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9 06:24: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道德实践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本次调查报告由温州大学学生处信息调研队发起,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温州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从道德素质基本认识及看法、自身道德素质水平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反馈回来的调查表统计总结得出温州大学在校生在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报告的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6份。
1.道德素质基本认识
首先,什么是道德素质?89.9%的受调查者认为是一种道德修养,89.7%的同学认为是一种道德情操,认为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占71.3%,还有59.7%的同学将之认可为一种心理素质。本题既然为多选题,并且每个选项都有半数以上人选择,可以看出道德素质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它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也必会受到心理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随后通过一定的外化,将这种内在的抽象的素养反应在日常生活中。
在对当今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认识上,认为非常好和好的总共仅占20.1%,67.5%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还有12.3%认为差。这样的数据不免让人疑惑而心有微凉之意。我们从小所以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所以为的德才兼备,所以为的要读书,先做人,难道到了大学,到了更远的社会就淡化甚至是遗忘了?
那么大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53.7%的人认为是道德修养,有德才是最基本的;24.7%的人看重社交能力,11.6%的人认为成绩优异最重要,还有10.1%选择了创新思想。而在当今社会知识与道德素养孰轻孰重的问题上,58.4%的人认为两者都很重要。
而另一方面,即在道德对公民制约作用的问题上,21.7%的人认为作用很大,而72.3%的人认为作用正在弱化,6%的人则认为完全没有作用。这不仅需要政府学校方面的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我改善。只有人人道德向上,才会使道德的公信力和约束力增强,真正起到无形之法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42.3%的人认为在于个人觉悟,30.7%的人认为在学校教育,还有26.4%的人认为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确实,道德素养既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存在,在其养成的道路上必然也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
2. 自身及周围人群道德素养水平
这一方面为本次调查的重点。
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78.1%的人会主动让座,15.4%选择“别人不让,我也不让”,5.3%的人会假装没看见,还有1.3%的同学不管怎样都不让。在平时乘坐公交车的经历中,其实经常能看到温大学子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有些同学甚至觉得让座麻烦,干脆一直站着。但是还是有一些同学没有这种谦让的意识,觉得同样花钱坐车,凭什么让位于人。这种想法虽然不能受制于法令法规,但必然会受到道德上的质问谴责。
在人行道为红灯,但此时恰好没有车辆经过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仅有29.2%的人会坚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了再通行;19.4%的人表示会随大流,别人走我就走;16.1%的同学认为能快点走最好,而35.3%则会视情况而定。不论人走我走,还是视情况而定,其实都是人侥幸心理的体现,以为车少,以为自己速度快,而就此酿成大祸的又何尝少,真正到了那时就追悔莫及了。
对于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和公益劳动,56.4%的人认为只要是能得到好处而且相对轻松,那么就会参加;33.2%的同学表示什么活动都愿意参加,而还有10.3%的人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确实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学分相挂钩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似乎不再那么纯粹。有的学生加入青年志愿者,只是为了取得相应学分,不是为志愿而志愿,只是为学分而志愿。但是试想,如果志愿者活动没有相应的学分奖励,当代大学生又有多少能发自内心不求回报去做这一份事业?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问题。
如果你的舍友在出门前忘了关台灯或热水器,导致台灯或热水器开了整整一早上,你会怎么做?
80.1%的人会与其沟通,希望对方下次注意;8.6%的同学会选择保持沉默,但是心里会就此留下疙瘩;另有11.3%的人持无所谓态度。随手关灯关热水器是一个需要养成的好习惯,生活中确实会出现由于一时马虎而忘记关灯关水一类的事,这个时候,作为寝室成员,就应该互相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帮助来养成这种习惯。
你是否介意不道德的行为?
69.8%的同学表示介意,16.1%表示不介意,另有8.8%和5.3%的人表示无所谓和习惯了。在遇到不道德的事情时,25.7%的人会坚决反对,21.2%的人选择随波逐流,47.1%的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6%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对于不道德的行为敢言敢指出,才能避免这些行为更加猖狂。但现在的风气是,公交车上如果有人在实施偷窃,很少有人敢正义指出。这是社会的悲哀所在。
接下来是一些不好的有违道德的做法,列表来说明:
你或你的同学是否出现以下状况 是 否
乱吐痰 27.7% 72.3%
乱穿马路 73.3% 26.7%
乱扔垃圾 61.5% 38.5%
随口说粗话、脏话 55.9% 44.1%
作弊 41.8% 58.2%
说谎 42.3% 57.7%
抄袭 50.9% 49.1%
其中对于考试作弊现象,我们又进一步对其设置了问题调查: 你对考试作弊持何种态度? 是 否
不能接受,自己从来不作弊 30.2% 69.8%
可以理解,学生压力太大 38.0% 62.0%
可以理解,为了考高分 28.0% 72.0%
可以理解,总比补考好 30.5% 69.5%
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做过 11.8% 88.2%
没什么大不了,不被抓就ok了 16.6% 83.4%
其他 5.8% 94.2%
在周围人对父母是否孝顺的问题上,仅33.2%的人认为这一方面做的好,60.7%认为一般,还有6%的学生认为做的比较差。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其他道德之事恐怕也不必再谈。
那么所有这些不道德没素质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何在?
