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0 23:16: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行,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府对其投入等综合因素。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文化底蕴无不影响和左右着基础教育改革。其实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如下:

1,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投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攀升,西部自身通过政策改革.吸收外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符合西部自身实际的改革,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都得到改善。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捉襟见肘。就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西部农村经济仍处于被带动.相对落后的状态,由此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意识和比重相对疲软。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深刻理解.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如何,物质文明建设是否有提高,却忽视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潜作用。这样就导致了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

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社会风俗和文化底蕴中存在的一些东西很容易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

西部农村地区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观念和生存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文化则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和进程。西部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相对不够完善,而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自有的贫困文化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这里所说的贫困文化”“与时下热门话题中的“文化贫困”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的,后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的。“文化贫困”的着眼点,主要在于素质低下(如智力低下、科学文化知识缺乏等),它主要从量的关系方面反映人们的一种智力状态,基本上局限于工具理性的范围。而“贫困文化”则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一种安于贫困的价值观。它主要从质的属性方面反映人的深层精神状态,属于价值理性范畴。如果在这方面陷入贫困,要比物质贫困、智力贫困更深重、更可怕、更难以摆脱。

西部农村地区这种自有的文化体系,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处于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学生群体。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群体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文化的熏染和毒害。其在此文化暗示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和学习思维或多或少的在围绕着这种文化展开.进行。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会是焕发生机的具有极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了,而将是一种被动的疲软的学习。

篇(2)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莘”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政府责任,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推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人力资源强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坚持政府为主,积极争取上级扶助奖励资金,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内部配套设施,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全县共有3处省级规范化学校,27处市级规范化学校,17处市级示范乡镇幼儿园,87处县级规范化学校。一是幼儿园建设实现新的突破。近两年来,全县幼儿园建设共投入XX多万元,新建幼儿园27处,改建29处,扩建7处。2010年5月,县实验幼儿园接受了省十佳幼儿园验收,明天幼儿园通过了省示范幼儿园验收。两处幼儿园均达到了全市领先地位。二是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两年多来,县财政把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列入预算,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奖励与专项资金,千方百计筹措县配套资金,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XX年年落实资金1210万元,建设了14个项目学校教学楼。2010年落实资金1331万元,建设了15个项目学校教学楼。今年,项目学校立项20个,已通过公开招标,即将开工兴建。近五年来,农村中小学累计投入一亿多元,用于改扩建及新建校舍,长期保留的农村中小学有望在三年内实现全部楼房化。三是高中学校办学条件焕然一新。一中新校、实验高中不断完善内部设施,办学条件达到了全市一流,都是省级规范化学校。二中新建了图书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楼,成为全市第二处省级农村规范化高中。实验高中东扩工程正在有序进行,制约实验高中发展的操场问题即将解决。

(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探索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各项管理日趋规范。形成了小学养成习惯,初中打牢基础,高中巩固提高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一是高考连年创优。自XX年以来,本科上线人数连续9年名列全市第一位。特别是2010年,本科上线人数、优质生数以绝对优势位居全市首位,增长率达到51.24%,占全市新增人数的40.8%。文科上线数占全市的1/3以上。其中文科全市前10名,莘县占8名;理科全市前10名,莘县占3名。全市有10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莘县占5名。二是2010年以来,着力开展了小学抓规范、初中抓课改两项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全县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迈出新步伐。三是中小学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篇(3)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18-03

一、调查的目的

本问卷调查主要对象是甘肃省农村和城郊基础薄弱生源较少的初中在自然减员小班化教学的一些基本情况;为今后这些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数据,提供帮助。

二、调查方式

课题组选择甘肃省城市郊区和农村初中具有代表性学校两所集中问卷调查,其他问卷分散进行,问卷来自不同地区城郊和农村初中十几所初中。

三、调查过程

依据现实情况,制定出小班化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小班化认识情况、学习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评价情况五大方面设计了30道题,包括26个选择题和4道解答题。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被试230名,主要分别在兰州市郊区、民勤县各一所学校,还有一些分散调查问卷。

