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17:08: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时,他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背景:2010年的5月12日,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汶川的人们重建家园。随之,《爱的奉献》的音乐跟着响起,接着电脑大屏幕显示:一只大大的红色捐款箱,有人投进了10元,有人投进了20元,有人投进了100元,有人投进50元……大约观看两分钟后,学生们都被这充满爱心的场景感染了。就在这时,音乐突然戛然而止。教师问:“小朋友们,刚才在观看的过程中,你们知道10元的投了几张吗?”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的无奈,没有一人能答得上来。教师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有多少人捐了50元吗?”学生们依然答不上来,这时教师启发说:“咱们再来看一遍,好吗?这一次,你要用心记呀!咱们分工一下吧,请第一大组记录捐款是10元的,第二大组记录捐款是20元的,第三大组记录捐款是50元的,第四大组记录捐款是100元的,大家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哦!”学生们欢呼起来,兴趣大增。当音乐再次响起时,顿时,学生们的眼神是那么的专注,思考是那么的用心,唯恐错过其中的一张……最后教师让学生们汇报记录结果,他们信心满满,有的说用“√”“×”记录的,有的用写“正”字法记录,有的分别用画、、来记录的……学生们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地统计出捐款的数据。
反思:
1.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生活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好动、活跃,所以教师组织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富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可以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觉得数学来自于生活,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学习并不是那么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它是很通俗的,很容易让人理解的。上述教学采用汶川大地震中捐款的生活案例,既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思考的平台,而且是让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生活素材,可谓“润物细无声。”
2.有效素材激发了学生乐于探究的欲望
汶川大地震的许多感人事迹,学生们从电视新闻上、报纸上都耳闻目睹过,而且许多学校也发动师生一起捐款,从捐款这一小事中多少可折射出学生对爱的理解和诠释。学生们因为对这一事件并不陌生,而且课始就觉得教师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他们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在一张一张的钱币上,而是注重当时凝重的气氛。音乐戛然而止,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给拉回来了,再加上几个追问,强烈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的欲望。所以在第二次的观察中,学生们的观察是那么的专注、那么发自内心的认真,这些学习态度是在一定的诱因下,学生们自觉形成的。所以,给学生提供需要的统计素材或者说是统计情境,让学生产生统计数据的强烈欲望,这样的教学方法确实是有效的、立竿见影的,而且是有价值的。
3.有效素材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思维的高效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56-01
数学学习材料是教师组织教学,达成预设目标的重要载体。如何有效选择学习材料是教学预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忠于教材,有的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选择材料。但他们在选择学习材料时却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分析与把握,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本文拟结合《圆的认识》一课,就如何有效选择学习材料谈一些想法。
[片段一]
师:圆是平面图形大家庭中的一员。你已知道有关圆方面的哪些知识?
生1:圆的边是弯曲的。
生2:生活中许多地方都有圆。
师:不错!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圆?
生1:钟面上有圆。
生2:硬币的表面上有圆。
师:说得对!老师课前收集了一些物体的图片,请你们看一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圆。(多媒体出示)
生1:碗口上有圆。
生2:椅子的后背上的图案是圆形的,真美!
师:观察真仔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材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想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上面的片段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材料,提供观察、实践和表达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真实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进而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片段二]
师:请你们在纸上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
(出示活动要求:1.将圆对折、展开,换不同的方向再对折、展开,你有什么发现?2.折痕相交的点位于哪儿?你准备为它起个什么名字?动手量一量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折痕有多少条?3.动手量一量交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动手操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折痕相交于一点,点位于圆的中心,我为它起了个名字叫“中心”,刚才同桌说它叫“圆心”。
生2:折痕有无数条,因为我们可以变换着方向对折。测量发现它们的长度一样。
生3:这些折痕都经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像这样的线段我们组起了个名字——经心段。(全班笑)
生4:应该叫直径,但没有“经心段”直观。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不过,为了统一,我们还是称它为“直径”,行吗?(生点头)
……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将“静态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在上面的片段中,教师以圆为抓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说等多种手段对学习材料产生一种探究欲望,在探究中产生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享发现成果的强烈愿望。这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张扬了个性,焕发了课堂生命的活力。
[片段三]
多媒体出示题目。(略)
师:题目的要求是“举一反三”,认真观察这些图形,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观察后反馈)
生1:看到圆的半径是3厘米,我想到它的直径是6厘米。
生2:圆的半径是2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两个半径为4厘米,高相当于半径是2厘米,它的周长为12厘米,面积是8平方厘米。
生3:正方形的边长为6分米,它里面的圆的直径就是6分米,半径就是3分米,正方形的面积36平方分米。
……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重组并作适当的开放性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面的片段中,教师将学生已有的知识重组,摒弃旧的练习模式,让学生举一反三,满足了学生探究的需要和表现的欲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释放了灵气,显露了才气。
[片段四]
