红鹰学院在校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先在7个二级学院中各抽取10-20名学生进行座谈,又采取集中抽样法选取500名学生作为样本问卷全部回收,在删除不完整问卷后,获得无缺省值样本490份,有效率98%。其此次调查的大一占25.6%,大二占20.8%,大三占30.7%,大四占22.9%。问卷的分布比较均匀,数据的代表性较好,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为分析企业需求和学生情商现状差异进行对比析,实地走访调查了6家企业对大学生情商的需求。

二、大学生情商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控制能力方法正确。

问“您日常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哪些?”大学生的回答依次(1)口头语言,如倾诉(占50%),(2)书面语言,如写日记(占25%),(3)一般不表现出来(占16%),(4)用身体语言表现(占9%),由此看出大学生情绪调节控制能力方法正确,保持着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二)大学生表达、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较强。

表达、控制和调节情绪是情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每个学生表达、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各不相同,因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情商水平的高低。在调查中,问“您认为自己表达、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如何?”回答依次:(1)较强(占54%),(2)较差(占29%),(3)很强(占14%),(4)很差(占3%)。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驾驭控制情绪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他们会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良情绪会及时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化解和宣泄,积极进行心理调节,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但在调查中也发现29%的同学控制调节情绪能力较差,这些学生有可能由于情绪的控制不当而陷入迷茫,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最终荒废学业,追悔莫及。

(三)大学生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时期是人心理与智力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大学生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如何,也是对大学生情商状况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挫折对有志于成功的人来说是财富,是动力。高情商的人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正确认识挫折,而低情商的人却是截而不同的表现。调查显示20%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强,33%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一般,14%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很强,33%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这样的学生一旦遭遇挫折便气馁,容易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甚至绝望。近年来,高校屡次出现学生自杀和他杀,造成这种的后果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

(四)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尚未建立全。

情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对恋爱观有正确的认识。进入大学时代,学生逐渐开始了恋爱的经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加之不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的恋爱观表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度,恋爱的成功几率较小,由于缺乏对情感变化的调解能力,失恋后将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不仅会影响学习、生活,更会给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调查发现有56的学生已经开始谈恋爱;50%的同学表示对失恋打击虽然大,但我可以承受;18%的同学表示对失恋打击太大了,以至于很难接受。可见大学生中恋爱现象极为普遍,正确的恋爱观尚未建立起来。

(五)大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团结协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做任何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同他人合作,我行我素,合作意识差。调查显示“您是否是一个团队意识较强的人?”只有16%的同学回答是团队意识很强,25%的同学回答较强,30%的同学回答团队意识一般,29%的同学回答却是团队意识较弱。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不很理想,而恰恰团队意识是用人单位所最看重的一点,经调查发现企业用人单位普通认为现大学生专业知识过硬,但在工作中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市场竞争已从物质资源竞争进入到人才的竞争。大学是作为学生向社会人过渡期,他们最终都要走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加强大学生的情商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也关系到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的是有德有才的全面人才,全面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应是情商和智商的有机统一。对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发现近年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基本持肯定态度。本次调查显示: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感使命感、爱岗敬业精神、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是企业最为看重的。而目前大学生踏上社会,他们会出现价值取向迷茫、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低、人际交往功利化、责任意识缺失、理想和信仰缺少、情感困扰等思想问题。这些表现与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相悖,这就需要强化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水平,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三、加强情商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就业指导课中增加情商教育的内容

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要培养各行各业精英。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是高校情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目前,普遍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内容基本涵盖了职业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介绍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等,对于情商在工作中如何体现,情商在工作重要性介绍却处于空白状态。而恰恰情商对当代大学生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学校、社会应增设情商教育类似的课程,可以开展如公关修养教育、心理健康、与人沟通、社会适应教育等,帮助学生增加情感认知,确立发展方向,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适应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激烈社会的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为步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建立心理咨询室

情商是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情商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认识到心理素质对情商的影响,而现在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弱,来源于各方面压力,如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业成绩不如意、目标过高未达到等等,加重着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有不良情绪的反应。情商高的同学能把这些压力化为动力,把挫折当机遇,而情商低的同学不能妥善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压抑的情绪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要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必须建立心理咨询和指导机构:指导学生判断自己的情绪是否良好、健康;引导学生如何发挥自己情绪中的优势,克服情绪中消极的一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增强心理调适合能力以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三)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情商

