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艺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1 04:42: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园艺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校园艺术论文

篇(1)

二、实施过程与对策

1.明确艺术教育理念,开展普及工作

(1)根据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把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在学校各个环节和形式上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构建一个“以美促德,以美益智”的艺术教育环境。同时,明确艺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艺术教育的机会,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狭隘化,把艺术教育与其他几方面教育一起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发展。

(2)完成课程设置:根据医学院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教务部门的支持下,将艺术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影视作品欣赏等理论课程和摄影、书法、乐器演奏、国标舞等实践课程。首先把国内外的优秀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艺术文化的发展中感悟世界的美、人生的美。其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艺术知识和技巧,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艺术修养。

(3)开辟课外艺术活动场所:课外艺术活动既能展现校园文化风貌,又是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办了乐队、舞蹈、摄影、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室,使学生每周有两次机会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艺术实践。

2.深化艺术教育,提高艺术教育层次

(1)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艺术课程除了要学习艺术知识和技巧本身,学生更要通过背景、文化,把握艺术所表述的本质和艺术的精神。所以,安排教学内容时,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艺术欣赏作品,合理拟订审美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提高审美高度和层次。

(2)明确科研方向:科研的目的是带动教学的发展,所以艺术教育的科研工作不能只重视艺术理论的研究,要针对艺术教育在学生心理、情感、审美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进行研究,大力挖掘教师潜力,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研究课题,以取得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研成果。

(3)在艺术实践中检验艺术教育成果:在课外艺术实践中以各类艺术节做契机,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成立合唱队、舞蹈队、摄影、书画协会,积极参加各级大型文艺演出与国家、省、市的艺术展演活动,在实践中使学生的艺术技能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培养、人格得到升华。

3.促进艺术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作用

学校教育中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乃至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因素,只有拓宽艺术教育途径,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1)专业教学与艺术教学的融合: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医学院校的课程应将审美教育融入艺术教育的全过程,由原来的艺术审美延伸到医学审美;由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发展到与专业相结合的审美课程中。如开设音乐疗法、医学美术、形体仪态技能训练等。在艺术与医学结合的教学实际中,强化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审美水平的提高。

(2)挖掘教师艺术潜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各个专业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会对学生的审美水准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定期开办艺术讲座和艺术技能培训班,开发教师的艺术潜质,使他们在教学中以美学的观点、审美的眼光培养学生。

(3)校园艺术环境的建设:指校园的物质文化设施,如校园内部景观设计、建筑物内部的装饰设计等,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它不仅反映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学习风气,还可以反映学校所蕴藏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从无意识接触中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滋润和思维的启迪,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取得的效果与分析

1.健康人格的提升:艺术教育实践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欣赏课中凭借优秀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广泛思想内容、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启迪。这情感和意识上的触动往往是构成人的美好性格的必要条件。有了美好性格,学生就会以对美好事物无比热爱、对丑恶事物无比憎恶的审美态度去对待现实社会、人生、事业、亲友、同志等。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审美的环境中和亲身的实践中去感悟艺术作品所反映、描写、刻画和塑造的人物的高尚境界,看到生活美与艺术美标准的差距,从而对优秀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产生认同。这种认同反过来又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审美能力的提高: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外艺术实践还是艺术环境的熏陶,都是通过具体、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美的事物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发挥创造,提高敏锐的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在美的品位与感悟中得到愉悦和理性的启迪。另外,艺术活动中师生间能保持畅通的情感沟通,这种沟通和理解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激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学生的想象和思考,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

3.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艺术课程中获得的艺术能力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和富有创造性

四、结论与建议

1.艺术教育的实践使学生对美拥有了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情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和净化,促进了人格的完美。事实证明,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

2.艺术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是提高审美而完善个人文化的品格教育。因此,它的教育是广泛的,不能只局限在艺术文化范畴,而应进一步融合于艺术教育,与其他几方面教育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为促进艺术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领导应制订政策,在教职工或学生考核中必须与艺术教育相联系,从而引起学校各个方面的重视。