师: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多媒体出示:象征奥运精神的五环是由圆组成的;草原上一头被拴住的羊吃草的面积是圆形的;马路上的井盖是圆形的……)
(生边欣赏画面,边听音乐。)
生1: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2: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学好数学,更要用好数学。
生3:我想用今天学习的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
一、 英语语音学习的重要性
语音基础和人的听说能力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最基本的语音学习就是英语音标的学习,但从更深层次的内容讲,语音学习还包括单词重音,句子重音,弱读,连读等多方面的学习。英语语音是英语口语交际的基础,正确的英语语音有助于与别人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只有发音正确,别人才能听得懂你的话,同时也便于自己用“听”来学习新的知识。所以,语音语调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能力影响语音学习
据研究表明,音乐音调和节奏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英语重音,节奏和语调的接受能力一般也强。音乐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音乐听觉敏锐,这种能力迁移到语音学习上会帮助其捕捉超音段特征的细微差别。Peynircioglu等(2002)认为有音乐耳朵的人擅长分析复杂的听觉模式,对任何声音都有较强的处理能力。Patel(2008)也提出了谚语和音乐的声音类型学习共享机制,即学习者在一个范畴内形成声音类型的能力能预测其在另一个范畴内声音类型的形成能力。
接受性音乐能力对产出性音乐能力的影响得到Amir等(2003)实证研究的支持。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乐器演奏组不但有精细的听辨能力,而且有超常的歌唱能力。Amir等认为长期的音乐感知与听辨使器乐演奏者的耳朵习惯了音乐模式中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音色等特征,在大脑中建立了相应的音乐图式,使音乐产出变得相对容易和准确。
产出性音乐能力直接影响产出性英语音段能力和产出性英语超音段能力,表明歌唱得好的学生英语发音普遍较好。根据裴正薇,丁言仁(2013)的研究表明,英语发音和歌唱都要用到动作技能。发音要通过神经,唇舌,软硬腭,喉等的协同作用,在声道里调节声腔,激发空气产生振动。发音动作精细复杂,控制难度大,获得发音的动作技能需要大量与发声器官“磨合”的形式操练。善于歌唱的学生对发生器官的定位和操控能力强,从而有助于英语发音。蒋以亮(1999)利用五线谱对32名留学生开展了汉语声调的教学试验,证明歌唱训练比单纯朗读的训练效果好,因为咽腔肌肉在唱歌中得到了锻炼。咽腔是声腔的组成部分,和口腔一样是可变的共鸣器。咽腔的宽窄与声音的响度及音色的改变关系密切。与说话语言不通,歌唱语言形成位置不在口腔而在咽腔,因此唱歌极大地锻炼了咽腔肌肉,能有效改善外语发音。
三、 在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能力的训练提高英语语音学习的效果
1.选择适合的歌曲材料,变歌曲为听力素材。歌曲材料的选择要恰当,难度适中,曲调优美、易学,符合语言训练的目的要求。数量上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教师可尝试每两周教一首歌,或每一个单元后教一首歌,因人而异,力求量化英文歌曲以其语言的简练,词汇的实用性和语法的精确表达为特点,成为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和词汇的重要学习材料。教师在选择歌曲时,要遵循内容健康,曲调优美和够催人奋进等基本原则,而且在歌曲的选择上还应注意兼顾趣味性和教学的目的性,所选歌曲的单词量不要大大超出学生现有的水平。
2.利用英语歌曲改编成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英文歌曲为学习材料的做题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语法能力。比如通过填空、问答、正误判断、排序、听写、续写、找出同义词或反义词、讨论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歌曲材料达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继而提高英语水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选择一 种或多种形式。比如在确定语法点、英文歌曲和教学方法后,教师应为学生准备相应的学习资料。如果要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多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按照歌曲的不同风格和分类,将英文歌曲进行重新整理和归纳,甚至是创意编排。比如:当需要记忆单词或短语列表的时候,可以把他们编记成“Jazz Chant”中去。想象出一种简单而有规律的节奏。拍拍手或跺跺脚以帮助学生创造一个有规律节奏,然后开始大声念出新的单词或短语,加重单词的音调或重要的短语。不要害怕唱出声音,大声将新单词和短语用唱或打节奏的方式念出来。这样将会更快地记住事物,并且还能获得很多乐趣。
四、 总结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现象的发现及其理论的建构备受心理学家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在人类个体和集体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代教育尤其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效能理论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理论一经提出就被运用到教育当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扩大,如何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课程改革新要求,做好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准备,是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
自我效能实际上是指人们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理论上,自我效能具有四层含义:⑴自我效能是个体对其能做什么的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评估;⑵自我效能是个体整合其各种能力信息的自我生成能力;⑶自我效能具有领域特殊性,即个体对完成不同的任务,或达成不同的特定目标,其自我效能判断会有所不同;⑷自我效能形成后最终会成为个体的一种内在自我信念。
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源获得关于自身才智和能力的信息进而形成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信息源主要包括⑴作为个人能力指标的亲历的掌握性经验;⑵通过能力传递以及与他人比较而改变效能信念的替代性经验;⑶使个体知道自己拥有某些能力的言语说服;⑷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用以判断自己能力、力量或技能状况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学生自我效能只是对学生完成有关活动任务的自我效能的笼统的、概括的称谓。学业自我效能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和作业能力的主观评价。影响学生自我效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除了班杜拉提出的四种效能信息来源之外,还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⑴目标设立:学生设立了目标或赋予了目标,就可能经历实现目标的自我效能感,做出尝试实现的承诺,积极参加他们认为会实现目标的各种活动。⑵信息加工:对学业材料的认知加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效能,因为在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材料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他们会获得有关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⑶榜样:在学校情境中,学生是从同伴和教师那儿获取替代性自我效能信息,榜样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⑷反馈: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已证明,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⑸奖赏:奖赏实际上是一种外部强化,具有信息性和动机激发性。