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06:06: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生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与海贝对接企业文化的具体做法
以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认同该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重要的是工作能力强,能够很快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去。同时,在工作中要端正态度,踏实认真,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日常教育的中心就要以对接企业———海贝教育的要求为标准,有意识地引入他们的企业文化元素,竭力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和氛围。为让这批到海贝进行实习实训的学生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需求,我们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进行实习培训,以便观察不同的企业文化以及岗位需求对学生的影响。这样,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确定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三)校企文化互动对专业在人才职业素养培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为了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快速融入企业的人文工作环境,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就必须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努力使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进入工作岗位后达到零适应期。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还要具有了解并掌握对接企业文化核心的能力以及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综合职业素质。所以校企文化互动是制定人才培养方向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一定要放下传统的教育方式,打开大门,主动走向市场,与企业进行联系、互动和融合,这对人才培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导向作用
塑造良好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成长。对接企业的企业文化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将企业精神传递给学生,逐步地引导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分析市场环境、就业行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也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划。
2.激励作用
激发内在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成才。相信每个企业都会明白“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这一道理,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会根据员工的不同个性,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学生送到企业进行了专业培训,亲身感受了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从而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3.教化作用
增强社会适应力,有利于学生成功。作为对接企业,海贝外语学校不论是从教育制度还是从管理制度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我们放心将专业人才培养的地点放在海贝的主要原因。对于学生来说,学校的教育管理手段方法都与企业相差甚远,通过对接企业的实践教育,亲身感受了海贝的教育制度以及工作流程,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学生们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进而能够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就业后迅速融入企业的适应力。
(四)对接企业文化拓宽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成功和学校发展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是我们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之所以要引入对接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是希望学生们在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教育工作者更要合理有效地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于是我们通过与海贝外语学校之间的校企文化互动,互相取长补短,全方位地帮助顺利实现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1.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的对接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根据对接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尤其是引入了海贝外语学校的某些教育教学活动,与本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开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教与学的生动互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学质量评定是以企业用人的需要和满意程度来决定的,这就有效拉近了学生与对接企业岗位的距离,逐步实现“零试用期”的目标。
2.引入企业文化,培养企业文化意识
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企业文化,我们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正确引入企业文化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并重视企业文化,进而有意愿主动认识和感受企业环境。我们与对接企业海贝外语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在我系成立“海贝冠名班”,这样专门培养出的学生有条件和能力适应海贝的各项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之后定期安排学生到海贝外语学校进行实习,让学生们在实际工作中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进而顺利融入企业。
3.学习企业文化,掌握企业文化内涵
学生课堂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场所,根据对接企业的岗位要求,我们会开设相关课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引入企业的文化思路、经营理念、行为模式等的培养,让学生们通过系统的学习,丰富企业文化的概念,从而掌握企业文化内涵。
随着近十年的高校扩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大量增加各种专业。但是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时忽视了没有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出发,没有进行市场的可行性调查。根据目前就业情况,人才培养应该把技能放在首位才不至于使供需严重失衡。否则会导致就业需求方提供的岗位远远少于需求方,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难有用武之地。另外,很多高校时刻关注国家颁布的紧缺专业,认为开设这些专业是抓住机遇,跟上时代步伐。殊不知,这样只能使热门专业变成冷门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就要在所谓的“热门专业”里共同竞争,最终导致不能完全就业。再者,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着只抓专业课而忽视对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尤其是敬业精神、职业上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这是我国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有待改革的重大课题。
