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4 20:41: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市景观考察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分级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各县(市)、区城市管理(建设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139号令)颁布实施以后,宁波市城市管理局依法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许可管理;宁波市建设委员会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市场准入管理,凡从事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必须取得城管部门颁发的《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对建筑工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采取签署责任书和预收卫生保洁费用的措施。对全市渣土运输车辆的实施密闭改装管理工作,目前其相关政策正在报批。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宁波市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
二、镇江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镇江市(地级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统一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直属单位镇江市特种垃圾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在管理体制上从有利于建筑垃圾管理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机动大队成立四中队,6名干警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成立直属三大队也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这种管理体制,加大了管理力度,融管理、服务和执法于一体,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镇江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健全,制定了《镇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的暂行办法》、《镇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和特种垃圾管理规定》、《<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准运证><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证>使用暂行规定》、《镇江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业务工作规定》、《镇江市渣土运输行业行为规范》、《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安装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暂行规定》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对建筑工地的监督管理方面,要求各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必须硬化处理,配备洗车(洗轮机)设备,并确定一名卫生监督员,不经监督员同意,车辆不准出场。同时采取预收一定数量的卫生保洁费用,以利于开展监督考核。
早在的时候,镇江市对从事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实行密闭装置的改造,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城管局、执法局、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质监局联合下发通告,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还决定,采取优惠的鼓励政策,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车辆改造的,市政府给予经费补贴。全市120余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市政府共补贴40多万元。同时为了遏制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乱弃土偷倒行为,对车辆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实施全程监控。
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镇江市政府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目前,镇江市从事建筑垃圾处置施工单位有18家,其中主城区有5家。主城区有建筑垃圾弃置场4家。为了加强行业管理,镇江市于12月经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镇江是建筑垃圾处置协会,经过2年多的引导和强化,其行业自律管理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三、南京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南京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两级级管理模式,市市容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南京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受南宁市市容管理局委托,依法按照《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南京市市容管理条例》、《南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南京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对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协调工作。主要包括:负责渣土的产生、运输、消纳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的管理;制定全市渣土管理的发展规划和日常整理工作;负责全市渣土管理信息收集、统计及上报工作;指导、协调、检查各区渣土业务管理工作;负责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处置核准,核发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准运证;负责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场的设置审批;并依法对渣土处置违章行为进行查处。
南京市对市区建筑施工工地的监管力度大,对市区主要施工工地的出入口均安装设置无线视频监控设施,对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硬化、进出车辆冲洗和保洁行为实施监管。
在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监管方面,南京市于已经实施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化改装、和市场准入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渣土运输行业自律管理规范。
11月22日,南京市政府颁布实施第262号人民政府令,进一步规范渣土设置场的审批和监管,以奖励的措施鼓励部门、单位和广大市民对规定的实施进行监督,加大了建筑垃圾处置监管力度。与此同时,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调剂)管理方面,南京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制定了渣土(泥浆)处置场的审批条件及标准、渣土处置费补偿标准及审批规定,使渣土(泥浆)消纳处置场的审批和监管工作更加规范化。新晨
四、意见和建议:
