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08:02: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军事理论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88-01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学校组织的各种国防教育活动、军事教师组建或学生自己组建(教师义务指导)的军事协会等。在这些国防教育活动中,多数都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国防教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听、记、背,没有主动地去学习,也就谈不上对国防知识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听、记、背,考试结束后,学生了解的国防知识很快就忘记了,失去了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
一 传统考核方式的问题
1.考题保密工作难以保障
在传统的军事理论课考试过程中,无论是开卷或闭卷,每次考试仅能考查高校军事理论课中的少部分内容,学生总是想方设法了解考试内容,考题的保密工作很难完全做到,因为考题在到达学生考试之前,必经的途径有三部分:出题、印刷、保管,如果其中某个环节出现纰漏,就可能出现漏题,保密工作很难做到位,对大多数学生也不公平。
2.考题过易或过难的现象时有出现
由于出题教师的不同,教师观点、分析的角度不同,致使每年考题难易程度不同。考题较易,学生很容易取得好成绩;考题较难往往会造成大部分学生不及格的现象。对全体的学生很难做到公平合理。
3.个别考题出现差错影响全局
由于以往的考试全校学生考试时使用一套考卷,每次命题教师和主审教师都是谨慎再谨慎,小心再小心,但往往还会出现错字或答案不准确的现象,对军事理论课的考试造成不良影响。
二 “机考”的实行
1.“机考”的优势
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计算机已相当普及,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熟练程度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因此学生在“机考”时操作不成问题。每年考试结束,军事理论课考卷的批阅是每名军事理论课教师的难题。由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较少,每人至少要批阅1000份以上的试卷,工作量极大。“机考”解决了军事理论课教师阅卷多的难题,杜绝了人为操纵考分的现象。在以往的考试中,由于一个考场使用的考卷相同,杜绝抄袭现象十分困难,机考随机抽取试卷,也杜绝了抄袭现象。
2.机考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国防知识
第一,明确考试方式。在授课之初,教师明确告知学生考核方式,并明确指出每个学生的考核试卷都是随机在军事理论课试题库中抽取,很难出现在一个考场考卷内容相同的现象,学生想去抄取其他人的情况基本不存在,消除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促使他们不得不主动学习。
第二,明确考试内容。在授课开始之前,将试题库公布在学校网站上,但不要有答案,学生要想获得好成绩,必须主动学习国防知识,做出标准答案,也能及时发现试题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确定试题库试题的数量。试题库考题数量的确定和每套试卷试题的比例为20∶1,即如果要出一套60道题的考卷,那么题库要出1200道题,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第四,考题的范围。试题库的试题有60%在军事理论课本和理论课堂上能找到答案,其余40%的内容在教材和课堂讲授的内容中没有,学生要想找到答案必须去查找相应的国防内容,主动去学习,通过一定的时间,培养出学生了解国防知识的兴趣。
3.“机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第一,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军事理论考试是面向全校学生考试,每次考试需要大量的微机和监考人员,学校存在微机数量不足的情况。二是机考成绩作为学生军事理论总分,会出现军事理论课上课人数锐减的情况。
第二,解决对策。分批次安排学生考试,解决微机数量不足和监考教师不足的问题。
“机考”的分数不能作为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总分,否则很可能会打乱正常的军事理论教学,应将平时出勤分数和平时表现以及机考成绩相加作为军事理论总分,同时再出台一些奖励和加分制度,以促进国防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何政泉等.大学生军事课考核评价模式变革——兼谈西南石油大学军事课的考核方式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一、以学科建设为支撑,推动课程建设发展
高校国防与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相关性很强,二者相互支撑,互为作用,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课程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教学实践推力。因此,吉首大学非常重视军事学科对军事教育课程的促进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学科建设。
(一)重视军事学术研究
高校国防教育的基础是课程建设,发展前景是学科建设,而科研水平是学科发展的根本保障。科研是支持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科建设的支撑。吉首大学军事教研室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下大力进行军事学术研究。专兼职教师科研氛围逐渐形成,2011年专职教师申报的《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师队伍研究》等课题全部获得了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3人申报获得立项,全面展示了专职教师的科研实力。近5年来,老师们加强教学科研,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9部。军事科研成果丰硕,有力的支撑了学科发展,同时也为课程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军事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国防与军事教育工作和军事学科建设的关键。军事教学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外交、军事、历史等多学科知识体系,对教师综合素养要求高。吉首大学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军事教研室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互相评”“专家评”和“以老带新”等措施,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同时,教研室每年选派一些教师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教师业务培训,更新专兼职教师知识结构,提高专兼职老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
学校军事研究室自2005年成立以来,按规定和需要配备了4名专职军事教员,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学校高度重视军事课队伍建设,确定了“保证质量,优化结构,注重素质”的建设思路。目前,吉首大学军事学科带头人同时担任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专家、教育部普通高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省教育厅军事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他的带领下,吉首大学已经培养一批具有热爱专业、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素质优良的国防和军事教育师资队伍,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学校根据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需要,还特聘了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军区和吉首军分区专家学者及机关干部7人为兼职军事教员。
