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3 09:29: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反思性教学”、“反思型教师”被众多专家学者所关注。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使教师自我监控和自我意识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师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相结合。当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时,那么教育对象--小学生在学习中是否需要反思呢?
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是指对过去经历的再次认识,并由此产生观念自律和策略调整。①在理论上,许多学者都论证了反思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的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②而反思就是其核心特征。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认为“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回顾完整的答案,重新斟酌、审查结果及导致结果的途径,他们能够巩固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③《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生应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反思性学习所提的要求看,小学生的反思是初步的,它要求学生经历反思活动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④
本文旨在明确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等核心概念的前提下,通过对小学中段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对有关数学教师的访谈式调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来分析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强弱的相关因素,为培养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提出有关策略。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本次问卷调查抽取了杭州市三所小学三、四年级共180名学生及有关数学教师进行。
2.2 研究方法:本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访谈法。
2.3 研究工具:
(1)调查问卷:参考方家鸿等编制的问卷,自编学生反思意识及其行为的问卷,用于调查学生反思能力的强弱。问卷涉及学生课堂内外、作业、知识总结等各方面的反思能力。
(2)访谈:通过与教师进行有关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方法和策略上的探讨与交流来进一步扩充本研究的内容,更加有力地得到结果的证实。
2.4 施测过程:问卷调查的主试由研究者承担,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学生独立完成问卷。所有学生在10-15分钟内完成全部问卷。
3 结果分析
3.1 结果呈现。调查发放问卷三、四年级各90份,实际所得问卷数量为三年级87份,四年级89份,共176份(男、女生各88份)。问卷回收率为97.78% 。通过调查统计得到以下数据。
从表1可知,三、四年级学生在反思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Z=0.765<Z0.05/2=1.96,P>0.05)。三、四年级学生的平均反思能力分别是:70.16(S=14.43);68.45(S=15.23),表明中段学生的总体反思能力处于中下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男、女同学在反思能力上有极显著差异(Z总体=3.50>Z0.01/2=2.58,P<0.01),且男生的反思能力相对较低。男、女同学在“课堂内外、作业”这两方面的反思能力呈显著差异
(Z课内外=2.21>Z0.05/2=1.96,P<0.05,Z作业=2.30>Z0.05/2=1.96,P<0.05),男、女同学在“知识的总结”这一方面呈极其显著差异(Z知识总结=4.30>Z0.001/2=3.29,P<0.001)。以下是笔者对问卷中知识总结类题目的统计,通过图1.2、图1.3、图1.4、图1.5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相应比例的大小。
由表3可以看出,学业成绩和反思能力呈高度正相关,其中学生对作业的反思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最大。
3.2 结果分析
3.2.1 学生整体反思能力的现状分析。从调查统计中发现,小学中段学生的整体反思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认识上来说,学生对反思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37.5%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进行反思是很重要的。从程度上来讲,小学中段学生的反思程度是肤浅的,不系统的。只有15%的学生是以书面的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的,而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在头脑中简单地进行反思,他们反思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困难和疑问,而不是对学习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从习惯上来讲,小学中段学生还没有自觉的反思习惯,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自己学习过程的重新回顾,重新审视。这些表现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内在的学习动机,他们的学习并不是建立在自己“想学”的基础上。这对他们今后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将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在遇到学习挫折时他们容易产生消极态度,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2.2 男、女同学反思能力的现状分析。通过对男、女同学反思能力的调查研究(表2),得出小学中段男、女同学在反思能力上有显著差异,且男生的反思能力相对偏低。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与访谈,笔者发现,女生比男生更重视对知识的总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男女在性别上的差异。从身体和动作方面讲,女生在身体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展比男生快些,所以在相同年龄下,女生比男生更懂事,女生的有意注意比男生更强,注意品质也更高,学习中更具有自觉性。从认知上来讲,在语言方面女生在语言运用方面占优势,男生在言语理解、言语推理上占优势,许多研究都发现:女生比男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做事更加仔细、谨慎,更善于对工作进行整理、总结。从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来看,女孩在一起从事合作的活动多于男孩,所以女生易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中相互进行反思。二是一些老师对数学学习中反思环节的认识不够,他们过于重视学生作业的整洁与正确率,而没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他们主要采用打“√”“×”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业,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阻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也使学生过于依赖老师,阻碍了学生自我反思的培养。三是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要对知识进行总结这一概念。
从问卷15题的统计结果来看(图1.6),35%的同学根本没想过要写小结,30%认为要对作业进行小结但又不知道怎么写,21%是因为没时间写作业小结,11%是因为懒得写。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小结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消化,有利于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小结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小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小结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3.2.3 关于反思能力强弱与学业成绩相关关系的分析。通过对反思能力与学业成绩相关关系的研究(表3),我们不难发现,反思能力与学业成绩呈高度相关,其中作业的反思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最大。这也从一定层面反映出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生对自己解题过程、思维过程的反思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效方法。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反思能力强的同学中,72.7%同学的学习成绩比较稳定,因为他们通过反思,分析自己错误的根源,完善自己的解题策略,为下一次解题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教训,形成良性循环。而反思能力较弱的同学当中成绩不稳定的占到了54.5%,由于他们不会对自己的解题策略、解题过程加以评价,只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学习结果,致使思维缺乏创造性、批判性、灵活性。因此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4 建议与思考
