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6 20:57: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建筑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中,主要是以雕刻、彩绘以及飞檐等方式组成,而这些元素所采用的题材都是以人物、飞禽和走兽等,而这些题材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的,其主题都是以吉祥祥瑞、趋利避害的主题,并且,民间艺人都是可以通过某种自然的现象或者是以民间的故事等形式来随意安排题材的组合,这样表达方式可以突出题材和人们情感之间的交流,并且,这种情感上的交流具有艺术上的美感。
2.建筑元素的表达形式
在现代的建筑形式当中,可以通过彩绘、雕刻等元素来表现人们对生活的憧憬。更能在现代建筑形式上进行充分表达,体现建筑本身丰富的民俗和民风以及传统文化的形式。尤其在建筑彩绘中,彩绘可以充分运用色彩的关系,逐步强化装饰图案绘制在建筑构件中的效果,从而可以更好地显示出人民对生活的情感,更好地帮助人民展现自我个性,增强建筑构建的生命力,一般的情况都是运用在门扇和斗拱等建筑构件上。另外,在建筑雕刻上,可以形成中国传统的建筑风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建筑整体上的特定功能,进而满足当前人们对建筑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在木雕建筑上,更是显得非常具有文化上的内涵。木雕,这是古代建筑的骨架形式,并且可以通过对木材以及其他材料进行相应的雕刻,其中所表达的功能和具体上的审美意义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都是运用在柱子和房梁上等一些附属构件上,从而能够体现出一种古朴的艺术格调。而且,木雕可以按照工艺可以划分为浮雕和圆雕等方面的建筑元素。
二、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设计方法运用
在传统的建筑形式中,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构建元素来进行建造的,并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建筑装饰中去,使得装饰元素在建筑形式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1.在传统建筑元素在引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传统的建筑元素中对构图优美和简洁的团加以运用,这样就能够达到相应的审美需求,例如,可以将龙纹和几何雕刻运用在茶楼建设中去,或者是可以采取祥瑞的设计,并借此表达建筑中所具有的江南传统的水乡村等特点。
2.传统建筑元素的抽象变异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中,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元素的抽象变异,并通过几何的简化和夸大的艺术手法进行运用,切实改变传统建筑中的各种结构,达到强化建筑形式的主题,使得建筑形象更加生动和鲜明,这种方法主要是可以灵活地运用在窗户以及斗拱等上面,这样就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的现代美和传统美,深刻感受到方格窗户的错落有致的形式,这样就不但可以有效地体现出建筑的现代感,同时有蕴含传统建筑美,所以,运用抽象变异的手法,逐渐创造出具有现代美的几何体,这样就可以使得建筑在具有使用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打破了建筑呆板的形式,充分展现出建筑形式之美。同时,在世博会的中国设计中,就是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灵活运用,使得更多的中国元素展现在国人的面前。通过大胆的变异,并经过现代技术的分解和组合,这样就不但可以展现现代化的工程技术美,同时,又可以进一步表达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气质。
2建筑文化在生态建筑中重生
近年来,生态建筑潮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复兴的良机。生态建筑是将建筑本身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利用技术、建筑学、生态学等将建筑内外的生态因素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建筑生态系统内的自循环,从而解决建筑低耗环保的要求,这与中国建筑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不谋而合,是一个填补建筑文化缺失的一个契机。古代中国建筑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在古代中国先贤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基于这样的观念,古代匠师从基地的选择到建筑的功能的布局、结构、造型等方面都考虑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建筑与人的相互协调与融合,建筑虽由人造,宛若天成。或使建筑顺应自然生态,成为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即适应环境,或使建筑整体自成生态,创造自循环的小生态,即创造环境。这样的建筑观念本身就已经契合了生态建筑的生态学的主体。
2.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的作品中充斥着传统低技术的运用,如碎砖瓦片拼凑而成的建筑外墙不拘一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古朴而优雅的质感;建筑的水平发展趋势通过披檐的加入而得到加强,同时竖向层次也丰富了;大面积透明玻璃的应用增加了建筑的透光率,也使建筑通透清心,更加古典雅致。由王澍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建筑细部的单纯的植入较少,而是通过创新来塑造建筑氛围和空间趣味使我们能够感觉到传统中国建筑环境的。正如安藤忠雄所提到的,建筑并非模仿形式,而是继承内涵。
2.2吉巴欧文化中心
吉巴欧文化中心是伦佐•皮亚诺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温暖中心的灵感来源于当地人的“棚屋”文化。当地人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中一个小小的环节,生死是人生命的历程,但是灵魂永恒存在,躯体只是灵魂的一个载体,终究还要尘归尘,土归土。“棚屋”是由自然界中的材料搭建而成的,当地人将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赋予建筑,使之与人一样同样有类似于生命体生老病死的过程,建筑来源自然,并最终归于自然。皮亚诺在理解了当地的建筑文化后,在利用当地建筑材料的同时采用新型的钢结构结合计算机的精密计算形成建筑编织结构的主体,并且在建筑中运用百叶窗调节自然通风使建筑更加生态节能,而经过精密计算的主体不仅具有形式美,更具有实用性。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吉巴欧文化中心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他使建筑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通过创新更加深化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的形式完美地融合于周围环境,营造出符合传统建筑文化的氛围,同时又不失时代感,是一次传统建筑文化与生态建筑结合的成功尝试。
