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活动比赛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2 13:06: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心理活动比赛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心理活动比赛

篇(1)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健康心理 改革对策

一、前言

如今,高校的扩招政策不断深入,学校生源情况更加复杂,一些高校中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比如“川师大砍杀舍友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无一不显示出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大学生潜在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干预,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本文重点研究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健康心理下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的对策

在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已经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正视的重要话题。我认为,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细节,而且当今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如果对他们强行灌输规章制度,很可能引发他们的逆反情绪,有鉴于此,高校要实施柔性管理方式,尊重大学生。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校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掌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我认为,高校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谈心、聊天、微信、QQ等方式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情况,或者安排问题辩论赛,通过学生在比赛中的情况了解大学生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再加上新媒体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情况受到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更是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高校还要将调查结果建立成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为常态、轻微失调、严重病态三种水平,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对症下药,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2、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把握行为问题根源

学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都知道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考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管理者必须全面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原因,了解导致他们出现各种异常行为的因素,再采取措施予以干预和疏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认为,教师要想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原因,首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大学生的各种言行举止,把握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困境。确实,近些年来,高校不断发生各种暴力事件和违法事件,导致高校不再是一个纯洁的“象牙塔”,高校在实施教育管理工作时不仅要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教师在日常管理工作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他们的生活问题、恋爱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等,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愿意对教师敞开心扉,诉说心结。教师不仅要在高校内部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还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多注意交谈技巧,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事实证明,学校管理工作要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3、组织S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舞台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新常态模式中,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慢,但是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正视这种问题,要对学生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未来发展做好铺垫。

我认为,高校的当务之急就是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他们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以健康的心理应对一切挑战。高校可以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安排学生走进企业中进行见习和顶岗实习,使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企业运作,使学生提前感受社会企业的工作氛围,为日后发展奠基。其次,高校在校内也要多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微电影创作、技能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发挥个人才能,释放青春活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再次,高校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义务志愿活动,促使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为他人服务,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使大学生在为他们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进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为发挥个人价值而不断前进。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生源情况更加复杂,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得不承认,现在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提升了,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却不容乐观,大学生自杀、伤害别人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这些都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能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建华,向瑞伦.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杜晓达,吴云志.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3〕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7(03).

〔4〕谢智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实验探索[J].职业教育,2015(02).

篇(2)

步入现代社会, 大学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多, 有学业压力、就业压力, 更重要的是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压力, 以至于出现了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众多心理问题, 因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玩通宵、大量吸烟、喝酒。这些问题虽然在大学生中不是普遍存在的, 而是个别的现象, 但是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以免造成校园普遍现象。所以,积极的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教师要针对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个别教育, 不应抛弃他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首先, 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学生也是学生, 他们也有自己紧张的学习压力, 与多学生不能承受这种学习压力, 以至出现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 不注意听课, 学习效率非常低下。接着,情绪心理障碍。大学生真属于朝气蓬勃的时期, 他们的身心不断发展, 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并且自尊心、好胜心都非常强, 所以会产生跌宕的情绪。再接着, 自我认知障碍。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 大学生的认知有时候会产生一些偏差, 这无疑就会形成自我认知障碍。第一, 自傲。以自我为中心,感觉自己是最好的, 不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 但是会轻而易举的指出别人的缺点, 不屑于向别人学习。第二, 自卑。以他人为中心, 感觉自己是最差的,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第三, 虚荣。爱慕虚荣, 并为了别人的夸赞儿沾沾自喜除了以上这三点,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人际交往的障碍。大学生渴求独立的心理往往会造成他们假象的独立, 希望自己去认识新的朋友, 然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 所以有时会造成人际交往时的困难。

二、高校体育教育包含主要的内容

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锻炼体魄、增强体质的主要教育, 它主要凭借体育知识与技能来进行教育。通过体育教育, 可以满足学生在正常的身体增长中所需要的锻炼,加快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 使身体更好的发展, 同时通过锻炼也可以增加学生大脑竟能的不断成熟, 使学生的大脑能够及时的适应身体的需求, 并且这样也是对学生更如谭王快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扮演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所以体育教师也必须教授学生关于体育的一些知识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学校的体育教育概括的范围更广阔了, 除了校内的体育课程之外, 还必须有课外的一些指导性的锻炼, 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体育教育本着“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的原则对学生们进行教育, 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们高尚的竞技精神, 要有勇敢坚强、不怕失败, 永不放弃的精神, 这样才能使深体育精神共同成长。

三、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体育教育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体育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开展加强智力活动, 同时体育教育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而心理活动能力的提高也促进心理活动的开展与形成。但是, 每一位学生是否能够学有所成, 不仅仅依靠开展心理活动, 同时还要多加注意非智力的方面, 比如: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观念、学习兴趣、自身独立性等。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品格培养和完善

体育教育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 体育技能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 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对自己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 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开阔自己的胸襟与气魄。开展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 在活动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 使学生在今后的无论是多么艰难的道路中都能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积极的走完自己生道路, 不半途而弃