(三)加强学科基地建设
基地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平台,基地建设效果影响着学科发展是否具有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由于吉首大学国防和军事课程建设成绩显著,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2013年7月,湖南省高校军事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在学校挂牌成立,同时基地还获得了军事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学校以基地的建设为契机,不断丰富和提高国防和军事教育理论研究内容和训练水平,加强硕士点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内涵,取得了一批既有基础理论,又具备实践指导的科研成果,全面推进学科发展。基地运转一年多来,工作进展顺利,各项科研工作有序推进。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下,首届军事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已于2014年9月顺利入学。吉首大学军事教育训练学硕士点是我国非军事院校首家培养军事教育训练专门人才的大学,它将对我国非军事院校国防和军事教育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对我校军事学科而言更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发展影响。
二、确立课程建设中心地位,实施全面深化改革
课程建设是将学科专业取得的学术成就转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载体,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和环节,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抓好国防与军事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以课程建设为中心。
(一)与时俱进,更新内容
每门学科课程往往具有封闭性,尤其是国防教育课程,内容更容易陈旧。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国际战略格局的逐渐变化,以及由于高校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军事理论教学的地位与价值逐渐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所认可。从国防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看,已从过去强调国家需求与社会需要,到现在同时也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这体现出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发生着变化。故我们注重对原有课程及时整合,重新选择内容,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同时,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也注重内容国际化,课程内容和设置重视全球性构思,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我们通过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与优化,将这一门在地方高校属于边缘课程的国防军事课建成了深受广大学生喜欢的课程。
(二)整体规划,保证课时
把国防与军事理论课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有助于提升国防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有助于全校统一军事理论教学的课时、内容和标准,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确保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吉首大学根据国防和军事教育课程建设要求,将军事技能训练和国防军事理论教学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体系。2006年以来,学校始终按规定将军事理论课列入整体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必修课和学分管理保证了军事理论课24个课时2个学分,从而确保了军事理论教学课的质量和效果。现在军事理论教学在学校已走上常态化教学和规范化管理,为大学生树立国家观念和国防意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分别于2006年12月、2011年12月先后两次顺利通过湖南省高等学校军事教学评价,并获得“军事教学优秀学校”荣誉称号。
军事技能训练是军事教学的重要环节,吉首大学由于地处偏远,驻军较少,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成为湖南省军训“以老训新”试点高校以来,一直进行实践摸索,历经了15年的“以老训新”历程,锻炼了广大学生的军事技能水平和组织能力,现在“以老训新”已成为一项成熟的军训模式,湖南省许多高校也以此开始了“以老训新”工作,成为全省军事技能训练的开拓者。
(三)建设精品,形成特色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强调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进行国防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将研讨式教学法引入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课堂,设计了研讨实施步骤,提出了研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总结了应用研讨式教学法实施教改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22-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这对提升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战略高地,更加要在国防教育改革浪潮中首当其冲,大胆创新,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乃至全民国防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中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但是,通过综合各种调查及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均面临着教师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沉闷,授课效果不佳的问题。《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亟待改革,该课程的的课程改革路径与授课质量,将直接影响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要改变高校军事理论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研讨式教学法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改革方法之一。
1 研讨式教学法概述
