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1 02:34: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审计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审计学习计划

篇(1)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

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 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1.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正是近代大学兴起之时,对人性的解放、人类的深切关怀是当时一个主旋律,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代表。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从古至今,大学这种“以人为本、健全人格”和“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从未变更,大学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畸形发展的人。正如著名教育家先生“实施完全人格教育”之主张:“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之之虑焉。”还有梅贻琦先生坚持《大学》之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生存发展之技能,而且要培养其为人处世之道,正是这些“不太实用”的人文学科能给予学生广博的视野、宽阔的胸怀、坚毅的意志,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最终使那些“实用”之学免于流入庸俗和浮泛;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兼涵并容,学术自由”的学术独立精神更是21世纪大学必须坚守的人文精神品格,大学与社会之间一个保持清净思维的距离应始终被保持,大学不应单纯是“象牙塔”又或“社会服务站”,大学不能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2.科学精神。大学要坚守自己的品行,亦要履行引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使命,在探求真理过程中就必须始终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在探索科学真理和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取向,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它主要包含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协作精神、批判精神和献身精神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为名利所累,能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认识,一所大学方能具备活泼的生命力,才能肩负起引领社会方向、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重任。

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之问题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但它又是无形的,因此需一些外在建制呈现出来,尤体现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以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目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均给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校均受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价值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世俗化、实用化的倾向,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对其地位把握有误。在校区不断的扩展建设中,陷于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使得新建校园建筑与整个校院的文化积淀相脱节。大学文化独特魅力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很多学校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其实,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指导,它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会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彰显,使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2.低估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领域,享有“第四媒体”之誉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远超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发生了变化。网络这种新型文化媒体所表现出的自由、开放、互动使得更多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参与文化的制造、传播,这种自由在带来平等、民主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带来无序混乱。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难以控制和过滤,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趁机欲占领思想阵地,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目前对于网络带来的强烈冲击研究仍不够,在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做好精神文化建设上仍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3.未充分调动其主力军力量,建设力度和效果不明显。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它作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环节,是大学文化建设及其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参与建设的主体而言,是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创造形成的,但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目前高校中也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风气,师生员工中呈现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占据一定位置。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引路人和主力军,但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边缘人和旁观者。

4.社会辐射作用不够突出。大部分高校并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精神风貌,其精神文化建设的社会辐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只局限于校园范围内,未起到引领社会风向作用。高校既是传承文化之所,更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大学应是倡导正确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之重要场所,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造的独具自身精神风貌和魅力的品格应能在社会中起到良好辐射作用,“让大学精神之光穿透围墙”。

三、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之途径

1.明确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有的放矢地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应围绕精神文化这一主轴旋转。精神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方方面面,不单学生文化活动、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或规章制度的建设,因而可从高校自身的校训、发展定位等基础出发,切实将本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潜移默化地渗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中,如:学校的建筑物和校园规划,其风格要体现本校文化精神;一些规章制度也可以本校办学理念、校训为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文化活动做好系统指导,形成品牌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等均围绕自身大学精神为指南针,务求把学校的精神文化内化成每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打造独具本校魅力的精神文化。

2.占领网络这一重要思想教育重地,充分发挥其优势面。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要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要健全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技术设备的投入建设,加强校园网及论坛的监管工作,加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及时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和筛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3.探索激励、评价机制,发挥精神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生活在大学里的人,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群体、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和以优秀大学生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其中教师群体在其中处于践行办学、管理理念的地位上,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功能,是大学精神在“可见领域”的无形力量,因此探索相应的激励及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将对教师指导学生文化活动、科研项目纳入相应的奖励或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发挥其敏锐思想触角、广博的知识视野和人格魅力,积极参与至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与广大学生一起为践行自身大学精神而共同努力。

4.注重精神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被称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发展轨迹,这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问题:怎样把大学精神文化进一步推向社会,与整个社会文化同呼吸;怎样进一步发挥大学精神先进作用,以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向高层次、高文明发展。我们既要让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胆地走向社会,与整个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又要注意保持大学某些须持有的“象牙塔”特性,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向着健康、文明、民主的方向发展。

科学精神、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在今天或许已逐渐成为主导社会价值,很多大学也受到这种社会价值的冲击,教育也开始过度地实用化和工具化。但回顾大学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牛津、剑桥、耶鲁、哈佛等名校能经历多个世纪仍是世界创新思想之源,帝国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等兴起只有百余年的大学能够在世界如此多的大学中出类拔萃,关键在于其坚守非功利的文化来应对时代的挑战。因此,无论在什么时代,社会如何变迁,现代大学应该要做到在两种方向上的平衡,既保持大学作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象牙塔圣地,又要与现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保持大学的时代性。正如鲍罗・舒尔所言,大学的神话是关于现实和愿望的思考,是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混合体,“大学不能无象牙塔精神的恪守者,也不能缺乏经世致用之术专攻者……如果真的完全丧失了象牙塔精神,大学求真、求知精神以及俯视众生的情怀,为尘世的名利、权势所湮没,大学就不过仅仅是一个抽离了精神的躯壳而已;当然,如果没有务实的入世求存策略,大学也会丧失自身。这是现代大学所面临的‘两难’困境,一个择其两端都无出路的两难抉择”。

注释:

①英文Philosophy(哲学)由古希腊文philo(动词,意为“喜爱、追求”,现在时直陈式第一人称单数)和sophia(阴性名词,意为“智慧”)构成的动宾词组,含意是“爱智慧”。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增订版)[M].北京:三联书店,2008.

篇(2)

有机物结构复杂,空间构型、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让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图形、动画等各种软件制作的课件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展示给学生。例如:讲甲烷的空间构型时,学生总不理解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种,如果有个空间构型,学生通过甲烷模型的旋转,很容易理解它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结构。在讲解碳原子共平面、共直线时,可以用多媒体制作出它的立体效果,学生可以直观的知道答案从而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的空间构型。

二、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优化实验教学,消除实验隐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有机反应与无机反应有所不同,有机化学实验多,实验时间长,有毒物质较多,副产物多,实验现象不明显,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讲解苯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吉化工厂事故的图片看到硝基苯及苯对环境的危害,可以通过动画看硝基苯和三硝基甲苯制作过程,我们可以用模拟动画看到TNT的爆炸场景,让学生对炸药的用途有深刻的印象。在橡胶的生产中,由于实验时间长,我们可以用设计工业流程让动画在5分钟内看到几天的实验效果,学生从感观上有了认识,记忆就加强了。

三、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动画,突破教学难点

有机反应原理多,如何去判断反应的历程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时常因为一些抽象的理论原理无法直接观察而导致难以领会,笔者采用三维动画模拟有机化学反应历程,使较为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便于记忆。例如:在讲乙醇与乙酸反应的原理时,