人才招聘市场没有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每年一到就业时间,数以万计的应届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各种人才市场也是五花八门:人才中心的定期招聘会;高校校园招聘会;外地企业招聘会等等。看起来,每场招聘会都人满为患,场面火爆。但是在来自各地的企事业招聘会上能达成就业协议的只占其中少部分,大多数毕业生只能失望而归。人才招聘会作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主要环节,并没有起到重要作用,只是形同虚设。
大学生怎样提升就业心理调适能力
目前复杂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变得异常复杂,调节就业心理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自我心理调节指的是:当我们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发生变动时,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一定要主动调整来适应这种变化,及时消除消极的心理,使心理始终保持平衡状态。当然他必定包括外部调节和自我调节两方面。外部调节是通过社会就业环境的宏观调节、通过完善社会心理教育机制、开展各种就业培训等途径来实现的。自我调节是通过提高就业意识、培养积极的就业思想、提高就业意志力等来实现的。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1.提高就业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高意识是任何活动的起点,也是最基本的心里活动过程。它包括“知觉、记忆、思考”。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提高就业意识就是能准确的认识自我、认识就业环境以及提高就业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做到:首先,大学生要把时刻加强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这是做任何事情的首要条件。学会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要被物质利益熏混头脑。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各方面素质和对抗来自各方面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其次,要学会公正的认识自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学会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是提高就业心理平衡的基础。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才能再就业大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不至于浑水摸鱼一把抓。最后,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准确的评判他人。认识他人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准确找到定位,不会产生自负和自卑心理,影响择业效率。
2.培养积极健康的就业情感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技能,他是人的一种态度体验,它能帮助人们感知自己是否对客观世界满意或者满意的尺度,也是自身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他将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重要影响。那么我们怎样在就业中很好的运用这种情感呢。首先,合理的制定目标。假想目标反映的是大学生对就业成功可能性的一种主观估计。但是,大学生就业情感压力越大,越不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毕业生在制定假想目标时要考虑其可行性、有效性、科学性。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目标,避免择业失败时产生思想负担。其次,在择业中学会情感调节。就业作为一种大学毕业生的情感需求,在必要的情况下,也是需要调节的,它将影响就业的正常进行。这种需要虽然属于物质基础,但是它是可以发展变化的。通过多年学学生已经具备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这种主观能动对就业情感进行调节。毕业生通过对职业社会和就业市场的全面了解,准确找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当前目标和长远理想的契合点。最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体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运用积极情绪会让大学生在择业中树立信心、坚定决心,有利于择业工作的平稳发展。相反,悲观消极情绪只能让求职者不能把自己的正常水平超常发挥出来。所以大学生择业者一定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把择业状态调节到最佳状态。
3.坚持就业决心
在大学毕业生在确定择业目标并付诸行动时必须下定决心不能优柔寡断。就业决心成了就业心理和行为的调节器。首先,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必须学会当机立断,不要游移不定。在对自己有着深刻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大学生才能在面对可能发生的种种困难时果断做出选择和决定。或者一旦遇到机遇也能毫不动摇的抓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一个思想成熟的就业者。其次,毕业生就业时要具备执着的精神。执着是指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坚忍不拔意志力。在这十来年间,大学生饱受了择业之苦,在就业大潮中跌打滚爬。只有具备坚定的决心和意志我们才能战胜各种困难,成为一个就业的胜利者。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自我教育途径
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青年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前一定要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认真规划,切实做到以下几方面:
1.真实客观的认识自我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之前一定要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个性、能力、素质、家庭、婚姻和年龄等因素进行职业设计与职业选择。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才能全面准确的定位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未来的职业规划。当然,一个连自己都无法认识的人怎么可能选择自己的未来。所以,真实客观的认识自我是找准自己职业方向的基础。
2.认识社会就业环境和趋势是择业的社会基础
目前的择业市场一直采取双向选择,即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用人单位选择合适的用工者。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市场的用人规则千变万化。每个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及时有效的把握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和就业市场的小环境是择业者的当务之急。也就是要对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发展趋势有个充分认识。准确估计该职业的发展潜力和环境允许条件,果断的做出决定。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发生过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置身社会职业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所认可的职业的目前市场地位、职业要求、发展前景和对个人发展是否有有益等。只有在全面了解自己和社会职场状况的前提下才能在择业中如鱼得水,找到理想职业。
3.制定切实有效的择业方案和行动计划
结构性失业
