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职业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30 05:43: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

篇(1)

在进入驾校前,教练员已形成自我驾驶风格和职业习惯。但是踏进驾校后,坐入副驾驶位置上,就是为人师表的技能型教师,是传达授业的专业师傅,针对大量的初学者学员,对汽车构造、性能和理论上所熟知和了解的知识很少,所以,需要把自我实践性驾驶技术深入到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教练员个人修养和教学素质。如教练员在驾车时,很清楚慢抬离合器踏板,但不一定能讲清楚离合器半联动动作要领(两快两慢一停顿要求),也讲不清楚离合器工作原理,虽然自己清楚却教不出来,只能说是好驾驶员而不是称职的教练员。

1.2从教练员到安全员

驾驶员驾驶车辆是自行操作,可以做到自我控制,而教练员不但要教导他人操作,还要在机件操作掌握在他人手里情形下掌握好安全,远比自我掌控难度大。教练员在教学进程中,教育学员在享受机动化带来舒适、便利、快捷同时,不要忽视交通事故正在无情吞噬无辜生命,牢记生命无价,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练员有解决突发事件潜质,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形有预见性,而且要勇于交流和总结,采用预见性驾驶形式、文明行车,保证驾车安全。

1.3从自我服务驾驶员到为学员服务教练员

驾驶员是由自我为核心,而教练员全要服务教学和学员。伙伴式教学形式指导学员使学员能享受参与对话权利,达到学习目的,是教练员一直注重问题,在学习中享受愉快、相处和睦。良好教学环境会给学习效果和考试带来积极影响,教练员要尽量意识到这当中的辩证联系,采用主动式服务。

2调整好教练员和学员关系,创造和谐学习氛围

2.1学会微笑

微笑可以缓解学员紧张情绪、减轻学生压力,微笑可以增加师生间熟悉度,拉近彼此间距离,一切不快乐都在微笑中得以缓解。但是,能不能微笑取决于心理素质。身为教练员要努力做到三心,即对待学员要有耐心,对待工作要有进取心,对待职业要有事业心。

2.2学会倾听

不少学员特别是女性,出于不自信和紧张会出现不由自主地倾诉。事实上,这是舒缓紧张和焦虑心理的形式,其倾诉是对教练员的期待和认可,希望得到教练员肯定,身为教练员要耐心听取并给予肯定答案。有些人诉说是纯技术性的,如方向怎么总是往一侧跑、档位怎么总是找不准等,教练员可能听到不亚于几十遍,也教导过许多次,但一定不要表现出厌烦情绪,而是耐心提出问题重点所在,可说:“慢慢来,多加练习”,或说多练习几遍,让其有一定体会。

2.3学会赞美和表扬

赞美和表扬是兴奋剂,极具催化作用,可让教练员和学员间贴近、融洽关系。在学习期间,如能获得教练表扬,哪怕很小的肯定,不但有助于学习进步,让自卑学员树立信心,还能让那些学习较快学员获取成功感,变内在因素为持久动力。一句赞美的语言能够让学员铭记终生,成为一生座右铭,受益匪浅。

3把握学员特点,因人施教,扬长避短,对症下药

在教学进程中,教练员要根据学员不同性格特征(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采用不同策略。如多血质学员,反应迅速,思维灵活,好动活泼,是作为驾驶员的好材料,稍加指导便会心领神会,缺点是有些浮躁,对学过东西容易厌烦,教练员一般都忽略强化和管理,导致后期进步较慢,还有退步可能,需要学员清楚学习目的,激发训练趣味,培育正确生活态度和安全行车方式。不但能提升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其进取心,一举多得。

4帮助学员保持良好心态

4.1缓解学员压力,走出不当操作误区

篇(2)

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在促进汽车“后市场”发展的同时,也给相关行业带来很大压力,一方面市场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高素质从业人员数量又严重不足,形成巨大的人才缺口。为此,国家在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把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列为优先确定的四个专业领域之一。这对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院校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合理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以及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强汽车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专业英语作为维修人员必备的一项专业基本技能,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出满足新技术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从事职教工作的经验,结合我校汽车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从学习汽车专业英语的必要性、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可行有效的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汽车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加入WTO以来,汽车市场日益国际化,大量的进口汽车以及国外的先进维修设备和维修技术进入我国市场,在汽车维修过程中高科技含量不断加大,而且经常会遇到用英文显示的汽车故障诊断设备,不懂专业英语就不能掌握和操作这些设备。许多维修企业进口设备使用率极低,原因就在于缺乏既懂英语又懂汽车维修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对以“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己任的职业学校来说,不仅有必要进行汽车专业英语教学,而且要给予足够重视,不能流于形式。另外,对于维修行业从业人员个人来说,英语水平低下,无疑会限制自己对国外

汽车新技术的掌握,影响自己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往往是文化基础比较弱的学生才进入职业学校,而汽车专业中又以男生居多,英语往往成了他们的弱中之弱。此外,多数学生对汽修行业的认识仅限于传统思维,对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应必备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了解不多,因此,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自己到职业学校是学技术的,而不是来学文化课的,学习英语没有多大用处,学生主观认识上的这种偏差,必然导致学习动力的减弱。

由于汽车专业英语没有统一的纲领性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英语教材有的是将本科教材略加修改,删繁就简,有的甚至就是本科教材,教材内容大多选自国外原版教材及某些外文刊物,这带来教学中两大弊端:一是语法偏难、词汇量偏大,对于英语基础本来就差的职校学生来说,很难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课堂教学。二是很多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实际需要,更不能达到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来与国外新技术接轨的目的。