从被试的数据都属于郊区和农村薄弱学校,抽测的男生比例要高于女生,这个数据主要和学生的性别比例有关系。抽测的学生都是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离家在4~5千米,为了方便学习有一大半学生住校。小班额人数最多34人,最少人数11人。因此,这样的设计和被试取样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二)小班化认识了解情况

这一问题主要设计的是简答题,从问卷上看出他们对小班化教学还不太了解,只是简单停留在:1.人数较少,老师比较容易管理;2.小班额气氛不好,大班额人数太多;3.小班额老师更好辅导学生,人数少不能很好探讨问题;4.人数多不利于老师管理。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小班化得优点,学生没有从中自己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小班化的优点,只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还有想法:是不是学生人数少了,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怀疑。

(三)学习情况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小班化学习情况主要设计的类容: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师生交流、学习态度、问题处理等方面。

学习方式:并没有特别的改进,还基本停留在教师教学生跟着学的模式,也就是传统模式,一些新的学习模式没有能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学习兴趣:兴趣是要慢慢培养的,而被测得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教师指导的层面,在教师的督促下学习,自己没有兴趣。这也是目前农村学校比较欠缺的,相比较城市还要差一点。

师生交流:从被试题目的数据可以看出师生交流一般,很少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占到了差不多一大半。其次是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这也是影响师生交流的很重要原因。其次对学习主体认识上还存在问题,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重要性。

学习态度、问题处理:学习态度良好,但对问题的处理解决是被动的,被动接受知识,还在执行教师灌输或者填鸭式获取知识的形式,这样接受的知识僵硬,不能灵活应用。

(四)课堂、活动参与情况

在小班化学习和活动参与中,我们设计了相关调查项目,学生普遍喜欢在学习中采取小组合作,人数少这样保证参加人员能最大限度得到教师指导,频率较高,每节课基本都会有小组合作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回答的概率也就比较高,教师和学生容易达成默契感,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现自我,发表独立的见解,个性得到张扬。

(五)评价

评价是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设计了三个测试题和一道简答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被试结果90%以上可以得到教师的评价;评价方式答案是多样的,这和个体的差异有联系。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调查结果有很大比例学生选择怕说错。“解答题老师的评价合理吗?”回答100%都是合理的回答。“经常得到老师的评价吗?”回答差不多也都是得到老师的评价。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老师评价的简单化,评价的单一化,不能个体化,不能综合化。教师的评价有,不科学、学生惧怕回答错误、害怕当面出丑,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和老师交流,即使懂了或者能回答上问题,也都不愿意回答,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拉多大。

(六)在校学生情绪状况

小班额情况之下,学生在文体活动中参与度较高,基本可以达到85%以上,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沟通交流的次数、时间、频率较高。以一班30个人为例:一堂课教师提出平均8个问题,那么大概就有20~25人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得以实现,教师有时间分别给学生以指导。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建立了良好融洽的关系。

五、调查结果与建议

(一)结论

1. 从调查的班级和学生数据上具有代表性,具体数据见前面的表格。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农村地区,最近几年来农村生源逐年在不断下降,师生比相对提高,小班化教学成了今后教学发展的普遍模式,也是今后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2. 被抽测的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状况良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在多次的活动中参与度高,培养了良好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喜欢和同学交流,在班级中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在课堂中与老师配合不好,没有良好的信任度,形不成独到的思想见解,大部分还是等待接受老师说出结论。在学习中自我展示很少,课堂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接受知识被动,知识面比较狭窄;虽然也有一定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讨论也只是形式而已,不彻底,合作精神体现不够。

3. 资源利用的优势,首先是师生比的扩大,教师有更多时间辅导学生,学生也要积极配合,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解决问题;其次是其他各种资源的使用率增加,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学习中、实践中锻炼自己,尽情展现自我。

4. 被测的数显示,有许多学生还没有适应小班化学习的情况,这些主要反映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还有就是观念没有转变。这些主要与老师、家长、社会有很大联系。

(二)措施建议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和技术应用时期,也是各国政府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技术应用离不开合作和互动方式,合作必须建立在互相信赖的人际交往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广交朋友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和当代社会的需要,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比较客观地了解当代农村初级中学的班级人际交往的现状,为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科学的教育决策提供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以便改善不良的人际交往状况,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提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鉴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这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内容