反思能力不仅是一种学习技能,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它对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它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这个社会中,个人成长的必备素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更是反思性学习的推动者,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自觉反思。
4.1 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拥有反思技能是学生自觉进行反思学习的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讲,反思技能主要表现为“自我学习”的能力,它包括自我提问、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
4.1.1 自我提问:学习主体要对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多加思考,多加推敲,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这么想?),多设几个“假如”(假如我用别的方法呢?),从而体会到其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提高数学能力。
4.1.2 自我总结:要使学生能从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各个角度进行自我总结,并且要对各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总结,使之系统化。比如一堂课结束后,让学生想一想这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没掌握;一个单元结束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建构一个“知识网络”;做完作业,总结一下做题的感受,说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考试结束后,让学生评价对自己当时发挥的满意度。通过对知识的总结,丰富了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强化了学生的元认知体验,提高了学生元认知的自我监控能力。⑧
4.1.3 自我评价: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审视,自我批评与分析。教师应该“放权”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总结成功之处,发现改进不足。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为多种评价方式。教师评价时可以用“这道题你还有更好的想法吗?”“请你说一下你的解题思路好吗?”等简单评语来代替“√”,用“再验算一次好吗?”“再看一下条件好吗”等评语来代替“×”,从而引导学生去反思。
4.2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意识的强化能使学生心中形成一道“警戒线”,它能提醒学生对学习保持警惕,一有疑点立刻进入反思状态。
4.2.1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1)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思,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同化,建构新的知识系统。如:在学习“分数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把分数与除法算式相联系,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建构完整的除法基本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网络,使知识系统化。
(2)用适当的课堂评价语来引导学生反思。如“你的发言和别的同学的区别在哪里?”“能不能再换个角度想想,你已经接近答案了”等等。
(3)关于课堂练习:教师可以把正确与错误的做法进行对比展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的原因,或进行做法优劣的比较,得出最佳方法。
4.2.2 在作业中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1)要在学生头脑中树立一个观念:“做完≠写完”。“做完”是在“写完”的基础上对题目的再审视,再检查。学生应掌握多种自我检查的方法(如:代入法、逆推法等),达到自我诊治的目的。
(2)要让每个学生都建立自己的错题库,摘入自己错误的题目,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3)让学生养成写数学日记(周记)的习惯。数学日记(周记)是学生用自述的方式记录数学活动中的体验或用数学的知识来讲述自己一天(一周)的生活情况。写数学日记(周记)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倾诉对数学学习的喜悦和烦恼,从而进一步肯定或改进自己的数学学习行为。⑩开始时此项工作有一定的强制性,一段时间后学生不仅会养成习惯,还能从中体会到乐趣,也能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4.3 创造轻松、信任、合作的环境,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学习上的“反思”,实际上是学习主体对自己以往的成功或失败的学习活动的回顾、审视,是一种知识的再建构过程,这一过程是重要而复杂的。教师要创造轻松、信任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反思活动,并让他们的活动具有“持久性”,让学生始终能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合理处,并敢于向他人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此外,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各自的优劣,相互学习。
5 小结
在本次调查中,以杭州市三所小学的三、四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从一个切入口去观察小学中段学生反思能力相关性问题。在搜集了一定数量的数据后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统计分析。初步看到小学中段学生总体反思能力比较薄弱,对知识进行总结这一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学生是否具有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从各个教学环节渗透对学生反思技能、反思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次调查研究由于一些原因,所以存在着不足,今后将继续追踪有关信息,对小学生反思能力这一课题作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汤春燕,反思:“学会学习”的新视点 [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6.1上 P11
[2] 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 [J] 《上海教育科研》 2002年第8期 P43
[3] 波利亚著,涂泓冯承天译:《怎样解题:数学教学法的新面貌》[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P15
[4] 何文杰: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J] 《教学设计》2005年第11期
[5] 郭峰:让学生在数学“反思”中成长 [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8上 P8
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进行自身积极自觉的观察、计划、评价、监控和调节的能力,以此来保障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小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有一定的发展规律。
1.由他控到自控
他控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受制于外界因素的调节和控制。自控是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对自身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容易受教师和教科书的影响,出现“尽信师”和“尽信书”的现象。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数学知识储备的增长,高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会逐渐提高,对数学的解题思路也有自己的选择和见解。
2.由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
低年级的学生在对数学的学习中,往往缺乏自觉性而且在解题的过程中盲目性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觉意识逐渐增强,并且能够主动去分析和总结数学课中的重难点。在解题的过程中,也有意识去寻求更佳的解题方法,同时能够将其延伸扩展到同类问题中,能够很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自我监控能力的最理想的境界。
3.局部监控到整体监控
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乏整体监控的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缺少对解题过程的总结,只追求正确的答案,对具体方法和解题过程并不重视。随着年龄增长,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也发生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在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上也逐渐实现由局部监控到整体监控的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有效策略