是酸脱-OH醇脱-H呢,还是酸脱-H醇脱-OH呢?通过三维动画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再延展其它的醇和酸,这样学生掌握了原理,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5869-04

1 计算机审计信息化教学现状

计算机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处理实际问题技能[1]。在审计实务过程中,需要多种综合技能对被审信息进行专业判断,其分析途径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唯一性。此外,随着审计范畴的不断外延,审计涉及的知识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理论课程中所讲授的基础知识是分散和广泛的,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审计知识感到零散难学。而实践课部分由于缺乏高仿真的审计环境,部分高校的实践课程甚至沦为了某种审计软件的培训,过于注重单一软件使用的训练,而忽视了对课程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培养。审计实务教学还面临着实习的业务范围较狭窄,不能纵观全局。此外,跨学科发展力度也显不足,财经类审计专业的学生仅停留在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的水平,对软件设计和信息安全等较专业的知识点了解甚少。

为此,该文提出在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强化体验式实践,结合支架教学理论来构建基于审计实务仿真的学习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的体验式学习。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构建高度仿真的审计环境,并在系统中引入对抗竞争,利用多种激励手段来强化学生的体验感,激发自主学习意愿[2]。学生在审计信息化学习平台中通过个人阐述、团队点评等多种方式来相互促进对较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2 构造审计信息化学习平台

审计信息化学习平台的设计包括模拟审计实务环境的模拟和自主学习平台两部分内容,两者的结构关系如图1。学习平台的构造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创建审计仿真情景,提供以目标任务为驱动的学习环境

学习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抽象的课程内容融入审计实务的仿真环境,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任务目标和审计背景,以目标任务为驱动、以审计背景为基础来激发学生按需的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对完成审计任务所需的学习内容的支撑上,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与课下的相关学习资源按照目标任务需求来设计,强化学习资源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并按审计主体设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种类型的审计实务场景,来适应不同教学对象的使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实时智能交互,环境系统根据学生的状态来动态调整阶段目标,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式学习。在学习资源的支撑上,通过按场景和阶段提供相关内容外,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模仿座谈会和相关人员询问时的场景来间接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自主学习与协同分工策略相结合

强化学生的自主按需学习,使学生通过完成审计目标任务的过程来掌握相关知识点。此外,学习平台中同时强调团队协助,鼓励学生之间开展协作任务,通过目标任务来组建审计工作小组,小组成员按审计任务分工。通过分工合作和互相讨论,强化学生个体在团队中的认同感;同时通过共享团队的思维成果,取长补短,能够获得对知识更全面和正确的理解。

2.3 建立团队任务

团队任务的设计从简单的脑力激荡到复杂的策略问题都有涉及。结合审计特点,该文沿袭McGrath与Hollingshead(1994)的研究方法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群组项目,这个项目发展的过程被分为四项活动:1)审计方案的初步构想;2)选择适当的完成方法;3)讨论协商方案的进行;4)执行方案。在第一个活动中的成员必须以脑力激荡的方式找出审计项目的方向,并且设定团队的目标。第二个活动是团队在期中提出完整的审计方案计划书,内容包含审计项目的进行方式、组员的工作分派与协调,以及项目自我检查的时程设定。第三个任务是收集审计项目所需的资料以及与其他成员互动讨论,或是监督项目进行的工作等。最后是在期末完成审计项目执行、撰写报告,以及上台解说报告。这种在成员之间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团队,具有弥补个体独立学习的社会感不足的功能;建立目标任务共同体有利于使学生在完成目标任务后而建立自尊和归属感,以及人际间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强化[3-4]。

2.4 发挥教师的调节与主导作用

教师的调节与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学习平台的实施效果,它是“支架”能否充分发挥最大作用的关键。教师通过支持、引导、监控、调节和评价等手段,依据学生的个人任务和群组任务的完成进度情况来调节教学内容。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互和进度报告来分析各个团队的不足,并间接帮助学生进行目标任务的合理分解与最优重组,鼓励学生团队间的协作,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所在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自主解决。通过智能算法对团队完成的阶段任务进行实时评估,并以公告、奖励等方式来强化不同团队间的竞争意识。团队成员们能够在相同的价值观与规范中,提升团队合作的效率。利用合理有效的目标评价方法,使评价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起到外部激励作用。这种作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能在学习中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尤其是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学生能产生持续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平台的核心是要通过教师、团队及任务反馈来支持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学习,并诱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并随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最终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审计项目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更是对实际审计方法的训练和审计判别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分析能力、综合及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等。通过这种仿真审计项目的方式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对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提升理论的良性循环。信息化教学平台以“支架”理论为基础,以审计项目为导向[5],以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进行建构设计,其建构方法如图2 所示。

3 教学实施

3.1 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首先要结合学校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整体目标,《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目标要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国内高校对《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应用型、实施性、开发型。通过审计实践中发现,由于目前审计软件多是工具式的软件,当审计软件没有提供某种功能时,往往需要审计人员自行设计一些小程序来提高审计效率。因此,我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审计方向)指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级的应用型审计人才为主。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了《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目标:高级应用型计算机审计人才,即具有熟练实施和一定开发能力的计算机审计人才。

3.2 对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结合审计实务的需求,依据教学进程把学科知识点按逻辑关系贯穿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并以此来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比如将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与仓储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循环这五大循环作为财务报表审计分析的主线进行知识点设置。在系统安全审计分析中涉及到主机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环境安全等审计点的关键技术设置。

3.2.1 根据知识点设计实践中的审计点

根据《计算机审计》课程知识点分布,可以发现审计实践过程中前后具有较强的逻辑连贯性。所以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知识点来设置学习平台中的审计问题点。审计问题点设置注意三点原则:①必然性,学生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验证所发现的审计问题;②可逆性,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够推导出问题最初所在的根源;③逻辑连贯性,将多个问题小的审计发现关联起来后,将导致更大的审计发现。例如职责分离不明确、网络安全缺少行为监控、补偿性控制失效,这些问题的累加将可能导致银行欺诈案的发生。

3.2.2 根据知识点分类设置主题讨论

围绕某一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主题讨论。讨论主题设计原则:一则根据审计实务操作的进程和涉及知识点类型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入型主题;二则主题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三则主题要贴合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布;并体现审计实务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讨论主题在系统资料中并没有直接答案,正确结论的是要通过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而后所领悟得出的。根据审计实务各阶段的知识类型来设计讨论主题。比如被审计系统的收费算法的合理性检查方案上可以引入讨论主题:用测试数据法、平行模拟法、受控处理法,还是别的什么方法?通过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平行模拟法中程序如何编写,受控处理法中控制条件如何设计,如何利用立体科目以及如何利用钩稽关系进行辅助核算等。