本调查研究工作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本校初二年级组六个平行教学班中随机抽取一个教学班进行调查问卷,该教学班共有43位学生,其中男生21名,女生22名,平均年龄13.5周岁,被调查的对象中农村学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97.7%,学习成绩该教学班在整个年级组中名列前茅(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以初一第一学期的期终考试为参考指标),本次调查共分二十七个指标,其中二个指标各分三个支指标进行调查,基本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同伴和长辈等在活动中的交往情况,同时能主观地反映该班的每一位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真实情况,问卷着重就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为了比较真实地反映该班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情况,对问卷调查所采集的原始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学的有关原理进行对原始数据作精加工,现整理如下:

表㈠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家庭结构统计表

结构 三代同堂 核心家庭 单亲随父 单亲随母 其他 户数 25 14 2 0 2 百分比 58% 32.6% 4.7% 0.0% 4.7% 注:核心家庭是指三口之家

表(二)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最烦恼的事统计表

项目 学习困难 生活困难 健康欠佳 家庭不和 师生紧张 同学不和 没有困惑 人数 32 2 8 2 8 19 22 百分比 34.4% 2.2% 9.6% 2.2% 8.6% 20.4% 23.6% 表(三)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遇困惑主要倾诉对象统计表

项目 家长 老师 同学 朋友 咨询人员 写日记 不倾诉 其他 人数 10 1 3 18 0 4 6 1 百分比 23.3% 2.3% 7.0% 41.9% 0% 9.3% 14% 2.3% 表(四)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成为好朋友的原因统计表

项目 爱好相同 性格相似 学习互助 观点相同 相识已久 课余同在 信赖可靠 其他 人数 15 19 10 20 6 22 32 3 百分比 11.8% 15.0% 7.9% 15.7% 4.7% 17.3% 25.2% 2.4% 表(五)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主要交流对象人数统计表

项目 父亲 母亲 教师 学生干部 同伴 自己 不想解决 其他 有趣的事 2 8 1 0 31 0 0 1 学习困难 0 0 10 7 16 10 0 0 生活困难 7 24 3 0 2 7 0 0 课余时间 1 3 0 0 36 1 0 2 累计(人) 10 35 14 7 85 18 0 3 百分比 5.8% 20.5% 8.2% 4.1% 49.4% 10.5% 0% 1.7% 表(六)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际交往拥有好朋友的分类统计表

项目 人数 频数 平均频数 得分 平均分 男生 21 60 2.86 121 5.76 女生 22 69 3.14 137 6.23 全班 43 129 3.00 258 6.00 表(七)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对好朋友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对比统计表

项目 优(A1) 良(A2) 中(A=3) 差(A4)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男生 8 38.1% 3 14.3% 2 9.5% 8 38.1% 女生 8 36.4% 1 4.5% 1 4.5% 12 54.6% 全班 16 37.2% 4 9.3% 3 7.0% 20 46.5% A=┃自我评价人数-同伴评价人数┃

表(八)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数据处理汇总统计表

项目 样本 容量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T值 P值 基本结论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数 标准差 男生 21 6.33 2.97 2.86 1.90 4.51 P>0.05 两者评价存在显著差异 女生 22 7.18 2.28 3.14 2.25 5.92 P>0.05 全班 43 6.91 2.31 3.00 2.07 8.27 P>0.05 四、调查结果分析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了必要的访问,对学生人际交往的统计数据运用了教育统计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原始数据作了大量的处理工作,以求得比较准确的结论。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两个指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1、从表(六)可以知道:中学生被本班同学列为最好的朋友,次数平均为3次,其中男生为2.86次,女生为3.14次,女生优于男生;女生平均分为6.23分,男生的平均分为5.76分,平均得分为6.00分,女生得分略高于男生,这充分说明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总体评价过高。

