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1 04:12: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关于教师节的诗歌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您,是黑夜的启明星。
您,是白昼的晴空。
您,是骄阳下的清风。
您,是雨中的屋檐。
您,是大海;
您,是山川。
是您塑造了我的灵魂。
您,是载送卫星的火箭。
您,是海上的罗盘针。
您,是投入,
您,是付出。
您就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
2、《辛勤的园丁》
多少年季节轮回,多少个春夏秋冬,
你是红烛燃烧着亮丽的生命,
奉献几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
你用真情传播着智慧的火种。
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
就象那冬梅吟唱着早春的歌声。
多少个不眼之夜,多少次灯光长明,
你在漫漫的长夜里有伏案的身影,
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
你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的路程。
你是那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
你是那向导引人走出科学的迷宫。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3、《感谢您,老师》
一块黑板,
三尺讲台,
是您挥洒人生的天地,
我们在您的天地里茁壮的成长,
一支支粉笔,
在您的手里,
变幻成了黑板上的字,
又变成了我们的头脑里的知识,
一根根教鞭,
在您的面前,
不断的飘舞,
把那些做人的道理飘进了我们的心里。
4、《默默的蜡烛》
您没有雄健的体魄,
却给我们撑起了一片无雨的天空。
您没有建筑师的双手,
却给我们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您没有艺术家的眼光,
却给我们建起了一座座雄伟的大厦。
您那渊博的知识,
让我们感受文明与希望。
您那高远的胸怀,
让我们懂得宽容与忍让。
您那高尚的人格,
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心灵。
感谢您老师,
我们真诚的感谢您。
您就像那一支默默的蜡烛,
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有您的光明的指引,
我们不会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5、《老师,我想对你说》
老师,我想对你说:你的音容笑貌,你的举手投足,时常展现在我的眼前;你的关心,爱护,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你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至今铭记在我的心中;你和我们一起时的一切,都如同昨日历历在目。
老师,我想对你说:是你给了我学习的自信;是你给了我生活的勇气,是你给了我发奋发图强的动力,是你给了我奔向好前程的希望。
老师,我想对你说:你是我开启智慧的敲门砖;你是我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你是我生活航程中的引路人;你是我奏响人生乐章的指挥者。
老师,我想对你说:如果没有你,或许我就会自暴自弃;如果没有你,或许我就会那么沉迷下去;如果没有你,或许就没有我生活的前景;如果没有你,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我。
老师,我想对你说:感谢你。
6、《感谢老师》
感谢老师,
是你们赐予我们知识。
假如你们是园丁,
我们就是那温室里的花朵,
在您的浇灌下一点一点的成长。
假如您是蜡烛,
我们就是蜡烛旁无尽的黑暗,
是您照亮了我们,
帮助我们找到了通往光明的道路。
假如您是白云,
我们就是天空,
天空没了白云就会失去光彩。
老师真的很感谢您,
谢谢您对我们的一点一滴,
这些您对我们的好,
我们都铭记在心。
您花费了一生的时间来教育我们,
您是无私的,
您把您的知识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我们。
在那百花盛开的春天,
我愿化作明媚的阳光,
为您增添几分光彩。
在那烈日炎炎的夏季,
我愿化作一把遮阳伞,
为您遮住那酷热的阳光。
当今人类的教育变革,不仅需要对教育经验作出现象学阐释,而且更需要对人类几千年教育经验进行理性反思,并提炼出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教育的经验是灰色的,唯有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之树长青。没有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必然是盲目的、片面的、事倍功半的,很容易被现实中的功利主义所左右而使教育失去为人谋幸福的理想主义的光辉。
教育最高精神成就的真正基础应该在教育的本质中去寻找。教育的科学化,首先应该确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也就是要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困扰古今中外教育界的世界学术难题。我的观点是:“美是教育的本质。”那么,如果美是教育的本质,对改进我们当今的人类教育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呢?