你认为产生不道德和没素质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是 否
图方便 51.1% 48.9%
不那么讲究 44.6 % 55.4%
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 35.8 % 64.2%
习惯成自然 50.1 % 49.9%
社会风气造成 69.0% 31.0%
个人意识太差 55.2% 44.8%
缺少宣传和教育 32.5% 67.5%
人性本恶 13.4% 86.6%
原因各方各面,有主观,有客观。但所有都不能成为道德素质下滑的借口。
三.本次调查总结
据有效统计,总体上看我校学生对于网络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其中的问题还是不容小视,忽视不道德因素做缺乏素养的事的人并不在少数,这其中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就如何解决网络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一. 大学生反思自我,从自身点滴做起。很多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人立于世的根本。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学问,才能成就我们各自的人生道路。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科学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载体。因而,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理论实效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
1、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环节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实现育人功能
大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通过理论引导和灌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修养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社会实践来源于现实的社会和生活,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灵活的教育方式,能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其效果自然也要大于课堂上书本的教授。因而,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才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思想政治理论的引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作用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效果。哲学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所以,没有理论指导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盲目的,只能算作无主观意识的一般人类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1]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实践领域也不断扩大,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随着时展,各种新形势、新变化应运而生,给社会实践的实施造成了各种困难和压力,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应与课堂教育有效结合,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仅作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实施,缺乏有力的管理和指导,社会实践的指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指导相脱节。
2.考评机制不够科学完善
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力量主要放在团队的精英实践上,而绝大多数学生的实践,以学生自主分散进行,仅要求开学后上交一份实践报告,缺乏一定的指导和保障措施,导致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直接抄袭或下载论文报告,容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的发挥。
3.基地化建设难以推行
社会给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岗位有限,特别是面对就业压力下,各企事业单位能提供一定的岗位共学生实践的很少。[2]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局限于公益服务、支教扶贫、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社会调查等,缺乏与所学专业的结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社会的实际需求的结合,也影响了长效稳定的基地建设。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强化育人功能。
把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到得修养课的教学环节,是高校两课中的重要改革,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能够更有效的围绕理论教学实现育人功能。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需要领导高度重视,把相关的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两课教研室等共同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机构,并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机构要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针对不同学程的教学安排,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课程教育内容和目标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同时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理论丰富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考核办法上也应给予奖励激励措施提升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
2、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和引导
目前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和宣传仅在寒暑假前下发文件或通知,这样不利于学生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各阶段的教育主题相结合,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实践的目的性和态度。应把社会实践的宣传纳入到新生入学教育,让刚刚跨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有一个认识和了解,对于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扩大领域和渠道,让学生多了解和认识社会实践,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3、加强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
结合专业所学建立一批稳定、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又能使学校和社会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在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巩固上还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多下功夫。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把空洞的理论知识演变为了易于接受的现实经验,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思想道德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203181。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指大学生的各种有悖于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尽管学术界对其称谓不一①,但国内外学界一致的观点是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程度普遍有加剧之势,有观察家称之为“流行病”,也有报告指出这是一个“长期问题”。[1]甚至有学者提出:“本科层次的大学是一个作弊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地方,在这里作弊是一项和阅读、写作、数学几乎同样重要的学术技能。”[2]那么,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深入探究失范原因,进而制定有效的预防和矫正策略。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因素研究是西方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论题之一。研究者将相关因素归结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学业成就、作弊态度等;环境因素包括荣誉准则、惩罚威慑、同伴行为、教师影响等。国内学者的研究涉及到失范现状描述、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等,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文献堆积多、现状分析少;对策研究多、归因研究少;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的问题,同时还欠缺对失范相关因素及其相对作用的分析。由此带来理论与实践脱节,研究成果无法真正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的问题。基于此,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实证数据为基础,本研究尝试分析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与性别、学科、年级、态度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了解这些因素对失范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为制定有效的失范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西方学者认为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相关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且多数研究表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均与失范相关,其中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更强。
1.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一般包括性别、年龄、专业、态度、课外活动等,也有学者探讨了学术能力、学术信念、学业成就、父母受教育程度、学费来源、是否住校等与失范的相关性。由于年龄与年级高度相关,可以用年级来表征年龄。本研究考察性别、年级、学科/专业和态度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相关性。
