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的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5 03:27: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打电话的教学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

篇(1)

古语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我发现在我们教师的教学反思中“得道”、“失道”都多助。打电话这一活动在幼儿生活中是经常看到或接触的,在我们中班娃娃家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拨打电话,虽然时常是自言自语,但还是沉浸在这种境界里。现实生活中幼儿喜欢拨动自己家中的电话或家长的手机。如何实现幼儿感兴趣的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呢?我在思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源泉。“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的。生活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实背景,不考虑现实生活背景的课程不可能真正是适宜儿童的课程,远离幼儿生活背景的内容难以让幼儿真正感受和领悟,难以进入幼儿的认知结构之中”。是呀,只有生活与教育的有机整合才能使教育对生活进行改造,并体现生活的特点。我设计了富有生活化的教育活动――打电话,通过活动的实施进行了反思。

一、善于利用,充分寻找结合点

打电话这个活动是综合性活动,综合就是要使不同学科内容产生有机联系,使它们不再处于割裂、分离的状态,从而形成一个产生教育影响的整体,并非有联系就是综合,综合需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目标的确定是为打电话这个活动服务,环节过渡自然和谐,层层递进,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大胆地探索,在生活活动中挖掘更多的教育价值,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自己解决生活问题能力、感受和朋友、家人通话的快乐等等。本次活动同时也感受到了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如金嘉怡小朋友生病了,通过让幼儿看着电话号码来打电话,了解朋友的病情送去慰问和关心,这也是一种对《纲要》情感要素的深刻理解。活动不仅追求技能方面,也要考虑良好品质的形成。我将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有机融合,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本领,感受到情感,使活动充满人性化。

二、等待设疑,引导探索

1. 设置情景,引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一下子吸引幼儿是关键,我就让幼儿观看一段我女儿打电话给她姐姐的录象引出话题――打电话。孩子受到听觉、视觉冲击,全神贯注、兴趣盎然。我女儿是我们班幼儿很熟悉的朋友,所以大家都很好奇:“看,是天天!”大家注意的焦点一下子就集中了,我很自然地开始提问,激起了幼儿的尝试探索性。可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选择其感兴趣的话题,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2. 体验尝试,掌握技能。

历来,生活教育往往以传递的方式进行,大的传小的,经验丰富的传经验浅薄的。为引发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生活活动也需要,同时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开展。如幼儿尝试着说自己的电话号码,自己尝试着手口一致地指着说自己的电话号码,再自己尝试着拨打自己的电话。这些都是让幼儿自己来动嘴、动手、动脑来探究问题。在这过程中出现一些情况,正是有这些情况的出现才使活动更显真实。如在给金嘉怡朋友打电话时她爸爸的电话已关机,自然引导――怎么办?有的幼儿出了错,如李景辰开始说时是这个电话号码,可是在打时就发现自己说的电话号码是错误的,这就引出又一个生活问题――打错电话怎么办?并让幼儿知道打错电话是经常发生的事,电话号码正确很重要。李诗怡在给妈妈打电话时,发现妈妈的电话已关机,我就随机让幼儿猜猜她的妈妈可能怎样?有的幼儿认为可能在睡觉,那就自然引出别打扰人。张云骥尝试着拨打他妈妈的电话,有一段很长的等待过程,这个等待也是一种品质的培养。幼儿在这种尝试――不成功――再尝试――成功的过程中体会了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滋味。

3. 精心准备,恰当运用。

首先整个活动教具的准备是有特色的。一、真实性,打电话用的手机是真的,用这种教具更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与需求。手机边打边报数的功能吸引力很大,幼儿似乎已把它当成了宝贝。二、教育性,我采用了电化教学手段,用两段录象作为教具。通过第一段打电话录象的播放让幼儿真实地感受到打电话的步骤和表述。通过第二段接电话录象的播放,形象地再现了接电话时的礼貌用语,为全体幼儿做出示范和表率。如果教师主动来告诉幼儿该怎样怎样,幼儿被动接受,这样就体现不出新理念。以同样为幼儿的孩子来说来做,幼儿就会主动去模仿去学习,这种主动性就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驱动。所以两段录象不仅是起到分两个过程的作用,更起到推进发展的作用。三、铺垫性,数字卡片的运用不仅起到认读的作用,我也做了一下铺垫,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数字7、8、9幼儿还不会书写,这样在设计电话卡时就会出现问题,有参照可能会解决些问题。

篇(2)

一、引言

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授信息,甚至也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以陈述问题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他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把各种问题置于其未来情景中,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德洛尔)

