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5 16:19: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河洛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身处3G时代,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网络IP化后多业务融合带给电信网的积极影响。IP化在降低电信运营商成本的同时,也将大大增加他们的选择性。现在IP化的网络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成熟,几乎所有被市场认可的应用,都可以用IP接入来实现,显然IP化是网络演进的终极方向。融合后的多业务网络便于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并降低综合造价。传统的电信网采用分层次接入、分层次管理的设计思路,一次通信的发起到建立连接,需要穿过许多层次,网络显得很“厚”。实现网络融合后,终端与应用之间的距离明显缩小,网络需要维护的环节大大减少,通信服务的质量更便于控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全IP融合业务网络从投资和收益两端都有突出的贡献: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便于推出创新性业务。长期以来,中国移动一直致力于产业链建设,从移动梦网、手机定制乃至今天的上网本,都非常重视合作伙伴的利益,也乐于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探讨、共享先进的理念。作为领先的互联网设备提供商,思科与中国移动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往合作主要集中在数据产品特别是IP产品层面,包括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以及网络安全产品等。3G时代来临,网络IP化日益深入,从整个网络架构体系演进的角度出发,IP产品几乎可以应用到中国移动任何一个网络单元中。思科对IP技术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与中国移动的合作空间非常大。例如,移动核心网引入软交换技术后,需要一个巨大的承载平台;实现全业务解决方案,需要无线侧的传输和接入IP化,等等。
在3G网络建设中,基站之间的承载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由于它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因此IP化的进程会比较快。从某种意义上说,TD网络建设,可以引申为一个庞大的IP接入网建设。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从原来传输网的角度去演进,实现基站的接入能力,如PTN;二是直接采用IP接入方式,就是所谓的IPRAN。从技术角度看,PTN更多在第二层上实现IP化,而IPRAN则在提供二层传送功能的同时,还提供三层功能。IPRAN的最大优势在于,众多基于IP的应用可以直接承载,而不需要再叠加三层网络。这样一来,“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变成了支持多业务应用的直接接入。现在电信业已经步入全业务时代,应用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普遍基于IP技术,因此需要“更加彻底的IP化”。不少人片面地将IP化理解为只是提供以太网接口和分组传送功能。试想,LTE和企业L3VPN等诸多应用需要网络提供三层及更高层的功能,随着应用的增加,需要在二层网络之上再叠加三层网络,并考虑在多层叠加网络间协同部署;网络中层级复杂,不仅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还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IP化后的全业务融合网络包含IP化与网络融合两个平行的方向,需要运营商结合起来统一考虑。
2012年第一季度,在峨口铁矿安委会上启动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并且成立了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机构,明确各成员推进职责、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及具体工作要求。
为了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扎实推进,让全矿管理层及基层职工了解此项工作的意义,峨口铁矿编制了安全文化宣讲材料,从管理体系、安全文化目标理念、员工安全意识、行为控制等方面,通过干部大会、安全文化建设专题会、有线电视、橱窗等多种渠道对职工进行宣传。
根据各单位管理特点,采用作业区推荐、各部审核、矿安委会最终确定的方式选树试点单位。2012年上半年,峨口铁矿共选树10个作业区、20个班组作为试点进行推进。下半年非试点作业区的10个单位和42个班组以“严格管理”为前提,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试点单位部门负责人监督检查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工会负责分批组织班组长完成“白国周班组安全管理方法”的学习、讨论与培训;安全综合组负责检查所属试点作业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日常工作进展情况;推进办安全管理科负责试点单位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策划、指导、验收、奖惩,组织试点单位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互动交流工作。
及时发现和表彰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工作方面的先进典型。2012年,对上半年进步较大的运输作业区、检修队、破碎作业区、焙烧作业区4个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2013年对3个安全文化先进作业区、1个先进科室、1个先进单位、5个先进班组进行奖励并颁发奖金27500元,2014年矿部设立安全生产专项奖30万元,用于安全文化推进方面的表彰奖励。
各层次具体推进重点
作业区以安全绩效分配体系为支撑,从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现场环境、安全管理4个方面重点抓好、落实13项具体工作。从安全家访、贤内助评比、党团共建等方面,全面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班组以安全正激励为主,全面引入“白国周班组管理法”,落实10项具体工作。班前安全交底和安全培训,班中危险源辨识、安全互保、岗位练兵等,班后知识竞赛、沟通交流等。
组织人事科按照“三个转化”的要求,在24个党支部中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和“安全卫士”活动,并将其纳入党委每月的工作任务中,坚持日常检查落实。2013年以来,为使峨口铁矿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扎实开展了“各级管理者上讲台”活动,分阶段组织矿部领导、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讲课,内容涉及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管理、劳资人事等各个方面,营造了良好的培训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工会将“白国周班组安全管理法”融入“星级班组竞赛”标准评定。对情绪不稳定、违章行为多的职工,开展谈心、家访活动。安全管理科牵头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现场观摩和交流,理思路、出方案、定措施,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为进一步增强全员安全意识,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宣传文化科和安全管理科联合举办“一人平安,全家幸福”主题巡回宣讲活动,通过在各事业部、作业区和班组开展“一人平安,全家幸福”主题巡回宣讲活动,收到了用事故案例的教训警醒人、用亲人书信真挚的感情打动人的较好效果,进一步增强了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突出表达了安全文化的感召魅力,营造了浓厚的全员安全文化氛围。为吸取女工事故案例教训,防范事故发生,定期组织女工开展事故案例讨论活动。
安全文化创建中的亮点
通过正激励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形成有效的安全绩效分配体系,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中作业区管理人员安全绩效分配: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取平均分数,低于平均分数者,当月安全绩效奖不予兑现。高于平均分数所得的分数,乘以每个分值所赋的金额,作为个人安全绩效奖最终金额。
班组职工安全绩效分配:为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主要以正激励为主,只加分不扣分。运输作业区牢固树立“安全与车辆同行,安全与家庭同福”的安全文化理念,有效运用安全绩效,提高全员主动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该区细化制订安全绩效分配办法,确定了管理人员、大车司机23项关键加分项;2012年,运输作业区发放的安全绩效奖比矿部多发18165元。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由高校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构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由校风、教风、学风等因素所构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和校园精神,具体表现在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习惯、道德准则等方面。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对高校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未来发展走向。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复杂而多样的,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四种基本形态。校园网络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个地域范围内,以互联网为依托,电子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承载物,以数字化呈现方式为基本的技术手段,以在高校工作、就读的师生群体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信息流通和展示平台而建立的不分空间、时间、年级而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流通的文化。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1.它具有高度自由、开放的社会性。
网络犹如一个虚拟的社会,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迅捷、即时的特点,呈现出突破时间、空间、民族、文化的特点,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这种不设边界的网络社会,方便了师生凭借这个平台了解外部社会,学习和借鉴各种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也有利于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它具有丰富、持续的主体创造性。
