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6 13:53: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闻摄影课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 218
新闻摄影课程是新闻学专业所特有、实践操作性强、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门实验课程,若要将此门课程进行的更加切实有效,就必将对摄影技术和技巧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新闻摄影即是以摄影技术将新闻事件的片断记录成照片、图片,其以直观真实、现场感强、冲击力大、形象具体的表现形式,一经应用就取得了良好的受众。
新闻摄影学科成熟于近六十余年间,且不断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被更新,这样的学科没有历史的包袱,可以轻装前进,但也面临着知识体系不够健全和新技术的挑战。
新闻摄影最重要的属性是真实性,这也是新闻的根本属性,对于大众来说,虚假的新闻是不可容忍的,也可能引发不良的舆论导向。同时新闻摄影还要注重时效性:即照片要体现新闻的“新”字;典型性:即所拍摄图片要具备一定的涵概力,展现独特视角;感染力(即所摄照片要能抓住观众某一心理,使其受到感染;视觉冲击力:即所摄照片能在浏览报纸的一瞥间被图片所吸引;信息量:即所摄照片应有完整的意思表达,而尽可以能的展现更多的和更深层次的涵意。以上这些都要依靠对新闻摄影知识的掌握和一定的摄影技术和技巧方能展现。
新闻摄影主要形式有两种,即抓拍、摆拍。下面我们就分别对这两种形式的技巧进行解析。
1 抓拍技巧
新闻摄影的主要拍摄方式,绝大多数的新闻暖意都是稍纵即逝的,这不只要摄影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也需要摄影者对于器材的熟悉程度和把握能力。所以有条件的同学还是自己准备一台,离校实习期也可以使用。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单反相机在新闻摄影抓拍中的应用技巧。
1.1 迅速测光法
摄影photograph原义即为用光作画,可知光在摄影中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过暗和曝光过度的照片都是难于处理的“废片”。所以在摄影现场要迅速目测光线,根据不同的光照强度,被摄物体的侧、逆光情况,迅速判断相机的设置,根据不同情形选择是否闪光灯补光。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闻摄影抓拍时,单反相机的“程序自动曝光”拍摄效果要优于“全自动拍摄”,因为前者更注重光圈和快门的合理搭配。
1.2 活用高感光度
在不适宜用闪光灯的情况(如:有婴儿在场,或是激斗现场),需要补光时,不应考虑牺牲快门速度来补光,这样可能错过拍摄机会。建议使用高感光度(ISO1600-6400),虽可能产生噪点,但不会影响照片的整体效果。
1.3 活用连拍功能
启用连拍功能,在按住快门后,将获得每秒5-15帧的连续图像。连续的两种情况下,连拍功能会建奇功,一种是要获得组图的情况下,另一种是摄影者不能直观通过眼睛取景时,凭感觉扫射取景(比如被人墙遮住后高举相机进行抓拍)。
1.4 全手动的使用
在对于相对稳定的现场,需要拍摄不同效果的照片,就需要使用全手动功能,此功能可以在同一场景下获得不同焦点,不同色调,不同景深的画感。利用手动对焦,可以对景深内任一事物进行特写;利用快门、光圈和感光度和白平衡的调节可以在较亮的场景下造出黄昏的效果;利用大光圈可以制造小景深来突出某一事物。
1.5 定时拍的妙用
说到定时拍大家都会想到用定时功能自拍,但事实上定时拍在新闻摄影中还有特别的用途――单人多器材,多角度摄影。同一事物需要从不能角度同时拍射时,可以将器材用三角架固定好,算好时间,定时,然后操作另外的像机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
1.6 广角和鱼眼镜的使用
中长焦的相机可以适应大多数场景的拍摄,但不是所有的。在对于视角很宽的事物取全貌时,中长焦会显现它的短板,广角镜可以获得和人类视角类似的135度角的拍摄,而鱼眼镜头更可以将拍摄视角扩展到180度。
1.7 B快门和夜视功能的应用
在极端黑暗的场景下抓拍新闻现场绝对是刺激和挑战性的工作,此情况往往不允许闪光灯参与工作。B快门时快门长时间处于开启状态直到拍摄者松开快门,这样可以获得足够多的光线来完成暗场景的捕捉,由于快门开启时间长,容易造成图像模糊,所以尽量使用三角架并开启防抖功能。夜视功能是数码相机特有的本领,相机的感光元件都具有捕捉红外线的能力,一些相机将这种能力形成捕捉图像的功能,就是夜视功能,在几乎没有可见光的情况下,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还是会暴露物体,被相机捕捉成像。
2 摆拍技巧
新闻摄影实验课程中的摆拍指采访或其它现场场景、人物先行布置,预设好各种参数和设备器材来进行拍摄。摆拍的特点是准备充分,可以提前构思。主要有以下几点技巧。
(1)造型灯的使用。造型灯是摄影行业中比较常用的器材,用于获取平衡的光线以获得优质的图像。实验中应该注意根据场景的大小选用不能功率的造型灯,根据不同需要采用支架和掉架来固定造型灯。
(2)外挂闪光灯的应用。在会场而大场景下,像机自带的闪光灯有效距离有限,可能无法应用,要利用相机的热靴来外挂闪光灯补光。
(3)测逆光的补救。新闻摄影常会遇到逆光和侧光的场景,正常情况下要配备返光板从正面或侧面补光,而一些时候我们没有配备返光板,可以利用质地和色调均匀的浅色板材来替代,但不能用镜面反射。
3 结语
以上的技巧都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揣摩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而长期的摄影实践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技巧与领悟,这也正是哲学中所提到的认识与实践的往复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我辈能做的或只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经验,使其少走弯路,从一个高点攀上别一个高点。
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在游戏中做作业。小学生天真活泼特别爱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作业方式。如教学完词语,可以让学生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学习形近字,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在绘画中做作业。“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学习完古诗,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现古诗的内容,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二、变“被动”为“主动”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1.设计“超市”型作业。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作业,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