关于结构性失业问题,马克思研究了结构性失业的特征和表现形式。马克思指出,社会存在职位空缺,却又存在大量的“畸形人”,即只能胜任原来工作的人,他们一旦失业之后,就加入了大量低技能失业人员的行列,这就表现为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由于劳动力“局部职能过剩”,即劳动力的能力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分工、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就出现“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失业。
对结构性失业研究较多的是西方经济学家,他们对结构性失业的研究已形成了理论流派,并形成了一些共识: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的流动能迅速适应这些变动,但由于劳动力有其一时难以改变的观念结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很难适应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从而产生的失业就是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状况。
根据结构性失业理论,笔者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主要属于结构性失业。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各级各类的大学毕业生,甚至达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另外,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刚一毕业就失业了,他们就是目前热议的“啃老一族”的一部分。这就是“失业与职位”并存的典型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一)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
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就业观念的落后。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客观现实的需要来选择职业。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择业单位来看,大学生大多数都选择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公司等单位,但这些单位需要的人才有限,相反一些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却需求大量人才,大学生却不愿去选择这些单位就业;从择业地区来看,大学生大多愿意去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去西部地区,更不用说去农村地区就业了;从期望薪酬来看,大学生多数期望有高工资回报,却不考虑自己的贡献有多大。
(二)知识技能型结构性失业
由于知识技能的缺乏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在历史上,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行统分统配制度,上了大学就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不学无术现象在大学校园不是个例。从现实看,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助长了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大学生经过小学、中学阶段的刻苦学习,来到大学,突然“自由”了。在我国大学的“难进易出”的体制下,一些大学生只追求“60分万岁”,即使不及格,也可以补考。因此,大学生基本上不存在毕不了业的压力。再加上大学生主观上放松的生活常态,一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储备状况确实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一些大学生知识技能的缺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三)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区域差别大,资源禀赋不相同,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地区最发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落后。在这些区域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即城市发达,农村落后。正是由于我国的区域差别巨大,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期望在大城市、东部地区就业,而不愿意到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就业。这样,在大城市、东部地区人才济济,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处于失业状态;在中西部以及广阔的农村地区亟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却不愿问津,这就形成了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四)体制制度型结构性失业
我国教育体制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第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招生专业等都要按照计划指标来进行。一些专业已经很陈旧,仍然按计划招生,而市场急需的一些专门人才却缺少相关的专业设置。第二,我国高校的治理,仍然以校长治校为主,教授参与高校治理不足,以致出现教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专业设置已过时,要求取消该专业,同时设置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时,却困难重重,最终错过了最佳时机。这样,一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学习一个市场并不需要的专业,到毕业时失业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第三,我国大多数高校招生实行“志愿定专业”制度,这种制度使不少大学生用宝贵的大学时间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后果往往是很难学好,以后面临着再次改变专业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另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因此,这些体制制度的障碍导致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治理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获得,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任课教师和教辅机构人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课改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现实,能够充分反映现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这些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做到与时俱进,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从而减少大学生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的发生几率。
(二)深化教育体制制度改革
首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授在参与高校治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旧专业的存废和新专业的开设。其次,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中以“志愿定专业”的做法,允许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笔者认为我国大学教育可以进行这样的改革: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不分专业,学习相同的内容,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大三、大四阶段根据大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有关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大学生的专业,进行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习。再次,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高校可实行“末位淘汰制”等方法,以确保培养出真才实学的大学生。