班杜拉指出,在个体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显示出自己有能力时,外部强化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二、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便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发展要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高超的专业技术、精湛的教学技能,由此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教师教育、职业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学生将以教师为职业,并为此接受一系列的相关教育;是审美教育,因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审美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过程;是创新教育,音乐教育是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通过音乐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人文教育,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注重人类精神和人类道德的培养,是审美能力与完善人格并重的教育;是终身教育,音乐是陪伴人一生的学科,音乐教育专业是人类终身教育的基石,是终身热爱、学习、传授音乐的坚实基础。
高师音乐教育应当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音乐实践,鼓励其音乐创造能力的发展;突出音乐专业特点,加强师范教育,提倡学科综合;立足于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紧跟社会发展,注重学科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的一专多能型教育人才。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正确理解新课标要求,设立正确、适度的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发展要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较长远的学习目标是学好各项专业技能,成为未来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所受的是职业教育,他们是学习者,也是未来的参与者。为了让学生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就必须在高师学习阶段让他们尽早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与内容,了解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新要求,帮助其做好未来职业规划。在此基础上,设立正确、适度的长期学习目标,为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做好一切准备,全面发展自身各项能力,逐步达到中小学新课标要求,有效地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长远目标不能及时地为学生当前的学习行为提供有效的刺激和引导,近期目标将长远目标分成若干较容易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近期学习目标逐步达成,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自我强化的效果。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逐步变得有职业技能,离长远目标越来越近,从而增强其音乐学习自我效能感。
2.对个人能力的准确定位
个体在身心发展、知识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学生对自身已掌握哪些专业技能、音乐学习的能力如何,自身的优劣势是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这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下,高师音乐教育是终身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些认为自己在理解材料时要经历巨大困难的学生较容易产生较低的学习材料的自我效能感,而那些觉得自己有能力应对材料信息加工的要求的学生就觉得自己是有效验的。”1在清醒认识自身能力的前提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一定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学习材料的能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判断,促进学习动机的发展。
3.积极向上、成熟乐观的学习态度
情绪也是影响个体效能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情绪能够增强自我效能直觉,而消极情绪则反之,引发的情绪强度越大,对效能信念的影响越大。音乐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自我效能感有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下,中学音乐课程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使学生达到这一目标,准音乐教师在专业学习中首先要有所体验。帮助音乐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师生团队合作、友爱关怀的协作精神,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从而不断促进学习发展,提高学习自我效能,形成良性循环。在未来的音乐教师职业生涯中,将自身所学所感所想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新课标的新要求。
4.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成功的榜样示范能向学生传达出他们有能力,并能激发他们去进行尝试活动;而观察到失败,则可能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组织学生活动。”2在学习过程中,成功案例总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来引导学习过程,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远至中外为人类留下宝贵遗产的伟大人物,小到身边的老师、同学,他们的成功经验,行为中体现出的闪光信念,专业学习中的优秀品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自我效能影响着学生,从而激发其积极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音乐学习近期目标的达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推动其对长远学习目标的完成。因此,音乐学生自身也可以成为榜样,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逐步地完成各阶段学习目标,取得更大的学业成就。
5.及时、恰当的学习反馈和积极归因
反馈是影响学生学习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归因反馈的方式和时间很重要。将学习成功归因于机遇,或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都会增强自我效能感。”3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针对学习情况,及时、适度、正确地反馈学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反馈要准确,成功与否要清楚公正,不能含糊其词;学生的自身评价要客观,不能主观臆断。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成败分析,引导其进行积极归因,给予学生鼓励。而学生则能够对学习成功与否有客观的认识,并能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得当,没有很好地掌握音乐学习的特殊规律,学习还不够努力刻苦,学习策略还有欠缺等因素,将学习失败的挫败感减小到最低,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做好就业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师音乐教育要重视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培养合格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目标。
注释:
1.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109.