一、美与教育的本质
简单的回答就是,它表达了一种普遍性,意味着人类教育有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发源地,教育的中心由认知转向了情感,使教育的本体论产生了转向;意味着人类教育要按“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根本规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建立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新体系;意味着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材编写与教育实践要整体地发生朝向美的转变;意味着为人类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基础,为实现人类教育的统一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教育应围绕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这两个维度展开。内心要有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去掌握求生存的专业技能,也就是“内圣外王”是人类教育的共同信念――人类的教育需要经过“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个收缩点,才能确立一个新的存在,即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彻照和穿透下,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就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教育的实践就应该在“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信念的主导下,以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围绕建构人生的三重境界,即“审美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全面而系统地展开。
总的来说,教育的核心理念决定了个人、民族与国家的生存状态。如果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成为人们幸福的源泉,成为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灯塔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就需要把“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这一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通过教育实践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体验并受益其中,让更多的人体验并理解。
审美教育是一种最大程度超越功利的为人谋幸福的教育;是一种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充分协调起来的教育;是一种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至0尽可能和谐的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力的教育,即美教会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该继承什么,该遗弃什么;教会我们对待世界文化,该拿来什么、该回避什么;教会我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价值世界里,如何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进而学会艺术化的生活。因而,审美教育也就构成了“人类最高境界的与最完美的教育”。不仅如此,境由心造,我们还需要整体地建立起“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的生存信念,并把这一信念贯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教育永远有一个最根本的目的,这就是为人最大程度谋幸福。
二、教育美学三阶段
人生需要有根本,教育必须要从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循序渐进,个体才能健康地茁壮成长。教育就像种树一样,最关键的就是根部的培育,根部茂盛与扎根深入,生命的种子才能长大成材。
从根本上看,教育就是训练身体与陶冶心灵。用玩耍与体育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文学、美术来陶冶心灵。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这一教育思想应作为灵魂贯穿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
玩耍与体育使人“野性”,音乐、文学、美术使人“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这一奠基性的品格,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了强大的精神基础,这是一切杰出人才的共同素质。好的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维度展开的。这是教育的普遍法则。
突出了以上建设教育根部的重点,现在我们还需要对教育更上一层楼地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与新的方法论”――教育要以人的幸福为中心。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来自内心对学习、工作与生活之美的体验;人的心理是“情、知、行”合一的结构,情感为本、认知为末,与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相对应。从宏观上看,教育是围绕“情、知、行”合一这一结构而展开的,情感是主体认识与行动的动力,主体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情感活动主导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情感活动的强弱,决定认识活动的深浅程度,决定实践活动的方向与大小。
就培养人的过程来说,教育根本的规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人类的教育经验表明:高尚的情感与健康的价值观主要产生于密切接触伟大的文学、艺术与哲学作品的过程之中。伟大的名著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名著是许多为美、真理与正义而献身的高尚心灵的创造,在于它怀着爱与崇高的情感保存了人类最多最丰富的美、真、善、爱的价值,是人类价值体系承上启下的最坚实、最完美与最可信赖的纽带,对人类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起永恒的价值导向作用。
就全面培养人来说,美感的培养永远是教育的逻辑起点。美感由内而外地激发人们对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热爱并使人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美感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教育说到底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对美感的唤醒;教育需要通过审美把激情、诗意、意象、冥想与概念、判断、推理、体系引入人的感觉,以发展出一个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新的需要系统,这个新的需要系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系统,它使人既能享受感性的狂欢又能享受理性的狂欢。
人类的教育实践要以培养人的美感为中心而阶梯式的系统地展开:人的美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美的内化到美的外化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被动感受――主动接受――实际表现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教育也可大致划分为感美――立美――创美这么三个阶段。婴儿时期主要着重进行感美的教育,即侧重用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形式来培养小孩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美的
观念;幼儿与小学时期要以培养审美的人为中心,着重进行“立美”的教育,即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使儿童已萌发的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得到确立,并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创造美的活动(课程主要有音乐、文学、美术、舞蹈、生态世界观、公民与社会、数学、科学、朗诵、写作、手工、游戏、运动、自由活动、野外体验式学习等);进入中学后要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的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中心,着重用世界文化的精品来进一步提高感美与立美的水平并重点进行“创美”的教育(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摄影、戏剧表演、艺术史、公民与社会、中西人生哲学、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宗教、科技发展史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外语、历史、地理、艺术设计学、社会学与生活、人类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投资理财等;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兴趣活动小组、野外体验学习、各类型的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即逐步使学生们的审美意识的冲动在对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模仿与创造性的表现中,在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与哲学美的综合理解中,得到较复杂和较高级的实现;进入大学后就要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的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为中心,进一步拓展学生们的审美空间,更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感美、立美与创美的水平并向熟练应用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中西哲学史、中外艺术史、科技发展史、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美学、宗教、伦理学、文学、音乐、绘画、设计艺术、舞蹈、道的哲学、禅的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系统科学等,外语、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与生活、人类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军事学、逻辑学、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技术课程:理、工、农、医、文、史、哲、教、法、财、金、管、音、美、体、舞等专业课程)。在这一课程结构中,人文学科课程是核心、是灵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是理论基础、是方法,专业技术课程是理论联系现实的实践、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训练、是多向度的拓展。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大的必须的精神土壤;人文、民主与科学是一个整体,人文能充分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为个人灌注有浪漫、有深度、有品味的精神生活,为民主灌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为科学灌注充满创新精神的审美价值,为社会灌注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因此,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创造活力的个体。这就是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我还要进一步重点强调的是美育、德育与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在我看来,人的内在道德力量是靠完美人性的培养来完成的;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美确定方向,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向导;一个人与一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从美育开始。美育、德育与宗教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建立人类超越个人功利的崇高信仰。信仰就是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的恒定不变的内心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审美的价值判断,是人生摆脱精神空虚、走向幸福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具有无限自我意识的有限自我对人生与宇宙的一种把握方式。