(三)统筹城乡发展以缩小区域差别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别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到了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因此,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解决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我国已充分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崛起的部署,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然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举措的进一步落实,还存在许多问题,要不断落实相应的方针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区域协调,从而解决大学生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四)落实就业指导工作
笔者认为要落实就业指导工作就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在大一期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科学的测评,让大学生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大二期间进行有关职业的详细介绍,让大学生了解各种职业之间的差别及其要求。在大三时根据前两个阶段的引导以及在大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大学生确立职业方向,这就进一步要求大学生仔细了解这个具体职业需要哪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依此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从而打下胜任工作的良好基础。在大四时,学校在搞好实习工作的同时,要千方百计搜集各种就业信息并及时进行公布,让大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职位需求状况;同时利用各种资源,举办有针对性地招聘会,这就能够给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从访谈中反映出的教师对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认识
根据问卷分析结果,我们选择图2中46,55,57,64号教师为访谈对象,通过对教师的进一步访谈,深入了解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
受访谈的4位教师几乎都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精神、一种习惯、一种倾向,贯穿所有领域。比如,57号教师说:“它(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一贯的长期的积累的一个素养的体现,不是说在这个问题上他有批判性思维,那个问题上他就没有批判性思维……对于不太懂的领域,批判性思维的表现是不会轻易地下一个结论。”
从教师们对“批判性思维是什么”的回答以及对问卷上的批判性思维倾向表现强弱原因的解释中,我们归纳出他们眼中的批判性思维的特征—独立的见解或思考、全面或多角度看待问题、求异、质疑、求真、依据。
1.独立的见解或思考
46号教师说批判性思维是“对课文上的知识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名人名言只持建议的态度,而不是真理的态度”,借用其他教师提出的概念,前半句可概括为“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后半句有“不盲从权威”的意思。46号教师的回答仅此而已,没有更多的关于批判性思维是什么的内容。这与问卷结果也是一致的。由图2可知,46号在最底部,可见他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但在46号教师有限的认识中,他仍能提到“独立的见解”和“不盲从权威”,或可推知多数人都会认同这两点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面。
64号教师认为批判性思维需要广泛的阅读:“因为我觉得有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材料,它背后的观点都不一样,只有看多了之后,看到别人很多的一个怎么样说,你才会有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只看到某一类的材料,或者是某一本书的话,你就觉得这个就是对的,那肯定是不行的。”可见,64号教师认为批判性思考最后也要形成自己的观点。
57号教师认为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独立的见解,求真的意识”。
55号教师在描述理想的批判性思考者的特征时说:“他对于获得的知识,是会有自己的一个独立的思考能力,会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在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他会找到一些史料来支撑,那这样的就是批判性思维比较好的。他不仅仅满足于课本、教师给他的结论,会有自己的一个独立的思考。”
而事实上,“独立的见解或思考”并非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特征,“批判性思维应该不同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它所负责的工作,应该是在新观点提出之后,对其进行推敲检验”[9],对观点的检验才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特征。
2.全面或多角度看待问题
除了46号教师,其他三位教师都提到了批判性思维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看问题,即全面地看待问题。
在谈到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时,55号教师说:“你分析一个问题的话,也不说你有没有正确答案,也没有说你怎么去解决,就是你会各个方面多想一点。尤其是像我们历史学科嘛,你要假设当时的一个情境,然后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去找原因的话、找史料的话,我觉得这种批判性思维还是需要的。”
在解释“为什么认为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是批判性思维倾向强的表现”时,57号教师说:“知识面广并不意味着有批判性思维精神,不同的观点未必马上产生……批判性思维是有不同看法,求异思维,多角度、多方面看待,不是唯一的结果。”
在解释“为什么认为反驳别人不是批判性思维倾向强的表现”时,55号教师说:“作为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你也应该同时看到他的观点当中的可取之处,还是要全面地很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批判’不是说他说的没有对的地方,而是要看到他对的地方,也要看到他存在的问题。批判性思维不是完全的反对、否定,不是这样,要看到不同意见的人,他在这个问题上有他合理的可取之处,同时也有他存在问题的地方。”
其中,57号教师和55号教师也提到了“求异”的概念,他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求异的思维,即追求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事实上,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并非求异,而是求真,无论批判性思考的结果与大众一致还是不一致,它只是敢于有自己的遵循证据和理性的判断。
3.其他提到的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除了“独立的见解”和“全面看待问题”,三位教师在回答“批判性思维是什么”的问题时,还提到了一些其他的概念—质疑(不盲从权威)、求真、依据。
57号教师特别强调“质疑”,他说:“敢于质疑,质疑和怀疑,就是批判性思维一个最普通的表现。”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认为“总是先找与自己对立观点的不足与漏洞”是批判性思维倾向强的一种表现时,57号教师表示,因为这是质疑了对方的观点,所以算他批判性思维强。在谈到批判性思维可能的教学方式时,57号教师表示‘质疑’只是专家们的空想:“其实这是矛盾的,矛盾什么呢?一方面我跟同学讲(质疑),但其实现实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求质疑,但其实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是洗脑子,其实就是洗脑子,我认为他的很多观点都是我们灌输的……但是有些是你不得不为之的,因为我们有立场的问题,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必须站在这个立场上讲,我不可能违反国家意志,另一方面,从隐晦而讲,我就跟他们讲得很清楚,教科书就像汉朝的经,就是洗脑子的工具。’,