目前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教学中基本上采用的是教师阅读和翻译原文,容易把重点放在词语讲解等语言技巧方面的训练上;另外专业英语课大多由基础英语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往往没有什么专业背景,难以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英语教学,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不能体现专业英语为本专业服务的特点。

可行有效的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

突出对职业岗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专业英语教学的专业特点国家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在《关于确定职业院校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及其相关文件《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均强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英文能力的要求分别是: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专业外文技术资料;能够阅读、翻译汽车说明书及维修手册等外文技术资料。目前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基础英语安排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专业英语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时间安排上一前一后,教学内容上自成一体。个人认为这种安排不很合理,一是不利于学生认清学习英语的目的,二是不利于强化专业特点。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才能学好专业英语,学习专业英语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能够运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满足岗位工作需要。因此,可考虑减少基础英语教学课时,淡化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界限,以突出专业英语为本专业服务的特点,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上,注重对句子、段落及全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最终得以提高。

注重专业英语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学校在排课时,应把专业英语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后,至少与专业课同步,专业英语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也要注重交流,只有在充分理解专业英语讲授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去掌握专业英语的主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尝试对专业英语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是英语知识的积累。

尝试开发与实际维修、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校本教材鉴于目前汽车专业英语教材难度、所需授课时间与学校课时紧以及教材内容陈旧与汽车新技术更新快等多种矛盾,职业学校可尝试开发与实际维修、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校本教材。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增加职校学生毕业后将会接触到的内容,如维修仪器设备的英文说明书、操作说明、维修手册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职业学校对企业需求的反应能力,体现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相关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职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也需要全社会、全行业,特别是劳动部门的支持。可以考虑在相关工种的高级职业资格(如技师、高级技师)鉴定中及在省、市组织的技能大赛中,加入需用汽车专业英语解答的考试项目,使具有行业指导作用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与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逐步接轨,以使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43-02

1 前言

汽车行业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行业,既是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也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单纯倚靠一两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是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的,建设汽车专业群是服务汽车行业的内在需要。

要培养合格的汽车人才,不但要求高职院校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训条件。由于汽车专业实训的成本较高,单纯地开设一两个专业,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也难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建设汽车专业群是提高汽车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

专业群的建设涉及的不是一两个专业,而是好几个专业,这些专业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度。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协同创新的思想,才能够有效提高汽车专业群的建设质量。所以,研究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内在需要。

2 专业群建设与协同创新的内涵

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是由一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专业学科基础相近、技术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国家为了国家战略层面的创新而提出的战略性口号,开始是应用于科技创新,但后来在社会经济层面也被广泛应用。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3 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研究现状

什么是专业群?一些教育论著中虽然提到过这一概念,但没有作具体的分析。当前的教育学者一般认为,所谓专业群,是指与行业中的职业群相对应,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从这些专业内部来看,由于有共同的职业基础、资源、技术和社会基础,其内部存在共同的课程基础,如存在共同的基础理论课程、共同的技术课程,甚至存在共同的核心课程。

国内对于专业群研究最近10年才有相关成果,通过对中国知网检索,共检索出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专业群的内涵研究。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一文中,闵建杰认为,以技术条件、社会联系、行业联系等为基础而形成的相近或相似的专业为专业群,设置的这些专业就是为了培养这些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专业群的社会基础是行业或特殊的技术技能领域,对应社会的职业群。

二是有关专业群的实践研究。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一文中,袁洪志以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专业群的建设内容以及构建方式。他认为,结合学校设置新专业的需求,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出发,衍生出相近或相关的新专业,这些专业构成的专业即为专业群,这些专业的特点是以一个重点专业为龙头,其他专业为支撑。

三是有关专业群的宏观理论研究。沈建根、石伟平在《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中着重从宏观理论的角度阐述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概念、内涵与机制。

4 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研究价值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专业群的建设对企业、高职院校和学生都有着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进而提高学院知名度;

2)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

3)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或工业中心),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因此,专业群建设对高职院校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5 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内容及创新之处

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研究以中南地区汽车产业发展为出发点,以汽车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分析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专业群建设进行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汽车专业群的协同发展策略和建议,为相关专业群的建设提供借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中南地区汽车专业群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面向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研究:

①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建设思路;

②汽车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定位及彼此间的差异;

③依托汽车专业群,实现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④依托汽车专业群,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

⑤依托汽车专业群,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⑥依托汽车专业群,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3)面向企业人才需求,建立相关行业的专业群协同建设策略:

①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不同的专业群建设;

②建立专业群发展的长效协同机制。

4)在研究过程中,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具有以下几个创新之处:

①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协同创新的思想研究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构建,明确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避免了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打架”的现象;

②系统地研究了专业群设置的基本原则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相关的专业群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③在研究过程中,把常用于技术创新的集成创新理论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把整个专业群和对应的行业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具有很好的创新价值。

6 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研究思路

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10个汽车专业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专业群设置的基本原则、各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重点研究这些课程体系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为构建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基础;然后通过教学环节和就业环节检验该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进而再优化该研究方案,最终完成研究。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报纸、杂志、网络等相关资料,在充分拥有项目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汽车专业群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3)实证研究法:以院常规教学检查、省技能抽查和就业企业的反馈,研究专业群建设的优势和劣势。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按照以下路线进行研究。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从专业调研入手,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根据专业群建设的规律,重构课程体系,制定最终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路线如下:

1)对已有的专业群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同类专业群的实施情况,分析建设汽车专业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得出分析报告;

2)通过查阅现有的相关理论文献,基于调查的结果,研究设置专业群的基本原则、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

3)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10个汽车专业群的建设,不断优化原有的设计方案,最终得出汽车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和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4)总结分析报告和实践结果,得出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沈言锦.高职院校实施项目式开放性考核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

[2]崔相录,等.素质教育实施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篇(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116-02

职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多数学生重“专”轻“文”,这就陷入了只顾眼前不思长远的误区。实际上,仅就文化课中的语文学科而言,这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虽然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职校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还远未发挥,应起的作用不甚明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优化职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一、职校语文教学内容应实用性强,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校语文课程吸引学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看到学习语文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看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语文教师要注意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以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中职生。

(一)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很多学生已不太重视写规范汉字和练一手好书法。殊不知,在生活中手工书写还是有其不可替代性的。学生如果字写得不好,且错别字过多,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而且影响文字表达效果,还会给人素质不高的印象。为此,从第一堂语文课起,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写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平时应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笔者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汉字正确的笔顺、结构和书写方法,再通过临摹字帖提高字体的美观度,最后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要练就一手好字不是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练字必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实践证明,对于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并不厌烦,反而乐于接受,因为这不需要花费太多脑力,也是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而且经过不断的练习,他们看到自己在进步,自信心、成就感便油然而生。笔者的学生每天都坚持练字,既有钢笔的,也有毛笔的。等到毕业的时候,他们的书写能力跟三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近年来,社会对中职生的听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选会上,能说会写的毕业生很受欢迎。可见,接收信息是否准确,语言表达是否顺畅,遣词造句是否生动,这都是关乎求职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顺利走入职场了,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在语言交流中获取他人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如何在不同场合中进行洽谈、答询、协商,等等。因此,职校语文教师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进行普通话训练。职校生多来自乡镇、农村,普通话往往不够标准,方言音较重,所以从入学起,教师就要求学生学说普通话,课堂上鼓励他们开口读书,在提问交流的同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此外,建议学生多收看《新闻联播》,学习主播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发音技巧。职校学生往往带有一些自卑心理,只有多鼓励多训练,他们才能逐渐摆脱方言的影响,说一口较为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从而彻底打破与人沟通困难的障碍。其次,教会学生“怎么说”,即如何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们训练的内容包括,从声音的运用技巧开始,学习用腹腔而不是胸腔来呼吸,说话时把声调放低;然后是心理素质训练,多说“我可以”之类增加信心的话,说话时配合一些手势;最后是说话的态势和一般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等。

(三)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表达与交流”模块对中职生作出了明确要求――“掌握日常生活、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以及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但有人错误地认为,应用文写作很容易,模仿、套用一下书里现成的文章就行。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要写好应用文,不仅要掌握格式,而且应懂得该文的内容、用语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好好地教,学生反复地练,直至写作这类常用应用文得心应手。另外,语文写作教学不可脱离社会,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练习说明文、议论文、商业信件等实用性文体,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深造打牢基础。

(四)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各种知识与信息日新月异,职校生走出学校后,如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培养他们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重要。

我们利用语文课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做法是:第一,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力有限,处处大包大揽,课堂上经常“自问自答”,结果却吃力不讨好,学生缺乏锻炼,成绩、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其实,教师应转变观念,相信学生的智慧,要敢放手,多放手。第二,加强指导,教会方法。备课时,教师要深入教材,仔细研究学生学习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同时寻找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解决方法,课堂上加以指导。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类似问题,请学生试着解决,加深认识。第三,创造机会,鼓励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养成积累与实践的好习惯。第四,加深认识,提升自我。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懂得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学能力,不仅可以提高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还可以不断扩大知识面。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环境,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校语文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专业,提升职业素养

职校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语文课程的学习联系紧密。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一“职”字,始终用职业教育的战略眼光来看待手中的文本,密切关注学习主体。在日常教学中,课堂内容要与学生专业紧密联系,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同时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

(一)专业思想教育在语文学习中加强。职校语文教学,可将自信与自强、敬业与爱岗、责任与诚信、团结与协作等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其中。如给新生补充阅读《技能人才成功之路》、《李嘉诚的深圳演讲》等励志文章,帮助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全人格,增强道德修养,使其不再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而情绪低落,感觉低人一等,务必要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中职生经过努力也能收获成功。在阅读教学中,将文本中的人文性延伸至职业素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是今后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如在《我喜欢出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合作探究:人能走多远,人能攀多高,这取决于什么?作者所喜欢、所追求的“出发”是一种盲目的、无目的的“出发”吗?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不难领悟到年轻人要时刻追求进步、给自己不断充电的道理,同时也明白了只要意志坚定,人生会变得丰富而充实。

(二)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巧妙结合,还可以体现在通过挖掘专业方面的资源,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拆卸发动机可谓得心应手,于是,在练习写作说明文的时候,就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汽车发动机的拆卸》。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写起来也不太费劲,这样就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写作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再如,给美术专业学生上《米洛斯的维纳斯》时,笔者借助绘画语言来品读课文,使学生在绘画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交融体验中汲取语文的素养,唤起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三、职校语文教学应利用传媒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技术被快速应用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工具。而现在许多农村中小学都已配置了电脑,有的家长也为孩子购买了电脑,为此,如何引导学生善用网络、传媒资源,成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一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课前了解写作背景、时代特征,知晓作者生平、主要作品,收集美文、格言、警句,探究文本所引发的人生思考,等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获取、选择、分析信息的能力。二是借助网络快车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源,再现当时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引导学生上网观看《红楼梦》等经典影视作品。三是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发生关联,充满时代的气息。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可利用电视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如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播音、每天半小时的新闻联播、中央台的“焦点访谈”,甚至广告词、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等,都值得好好学习与借鉴,由此丰富、充实语文教学的内容。