2.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111.
3.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112.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翻转课堂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翻转课堂就是一个在线课程,即视频录像取代了直接教学,视频在线课程取代了教师;第二类观点认为,翻转课堂尽管“颠倒”了传统课堂的秩序,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课堂还是那个稍稍变了样的课堂,教师还是那个教师,教学的要素不会因为技术的融入发生变化。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不同定义只是在描述上存在差异,其本质基本是一致的。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的课堂讲解新知识放在了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而把课后知识的吸收、内化放到课堂上。
一、学习材料制作策略
1.前置性学习材料
课前学习材料包括导学案、自主听力材料、相关小电影、音乐、教师授课PPT。制作学习材料应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为原则,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设计形式要新颖、有创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导学案:呈现内容为词汇、语法、句型,导学案制作以问题解决课型为主线,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和能力点,对知识点进行设疑。微视频、微电影,呈现内容为听力和表达,选择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微电影或者教师根据要求制作微视频,微视频应突出和强调主题、重点与要点,录制情感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视频。教学PPT:呈现教学内容为写作,教师根据选题选择合适的题材,制作写作的授课PPT,内容要能够包括本课的所有词汇、语法、句型。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课前的自学做检测。
2.前置性学习任务单
教师要提出学习结构图任务,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学会提纲挈领,在结构的梳理中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单在设计中要以问题设计为主,教师要把传统的知识点深挖,然后根据教学重难点,把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来,使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难点或其他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要求:以问题探究式为主。
3.前置性任务驱动
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玩中学,学中玩”。因此,在课前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一些任务驱动的自学方式,比如我们第三轮行动中课前加入制作海报的任务后,学生的自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设计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合适的任务。
二、QQ群平台使用策略
QQ群平台是我们使学生在课前与同学、老师互动的平台,学生在家通过QQ群内的电子邮件、群聊与私聊工具、视频会话聊天工具、论坛等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收获,探讨在课前学习及自测卡练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并互相解答。但是研究发现,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诸如有的学生对QQ群平台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如何操作;有的学生把QQ当作聊天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分享交流成果等等,这些不仅没有对课前学习起到好的影响反而制约了学生的课前学习效率。笔者为此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是技能培训,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常用的QQ群技能;其次在使用过程中,老师定期消息,组织学生在群内讨论学习;最后要求学生家长监督学生使用。
三、基于前置课堂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
1.开展协作式课堂探究讨论
在行动研究的开始阶段,课堂互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甚至有时无法进行。通过对出现问题的总结,笔者认为应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异质分组,且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教师分配给每个小组探究式题目,小组长负责各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中成员要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中,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及时加以指导和点评。通过改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效果一轮优于一轮。
2.游戏学习法
一、音乐教学法的优点
1. 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初学英语的小学生,英语作为除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要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而不是填鸭式教学的压迫感和紧迫感,让他们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被动行为。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复杂认知活动的主要动力。”音乐具有着区别于其他教学材料的趣味性,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可能对这样的学习材料产生兴趣,从而对整个学习的内容或者单元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这样的积极心理反应有助于对英语学习产生好奇心,长此以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产生好奇心理,也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做准备,所以要努力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的情绪体验会拉近他们和英语之间的距离,为他们以后更加深入地学习英语打下好的基础。
2. 帮助小学生理解记忆。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触英语学习,所以对于一种全新的语言,还比较陌生,理解和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而英语学习基于词汇和句子,词汇更是英语学习的三大要素之一。很多小学生还不能理解构词法、词根等内容,所以一般的词汇记忆基本上依赖于死记硬背,而且这种死记硬背似乎更多来源于教师或家长检查或考试的压力。心理学实验证实,有韵律的材料比没有节奏、没有韵味的材料易于记忆。而音乐恰好就具备了韵律、节奏等等要素。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音乐运用到学习句型和记忆词上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找一首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歌曲,在教学中使之发挥作用,这样也有利于教学整体性的实现,而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或材料成散沙状,既不利于教也不利于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歌曲朗朗上口,韵律感和节奏感强,也会使得英语学习起来相对容易和轻松。例如在学习26个字母时,教学生唱《ABC》。