(三)体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追求和创造美

体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 还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发展, 所以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发展。美是大学生比不可少的自身素养之一, 因此要加强体育教育, 以至于能更好的增强自身的美感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影像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

由于智力的因素在教学中起着首要地位的作用, 所以要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智力训练, 大学生的发展已经几近成熟阶段, 但每个人有有所不同, 因此要因人而异, 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智力训练。第二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一定要注意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大学生还处在情绪波动较剧烈的时期, 而且大多数时候不能进行自我控制。所以进行体育教育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这样才能保障他们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二)体育教育中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育教育中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 这两种课都有其一定的教学方发和教学手段。就教学方法而言, 包括: 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师生问答教学法、教师引人教学法等; 就教学手段而言, 包括: 分等级教学以及考试、课下补习等。

篇(3)

(一)结合各专业详细情况制定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的活动方案,将方案下发各专业,为本次宣传周得到校内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拓宽了渠道。 (二)制作并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100余份。

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本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主要包括户外心理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电影赏析等。 (一)5月24日在我校综合楼指定的活动室内,选出一个班级,集体做“天黑请闭眼”这个游戏!(二)5月25 日于晚自习时间带领来那个个班级一起观看了一个关于心理知识的视频。 (三)5月26日我们在综合楼门前为同学们做了心理健康疏导。分小组进行宣传单的发放,同时为同学讲解自己通过活动得到的体会教育,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四)5月27日在我校举办了一场游戏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分组完成游戏内容。在游戏过程中设置了游戏规则,游戏时间,游戏奖励和惩罚。

通过参与活动,大家在学习搜集整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信息时,也进行了一次自我心灵之海的探索活动,潜能得以挖掘,心态更加积极。蒙田说过:“解读心灵的秘密,了解自己,是一切成功的基石。”

篇(4)

在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体育的相关技能,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经济态度,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推动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发展[1]。然而,在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通过本学科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也没有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笔者在下文中,重点就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展开研究。

一、w育俱乐部教学的相关概念

体育俱乐部教学指的是将对学生的体育兴趣与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消除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紧张感,促进学生的自我选择与评价,并能够真正掌握几种能够用于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在该教学模式中,将技能与体能教学融为一体,主动对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养成,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体育,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二、对于发挥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建议

(一)在热身活动中引入心理游戏

首先,可以在传统的身体锻炼中引入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例如,在常见的心理暖身活动中,“大风吹小风吹”的引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舒展身体,做好热身运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认识与了解的机会,提升了课堂气氛;“你追我赶”活动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策划与执行力,能够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滚雪球”游戏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力量。其次,在体育课堂中引入心理游戏[2]。体育活动自身的功能与魅力非常强大,教师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心理活动情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发挥出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式小组学习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传统的讲授型变为分享型教学,学生也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加主动。在新课改下,分组教学可以说是实现教师和学生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在俱乐部体育课堂中,利用异质分组法,通过小组内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才能特征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合作学习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这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形式的突破,推动了体育教学的进程。在分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学生在组内探讨问题时能够自由发言,同学之间激发出情感的共鸣,变以往枯燥无味的动作练习为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伴教育是其最主要的形式,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发言机会平等。通过同学之间的帮助,学生体育学习的信心以及毅力都会显著提升,对于体育活动发挥着导向、动力以及创新功能。通过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的观点可以得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该氛围如果得以保持,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三)知识分享的交流展示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经过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之后,各小组汇集了多位同学的经验及思想,然后通过交流展示环节,使得学生的才华得以发挥与展示,同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集体合作等能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培养其良性竞争的意识。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知识分享交流展示环节,往往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将以往的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现在的小组之间的竞争,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小组竞争中,学生对于失败的恐惧感会大大消除,激发出学生勇于奋斗的精神。

(四)完善的评价激励体系

教学评价中,体育俱乐部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做到注重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壁垒,强调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这也是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一大亮点[3]。由于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运动项目规则的限制,学生能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运动规则已经发展成为学生运动的潜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实施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同时,体育教学中的课堂要求、评价标准等,都能够极大促进学生行为规范意识的养成。

所以,体育俱乐部教学在评价方式中,综合了结果性以及过程性评价,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期末测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日常体育课堂表现的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能锻炼、运动技能掌握等多方面内容。这种评价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篇(5)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指人们对于特定事物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即人们的基本心理活动,如情感、意志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保持同步。因此,只有具备以下几点才能够达到心理健康:第一,对于自身能够给以正确而客观的认识;第二,对人生价值、世界具有正确的观点;第三,对自己的情绪能够有效的控制;第四,与人和谐相处;正因为心理健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处于社会与学校双重环境中,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具有独特性。在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他们都给以过分的溺爱,进而造成当代大学生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于父母。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所以在面对挫折、竞争时没有很好的心态,没有承受能力。