总之,职校语文教学应凸显学科的价值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提升职业能力,从而为今后走进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亮.建设切合中职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篇(5)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工学结合”这一重要思想,整个高职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要求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各类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但是,在对“工学结合”这一理念的认识及实际操作上,绝大部份院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从而导致操作上的失误,比如说大幅缩减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删除或简化基础文化课教学,致使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受到限制,针对中外、合资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量大,但由于英语实际基础原因而导致高职学生入中外500强企业录用率低,故对多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份高职院校把外语课视作知识课,英语教学不兼顾职业特色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因而提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与专业及职业相合的特点进行教学,把英语教学作为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观点。据调查,大部份的在校高职学生认为只有部分专业是工学结合的,英语等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和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课从教学内容、方法、要求和测试等方面来看,对提升实际英语的应用能力帮助不大,致使公共英语教学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软肋。笔者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若干对策。

1, 满足岗位需求,实现“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对接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我院所在地区的企业问卷调查得到以下信息:

通过问卷调查和与用人单位有关负责人进行交谈,客观地全面了解到: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很高,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有星级酒店、旅行社、邮局、重点医院、商场、银行等。求职学生反映:如果你英语学得好,你的就业空间就比别人大,你的升职机会就比别人多。从就业的实际需求看,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因专业不同而侧重点不同:汽车、建筑、电子类专业要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强;物流、电子商务、旅游、营销的专业要求学生的表达、写作和理解能力强。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应是各专业学生都应注意培养的能力。

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直接促进作用和效果如何,取决于其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程度。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越来越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在对涉外企业实际调研中,97.5%的企业表示:他们所需要的专业岗位负责人应该具备以下能力:日常英语(包括工作、生活和休闲等)交际能力;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可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情况是这样的:大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都是根据《基本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先是公共英语教学,进行基础能力培养;接着开设专业英语。根据对毕业生的问卷表明:80%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还是感到英语能力差,在工作中不够用。究其原因,还是课程与就业岗位技术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职业院校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市场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大趋势。如何结合各专业特点,让英语能力成为一专多能中的“一专”或者“多能”中的“一能”,这应是我们进行英语课程调整的方向。由此,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教学模式。

2、突出就业能力培养,适当调整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据教育部统计,2007 年高职毕业生有 180 万,截止2007 年 9月 1 日,就业率仅为 61%,而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约有700~800万个。一边是数以万计的高职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一边是 3000 元月薪却聘请不到一个高级技师,可见,高职生与企业对接出现了错位和脱节,二者之间划上了一道深深的“就业鸿沟”。此外,一些学校一味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使高职学生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要提高就业的竞争率,就必须进行英语基本素质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1 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笔头功夫和嘴上功夫“齐抓共管”,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的模式;加强对应用文献的学习和模拟,如单据、合同、社交文书等。另外,还要侧重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跟上时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并培养扎实的工作能力。

2.2 强化就业综合素质培养。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会做事,更好地就业,还要培养学生其他相关联的职业素养,学会做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求知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这都是当代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对于这些行为的表现,好的,教师要予以肯定;不足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且,教师要用分数的形式纪录下来成为过程考评的资料,以此来帮助教师确立不同学生发展的目标,提高职业素质,夯实高职人才基础。

2.3 增加应聘训练内容。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应聘前的英语求职技巧培训。比如,应聘前,及时有效地组织模拟招聘现场,通过模拟使学生学到各种应聘技巧,从容应对招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前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培养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理念,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顽强坚定的自信心。

3、以能力为本位,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转变。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采取模块式教学,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的训练。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3.1、整合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根据《基本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课课程。但这些知识和工作中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知识空缺现象,造成了前面提到的“手拿英语通级证,无力胜任岗位需求”的情况。“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中,“行业英语口语”包括各行各业常用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内容。这个内容涉及面广,更贴近学生的就业需求,满足了高职层次学生的就业需求。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实际工作中英语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转贴于  3.2、确立合理的培训时间: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的内容,将英语课程设置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内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打好公共英语基础关;第二学期巩固期内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参加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及有关的英语口语考试,以此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第三学期提高期内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行业英语口语”的培训。这个内容连接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断裂带。它也是学生们就业面试时的第一道门槛,同时还关系到他们就业后是否能胜任企业工作的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对此内容非常感兴趣,效果也很好。

3.3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将职业能力培养的“行业英语口语”培训可以安排在专业英语课时内完成,学期末单独进行口语考核,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将专业英语与行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以把“行业英语口语”培训设定为选修课。学生在就业之际,英语知识得到了适时的复习,无疑对学生就业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4、增强学生竞争力,把英语等级证、职业资格证纳入教学计划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只能实行素质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英语等级考试只能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课程的终结性成绩进入学分。学生如能在完成该课程前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证明基本能力与社会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结束课程学习。

5、实现学校——就业岗位“零过度”。对学生进行岗前英语实训培训为了实现校企就业岗位的“零过度”,对学生进行岗前英语实训培训,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企业在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各方面的评价,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实践的考核办法,最能体现就业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向性、适应性的特征。周济部长在2002 年