工程院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为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背景和思想道德修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对于网络中所传播的最新科学技术,具有天然的吸收、运用、创新和推广能力。他们的创造性发展,能够引领网络新风气,纯洁网络文化环境,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3.它具有明确、集约的多功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与校园生活的不断融合,高校网络文化已经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人际交往、管理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作为传统校园文化的新形态,高校网络文化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传播校园主流文化的新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以及师生互相沟通的桥梁。
二、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程类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极具工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反映在网络文化方面,则表现为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表达和行为方式。这种踏实、稳定、理性的特征对于保持校园文化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极具工具、理性的网络文化,也存在一些不能与时展与社会变革同步更新、提升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充满了工具理性色彩。
学习研究和从事工程类专业工作的人,大多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做事情从理性出发,注重实效,不掺杂过多的感彩,不拖泥带水,做好规划,选择一个最简便、易行的办法直奔主题,且不过多考虑该方法的表现形式是否完美无缺,只要能够达成目标即可。在这样直接、理性思维的指导下,他们的行为方式反映到网络上,便呈现出简单、实用的特征,这样的网络建设直观、醒目,却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即只考虑到工具理性,却忽略了文化渗透和价值理性。通过浏览各工程类院校的校园网站,便可以发现这一特点:网站建设风格简约、实用,理性有余而文化色彩不浓。
2.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缺乏热点和公众文化情怀。
大多数工程院校校园的师生,都具有沉稳、理性、务实的性格特征,再加上科研和学业的压力,他们更多地把精力倾注在专业知识的钻研和学习上,对于虚无缥缈的网络文化持消极态度,反映在文化层面就是机械、呆板。具体表现在:工程院校的网络缺乏青年人“百家争鸣”的思辨氛围,能够引起大家共鸣和激烈讨论的热点话题较少,学生的人文情怀兴奋点不高等情况。即使是在网络上发言,他们传播的内容、交流的信息也都是以工科知识为主,在校园论坛上所讨论的主题、跟帖也都趋向实用性。这样,就形成了工程院校的网络文化人文底蕴薄弱,略显沉闷、滞后的整体文化氛围。
3.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充斥了大量的现代文化,缺乏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逐渐演变、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充满了如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先后相继、保持一致的文化因子。它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落脚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并以追求高尚的人格风范和理想的人生境界作为终极目标。而现在高校的网络文化中,充斥了许多引自西方的所谓“时尚”的价值观念、理论信息和文化现象等,有时甚至会误导青年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理想判断。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力度,是必不可少且迫在眉睫的。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程类院校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更多地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建设上。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是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传播的最佳平台,而高校的师生是接受这些新内容的主体人群。因此,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伙伴,校园网络文化对他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功能,这时,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工程类院校师生的工具理性的满溢与价值理性的缺乏,影响着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又反过来塑造了创造网络文化的主体人群,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时,用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校园网络文化便显得尤为重要。近一个时期,各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前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基本范畴,构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国各项事业树立了明确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标准。另外,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国民教育全过程,必然包括高等教育。网上传播阵地,当然包括校园网络文化,即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学校的网络建设,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这里,将高校的网络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置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和领导地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1.在网络政治文化层面,要以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题思想指导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政治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在政治理论的学习、政治实践的参与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能够影响人们政治取向、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和牢固的政治心理。而网络政治文化,则是政治文化的亚形态,是人们在网络政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现实政治体系的态度、情感和评价的总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坚持将中国化体系的成果纳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范畴,用的理论思想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抢占和巩固网络阵地。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时,要通过网络进行信念教育,使师生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理论自信和思想认同;在网络上加强时事形势宣传与教育,引导师生了解国际国内时政,准确把握当前国情,从而对我国在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深理解,并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总体来说,是要达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的力量,共同把高校建设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基地。
2.在网络制度和行为文化层面,要以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约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制度是人们通过行动实践而建立的约束日常活动的行为规范,而制度文化则体现在文化的规则和秩序层面。同样的,网络制度文化,则是为规范网络健康、有序发展,净化网络环境而制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体系在文化领域的体现。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形成的具有促进文化发展、人类进步的经验和各种创造性活动。同样,网络行为文化,则将范围局限在网络活动中人们所实践的各种促进网络和社会发展创造行为的总和。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要完善网络文化制度建设,约束广大师生的网络行为,在校园网络环境中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提倡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弘扬正气,扬善惩恶,促进校园网络文化良好风气的形成。
在2014年举行的中国企业文化论坛上,相关专家指出,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素质在经济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变量和重要支撑。企业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
中原油田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在发扬石油石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原石油文化”。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原油田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设立了企业文化处,开设了中原石油文化网,并还提炼出了企业精神,设计了局旗、局徽,创作了局歌,确定了企业宗旨、经营理念、经营准则、发展战略以及系统文化理念,建设企业文化的力度不断加大。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中原油田与时俱进,于2006年规范了中原石油文化标志性语言,并将“为生存而超越”的企业精神改为了――“创业创新创效,建设和谐油田”[1],赋予了企业精神新的内涵,并确定了勘探、开发、安全、科技、人才、廉洁、社区等系统文化理念,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当前,要实现“建设三大基地、打造百年基业”这一宏大目标,必须要坚持“两轮驱动”,既要增强油田的“硬实力”,也要加强“软实力”――企业文化建设。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2]国资委在《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中央企业要逐步建立起反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中国石化也曾下发《企业文化建设纲要》,要求重点推进集团公司共性文化与企业个性文化的融合,形成比较完整的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建立起统一的制度体系;着力规范品牌、商标的使用与管理。