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心理、认知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在对知识的不断反复思考中,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最终实现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对思维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是培养小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关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自我监控的意识
对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能只是简单的复制,需要不断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存在依赖心理,作业的检查、知识的梳理以及漏洞的弥补都过度依赖于家长,缺乏自我监控的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制作“纠错笔记”,学生对易错题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总结数学解题方法,扩展数学思维的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监控的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2.通过梳理对问题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毕达格拉斯曾这样说道:“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于提问技巧,向学生传达“你是怎么想的”,聆听学生梳理问题的思路。例如,62.5乘以3,有些小学生可能不善于小数的乘法,因此可能会以62乘以3加上0.5乘以3进行求和。最后,教师公布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计算,积的小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相同。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提高自我监控的能力。
3.通过解题过程的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即使是程度好的学生,也只是通过大量做题实现的。他们一般没有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意识,因此造成知识迁移能力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分清楚步骤和层次,让学生清醒意识到“我这一步求出的是什么,接下来需要求的又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4.通过考试后的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阶段。小学生思维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没有进行复杂反思活动的能力。因此,小学生的反思活动主要是对自身的思想、行为认识和理解思考的过程,更多地集中于对自身的认识上面,这也是反思活动的基础。学习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着重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小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行培养。
一、课前反思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见解、经验来到课堂,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先前的学习,来建构新知。先前的见解、经验就是学生反思的起点,学生初步形成知识模型、找到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之后是学生反思的契机。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抓住反思的契机,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反思。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在套用常规思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而是在充满疑惑和问题并积极赋予探究实践活动中得以提高的。为此,我们通常在每堂新课之前,都设计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进行自我目标的达成,为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学生能够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表明他们对学习任务有了自我意识,产生了“内在需要”,因而产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愿望。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更有了自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以振奋、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为主动的参与探索。
二、课堂反思
课堂上,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情,感受生活,再现生活,激发真情实感,增强主观能动性,从理解走向实践,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反思就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结论等。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在操作中讲求反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对某些思考策略进行揭示,组成结构性的“问题链”,尝试让学生全面了解问题的整体,再将问题分解为前后具有逻辑关系的几个问题,步步推进,反思知识的内在联系,组成学生学习内容的主线。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反思知识的内在联系、内在规律和形成过程,达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交流后注重反思
对于同一道题目,不同的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做出不同的解答。交流中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这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最好体现。这时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思维,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学生能多学到一些解题方法,有利于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习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的课程,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运用更有效地教学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成为摆在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发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科学发现的起始,在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科学家不断地观察中所得到的。例如,牛顿就是在不断地观察苹果落地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这种观察能力是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的。
科学中需要培养的观察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点。
(1)实事求是。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他们真实地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不说假话,不篡改结果,不伪造数据,从小养成客观、谨慎地科学态度。
(2)耐心持久。很多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若干年或者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断地含辛茹苦地观察与实验中得到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耐心性和持久性,培养他们持之以恒地科学态度。
(3)多角度全面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教会他们把各种零散地、看起来孤立地事物联系成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地、综合地观察。