湖南永州召开的会议上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

总之,笔者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率还需加强多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不能淡化了文化基础课与“两课”。 从而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熟练英语应用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一改过去高职公共英语课作为基础课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Z],2002

3.中国教育报,2005

4.黄孝珉.就业市场需要与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的问卷调查及教改对策的研究报告.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5.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6.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Z],2006

篇(6)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关键。为此,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实施了“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获取“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对高职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通过高职“专业课堂”的学习,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和练就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如果高职教师还是用“老皇历”眼光看待今天的高职“专业课堂”,还是以“教书匠”姿态站在今天的高职“专业讲台”,那就很难提高“专业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教师要想能够赢在高职“专业课堂”,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去思考和研究。

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高素质”促进课堂教学

一所高职院校要培养出“有教养、有本领”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做到“有教养、有本领”,这是搞好高职“专业课堂”教学的前提。这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寄希望于教师的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在。对于教师来说,正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在复旦附中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教师‘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

1. “身正”才能“为范”。按照培养“有教养”的学生的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职业道德修养,用教师的“有教养”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去感染学生。

(1)教师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2)从教师、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去深刻领会教师“有教养”的精神实质。(3)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教师职业道德去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日常教学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涵养,真正做到“热爱职教、热爱学生、热爱课堂”,以“有教养”为最高准则,不断追求“从心开始”和“用心去做”的工作境界。

2. “学高”才能“为师”。按照培养“有本领”的学生的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和职业修养,用教师的“有本领”去赢得学生的满意。

(1)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去系统深化专业理论知

识,刻苦磨练专业技能,不断更新所教学科的和职教科学的理论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水平,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水平。(2)结合所教专业和所在岗位的实际情况,积极参加诸如开发精品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接标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等科研活动,做研究型的高职教师,以科研促自身水平的提高,并善于将科研成果及时运用于专业教学。(3)铭记“它山之石可攻玉”的道理,大胆放下架子,善于向同行、向相关企业骨干学习。(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走出校门,虚心向企业、向社会学习。(5)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用“非升即走”来促进自己的“终身学习”。

二、走出教学误区,以“职业性”搞好课堂教学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越来越强,教师要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特性,从高职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这是搞好高职“专业课堂”教学的关键。

(1)“备课”不等于“课前准备”和“编写教案”。“备课”应该是“教学过程设计”,不仅要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且要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不仅要钻研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而且要深入调研“职场”,深入了解“学生”。

(2)“上课”不仅仅是“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上课”应该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全面实施。在其实施过程中,高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按“导做学评”模式实施教学,按“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控制教学。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动手技能,而且要有高水平的现场管理与组织能力。

(3)“课堂”不仅仅是“教室”和“实训室”。“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教师要以“教室”和“实训室”教学为基础,大胆走出校门,充分利用“网络” “企业”和“社会”这样的大课堂,通过“校企结合”和“工学交替”来搞好专业教学。

(4)教师有“一桶水”,不等于能“上好课”和“教好学生”。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的传统理论,仅仅是从获取知识的时间和数量上来要求教师的,这对于现代高职教育来说是十分有限和片面的。教师怎样把“一桶水”,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并怎样保持这“一桶水”的新鲜和有用,是教给学生“一桶水”还是教会学生获取“一桶水”和用好“一桶水”的方法等,这些都是值得高职教师去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三、讲究教育艺术,以“多教法”搞好课堂教学

常言道“水无常形,教无定法”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可见,适用于高职专业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讲授法、案例法、演示法、讨论法、项目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等。教师掌握这些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这是搞好高职“专业课堂”教学的灵魂。例如,在汽车专业课堂教学中,当实施汽车发动机拆装教学时,教师可以选用讲授法、演示法和作业法来施教,并以演示法和作业法为主;当实施汽车发动机大修教学时,可选用讲授法和项目法,并以项目法为主;当实施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时,可选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和头脑风暴法,并以讨论法和头脑风暴法为主;当实施汽车接车管理教学时,可选用讲授法和角色扮演法,并以角色扮演法为主。在高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应在“理、实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 “工作过程导向” “网络空中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因学生、因教师、因项目、因设施”而制宜,灵活选用和综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讲究学习方法,例如多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学习方法。

篇(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115-03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界已经开始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高职院校由于重技能轻人文的意识存在,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程,理应担当起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因此,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我国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并不乐观。一直以来,社会对高职生的评价往往是有技能但人文素质有待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情况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技能,人文知识欠缺。在高职院校的就读过程中,高职学生往往偏重于技能课的学习,因为技能课产生的效果是直接快捷、立竿见影的,而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在许多高职生看来效果不明显,甚至认为学了没有意义。一些高职学生秉持“实用主义”的观点,更乐于努力学习技能课,考取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长此以往,他们的人文知识方面是有欠缺的。

(二)重功利,人文精神淡薄。在一部分高职生看来,在高职院校学习主要就是学技能,技能好就可以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他们没有意识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工作问题的处理,如与同事间的关系与协作等问题的处理,往往需要有人文精神的底蕴。因此,高职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往往存在职业道德修养不足,社会责任感差,缺乏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及诚信意识等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这说明纯技能型人才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高职学生需要改变旧有的观念,高职院校也应大力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技能又有文化、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历史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传授、培养及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其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和修养。其内涵要义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健全人的素质、优化人的品质、强化人的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针对学生的某种特定职业所进行的能力教育,它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可以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导向。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时代赋予历史教育以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也成为历史教育最本质的功能。高职历史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帮助高职学生确立以人为本、善待他人、和谐社会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人文主义价值观是以尊重人性为背景的,作为人文课程的历史,在帮助学生树立人文主义价值观方面无疑起到重要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在这里,历史学科被放在了诸多科目中的第一位,说明了学史的重要性。学习历史,不仅是学习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还要弄清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从重大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思考和寻找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途径。正如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多的是强调思考的过程。例如,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的“以天下为己任”,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在一定程度上凝练出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此,学习历史,不仅使个人思维能力的上升,还能通过“学史”和“悟史”,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从而形成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和谐的人生态度。

