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26 02:19: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二年级上册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学声部

1.

复习母鸡下蛋的叫声(咯咯咯咯哒)

2.

教师模仿3遍母鸡叫声,学生听便哪一遍的音高是低的?

3.

师生一起模仿母鸡叫声

4.

教师跟伴奏音乐《母鸡叫咯咯》进行模仿,生听

5.

师生一起跟伴奏音乐模仿(此环节摄入音乐知识、音乐情感素养,声音的强弱、情绪的表现)

(1)

用最小的声音演唱

(2)

放大一点声音

(3)

用轻巧活泼的声音

(4)

高兴、兴奋的声音

二、学习歌曲

(一)聆听律动

1.

揭示课题

鸡妈妈下蛋的心情和你们刚才的心情是一样特别高兴的,作曲家将母鸡下蛋的情景编成了一首歌,名字叫做《母鸡叫咯咯》

2.

聆听、律动

4遍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律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律动技能及表现力,不同的律动动作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在音乐背景下进行律动,配合音乐的节拍和节奏

,增强了学生聆听音乐的节奏感,在聆听中律动,使学生在无形中感知音乐节奏特点和旋律特点,使学生在无形中熟知音乐)

2遍音乐请个别学生上台表现(对于大方、表现力强的学生来说,给与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对于内向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表现力和自信心的好机会)

(二)演唱

1.学唱歌曲

(1)师生接唱,纠正问题

(2)师生互换接唱,纠正问题

(3)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4)藏歌词,调皮的歌词藏起来了,你能把它唱出来吗?(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前期学生已经将歌曲全部学会,此环节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学生演唱也会非常有成就感)

(5)小指挥家环节教师指挥、变化学生指挥(此环节学生积极性很高,在教师的不同变化中学生积极性得到保持,并且达到了再次复习歌曲的目的。学生在指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学会了指挥的技能,并且是激发学生表现力和自信心的好途径)

2.加入二声部

仔细听,老师加入了什么?

(1)

听教师二声部(咯咯咯咯哒)加入到音乐原唱中,仔细听教师于歌曲的配合,仔细听都加在哪里?

(2)

大家一起来唱二声部

(3)

老师来唱歌词,学生唱二声部

(4)

分组唱,一组唱歌词,一组唱二声部(引导学生相互聆听,声音的融合)(培养学生的配合力)

三、欣赏《我的小鸡》

1.

问:鸡妈妈眼中的小鸡是怎样的?

篇(2)

教学目标:

1.大胆尝试用手指印画,通过欣赏、观察范画作品,引导学生用手指印作画,并能够在指印上做出各种创意的联想。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感受手指印画的乐趣。

3.尝试进行手指印画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体验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利用手指印画大胆地创造出各种形象,并添画组合成有趣的图形。

教学难点:

感受手指变化后印画所带来的趣味性指印的联想和画面内容的组合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范画、颜料、调色盘、水彩笔、图画纸、指纹纸、湿纸巾等。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以《手指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出示课件)小小手,真能干,十个指头本领大。蘸蘸颜料印一印,添添画画真有趣。

同学们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

十个手指头也有秘密,大家看一看,发现了什么?

那么手指蘸上颜色印出指纹,我们可以让它变成什么呢?

二、出示范例,引导学生欣赏

出示课题《小小手》,课件展示范例,了解指纹添画的奇妙之处。

三、结合儿歌,示范指纹添画的画法,学生体验。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我是怎么让指纹大变身的。

2.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示范指纹画的画法。

儿歌:小小手,真能干,十个指头本领大。蘸蘸颜料印一印,擦干手指换颜色,然后拿笔画一画,马上变成桃子,,色彩干净又美丽。

3.(出示课件)你能把这个指纹变成什么?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四、操作实践,体验创作的乐趣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表现真棒,你们的手指印会怎么变呢,老师很期待看到你们的成果,用添加的方法,把你印出来的手指印也来变一变吧。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始创作(配乐)

2.学生们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疏通难点。

五、展评添作、体验成功

1.展示作品,贴在板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评一评,选一选谁的作品画面最漂亮、谁的想法最有趣、谁的颜色最鲜艳……

篇(3)

教学内容:课本P3页

教学目标:1.信息收集

2.图式

3.教学建模:加与减

【教学重点】

能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数据,看懂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小猫捞鱼图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收集)

你想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二、信息的处理

建立加或减的数学模式

1.鱼缸里原来有几条鱼?