二、教学基本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模拟商务环境中的电话礼仪训练,学生掌握现代商务电话礼仪的知识和禁忌,培养学生真实商务场合下的礼仪意识,学会接电话、打电话和代转接听电话的礼仪和技巧

教学重难点:接听电话的礼仪原则和拨打电话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法和任务导向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主张从实践中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实录)

环节一:课堂导入――好心办坏事

师:情景介绍

张同学一直是班上学习成绩的佼佼者,因此班主任一直很看中他,给他介绍了一份实习机会,去班主任朋友潘总开的外贸公司去上班,但是当张同学和潘总通了电话之后,双方都有了抱怨,张同学抱怨潘总不留情面的婉谢了实习的要求,而潘总也跟班主任抱怨张同学根本不具备来实习的资格。

(情境模拟)

潘:喂,你好,请问是张同学吗?

张:喂,你是谁?

潘:我是你班主任的朋友,我姓潘,这个礼拜六上午8点,请到长江路15号欧宝外贸公司,我们当面谈谈。

张:哦,恩……早上8点太早了,晚点好吗?

潘:额……那9点吧

张:你那个长江路15号怎么走啊,远不远啊?

潘:乘24路长江路下就到。

张:24路哪里有坐啊,我不知道啊。

学生讨论:请问潘老板为什么会拒绝张同学的面试?

小结:没有礼貌、给人很不踏实、不肯干的形象。

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张同学,你该怎么打这个电话?

小结:导出打电话的礼仪和禁忌

环节二:项目设计

任务1:学会电话拨打礼仪

1.观看视频:打电话

2.根据视频思考

(1)请写出视频里所有不当的打电话语言和行为

师生小结:说话嗦、没有重点、在电话中猜对方姓名、没有礼貌、不自报家门等。

(2)商务礼仪中,拨打电话礼仪的禁忌

学生总结,发言。

教师小结:错误时间、错误地点,没有自我介绍和礼貌,拖沓唠叨、无重点,态度傲慢、势利眼……

(3)正确的拨打电话礼仪

学生总结,发言。

教师小结:正确的电话礼仪应该注意三个时间段:接通前、通话中和挂断前。打前必须明确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做好准备,说什么、怎么说。遵循“三分钟原则”。

知识小结:拨打电话礼仪注意点。

任务2:学会电话接听礼仪

任务情境:根据以下商务信息,模拟去电和客户来电情景。

南京A公司(客户)将于2011年1月20号早上8点半从南京出发到常州欧宝外贸公司进行商务拜访。届时南京A公司老板、总经理两人将乘黑色商务别克苏AV3652到访,将洽谈2011年订单事项。

具体要求:

以2人为一组,一人饰演南京A公司客户,一人饰演外贸公司业务员。

饰演客户者:注意措辞,要求讲明来贵公司拜访的时间、人员等信息。

饰演秘书者:注意措辞,语气、神态、问句、态度等。

请写出表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商务礼仪中,接听电话礼仪的禁忌有哪些?

以“喂”或者“你找谁”作为见面礼;势利眼,无礼貌;谈话离题、重点没有记录。

正确的接听电话礼仪应该是什么?

左手拿,右手记;切记“喂”,告知“谁”;知来者,明目的;注声音,重表情;听重点,不忘谢;待对方,先收线。

任务3:代转接电话

任务情境:某客户在发现你所在公司生产的产品(衣服)质量不过关之后,打电话到公司要求直接找经理投诉,并且态度非常恶劣,请问你该怎么处理这类电话?

要求:两人一组,一人饰演客户,一人饰演接话员。注意措辞。

思考:如果你是秘书,领导恰好不在,如何代听领导的电话?

教师小结:以礼相待;尊重隐私;传达要及时;电话记录;不轻易透露号码。

环节三:真实体验

拨打10086电话人工服务台,假扮要投诉,观察对方的礼仪和处理方式。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学启示)

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课堂设计是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要求。电话礼仪课程的导入由一个面试电话导入,中间穿插一个电话视频,学生模拟接电话、打电话等多个场景表演,教师饰演其中一角由此将课堂效果带到预期的安排。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更容易引起共鸣。

篇(3)

本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对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通过对电话机的认识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以做电话机为设计题材,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表现对象,重点引导学生设计电话机的造型和想象电话机的功能,尝试运用彩泥等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设计自己的电话机,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展现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创作出有创意的电话机来,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运用彩彩泥设计制作电话机,在了解电话机的同时,体验创作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最早的电话机,了解电话机的发展,通过观察身边电话机,通过欣赏独特造型的电话机,畅想多功能超级电话机,展开学生的想象和创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电话机的发展趋势,感受科技发展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简单了解电话机和电话机的发展,学习设计制作电话机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在造型和功能上拓展学生思维,创作美观神奇的电话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范作。学生准备彩泥、牙签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铃声响起,模拟打电话。

喂,您好!您是谁呀?哦,是老同学呀!不好意思啊!我正在上课呢,等会儿再打给您吧,拜拜!

