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1 02:00: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从事数学教学多年,经常听到同行抱怨学生:不好好听讲,讲多少遍还不会?学生一脸茫然。我不禁思考这个问题:难道该责怪学生吗?我们在讲课前不断地整理教学思路,不断地将解题方法“简益求简”三尺讲台上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学生惊叹佩服老师的博才多学,教师带着一脸的满足走出教室,却为何收效甚微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方式才是数学学习的最佳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技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是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二、数学的自主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高质量的数学自主学习不完全等同于学生自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学,数学学习主要涉及理性思维,完全得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自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数学的自主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1.从学生的接收信息来看: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由于不同形式的表述语言所导致地接受方式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数量和程度会因人而异。比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课题学习中有的学生擅长接受符号语言,有的学生倾向于图形的形象理解,大多数不习惯文字形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围绕数学内容传递相关信息,由学生自主判断所要接受的信息,自主选择接受方式。
2.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角度看:当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学习数学时,可以自主地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方法。这个过程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不能只将现成的答案和结果告诉学生。当学生积极主动的是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于头脑中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并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获得心理意义的理解时,他就已经自主学习了。因此,所有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才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口号。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必将成为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他与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样,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设计:
1.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以现实的有趣的书学情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会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实践、归纳、类比、思考、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主动学习。但教师的行为必须具备三个主要条件: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在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等环节中让学生自己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进行探究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等等。开始学生单独学习,老师适时点拨;而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是自学成果得以不断的辐射、扩散。教师在如何分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此来保证每个小组大致相同的学习水平,有效的互动、交流。
3.利用多媒体搭建展示平台。学生初步学习后,要检测学生是否会数学的思考,即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方法和知识去解决。但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由浅入深、逐渐递近、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成果,促进全班范围内学生的交流。教师在评价是不应以能否解决出问题为唯一标准,而应在思考的深度、方法的创新、审题准确、计算方法灵活等多方面评价。值得一提的是不能忽视学生的错误。应该建立一个错误展台,师生共同搜集,共同讨论错误的原因及改正办法,对课堂上产生的所有学习结果都充分利用。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是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正如鲁迅先生向往的百草园一样丰富多彩,相比之下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数学教学又何尝不是?把老师滔滔不绝的传授改为学生孜孜不倦的探索,又怎么能有老师埋怨、学生茫然?自主学习的课堂将是我们师生的百草园!
参考文献
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本文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双重声音、景物描写与学究其三个部分进行细读的分享,希望能对教学这一课的教师有所启发。
一.双重声音
所谓双重声音是指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文中我们能发现作为儿童身份的鲁迅与写作本文时45岁的鲁迅这两重声音,那么我们是如何发现双重声音的呢?以下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到这样几处细节。
第一处是在文章第四段长妈妈讲故事的那一段中,文本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按照一般的叙述习惯,是不会出现前面的“后来呢?”而会直接说“后来,老和尚…..”,所以“后来呢?”是紧接着前面的包袱下来,而产生这个疑问的对象正好是作为儿童的鲁迅。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一定会希望结局是什么呢?而发出这样的疑问。而作为大人角色的鲁迅则用另外一种语气来回答,所以第二个“后来”的“来”字需要在音长上拖长一些。而第一个“后来”语速会加快,表达一种急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示范朗读这一段的时候,需要注意到这一点。透过这一小部分的文本细读,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而从这一点出发,而来细细体会作为中年的时期的鲁迅对于他曾经的童年生活的感受。