二、企业文化建设不够平衡
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油田更需进一步增强建设企业文化的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好,把员工的个人理想抱负与全油田“建设三大基地、打造百年基业”的共同使命愿景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文化推动油田发展的重要功能。然而,从当前油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不够平衡,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原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王亚钧在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讲话中指出,少数单位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紧迫感和主动性不强,宣贯工作及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迟缓;有的单位只作总体部署,只提一般性要求,没有全面深入地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坚持下去,只有“念”功,没有“做”功;有的没有摆正企业文化与中心工作的关系,将企业文化建设游离于生产经营之外,为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有的请所谓的专家策划,没有发动职工群众广泛参与;有的只满足于营造气氛,不注重实际效果,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较多[3]。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企业文化建设贵在落地
企业文化重在实践,贵在落地生根。笔者认为,油田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基层单位、关键在基层干部。基层干部的文化取向对员工的影响很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用基层干部紧紧地“抓住”每一个员工,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目前,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状况是:油田领导十分重视,油田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一些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因此,要尽快改变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上头热、下头冷”的不良状况。各基层单位党政领导要亲自抓,作为第一责任人,切实负起责任,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及时协调解决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企业员工共建共享的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员工,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对象是企业员工,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把企业员工的积极发动起来。
虽然,油田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仍有部分单位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概念还不清楚。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和学习培训力度,让广大员工搞明白企业文化的概念,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到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这是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做好的最基本的工作。要努力增强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文化建设由职能部门推着搞,变成基层单位和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呈现出“大家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大家的企业文化”的局面。
一、2G网络的定义
如今,手机制式主要包括了GSM、TD-SCDMA这两种形式,手机从诞生之日开始,就经历了第一代的模拟制式机、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及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欧洲的电信运营商以及生产制造厂家组合而成的标准化委员设计出来的,其是在蜂窝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包含了GSM1800MHz以及GSM1900MHz等几个频段。GSM操作体系中有几种比较重要的特点,包含了防盗能力强、网络容量大、储存资源丰富、通话质量好以及稳定性强的特点,并且信息操作更加灵活、通话死角更少、手机耗电量少等等。
TD-SCDMA是中国移动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底正式向国际电联提交以来,已经发展了十余年的时间,在这段期间内完成了标准的专家评估、ITU的认可以及第三代伙伴项目的体系融合,全新技术的加入,各项国际化标准工作的开展,使得TD-SCDMA标准成为了第一个通过中国发出的,主要是以中国的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是国际上的无线通信标准。
庞大的用户资源是2G运营商最重要的财富,建设3G网络需要将对用户的影响率降至最低,其中包含了不换号、不换卡以及业务受理更为方便的原则。号码的携带能够让整个的GSM网络的用户在不换号的情况下转网成为3G用户。移动电话存在较高的个人特性,是个人身份的标志。3G网络实现号码可携带能够帮助2G用户更加平滑的过渡为3G用户,并且从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完成GSM网用户的号码可携带能够减少之前的用户再次选择运营商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绑住了用户,增加了用户的忠诚度。
二、2G/3G网络共存规划建设的意义
第一,能够保证现如今网络的基本运营状况,实现客户群体间的整体性保证与转移。巨大的用户操作群体以及先天的市场操作份额是传统运营商发展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是主要的操作业务与利润来源。2G向3G、4G过渡的时间是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因此在过渡的过程中,特别是在3G、4G刚刚发展的阶段,2G用户仍然会有较高较快的持续性增长。
第二,需要顺应时展的不断推进网络业务的发展,全方位适应时代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共同关注网络的投资保护,将2G/3G网络共存规划建设的意义发挥出来,2G/3G网络共存规划建设形式,能够避免因为3G网络的出现,而造成2G网络资源浪费的情况。
和2G无线接入网覆盖方式、储量以及互相操作形式等的各方面整体配合,核心网因为具有较好的协议继承性,所以一体化建设更加显得有充分的必要性。
三、2G/3G网络共存规划建设的基本操作原则
对于已经存在的2G GSM网络的移动运营商而言,2G/3G网络共存规划建设资源需要以GSM网络资源当成发展基础,主要的原则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把握。
第一,优先原则是2G网络的稳定有序;第二,2G网络和3G网络互相结合,二者全面均衡发展;第三,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第四,推行网络平滑发展的形式,切不可操之过急;第五,严格遵守安全性原则。
四、2G核心电路域一体化建设
4.1 语音IP化
2G核心网络的的语音IP化是实现整体IP化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促进2G时代平滑过渡至3G时代的关键步骤。从优化网络的角度上进行观察分析,语音IP化能够使的网络的基本结构逐渐朝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网络层次的减少,能够简化网络的互联复杂程度。而从资源减少的监督分析,能够通过加入IP端口,有效的降低交换局的TDM端口的占用情况,最大程度的节约了各项电路的数量,同时减少TDM的资源投入数量[3]。
4.2 MSC的建设方案
2G MSC的设置方案有以下几种形式:
方案一:设置独立的MSS,以及独立的MGW,简单的说也就是两个系统分别建设MSS和MGW,如图1所示。
方案二:3G与3G共用MSS,MGW独立设置
2G和3G的MSS共用,但是各自的MGW做分别设置,如图2 所示。
将两种方案进行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综合比对两种安装方案,优先选择方案二。
4.3 分组域网的共存规划建设
在2G/3G网络共存规划建设过程中,设置的SGSN方案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升级已经存在的GPRS SGSN,与此同时对3G RSN的接入条件的满足;另一个是新建一个3G SGSN,专门使用在3G RAN的接入操作上。
两种方案各有优劣,方案一使用已经存在的GPRS SGSN当成Iu的接口,硬件设备上需要加入一个新的ATM接入口,在软件上需要同时支持Gb与Iu的接口,对现在的网络SGSN分区以及网络的变动情况较大。另外,因为现在的SGSN容量有限,3G用户还没有过多的发展空间。方案二并不会对已经存在的GPRS有任何的影响,可是,3G用户数量正在不断增加,GPRS用户的数量正在不断的增长,有可能会造成用户使用情况减少的状况,这样会浪费之前存在的GPRS SGSN设备。综合分析,方案二优于方案一。
五、结语
文中对GSM/TD-SCDMA共同融合组网情形下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就2G/3G网络共存规划建设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未来的3G以及4G时代的到来,2G/3G网络共存规划建设将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并且对业务的开放也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 考 文 献
一、和孝镇的基本概况
和孝镇属于河南省汝南县下辖的一个古镇,“它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约36公里,东临梁祝镇,南靠大王庄乡,西与常兴乡相邻,北与官庄乡接壤。东西宽7公里,南北长11公里,总面积72平方公里。”[1]和孝镇下辖16个村委会:和孝村、新集村、大庙村、薛岗村、陈屯村、邱井村、梁岗村、林阁村、黄寨村、王楼村、后马村、林楼村、郭庄村、黄屯村、吕屯村、小田村等,由122个自然村、214个村民小组组成。
二、和孝镇的地名来源