孩子们,老师的电话机与你平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呢?是的,我的电话机呀,是一台奇妙的电话机呢。(出示课题:奇妙的电话机)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进奇妙的电话机世界!

(二)探究新知

1、介绍第一台电话机。

你们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电话机是谁发明的吗?(出示图片:贝尔的电话机)对,是美国的贝尔发明的,看,这就是世界第一部电话机通话试验的现场,图中坐者为电话发明人贝尔。电话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2、电话机分类

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出示图片)上下两排电话机有什么不同?嗯,你发现了大小的区别,还有颜色的不同,你观察的很仔细,其实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两类电话机,固定电话机,只能在固定的地方打电话,移动电话机,可以随时随地的打电话。

3、奇妙的电话机欣赏

(1)孩子们想去手机商城去看看吗?好,下面老师就带大家去逛一逛,那里的电话机样子可漂亮了。(课件出示:外形奇特的电话机)

(2)这么多电话机呀,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怎么样,这些电话机你喜欢吗?你最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呀?对,它们的样子很特别,看来,这些电话机奇特的造型吸引了你!(板书:造型奇特)

(3)这些电话机有奇特的造型,拿在手里的确很神气,可是电话机仅仅漂亮就足够了吗!

(4)说得真好,还要有齐全的功能。(板书:功能齐全)孩子们,你知道现在的电话机都有哪些功能吗?发短信、听音乐、上网等。对,但现在这些功能已经很普遍了,也吸引不了大家,所以我们国家正在研制一批新的超级电话机,这些超级电话机不但有漂亮的外形更有神奇的功能,你想当一名电话机设计师吗?想当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4、教师示范

这是我刚才用的手机,(拿出导入时用的手机)我现在就用它来个大改造,把它变成一部多功能的超级电话机,我在这儿加个太阳能电池板,我把它放在桌子上,它就能自动利用光能充电。这样不论什么时候就可以充电了,我想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可是我英语不行,我在这儿加个翻译器,这样以后就实现了中英互译,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心的交谈了,不懂汉语的人也适合用这部手机哟!

5、启发想象

孩子们,你希望有一部什么样的电话机?你希望它帮你干什么呢?

6、作品欣赏

同学的想法真是千奇百怪呀,看,这是小朋友们用橡皮泥表现的小电话机,怎么样,漂亮吗?

(三)创作体验

画出或做出自己心中的电话机,准备参加2018年度新品会。

设计方法:

1、功能设计:让自己的作品中突出与众不同的功能。可以考虑不同人群的需要。

2、外形设计:美观、独特、与众不同

(四)展示评价

1、自评、互评

亲爱的设计师们,新品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请设计师们带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为你的电话机做个小广告,向大家介绍一下让我们了解它!

看了这么多作品,你最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

2、教师点评

非常感谢我们的小小设计师们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展示,老师很欣赏某某某某的作品,课后一定要联系设计师好好欣赏欣赏哦!

(五)

拓展延伸

孩子们奇妙的电话机除了可以用彩泥做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其它的材料做哟!看,(出示图片)这就是用纸做的,你们课后也可以做一做哟!

我们每一位孩子都是优秀的小设计师,我们要让创新的脚步永不停留!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磁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做“传电游戏”。规则:由电头传电,传到电则成活,可以自由,可以给别人传电。传电中拍手歌:小伙伴,伸伸手,我们一起做朋友)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生活中经常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电话通知有关人员到场。例如:今年3月1日,我市翔安区内厝镇发生了一起建市以来最大的山林火灾,情况万分紧急。消防队队长要以最快速度通知7名正在休假的队员赶回灭火。应该怎么办?(揭示课题并板书:打电话——通知7名消防队员)。

“打电话”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和数学思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火情紧急,需要尽快通知消防队员参加灭火。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难度较大,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不好,本教学设计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合作探究 分析方案

(一)展开讨论、了解图示法

师:如果打一个电话需要1分钟,消防队长通知完7名队员要多久呢?你认为可以怎样通知他们呢?

生:可以一个一个打,需要7分钟。(板书:逐一通知 费时)

生:可以消防队长打给其中一个队员,这名队员再通知其他队员。

师:是的,这其实是分组的思想。即队长打给其中一名队员,让他当组长,再通知其他人。

师:我们可以用图示法来表现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探究多种方案

师:这位消防队长可以怎样打电话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然后用小圆片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完后汇报。汇报时结合老师的要求:(课件展示)

(1) 你们组有哪些方案?各种方案耗时几分钟?