优秀的讨论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3.3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中,按照审计实务的过程进行仿真。首先,教师进行审计项目的基本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学习和收集信息来形成审计实施规划并公开“海选”竞争审计组长;并由教师最终确定每组的组长,然后由组长挑选组员按每组4人的配置成立审计组。小组分好后,利用学习平台开展小组竞争,通过竞争来提高学习动力,发展学习兴趣。审计实践中通过学习平台来跟踪完整的审计日记、审计发现、审计底稿、审计取证单等规范文档,并通过BBS子版块的形式开展每组的内部交流,每次集中讨论都可邀请教师参加进行旁听或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审计过程中的检查节点如:实施方案、审计发现问题、审计问题落实、审计报告形成、审计成果汇报等环节都将进行多组间的综合评价。评价将围绕着团队奖励、个人责任和平等的成功机会这三个方面进行开展。

4 学习评价子系统的设置

学习评价作为学习平台的反馈调节机制,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评价系统提供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审计任务的阶段成果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反馈;通过评价系统可以对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和价值判断。此外,自主评价模块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阶段学习和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通过不断调整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优秀的评价系统是保证学习平台中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措施,是学习平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学习平台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学习需求并进行综合评估,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遵循如下几个方面:

1)将学习评价系统作为一种监控手段,来调节和控制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习任务

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困难,例如孤独、焦虑、迷茫等等。此外,自主学习环境相对自由松散,对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没有一定的外部控制条件下,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会造成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学习平台利用情绪识别模块并结合在线任务的激励和团队间的认同感来进行学习的综合评价,将评价作为学习平台监控的一种外部手段,让学生感受通过到学习平台获得的成就感,并乐于接受引导和帮助。同时,评价系统按阶段给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信心,使学习的兴趣能长期保持。

2)实施综合评价,对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的价值判断

评价标准多角度:实施多角度评价标准,综合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评价角度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协作精神等方面,从更深程度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评价构成多元化:评价内容中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扩展了自我评价、同组同学评价、和异组同学评价综合构成。这种多元化摒弃了以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的情况,从主观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自我评价、团队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给学生做出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价信息利用的多角度:评价信息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定性分析更适宜面向过程,帮助被评价者改进不足;定量分析适宜总结结果,得出比较。因此评价信息也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其评价特性,反馈到学习平台的各个调节阶段。

评价方法多元化:学习评价是一种面向结果又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评判,但更应注重衡量与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综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得到较准确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总结性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综合评定。

3) 注重形成性评价

①互信息为基础进行准确评价

利用系统交互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同步和异步方式与教师或团队间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最近的审计线索等内容的交流。而学习平台则通过收集用户的交互信息,了解个体学生状态和团队进展程度,综合分析后形成准确度较高的指导性评价意见。学生通过评价意见,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团队的整体情况。此外,将评价功能与系统交互功能融合,使评价成为交流平台的一部分,是评级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②用趋势分析的评价功能

趋势分析是一种目前使用较多的评价方式,其合理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它是一种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的优势,面向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的评价手段。趋势分析通过图形化的结点记录的学生学习过程,是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学习变化的集合体,它可以直观展现学生的学习经历、探索过程、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等诸多方面。学习平台的趋势分析模块运用回归分析法、指数平滑法等方法来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并对可能的发展结果给出评价。

4)教学方案设计

合理的教学方案是学习平台的成功关键,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考虑教学内容、审计任务仿真情景、激励和对抗的评分点等。

①仿真情景设置

环境的仿真度对于学生的实践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 需要创造一个让学生充分参与的环境。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就是通过图片、语言、空间的布局来塑造一个真实审计任务的工作氛围;软环境是一种很难看到,但可以感知的环境,比如团队氛围、精神等。

在能力培养环节中,需要创造一个真实、信任、合作、竞争的环境。环境的构建要有利于进行完成目标任务所需的团队协助。其次,同时利用学习平台的信息化手段,对团队的名次和任务完成进度进行实时展现,并产生阶段性简报,让学生增加对团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最后,在目标任务的安排上,除了考虑个人任务外,还要安排团队任务。团队任务既可以整合多方面知识以解决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

②组间对抗的引入

对抗是一种竞争,通过竞争可以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来提高学习效率。在目标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需要刻意营造一种对抗的机制,通过适度的竞争压力让学生自发产生竞争意识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③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是诱发学习的直接动力。在学生完成审计目标任务的过程中,结合目标任务的特点,并按相关知识点多寡与难度设定相应的积分或成绩奖励,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之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奖励的设计覆盖面要广,如最快进步、最佳团队、最佳分享、最有价值等;还可以将激励范围从课堂延伸至全校乃至全国,如针对审计方法开设校级、国家级专业专项竞赛。

5 结束语

为提高审计课程教学效果,在深入研究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入审计信息化学习平台的构造中。以审计任务仿真为基础,以准确、多元的评价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工具的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团队间的协作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在我校的计算机审计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在更大的领域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伟.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100-103.

[2] 马红亮,Stephen Powell,傅钢善.引入国外开放课程构建网络学习新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1(9):68-74.

[3] 高洁.个体高效率网络学习的支持服务策略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149-151.

篇(4)

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年来,审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从总体上说,我国审计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审计工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审计基础工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近来审计署下发的审计工作规划中提出,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基本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开发审计项目管理软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审计管理的科学化。

一、开发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一)落实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李审计长指出提高审计质量一是靠审计人员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依靠审计工作的规范化。自1994年审计法颁布以来,先后了38项审计规范和15个审计准则,其中一部分规范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并未能严格遵守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其审计行为随意性很大,如: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前未进行系统的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不具体,审计实施未严格遵照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计工作底稿与其相应的审计证据关联性不够,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的要素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审计报告与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内容不一致等等。的生命在于执行,在信息化条件下,将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控制规范,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加以控制,确保了审计人员规范审计行为,提高了审计质量,防范了审计风险。

(二)保障审计项目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

审计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项目信息资源管理三个方面:

1.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大多是行业性审计,项目大,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参加的审计人员多,收集或编制的审计资料繁多,如何对审计项目科学管理变得越来越突出,在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对这些庞大的审计项目的管理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不能细化,普遍存在内容不具体,审计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审计重点也不突出,审计人员分工混乱,导致现场审计盲目性大。有的是先审计后补方案,有的是审计工作调整了而审计实施方案并未调整,审计计划的指导、规范和控制作用根本无法保证。利用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就能很容易地实现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为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2.在目前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审计机关领导及项目负责人更加重视对审计人员合理调配。利用该系统可以掌握各审计人员的审计成果及进度情况,并及时按照审计重点调整审计力量,使审计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在目前审计工作要求规范的情况下,文档编制整理工作更加占用审计人员的大量时间,据有关部门显示,审计人员有超过50%的时间是耗费在制定规划、编写工作底稿、复核工作底稿及准备报告上。该系统的文档编制功能可以使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