和孝镇作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区域经济、文化、公共服务中心。关于和孝的名称来源,笔者曾询问了一些村里的老人和文史爱好者。韦明山,男,77岁,和孝镇和孝村第六小组村民。据韦明山老人回忆:和孝,原名和店,由于当地人口音“和店”便读成了huo店。关于和店的名字来源,这位老人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咱们当地生有一种鱼,称为火头鱼,俗语称“huo dou”,传说南头的湖里曾有一只huo dou精,由于当地人惹怒了这只huo dou精,它便吐出一把火烧了和店,所以称为“火店”,也就是“和店”。其实所谓的火头鱼只是当地人的叫法,这种鱼被称为黑鱼,是乌鳢的俗称,河南一带叫火头鱼。黑鱼也被称为“孝鱼”,这是因为鱼妈妈每次生鱼宝宝的时候,都会失明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鱼妈妈不能觅食,不知道是不是出于母子天性鱼宝宝自己争相游进鱼妈妈的嘴里,直到鱼妈妈复明的时候她的孩子已经所剩无几了。传说,鱼妈妈会绕着他们住的地方一圈一圈地游似乎是在祭奠,所以后来人们称黑鱼为孝鱼。“万事和为贵,百善孝为先”。家乡人注重孝道犹如这孝鱼一般,一般家里面有老人去世,祭奠仪式隆重而庄严。虽然没有找到有案可稽的文史资料可以证明“和孝”的名称来源与这种火头鱼有关,但这种鱼十几年前在和孝镇地区的确随处可见,大人小孩都喜欢在河里捉鱼。由于最近几年的环境恶化,河流污染,这种鱼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关于和孝地名的来源,我们家乡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传说。据家乡文史爱好者程新耀解释:“和孝村在明朝时期就有了,它本来的名称是:‘火烧店’,以前这个地方还不是村庄,只有几家卖茶的店面,有一年失火,将这几个店面都烧光了。随着来此定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便将此地称为‘火烧店’。人们通常省略最后的一个字,(由于当地人口音便将‘烧’读成第四声),久而久之,火烧就变成了和孝。”。
探究和孝镇地名传说,我们从中获取了多种地名成因,形成了丰富的地名文化。
三、和孝镇村落地名命名特点
现代地名学将地名结构分为地名通名和地名专名两大部分。“地名分类是地名学理论建设中的重要方面。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可以采用不同的地名分类方法。不同的地名分类法又产生不同的地名分类系统。以地名通名分类可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两大类。自然地名中又可以分为山名、河名、湖名、海名、高原名、平原名、盆地名、沙漠名等等。人文地名中,也可进一步分为聚落名、道路名、桥梁名、行政区域名、文物古迹名等。如果以地名专名分类,则可分为姓氏地名、地物地名、意愿地名、数量地名、颜色地名、人物地名、军事地名、方位地名等等。”[2]
按照地名的通名分类,和孝镇属于人文地名中的聚落地名,也属于乡级行政区划单位。通过表1展示的和孝镇所有村落名称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常见的村落地名通字,例如:镇、集、屯、寨、楼、阁、庄、园、坡、沟、塘、岗、洼等。
“镇”、“集”是唐后期伴随着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发展而来的。“屯”意为“包起来”、“卷起来”,随着屯田制发展,逐渐演变为建有一圈防御性围墙的寨子。从现在的许多口语地名中我们还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寨子的存在,比如和孝村的四周曾经围起了一圈土墙,称为寨墙,土墙里面为村民居住地,称为寨里,土墙外面的耕地称为寨外。楼:古代指筑成的狭而曲的土台,现指自然村落名称。“镇”、“集”、“屯”、“楼”等都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有关,属于人文类地名专用字。而“沟”、“塘”、“岗”、“坡”地名用字都是因地形地貌特征而得名,属于自然类的地名用字。和孝镇全乡地势西高东低,岗洼较多,属岗坡地,从地名中可以得知自然村的地势地貌情况。
按照地名专名分类,通过分析表1我们可以得出和孝镇122个自然村落地名,有以下5种类型:宗族姓氏类、地貌特征类、地物标志类、传说故事类、复合型。
宗族姓氏类: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宗族姓氏类的地名占大多数,116个的村庄都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聚集而来。这一类的地名都以村落的主要姓氏为名,例如:赖屯,全村人都姓赖。任化庄,全村主要由任姓和化姓组成。
地貌特征类:这类地名都是以当地的地形特征来命名的,例如程洼、赵坡。洼指地势较低,坡指地势偏高。这也正体现了和孝镇岗洼较多的地貌特征。
地物标志类:这类地名都是因当地特殊的建筑或有标志性的地物而来,具有地方特色。例如:邱寺,因寺庙得名。据《颜真卿志》记载:贞元元年(785年)正月五日,颜真卿被李希烈胁裹移囚到蔡州,关押在龙兴寺中。颜真卿的尽节地龙兴寺到底在哪儿?许多考证,历来说法不一。2005年春,在和孝镇邱井村邱寺自然村检查维修一座桥梁时发现两块清代光绪年间的石碑,这两块石碑的发现为我们考证颜真卿的尽节地――蔡州龙兴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两块石碑分别是《重修苏庄桥记事碑》和《重修龙兴寺记事碑》。《重修龙兴寺记事碑》是一块残碑,碑文部分字迹还能辨认,碑头刻“万古流芳”,碑文为:大清光绪三十一年岁次乙巳清初重修龙兴寺碑记。
传说故事类:这类地名都因当地传说故事而来。比如:和孝村。(本文第二部分已有介绍)
复合型:这类地名主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复合。例如:高庄,是典型的复合型地名,高庄全村人除了两家之外都姓王,本应是典型的宗族姓氏类地名,应该称为“王庄”,但是据村里人回忆:“有一年发大水,周围的村庄都淹了只有高庄地形高免受一灾,所以地名就改称为高庄。”再比如赖大庙,它既是宗族姓氏类地名,也是地物标志类地名。
通过对和孝镇122个自然村地名归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村落地名通用字中庄类地名所占比重最大,村落地名专名中宗族姓氏类地名所占比重最大。
四、乡土文化
村落地名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不仅展现了地名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揭示了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与乡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土壤,而且呈现一个地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犹如一个人的名字传递着家族的血脉一样,地名承载着地方独特的乡土文化。通过对和孝镇地名的分析可以得知宗族姓氏类地名所占比重最大,说明该地区宗族文化传统深厚。
1、宗族文化
中国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资源。村落家族成员被固定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中获取生存资料,从播种到收获,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稳定性、世代累居等特点。“宗族统治是我国古村落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包括两层关系:宗族成员天然处在一定的血缘关系中,它是村落形成的最基本人际关系要素,组成了血缘群体;由一族人习惯地居住在相对封闭的一块地域,构成地缘关系,形成地缘群体。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构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使村落与城镇、村落与村落之间产生明显差别。”[3]
和孝镇地处平原,四季分明,水源充足适合农业发展,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继承了祖辈相沿已久的礼俗来维持村落秩序。这些礼俗习惯、文化传统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时节、耕种、宗教、习俗、语言、人际关系等等。在和孝镇宗族姓氏类的自然村落中,全村都是一个姓,但有的村落中,由于“上门女婿”(虽为上门女婿,孩子仍随父姓)、要饭逃难定居于此等因素,各自然村的村长仍由大姓氏担任,一般由村里面权势威望较高的长辈或财产多、弟兄多的大族长辈担任,这就形成所谓的人治社会。它在维护村落世代形成的道德观、价值观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比如:训斥村里不孝的儿孙们、劝和邻里之间的争吵、以传统道德解决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某些道德事件等。比如:一家老人如果只有两个女儿而没有男孩的话,那么两个女儿出嫁后就会保留一个女儿的耕地,确保老人家可以老有所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某些消极观念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随着血缘关系的重要性降低,人们将财产视为自己的和非自己的,将村里的大小事件视为该管的和不该插手的,许多村落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建立于个体层面上。比如农民们最关注的私宅问题、耕地问题等等,这些所谓村落里的“家长”也在谋取自己的私利,一些世代形成的价值观念正在被利益这个恶魔慢慢的侵吞。
2、方言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这就是指方言,和孝镇更不例外。和孝镇属于河南,自然说的话可以称为河南话。但河南话只是地理文化概念,在《河南方言与中原文化》一书中,作者将河南话分为四个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和孝镇虽然在地理上属于南区,具有地域特色,这也体现在地名的发音上。当地人经常将h和f混读,比如“刮风”通常读为刮hong,把“放学”说成“晃学”,此外当地人发he的音为huo,所以和孝变读成了“火孝”。并且当地人不分平舌翘舌都读为平舌,比如赖柏树(shu)变读成了赖柏su并且发音为轻声。在和孝镇村落中“庄”的出现率极高,通常当地人将zhuang读成zhua或zhuo。读成zhua的时候发音为上声,比如毛庄读成毛zhuǎ。读成zhuo的时候发音为轻声,比如周庄读成周zhuo。方言是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彰显了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和社会现象。语言就是家乡的名片,也是一个地方的标识。你张开嘴,发出音的同时也将你的归属地向人们展示了出来。
近年来打工热潮吸引了和孝镇许多的农民外出务工,直到现在大部分50岁以下的农民基本都在农闲时外出务工,只在播种、收获时节和春节时回乡几天。村庄里留守的也只有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甚至于出现了村里“老了人”(指老人去世)都找不到可以抬棺下葬的青壮年,人抬棺下葬的习俗逐渐演变为用车代替。由于长期在外务工,他们逐渐成为农村里的“城市人”。留恋于城镇的繁华和便捷的交通,农村已成为他们回不去的故乡。故乡在他们的观念里逐渐淡化,过去挣钱只想着在村里盖一座漂亮的楼房,而如今打工赚钱在城镇买房,已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随着大部分青年人脱离农村,这些村落也在慢慢消失,村落地名也随之成为历史,蕴含其中的乡土文化也逐渐谈化,这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五、结语
村落地名具有独特鲜明的地方性。本文简述了和孝镇的概况和区划沿革,走访调查探究了和孝镇的地名来源,通过分析和孝镇自然村名的命名特点,我们发现农村地名中宗族姓氏类地名所占比重最大,说明其宗族色彩浓厚;地貌特征类地名排列第二,说明其地貌特征明显。通过对和孝镇自然村地名的分析,揭示和孝镇地名中蕴含的宗族文化、方言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在快速追求文明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和继承农村地名文化,有效开发地名文化资源。农村地名不应沦落仅仅用于定位的工具,我们应该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开发挖掘农村地名所独有的文化特色,大力弘扬农村地名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海建,付建月,贺曙辉,王二玲,王怀若.汝南县志[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2] 尹均科.浅谈区域地名研究[J].中国历史论丛,2003.18(第三辑).