(4)明确目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常常忘记了要观察的目的。例如,让学生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本该观察的是物品所发生的受热变化,但仍然会有些学生被酒精灯的火焰所吸引,忘记了观察物品发生的变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火焰的跳动上。因此,培养学生明确并牢记观察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是科学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然而,很多小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习惯,虽然他们从小就在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父母更多地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向孩子讲得明明白白,孩子就没有必要再主动去探究了。进入学校之后,一些教师也是通过各种方式,清清楚楚地灌输给学生各种知识,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指定的步骤,就可以得到结果,不需要再进行探究。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养成了直接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去主动探究,主动找寻解决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都倡导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通过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增强体验与感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但是,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更愿意用动手的方式,却较少去考虑动脑,也不愿意多动脑。当把实验的器材摆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往往迫不及待的动手去操作实验器材,甚至在实验的过程中,小学生也只顾着玩的热闹,而不专注于实验本身。因此,培养小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显得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科学教育在引导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向小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让小学生牢记要解决的问题,强化小学生的动手动脑意识,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小学生在动手之余,多注重对事物细节的观察,多积极思考,对产生的现象多分析,培养独立思考与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问题分析原因,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手脑并用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的科学学习,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四、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科学结论,或者有时得到的结论与预期结论相反,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出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碰到这些情况更是正常的现象。当碰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作为教师,不要急于批评学生,也不要急于否定学生,帮助学生纠错。如果这样做了,反而有可能打击了小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可能使其失去了学会自我反思的契机。作为教师,更应该做的是保护小学生,培养小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历挫折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这种情况反而更有利于培养探究者的勇气毅力与自我反思,并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错误,获得进步,这也培养了探究者的优良品质与习惯。
因此,教师要对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遇到挫折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并鼓励他们,耐心的引导他们对整个探究过程及自我进行反思,自我排查,进行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地实验,找到错误的环节,进行改正,最后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反思也会获益良多,学到很多东西,促进自己的成长。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它对学生学习知识,包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的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纵雯阁.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33-02
语文是我国小学生所接受的母语教育,他们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语文教育,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由此,人们便提出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这一概念。高效课堂,是指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所获得的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J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是每个学生与老师都应该完成的一项任务。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深入分析教材,做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并且预想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想好应对措施,以免因为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打断课堂计划。学生在课前准备时,要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将疑问点进行总结与记录,以便讨论。在《难忘的启蒙》的课前准备中,我以新课标为指导理念,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是:小学生能够学会本文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他们对老师的感恩。同时,小学生要预习本课,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尝试学习并理解新知识。然而,很多学生由于从小并未受到老师的过多关注,所以他们对课文所描写的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的理解比较浅显。在明确了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疑问点之后,我以这些解决这些问题为主要方向,让学生对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老师进行演讲,以此来唤起他们回忆,使得他们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了解本文情感与内涵。
二、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小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很难让老师兼顾所有的小学生,与高效课堂所倡导的让每一个学生实现发展出现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便可以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这样一来,教师只要管理好数量有限的小组,然后让小组内部的学生管学生即可,大大降低了管理难度。另外,小学生在小组中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这可以让他们感到轻松、自在,更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在《藏戏》一课中,为了让小学生对藏戏这种传统的戏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藏戏有关的资料。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职责分工,有的学生需要负责收集藏戏的起源与发展,有的学生负责分析藏戏的特色等。在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小组内部要分析资料、总结资料,以自己的认知来表达他们对藏戏的看法。然后,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与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一组说完,别组补充,老师适时点拨与总结。另外,在指导学生学习《藏戏》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文中所提到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及作用?本文的表达手法是什么?等问题。
三、及时总结与反思
总结与反思环节,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探究过程等进行研究与分析,这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还能够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及时改正问题的同时,能够肯定自己的努力,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语文学习更有自信。另外,及时总结与反思,也能够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从而使得整个语文课堂能够一直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语文课堂一直是高效的。任何一节语文课结束之前,我都会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我会重点表扬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批评明显违法课堂纪律或者是参与度较差的学生。然后,我便会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同时对于我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表明改正的决心。学生在我的带领下,也开始进行自我表扬与自我批评,并且在我的鼓励下,将他们渴望受到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表述出来。我也会考虑学生的建议,如果确实有教育价值,便会将其融入在下一轮的教学活动中。