性别与大学生作弊的相关性一直是作弊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研究均表明大学生作弊与性别相关,男生作弊比例高于女生。[3]Whitley指出,性别差异在参与者自我报告作弊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尤其显著,男生比女生自我报告有更多的欺骗行为。[4]研究发现年龄、年级也与学术不诚实行为相关,年龄小的学生比年龄大的学生,大一、大二学生比大三、大四学生有更多的学术欺骗行为。[5]Baird,McCabe和Trevino发现专业/学科是自我报告作弊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两项研究均发现商学专业学生比非商学专业学生更经常作弊。[6]就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而言,Whitley发现,对作弊持积极态度的学生比消极态度的学生更有可能作弊。[7]关于专业差异,人文社科专业作为“软科学”与理工农医等“硬科学”相比,其专业化、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学科规训相对不那么严格,这会在不同学科学生的学术行为上有所体现。我们期望性别、年级、学科和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对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有显著影响,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4个假设:
假设1:失范行为在男生中比女生中更为普遍。
假设2:失范行为在低年级比高年级更为普遍。
假设3:失范行为在人文社科专业比理工农医专业更为普遍。
假设4:失范行为在对失范行为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中比持消极态度的学生中更为普遍。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荣誉准则②、同伴行为、惩罚威慑、规范认知、教师对学术诚信政策的理解/支持、被举报的可能性等。[8]国内高校主要通过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来强调诚信和减少失范。本研究以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对应于西方国家的荣誉准则制度,考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惩罚威慑、同伴行为、规范认知和教师行为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的相关性。
早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者就对荣誉准则的有效性很感兴趣。在一项针对6096名学生的调查中,McCabe和Trevino发现有荣誉准则的学校学生比没有荣誉准则的学校学生所报告的作弊水平显著地低。May和Loyd也发现有了荣誉准则的大学里的学生作弊有了显著减少。[9]Zimring和Hawkins根据威慑理论提出,对特定行为的惩罚越严厉,个体做出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McCabe和Trevino和Butterfield证实这种关系适用于大学生学术不诚实,也就是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会受到强有力惩罚的威慑。[10]Daniel Teodorescu和Tudorel Andrei的调查表明,在所有的解释变量(人口统计因素、教师影响、同伴影响、态度和行为的个体差异)中,同伴的不诚实行为能够最有力地预测作弊意图,这表明同伴的不诚实行为确实对大学生学术不诚实具有重要的负面影响。[11]研究者指出,人们很难期望学生遵守他们根本不知道或不很了解的规范。Whitley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提出,对关于作弊的规范的认知会影响个体的作弊意图并进而对其作弊行为产生影响。[12]我们期望学术道德教育、惩罚严厉程度、同伴行为、规范认知和教师对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视程度对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有显著影响,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5个假设: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思路探讨
(一) 指导思想
适应新时期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应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主渠道和多途径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积极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实施方式
1.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
针对目前的社会大环境和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根据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解决真学、真懂和真做的问题,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在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面前,如何进一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用发展着的指导新的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改革,即保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有的教学时数的前提下,将每门课的教学分解为课堂教学、读书、社会调查与实践三环节。
课堂教学部分:贯彻“精讲”、“管用”的原则,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学生关系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联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各种困惑与迷惘,使“两课”教学更具吸引力。同时要积极研制、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读书研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读书。每门课程都要制定读书目录,学生要做出读书笔记或写出心得体会,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总成绩。
社会调查与实践部分:根据各门具体课程的特点,提倡实践形式多样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教学片;搞开放式课堂,请劳模、专家、企业家进课堂,给学生开办讲座和专题报告,开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的健康心理与人才成长、心理咨询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训练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调研,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现讲(系统讲课)、读(读书)、听(听报告)、谈(讨论交流)、看(看录像)、走(参加社会实践)、写(读书心得、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多途径的结合。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校内网络教学。
(2)课堂内教学与大学生读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对大学生的统一要求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相结合。
3.考核与评价方式
以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采取口试、笔试、客观题、主观题、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以及课程论文等多种考试方式。(各门课程可根据课程特点择优决定)
4.增设与“两课”相关的选修课程
为适应“两课”教师的转变,充分发挥“两课”教师的作用,增设与“两课”相关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拟开出的主要选修课如下: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咨询学》、《人际关系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大学生心理问题咨询》等。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充分体现意识形态中的对大学生的统一要求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志红.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期
一、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现状
现代大学生重视提高思想修养,积极钻研业务和锻炼能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勇于面对挑战,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将诚信道德教育当作是符合社会需要与培养人格的要求。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术腐败。此问题是笼罩在高校中的阴影和影响学术发展的绊脚石。但在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理解甚至认同论文抄袭和学术造假。其二、考试作弊。部分大学生不重视提高学业而重视考试分数,考试中运用不同作弊方式,虽然学校再三强调此行为会受到处分,但难以完全杜绝作弊现象。其三、拖欠贷款。大学生以各种理由不还贷款,甚至运用隐瞒联系方式和工作单位的方法逃避还款。
其四、虚假利益。受功利主义影响,大学生为得到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运用欺骗或夸大事实的方式获得利益。其五、网络道德缺失。大学生在网络中盲目相信他人,随意欺骗与撒谎,恶意攻击他人或不负责任的发表言论等式。其六、缺少求职热情。大学生以虚假资材欺骗用人单位以达到就业的目的,或者不顾及学校、单位的利益和声誉,单方面随意违约或毁约。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法治片面、法制不完善以及缺乏健全的经济运行体制,导致出现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与观念。很多人重视实现个体利益,不关心国家和集体利益,社会道德的集体下滑对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影响。
2.高校不重视诚信教育
现在高校教育特别重视增加办学规模,一直存在轻德育、重智育的情况,在教育中机械化的灌输道德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诚信品质出现的变化。学校管理难以创造出优秀的诚信环境,没有科学有效的教学制度、教学策略和教育方式,致使学生及学校诚信意识的不足。
3.大学生在道德认同方面存在矛盾心理
大学生需求的满足对应其行为动机,有获得交往、尊重、发展的内在需要,他们肯定自身的诚信道德水平,但对于个人和群体道德认同上存在矛盾心理。想让外部环境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忽略自己的非诚信行为。
4.对于大学生诚信道德涉及的范畴没有清晰的认定