2、中学生认为好朋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从表(四)中不难求得,首先是同学之间要信赖可靠,其次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交流,彼此间有相互了解,倾吐自己的心声,再次是在学习上互助,同学之间有问题互相帮助,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最后是性格形似、兴趣、爱好相同,参加某一项活动后,交流的机会增加,很容易形成好朋友的原因。从同伴评价的结论中可以知晓,好朋友常常三、四个组成一个小群体,在这些好朋友中,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男、女同学界线分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一位学生拥有异性好朋友,其余均是同性朋友组成的群体。

3、中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与人际关系的客观状况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人际关系的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37.2%的学生两者之间的评价基本相符,但两者完全吻合的人数只占全班人数的2.3%,有62.8%的学生不能真正反映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其一学生反映自己人际关系的水平高于实际人际关系的高达95.4%,相差5位及以上的占44.2%,其二低于实际人际关系的只占2.3%,说明两者之间的评价有特m显著的差异,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期望值过高,因此反映了中学生对好朋友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盲目性。

4、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好朋友拥有最多的9人次,大于或等于5人次占全班人数的16.3%,没有拥有一位好朋友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9.3%,其中男、女学生中,女学生拥有的比例比男生高出14个百分点,男生中拥有好朋友的对象中,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比例相当,学习成绩一般的优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女生中拥有好朋友的对象中,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是班干部中的比例占75%,女生中学习成绩优秀,学习上互相帮助,增加了互相之间的交流机会,并且在学习上主动帮助学习成绩欠佳的同学,很容易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因此人际关系就比较好,但男、女学生中拥有孤独者的比例相同。

五、调查结果分析的对策和建议

篇(5)

1、深入本地中小学进行调查走访,了解本地基础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2、了解我校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意见反馈。

3、走访调查身边的先进基层党员,了解基层党建工作。

4、农村地区的同学,深入调查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的收入状况,以及农村目前存在的其他问题。

5、城镇学生深入社区调查城镇居民中低保户的生活状况,以及政府对其改善生活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6、调查了解本地农村的建设情况以及改革现状。

7、开展送温暖活动。为所在社区提供公益服务,如为军烈属,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工人等社会扶助对象解决生活问题,帮助社区管理部门开展宣传、咨询工作,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等。

8、结合实际,到厂矿、社区、健身中心等地方开展传播体育健身理念,推动全民健身的活动。

二、具体要求

要求我校在校学生都要加入到实践调查活动中来,开学后要交上不少于1500字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校团委将根据调研报告的具体内容和其他有关情况评选出“先进个人”若干名、、“优秀实践(调查)报告”若干名,颁发奖品及证书,对不合格和无故不参加活动的同学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关于组织开展xx年年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xx大、xx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四个新一代”的要求,引导青年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我系部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了力,特组织学生开展xx年那边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现就有关工作安排提出如下意见。

一、活动主题

学会感恩*体验成长*共建和谐*关注社会

二、指导思想

活动要紧紧围绕我校学生培养目标,根据我部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规范,明确社会角色,提高服务社会的技能,加速个人社会化进程,努力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青年,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活动内容

活动要切合“学会感恩 体验成长 共建和谐 关注社会”的活动主题,以家庭角色体验、社会角色体验、专业素质拓展、特色实践服务和服务社区行动为主要内容,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争取建设一批基于长效机制、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岗位体验实践基地和服务社区平台。

(一)家庭体验。以感恩父母、回报家庭为导向,在暑假期间,从事不少于二周的家务劳动,具体劳动内容包括每天做一次饭,打扫一次卫生,外加一项其他家务劳动。另外强调必须给父母亲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中的一位洗一次脚,深深体会一回长辈们的艰辛。目的是使同学们认识到服务社会要从回报家庭做起,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社会体验

篇(6)

[3]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师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M].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 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感受中医魅力提升人文素养北京市第一四二中学(宏志中学)

追求卓越铸造辉煌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

湖北省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快乐体验飞扬生命激情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

一份富有个性的调查报告

除学习负担以外,还应关注什么?——2011小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倾听观屏一代的声音

俄罗斯实施学前教育机构卫生新标准

葡萄牙出台新的学生章程遏制学校违反纪律的行为

日本拟实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

浅谈多元化、开放型校外教育体系的建构

在新课程实验中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班主任有效学习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之思考