建立图式:

捞出(

)条

鱼缸里还有(

)条

鱼缸里原来有几条?

建模:捞出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鱼缸里原有的条数

算式:

答:

2.现在,桶里的鱼多还是鱼缸里的鱼多?多多少?

建立图式:桶里有(

)条

鱼缸里比桶里多多少条?

鱼缸里有(

)条

3.你有更好的方法吗?(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列举另外几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另一幅小鸟图

说说图意,列式解答。

2.看图式解答:

⑴红花有38朵

黄花有?朵

一共有60朵

⑵小丁养了24只白鸽

小巧比小丁多养9只

小巧一共养了?只白鸽

3.讲故事,提问题并列式解答

二⑴班种16盆花

二⑵班种24盆花

4.自编题自解答

小结

第二课时

巧算

教学内容:课本P4-5页

教学目标:1.能力培养:反向变化、同向变化

2.巧算

3.培养学生灵活分解和运用计算规则来解题的能力,也就是计

算策略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出示3组加法口算题,比一比哪组算得快,你有什么好办法?

小结规律:一个加数增加一,一个加数减少一,和不变。

2、出示3组减法口算题。(方法同上)

小结规律: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一,差不变。

一、创设情景

昨天我们只游玩了一座美丽的海岛,你们想不想继续游玩下去吗?

小巧和小亚开着游艇已经来到了另一座海岛旁,可是他们必须解答出下列一组题,才能登上岸。

26+18=

25+19=

24+20=

这三题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69+16=(70)+(

)=

29+33=

45+48=(

)+50=

54+28=

38+17=(

)+(

)=

47+16=

小结: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小巧和小亚顺利地过了关,上了岸。我们再来看一看,小胖和小丁丁碰到了什么问题?原来他们要完成这样一组题目:

82-67=

83-68=

84-69=

85-70=

小朋友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练一练:61-23=(

60-22

59-21

58-20=(

小结: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三、游戏练习(快乐3级跳)

73-19=(74)-(20)=

73-19=(

)-(

)=

73-19=(

)-(

)=

73-19=(

)-(

)=

73-19=(

)-(

)=

85-47=

71-34=

76-49=

52-23=

67-28=

83-65=

四、总结

做加法时,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做减法时,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第三课时

方框里填几

教学内容:课本P6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利用图式与加减之间的逆运算来解方程。

2.培养学生多元思维、一题多解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逆运算来解方程(不出现“方程”的名词)

教学准备:小圆片、课件(小青虫吃树叶,树叶上有算式)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填一填

直接出示34、22.56三个数字在左边,右边是空格填空,鼓励学生用图式来解。

34

22

56

34、22.56、

+=

+=

-=

-=

二、小青虫吃树叶

用课件引入:出示一张树叶,上面有完整的算式,一条小青虫爬过来吃掉了算式中的一个数,要求小朋友把它补上去。请线段图帮忙:

44

62

44+=62

缺数分三种情况:⑴缺一个加数

⑵缺减数

⑶缺被减数

一次引入一种情况,分别从每一种情况中导出一个图式,将带的等式解出。

学生也可以直接由加减之间的关系求出里的数字。-b=c,=b+c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地在没有辅助工具的帮助下完成。

+11=34

53-=27

-42=16

19+=46

88-=53

-29=43

四、总结

篇(4)