大学生主观思想上认识到诚信对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但行为习惯与实际行动中显示出他们对诚信缺乏清晰的认识。实际行动与道德标准相背离,暴露出大学生较为薄弱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行为与认知的双重标准,没有体现出他们对自己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识,其诚信的判断尺度比较模糊。
5.大学生重视自身利益
当大学生触碰到诚信问题时,更多的考虑会不会对自己利益造成影响,忽视自身意志、个性、品格等情感及心理因素的培养,造成学生难以很好的协调道德行为、道德态度和道德认识。在出现利益诱惑或者自己利益受损时,就不再遵守道德准则,具有明显的功利倾向。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策略
1.道德教育体系要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
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对于大学生是特别重要的。教育环境包括校园环境以及家庭、学校、社会融合的系统环境,诚信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保障、以学校为关键。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的诚信品质,将其纳入教学环节中,将学生诚信素质作为考核指标,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进而建立起全过程、全员化、全方位的诚信教育网络,构建每位师生都守信、诚信的环境。高校通过演讲、报告、讲座、社会实践、网络教育、课堂教学等方式,有层次、有计划的开展诚信道德教育。
2.高校要建立起科学完善诚信测评体系
高校要积极引进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在学生全面考核内容上加入诚信评价,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测评整合在一起,建立起诚信档案和数据库管理及查寻体系,由学校调控与管理。在学生锻炼、生活、学习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出道德评价。建立完善的诚信测评体系,测评要素包括友善、正直、信用、诚实等,以此为前提对各种指标进行细化,并分为不同等级,通过老师评论、同学互评、学生自评以及社会评论,客观、真实、全面的对大学生道德诚信进行评价。
3.建立健全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
高校将提高道德教育当作重要的学生工作来抓,在提高自律教育的基础上,将信用制度运用在学校诚信制度上,构建起完善的惩罚约束制度,在思想建设、学习生活、学术研究等环节进行诚信规范,运用诚信教育提高建设水平。建立规范机制后,将其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毕业分配、入党、评优等方面要考虑其诚信度。当学生诚信品质较差时,要运用惩罚与防范措施,开展行政和道义的约束。学校可以将学生诚信记录与社会沟通,确保用人单位可以查询到此记录,并作为学生生存、生活、求职、求学的重要条件。
4.大学生要建立起道德诚信主体观
大学生在开展诚信道德教育中占据主体的地位,需要其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将诚信道德教育转化成自身需求,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从培养性格、提升品格、完善自我、全面发展等环节主动内化与实践。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提高人格魅力的切入点,推动其优化自己的素质结构,让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与发展水平。
5.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实践教育
道德实践教育是大学生形成优秀人品的重要方式,道德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道德选择能力,运用实践将认知统一起来。大学生要反省实践中的行为与思想,对违反要求的方面予以矫正,让自己具有诚信的品质。诚信道德教育的方式、内容要实现常态化和通俗化,建设起诚信道德教育的培养和交流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诚信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载体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00-03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大学生能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标准。高校教育者和相关专家已经意识到: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为时过早,而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研究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探讨影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四个重要因素:知、情、意、行,已成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点、着眼点和落脚点。笔者认为,当前,提升大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和理解,培养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情感和责任感,磨练大学生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规范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未来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知”是决定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
“知”是指对职业道德的含义、重要性以及职业道德价值、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个要素,只有在深刻认识和理解职业道德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职业道德认识的养成是职业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是进行职业道德意志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决定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在职业活动中,一些人之所以做出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常识,不知道什么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什么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或者认识上模糊,是非不清,缺乏职业道德选择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向职业人过度的关键时期,对职业道德“知”的认识和理解是他们走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没有对职业道德“知”的认识和理解,谈不上对职业道德感情的培养,就不可能有对职业道德的评价、选择和意志力的提升。据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大学生“诚信”等方面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自评对“大学生诚信”方面“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率之和是66%,说明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对他们自身的诚信都感到不满意。一些高校大学生在诚信方面观念淡薄,有些学生考试抄袭,还有的学生有意拖欠学费;在纪律方面也表现得散漫拖拉,课堂上经常迟到早退;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方面更缺少高尚的情操,常以自己的得失为出发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严重。这些都说明一些大学生不注意自身的道德培养,更不能从职业的角度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
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并把这些理论自觉转化为职业道德观念,否则他们就不可能成为未来事业的合格接班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整合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高校的每一位职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形成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第一印象、认识和理解职业道德修养含义有很直接的影响。特别是经常接触学生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谐的同事关系,敬业的工作精神都是大学生职业道德看得见,学得着的样板,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高校各级组织通过让非毕业班学生参加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或参加企业人员到校讲座,或参观企业等活动,都对大学生在思想上、实践上提前产生“冲击”与“碰撞”,对他们自觉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是大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第一摇篮,家庭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渗透性、针对性教育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先天”优势。尤其是今天市场经济趋利性显著,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明显的状况下,家长更应该培养子女的诚信、纪律、奉献、自立、自强、不怕吃苦的意志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道德教育的影响力超过了学校和社会教育。
二、“情”是形成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实践的直接动因
“情”是指对职业道德的情感,它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对于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对良好的行为产生敬仰喜好之情,对不道德行为产生厌恶憎恨之感。这种情感体验对大学生来说显得更加珍贵。积极的思想道德情感应集中表现为对集体、对工作、对同志的爱,对真善美的道德追求,以及对社会上消极丑恶道德现象的憎恨。积极的内心情感体验是正确认识的产物,又是不断深化认识的条件。一些大学生在对客观事物需要做出道德评价和选择时,常处于职业道德理想和职业道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困惑中,他们既赞赏英雄伟大,但自己又不想学;认为为人民服务精神高尚,但自己难以实践;认为考试作弊可耻,但同情那些因作弊而被抓的学生。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相应的情感,在道德认识上仅仅限于口头。