研讨式教学法源起于早期的德国大学,到我国之后由湖南师范大学的郭汉民教授对其进行大胆的教改实践,最后归纳改进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研讨式五步式教学法,本文采用郭汉民教授的定义及方法。郭汉民教授认为,研讨式教学法就是将“‘讨论’与‘研究’组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具体开展五个程序即教师示范与布置任务-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参与讲课、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总结、评价的教学方法,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是一种以生为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将指导学生研究与讨论交流置于中心环节,将课堂教学,学术研究,讨论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治学方法的传授,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师生互动,重视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研讨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中的运用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科研实践中学会学习,收获知识,提高能力。根据郭汉民教授提出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结合授课实践,笔者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课堂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理论导论,小组分配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的第一步是要对学生进行理论导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对象为每年的大一新生,绝大部分新生在上课之前对该课程了解甚少,并且他们在高中阶段极少接触到研讨式教学法。因此,在授课的前2-3周,教师应该进行理论导论,主要是介绍开设该课程的意义,课程的主要内容,授课安排以及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办法等。有些学生刚开始对陌生的,听起来高大上的研讨式教学法有点排斥或者觉得摸不着头脑,通过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个基本了解,给予学生一个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期。同时,教师还需对班级学生作一个前期调查,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等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是否有与课程相关的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教师在掌握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再进行班级分组。鉴于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军事理论课无法实行小班授课制、课程内容较多,课时安排不充足等原因,小组人数控制在8-12人较为合理。分组太细,教师无法一一指导,可能还会导致课程内容讲不完的问题;分组太粗,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研讨效果不佳。除了人数控制之外,分组时应采取学生自愿拼组,教师合理调配的原则,主要是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行结合成小组,教师再根据人数、学生素质、性格等因素对各组进行微调。班级各组较均衡合理的搭配、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气氛和谐融洽是保证研讨式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前提。
第二步:指导选题、独立探索
在分组准备之后,教师需要对各组进行指导选题,指导选题的依据来源有三方面:第一是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第二是教学所采用的军事理论课教材;第三是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兴趣点,学生认为的难点、重点等。教师依据以上三点设置不同备选选题,选题应尽量做到既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又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提问、论点、关键性主题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选择之后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对选题略加修改补充。
各组学生围绕选定的题目独立探索,这个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图书文献、电子文献、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多渠道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整理、归纳提炼,为论证主题准备相关材料。
第三步: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大量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再通过定期举行小组研讨、头脑风暴法等方式交流沟通,最终凝聚所有成员的智慧,以论文、演讲提纲、PPT等形式呈现各组的研讨成果。小组研讨能够拓展课堂之外的知识获取通道,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锻炼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识重新分析、思考生成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研讨过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小组成果的质量。教师在这个阶段扮演指导者或者良师益友的角色,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比如学生在制作课件或撰写演讲稿时教师可以给予指导或提供修改意见,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解决一些研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更深厚的师生情谊。
第四步:小组展示,大班讲评
部分学者认为小组展示与大班讲评是两个环节,但是笔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将两者放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的,因此在步骤设计时也对两者进行了合并。每个小组推选一位组员上台展示各组的研讨成果,每人讲述的时间约12-15分钟,讲完可由师生对主题进行提问,师生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做讲评综述。讲评综述需指出学生研讨课题的核心要素,指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反思;对于学生的偏颇观点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认识和观点;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便于学生在下一次研讨课程中改进;最后还要对研讨主题进行升华,强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
第五步:反思总结、评价反馈