57号教师认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他们质疑的精神,但其实“质疑”只是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一种方式或环节之一,而不是批判性思维本身。因此,由于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比较狭窄,教师们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可能性也持比较悲观的态度。
1.引言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目的。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实践性环节,是大学生接触、参与科学研究的开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何在毕业论文环节进行启发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毕业论文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有利于毕业生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恰当选题
毕业论文须符合本科生的培养目标[1]。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从国家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毕业论文课题的选定,必须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紧密结合在一起[1]。
毕业论文的选题较广泛,要注重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选好毕业论文的题目,注意把握“适度”的原则,即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做到量力而行,避免因为初期选题的过高、过新,导致论文中途写不下去的被动局面。要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例如,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好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选择实际应用价值较强的题目;而对基础知识掌握及实践操作不足的学生,可以选择具有验证性的论文题目。这样的操作可以保证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完成毕业论文,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在课题选定的过程中,要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将本科学习期间的获得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的运用。毕业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关键[2]。因此,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要根据专业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科的发展方向,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能力和基础,针对学生毕业后将要承担的工作任务,尽可能地选择与实际生产和工程实践关系较密切的课题。
3.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
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提高毕业论文期间的效率。在这样的作用下,学生的积极性与工作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是探索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时,向学生传授该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最新发展动态,指导学生积极查阅文献,传授给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研究课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从仪器的选用、操作到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在操作过程中带领学生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并培养学生勇于钻研的科研精神。通过实验过程,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使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操作,学以致用,为将来从事独立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4.强化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高校中的实验通常被认为是教学的辅助环节,是为了加深和帮助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3]。在此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对于实验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阶段,认为实验都是老师讲明实验原理,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讲解实验步骤,配置实验药品,详细说明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学生只需要按照要求操作,并不需要查资料、动脑筋。
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验操作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确立一切依靠自己的思想。教师由传统的讲解一切转变为辅导,学生由被动接收转变为实践、探索。启发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学会查阅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了解课题相关的实验的操作;在实验中积极动手,勤于动脑,及时发现问题并迎难而上,利用平时理论学习的基础及查阅的资料,解决问题;实验后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系统分析,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独自对于实验总结和分析,是逻辑上升理论知识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也为后期毕业论文的科学表达奠定基础。
5.提高论文撰写水平
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辨别实验过程数据的真伪与优劣,使学生真正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将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的数据,结合文献查阅过程中的研究背景、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结果及讨论等内容,整合到论文中,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
指导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积极查阅文献资料,并对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指导学生勤于思考,在论文中表现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应加强对毕业论文过程每个环节的管理,合理安排毕业论文进度。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督促学生按照毕业论文计划按时完成各项工作。
6.结语
毕业论文是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而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4],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毕业论文,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加强教师的指导,采用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选择合理的毕业论文题目,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撰写优秀的毕业论文的同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奇贺.加强毕业设计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34-35.