情商的培养不是天生的,而后天培养占了主导性的作用;情商的培养重在课堂之外,参加社会实践便是提高大学生情商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可以将校内活动与社会结合起来,既传承和发展着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以完美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职业人生。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7,37-1381

篇(6)

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两课”课程建设新方案》就指出:“要加强‘两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读书、讲课、研讨和组织学生参观调查等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2006年秋季始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后,教育部又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进一步指明了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取向。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具有更为鲜明、突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基础”课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较多地强调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空洞的说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实践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情境感受和活动体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逐步实现“知行合一”。这样的教学既符合“基础”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我曾就“基础”课教学问题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增加本门课程的实践内容是多数学生的强烈愿望。不少学生认为,部分教材内容以前学习过,再学一遍没有多少新鲜感,而且以教师讲授为主略显枯燥,课堂缺乏互动,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导致对课程的热情度不高。可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本课程教学中坚持实践性原则,体现实践性特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基础”课教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效。

二、两种相关联的实践教学方式

“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诸多方面加以推进。在高校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尚未规范化、制度化之前,作为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有责任行动起来,突破现存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尝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不断推动“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从以往的教学实际看,课堂中的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辩论、视频观赏等课内实践教学方式是较为常用的有效方法,但“基础”课实践教学比较复杂,必须选择更为灵活多样的模式,以增强其生动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在层次上也必须从课堂延伸到校园,延伸到社会,在各层次实践中搭建知行统一的桥梁。

基于教育部的要求和学生的建议,同时考虑本门课程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现有条件,针对教学目的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的方式作出了尽可能多样化的安排,争取使学生通过更多的方式参与实践。这里主要介绍两种相互关联的做法。

(一)调查研究型实践

所谓调查研究型实践,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调查研究课题为动力,搜集资料、拟定调查方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深入生活,进行研究、分析讨论、总结规律、提炼观点、撰写调研报告的一种实践过程。教师的基本任务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多个社会调查的课题,如“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大学生爱国意识与行为方式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我国公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大学生择业观与创业观调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状况调查”等,组织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在校园内外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并指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这种调查研究型实践活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调查研究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以“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为例,在调查研究型实践中,教师需要事先获取相关指导信息,为调查研究指明方向。对于调查研究的相关事项,教师必须给予清晰的说明。这些事项涉及:(1)关于知识准备。调查研究在熟悉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理想信念的相关知识,但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到图书馆、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实例充实和拓展课本内容。(2)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地点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调查对象和范围可以是某个年级或某几个专业的大学生,也可以是随机抽查的大学生。(3)关于调查采用的形式,可以是问卷的形式,也可以是问卷和访谈或观察等方法结合的形式。对于问卷,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典型问题,发放数量不低于150份。(4)安全和协作问题。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讲文明、讲礼貌,并注意安全,组长认真负责,组员积极配合,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调查任务。(5)调研过程。要求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调查,把握第一手材料。调查后,对掌握的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总结,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最终形成调查研究成果。

对于调查研究的成果要求学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教师同时还要对调查研究报告写作的格式与要求作出说明和指导。比如,格式方面的规范:(1)根据给定的调研主题确定报告标题;(2)报告前言部分要对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涉及的内容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作必要的交代,总领全文,如果是做不同年级、不用学校或不同校区的比较研究,在此部分就应加以说明;(3)报告主体部分要具体叙述调查情况,列举调查数据和典型事例,并作恰当的分析,得出各种基本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在材料的安排上,要把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归纳整理出若干条目,采用小标题式写法,注意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可按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问题并列地安排材料;(4)结尾部分作归纳性说明或总结全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此外,对调查报告字数要求还应作出大致规定,但不必限制过死,以分析阐释完整为准。

对于调查实践的成效和研究结果的形成,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

(二)参与体验型实践

所谓参与体验型实践,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前述调查研究成果相结合,制作课件,并根据需要,以讨论、角色扮演、小品等形式,创设身临其境的辅助情境,在课堂上展示,由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使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和感受,增强认知,激感,并将所学所知付诸行动的一种实践方式。这种做法使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1]

