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审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1 02:12: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会计信息化审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会计信息化审计

篇(1)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产生的必然性 

网络经济时代以“网络财务”为代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以erp为方向的广义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和以bpr为代表的现代管理思想的高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商务的构架和流程,从本质和表象两方面更加深刻地改变着审计的对象和环境,使审计的对象隐性化、数字化、网络化并呈现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促使传统审计向计算机网络审计方向发展。 

(一)业务与财务信息的高度集成使会计信息化审计更显必要和可行 

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给财务管理带来了重大变革,财务管理从“桌面”走向“网络”,这是企业财务管理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手段的一次重大发展,代表了网络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方式,是历史上计算机技术对会计模式与会计理论影响最大的一次变革,并使审计面临着网络的挑战。加快发展计算机网络审计技术已是审计领域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网上理财和自助式会计软件的兴起拓展了计算机审计的客体 

网络经济时代使网上理财和自助式会计软件得以发展,咨询服务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强大功能根据用户的要求代为记账、算账、报账,甚至可以设想将来企业可不必设置专门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这样,会计信息化审计就不能再局限于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还应扩展到对提供下载财务会计软件的网站以及网上为广大用户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及理财活动的那些网络服务公司的业务进行审计,使审计的客体进一步拓展。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线索隐蔽性 

1.计算机审计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审计。在过去的手工会计核算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登账到报表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载和经办人员签名,审计线索比较清晰。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业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之后,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生成会计报表,即使有篡改也不会留有痕迹,比起手工系统来,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线索更隐蔽、更容易引发经济犯罪。 

2.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账簿是由系统自动登记的,用户能修改的数据主要在凭证和报表中。所谓数据文件的修改,是指对未登账的凭证以及报表数据的修改,已登账的凭证是不能修改的。目前电算化系统中使用的会计软件对操作人员的每次操作都有记录,但这样的记录显得过于宽泛,使得有价值的线索隐蔽其中,难以发现。 

(二)会计软件缺乏权威的可审计认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软件层出不穷,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是该软件是否具有可审计性的问题。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数据文件审计的同时,很难对应用系统及软件的开发进行审计。曾有人尝试让审计人员参与会计软件的系统开发,但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劳动量。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达到要求 

众所周知,在手工系统中,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结合运用各种审查的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然而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除了需要运用一般的传统方法以外,最重要的是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达到审计目的,审计人员除需具备一般审计所需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情况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审计人员应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

然而在实践中,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没有达到以上的要求,业务能力不能令人满意,这也是导致计算机审计滞后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制定一套严谨的计算机审计程序标准 

除了对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文件的实质性审查加以规定外,更要对被审计系统的健全性、符合性,系统控制功能的有效性、各项初始化工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加以规定。尤其要突出对操作员及系统管理员或财务主管工作权限的规定,以便审计人员在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在进行审计时,依据相应的规定进行审查。这样不仅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也降低了计算机审计的风险。 

(二)加强会计软件的完善和标准化 

1.目前会计软件带有的操作日志,对所有的操作人员的每一次操作内容都进行记录,这样记录内容显得过于宽泛,不利于突出重要审计线索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审计日志的基础上,在会计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其进行改进,以便能提供一个记录所有修改数据的操作记录,而不是记录对数据进行正常的输入输出工作。这样可使审计人员通过对数据改动的操作记录,找到相应的审计线索,达到审计监督的目的。 

2.对于会计软件的可审计性问题,不能仅仅让审计人员参与会计软件的系统开发,还要将审计人员参与会计软件的系统开发和软件的审评紧密结合,严格控制。一方面,审计人员在会计软件的系统开发过程中,要发挥监督作用,对软件开发的可行性、可用性进行分析和调试;另一方面,在评审阶段,应由财政部门与同级的审计机关联合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软件的各项指标提出意见,从而保证会计软件的可审计性。 

(三)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篇(2)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目标

1.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资源是否受到妥善保护,不因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或者泄漏系统中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源通常包括硬件、软件、数据文件、系统文档、消耗性材料和其他设施。这些资源经常放在一处或几处,硬件可能被恶意破坏,软件和数据文件的内容可能丢失或毁损,消耗性材料和数据资源可能未经批准而被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是通过建立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而加以保护的,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审查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对于不足之处应提出需要进行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2.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是由其中的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及数据的可靠性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软件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运行环境中,在规定的运行时间内或规定的运行次数下,程序和所有数据元素运行不同测试用例的无差错概率。硬件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一个指定的时间周期内,在给定的控制条件下,硬件系统执行所需功能的成功概率。数据可靠性是指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及时,它取决于系统绝对数据的处理过程是否准确无误,以及确保数据可靠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系统的可靠性还体现在它的容错能力上。对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的评价要检查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可靠、是否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否能抵御外界干扰而正常工作。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时,审计人员应对决定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审查和评价。

3.会训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是指该系统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系统的各项处理过程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必须了解用户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有效性的审计一般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进行,通过事后审计可确定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能实现既定的目标,根据审计的结果,管理者可做出相应的决策。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点

1.审计的所有领域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审计在每一领域都还做得不够,如:尚未构筑起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一种或多种可能的、可用于解释和预测多种审计现象的多维审计理论—,这种理论将使对审计环境、目标、本质、假设、概念、标准、技术、方法、过程等的论述更新颖、更丰富、更具逻辑性和环境适应力;急需加速我国的审计工作从落后的“绕过计算机审计”向先进的“通过计算机审计”和“使用计算机审计”转化。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责任与风险巨大的审计(尤其是独立审计)行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新时期,所有的审计人员都应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电脑审计人员,而这是审计(后续)教育的重要任务。

2.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多元、实时、开放性使会计信息化审计也具有多元、实时、开放性特征,实时审计、会计责任审计、环境审计、境外审计等都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容易。

3.会计信息化审计将对传统审计进行重整

尽管“两权分离的程度决定了审计主体的种类和被审计单位的形式”,“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的矛盾决定了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历史变迁”,但如果所有的计算机只囿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水平,提供的信息单一、过时、封闭,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业务(其必须依赖于多元、实时、开放的信息)收入又怎能达到其总收入的70%(我国仅30%左右)?事实上,正是信息量极大丰富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和全新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支持了卓有成效的“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及其或集权或分权的管理模式,支持了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矛盾的最有效的解决,从而支持了现在和将有的多种繁杂的具体业务。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策略

1.建立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

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不健全将会阻碍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为适应未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按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要求组织、协调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规划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策略和职业培训计划,研究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方法、技术和规范,指导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在这项工作的起步阶段,政府应加强领导力度,从宏观上搞好规划安排,从资金和技术上扶持会计信息化审计,有效规划、部署和指导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2.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研究