3.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无疑在学生的成长甚至就业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英语语感的培养。英语语感也就是英语思维,这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长久性学习。有研究证明,4~12岁是英语学习的黄金期。而小学生恰恰处在这个关键的时间段,所以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很多学生在读英文文章时都是用“英汉互译”的方法去理解,将材料翻译成中文后在进行理解赏读。教师在课堂上呈现音乐时,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将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都翻译成中文理解后再去听去唱,而是让学生在听或唱的过程中结合音乐的抑扬顿挫去体会其中的意思,这样使得学生在英语的语境下去理解,而不是以一种“英汉互译”的思维去理解。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音乐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 在歌曲内容上积极向上且关乎学习内容。选用英语歌曲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所处的阶段和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忽视了这一点,则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选的歌曲在内容上要积极健康,尽量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注意所选音乐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在音乐的旋律上优美动听,基调高昂,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还要注意学生对高雅艺术的欣赏。在情感色彩上不应有太多的成人色彩,而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以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英语歌曲《 Do, Re, Mi》,歌词内容颇具童真,旋律活泼可爱,而且内容积极向上,适合儿童学习,而且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在内容上要尽量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关,这样有利于保证预设教学目标的实现,保证学习的效果。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小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英语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即听、说、读、玩演试听。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英文歌曲时要注意内容尽量与学习内容相关。
2. 在歌曲难度上要适合儿童。教师在课堂中所选用的歌曲在难度上应该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适当的学习难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如果学习的难度太大,无论学生怎么努力都学不会,就不利于学生学习;同样,没有学习难度,学生轻易就学会了,也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曲线,只有当学习动机处于最佳水平,学习活动才会产生最佳效果。相应地,在歌曲难度方面,太难的歌曲,儿童并不能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或者甚至连单词都不能正确的读出来,那么时间长了便会失去对应于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如果歌曲太简单,儿童就会有一种骄傲自满的心理,认为已经学会了,就不会用心去学,学唱时也就容易走神,当然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 在歌曲的应用上要注意合理恰当而不能牵强附会。音乐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应用歌曲时要注意合理使用而不能牵强附会,即在需要时才使用。所以教师要注意,所选用的歌曲不仅内容上、难度上要服从教学需要,所用乐曲的总量、长短要符合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一学期、一学年的英语教学中,不一定要每一节课都要使用音乐,过多的音乐反而会偏离主题,学生反而会忘记学习内容,忘记学习目的,造成无音乐不学习的状态,从而偏离学习目标。教师在使用音乐时也要注意把握好时机,要注意是“为了教学而音乐”而不是“为了音乐而教学”,注意用音乐组织教学、调节教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音乐教学法的路径
1. 在课程导入时用音乐。用歌曲引入新授的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26个字母时,用歌曲《ABC》引入,学生被这种朗朗上口的音乐吸引时,就具有了学习26个字母的动机,这时候教师进行教学就不用担心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等等问题,讲授和学习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师生间通过音乐建立起来的这种友好和谐的关系,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气氛下能够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对教师的信任会促使他积极地向教师提问,直到学生能正确唱出每个字母,再进行教学,用歌曲操练新授的知识。
2. 在课堂中用音乐组织教学内容。小学英语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一些日常用语的学习,词汇也大多数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注重量的积累。但是有些材料得教学时显得相对松散,区别于初高中的系统性、整体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材料上就会觉得有些困难。这是教师就可以用音乐去组织整节课的教学。比如,用教唱《I can sing a rainbow》来学习关于颜色的单词,“Red and yellow and pink and green, Purple and orange and blue……”这首歌把原来单个单个的关于颜色的词语串成一首歌,再加上音律美,相对于原来的学习材料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如果教师再配以图片,这样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既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又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3. 用音乐复习教学内容。音乐既然可以用来进行课程导入,用来组织教学,还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歌曲副歌部分的循环重复,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学习知识的记忆。而且歌曲具有情境性、逻辑性,在复习课时使用,将学生带进情境,容易引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回忆,而且在这种逻辑感的带领下,学生的回忆也就理所当然地出来了,这样就能够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4. 在课后给学生以补充学习。教师在课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合学生自学的英文歌曲,这样就能给那些处于“吃不饱”状态的学生以更多学习的材料,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语用,所以课后让学生多去吟唱一些英文歌曲,也就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更正学生的英文发音。对于语言学习,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英语语境中,不仅仅有词汇、句子、语法,还有说话者的表情、情感。而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小学生们是缺少这种语言环境的,所以通过课后的英文歌曲的吟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言环境的缺失,让学生得到更多语言练习的机会。
四、音乐教学法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
1. 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小学英语教师如果想要在课堂中使用音乐教学法,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比如对歌曲的分析能力,对音乐素材的选择能力,使所选的音乐与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只有这样,才能在音乐的带领下进行更好的英语学习。同时教师要能够与学生同唱同乐,有时还能教学生唱,或者将歌曲进行改编,这些都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探究活动过程,课堂上要使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地进行,最重要的是学习材料的有效,因为学习材料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教师能否对教材做到既准确理解、科学处理,又能够灵活驾驭、变通创造,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诸多学习材料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突出问题。如设计脱离现实起点,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选择时缺少数学内涵等。诚然,新一轮课程教材的编写有所改善和突破,但学习材料的给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针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存在的问题
1.学习材料设计脱离学生认知起点
【案例1】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连续四次听了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课。教学片段大致如下: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准备以这些图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好吗?