这一过程既针对学生,又针对教师,各小组学生要在大班讲评之后整理综合师生们的意见,对各组的研讨成果进行最后修改定稿,再次提交修改后的成果。同时学生还应对研讨式教学效果予以评价,对研讨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向教师汇报。教师首先要对所有学生在研讨式教学过程各阶段的表现予以客观评价,并将评价成绩记入学生该课程的总成绩中;其次要对研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之处,撰写教学笔记,总结经验,以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3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呈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研讨主题制定不完备,主题不够有吸引力,研讨过程开展不顺畅;学生出于对军事理论课不太重视,或者对研讨活动缺乏经验等原因,研讨总体参与度不高等。
因此在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时应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3.1 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确保研讨过程顺利开展
郭汉民教授曾说过在研讨式教学法中“教师从台上走到了台下,从独唱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从消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演员,从台下走到台上。教师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变身为“导演”的角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讨前期,教师必须要从课程内容和相关知识体系中抽丝剥茧,提炼出兼顾广度与深度,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有研讨价值又有吸引力的研讨主题供学生选择。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对研讨主题的子课题,即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和问题提前了解熟悉,这是一个需要在课外花费相当时间和精力的准备工作。教师只有将这个准备工作做充分,才能在研讨过程中顺利扮演指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3.2 学生应提高重视程度,做到全员参与研讨
研讨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研讨小组分工不明确,真正参与研讨过程的学生并不多,有很多同学在各小组挂名,但没做什么实质性工作,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因此,作为学生首先应该提高对军事理论课及研讨式教学方法的重视,积极参与到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来。在小组研讨中明确组员分工,避免出现能者多劳,甚至组长一人包干的情况。各小组也须在成果展示中将小组分工及分工完成情展示出来,既是对各小组成员工作情况实施监督,又能为教师对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4 研讨式教学法在军事理论课中运用的积极意义
通过实践经验总结,研讨式教学法对《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授课效果产生的正向影响,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对该方法表示支持,其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改善师生关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研讨式教学法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张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研讨合作,解决问题,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主主”变为“主客”的合作关系。研讨式教学成果展示阶段,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学生站上讲台积极表达,教师走下讲台变身听众,建立了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新型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4.2 活跃课堂气氛,提升了授课效果
研讨式教学法使得向来沉闷的军事理论课“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融合为一体共同讨论、研究、评议研讨主题,营造了能够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丰富了教学形式,拓宽了国防教育的渠道,还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提升了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效果。
4.3 摒弃知识灌输,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研讨式教学法能够摒弃了传统课堂里知识灌输的模式,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第一,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选定的小组研讨主题,学生必须从相关的理论知识出发,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和研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或者论证主题的思路和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第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研讨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研讨过程中不仅是组员与组员之间要沟通,组员与老师之间,各小组之间都需要沟通协调,这些都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第三,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讨式教学法采取的是点拨式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寻,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4 促进教学相长,创造师生“双赢”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研讨式教学法对教师备课质量的要求和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的教学法。为了研讨过程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对课程相关领域的知识做相当扎实的准备工作,这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等都是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学生而言,通过研讨,他们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办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们的身上汲取到新鲜的血液,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完善,课程方法的改进等等,最终创造师生“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探讨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2)曾宪皆。试析郭汉民教授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121.