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促进审计实践,二者不可偏废。没有审计实践,审计理论无法产生,没有审计理论指导的实践会走弯路。因此,要在审计实践中善于及时发现、总结规律性的问题,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国内学术界、政府研究机构应当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发展与完善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从而更好地为会计信息化审计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3.制定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

会计信息化审计同传统财务审计相比,在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为了规范会计信息化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应研究和制定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和实务指南。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行业组织出面将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并把有关概念、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固定和统一起来,形成行业标准和规范。

4.强化企业领导加强管理与控制的观念

树立企业领导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意识是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关键。因此,企业主管部门在充分领会国务院有关“国民经济信息化”指示精神,认真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企业领导进行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思想教育,促使企业领导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重要意义,重视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将会计信息化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5.大力培养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

从内部讲,一是强化培训。各级审计机关要拥有完备的培训基地,从自己的需要加强不同岗位的适应性培训;二是重点选拔。即有重点地选派一些“尖子”人才进高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或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三是完善机制。要逐步形成能有效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激发各类人才智力潜能的运行机制,使知识最终能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求参与分配。

6.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

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必须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如实宣传网络环境下重构后的会计信息系统所带来的风险,大力宣传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重要性,让更多的经营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性,增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迫切性,促进社会舆论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理解与支持,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诗芬.高级财务会计问题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5-52.

篇(3)

(一)会计信息化促使会计风险转移

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受会计信息化开发性发展趋势的影响,会计风险将有所转移,转移方向为核算方面的风险转向审计,在审计的三个主体――政府、社会、企业间也会发生转移。

1.核算方面的风险转向审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核算职能是前提,监督职能是保障。审计是对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有效性进行监督,监督职能履行的好坏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从采取、处理、加工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一般在数据核算上不会存在错误。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有效的完善了会计核算的职能,同时也把审计的职能变的更加突出,人们更加关注审计,对审计提出更高的期望,使得会计风险转移到审计。

2.在审计的三个主体――政府、社会、企业间发生转移。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即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会计信息化的开放使得单位间能够做到信息共享,当单位对外在信息采集时,如果发生外在信息的错误将会对单位造成重大的影响。政府是推行信息化的主体,同样也是扮演信息化下审计的一个重要角色,以前政府所监督的常常是一些政策性的,着眼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单位则主要是技术性监督,着眼于经济活动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全面性。而社会审计监督的范围比较广泛,最典型的就是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主体,如何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有效推广。对于国家来说,政策性监督是其主要职责,政府将依然保持政策性监督,而技术性监督由于涉及的点比较多应当由社会和单位共同承担,社会机构能够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因此会计监督的职能在社会这一方将加重,伴之而来的是社会对于审计所承担的风险增加。

(二)信息系统本身的风险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互联网和计算机上的,信息系统的引进会给企业会计信息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是由信息系统固有风险所造成的。在计算机以及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控制操纵数据风险、篡改调用程序风险、纠错风险、安全风险等,这些风险无疑加大了审计人员的监督难度,而且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三)会计信息化导致当前审计的风险抵抗力下降

如果按照传统审计方法,审计人员能抵挡一定的风险,但信息化会计的引入对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当前由于审计人才的暂时无法跟进,审计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下降。

1.审计人员老龄化。会计信息化的到来,使审计岗位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审计人员既要熟练掌握会计知识又要熟练运用计算机。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当前形势下审计人员大多是六十年代的,由于工作经验的关系,他们能够敏锐的感知会计信息,但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对滞后,而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运用很熟练,但对会计的认识和经验相对不足,无法真正的深入分析会计信息。

2.审计人才的缺失。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处理是基于网络、数据库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熟悉计算机网络和数据结构。当前并没有足够的人才来满足这个需要,因此会计信息化使得审计人才缺失,审计人才的缺失使审计岗位的人员不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可能会出现系统遭受病毒、木马的袭击等错误操作,造成会计信息的丢失,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会计信息化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一)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变得难以控制

审计的对象就是会计主体,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为会计信息的传播提供条件,而且使企业的组织形态、经营方式等方面呈现外在的不确定虚拟化状态。会计信息化极大的拓展了会计主体的外延,给会计主体的判断带来了困难,会计主体的难于确定性导致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虽然会计主体以某种新的形式产生和存在,但是审计必须要对其做出监督措施才能保证市场的安定、才能维护债权人的各项利益。审计对于监督对象的判断无法对这些“虚拟公司”做出逃避,在这种难于控制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当遵从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正确确定会计主体,做好审计工作。

(二)会计信息化加大了审计监督协调的难度

影响当前审计到位的重要因素是法制体制,规章制度、领导意识、员工素质等。会计信息化需要构建一个高效、共享、融合的平台,会计的监督来自于社会、政府、企业三方的共同监督,要实现体制的融合就必须在这三方之间、三方内部之间充分协调,面对目前影响审计的一些主要问题,要构造一个充分协调、融合的系统尚有一定的难度。

1.审计人员对审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有些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要求较高、任务较重,费力不讨好,于是工作上不认真,敷衍了事。

2.审计的有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有些法规制度尚未建立健全,虽然正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但是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3.审计的监督机制落后,监督观念陈旧。有的领导重收缴,轻处理;重堵漏,轻防范;重治标,轻治本,导致审计流于形式,监督方法滞后,进行审计时,事后查处多,事前控制少;违纪违法查处多,合理效益性查处少。

4.审计人员素质有限,政治理论水平不够,缺乏大局意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关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等学习少,理解片面,不能很好地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履行审计职责。

三、审计如何应对会计信息化中出现的问题

(一)加强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21世纪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综合型和理论型审计人才。审计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

1.不断改进培训渠道,做好后续教育,提高培训工作的适应性和超前性。

2.改革和完善相应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审计人才选拔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审计人员不但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审计思想和新的审计理念,探索在会计信息化下审计工作的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手段。

(二)构筑完整的审计体系

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单位内部审计,共同构成完整的审计体系,三者缺一不可。由于国家监督是依法对各单位进行强制性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是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所进行的监督,这两种监督形式及其结果得到法律认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公正性,因此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地保证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并可弥补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种种不足,或者说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是对单位内部审计的一种再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加强,可以推动单位内部审计的充分开展;单位内部审计的有效进行,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进行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加强审计风险管理

篇(4)