大学生积极内心情感的获得,不是单纯的社会道德标准向个体道德观念的转化,而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过程。在大学生感受到学校教育、社会现实、自我道德水准有矛盾和碰撞时,正是内心情感体验的开始。也正是教育的着眼点。职业道德情感对职业道德信念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对职业道德行为具有定向作用,并往往成为道德实践的直接动因。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三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第一,职业的热情感。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按照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为自己进行职业定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职业定向充实完善自己。大学生只有形成对未来职业热爱的情感。才会表现为对未来事业成功的执著要求,才会支配自己专心致志地向未来的职业目标投入,才会产生经久不衰的学习持久力。第二,职业的责任感。大学生应该知道他在未来的职业中对于他人或对于社会应负什么责任、应尽什么义务,它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也是激励人们实现某种职业道德目标的原动力,更是做好未来本职工作的前提。可以想象一个缺乏责任感的员工,虽然可能暂时会给个人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最终将会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极大的损失,影响单位的声誉,损害自己的名声,没有用人单位会愿意任用一些没有责任感的人。第三,职业的荣誉感。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荣誉感,就是要防止把获取荣誉作为个人欲望和目的,注意克服沽名钓誉的虚荣心,要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紧密联系起来,以集体的荣誉为荣,并注意依靠集体的支持来获得个人的荣誉。荣誉感会促使大学生有更崇高的追求,荣誉的
获得反过来又会促进大学生更加进步,从而达到更为高尚的道德境界。高校教育者要善于抓住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中差距和矛盾焦点,恰当地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引导他们认真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悦和满足,从而逐步提高价值判断能力。
三、“意”是驱使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重要保证
“意”是指在实践职业道德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克服障碍、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有没有这种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每个大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职业道德的实践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只有具备坚强的职业意志,才能在职业实践中勇往直前,才能在工作实践中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认真履行职业道德义务,遵守职业道德职责。
大学生是一个身心尚未成熟、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念必然带有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这个特点表明了大学生的可塑性和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也告诉我们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意志品质的磨炼和意志力的锻炼非常重要。意志品质是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它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克服各样困难,使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顽强坚持下去。大学生意志品质表现在他们接受正确的职业道德理论指导,按照正确的职业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过程中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大学生思想呈现时而正确。时而错误,时而先进,时而后进的状态;有时积极占主导,有时消极占主导;有时做出道德行为,有时表现不道德举止。说明大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的磨炼是一个痛苦的、艰苦的、反复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对大学生要不断深化对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反复纠正大学生不良职业道德行为,锻炼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使大学生形成一个稳定的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让他们在激烈的职业道德实践中经受住考验。大学生只有根据自身内心的积极体验,深信自己道德行为的正确,自觉调节道德行为,才能使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出稳定的特征,才能具备较完美的意志品质。意志力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他们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勤奋、吃苦、自制、毅力、奋斗都是意志力的具体表现。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儿,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到过社会,更谈不上受艰苦环境的锻炼,因而缺乏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是当前许多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做事情就不会半途而废,而是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克服困难,直到实现目标。所以说意志力是驱使大学生职业道德行动的重要保证。
四、“行”是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水平的目标关键
“行”是指在一定的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职业道德的自觉实践。它是衡量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高低、职业道德品质好坏的客观标志。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只有通过职业道德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因而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训练与培养是职业道德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环,它是职业道德修养目标的关键要素。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首先要把大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转化作为培养坚强道德意志的基础,并在这种意志的支配下,始终如一地践行职业道德行为。其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还必须与职业技能的培训紧密结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技能,大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转化为具体的职业道德行为。例如,一名医生一定要有精湛的医术,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一名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及专门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必须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依靠大学生的自觉努力和刻苦地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思想品德习惯是行为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是自觉化行为。大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一个通过理论学习而提高认识、通过情感和意志的作用,最终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的循序渐进,反复攀升过程。
高校要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把职业道德内化为自我需要,外化为自律行为。为此,高校一是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勤工俭学等环节,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工厂实习、教育实习使大学生走上社会的预演,勤工俭学、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有效办法。服务社会、锻炼自我是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也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扎实的实践技能和过硬的团队精神;二是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国家遇到灾难和同学遇到困难时,高校应及时开展“爱心捐助”和“互帮互助”活动,培养大学生服务群众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社会意识;三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开展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求精精神;四是加强大学生学习道德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道德,教育学生自觉养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魄力。高校党、团、学生会组织可发挥自身作用创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形式,通过“学习型团支部”、“文明班集体”、“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创建活动,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服务大家和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中,必须充分认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内涵和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行都不能离开“情”和“意”的调节,它们是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要使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准更接近合格职业人就必须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意识,使他们把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原则、规范自觉转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在毕业时真正具有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实现大学生向合格职业人的重大人生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宏.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H:,2006:12.