2.设计实践性作业。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在设计作业时,应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作业,使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性作业不要求当天完成,可以给学生二到三天的时间。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老师为学生制定出主题目标,让学生写出简短的观察报告,例如,观察爸妈一天的活动,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有趣见闻等,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高注意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但此种作业要注意让学生力所能及。
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语文学习活动要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学习可以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习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语文作业形式也不仅仅是读写,也应呈现出多样化。
三、变“独立”为“合作”
中图分类号:A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97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73
教育教学本身是互动的过程,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指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法策略,如果说两者盲目地教和学,那势必是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要走向死胡同的。笔者就作业的最优化设计策略方面,做如下探索。
一、语文作业最优化设计的策略问题
教师布置作业,基本的原则计算少而精,力避多而滥。有的教师布置随意性特别的大,有时候连教师都不知道怎么做,那学生更就无所适从了。另外作业还应有最优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是最科学的方法。有的教师嫌麻烦,布置的作业一模一样,好学生三下五除二做完了,学习不好的学生费了半天的劲还是做不出来,要么就是错误很多。这是针对学生层面来说。
从作业的层面讲,新授课的作业要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练习课的作业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同样的知识变个花样或者变个说法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这是多数学生困惑的地方。
复习课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要好,遇见问题要果断。在这整个过程中作业的设计始终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基础知识不太好的学生,就让他做点简单的,没必要强迫他做难度大的题。例如,课外延伸题,能做则做不能做则不做,没有必要强求都做。
二、语文作业最优化设计要灵活多样
(一)语文作业的最优化设计,首先要做到有最优
1、从学生的角度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数量上要有最优化,质量上更应讲究最优化,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2、从作业本身的角度讲,要强调作业的最优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慢慢的学,不能说布置就布置一大堆,恨不得学生一夜把所有的知识都记住,这种拔苗助长的方法坚决要唾弃。
(二)作业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这里讲的是要针对教学内容去设计作业,前面讲的是针对学生的。有些知识简单,课堂上就能记住,有的就记不住,就需要课外加强练习。针对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教师有意识地去布置,在反反复复的训练中强化记忆。
(三)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那么耐久的,所以作业的设计如果没有趣味性,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兴趣,做作业肯定就开始应付差事了。如果教师能够变换花样,同样的题,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选择题,还可以是判断题,总之,作业的设计要有多样性,方能引起学生长时间的兴趣,学生才能够好好地完成。
三、语文作业最优化设计要有策略性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对课堂提问是重视了,也体现了一些教育观的转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常暴露一些问题,比如,有些老师认为为了更好地体现互动,就要频繁地提问学生。如:在一节45分钟的数学课上,某教师提问45次,而学生沉默了30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66%,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60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从场面上看,“问题漫天飞”,可是“学生不领情”。虽然力求避免“一言堂”,但实际效果看并不理想,还不如“一言堂”的老师主讲来得实在。
案例一
有一位新老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回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提问的意图,组织不起有效的课堂对话。后来,教师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学生豁然开朗,课堂对话顺利进行。
点评
从新课程得理念来说,课堂即对话。但是,只有明确科学的问题设计,才能有效的组织课堂对话,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案例二
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3)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呢?