2.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概念 审计和会计所面临的巨变环境的一致性,尤其是审计和会计关系的血缘性,使会计的每一次基于环境变化的重大变革都将直接导致审计的重大变革。传统手工会计对应的是手工作业审计及手工作业审计技术,20世纪50年代后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我国称之为会计电算化)产生的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国际审计准则称之为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我国称之为会计电算化审计) 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包括测试数据技术、通用审计软件和专用审计软件,国际审计准则简称为GAATS)。毋庸置疑,会计信息化必将导致会计信息化审计及会计信息化审计技术。那么什么是会计信息化审计呢? 会计信息化审计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审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审计模式上,通过评价控制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审计对象,建立技术与审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审计监督服务体系,并力求提高审计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会计信息化审计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作为审计目标。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征

1.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是与企业内外信息系统有机整合的、高度实时化的信息系统,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多元、实时、开放性使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也具有相同的特征,实时审计、会计责任审计、环境审计、境外审计等都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容易。

2.会计信息化审计将对传统审计进行重整 尽管“两权分离的程度决定了审计主体的种类和被审计单位的形式”;, “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的矛盾决定了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历史变迁”;,但如果所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只限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水平,那么提供的信息会单一、过时和封闭。正是信息量极大丰富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和全新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支持了集权或分权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之间的矛盾,从而支持了已有的和将有的多样繁杂的具体业务。

3.现代信息技术对审计模式重构具有主观能动性 现代信息技术不再只是审计模式外部的挑战者和奴隶,它已成为审计模式内部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它不但像其他环境因素一样对审计模式变革提出了许多必要性,而且还逐一提供了可能性。仅以独立审计为例,国际最新动态显示,功能强大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尽可能完美地执行和提供各类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从以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和专业性为基础的保证服务到以注册会计势,注册会计师能够在环境审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环境标准的确立,环境影响的评价,环境污染的控制等,均须建立在环境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因而环境专家、技术人员参与的环境审计,才能使环境审计依据的科学技术含量值增高,提高审计的准确性。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面临的问题

1.审计线索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会计信息化审计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进下行的审计。在过去的手工会计核算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登账到报表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载和经办人员签名,审计线索比较清晰。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业务数据进人计算机系统之后,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生成会计报表,即使有篡改也不会留有痕迹,比起手工系统来,信息化系统中的审计线索更隐蔽、更容易引发经济犯罪。

2.会计信息化审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 重构后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其固有的特点和风险,这就使得传统审计技术难以全面对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实施审计,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业务,必须应用信息系统审计技术。在会计信息化审计过程中,只有针对具体的审计目标,选择恰当可行的审计技术,才能切实有效地执行审计。国外在这方面已进行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出多种信息系统审计技术.并且已经应用于审计工作中,而我国目前对信息系统审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一套成熟的信息系统审计技术及其实践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展开。

3.会计软件缺乏权威的可审计认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软件层出不穷,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是该软件是否具有可审计性的问题。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数据文件审计的同时,很难对应用系统及软件的开发进行 —审计。曾有人尝试让审计 人员参与会计软件的系统 开发,但事实证明这一做 法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不 仅不能达到目的,还增加 了审计人员的劳动量。 4.审计人员的素质没有 完全达到要求 众所周之,在手工系 统中,审计人员凭借自己 的经验、专业知识,结合 运用各种审查的方法,就 可以达到目的。然而在计 算机信息系统下,除了需要运用一般的传统方法以外,最重要的是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达到审计目的,审计人员除需具备一般审计所需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会计信息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情况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审计人员应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市场化建设与推行较晚,现行注册会计师的素质较低。同时在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中也没有计算机理论及操作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注册会计师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水平还很低。

四、加快会计信息化审计建设的对策

1.建立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 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不健全将会阻碍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为适应未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按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要求组织、协调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规划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策略和职业培训计划,研究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方法、技术和规范,指导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在这项工作的起步阶段,政府应加强领导力度,从宏观上搞好规划安排,从资金和技术上扶持会计信息化审计,有效规划、部署和指导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

2.制定一套严谨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程序标准 除了对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文件的实质性审查加以规定外,更要对被审计系统的健全性、符合性,系统控制功能的有效性、各项初始化工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加以规定。尤其要突出对操作员及系统管理员或财务主管工作权限的规定,以便审计人员在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在进行审计时,依据相应的规定进行审查。这样不仅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也降低了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风险。

篇(5)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软件的通用性差

目前,在整个财务软件市场中,虽然用友财务软件和金蝶财务软件占的份额比较大,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使用的是自行开发的财务软件或者是整个行业内部统一开发的软件。信息化会计软件的功能逐步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功能越来越强,结构越来越复杂,但不少系统没有考虑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或者对数据结构不开放,这为电子数据的自动转换带来了困难。由于审计软件的通用性较差,面对如此复杂的财务软件市场,审计市场上出现了已通过审计署组织鉴定的40多个审计软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力、物力上的浪费。

(二)信息化审计人才缺乏

1.在人才培养方面,各个有会计专业的高校里,基本在不同程度上开设了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课程,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培养了不少高等人才,但是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阶段。

2.在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方面,虽然审计部门近几年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通过“竞争上岗”、提高“进入门槛”等方式使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审计队伍建设总体上还跟不上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知识更新培训的不足,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无法得到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计算机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出现了为培训而培训、为考试而考试的情况。

(三)审计线索隐蔽

在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下,从原始凭证到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由经办人签名,审计线索比较清晰。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只要将凭证保存成功,各类明细账、总账以及报表都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生成,即使篡改也不会留有痕迹,特别是存在“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即使已经登记过的各类账目,发现有错误,还可以取消记账,即“反记账”。将凭证采用非“红字冲销法”进行修改,改后重新记账,修改后的账是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哪怕本月已经结账,仍然可以采用“反结账”的方法重新做账,比起手工系统来,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审计线索更隐蔽、更容易引发经济犯罪。同时,在会计信息化方式下,由于系统时间的可变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做不同时间的账,甚至是其他年度的账,审计人员很难发现是何时做的账,不同于手工会计,通过字迹就可以发现是否是最近做的账。另外,如果使用信息系统的单位与开发商携手更改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审计人员是很难发现漏洞的,这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线索的隐蔽性。

(四)审计视野狭窄,依赖性强

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一方面,受到传统审计模式的影响,认为只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进行审计即可,忽略了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还应对管理、处理相关数据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对系统维护、操作、安全甚至对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审计;另一方面,一些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就片面地认为可以包办所有的审计事项,一旦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认为是软件设计得不好,从而使计算机的运用大打折扣。其实,计算机审计技术只是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的灵活运用,不可能解决审计工作中的所有问题,更何况各个被审计单位使用的财会电算化系统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想要完全依赖计算机审计技术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