建筑是人们用木材等建筑材料来构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从这个定义上看建筑的范围包括诸如居住场所、桥梁、公共建筑甚至园林等。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它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众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质存在的长久性记录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塔。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必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的时空又见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具体的布局中中国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当这种布局思想和堪舆之学相结合时,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我国的建筑文化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一枝,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优秀的建筑文化,也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然而在近代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我国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冲击,随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建筑传统建筑正在销声匿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向西方学习是必不可免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方面中国的建筑设计总体水平确实不如西方,学习固然重要,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不能一味的照搬,要和中国的文化接轨。其次,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保存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传统建筑的教育状况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营造和教育上的比较,可概括归纳为“传统四有”与“现代四缺”。“传统四有”,指在既往形成的传统建筑营造教育中有明确的建造体系,如多种结构类型;有清晰的空间体系,如空间的等级序列;有相应的营造技艺,如各种建造材料的加工技艺;有脉络的师承方式,如依托于方言分区上的传播关系。“现代四缺”,指现行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缺少中国传统建筑的教育内容,如与传统建筑相关的课程少且处于体系中的附属地位;缺少资源转化,如有关传统建筑的典籍丰富,但缺乏向专题教学资源的转化;缺少营造技艺的延续,如各地传统建筑存留类型和技艺众多,但缺乏延续的方式;缺乏营造实操的引领,如在现行建筑学教学中缺乏具有传统建筑实操能力的教师、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基地。一句话概括,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建造体系、缺教育体系。
当代建筑学教育体系概略
当代建筑学教育体系概略主要分为:布扎、包豪斯和建构3个体系。布扎体系为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学教学体系,在建筑学教育上侧重将前人已有的建造形态转换成要素,再转化为形式组织规则,进而通过艺术构图进行设计。布扎体系的教育核心在于建筑实体艺术形式的创造,在形式上的创新能力成为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包豪斯体系随现代建筑运动而起,成为现代建筑学教育体系的主体,在教育上侧重从功能行为、空间类型的角度出发,以人的行为方式设计空间建造逻辑。包豪斯体系的教育核心在于空间上组织的创造,在空间组织形式上仍然呈现出艺术创作的取向。建构体系在建筑学教育上关注于建筑空间的构造逻辑,侧重空间与材料、构造之间的对应组织,如空间的骨骼和外表皮形态呈现,建构体系的教育主轴为空间建造语汇的培养。以上3个建筑学教育体系建构均源自西方,暂且不论体系之间的优劣,三者均很好地将空间的建造现象转化成了适于传授的专业课程,并形成了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之间的配置。国内高校的建筑学教育体系由西方引入,早期主要为布扎体系,现行的建筑学教育主体为包豪斯体系,由于深受布扎体系中艺术精英思想的影响,在现代建筑学教学中呈现出较为强烈的艺术创作倾向。如在设计课程教学中追求空间造型、形态构图的独特与变化,审美悟性的启发教学多于规则理性和营造逻辑的传授教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侧重于艺术创作而非工程建造。此外,由于现行的建筑学教育体系为西方引入,在教学内容的主体架构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营造必然是缺位的。
面向历史建筑保护的教育课程与专业
国内外针对历史建筑保护开设课程与专业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如1962年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与罗马大学合作开设建筑保护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在1964年开设研究生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国内的高校也先后开设了与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专业,如东南大学开设了建筑遗产保护专业、同济大学与北京建筑大学开设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香港大学开设了建筑文物保护专业。国内外多所高校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了与历史建筑相关的教育课程,比较下来,研究生阶段开设的课程普遍比本科阶段多。在大学教育中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有多年了,但从专业教学的规律上比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很明显是无法培养的,但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可以培养的。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本科阶段应该提倡专业规则教学和专业素质教学,为日后形成创新能力做储备。具体到历史建筑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上,由于该领域涉及到的内容复杂,多包含对历史建筑的认知、传统建筑结构与构造的认知、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和历史文化等人文知识的储备,只有经历了相对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后,才能成为具有从事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能力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托现行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更新建筑学教育体系,在本科阶段将素质培养到何种程度,研究生阶段培养到哪种层次,就成为了建筑学教育在体系建构中需要关注的焦点。
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中国传统建筑课程