学生很快推导出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R/2)×r=∏r2。
点评
在规律的探寻处设问,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的知识,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探究,找出了规律。
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从以下方面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1.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遵循提问的设计原则
课堂提问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确有计划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
(1)促进知识理解和掌握,明确隶属关系,完善智能结构,熟练技能与方法
(2)创设问题情境,点拨、启迪,促进学生思维活动。
(3)指明思维方向,集中学生注意力。
(4)输出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5)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设计课堂提问应遵循的确两个原则:
(1)注意科学性,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知识联系设计问题序列。
(2)提问要符合学生大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3.课堂提问技巧方法
(1)问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究处。
(2)课堂提问要结合教学环节的确特点,把握准确课堂提问的确类型,不失时机地进行。
(3)提问要符合学生思维大形式与规律,富有逻辑性。
(4)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1. 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
2. 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3. 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我们认为,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
图片摄影课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河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正在执行的教学方案中,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为6学分,108学时,是包括专业课在内的所有课程中课时最多的一门课。但是,在这108个课时里,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为学习专业课电视摄像和画面编辑奠定基础,又要学生能够动手拍好照片,特别是拍好新闻照片,为学生到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就业练好基本功。这样复杂的教学目标,作为主讲教师,笔者感到课时太少。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利用了场景模拟。
场景模拟就是选择现实生活中与图片摄影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关的场景,把图片摄影的教学放到这些场景中,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实践,针对拍摄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在现场或课堂上给予理论阐述与指导。
场景模拟可以激发学生理解和掌握图片摄影理论的热情,更能够积累学生特定环境下的拍摄经验,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提高图片摄影课教学水平事半功倍的手段。
场景模拟例子一:晚会演出现场。图片摄影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正确曝光。在学生使用具有自动曝光功能数码相机的情况下,正确曝光的教学应该侧重于正确理解曝光概念并控制曝光补偿能力的培养。这部分的场景模拟笔者选择在河南师范大学青年活动中心。河南师范大学青年活动中心是学校学生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它舞台上的背景布是深绿色的灯心绒,反光率低,舞台上灯光照明灯和造型灯以筒子灯为主,台面上亮度反差大,观众区几乎没有灯光,舞台上和观众区亮度反差更大。在这样的环境里,无论是拍摄演员和观众的全景还是拍摄演员的近景或特写,自动曝光都很难拍出理想的照片,需要准确的曝光补偿。选择没有演出的时候,笔者把图片摄影课安排在活动中心,像演出的时候一样打开灯光,让一部分学生在台上演出,一部分学生在场下当观众,另一部分学生实战拍摄。先让学生用自动曝光拍摄有舞台有观众的全景,再让学生拍摄舞台上造型灯下“演员”的近景和特写,然后结合正确曝光理论和相机自动曝光原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拍摄主体“演员”曝光过度,然后教学生如何利用曝光负补偿使“演员”曝光正常。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28-01
高校摄影教学对逐步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促进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和形成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应高度重视摄影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明确这门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位置,使摄影课对大学生真正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以开启他们美满健康的人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校摄影课教学中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是达到上述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捷径,现作初步的探讨。
一、开放式教学的涵义
开放式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开放式教学指的是课堂教学环境的开放,亦即教学环境不限于教室,也可以在野外、市场上、开展社会活动的场合、农村或城市环境中。狭义上的开放式教学是指如下几种情况:1.开放教学题材‘教学题材可以来自教材,生活或学生;2.开放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主张运用“探究式”方法,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主动获取知识;3.开放例题或练习题,主要体现在开放答案和条件,编制开放性的综合题训练学生;4.开放师生关系,亦即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既充当指导者,也是参与者,教师既指导学生如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自己也能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现在,开放的教学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因为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开放式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必要的社会品质,也可以使学生轻松、全面地发展。
二、在高校摄影课教学中采取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调查显示,在普通高校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喜欢摄影,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喜欢上摄影课,并且不喜欢上摄影课的大学生比例不在少数。他们绝大多数喜欢网络、杂志、商品和街头广告上的图片,但就是很少喜欢课本上的作品,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不但审美意识不强,鉴赏能力不高,而且主动探索、发现美的兴趣也不够浓。
我们知道,开放式的教学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取知识为目的的。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开放式教学,让大学生在掌握照相机应用、摄影镜头、摄影辅助器材、感光材料、曝光控制等基础知识,并理解摄影概念、方法和原则的基础上,主动认识美,同时明白清楚以下有关美的问题:1.什么才是真正的美?2.怎样发现美?3.美有哪些形式?4.美有哪些种类?5.怎样创造美?等等。进而促使他们有意识地用摄影的眼光看世界,不断产生追求美的冲动和欲望。所以,在普通高校摄影课教学中采取开放式教学是丰富大学生对美的想象力,有效培养大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摄影课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摄影课教学情境,激发大学生学习摄影知识的兴趣
摄影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所创设的富有生动形象、情感和美感,能使大学生焕发精神活力,进而积极学习与思考的特定氛围。可见,教学情境是一种能使大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情形或状态。很明显,在摄影课教学中,恰当教学情境的创设影响着大学生学习摄影知识的心情和兴趣,从而影响着他们参与摄影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摄影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景,为大学生不断营造良好的摄影学习氛围,以更有利于大学生摄影学习活动的开展。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特点。大学生一旦对学习摄影知识有了兴趣,就会对摄影活动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情绪态度,从而不但自觉努力去接受摄影知识,而且还乐于去探索有关摄影技能和美的问题。