(3)朱承,刘聆,王新峰,黄金才,刘忠。研讨式课程改进型“五步”教学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9):6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18-02
一、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振兴国防,教育为本。目前,高校是培养国家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国家安全的保卫者,大学生的自身国防素质水平,国防意识状态,将直接影响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振兴。而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时期,这一阶段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如果对他们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国防教育,将有利于他们提高国防观念,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促建爱国精神的培养。同时,高校应具有开展国防教育的条件,而大学的国防教育能够搞好,就能够达到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发展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国防教育当前面对的问题
自1985年开展学生军训试点工作以来,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面临市场经济、信息化等新的形势,独立学院国防教育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独立学院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个体,其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具有其特殊性和时代性。
1.独立学院本身存在的特殊性。独立学院是高校变革下产生的新生产物,属于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型,这样就导致在硬件方面的投资不够,条件不能完全达到教学要求。独立学院国防教育工作的归口单位没有加以明确是造成现行国防教育体制比较混乱的直接原因。不少独立院校根据要求设置了军事教研室,但师资是远远不足的。但是还是有很多独立学院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部门,有的学院虽有,却有名无实,最多也是上上理论课,过于空泛,教学管理上也有很多问题。独立学院对于学生的人生安全承担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责任,而新生军训的时间都是在9月份得时候进行。重庆的九月是天气比较炎热的时候,独立学院怕学生出安全意外,对于军训一般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未达到真正的军事化管理。
2.独立学院对国防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国防教育是一项多领域的交叉学科,需要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独立学院对于学生的国防教育只是基于军训层面,较少开展其他形式的国防教育。现在国家提出的预征入伍工作,使独立学院的国防教育有了一个新的形式,但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较小。就现在独立学院的师资而言,大多是思想政治专业老师担任国防课程,专业不对口、教师知识体系相对单一,缺乏实践经验,对我国国防政策了解不够全面,不具备完整的国防知识体系。难以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国防教育研究也难以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学生忧患意识不足,国防责任意识淡薄。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条件及学习成绩两极分化较大,大多是在家里娇生惯养了的,忧患意识薄弱。学生自身素质也较差。大多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战争只是发展中国家才有的事情离我们很遥远;还有的学生觉得,现在学的军事理论课,内容比较宽泛、不生动,大学没有必要学习。还有的学生对于加强国防建设意识开始淡化,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对建设国防的责任意识逐渐模糊。
4.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育措施不够完善。①教学手段单一,未达到教学效果,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手法和手段一般采用的是理论知识的面授和新生的入学军训来完成。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也选择在学校进行军事训练,这样学生军训就达不到实际训练的效果,也没有在部队训练的氛围,导致整个军训非常的形式化,未达到真正的军事训练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照本宣科或是放几盘录像的互动教学形式几乎没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提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模拟实验室、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比较落后,很难满足学生对国防军事理论学习的需要。另外学生没有真正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条件和实习基地,使得教学缺乏生机和动力。②教育硬件不足,未达到实际要求标准,如今大学年年扩招,学生军训的保障难度加大。有的学校进行军事技能训练的场地不足,在进行军事训练时拥挤在体育场或者校园的马路上,出现队伍无法展开,常规项目难以进行的情况。有些高校只是简单的采用组织新生军训的方式,未开展组建国防社团,开展战争游戏或请英雄模范人物演讲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这样一来,原本对学生制定的国防教育计划就无法实施,学生实际训练时间、科目无法达到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规范化、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是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前提,但当前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国防教育教材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也极大地限制了独立学院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建立一支思想稳定、业务精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独立学院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国防教育能力发展作为重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大力建设一支教师数量充足、教学水平高、人才知识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国防建设队伍。可以采取从部队院校引进毕业生做专职教师,或邀请军事专家、国防教育教授做兼职教师,邀请英雄模范人物,军队干部等人员来学校作国防教育的讲座等方式来加强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建设。
2.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校整个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校园里面张贴国防知识、学生预征入伍的好处,国家的国防政策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国防知识,逐渐树立国防意识。同时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风气,纪律性加强,诱发出热爱学习的动力。可以把国防教育贯穿于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中。
3.加强相关法规建设。独立学院国防教育工作要上台阶,就必须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这就要求必须有法律作为保障,要进一步明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国防教育的开展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并作为评估高校的一个体系,促进高校领导的重视。
独立学院国防教育的发展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保障,高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为依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依托,着力提高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以促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为契机,为实施全民国防教育打好奠基,大力推进全民国防教育上台阶,上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敏.我国大学生国防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成功(教育),2009,(8).