1.利用媒体网络信息进行教育的方式。随着各种高科技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也含有了科技成分,媒体网络已经深入到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的艺术观造成巨大冲击。因为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渴望了解掌握它,这种冲击波既有积极一面,又不可避免地有消极影响。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要成长为优秀的艺术人才,就必须有正确的艺术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互媒体网络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艺术观,使这些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能真正担负起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对大学生们进行教育影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教育。
2.组织展开座谈讨论的方式。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上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加务实,讲求实际。他们努力在大学里、社会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生活上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开放、自由、自立、浪漫的生活。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思想顾虑,不畏人言、敢于离经叛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确实特别想得开,衣着注重性感、生活无拘无束、乐于模仿影视中的浪漫情调等。通过组织展开座谈讨论的这种方式,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以及向往而言,可以说是投其所好,使大学生们相互教育。但我们选择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时要有明确讨论的主题,抓住艺术类大学生们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开展热烈讨论,切记不要离题,否则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对他们影响更不好。
3.运用演讲、报告的方式。这是一种传统方式,是中国革命年代时期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在当代社会这种方式仍可实行,不过已具有了新时期的气息。
鼓励动员报告。由于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们情感丰富且不稳定,但他们有关心人民幸福、振兴中华的愿望,所以对他们进行动员报告是不可缺少的,可以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如新时期抗洪救灾,无偿献血,这都需要动员报告,一个好的动员报告,能鼓舞起青年人土气,振奋青年人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热情。因而对艺术类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动员报告是不可缺少的。
登台演讲报告。艺术类的大学生们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精神,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我们便可因势力导,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艺术类大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空间,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让艺术类大学生们登台演讲或作报告,一则可教育引导其他青年,二则也教育了他们本人。学校或其他单位经常组织这种真挚、动情的“演讲比赛”活动,可以促使艺术类大学生们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可以加强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
4.开展综合评比竞赛、奖励惩罚的方式。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激发鼓励青年上进和推动各项工作发展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综合评比竞赛方式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的增强以及好胜心、好学心等基本特征展开进行的。对大学生们采取综合评比竞赛的教育方式,能激发起他们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如学校每年度在各班级评选优秀党、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就是这种典型方式的应用。同时,大学生们的经济头脑比较发达,他们往往注重经济效益。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代就接受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和创作能力。其中不少学生参加过艺术比赛,获得名次,然而其往往陷入追求名利的实用主义。艺术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对社会现实认识较为深刻。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精神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既达到教育目的,又防止了他们认为金钱至上的观念的滋长。我们应适当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配合精神奖励,来达到奖罚分明的目的。
二、当代社会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法的应用
在具体实际工作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法的应用,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必要手段,是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随着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必要的思想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
1.民主讨论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要采取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这也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决定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老师宠爱,同学羡慕,往往使他们自我感觉极好。可是他们进入大学后,以往的那种核心地位和优越感都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心里失衡、经济焦虑、学习焦虑、对艺术的理解偏颇等等。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与青年人平等的位置,以同志,朋友的态度平等交流思想、交流意见、共同磋商,以换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2.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与其他普通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相比表现为更加敏感与偏激,个性张扬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普遍写照。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说服教育。要联系他们的思想情况、关心的热点,否则道理一大篇,实际不沾边,“隔靴抓痒”,可能会引起反感。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准确把握艺术类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分析。我主要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标准
本课程选用教材是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其地位和作用是:
地位:以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认知水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用: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公共基础课
2.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之一
3.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4.面向大一新生开设
5.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大学生生活结合最密切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综合运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有说服力的回答,为人才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基础。具体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即掌握两方面知识,养成四种能力,提升两种素质。
1.知识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理论、原则;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是非能力,培养大学生“知行統一”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3.素质目标
培养提升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我校各专业大一学生。大一新生有如下特点。
1.知识方面:有基本的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基础,但深度、广度不够,尤其理工专业,多数学生欠缺。
2.能力方面:思维活跃,认知能力较强,但多数大学生“知行分离”,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有待提高。
3.态度方面:思想纯朴,学风良好。但对该课程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本课程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都学习过,日常生活中也有接触,缺乏新鲜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方面。
(一)理论课程实施
1.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36学时,由四部分组成。
成长适应教育:此部分提供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转变的指导及核心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应学时2课时。
思想教育:此部分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对应学时18课时。
道德教育:此部分是前一部分知识在道德领域的延伸,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对应学时6课时。
法治教育:此部分帮助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其法律素养。对应学时6课时。
2.教学重点
一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扬中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三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是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具备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3.教学难点
知行统一,知情意行。理论体系再完备,如果无法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教育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本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大学生从理论知识的习得转化为行为的自觉。重点是“一个树立、三个实现”,即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实现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相统一。
4、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该怎么做”的主动思模式,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
(2)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的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准备案例,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更形象、直观、信息量更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三个结合。一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演讲、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锻炼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和思维、表达的能力;二是课堂授课与个别交流释疑相结合,除了课堂教学,还要通过在线交流、电话、面对面谈心等方式,为学生解惑答疑;三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在授课之余指导学生的创业设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1)日常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通过课内外作业、课堂讨论、提问抢答、考勤等方式实施考核。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内容上注重命题的科学性和教育性,通过对精选案例材料的分析,将考察重点放在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考察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形式上采用论述、材料分析、小论文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践课程实施
1.实践课程任务与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以理论为指导的思想、道德、法律的社会传递与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法律的直接体验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作为本课程教学的一个方面或一种方式,其教学目的与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2.