长乐一小二年级4班

毕华琳

教材分析

“分物游戏”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起始课,教材主旨是让学生通过“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为学法,体会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由于二年级学生年纪小,动手操作能力低,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很模糊,很难在实际操作中活动中,一下子把物体平均分好,所以教材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在“分桃子”活动中,通知两只猴子分4个桃子,每只猴子分2个,让学生体会到,每只猴子分到的同样多,这样分就是“平均分”;在”分萝卜”活动中,通过“一根一根地分”、“2根2根的分”…

…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份物体,分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按照相同的个数,一个或几个按顺序去分,最后每人分得的数量是相同的;在分骨头的活动中,通知3只小狗分15根骨头,让学生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每份是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想一想,说一说”活动中,让学生根据前面分的过程,把分法有条理地说出来,旨在让学生懂得为了在分的时候不出错,要一边分一边作好记录,从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有关乘法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这些都为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画一画)或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分一分”活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课件、猴子图片,桃子图片、兔子图片、萝卜图片、图形若干。

学具准备:圆形20个、三角形3个。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总课时:1

本课时:1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去参加小熊的生日会吧。看看还有谁到场了(小猴、小兔、小狗)。

小熊很热情的为他的伙伴准备了许多食物,可是这时他正皱着眉头发愁呢!原来小熊在为怎么分食物而烦恼呢!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小熊分一分食物吗?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好奇、好新、好动,创设故事性的情景,可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用生动的故事情景去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实践操作,体会平均分。

1.

分桃子。

猴子兄弟来了,小熊细心地为他们准备了4个桃子。

你准备分几份?(2份)为什么?(因为有两只猴子)

可以怎么分呢,谁来说一说?(指名反馈)

你觉得哪次分的公平?为什么?(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教师板书:同样多)

小猴也觉得小朋友分的很公平,高兴地开始享受它们的美食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用图片分一分,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同样多”“一样多”。)

2.

分萝卜。

这时,3只小兔也来了,看看小熊为他们准备了什么?(萝卜)

你从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3只小兔,12根萝卜)

你们可以公平地把这些萝卜分给这3只小兔吗?

请你用三角形代表3只小兔,用12个圆片代表萝卜,分的时候把你的过程摆出来,也就是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你每次给小兔分了几个,分了几次?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指名板演)

(指名板演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第一次给每只小兔分了几根萝卜,第二次呢?)

他分的公平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可以怎么分?(指名板演)

不管分几次,每次给三只小兔分一根,每只小兔分到的都是4根萝卜。

总结:每只小兔分的一样多,每只小猴分的同样多,在数学里我们把这种分发叫做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小兔也很满意大家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在已有的经验上再次体验提升,学生不但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还懂得了分发的多样性。)

3.分骨头

可爱的小狗在一边等不及了,小熊为他们准备了15根萝卜。

请你把这15根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平均分给三只小狗”什么意思?(就是每只小狗分到的同样多)

用三角形代表小狗,用圆片代表骨头,动手分一分吧。

请你分完之后把你的分法讲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板演)

还有其他方法吗?老师也想让你上来摆一摆,但是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如果老师让你上来摆,这位同学的就没有了,老师特别想把这位同学的保留下来,怎么办?(那这个方法画下来)老师用圆代表小狗,那可不可以用三角形?用小竖线代表骨头。(教师一边描述一边讲学生的方法在黑板上画出来)

用这种方法把你刚才分的过程画出来。(教师巡视,找不一样的方法2~3个)

生1解释自己的方法。

(教师展示生2的方法)你们能看懂他的方法吗?那我请一名同学来解释一下。(请另一名学生描述)他描述的和你想的一样吗?

小结:我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熊给小猴、小兔和小狗分到了美食,虽然我们分的方法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结构小动物们都很满意,因为每个小动物分到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三.

巩固练习。

1.你们会判断平均分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三幅图,学生判断是不是平均分,怎样移一移就是平均分了?)

