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1 12:52: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师见习专业技术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对外科病人如何进行整体护理。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变化。我们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教育模式人性化
目前许多院校的临床护理教师大多是医疗专业毕业,对现代护理模式的实质了解甚微,为了更好地让教师以护理程序组织教学,首先教师应自觉学习护理心理学、护理程序、系统化整体护理等新知识。其次教师还应到临床参加整体护理实践,在教学中以临床实例讲解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并在外科疾病护理教学全过程中从护理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利用护理程序讲解疾病护理,改变以往护理教育雷同于医疗教育的模式,改变外科护理教学只见病、不见人的状况,缩短护理教育与临床工作间的差距,逐步形成以护理程序讲授护理技术的护理教育新模式。课堂教学老师每天下病房与临床带教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也使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进一步提高,可以增强对患者整体化护理的认识与责任心。
2 教学内容丰富化
学校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与医学基础和外科学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中外科学可以比作一座桥梁,连接着护理学及医学基础,因而在向学生们授课时,应当从解剖、生理、病理等医学基础内容出发,深入透彻地讲述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手术及转归,同时又要从护理学角度贯彻讲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让学生们真正全面了解、掌握外科疾病护理的真谛。同时在教学中穿插外科护理学的最新前沿知识,让学生知识面更广,更适合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为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多采取课间答疑和在课程结束后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重点辅导答疑。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另外,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明白易懂,便于学生们记忆掌握。在教学中适当压缩医疗学时,增加护理学时,所增加的学时主要用于操作练习和操作考试。开设涉外护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增强学生外语能力,适应市场变化,开拓海外就业渠道。
3 临床见习带教规范化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以单纯的护理疾病为主,护士仅限于执行医嘱、打针、发药、输液等。现代护理工作转变为以护理“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新的模式不但扩大了护理人员的视野,还使护理工作科学化、程序化,由被动的执行医嘱变为主动的解决病人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临床见习一方面巩固加深了认识课堂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弥补了理论课不能讲述到的护理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专业角色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建立,适宜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的形成是有帮助的。但是学生在临床见习时停停走走,很少能达到目标。一般的学生在阅读病历时,只观察三测单,长期、临时医嘱和护理记录单,而对于病历中的其他内容很少顾及,不能举一反三,不能做到因病施护。
为了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一般多采用病例讨论的方式进行临床见习带教,临床见习带教时选取恰当的病例,并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出多个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围绕病例分析,理顺整个教学内容,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遗留的问题,让同学们建立起护理专业思维模式,又加深了对临床外科疾病整体护理的理解。
4 临床实习实战化
0 引言
机械工程材料指的是用于制造各类机械零件、构件的材料和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所应用的工艺材料。其经历了从石头、木头、泥土、兽皮到陶瓷、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及复合材料的演变过程。《机械工程材料》是高等工科院校、机类和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材料相、组织、结构、工艺与性能之间关系的一门课程,具有实践和综合性强、多学科交叉、应用广的特点,考虑到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丰富的基础知识基础上,着重突出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在学校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并选择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产教研结合、调整考核体系等措施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的指导作用。
宿迁学院为2002年建立的本科高校,坚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机器人灭火大赛”(高校组)等比赛中多次获奖。学校积极开展应用科研,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师生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为积极实现各级目标,学校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工作。
1 明确教学目标
机械工程材料为材料成型技术、材料测试方法、机械设计基础等后续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明确教学目标将为本课程及后续专业课程的W习提供指导。
学生学完本课程应具备以下三点:
1)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间的关系;及热加工工艺对其影响;
2)初步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并初步具备选用材料的能力;
3)初步具有正确选定一般机械零件的热处理方法及确定其工序位置的能力。
2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2.1 目前存在的问题
新建的本科院校处于地方高校数量相对较少的大环境,保留了一部分专科及高等教育的办学风格,因此在教学方面存以下问题:
1)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对于前面提到的教学目标前两点我们可以通过出试卷来进行考核,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但是机械类专业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求实践应用,对于第三点却难以检验。
2)学生基础薄弱
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大一大二的他们,没有经历工厂见习及金工实习的操作过程,很难理解部分专业术语及加工工艺过程,因此缺乏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耐心,只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定义为顺利通过考试。
3)实践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
实践教学主要涉及三方面:实验、金工实习及不统一安排的工厂见习。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同时与工程、工厂实践结合较少[1];在不统一安排的工厂见习中,学生自主性自控能力较差,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利用此机会去接触工厂实际或接触的实践环节与自己专业有所偏离,因此导致实践教学评价不准确。
2.2 改善措施
笔者认为工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该选择以现代教育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师资力量的同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以下措施进行教学改良:
1)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现状,因材施教,并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应学生,实现两者角色互换”[2]理念,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技术软件,引导学生做假设性的仿真实验,结合实践现实如实验、实习、见习,提升学生动脑的同时提高其动手能力,不断扩充其收获专业知识的途径、改善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
3)建立网络课程平台
建立机械工程材料网络课程平台,在此网络课程平台上设置课件、教案、视频等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同时针对课堂内容设置与学生互动环节,实现课上交流、网络互动,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的同时给予学生自我检测拓展综合能力的机会。