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是丰富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探寻者,教学中时刻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规律,运用高超的技艺、丰富的艺术、健康的内容,来激活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1.1公共艺术教育观念陈旧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艺术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给中国大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提升个人审美修养的机会。然而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兴起的科目,与传统教育体制难免发生冲突,在课时安排以及教学理念上都不够完善,依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公共艺术教育依然是其他传统科目的附属品。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也使得一些就业方便、薪资高的专业备受青睐,然而拥有高就业风险的艺术教育则被当成“调剂教育”,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教育部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我国高等院校内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监督和指导,对相应的任课教师也会定期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加入考核过程,让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2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我国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依然处于萌芽期,专业人才的数量无法满足其高速发展的势头,师资队伍往往专业水准参差不齐,教师自身专业水准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通常是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往往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这就使得教师自身得不到良好的专业艺术锻炼,在传统教育体制之下,知识结构松散,框架不清晰,这就使得教育者自身人文知识缺失严重,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从被教育者角度来看,受教育群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尽相同,对知识的见解也往往不在同一层面,这就使得教师必须对公共艺术教育有充分的教学经验,对课程本身有通透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还必须有相当广博的知识面来迎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问题,这对公共艺术教育者的个人素质要求十分高。由于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年限较短,几乎没有规范的公认的材,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无章可循,很难为学生构建清晰缜密的知识网络,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限制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1.3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自身、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理解不深,或者存在偏见,这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不利。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公共艺术教育并不是必修课,因此课堂仅仅是休息、娱乐的场所,很难为了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而钻研专业知识,认为与通常的教育不能相提并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偏差,他们通常会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就业,功利性较强,无法从全局角度来看待新时代的教育,认识不到公共艺术教育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这严重限制了学生参与公共艺术学习的积极程度。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理解同样存在偏差,绝大多数学生参加课程只是为了放松心情,被动地接受艺术的熏陶,然而公共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的形式开展的偏重技能训练的学科,对各项理论知识的研究较多,无法迎合学生“口味”,教师与学生在学科发展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从而使得教学课堂无法达到和谐状态。

1.4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欠发展阶段,教育评价机制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为了推动公共艺术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以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控。

1.5公共艺术的教学过程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不匹配

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使得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教学形式上难以合理控制,这就使得不同院系在推行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时候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大多数高等院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公共艺术教育,鲜有高等院校把其直接当必修课程,这也使得各个院校的公共艺术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加之上述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和教学硬件条件的滞后,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收效不佳,与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不少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甚至不如中小学发展得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难以维持在良性的局面。

1.6公共艺术教育缺乏资金支持

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社会各界必须为其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精神垃圾”侵蚀学生内心。教育部门和各大高等院校在将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后,并没有为其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支持。艺术教育对教学条件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是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为了在课下促进学生进行公共艺术交流,也必须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场所和设备,绘画、音乐、舞蹈的道具对公共艺术学习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然而相关部门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并不乐观,不少高等院校内基本的资金保障都无法达到,更不期望扩大规模。

2优化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

2.1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为了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应当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兴趣是学习一门课程最好的老师,为了加速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努力改变学生对公共艺术的理解,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公共艺术教育者应当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将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借助多元教学方式、手段,使学生被公共艺术所吸引。这就对教育者提出较高的要求,必须对公共艺术课程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尽管高效公共艺术课程多是选修课,但是教师应当为学生拟出科学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并安排类似于文化课的考试,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高校的艺术院系应当积极主动地组织相应的艺术文化活动,在课下为学生提供感受公共艺术魅力的平台,使学生兴趣更加浓厚,艺术学习更加深入。学生在现实的活动中能够锻炼自身的审美素养,与人分享,进步更快。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使得教育者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才能确保公共艺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公共艺术教师必须对公共艺术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教育的发展。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目标,在公共教育飞速发展的阶段,更应当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之余多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相关新闻,对发达国家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充分认识,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加优秀、先进的课堂体验,促进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培养。高等院校艺术老师要培养自身对学科的兴趣,多外出学习,加强交流,使艺术教师自身的艺术特长得到质的飞跃。高等院校相关部门应当对艺术教师取得的成果进行奖励,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艺术教师参与到积极、活力的艺术教学之中。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使教师更具工作激情,能够提升个人成就感。

2.3公共艺术教育体制需要革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体制要摆脱传统教育体制的约束,为了改变目前公共艺术的发展局面,必须虚心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办学经验,加入自身发展现状的因素,确立自身的教育体制,才能确保公共艺术教学顺利展开。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以教育部对其发展的要求相一致,要明确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标准作用于公共艺术教育。要努力构建更加科学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加速相应权威教材的编写过程,使课程教学目标更加具体,课程结构更加紧凑,课程标准更加严格。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注重研究科学的教育方法,要避免应试教育,突出素质教育的主题,以实现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艺术教材的编撰应当注重总体设计,提高目的性、规避片面性,编撰工作应当有大量的教师参与,才能确保教材的适用程度,然而不同教师意见不尽相同,无疑会增加编撰难度,减缓编撰进程。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应当有别于中小学,知识内容应当更加重视与时代的联系。