人类走向健康的信仰主要有三条道路:
(一)由美育模式走向信仰:受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崇高形象的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
(二)由理性模式走向信仰:受人生哲学、科学、道德伦理、政治信条的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如对“人生即选择”的信仰、科学信仰、伦理道德信仰、绿色和平信仰等。
(三)由宗教模式走向信仰:受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
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对美、真、善、爱的崇高信仰就没有真正的道德。所谓道德就是内在美、真、善、爱价值的自律。以上的教育结构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教育结构。审美情感是一种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心理动力,它鼓励人们冲破结构性的生存,追求自由,追求变化、多样与创新,追求动与静的内心体验,追求动态平衡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美育已突显为整个教育的中心,教育就其本质上来说只有发展到美育的高度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美育,就是美的教育,也就是以美为中心来实施的一切教育。
为实现我区基础教育“二圈层第一,成都市一流”和职业教育“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发展目标,我们在学年初明确提出了我区教师培训的工作思路,即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立足校本,覆盖全员,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师把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这样的工作思路下,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深刻认识到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实现我区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各校以行事历的形式落实校本研修工作,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在我区已初步确立,有效地规避了校本研修的风险,教师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建立健全了培训机制,完善了评价制度
1、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前几年的培训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为培训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区教育局近年来每年都以文件的形式对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出台了《xx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细则》、《xx区中小学校本研修考核细则》等工作规范,要求学校做好五个方面的保障:第一,机构保障。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校长牵头,教导处或教科室主管并由专人负责;第二,制度保障。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出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月考、期总评,并与评优评先晋级挂钩;第三,文化保障。学校以校长为首带头学习带头举办讲座,创设共生的校园文化,让每位教师都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其不断反思更新自我;第四,经费保障。学校每年都把教师培训经费列入预算。龙泉实验小学、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初中部还对教师培训经费进行了分类使用,只要教师外出学习都极力支持。学校也千方百计为老师寻找和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航天中学、龙泉中学、同安中学、洛带中学一年利用暑假送教师外出培训或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题研究培训就达数万元。大兴小学一年为教师订阅学习用书达4000元以上。各学校都投入了资金加大了培训力度;第五,技术保证。利用校内外的一切可能调动的技术资源,加强与校外有关专业机构的合作,为教师上网交流提供便利。由于学校努力做好了这方面的保障,使得校本研修得以有效开展。
2、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机制
过去,我们对教师培训的考评过于刻板,影响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我们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和学校三个层面对教师教育评价机制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让教师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内的组织文化、结构和领导角色,实现文化重构,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狠抓过程管理,突出培训实效
1、确定了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现行的师资培训忽视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软肋,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悟出基于学校实际,基于教师实践才是师资培训走出“效果不彰”的必由之路。为突出培训实效,我们确定了我区师资培训抓校本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两个工作重点,初步实现了区教育局组织领导、区教研室专业引领和教师研修学习的教师教育实施策略。
第一、区教育局组织领导。区教育局建立了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宁旺成同志为组长的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推进校本研修制度的有关文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狠抓过程管理,把师培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奖励先进,从评价激励、督促协调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强化对教师教育的组织领导。
第二、区教研室专业引领。区教研室紧紧围绕“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核心制订了相应的操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整合力量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融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于一体,把区教研室建成资料资源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
第三、学校行动跟进,教师主动发展。我们要求各校从校情出发,从教师培训需求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针对本校亟需解决的教育教学具体问题,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并借助外脑开展以教育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研究课程的有效实施,营造研究氛围,关注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运行机制。
(二)充分发挥教师自主学习能动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把教师继续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解决好教师的学习问题上。区教育局在本学年度教师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六个一”活动,引导教师在学习培训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二,变革学习方式。一是要主动学习,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更是一份责任,把它作为所从事的事业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二是学有特色。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掌握已有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创新知识,更新技能。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观察和思考问题。三是要求结合实践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对原有知识进行再认识,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行为,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四是一定要带着问题学。要求教师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去对待。善于将所遇到的问题整理归类,去分析,去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三,不断改进学习手段。《龙泉教育》网的建立为教师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建立起了教研员与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互动的全新机制。教师通过《龙泉教育》网进行合作学习的氛围正在一步步形成。
四、进一步完善了校本教师培训的操作办法