二、对策

(一)强化审计软件的通用性

审计署应联合财政部,结合实际需要出台相关的财务软件与审计软件的接口标准,类似生活中通用的USB接口。由于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更应该强化审计软件的开发规范,使审计软件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数据转换软件就能够审计各种财务软件。数据转换软件的使用,既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又容易使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审计线索的隐蔽性。

(二)强化审计人才的培养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方面,在岗的信息化审计人员的培养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同《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中所指出的:全国审计系统已有两万多人具备计算机初级水平,占审计人员的25%。在审计业务、公文管理、办公自动化方面运用计算机的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培养人才的关键还是要靠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为此,各综合财经类以及综合性大学应适应审计信息化的要求,尽快调整专业设置,将审计学科由会计学科下的“三级”学科提升为“二级”学科,抛开“审计就是查账”的观念,对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加以调整,从会计领域向管理、信息、经济等领域扩充。在原有审计学科的基础上,加大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扩充,可考虑增设运筹学、数理逻辑、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网络及安全、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系统风险与控制等课程,为审计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还停留在手工审计状况下的高校,应尽快着手计算机审计专业的改造,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过硬的现代化审计人才。

(三)规范财务软件的开发

审计线索的隐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软件本身的设置,像前面提到的“反记账”、“反结账”问题,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甚至可以取消大多数财务软件中存在的这项功能,在记账后发现账目问题时,只能通过可以留下痕迹的“红字冲销法”进行处理。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部和审计署的配合与沟通,尽快使无痕迹修改变为有痕迹修改。同时,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最好有审计人员参与进来。尽管当前在这方面已做了部分尝试,但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尽快向社会输送既精通计算机软件开发、又懂会计和审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强化审计的风险意识

计算机审计除了面临传统的审计风险外,又增加了IT方面的风险,比如软件开发、系统维护、数据管理、网络管理、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等。集中表现在计算机审计风险隐蔽性强、可控性差、破坏性大等特点上。审计人员必须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如果仅仅为了完成审计任务,而不考虑审计风险内容及其内涵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降低审计效率,从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审计期间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公允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五)加快法规建设

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和尺度,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部分相关的法规,但是,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对象、线索、方法、结果等各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有必要对信息化审计从定义、原则、方法、要求到评审都重新进行规定,使审计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因此,应建立一系列与会计信息化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培训准则、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的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使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审计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

篇(6)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33-01

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会计行业由传统审计发展为信息化审计,就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典范。会计审计对企业的运作,安全等问题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尤其现在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会计审计的工作质量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开创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简述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内容就是会计信息系统。不同与传统手工统计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大多数分为以下几部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程序的审计;对会计信启、系统质量的审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数据的审计等等。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目的

会计信息化审计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为目的的。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可靠对企业有重要意义,审计部门一般会通过对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通讯、数据资源、安全产品的控制测试的方法来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估,进而发现安全、效率的问题,并且及时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避免损失,提高企业效益。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点

第一,会计信息化审计充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会计的审计工作是很复杂的,不仅仅是在计算数据的时候是运用计算机而是在会计审计的全部过程都运用计算机工作。工作的效率不仅会节约人力等资源的成本投入,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有非常强的适应性。会计审计信息化以后,具有了强大信息库,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

第三,会计信息化审计影响传统会计审计。会计信息化审计会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现有审计的程序、方法、管理等方面进行全而改进,重组等,开展新型高效的新工作形式。

二、会计的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的不同

为了紧跟市场的步伐,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大多数企业纷纷从传统会计审计转向会计信息化审计转变。会计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存在许多差异,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对提高会计审计工作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审计准则不同

传统审计的审计准则是根据以往财务人员实际操作,积累的工作经验总结所形成的,而由于会计审计的信息化使得现在会计审计的在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工作内容上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原有的传统会计审计准则不再适用,所以催生了新的审计准则,用以新的信息化审计。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工作的不同

传统审计的财务人员大多只要求计算监督企业财务状况等,需求的技能比较少。而由于会计审计的信息化,除了为企业带来的利益便利外,也相应程度的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信息化审计大多资料数据都储存在电子设备中,一旦电子设备出现安全问题,会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同时,进行会计审计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有会计审计的工作能力,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技术等等。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方法策略

第一,建立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组织机构。无论发展什么项目,都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建立会计信息化审计专门的组织机构,有助于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第二,制定统一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现在会计信息化审计刚刚发展起来,很多企业在实践中还在遵循着传统审计的准则,而前面已经分析到信息化审计准则与传统审计准则有很多不同之处,只有制定出适合信息化审计的准则,才能发挥出信息化审计的有点,利于企业发展。

篇(7)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会计信息化属于信息社会的产物,也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它在会计学科中引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这些技术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结合在一起,改善企业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的效果;另一方面,它还表现出与传统会计不同的特征。会计信息化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渐进性等特征。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化还没有构建起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因此,现代信息技术首先要在会计理论、会计教育、会计工作及会计管理等领域得到普遍性的应用。会计信息化的集成性是指通过重整传统会计组织与业务处理流程,以支持“虚拟企业”、“数据银行”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信息集成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实现会计领域的信息集成,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信息集成;二是实现企业组织内部业务与财务的一体化;三是实现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网络系统的集成。会计信息的动态性是指无论是会计数据的采集还是处理都是实时的、动态的。会计信息化的渐进性是指以信息技术去适应传统会计模式,传统会计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互适应,以现代信息技术去重构传统会计模式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二、会计信息化下审计风险因素及特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也逐渐趋向信息化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会计审计风险相继出现,其种类繁多,产生的主要因素也不尽相同。

(一)会计审计风险

会计审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或单位在审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的危险,也就是企业或单位所应该承担的相应的工作责任。据研究表明,会计审计风险主要分为重大报错风险和检查风险两大类。其中重大报错风险是审计人员不可控制的,而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可以有效控制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由战略风险、经营流程风险、控制风险和会计风险组成,其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复杂,它是审计人员不可控制的,但在审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进行评估和积极应对。具体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审计判断构成重大错报风险评价构成因素,二是审计判断构造重大错报风险因素的权重,三是审计判断构造预防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积极应对重大报错风险的策略有:初步了解及合理评估企业重要战略风险、识别关键经营流程并确定流程层次经营风险、合理评估企业重大报错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几个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但这一风险是审计人员在检查工作中可以有效控制的。通过审计人员科学有效的检查,可以尽量减少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在计算机系统普遍运用的环境下,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对硬件、软件的综合处理能力都需要大幅提高。但是有些会计审计人员还不能对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进行熟练操作,因此,在审计检查有关数据的时候,审计风险难免会不断扩大。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二)会计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新环境下,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风险有的是可以控制的,有的是不可控制的。不管是可控的风险还是不可控的风险,它们的产生都有着深层的因素。