(2) 第一分钟谁通知谁(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第二分钟谁通知谁(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第三分钟呢(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在箭头上标时间)

(3) 你这种分法,打完电话共需要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学生汇报,选择图例上黑板。

(三)分析方案

各组分别汇报有哪些方案。

1、分析4分钟方案。分析典型图例它的优势在哪里呢?谁最忙?

师:请你具体说说打电话的过程,并由你们小组另7名组员配合。各组员要听清自己是在第几分钟知道的?你接到消息后做了什么?(学生具体解说方案)

师:这个方案中有没有人闲着的,请举手。(一生举手)

师:可见,这个方案中有人忙着,有人闲着。所以不是最节时方案。

师:可以怎样调整方案?

2、分析3分钟方案。

师:组长没闲着,队员没闲着,消防队长也没闲着,即:人人都没闲着,这种打电话方法大家认为好吗?好在哪里?

三、发现规律

1、填表、发现规律。

师:3分钟方案是不是最短的呢?有人质疑了。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演绎一下,看是否还能调动“闲置资源” 。

(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用磁扣摆一摆,小组合作,填表,思考规律)

师:请小组来汇报分析,每一分钟的人数变化。

生:(边演示边说)第一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2,首发1,新接1);第二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4,首发1,新接3);第三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8,首发1,新接7);

师:猜一猜第四分钟又有多少人新接到电话呢?这8人分别是谁通知的,请你在刚才画的图上补画出来。

师:同学汇报从第二行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第三行数据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这种打电话的方法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评析: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从中发现在最省时的打电话方案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推理能力。】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还是用这样的办法,通知15个人最少要几分钟呢?通知16个人呢?5分钟最多能知通多少人?

2、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算,第五年这棵树一共有几个树枝?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规律的应用呢?(生答)

师:细胞分裂、浮萍生长、传销网络,甚至“一传十、十传百”等等。

3、某传销公司规定,每个会员每周必须发展一名会员,6个星期后,他发展了其他多少名会员?若加入会员要交3000元会费,他能收取多少会费?

[通过设计基本练习、重点练习、拓展练习等几种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总结反思

(1)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师:(根据学生所答,引导学生编成儿歌)

电话问题应分组,关键要把2来数,

几 分钟 几个2,相乘得积含首数。

(2)从打电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师: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人参与效率高。

(3)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学会总结,并用特别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方法上的辐射。点明分组、优化的思想]

板书设计:

打电话

篇(5)

口语交际是一门新兴的课型,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际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临场应变等综合能力。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将终生受益。那么,在口语教学中,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明确性质,形成正确认识。

首先,理论熏陶。让学生明白谈心、打电话、开会、做报告、找工作、交朋友等都需要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许多组织和人事部门都把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考察干部、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其次,一些形象、生动以及贴近生活的事例, ,比单一的说理更有说服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教学中,我把一些大学生求职的相关视频放给他们看,他们会为那些如愿以偿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鼓掌,大发赞美之词;同时也为吃闭门羹的毕业生感到可惜,我想此时学生已经领悟到“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道理。这样学生才真正明白口语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口语的态度。

二、营造氛围,激发“说”的兴趣。

(一)营造 “说”的氛围。“一份耕耘,一份获”,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创造一个热情洋溢的“说”的氛围,使他们产生说的自信和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他们往往善于把自己看到的,观察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实物、图片,课件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说”的氛围,让他们有话可说。如第二册语文课本中有“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我利用电子白板把一只真实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们个个眼前一亮,随着我的点拨,他们纷纷举手发言,气氛非常热烈。同时我对学生说话的内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与自信。而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比较爱面子,没信心怕开口。因而在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借助’榜样”的力量,采取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学生的回答,不管对与否,都以微笑面对,这样就消除了恐惧感。只有在学生发现自己还行、能行,开口说话的同学就会不断增加,良好的氛围就会渐渐形成。

(二)体会“说”的价值。

我们创设的交际情境,不应该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否则就达不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以话题 “打电话”为例,它课堂活动的主体部分,就应该是一系列反思性的教学活动而是不应该是模拟打电话。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引导学生发现打电话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并归结出打电话的一般性原则:给别人打电话,应该先介绍自己是谁,而不应该先问别人是谁;要使用礼貌用语;别人午睡时间或不方便的时间不应该打电话……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这一交际的的关键点在于打电话的普遍规则,而不在于这次打电话都说了什么,是不是说清楚了。唯有这样,围绕生活类话题展开的口语交际课才是有教学意义、有迁移价值的。

