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01:18: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的改变了传统教育形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六小学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理性的认识融合意义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独特的优势彻底改变了传统不变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真正为小学教育注入了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真实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而现代教育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体现在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逐步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4.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交给小学生一定的搜索技能,再加上我们的有效指导,就可以让农村孩子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见识天下的奇闻趣事。更为重要的是更加有利于农村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5.改变了我们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我们学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进最贴近新课标的教学资源,自己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
二、正确处理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小学的教学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不过我们也需要冷静的对待融合教学过程中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1.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万全的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孩子们自然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大屏幕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2.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毋庸置疑,实施高效教学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如果我们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根本无从体会,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并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的改变了小学传统教育形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五小学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理性的认识融合意义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独特的优势彻底改变了传统不变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真正为小学教育注入了活力。具体表现为:一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二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真实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三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交给小学生一定的搜索技能,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见识天下的奇闻趣事。四是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进最贴近新课标的教学资源,自己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
二、充分发挥融合的优势
1.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虽然作者用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张家口地区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孩子们自然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大屏幕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那我们就走进黄山区旅游。”
2.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毋庸置疑,实施高效教学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如果我们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就可以体现教学的高效性。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农村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根本无从体会,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三、促进合作探究
新课标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就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上网查询有关“水”的知识,通过网上搜索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然后当堂交流:“我知道了在地球的温度变化下,水可以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在地球上出现,这就是冰、水和水蒸气。”“我知道了南极的冰山就是水的固体形态!”“我还知道水的用处很大,工业生产离不开水,农业灌溉也离不开水,就连我们人体百分之七十也是水,但是现在我们面临随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现代教育提倡合作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请学生为雄伟万里长城设计一个旅游广告,于是孩子们先在网上查阅了长城的相关图像资料,认真阅读后进行了交流,然后他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结合成小组,开始了设计工作。由于小组每个成员的特长各不相同,有的擅长文字描述,有的热衷于图片设计,大家写的写,画的画,忙的不亦乐乎,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广告设计出来了,看着孩子们这些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广告设计,我感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合作中得到学习,在合作中得到提高。
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课堂教学面临着重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供友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如一些知识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进行上机测试,减轻师生负担。
第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变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特网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第四,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第五,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集体备课有可能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然而,也正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这些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才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应该如何减少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依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回归“语文味”,而不是“技术味”;如何才能在网络环境教学当中真正发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让他们成为形式上的“参与者”,实质上的“旁观者”等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从思想上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其次,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从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两者的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此,我想以自己授课的亲身体验来与大家分享我的一点感悟。
首先,关于适时设置教学情境。《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就我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的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课文,研读文本。 转贴于