为满足学生渴望自己站上讲台,真正成为课堂主角的要求,我尝试了让学生将前述调查研究成果转换成媒体文字和图像的做法。即由各调研小组组员合理分工,协作完成与调查成果相对应的PPT课件和其他辅助形式的编排与制作,并在课堂上展示。各组根据需要选派代表承担主讲任务,其他非主讲同学可通过情景表演、对话、小品等形式予以适当配合。在课堂展示中可以穿插提问、讨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曾经布置了“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的调研任务,负责该调研任务的学生制作了图文结合的PPT调研报告,同时,还制作了一个相关的视频访谈短片,其中学生变身记者,采访对象有学生、老师,还包括外教,既有对本校师生的采访,又有跨地域网络连线在北京某大学的学生的访谈内容,十分丰富和精彩。还有一个小组在展示“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成果的同时,设计了一个网络骗局的现场情景表演,表演结束后针对其中涉及的网络自律问题请台下同学发表看法,生动而直观的演示,加之意见的表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以上实践方式的进行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程进度做出适当的安排。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促使学生认真对待,以上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应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本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以形成有效的激励。

至于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多数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认为虽然辛苦,但有所收获,十分值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安排学生展示成果的时间不要过于集中,从大脑细胞的运动规律来看,一种模式持续时间太久,会产生疲劳感,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对此,可以将不同小组的展示分开安排在每次课的开始或结束段,如果安排在结束段就要注意留有足够的时间,最好是安排在课程开始,这样便于掌控教学进度。

篇(7)

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阶段是学生在性问题上感到困惑、焦虑的一个特殊时期,加之西方“性开放、性解放、性自由”的文化思想的冲击,必定对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性知识、性教育、性观念等方面的特点,2013年,笔者自行编制问卷,以某高校大一至大四的344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性知识、性道德、性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对象。以重庆市某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6份。其中女生发放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41份;男生发放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05份。

2.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内容包括性知识、性观念、性道德、性教育等方面,为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可靠性,课题组在各年级间随机抽取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被调查者当场不署名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对调查结果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3.统计处理。数据按照性别分组,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性知识方面。(1)性知识的了解。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性病的预防、可靠的避孕方法、男女第二性征差异、怀孕等方面的调查表明:对相关性知识有非常准确认知的学生仅为4.07%,38.95%的学生认知一般,而56.98%的学生认知很差。相对男生而言,女生的认知相对要好一些。(2)性知识的来源。调查显示男女生从电脑网络获得性知识的比例较大,分别为56.86%和57.14%,其次是通过朋友同学、电影电视和报纸杂志获得,而从父母获取性知识的人数比例仅为18.57%和13.73%,而男生从课堂或老师那里获取性知识比例最少。

2.性心理。(1)性观念是否开放。调查显示:13%的大学生的性观念非常传统;44%的同学认为自己性观念比较传统,较开放的性观念的大学生占36%;而性观念很开放的有7%。而在随后的调查中22.09%的学生表示会很主动去谈论性的问题,其中男女比例接近,62.79%的学生对待性持中立态度,而有15.2%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谈论与性相关的问题,其中女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大。(2)对于婚前的态度。婚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有关学者研究性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在问及大学生对婚前的态度时,41%的大学生不反对婚前,但他们表示不会去做;而高达38%的大学生则认为婚前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有9%的同学认为婚前是不好的,但是他们控制不了自己;只有12%的人认为婚前是完全的道德败坏,应该批评。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性逐渐持开放的态度。

3.性教育方面。(1)在对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的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发现,有4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只有5.1%的学生表示满意,近四成同学表示一般,还有12%的同学表示说不清,其中男女比例较为接近。可见当今有关部门在性知识的普及方面还有所欠缺,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2)在关于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调查表明: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特征,60%的大学生希望开设心理课程,其次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和播放心理影片、推荐相关心理书籍等。在所获取的具体知识方面,在异往、恋爱心理辅导方面的需求较高,在性病的预防方面男女生需求均较低,只占27.06%,性价值观教育的需求方面男女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女生在此方面的需求同其他类型的辅导需求相当,但男生的比例明显偏低只有17.48%。

三、讨论

1.大学生缺乏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教育。绝大多数(73.84%)的学生表示在中学没有接触过相关的课程,只有26.26%的学生以前接受过生理卫生教育,但没有太多关注。性知识获得途径呈现多样化,电脑网络居多,其次为同学朋友,而从家庭和学校获得较少,性知识来源途径不正规,会让大学生吸纳一些错误的性知识和性观念,导致一些错的发生。学习和掌握性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性心理水平、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而家庭也应承担起重要责任,加强与子女对性话题的交流,给予其正确的指引。