一、工艺美术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现状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许多职校积极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特色和就业途径,相继开办了服装、财会、市场营销、电子、机电、数控等专业。工艺美术专业也在这股发展浪潮中脱颖而出,并且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地具有一定应用与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为社会需求提供了保障。但是当前不容乐观的是,许多职校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关系上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许多经过培养的专业人才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减少,有的中职学校由于学生就业难,索性把工艺美术专业改成了高考升学班,背离了职业教育所倡导的“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向导”的办学宗旨。以我校为例,工艺美术专业在校人数由2007 年的200 多人缩小到2010 年50 多人,工艺美术专业的生源人数在逐渐地减少,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职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问题。有的学校不能安置学生对口就业,有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所学知识不适宜就业岗位的需求,有的学校学生对就业岗位满意率较低,所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现状,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上要转变思想观念,重新进行教育目标的定位,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拓宽就业渠道,使工艺美术专业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站得稳、立得牢,健康发展。
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中,班级上课制、师徒制一直是历年来沿袭不变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实验实训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课程的要求,课程设置单一或繁杂,教学内容陈旧,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实用空间,有的中职学校甚至在既无师资又无实训设施的条件下,盲目开设此类专业,致使该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向其他专业分流,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优化培养模式的几种做法
1、优化课程设置
关于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目前,国外最典型的课程设置有德国模式和加拿大cbe 课程设置模式。其中德国模式较为突出,它的课程设置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类)、专业知识(美术设计类)合理的组成一个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美术理论)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不过多地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同时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提高了学生掌握工艺美术技能的熟练程度,便于其迅速就业。
2、改革教学内容
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以培养技能为根本,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训比例,改革一些俗套、老化、不适应就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应积极适用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课程与教材,积极研究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电脑技术及校内外课程资源等,更好地促进教学。
3、三强化实践训练
在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讲授是让学生掌握美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示范与观摩是让学生对绘画、工艺的表现方法有直观的了解,但实践训练才是技能获得的主要途径。
4、增强创新能力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根据一面极其破旧墙壁上斑驳的印迹,找出可视的动物形象;让学生为我校设计学校标志;让学生运用废旧材料进行旧物改造等等。这些训练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5、参加企业实践
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是工艺美术专业学生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企业实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并能在企业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a)-0151-03
Optimiz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sis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major of public health
GAO Shuangshuang QIU Yongqia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Heilongjiang Province, Qiqihar 161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form effectiveness of thesis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major of public health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sis teaching system. Methods After thesis teaching reform in our school, the satisfaction differences in various aspects before and after reform were compared by using the return visit and on-site survey methods. Results For preventive medicine major,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hesis form and timetable after the refor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reform (χ2=5.896, P = 0.015; χ2=18.471, P < 0.001). For public servic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ajor,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hesis form after the reform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before the reform (χ2=0.488, P = 0.485), but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imetable after the refor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reform (χ2=19.918, P < 0.001). In general, the satisfaction level after the reform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reform. Conclusion Reform of thesis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si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major; Thesis; Teaching; Reform
毕业论文能够使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获取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并就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比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毕业论文能够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基本标尺之一[2]。因此,在大学生毕业实习考试设置毕业论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把毕业论文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是取得学士学位的重要课程之一。我院于2010年进行了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改革,为比较改革效果,为以后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特此完成此项调查。
相对于答辩回答环节,答辩自述是可控环节,答辩之前就可以充分准备,所以答辩学生要高度重视。自述要从为“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有什么创新点”三个方面来对毕业论文进行阐述。
2、答辩教师怎么提问
一般情况下,因为我们的毕业论文从内容上看大部分是“对症下药”型的,所以答辩老师的提问往往是从论文核心概念、问题、原因、对策四个方面来提问的。当然也有一些答辩教师惯于从议论文的角度提问,主要包括你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你用什么论据支撑核心观点?你用什么方式进行论证?一般情况下,就论文内容进行提问要多于从论文形式进行提问,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要对答辩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准备。>>>>>博士毕业论文写作技能操作难点分析