其次,关于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难以体会,这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景观;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结合对“众星捧月”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话题。这样利用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便于理解,突破了难点,感悟也能水到渠成。
第三,关于学练结合抓住训练点。仅以学生写作文为例,都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作文学习的效果。此外,我们可以通过投影仪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关于内外结合延伸拓展点。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材料的容量一直是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内容的宽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而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学习与锻炼。讲授《荷花》一课时,我以文本为阅读基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品味荷叶的美后,告诉学生荷叶是夏天的一首小诗、一个绿色的音符,它曾让许多诗人诗兴大发,向学生推荐借助网络搜集的文人墨客赞美、吟诵荷叶的诗句。学生在丰厚的、整合性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语文,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与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我们始终要牢记:整合不等于混合,整合不等于简单相加。信息技术是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服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实现教学最优化。
参考资料:
[1]吴柳《信息化社会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2]黄埔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3]吴林妹《尊重体验凸现主体》《教育信息报》2003.3.29
信息技术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也给教育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为教育和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教育大众化的同时更加个别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日益先进的技术支撑。
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教育手段的变化使得传统教育正在面临着根本性变革。在教育部发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发展远程教育,构建终生学习体系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远程教育如一缕春风,吹醒了小学语文教师,大家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远程教育如一池活水,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精彩;远程教育如催化剂,使小学生的素质快速提高。
一、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信息源,是教学中的主讲人,是信息传授者,是知识传递者。教师在教学中占“支配地位”,属“专业型”。
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转变。
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脑中及手中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网上知识的导航者。
在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讲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
远程教育强大的信息量使老师们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尽管教师们都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与远程教育所提供的综合信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教学危机感趋使教师自觉学习各种知识,如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音乐美术欣赏等。远程教育使教师由“专业型”转变为“一专多能型”。
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开展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只得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习与新环境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不断的钻研中,语文教师由“单一传授型”转变为“教学科研型”。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拿着自己编写的教案,在课堂上支配着学生进行学习,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就不再占有“支配地位”,而是平等、民主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二、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因为远程教育可以提供虚拟的教学环境,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便捷的讨论空间,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多样。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发现法、研讨法、创造法、演练法、表演法、论辩法、智力竞赛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个别观摩法等教学方法,远程教育条件下还可使用虚拟课堂讲授法、虚拟实验操练法、同(异)步辅导法、人一机一人交互讨论法、远程视听——问答法、课后浏览法、网络演示法、课堂网集中讲授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可以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在网上进行指导,也可以在网外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三、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素质快速提高。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了《黄山奇石》,我让学生收集有关黄山的风景图片,学生查到了“黄山四绝”的图片,制作了幻灯片,还复制到了自己的软盘上。在学习《赤壁之战》之前,我让学生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学生找到了三国历史人物故事,赤壁之战的背景,与火烧赤壁有关的“连环计”、“苦肉计”。学生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出赤壁之战中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这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学了《称象》一课,我让学生思考在当时条件下还可以用哪些办法称象。学生查找了大量科学知识,最后创造性地提出用杠杆称象,用跷跷板称象,用绳索悬于巨梁,一边笼中吊大象,一边笼中装石头,直到两边高度相当等办法。学了《狼和小羊》一课,我让学生在网上讨论:狼向小羊扑去,会有哪些结果?学生想出了十几种结果,如:狼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正好猎人经过,猎人用枪打死了狼;牧羊犬赶来与狼搏斗,赶跑了狼;羊妈妈拼命保护自己的孩子,吓走了狼;狼掉进了陷坑;一个孩子正准备用弹弓打鸟,见状射伤了狼的眼睛;小羊被狼吃了,它的爸爸决定复仇,就设计打死了狼……
一、本真理念――表达和运用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去感知“本真”的含义,我读着吉老师著的《“语文味”课堂》《优课,凸显语文本真》等书,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吉老师在书中这样说:“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表现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规律。”
她不仅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表达,还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运用。吉老师常说:“教材是个例子,你们要学会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学生不仅需要学会表达方式的运用,即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还要学会学习方法的运用,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如果不用语言去表达它们,它们只是学生精神空间中零散的、漂浮不定的烟云。只有用语言去表征它们的时候,它们才是完整的、可触摸的精神之花。另外,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法,但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这些语言的因素就很难成为学生主体内在的东西。只有运用它去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它才可能成为学生精神的使者、心灵的细胞。”言下之意就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学生要学会运用学法和写法。