第二处则在文章的第十五段中,有一段话“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这段话语的说话风格很显然是与其他的语句不同的,有文言文中常用的“所…者,乃…”这样的句式在其中。在进一步深思我们不难发现这里实际上作为,成人鲁迅对先生的一种调侃。而作为儿童的鲁迅是无法真正知晓为什么先生不回答“‘怪哉’这种虫,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所以双重声音又一次出现了,透过这一分析我们更能体会到的是鲁迅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走进他童年的回忆里的。
二.景物描写
如果细读第二段中的景物部分的话,我们一般都会从景物所隐含的季节信息来分析这一段中景物描写的顺序。但是如果我们打破这一分析定式,单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一句作为例子,我们可以试想能否可以将它们出现的顺序打乱来进行重新排列呢?先出现石井栏,然后是桑葚或皂荚树或菜畦?还是说鲁迅在考虑这些景物出现的顺序的时候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个顺序,何首乌成熟的季节是9-10月左右,而覆盆子的成熟时期则是7-8月,但是在文章中“何首乌”出现在“覆盆子”之前。所以很明显这里出现的所有的景物不都是按照他们在一年中出现或者成熟的时间来进行排列的。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儿童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认知心理的变化,从看到的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到听到的声音(黄蜂,云雀,鸣蝉,油岭,蟋蟀),到触摸到的景物(翻开,用手指按),再到相信神话故事的真实发生的事情(何首乌像人形),再到具有挑战的意识(不怕刺摘覆盆子,捕鸟)。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些景物伴随下儿童鲁迅的成长足迹。研究鲁迅文学的专家李何林认为,“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对于儿童心理的情的体会我们可以通过细读这些景物描写的顺序获得。
3、三味书屋里的学究气
一、第一环节―――导
要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当中重教轻导、一言堂,包办代替、不放手的问题,要采取学习目标引导或者导学案引导的教学思路,让教师在课前利用多种手段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并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所要学的新知识。这个环节大约要用去10分钟左右的时间。
二、第二环节―――研
这个环节要解决教师多预设、少生成,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大约要用去3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研这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四个步骤,既合作、探究、反馈、拓展。加上第一环节:导和第三环节:验,构成课堂教学的六步。
1.合作。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互助学习、交换心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学生的自学、同桌之间的交流,完成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
2.探究。这是一个生生互动、研究探讨的过程,就是在自学和同桌之间简单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小组内部的研究、讨论,对自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简单的应用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当中,教师主要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同时也进行必要的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参与和引导下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明确简单的或者说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知识,同时解决在合作当中学生未能完成的知识点,明晰问题的所在,在学生的头脑当中形成知识的基本框架,并能够运用知识点适当地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反馈。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答疑解惑过程,教师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进一步帮助学生明晰新知识,并通过对基本问题的解决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当中形成基本的思路和框架,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重点强调知识点,引导学生理清教学内容的条理,并明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4.拓展。这是一个知识应用、拓展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训练,如,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角色的转换等,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没有明显的界限又可以相互兼容,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者学期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也算是管理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给教师们留有的空白吧。
三、第三环节―――验
学校的后山是一个长满青草的山坡。洛小每天下午放学都会到这里来呆上一阵,一直到太阳下山她才会收拾好书包回家去。这里被洛小称之为百草园。
远远的,有个人朝这边走过来了。洛小像只灵活的猫,迅速躲到了一棵大榕树后面。原来是乐佚明。他一只手背在身后,另一只手拿着英语书,边走边大声朗读着英语课文。风吹过来,荡起乐佚明长长的头发。
洛小没有想到,她会在这里遇见这个全校有名的乐佚明。这是她的百草园,而现在,这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百草园,洛小的心跳突然就有些加快。
有人在身后突然喊她:“洛小,洛小――”洛小慌张地转头,却一个不小心,脑袋重重地撞在了树上。抬起头,正好遇上乐佚明看过来的目光。那一刻,洛小感觉到无尽的尴尬,狼狈,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哎,都怪那该死的安北不早不晚,偏偏这个时候跑来找她。
洛小
洛小在林荫路上走来走去。她的白色新裙子在这条绿色的小路上格外耀眼。虽然她的小腿还不够纤细,不够衬托出裙子的飘逸,虽然她的皮肤不够白,不能够给别人造成白雪公主在这里玩耍的假象。可她还是高兴地跳来跳去,自得其乐。
哗啦啦。哗啦啦。是谁的单车在唱歌?洛小扭过头,看见安北按着车铃一路晃荡过来。
“洛小,你感冒还没好,怎么又穿起了裙子,来,快把药吃了。”安北跳下车,从车筐里取出了一个小匣子,里面是各种各样的感冒药。安北是个心细的女生,预备了很多药,每当洛小生病的时候,安北就会照医生的吩咐按时让洛小吃药。
周围有男生吹着口哨骑着单车过去,一个男生说:“那么胖还穿白色的裙子。”另一个男生说:“分明就是丑人多作怪。”然后就是他们哈哈的笑声。
车子走远了,洛小的眼泪却落了下来。是不是,这样的她,不够资格去喜欢别人,尤其是那么优秀的乐佚明?