在现行建筑学教育体系中,基本都开设了与中国传统建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建筑史、古建测绘等课程,但在教学深度上普遍都停留在专业认知层面,而非专业建造层面。中国建筑史包括中国城市建设史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偏向于断代认知,孤立地讲授如唐代、宋代、明代或是清代建筑史内容,列举各朝代的建筑风格。从中国传统建筑系统的角度看,这仅仅是认知层面的教学内容,缺少脉络延续层面的内容。古建筑测绘课程更是单纯的对象认知,教学过程中只是训练了学生对具体某个传统建筑外观尺寸的了解,而非掌握构造尺寸的由来,对于隐藏在构件内部的构造尺寸更是不得而知。传统民居专题课程在教学中属于科普认知范畴,教学内容展现出丰富的地区与民族传统建筑类型与样式,但基本不涉及各种类型在建造上的规律。
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问题
对国内高校在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问题,粗略列举以下4点:第一,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应该如何搭建?既然是一个独立开设的专业,就会有相应的且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以及教学内容,而这部分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第二,工科类院校设置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如何依托建筑学教育的基础?高校开设此类专业基本上是“2+2”或“3+1”模式,即前两三年与建筑设计课程设置相同,后一两年有所区分。暂且不论学期长短,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嫁接在建筑设计课程体系之上,嫁接到何种程度就涉及到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第三,如何改变传统建筑知识的方志式讲授方式?涉及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专业课程,在讲授中通常描述一个地区和另外一个地区的类型不同、一个元素与另外一个元素的区别,偏向于方志式描述性讲授。讲“异”的同时忽略了“同”的普遍性原理讲授。第四,保护设计、保护实操在教学中如何形成主次配置?在主干设计课程上与传统建筑知识、实操如何衔接,即用何种载体去讲授“同”、用何种载体去训练保护设计的类型、用何种方式去传授实操技艺,专业教学课程的主次结构配置亟待研究。作为资源的传统建筑中国地理版图广阔、气候环境多样、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由此形成了传统建筑在空间实体类型和地区文化类型上的丰富资源。由于自然环境的类型多样,在建筑的营造中应对环境要求、获取建造材料、加工技艺多元化,加之民族文化、等人文要素诸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建筑呈现出各个地区和民族独特的类型。传统建筑多样化的空间实体类型,具有转化成为教育资源的潜力。如在地区空间分布上,建筑类型以及营造中的形变等体现出建造智慧和建造逻辑;在建造材料上,对木结构、夯土、石筑等材料加工技艺体现出建造的技术逻辑;在民族信仰上,传统建筑在空间实体上反映出文化共同体的状态;在方言文化圈上,传统建筑的形态样式可以体现出建造传播的脉络等。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传统建筑的这些方面不可能全部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但将其转化成专业教学资源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即在历史建筑保护实践方面,对历史建筑修缮、保留构件如何衔接、修缮材料选择、砖墙和瓦片等修缮方式具有实操价值;在传统建筑文化方面,对未来的传承发展和文化标准的建立具有基础支撑价值。
传统建筑的教育转化
面向传承与发展的传统建筑教育体系
面对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延续需求、未来的发展与自强趋势,在教育体系建构上有5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实现转化:一是从类型缺位向体系建设转化。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体系由西方引进,在这其中中国传统建筑是缺位的。在教育体系中仅仅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类型提炼出来作为辅助教学载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中国传统建筑从空间到文化融入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进而构建其中国本土建筑的教育体系。二是从对象资源向教育载体转化。如前所述,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作为实体对象资源非常丰富,但缺乏将其转化成教育载体。只有实现了对象资源向教育载体的转化,才能将传统建筑营造背后所蕴含的智慧、技艺以及文化等传授下去。三是从图典书籍向专业教材转化。关于传统建筑的图典书籍众多,有《营造法则》、《工部则例》、《营造法原》等,如同字典不是教材一样,有关传统建筑的法则、案例、图典也不是教材。要构建传统建筑的教育体系,就需要将这些丰富的图典书籍转换化为可传授的专题教材。四是从方志讲授向规律掌握转化。对传统建筑的方志式讲授是描述性的,该部分内容是专业教学的基础,是面向过去的,要构建面向未来发展的传统建筑教育体系,应更多地侧重对于差异性现象背后的专业规律的掌握。五是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建构转化。中国传统建筑在思维环境中普遍被认为是“老建筑”、“旧建筑”和“破建筑”,本土建筑文化在现行的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缺位,导致在传统建筑方面培养出来的人才匮乏。也有少量从事于传统建筑保护和设计的人才出现,但多是由于个体的兴趣使然。对于专业教育层面而言,人才培养仅仅寄托在兴趣培育上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应该通过教育体系的建构而落实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
二、鄂南传统室内界面装饰手法
鄂南建筑的室内装饰艺术同样是整个鄂南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当地人们的审美和精神要求的层面。从地域上看还能反映鄂南人民的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等都能反映在墙面装饰艺术上。鄂南建筑装饰手法主要反映在鄂南墙面装饰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与彩绘技术工艺及鄂南传统装饰图案艺术上。
1.木雕
在鄂南传统建筑室内墙面装饰上看,木结构的建筑和木雕工艺是密不可分,木雕工艺在当地的木构件上处处可见,当地的木雕工艺又了很好的发挥空间,建筑木雕的装饰图案以鱼虫花鸟为主,纹饰精美,疏密有致,雕工运用缕雕、浮雕等雕刻手法,惟妙惟肖,尽显主人官府富户的社会地位。鄂南的墙面木雕虽简洁但工艺不简单,图案非常精巧.在木结构的室内界面的梁、枋、斗拱、撑拱上都展示了不同的木雕纹样,还有其它界面如门、窗、天花、藻井、挂落等各界面上都用木雕做了修饰,一处都没有放过.木雕的制作技术有透雕、浮雕、贴雕、线雕等。下面介绍几种制作工艺:透雕还有另个别名叫漏雕,明清时期也有人叫玲珑雕,从名字上来分析就知道它的雕刻形式的镂空的效果,在鄂南的传统建筑的室内界面装饰上是以通透的感觉为主。雕刻的手法上保留立体的部分,凹进去的部分会作镂空的处理,雕刻的观赏位置可分为单面和双面透雕,比如鄂南传统建筑中的界面门、窗、扇都是只能看到一面的部分,所以里面大部分都用的单面雕刻的装饰手法,在鄂南建筑室内界面里还有挂落和雀替这些界面构配件,都用的是双面雕刻手法,透雕的装饰手法在鄂南的界面装饰上应用十分广泛。浮雕可分为深、浅两种,是鄂南当地很普遍的木雕工艺,主要在木构件上逐层雕刻,在界面上能形成很强的立体感.一般在如下界面上门、驼峰、窗板、斜撑上都会用浮雕的雕刻工艺,深和浅两种浮雕效果并用,雕刻时要考虑界面构配件的厚度和体积,使之达到最佳的界面装饰效果。最后是贴雕,它是直接将装饰图案粘贴在木雕构件上,可用铁钉和胶水进行固定和粘合,与前面两种界面装饰手法相比,贴雕使用的还是比较少的,主要是用于文字的装饰界面上.