3.目前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信息渠道不畅通,审计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而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审计人员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项目信息或上报自己的审计情况;审计组长可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并掌握审计进度情况;专职复核人员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可对审计项目进行监督复核;本级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项目进行查询、指导和监督。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可对辖区内的审计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和查询,并能便于领导掌握第一手的材料。还可对项目审计的全部资料进行归档,形成资料,完成信息资料的积累,便于审计机关在以后的审计中利用其成果,尤其是被审计单位连续审计时,对其以前年度审计资料的利用。

(三)为充分利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工作经验提供平台

1.手工条件下,审计项目的组织管理主要依靠项目负责人,审计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项目负责人的经验,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各审计人员之间的业务水平又参差不齐,这也必然了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审计风险很高。而将某些成熟的审计程序和审计人员的先进工作经验或按照某行业的审计操作指南编制成模块在审计项目管理系统中加以运用,用于指导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审计项目,指导审计人员对具体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一方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

2.当前我国的审计工作也正在发生变化,由帐户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过渡,内部控制测试、审计抽样、风险评估、机审计等一些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也应在审计工作中加以。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除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开发应用多一些外,其他的审计方法缺乏自觉的推广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审计人员对这些新的审计方法还不熟悉,其次是这些审计方法在手工条件下比较烦琐,效率不高。在审计项目管理系统中可以将这些审计方法编制成模块,按照审计实施方案中计划的审计步骤与方法,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加以应用,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可将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和工作经验与项目审计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 设计审计项目管理软件的功能特点

(一)全程控制,规范行为

以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为依据,将质量控制点部署于整个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系统自动控制或提示的方式予以实现;并通过用户权限管理,分级实施质量控制。

(二)调控进度,整合资源

根据审计实施方案规定的审计事项,进行分解和分配审计任务,明确审计项目进度计划,掌握实际进度,进行评估,并提示调整人员分工和项目进度。

(三)记录轨迹,落实责任

提供审计日记功能,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相结合,全员、全过程记录审计实施轨迹,清晰反映审计步骤和方法,落实责任。

(四)强化复核,保证质量

提供审计现场组长、业务部门和审计机关专职复核机构的三级复核子系统,使审计质量复核制度得以现场同步实现。

(五)多维查询,决策支持

提供快捷、方便、灵活的检索、查询功能,审计机关领导和业务管理部门可以对审计项目进展、审计人员工作情况进行多角度的检索、查询,及时掌握一手资料,及时监督、指导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决策支持。

(六)统一归档,信息共享

系统对审计项目全部资料进行管理,建立审计项目数据关联,统一打包归档,便于审计成果的利用,实现审计资料共享。

(七)制作模板,审计指导

根据审计操作指南及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将各行业的审计内容及其相应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制成模板,以便于审计人员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加以利用,切实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八)提供平台,方法调用

将内部控制测试、审计抽样、风险评估、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编成程序,通过该系统,根据审计事项调用不同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灵活多样地实现审计目标。

三、审计项目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

本系统是对审计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适合于审计中各种角色的审计人员的使用。系统分为三大功能块:现场审计子系统、领导查询子系统和专职复核子系统,满足不同角色的工作人员的需要。系统根据用户的角色赋予不同的权限,从而实现对系统中不同操作的限制。其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一) 审计现场管理

此项功能主要体现在现场审计管理子系统中,根据现场审计执行的每一步骤分别实现相关的功能。新建一个审计项目,录入项目的相关,确定审计组长及参加项目的所有人员。

为审计项目准备资料,收集被审单位信息,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另外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对实施方案修改以形成补充方案和修订稿。根据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审计内容与重点、审计范围等信息,编制审计任务,分配审计人员,确定任务起讫日期,任务负责任人。

任务分配完毕后,审计人员选择任务进行资料收集,必须将每天的工作记录于审计日记中,包括工作的内容,工作的方式。对当天未写日记的审计人员,系统将予以提示并提供自动生成工作日记的功能。

审计人员将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与事项有关的及主要事实和情节记录下来,编制审计证明材料,证据管理提供添加,修改等编辑功能。

根据系统提供工作底稿界面录入工作底稿的相关内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控制,工作底稿管理提供查看证据,查看工作底稿内容,修改工作底稿等功能;可根据审计事项对工作底稿进行汇总。

根据工作底稿编写汇报材料,为编制审计报告作准备;编辑审计报告;查看审计文书的执行情况及执行的相关证据,并对其行情况进行控制。

本系统还将提供归档的资源树让工作人员选择相应的需要归档的文档和编制统计台帐。

审计组组长和业务处长可将编写的工作底稿逐一复核,填写复核意见。

(二)领导查询

这项功能中主要是为领导查询项目的进展情况服务的,可根据项目的年度,行业等信息进行查询,将查询所得的项目基本情况用列表的方式体现,同时用柱状图来显示每一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可打开统计台帐的EXCEL文件查询各项定性数据,并提供根据定性内容反查相关的工作底稿,证据,附件等内容,从而实现责任源头;还可通过资源树展现当前整个项目的文档情况。

(三) 专职复核

这项功能是单独为专职复核人员提供的一个子系统,它为审计专职复核提供了很好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专职复核人员检查与确认复核资料的完整性,在复核实施中的每一项复核事项都需要检索查看相关文档,包括目标落实复核﹑事项事实复核﹑结论依据复核﹑处理处罚复核和审计程序复核。

复核结束后进行复核底稿汇总﹑复核意见书初审﹑符合意见书征求意见和复核报告修改功能。对复核意见书签署意见并审定,然后自动发送至业务部门和分管领导,最后将复核过程中编写的文档进行归档。

(四) 文档管理

在审计过程的每一阶段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文档,若将这些文档散落在各个阶段中则显得比较杂乱。在本系统中我们采用类似于windows中资源管理器的形式,用资源树的形式来管理这些文档,该资源树囊括了审计项目中使用的的所有文档,包括从审计立项到归档过程中全部的现有文档。包括立项资料﹑审前准备资料﹑审前实施资料﹑审计终结资料﹑复核资料和其他资料。