2.在性心理方面,由于父母对性知识的避而不谈,或羞于与子女谈论,学生从小接受家长相对保守的思想,以至于大多数学生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和传统。但在关于婚前的调查中,同学们还是持一个比较宽容的态度,这应该是由于受到西方开放的思想和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影视作品)的影响,使学生对婚前表现出较宽容的态度。

3.性教育需求方面,大学生比较关注恋爱、两往方面的内容,渴望从多角度大量了解性知识,而从仅有29%的大学生想了解关于艾滋病和性病的预防得知,大学生对两性的关注重心还落在如何交往的部分,换句话说,大学生现在渴望了解的是如何吸引异性的注意,至于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性疾病以及性价值观方面还没有较多的考虑。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相对较肤浅。因此,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性道德观,培养健康的性心理。

参考文献:

[1]刘达临.中国性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25-127.

[2]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现状研究[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250-299.

[3]霭理士.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8-64.

[4]姜哲.大学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调查与教育对策[J].中国性科学,2008,17(3):30-32.

[5]陈家麟,毛春梅.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盲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11(2):35-39.

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高职;应用文;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65-02

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进行,根本目的就是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进行办学,摒除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以普教模式办职教的俗套。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以任务引领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正受到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追宠。

一、项目教学的简介

“给你55分钟,你可以造一座桥吗?”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在“德国及欧美国家素质教育报告演示会”上,曾以这样一则实例介绍项目教学法。首先由学生或教师在现实中选取一个“造一座桥”的项目,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并写出各自的计划书;接着正式实施项目――利用一种被称为“造就一代工程师伟业”的“慧鱼”模型拼装桥梁;然后演示项目结果,由学生阐述构造的机理;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很多学校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教育,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现状

教育部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我院开设的应用文写作安排一学期的课时,时间非常有限,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习这么多的文种,要么走马观花,要么囫囵吞枣,这也违背了我们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的初衷。目前,我们传统的一系列概念―特点―注意事项―例文的教学方法,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写作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师与学生脱节。然而,这些状况正是目前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缺少动手能力,学习中学生往往是捉襟见肘,无米下锅。

三、项目教学给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启示

项目教学法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独特性,给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给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一)整合课程内容,合理设计任务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内容应与学生今后工作、生活需要一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应用文文种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改变。如:随着现代通讯和网络工具的普及,书信写作的重要性明显下降,请柬、介绍信的模板可以随处查阅。而投标书、合同书、求职信、申请书、企划方案、调查报告等等文种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却更加密切。我院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计划和授课内容是针对所有专业而言的,也就是说,每个专业学习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是相同的,没有突出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满足学生以后的工作需求的。也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我们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根据项目教学基于工作任务建构教学内容的观点,我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进行一定的整合。第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生活工作需要进行调整,教学量要适中,要突出重点。第二,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违背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各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并适当调整重点难点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二)改革教学模式,组织实施任务

传统意义上的应用写作课程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必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任务,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首先,进行必要的课前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强调事先的准备对于完成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安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活动前的知识储备、材料准备、活动环境设计等,是完成任务的必要因素。活动前的知识和材料储备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在讲述求职信和简历这一节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人才交流市场进行参观学习,亲身体验当今大学生的求职之路,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求职信、简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必要的环境布置能提升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前与学生沟通,安排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资料、环境等方面的准备是完成既定任务的前提条件。

其次,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应用文写作里面的许多文种是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如:完成一份市场调查报告,需要进行许多工作――设计调查计划、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及汇总分析以及最后的写作等,单靠一己之力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老师可以提前一周讲解调查方法并确定调查主题,主题可以设定为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或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大学生的恋爱观、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等。在学生课外调查的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引导、组织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思考、统计、分析,再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组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再由教师评析各组的调查报告。至此,调查报告这一工作任务完成。这样,在任务设计、完成过程中,学生交换成果,群策群力,探讨改进,不断提高。不但了解和实践了调查报告这一文种的写作过程,还发挥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1世纪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遇到新的挑战。原来培养的传统型操作型技能人才,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培养具有独立创新、自主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已成为我们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应用写作》教学任务设计中,本着为专业服务的原则,结合专业需求及实际工作需要,依托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任务,这些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即就业需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获取,而是更具发现性和探究性,真正达到了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三)健全评价体系,进行任务评价