安北拉拉她的手说:“别理他们,懂什么啊。我买甜橙给你吃好不好?”可是那一刻,洛小的心,还是狠狠的痛了。
乐佚明
学校里的乐佚明,是个桀骜不羁的少年。可是,他的成绩那么好,好到让所有人羡慕让老师也对他纵容有加。乐佚明留着长长的头发,后面扎一个小辫,阳光下,他的眼神清澈,让所有见过他的女生连连尖叫。
看过香港电影《虫不知》后,洛小觉得,乐佚明就是那个阳光少年陈柏霖,明亮的眼神,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可惜她不是那个会“咯吱咯吱”和虫子说话的梁洛施。她没有那么可爱,也没有那么漂亮。她是个普通的女生,可能还有那么一些不好看。
可是,她居然收到了乐佚明写给她的信。是在一个充满花香的早晨,绿色邮筒里静静躺着的那个白色信封,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几个大字:周洛小亲启。
“你好,曾在校报上看过你写的文章。很有才气,很佩服你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和你交个朋友吗?”
白色的信纸下方,落款是乐佚明。
洛小的心仿佛要从胸腔里跳出来一样,那样的欣喜。是的,她不再是孤孤单单地喜欢乐佚明了,他告诉她,他很欣赏她。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吗?
那一夜,洛小从未有过的失眠了。
安北的外婆
洛小拿着信开心地去找安北。安北正在她外婆的书店里帮忙。洛小过去的时候,安北正抱着厚厚的一摞书从后面出来。
安北的外婆戴着厚厚的眼镜坐在收银台后面,盯着每个进进出出的人。这个书店叫“三味书屋”,是安北外婆开了十几年的老书店了。虽然书店是安北的外婆开的,可是外婆却从不让他们在书店里看那些书。
每当洛小和安北翻看书架上的那些书时,外婆总会从眼镜后投射出两道严厉的目光,然后凶巴巴地说:“还不快去上课,年纪轻轻地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在社会立足。”在外婆的说教中,她们俩总会落荒而逃。
洛小和安北躺在草地上看落日,安北说:“你看吧,我就知道你不一般。你写的那些文章,不知道吸引了多少男生的目光呢。”
“等我们毕业了,我还能再见到乐佚明吗?”洛小忧心忡忡地说。
安北伸伸懒腰,“我可是知道,乐佚明毕业后会考去北京的。他成绩那么好呢。”洛小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远处那轮要落下去的太阳。
洛小
从那以后,洛小开始勤奋地学习了。已经高三了,没有多少时间了。
可是,洛小依然还是会和乐佚明通信,见到面,他们也会礼貌地点头微笑,一切秘密都隐藏在那一张张白色信纸里。这是谁都不知道的秘密。
乐佚明会在信里对洛小说,你今天的枫叶发卡很特别,很适合你。”然后话锋一转,他又会说:“今天看到年级排名了,你是第256名,要努力啊。
洛小也会在信里回他,谢谢你留心,我也看到了,你是第7名,等着吧,我一定会追上你。然后她也会话题一转,冬天要到了,你的头发那么长,不用买帽子也一定会很暖和吧。
洛小和乐佚明走得越来越近,偶尔,她也会用调侃的语气和乐佚明开开玩笑。洛小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自卑的她了。
就这样,他们一来一往地交换着心里的话。时间慢慢地过去了,离高考没几个月了,快到夏天的时候,乐佚明在信里说,你的名次已经到前50了,真厉害。高考后,我在北京等着你。
安北
很快,高考结束了。
在高考结束后的那个夏天,洛小再也找不到乐佚明的下落了。他仿佛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一样。洛小失落极了。自从高考后,安北的外婆已经允许她们在书店看书了,那么多好看的书,洛小和安北天天在书店里看书,慢慢地也就不觉得那么孤单了。
一天傍晚,洛小在百草园躺着看天,安北远远地跑过来喊她的名字。洛小站起来,看着大口喘气的安北。安北拿着通知书,“洛小,恭喜你,你可以去北京了。”
通知书上的几个大字真刺眼,可是看到它们,洛小心里却那么温暖。她没有辜负他们的约定,她终于可以去北京找乐佚明了。高兴之后,洛小才想起她一直都忽略了安北。她问她:“那你呢?你去哪里?”