(三)创设机会、拓展空间。

语文教学的每一堂课都应该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机会,首先要把口语训练融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课文《我的战友》中写烈火在他身上烧了整整半个多钟头,他怎么能忍受得了呢?书上没有写,我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想象的心理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又融口语交际于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

其次,应结合日常生活开展各种活动,为口语交际的教学提供源头活水。如(1)夸夸我自己。在每周的周会课上我都要让学生夸夸自己这一周的表现,长期坚持不仅提高了口语水平,还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2)口述所见所闻。在语文课前三分钟,开展新闻传真活动,天天坚持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3)互夸互奖。如向学习进步的同学,过生日的朋友、做了好事、被表扬的同学等表示祝贺,并要求受到祝贺的同学说几句感谢的话。(4)竞选演讲。组织班级的同学参加班干部的竞选活动,既让学生感到有责任管理班级,又让他们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5)畅所欲言。老师根据训练的要求,选择学校近期发生的某一件事或一种现象,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以提高口语交际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重赏识、促主体。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欣赏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教师的鼓舞激励往往能挖掘学生的巨大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评价话语以鼓励、表扬为主,切忌打击、讽刺、嘲笑学生,要在激励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走向成功。 同时,老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尽量不要当“第三者”,不要插足,要放手让孩子自己主讲,自己主持。

篇(6)

“打电话”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内容。教材安排三个部分的活动:

活动一:1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通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探讨最优方案。

活动二:寻找规律。组织学生讨论前面分组时出现的几个方案,再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图示找出规律。

活动三:应用规律解决两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规律算一算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如果一个合唱队有50人,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打电话”这个学习活动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从具体情境问题出发,设计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学情分析】

“打电话”使用的素材是为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学生在寻找“最佳通知方案”时,不能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需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教学起点是学生已有的优化思想,要想在“打电话”中实现优化,关键是每人每分钟不空闲。

【教学反思】

鉴于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节课本身来说,教材的处理方式可能只适用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可能只会成为课堂的旁观者。首先,教材试图通过尝试分组寻找多种不同方案,通过自身体验“所有知道信息的人同时通知”,逐步建立起与最优方案的联系。是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索吗?先尝试分组,再计算各种分组方法所需的时间,寻找最优方案;画图、填写表格、探寻规律,短短一节课时间能来得及吗?

一个复杂的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有一个思考推理的过程。寻找这个过程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特殊化”:先从简单问题入手,然后探索规律,归纳总结,建立模型,再运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在尊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估计到学生一上来就探索“通知15人”的方案比较困难,因此采取分层递进的方法,先让学生探索“通知7人”的方案,进而探索“打电话尽快通知巧人”的方案。这样处理教材,分散了难点,也符合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1.试教

试教中问题设定在汶川大地震情境中:某地部队要去灾区抗震救灾,指挥官接到上级指示,要提前一个小时出发,时间非常紧迫。如何才能尽快通知到下面七个分队的队长呢?帮助学生审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尽快通知到这7个人,需要多少时间?先是学生猜想,答案有2分钟、3分钟、7分钟等,针对“7分钟”的通知方案,学生感觉“费时”,对于“为什么会费时”,再通过图示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因为逐个通知会造成有人空闲”所以费时,从而得出只有保证“每分每人都不空闲”才是最省时的通知方案。理解到这点,再通过分层的图示法,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每分钟通知的情况,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每分钟新通知到的人数的变化”、“每分钟后知道消息的总人数的变化”、“每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人数的变化”等,进而完善由“打电话”问题引申出来的众多规律的探究。

2.教学进度与学生接受度关系的思考

篇(7)

一、问题情境

一个合唱团共有15名队员,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教师需要尽快将这一消息通知到每个队员。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教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要求越省时越好。

二、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知识欠缺

本人在全国培训教师过程中做过调查,绝大部分教师以前没有学过或接触过“最优化”内容,不少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感到不适应,难以把握。

(二)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教学环节不清晰

教材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各种方案中找到最节省时间的方案,并将这种方案加以概括提升,找出规律。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环节不清,过程累赘,难以突破重难点等问题。

(三)教师直接讲方法,没有学生探究的过程

一些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探究和发现,为“方便”、“省事”,在教学时采取灌输的方法,直接将方法灌输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记住。这样的教学没有学生真正的、有效的探究过程,失去了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三、“打电话”“优化”教学策略

(一)关于教材与学生的思考

1.教材编排

“打电话”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教材安排三个部分的活动:

活动一1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通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探讨最优方案。教材提示了三种不同且逐步递进的方案,可以一个一个地通知,分组通知会更快些,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呢?由此引出更快的方法。

活动二寻找规律。组织学生讨论前面分组时出现的几个方案,再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图示找出规律。

活动三应用规律解决两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规律算一算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如果一个合唱队有50人,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打电话”这个学习活动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从具体情境问题出发,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打电话”使用的素材是为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打电话”这一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学生在寻找“最佳通知方案”时,不能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需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教学起点是学生已有的优化思想,要想在“打电话”中实现优化,关键是每人每分钟不空闲。虽然说优化思想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有所体验,但“打电话”这个素材所提供的问题学生是陌生的。

根据以上分析确立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最优方案形成的全过程。教学难点是落实怎样使每人每分钟不空闲,从而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关于几轮教学的反思

鉴于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节课本身来说,教材的处理方式可能只适用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可能只会成为课堂的旁观者。首先,教材试图通过尝试分组寻找多种不同方案,通过自身体验“所有知道信息的人同时通知”逐步建立起与最优方案的联系。是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索吗?先尝试分组、再计算各种分组方法所需的时间、进一步调整,寻找最优方案;画图、填写表格、探寻规律,短短一节课时间能来得及吗?

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有一个思考推理的过程。寻找这个过程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特殊化”:先从简单问题人手,然后探索规律,归纳总结,建立模型,再运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在尊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估计到学生一上来就探索“通知15人”的方案比较困难,因此采取分层递进的方法,先让学生探索“通知7人”的方案,进而探索“打电话尽快通知巧人”的方案。这样处理教材,分散了难点,也符合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试教中问题设定在汶川大地震情境中:某地部队要去灾区抗震救灾,指挥官接到上级指示,要提前一个小时出发,时间非常紧迫。如何才能尽快通知到下面七个分队的队长呢?帮助学生审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尽快通知到这7个人,需要多少时间?先是学生猜想,答案有2分钟、3分钟、7分钟等,针对“7分钟”的通知方案,学生感觉“费时”,“为什么会费时”再通过图示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因为逐个通知会造成有人空闲”所以费时,从而得出只有保证“每分每人都不空闲”才是最省时的通知方案。理解到这点,再通过分层的图示法,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每分钟通知的情况,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每分钟新通知到的人数的变化”、“每分钟后知道消息的总人数的变化”、“每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人数的变化”等,进而完善由“打电话”问题引申出来的众多规律的探究。试教过后,发现问题如下:

(1)全班48人分小组活动探究时间过紧,探究出来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由于时间的原因教师已经开始反馈交流了。

(2)用作图表示“通知7人所需要时间”比较混乱,导致“有人空闲”产生结果错误。

(3)填表探究规律时,学生停留在探究数字变化规律,没有上升到结合意义探究规律,其本质在于没有足够的操作体验作为理解规律的支撑点。“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过程”与“发现规律”到底孰轻孰重?

(三)关于课学进度与学生接受度关系的思考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与学的协同共进,唯有师生步调一致,才能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奥数辅导班教学中,通常是一味的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大部分学生经过短期挣扎后,最终兴味索然,因教学进度超过学习接受度思维疲软而掉队,因此只能是精英教学。现行教材安排的奥数内容目的在于实现数学的价值――训练思维、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成功体验,但如果一味迁就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可能会得到激发与维持,但学习进度又该如何调控呢?本节课的调整后的实际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师较好把握了师生的合作度。课堂学习速度与学生接受速度相得益彰。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经历、感受和体会了运用优化思想和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估算,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和魅力,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8)

“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的意思。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领悟,有的是瞬间开悟。“感”就是感知,是感受、实践的过程;“悟”就是领会、理解、觉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活动生“感”,反思得“悟”;“感”得越多,“悟”得越透。为学生安排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数学内涵,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案例】五下“打电话”片段一

师:台风即将来袭,老师想打电话尽快通知我们全班52名同学不用到校上课了。但老师身边只有一台电话机。假如每个学生身边也只有一台电话机,打电话通知一名同学需要1分钟,通知到我们全班同学需要几分钟?

学生回答需要52分钟后,老师追问: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如果让你当小老师,负责去通知你们组里另外7名同学,需要多长时间?怎样才能把你的想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呢?