应用写作教育是逐渐渗透慢慢养成的教育,写作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必须修正传统的评价模式。评价应以学生是否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并能否熟练应用为标准。同时,任务评价得当对于激发学生兴奋点和成就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程任务的完成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对学生作出评价,同时教师也应予以相应的指导。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形成的作品予以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新等。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实践成果大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评可以采用组内自我评价、组内互评、小组互评等形式,对于不同常规的思路和方法,教师着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勇于尝试、积极创新。学生自评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让每个学生在被肯定和被赞誉的满足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我院在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行“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与教”的模式,倡导“终身教育”,并为学生提供“终身就业服务”。我们通过应用文教学可以在与学生跟踪服务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在社会上运用写作能力的高低,要建立社会评价体系。由此,形成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使项目教学法的任务评价更趋于完善。

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工作,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项目教学更加注重围绕项目任务的知识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能够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质量完成社会赋予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

篇(9)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且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年年扩招。在我国人口数量得到控制的时候,人口的素质也逐渐提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一般素质较高,能明确理性合理地适应社会需求,盲目生育的情况会相对比较少。年轻一代的他们的生育意愿必然会对未来中国人口的发展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准确地了解大学生们对生育观的看法。近年来,国内关于生育子女性别偏好的调查、理想子女数量的调查、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成果较多,但关于大学生生育意愿调查研究还不多见。本文通过对南昌航空大学的在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生育观的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们对于婚姻、人口、家庭等方面认知和总体意向。

一、概念界定和调查基本情况

生育观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生产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生育观直接决定人的生育主要采用行为,人对生育行为的看法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经济能力、家庭背景、身体原因、政策原因、地区风俗等。生育问题是一个相对比较现实的问题,每个大学生都会在不久后为人父母。大学生的生育观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家庭的构建,所以调查大学生的生育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问卷来做随机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11月,地点在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学内进行,调查人员均为在校学生,因此,获取资料会相对迅速而且资料内容会比较全面,资料的信度与效度会比较高。共发放13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6份,回收率为73.8%。此次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的婚恋观、家庭观、对生育行为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看法等方面,所有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进行。从性别上看,男生共44人,占45.8%,女生共52人,占54.2%。从家庭结构上看,独生子女共30人,占31%,非独生子女66人,占69%。从年龄上看,18岁以下有7人,占7%,19~23岁有35人,占36%,24岁以上有54人,占57%。

二、大学生生育观的基本现状

当今大学生由于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冲击,他们的的思想、情感、性格、气质都带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在对家庭的责任感方也显示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大学生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他们的择偶和家庭观对社会观念的转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四年的象牙塔生活里,他们要尝试着去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自由与约束,权利与义务,也要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考验和选择。

1.大学生的婚恋观。(1)大学生对于恋爱的看法。当今大学生谈恋爱比较普遍。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里有过恋爱经历的同学占61.4%,没有过恋爱经历的占38.6%。对于恋爱动机的调查表明大学校园中的恋爱者并非均为爱神所驱动,尽管大学中的恋爱被视为较具理想色彩,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包括孤独、寂寞、好奇、婚姻等。出于爱情因素而选择恋爱的同学只占47.9%,由于非爱情因素如孤独、寂寞、好奇等而选择恋爱的同学占52.1%。在为爱而选择恋爱的同学中,女生占69.6%,男生占30.4%,而在出于非爱情因素而选择恋爱的同学中,女生仅占16%,男生则占84%。这个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恋爱的观念已经慢慢开始转变,爱情不再是促成恋爱唯一原因。同时,男生对于恋爱的态度没有女生明确,女生很多时候只是由于爱情才会考虑恋爱,比较感性。对于爱情结果的期待,他们也各有不的看法。会以结婚为恋爱目的开始的同学占28%,不会结婚只在乎恋爱过程的同学占38.5%,不会以结婚为最终目的但是会考虑结婚的同学占33.5%。(2)对于结婚年龄的考