(二)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个体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也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纵观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无数生动的事件和人物,如开创七下西洋壮举的郑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中决绝赴死的谭嗣同、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维护国家的顾维均、八年抗战中为维护国家尊严和的等,这些历代英雄人物的个人经历,无不向学生传递着正能量,激发着每一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历史的风云虽然已烟消云散,但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精神始终存在,那就是民族精神。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励他们发奋图强,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之才。

(三)帮助高职学生培养勇于竞争、善于合作、敢于应对挫折的意识,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国面临的挑战形势将更加严峻,这种形势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能够“适应未来的教育”,适应明天的世界及要求,“未来的教育”应教会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面对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因此,高职生想要适应新世纪的新挑战,就必须培养良性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勇于应对挫折,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纵横古今,历史上不乏勇于应对挫折,自尊、自立、自强的事例。如被尊为“史圣”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并没有自甘堕落、意志消沉,仍然坚持完成了旷世巨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如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在自身残缺的情况下,自强不息,在导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门外语,并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十几部巨著,同时致力于慈善事业,不仅拯救了自己的人生,也用她的光芒照亮了千万残疾人的生活道路。她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在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三、高职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和谐课堂,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于一部分高职学生具有重技能课、轻人文课的偏见,在历史课堂上出现有玩手机、听歌曲、睡觉、看小说等现象。这些情况归因起来无外乎三个问题:课堂纪律、学习兴趣和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课堂,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良好途径。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能够从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思想的交流、灵感的迸发、学生个性的张扬,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益处的。

(二)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以专题形式设置课程,提高高职生学史的兴趣,在课堂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及社会对高职学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课程的教学不应只是传授历史知识,还应包括素质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积淀,其终极目标就是帮助高职学生认清自我、做好自我,处理好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健康和谐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为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对初高中已学习过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高职生进行历史教学时,就要避免“炒旧饭”式的教学内容,应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以专题形式设置课程,提高高职生学史的兴趣。如针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外建筑史”的专题讲座,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外艺术史”的专题讲座,针对汽车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外汽车发展史”的专题讲座,针对经贸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外经济史”的专题讲座等。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开设如“中国文化史”、“广西地方史”、“美洲史”、“欧洲史”等专题讲座,这种“以生为本”的选课模式,可以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必然能赢得学生的青睐。而通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设定历史学习方向,以特定的历史知识和氛围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充实符合其专业特点的工作技能和知识体系,让学生从某一领域了解和观测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将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以狭隘的观念处理人际关系,并建立起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命运的终极关怀理念,架构其人文底蕴。

(三)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关注高职生的健康发展,培养高职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可见,高职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以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参与了区级教改课题“高职教、学、研、训一体化”网络平台的研发,并尝试着进行高职历史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如在建构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在学生已掌握本专业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构建起有利于解决本专业目标岗位上实际工作问题的宏观人文知识框架, 通过历史课程教学的微观安排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学生逐步建构起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工作技能和知识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历史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团队合作的过程,通过团队合作,在一定程度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期间不仅锻炼了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竞争意识,养成依托团队推进事业进展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注入正能量。

(四)改革和推行符合高职特点的多元化评价考核模式,以促进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根据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需求,如何把课程知识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以充分发挥课程考核评价的激励功能?个人认为,高职历史课程的考核,应减少记忆性考试内容,即突破传统笔试考核的方式,构建开放性、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加强考核的实用性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以历史专题调查、历史论文、10分钟历史小演讲或者利用网络平台中论坛等形式灵活的考核方式。值得强调的是,每一种考核模式都应该配备一定的考核标准。如针对10分钟历史小演讲可设置如表1评分标准(仅供参考),评价指标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细则有不少内容看似简单,但往往是学生忽视的细节,它更多地反映出个人的素质。因此,这也是素质考核的内容。另外,从专业知识方面,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演讲中反馈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开放性、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既可让学生打消作弊的念头,也可通过老师巧妙的考核设计,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用信息、分析概括、综合评价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及学科素养。

总之,高职院校的历史教育,必须摒弃狭隘的历史教育观,与时俱进,根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需求,走人文教育之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也使得历史教育真正地“服务于人生”。

【参考文献】

[1]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87

[2]钟荣跃.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考试周刊,2010(16)

[3]S拉塞克.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03-104

篇(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方言的国家,普通话是现在国家大力宣扬的标准性中国语言,它能使我们国家各个地区的人民更好地进行沟通,从根本上使我们国家形成一个总体,促进经济、文化和各方面的发展。普通话水平的高低更是成为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上岗条件和师范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条件。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学生,不光是要会说普通话,还要能说,说得得体、恰当。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说好普通话的必要性入手,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一)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将会接触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比如面向社会最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行业,如商业、铁路、民航、航运、交警、公共汽车、出租车、邮电、银行、保险、医院、旅游场所、影剧院、文化馆、博物馆等,均是普通话语言环境的重要领域,普通话的使用是工作中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增进彼此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就业时,如果能将普通话应用自如,将会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占有优势。 