4)注重双师机构的建设,利用校企合作开展产教研结合工作[4]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既具有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又具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宿迁学院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或具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比例,积极聘请专业能手到学校兼职,利用校企合作开展产教研结合工作,以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5)完善考核体系
课程的学习应该结合一定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学生的接收能力,本课程原来的考试方式为平时成绩占40%,卷面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和实验报告及其中测试,每项各占10分,卷面成绩主要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试卷提高应用型题目比例至50%,并且试卷以试卷库的形式,期末考试前由教务处随机抽取,这样全面地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进行全面考核。
3 总结
机械工程材料的教学改革应适应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关注前沿科技,丰富基础知识,使教学生动化;同时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校特点,要准确定位,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团队,使教师与学生完成角色互换,促进学校教育由以传授理论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张铟.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初探[J].南阳理工学报,2009(4).
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对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实验、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是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针对我校的实际,围绕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分类设计、分层施教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如下几方面:一是课程实验(见习)教学。课程实验(见习)教学安排在各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实验室教学和校外企业参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掌握实验技能的目的。为保障学生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们适当增加了各类课程的实验(见习)学时,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必修课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2010年培养方案中从1554∶755(2.1∶1)调整为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的1700∶1061(1.6∶1)。二是毕业实习,主要到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企业和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三是第二课堂,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增加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实践教学方案。此外,第二课堂也包括劳动教育、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和演讲等。四是其他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及就业指导。
三、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前,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尝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因特网来进行教学。同时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的共享,提高教学水平。为保证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还采取引进、培养、聘请等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具有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四、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深化生物技术专业考试制度改革,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为:
(1)形成性考核,包括课程平时考核、课程期中考核和课程实验考核。课程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含学习行为、动手操作、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等);课程期中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实验考核主要在期末以笔试、实验操作等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能力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等。
(2)终结性考核,每门课程结束时或期末,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选择考试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影响较大的核心课程,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对于选修课程和其他非核心课程可以采取开卷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202-02
临床麻醉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同时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麻醉医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备过硬的临床技能,因此,临床实践教学在麻醉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能巩固和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也能训练扎实的临床技能。现在我国对临床麻醉学见习教学方法仍旧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们对医学生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麻醉学教学的需求。我院对48名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的临床麻醉见习进行了多模式教学带教尝试,现将教学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名本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两个组,传统教学组(n=24):理论授课结合麻醉临床见习。多模式教学组(n=24):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联合模型训练结合麻醉临床见习。
1.2 方法
1.2.1 传统组教学方法
传统实践课采用经典的教学模式,即先由教师示教,然后学生练习,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考核评价的3段式教学法。
1.2.2 多模式教学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完全模拟麻醉科医生的工作流程,在见习前一天,由带教老师选取典型的需要行手术麻醉的病人作为见习的病例,由老师指导,同学们自行术前访视病人,制定完善的麻醉计划,并在第二天的见习中观察带教老师是如何实施麻醉的。
(2)问题式教学:带教老师根据临床经验结合现有的病例,设计一个与术前访视病例相关的PBL,要求学生利用教科书、图书馆的专业杂志书刊、互联网等途径,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向教师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咨询、也可以将重点细化,组内相互协作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见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包括麻醉前访视与评估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实施及麻醉管理)进行交流及探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负责掌握讨论进行的深度及时间,最后由教师进行分组总结。
(3)模型训练教学:麻醉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很多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创伤性操作。手术麻醉见习完后,对基本的技能有了基本认识后,由带教老师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4人,先集中由带教老师在模拟系统上进行讲解示范,然后各组学生练习,带教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练习结束后各组选取1名代表,教师及学生通过对几名代表的操作评价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以加深印象,巩固所练习的技能操作,并在课后进行了气管插管术和心肺复苏的比赛,这样经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牢固掌握全部
1.3 教学效果评估标准