综合这次考察的情况,3个城市在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方面的管理模式、体制合理,相应的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职能明确;建筑垃圾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比较健全,都有一个互通的建筑垃圾核准信息监控平台和有效的联动机制。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为逐步做好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信息互通监控信息平台,同时制定出台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准入管理规定并组织实施。促使我市城市建筑垃圾排放、运输、消纳处置核准和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为加快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步伐,努力提升我区城市面貌,4月19日至20月,建阳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李富禹、纪检组组长吴卫兵、园林处主任林国庆、环卫处主任杨雄、区城建监察大队大队长张旭东、副大队长何强等10人组成学习考察组,赴江西省上饶市城市管理局,就文明城市创建、规划、建设、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保洁等方面的城市管理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考察,实地参观了城市广场、住宅小区、步行街、工地、景区等地。考察期间大家日夜兼程,在较短时间内多了解情况、多学习经验,达到了增进交流、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促进工作的目的。通过参观学习,大家亲眼目睹了上饶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优秀做法,亲身感受了这座城市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其发展思路之新、居住环境之美、文明程度之高无不使大家受到较大震撼,不仅找到了思想认识、工作思路、发展措施等方面差距,也激发了大家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提升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饶市基本情况
上饶,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联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处,是江西省对接长三角的最前沿,是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上饶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自古就有"上乘富饶、生态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门户"之称。
上饶与我们闽北毗邻,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我区相近。近年来,上饶市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小康、打造大美上饶"的战略决策,瞄准城市管理"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创品牌",打造"江西一流、全国先进"城市环境的目标,以开展"全民共建、美丽上饶"城市形象提升和违法建设专项治理"两项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上新台阶,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城市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两次)、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等多项城市荣誉。
二、上饶市城市管理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
上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市委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多次视察调研城市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为城市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高位推动城市形象提升活动
2017年,上饶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美丽上饶、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动员部署,特别是启动"全民共建、美丽上饶"城市形象提升活动,资金投入达29.45亿,分三年度完成,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2、高度重视城管保障工作,为城市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对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经费保障、班子建设和干部培养等,市委、市政府前所未有地关心和重视,可以说对城管工作高看一格、厚爱一分。
(二)、全民共建共管热情高涨
上饶市城市管理局以"全民共建、美丽上饶"活动为载体,主动联合、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全民共建氛围空前高涨。
1、强化部门联动,开展系列整治活动
联合环保、建设、交警、运管等部门开展了建筑渣土和道路扬尘治理"百日行动".联合市场和质量监管、食药监、信州区等单位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共有4000多家沿街门店单位签订责任状。联合文明办、市场和质量监管等部门持续对菜场及周边市容秩序进行整治。配合公安局、交通局整治乱停乱放、摩的非法营运等交通秩序,等等。
2、部门共建美丽社区
共划出78个社区(村),由106个部门包干,共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完善社区设施,扎实推进社区环境建设。
3、全民参与系列主题活动
开展"我为城市管理献良策"活动,市民群众踊跃参与,收集上千条建议意见;开展"烟头垃圾不落地 饶城环境更美丽"主题活动,广大社会志愿者、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联合教育局在市区1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扎实开展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市民积极参与举报,共同整治乱扔乱倒、乱摆乱占等城市不文明行为。
(三)、创新工作理念思路,实现"四个转变"
上饶市城市管理局提出并推行"四个转变",即从"为城管人"转变为"为人管城",从粗放管理转变为精致精细精美管理,从局部管理转变为"全程全域全覆盖"管理,从被动管理转变为源头综合治理。
1、创新工作方式,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
上饶市城市管理局坚持从领导干部做起,每天由一名县级干部带班开展"步行看城管"活动,现场督促整改。全面推行错时上班制度,及时处理早中晚上下班高峰时期流动摊点乱摆乱占、占道经营等一系列市容环境卫生问题。
2、创新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加大城市管理领域市场化改革力度,在环卫保洁全面推向市场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园林绿化管养、市容市貌管理市场化,成效明显。
(四)、资金投入大,项目建设全面突破
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据统计,2017年上饶市共投入城市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资金达10亿元,全面完成了近30项园林绿化提升、市政工程建设、环境卫生、市容提升、便民设施等城市景观及民生工程,完善了城市功能。
(五)、以史上最严标准整治提升市容市貌
1、加大环卫机械化作业力度
对主干道坚持夜间冲洗,晴天洒水次数由原来每天2次改为3次,道路积沙积尘和扬尘污染问题得到较大缓解。对中心广场周边等繁华路段、重要节点保洁时间延长到20个小时,增加了20多名快保人员,整治摊点配备垃圾容器,确保落地垃圾得到快速处理。
2、持续推进市容秩序专项整治
以史上最严的标准,集中对城区主干道出店、占道经营现象进行处罚整治。2017年中,共清理流动摊点近20000次、出店(占道)经营近24000起、车辆乱停乱放3000余起、乱晒乱挂12000余起,查处违规占道装修1120余起。加强夜间市容管理力度,严禁城区各类零散夜宵摊点出店经营,多部门联合对露天夜宵烧烤开展突击整治。
3、大手笔提升园林绿化改造
完善园林绿化养护标准体系,将道路绿地、公园绿地全面推向市场。加大对广场、人行道、公园等地的补植改造,改造面积达10万㎡。同时,在城市重要节点、公园广场等实施了大规模的花卉添彩工程,2017年全年摆花达300万盆次。
(六)、提升队伍形象,增强队伍战斗力
上饶市城市管理局始终坚持队伍建设不放松,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以党建工作为抓手,不断创新队伍建设载体,全局上下干部职工想事、干事的热情和信心高涨,班子成员及全体干部职工空前团结,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创新建立城管党校+城管行政学院培训模式。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城管党校+城管行政分院,全局中层以上干部和全市城管局长、大队长定期参加集中培训学习,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理论和实践知识。
三、对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必要投入是保证。
在考察学习中,我们为上饶城市建设的大手笔、高品位、快节奏而感叹,连续多年的高强度投入,城市功能愈加完善,城市环境愈加优美,城市管理愈加有条不紊,为经济高速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环境的改善,引发连锁效应: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强,招商引资迭起;城市知名度不断提高,带动了旅游、商贸、房地产业等"第四产业"的发展;优美的居住环境,激发了市民对家乡的向心力和自豪感。
启示之二:素质教育是核心。