(二)便于沟通交流 

中国现在人口流动频繁,南下轻工业,北上重工业,西部支援,东部淘金,人群各种各样,方言形形,如果不会说普通话,简直寸步难行,金口难开。如果坚持说普通话,你会发现普通话越说越标准。在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对方听得更清楚,意思表达更准确,不易产生歧义。 

(三)更能体现个人修养 

中华民族的语言非常丰富,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共同语言库中的精华部分,它不但是由中华民族和各个民族的共同语言组成,吸纳了中华民族各个民族的语言的精华部分,甚至还吸纳了外国的词汇,并且根据外来的语言的意义产生了新的词汇。学好普通话,不但能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大大加强,而且扩大了个人的知识面,体现了个人修养。近几年来,人们的语言规范意识逐步提高,因为普通话更能体现公务活动的庄重性,所以许多公众人物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广播电视里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普通话说得好不好,都常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可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有力地提升个人外在形象,表现出个人美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甚至会影响个人的公众形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语言情况复杂 

各高职院校生源遍布全国,招收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各地方言情况差异较大,以湖南为例,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查证,方言多达9种,语音面貌差别很大。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情况参差不齐,导致在日常的普通话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难度很大,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不重视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 

很多高职学生认为普通话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他们甚至觉得学好英语比学好普通话更重要。在学校里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要过的专业证书已经够多了,普通话“不学也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兴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堂上有要求,课外无所谓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使用普通话,可一下课就忘了,不管是教师和学生讲话,还是学生之间聊天,方言土语,语言不规范等现象就出来了。语言的学习需要好的环境,需要在这个环境中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好的语言习惯。良好的语言环境是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去营造的。 

(四)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的力度不够 

抓语言多,抓文字少,比如活动的安排更多偏重于普及普通话宣传教育而对用字规范化教育尚显不足。 

三、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高职生对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认识 

对于认为学“普通话无用”、“不学也会”的观点,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将学习使用普通话的作用、意义、国家关于推广普通话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对学生进行全面介绍,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如果学生们意识到,普通话不达标会影响今后的就业,普通话不标准会影响到工作、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发展,他们自然会重视普通话的学习,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训练。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可随着年龄增大,再加上自身的语言天赋较差,有较重的方音,因此羞于开口,怕自己说不好被同学讽刺、笑话。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在生活中更不敢练习,所以便干脆“方言到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来把握课堂气氛,调整授课进度,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粗至细的原则,如果学习材料远远超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这样的挑战就失去了乐趣,而只是让人感到丧气和痛苦,材料不恰当,破坏了学习者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鼓励学生敢说普通话,让学生情绪饱满和信心十足地去学习普通话,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进行教材建设,根据高职专业特点编写普通话教材 

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是“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普通话课程在高校可能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在高职院校,应该成为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围绕专业技能训练而展开。这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在各自职业领域内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要在明确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定位的基础上,突出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与针对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普通话课程时,通常会自行选择本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这类书是专门针对普通话测试的编写的,偏重于语音的基础训练,对口语表达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相对较薄弱,更谈不上与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学生固然可以通过此类教材的学习,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但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口语课程不是专为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而设置的,因无专业特色,学生学起来缺少职业性和针对性,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普通话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有理想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既要包括普通话语音的基础训练,又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编写案例进行实训,比如文秘专业的教材可以选择办公室内与领导、同事的场景对话,或是在接听电话时的口语表达;法律专业的教材可以编写模拟法庭的案例。总之,就是要将普通话的基础训练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编写对学生更有用处的指导用书。

(三)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高职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1.分专业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形式多样地开展教学 

高职院校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了普通话训练这一课程,进行专门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情景模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设置职业场景,结合角色扮演,不但训练了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还对专业技能进行了实训。比如文秘专业,可以设计一个领导来电交待工作的场景,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领导和秘书,这个模拟一方面要求双方普通话发音标准,语速语调恰当,同时对秘书人员应具备的语言组织能力、办事能力、礼仪礼节进行了实训。另外,故事接龙也是学生们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由老师先说一段故事的开头,交待故事的背景、人物和开头,然后让学生接着往下编,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很喜欢参与这样的游戏,这样,师生都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参与者,学生受到学习基础或所处方言区的影响,普通话的水平会有差异,甚至可能两极分化较大,因此,老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为提高效率,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也益于在课后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2.以语文课为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除了专门的普通话训练课以外,语文教学也是进行普通话训练的主要课堂,对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听、说、读、写四合一的,全方位的语言练习。因此,国家语委要求语文老师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甲水平方能上岗。学校应要求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要使用普通话,板书字迹应工整清晰,写规范的汉字;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贯串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业中要有字、词、句练习及背诵、写作等内容,不论对何种语文作业的批改,教师都要在字、词、句或语法方面作出正确要求,针对性的进行讲评和辅导,让语文课成为学校普及普通话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其他课程的老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普通话和规范字。在上课、板书、教案、作业、试卷、评语等教学活动中,坚持语言文字规范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四)丰富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学习语言,要有好的语言环境,需要天天听,天天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坚持使用普通话,不能上课“普通”下课“方言”,更不能只要求学生不要求自己,要身先垂范作表率。其次,通过课外训练,辅助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一是以宿舍为单位,成立普通话学习互助组,同学们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对方的语音错误,让使用普通话交流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二是借助学生社团。学校有许多社团,它们多多少少均会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发生联系,比如演讲社团,是对普通话语音语调、文字使用的综合性演练;合唱团,可以练习普通话的发声和用气;话剧社,不但能够学习发音,还要求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艺术表演,更加考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其他的还有书法社、文学社等等社团,他们的活动都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训息息相关。通过社团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他们影响带动众更多的学生讲好普通话。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演讲、征文、诗朗诵、讲故事、编小报、找错别字等系列活动。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学生们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令.对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5):19-20. 