审前调查文档资源树用于记录审前调查需要的被审计单位信息的相关文档。

篇(5)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 

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 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1.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正是近代大学兴起之时,对人性的解放、人类的深切关怀是当时一个主旋律,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代表。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从古至今,大学这种“以人为本、健全人格”和“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从未变更,大学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畸形发展的人。正如著名教育家先生“实施完全人格教育”之主张:“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之之虑焉。”还有梅贻琦先生坚持《大学》之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生存发展之技能,而且要培养其为人处世之道,正是这些“不太实用”的人文学科能给予学生广博的视野、宽阔的胸怀、坚毅的意志,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最终使那些“实用”之学免于流入庸俗和浮泛;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兼涵并容,学术自由”的学术独立精神更是21世纪大学必须坚守的人文精神品格,大学与社会之间一个保持清净思维的距离应始终被保持,大学不应单纯是“象牙塔”又或“社会服务站”,大学不能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2.科学精神。大学要坚守自己的品行,亦要履行引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使命,在探求真理过程中就必须始终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在探索科学真理和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取向,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它主要包含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协作精神、批判精神和献身精神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为名利所累,能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认识,一所大学方能具备活泼的生命力,才能肩负起引领社会方向、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重任。 

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之问题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但它又是无形的,因此需一些外在建制呈现出来,尤体现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以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目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均给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校均受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价值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世俗化、实用化的倾向,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对其地位把握有误。在校区不断的扩展建设中,陷于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使得新建校园建筑与整个校院的文化积淀相脱节。大学文化独特魅力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很多学校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其实,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指导,它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会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彰显,使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2.低估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领域,享有“第四媒体”之誉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远超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发生了变化。网络这种新型文化媒体所表现出的自由、开放、互动使得更多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参与文化的制造、传播,这种自由在带来平等、民主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带来无序混乱。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难以控制和过滤,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趁机欲占领思想阵地,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目前对于网络带来的强烈冲击研究仍不够,在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做好精神文化建设上仍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3.未充分调动其主力军力量,建设力度和效果不明显。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它作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环节,是大学文化建设及其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参与建设的主体而言,是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创造形成的,但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目前高校中也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风气,师生员工中呈现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占据一定位置。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引路人和主力军,但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边缘人和旁观者。

4.社会辐射作用不够突出。大部分高校并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精神风貌,其精神文化建设的社会辐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只局限于校园范围内,未起到引领社会风向作用。高校既是传承文化之所,更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大学应是倡导正确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之重要场所,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造的独具自身精神风貌和魅力的品格应能在社会中起到良好辐射作用,“让大学精神之光穿透围墙”。 

三、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之途径 

1.明确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有的放矢地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应围绕精神文化这一主轴旋转。精神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方方面面,不单学生文化活动、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或规章制度的建设,因而可从高校自身的校训、发展定位等基础出发,切实将本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潜移默化地渗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中,如:学校的建筑物和校园规划,其风格要体现本校文化精神;一些规章制度也可以本校办学理念、校训为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文化活动做好系统指导,形成品牌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等均围绕自身大学精神为指南针,务求把学校的精神文化内化成每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打造独具本校魅力的精神文化。

2.占领网络这一重要思想教育重地,充分发挥其优势面。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要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要健全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技术设备的投入建设,加强校园网及论坛的监管工作,加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及时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和筛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3.探索激励、评价机制,发挥精神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生活在大学里的人,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群体、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和以优秀大学生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其中教师群体在其中处于践行办学、管理理念的地位上,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功能,是大学精神在“可见领域”的无形力量,因此探索相应的激励及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将对教师指导学生文化活动、科研项目纳入相应的奖励或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发挥其敏锐思想触角、广博的知识视野和人格魅力,积极参与至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与广大学生一起为践行自身大学精神而共同努力。 

4.注重精神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被称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发展轨迹,这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问题:怎样把大学精神文化进一步推向社会,与整个社会文化同呼吸;怎样进一步发挥大学精神先进作用,以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向高层次、高文明发展。我们既要让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胆地走向社会,与整个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又要注意保持大学某些须持有的“象牙塔”特性,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向着健康、文明、民主的方向发展。 

科学精神、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在今天或许已逐渐成为主导社会价值,很多大学也受到这种社会价值的冲击,教育也开始过度地实用化和工具化。但回顾大学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牛津、剑桥、耶鲁、哈佛等名校能经历多个世纪仍是世界创新思想之源,帝国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等兴起只有百余年的大学能够在世界如此多的大学中出类拔萃,关键在于其坚守非功利的文化来应对时代的挑战。因此,无论在什么时代,社会如何变迁,现代大学应该要做到在两种方向上的平衡,既保持大学作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象牙塔圣地,又要与现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保持大学的时代性。正如鲍罗·舒尔所言,大学的神话是关于现实和愿望的思考,是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混合体,“大学不能无象牙塔精神的恪守者,也不能缺乏经世致用之术专攻者……如果真的完全丧失了象牙塔精神,大学求真、求知精神以及俯视众生的情怀,为尘世的名利、权势所湮没,大学就不过仅仅是一个抽离了精神的躯壳而已;当然,如果没有务实的入世求存策略,大学也会丧失自身。这是现代大学所面临的‘两难’困境,一个择其两端都无出路的两难抉择”。 

 

注释: 

①英文philosophy(哲学)由古希腊文philo(动词,意为“喜爱、追求”,现在时直陈式第一人称单数)和sophia(阴性名词,意为“智慧”)构成的动宾词组,含意是“爱智慧”。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增订版)[m].北京:三联书店,2008. 

篇(6)

教学目标是审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和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为出发点,一个合格人才的素质能力由知识、技能、经验组成,缺一不可。传统的审计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培养。在当今IT环境下,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与普及,要求高等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将信息化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并应注重学生实际工作经验能力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根据审计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交叉学科需要融合的特性,从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审计行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将教学目标合理定位为: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创新的实践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宗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一)建立扎实的理论知识 审计信息化是集会计学、审计学、计算机审计软件、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于一体的交叉性、综合性、实用型学科。在知识培养上,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审计学、会计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创新的实践技能 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不间断地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审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技能、系统开发与二次开发技能。同时,要创新学生思维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丰富的实践经验 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一块短板,而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光在校园里“闭门造车”是不行的。高等教育要以卓越文科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通过课程实习、假期实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工作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大学生的经验要求,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避免企业的二次培训和学习。

二、重构教学体系

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教育部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以核心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审计项目分析、审计信息系统设计和审计实践应用能力,注重知识理论,强化技能培训,突出实践经验,构建IT环境下审计信息化教学体系。包括知识教学体系、技能训练体系、经验培养体系。

(一)知识教学体系 传统的审计知识教学是基于手工环境下的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掌握,要求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手段在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存在很大的局限。在IT环境下,由于被审计对象采用不同的会计系统软件,信息化程度不同,数据库、数据存储格式也不同,并且审计人员的审计系统软件也有许多种,审计数据的采集、转换,数据分析、疑点查找都是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系统的技术手段和技能来进行处理。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应在传统的单纯以审计理论教学为主体的内容上,加入相应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为科学系统论、计算机财务管理、Excel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数理统计等内容,并根据审计学、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专业特色,进行针对性、差异化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审计工作和审计人才所需信息系统审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培养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且能把二者更好地融合的21世纪复合型专业审计人才。