1、逐渐加剧的社会竞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就使更多的企业面临着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和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虽然在运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会计审计方面的误差能相对降低,但某些管理者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财务能力和盈利能力,可能会篡改相关的审计数据,以适应竞争的需要,从而增加会计审计风险。

2、会计审计部门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下,企业审计部门的制度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由于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企业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按照既定要求进行审计,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按时进行审计的复核工作。会计审核的相关考核制度出现漏洞,会使会计人员不能明确会计审核的工作目标。还有一些审计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偏低,专业能力素质也不高,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不够全面,容易产生或加大会计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变化和审计内容的扩展

会计审计的对象一般情况下都是其监督检查的客体。随着全球化经济趋势的普及,审计机构也越来越国际化,会计审计业务的项目量日趋增加,需要审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互相融合和交叉的现象,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对象分类的变化没有进行及时更改,造成交叉重复的现象。在审计内容上各个行业的审计内容不同,但对于划分界限不明确的行业领域开展审计工作就会出现内容上的相互融合,使会计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会计审计的风险也逐渐在增大。

4、会计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会计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具有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只有拥有丰富知识积累的人才能更加容易的做好审计工作。据调查,大多数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水平欠缺,导致他们的业务能力受到严重的限制。现阶段,一些大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很难适应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给会计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一些会计审计的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不高,这也导致审计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5、风险承担及监督检查工作的相关法律制度严重缺失

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国家对于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也在发生变化。形形的问题和情况接踵而来,而会计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不完善。例如,对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检查风险应该由谁来承担,怎样承担等问题都没有具体的制度规定。此外,审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应该由哪些人员来执行,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也没有明确的政策制度。因此,使审计工作无法做到有法可依。在会计审计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来解决,这样很容易引发会计审计的风险。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征

会计信息化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收集并评估证据,从而判断主要会计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并以最高的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化审计已经成为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与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有微妙的不同之处,呈现出其固有的特征。

1、会计审计工作一律采取信息化技术

当前,我国的会计审计工作也顺应了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工作中全面应用全新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样不仅减少了会计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冗长性,也有效地改善了传统会计审计工作出现的操作标准不统一、审计条件不足、培训制度缺失等弊端。尽管现阶段我国的会计审计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是这种全新的信息化审计模式已经为以后的会计审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得到有效的发展。

2、信息化技术的适应能力较强

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环境具有较强的多元性和系统性。目前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高节奏的更新。那么,信息化审计工作也要及时适应这样的工作特点,达到审计工作既定的目标要求。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在多变的工作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及时控制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3、会计信息化审计技术能快速提升传统审计工作的效率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一些企业将会计审计工作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使此类工作的风险降低,同时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逐渐推广,可以使工作人员从强大的计算机体系中,获取大量有效的数据和丰富的信息。加之在信息化技术的背景下,企业会为会计审计工作提供高配置的工作平台,能够使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在低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提高,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寻求会计信息化下审计工作快速发展的策略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下,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时代也已经悄然到来。面对传统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较多风险,我们需要分析并了解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因素,结合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征,我们需要积极寻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中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策略,并提出如何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针对会计审计的风险因素,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中,结合信息化审计工作的特征,实施有效的策略措施有助于避免或降低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而使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建立合理有效的会计审计原则

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能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中出现的,由于工作环境多样性所造成的审计工作质量差效率低、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欠缺、审计工作计划性独立性不强等问题。审计机构和政府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当前审计工作出现的实质性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会计审计原则:第一,坚持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第二,及时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第三,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第四,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优先,并兼顾其效率。政府在这样的过程中要保证会计审计工作的稳步进行,这样就能对一定的问题和失误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另外会计审计行业本身也要足够重视这样的审计原则,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努力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提高审计工作的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会计审计工作中风险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程度轻的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严重的会使会计审计信息失真,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从而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提高审计工作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可以使会计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要追求工作效率和企业的利益,也要考虑到审计风险的时刻存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避免风险,这样才能使整个会计审计工作得到正常的发展。

(三)积极引进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定期组织培训

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是主体,他们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积极引进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并对原有的审计人才定期组织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企业会计审计水平快速发展的保障。因此,企业可以对原有的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在这样的培训中要针对员工自身的不足,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另外,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培养了顶尖的会计审计人才,企业要在信息化审计的环境下,积极引进审计人才,为企业选拔出优秀的会计审计人才。

(四)注重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

虽然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已经走上了一条相当好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不能停止。在传统会计审计逐渐退出企业审计舞台的同时,要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推广信息化审计的技术,使会计信息化审计走上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

篇(8)

一、传统审计与信息化审计的比较

基于上述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点,通过与传统审计的比较,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一)审计准则的变化

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一般准则、现场操作准则、审计报告准则以及职业道德规范、质量检查标准等,这些准则在过去审计环境中对指导审计工作可能是很有益的。但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使得原来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很难有效的指导新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因此,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1984年的《计算机处理对检查财务报表的影响》,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84年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15——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国际审计准则16——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都是对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所的一系列文件。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简称新审计准则),共计48个项目。新审计准则的,体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有助于审计信息化工作的进程,也为会计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新审计准则中,审计证据的变化,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取代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旧准则中所列举的七大方法: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及分析性复核侧重于实质性测试的审计方法,忽视了控制测试中所用的方法,更没有涵盖了解被审计单位阶段以及审计完成阶段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新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第三章第24条列举了方法: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较之以前的七大方法不仅内涵更加丰富,能够涵盖整个审计活动期间,而且描述更加准确。新准则中新增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部分,根据电子证据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对电子审计证据进行了特别说明。新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被审计单位保存某些信息以供查阅,或在可获得该信息的期间执行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这些特点对审计程序的性质和时间的影响。在被审计单位对日常交易采用高度自动化处理的情况下,审计证据可以仅以电子形式存在,其充分性和适当性通常取决于自动化信息系统相关控制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仅通过实质性测试不能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可能性。