安北扬扬手中的通知书,“我说过了啊,高考后,我在北京等着你。”
多么熟悉的话语,多么熟悉的语调。是的,那是她最亲爱的好朋友安北,她用她的努力帮助洛小度过了那段黑色的岁月,她用她温柔的心融化了洛小曾经那颗自卑的心。
那乐佚明呢?洛小问她。安北温柔地揽过洛小的肩膀。傻瓜,最懂的欣赏你的人,最爱你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啊。
安北是最最可爱的一个女孩子,洛小哭红了眼睛。
三味书屋
在三味书屋里。洛小和安北坐在地板上看书。已经是秋天了,很快,她们就要踏上远去北京的火车了,心里是兴奋,也是留恋。
洛小心里的孤单除了安北再没有别人可以了解。9岁那年,洛小的父母分居两地,再不来往。固执的洛小跟着爷爷奶奶住在大房子里,爸爸妈妈会每月寄很多钱来,可他们不知道,洛小的心早已经成了一片荒芜。遇见安北的那年秋天,洛小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和她同命相连的人很多,安北就是一个。
安北一直和外婆一起生活,安北的爸爸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安北的妈妈改嫁外地再也没有回来。坚强的安北给了洛小无尽的希望和信心,洛小永远都记得,她在一次下雪的深夜发烧,打不到车,安北背着她在雪地里走了快两个小时才走到医院。
外婆去仓库拿书了,洛小去前台帮忙收款,却无意间看到了厚厚的一沓A4纸,那些纸上密密麻麻都是外婆工工整整的字迹。那些字迹,是洛小无数次看到过的,那分明就是乐佚明的字迹啊。
我将“乐园”作为执教切入点,预设了几个问题:
1.首段中,鲁迅如何介绍百草园?
明确:引出“乐园”,展开课堂。
2.百草园中有哪些乐趣,让鲁迅难以忘却?
明确:让学生畅所欲言,感受乐趣。
鉴于学生普遍缺乏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对雪地捕鸟存在认知差异。为吸引学生兴趣,以视频作为辅助,让其在美好纯真的年纪里,与鲁迅一同感受那份快乐和天真。
3.百草园中有很多乐趣,难道“三味书屋”中就没有吗?
明确:我不赞同“三味书屋片段是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大力批判”的观点。仔细研读本文之后,并没有在文字中窥见任何批判的意味。
我看见的,是幼年鲁迅求知大门打开后的新世界,是成年鲁迅不忘在课堂上描绣像的单纯和执着,是中年鲁迅对私塾先生寿镜吾的尊重和敬爱,永不忘师恩的深情。
在与学生探讨时,他们细心地捕捉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情。我的学生,不是人云亦云,被牵着鼻子走的孩子,他们会挖掘文章的深意,敢于提出异议和疑惑。
4.全文只有快乐,没有悲伤的情绪吗?