分为两个方面:技能操作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学生对改革后教学方法的评价。技能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成绩采用统一评分方式,满分100;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则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自制,学生对调查项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选择满意中立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教学方法评价采用c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理论成绩、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传统教学组合多模式教学组的理论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为(68.6±8.5,96.3± 3.6)分,明显低于多模式教学组的理论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74.3±9.4分,93.8±4.1分)(P
2.2 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与传统教学组相比,91.7%学生喜欢多模式教学方法,95.8%的学生认为多模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5.8%学生认为多模式教学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P0.05)。
3 讨论
临床麻醉教学有其特殊性,第一,学时短,课程多,学生要接收的信息量大[1],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领会、理解并融会贯通是我们教学的重点。第二,操作多且难,如何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并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我们临床麻醉见习的难点。如何有效的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为将来的麻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麻醉教学一直探索的课题[2]。
通过学生模拟麻醉医生的工作流程,包括术前访视真实的麻醉病例,制定麻醉计划,见习麻醉实施,以及围绕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可以将案例教学和问题是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在术前访视病人前,先要复习课堂上所教授的如何术前访视病人,要根据病人的各种病例生理状态如何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前评估,如何根据病人及手术情况制定完善的麻醉计划,以及在随后的见习中同学们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种见习方法是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模型训练中可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对各种麻醉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以及在课后举行了心肺复苏和气管插管术等比赛,这样经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使每个学生在情景训练中都充分发挥,牢固掌握了全部内容。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多模式教学,学生不仅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更好,他们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也相对更优秀。同时多模式教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习互动和团队的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结合模型训练教学能充分发挥各个教学方法的所长,在临床麻醉学见习教学中有机的结合,既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又充分的训练了学生的临床技能,即关注了教学中的重点,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物流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的利润源泉,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着支撑和带动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产业。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有清醒的认识。2009年,国务院将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预示着物流业在我国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供不应求,据调查统计,物流管理人才已成为我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1]。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不断改进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培养大批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兼备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这要求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物流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也要注重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运用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当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然后就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一、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缺少合适的实践教学教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效果,合格的实践教学师资缺乏,合格的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建设等。
1.缺少科学的实践教学教材
目前,地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见习、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几个环节[2]。在见习、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中,通常都没有正规的教材或手册,往往是根据系部或教研室事先拟定的方案来进行,这样的方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旦系部领导班子换届了,可能这些实践教学方案又要重新拟定。由于没有科学的实践教学教材,使得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
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效果
不少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见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找到跟物流管理专业对口的见习企业,在见习之前学生也没有进行准备,见习之后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手段,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见习教学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很难起到见习教学的作用[3]。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由于实训条件有限、合适的实训教程缺乏,使得专业实训往往只是在实验室操作物流管理软件,实训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实习过程中,由于缺少合适的实习基地,往往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不少专业实习跟本专业没有关联性,这样使得专业实习的效果也很不理想。
3.合格的实践教学师资匮乏
由于没有合适的选拔和激励机制,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教师比较缺乏。专业任课教师往往是从高校毕业以后又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对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指导。
4.合格的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建设
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时,购买、使用和维护教学设备和软件的成本耗费较大,使得地方高校难以独自承担。此外,物流业本身发展速度很快,高校所购置的实践教学设备和软件容易过时,以至不少地方高校都在使用早已过时的教学设备和软件,这使得学生学非所用,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由于目前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地方高校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反而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经营的隐性成本,因此不少地方物流企业都不愿意接纳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任务[4]。
二、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