2.石雕
鄂南地区的建筑主要以木建筑为主,前面介绍的几种木雕都是很典型的界面装饰,但是考虑到鄂南当地的气候和地域条件,必需做到保湿和防潮等要求,石材的应用也成了重要的界面主体部分。在一些门枕石、柱础、抱鼓石上随处可看到石雕的雕刻装饰纹样,由于时间的历练,石头的表面上都有一层”包浆”,石面上有一种黝黑发亮的效果,反映了鄂南很淳朴的装饰风格。抱鼓石在鄂南传统建筑中以方形居多,圆形的也有,一般出现在祠堂和大的院落里面,都是整块的石头直接雕刻,有深和浅两种雕刻形式,雕出来的效果非常精致。在室内的墙面上多采用的是耐磨的石材,采用的是嵌入式的雕刻,如栓马石就有着耐磨的性质,使它在鄂南的墙面装饰上成了最佳的石材。
3.砖雕
砖雕顾名思义就是在砖上进行的一种雕刻工艺,在鄂南的墙面装饰上应用广泛,砖雕和石雕有个共通的特点就是耐磨坚固,但砖有个特点比石材松软,所以雕刻工艺上有所不同,雕刻起来比石材经济,省工省时,在界面装饰上会出现在门头、檐部、窗套和墙面上,砖雕的雕刻模式是采用的先雕后烧,给房屋内的墙面上营造的很强的欣赏价值,这种砖雕的室内界面装饰是其它的装饰材料无法比拟的。
4.灰塑和彩绘
灰塑又可叫泥塑和彩塑,制作简单造价不高,在鄂南建筑室内装饰中也又很强的装饰作用。灰塑的制作可以加一些颜色,还可以加人一些石灰、细沙、毛草,再用铁丝做骨架,加工成不同的造型,主要在屋檐和屋脊等室外界面上出现居多.彩绘装饰在鄂南的祠堂木结构中会出现彩绘装饰,能够保护木制墙面少受损坏和侵蚀,而在普通民居中内部装饰上应用的少,多保留木结构本身的颜色,木雕工艺的室内墙面以清新淡雅的颜色为主。
(一)红砖建筑文化的起源
红砖建筑文化起源并发展于泉州。泉州地区盛产含有三氧化二铁的土壤,经过烧制加工就能得到颜色绚烂的红砖,产量高成本较低,且该红砖耐久性,耐腐蚀性强,非常适合闽南地区潮湿、温差大及台风多的气候条件,因此在闽南地区得到极其广泛的使用[1]。厦门、漳州,台湾地区都有大量的红砖建筑。在泉州古街古巷中还保存着大量具有西洋风格的闽南红砖古建筑,俗称“洋楼”,把闽南民居古建筑的文化元素和西洋建筑的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成为泉州闽南民居古建筑的又一特点。
(二)泉州红砖建筑的传承
泉州的红砖建筑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承与发展。位于泉州清源山风景区内的锦绣庄民间艺术园,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整个民间艺术园完全按照闽南传统红砖建筑文化风格建设。锦绣庄采用闽南独有的官式大厝形制,闽南人称之为“皇宫起”,即按皇宫式样建造的大厝。建筑的屋顶脊饰则采用燕尾脊,建筑正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按照民间流行的说法,只有举人以上的官宅方可使用,但泉州地区的居民对于燕尾脊的使用十分普遍[2]。锦绣庄的部分外墙装饰则采用闽南的烟炙砖,拼接出各式各样的造型,其中以“万字封壁”最具代表性。这些图样寓意吉祥,内容讲究虚实平衡,形成了独具韵味的墙体艺术[3]。泉州市政府在旧城区的改造中也体现出了对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涂门街、北门街、东街等民居的整体改造就传承了闽南红砖建筑风格,这样的改造既让旧城区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城区街道焕然一新,又不失老泉州的韵味,可谓一举两得。
二、提高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一)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呈逐渐消亡趋势
虽然泉州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保护,但整体上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元素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多具有闽南传统文化特点的古建筑的现状令人堪忧。由于年久失修,很多红砖古建筑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很多屋主由于常年居住在外,没有对红砖古建筑进行修缮,导致这一部分红砖古建筑被长期废弃。而有的红砖古建筑虽然进行了修缮,但是采用的却是现代化的修缮手段,使得很多红砖古建筑原有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被现代气息所覆盖,失去了其应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现象在闽南地区还较为普遍。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保护意识的缺乏,是导致传统建筑文化呈逐渐消亡趋势的重要原因。
(二)现代建筑缺失地域特色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钢筋混凝土高楼大厦已经成为城市的新面孔,城市正在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失去了地域的建筑文化特色。泉州地区新的建筑已经很难找到闽南文化的特点,取而代之的则是设计风格日趋雷同的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现今大部分的工程和建筑项目都采用招投标的方式,但最终选择方案时,很少考虑建筑与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协调,更多的是盲目地追求建筑物外观的新潮,最终导致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消失。主要原因首先是决策者以及设计师们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今国内的建筑市场,决策者和开发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设计师的设计,对于设计师一些关于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观点并不认同,一味追求建筑的现代化,扼杀了不少包含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方案。其次,土建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设计师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设计师直接借鉴国外的建筑设计方案,而忽视了城市的传统建筑文化元素,设计时很少考虑建筑方案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导致了城市传统风格的缺失,泉州也不例外。
三、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提升的对策