3、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怎么回答
自我国政府1999年作出了高校扩招的战略决策后,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人新的发展时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猛增。到200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600万,毛人学率达到15%,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发展趋势。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475万人,比上年实际增长约8%,即扩招35万人左右,在校生将达2000多万。但是1999年开始扩招的学生到2003年毕业,以后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将随之剧增,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加之目前整个社会面临着城镇2000多万新增劳动力、356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三峰叠加”的局面,再加上历年待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
为此,学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一所大学社会认可程度的体现。国家规定,高等学校一次就业率高低将作为高校招生数计划的参考指标,如三年内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将:敬限制招生数量。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就业率逐年下滑,大学生在就业市场遇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很多学:生毕业后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对高等教育的高预期与现实中就业不畅的矛盾引起了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不少人对国家近几年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大幅度增加高校招生数的做法提出了疑问。如何看:待高校扩招?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我们必须作出回答。
问题的症结在于高等教育扩大的数量、结构和布局应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任何一个环节的不适应,都会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不畅。从数量上看,中国大学生数是否太多了造成就业困难?扩招后中国大学生是比以前多了,但它与我国庞大的总人CI基数比不是多了,而是仍然很稀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每l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611人,即受过大专以上教育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6%,而日本、韩国为30%,印度也达到16%。中国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仅相当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30%。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都在于扩招规模上,更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培养人:的结构、质量和就业观念问题上。
因此,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应从政府采取政策措施宏观调控,高校保证教育质量、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全社会开辟多种就业渠道、形成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大学生积极自主就业等多方面相结合,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努力保持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一、招生政策宏观调控
5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的规模仍不大。1990、1993、1995、1996、1998年的毛入学率分别为2.7%、3.8%、5.2%、5.7%、9%。其中,199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4.6%,每l0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为440人,才刚刚达到低收入国家90年代初4.5%和417人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如英国1950年入学率达5%比相差半个世纪J。甚至连菲律宾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达到32%。
借鉴国外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我国的高校扩招是必然的。高校扩招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始于二次大战结束,是为了缓解1200万即将从战场上归来的复员军人的巨大就业压力而采取的一次战略措施。从60年代至70年代初为大众化初期,90年代进入后大众化时期。日本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初期大众化阶段,新生入学率从10%上升到35%以上,1995年新生入学率达到46%,已接近大众化的后期。德国高等教育1960年入学率达8%,70年代初达到20%,1994年达到34%[3]。可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都要经历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我国高等教育也正在走向大众化,正处于精英教育的转折期。
高等教育规模如此扩展具有其合理性,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毫无疑问,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人才的数量、质量都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必须把教育投资作为基础性和生产性的投资。
第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EI益提高及物质需要的逐步满足,精神需要开始成为人们追求的重心,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反映;也有不少人认识到知识和学历在社会上的作用,又错过上大学的机会,出于“圆梦”心理,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再穷也要让子女上大学。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了群众基础。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各国的巨大差距。发达国家20世纪50到60年代开始迈人大众化时期,而我国则是在2l世纪初,可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战略意义。能拉动整个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在基础教育中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国内需求,刺激社会投资,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因此,中国政府认识到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意义,1999年以后扩招比例相对前几年明显增大,到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18%,但大学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剧增,2003、2004和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分别达到212万、280万和338万。这样在一个阶段内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在l3亿人口基数基础上的入学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其意味着增加多大的在校生绝对人数不言而喻,所以政府制定扩招政策时应当坚持在“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原则下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扩展规模。
今后制定高校扩招政策时,要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稳定地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既考虑到供方的能力,也应考虑需方的要求,确定合理的规模。应努力协调好教育发展的熟练、质量、结构与效益四者的关系。招生计划指标应体现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缺口较大的各类别和层次的专门人才,控制社会需要量少的专业,这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基础和前提。
二、合理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
由于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存在问题,导致学校设立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人力资源的市场状况不能有效地反馈到人力资源的培养中去,造成供需“两张皮”,这是一个结构性和全局性的问题。目前高校的办学自有限,在专业设置上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迅速作出调整,同时,由于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高校缺乏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主动性。这就造成人才供需匹配率低,人才结构不合理。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指出: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学科专业比例失调。2001年工科类招生与上年相比增长仅为7.6%,远低于23.3%的平均招生增幅。第三产业发展急需的