2.分桔子

小朋友们今天可帮了小熊大忙了,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桔子。数一数吧。(教师强调按顺序数)

你可不可以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呢?用18个圆片代替桔子,把它们平均分成几堆都可以,把你分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老师现在把这4种方法放在一起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分的堆数越多,每堆分到的桔子数越少。

四.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分一分”的活性你学到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要用平均分解决的问题,请你找找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板书设计:

平均分

同样多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篇(5)

1、能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学飞》。

2、通过听赏、演唱、表演、创编等活动,能随乐进行歌舞表演,感受音乐的美好,表达音

乐内容。

3、通过歌舞表演,提高综合表演能力,培养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学飞》。

2、能用不同的声音、表情、动作来表现老麻雀和小麻雀的不同神态表情。

教学构思:

以听、说、唱、图片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律动和发声练习

二、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听,是谁发出的叫声?(出示小鸟鸣叫声)

师:看,你们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评价语:会观察,会思考的孩子)

师:原来是雀妈妈带着小麻雀在草地上学飞呢。(出示课题:学飞)你们知道麻雀是怎么飞的吗?今天老师来演一演雀妈妈是怎么飞的。(边唱边演)今天我们就随雀妈妈学飞吧!

三、听赏

师:安静听并思考,歌曲为我们讲诉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复述)根据音乐故事我们可以把歌曲分为两个部分。

四、起飞的动作

1、师:有谁来模仿一下小麻雀起飞的样子?

带动作读歌词;讲解八分休止符(休止符的运用恰当的表现了小麻雀开始学飞时的小心翼翼的感觉);完整跟读。

五、学飞的技能

师:起飞的动作大家学得有模有样啦,现在雀妈妈想带着小雀到山的那边玩儿,看看山那边的世界,可是山那么高,那么陡,要怎样才能飞到山那边呢?现在雀妈妈告诉我们一个秘诀(出示后半部分歌词)

观察老师的肢体动作第一遍老师带读;再次纠正节奏;(引导雀妈妈的神情与动作);

观察老师的肢体动作第一遍老师带读;再次纠正节奏;(引导雀宝宝的神情与动作);

创编中心词;雀宝宝:来!雀妈妈:对!

分角色读歌词;

师:雀妈妈教了雀宝宝几个动作?(生

:三个)

六、歌曲学唱

师:雀妈妈为了让雀宝宝飞的更好,把学飞的秘诀编成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听的时候看课本,注意歌曲的演唱顺序。

1、听录音

2、师范唱小声跟唱

3、完整唱后纠正不对的地方

4、分角色演唱

七、完整表演

1、随乐表演

2、个别表演

八、小结

篇(6)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健全。因为这节是讲述活动,特别针对学生讲述时语言拖沓、抓不住重点这一问题,我觉得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语序结构来讲述看到的内容的确很有必要,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因此,我选择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欣赏动画,理解动画内容,尝试按一定的语序结构讲述动画内容。

2、通过观察,想象动画中角色的心理,并愿意用语言加以描述。

教学重难点

能积极参与讲述活动,大胆讲述。

活动准备:

动画片、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1、师: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想看吗?

学生:想看

2、师:请小朋友安静地看动画片,找一找:里面有谁,有谁,还有谁?(鸭妈妈、小鸭、猫)

3、师点击播放动画,学生欣赏。

4、师提问,找一找:动画里有谁?(学生回答出一个,教师就出示相应的图片。)

学生:动画里有小鸭子、猫和母鸭

师:哦,承博源看得真仔细,把动画里的三个小动物都说出来了。她刚才说到母鸭,小朋友有没有更好听的话啊?

陈滢:我觉得是鸭妈妈

师:好听吗?那我们就说鸭妈妈好吗?

5、师:谁来连起来说一说,动画里有谁?有谁?还有谁?(学生说,师指图片)

学生:动画里有鸭妈妈、鸭宝宝和猫

师:真好!说得真完整。

6、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7、学生齐说:动画里有鸭妈妈、小鸭、猫

二:分段欣赏,引导讲述。

(一)师:刚才动画片里鸭妈妈、小鸭和猫之间发生了有趣的故事,想不想再看一遍?那我们来看第一段。

看看,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后来怎么样了?