广大市民是文明城市创建的最终受益者,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体。忽视市民教育,忽视市民素质的提高,就很难形成人人参与的创建氛围,很难形成多数人管少数人的管理氛围,文明城市创建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必须把治城育人放在各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始终抓住不放。
启示之三:持之以恒是关键。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靠一朝一夕是不能做好的,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推进整治,并持之以恒地巩固整治成效,不可松懈反弹。必须激发全员参与热情,必须形成部门合力。只有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全员参与意识,才能形成最佳合力,取得实效。
四、对推进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借鉴
(一)、要牢牢树立"一个目标"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从见成效、到大变样、再到创品牌,要牢牢树立奋斗目标,打造"内陆一流、全省先进"的城市环境,努力把建阳建设管理成百姓喜欢的城市,大家愿意落户的城市,市民幸福感强、自豪感强的城市。
(二)全方位打造"五个城管"
1、创新城管
全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用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标准来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大提升。
2、精细城管
研究制定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推进管理全域化、标准精细化、管控网格化、治理模式综合化。
3、智慧城管
推行"城管+"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现精确、快速、高效,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管理和服务,构建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4、民生城管
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推行"721"工作法,即让70%的城市管理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同时,将着力打造一批流动摊贩疏导点,建设一批城管便民服务岗亭、环卫工人休息点,开展一系列城管爱心服务。
5、法治城管
统一城管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严格实行执法人员管理制度,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做到执法规范化。
(三)、开展"三大行动"
1、开展道路本色行动
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保洁水平为标杆,加大环卫装备投入,提高机扫化作业率,全面实施精细化作业管理,实现道路洁净见本色、见底色。
2、开展城市公厕革命
按照"便民、干净、有品位、凸显特色"的要求,完善公厕内外环境和各项设施,全面提高公厕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广大市民提供咨询、充电、雨伞、遮风躲雨等各种便民服务。
3、建设智慧城管平台
深入推进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相结合,建设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
(三)、着力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1、全方位开展"全民共建、美丽建阳"城市形象提升活动。
通过全民参与,开展集中整治、系列主题活动、城市改造提升,建立长效机制,使我区的市容卫生、市政设施、交通秩序、小区物业管理、市民素质等各方面得到明显提升。
2、打好"两违"综合治理攻坚战。
以实现"两违"零增长为工作目标,保持打击"两违"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完善违法建设治理机制,坚持"露头就打、出土就拆".按照我区出台的分类处置试行办法,妥善处理好历史存量违法建筑。
3、实施一批城市景观及民生工程
重点实施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城市景观工程和民生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和市民幸福指数。加快推进西区生态城几条道路的综合景观改造,以及城市广场、道路景观的亮化、彩化,完善一批市民休闲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一批公厕及垃圾中转站建设改造。
4、建立并运行精细化城市管理模式
推行"城管革命",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制定标准体系,细化城市管理空间,量化管理服务对象,优化工作流程,力求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像打理自家庭院和客厅一样打理城市,在细节中提升城市品位。
5、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成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改革,推进住建系统行政处罚权的集中归并改革。进一步细化完善城市管理考评办法。
6、全面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集中开展城市管理队伍"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城管人党性修养和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管理精细化、执法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的城管队伍,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对提升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学习考察上饶市城市管理局各类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做法,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其可行性,我局提出以下十点建议:
(一)、成立园林规划设计院
在我局园林管理处下设园林规划设计院或公司,引进专业人才,组建专业队伍,负责我区城市广场、住宅区、风景区、度假村、公园、生态湿地、滨河绿地、美丽乡村、城市绿道、绿化造林等项目的总体规划、景观方案及施工图全案。
(二)、建设工地文化墙
为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建议我区城区所有工地沿线按统一标准建设闽北民居风格的工地围墙,相关部门负责工地围墙标准的制定,督促各施工工地围墙的建设以及负责建成城区所有无主工地的围墙。并紧紧围绕建阳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在工地围墙上手工绘画,把建阳的名胜古迹、民俗文化、地方美食、城市愿景、历史名人等文化元素搬上街头墙面,使工地围墙成为城区一道独特的街头风景。
(三)、增加市政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增加市政配套建设。按照"堵疏结合、科学管理、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管理理念,广泛征集商户和市民群众意见,规划建设二手车、洗车专业市场;在尚未建立专门的夜市、美食城的中心城区、水南等片区建设美食街区;加快推进考亭农贸市场项目建设,在西区生态城等新城区及火车站等人口聚集区增设农贸市场,合理、有效解决民生需求。
(四)、设置专业科室对城区所有广告牌匾进行统一管理
引进专业人员,结合房屋外立面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全区所有广告牌匾进行统一管理,制作统一尺寸、色彩和材质的广告牌框架,商户只允许在框架内设置店铺名称。
(五)、加大不文明行为的惩戒力度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倡导文明行为、树立文明新风,引导市民在出行、卫生、出游、就餐、殡葬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强化部门合力和"门前三包"管理办法,加强对乱扔垃圾、乱停放车辆、占道经营等不文明行为的惩戒力度。我局将先在城区三大片区设立一至两条不文明行为严管街,按照《福建省市容管理办法》,对乱扔垃圾、乱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罚款。
(六)、设置临时摊位疏导点,缓解流动摊贩管理难题
在合适的地点或街道,设置临时摊位疏导点,同时,成立专门的管理处,进驻疏导点的每个摊位都要登记造册,实施规范化管理,做好维持秩序、清洁卫生、调解纠纷等管理和服务。
(七)、对房屋防水斜屋面统一改造给予补贴
按照居民申请,对确实有修漏、防水需求的居民住房,政府给予每平方米100元的补助,要求居民制作统一外观、格式、材质的斜屋面,以达到规范美观的效果。
(八)、对无烟烧烤提升改造给予补贴
为消除木炭烧烤带来的油烟污染,工商、环保及我局可联合开展整治,加强宣传劝说力度,引导商户购买无烟烧烤设备。按照购买金额,区政府或上诉三家单位给予相应补助。
(九)、强化全民参与
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耐人寻味。