针对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组织编写符合地方高校特点的实践教学教材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应该渗透到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建立包括入学见习、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假期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入学之初,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给学生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在重要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导入课程实训,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所有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后,应该安排专业综合实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专业见习过程中,应该组织学生到当地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明确专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毕业实习要让学生进入地方物流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毕业论文环节是对专业学习的总检阅,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分别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或手册,并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改进,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材能够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专业的特点,能够切实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2.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应该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后考核的单一考核方式,建立包括实践教学前的准备情况考查、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监管和实践教学完成后的考核等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首先,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应该有一个准备阶段,让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目的并布置实践教学的任务,使学生从知识上和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实践教学准备;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有相应的监管机制,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质量,使得实践教学的目标顺利达成;在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学生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
3.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中国的汽车市场发展非常快,2012年中国市场的汽车销量突破1900万辆,而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亿辆,中国车市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1月23日,社科院在京《2012-2013中国汽车社会蓝皮书》在京,蓝皮书指出,中国已于2012年正式迈入汽车社会,以目前的增长速度,5年后私人汽车保有量会翻一番,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会达到40辆,10年后将达到或接近60辆。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汽车进入了平常人家,学车、买车、用车的人是越来越多,人均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社会对汽车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必将是迫切的,需求量也将是很大的,很高兴我校看到这一发展机会,在理工学院成立了一高职类汽车运用技术专业,2011年面向全省开始招生,到现在已经办学两个年头,办学两年多有很多东西值得总结探讨,在此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教学对象的情况和培养目标
汽车维修岗位具体可分为机修(发动机底盘修理工)、电子电器、钣金(车身)、涂漆等。根据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我们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那些有能力为汽车诊断出故障所在、制定排除故障方案的维修人员才能称为“汽车医生”。而一线维修操作工则为“汽车护士”。而现代汽车的科技含量高,维修方法要求规范化,诊断检测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要求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必须以技能型为主。在理论上应具备:对现代轿车的结构原理比较熟悉,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对传感技术、液压控制、自动控制技术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能直接阅读英文维修手册;在实践技能方面,应能熟练掌握和使用智能化的仪器来检测诊断和维修现代轿车出现的故障。这就要求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机械原理构造,而且要有电控理论知识。从社会需求来看,社会所要求的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应该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招生对象为初中和小学学生的职业技术学校,由于生源的问题,学生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培养的学生多半只能为低级到中级的技术工,也就是“汽车护士”。
我们这一专业为专科高职类专业,所招收的学生为高中和三校生毕业生,其文化基础高于职校学生,其可拓展空间很大,对他们的培养目标应为中高层次的技能人才,使他们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汽车维修行业的“汽车医生”。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根据专业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行“尝试成功教学”,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检测,先试后教、当堂训练,努力做到教、学、做三位一体;倡导“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对接工作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对接工作过程,强化技能培训,使学生毕业后就能成为一名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劳动者;实施“案例教学法”,先教师出示典型案例,接着学生思考案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原因,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诊断步骤,最后教师介绍排除故障的方法,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所需的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为今后职业生活积累经验。
3.实验室的开放
实验室开放,我这里说的实验室开放是指让学生不太多受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到实验室自己做实验进行实训。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开设实验课。实验课对学生训练是远远不够,是很难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设想如果把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将有很大的提高,这也将为他们日后就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在实验室的开放时我们应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应注意处理好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1.实验室现有设备仪器首先在满足正常实验教学的前提下才可能为学生开放。2.时间的安排,实验室开放首先不能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所以实验室开放以及开放时间安排要合理。3.实验室开放时间内的管理,实验室开放不是说就让学生无组织无纪律的来实验室进行训练操作,甚至是蛮干,应该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监督以及安全管理。4.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训练操作,正常的损耗、损坏是难免的,损耗、损坏的零件器材设备应及时进行补充,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4.个体化的见习和实习
每一学年都有两个寒暑假,每个星期都有两个双休日,更何况每年还有大大小小的其它节假日,学生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很愿意利用这些节假日到汽车维修厂和相关企业进行参观见习以及实习,但苦于没有一很好的渠道。假若我们学校给他们建立一个平台,与相关企业建立好每种见习实习关系机制,学生根据需求自己到实习基地进行见习实习,这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将为学生走向市场打开了一扇窗户。