[3] 朱晓明.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引言
在地域文化研究中,河洛文化研究兴起较晚,CNKI文献检索论文有24篇左右。大多数学者如杨作龙、郭绍林、董延寿和毛阳光等使用史料考据法对河洛文化进行梳理,其中也包含有河洛文化对书画艺术(宫大中,1998)及豫剧艺术的影响研究;有些学者如刘保亮、余艳等对河洛文化进行研究,仅有少数学者从语言角度对河洛文化进行研究,如李焕有从晋语与河洛文化的渊源进行探寻。
本文拟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河洛文化话语个案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评价,描述其在媒介话语流传中的现状,以发展河洛文化话语理论,为中原崛起话语实践乃至发展本身产生明确的指导意义。
理论框架
话语(Discourse)缘起于语言学,其研究原是对单语词或句子的分析,而后发展成更高层次的文本结构研究。由于其忽视了人对话语的解释权而受到批判,话语理论旋即转向社会实践的层面。“话语”由此延伸为“指任何具有类似语言结构的表意方式和表意单位,它是形式的,也是内容的”[1],“在话语中我们能听到欲望、历史、政治无意识等诸多异质成分交织起来的混响”[2]。“话语不仅仅是语言,一种话语就是一种调控权力之流的规则系统。”[3]
话语是一个物质性的东西,其本身反映了言说者主体的意愿;其他受者在接收话语时,会对其有一番解读,话语本身的物质化体现和传受之间的背景、情境差异都会影响二者对同一话语的解读,进而影响彼此的实践行动。话语的内容、形式、过程和权势关系等,可以决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影响其发展的策略、机遇甚至成败,因为话语与经济发展两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4]。
河洛文化媒介话语
河洛文化媒介话语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本文无法对此进行全面研究,但期望在某些至关重要的方面做较为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因此本文将聚焦所收集的话语主体和内容情况,对所收集的有关河洛文化的新闻、讲话、文献等媒介话语材料进行个案分析。
本文将借鉴话语语言学的方法分析和评价河洛文化旅游节媒介话语中传受者的情况,对具体的河洛文化旅游节媒介话语事件文本进行梳理,透析出说者、听者之间的话语互动和洛阳城市品牌传播的媒介环境。从2011年举办的河洛文化旅游节来看,文化节组织实施的话语传者是以洛阳市旅游局为主体的政府话语、媒体话语,参与群众为客体的受者话语,可以通过对一些新闻案例的解析看出话语传受之间的互动及民众的参与热情。
官方话语主体下的河洛文化旅游节。河洛文化旅游节是洛阳文化中的一项盛会,以“让世界了解洛阳,让洛阳走向世界”为宗旨,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以促进旅游发展为重点,深度挖掘河洛文化的博大精髓,着力推介洛阳旅游的丰厚资源,努力把河洛文化旅游节办成中外文化交流、客家文化交流的平台,办成洛阳人民和游客的盛大节日。如:
洛阳确定河洛文化旅游节总体方案:二十三项旅游活动九月将让您大饱眼福
河南文化产业网8月24日消息:……据介绍,本届河洛文化旅游节由省旅游局、河南电视台和洛阳市政府主办,由洛阳市旅游局和洛阳市花会办承办……[5]
该新闻凸显的话语主体是主办方省旅游局、河南电视台和洛阳市政府,承办方为洛阳市旅游局和洛阳市花会办,各单位配合,树立一盘棋思想,齐心协力,要做到产业发展与城市提升相结合、“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
对官方话语的回应和互动。新闻话语群指的是传者从某一意图出发,将内容相似或相近的三篇以上报道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内传播的新闻报道群体。新闻话语群比单个新闻话语文本更具张力。这是因为新闻话语群是一个经过精心构建的自足体,内容更为丰富,其蕴涵着巨大的意义能量,受众在对新闻话语群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这巨大的意义能量团得以释放,从而形成张力。这种话语群张力对受众的影响是:引发受众思考,而受众思考的问题一般又会超出新闻话语群之外,新闻话语群外的相关社会问题都会被受众链接在一起,形成文本、受众、社会现实的立体互动,从而使受众的话语群解读获得派生意义。媒体在对河洛文化旅游节报道时以预告的方式向受众搭建了河洛文化旅游节新闻话语群落的框架(如:洛阳将推出河洛文化旅游节特别报道:搭建国际文化舞台 展示旅游名城风采[6]),并对河洛文化旅游节期间作为媒介话语客体的受众即群众对官方话语的回应做了一系列报道,如:
演出56场观众50余万“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显成效[7]
开幕式细雨绵绵 中外演员热情不减 文化盛宴精彩现[8]
为了打造传承和发展河洛文化的标志性特色符号,展示河洛文化的深厚内涵,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充分依托洛阳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点,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河洛郎”标志性动漫卡通形象,媒介对这一进行报道,彰显了该事件的受众(群众)对官方话语的热烈呼应。
河洛文化旅游节开幕在即 大奖征集河洛郎动漫卡通形象[9]
“河洛郎”动漫卡通形象征集评选揭晓――
“阳阳”代言2011河洛文化旅游节[10]
媒体话语是最为直接的话语主体,其话语的构建与传递常常牵涉到媒介对受众即群众参与的转译与传播。同时,每个主体都在自身的现实情境中对河洛文化旅游节这一事物进行着话语的构建。
话语的经济文化生产力。话语具有产生效益的能力,是传者直接的利益收入。传者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实现话语文本的张力,在媒体消费者阅览文本的同时,使话语进入生产和消费的意义场。
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在先秦时期孕育出了不少商业巨子,如商圣、财神范蠡,中华第一儒商子贡,商人的祖师爷白圭。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河洛文化话语的内核――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们弃官从商的气魄,敢于冒险的精神,体现了河洛文化的精髓。河洛文化话语及精神通过媒介的传播可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如:
2011河洛文化旅游节圆满落幕 旅游总收入47.65亿元[11]
河洛文化旅游节新闻话语群在媒体的频频亮相,会吸引大量游客、客商来洛,从而使文本事件转化为经济事件,在传播河洛文化的同时,也有力地拉长了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带动了当地市场的繁荣。
媒介话语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这里所说的内容分析不是简单、表面的文字语义分析,而是通过多元的综合、对比去挖掘话语的各种言外之意(如隐含之意、意料外语义)和话语语言特点。本文拟以话语分析的视角,参照自由、和平、民主的国际追求准则,揭示媒介话语现象的河洛文化本土特质和媒体在洛阳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河洛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世俗生活的和谐有序和人文关怀。媒体在本次河洛文化节期间从“和谐文化”、“关圣文化”以及“邵雍理学”等侧面塑造了洛阳文化的厚重。如:
第二届世界和谐文化论坛在洛阳召开[12]
关林朝圣大典暨海峡两岸关公文化论坛将开幕:为河洛文化旅游节增光添彩[13]
河南伊川筹备祭拜邵雍千年诞辰[14]
然而本届河洛文化旅游节仅仅让一两个与河洛文化有些关联的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和河洛文化论坛撑起河洛文化旅游节的核心内容,略显单薄;而由1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演团带来的“世界风情大巡游”作为河洛文化旅游节的亮点,给人的感觉似乎更显河洛文化的没落而不是复兴。一系列当地房地产、名车展示和苹果、葡萄节,虽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主旨在内,但因为河洛文化的展示太过单薄,难以撑起“搭台”的大任,经济唱戏就显得过于突兀。如:
“河洛文化节”难寻河洛文化 “西洋景”唱主角
……17日开幕的“2011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上,由10多个国家表演团带来的“西洋景”唱起主角,反倒是河洛文化的身影难寻。[15]“河洛文化节”要突出洛阳为河洛文化核心地位,譬如儒释道文化、饮食文化(水席)、周易文化、周文化、商文化(忠义孝)、墓葬文化、陶瓷文化、建筑园林文化、服装文化(周服、汉服、唐装)等。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以西洋景为河洛文化节展示的亮点,而不是以独特的河洛文化地方戏曲及其他节目表演为亮点的现象呢?究其原因是主办单位的话语呈现方式不对。洛阳要将挖掘培养展示河洛文化作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依托,“世界风情大巡游”只能作为点缀,而不能作为话语的主干,其对洛阳名城的国际化更无多大助益。
结论
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学者一般都采用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视角,而本文意在通过对河洛文化媒介话语中的语言交际活动的系统分析和价值判断,揭示特定标本区域(河洛地区)媒介话语的重要特点和问题。但由于选取的新闻文本数量有限,不能绝对客观地穷尽河洛文化话语所隐含的传受者之间的互动,弱化了对新闻话语做出的定性分析。
本文仅从河洛文化话语的主客体分析、话语的内涵和话语的生产力三方面对新闻文本进行分析解读,有兴趣的学者还可以从话语语言使用形式特点和使用策略等方面对河洛文化话语进行深入的探讨。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12-QN-276)的阶段性成果,洛阳师范学院2011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河洛文化话语向度研究》,课题编号:2011-QNJJ-014]
参考文献:
[1]汤世亮,周海燕.语言・文本・社会实践――话语理论发展的三种形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
[2]文贵良.何为话语[J].文学理论研究,2008(1).
[3]艾莉森・利・布朗.福柯[M].聂保平,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4]施旭.文化话语研究 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戚帅华.洛阳确定河洛文化旅游节总体方案:二十三项旅游活动九月将让您大饱眼福[N].洛阳晚报,2011-08-24.
[6]张亚武.洛阳将推出河洛文化旅游节特别报道:搭建国际文化舞台 展示旅游名城风采[N].洛阳晚报,2011-09-09.
[7]李燕锋.演出56场观众50余万 “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显成效[N].洛阳日报,2011-05-12.
[8]段伟朵.开幕式细雨绵绵 中外演员热情不减 文化盛宴精彩现[N/OL](2011-09-19,10:45)[2011-10-08].
[9]郭帅.河洛文化旅游节开幕在即 大奖征集河洛郎动漫卡通形象[N/OL].(2011-08-11,00:51)[2011-10-08].
[13]范瑞.关林朝圣大典暨海峡两岸关公文化论坛将开幕:为河洛文化旅游节增光添彩[N].洛阳日报,2011-09-08.
[14]范晨光河南伊川筹备祭拜邵雍千年诞辰[N/OL](2011-08-23)[2011-10-08]省略/zgqj/2011/08-23/3276023.shtml.