(一)政府应为土建人才的传统建筑文化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政府可建立土建从业人员的考察实践基地。可定期组织土建从业人员,特别是设计人员参观具有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和含有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现代建筑。泉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红砖建筑就是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蔡氏古民居于清同治六年(1867)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主体建筑均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因此,蔡氏古民居可以作为一个亲临体验学习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实践基地,让土建从业人员对闽南传统建筑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政府应加大对于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提升的投入。展示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可作为土建人才的传统建筑文化素养提升的教育平台。泉州最具代表性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博物馆是闽台缘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主体建筑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南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博物馆内展示了闽南传统建筑样式、闽南传统文化生活内容、闽南传统工艺品等闽南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博物馆可以作为土建人才培养的教育平台,来提升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还可以在即将进行改造的旧城区中规划一些展厅、小型博物馆来展示闽南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生产施工工艺、建筑设计的独到之处、建筑文化与民俗风情的关系,例如红砖的烧制过程、墙体出砖入石的砌筑方法、泉州红砖古厝“皇宫起”的建筑特色和产生原因等。这些博物馆、展厅不仅可以作为土建人才重要的教育平台,又可以成为新泉州人了解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窗口。当然,教育平台的建设、教育展厅的布展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经费的投入,并作为闽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土建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土建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行业协会可为会员单位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咨询与服务,为会员的信息交流、业务交流和业务培训提供机会和搭建平台。因此,土建协会要在每年的培训计划中,有意识地设计闽南传统建筑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泉州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闽南建筑文化与泉州当地民俗的关系;泉州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的文化成就;闽南传统建筑艺术欣赏、建筑技术学习、建筑人文思想介绍、建筑案例点评等等,渐进式持续地对土建人才进行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渗透,不断提高土建人才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素养和建筑技艺。而且行业协会在本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权威,一般能够参与制订本行业政策、法规,具有一定的法规制定与管理权限,并成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因此,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土建行业协会要充分重视发挥这一桥梁和纽带作用,把传承和发扬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责任与政府的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使之成为政府城市规划的参考依据。
1、宗祠祭祀礼制
祭祀在中国传统礼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祖先的崇拜思想。祭祀又分为祭天、祭地与祭祖三祭,而专门进行祭祀的建筑有祠堂、祭坛、明堂和辟雍等等,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祠堂文化。祠堂文化是中华民族以姓氏为基础的血缘文化与聚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它其中又包含着许多传统的伦理观念与典章制度,并在风水堪舆与建筑艺术等多个方面深深展现出中华民族几年前来的文明成就。在我国浙江中部如金华地区的古婺州范围内,就有许多原始形态保存完整的祠堂建筑,非常具有研究价值。这些祠堂总共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姓氏宗祠、功德祠堂、乡贤祠堂与节孝祠堂等,当然其中最多的当属姓氏宗祠;另外,与其祠堂相对应的还有许多牌坊与碑刻,也是组成中国传统礼制建筑的重要内容。根据在浙中地区的十多个聚族村镇中进行调查,发现金华古婺州区域内因为位置偏僻而遭到战争的破坏痕迹较少,所以许多规模宏伟、历史悠久又建筑精美的祠堂,都得以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从这些祠堂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宗族礼制文化的内容,并且其中某些姓氏宗祠时至今日仍还在发挥着其原本的功能,也即是氏族大家的祭祀场所。因为这些具有着悠远历史文化的古城古镇中的居民对于风水的探源很有讲究,且宗族观念至今未改,族内家谱也非常完善甚至近年内都仍还在续修,每个宗族都能追溯到其始祖来源以及迁移路径和分支,可谓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是他们的宗祠建筑至今都能够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以下就通过兰溪诸葛八卦村丞相祠堂与东阳卢氏宗祠两个例子来进行分析:
1.1、兰溪诸葛八卦村丞相祠堂
浙中兰溪八卦村向来以其神秘的布局、奇特的建筑以及严谨的结构而闻名,现已被列入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兰溪诸葛八卦村中的丞相祠堂就是村中的一处总祠堂,它始建于明代初期,后在时期不幸被毁于战火,又在清末民初得以重建。丞相祠堂为三进口字形平面,其中门厅、中庭与寝堂一应俱全,是一处家族祭祀场所,深刻体现出了我国传统的祭祀礼制文化。在祠堂的口字形中间,一座高大而华丽的方形中庭在此建起,其中外阔五间而进深三间,全部都为敞开;中庭上以歇山为顶,下有三尺台基,脊高则为三十尺,屋角为嫩戗,屋檐为翼角;中间四根木柱以松柏桐椿为材,寓意“松柏同春”;廊沿处则用的是青石方柱,可防雨淋虫蛀;另外中庭两侧的庑廊各有七间,分别供奉着氏族中各位祖先神位。祠堂再往后走,则地势陡然变得高耸,十四位先贤塑像林立两厢,而在最后方的寝堂中供奉的正是诸葛孔明的神像。除此之外,祠堂中还有大经堂、春晖堂与崇行堂等,亦做不同祭祀供奉之用。
1.2、东阳卢氏宗祠