一是要整合课程结构,形成特色的应用型审计信息化知识体系。在课程结构设置过程中要遵循由通识到专业、由基础到前沿的原则。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人文基础知识课程和审计专业知识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要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整合新的教学课程,更新充实新的会计、审计和信息技术前沿知识,注重审计软件的应用和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以适应现代审计技术的需要。整合后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模块课程、学科基础模块课程、专业知识模块课程和前沿知识模块课程四大板块。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涉及高等教育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税法、企业管理等;学科基础模块涉及审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审计学基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审计软件技术基础、应用分析软件、高新技术与信息化发展等;专业知识模块包括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高级审计学、独立审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准则、审计法、审计软件应用、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审计信息系统等;前沿知识模块包括网络审计、电子商务审计、XBRL和其他前沿知识。通过课程整合,形成系统的审计信息化理论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

二是要更新课程内容,突出信息化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软件有各种商业化审计软件和审计署开发的AO审计管理系统,审计内容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领域拓展。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内容要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既要满足当前需求,又要有前瞻性,既要教授当前应用普遍的基于SQL数据库的审计信息化技术方法,又要传授如基于“云计算”、航拍技术、数据挖潜技术等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不遗余力地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方法、新思路,做到与时俱进。在教材的选取上要考虑知识的新颖性、创新性,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实践自编特色教材,也可以引进原版外文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实验内容要突出应用性,减小验证性实验,大力增强来源于业务实际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减少单门课程的实训和设计,增加课程组模块的综合实训或设计,促使学生将点状的知识逐渐形成网状的知识领域或知识模块,培养学生对对象进行系统分析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技能训练体系 实践职业技能是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程度、专精度和熟练程度等几个方面内容。旨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熟练运用程度,着力提高审计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实验。主要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包括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和综合实验。学科基础实验包括基础会计实务训练、财务会计实务训练、财务软件应用训练等,在手工环境和会计软件环境下对企业会计凭证填制、审核、记账、报表编制进行训练,为审计提供审计对象;专业基础实验包括独立审计实务训练、经济效益审计实务训练、内部审计实务训练,对审计业务的实施与开展设计审计流程,选取合理的审计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审计和循环经济业务的实质性审计;专业技能实验包括审计信息化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审计软件的应用训练,电子商务审计训练、网络审计训练等,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的经济业务进行审计;综合实验以企业一个完整的会计期间正常生产经营发生的业务为实验资料进行综合审计业务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开展项目审计的能力。

二是实训。实训是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主要在实训基地进行。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审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审计软件实际操作能力、审计信息系统维护能力、审计项目处理应变能力,也包括领会指令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应用计算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

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加强了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助于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经验培养体系 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一块短板。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大大降低了竞争能力。如何保证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走入社会可以直接上岗,没有明显的过渡期,满足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实践经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素质能力提升。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兼任学生会工作等增强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开展班会、联欢会、才艺展示等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举办相关讲座、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增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参加竞赛、沙盘对抗赛、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锻炼项目运营能力。

二是实践经验培养。通过社会考察、假期三下乡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践,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需求,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邀请业绩突出的校友回校作报告、介绍经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需要,汲取校友的成功经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战工作经验。一方面,高校请审计资深技术人员或市场人员来校给学生做报告,面对面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在审计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到审计信息化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实习,使学生对实体有一个清晰的观念,提高实战工作能力。

三、提升教学平台

传统的教学平台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教学课堂,主要是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勾重点、学生做笔记的单向式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一般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或许不大,但在审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内容多元化、软件功能复杂化、审计对象数字化、审计手段灵活化、审计判断主观化,仅通过课堂理论讲授没有信息技术的感官刺激,或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会使学生走马观花,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现代信息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加强平台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审计信息化软件技术的应用,全方位地传播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保证教学效果,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建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借助IT技术,依托高校校园网络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建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平善课程教学计划建设、教学大纲建设、教学课件建设、教学习题建设、课外阅读资料建设以及审计练习软件建设和其他辅助学习内容建设。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自主实验和交流互动的立体教学系统。

(二)通过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教学 平台具有全面集成、在线管理的特点。老师随时在能联网的地方就可以备课上传、通过视频讲课、完成教材内容的、布置作业、试卷设置和答疑、公告管理等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随时在能联网的地方进行视频学习、浏览课件、整理课堂笔记、轻松复习、进行在线测试、提问交流等学习活动。网上教学过程的这种交互体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使学生获得教学指导、疑难解答,教师获得教学建议等,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协作学习,教师之间的交互可以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不受地点、空间、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满足了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需求,实现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学生轻松愉快的协同学习。

四、创新教学方式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社会实践性决定了社会必然是学校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建立良好的校企“双赢”合作机制,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是建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双课程模式的建立、聘请企业专业人员上课堂、开放性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式,将学校的实践教学与管理纳入到整个社会中。

(一)实施学校与企业双课程模式教学 在教学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要对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了解当前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和具体要求,邀请来自审计实务工作一线的专业人士参与研讨,确定课程设置的社会和行业可行性,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规格和社会服务面向,科学制定教学课程。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可以安排在校企合作或实训基地的企业中教学,由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教授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使学生有一个实体感受,更能有效地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接轨;另一方面使教师在教中学、学中教,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聘请企业专业人员进课堂 闭门造车终究塑造不出高素质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聘请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优秀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的优秀专业技能人士为实习指导教师,对业务性、实践操作性强的审计软件应用课程和其他实践课程进行指导。每一学期至少聘请上述人士进行一次课程兼职教学,讲经验、讲技能,以此进一步提高教学、实训效果。

(三)建设开放性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进行高等教育的根本。要积极合作进行双师型师资培养工作,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学习提高。新进教师必须在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青年教师每学年的实践锻炼应不少于2周。把教师“到企业、下车间”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重要的是要形成教师定期进行实践锻炼的机制。

审计信息化人才是时下社会急需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紧迫而系统的工程,人才培养方的高校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完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21世纪审计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篇(7)

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巨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教学和研究队伍正在日益扩大,然而,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各方面还不尽成熟,特别对于其教学的内容及其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由于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新型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区域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通过深化有助于本质上提升本科生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程度,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深度和能力。

多数学生认为其乏味枯燥,太理论化,并不实用,并未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性。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将会使学生的思想对区域经济学有一个全新层次的认识并达到一定深度,从而激发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探究本学科知识,教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到区域经济学真正的内在意义,并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能真正解决区域经济学的实际问题。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最终对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和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改革,让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更多意识到我国区域现状,从理论的课内知识来了解我国各省的非平衡发展现状,根据这种实际现状,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能够真正正确地深刻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的内在本质,最终能将区域经济学知识有效的运用到我国的区域经济建设中来。