篇(3)

二、艺术实践途径多元化

艺术实践活动途径多元化是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举行高校间文化交流活动,在固定时间举办文化交流节,探讨、交流学校间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上的经验,并进行实践演出活动,交流艺术实践心得。积极与当地社会企业、社会公益组织、部队、媒体组织展开合作,丰富艺术实践活动途径,培养学生对外学习能力。开拓学生艺术实践的视野,丰富实践经验,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途径多元化是校园艺术实践的趋势,只有途径多元化才能够使培养的音乐艺术人才不被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三、艺术实践内容全面化

艺术实践全面化是培养综合性音乐人才的重要手段。艺术实践全面化包括活动类型、参与人数、年级分配以及参与范围的全面化。协调各专业及各年级比例,完善人员覆盖率。打破传统艺术实践模式,丰富活动类型,让好声音、好歌曲、好舞蹈深入校园,以选秀的形式挖掘音乐艺术人才。

四、艺术实践开展规律化

艺术实践开展规律化是保证艺术实践活动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鉴于当前院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缺少具体的规划安排,在时间、地点、项目上存在不稳定性,造成艺术实践活动准备不够充分,排练时间仓促,导致整体音乐艺术实践的水平不高的状况。制订艺术实践时间规律化、实践地点固定化、实践内容详细化的“三化”模式。根据教学时间、节假日、年级来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规划安排,提高整体艺术实践活动水平。

篇(4)

2讨论

专业认同感是指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目标和社会价值的接受和认可,专业认同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行为[2]。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低,对专业的兴趣就弱,学习主动性差,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因此,有必要探索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与对策。张东军等[3]调研发现在医学院校中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医学专业学生。本调研结果与张东军等类似,发现在以医学占主导地位的医学院校中,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比较低,近50%的同学不喜爱自己的专业,有不少同学希望有机会能换专业学习和就业。在希望调换专业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同学希望转到医学专业学习。这一结果可能与很多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本身是由于高考分数线没有达到本校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而从医学专业调剂而来有关,也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医学是医学院校的优势学科有关。仅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生物技术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尽管如此,绝大部分同学仍然希望在专业相关方向就业或考研深造,这可能与学生对专业的情感有关,也可能与学生在专业相关方向就业时竞争力比较大有关。一个令人欣喜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自己经过了1-3年的专业学习后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认同感提高了,对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持赞同和满意态度。这些调研结果反映了同学们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四、大三、大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依次升高,分析原因,可能和大三和大二本科生中有较多学生是自主选择了生物技术专业有关。相反,大四学生中仅有10%是自主选择了该专业,绝大多数都是从医学专业调剂而来。造成这一结果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可能也与本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关。潍坊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于2005年设立并开始招生,学校一直非常注重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确立、教学内容设定、教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培养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经过8年的发展和建设,本校生物技术专业于2013年已发展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专业知名度有了较大提高,所以在校低年级学生较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高也不足为奇。

篇(5)

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六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职业学校应当开设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探索司春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21)术课程。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2006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学习与宣传国家教育部文件精神,统一认识,反复研究,认真总结,制定出一套较为全面、规范、科学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高度融合。

1.2纳入学分制管理文件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普及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实行校领导负责制,各职能部门互相协作,上下齐抓,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大纲与计划,并纳入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办法,要求每一名在校学生必须修满2个学分的艺术限定选修课方能顺利毕业。还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学生参加艺术展演、艺术比赛、艺术交流等活动的学分奖励或转换政策,鼓励并强制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艺术实践与艺术学习,为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与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合理设置公共艺术课程

2.1开齐开好教育部规定的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教育部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以艺术作品鉴赏为中心,以审美为主线,结合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作品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其进行下一步各类艺术的学习奠定艺术基础。

2.2开足开好艺术任意性选修课

高职院校在保证开齐开好教育部规定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的基础上,还要依据自身优势和地理区域,开足开好艺术任意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可分为三大类,即艺术史论类、作品赏析类和艺术实践与技能类,任意性选修课种类丰富,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动漫、摄影、摄像等主要艺术门类。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各类艺术形式主要涵盖内容的介绍,再辅助以文化和美学角度的阐述,让具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通过参与艺术学习与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艺术之美,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2.3经常性开展艺术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