(二)审计范围的扩大

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范围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总所周知,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计量与核算是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的,不会出现手工操作中常见的错误。但信息系统天生的缺陷在于:一是集成化系统中原始凭证大量减少、数据之间直接对应关系模糊、业务处理和财务处理高度集成,使得系统中存储数据与输出数据可能不匹配;二是目前不少软件都有“取消审核”、“反记账”和“反结账”的功能。可以对会计记录进行不留痕迹的修改,特别是当有关人员故意篡改程序时,在自动化系统下就更不易被察觉;三是有关人员可以在系统中嵌入非法程序转移了数据,而打印出虚假数据,提供给审计人员。这些行为都将加大审计风险。因此,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不仅要对各种会计资料及信息进行审计,而且要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组织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硬件及系统软件和操作控制等方面进行审计。除了要对投入使用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外,审计人员可以参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对系统的设计、调试、检验和验收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从审计角度审查系统在合法、安全可靠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这可能使审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审计线索的隐蔽

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中,会计工作流程图如下: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支付)入账对账结账编制报表。所以,可能的审计线索就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并且这些资料都反映在书面上,交易的环节有文字记录,有经手人签字,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审计线索。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就有比较清晰的审计线索,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从两种审计路径中进行选择,一是调查方式,即从原始单据开始,对交易事项进行追踪,直到报表为止;二是从报表开始,追根寻源,追溯到原始单据的逆查方式或者对报表之间、报表与账簿之间的会计数据的钩稽关系进行抽查的方式。会计信息化下,纸质记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即业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之后,由计算机按会计软件中的程序自动生成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虽然在会计信息化制度中,规定所有凭证、账簿、报表应当打印输出,装订成册,但这些打印出的书面记录很难从中找到原始审计线索。特别是在存在“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的情况下,将凭证采用非“红字冲销法” 进行修改,改后重新记账,修改后的账是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即已经登记过的各类账目,发现有错误,还可以取消记账)。哪怕本月已经结账,仍然可以采用“反结账”的方法重新做账。与此同时,在会计信息化下,由于系统时间的可更改性,有关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不同时间的账来,甚至是其他年度的账。不同于手工会计,审计人员可能通过辨认字迹发现是否是最近做的账。另外,如果使用信息系统的单位与开发商勾结起来更改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审计人员是很难发现漏洞的,这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线索的隐蔽性。

(四)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变化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化下得审计与传统的审计相比,审计的目标没有变,而作为审计活动中内生变量的审计准则,审计范围和审计线索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将导致审计活动中的外生变量一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变化。如图1所示:由于信息化条件下的舞弊不同于传统环境,也就迫切要求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应尽快适应这一变化。在审计方法方面: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技术开发出更安全,更效率,更可靠的审计方法。在审计人员方面:审计人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将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结合企业的实际开发出既规范又具有充分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功能的审计软件。

二、审计方法的改进

因此,应针对审计准则、审计范围和审计线索各因素的变化对审计方法的影响,在原有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信息化审计方法,嵌入黑匣子+系统备份加密+穿行测试,Box+Copy+Needle,简称BCN方法。如图2所示。

(一)嵌入黑匣子Box

嵌入黑匣子是指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时,强制性地对系统功能进行规范,通过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中嵌入具有记录功能的程序模块,采集审计所关心的关键数据,并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和性质进行记录。此项功能的特点在于:—方面嵌入会计系统的审计模块本身具有隐蔽性;另一方面此模块能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情况,进行序时记录。它主要是针对出纳人员,会计人员,审核人员等人员操作时间和操作顺序,操作范围进行记录,防止同一人在同一时间完成会计登帐的全部过程而缺少的内部控制过程。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时对此进行全面的检查或有针对性的抽查,发现审计线索,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利用此种审计方法,可获得的审计证据有:是否有不合法而进行使用有口令的程序(如数据修改程序);是否有未经批准而调用某个数据文件;是否有越权使用系统;是否擅自调阅,擅自修改审计“交易轨迹”的操作。

(二)系统备份加密Copy

系统备份加密是指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备份,如同发票复写,并建立一套备份加密制度,以便保持备份数据安全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审计机构或专门的外部独立的数据信息管理服务机构均可作为备份机构,但至少一份备份数据由执行审计业务的审计机构来保存并适当加密。此项功能的特点在于:一是它主要针对现在软件存在“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通过对记账过程中的更改部分进行记录,审计人员可以重点排查更改部分,获得企业会计信息是否被非法改动的证据;二是的实时性,如:对电子签章的审计,就可通过比较需审计的签章与备份记录的原始签章来实现。

篇(9)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优化会计工作方式,从而减少信息孤岛,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正确依据。这一环境给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如会计内容更加广泛,审计技术更加复杂,或审计线索更加隐蔽等,这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针对这些情况,需要根据现存的问题,分析出为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要求而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方法,使会计工作更加符合现在高科技化和高信息化的环境,迎合信息技术变革的要求,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

一、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分析

1.数据结构及口径不一,审计工作取数难度大

目前,我国共有300余家财务软件的供应商,其中电算化软件的品种也十分的复杂,这些软件在语言适应环境、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库的格式及应用等方面有着不同之处。但是,很多商品化的会计软件只注重软件的设计过程,不注重对用户的服务[1],导致内部审计所需要的数据接口等与实际需求不相符,无法提供标准的账簿、报表文件结构,这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虽然信息化的发展对整个会计行业来说是一种突破,但是其更多的是挑战,很多电算化软件的接口只能占据整个财务数据的一半甚至更少,这导致财务软件的导入数据过程十分困难,常常会因为结构或者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影响整个财务工作的效率。另外,一些审计软件和审计单位的操作系统不兼容,在开展实际性的工作之前,审计人员还需要对这些软件进行测试,测试之后的数据无法及时清除,这也增加了后期工作的难度。

2.审计软件水平不高,难以适应企业需要

在信息化的发展态势之下,很多审计软件依次推出,这些软件虽然名目繁多,但是真正高效、实用的软件还是非常少。另外,这些软件的开发与一线的内部审计人员脱离,没有与实际工作进行联系,常常导致软件功能应用度不高,不符合工作的实际需要,例如,一些审计软件有查询和查账的功能,但是无法准确判断出隐藏的工作缺陷或者问题,其在避免审计单位恶意修改软件信息或者避免违法违纪行为出现中,还存在着盲区[2]。当前,大部分的审计软件都是单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等报表为主,其内容较为局限,虽然能够统计出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速动及流动比例等,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对财务的收支合法性的评价和判断,因此只能作为一种常规的应用软件,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3.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复合型内审人才