明确:在首段和末段,还可见鲁迅家道中落后,不得不变卖百草园,不得不将心爱的绣像卖给有钱同窗的那份酸楚和悲伤。
只有敏锐地捕捉这些细腻的情感,才能真正挖透主旨,体味鲁迅的全部深情。
5.阅读全文,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明确:作为文学大师,鲁迅的文章常被收录教材。然而,解读鲁迅有很大难度。为改变学生“见鲁迅皆色变”的现状,我努力让他们感受到鲁迅柔情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结束后,学生纷纷慨叹,鲁迅不再严肃、冷酷、犀利,而是有天真、有柔情的平凡人。这也正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想传达给学生的。
尽管如此,鲁迅的文章,始终是困扰语文教学的棘手难题,如:《风筝》《社戏》等。如何攻克“鲁迅”这一难关?如何全面地解读鲁迅?这始终需要我们不断思考。
参考文献:
鲁迅的乐园,是五彩缤纷的,是生机勃勃的.在这里,他可以无忧无虑地嬉戏,自由自在地奔跑;在这里,他有着成仙的梦想,有着摘到覆盆子的自豪……到了三味书屋,或许老师太严厉,规定太陈旧腐败,但鲁迅还是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快乐,虽然不多,却异常珍贵.
小时候,我也在充满着生命气息的春天草地里拔草,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现在看来却也不乏些许童真,只记得只想知道草是怎么长在地里的?为什么它不会跑呢?现在虽然已经知道了它的原理,却还是幻想着小草可以像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长大后,进入小学、中学,功课逐渐多了起来,到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有些不适应,觉得老师的要求太严格。可向在我还是笑口常开,路边的芳草,周围的树木,身边的同学都是那么可爱!虽然我与同学之间有时会发生点小矛盾,但事后我们照样一起讨论学习,讨论生活,讨论爱好……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遇到许多烦恼,我们都应该像鲁迅一样,在哪儿都能找到快乐,在哪儿都能让心无拘无束地飞扬!
生活中的许多事我们都可以放进生命那美丽的宝盒中,等到慢慢老去时在打开看该是多么美好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回忆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读书游玩的种种故事。
读了这篇散文,使我忽然觉得我们的童年还不如鲁迅先生小时候有趣。我们在家中只能靠看电视、玩电脑来消磨时光,打发时间;而鲁迅却在园中拔何首乌,冬天在雪地中捕鸟;我们下了课除了追就是跑,根本没有其它东西好玩,而鲁迅在三味书屋时一下课就和同学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折腊梅花,找蝉蜕,有时还捉苍蝇来喂蚂蚁。哎,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为什么鲁迅的童年会如此绚丽多彩呢?而现在我们就是想拔何首乌,把墙翻个遍都没有,可现在珍贵的何首乌哪里去了?我们要去找蝉蜕,可是却连个蝉影也没有;我们要在雪地上捕鸟,那也是谈何容易,那时闰土的爸爸小半天能捕几十年鸟,而现在等一整天也不一定会有一只鸟出现。这都是为什么呢—一切都是因为污染环境、滥捕滥杀惹的祸,污染环境使植物稀少,滥捕滥杀毁坏了生态平衡,使得鸟雀及某些动植物变得非常的稀少,使我们无法享受到鲁迅时代的童趣、快乐。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还我们一个充满生气的快乐童年。
鲁迅,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写过很多文章,许多成了经典之作,鲁迅幼年时家景更不错。在常人看来,他不会有什么苦恼,小时候有人侍候,长大了又成为了名人。但是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展现出来的却是封建制度对他的束缚,他其实也生活在一种无奈之中。
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乐园。百草原长着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有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里去了。鲁迅搬来凳子,爬上大树,在树叉上坐下,寻找着鸟蛋,大人来了,他又到草丛里去趴着,在青草的掩护下与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还会照着闰土爹的方法,玩雪地捕鸟。鲁迅的童年就是在这个园子里度过的,可是,十来岁时,大人们莫名其妙的将年少的鲁迅送入了书塾——三味书屋。那儿还是城中最严厉的书塾。鲁迅在三味书屋念书,他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随着时间的流逝,先生给他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去了,从三言加到五言,终于到七言。鲁迅觉得读书乏味透顶,本来现在还坐在树阴下,吃着可口的西瓜,可如今却一遍又一遍地读书。他认为不公平,于是抓紧一切时间玩。于是他们爬上花坛去折腊梅,寻蝉蜕,玩甲套,描绣像。.先生让他们读书,他们又只得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鲁迅到三味书屋,还是玩的年龄,却很少有机会,他生活在封建社会,制度一项比一项残酷,童年丝毫没有空闲,他像一只井底之蛙,成天只能看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成天只有读书声的陪伴,成天被关在深宅大院里。对于他来说,这种生活是乏味的,这个童年是遗憾的。