1、充分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学校和教师确定目标。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找准培训的切入口。在校本培训中,以学员的需要为中心,力求解决被培训者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使教师知道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是重要的,是能够用于他们实际工作的。教师则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确立自己的侧重点,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内容体系。
2、转变角色,关注个体,重视教师的能动性。
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活动中要求培训者成为引领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催化者,关注学员的需要和期望,正视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允许他们在培训过程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校制定培训规划、计划时,既规定学校培训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又给教师富有较为宽泛的自我发展空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3、预设有效的问题,注重培训的实践性
在上一学年度培训结束后,我们要求各校进行对教师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找出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设想。同时,区教研室每周两天深入学校了解教育教学情况,了解教师培训的问题和需求。在本年度制定规划时,我们要求培训者要不断地向教师提出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教师处于激活状态,进行独自思考和反思。在培训中运用互动式的问题,注重调动参与教师的热情,进行了有效的双向沟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学习状态。我们在工作中还特别注意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意识,帮助教师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通过自我评价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4、创设“共生”愿景,共享教育资源。
在各级培训中我们十分强调为教师的学习创设一种相互尊重、合作的氛围。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始终处于一个平台,培训者作为平等之中的首席发言人,与教师充分交流,实现经验共享。为充分挖掘教师在学习中的集体智慧,培训者总是充当激发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给教师贴“是与否”的标签,让教师在培训中享受着自我评价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校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将集体研究成果上传到《龙泉教育》网与全区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并以文字的形式推荐到龙泉《课改在线》上进行刊登。
五、全面高效地完成了培训任务
问:如何强化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答:《意见》指出,各地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实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建立与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并根据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还要将这些要求贯穿于培训规划、项目设计、组织实施、质量监控全过程。
问:如何改进教师培训的内容?
答:《意见》指出,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并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且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还应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通识课程,列入培训必修模块。国家应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各地要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建设典型案例和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微课程。
问:如何转变教师培训的方式?
答:《意见》指出,各地要针对教师学习的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并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确保培训实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动置换脱产研修,将院校集中培训、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和师范生(城镇教师)顶岗实习支教相结合,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还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对体育、音乐、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专兼职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问:如何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答:《意见》指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还要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和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学时学分的合理转化和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的互认,并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积极性。
问:有哪些方式可以为教师提供便捷的培训?
答:《意见》指出,各地要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的建设,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的开展;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同行交流;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各学校要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通过集体备课、观课磨课、课题研究等方式,丰富研修主题,促进教研与培训的有机结合,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各地还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鼓励建设教师培训创新实验区,推动培训模式综合改革。
问:如何建构一支强有力的培训者队伍?
答:《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实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要注重遴选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者,所占比例不少于50%,并将其承担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定的培训任务计入教学工作量,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高等学校兼职培训者要积极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专职培训者要切实深入中小学校开展每年不少于2个月的研究与实践,且每年参加研修不少于100学时。各地要为专兼职培训者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应加大对专兼职培训者的培训力度。
国家要建立培训专家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地培训者的信息共享和培训成效评估。各地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其在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功能。培训机构要将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灵活、开放、专业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师范院校要大力推进内部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建立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促进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我就我个人在师德师风学习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自我剖析:
1、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只有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一直以来我都认真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在为人师表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按照师德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事坚持原则,诚实正直,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具有良好的职业审美情感。遵守社会公德,克服个人主义、注意言行,不讲粗话,以模范对学生做出表率。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修饰打扮适合教师身份,做到了仪表端庄,整洁得体。4、在团结协作方面,我总是和同事良好合作,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讨论,探索教学规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是县委、县政府一贯坚持的重大决策。长期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支持下,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群体团结拼博,敬业勤业,倾情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向教育现代化奋进的华彩乐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危房改造走在全省前列;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成绩连续两年夺得全市第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小学办学模式改革成为湖南省基础教育继汨罗素质教育之后又一个有全国性影响的亮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六千多名人民教师长期在岳阳教育、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结果。你们在清贫的环境里、在清苦的岗位上,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为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发光发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县委、县政府感谢你们,全县人民感谢你们!