总而言之,构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是帮助小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师生双方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让语文课堂更有目的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要认真做好课堂总结与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需求,让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具有更加持久的兴趣。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使得语文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课程。在功利性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学习语文只是为了考取优异的语文成绩,他们根本无暇思考语文知识的应用问题,也不具备欣赏语文中的人文美、文学美、情操美的审美能力。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将小学生从固定的教学程序中解放出来,他们可以亲自体验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可通过多种实践性的趣味性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便可以有效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其树立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等意识。下面,我将从以教材内容设置活动主题、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反思与总结中促进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发展三个层面,讨论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中综合性教学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以教材内容设置活动主题
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活动除了要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之外,还应与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体现综合性活动的“语文意味”,这是因为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也是促进小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要正确处理综合性学习活动与语文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以教材内容来确定活动主题,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习作一”一课主要是为了锻炼小学生的交友能力,因此,我与本校的其他语文教师合作,利用课后空闲时间组织小学生进行了一次“交友会”,即学生可自由出入所有参与本轮实践活动的班级,选择一名不认识的同学进行自我介绍,完成交友任务。在本轮活动中,我会与其他教师有机合作,每个班级都有一名老师“坐镇”,观察学生的交友情况。待学生完成基本的交际活动之后,我再对本班学生进行书信写作指导,鼓励他们与自己的“新朋友”展开书信往来,以书信在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友谊之桥。在本轮实践活动结束之后,许多学生都与自己的“新朋友”建立了长期的联系,这就证明本轮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可丰富他们的交友圈,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活动主体作用
开设综合性活动的基本目的便是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刻品味语文知识。因此,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懂得放手,让小学生自主完成各类活动任务。教师可以合作者的身份来帮助小学生,但要注意适度,不可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
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习作三”一课中,我以“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这一主题组织小学生就自己周边浪费水资源的生活现象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本轮活动中,我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希望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手机、照相机等,以便学生拍摄浪费水资源的图片。我将实践周期定为一个星期,因为小学生需要充足的时间来收集实践素材,并对素材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学生需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来完成资料调查活动,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彼此监督,我鼓励学生结伴而行,以小组形式参与实践调查。待资料收集完毕之后,学生需分门别类地整理资料,思考解决浪费水资源问题的有效策略。之后,我便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分享了实践学习成果,引导他们从“以理服人”的角度来展开辩论,进而使其了解水资源的宝贵之处。
三、在反思中进行总结
反思是一位具有发展眼光、进步能力的教师的基本能力,可以说,反思是促进教學进步的基本因素。综合性活动是一个创新型的教学举措,教师更应时时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有效经验,以便保证综合性活动的教学质量。
在上述“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这一实践活动中,我利用十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反思了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对实践活动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价。在本轮总结中,我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实践等正面的学习表现,且就学生所提出的几个具有创新性的“劝告他人珍惜水源”的意见进行了表扬,比如,有的学生从浪费水资源的危害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引起人们的警醒之心;有的学生从水资源的用途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如何珍惜水资源提供了具体建议……在本轮活动反思中,我发现即便是平常不喜欢学语文的学生也积极参与了学习讨论,这就证明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实践活动。
总而言之,五年级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具有强烈的自我探究欲望,教师应尊重小学生这一成长特点,以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帮助小学生成为问题的发展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使其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参考文献:
高质轻负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固然是高质轻负的有力保证。然而,有效的及时的反思却是高质轻负的有力保证。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先生在很久很久之前就提出“一日三省”,可见“一日三省”不仅有益于做人,还有益于学习。“一日三省”即每天多次地自我反思。什么是反思?《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就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反思应指小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再审视。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学习习惯、更是高质轻负的有效保证。那么,在小学生的数学活动中需要反思吗?请先看几个片断。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2.4×5,并把算法展示给大家。
生:2.4×5=2.4+2.4+2.4+2.4+2.4=12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以前,我用这种方法时,老师表扬了我。所以,我喜欢这种方法。
由此看来,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正确与否的判断,往往依据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表扬或批评。在教师的表扬声中,很少有学生再去想一想,自己的学习方法真的是最佳的吗?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下面这道题。
甲数是120,比乙数的2倍还多20,乙数是多少?