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与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相结合,定期性、经常性聘请一些社会名人和艺术大师举办艺术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让学生走进艺术,与艺术零距离接触。与公共艺术课程相比较,艺术讲座和报告形式灵活,内容全面,课堂互动性强,容易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体会艺术的魅力和艺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力与艺术修养,这不仅扩展和丰富了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于无形之中提高了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层次和实效。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6)

二、艺术院校科研管理的策略与手段

就艺术院校的科研而言,其个性化特征尤为明显,这与艺术学科性质的模糊与涉及的内容庞杂有关。虽然整体上艺术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但因其“技艺”的学科属性,又使得其兼具“文理”的特征。另外,门类的艺术学科包括了5个一级学科,涉及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及艺术学理论等众多领域,艺术学科的科研也将涉及这5个一级学科的相关研究。艺术学科的学科性质还将这一研究分设为两大类型,即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由此可以看出,艺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基于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艺术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有以下策略与手段:

(一)围绕重点学科,规划研究目标与方向无论是哪一级重点学科,都有清晰的学科建设目标与规划。那么处于本学科之下的科学研究就一定要规划好研究目标与方向。按理说,这是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的核心工作,科研管理不可越俎代庖。但事实上,科研管理的策略正在于如果通过管理的细化来配合首席专家工作思路的实现,甚至做好帮手提醒与修正模糊的目标与方向。科研管理工作者具有更为宽广的管理视野,其更清楚同类学科的高校目前的状态、研究推进的力度、所达到的高度。管理工作的优势在于通过各种量化指标的搜集、整理,为首席专家提供分析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席专家了解更多的是学科前沿的研究与本学科团队的研究实力,而科研管理者则更清晰本学科国内外同行的整体状态、占有更为全面的数据。或者说,前者了解的是结果,偏于静态;而后者掌握的是过程,处于动态之中。科研管理正是重点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得力帮手。

(二)立足基地,推进科研的实效基地的获取和建立本身就说明我们在某个学科领域已经显示出一定的研究实力,通过基地建设可以进一步推动本学科的发展。那么,就基地而言,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思考哪些问题,展开哪些工作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科建设呢?基地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实施平台,每年度都有会一定量的资金支撑相关研究。这些资金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大多以课题经费形式进行校内外课题与招标。科研管理工作就是要利用好这种形式,借助基地平台服务于本校学科建设。作为管理部门,我们首先要为基地首席专家做好信息服务,其中包括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专家队伍、研究成果的统计、研究动态等;其次要参与课题前的遴选工作,确保所公布的招标课题的学术性和前沿性,在课题设计方面要使其研究和成果符合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思路,有益于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再次,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工作,努力使研究成果有序推进,保证质量;最后,做好基地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的与宣传工作,在舆论层面辅助学科建设的推进。

篇(7)

实验室的主要参与人员就是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因此,他们对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也具有一定规定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实验室设备的责任和义务,现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醒的作用,在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相应的课前培训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专业老师进行分析和讲解,主要分析使用规则、上下课时间以及管理规范等,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制度不是很上心,仅仅当做一种形式。

2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

在进行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工作能力也不高,大部分实验室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既不是任课教师,也不是行政人员,在学校管理的边缘,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自身积极性不高,当做一种闲职来看,还会有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也不重视实验室管理人员,长此以往,使得很多实验室管理人员开始离职,从而造成人员混乱和流失。

二实验室设备陈旧

由于目前大部门实验室设施比较老旧,在使用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进度和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校资金不足,更新速度比较缓慢;二是,实验室管理人员水平不高,使得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及时的修复设备,导致不能正确的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年限以及使用速度;三是,大部分院校不是十分重视实验室管理。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是十分完善,导致实验室管理不规范,现阶段,大部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本上都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拥有不少的专业人才,但是在管理实验室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管理内容不够完善以及管理规定比较松散宽泛,没有明确处罚损坏设备人员的制度和处罚,从而会出现纵容损坏问题,此外,很多管理人员对于这项工作存在偏见,认为工作不重要,因此,不能积极的进行工作。

四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1合理进行课前培训

在课前切实做好培训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实验室设备时候的素质,增加学生对于实验设备的重视,主要管理表现在学生使用设备时候的认真态度以及责任意识,可以通过进行一定的课前培训来培养学生的这种态度和意识,合理的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僵化模式,可以使用正确的视频等方式来介绍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和制度以及使用方法,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促进学生加强使用器材的责任与意识,还应该充分了解仪器使用记录,主要有使用人员、使用地点、使用时间等,来对学生使用设备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不断规范学生的使用方式和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和意识,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使用设备过程中出现的磨损。