生:好!
师:请看“滑冰场”(出示主题图),你们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滑冰场原来有72人,中午……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4位教师几乎都按这个模式一帆风顺地上了下来,但是课的结尾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
师小结:今天我们仅仅学习了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
生齐答:先乘除后加减。
师:有小括号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无奈地说:如果小括号里有加减乘除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原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从这四节课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已经清楚了四则运算的方法,面对最后这惊人的相似,我们只能遗憾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我们又教了一遍。原本教材的编排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然而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按部就班,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导致课中一会儿关注解决问题,一会儿又关注运算方法,两者很难兼顾。如果我们事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习材料(包括学生中生成的素材)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学习材料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
【案例2】《几分之一的认识》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出示:
师:看到这两幅图,你们想到了哪两个分数?
生: 1 3 和 1 4 。
师:同学们,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2: 1 3 > 1 4 ,我是根据图形比较出来的。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好吗?
……
师:通过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师:对,跟老师一起讲一遍……你们以后会比较了吗?
生齐答:会了。
显然,上面片断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教师通过呈现两个图形,让学生写出两个分数再比较,这样在图形的帮助下就算对分数一无所知的学生也能判断谁大谁小,这一材料的呈现和运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先去“猜一猜”谁大谁小?继而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许就迸发了。可见,学习材料必需要让学生有深层次的思维,否则苦心经营的材料将成为教学的“绊脚石”。
3.学习材料选择缺少数学内涵
【案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放录像,生随着音乐一起唱起来)。你们知道这部动画片的片名吗?
生:知道,是《灰太狼与喜羊羊》。
师:那你最喜欢片中的哪个主人翁?
生:……
这个案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看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个学习材料的设计与所要教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之间并没有多大联系,充其量不过是为营造一种看似热闹的教学氛围而已。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绚丽多姿”,但一定要有“数学内涵”,凸显数学味。
4.学习材料安排缺乏体验的实效
【案例4】如《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你们喜欢上街逛商场。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买卖东西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请几个小朋友当营业员和文明的顾客,请顾客拿好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课前在教室后面准备好一些缺乏体验实效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活动开始时学生兴趣十分浓,一哄而上,这时整个教室乱成一团,老师也不耐烦了。)
师:请小朋友自觉排好队,只能买一样,买好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于是,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一个接一个购物,回到位置上的小朋友东张西望有说有笑。教室里又是一片混乱。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苦心安排了购物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然而,设计中却安排了很多无效的数学活动,一节课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年轻教师心中还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就不是好课。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要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活泼和敏捷,要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但是切记不可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
二、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学习材料要有效贴近现实背景――在真实中学
在教学中,学习材料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具体来讲,即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数学本身的认知背景。现在课堂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课堂活动内容及学习素材,这实际上也就允许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应该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案例5】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一个这样的生活情景:某小区要请绿化公司进行绿化,下面是三个绿化公司的资料:
师:如果你是小区的负责人你会选择哪个公司?
生1:选择丙公司,因为丙公司成活了44棵,是三个公司中成活棵树最多的。
生2:我选择甲公司也许他们种了9棵,9棵全部成活了。
生3:我不想这样选,因为现在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我听懂你们的意思了,看来现在还不好选择,因为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现在你想选择哪个公司呢?