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指的是包含计算机、审计、网络技术、会计等多个专业的一种综合性工作,其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同时还要具备专业的审计和会计工作能力,需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并不具备高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缺乏对网络技术的了解,导致其工作的制约性比较大,很难及时接收有关会计信息化的信息。其原因在于,一些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通常以工作经验为主要标准,审计人员的年龄比较大,同时,由于工作范围的限制,这些审计人员也没有及时的接受新知识学习,依然沿用过去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比较浅显的,缺乏深层次性,在遇到专业的计算机技术操作时,还是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无法有效的分析系统结构。总的来说,人才是制约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最大障碍。

4.缺乏对网络作用的了解,网络应用水平低

在很多行业中,网络都是作为一种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传输的工具,如,很多审计单位内部或者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都需要收集或者整理资料向债权人、债务人函证等,这就需要应用到电子邮件或者资料检索,但是这一过程中对网络的应用,远远低于审计工作的网络需求[3]。信息化的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依靠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会计系统和其他的信息系统之间是存在着密切关系的,这就需要将审计工作的范围逐步扩大,使网络覆盖到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当前,信息化的会计工作能够进一步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性,各个部门只要将相关数据输送到电脑中,就能够促进数据的更新,实现审计工作的静态、动态统一。另外,在网络环境下,行为会更加隐蔽,因此需要审计工作为其提供更加先进的方法,识别并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二、促进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措施

1.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监控,做好信息记录工作

根据上文提到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层出不穷,同时其使用中产生的问题也更加隐蔽,一些企业为了实现个人的目的,对软件进行了程序修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或者预防其他错误的发生,应该在软件中设置一定的监控系统,能够对重要环节进行使用监控,并做好信息记录工作,避免审计人员进行后期审查。例如,会计人员在进行业务记录时,不能只更新余额变化,还应该对金额的变动情况进行说明,或者在审计工作中,如果只需要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那么应该及时将这些软件进行存档,或者对于一些特殊性的操作[4],应该及时备份,并予以文字说明,取消软件的反结账或者反过账功能,增加报表与账目的关联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警处理。对于非法入侵的情况,应及时通知软件的管理和使用人员,指导他们对软件的安全性做出保障和修改,避免二次入侵,保障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解决数据对接问题,保证数据口径统一

为了避免数据对接问题的发生,应该在电算化软件的设计过程中,使一线审计人员参与其中,结合企业的需求,对软件进行优化处理,对财务信息系统和审计部门数据接口这一问题上,采取强硬的态度,保证计算机能够更好地辅助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和技术化转变。审计通用的数据接口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计,同时保证语言规范、格式正确,相关元素使用有效数据进行表示。财务软件应该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和协议来开发,保证软件有着相互兼容的数据接口,这样能够减少审计工作的难度,发挥这些软件的真正价值。另外,财务软件在输出信息时,应该有专门的输出记录,同时保证在某一个程序的操作下来完成,这样能够保证信息传输接口一致,避免出现信息流失的问题。审计人员还应该根据管理制度对会计电算化软件和系统的应用进行监督,保证程序的设计者和使用者是相互独立的,这样能够避免修改程序情况的发生。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对交易录入过程进行控制,避免未经授权的工作人员私自进入系统内部[5],一旦出现信息的变动,应及时做好记录工作。审计部门还应该合租中对信息系统软硬件的更新,做好计算机和网络的维护工作,避免出现设备老旧或者损坏情况,影响工作效率。完成数据收集任务之后,应该将其先保存在特殊的硬盘之内,做好加密处理,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会计信息。

3.推动信息化审计的发展

软件设计应该与审计工作的要求相符,具备智能化、实用性、集成性和网络性的特点,较为理想的设计软件应该是具备管理、审计工具、法律法规查询、信息安全管理等诸多功能的。为此,审计软件除了具备直接取数、财务分析、测试功能、稽查功能、计算机处理、报表功能之外,还应该能够自动生成审计流程,实现即时帮助、网络连接、参数设置、函证管理等。同时,还应该能够涵盖企业的人事资料、管理资料、档案资料等,这样,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即时做出审计计划或者总结,同时在进行工作时能够迅速的找到模板,并及时查询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在开发或者测试这些软件时,需要有专业的审计一线人员参与其中,并包含识别违规行为的功能。尤其是软件调试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的操作,并接收一线工作人员的建议,及时作出调整,提高软件的实用性,同时自觉规避风险,保证企业审计信息的安全性,同时发挥软件应用的实际价值。

4.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首先,对于一些资历较老或者工作时间较长的审计人员,应该进行电算化的知识培训,要求这些审计人员能够流畅熟练的掌握Word、Excel等常用软件,能够熟练使用多种压缩软件,灵活使用查询软件,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去网络上搜集信息,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培训中,还应该注重对网络安全知识的培训,讲明危险软件的特征,指导审计人员自觉规避风险,保证在信息共享中不受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应该根据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向进行区别培养,明确培训的重点,提高针对性。其次,引进新的计算机人才,招聘具备高级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高水平审计工作能力的人员,重点开发他们的软件开发能力、软件测试能力、网络安全审计能力等,使其能够及时发现会计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另外,为了保证工作效率,还应该建立一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形成一个更加严谨和积极的工作环境,提高对风险的预防能力。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施联网审计

在进行联网审计前,应该对企业的审计信息系统进行考察和审核,尤其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以及联机技术等,建立相应的数据审计中心,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其次,实施联网审计后,应该在被审计的单位内安装一些特定的程序,如数据监控、数据采集等,通过这些程序,来了解企业的日常运作模式,以及相应数据的准确性,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等[6]。将这些信息传达到审计部门的数据库中,用于最后的总结和分析。审计人员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被审计的部门进行电子账单的远程监控,实现实时监控。与被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及时收集有关的凭证和视频等资料,对疑点进行集中审核。利用网络技术,形成一种报告生成器,并结合相应软件的自动识别能力,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是当年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审计人员应该结合这项特点,善于利用多种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如今,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做出了改变和调整,会计工作也不例外。内部审计工作应该结合新型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工作进行现代化的调整,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更加健全化和制度化,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涛.集团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3(14):34-35.

[2]丁少山.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9(21):30-32.

[3]欧世意,李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探讨[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4(8):33-36.

[4]杨丽华.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审计[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6(25):73-74.