众所周知,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令全世界瞩目的。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历史名城的罗马、雅典、马德里,还是风景迷人的西西里岛、爱琴海诸岛,甚至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米兰,都堪称建筑的博物馆、艺术的宫殿,似乎每一座城市、每一幢建筑都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等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同众多著名的广场和历史街区交相辉映,构成了欧洲独特的城市风貌。高品味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欧洲许多古城至今仍保持着迷人的魅力。
同时我们注意到,尽管欧洲的城市风格各异,特色鲜明,但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尽可能地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风貌完整地保存和展现出来,城市也因此而更显神韵。例如罗马是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名城,存留着大量的代表性宏伟建筑,因此城市体现出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神韵,使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耐人寻味;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雅典,城市风貌体现出现代气息和历史文化内涵交融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文化传统的西班牙古城马德里,处处可以感受到现代科技、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三者合一的独特气质,科学合理的绿化、交通系统,使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在历史名城建设中得到合理诠释;位于欧陆最西边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展现的是另一番海滨城市风情,虽然经过18世纪大地震后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古迹不算多,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配上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迹的点缀,足以使里斯本称得上是风光迷人又不失典雅文化品味的魅力城市。欧洲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实在令人佩服和惊叹。
完善的保护体系
这个体系令几乎所有人都有了一种保护历史文化的责任。
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扩展的,体系的关键就是立法。在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几乎每确定一个保护概念,随之便会有一系列相应的法规、条例、政令等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层面做出相应的规定。欧洲历史文化保护的立法思路非常明确,它强调保护工作不是独立进行而是多元的,将保护与资金、住宅建设、税收、政府职能、公众参与等联系起来,目的是为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整个体系使得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间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保护体系涉及到的制度、环节,如保护内容的形成及确立、保护机构的职能、保护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从而为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保障。在历史保护的行政管理体系方面,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法律均规定,文化遗产部门管理遗产,其他相关部门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协助或监督其工作:城市规划部门主管古城保护及城市景观保全等内容;旅游部门只负责历史文化遗产的促销,不参与遗产的
直接管理。在资金保障体系方面,资金补助的规定是保护法律的重要内容之一,立法中明确规定保护对象的资金补助额度和数量,为保护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通常是保护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款项数额巨大;同时以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多方合作投资的方式也存在;各类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为文化保护提供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如减免税收、贷款、公用事业拨款、发行奖券等,使资金得到有效保障。据统计,近年意大利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平均每年在50亿欧元以上。可以说,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同其连贯严格的法律、健全的保护机制、高效的管理机构、充足的资金保障所分不开的。
严肃的保护手段
为了一座文化古迹,不惜付出大代价。
与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相对应的是严格的法律措施和保护手段。意大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名城相当多。古城建设,政府不以破坏历史文物为代价,而是要完整地保留了文物的遗迹原状。对城内遗迹的保护,修旧如旧,即使有翻新,也要求有截然不同的区别,让人能够分辨。意大利政府将48%的国土规划为景观保护区,只有经过文化遗产管理部门认可,保护区内才能开发建设新项目。50年以上的建筑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其建筑物外部结构属于政府,任何房屋开发商和商店经营者、居民,所购买的只是房子内部的使用权,但不拥有对建筑物整体改造的权力。房子的维修按国家制订的法律进行,不能自作主张,任何未经同意而进行对登录建筑的特殊建筑艺术或历史特征的拆毁、改建或扩建均属刑事犯罪,任何未经同意的行动都将受到处罚。
希腊的雅典虽然没有能够像罗马一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希腊政府为了保护雅典卫城的环境风貌,拆除了卫城周围的所有现代建筑,雅典的重要历史地区,任何建筑活动必须事先报文化部批准。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雅典1991年建立了先进的城市地铁交通系统,并且限制汽车进入卫城。此外,据说在希腊萨洛尼卡市有一座长1000多米的陆地旱桥,建桥的原因只是因为桥下有一大片古罗马征服时代的遗迹。为了保护古代遗址的原貌,又不破坏城市规划,希腊建筑师在这里建起一座奇怪的旱地大桥,让大道从古迹上方凌空而过。大桥的造价虽然大大超过公路的造价,但是它保护下来的却是无价的历史古迹。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样有着严格的保护手段,体现出政府和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马德里市中心区划定了5个历史街区,政府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市中心的古建筑进行任何改动,并且每隔20年必须按照原来模样重新进行维修和粉刷,否则将课以重罚。马德里对历史街区的维修改善制定了长期的实施计划,不急于求成,仅第一期(34.5公顷,756幢楼,11878户居民)计划的时间就长达4年。
得到的启示
欧洲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几种趋势:
1.保护内容:从对历史建筑保护到历史环境保护;
2、保护体系:从以立法为核心到公众参与;
3、保护方法:从单一保护到整体保护;
4、保护目标:从历史留存到价值重现。
广东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个以及2个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一些古城的历史格局和风貌被破坏;较多历史保护区被挤占;一些历史街区内的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居住条件得不到改善;普遍缺乏对文物古迹周围历史环境的保护,大拆大建,毁坏了大量尚未列入保护等级的遗迹和一般性历史建筑群;“旅游开发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较严重,人为随意改变历史文化遗产的原貌,使其逐渐丧失历史原真性;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出多门,部门协同配合不够;公众历史保护意识淡薄,历史文化保护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通过考察,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宣传以及对有关人员的培训。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有关领导及专业人员对名城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保护意识,掌握历史文化保护的正确方法,树立整体保护的观念。同时,还要合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的价值观,使民间自发的保护意愿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化为具体的保护行动。特别是那些反映传统风貌,体现地方特色的历史街区、建筑群,以及有纪念价值的遗址等,已经构成了当地群众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当地民众的民情、民风和历史文脉,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保护。