生:(120-20)÷2=50
师:算得对吗?
生:(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对!
师:真的对吗?
此时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学生说不对。
师:到底对不对呢?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声议论着,但无人敢作肯定的回答。
从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学数学,很多时候都在猜测教师的意图,而不会花时间去验证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正确,因而,在教师的一再追问下,他们茫然了。
片断三
师:胜利水库扩建后,受益的人口增加到200万人,比原来增加了3倍,原来受益人口有多少?
生:老师,这道题是不能做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200÷3除不尽。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碰到了困难,他首先想到的是可能题目出现了错误,而不会去检查自己的解答过程是否出现了漏洞,会不会是自己审题不清造成的。
片断四
师:师徒两人共同生产1280个零件,师傅生产的零件比徒弟的2倍少160个,徒弟生产零件多少个?
生1:(1280+160)÷3=480个,
生2:(1280+160)÷2=720个
生1:老师,我的算法与他的不一样,请您说说到底谁对谁错。
师:你想过他的算法有什么漏洞吗?
生1:没有
师:你想过把自己的算法介绍给他吗?
生1:没有
让老师当裁判,听老师评判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常用的方法。不少学生没有意识,也没有习惯再去想一想自己的学习行为是否合理、科学。
上述现象的产生,不可避免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细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还没有反思的意识,也没有反思的习惯。在小学生反思性学习方面,《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小学生应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第一学段要培养学生回顾自己思考过程的习惯。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与失,并总结经验。第三学段要引导学生侧重对经验的反思与条理。从《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反思性学习所提的要求来看,小学生的反思是初步的,它要求学生经历反思活动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关注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
一.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
1.经常回忆数学活动,精心设计再学习过程。我们的学生在天天背法则、概念,天天解答一道又一道习题,天天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却很少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很少写学习心得,很少给自己提出学习的目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总是在原地踏步。因此,我们要提倡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每一次数学活动进行反思:一道题作完了,想一想,这样做对吗?一节课听完了,精心沉思,我学到了什么?老师讲的都对吗?一星期,一个月下来,理一理所学的数学知识,哪些还不懂?该怎样去掌握它?然后对这些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得失进行归类、取舍,考虑下一次再学习类似的内容时该如何做?写出再学习的过程设想。这样,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仔细分析习题错误,预防问题再次发生
错误是一个没有被发掘的宝藏,利用得当,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富,为我所用。我们的小学生是如何对待自己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呢?他们有的不敢正视,悄悄地把它防在一边;有的静待老师解决,懒地去分析,稍好一点的,重新把它做一遍,但无意去想为什么会错?以后碰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应该说,我们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笔“财富”,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面对错误不但要及时订正,而且要仔细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同时制定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措施,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好自己以后的数学学习活动。
3.及时记录智慧的火花,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活动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展开,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融洽,有时会产生瞬间的灵感。这种智慧的火花往往会突然而至,若不及时记录,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这种灵感,一旦发现,就要及时交流、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最好能在数学书或笔记上及时写下来,有空时进行整理,以备以后学习数学时使用。这样日积月累,就能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得到培养和发挥。
4.大胆剖析他人见解,深入探究为我所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回答;无论是小组的讨论还是全班的交流,都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与反思的机会。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他们仔细钻研过的结晶,是他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他人意见,学会博采众长,不断提高和充实自我。
只有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抓住自己的薄弱环节,弄懂自己的不懂之处,才能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好更多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1.建一个数学错题库。
每个人在做数学习题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把这些错误记录在专门的本子里,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学错题库,是一条很好的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途径。在这个数学错题库中,我们的学生要及时记录错误的题目,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求吸取教训,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2.坚持写数学日记(周记)。
数学日记(周记)是学生用自述的方式记录数学活动中的体验或用数学的知识来讲述自己一天(一周)的生活情况。写数学日记(周记),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倾诉对数学学习的喜悦和烦恼,从而进一步肯定或改进自己的数学学习行为。
数学日记(周记)一般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记叙自己一天(一周)的生活;第二种对自己数学学习中的得失进行分析,倾诉自己学习数学的喜悦和烦恼。
3.开展自评与互评。
自评是学生对自我数学学习情况的再思考;互评是学生对他人数学学习情况的再思考。自评与互评本身就具有反思性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开展自评与互评很有必要,一方面,它培养了小学生的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不断进取。
自评。比较可行的方法是让学生一日四问,并把自问的情况记下来。这一日四问是:(1)今天我学了哪些数学知识?(2)今天,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3)今天,我有没有精彩的表现?(4)今天,我的数学学习该得几颗星?