东阳卢氏宗祠位于浙江中部东阳县南门外五里处的卢宅村内。卢宅村内卢氏居民自明代永乐十九年间起就在此建立了以家族为聚点的群居村镇,并在村内的西面建立了这座卢氏宗祠。卢氏宗祠始建于明景泰七年,完工于明天顺六年;宗祠主体是一座大厅,名为肃雍堂,整体呈工字形平面;宗祠内共有三间正厅,分别带有左右挟屋;宗祠进深有十檩,以勾连搭的方式进行处理,正堂与后楼则用廊连成了一个工字形的建筑体。东阳卢氏宗祠的建筑形式其实在明代比较少见,而到了清代才逐渐多见,由于其建筑构件中具有着许多精美的木雕、砖雕以及彩绘,如今随着历史发展的沿革已经成为了浙中地区传统建筑的典范。
2、社会等级礼制
我国古代传统的礼制观念与其制度是相统一的,在建筑层面来讲就是建筑等级要与其中所居住的主人的身份以及社会地位相统一,并且区分非常严格。比如说,宫殿与衙署是古代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主流,同时也代表着统治阶级的至高地位,符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浙中地区的宫殿相比北方中原政治要塞较少,但衙署还是比较多的,衙署也是属于等级秩序比较严格的建筑类型之一,具有程式化的建筑特点,也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严格等级与尊卑礼制。在这些秩序与规格都非常严格的建筑之中,每一项细节都也有着其严格的等级要求,都是根据不同的居住主人而定的,坚决不能有所逾矩。其次等级的是一些在民间建筑的基础上而进行层次提高的文化建筑,如书院与园林等。这些文化建筑具有着较深的哲理性与文化性,非常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士大夫阶层的文化思想、建筑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水平。最末等级的就是普通的民间建筑。民间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很强,它体现出了普通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并且民间建筑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直接显露出古代最基层社会里人民的审美观念。
二、建筑中传统礼制文化的变迁与现代文明的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现代型社会,其社会制度也早已从封建主义制度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那些传统思想中的糟粕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建筑文化自然也就跟着有所发展变迁。在当今浙中地区,传统的礼制建筑虽然仍保存完好,因为那些传统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我国的历史传统与浓郁文化,是现代人们研究古代艺术、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瑰宝,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在当今社会下浙中地区新建造的建筑中,人们的居住权力都是平等的,建筑的颜色、规格和样式等都已与居住者的社会地位无有关系,在科学建筑与绿色建筑的理念之下,人们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规划自己的居住场所,无需再碍于礼制而有所斟酌。这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亦是传统思想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结果。
1.1水利设施的译文分析
水利设施的译文,如清江大闸,《文化淮安》一书将“清江大闸”直接译为“QingjiangSluice”。“清江”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名,存在于若干省份。如湖北省的清江、湖南省的清江乡等。淮安的“清江”来源于“清江浦”,于1415年开埠,本为清河码头至山阳淮城(今淮安市淮安区)之间的运河名,后在附近形成集镇。如果直接英译,一是容易与其它省份的“清江”混淆,二是不能表达出运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建议译为“QingjiangSluice–asluice”。再如,五河口,淮安市区西南的五河口,由里运河、中运河、淮沭新河、盐河以及黄河五条河交汇得名。单纯直译为“junctionoffiverivers”或“Wuhekou”都显得不够严谨。可以根据音译加注释的原则,将“五河口”翻译为“Wuhe(fiveriv-ers)Junction”。
1.2漕运仓储的译文分析
漕运仓储的译文,如常盈仓,漕运是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命脉。《辞海》对于“漕运”的解释是“漕运者,水道运粮也。”淮安位于黄河、淮河及运河的交汇处,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均驻节于此。“常盈仓”作为特大型漕粮中转仓,从统治者的角度希望粮仓储粮充足,所以有了“常盈”之称。《文化淮安》中将其音译为“ChangyingGranary”,没有让受众感受到明清统治者对于财政收入的渴望,建议加注释后译为“Changying(Harvest)Granary”。
1.3运河管理机构的译文分析
运河管理机构的译文,如漕运总督府,漕运是漕粮运输的简称,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淮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文化淮安》中“漕运总督府”的译文是“TheofficeofCaoyunGovernorinchargeofthewatertransportofgrain”。这种音译结合解释的翻译策略符合和谐翻译的原则,既传达了漕运这一独特中国文化词语的表象,又让英文读者了解了淮安的漕运方式与其它漕运方式的区别。
1.4宗教建筑的译文分析
宗教建筑的译文,如慈云寺,慈云寺与其它寺庙不同之处在于其独有的国师殿。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顺治帝所封的“大觉普济能仁玉琳琇国师”在此圆寂。“国师”是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因此,必须在慈云寺的英文译名“TheCiyunTemple”后面加以“GrandPreceptor”以示其与其它寺庙的区别以及淮安在运河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再如,都天庙,都天庙历史街区占地约14.2公顷,共有主建筑31处,是主城区仅存的历史文化街区和运河聚落。都天庙是为纪念唐朝御史张巡而建。在安史之乱中,他守护江浙一带生灵免遭涂炭,后人尊称他为“都天大帝”。旧时,中国东部地区的各个州县都建有都天庙。可以将“DutianTemple”在文本中译为“DutianTempleinmemoryofZhangxun”,在文后注释中加上对于张巡的解释。
1.5民居的译文分析