二、以立法为核心,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完善历史保护的法制体制工作,做到有法、有政策可依。欧洲大多采用国家与地方立法充分结合的方式,使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间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相比之下,我国的保护体系显得单薄的多。在广东,更是缺乏较系统的地方管理体系,因此保护起来显得较生硬和空泛。建设部已于去年2月颁布实施了《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并且正在修改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草案)。根据这一形势,广东积极酝酿出台有关条例、配套政策和有关指导性文件也势在必行。通过制订政策法规,尽快填补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体系中缺少的环节,真正建构起一个健全的保护体系。
要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和岭南历史文化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保护的基本原则,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和历史名镇(村)保护的主要内容,完善保护规划和建设的管理规定,积极建立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和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强化管理机构职能,规范政府行为,鼓励公众参与。地方市、县在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规的前提下,也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制订相关规定和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加强对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资金筹措等相关政策的研究,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三、以整体保护理念指导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实践
广东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城镇风貌、历史文物古迹、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等资源,都值得我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并进行有效的保护。但是,目前在我们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实际工作中,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没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整体保护理念,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离开对其保护进行城乡规划和大规模开发建设,最终必将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只有充分考虑到影响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因素,并合理地对历史文化遗产再利用,赋予新的内涵,才能使历史文化遗产获得更好的生机和活力。我们认为,在整体保护理念的指导下,应该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四性”原则:一是原真性。在进行文物建筑保护时,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真实保护所遗存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全部历史信息;在保护历史文化地区和名城(镇、村)时,不得破坏历史文脉和肌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二是可读性。在整治和改造时要在历史遗存上真实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加建和改建部分要与原貌有所区分,要做到“可识别”;三是整体性。不仅保护遗存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珍惜不可再生的历史风貌;四是可持续性。要通过历史保护激活历史环境价值,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力再生,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利用中保护,将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TV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4-0031-03
随着社会发展,现场搅拌混凝土难以满足21世纪混凝土工程的大型化、多功能化、施工与应用环境的复杂化、资源与环境的优化需要。鉴于此,商品混凝土生产集中、规模大,便于管理,能实现建设工程结构设计的各种要求,具备质量稳定、技术先进、提高工效等特点,受到工程界的认可。但商品混凝土在施工中也会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目前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出现泌水离析、塌落度损失、外观不良、裂缝、强度达不到要求等。以上问题其一属于新拌混凝土和易性问题,其二是硬化以后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问题。这两方面问题与组成材料自身性质、组成材料间的用量比例、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养护条件和外加剂等因素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为提高商品混凝土质量,本文从施工企业、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监理企业等主体入手,谈谈如何进行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
1 施工企业对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
商品混凝土从进厂验收到现场浇筑振捣、养护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对成品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专心、专业。商品混凝土的半成品特性决定了对施工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出较高的技术要求。
1.1 施工企业生产前初步控制
在这个阶段,施工企业负责人和监理单位相关负责人一起对商品混凝土厂家的营业情况、公司规模、生产能力、质量保障情况、设备情况等应进行实地调研,对其资质、材料、供应产量等进行评价,尤其是对于有抗渗性和抗冻性要求、厚大体积混凝土、工期要求比较紧的特殊工程,在调研时一定要特别考虑。
考察现场认真负责,要随机对原材料进行抽查检测,检验其原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是否能有效保证工程质量。此外,还要考虑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和施工现场之间的运距,看能否满足运距要求。通过对多家厂家的实地考察和比较,选择装备技术实力和供应实力优质的混凝土生产企业,以满足工程所需要求。
1.2 施工企业在商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1.2.1 施工单位规范自己行为。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技术人员一起判断商品混凝土配合比是否合理,在每次混凝土浇筑之前,严格检查配合比的执行情况,对坍落度进行实测,满足要求则可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单位在应用商品混凝土的过程中,对商品混凝土应逐车检查。当施工单位发现运抵现场的商品混凝土不符合要求时(主要表现为离析、坍落度不符合要求、和易性不合要求、混凝土运抵现场已超过初凝时间等问题),要令其退场。混凝土被运至施工现场后,为了增加流动性,不允许私自加水企图改变混凝土的坍落度,应当由混凝土生产技术人员进行原因分析。
1.2.2 做好浇筑和振捣工作。施工企业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合理组织分层分段流水施工,根据总工程量、进度和分层分段的具体情况确定每次浇筑混凝土的量,编制混凝土浇筑专项方案和详细的技术交底书,确保混凝土质量。在浇筑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检查模板的尺寸、标高,检查钢筋品种、规格、数量和位置,合理地预留施工缝。在浇筑地点要随机抽样制作标准立方体试块,试样的选取要符合规范要求,妥善养护,作为判定混凝土是否合格的依据。