互评。让小学生很好地开展互评,首先要让他们学会专心聆听他人意见;其次要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第三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评价方法和技巧。
学会自我反省,就等于医生自己给自己看病,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效果更好,负担更轻。学生能避免一些繁琐的机械的重复练习,这样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高效。
一、激发反思动机
反思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的支持。因而,有无反思的动机非常重要。教学中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反思的动机。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例如,教“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练习”时,学生经过反思由“弄清楚是谁的几分之几,就和谁去乘”,感悟到单位“1”是已知的什么时候是属于乘法应用题,单位“1”是未知并且是这个未知量的几分之几的时候先求单位“1”是属于除法应用题。再如教学“四边形”时,让学生用量角器来测量每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度数,再算出它们的和。学生通过测量知道了这几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这就促使学生反思。
二、抓住反思契机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去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
1.学习新知前反思
学习新知前反思是对准备学习新知识进行的反思。它是建立在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在给多边形进行分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特征进行回忆、总结,然后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新知中反思
学习新知中反思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教师应留给学生反思、回味的时间。不急于结论得出。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特别关注反应较慢的学生,让他们通过眼睛或耳朵接受到一些信息。教师要耐心等待。正是这一等待,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精彩。
3.学习新知后反思
学习新知后反思指向于过去的学习,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进行评估,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如认识了“分数”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分数是怎样得出来的?学了分数有什么作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系统反思。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后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养成学习反思习惯,来实现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给学生反思方法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学生形成数学反思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自我提问
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例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2.自我总结
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例如学习了“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就“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得出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得出来的结论。这样,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题方法。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把评价和反思结合起来,学生就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分析水平,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四、学生要养成反思习惯
1.建立学习反思档案
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有一个反思专用本。学生课后做反思记录。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反思,才会不断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原因或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师做定期的查阅。这样做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反思习惯,还能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桥梁。
2.考试后反思
考试过后经常能听到一些学生说“考试题我都会,就是马虎了”。其实学生粗心马虎是很普遍的现象,粗心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特点有关,与学生的阅历和生活习惯有关,与个人的学习能力也有密切的联系,不但是小学生有粗心马虎的现象,大人也有。要解决学生“粗心”的问题,有效的方法除了加强针对性训练之外,教师要养成学生反思的习惯,对反思的结果作一些书面的记录总结,并且能经常的翻阅,反思的效果会更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88-01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全面地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道德认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然而,传统的品德课教学空泛说教,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三环九步教学法”能构建精彩课堂,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更有实效。
“三环九步教学法”是我县课改实验探索总结的快乐课堂教学模式,“三环九步”即三大环节九个步骤。其结构是:开心预习―知道(带着资源进课堂),质疑(带着问题进课堂),规划(带着目标进课堂);第二环节:快乐展示―尝试(学生独学、自主尝试),讨论对学群学、合作探究),感悟(心有所感、学有所悟);第三环节:轻松过关―总结(梳理归纳、系统总结),反思(自我诊断、自我矫正)、拓展(理解深化、巩固升华)。