一、网络化图书馆的转变特征
从服务对象来看,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服务对象已从先前较普遍的学校师生向社会大众延伸,在现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下,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在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
从信息服务内容来看,从传统的馆藏查询、借阅已扩展到电子资源的检索服务、网上信息资源的导航服务、信息传递、电子邮件服务、专利查询、网上咨询等动态服务;信息种类不再局限于读者所需的图书、期刊、报纸,已扩展到科技报告、产品样本、专利文献等。
从信息服务的领域看,已从较单一的教学、科研所涉及的领域扩展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更广泛各个领域,学科范围和知识点更多更广。
从信息服务的载体看,已从单一的印刷型图书、期刊发展到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字化信息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从服务模式来看,已由单向的提供转变为双向互动,从单一的借阅、导读发展到对原始文献的二次分析、研究和整理,信息需求者更多的主动参与到信息的检索与提取过程中。
从馆藏资源来看,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实体馆藏扩大到基于因特网的虚拟馆藏,实体馆藏是指图书馆所拥有的以不同的实物载体形式而存在的各种印刷型文献、声像文献、缩微文献及电子文献等;虚拟馆藏是指图书馆只有使用权,本馆读者必须借助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才可以利用的本馆以外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总和。
二、网络图书馆管理员的必备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网络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管理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图书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事业心。图书馆馆藏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记录和总汇,是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学习和参考的知识源泉,承担着传播人类文明和智慧结晶的使命,图书管理员要意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自己的职业,做到爱岗敬业,干好干精,更好地发挥自己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职能作用。
(2)高度的责任感。图书管理员从事的既是一项学术性、技术性、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细致、繁琐而又默默无闻的工作,需要管理员具备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尽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
(3)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信念。管理员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提高服务效率的基本保证,图书文献管理工作要一切以读者为中心,读者至上,做到热情周到、积极主动,耐心细致,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以服务读者为荣,以读者满意为准。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图书文献管理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要与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等不同的读者打交道,为读者提供信息和资料,并从他们那里获得反馈信息。这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具有心理耐压、心理应急、心理平衡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这样才能与读者和用户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相互理解的相容愉悦关系,维护图书管理的良好形象。
(三)专业技能素质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首先要熟练掌握图书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图书馆的功能、构成、作用等,熟知图书、期刊等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分类和检索知识,掌握图书学、版本学、文献学、信息检索、分类编目等专业知识。
(2)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通讯知识。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的,并辅以缩影、光盘、声像、通讯等新技术,针对读者需求,开展电子资源的检索服务、网上信息资源的导航、信息传递、电子邮件推送、拓展专利查询、网上咨询等服务形式,形成了高密度存贮、远程传输、快速检索的图书情报处理特点,这就要求管理员不仅有扎实和丰富的图书馆基础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使用操作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与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从而对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3)丰富的外语知识。作为网络化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人员还要掌握外语知识,提高服务水平。虽然多数图书馆均有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但这些外文文献的利用率并不高,主要原因之一是图书管理员和读者对外文文献种类、内容不太了解。因此,图书管理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语素质,才能将外文文献、外文数据库有效地处理并推介给读者,才能在互联网上搜索更多有价值的外文资源为读者服务。
三、管理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途径
(1)在岗自学。大多数图书管理人员不便参加脱产学习,更好的形式是自学。图书管理人员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结合本人实际和具体的业务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把业务学习当作经常工作去抓,并不断将所学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2)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多地派人参加各种级别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管理人员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图书馆应给管理员营造一种学术氛围,支持和鼓励有科研能力的管理人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撰写科研论文。有目的地组织图书管理人员去其他图书馆学习,参加业务培训,加强馆际交流与协作。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2-0138-05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处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在历史上极具国际影响力。洛阳学是以洛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中华文明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洛阳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根本原因在于洛阳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而珍贵的古籍文献。这些或由洛阳人撰写或著于洛阳或主要描述洛阳的著述,已成为洛阳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今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并日益呈现和迸发出巨大的魅力与活力。本文在对部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献择要略作介绍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搜集、整理洛阳古籍文献,编纂“洛阳文献集成”,并从开展跨学科研究、服务洛阳社会发展、构建国际洛阳学等几个方面提出洛阳学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洛阳古籍文献概览
1.丰富而珍贵的地方志
“方志乃一方全史也。”①地方志对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行政沿革、经济状况、社会风俗、重要人物、诗文著作、名胜古迹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具有内容丰富,连续性好,可信度高等特点,在历史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洛阳地方志数量众多,部分志书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如《河南志》,原为北宋史学家宋敏求所著,后佚。清地理学家徐松修《全唐文》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部分内容,因多为元代资料,世称《元河南志》。清宣统初年,文献学家缪荃孙将其刊刻于《藕香零拾丛书》。著名史地学者沈认为:“《河南志》久佚,独借是志,而隋唐东都制度,犹可考见其全,其当宝贵何如也!”②《元河南志》为现存最早的洛阳古方志,是研究我国自周至元时期,洛阳城池、宫殿、坊市、古迹等发展变化的重要文献。又如明弘治十二年(1499)刊刻的《河南郡志》,编排体例“重古轻今”“因地因事而制宜”③,多有独到之处,为现存最早的河南府志,也是现存唯一有关洛阳的明代志书,国内仅存残本。清代的洛阳县志有顺治年间、康熙十年、康熙四十年、乾隆年间、嘉庆年间等多个版本。民国《洛阳县志》,记述先秦至1946年的洛阳历史,类目完整,资料翔实,体裁方法新颖,现在仅洛阳市档案馆存有一部手稿。
2.有中华元典文献之称的河图洛书
传说中出自洛阳境内的河图、洛书,《尚书》《易经》《礼记》《论语》等先秦儒家经典虽然均有记述,但对于其真实面目又语焉不详。因此,“自古以来,关于河图洛书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扑朔迷离的问题。”“是一个诱人的谜,是一个蕴含丰富的知识迷宫,是一个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信息之源。”④为破解河图洛书的千古之谜,历代学者潜心研究,著述颇多。南宋蔡沈所撰《洪范皇极内篇》,将洛书视为数之本源,提出“河偶洛奇”说,开创术数学洪范流派。南宋洛阳人郭雍所著《郭氏传家易说》,潜稽易象,以传家学。清初河南理学名儒冉觐祖所撰《河图洛书同异考》认为,河图洛书本于朱熹《易学启蒙》,并提出“河图主互、洛书主对”说。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理学名臣李光地奉康熙帝之命纂成《周易折中》。该书“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众儒之考定,与通经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⑤,兼容并蓄诸家之说,而又有所发明,为周易与河图洛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3.灿若星河的名人别集
洛阳历代名人辈出,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名著。西汉政治家、思想家贾宜所著《贾长沙集》,其《新书》中的《过秦论》篇,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宗首》《藩强》《权重》篇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其他诸篇提出了重本抑末,利民安民,注重礼仪等政策措施,为研究西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唐“诗圣”杜甫所著《杜工部集》,共收诗1400余首,是我国古代诗歌经典名著。其中的大量时事政治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巨大社会变迁,内容真实,感情真挚,被誉为“诗史”,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著有《河南集》的北宋洛阳人尹洙尊崇孟子、韩愈,力为古文。范仲淹称“其文谨严,辞约而理精”“深有功于道”⑥。明吕维祺的《慎独堂集》(由吴伟业编辑而成,又名《明德先生文集》)和清吕谦恒的《青要集》都比较有名。吕维祺生平“笃实践履”“晚殉闯难,以节义显”,其“所论建多朴实,亦异乎空谈经济之流”。⑦吕谦恒的诗歌“格调不袭宋以后,吟咏性情,即境指事,恻恻感人,实得古者诗教之本义”⑧。
4.博大精深的理学名著
由北宋程颢、程颐兄弟于洛阳创立的洛学“不仅是宋明理学的理论奠基者,而且是宋明理学发展和演变的方向的决定者”⑨。明末清初理学名儒孙奇逢曾在《洛学编序》中说:“洛为天地之中,嵩高挺峙,黄河蜿蜒。”“学问渊源,天中尤盛。宋兴伊、洛,元大苏门,至有明而两河八郡,识大识小,各有传人。”⑩《二程全书》,为程颢、程颐著作的合编。包括《二程遗书》及附录、《二程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二程粹言》等,是研究程颢、程颐生平及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南宋乾道年间,朱熹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与其弟子的“行状”“年谱”“奏状”“墓志铭”“遗事”等传记材料,编成《伊洛渊源录》。该书以程颢、程颐为正宗,构建起直接孟子的道统体系,是我国首部理学史专著,开“学案体”之先声,在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谢铎的《伊洛渊源续录》以及清张伯行的《伊洛渊源续录》均以程颢、程颐为理学正宗,接续伊洛学脉,彰明程朱理学。清初理学名臣汤斌编纂的《洛学编》,沿袭其师孙奇逢《理学宗传》的编纂思想和体例,前编列汉杜子春、郑兴、郑众、服虔,唐韩愈,宋穆修,正编列宋程颢、程颐、邵雍等14人,元许衡、姚枢等3人,明薛u、曹端、阎禹锡等24人,综述其生平事迹、师承和学术思想。此书为第一部河南理学史。