[2]袁钟瑞.关于城市普及普通话问题[eb/ol].asyywz.gov.cn/next.asp?lsh=1119. 

[3]梁焰.提高高职普通话教学效果的“四法”[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9):23-25. 

[4]江倩.浅议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j].才智,2009,(30):210. 

[5]左晓丽.浅谈五年制高职学校普通话教学[j].科学教育,2009,(4):18-19.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各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工科院校,近年来,在“质量工程”项目的引导下,制定了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起点,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一、教学团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的教学团队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1-5],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校级教学团队为例,总结如下:

(1)教学团队的形成机制和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现有的教学团队主要还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的,教研室主任在学院的领导下,负责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职责,教学目标或任务是上传下达的方式,削弱了教学团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建立教学团队建设基础上的管理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造成团队无活力,形同虚设。

(2)教学团队的协同效应和凝聚力欠缺。

按专业化教学需要划分的相对稳定的院系等组织实体,无形中抑制了教师在学校内部的自由流动,阻碍了教师实现跨系部的自由组合,不利于教师团队效应的形成。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人员是按所教专业以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的,成员间的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教师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不足,缺乏团队的凝聚力。

(3)教学团队的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带头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共14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8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可见,该教学团队从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上看不尽合理。同时,团队中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高水平教师缺乏,影响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遴选。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现行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如何突破教学组织管理体制障碍,推进师资队伍优化,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已成为我校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着力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建设校级教学团队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提出了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课程建设对教学团队的作用

作为教学工作中最基本要素的课程建设,是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学校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等多方因素积极联动的结果。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则是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2,4,7]。

首先,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锤炼优化,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教材的编写和完善,无不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只有组织起一支队伍,且长期坚持不懈,协同奋战,不断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才能使课程建设取得长足的进展[6-8]。这个漫长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真正以教书育人为自己的天职,在课程建设上作大力度的投入。

其次,要建立一支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也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才能得以实现。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也应具有合理的梯队性。是否具有这样一支合理的师资队伍不仅影响着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决定着专业的发展潜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近年来,与迅速发展的本科生规模相比较,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速度与投入显然滞后得多,本科教学工作大多数由中青年教师承担,中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缺乏教学经验和技巧,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因此,要通过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补充,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最终造就一大批名师、名教授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师资队伍[,5-7]。

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建设工程项目,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组织形式,已得到各高校的广泛关注。我校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以深度融合地方经济为出发点,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特点,把课程建设作为载体,在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使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组合,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进而促进学校的教学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以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教学团队建设[6-7]

(1)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团队建设

以“教学为根本,科研为支撑,社会为导向,成果进教学” 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核心,以打造精品课程为龙头,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为重点。让科研走入课堂,将成果引进教学。深入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调整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重视过程考核,采用多样化考核。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搭建网上教学信息平台,拓宽教学互动渠道,力争在3年内建设1-2门省级精品课程、3-4门校级精品课程,以此示范和带动专业课程教学,建立起完整的、教学内容先进和特色鲜明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一步更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正确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目标,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建立多层次、多模式、高效、开放的专业教学体系。

(2) 以教材建设促进团队建设

现有的专业课教材除少数有所革新外,多数则照搬,有的甚至是20世纪50、60年代的教材,存在着严重的老化和滞后性,这样,势必在知识更新、面向市场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均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求。因此,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和使用精品教材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

组织机制专业教研室老师,立足于机械制造专业方向,结合科研项目,突出专业特色,以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为目标,在学习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专业教材和实践教学指导书,加强“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材建设。力争在3年内主、参编教材2-3部,完成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验实训教材和指导书3-4部。

(3)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和研究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明确的教改思路:师德教育与业务并重,教学与科研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合,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注重将教学改革和研究同地方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与地方企业形成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所特有的环境和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强化实践、理论教学新概念,注重科研对教学的带动作用,科研和产业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更新,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据专业建设及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建立开放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监控专业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增强办学活力,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和管理机制。

(4)加强学术交流,扩展视野,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

开展教师知识更新与拓宽的培训。特别要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内部培训,制定培养计划,由教授和教学骨干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扶持、奖励青年教师进行学科和教学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以精品课程为依托,以教研课题为载体,以教学创新为突破,以网络资源为平台,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活动,对教学团队的青年教师进行指导,深入课堂听、评课,督促他们读书学习,勤做科研,在教学创新、科研立项和论文撰写上予以指导,鼓励并资助青年教师到全国重点高校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以课程建设促进团队建设的特色

(1)以课程为载体,以团队为目标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为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协作。通过团队合作,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以教师为对象,以学生为目的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不断优化使教师能够潜心研究和创新,严谨治学,施展才能。不断推进教学体制、教材建设、教学法、教学手段的革新,从而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SQRL077),安徽工程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008YQ030zd)。

[参考文献]

[1]韩映丽.地方高校教学团队特色化建设的探索[J].甘肃科技,2011(2):157-159.

[2]付义.精品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24-25.

[3]曹源文.加强工程机械教学团队的探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3-105.

[4]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5]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30.

上一篇: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 月考表彰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