学生陷入思考,纷纷在纸上画起示意图……

在这个环节,教师没有用过多的手段展开教学,只是通过语言创设情境,紧扣“化繁为简”这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先从“通知7名学生”去思考,学生一下子就想到,应该画图帮助梳理,通过画图、观察、分析,自己感悟出可以让自己的同学同时通知其他人。但是,这种感悟,只是一种直觉,如何能让这种直觉符合数学的逻辑,并形成学生的科学认知呢?我们可以继续通过交流汇报,探究方案的最优化,让学生继续感悟,感得越多,悟得越真,用才灵活。

二、碰撞醒悟

“醒悟”从词义来看,是在意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的意思。有时,学生的认知并不需要教师“迫不及待”的指点,他们需要经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教师更多的是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思维碰撞的机会。交流、质疑、评价等等都是一种思维的碰撞,要让学生在碰撞中醒悟,在碰撞中生成智慧。

【案例】五下“打电话”片段二

在学生通过画图初步感知后,教师让学生交流汇报各小组的方案。其中,分组通知的方案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师:应该怎么分组通知呢?

生1:可以把除我之外的7个人分成三组,我只要通知四个人,其中三个人再同时通知另外三个就可以了,这样,只需要4+1=5分钟就可以了。

生2:不对,这样你通知第二个人的时候,第一个人就空着了。应该让第一个人也马上通知别的人。

生3:对,而且在你通知好第二个人准备通知第三个人的时候,第二个人也马上应该通知另外的人,这样最省时间。

教室里议论纷纷,教师笑而不语。

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可以模拟一下,喊八个人到前面一试就知道了。

师:好,就请第一小组八个人到前面来模拟一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思考。

(学生组织活动)

学生活动后汇报:老师,只要3分钟就行了。其实不管怎么分组,只要没人闲着就行了。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合作交流中,学生想到“只要没人闲着就行了”,说得多好啊,这不正是“最优思想”的本真体现吗?学生通过综合考虑整体问题,得出了一个最佳的方案,圆满解决了问题。正是这种“笑而不语”,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螺旋上升,学生对“打电话”问题的理解才一步步走向深入。

三、体验顿悟

“顿”的词义是立即、忽然。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把所有的“悟”称为顿悟。顿悟往往在难以解决问题时才会产生,或者教师巧妙的讲解正好刺激了学生时才会产生。总之,顿悟离不开灵感,老师要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灵感。列宾说:“灵感就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我们常说,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就会产生顿悟和理解。这说明“百思”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百思”,就不可能有“突然”。又有人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的“踏破”也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踏破”,就没有“得来”。

【案例】五下“打电话”片段三

师:8个人只需要3分钟!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研究,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它,我们借助一下表格。

(学生独立探究――填表)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填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思考、填表)

生1:第1分钟时知道情况的师生人数有2人。

生2:第2分钟时知情的师生人数是4人,因为2个人又通知了2个人。

生3:第3分钟时知情的师生人数是8人,因为刚才4个人又通知了4个人。

生4(顿悟):老师,我知道了,人数是一倍倍往上涨的。规律就是第1分钟2个人,第2分钟是2个2,第三分钟是2×2×2,依此类推……

师:那按照上面的方式,5分钟最多可通知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生:5分钟最多可通知的人数,就是2×2×2×2×2-1=31人,太简单了。

师:通知咱们全班52名同学,至少需要几分钟?

生:再加1分钟呗,因为6分钟就可以通知(64-1)=63个人,7分钟就是64×2=128人知道台风消息,8分钟是256人,乖乖,速度太快了。

师:是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通知我们五年级的全体同学也只需短短的9分钟。若要都是由老师用一个一个打电话的方法,通知完我们全班同学就需要52分钟啊!

篇(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的英语,在我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英语课是初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学好英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成为了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英语课从老师“盼他学”到“他要学”。在初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也“动”起来,就要抓住学生的“心”。这里所说的“动”是指学生学习时高涨的积极性,所谓“心”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语言环境,进行情景教学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了它就是为了进行交际,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枯燥感,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相应的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随时随地取材或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语言环境,并尽量多地使用英语,逐步过渡到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英语的环境中;有意创设的语言环境,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英语,引起兴趣。例如在学习:“How much is it?”一课时,为了避开枯燥的数字练习,我结合了当时是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小小购物节”的活动,通过创设一个买卖东西的情景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学生充满激情,易理解掌握,这就深深的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精心组织活动,寓知识于娱乐中,进行愉快教学

爱玩、好动是初中生的天性。游戏、活动符合初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穿插游戏、活动能使原本较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和句型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实物最能吸引学生视线,实人实景更能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在宽松,庄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语言的学习,表演,竞争和相互评价,为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现象而努力。

许多农村中学的老师或许都有此感叹: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似乎总有那么一段距离,好像很难做到“言行一致” !其实在不少英语课时上,只要教师用一些心思,想一些点子,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相似的切入口,完全可以体现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

在初一英语:打电话这一课中,我准备了两部手机作为教学用具,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人小组,并创设了一个用英语打电话的情景。(一个学生配合教师完成)

T:Hello!May I speak to Tom?