关键词 文本;多视角解读
一、引言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方面。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然而,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总是习惯将眼光停留在语言知识,尤其是语言点和语法上。拿到文本,先知道文本意思,再知道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接着做好课件,就去上课了。课堂无非就是走一走“fast reading, careful reading, discussion”的套路,设计几个问题,讲解一些词的用法。这样的课堂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只记住了几个词的用法,很快忘记了文本内容,有的甚至连文章的标题都记不清。显然,这种只重视语言知识或者语言技能的教学,忽略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完全与新课标背道而驰了。
分析上述现象,究其根源,教师没有树立起现代的教学理念,没有对阅读文本做到充分的解读。教师只是“花哨”而“粗暴”地对待阅读文本,阅读课成了脱离文本的泛泛之谈。
然而,文本解读显然是不仅仅包含语言知识的解读,它应该是多视角的。对文本的多视角解读是专业化的阅读行为,它以最大程度地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为目的,是孕育有效阅读和有效阅读教学的基础。事实上,阅读文本可以从侧重语言知识、侧重体裁分析、侧重阅读技能、侧重写作技能和侧重文化意识情感等不同视角去解读,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能力。
本文以人教版Module 2 Unit 5 Reading 中的短文 The Band That Wasn’t 为例,从侧重文化意识情感、侧重语言知识和侧重阅读技巧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
二、课例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英语模块2第5单元 music 的第二课时。课型是阅读课。在第一课时中,学生通过听说的方式,欣赏了八种为大众所熟悉的音乐形式,也讨论了对于音乐的感受和喜欢听音乐的原因。学生是带着对音乐话题浓厚的兴趣走进第二课时的。这篇阅读文章先介绍了一个乐队形成的通常过程,接着重点描述了一支有特殊成长历程的门基乐队(the Monkees)。这个乐队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成名经历使他们在乐坛上独树一帜。
三、课例解读
解读1 —— 侧重文化意识情感
由于所介绍的the Monkees 是早期的乐队,音乐类型和年代都离当代中国学生所接触的音乐较远,可能导致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不足。然而,乐队成员“从平民到明星”的过程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并引发学生对“如何实现梦想”的反思。同时,高一学生个个心怀美好的梦想,而他们对于如何实现梦想的理解不够理性和成熟,他们急需教师帮助他们对此树立正确的态度。因此在本次阅读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为主要目标,来解析和处理文本,从而构造一堂拥有情感渗透的课堂。
课例片段
Pre-reading
1. enjoy some pictures and have a brief talk about some singers in The Voice of China
2. Why did these singers step onto the stage?
(Suggested answer : to realize their dreams)
【设计目的】以“中国好声音”热点话题引入,能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 ,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小小的思考,更是为了引出本堂课的主线——实现梦想。
解读2 —— 侧重语言知识
这篇文章里有许多有关音乐、乐队的词和词块,如play jokes on, pretend to, musician, actor, serious, instrument, break up, reunite等。在阅读中可以从语言知识这方面着手,充分利用文本的语境,落实词汇教学。避免“词典搬家,单词开花”式的讲解方法,使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在语篇中理解词义,在使用中增强语感,在实践中提高语用能力。
课例片段
Scanning
T: pleas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as the Monkees formed in the same way as most bands?
How did they perform?
Did they become a real band at last?
(Suggested answers:
1.The Monkees was started in a different way from most bands.
2.They played jokes on each other and pretended to sing during the broadcasts.
3.Yes, they did.)