浅淡循环大课堂中的班级管理

“懒”教师三部曲

看别人的课,找自己的缺点

学习策略与学生素质主动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

勿以成人好恶评判孩子

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抓统筹促均衡扫难点深入推进教育公平——访辽宁省本溪市教育局局长官进伟

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访山东省邹城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屈广喜

当代校长如何走上教育家之路

狠抓“两基”成果巩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借力帮扶机制发展化隆教育

加强农村学校管理的对策思考

校园文化应特色鲜明底蕴丰厚

做一个“六勤”校长

让数学之树根深叶茂(一)——传授知识

优化语文作业还给学生快乐

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的运用

应慎重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动手操作:儿童智慧的源泉

美术教学“五步法”

情感教育下课例诊断与行动改进的研究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

诗歌教学要重视“主问题”设计

养成良好教育习惯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反思教育习惯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反思教育习惯”专题研讨会综述

反思教育习惯之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育人因素

教育反思之“我和你”

教育习惯:从“无意识”走向“自觉”——浅谈教师专业成长背景下的教育习惯养成

对语文教学习惯的反思

何谓“好的教学”?——运用教学框架反思和提升教学

教育行业伦理守则

从数字看美国教育

英国中小学电脑“过滤不力”

关于小学男教师的争议

让学校世界一流的10项建议

英国银行向中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性教育,听家长的还是听学校的?

日本的职业高中教育简介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动向

非洲基于教育公平的社区学校运动述评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92-01

随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指定的必修课,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是当前基础教育实验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今后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相对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目的的。因此,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历史研究型课程目标,是对历史教育任务的具体化和细化,具有进程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在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历史研究性课程的目标主要有:塑造良好的悄感,实现优异的人文价值;实践历史研究型课程,构建和谐发展的能力;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接受、认知、掌握与感悟。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1. 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

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习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选定的问题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把研究结果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3)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

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价。

(4)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沦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也可以围绕其一“中性”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以类似大专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实施。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应性。即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对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学生研究历史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调查报告、历史人物评价、整理的史料册子、历史小报等。教师要对学生形成成果过程加强指导,尽量提供有关条件。在学生开始写论文时,教师应该提示先拟定提纲,通过报告会、研讨史事会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启发,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2.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研究性学习呼唤新型的研究型教师。我们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木质是创新,技术创新取决于科学创新,科学创新取决于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中,呼唤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的出现。由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倡导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化,是目前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转变观念,更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学会自我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意识和做法,得以重新调整和整合。

(2)解决好课题的开放性与学科要求的限度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可以会遇到如何把握课题开放度的问题,这种涉及到学科内及学科间的深度与宽度等问题.课题学习所说问题的情境中不会只包含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还包含其他知识和技能,甚至还可能涉及到其他学科或木课程后面才可能接触的知识。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将会使研究性学习走许多弯路。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事先做好知识的整合分析,进行模拟研究备课,以促进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某些反映做出合理的判断,对学生实施因势利导.如:在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提供资料和建议,引导学生将问题的开放性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中学历史研究型课程必须注重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问题意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将培养信息素养贯穿于整个研究型课程之中,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军.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

篇(9)

2.中学教学改革现状及特点的调查研究

3.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思想动态及特点的调查研究

4.中学生职业理想的调查研究

5.中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

6.中学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调查研究

7.中学领导、教师、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的调查研究

8.中学优秀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

9.现行中学教材与大学所用教材在内容上衔接程度的比较与研究

10.结合教学工作实习进行中学教材教法的研究

11.结合班主任实习开展班主任工作专题研究

12.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对未来教师的素质期望

篇(10)

学校要以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进退为宗旨,使学生经常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学生的方式要多样,要求学生作家庭经济收入和家用电器的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发动学生写家乡变迁的感想和城镇市场情况的调查报告。我向学生提问:我们安徽省东至县现在有几条高速公路通过?县城区新增加了几座大桥等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家乡在变化,越变越美,从而产生“谁不说我家乡美”的自豪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获得的道德观点主要来自于教材,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必须拓展课文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深化学生的认识,以强化学生已获得的道德观点。

上一篇: 教师见习专业技术总结 下一篇: 大三实习自我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