5.名胜名物的不朽篇章
西晋陆机所著《洛阳记》,“是古代城市史志中较早的一部,也是写得较好的一部”B11。该书对当时洛阳的城市规模、城门、宫殿、太学、里市、官署、苑囿等均有详细记载,为研究洛阳城市史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北魏杨f之所著《洛阳伽蓝记》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等5卷,是记述都城洛阳佛寺兴衰的重要著作。该书除对40余所寺院的建置规模及变迁详细记载外,兼记北魏孝文帝迁洛至尔朱荣之乱时期洛阳城的“建置”“布局”“城门”“宫殿”“里坊”“名胜”,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风俗、人物、地理、中外交通等诸多方面。其中,不少史事可补《北史》《魏书》之缺或互相参证,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北宋李格非所著《洛阳名园记》,追记其所亲历的洛阳“富郑公园”“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等19处园林。李格非在后记中发出警世之言:“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B12北宋宋欧阳修所撰《洛阳牡丹记》分“花品叙”“花释名”“风俗记”等3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牡丹专著。该书评品了24种牡丹,分析了各种花名的由来,记载了洛阳人赏花的风俗和“种花”“养花”“医花”等栽培技术。认为牡丹“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B13。
6.源远流长的小说戏曲
西汉洛阳人虞初曾将《周书》改写成《周说》,即《虞初周说》。虞初“就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作家,《虞初周说》也就是最早的个人小说专集”B14。虽然此书已佚,但虞初作为“小说”的代称却影响深远。明代形成“虞初体”小说文献体裁,出现了《虞初志》系列,到清代又产生了《虞初新志》系列。《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唐元稹所作。叙述了崔莺莺与书生张生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人物性格与心理活动刻画细致,文笔优美,为唐传奇之名篇。“其事之震撼文林,为力甚大。”B15后世以之为本,衍生出《弦索西厢》《西厢记》《续西厢记》等多部戏曲。清康熙年间,吕履恒创作的剧本《洛神庙传奇》分上下卷,以明清鼎革为历史背景,叙述了书生何仲虎与巫有娘、贾绿花之间的离合情缘,颇有传奇色彩。
7.卷帙浩繁的佛教经典
洛阳是中国佛教发祥地,东汉即成为佛教中心,佛学著作颇多。《四十二章经》,据传为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所译的中国第一部佛经。该佛经集结佛陀42段语录而成,言简意赅,阐述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劝世人“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证得四沙门果”B16。此书对于中国佛教的早期传播起了较大作用,是研究古代佛教的重要资料。《唯识论》是“一生事业,为介绍世亲护法等一派之佛学于中国”B17的玄奘,以唯识说为主,杂糅印度亲胜、火辨、难陀等九家对世亲《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编译而成。主要论证一切现象均是唯识所变现,外境实无,唯有内识。此书是佛教唯识宗的重要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价值。南朝梁慧皎编纂《高僧传》,收录自东汉明帝至梁武帝年间,部分佛教高僧的传记。此书开创佛教传记新体例,分“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忘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等10科,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文献。
8.名目繁多的金石资料
洛阳古迹众多,文物丰富,金石之学发达。《伊阙造像题字目录》,为清道光年间方履]所撰。该目录辑录北魏至宋时期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清中期名儒武亿,博通经史,尤长于金石文字考订,所著《授堂金石文字三跋》,分周以迄隋、梁,唐,后唐至元等3跋,通过订前人之疏误,增己之所获,以补正史之不足。《洛阳存古录》,为清金石学家刘喜海所著。收录了大量曹魏至元代的洛阳碑刻、造像题记、经幢、墓志等石刻资料。郭玉堂1935年编辑《千唐志斋藏石目录》,收录新安张钫所藏汉至明代碑刻,尤以唐碑为多。
二、编纂“洛阳文献集成”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籍文献是文脉流传的主要途径。保护整理古籍文献,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举措。编纂“洛阳文献集成”,不仅有助于夯实洛阳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传承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启动了大型文献丛书编纂工程,如“湖湘文库”“荆楚全书”“巴蜀全书”“山东文献集成”“浙江文献集成”“江苏地方文献丛书”“上海文献丛书”“金陵全书”“温州文献丛书”“苏州文献丛书”“杭州文献集成”“常州历史文献丛书”“嘉兴文献丛书”“衢州文献集成”“台州文献丛书”“乐清文献丛书”等。这些旨在抢救和保护珍贵地方文献,为研究地方文化提供第一手资料的大型文献丛书,均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和较好的社会效益,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功在当代,泽被后世。2012年,洛阳市启动的“中国河洛文化文献丛书”编纂工程,至今已出版《元河南志》《孝经大全》《洛阳曹氏丛书》等30余部,为编纂洛阳历史文献丛书积累了大量可资借鉴的经验。
整理编纂一部能代表和传承洛阳历史文化的“洛阳文献集成”意义重大。作为一项基础性文献整理工程,不仅有助于保护濒危的洛阳古籍文献,而且有助于深化洛阳学研究,实现洛阳文献资源共享利用的最大化;作为一项集体性攻关科研工程,不仅可以充分整合洛阳学研究团队力量,培养更多的洛阳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人才,而且可以整体提升洛阳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水平;作为一项标志性文化宣传工程,不仅可以充分展示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可以增强国内外对洛阳重要文化地位的认同,进一步提升洛阳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精品性文化出版工程,不仅有助于形成洛阳著名文化品牌,而且可以促进洛阳文化事业的繁荣,推动洛阳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前瞻性文化建设工程,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洛阳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有助于加快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步伐,推动洛阳学研究走向世界。
编纂“洛阳文献集成”,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统筹规划。一是成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由洛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副主任,相关局委、社科联、史志办、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主要领导任委员,负责编纂出版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下设办公室,承担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二是制定研究和出版计划。在对洛阳地区古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预计用10年左右时间,分批出版500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洛阳古籍文献。三是制定收录原则和出版方式。主要收录民国以前的洛阳历史文献,广泛征集海内外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稿本、抄本等稀见的地方文献,系统编制《洛阳学书目提要》。B18对有重要历史影响的名人大家,收录其全部著述,编为全集;对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收录其主要著作,编为专集;对其他不同领域的著述,如方志、谱牒、碑刻、图册、绘画等,编为专题文(图)集。优先整理出版善本、孤本、珍本地方特色文献,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一带一路等社会关注焦点和学术热点文献。文献原则上以影印方式出版,同时区分不同类型的著作,以点校本、译著和数据光盘等复合形式出版。五是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编纂出版采取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和特别委托方式进行;实行项目管理运行制度;对编纂项目成果进行评估审核;项目成果统一出版格式,力求装帧精美,版本精良。六是经费统筹。申请洛阳市委、市政府特批后的文化建设工程重大专项经费,争取省、中央部委和有关部门的扶持资金,申报省、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出版基金重大项目经费与配套资金,募集社会热心文化事业人士的相关捐助等。
三、开展多学科综合性洛阳学研究
1.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研究
洛阳文化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社会、宗教、科技、教育、历史、文学、艺术、医学、天文、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民俗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因此,洛阳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洛阳学研究中,除了进行各学科的专门研究之外,还应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这既是现代学科发展的一般趋势,也是深化洛阳学研究的重要途径。比如,就学科性质而言,历史地理属于地理学的分支,但在历史文献丰富的地区,历史地理往往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在洛阳为何能够长期成为中华文明中心的问题上,如果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入手,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就会得到比单纯历史学研究更为丰富的认识。而历史学内部,也存在着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军事史、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艺术史等不同专业门类。一件历史文献、一次历史事件,经常会涉及多个研究领域,需要从不同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目前,对于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洛阳学来说,文献史料已不是问题,所缺乏的就是理论方法的创新和研究领域的突破。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培育新的学术生长点,将是洛阳学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2.服务洛阳经济社会发展
开展洛阳学研究,就是要聚焦洛阳,旗帜鲜明的为洛阳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洛阳学研究根本目的,也是洛阳学的生命力所在。一是要做好洛阳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全面梳理洛阳文化资源,深入研究诞生于洛阳的中华民族元典文献和思想,系统阐释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历程;加强洛阳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研究,深化关于历史时期区域国际化的理解与认识;分析洛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历史变迁,总结区域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研究洛阳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提炼区域人文精神。二是要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好洛阳学的应用对策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深刻认识洛阳历史问题与现实发展内在联系的重要性,切实把洛阳学研究和洛阳现代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洛阳发展所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目标,从大历史的视野,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三是以洛阳学研究为契机,从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依托洛阳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开创洛阳现代社会发展新格局。
3.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洛阳学