虑。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校的婚恋行为,还会影响大学生走上社会后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承担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他们一般会倾向于晚婚晚育。一方面是大学生的素质较高,对婚姻法有较深的理解;另一方面,与国家大力提倡晚婚并执行相关政策有关。调查中,4.1%的同学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为19岁以下,10.4%的同学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为20~24岁,46.9%的同学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为25~29岁,30%的同学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在30岁以上,8.6%的同学认为遇到适合的就可以结婚,不在乎年龄。在关于事业与家庭的选择的问题上,选择家庭的同学占了较大比例,有58.3%的同学选择家庭,有41.7%的同学选择事业。这个选择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58.3%选择家庭的同学中仅有17.9%是男生,而在41.7%选择事业的同学中有15%是女生。总体上来看男生比较倾向于事业,对事业看得比较重。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数据可以反映出当今大学生的事业与家庭观开始发生变化,女生开始追求事业,追求立足于社会的成就感,男生也开始看重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而不是只为事业而忽视家庭的重要性。

2.大学生的生育观。(1)大学生的生育原因。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生育是一个人既结婚后的又一重要大事。繁衍生息,培育后代是每个成年人负担的社会责任之一。在调查中,有生育意愿的大学生占92.5%,完全没有生育意愿的只占7.5%。这证明在大学生的思想里还是有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受到国外丁克思想的影响还是相对比较小。除此以外,我们还对影响生育意愿的原因做出了调查和分析。驱使大学生有生育意愿的原因很多。调查中,因为孩子是爱情的见证而有生育意愿的占28%;孩子是夫妻关系,是维系家庭生活的重要纽带的占28%;夫妻双方都喜欢孩子,觉得抚养孩子能够使自己有精神寄托占25%;养儿防老的占10.4%;出于父母的压力,要传宗接代继承家业的占8.6%。在这几个原因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前三个原因的比例都差不多,而因为养儿防老和家庭压力而选择生育的偏少,这也就证明了现在大学生在生育意愿方面的考虑还是偏向于情感。同样,没有生育意愿的大学生也提出了下几点不想生育孩子的原因:经济压力、追求二人世界、不喜欢孩子、没有时间、生理原因、害怕离婚等潜在因素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可以领养等。其中经济能力是影响他们生育观的最重要原因,占72.9%认为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是不会考虑养育孩子。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他们开始把追求的重心渐渐转向精神生活。(2)大学生对生育数量的看法。首先,家庭模式是指一个家庭的结构模式。理想状态下的家庭模式一般有四种模式:丁克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双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从整体数据分析,选择丁克家庭模式的只占7%,选择独生子女家庭的占27.1%,选择双子女家庭的占48%,选择多子女家庭的占17.9%。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生育功能逐渐降低,再加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白领尤其是女性选择不生育,宁做“丁克家庭”。选择丁克家庭模式的同学也许是崇尚个人主义的自由者,他们追求生活的自由与洒脱。选择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的同学较多出生在非独生子女家庭,而选择双子女或多子女家庭模式的同学较多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这个现象很有趣,独生子女或许是觉得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比较孤独和寂寞,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兄弟姐妹一起成长;非独生子女或许会觉得父母的爱不能完全属于自己一个人而觉得遗憾,所以他们希望自己能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选择丁克家庭模式的同学认为家庭的核心不应该是孩子,他们不认同一个家庭的全部大人围着一个孩子王转的家庭运作模式,所以他们认为即使是家庭,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夫妻二人之间的联系,孩子可以不存在。

然后,是对于子女性别的偏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革,男女平等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在只允许生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希望生女孩的占45%,希望生男孩的32%,持无所谓态度的28%。很有趣的就是,在希望生女孩的同学中有80%的是男生,这表明男生养育女儿的欲望更强烈。如果对孩子的性别有特定要求,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社会风气的影响;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生理遗传作用。其中,占大比例的还是个人喜好。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个人喜好影响的对孩子性别的可能会导致违反计划生育的超生现象。

3.大学生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看法。人口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始终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长抓不懈。当前我国人口数量正在逐渐得到控制,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为了要超生或者。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大部分的大学生可以符合国家规定,但依然有少数大学生不惜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为代价超生。虽然大部分大学生愿意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他们还是希望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他们认为并多生才希望放宽计划生育政策,而是从人权的角度上看不应该用制度去控制人口的出生,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他们也不一定会生多于一个孩子。中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时代,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必然会对居民的生育行为产生显著影响。60%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严格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在他们看来这主要看自己是否有精力、时间和金钱去养育一个孩子,精心养育好一个孩子比什么都显得重要。17%的大学生认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会考虑多生几胎,在笔者看来,这是符合客观的一种生育意愿,因为物质毕竟是基础,作为父母不能不保证子女的物质生活,只有在物质生活充裕的情况下,才可以让孩子多方面发展。8%的大学生认为无论如何都会多生几胎。有15%的大学生认为如果第一胎性别不理想会考虑生二胎或者更多。想多生孩子的同学大多认为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去养育孩子,也不担心经济是否能负担得起,但是他们能接受的多生孩子的上限一般为三个,盲目多生的人还是极少数的。