1、师点击播

放放动画,边提问:在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后来怎么样了?

2、师:谁来说一说,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其他小朋友做小评委,听听他有没有把动画片里放的讲出来?(学生说出其中的情节和人物,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在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后来……)

学生:鸭妈妈在河边生了一个蛋,准备下河游泳,后来猫来偷蛋。

3、师:这位小朋友讲得真棒!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赵老师听到他讲到了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出示池塘图片),讲到了故事里有谁?(鸭妈妈),讲到了鸭妈妈在干什么?(鸭蛋),还讲到了后来猫把蛋怎么样了?对,偷走了。(猫)真不错。

4、师:其他小朋友看着小图片,也来试着讲一讲这一段故事,好吗?好,开始吧。(学生讲,师个别倾听)

5、师:谁来讲给大家听?

学生:(边说边指图)鸭妈妈在河边生了一个蛋,准备下河游泳,后来猫来偷蛋。

师:恩,他讲得真好,他讲到了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后来怎么样?用一两句话就把这段故事讲出来了,让人家一听就明白,真了不起。

6、师:画面上有一个动作:师示范偷蛋。你们有没有看见?猫是怎么走过去的?怎么样拨开草丛?抓了蛋转身就跑?怎么样跑的?有多快?

学生:猫轻轻地走到草丛后面,轻轻地拨开草,抓了蛋很快很快的跑。(学生边说边配动作)

7、师:我们一起再把这一段故事讲一讲,把猫偷蛋讲得精彩一点。

学生齐讲:鸭妈妈在河边生了一个蛋,准备下河游泳,后来猫来偷蛋,它轻轻地走到草丛后面,轻轻地拨开草,抓了蛋很快很快的跑。

师:真棒!看来我们小朋友都会讲了。

(二)师:猫偷到蛋之后,还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对吗?想不想往下看?

学生:想

1、师:那我们来看第二段,看看:猫逃到了哪里?它在干什么?后来怎么样了?

师播放,学生观看。师在适当地方加以提示)

2、师:谁来用刚才的方法,把这一段故事讲一讲,让人一听就明白?

学生:猫逃到家里准备吃小鸭,后来鸭子逃到老鼠洞里去了

3、师:这位小朋友讲得真清楚,她也讲到了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最后怎么样?(边说边出示小图片)

4、师:小朋友向她学一学一起来讲一讲。

学生齐讲:猫逃到家里准备吃小鸭,后来鸭子逃到老鼠洞里去了

5、师:哎!赵老师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小朋友愿不愿意来帮助赵老师啊?

学生:愿意

6、师:请小朋友猜一猜:猫打开蛋发现是小鸭子,你觉得猫会对小鸭子说什么?(出示图片时师做惊讶状)

学生:我刚好肚子饿了,我要吃了你

7、师:当小鸭子听说猫要吃它,它又会怎么说呢?跟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个别询问)

学生:你如果把我吃了,我妈妈会找你的,你也会死的

师:这只小鸭子真聪明,讲得真好。

8、师:老师要请小朋友上来表演猫和小鸭的对话。

学生表演:猫:“我刚好肚子饿了,我要吃了你”

小鸭:“你如果把我吃了,我妈妈会找你的,你也会死的”

师:表演的真不错。

三:完整欣赏动画,讲述故事

师:这个猫和小鸭的故事有趣吗?想不想再看一遍了?这次看的时候要仔细地观察一下里面猫的动作和表情,想想猫和小鸭之间会说些什么?