2建设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实现科学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建设实验室制度的力度,为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提供保障和依据,大致可以把实验室管理制度分为实验室设备情况、实验室学生使用设备规范、实验室人员管理规范以及实验室日程管理制度四大部分。应该不断从细节着手,充分考虑管理人员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一定的防范作用,还应该创新管理的张贴方式以及公布手段,也应该注意使用语言,最好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话语,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建立相应的专业管理团队

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教学的质量,实际上实验室教师与管理人员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队伍就变得尤为重要。想要发展这种规划就需要首先解决实验室归属的问题,在管理之前,需要学校进行严格明确实验室的所属情况,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可以定期的把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训,积极鼓励相关人员进行职称评定和进修,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第三,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监督与考核制度,进行不定期考核,并且把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的加薪和升值进行密切联系,激发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态度,从而提高管理的质量。

五建立相应的专业

实验室建立一定的专业实验室,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现阶段,很多问题并不是技术和制度问题,而是内部设备老化问题,导致设备功能不齐全,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能满足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掌握和了解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以及一定的市场需求,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及时更新实验室设备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学校可以与相关艺术设计企业进行联合,形成实验室,学校成为企业培训的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从而不断把优秀毕业生引入到企业,达到企业与学校共赢的目的。

篇(8)

在改革思路的探索中,广泛、认真考察其他院校的实施状况,汲取他方的有益经验并与学校自身实际相结合,是确保教学组织整体规划合理性的首要前提;总结以往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扶正纠错,是实现教学组织整体规划合理性的必要方法。这里,基于以上的前提和方法,笔者把毕业设计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毕业设计专业考察、市场调研、毕业设计课题选定;第二阶段为课题概念内容理解、设计方案的初步确定、资料收集、绘制草图(包括基础造型设计、图形设计、工艺设计到效果图)、实物模型、产品制作,一直到设计作品的展示和环境设计;第三阶段为设计方案的实施与深化,即毕业设计报告书或毕业设计陈述书的制作(要求图文并茂)和毕业设计答辩;最后一个阶段是毕业设计展览,在这一阶段要努力促成毕业设计公开展览与企业人才招聘会同时进行,以利于毕业生更直观、具体、全面地展示自己,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获得走向就业岗位的机会。以上毕业设计教学结构的四个阶段经历了两届毕业生毕业设计的实践检验,效果明显。

2.组织形式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部分仍然处于探索尝试中。针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可以尝试改变以往以个体创作为主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分组合作的形式为主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可以模拟公司或企业,按照客户服务流程进行创作。而在答辩过程中应该更注重毕业设计具体结构的实际制作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在每个细节的学习中增长能力,另一方面也会更有效地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3.答辩考评委员会的组成

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构中,要尝试改革答辩考评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参加毕业答辩的人员除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骨干教师、本专业的专家教授外,还应邀请相关企业的企业家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人员共同参与。这样,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实际社会需要就能实现更好地接轨,校方作为学生的培养方也会因此更多地了解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这一点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也为社会打开了一扇门,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学生和高校教学,也能够增进社会对学院所培养人才的认可度。

二、对毕业设计答辩内容结构进行改革

1.答辩形式的改革

设计答辩一般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设计者首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陈述或者介绍,然后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设计者作出回答,在彼此观点不一致时往往会进行一番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设计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但以往的答辩形式大多是学生先说,评委听完后提问。这是一种静态的答辩,而笔者尝试让每位或者每组毕业生在自己布置的设计作品展位前进行答辩,改静态的答辩为动态的答辩。而答辩评委会成员也能够获得对设计作品更为直观、丰富、全面的感受,可以对设计方案、创作实物、布展情况、设计报告等进行全方位的认识,边观察、边品味、边提问,之后再依据学生的回答做出评定,从而就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水平给出更为综合的评价。

2.答辩内容的变革

篇(9)