三、分析与讨论

大学是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没有过多的物质竞争,刚步入大学的都是一个懵懂的青年,他们的思想相对社会人单纯。在大学里谈恋爱,追求的是一份没有杂质的感情,没有物质条件的掺入。恋爱应该是发自于内心的爱的需求,不是因为寂寞等非爱的原因而恋爱。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恋爱观,有的人只在乎过程的享受,有的人则追求爱情开花结果,更有的人愿意相信缘分。两个人的相遇、相知、相恋也是一种缘分,对感情过于随便或过于执着都是不利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摆正心态,以一种平常心去认真对待爱情。从爱情到婚姻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如果还没有毕业或者刚毕业工作还不稳定的时候就结婚的话,负担一个家庭开支的经济压力会成为他们事业上的一个阻碍,他们不愿意在事业开始阶段就让过大的压力而止步不前。当然还有一少部分大学生赞同当今流行的“裸婚”,在他们看来婚姻是靠两个人共同努力建立与维护的,与其一个人孤军作战不如两个人一起同甘共苦,在自己孤独和寂寞的时候身边有一个人可以借肩膀依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年轻的父母比较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孩子自身的素质,包括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培养孩子方面,家长一般都会显得比较阔绰,花费开销也比较大。在现今社会,父母也还是会把物质条件看成是养育孩子的基础条件,因此,经济条件成为大学生考虑生育子女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当代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他们自小就受到“生男生女都一样”“独生子女家庭最幸福”等有关计划生育政策标语的影响,现在不像以前,家里要有劳动力所以要求有男孩,现在的他们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孩子的性别不是十分在意,他们觉得只要是自己的儿女都是宝,儿子女儿都一样。都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生女儿显然渐渐一改以往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开始成为人们对孩子性别的方向标了,也许这就是提倡男女平等的结果。

对于大学生的婚育问题,大多数的受访者都给做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他们把自己对婚姻、家庭以及生育的看法客观的表达出来。最让人惊喜的是,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80后、90后也会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做出如此长远和深刻的思考,改变了人们一向认为80后、90后是享乐的一代、不顾后果的一代的看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缔结和延续的形式。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婚姻就是两个家庭的事情,现代的年轻人要自尊、自信、自强、自觉地承担起责任,承担起一个家的责任。

参 考 文 献

[1]江剑平,方华.福建师大学生择偶与家庭观调查[J].健康教育.2001(22)

[2]方敏.大学生的婚恋家庭观[J].青年研究.1998(8)

[3]胡明玉.婚姻家庭法教学与大学生健康婚姻家庭观的培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5)

[4]刘文菊,刘丹萍.郧阳师专在校女大学生女性观调查报告[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3)

篇(10)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特点;对策

Key words: the post-90s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73-02

0引言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的场所,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驱动力,也是传播文明,确立主流价值的倡导者和示范区,肩负着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1]。“90后”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成长起来的有特殊性格的一代,他们伴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快速发展,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1],担负着振兴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重任。作为独生子女,他们享受着父母的宠爱,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如手机、电脑、宽带、MP4、报刊电视,他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生活方式,以及所面对的现实问题,都与“80后”有很大的不同。

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1 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但协作意识较差,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90后”大学生中有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喜欢英美文化的,还有崇尚日韩文化的。对于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大多能够包容,价值观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他们也希望学校和老师能够对他们的一些做法宽容。例如学校要求各个学院必须派多少个学生参加某项活动,现在学生的怨言就明显多于往届,有的学生发短信直言表示抗议,甚至直接不参加。这就说明了多数的“90后”大学生团体意识差,以自我为中心,组织观念淡漠。如军训时,搬运领取军训服装时,发生过班级间相互配合不好而发放错乱,同班小组间因班干部协作不好出现的一些小的问题,班干部之间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这就体现了他们的协作意识不强,团队精神相对缺乏的现状。

1.2 效益观念盛行,功利增多,理想信仰较缺乏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就业形势日益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普遍较强,功利行为的增加也是不可避免的。对找工作有用的活动报名参加的学生就多,没用的报名就少。如竞选班干部、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奖以及入党等对学生顺利就业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的活动,就成了最受学生重视的活动。许多学生在入学的第一个月就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时,入党的动机大多并不是因为信仰,而是为将来找工作时增加筹码。