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
实践教学成绩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占本课程期末成绩的30%。没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或实践教学成绩不及格的,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
实践报告字数不少于
3000
字,另附相关佐证材料。小组共同完成的作业,须写明小组成员的班级、学号、姓名和每个成员承担的任务。
3.
道德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道德教育理论 ,它重视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道德学习”是与“道德教授”相对而言的,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探讨学生在道德上的发展变化,也就是他是如何学习道德的④。“实践一建构”学习理论的观点是:道德学习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实践 ,个体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进行借鉴,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种道德学习理论,“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理论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道德学习是实践的,是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有两点是比较突出的:一是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不够。
道德的习得和其他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它必须通过人的感性实践,通过亲身的参与,才能被人直接体验、感受和建构。因为道德这种“知识”在本体意义 L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认识、掌握、创造道德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亲自去实践道德、体验道德来实现。同时,道德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统一体,这些要素无法分割地统一在人的道德实践中,单纯的内部心理活动尤其是理智上的活动绝不能直面真实的道德。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训练和实践活动 ,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 比较严重。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与能力。单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受教育者应该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但实际上,学生的实践活动常常流于形式,这就必然导致我们将社会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愿望落空,更难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观念外化为品德行为。
“实践一建构”学习观认为,道德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面对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实现道德的发展,这就是道德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道德学习之所以有这个特征,一方而是因为道德弥散在社会生活中、弥散在人际交往的氛围中、始终见诸于具体情境的,没有抽象的、独立于生活和实践之外的道德。从书本上、从课堂里学到的“道德”并不是真实的道德,也没有内化为学生心理、道德经验的一部分。所以,较之其他方面的学习,道德学习对环境、社会情境的依赖性更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学习要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因素在个体道德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体尽管可以选择和超越,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它们的影响。因此,个体的道德学习始终是在真实的、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能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热衷和关注的一些颓事物、新现象不能给予相应研究和及时指导,难以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道德认知上的困惑,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心理欠成熟的时期,结果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和行为方式乘虚而入,误导甚至贻害了大量学生,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变得脆弱和无力,不能全方位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二、“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从“如何学”逆向理解道德教育“如何教”的问题,必然催生了对道德教育课程、教育原则及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这些问题具有革新意义的理解。从解读“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观照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会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形式及其启示。活动课程是“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形式,在一般的理解中,它又被称为“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其目的不是传授与实际生活脱离、与生活经验脱离的所谓系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当前认为主要的问题②。“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是人际间社会交往的需要和过程的产物,对个体而言,也只有通过个人的社会交往,通过自主构建,才能将外在于己的道德约束落实为自己的道德发展。所以,道德教育的影响只有被个体纳入到“实践一建构”的自主活动中,才会产生实际效用。在高校中,和活动课程相对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与各种实践活动,但是,这些环节和活动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流于形式和被忽视掉。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而:一是主观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和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作用;二是客观上的经费 、师资、时间等投入不够。实践环节和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要把实践环节和活动纳入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与教学大纲,并付诸实施。要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诚信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基本教育原则、形式及其启示。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不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还有一个依据什么原则实施教育的问题。从 “实践一建构”这种新的道德学习理论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贯彻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心理匹配原则。
主体性的教育把学生当做主体来看 、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丰要 目标。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因此,要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首要的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主体觉醒阶段,需要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和社会太多的呵护下成长,有些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以至于少数大学生不敢直面社会。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帮助大学生确立主体性上下工夫,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独立人格,又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工具来使用。坚持实践性原则,意味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自觉履行道德标准,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不排斥,但是觉得政治理论与现实实际的距离太远 ,也不知道如何用科学的理论来分析、解释现实问题。因此,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拟定周密的实践教学调研课题 ,确定实践调研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与每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等活动紧密结合 ,安排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调研 ,组织教师对学生的调研报告进行评阅、计算成绩,逐步形成制度化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外实践教学模式。要以课外社会实践为途径,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民情、世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民主化是社会生活的必然趋势,民主性原则体现在德育的方法上 ,就是指主要采取平等对话、说服疏导、实际锻炼、自我评价等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师生间、学生间的平等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民主化原则主要强调的两点。我们要认识到大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得到关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自尊、自信,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主体性。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性格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和他们“互相信任”“平等对话”。我们要及时、不断地了解他们的心态,关注他们心理的发展,尤其是他们的物质观 、自由观、爱情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有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出发,从他们的实际意图出发,正确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融入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成为朋友。