篇(10)

企业会计业务的主流程最大程度地标准化和规范化,大量的业务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营销、采购、仓储、生产、质检、技术、设备动力等管理子系统直接传输到财务部门,经账务系统自动处理后,生成XBRL格式的会计数据,通过公共接口与企业内外部系统相连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数据。会计数据处理中人工干预大大减少,且信息以电子数据形式保存在云平台。

(2)会计信息的利用程度与共享方式发生变化。

首先,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带来高度的信息共享。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及时了解、使用会计信息。其次,采用通用的XBRL格式语言披露会计信息,实现数据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通过外部接口可直接为企业外部使用者诸如商业银行、税务机关、供应商、经销商等读取及进一步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逐步融合。

随着云计算、网络技术发展,会计人员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管理角色也在转换。同时,内部管理需求将催生更多的管理模块,各部门从云平台抓取所需的会计信息,通过加工分析后提供给会计人员做更细致的管理分析,会计信息处理与管理会计的专业分析逐步智能化、一体化。

2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1)内部审计环境发生了变化。

会计工作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整体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经过调整,内部审计面对的不再是如山的凭证、厚厚的账册和成堆的会计报表,而是内外共享的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突破了历史的、滞后的、货币计量甚至会计分期的限制,提供实时的、货币与非货币计量的、相关度高的各种会计信息;为满足内部管理需要,还能提供跨期的或者任意会计分期下的会计数据。

(2)企业内部控制发生变化。

首先,内部控制形式发生了变化。在手工会计工作环境下,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在职责范围内工作,通过签章明确,通过职能分割、人员分工形成内部控制体系。在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下,通过授权控制,外加记账凭证签章明确。而在会计信息化下,会计、管理和业务一体化,岗位分工、授权控制、全面预算、文件记录等都以数据形式存在,而且,会计内部控制已经不再局限于会计核算部门。其次,内部控制制度在内容、层次、深度上需要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深化。内部审计人员面对是电子签名、流程、表单以及其他终端输出。流程控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对传统职责分离的控制审计在实际中很难找到审计线索,而是更多地依赖计算机本身的程序。企业如果对操作员的权限管理松懈,操作员就可以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并进行不同的操作,岗位责任制控制将名存实亡。

(3)内部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

由于内部审计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当审计环境与企业内部控制发生变化后,内部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首先,会计数据来源复杂、自动处理,如若设置与控制环节不够完善,出错后果更为严重,且不容易查对。其次,审计面对的内部控制风险测试的难度加大。不管是进行符合性测试还是实质性测试都很难把握固有风险的评估。比如在信息化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够、计算机系统“防火墙”受到破坏、计算机病毒、电源故障、操作失误、程序处理错误和网络传输故障都会造成实际数据与电子账面数据不相符,增加了固有审计风险。再次,审计人员由于自身业务水平跟不上信息化技术发展而不能发现审计线索,不能发现财务报表实际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的风险。另外,企业管理系统以及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更新升级,也会增加审计检查风险。对账户或交易的重大实质性测试往往离不开企业的历史数据,软件版本的更新、平台的迁移都会对新旧数据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带来检查风险。

3企业内部审计的适应对策

3.1认真开展会计信息化系统安全评估

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如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内审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企业应该借助专业的网络安全公司进行网络安全评估。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安全评估工作:

(1)评估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会计记录来源于原始业务数据,网络开放性、数据共享性使得内部人员对原始数据的修改或删除可以不留痕迹。内部审计机构配合网络安全公司首先要梳理明确业务流程,然后对被测试系统做系统分析,分析其架构、软件体系以及程序部署等,再对被测系统做系统安全分析,进行安全建模,明确本系统可能受到的潜在威胁,最后需要剖析系统,确认有哪些攻击界面,根据测试方案进行测试。

(2)评估与企业外部对接环节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银企互联的技术已应用于企业委托收款与支付环节,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实现了银行和企业财务系统的平滑对接,企业通过财务系统中的操作可以直接完成银行账户资金的管理和调度。网上银行业务环节既有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有操作控制的安全问题。数字证书、电子银行口令卡都是在企业管理系统内部共用的环境下使用,恶意的攻击侵入与无意的错误操作都有可能发生,导致企业财产受到损失。内部审计机构要配合网络安全公司对重点部位或者系统关键点实行渗透测试,渗透测试考虑的是以黑客方法,从单点上找到利用途径,主动发动攻击侵入系统,以测试系统关键部位是否安全,这种测试可以更直观地帮助企业提高认识,也能解决一些重要问题。

(3)制定防范措施。

经过安全评估,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企业整体系统架构、安全编码、安全测试、安全测试覆盖性、安全度量等多个因素有全面的认识,清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威胁所在,协助网络安全公司提出解决方案,修补漏洞,参与制定安全防护措施。当企业管理系统或者会计信息系统软件更新升级时,做数据备份的同时还需要重新评估整体安全性,进行必要的实质性测试,否则会带来不可知的检查风险。

3.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评审,降低控制风险

内部审计是评价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健全与否,控制程度如何的主要手段。内控措施包括制度控制和程序控制。

(1)程序控制方面主要选择理想的审计软件或者对现有的审计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需要。

理想的审计软件应该是一个会计信息化系统评测、审计技术分析、内部绩效评价与考核等多种功能技术的集合体。它可以与管理系统直接对接,为子系统提供评测,直接取数,对财务数据开展分析、测试、计算处理、稽核,可以自动生成一部分审计工作底稿。经过对审计项目参数设置,提供绩效考核各种指标。内部审计注重对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及绩效评价指标考核的全程监控,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

(2)制度控制方面主要做好权限密码管理,针对数据异常错误和联网传输问题采取相应具体措施。

包括:分配设置责任中心和操作权限密码,降低约束机制失效可能性;提高网络通信效率和效果,降低软件出现异常错误的可能性等。企业信息化初期建设阶段,关注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风险,随着试运行结束,在磨合期段后段,注重控制的流程、内控漏洞防控。

(3)在内部绩效考核审计方面注重实时、全面、增值,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促进提高管理水平转变。

第一,利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内控制度审计,重新设计考评制度,评价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改进内控管理服务。第二,利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对专项业务活动的审计,要优化考评流程,实时、动态地考评被审计部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管理职能的发挥情况、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等。第三,根据企业的内审环境,建立一种类似平衡计分法的评价模式,对照预算指标、安全生产目标等方面的业绩指标,对各部门和员工当期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

3.4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会计信息化带来新的工作理念和模式,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熟练掌握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并运用到实际审计业务中。内部审计人员同时要熟悉会计准则和技术,必须理解管理原则,从而认定和评价偏离良好经营惯例情形的重要性和重大性。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才能精通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运用。

(2)拓展内审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审计依据、审计技术,熟练使用各种审计软件,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熟悉财务会计与企业管理软件,适时补充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加深对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新型会计工作模式的理解。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培训活动,成为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

上一篇: 司机转正工作计划 下一篇: 护理实习生自我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