S:This is Tom.Who is that?

S:Yes,I Would love to.

T:Do not forget to bring your football.

S:All right. See you then.

学生配合教师表演完对话,大部分学生基本弄清了对话内容,然后再放录音,学生听课文内容,跟读课文内容。如此通过用英语打电话和用中文打电话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与讲英语国家之间打电话不同点的认识,学生在课堂表演中也正确掌握了打电话用语。

由于在课堂上我运用到了真实的手机,因此学生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七八个小组的学生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我根据各小组表演的情况分别给予表扬等等,让参与的学生都有了一种成功感和被认可的感觉。

“学中用,用中学”是我们教师一直提倡的观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打电话)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让学生体验到被认同感和使用英语所能获得的成功感 ,获得了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在本节课中,教师实际上是“导演”,对学生提出角色体验的要求,并通过示范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去学习、理解所学的英语,由此也达到了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三、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育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篇(10)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学习分化现象是所有英语教师最为头痛的事了。它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防止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是我们英语教师一直以来不断讨论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下面分析一下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产生分化现象的原因。

首先,我校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经调查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英语的要求不高,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反正也不出国,也不与外国人打交道,英语好不好没关系。有些孩子也认为自己不是上大学的料,英语学不学都无所谓。这两种想法的结合,导致了部分孩子对学习英语缺乏信心或兴趣不浓。其次,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已学过三,四年的英语,而有些外地来的借读生没学过英语,这就造成初中启始阶段出现个体差异现象。再有,随着教材难度的逐渐加深以及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身心发展的不协调,那些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产生信心不足或厌学情绪。

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来阻止学生两极分化。

一、掌握学困生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作为教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比如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位女生,人长的非常美丽动人,进入青春期后,经常受到一些男生的明追暗恋,而她的父母因工作忙,忽视了对孩子青春期的正确引导。这就使她在思想上有些茫然,上课有时心不在焉,作业有时不完成,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相反她的着装打扮开始与众不同。看到这一切之后,我课下有意识地找她聊天,在赞许她美丽外表之余,希望她学习成绩也应该如此美丽。与此同时,给予她学习方法的指导,利用课余时间耐心帮助她补习功课。上课对她提一些较容易的问题,满足她的表现欲,增强她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使她期末考试提高了20分的好成绩。另外,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我也是及早指出他们在学习英语中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分析原因并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认真钻研教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初一阶段所获得的语言技能,能否在初二年级得到继续发展,是防止分化的又一个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比较直观,贴近生活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学习英语。

1.巧设问题情景,降低学习难度

在教学中我总是借助挂图,实物,以及生活中的实例等,设计问题情景,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如教“打电话”这一话题时,我出示了一张两位同学正在打电话的图片后,就问学生What are they doing ? 同学们说:“他们正在打电话。”“那你们平时都怎么打电话呢?”有的同学说:“是某某家吗?麻烦您叫一下他好吗?”还有的同学说:“您好!某某在家吗?”等等。我在肯定他们的答案同时也表扬了他们的礼貌用语,接着我进一步询问他们接电话时怎么回答,同学们又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种不同答案。看到同学们兴趣高涨,气氛轻松活跃。于是我介绍说“林涛和李磊正在打电话,林涛在电话里怎么作自我介绍的?我要找谁谁,英语又是怎么说的呢?请听录音。”听力输入完毕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效仿文中对话进行回答,思维很活跃。

2.采取分层教学,注重教学效果

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智力因素把他们分A,B,C三个层次,进行分层教学。每天上课,我百分之八十以上时间是站在B、C层次之间的过道里,随时关注着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对他们进行提问。对于学困生不易掌握的语法,我就想方设法编成公式和顺口溜,让他们进行背记,例如在学完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之后,我就把它们变成了如下方式:

比较级要变化,一般词尾加-er;词尾若有哑音e,直接加r就可以。辅音重读闭音节,辅音字母要双写;辅音字母加上y,先把y改成i,再把er后面带。最高级加-est,前面加-the莫忘记;形容词若是多音节,只把-more,-most前面加。总之,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直到他们听懂为止。

3.组织学习小组,帮助学困生学习

按成绩好,中,差三人一组。上阅读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翻译课文大意,讨论文章后面的问题,写出一致的答案,等待最后的评比。这样,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但从他人那里得到了答案,同时也学会了思考方法,从而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进而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4.开展小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上一篇: 个人年度组织工作计划 下一篇: 手术室护士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