心理学的研究与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教育者可以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汲取大量养料,有效的道德教育不仅有赖于一种适当的和成熟的思想道德观念,而且还有赖于人们对思想发展过程的理解,对学生发展水平和人格构造的理解。心理学及其所揭示的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对道德教育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心理匹配原则要求道德教育者在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和对待心理学的结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心理匹配原则落实到实处,要做到: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心理学的规律其次,关注有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再次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3.“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师生关系及其启示。因为教育活动是在师生之间展开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一建构”理论认为,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对话合作的关系,通过一定媒介的师生对话,产生精神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接,可以增加学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学生的道德意志,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与对话合作相对应的师生关系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内容:平等、尊重、宽容、信任、爱。在高校中,师生之间以进行涉及内想法和真实感受的对话机会并不多。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相关课程教学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而这两种方式往往是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即大班授课或对学生的日常规范与服务,这样就使得学生和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而在一些集体讨论之类的环节中,由于场合、时间、自身等因素的限制,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谈话往往也仅限于专业知识的讨论。今天 ,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甚至 自杀、杀人等极端事件也能经常听到,如果师生之间进行过对话,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了释放 ,不正确的观念得到了矫正 ,获得了帮助,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再有,进行对话 ,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以及良好心态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活动课形式,还是它提倡的教学原则和师生关系,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道德信仰现状
大学生道德信仰是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信仰,必然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内在特征,只有摸清楚其特征才能对症下药,道德信仰教育措施的实行才有根据可行。
当代大学生从年龄上看,大多为80后、90后的一代,这一代大学生有着以下几个层面的特征:其一,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时代感强烈但是功利性较明显。其二,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但抗挫折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其三,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创造力较弱。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社会阅历不足,认知能力较差,因此对道德的认知仅停留在认知阶段,难免存在着一系列的道德失范等问题。
“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状况,小而言之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关系到民族素质和国家发展。”根据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诸多调查报告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是充满理想、热爱祖国的一代。但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化同时也是信仰多元化的时代。当人们在欣然享受生产力大发展带来的成果时,也会因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而无所适从。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针对信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给定的关于信仰的13选项中,选择有关道德信仰的合计为14.44%,而16.64%不要任何信仰,12.55%的人选择对命运的信仰。该调查还表明,我国有信仰者约30%左右,没有信仰者达58.3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社会人道德信仰的缺失状态。
2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失落的影响因素
自古以来,我国对道德教育就十分重视,但是,我国的道德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还与我国道德教育中信仰性的失落有关。
(1)在道德的教育策略方面,高校道德教育片面强调道德建设的外在强制力,而忽视内心信念的自制力。道德建设的外在强制力主要表现在社会舆论、法律对道德的监督。这两种外在的强制约束,虽然有助于鼓励公民遵从道德,但是片面强调道德建设的外在强制力忽视人们内心信念的自制力,那么一旦失去这外在的束缚,人们就容易放纵自己,冲破道德的底线。当代大学生聪明知识面广,有自己的主见,若是过分依靠外在的强制力,易产生逆反心理。(2)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总是将道德作为一种知识被灌输,从而使人们无法从心理和意志层面实现对道德的坚定信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对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掌握,而是要对现实的道德实践问题的解决,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3)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信仰的形成也离不开道德认知的抉择、道德情感的激励、道德意志的磨练和道德信念的固守。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会影响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形成,最终导致了道德教育中信仰性的失落。道德教育中信仰性的失落,使得人们对既有的道德规范不信服甚至产生怀疑,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造成冲击。
3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建
传统道德教育的低效性,道德教育中信仰性的失落以及所造成的问题,使信仰性的道德教育的回归显得更加重要。
(1)重塑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加强道德自律。大学生是具有一定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的社会群体,道德规范是否科学合理规范,直接关系到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建设要注重外在强制力与内心自制力相结合,要特别注重内在信念的培育。然而,一种道德内心信念的建立,必须首先要对道德内容产生高度的认同,这样才有利于形成道德自律。因此,我国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道德规范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达到人民群众对道德体系的认同,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基础,也是道德自律的前提条件。(2)培养道德情感,改变道德教育方式。道德情感是道德信仰生成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行为是一个善举,而这个善意的举动离不开善心的支持,而这个善心实际上就是一种包含道德情感的心灵。”道德情感促使道德信仰转化成人们心理的一种需要,从而外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3)磨练道德意志,形成稳定的道德人格。道德意志是道德信仰形成的稳定器。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的好事,所以它需要道德意志的支撑。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抗诱惑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锻炼道德的意志,形成稳定的道德人格。
“信仰对道德人格建构有论证、聚合、圣化和提升的作用。”因此,道德的信仰性教育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道德的信仰性教育的研究,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工程,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道德风气的改善、道德失范的治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进鑫.培养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9):28-31.
[2] 孙士云.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浅析[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8:1.
[3] 任建东.信仰教育何以可能[J].现代大学教育,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