5.向兄弟学校和企业学习
我们汽车专业为新建专业,有很多东西要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当然这一工作我们在专业筹建期间就已经先行一步,但随着专业的建立,教学工作的开展将伴随着很多问题出现。向兄弟学校学习他们办学方法和经验,这样可以避免问题的出现或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可使我们少走弯路。
宁夏医科大学总院医学实验中心自2006年10月提出实验室认可以来,已初步建立了全面覆盖检验各项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于2010年12月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CNAS)专家组的现场评审,并于2011年4月14日正式获国家认可委颁证及授权。具备标准化实验室学生见习的条件。目前,宁夏医科大学检验学院实行“院科合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层次,在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上应能体现时展的要求。把本科教育与特定人才的培养及就业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市场导向、用人单位导向的教育思想,本科毕业生应是我国中低专业技术岗位的主要人力资源。岗位指向的就业式教育虽然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但能力的培养却是为了使学生在走上岗位后能充分发挥所学,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2改进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学措施
专职实训教师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中的主力军,学校十分重视提高专职实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努力为他们创造边工作边学习的条件,鼓励他们在职攻读更高的学位。充分利用学校内设的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鼓励每位专职实训教师都能拿到中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已有技能等级证书的实训教师争取成为双高型或三高型(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教师。同时,鼓励专职实训教师参加相关工种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考试。目前,学校专职实训教师100%都取得了中级工及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其中33%的专职实训教师具有高级工技能等级,20%的专职实训教师具有考评员资格。
2建设一支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兼职实训教师队伍
2.1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兼职实训教师队伍
学校与当地医药企业(医院)保持联系,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学校的兼职实训指导教师。这些兼职实训教师不仅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承担校内实践教学、企业(医院)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起到信息员的作用,把行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制度、新方法带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校实训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
2.2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训指导
学校有一支较强的专业课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作用,让其参与实训指导。近年来,利用国家和我省对职业学校骨干专业教师培训的机会,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加,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同时,学校根据专业教师的不同层次,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其通过校本培训、进修学习、企业实践、技能比武等途径积累实践经验。对于青年教师,要求他们必须参与实训课程的教学;对于没有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者技能等级的教师,要求他们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并能独立指导学生实训;对于已取得资格证书或者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鼓励他们实现一专多能,并能指导其他专职实训教师开展实训教学。
2.3鼓励实习班班主任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
学校细化实习管理制度,改变以往实习期问的松散管理状况,培训实习班班主任,使其与企业(医院)带教教师一起承担实习指导工作。每位班主任负责1-2个实习单位,及时与学生、实习单位联系,做好实习指导,反馈实习问题,与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每位实习指导教师都配有《实习指导手册》,每周与学生联系不少于一次,每月与实习单位联系不少于一次,并做好记录。这种校内、校外联动管理的方式,有力地保障了实习有序、规范进行,提高了实习质量。
3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推进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除了解决学生的见习与实习问题外,还是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3.1探索适应医药卫生类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我校护理专业与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实施2.5+2+0.5院校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无锡同仁(国际)康复医院合作办学,开展3+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学生经过前期在校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后,在医院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课和部分选修课的学习、见习、专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等,融教、学、做于一体。以上两个项目均被评为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实现了学校职业教育与医院的零距离对接。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提早进入临床,也促使校内教师深入临床。学校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经常集体备课,定期开展教学观摩,特别是共同开发实践类校本课程,编写实训校本教材,双方优势互补,这比专业课教师单纯下临床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有效提高了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建设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为更好地开展校内外实训教学提供了保障。
3.2集团内部支教
我校隶属于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医院管理中心是无锡市政府实行卫生管办分离体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集团,包括4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1家三级专科医院、1家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医院管理中心履行对所有8家市属公立医院和1家卫生高职学校直接管理的职责,统一管理资产、人员、医疗业务及卫生职业教育等。对于学校而言,这种特殊的管理结构形式是难得的机遇。在市医管中心的支持下,开展集团内部支教活动,临床一线的技术骨干轮流进驻学校,承担1-2年的实践教学,成为驻校教师,把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带进课堂。近两年,先后有两名临床护理资深带教教师驻校支教。
3.3建立教师入企业(医院)锻炼的长效机制
为了使教师赴企业实践落到实处,学校修订了《教师参加岗位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管理办法》,编印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手册》,要求教师对专业实践活动进行日志式记载。同时,学校在市内5家综合性三甲医院建立了护理、康复、药学专业教师实践基地,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带着项目、带着任务下临床或赴企业实践,真正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130-03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意义
(一)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背景
200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以来,各地职校就积极探索产教结合、产学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的有效机制,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力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概念