2、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区域经济学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区域经济学问题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过程中更好完成任务。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实现一次新的飞跃。使教学实践中的如师生关系不平等、满堂讲或当讲不讲、重形式轻实效、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等诸多问题得到解决。也会使得高校的区域经济学教学质量从不太成熟到成熟阶段有一个大的迈步,使整体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多重性、复杂性导致学生理解和掌握不易

区域经济学教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显著不同点是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远远没有和国际接轨,高校处于自我发展阶段。这一特点突出的表现在区域经济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上,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体系,每个体系又表现为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后果导致了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统一,影响区域经济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包括了大量难以记忆和理解的名词概念、复杂的区域结构和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联系过程及其区域政策等等。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对于课时的分配也因学生的差异难于统一,对于这些教学内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无从入手,难以消化。

2、区域经济学教学方式陈旧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但并未完全运用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在必要的时候展示教学课件,无法用影像来形象地解释具体问题,使得区域经济学的问题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学生往往无法明白。区域经济存在着“新行性”,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展示模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现在大多数老师还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授课,这样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上述硬件设施的限制,老师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传统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师资问题是决定教学环节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师资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数量少,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等。

高校教授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师一般数量都较少,教师代课任务较重。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少。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师资方面还存在教师缺乏对区域经济的深入了解,教师很少有机会和国外先进的区域经济学专家进行学术交流,而且高校本身在这方面为教师创造的机会很少,结果导致师资与国际接轨方面难以满足培养国际性的高等专门人才的需要。

4、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欠缺

受传统思想影响,区域经济学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弊端。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大多发达国家不但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教育。但是区域经济学课程没有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只是理论授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校内外实习基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大都在筹建过程中,影响了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校外实习基地当今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厂家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

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也没有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区域经济学这一学科如此,毕业生的实习显得太仓促,太草率,有些“形式化”的感觉。而且毕业前的实习也没有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最终导致实习并不能体现出它本来的意义。毕业生论文针对实践问题的联系与深入探讨方面还很欠缺。

四、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对策建议

1、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多重性,通过案例突破重点和难点

构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合适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区域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区域经济学。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优秀教材,尽可能统一区域经济学教材,但教学内容的改革绝对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技术性问题,它必然要涉及到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和革新。

按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工作中,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以适用、实用为基本原则,注意向学生传授先进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重点和难点增加案例教学,在课程体系深化改革中,可以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是教学中“教”的主角,学生是“学”的主角。如何使双方都能够有效进入教学角色,是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致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增加案例教学部分,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角色转变,提高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2、积极完善硬件设施,改变教学方法

大力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构建完善,以确保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前提,以有效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做自己的电子课件,为学生提供更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的影像资料,有效地利用电子授课设施,提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兴趣,改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传统看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熟练掌握有关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以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还应多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话题,案例等的交流,交换意见。教师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还有在课后,教师分配给学生课后任务,这样学生在课后也有时间去了解一些其他更多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也有利于拓宽知识面。

3、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增加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集中力量重点解决骨干教师的素质提高问题,使他们作为未来的专业课程教育常设稳定的中坚力量,确保区域经济教学的稳定发展和质量提高。

尽力积极扩大国际与国内校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设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尽量提高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非课本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区域经济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努力培养出一支动态、稳定的高学历的教师队伍。

4、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首先,对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要全面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要根据进步的需要,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研究和创新活动。在进行项目研究的时候,除研究生积极吸纳外,本科生中的优秀者也应该参与进来。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本学科有更深入的认识;二是可以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建设性想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项目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在毕业生之前尽量找到对应的实习单位让学生有时间实习,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生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与此同时,号召学生应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国内学术会议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学习能真正深入落实到实践当中去,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踪家峰:中国区域经济学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2] 毛久措:管理学课程本科阶段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 徐年富: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探索[J].消费导刊,2008(7).

篇(8)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最喜欢的事情。数学家,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因此,数学课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孩子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数学家成长的足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现数学的魅力,吸取知识的原汁,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素养。“数学家的故事”在数学课上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将他们身上发生的趣闻轶事介绍给学生,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数学家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受数学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时,我给孩子们讲述了德国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小高斯在10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这可难为初学算术的学生,但是高斯却在几分钟后将答案解了出来,他利用算术级数(等差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99,3+98,……49+52,50+51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101×50=5050;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给孩子们讲述了述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外国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给孩子们讲述了我国现代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从这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悟到:只要去努力,去坚持,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通过听故事,学生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二、近生活,激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面对这一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感觉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实践活动《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课外去收集一些隐含数学问题的小故事,对其中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在课堂上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在探究迪多公主圈地这一问题时,并没有局限只是找到“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这一结论。而是经过观察、实践、计算,最终发现迪多公主有效利用地形条件圈出半圆形土地的面积才是最大的。显然,这些活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预计的结果。每当活动结束时,学生们的脸上都会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是有用的。同时也感受到学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感受美,激兴趣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简洁美、对称美等。完善的数学教育需要向学生渗透数学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小学数学教材中到处可以挖掘出数学美,这些美的渗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9)

当今世界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运转,如何在社会的洪流中生存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学的专业教育带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技能,教会了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双手生存下来。但是仅仅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是不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成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关乎到学院每名学生的未来。

1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变化分析

1.1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情况,我们在学校体育部随机抽查了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每个年级抽查300名学生,一共900名学生。通过对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大学期间身体素质的得分起伏较大。大一时,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得分最低,大二时得分达到最高,大三时得分位于大一和大二之间。虽然大二时身体素质平均得分最高,但是标准差也达到了最大值,为14.4;大二和大三身体素质平均得分不高,但是标准差也相对不高。综合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我们又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分别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根据数据显示,大二和大三时的显著性差异分析P=0.150,说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大一和大三的显著性差异分析P=0.033,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显著性差异;但是大一和大二的显著性差异分析为P=0.005,这说明两者之间的显著性差异非常明显。1.2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研究结果1.2.1大一时身体素质较差高中时学习负担重,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在身体锻炼方面严重缺乏,这是刚进入学校时学生的一般状态。而大一新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校园,还未能适应新的校园环境。但是随着对新校园的了解,学校学习的舒适状态会让大一新生更多地参加运动。1.2.2大二时身体素质有很大提升,但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大学期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也有更多空闲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加上没有了新生的陌生感、也没有大三学生的就业压力,他们的体育活动会不断增多。同时,不同于中学时代,大学里有很多社团可以参加,高职学生通过参加社团举办的各式各样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也加强了体育锻炼,提高了个人的身体素质。但是进入大二,不同学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的可能是每天在球场打球健身;有的可能只是偶尔散散步;更有的可能是整天呆在寝室,生活以打游戏为主,吃饭以泡面为主。这种不同的兴趣爱好导致了大二时期学生的身体素质差距较大。1.2.3大三时身体素质总体下降一方面,进入大三阶段,学校的体育课已经不再继续,学生的体育活动主要依靠个人兴趣和自身的努力。而大三学生必须要花相当一部分时间用来完成毕业论文,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进入大三,也就意味着面临毕业,除了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必须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填写简历表、投递简历表、寻找对口企业上,自我锻炼的时间只可能越来越少,锻炼的积极性也在不断降低。1.2.4当前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经过问卷调查,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篮球、足球、排球、游泳、武术、羽毛球等运动都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爱好。但是在目前条件下,除了学校的篮球场、足球场和田径场地外,其他体育设施建设都表现出极其不完善。学校的体育设场地过小、设备数量少、种类单一,业余时间及周末不对学生开放,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甚至阻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