民居的译文,如河下古镇,江苏淮安有个河下,江西新余有个河下,福建福州也有个河下。这些“河下”都取自“lowerreaches”之意。淮安的河下地处古邗沟下游,新余的河下地处仙女湖下游,福州的河下地处闽江下游。地理位置相似,必须将淮安河下赋以运河之名,才能在英文受众中突出其在淮安运河文化中的核心保护区地位。建议在音译“Hexia”之后加注“lowerreachesoftheancientHanCanal”。再如清晏园,本文中的“民居”取其广义:居住建筑,包括了坊里、街巷、宫殿及园林。淮安历代官宦富豪甚多,私宅园林也很多,“清晏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的园林虽然是艺术地再造自然,但也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了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景寓情,以景明志,赋予外观的景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春,当时的河道总督靳辅在明管仓户部分署修建了清晏园,园名来源于“河清海晏,五谷丰登,安居乐业”。“河清海晏”指的是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喻意天下太平。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数次临幸“清晏园”。故此,将“清晏园”音译为“QingyanGarden”无法体现主人的寓意,建议译为“Qingyan(peace)Garden”以传达当时的河道总督对于帝王之太平盛世愿望的把握。
二、传统建筑元素在动画场景中的表现
动画场景设计中注重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细节的装饰上应加以表现。就拿一间书房来说,装饰品就有好多种,书柜质感和颜色上要着重装饰,除此之外,还应在屋子里的墙上和壁画装饰上下功夫,不仅要注重它的实用功能和与外界呼应的美感,更要凸显主人的品味。建筑装饰物在材质上所表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石质建筑装饰会给人大气的感觉,木质的雕饰物会给人轻巧婉约的感觉,两者都会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场景中的装饰物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动画场景设计中经常会运用装饰物的这一效果去提高艺术表现力,提高动画片的吸引力。
三、传统建筑元素在动画场景设计的影响
在动画大场景中,无论是房屋宫殿还是亭台楼阁的设计,都要考虑传统建筑的造型要素,“我国古代宫殿类建筑基本属于抬梁式建筑,主要以抬梁、干栏和穿斗三种为主要结构体系,这类建筑从上往下大体可以分成屋顶、墙体、屋梁和基座,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与宫殿类建筑相比,一般的房屋没有基座栏杆和斗拱的构成,装饰性也很普通,院落间一般以亭廊相接。我国建筑讲究构图上的对称,形式上讲究和谐、统一,不同建筑类型体现不同等级层次的人。从普通的房屋建筑到大的宫殿园林设计,图形结构是它们共有的特点。对于建筑造型,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民族的还是国际的,它们‘虽有分而实不二’。小的建筑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前提下又与整体建筑的外形达成统一,既符合我国的中庸思想,又使形式上和谐统一,虚实有度。
在动画场景设计中,我们必须在布局形式上体现一些身份的等级,这就要求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全面的把握。在完整规范的建筑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我们不仅要讲究它的美感和实用性,还应体现主人的地位。自然环境也是影响房屋规划和实用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美感上,要考虑建筑形状的虚实变化,强调其空间的节奏关系。现实中存在的场景和想像中的动画场景所表现的形式是有所不同的,现实中,规划一座园林或一个城镇,它是针对实际存在的物体和整个现实空间而言的。动画场景设计中只是以画面为中心来模拟现实空间所处的位置。两者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我们从现实到画面可能会偏差一些位置。
四、传统建筑造型对动画场景设计的影响
作为一种民族的符号,传统建筑元素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使用,既可以给本国的观众以亲切感,也可以起到弘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传统建筑的造型观念融入到动画场景中,既丰富了动画场景的内容,也是传统建筑的一种创新表现。不同建筑风格的运用会直接影响动画片场景的表现效果。如宫殿式的宏伟的建筑,衬托动画场景的宏大场面,从气势上就体现了高贵的富丽堂皇的气息。有时动画场景为了表现幽雅浪漫的格调,往往会选址在幽静的山林寺观和皇家园林。其特点是空间层次变化丰富,环境优美,情景交融,可以更好地达到动画场景所渲染的氛围。一方面体现了设计师的个人素养;另一方面也增添了动画的艺术氛围,加深了人们对传统建筑的认识。由于传统建筑本身存在复杂性,所以在动画场景设计中,要把建筑元素表现得很完美是相当困难的,这就要求动画设计者提高各方面的技能,制作出更加优秀的动画片。
五、传统建筑色彩观念对动画场景设计的影响
“传统建筑产生于过去,带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历史特征和地方特征。”对色彩的考究与应用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场景元素的“门”是非常讲究色彩运用的,古代门的颜色选择,一定要体现出等级区分。像最为高贵的琉璃黄,只有皇族或地位高的僧人才可以采用,普通百姓是绝不能涉足的。在动画场景设计中,就可以借鉴这一点,这样可以用来烘托环境气氛以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在世界文化相互杂糅的今天,要保持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不被外来文化侵蚀,就更应该努力地继承传统,挖掘精华,探索民族风格,创作出有中国精神的影片,并把它们推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
(二)地域气候差异与地区建筑形式差异从建筑地域学角度分析,适应气候的建筑更能适应它的环境和文脉,更具有地域特性。我国各民族地区由于所处的气候环境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房屋的外形与结构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国北方平原面积大,年降水量不大,冬季寒冷,保暖性是民居建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民居多为土墙、泥顶,垒砖筑墙,墙体厚实。房顶坡度很小,几乎为平顶,既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又可以用来做晒场。房屋不高,空间紧凑,窗户小,而且只有前窗。北方民居的外观看起来端庄厚重。房屋内则设有火炕,炕与灶相连,炉灶一般建在房屋中间,便于保温取暖。例如,我国陕西地区流行房屋半边盖的民居建筑形式,即后墙高大密实而无窗,这与西北地区的严寒气候是相适应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黄土厚积坚固,故其居室掘穴为窑,成排的窑洞与漫漫的黄土融为一体,苍茫而古朴。南方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民居建筑的墙多用较薄的砖砌成,屋顶则用茅草或瓦盖成,坡度大,房檐较宽,这样可以防止雨水渗漏,减轻太阳曝晒。房屋高度大,门窗大,而且多有后窗,有利于通风、散热。江南水乡地区,湖泊纵横,星罗棋布,故居室傍水而筑,小桥流水,恬静柔美。南方冬季没有北方寒冷,但较潮湿。民居室内用床不用炕,这样可以达到防潮的目的。