笔者认为,目前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型实训基地,另一类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目前大多数职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都局限于实验型实训基地,即在校内建设实验型教学场地,提供一定的专业教学设备,在课程教学中由教师向学生演示技能操作过程,学生再进行一定课时的实操练习;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能够进行产品生产、并且生产出的产品能够真正投入市场销售的营业主体。
(三)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意义
校内实验型实训基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并不能将学生带入现实的职业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不能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酒店行业是直接对客服务的接待业,酒店是一个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具有复杂人际关系的工作环境,要想学生在实习中和实习后能够适应这种行业特征,必须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切实地体验这种工作环境。缺乏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可能造成学生在第三年顶岗实习时的“实习社会化”程度低。“实习社会化或组织社会化,是指实习者通过在组织中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与适应,认可与接受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并达到组织期望的工作态度与行为,最终完全融入其中,成为内部人的过程。”①因此,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深入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不可少的途径。我国职业院校目前独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资金、场地方面的困难,需要政府、相关事业单位的扶持,难度较大,而与企业合作,以企业为场所建设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解决现实性问题,更能整合校企双方资源优势,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职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政策背景 200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我国各地职业院校在政府、企业的支持下纷纷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最常见的形式是开展顶岗实习,即第一、二学年在校内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两年的校园生活之后紧接着是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如前所述,容易产生“实习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因此,在顶岗实习之前有必要到酒店进行短期的实训,初步了解将来实习以及就业的行业状况和工作环境。
职校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采取的方式是在酒店营业的旺季派遣学生到各酒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见习,即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将需要见习的全部学生派出见习。例如,广州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的国际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期间,广州各大酒店都处于需求旺季,短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紧张问题,此时各校派出学生到酒店见习,既解决了企业的人手问题,又为实践教学找到了绝佳场所。这种集中时间见习是传统而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因为见习的时间相对集中,有利于学校做出统一的教学安排,维持教学秩序,但这种方式受到酒店营业需求的限制,若酒店人手足够,则学生很难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派出学校。因此,我校在集中时间段派出学生见习的基础上发展了派班轮流实训的模式,即在一定的教学周期内,派自然班轮流到酒店进行短期实训。从酒店人力资源培训的规律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实训期选择在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然而,在实训基地实际运行的初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校外实训基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实训时间与校内教学活动冲突 由于校内教学计划是整个酒店管理专业统一制定的,而各班到岗参加实训的时间并不相同,这导致学计划受到影响。另外,校内校外各种考试、培训的时间不同,各类考试、培训有不同人数的学生报名参加,经常发生学生在岗位上实训期间需要回校参加各种考试与培训。这些困难导致在派班之前难以制定计划。
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实行 从学校和实训生的角度来讲,到酒店参加实训的主要目的不是来挣钱,而是来了解酒店、学习基础专业技能,因此教学是主要目的,在实训的过程中必须有“教”与“学”过程,才是真正落实了实践能力教学。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能够接受学生来短期实训,多是为了解决酒店“用工荒”的难题。即使是短期实训,企业在短期内要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已属不易,要让实训生在短期内为酒店创造利润的机会很小,更无法在实训生在岗的时候让出多余的时间给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因此,学校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切实进行。
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让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训,是为了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及专业技能。实训基地运行之初的实训教学,变成了与普通见习相差不大的模式。学生在酒店工作了一个月后,对酒店工作环境、业务操作流程有了一定程度地了解,但是实训过程中和结束后未能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经过短期实训后,是否能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习惯,服务技能是否达标,这些问题没有从一个系统的评价机制得到反馈。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与学校各部门做好协调与沟通,制订派班计划
为了不影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整体教学安排,同时兼顾部分学生在校的考证与培训,根据实训基地运行初期的经验总结,在制订派班计划前应注意:(1)向学校教务部门领导请示,与专业教研室协调教学计划;(2)与学校培训部们进行沟通,了解各类考试的时间和培训时间,避免安排报考人数多的班级在考试时间到基地实训,根据各班情况确定派班的时间顺序;(3)根据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做出安排,平均分配各批次实训生的实训时间。
(二)学校与酒店共同开展实践教学
提早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做好岗前培训,布置实践教学任务 在制订好派班计划后,及时向学校各教研室发出通知,各教研室专业教师收到通知后,依据提前拟定的培训计划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并且及时根据时间表对教学计划做出调整,以明确教学目标与,在学生下企业实训前根据教学目标下发课题任务,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下企业,如“如何认识酒店前厅部的职能”、“作为餐饮部服务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下企业,一是能够使学生在实训中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地混日子;二是有利于学生积累案例,在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获得实践素材,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酒店出于行业特点和培训需要的考虑,往往在岗前培训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岗位形象要求将他们分配到各业务部门,由于实训时间短,在实训期内一般不调换岗位,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分配的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布置不同的任务。
结合酒店的员工培训开展实践教学 在酒店日常管理和运营中,人事部须定期组织员工培训以保持服务质量在同一水平。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趁此机会进行对学生的课堂式教学。将实践教学与员工培训结合起来,可以避免酒店各业务部门专门为学生做出统一上课时间的安排。虽然酒店也不可能安排所有员工统一时间接受培训,而是分两次或三次对不同批次的员工完成同一内容的培训,但安排两到三次培训时间针对学生足够完成一个课题的教学工作。例如,《仪容仪表、礼仪礼貌》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之一,这个模块的实训教学完全可以与酒店员工培训统一内容和时间。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对于酒店员工和实训生两种成分的培训与教学完全可由酒店人事部派出专人或由学校的专业教师来承担,但培训师必须是对员工和实训学生的情况都非常熟悉的人选。