1、师点击完整播放动画。

2、师: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把这个故事完整的来讲一讲。(教师个别询问)

3、师:谁来把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安静倾听)

篇(7)

1.使学生学会用“几时几分”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

2.学会用排除推理解决问题。

3.感受时间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教学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出示钟面①早晨,小公鸡喊小猪:“嗨,快起床吧。”小猪说:“再睡一会。”出示钟面②上午,小公鸡问:“我们一起去上学吧。”小猪说:“再玩一会吧。”出示钟面③中午,小公鸡说:“我们一起去教室做作业吧。”小猪嘟着嘴说:“再玩一会吧。”出示钟面④下午,小公鸡说:“我们一起去劳动吧。”小猪说:“再玩一会吧。”出示钟面⑤晚上,小公鸡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小猪却还在忙着赶作业呢!

(1)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2)师:同学们,你们说小公鸡和小猪谁做得好呢?师:小公鸡每天都按时起床、学习、劳动和休息,养成了非常好的生活习惯。

(3)汇报,引出: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集体订正。

二、合作探究

1.通过直观,引出“时刻”概念。

上课五分钟后,闹钟突然响了(老师事前拨好的),再让学生观察。这时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指出的位置是八点三十五分。(板书:闹钟响

8:35)

师:8:30和8:35我们是怎样知道的?(是从闹钟钟面上看来的)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的时间告诉我们一天当中某一特定的“时刻”(板书)。如上课时,时针分针指到8:30,8:30是上课的时刻;闹钟响时,时针分针指到8:35,8:35是响铃的时刻。我们平常说的六点起床,十一点三十分放学,晚上七点看电视“新闻联播”,六点、十一点三十分、七点指的都是时刻,它表示的是时针、分针所指的某一个位置的时候。

让学生说出几个学习、生活中常用到的“时刻”。

2.教学“经过时间”。

(1)引进“经过时间”。

师:从上课开始到闹钟响铃,即从8:30到8:35,中间经过了几分钟?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钟面教具再演示一次,先把时针、分针拨到8:30,然后把分针慢慢拨到8:35上,使学生看出两个时刻之间间隔是5分钟。

师:我们平常说的课间休息10分钟,爸爸每天工作8小时,都是时针、分针运行时经过的时间。

(2)感受时间。

①3分钟有多久?

师:我们来体会一下,3分钟有多久。现在我发给大家每人一张要求写出得数的口算卡片。(8:40老师宣布“开始算”,3分钟后,老师宣布“停止算”。问几个同学,各做了多少道口算题)

师:老师宣布“开始算”时是8:40,“停止算”时是8:43,中间经过了3分钟时间,就是说刚才做作业用去了3分钟时间。

师:3分钟时间虽短,但同学们口算了不少题,说明只要抓紧时间,时间短也能做许多事情。

②10分钟有多久?(10分钟就是课间休息那么长短的一段时间。)

③师:老师在“经过时间”的两个图里都标有一个“箭头”,你们能体会出它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箭头”表示方向,从8:30到8:35,从8:40到8:43。

师:对,“箭头”表示方向。这个“箭头”一直往前去,还表示时间是一去不回的。

你想,今天上午的8:43过去了,再来的8:43是晚上的8:43,明天的8:43;今天是×月×日,明天可是×月的×日了。所以我们要爱惜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过去了。

3.“时刻”与“经过时间”。

师:“时刻”与“经过时间”的意义不同在哪里?钟表上的时针、分针所指的每一位置,表达的是某一个时刻。前一个时刻到后一个时刻之差就是所经过的时间。时刻好比一条直线上的点,时间好比两点间线段的长(教师边讲边画图)。

师:还要注意的是,“时刻”表达成几点几分或几时几分,时间(经过时间)说成几小时几分。

4.教学例3。

读题目,提取题目中的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怎样解答?学生讨论解答的方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决思路。

你解答得正确吗?