要使自己的童年没有遗憾,读完此文的我会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这样不断地充实自己,童年将不再有遗憾。
但是,由于当代中学生和年轻的语文教师对旧式私塾教育方式与内容的陌生,也由于鲁迅对百草园景象与生活的依恋更容易引发中学生活泼的兴致,因此,通常采用的教学安排都有重前轻后的偏向,即重点阅读分析百草园一段的描写,对三味书屋的重头描写则一带而过,这种处理方法表面似乎突出了重点,但却有避重就轻的偏向。
只要我们略微深入地想一下便不难发现,百草园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的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切近孩子的生活与心理,学生一读便能理解,教师反复讲解分析实在不很必要。作家对三味书屋内毫无生气的学习生活描写,则并非单纯的记实,而是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和批判态度的深刻表露。不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就无法讲透。况且,鲁迅先生行文中的批评态度表现得十分含蓄、深沉,其中也不乏幽默,最具“鲁迅风格”,如果不领会三味书屋一段的深刻描写,抓住全文的对比和照应关系,进而领悟鲁迅散文独特的批判精神和艺术风格,那么势必舍本逐末,降低了这篇精典散文在思想与知识两个方面的教育功能。
要深入领会三味书屋一段描写中所蕴涵的丰富意味,教师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细致把握描写中隐伏、照应的多重细节联系。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寿镜吾先生将私塾命名为“三味书屋”,本意是要创立一种最佳的教育境界。
但是,正如封建没落时期的其他精神文化产品一样,总是有着既相互包容、又互相对立、冲突的特征,书屋讲坛的安排正隐含了这一特征:“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凭空添一句“没有孔子牌位”呢?从这个简洁的暗示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更深刻的意味。
作家对三味书屋的描写,已经不像描写百草园那样纯粹用孩子的直观方法了,而是介入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文化审视,这种审视首先发现的是三味书屋中“名”与“实”的矛盾。匾上大书“三味”,有鲜明的佛教特色;画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有一种清空消遥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风味;可偏偏“没有孔子牌位”,这对正统的儒家文化无疑是一种嘲讽,它暗示了晚清时期封建思想无法抗拒的衰落。
的确,在18世纪末期,封建思想的神圣地位不仅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所动摇,并且也由于自身教育的贫乏与空泛而无力振作。这种神圣与贫乏的强烈对照,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与讽刺。
书屋称作“三味”,先生的外表也有三个特征:“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先生的德行也有三个长处:“极方正,质朴,博学”;他的教学安排每天都一样:“早上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教学过程也分为三步:“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总之,作家对于书屋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描写,处处都与“三”字相照应。连孩子们偷跑到园子里玩游戏也是三种玩法:有的“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有的“在地上或桂树上寻蝉蜕”,还有的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先生的教育方法也有三个招数:“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甚至连先生的教学用语也只记述了三句,一曰“不知道”!二曰“人都到哪里去了”!三曰“读书”!如此而已,整个三味书屋中的一切,简直如同一部固定僵化的《三字经》!
作家不惜叠床架屋的关于“三”的排列,绝非无意中的巧合。笔者认为,鲁迅如此精心安排,其目的正是要揭示这样的思想意义:三味书屋中僵化的教学程式、死板的教育方法、毫无用处而又不知所云的教学内容,同孩子们来自百草园的自由天然的童趣反差太大,不可调和;孩子们对毫无生命力的封建教育,只能报之以无味的兴趣,无聊的情绪,无尽的怀疑;而只有当先生进入“个中三昧”、得意忘形、忘记了身边的孩子的时候,孩子们才能重归于自由,恢复童心、童趣,做点于自己很相宜的事情:讲讲有趣的话语,画几张自己喜爱的画片,做点自己需要的小交易。大约这才正是孩子们读书生活中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中三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