(二)通过酒店和学校两方面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结合酒店的质检会开展教学评价 酒店的质检会议一般由总经理主持召开、各部门经理参加,通常是一个月一次。质检工作通常包括对服务员的服务质量评价、问题的指出与改进方案等。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专业实践,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学评价的开展。教学标准可根据酒店对员工的要求合理地制定,而教学评价可以结合酒店每个月召开的质检会来开展。在总结质检部门反馈的意见后,同时获得对实训生的评价,对实训生的评价又可在下次员工集体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反馈给下一批实训生,如此循环,促进实训生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实训结束后进行教学反馈 学校可根据酒店相关部门对实训生的鉴定结果评出优秀实训生,在实训生离岗返校后,再开一次实训总结会议,让学生知道自身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专业教师获得这些鉴定结果后,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例如,从职业意识、职业习惯、专业技能等方面考量学生是否达到标准,通过教学评价结果对自身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反思,完成教学反馈的过程。同时,专业教师可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展开讨论,进行案例教学。
以上是我校在校企合作中发展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实践经验,希望对我国职校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根据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和该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在模块化教学理念下,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模块、专业基础知识能力模块、专业技术能力模块。②其中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这两个模块主要靠理论方面相关课程的学习,而专业技术能力模块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对于酒店从业人员来说,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迅速适应酒店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必要条件,而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更加依赖于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养成。实践环节的教学至关重要,而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如何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运行实践中继续研究,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注释:
①田喜洲,谢晋宇:《大学生酒店实习社会化及其留职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旅游学刊》,2010年第1期
②刘素平:《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析》,《现代企业文化》,2009年第14期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途经研究[J].成人教育,2012(1).
[2]陈建明.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学时代,2011(7).
[3]邹成成.浅析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1(6).
[4]马茜.工学结合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企业化模式探讨[J].时代经贸,2011(18).
[5]章永刚.基于校企一体化教学探索职业素质养成模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宋园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中轮岗实习初探[J].职业教育,2011(9).
[7]庄萍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2).
[8]金晓春,金永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初探——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作者简介]吕虹(1969- ),女,浙江缙云人,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和职业教育。(江苏苏州215104)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81-02
德国是世界上经济和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誉为支撑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因此,该职业教育体系一直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它以“双师型”师资培养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加上从大学开始的一体化培养模式,为德国的职业教育打造了一支素质高、结构稳固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由教育部门与企业联合举办,“双元”分别是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学习及企事业单位专业技能的训练,教师和学生具有学校和企业的两种身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促进了德国的经济稳定和发展,造就了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师资培养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在目前经济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情况下,结合我国现有的职教师资资源,借鉴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经验,探索有效的职教师资培训途径,是整体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
1.完善的法律法规。立法是德国职业教育建立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的前提条件。早在1969年,德国就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它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大法,详细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定义、内涵、适用范围,也规定了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培训机构和人员资格、国家机构和经济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作用。2005 年以来,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职业促进法》《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职业教师从业资格条例》《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框架协议》等,这些法规确保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明确了教师的任职资格、素质要求、考核标准、进修培训制度,保障了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权益。
2.严格的职业准入标准。想成为一名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很不容易。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分为公职教师和聘用教师。公职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公职教师的入职基本条件规定严格,首先必须是学士3年、硕士2年主修职业专业课程的毕业生,然后参加两次国家考试。第一次通过考试才能获得见习教师资格,在担任职教见习教师期间要参加各州法律制定的教师培训,这个过程需要两年的时间。经评审合格后,第二次再参加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成为一名公职教师。聘用教师也需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相关工作经历,一般职业学校聘请的都是高校教师、大型企业人员或者公务员。企业的培训教师必须毕业于专业的技术学校,需要拥有200多学时的教育学专业培训经历并具有5年以上的实践经验。正是因为德国严格控制了职业教师资格的准入,规范了职教教师的专业标准,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3.完整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德国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职前培训主要有大学学习阶段,时间为五年,主要学习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各类文化课程,与我国的基础课相当,专业课程要选择两个方向。还有一项就是社会科学、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课程,全部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然后开始预备服务期培养,即进入为期两年的见习,这一阶段主要是锻炼实际授课的能力。学习相关的知识,以教学、学习、研讨相结合的方法,继续接受教师素质培养和职业实践训练,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合格者才能成为正式的职业学校教师。职后培训就是在担任职教老师期间参加各种培训和深造。德国的法律规定教师在从业期间,必须要参加两种类型的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和管理培训,保证教师的业务和管理水平与时俱进,能够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和理念。