【设计目的】在scanning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回答三个问题,了解了文本的大致内容,同时,play jokes on, pretend to, musician, actor 等文中新单词非常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行教材的每个阅读文本都有多方面的内涵,旨在提高基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这些需要我们在解读中去挖掘,并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加以体现。通过对文本多视角的解读,赋予文本以全新的生命,使阅读教学更加立体,更加多元,更加综合,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是我们应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段湘萍. 2010. 充分解读文本 合理设计教学[J]. 中小学外语教与学(中学篇),(10):7—11.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5―0018―09
标准的经济增长理论把制度看作是既定不变的,所以无法认识到制度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社会和制度变革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因?为什么在资源、人口、技术都没有巨大变化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为什么有些贫穷国家在最近的几十年里能获得快速的增长,而有些国家却仍在零增长线上挣扎?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究。本文就是想通过对中国经济转轨和经济增长内在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试着说明这一问题。
一、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回顾
人们对于当今经济增长模型批评最多的是,模型在强调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制度要素。诺斯在评价内生增长模型时指出:“这些模型都取决于一个能驱动模型的暗含的激励结构的存在,如果不将制度中派生出来的激励结构作为这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研究对我来说将是一个无结果的试验”。[1]诺斯从制度安排的]进角度,提出了经济增长由制度“启动”的论断,科斯也把交易成本作为解释和比较不同制度或体制效率的重要因素。交易成本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引入,极大地扩展了经济增长理论的解释力和应用空间,它揭示了制度的动态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
从目前来看,关注制度与增长间关系最多的还是新制度经济学家。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研究制度与增长间关系的必要。当然,其他一些主流学者也从相关研究中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如Schulley的经验研究就证明了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Jones and Keeper则用考虑有制度背景的影响模型和实证检验突出了这一点;Acemoglu,Johnson and Robinson发现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是互相促进的,两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lener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Tomell和Eicher分别从产权制度和制度实施效率这个角度分析了内生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3][4][5]
除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外,一些国内学者也在考虑制度与增长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如卢荻、沈坤荣、张军、林毅夫和雷钦礼等学者都对该问题做了一些研究。[6][7][8][9][10]他们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易于在短期内被人们观察到,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表现不明显或者不易衡量,这可能是许多经济学家忽略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他们还从不同的视角考虑了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有国内的一些学者通过把制度因素引入到内生增长模型来进而揭示制度与增长的关系,如雷钦礼在其博士论文中做了一个尝试;刘红和唐元虎、皮建才,王泽填等青年学者也在这方面做了努力和尝试。[10][11][12][13]但总的来看,关于制度和增长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还是一个不清晰的问题,本文就想换一个思路,通过检验当代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来揭示这一问题。下面,本文就通过把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当作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来探究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二、转型指标的设定及量化标准
把经济体制转型作为制度变迁的实例来研究,首先必须量化转型指标。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编制的改革进展指数(IRP)指标体系中,包括了企业、市场与交换、金融体制和法律改革4个领域的共10项指标。在世界银行完成的《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From Plan to Market》)报告中,世界银行对经济转型进展与评估是分类独立进行的。[14]世界银行对经济转型的评估集中在四个领域,分四大类着手考察,它们分别是自由化、财产权和私有化、机构以及社会政策。
卢中原、胡鞍钢选择了投资市场化指数、价格市场化指数、生产市场化指数、商业市场化指数四个单项的市场化指标。[15]国家计委课题组是从商品市场化程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进程测算向市场体制转型的程度,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按劳动力和资金市场化程度考察,劳动力程度由市场化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决定,资金市场化程度由银行信贷资金的市场化程度来近似反映。陈宗胜等学者通过对企业、政府、市场三个方面的考察来测度市场化进程[16]。
在构造转型指标时必须做到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结合,即所构建的转型指标应该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转型的实际进程和结果。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呈现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趋势是同步的,这种耦合的趋势可以很好地揭示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经济转型)的内在关系。在刻画中国经济转型的指标方面,我们参考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17]、陈宗胜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并结合国内外其他相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我们把反映中国经济转型的量化指标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见图1):
(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NL)。本文用工业总产值(或增加值)中非国有工业的总产值(或增加值)来表示。公式如下:NL:非国有工业的总产值(或增加值)/工业总产值(或增加值)。
(2)市场化程度(ML)。目前衡量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方法很多,我们选取投资的市场化指数来表示,即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三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来表示,公式如下:ML=(外资+自筹资金+其他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
(3)对外开放程度(OL)。反映经济外向型的程度,本文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公式如下:OL=(GDP-进出口总额)/GDP。