1.3 知识面宽,求知欲强,敢于尝试,但抗挫折能力弱,适应力较差,容易引发心理问题“90后”大学生知识面较宽,见识较广,更容易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勇于尝试新生事物。优越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条件使的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明显下降。调查显示,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7.4%的新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72%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10%的新生表示会“总结经验从头再来”[2]。“90后”大学生危机感强,没有经历过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4 思想活跃,自信,个性张扬,喜欢表现自我“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之外,很多学生在大学之前,通过课外辅导班,还学会了一技之长,有旱冰溜得非常棒的,有钢琴弹得非常好的,有书法和绘画非常好的等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相对充足使得他们非常自信,思想活跃,想法新颖,喜欢有个性的事物, 喜欢表现自我,表现出 “个性张扬、思想叛逆”等特点。在军训中的装扮就可以看得出个性、自我的特点,如个别女生不愿意佩戴统一发放的军用帽,有个别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运动鞋代替了学校统一发放的军用鞋等。

1.5 情感丰富,爱情观多元化,比较开放,但缺少责任感“90后”大学生朝气蓬勃,喜欢新生事物。他们情感丰富,珍惜友谊,向往美好的爱情。爱情观念的开发程度明显高于“80后”大学生,大学校园里谈恋爱的已经不像以前的同学怕被人看到。2008年10月,武汉大学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中调查发现,有5016%的“90后”大学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2]。但他们的情感发育还没有真正成熟,人际交往存在着盲目性与果断性,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或缺点。被学籍处理的多数学生是因为不能科学正确的处理大学期间感情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关系而陷入困境。在与“90后”大学生交流时,发现大部分人对于恋爱都表现得很开放,这也暴露出“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比较肤浅、缺乏责任感的问题。

1.6 善于用网络获取信息,但网络依赖性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讨论问题时逻辑严密,善于表达,说明他们的思想较为成熟,对每样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调查显示,100%的“90 后”大学生至少有一个电子邮箱、一个网名、一个QQ号,80%玩过网络游戏,还有20%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10%随身携带电子图书,当然也有42.3%的被调查者认为互联网娱乐多于学习。由于获取互联网信息成本低,使得“90后”大学生出现“浅阅读”的文化现象,同时网络依赖性越来越强,甚至会产生心理问题。另外虚拟的网络交流使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朋友的交往。有网瘾和因网瘾退学的学生人数呈明显增加的趋势。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措施

2.1 把握好教育的主体方向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主体教育的方向,使“90后”大学生从情感上,更从世界观的高度,自觉而理性地接受、认同和践行“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确保教育不偏离方向。

2.2 调整评价视角,正确认识“90后”大学生我们往往习惯于用传统的观念和标准来评价“90后”大学生,或是由个别现象来评价整体,由此得出的对“90后”大学生评价难免有失偏离和不当。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评价视角,用发展、辩证的思维和客观、公正的视角,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更要看到他们的压力,看到他们身上的优势和强项,分清他们思想上的本质和非本质,主流和支流。我们应研究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往的学校教育环境,研究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外因,认真调查分析他们的心理发展情况和社会认识水平,有针对性进行教育,研究针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重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手段等。

2.3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善于引导,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他们,认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注重每个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围绕他们在学习、成才、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动性,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把自己转换为“90后”大学生的朋友,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需求,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把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把创建和谐校园,服务和谐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自我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礼貌待人、团结协作,喜欢思考,勇于创新,善于理财,善于交际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的人,使“90后”大学生逐渐形成学风优良、行为文明、仪表文明、语言文明、环境文明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2.4 要坚持尊重原则,通过人文关怀,帮助“90后”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90后”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宠爱和呵护中长大,物质条件和社会均相对优越,使得他们大多存在缺乏理想与信仰、注重品牌、超前消费、猎奇心强、对网络依赖强等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引导他们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或问题,能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心态开放的优点来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激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其前提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在引导和教育的过程中对个体意识很强的“90后”大学生更要坚持尊重原则。

2.5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90后”大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学校,学校应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学风浓厚的学习环境,富有创造力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和认真学习创造的良好的外部条件。

上一篇: 汽车技术论文 下一篇: 路政处法制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