作者:刘燕

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工科院校也逐渐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艺术教育在工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1.工科院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工科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投入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公共艺术教育普遍没有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有的工科院校即使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也是简单选取一两门鉴赏类课程,只有在艺术教育检查的时候才会临时整理一些资料应付,以致公共艺术教育在工科院校整体发展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美育至今并没有成为所有学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多数学校来说,美育课程和美育活动仍然徘徊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打游击”。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对“艺术”的偏见。2.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境地尴尬多数工科院校都没有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公共艺术课程多由相关专业教师兼任,少数院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但由于课程没有受到重视,一旦选该课程的人数过少,课程就“被迫”停开,如此公共艺术教育教师也面临着“失业”的尴尬境地。3.公共艺术教育环境不容乐观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需要以一定的硬件设施为基础,但很多工科院校没有专门的艺术课程教室,而且存在教学设备陈旧、教材建设落后等问题。此外,在学校年度教育经费预算中公共艺术教育经费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障。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社团文化建设脱节,导致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受到了限制,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被学生忽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在谈到美术教育的功能时强调:“任何教育学科都应该注重自身教育功能的拓展,尽量增强本学科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如果该学科不具备强大的教育功能,它就不配在‘寸土寸金’的学校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不值得学生花精力和时间去学习。”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教育能否真正在工科院校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工科院校能否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公共艺术教育的战略意义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其能为社会培养适应各行各业的人才,工科院校学科建设最终也需要服从人才发展战略。教育主管部门践职广告设计专业实高教学基地建设研究魏琼靓只有更新教育观念,站在战略高度,才能认识到发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打造成熟、专业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的公共艺术教育需要一支热爱艺术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艺术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根据工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培训现有公共艺术教育人才,设立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第二,引进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熟悉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第三,定期选聘艺术权威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或来校开办讲座。3.优化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式工科院校各学科专业性较强,学生学习生活比较单一,学生艺术方面的知识普遍比较匮乏。有人说:“美育应在‘美’的氛围——轻松的、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美育的特点是,除了具有一般学科的‘认知’规律,更具有艺术学科特有的‘感悟’规律。”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出发,把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教授艺术的基本原理的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效果。如,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资料,通过参观、研讨加深认识,通过实践亲身参与艺术创作。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创作教学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各类艺术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创作美的过程。4.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引导艺术类学生社团发展校园环境是高校进行文化艺术教育的基础,高校要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必须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一般多数高校都会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各项活动,但是笔者认为如果由专业教师引导、组织相对专业的比赛和展览活动,活动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样会带动和影响其他学生提高整体审美水平。此外,高校也可以举办高品位的校园讲座,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动艺术教育发展。曾说:“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④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门集德育、美育于一身的公共学科,在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工科院校应不断发展和创新艺术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将其塑造成具有完美人格的社会“新星”。

篇(10)

武术文化中的武德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既有中国古代先进的伦理道德,又融入了当今先进的意识形态,充分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武德精神中诸如尊师爱友,互助互学,以武会友,讲究信用,见义勇为,不逞强欺弱等品质是中华武术传统道德的体现,把武德作为共同遵循的一种言行、处事之规范信条,把习武者培养成谦恭虚心、修身正心,规范举止的人。因此,在高校中利用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不断地灌输其武德思想,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伦理道德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熏陶,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伦理道德,这样势必也会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使他们形成公正、诚实、仁爱、友爱的良好道德风尚。武术文化中的健身养生思想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协调并进的一类人,而身体又是他们学习工作的本钱。有很多大学生因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身体承受不了紧张的学习生活而夭折,而武术要求身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从而可以起到健身的功能。并且,武术除了具有健身功能以外还具备明德的作用,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和意志品德。坚持武术练习,会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习惯,使他们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面对压力。武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难以生存,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而创新也是武术文化发展的灵魂。武术文化中的创新是通过武术动作的想象,将会使大学生思维力长期处于一种集中状态,从而开发了他们的智力水平,这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另外,在武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势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长期的注意力才能把动作学好,这有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向理性、逻辑方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深度加大,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当代校园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将武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人生目标的确立和知识的学习。武术文化中的哲学理论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武术文化的主要支柱。例如:道家的“道生万物”观;儒家的“爱人”与“知天”;易经中的“阴阳辩证”、“天人合一”等古代经典哲学理论,这些理论的融入使习武者具有虚心谦恭、修身正心,规范举止的态度及操行。因此,将武术文化中的哲学理论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师生、学生之间的人际和谐。另外,武术教学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交流亲密程度和交流频率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够相比的。在学练的过程中,可以使同学们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学习武术的快乐,使同学之间有一个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这无疑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发展提供了内在保证[2]。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武术文化的发展策略

上一篇: 编制工作计划 下一篇: 宪法学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