二、本真行动――各年段对表达和运用的不同要求
“本真”理念是吉老师一贯的教学信仰,不仅在吉老师的书中可以感受到,在她的课堂中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吉老师对各年段表达和运用的要求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她常常跟我们这样说,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要关注年段特点。
1.低年级关注“词语句式”
吉老师告诉我:“低年级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是: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字词、句式的理解与运用,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听了吉老师上二年级《黄山奇石》一课,我真切地明白了对低年级学生表达和运用的要求。课上她先让学生读读几块有趣石头的名字,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石头名字的秘密就是要和文字内容一致,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石头名字在句子中不同的位置,紧接着圈出一些连词让学生发现表达的不重复,最后出示黄山奇石多幅照片,让学生先给石头取名,再运用书中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有的学生说:“两只灰色的猫都用爪子抓住了一只老鼠。那只老鼠被压在下面不能动了,这就是有趣的‘双猫捕鼠’”。有的说:“‘仙女弹琴’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天上飞来的仙女坐在山峰上,前面的山峰就像琴键,她弹着弹着,似乎发出了美妙的声音。”有的说:“早上,阳光照在巨石上闪着金光,一只石龟把头伸向大海,两只前爪撑着地面,不知道它想干什么。不用说,这就是‘金龟探海’了。”还有的说:“最有意思的是‘巨人踩高跷’了。一位巨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脚下的山峰就像是高跷,他踩在高跷上稳稳的,一动也不动。”
在这节课上,吉老师抓住低段的表达和运用特点,很好地关注了句式的表达。首先,关注了句子表达的内在联系,那就是名字的秘密要和文字内容一致,名字与动作要密切相关,不是随便写的。其次,关注了句子表达的外在区别。待学生知道句子内在联系后,吉老师又再一次引导学生,从句子的外在观察发现石头的名字,有的在句子开头,有的在句子结尾。她还适时圈出“就说”“就更有趣了”“不用说,这就是”等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用得不重复。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句子表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再次,关注了句式表达的模仿运用。通过对句子内在联系和外在区别的学习,学生已经习得了这种造句方法,吉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机会。随即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着文本的句式来模仿表达。学生在学习和运用中,不仅收获了文本的思想内容,还收获了语言表达的技巧,更收获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2.中年级关注“段式结构”
中年级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吉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中年级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是:开始以段为重点,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篇章的写法。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表达的现象来训练。加强语言积累,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为学生提供典范的语言。”原来中年级表达和运用的重点要求是要关注“段式结构”啊。
听了老师一席话我还是一知半解,但听了她上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豁然开朗。在上这节课时,吉老师先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填空形式让学生自由背诵;接着出示总分总的段落结构帮助学生记忆,随后引导学生看着或者想着画面背诵四个“有的”,最后吉老师让学生仿照这一段的结构来改写课文第六自然段。有的学生这样写:“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鸟。有的头顶上长着灰色的羽毛,有的胸脯上有一撮珍珠似的小圆点,有的背上还有黄色的斑纹,有的脚上像涂上了红色的颜料。鸟儿生活真快乐。”有的这样写:“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鸟。有的鸟在树上不停地唱着歌,有的在树上欢蹦乱跳,有的在喂着可爱的小鸟宝贝……”还有的这样写:“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鸟。有的五颜六色,有的快乐地叽叽喳喳唱歌,有的飞来飞去,在做追跑的游戏,鸟儿们无忧无虑真自在。”
在这段教学中,吉老师很好地关注了中年级的构段方式。亮点之一在背诵中发现构段方式。吉老师以十分新颖的背诵方式直接入手,引导学生在寻求最快的记忆方法的同时寻得作者构段的方式,即总分总。一旦理清构段的方式,那么背诵的大致轮廓就已经在学生脑海中勾勒好了。亮点之二在看想画面中突破难点。最难背诵的就是分写部分中的四个“有的”,吉老师巧妙地让学生们看着或想着画面来背诵记忆,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直观,便于记忆。亮点之三在练笔中迁移运用。学生明白了这一自然段的构段方法后,吉老师让学生用上这样的构段方法将鸟多这一自然段进行改写。这样既对文本空白处做了补充,体现了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表达的现象来训练,又加强了语言文字运用,促进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运用总分总这样一种构段方式。
3.高年级关注“篇章结构”
我们不禁要问:“那高年级表达和运用的要求又是什么呢?”吉老师这么回答:“高年级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是:挖掘、提炼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会取舍,一课一得。加强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注重读写结合。不断增强篇章意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在开放的语文活动中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阅读、习作的方法和能力。”
这是吉老师上六年级《藏戏》一课时的一段实录:
师:从老师读开头的问句、你们读的相关语句中,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精妙特点了吗?
生:后面部分都是围绕开始的反问句来写的。
师:那中间部分呢?
生:中间部分写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开头提出的问题在后半部分课文中得到解答,中间去写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特色。
师:我们的单元作文是介绍风俗人情,假如是介绍江南越剧的,是不是就可以模仿这种手法呢?江南越剧有三个特点:没有男演员,都是才子佳人,每部戏都有很多驸马的戏份。把这三个特点融进去,仿照课文样子表达,你们讨论讨论。
生:世界上有几个剧种没有一个男演员?世界上哪一个剧中演的都是才子佳人?世界上哪一个剧种每一部都有驸马的角色?告诉你吧?就只一个,是浙江越剧。
师:继续像课文一样布局,接下来可以写什么?
生:接下来就是写浙江越剧的来历,用故事的方式。
师:第三部分,也学习课文的表达特点。
生:针对上面的三个反问句,一个一个地回答。
这段实录中吉老师向我们展示了高年级如何去关注篇章结构。学生在读中发现文章的构篇方法:先排比反问句开头,然后引出传说故事;接着围绕反问句进行逐个回答;紧接着吉老师创设了介绍江南越剧这一语用情境,让学生口头编写写作提纲。真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有了一个美丽的转身,不只是从中体会到什么,而是在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发现作者行文的规律,将读与写有效结合起来,以读促写,并且与单元作文紧密结合。由“教教材”变成“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
三、本真追求――言意兼得的教学境界
吉老师有着她自己的教学理念,有着她独特的教学实践,也同样有着她自己追求的教学境界――言意兼得。“言”,一个是文本中的外在语言形式,另一个是文本中的内在语言素材。所谓“意”,一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思想、情感,二指学生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展现的精神世界。
吉老师的语文教学打破了一味追寻“意”的解读,构筑起在文本语言文字丛林中走进走出、走一个来回的框架。“寻找言意兼得落脚点,设计言意兼得路线图,展开言意兼得阅读场,实现言意兼得最优效。”“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得知文本内容含义,得见文本形式秘密,且运用于新的场景表达自己的心声,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是吉老师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运用的事例、来加以证明观点的主体部分学习过程。
1.举一学习。请四位学生朗读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的事例。学生读后发现四部分的内容分别是“现象―质疑―探究―真理”。
2.反三学习。从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的现象……,学习发现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
3.思考为什么这三个段落都这样写?