混凝土浇筑入模后,由于内部骨料之间的摩擦力、水泥静浆的粘结力、模板和拌和物之间的摩擦力等因素,使得混凝土不能自动充满模板,达不到相应的密实度,从而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抗冻性、耐久性等,初凝前要分层振捣密实确保混凝土硬化后的外观质量和强度。当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时,应垂直插入,严格按照“直上直下,快插慢拔,插点均布,切勿漏振,上下抽动,层层扣搭,时间掌握好,密实质量佳”的操作要点进行操作。
1.2.3 混凝土浇筑后养护问题。混凝土逐渐凝结硬化主要是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化作用则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温度、湿度和养护时间是混凝土养护过程中的三大控制要素。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同时,通过养护,以防日晒和风吹,减小混凝土浇筑块体的内外温差,降低混凝土块体的温度应力,避免产生干缩裂缝。
当采用自然养护时,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2h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保湿和浇水,对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少于7d,对于掺用缓凝剂或者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干硬性混凝土应于浇筑完毕后立即进行养护,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当采用人工养护尤其是蒸汽养护的时候要注意养护四个阶段的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养护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工程的特点做好养护,把养护环节的质量控制点落到实处,最终确保混凝土质量。
2 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对质量控制
2.1 商品混凝土生产前的初步控制
水泥、砂石、外加剂、掺合料和配合比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商品混凝土质量,混凝土生产企业应严格实施原材料进场检验制度,做好进货程序控制。遵循如下进货程序:对分供方评审确定分供方试验检验合格入
库不合格退货。
加强原材料的监管和检验工作,就是要做好检查记录,建立台账(包括厂名或产地、品牌规格、数量、出厂合格证、质保书、产品质量证明书)。要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检验,合格后按规格贮存,不得将不同厂家、不同型号原材料混仓储存。
2.2 商品混凝土生产中质量控制
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需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范和规定,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确保质保体系贯穿于混凝土生产从原材料进厂到混凝土出厂的质量控制全过程。加强混凝土产品出厂的质量控制检验,特别是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试验等。混凝土的坍落度等技术指标,符合要求后才能签字出厂。生产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生产流程图
2.2.1 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是组成混凝土的各种材料用量的比例,是进行生产的依据,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性能和生产成本,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配合比设计要满足新拌混凝拌和、运输浇筑和振捣等要求,同时要考虑到结构断面尺寸和形状、配筋的疏密和施工方法等,硬化后的混凝土应该满足设计强度、耐久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2.2.2 配合比三个重要参数的确定。(1)w/c。水灰比值大则工作性好,但用水过多则会产生离析、泌水,强度会大大下降,所以混凝土用水量必须要严格的控制。水泥用量偏大也不好,会引起混凝土自收缩产生拉裂。可以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水泥浆量,改善工作性。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2)砂率。在保证粘聚性的要求下取较小的砂率。(3)单位用水量。在达到流动性的要求下,取小值。
参数确定后试验室开混凝土配合比单,交由技术部负责人开配料单。每工作班生产混凝土前及雨后,必须测定骨料的含水率,并通过计算调整生产配料单。必须对于输入微机中的各种材料数据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才能允许机操员开机生产。严格按有关规范标准和客户要求留置混凝土试件,并做好混凝土质量控制记录。试验室出具配合比要合理,要严格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对出厂混凝土的质量负责。
2.2.3 计量要求和搅拌工艺。生产的时候,注意观察计量的误差和投料过程中残余量,确保计量的精度合乎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经常检查计量系统中各种材料是否超出误差范围,若超出允许误差应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严禁随意添加用水量。在搅拌方面应注意搅拌的时间、投料顺序、进料容量和搅拌机的施工与维护。在生产大体积混凝土时应提前做好备料准备,防止出现生产中原材料“断档”问题的发生。
2.2.4 商品混凝土运输。运输前,应检查并采取措施保证运输道路畅通,并根据运输线路长度、运输能力及混凝土泵车泵送速度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运输车数量,确保浇筑工作连续进行,这是确保混凝土施工的保证。装运混凝土前,应认真检查运输设备内是否存留有积水或内壁粘附的混凝土是否清除干净。
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宜以2~4r/min的转速搅动,当搅拌运输车到达浇筑现场时,应高速旋转20~30s后再将混凝土拌和物喂入泵车受料斗,确保混凝土均匀性。当运至现场的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时,应在浇筑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搅拌,但不得再次加水。运输车每天使用完后应清洗干净。
3 监理单位对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期应当和施工单位一起调研,选择出实力雄厚的适合工程施工的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并认真撰写商品混凝土厂家考察报告。混凝土施工阶段监理单位应当认真履行使用材料和施工质量的检验权。对于施工单位申报的混凝土工程施工专项方案要严格审批,认真填写混凝土原材料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并严格审查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对于不符合设计要求和合同约定及国家质量标准的原材料、实验报告等,及时通知施工单位停止使用;混凝土浇筑过程不符合规范工序和不安全施工作业,及时通知施工单位停工整改、返工。施工单位得到监理机构复工令后才能复工。严格按照监理规范工作内容执行,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旁站人员要坚守岗位做好旁站监理,监理工程师对质量有怀疑的混凝土,随时可进行抽检,监理单位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管理作用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4 相关主管部门
除了以上三方面主体要从多角度来严格控制商品混凝土质量外,当地质检和安检等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原材料管理,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深入建筑材料生产企业,提出质量要求,让它们为社会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提供更多优质建筑材料,同时也要加强对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监督。定期对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商品混凝土质量组织抽查,发现好的,及时总结交流;发现差的,及时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5 结语
优质的商品混凝土、强有力的施工和管理技术,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保证的前提,严格控制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需要各个主体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提高混凝土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群.影响预拌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因素[J].混凝土,
2002.