金融、外贸、会计专业在校生比例出现负增长。层次结构问题上,我国目前社会需求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使众多高校争相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轻率地否定自己的专科教育特色,追求上本科专业,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学生本人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努力上本科学校,而较少考虑专科教育。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征上看,对劳动力需求最大缺口应该在职业教育和专科人才方面。致使许多企业聘不到所需人才,最近在东部地区普遍出现的“技工荒”就很好地证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人才资源严重浪费。比较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可以发现,我们过分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甚至以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来应对社会变化多样的人才需求。美国支撑其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力量是社区学院,占43.8%,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显著地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学制短,学习内容侧重于职业应用,其毕业生也主要进入生产一线或者基层岗位。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是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其技术含量要低于发达国家现有的产业结构状况,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对象主要应放在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上。高校要扩大办学自,同时也要开展广泛而周密的调研活动,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向,避免再度出现某些专业毕业生一毕业就过时的现象。增加与相关的企业的联系,及时调整专业和层次结构设置,使之与社会需求适销对路,办出特色专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层次结构上,高校不必盲目提高办学层次,争奔学术研究型这一狭窄的独木桥,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
三、高校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高校在优化资源配置,尽力扩充规模的同时,提高质量成为了工作的重心。这个工作重心的转移,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大学生自身素质是其择业和就业的“本”,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条件。
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证质量,但两者质量标准应该是不同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主要取决于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的“价值差”,价值增值越大,则质量越高。为此,高校要确定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建立“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课程体系、质量评估体系,严把质量关。
四、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的就业指导环节薄弱。高校长期受计划分配政策影响,不很重视就业指导环节,措施不到位,造成毕业生就业观念错位,就业信息滞后,不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相关程序,就业心理差,没有良好的就业技巧,严重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进而危及高校的生存。
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观方面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一,大学生就业观念错位。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社会提供的“精英岗位”与毕业生数量很不协调,但是,广大学生的观念没有相应的改变,依然停留在“天之骄子”的自我感觉上,学习不努力,工作期望值过高。从近几年中的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的择业标准职业价值观趋向功利化,突出表现为重地位、重名誉、重收入,对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乡镇企业存在偏见,造成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而难于找到合适工作的状况。
其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差。很多大学生缺乏广博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不精,以致应聘时错失良机。另外,大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动手能力差,就业后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和培训过程,使得企业明文要求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
高校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引导,这是影响学校就业状况最直接的因素。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理念。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大学生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准备好必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逐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抗挫折能力,改进学生的就业技巧,使大学生能够坦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力度搞好就业服务环节,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供需信息,及时为大学生择业提供有效信息、就业机会。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声誉。
6月10日14时,文学院召开2022届毕业生论文撰写暨就业工作指导启动会,院长王远明、副院长春燕、全院教师以及以及2018级全体学生参会,启动会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以6406教室为主会场进行直播,其余师生分别在6403、6404、6405教室组织参会学习,教务科科长高椿霞主持会议。
会上,高椿霞组织学习《文学院关于启动202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详细解读就选题要求、指导教师职责、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及各阶段安排,同时传达学习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
春燕副院长结合川民院教【2015】17好《四川民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撰写过程管理规定》、《文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及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论文写作实际,强调全体师生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明确毕业论文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是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强调过程管理,把握时间节点,严格按照论文写作日程表执行;强化指导,扎实做好选题、文献阅读和开题环节,保证指导时间;强调师生双向交流沟通的有效性;强调学术规范性,杜绝学术造假;强调2018级同学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准毕业生的角色,积极行动。
王远明院长针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做了专题指导。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确定、文献的收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论文写作为例,指出选题研究要具体,并且难度应与同学们理论掌握情况相适应;关于开题,王院长提示同学们要注重论文的基础设计,同时善于运用检索工具;在写作上,王院长则提醒同学们做好写作结构,通过论文写作形成理性思考思维,全体毕业生要高度重视学术论文的严肃性与严谨性,杜绝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等一切学术造假的行为。同时和就业工作联系一起,为学院2022届毕业生的顺利毕业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次指导会加深了同学们对论文写作的思想认识,对毕业生提升论文写作质量、顺利就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次本科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有助于端正毕业论文写作态度,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同学们均表示获益匪浅。(文学院周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