学生讨论后得知“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而且这些事例很典型,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国度。
4.学生整理说明伟大科学精神的资料。按照“现象―质疑―探究―真理”这样的顺序进行组合。
很多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课前十分重视,往往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的资料,精心思考后确定教案,然后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希望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却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未能好好考虑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的安排。他们经常在一个教学环节完成后,发现无法很好地导人到下一个教学内容,于是只能用很朴素的语言来展开,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反映了一个教师教学思维的深刻程度,一个教师只有具备深刻的教学思维和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升华。
在教授《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时,教师和学生讨论黄山上诸多的怪石及其得名的原因后,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几张黄山上其他怪石的图片,让学生为它们命名。教师同时采用如下的教学语言:“黄山上的怪石如此奇幻,它们的名字是如此令人神往,那么黄山上还有几块没有名字的奇石,请同学们为它们拟几个精彩的名字,倘若有一天黄山管理委员会真的用上了你取的名字,黄山会因你的智慧而加深美的内涵,即使没能用上,黄山在你心目中也会变得更加美丽。”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的热情立刻被鼓动起来,他们会迅速运转大脑,积极思考,各种有创意的名字也会层出不穷。
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能够充分考虑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激励性和启发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高尚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板书要引人入胜
心理学证明:在学生课堂上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相同的时间内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量是听觉的1.66倍;一份材料,只凭听觉三天后能记住15%,只凭视觉能记住40%,而视听结合能记住75%,同时,教师板书的过程正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内化的心理过程,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过程。
一堂课上的板书凝聚了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审美情趣和综合教学能力。引人入胜的板书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提纲挈领,突出重难点,有效配合文本,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是亮点突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欣赏之中掌握当堂所学知识。设计这样的板书,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板书的书写要规范,不写错别字、繁体字等,笔画顺序应准确;要有条理,使学生根据板书掌握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新知同化到已有知识体系中;有针对性,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板书,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掌握教学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注意板书的概括性和启发性。
在具体设计板书时,教师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别具匠心地设计相应的板书。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的板书可以采用表格形式,做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比其他形式的板书更利于学生参与,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发挥创造性,从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采用提纲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能紧扣原文,突出教学重点,直观地呈现文章的内容体系,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分析概括能力。而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加以提炼时,可以采用图像式板书,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印象。此外,板书的设计还可以采用问题式、对比式和流程式等。
三、演示要富有情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演示技巧比较单一,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和写来被动接受新知,这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教师和学生均为此所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借助良好的演示技巧,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生动形象、直观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情感、启发想象、启迪思维,追求教学的最大功效。那么,可以采用哪些演示技巧来辅助教学呢?
1.多媒体演示。教学多媒体演示是指利用展台或白板投影、视频、录音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快进入情境,理解文本,受到感染。如在《画山绣水》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段关于桂林山水的视频导人正文,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必然被激发,而视频中的一些景象也会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投影无疑是作文讲评课的最佳演示工具,教师可以在上作文课之前将优作、问题作文和待升格作文一一理出,通过展台让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到全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去感受、思考这些作文的成败得失,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有所提升。
2.事物演示。事物演示是指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来创设直观教学,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从而自觉地进入艺术形象所再现的场景之中。在教授《活版》或《核舟记》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将铅字或微雕等事物拿到课堂上,可以一边讲解课文内容,一边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铅字或核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思路会紧跟着教师来接受新知。又如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美术功底好的学生将课文中“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这些语句在黑板上“翻译”成图画。这种图文互补可以启发学生的艺术联想,丰富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实验演示。实验演示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将文中涉及的科学公理、规律等借助一些器物加以演示,这样可以深入浅出地揭示较为抽象的科学现象,展示事物的复杂过程,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在教授《斜塔上的实验》一文吋,学生可能因为思维定势而无法想象两个质量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坠下却同时着地。此时,教师可以做模仿秀,让学生重温当年伽利略挑战世俗演示这一实验时的情景,再次感受伽利略的勇气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