位于中原腹地的洛阳,是一个有长达1500余年建都史的十三朝古都。洛阳文化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缩影,在很长时期内作为国家主流文化,代表着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这就决定了洛阳学研究,必然有别于一般性的地方文化研究。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洛阳学具有充分的历史与现实依据。自东汉至隋唐时期,洛阳一直是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城市。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今日本)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B19。这是最早的中日官方交流记载。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日本遣唐使北线航路的必经之地,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过重要贡献。B20洛阳的城市布局、宫殿、苑囿及文化习俗等,均对东亚国家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可在日本、韩国清晰地看到古代洛阳的影子。洛阳学的概念,就是最早由日本京都大学的岸俊男教授提出来的。B212010年11月27至28日,首届“洛阳学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成功召开,标志着“洛阳学”这一新兴学科正式诞生。B22也就是说,洛阳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构建国际洛阳学,就是要以国际化学术视野研究洛阳学,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拓宽发展空间。一方面研究洛阳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域外文化对洛阳文化的影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合作,不断提高洛阳学的研究水平与知名度。只有这样,洛阳学才能超越地方学的局限,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注释
①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二十八《丁巳岁暮书怀投赠宾谷转运田以志别诗》,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1922年,第52页。
②徐:《落帆楼文集》卷四《与徐星伯中书论河南志书》,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1918年,第18页。
③刘永之、耿瑞玲:《河南地方志提要》(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09页。
④王永宽:《河图洛书探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⑤玄烨:《御制周易折中序》,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巴蜀书社,2008年,第1页。
⑥范能浚编集,薛正兴点校:《范仲淹全集》(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58页。
⑦永,纪昀主编,周仁等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974页。
⑧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02页。
⑨徐远和:《洛学源流》,齐鲁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⑩张显清主编:《孙奇逢集》(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24页。
B11史为乐:《陆机〈洛阳记〉的流传过程与历史价值》,《殷都学刊》1991年第4期。
B12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岳麓书社,2012年,第205页。
B13欧阳修著,吕雪菊点校:《欧阳修全集》第4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966页。
B14秦川:《明清“虞初体”小说总集的历史变迁》,《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B15鲁迅辑录:《唐宋传奇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92页。
B16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23页。
B1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151页。
B182014年7月28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洛阳(河洛)文献丛书书目汇编座谈会”。程有为、耿瑞玲、卢广森、马世之、任崇岳、单远慕、王全营、王永宽、魏天安、萧鲁阳、张新斌、郑杰祥等先生参加,并对编选洛阳(河洛)文献书目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对本文写作也多有帮助。
B19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中华书局,2012年,第2821页。
B20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简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第14页。
B21张亚武:《吸引更多专家参与“洛阳学”研究――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韩N》,《洛阳日报》2008年4月24日。
B22[日]气贺泽保规:《“洛阳学”在日本诞生》,陈涛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
参考文献
[1]洛阳市历史学会.河洛文化论丛(第1辑)[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2]洛阳市历史学会等.河洛文化论丛(第2辑)[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1.古代建筑风水学的基本思想
很多考古资料证明,对人的居住环境比较重视,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已经在选择自身居住环境和认识达到很高的水平。很明显的“环境选择”倾向是在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择,它的主要表现有:1)和水源比较接近,不仅生活取水很方便,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很有帮助;2)在河流交汇处的位置,很便利的交通;3)在河流阶地上的位置,不仅耕作时有很肥沃的土壤,而且可以降低洪水侵袭;4)如果是在山坡上,通常在向阳的地方。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的典型上吉风水格局,就是半坡遗址。颇具启发意思的是,现代村落或城镇将这些村落迭压,如在某一段河南河水沿岸的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11处。
2.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启示
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的改变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水土流失,气候反常等。这些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还有一个方面,人类居住的小环境也不尽人意。尤其是城市中现代建筑忽略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居住的小环境也逐步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风水术强调的平衡、和谐及安宁,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引起了深受环境恶化之苦人们的重视。
当我们来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苏杭的园林,一定会为它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而折服,当我们居住在山清水秀、避风向阳的寓所,周围的环境会让人神情愉悦;看到流水潺潺,草木欣欣,会使人留恋忘返,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会使人心旷神怡,工作的压抑、生活的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可是当我们遇到寸草不生、尘土四扬、狂风席卷着黄沙漫天飞舞之地定会眉头紧、避而远之……等等这是环境景观对人类本能产生的种种物理、生理、心理反应。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最大的是追求一个适宜的大气场,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天、地、人和的“好气场”,这就是风水,即对人的生长发育,工作心境最为有利的外在环境,这个环境要山清水秀,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匹配,相得益彰。所以,规划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为什么许多风水地能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呢?原因在于其山水组合合理,能给人一种幽雅舒适、心旷神怡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讲,“地灵人杰”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你看一看湖南、江西出了多少位共和国将军,上海、浙江有多少富翁,再看看曾经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洛文化也曾是震惊世界的中原,渭河流域的西安古城今天又如何呢?怀古而革新必然是一服良药。这就不难理解有理性的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合理组合的山水环境的原因了。
所谓风水的核心便是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生活的协调关系。它将中国古老哲学命题“天人合一”等引入建筑中,其注意力不只是放在人类对环境的感应,而是要指导人如何按这些感应来解决建筑的选址乃至建造。在这里,位置的选择,平面安排以及空间位置,无不遵从某种“图案”与“秩序”,“天”的秩序,“地”的秩序、“人体”的秩序。如此,人才能与住所、与整个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建筑也会由此得到一种勃勃的生机。
3.古代建筑风水学的现代运用与价值
古代建筑风水学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因为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会有很多虚幻不实的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对传统思想的阐释用当代的语言和科学的理念,以在社会中能够更好地服务,这是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学的专家学者一个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
(1)要从传统风水学中“玄之又玄”语言怪圈中跳出来,表达方法要用比较容易懂的现代表达方式,以把风水学的精义及现代价值使更多的人有所了解。
(2)应该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所适应,善于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点金石”,对传统风水学进行升华,使它可以进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传统风水学的精华发扬光大。
(3)应该对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房地产开发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有所适应,对面临的各种新的问题进行研究,敢于创新,尽快地对风水学的现代化进行促进,也就是在当代建筑学之中把传统风水学中精华有机地融入其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但众多的城市却没有山峦,或缺少河流,似乎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距离甚远。但只要略加变通,依然可以找到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在考察城市中的风水状况时,可以将一座座的楼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峦头,左右护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可以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看作是一条条的河流溪水。因为对于城市、民居建筑而言,自然环境即山岳河流等要素的影响,远不及毗邻宅周的其它屋宇、墙垣及道路等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在城市井邑之宅的辨形方法中,龙、砂、水、穴遂被赋予了新的特殊喻义而加以应用。
海口国际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交中心)是海口市拟建设的一个以展览、交易为主,兼容办公、旅馆等功能的综合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海口市对外开放的新的经济和贸易中心。海交中心选址于市中心区,占地76 940平米,建设面积约24万平米,由会馆、宾馆、写字楼三部分组成。现代城市中类似的综合性建筑,大多数是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将各个不同功能建筑的入口安排在不同方向的街道上;即使是一面临街,也将几个功能区的入口绝对分开,并对各自的外部空间作均质处理,这种方式虽然是基于对功能和交通的考虑,但不可避免带来以下弊端:1)空间感觉分散,向心感不强;2)难以形成集中的城市公共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代表西方建筑思想的设计方案方式与中国传统风水思想相悖。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小至家庭住宅,大致大型复杂的综合性建筑群,乃至整个区域,都可视为一,即天地人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一个整体。因此不论何种规模的建筑与区域,都应该尊重环境与人的使用,以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也就是风水学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形成“和合”的完美之家。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省略).
[2] 小区的风水知识.(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