[2]杨勇.对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若干问题的思考[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作者简介:关高峰(1979-),男,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作者简介:李诗珍(1966-),通讯作者,女,湖北荆州人,博士,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产品的流动需要“更快、更强、更好”。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得不面临成本控制的问题,高效率、低成本、合理化的物流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物流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学科的特色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长江大学于2005年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定位是为社会输送物流业、商品流通业、生产制造业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长江大学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长江大学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进行研究。
2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人才是指能将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应用于物流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1]。应用型高校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培养物流管理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
3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虽然各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尽相同,侧重点各异,但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大同小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
3.1传统实验室模式
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关键环节就是实验。为了培养学生在物流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内高校纷纷建立了物流实验室。国内物流实验室大致可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物流软件建立模拟实验的物流实验室;二是以物流软件建立模拟平台,并配以部分硬件设施的物流实验室;三是以自动化设备建立实验活动的物流实验室[2]。实验室将物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和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等院校建立起的物流实验室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校外实践基地模式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指相对稳定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供学生参加教学实习的场所。它为学生完成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实践教学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必要的服务。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接受实训或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物流业务相联系,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企业物流和社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3.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是创业者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创业本身就可视作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创业和持业的过程中,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源泉[3]。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强:
(1)职业资格证。实践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除了对毕业证书、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外,也非常关注毕业生是否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容易得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也相对会高于无证书的毕业生[4]。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校时可以取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下列职业资格证书之一:物流师、物流采购管理师、物流配送管理师、物流仓储管理师、国际贸易货运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
(2)设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作为一个全国高校大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确定参赛主题,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完善论点到设计数学模型,优化系统设计和撰写研究报告,都由学生自发组织团队共同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电脑室等教育教学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不仅让学生在参加设计大赛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锻炼了创新能力,还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和企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每个大学生在比赛中都充分展示了自我,发掘了自身的长处和弥补不足。总之,物流设计大赛是一个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实战平台。
(3)项目驱动学习。项目驱动学习方法,是通过具体项目的教学和学习,使学生不仅专注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中心原则和概念,同时也使学生融入有意义的项目任务,使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独立地完成知识架构和能力训练。比如为企业设计第三方物流解决方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多种方案和方法来完成项目,并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到最优选择。同时,在项目驱动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各种调查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意志力。总之,项目驱动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规划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毕业时实现“零距离”上岗[5]。
4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4.1构建思路
(1)建立校企联席会议制度,按社会需求设置实践课程。定期召开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常性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通过联席会,协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等工作。双方通过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和合作办学协议等来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确保实践教学课程按社会需求设置,提高学生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2)加强实验室建设,高效提升学生应用能力。长江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从1989年建立以来一直不断强化建设和改革创新。近年来,学校累计投入546万元用于中心的建设,配置了比较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购置了一批先进实验教学软件,有效地改善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室管理体制。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目前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实验主要以物流软件为主,如企业物流系统模拟实验、供应链管理实验等。此外,现代物流综合实验室已纳入中央财政资金资助计划,正在筹建之中,预计明年可以投入使用。
(3)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快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型本科培养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各种创业策划大赛,鼓励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准备商业计划,使创业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学生能体验到创业实践过程的乐趣,使其具备攻坚克难的创业精神,使他们在潜意识中形成创业意识。项目经费常通过学校资助、学生自筹、企业赞助等多种形式获得。
4.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性,长江大学对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的调整,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的构架体系,如图1所示。
(1)基础知识学习。围绕长江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夯实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开展好实践教学。依据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了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方向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后三种类型的课程中均不同程度安排有相应的实验上机或实地参观。推行“2长1短”学年教学的学期制,即将每个学年划分为3个学期,即2个长学期和1个短学期,长学期大约为18周,短学期3-5周不等。长学期主要安排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学生按照本专业通用标准进行理论课程和相关实践课程的学习;短学期主要安排学生在学校或到企业进行学习实训,学生按照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进行不同层次的实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并重,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理论是活生生的理论,所获取能力是实际有用的能力。
(2)专业素质提升。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一部分课程在实验室完成,如企业物流模拟实验、供应链管理实验等,另一部分则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如物流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实习达到加深学生对相应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的目的。目前,长江大学先后与成都威诺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江汉油田供应处、河南油田供应处、荆州邮政物流局、两湖绿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荆鹏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习基地6个,基本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各类实践教学的需要。长江大学从大二开始就选派教学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专业导师,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校企合作等各类项目的引导,培养实用的物流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