……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绿化工程引入,让学生先“猜一猜”选哪个工程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在他们心底都有了一种默认:成活的棵树一定要多。于是有学生就觉得应该选择丙公司,但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稍强的分析能力,有学生提出一共种了多少棵不知道时,很难进行选择,这时老师再出示第二张表格,逐步引出90 100 、95 100 、88 100 (通分得到)这三个百分数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熟知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用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学习材料要有效提升数学思考――在思考中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关注的是更好地利用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逐渐从浅层的思考迈向高一层的思考。面对学习材料,大部分学生只能凭借生活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导致了数学思考目标难以达成。因此,对我们来说,不仅要用好教材教,并且要开发教材。
【案例6】笔者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就采用了某特级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好面积概念后,学生知道了在图形上画出大小相同的方格,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随后我出示了下表:
师:这三个空格中有三个图形,可惜图形看不见,但是知道了第一个图形有9格,第二个图形有6格,第三个图形有15格。你们认为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1:15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因为我们刚刚学过格子越多的那个图形面积就最大。
生2: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刚才我们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有一个前提是每个格子的大小都相同。但是现在没有说每个格子都相等。
生3:我也觉得哪个大不一定,也许6格的最大,因为它的每个格子可能最大。
……
师:你们赞成谁的想法?小组讨论一下,各自讲讲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学习材料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猜一猜谁大谁小,更不是简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有很强的思考性。在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前,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也已经初步感受了格子越多面积越大的道理。上面的学习材料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猜”、“争”、“论”等环节充分感受了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方法,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教材只是落实课程理念的载体,只有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多样化的处理,大胆实践,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在充分利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提升思维含量为目标,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创设活动,互动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创生新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才会更生动,才会促使学生各方面不断的发展,让学生从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层面。
3.学习材料要有效突出数学内涵――在文化背景中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样,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背景中,让学生再次探寻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数学这门学科才会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才会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
【案例7】在教学“圆周率”时,我们老师教学时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测量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算出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二是先介绍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验证。两种方式虽然形式迥然,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让学生通过大量地操作、计算、观察、比较找到周长与直径的近似比值,这个近似值大约是3倍多一点。二是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赞赏地说:“这就是著名的圆周率!你们探求圆周率的过程跟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肯定了学生的研究结果后,教师可以马上给学生讲一讲圆周率的故事: 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π叫做“祖率”。
上面的案例中,在学生经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数学家的成果有惊人的相似,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同时通过故事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同时深深地被数学家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折服。品味了圆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阐释与再创造,数学课堂在恰到好处的丰富拓展中,达到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融合统一。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名人故事”、“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学习材料组合的广阔视野,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恰当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4.学习材料要有效利用动态生成――在活动中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效学习材料则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搭建了平台。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如果给你一支笔固定住绳子的一端,拉紧线,在同一平面内用绳子另一端的笔围着固定的点绕一周,想象一下,将会是怎样的图形?同桌两人合作,动手试试看,与想象的一样吗?学生个个兴致高昂,在随后的环节中,再组织学生利用同桌合作画出来的圆或利用老师准备的圆,通过“折、量、比、想、找”的方法来研究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中产生了一种要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发现成果的强烈愿望。
组织教学活动是开展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预设结构性强、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能够较高效地引导幼儿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幼儿之间思维的碰撞、经验的分享。
1.1 根据幼儿经验创设生动的情境。罗杰斯指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巧妙地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情趣化,让数学内容与幼儿生活产生有机联系,从而促使幼儿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1.2 据幼儿兴趣特点提供学习材料。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幼儿最初就是通过操作材料学习数学的,操作材料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本身的特性以及由这些特性所决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影响着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的兴趣强度、探索的欲望程度和活动的创造性水平等。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提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操作材料,以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和学习兴趣。
2. 营造快乐学习数学的区角环境
区角活动可为幼儿提供重要的操作练习机会,是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教师可为幼儿设置能够自由操作和探索的数学活动区角,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发挥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促使幼儿体验独立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乐趣。
2.1 重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区角活动主要以幼儿的个体操作为主。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教师应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方式、进度等,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开放的活动环境,从而引导幼儿自主、积极地操作,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不仅要尊重幼儿对问题的选择,还要尊重幼儿对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
2.2 及时更新活动材料。区角活动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可为幼儿提供大量独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幼儿基于自身水平得更多发展机会。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区角活动内容,以促使幼儿有机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活动。
3. 营造快乐学习数学的生活环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说,幼儿每时每刻都在和数学打交道,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分散、隐蔽,幼儿难以主动感知。教师如果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引导幼儿去关注、去体验,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用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能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而体验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3.1 数学元素隐于班级环境创设之中。环境是不说话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将数学融入幼儿的生活环境,就能发挥环境“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节日前,小班教师将红、黄两色彩旗间隔排列,悬挂在活动室一角,幼儿看见后也试着用两种颜色的串珠或插塑等间隔着穿成串,挂在脖子上、手腕上,随着音乐扭脖子、翻手腕,快乐无比。
3.2 导幼儿发现身边的数学。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幼儿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教育可与生活密切联系。如:可引导幼儿发现汽车、电话、门牌、钟面上的数字,使幼儿感受数字的奇妙、数学的有趣,借以激发幼儿对数字产生认知兴趣,进一步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贫困山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之课堂教学的改革
欲改革教学,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追根溯源,真正的着眼于学生英语的终生发展。秉承着这种信念,我校英语组教师不懈努力,并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首创豫南地区小学英语教学七步法。
二、七步法教学基本流程和操作要点
现在以六年级上第三单元My Weekend Plan一课为例阐述小学英语“七步法”课堂教学模式。
Step1 热身
热身活动的设计要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导入要和后面的内容相关,第二是要尽可能的直截了当,要注意控制时间。教师可以经常组织Guessing game,Chant,Songs and Rhymes,Missing game等不同类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热情。
我在新授这一课时,通过PPT呈现歌曲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的歌词,背景音乐播放Head,Shoulder,Knee and Toe旋律,全班一起吟唱,为新课做好铺垫!歌词如下: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Going to do,going to do?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 I’m going to see a film. I’m going to take a trip.