(4)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GL)。我们以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的变化程度。
参照ERBD对改革进展指数(IRP)编制所设定的权重系数和国内、外学者对上述指标重要性的排序情况,我们设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NL)、市场化程度(ML)、对外开放程度(OL)和政府干预程度(GL)对转型进展的刻画重要性分别为:0.4,0.4,0.2和0.2。那么转型进程综合指数(TL)可以表示为(见图2):
三、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我们可以用图3来表示经济增长指数与经济转型进展指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仅从图中很难确定二者之间内在的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对二者之间进行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来进一步确定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经济增长指数是指把GDP以1978年设定为100计算的各年可比价格比增长指数)。
本文的实证检验分4个步骤完成:第一,利用单位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lnGDP(GDP指数数据的自然对数形式),和lnTL(经济转型进程指数数据的自然对数形式)的平稳性;第二,确定lnGDP和lnTL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第三,采用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考察lnGDP和lnTL之间的因果关系;第四通过VAR模型进一步验证二者的内在关系。本文所有检验结果均使用Eviews4.0计量经济分析软件进行了多次回归分析而得。
1.变量平稳性检验
数据选取本文采用前文计算的经济转型进程综合指数和历年经济增长指数的变化数据作为样本数据。lnGDP和lnTL按照有关数据计算而得,其中,以上2个变量均取自然对数,是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样本空间确定为1978―2004年,主要原因是想对中国整个经济转型期做一个全面和完整的考察。
本文将利用单位根检验来确定lnIF和lnFDI两个变量的平稳性,具体采用的是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方法,其模型为
按照AIC最小值法则选择最佳滞后期项数(2期),见如表2。从VAR模型拟合结果也可以看出(见表3),经济转型确实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转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种较弱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时间较长,且不会在短时间内衰减;而经济增长却是经济转型的内在决定因素,并且这种决定因素会在较短时间内衰减。
LnGDP(经济增长)与LnTL(经济转型)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与单向因果关系,这从表1和表2的检验结果就可以看出,LnGDP和LnTL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一个长期均衡增长关系。由于LnGDP和LnTL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故GDP与TL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由表2和表3知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是带动经济转型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转型并不是引致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二者的协整关系和VAR模型也充分说明,虽然经济转型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经济转型对经济增长确实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如滞后1期与滞后2期影响系数比较接近)。
四、结论与启示
很多人认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会起到决定作用,如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现象。但我们通过二者的内在关系分析却发现,结果恰好相反,正是经济增长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深化,而不是制度变迁决定经济增长。这也说明诺斯的推论是有疑问的。当然,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之间存在的协整关系也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长期相关关系,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不是决定性的。
我们再透过20世纪末期以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在经济转型问题上提倡“华盛顿共识”的学者认为,所有的经济问题实际上都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而市场无疑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一系列快速走向市场化的策略,转型国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成功走向市场体制。但事实证明“华盛顿共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把目光局限在“为转型而转型”的狭隘目标以及忽略增长取向的实现途径上。本文的研究也说明,经济增长对经济转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把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同步考虑,只有在增长中来推动转型才是有效和重要的。而这正是“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内在涵义。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告诉我们,为了经济增长而重视制度创新是必要的,但过分倚重制度创新来达到经济增长的决策是没有根据的。制度变迁并不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说明在推动经济增长中仅靠制度变革是行不通的,必须通过制度变革达到提高有效劳动、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改善才能达到。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和VAR模型关系也说明,在经济增长中制度变迁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这种作用还是不能忽视的,并且制度因素还会通过对其他增长因素的影响来长期影响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79-180.
[2]SCULLY, GERALD W.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88,(3):652-662.
[3]RODRIK, DANI. Institutions for High-Quality Growth:: What They Are and How to Acquire them[J].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7540.
[4]ACEMOGLU, DARON and SIMON JOHNSON.Unbundling Institutions Rand [J].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87):68-103.
[5]GERARD ROLAND.Transition and Economics[M].Prefac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
[6]卢荻.变革性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结构与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沈坤荣.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1).
[9]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C].林毅夫发展论坛讨论稿,2002.
[10]雷钦礼.制度变迁、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1]刘红,唐元虎.现代经济增长:一个制度作为内生变量的模型[J].预测,2001,(10).
[12]皮建才.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J].公共经济研究,2005,(5).
[13]王泽填,卢二坡.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C].厦门大学2005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国际研讨会交流论文,打印稿,2005.