在书中学会检验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94~95页练十三的4~7题。

四、归纳新知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时刻”与“经过时间”,初步掌握了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时间的方法。这节课是8:30上课,现在下课铃响了,请大家看闹钟上的时刻(9:10),这节课上了多少时间(40分钟)。在40分钟时间里,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希望同学们上好每节课,珍惜每个40分钟。

五、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2)

9:00

―9:15

―10:30

做完作业

篇(8)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连减和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的过程。

2.掌握连减和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连减和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先算花了多少钱”的两个分步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并认识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引入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前面学过了加减混合运算和连加的计算。

40+16+20

80-75+30

指名说出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并引导学生回忆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从而引出新课。

【讲授】探索新知

(一)连减计算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2.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分步的同学列成连减算式,留意先算花了多少钱的方法。并提示:看看这道题还有其他的算法吗?做完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老师看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开动脑筋,想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谁来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生:100-56-29

=44-29

=15(元)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这个算式,我们是按什么顺序算的?

小结:计算连减也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脱式计算的连减算式,我还看到了别的算法,你来说说还可以怎样算?

生:我是用竖式算的。

师:我们一起看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

5

9

4

4

2

9

1

5

师:计算连减也可以用连续竖式来算。

(二)认识小括号

1.师:刚才,我们都是用连减的方法算出了小华还剩多少钱。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可以先用买鞋花的56元加上买书包花的29元,算出一共花了多少钱?再用小华带的100元减去85元,就是还剩的钱。

教师随生答板书:56+29=85(元),100-85=15(元)

师:谁也是这样想的?你再来说说。

2.师:看来,我们先算花去的钱,再从100元里一次减去花去的钱就是剩下的钱。那,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合起来,写成一个算式吗?试着在本上写写。

学生写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写成100-56+29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你写的算式?

生:100-56+29

师:他是这样把两个算式写在一起的。你们同意吗?

生:这样写就是100元减买鞋的56元,再加上买书包的29元,应该是减去29元。

生:这样列式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结果是73元,不对。

生:这样列式的运算顺序就和分步的想法不一样了。

师:有道理。谁还想说?

生:这样列式,就不能先算花了多少钱了!

3.师:大家还是想先算56+29,那……怎么就能先算了?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个符号把先算的部分表示出来?好,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

学生创造符号,教师巡视,找到几种不同的符号,准备展示。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创造出了好几种符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这位同学画了一条横线表示先算;瞧,他把先算的部分圈起来了……咦?这是一个什么符号?(先展示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最后展示小括号。)

生:小括号。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这个符号叫小括号?

生:我妈妈告诉我的。(书上看到的。)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真会动脑筋,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符号。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谁跟谁的都不一样,弄不清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所以在数学上我们使用统一的符号——小括号。

4.师:(指:100-56+29)谁能给这个算式加上小括号?

师:这个有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学生试读。

师追问:100减去的是什么?你能读出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生:100减去56与29的和。

同桌两人互相读一读,再指名学生读带小括号的算式,并总结: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让学生自己将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补充完成。

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随之板书,指出写脱式时后算的部分要按顺序抄下来。

总结:计算还剩多少钱,我们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连续减去买鞋和书包的钱,也可以先算一共花了多少钱。

5.师:刚才,我们像数学家一样创造符号,并且认识了神奇的小括号。你知道它是怎么发明的吗?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数学故事。

(录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叫小括号,又叫圆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的。在采用小括号以前,人们要用很复杂的文字来说明运算顺序。后来,人们曾使用过括线“

”。例如60减35与12的和,在35+12上面画一条横线,表示要先算35+12。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计算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算式,如果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练习】尝试计算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①74-30-18

③74-30+18

②74-(30-18)

④74-(30+18)

先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弄清运算顺序再计算。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计算过程,并引导学生从数字、运算符号、计算结果中比较不同。

【练习】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2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重点交流运算顺序及结果。

2.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请学生读清要求后,再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请学生先说一说用100元买了哪两种商品,再说列式和结果。

3.数学冲浪:

下面算式中是否要加小括号才能使算式成立?如果要,怎样加?

67-20+25=22

18+47-35=30

87-50-21=16

55-63-43=35

小结:我们要根据需要添加小括号,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

【练习】畅谈收获

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篇(9)

1.