此环节为对话中出现的“visit me”“travel”的学习和教学做了顺水推舟的前摄作用。
Step2 复习、导入
复习(Revision)环节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教学准备活动,复习的目的是激活那些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某些原有知识,使其进入“工作记忆”状态,作为新学知识的基础。
具体操作:由于本对话中出现了与一般将来时相关的一些时间短语单词、书籍类单词和动词短语。因此,我利用“快速反应”(fast reaction),通过课件快速闪现,将如下短语分类依次呈现,每次出示4个短语,每次呈现时间为3~4秒,并很快消失,按大组为单位开展saying and spelling 比赛,训练学生对短语的短时记忆能力。
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学生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活动,参与的热情很高。学生在竞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与课本相关的新短语。
Step3 呈现新的语言学习材料
每一节课都有新的语言知识要呈现,呈现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的效果,教师也往往在这个环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就本篇对话新学语言材料列举其一,抛砖引玉,进行详细说明:
呈现语言材料:Where are you going?We’re going to the cinema.
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Guessing game.具体操作如下:
课件呈现课文两个人物,教师做简短的介绍:Jack is John’s cousin, Jack is going to visit John next week.They are going to a place then!Guess where they are going next week?多媒体呈现4个红色长方形,分别为A、B、C、D,卡片上的内容分别为教师预先设定好的4个地点,但唯一的答案不确定藏在四张卡中的哪一张上,任务就交给学生去猜测,此游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全班问,一人猜”以“击鼓传花”的形式开展,多媒体播放轻快的音乐,音乐播,传递开始,音乐停,接花者回答问题。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教师适时呈现新学语言材料:Where are you going ?We’re going to the cinema.
Step4 新语言的操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知道操练巩固环节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操练活动,才能使信息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才算学会了这些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集体活动来增加操练的机会。同时,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也要考虑到学困生的学习需要,灵活设计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有一定的收获。具体操作如下:
①Where are you going?We’re going to the cinema画线处采取了替换地点的专项练习,主要形式为:group work.
②We’re going to see a film about space travel.此句操练方式为扩充句子练习,具体形式表现为:group work, Ss T, work in pairs,句子按意群划分进行扩充比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Step5 表演
在完成新语言材料的学习后,教师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这样角色的对白便有了一定的真实性。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进入各自的角色去同别人交谈,去理解对方的谈话,而不是在简单地学着别人的说话。这种教学方法的结果是:学生不但学会了语言,而且学会了怎么使用语言。
让学生分角色扮演John,Amy,采取师生对话、男女生对话、小组对话和两人对话的形式进行表演最终创编新对话。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生成动态、师生互动的课堂!
Step6 游戏活动
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以很形象地说游戏是动态课堂的“调味剂”。它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娱乐活动中,既可以改变英语教学枯燥呆板的局面,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儿童求知欲,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达到“以趣激情,寓教于乐”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在导入、操练环节采取了Guessing game,Passing game ,恰到好处地调节了课堂节奏。
Step7 巩固拓展与评价
英语语言的学习最终是要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语言,最终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可以设计生活化的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创造性地自创自编对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当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适当运用鼓励性语言和体态语言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当学生紧张浮躁时,给予学生激励的目光,平息其躁动,稳定其消极情绪;当学生犹豫不决时,给予学生赞许提示的语言,使学生如坐春风,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焕发生命活力,大力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切实保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行,而“小学英语七步教学法”见证着、实践着!
参考文献:
[1]陈琳.通过英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基[J].基础英语教育,2011.
实施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不是教材,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明确观念,才能优化教学。教师首先要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既是非专业音乐教育,那么教师就必须用非专业音乐教育的手段、方法、策略等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确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才能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尽可能完善的人。
所以,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使初中音乐教学淡化知识、强化观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体现教学思想,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要面向全体,师生共同探索、共振、共学,强调以美育人,把音乐课设计成充满着美的创造性的课,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美好的东西,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确立培养目标,提高全民素质
初中音乐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在这个大目标的前提下,决定了其性质是音乐艺术普及教育,而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那么就必须开展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审美能力、发展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质。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审美活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判断是非、识别真伪、区分善恶、鉴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
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特殊作用,它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情感、思想、意志、性格等等。美育能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去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斗。如果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培养的教学,那就是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从战略的高度,从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出发,教师需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三、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1、有效教学观。要从科学教育学的高度探讨包括引进电脑技术在内的教学设计技术,追求“高效教学”。
2、学生进步观。教师是为每个学生的进步而教学,每个学生进步与否是衡量教学优劣的尺度。
3、教学媒体观。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让学生借助教材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概念、认识的手段或媒体。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因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具体活动或是外显或是内隐,具体步骤和阶段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教学设计者应运用学习结果分类,确立、选择和采用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过程目标。因为目标决定教法,教学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创立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