[14]世界银行.1996年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96.
[15]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3,(12).
[16]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诗歌源自于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也是对诗人心境的解读,了解当时环境背景上,人们的心理特点和时展情况。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诗歌内容,很多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对诗歌中的语句内容进行分析,而没有挖掘诗歌背后的故事及情怀,使诗歌教学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诗歌教学向机械化教学模式发展,影响了诗歌独有的韵味。
一、诗歌文本解读的内涵和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能够有效挖掘诗歌中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诗歌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是素质教育理念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诗歌文本解读的内涵
文本解读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学接受审美的过程中,读者通过直接的知识内容和人生经历,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和体会,感受文本中的生命意义和文学价值[1]。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是一种具有强大凝练性的文学体裁,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能够深入了解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怀,感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思想状态,加深对历史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尚书・尧典》中所云:“诗言志,歌永言。”
(二)诗歌文本解读的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主要具有体验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以下为对这两种特点的具体论述:
1.体验性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的体验性特点主要表现为读者在诗歌阅读的过程中,解读必须遵循“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原则,在对诗歌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感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挖掘在诗歌背后所表达的人类真是情感[2]。
2.生成性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的生成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中,有很多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在对这些诗歌内容的解读过程中,要注重将新时期的时展特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真正展现诗歌文本解读的价值和意义[3]。德国著名哲学思想家伽达默尔曾说过:“对一文本或艺术作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新的意义。”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具体策略
在高中语文诗歌文本解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诗歌文本解读的内容与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和发展规律等内容相结合,真正展现诗歌文本教学的价值,提升学生对诗歌文化的深切感受。
(一)抓住文本细节,分析诗歌内容。
细节是展现诗歌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诗歌中的细节都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诗歌中的细节主要分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大类别。静态描写主要有肖像刻画、场景描述等内容,而动态描写主要为人物行为描写、心理动态描写等内容。在诗歌本文解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根据诗歌文本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深层思想空间和隐含的情感内容。例如在对《归园田居》这篇诗歌的解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性本爱丘山”、“池鱼思故渊”等语句,感受到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出了陶渊明对和平、美好、闲适生活的渴望,表现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怀。
(二)了解创作背景,体会历史意义。
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特点,才能够真正的“换位思考”,理解当时诗人创作的心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对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却从来没有气馁,诗歌创作于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于黄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正是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也展现了他大气、豪放的性格特点。对诗歌本文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够更加理解诗人的创作心情。
(三)注重问题引导,深层解读诗歌。
有效的问题引导能够增强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认识,提升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天净沙・秋思》这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等问题,带动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可以不断加深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不断提升学生对诗歌文本的掌握程度和深层次理解。
三、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诗歌文本解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从解读文件到教学实践,我们应该深入贯彻,全面思考。
《通知》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努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使教育更加符合时展的要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
《通知》从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三个层面,确定了改革试点的十大任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要科学制订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目标、进度安排、和配套政策,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对试点项目跟踪调研,定期进行评估,加强检查指导,确保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要加强宣传引导,对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要及时总结,组织交流,加以推广,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教育界流行着一句话: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事实上师生之间的差别仅是水多水少的问题吗?如果学生的杯子不想装老师桶里的水,而是想装江里的水、海里的水呢?因为学生个人认为江里的水、海里的水对他更重要,而且老师桶里的水并不一定是他所需要的,就像便利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但不见得我们要的东西就一定会在里面。在一个商店里买不到商品,我们可以到其他的商店去。我们有很多选择的权利,但是如果学生在老师那里装不到他想要的水呢?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现行的教育问题。
每个小孩从一出生智力就处在不断的发展中,教育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能,找到最佳的发展途径,使小孩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尽管学校课程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动,但是教学大纲毕竟是按一般学生能掌握的标准来制定的,而学生的成长快慢不同,个体差异在所难免,再加上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更是不经相同。统一的教学忽视了这些差异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学习情况和心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导方案和心理辅导策略。教师的教学应完全依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进行施教,即学生需要什么便提供什么。除了让孩子掌握切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的心理和心态更健康。
笔者的教学思考:一是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二是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提高国内水平。三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建立健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四是在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学习任何层次的任何东西,每个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都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制定,并且,可随时修改或调整教育计划、目标、方式或方法,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为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应当自觉贯彻落实,推动教学改革,为实现人才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