引导学生探索、实践“10的乘法”的形成过程,理解10的乘法含义,培养他们的探究和推算能力。

2.

熟练计算10的乘法,牢固掌握: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一个0。

3.

学会计算“乘加”与“乘减”的式题。

4.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10的乘法意义,熟练进行10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10的乘法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基础

1.

读读、写写

10+10+10+10+10=(

),乘法算式是:

3个10也可以说(

)是(

)的(

)倍。

2.

找规律填数

5、10、(

)、20、(

10、20、(

)、40、50、(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

看数射线,填一填(看媒体)

(1)小兔子一次跳几格?

(2)几个几?跳到几?

(3)试一试:画弧线、写出几个几,填数。

2.

摆牙签,说一说(看实物投影)

(1)10根一捆,摆1捆,可以说:1个10或10的1倍

1×10=10

10×1=10

……

师:一捆也不放,可以怎样表示?

(2)同桌试一试,说一说。

(3)填一填。

3.

观察等式,议一议

(1)看一看:观察左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右边一列算式有这样的特点吗?

(2)比一比: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交换因数,结果相同。(读一读)

(3)想一想:一个数与10相乘,在算法上有什么特点?你用什么方法记住10的乘法?

口答:12×10=?

4.

练一练,算一算

卡片抢答:

4×10=

10×6=

2×10=

10×10=

0×10=

10×3=

7×10=

10×9

=

三、实践体验,自建模型

1.

看图编题,算一算

(1)从图上你看到什么信息?编一道数学题?

可能有两种情况:

求一共有几支?

分颜色,求各种颜色的笔各有几支?

(2)渗透验证的思想:蓝笔+红笔+黄笔+绿笔=一共=10×10

2.

独立解题

(1)加强审题指导:有什么已经知道的条件?求什么?读题。

(2)加强解题的格式指导:单位名称、答句。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

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

先读再算。

(1)怎样计算:

8×10+7=(

8×10-7=(

读一读:8乘10再加7,8乘10再减7,也可以读:8个10多7,8个10少7。

(2)算一算

3.

结合实际情况运用。

师: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老师编了一道题,谁会解?

二(3)班有四组学生,其中3组,每组10人,还有一组有8人,一共有几人?

列式:3×10+8=38(人)

答:一共有38人。

4.

动脑筋:谁可以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算一算:

8×5=?,16×5=?

篇(10)

以下是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 容,懂事起就在父亲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一样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孝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 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看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手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噱咙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16、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相应的横线上。( )(3分)A.慈祥 B.慈善 C.慈爱 D.慈悲17、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2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却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本文与朱自清《背影》很相似,在内容上它们同是写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背影》处处紧扣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本文则侧重写 。体现了父恩难忘。(6分)

答案1.D 2.D 3.C 4.A 5.A 6.D 7.D9.司机的行为可以理解,因为当今社会诬陷好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司机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依然心存善念,救助老人,是值得肯定的。或:司机的行为不正确,因为人要常存善念,司机在救助他人之前,不应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应以救人为先,急人之所急。10.范爱农(1分)《范爱农》追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 活片段(1分),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1分),表现了作者对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1分)1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阿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样写的作用是:既表达了父爱的深沉,又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关注。13.三次对话都很简短,但都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无限关切和爱。 14.第一次看见父亲爬月台那老态龙钟的样子,“我'无限激动,流泪了。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看不见了,“我’’深感父爱的深沉,又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眼泪又来了。 15.略16.C 17.抱我串门,背我看病,搂我入睡。 18.对父亲的牵挂和思念。19.连夜给父亲买抢救药,写信求药方,为父亲按摩,“我”在奔丧中的表现。 20.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一种内疚、遗憾的感情。 21.回忆父亲的往事 “我”孝行不孝的表现。

上一篇: 大学学生会办公室工作 下一篇: 人才流失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