下面,浅谈我在《不要在网上迷路》一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开心预习
【教学回放】
教学《不要在网上迷路》一课,我以教材第58页开篇语引出课题并板书,开始本节课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看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或困惑?其次,根据自学和课前收集信息小组交流,学习小组长收集汇总小组预习情况;再次,各小组向全班汇报小组预习情况。学生初步了解了上网的便利和危害,但有了“小学生该不该上网”和“上网要不要遵守规则”的争执,同时想知道该怎么上网。
【课后反思】
学生对已了解或搜集的资源进行链接,架起认知桥梁,实现常识反馈,为新课学习扫清障碍,完成了“知道”一步。在自学和交流中,就产生小学生该不该上网和上网要不要遵守规则的争执,引发学生强烈的质疑欲,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激发智慧的火花,这样,能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最佳心理状态,确保课堂的磁场感,这就是“质疑”。面对课堂学习,学生最想对争执疑问有个说法,最想知道该怎么上网,让学生带着期
望和目的进入下一环节学习,实现学习“规划”。
开心预习,明确学习目标,思索学习方法,完成旧知进入、新知初探,生成和质疑问题,对课本内容有大致了解,使学生有准备地面对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二、快乐展示
【教学回放】
在“开心预习”环节,学生有了疑问、争执和困惑,教师顺势引领学生进入“快乐展示”环节。首先,小组讨论,要求每位学生发言陈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其次,各组向全班汇报“小学生该不该上网”讨论结果,达成“不要去网吧上网,应该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上网”的共识;接着,全班分成正反两方就“上网要不要遵守规则”展开激烈的辩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再次,教师点拨,学生通过倾听他人发言和教师点拨,对问题有所领悟和收获。
【课后反思】
让学生先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从而主动获取知识,这就是“尝试”。学生合作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及发表自己的观点,又通过接受别人的观点来增进自己的思考,确保更清楚地表达思想,精确概念,不断地帮助自己建立新的联系,这就是“讨论”。师生在共同互动的状态下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巧用素材、创设情境、适时引领、适当点拨,让学生心有所感学有所悟即“感悟”。
快乐展示,让自主参与、大胆探索、积极讨论、合作交流预习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通过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因分享而快乐。
三、轻松过关
【教学回放】
教师设问“我们应当怎样上网呢?”进入下一环节学习。首先,“该怎样上网、上网应遵守哪些规则”?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并发言;随即阅读教材“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然后制定“上网班级公约”。其次,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过去是否上网,上网时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通过学习,自己今后应该怎样上网,全班交流分享。再次,教师播放展示“网络陷阱”、“网络危害”的案例,通过“漫游通信世界”游戏总结“遵守规则,科学健康上网,就不会在网上迷路。
主动性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首要特征。对小学生课堂专心听课兴趣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了正常的课堂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课堂情境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作业兴趣的培养
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而设计的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以培养小学生独立认真作业的兴趣,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对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有些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味地要求学生去抄写、搬移。这既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又无法训练学生的思维,造成很多学生应付作业,在完成作业时常会出现怕做、马虎、拖拉等不良的习惯。
因此,我很注重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提倡作业的层次性、生活性、趣味实践性,最终使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的培养
所谓主观能动性学习就是把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没有心理上的压力。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采用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数学学习呈现出多样化。
(一)善于反思能力的培养
善于反思,是指对自己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数学作为一门思维训练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总结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最好的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经常总结,促使他们自觉反思。
具体做法有:(1)让学生经常总结整节课的学习活动。总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或学习表现,可以是同伴的学习行为或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不仅对自己学好数学有帮助,也可以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与以前的哪些知识有联系,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2)让学生总结自己一阶段以来的学习状况。反思自己在学习上所取得的成绩,激发学习的兴趣。反思存在的不足或困惑;反思犯错的原因,及时纠正错误,便于今后学习的提高。(3)让学生对做错的题及时进行反思。或许学生能很快的就找到错误原因,或许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从混沌转为清晰了。数学教学只有注重培养孩子经常总结反思,他们今后在工作中才会及时总结,分析原因,取长补短,立足于竞争的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