[2] 预拌混凝土(GB/T 14902-2003)[S].
[3] 预拌混凝土生产与施工质量控制规程(DBJ50-038-
2005)[S].
[4] 李继业,刘福胜.新型混凝土实用手册[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 朱国平.谈商品混凝土的供应与浇筑[J].山西建筑,
2006.
[6] 桂光正.浅析商品混凝土存在的若干问题[J].商品混
凝土,2009.
[7] 狄红义.浅谈混凝土外观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交通
科技,2011.
[8] 高晓丹.混合砂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及质量控制
[J].山西建筑,2011.
本文系郑州市2015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人的城镇化’背景下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编号:ZSLX2015035)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与障碍分析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8日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其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加快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进程,对确保河南省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了解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生活现状,以及影响他们和谐融入城市的各项因素,我们没有局限于某一行业或区域,而是选取新生代农民工密集的郑州市火车站、人才市场、物流园区、新郑富士康等地方,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者年龄大多在18~30岁之间,于2015年7~8月实施,采用面谈自填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为95.5%。
一、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现状。经济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基础和前提?经济融入包括稳定的职业和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
1、就业和收入现状。在职业分布上,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以从事服务业为主,占54%。此外,建筑业占15.7%,制造业占19.3%,其他行业占11%;从平均月收入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10.6%,2,000~3,000元的占68.2%,1,000~2,000元的占15.3%,1,000元以下的占5.9%。调查还显示,近70%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的工资待遇满意度低,他们工资增长的愿望极其强烈,当工资待遇与理想差距较大时,他们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跳槽,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就是通过频繁跳槽不断追逐理想的工资待遇。
2、居住现状。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以租房方式居住,处于“蜗居”状态。其中,在居住方式上,租房的高达60.7%,住单位宿舍的占20.5%,借用亲戚朋友的占8.7%,老板提供房子的5.4%,仅有4.7%的农民工实现了买房;人均住房面积上,5平方米及以下的占5%,6~10平方米的有44%,11~15平方米的48%,15平方米以上的仅有3%。
通过分析,在有限的收入水平下,租房居住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然而,我们还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渴望紧随时代和时尚的步伐,过现代都市的生活。比如,在居住的家庭设施调研方面,过半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手机、电风扇、空调、冰箱、煤气灶、电脑等都不可缺少。当我们进一步探问消费是否涉及名牌时,过半的人都给予了肯定的答复,甚至有农民工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衣着与城里人没有差别,不想像父辈一样,根据衣着被认为是城市的另一个群体。
(二)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现状。“社会融入”一词作为广泛流行的学术用语,已为国内诸多学者所关注。然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我们选取社会学视角,认为社会融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它具体表现在生活方式的融入、社会交往的融入与社会关系的融入三个方面,社会融入是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中心环节。
1、生活方式现状。当前,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基本趋于城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空闲时间生活方式多样。上网58.9%,看电视52.9%,看电影13%,学习培训35%,走亲戚20%,看书报13%,逛街35%,K歌24%,体育锻炼27%;第二,大多数人对郑州市的饮食与语言等生活方式比较适应。其中,63%的人表示习惯当地的饮食,31%的人觉得当地的饮食习惯一般;语言方面,83.7%的人能够完全听懂。可见,他们已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并自觉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2、社会交往现状。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呈现一种悖论现象。第一,他们与城市人交往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被调查者中,仅有8%的人与城市人经常交往,85%的人与当地人偶尔交往,从不交往的也达到了7%;第二,他们与当地政府部门交往的情况大大好转。55%的人找过工会组织,68%的人与社区居委会打过交道,25%的人找过民政、劳保政府部门,31%的人找过妇联组织,找过法律援助机构的有15%,仅有4%的人没有和任何组织打过交道。
同时,当我们问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人交往的意愿时,大多数人都想与城市人交往,但他们认为有困难,只有9%的人不愿意与城市人交往。可见,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已显示出“愿望丰满,现实骨感”的情况,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找出解决之法。
3、社会关系现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关系的建立,不再像老一代农民工完全依据血缘和地缘,他们开始寻求业缘为主的社会关系。比如,在城市中主要和谁交往的调研中,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进城后认识的农民工朋友、同事、老板、老乡、房东。同时,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也开始尝试加入城市组织,通过法律与工会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在“遇到困难找谁”的调研中,他们求助的对象排名依次为工作单位37%;政府相关部门23%;法律援助机构13%,进城后认识的民工朋友12%;老乡6%;老板5%;亲戚4%。可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更加趋于城市市民。
(三)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融入现状。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心理融入是关键,处于较高层次,它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的建立、现代意识的具备等。
1、城市归属感现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层次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身份认同方面,过半的人处于模糊和困惑状态。比如,当问到“你认为你现在的身份是什么”时,我们设计了“农民、城市人、半城市人、不知道”四个选项,调研比例依次为18%、6%、25%、51%;第二,城市发展与自身关系方面,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认为城市发展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有不到10%的人感到自己也有贡献,并且非常自豪和比较自豪。