(三)地域日照差异与地区建筑布局差异我国南北日照差异较大,不同地区人们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布局特征。南方一般日照充分,气候炎热多雨。为了通风,南方建筑总是选择最有利于通风的建筑布局形式。如我国西南彝族、傣族的民居多采用单元结构的民居组合形式。单元式结构的房屋就是住房、仓库、畜圈等连在一起的一栋房子。一层建筑通常是长条形,一端住人,另一端安置牲畜等。两层建筑一般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储存谷物等。三层建筑一般底层用作厨房、畜圈,二层为储存室,三层住人。单元结构的民居多为独家居住,但也有多家居住的。我国福建地区的客家人,将许多单元式结构的房子建在一起形成圆形土楼,以达到增进团结,共同防卫的目的。我国北方日照较弱,为了充分吸收太阳的热能,总是尽可能选择将房屋平铺式的布置在平面上。北方的四合院就是这种建筑布局的典型。四合院采用院落式民居组合形式,其形式一般为住房、仓库、畜圈等彼此分离而相距不远,周围用围墙相接,形成独家独户的民居建筑。北方四合院一般正房朝南,东西两边为厢房,门向院内开,南面是墙。四合院的转角互不相连,厢房不遮正房,以便尽可能地获得太阳照射。四合院中的支隔窗、帘架门、天棚、火灶等都可适应我国北方夏热冬寒的气候。另外,受中国人含蓄内向的性格特征的影响,院落式民居建筑一般回廊相连,围墙环抱,围墙成为主要景观。如北方四合院,进门便是影壁,可挡住行人的视线,过了影壁还有二门,既垂花门。垂花门之后才是四合院的核心——内院。
二、南北差异视阀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类型
(一)地域地势差异与地区民居建筑差异特定地域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相对明显,反映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与文化。民居建筑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往往在建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材取材,建造过程中总是尽量从本地条件出发,努力与本地的日照、气温、地势、物产乃至当地民风民俗相适应,因此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我国南北地域文化差异对南北方民居建筑的影响深远,南北民居建筑具有显著差异。北方地势平坦开阔,但日照较弱,受这一地势影响,北方民居一般坐北朝南,以抵御风寒。如北京的四合院多为坐北朝南,且大门多处于东南角,有紫气东来、寿比南山之隐喻。宅院中轴线以倒座、垂花门、正房、后罩房组成南北主轴,正房以坐北向南为贵,长辈住上房,儿孙辈依辈分不同而住不同的房,形成明显的上下、长幼的伦常秩序,暗合北京作为的天地君亲师的宗法观念。我国南方山地丘陵起伏,地势不如北方平坦开阔,但日照充分。受这一地势影响,南方山地民居往往依山而建,山脉逶迤而房屋朝向亦变,不限于坐北朝南,方位观相对较弱。如云南大理地处由南向北的横断山脉,西靠苍山,东邻洱海,常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因此居住在大理的白族人民,其房屋朝向一般为坐西向东。这样的住所有比较开阔的视野,但也能达到风不进门的目的。江南民居其平面尺度一般较纵向尺度小,顶部仅留小尺度的天井口,这样就可以在庭院及建筑内部留下较多阴凉。
(二)地域宏观背景差异与地区园林建筑差异我国园林建筑按区域可分为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南、北园林在建筑形式、植被、要素、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与我国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社会背景、气候特征、植被特色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从社会背景角度看,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特定时代的建筑总是在叙述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诠释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风俗民情等。我国古代王朝的都城多在北方,因此北方多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具有多重功能,可供皇帝和贵族居住、游玩,也可进行各种政务、宗教活动。园内多建有神仙岛和琼楼玉宇,以求国泰民安和长生不老。在南方,园林多为文人出身的士大夫所造的私家园林。造园的立意构思多出于诗文,再配以寓意高雅的楹联和匾额,透溢出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文人情趣。建筑物大都临水或迎面敞开,以供饮娱乐,以便潜读欣赏。其次,从气候特征上看,我国北方园林严实、封闭,少空透,多单元开窗,以保持室内温暖,抵御严寒。而南方园林建筑则层次分明,内外贯通,多敞口,可使空气流通顺畅。最后,从植被特征上看,由于北方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少于南方,树木花草的凋零时间长于南方,所以园林植被多选常青的松柏,再配以红柱、牡丹、海棠等花卉,色彩对比鲜明,显得绚丽夺目。而南方园林则草木种类丰富,四季繁花似锦,描绘出一片姹紫嫣红的缤纷景象。
(三)地域资源差异与地区佛教建筑差异佛教建筑是我国建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佛教建筑呈现出南方多佛寺,北方多石窟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与我国南北地域资源差异相适应。我国南方土壤深厚,植被茂盛,不便开凿,因此多建佛寺于南方。另外,受佛教文化中“无我”和“超脱”的出世观的支配,佛寺大多建在山水幽美的风景胜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的三座都在南方。除了因为我国唐宋以后文化重心南移外,还因为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风景胜于北方。“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感觉只有在四川盆地的峨眉山才能体验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景只有在九华山才能观赏到。古木参天,海天一体的玄奥氛围只有在普陀山才能感受到。我国北方多晴朗天气,山体风化层薄,植被稀疏,岩石,便于开凿,所以佛教建筑多为石窟寺。石窟寺工程浩大,需要巨额的建筑资金。北方地区靠近首都,易于获取皇室赞助,有利于石窟寺的建造和普及。大同云冈和洛阳龙门两大石窟的建造都直接受惠于北魏皇室的支持。北魏皇室的都城先在大同,后迁至洛阳。石窟寺的出现地区与我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路线是一致的,即沿着丝绸之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石窟寺的建造适应了佛教在我国传播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南北佛教建筑的差异也适应了我国佛理的发展。北方佛学“重禅法,尚修行”,因此不惜工本,开窟造佛。南方佛学重视探究义理,所以构建木结构的佛寺,用以开坛讲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