当然,摄影课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不是胡乱编一个就行的,教师应该根据高校摄影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摄影经验进行巧妙设置。教师可以通过对摄影知识进行生动的语言描绘,观察欣赏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经典摄影图片,将教学环境改变为参加各种高层次摄影活动、展览和摄影学术讲座,或应用多媒体电脑演示摄影图片等手段来创设这样的摄影课教学情境,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进而使大学生心理处于一种“我要学习摄影”的状态,激发主动探索摄影和有关美的问题的欲望,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更加深奥的摄影审美理论和掌握娴熟的摄影技能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布置开放式的摄影作业,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开放式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对答案之间进行比较、讨论和评价,以找出解决问题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发现美的所在和创造美的途径,以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性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了新闻摄影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自己寻找两张或两张以上的新闻摄影图片,先思考一段时间,自己对所选新闻图片的优劣进行评价,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对某位同学的作业开展小组讨论。当然,各小组在开展讨论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对有胆怯心理的学生必须让其发言),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与此同时,教师要适时鼓励他们做出与众不同的言行。最后,再由教师对这位学生的作业进行现场点评,并要求全体同学根据教师的点评和各位同学的作业情况,当场评出了一、二、三等新闻摄影图片。这样做学生参与意识的强度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摄影属于实践重于理论的综合性学科,学生掌握该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标志是他们自己所拍摄的作品质量的高低,也就是所拍照片和对照片的涵义所写的语言文字说明的优劣。所以,教师在讲解开放式作业题时,要始终做到精讲多练,少说少灌,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做启发、引导和督促,而不能对所布置的开放式作业题的每个细节都和盘托出,甚至越俎代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多有练习和思考的空间。
(三)到教室之外的环境中开展摄影课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摄影知识的价值
教师要整合利用各种可能的摄影教学资源,把课堂设在除教室之外的环境中去,使学生逐步懂得掌握扎实的摄影知识和熟练的摄影技能,可以通过摄影作品发现、探索和展示大自然之美,人性的善良之美和社会的和谐与安宁之美。
当然,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提高摄影创作水平,以创作出具有较高质量的作品,光有扎实的摄影知识和熟练的摄影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很多素养。首先,不但要热爱生活,而且要学会观察生活和面对生活,能从生活中捕捉到的闪光点里提炼摄影创作主题,进而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其次,既要博学多才,也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敬业精神等等,为摄影创作提供充足养分和能量。
参考文献: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4个月后,佳能也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三、加入电脑等辅助设备使用、电脑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摄影包括拍摄、显影、制作三个方面。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就认为这三点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标志。随着近年来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成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个电子暗房的开支远比建一个彩色暗房节省得多,电子暗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现在用数码相机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有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不用暗室,只要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电脑制作、电子暗房技术已成为许多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适应现代摄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摄影最关键的就是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在摄影构图、摄影色彩构成等方面发挥专业特点,提高艺术修养,真正把摄影这门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摄影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摄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体现数码时代的特点,才是我们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摄影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摄影课的数码化,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对新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提高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摄影课必须以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依据专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中图分类号:J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就摄影课程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个人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
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第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
转贴于
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4个月后,佳能也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三、加入电脑等辅助设备使用、电脑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摄影包括拍摄、显影、制作三个方面。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就认为这三点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标志。随着近年来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成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个电子暗房的开支远比建一个彩色暗房节省得多,电子暗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现在用数码相机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有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不用暗室,只要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电脑制作、电子暗房技术已成为许多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适应现代摄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摄影最关键的就是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在摄影构图、摄影色彩构成等方面发挥专业特点,提高艺术修养,真正把摄影这门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摄影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摄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体现数码时代的特点,才是我们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摄影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摄影课的数码化,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对新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提高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摄影课必须以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依据专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4个月后,佳能也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三、加入电脑等辅助设备使用、电脑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摄影包括拍摄、显影、制作三个方面。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就认为这三点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标志。随着近年来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成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个电子暗房的开支远比建一个彩色暗房节省得多,电子暗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现在用数码相机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有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不用暗室,只要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电脑制作、电子暗房技术已成为许多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适应现代摄影需求的人才。新晨
四、仍要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摄影最关键的就是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在摄影构图、摄影色彩构成等方面发挥专业特点,提高艺术修养,真正把摄影这门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摄影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摄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体现数码时代的特点,才是我们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摄影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摄影课的数码化,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对新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提高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摄影课必须以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依据专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