2、现代意识现状。由于长时间受城市现代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比如,在“你回家与在家的同伴交流时,你会发现什么”的调研中,“很多看法已不一样”和“分歧太大,没有共同语言”者近80%。同时,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加深,他们的现代意识比如创业意识、法制意识、权利维护意识等也在慢慢具备。比如,“你如果有钱,你会创业吗”,53%的人都给予了肯定。可见,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层面上正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二、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分析
(一)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体制障碍
1、户籍制度限制。我国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衷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及居住、迁徙自由。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沿着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并最终形成城乡断裂的两个社会形态。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制度出现了较大松动,并且郑州市也在逐步放宽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融入的相关政策。调研显示,郑州市已有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长期定居在城市,成为城市中的常住人口。然而,由于“身份标签”式的户籍制度的长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仍享受不了与户籍相联系的各种保障带来的城市福利,如子女上学、医疗保险、住房等。
2、劳动就业制度限制。多林格和皮奥里曾在他们1971年发表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中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即首属劳动力市场和次属劳动力市场。其中,首属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凡是能进入此种市场的人自然成为社会上的富有者,成为地位较高的阶层;次属劳动力市场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凡是在此市场上的就业者,自然成为地位较低的低收入阶层。根据此理论,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处于次属劳动力市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业信息获得方式上,他们往往通过老乡熟人和非正规职介部门获取就业信息,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顾及力度不够;第二,劳动权益保护方面。近些年,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受侵现象也屡见不鲜,企业工会大都在用工单位老板的控制下,根本发挥不了实际效用;第三,职业类别方面,较之老一代农民工选择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选择服务型行业,虽然职业类别发生了变化,然而他们仍被锁定在单纯的劳动力上,也没有被给予同等的发展机会。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仍受到了城乡二元劳动就业制度的排斥。
3、社会保障制度限制。调研显示,城乡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方式仍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以逾越的鸿沟,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主要对象仍是城市居民。比如住房,虽然郑州的住房保障已经形成了一张“初具规模”的网络,然而主要还是针对在城市生活的而且有城市户口的群体。另外,我们还发现,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适合流动性大的农民工,不能随农民工迁移而转移。
(二)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心理障碍
1、城市居民的歧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影响,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基本按照两种文化模式生存,他们在价值、情感、行为等方面差异巨大,这不可避免地将引发城市居民在情感上对农民工不予接纳、甚至在行为上给予排斥。调研显示,农民工在城市当中只能享有那些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服务,比如广场、道路和免费的城市景观,而对于排他性的领域,农民工则只能靠边站或部分享有。比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并且很多城市居民甚至有些学者还认为,农民工年轻时来城市打工,贡献青春和活力;年老时再回到中西部的农村去。
2、城市社会组织的遗忘。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在与外界社会的交往中,呈现“交往的内倾性”,即他们往往通过以血缘和地缘为主的“老乡会”等组织去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相对封闭的交往方式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放弃了对城市文化、现代化价值观念的接触和吸收。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认为,人的社会融合可以从人们对于正式的社会组织的参与中表现出来,符合现代化专业分工体系的职业团体是实现人的社会融入或整合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郑州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无归属群体。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这种无归属、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极易造成城市社会组织对他们的遗忘、甚至排斥。
(三)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体障碍
1、文化素质受限。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在城市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严峻的背景下,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仍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徘徊,虽然他们具备继续学习的意识,但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人担忧。
2、心理问题困扰。新生代农民工年富力强,正处在事业、交友、婚恋的黄金期。然而,由于有限的社会阅历,他们在心理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交友、婚恋困境。新生代农民工刚走出校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思想、情感交流需求强烈。同时,由于上班时间长、交往面较窄等因素的影响,交友、婚恋困扰极易成为他们首要的心理问题;第二,难以追赶的差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发现自身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多方面差距,并且他们认为这些差距在短期内是很难追赶的,心理普遍无奈与迷茫,在这些心理问题影响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产生社会角色混乱、失范行为增多等问题。
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与障碍分析是郑州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现实依据,此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既需要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提升,也需要国家与地方制定相应制度,出台相应政策。尤其在现代化的民主法制社会,我们更要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平等地分享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的包容性。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