二、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启示
1.自下而上完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在国际职业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它以其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造就了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明确了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及职业教育的实施、保障条件,但是没有规范职业教师的准入认定,目前所实施的教师资格认定,参考相同层级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已经不适应目前职教师资的准入,亟须建立由职业教育特点的任职资格认定制度,通过各地的教育行政机构和职业行业机构联合成立职业教师资格认定专业委员会,协商制定职业教育师资专业评价标准,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据了解,各地区的职业教育师资标准研究也在进行之中,如苏州市政府从“十五”规划开始就制定了一项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养提升计划,并在计划中对“双师型”教师标准进行了规范,提出了苏州地区实现10%的职教教师达到学历标准的实施意见,与苏州大学合作开办硕士学历培训,搭建了职教教师学历提升平台。按照现行《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要求,相关教师学历未达标者,必须在五年内进修合格学历,否则将调离教学岗位,这之后新引进教师必须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特殊专业除外)。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技术等级认定上进行提升,建设了六大平台整体推进本地区职教教师达到入职的标准:学历进修、技能竞赛、技术考工、进企业培训、评优评先、交流培训,到“十二五”期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达到90%。如果这些预期目标完成得好,就可以总结经验,制定一套比较完整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并逐步进行推广。
2.循序渐进建立完善职教教师的成长机制。职教教师有了科学规范的准入之后,就要着手对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以终身发展原则贯彻从入职开始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提供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和新规范的培训,促进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入职伊始,展开新教师培训,让新教师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同时接受企业的培训,让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完成员工角色的转变。入职前五年是一个起步阶段,主要是对职业和专业的熟悉,要求达到教师职业的认真履行和专业技能的迅速提高,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入职后的第二个五年和第三个五年则是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聘请企业专家为职教师资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职教教师在此阶段迅速成长,大胆创新,在自己的教学和专业上做出一些成绩。第四个五年以后,教师的职业发展进入成熟的骨干队伍之中,为培养优秀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做贡献,实现职教教师在职业发展生涯提升中从新手―熟手―能手的三级跳跃。如苏州市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0%以上,比例偏高,在教学经验、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36~45周岁教师比例约占25%,35周岁左右的中坚力量比较缺乏。对此,教务处和学校学术工作委员会详细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九大行动工程”,包括“双师型”教师培养标准、实行“导师制”的暂行规定、加快培养专业负责人等,建设优秀团队,抓好梯队建设。根据学校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选拔培养了20~30名省、市、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30名左右学科专业骨干,其中15名左右为市级以上,引进了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职名师3~5名,按专业教研室建立了3个省院级、5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并创造条件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教学团队。
3.以老带新加强职教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德国实施的“双元制”职教体系,学生学习期间就是学生和职业人双重身份,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大多数来自于高校毕业生,都是出了校门,再进校门,根本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与职业教育的师资要求不相符合。因此,在专业教师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划时,特别需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职教师资后备学习阶段开始就要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去企业短期实习,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学习合理的工作方式,熟悉未来的职业环境。职业学校新教师入职后,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以及相关高校、职业院校的名师名家担任青年教师的师傅;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柔性人才使用观,充分利用好社会人才资源,采取聘用、兼课、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办法,以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等形式聘请行业名师走进学校,为青年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讲座、辅导等。尤其要通过行业协会和企业,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作为学校企业讲师,建立“职业教育企业讲师库”,加强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坚持企业实训以及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制度,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同时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加强教育实践,实行“青蓝工程”。学校为青年教师指定导师,导师要在教学、技能和科研等方面全方位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技能比赛,检验青年教师的实际水平。各地方政府更要重视本地区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提升地区劳动者的素质。如苏州市政府为了适应本地区快速发展的经济速度,提升本地区的职教教育水平,2004年建成了职教国际教育园,进驻了15所高等职业院校,入驻师生8万人,大大优化了地区的职教资源,调整了布局结构,扩大了教育规模,为苏州经济发展需要构筑了人才“蓄水池”,形成了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苏州国际教育园分为南北两区,北区3.5平方公里,南区3.2平方公里,整个国际教育园区依上方山两侧、傍著名的石湖风景区而建,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条件得天独厚。在这里,校企进行无缝对接,企业搬进校园;以国际融合为理念,各校实训基地教师到德国等世界各国进行培训,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真正实现职教教师的实践能力达到企业行家的水平。
总之,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为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带来很多启示,我们要在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从业人员的素养,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只有职业教育师资过硬,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才会大幅度提高;只有通过实施并完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实现职教师资队伍的结构改善和水平提高,才能推进我国职业人才培养向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费真.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经验及启示[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4).
[2]吕颖.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研究与启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