2提高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意义

2.1国家民族的要求提高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不仅是国家的要求,更是民族的要求。教育部于2014年7月18日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对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硬性标准。如果在各项测试中未能及格的,不予参加评优、评奖和毕业,除因病或残疾外。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强大力量,身体素质不强甚至太差,民族又怎么能发展起来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大学生的强健体魄,能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对振兴中华意义重大。2.2社会的要求21世纪,社会上需求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社会节奏和压力日益加大,对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要求特别严厉。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肯定难以承受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最后只能被社会淘汰。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大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坚持下去,最终在社会上生存下来。2.3学校的要求现代教育不是需要一群死读书、读死书的“呆子”,而是追求全方位发展的优秀学生。高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中学,它有各式各样社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群体、个人群体,还有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团体竞赛,更重要的,它不再是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作为奋斗目标,高职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让学生在激烈地市场竞争面前找到自己的出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有效增加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2.4个人发展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是国家、民族、社会和学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个人发展的要求。身体素质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身体素质差,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会变差。而提高身体素质,能有效改善体温调节机能,从而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同时,长期的锻炼也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提高造血能力,进而提高了身体对病毒、病菌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能有效地帮助身体抵抗各种疾病。除此之外,长期进行身体锻炼还能够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和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帮助我们在遭遇危险或者遇到困难时及时解决问题。因此,提高身体素质,是大学生当前发展个人的必经之路。

3提高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

3.1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不同的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很多学生在准备进行体育锻炼时,都因为没有合适的运动场地或好的运动器材而放弃体育锻炼。国家应给予学校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方便学校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修建一批符合学生要求的基础运动设施,相对应修建室内综合馆并增设运动器材,针对广大在校学生免费或者是低价开放,让学生们在想要运动的时候能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自觉养成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3.2举办趣味性体育活动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体育运动的关注,高职学校对体育活动也开始重视起来。虽然通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会有所提高,但是传统教育对高职体育活动的举办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举办体育活动,重要的不是举办何种体育活动,重要的是用何种方法举办。当前条件下,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症下药,通过举办一些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可以适时举办一些类似“趣味运动会”“男生、女生大PK”之类的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一方面,这种活动趣味性强,学生在参加时容易被活动吸引,真正做到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这种活动重在游戏本身,对名次的追求显得不会特别重要,娱乐性极强,学生在参与时没有心理负担。通过举办各式各样活泼有趣的体育活动,一定能吸引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积极前来参加,真正帮助学生做到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体育、走向健康人生。3.3加强宣传、改善生活习惯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强身体素质方面的宣传,通过拍摄一些微型宣传片和公益广告,鼓励学生进行健身运动,让学生从现在做起,改善生活习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同时,要积极发扬健康的宿舍文化,改变当前游戏为主的宿舍氛围,让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4个人积极参与健身锻炼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本身就是学生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关键之处并不在学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意识,积极参与健身锻炼。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晨练活动不仅能有效锻炼身体,更能够全面提升个人身体素质。学生在早晨要养成早起的习惯,积极参加晨练活动、科学进行晨练活动,在晨练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除此之外,学生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并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然不高,学生的体育锻炼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满足国家、民族、社会、学校及个人发展的需求,学校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多举办趣味性体育活动、加强宣传,改善学生的个人生活习惯,学生个人要积极参与健身锻炼活动,走出寝室、走向体育、走向健康人生。

参考文献:

[1]王记生.河南高职学生大学期间身体素质变化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5(4):100-101.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100-0101

中职计算机研究性学习是指计算机专业教师运用富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实践课题,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综合知识解决课题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和理解客观的事物规律,科学全面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以自由探索和创造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最终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下面,就研究性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了解研究性学习内涵,奠定开展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引导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学习方法的研究性及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对学习技能的掌握,更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这对学生整体学习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教学的教学地位已然发生改变,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的需求也在悄然转变,使得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担负起了更多社会责任,为研究性学习在中职学校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相对普通教育而言,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技能上的认同感,这正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力条件。其次,中职学校的课程结构分为文化课、专业课、通用技能课、综合活动课四大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择课程,这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课程基础。再次,中职学校创业训练、实习活动、调查实践等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在积极实践技能的同时,更加快捷和迅速地获取知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契机。最后,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他们不会像普通高中生那样付出学习的精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为学生拓宽学习渠道,也能避免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具有可行性、必要性,以此为切入点,正是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革新的有效途径。

二、适应教学实际需要,实现教育目标融合性

1. 转变传统学习观念,设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中职学生大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必要的精神基础。开展研究性学习前,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动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确此次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中职学生正处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最佳时期,设置与学生生活相契合的研究性课题,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学习计算机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自己所学内容在当前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能激起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探索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机的无穷魅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针对具体学情,保证课题难度适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确定研究课题时,教师可以交给学生自己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指定。但无论哪一种方式,教师都应立足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适度延伸,确保研究课题的难度适中。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教师在确定课题时也可适当有所区别,比如对于艺术修养较高的学生,可为他们选择一些动画设计或网页制作等研究性课题,以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材的研究性学习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思路或理论上的,要真正做好研究性学习,教师还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确定课题,并将课题放入生活及企业生产经营等大环境下,让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以课堂小组为单位,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所需,更是学生适应社会所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开展计算机研究性学习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交流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在课题确定之后,教师可以课题小组为学习单位,在明确所选课题的预期目标和成果基础上,让学生在组内相互协作,共同制定明确的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召开课题进展报告会了解每个学习小组的课题进展情况及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纠正学习小组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三、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以生为本,重视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重视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意识的培养,不断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上一篇: 小学语文教师观课报告 下一篇: 林地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