第二,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容易受到影响。虽然在学校中,但是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并不比社会中的简单,大学生同样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以此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但是,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来说,很多人都无法适应,对他人的评价也是以自我标准为主,所以,在人际关系方面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第三,就业压力给心理造成严重的压力。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再也不是原来的包分配,而是采取双向选择的模式,即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互选,这就打破原有的就业观念。要想获得好的工作,就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与专业能力,才能够在人才众多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大大的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良好意志的培养。体育活动都是紧张激烈的,而且又具有竞争性。所以,在体育中,学生总会保持着强烈的情绪变化以及明显的意志考验。因此,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会培养一种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思想作风,同时,体育活动也具有集体性,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精神。此外,竞争性促进大学生在体育互动中保持机智灵活性、锻炼沉稳果断的心智以及谨慎细心的心理素质。

如果大学生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就要参与不同性质的体育项目,因为,不同的体育运动所涉及的心理意志培养是不同的。例如球类运动,无论是单人还是集体的球类运动,参与的学生都要保持着强力的上进心,高度的配合性、灵活性以及集体性,只有勇往直前,不畏强手的意志才能够取得比赛的胜利,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运动,才能全面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体育不仅能给大学生带来坚强的意志品质,强壮的身体,还能塑造开朗、健康的心灵。

第二,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发育。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也是他们身体发展的过程,健康的身体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条件。人脑是人们心理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达到心理健康,就要拥有健康的身体机能,完美的身体条件,特别是健康的大脑即神经系统。通过体育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进而为心理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第三,体育教学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心理情绪是通过身体活动来体现的,大学生的表情,意志等都能够真实地被反映出来,所以,通过大学生的身体活动可以准确的分析出他们是否具有心理障碍。然而,体育运动则可以帮助大学生舒缓紧张的情绪以及生活,将他们的消极情绪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缓解大学生具有的不良心理情绪,使得他们能够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支柱,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第四,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展示。体育教学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相较于课堂教学中的固定的位置,大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尽情的运动,尽兴的游戏,他们直接参与在互动中,有效的促进了思维与身体活动的协调,而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第五,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站在社会的角度,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而是对生产与生活的模拟,因此可以说体育教学实质上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也都是社会的一种渗透。所以,体育可以有效的锻炼人际交往,培养人际关系。个体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得到了人际关系的满足,生活方式的丰富,进而使得自己更能够适应社会。

三、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建议

由于大学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对大学体育教学给以高度重视,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伴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心理素质在学生教育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重,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将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包含在内。让学生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影响以及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同时,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受到波动时候,能够掌握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调整,缓解或者排除心理障碍。

第二,以体育教学现实为基础,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内容与心理调整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能够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并自主的对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状态进行调节。而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极大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实现改革目标。所以,体育教师就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吸取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快乐。

第三,引进专业的心理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有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才能够具备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资格,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不断的加强关于教育、心理等学科的学习,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产生分歧的意见能够给以认可与理解,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平和与宽容的心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

总之,由于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特殊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进行研究,并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对体育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并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优良个性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卫伟:《浅谈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篇(6)

2.高校体育教育包含主要的内容

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锻炼体魄、增强体质的主要教育,它主要凭借体育知识与技能来进行教育。通过体育教育,可以满足学生在正常的身体增长中所需要的锻炼,加快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使身体更好的发展,同时通过锻炼也可以增加学生大脑竟能的不断成熟,使学生的大脑能够及时的适应身体的需求,并且这样也是对学生更如谭王快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扮演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所以体育教师也必须教授学生关于体育的一些知识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学校的体育教育概括的范围更广阔了,除了校内的体育课程之外,还必须有课外的一些指导性的锻炼,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体育教育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们高尚的竞技精神,要有勇敢坚强、不怕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样才能使深体育精神共同成长。

3.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积极作用

3.1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

体育教育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开展加强智力活动,同时体育教育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心理活动能力的提高也促进心理活动的开展与形成。但是,每一位学生是否能够学有所成,不仅仅依靠开展心理活动,同时还要多加注意非智力的方面,比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观念、学习兴趣、自身独立性等。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3.2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品格培养和完善

体育教育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体育技能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对自己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开阔自己的胸襟与气魄。开展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在活动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使学生在今后的无论是多么艰难的道路中都能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积极的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半途而弃。

3.3体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追求和创造美

体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发展,所以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发展。美是大学生比不可少的自身素养之一,因此要加强体育教育,以至于能更好的增强自身的美感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4.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影像

4.1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大学生的心理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由于智力的因素在教学中起着首要地位的作用,所以要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大学生的发展已经几近成熟阶段,但每个人有有所不同,因此要因人而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智力训练。第二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一定要注意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大学生还处在情绪波动较剧烈的时期,而且大多数时候不能进行自我控制。所以进行体育教育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样才能保障他们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篇(7)

大学时代是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同时也是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关键期。在心理断奶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当或无法很好适应,难免会导致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反应,若调节不当,就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急需有效的调节。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压力,例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部一项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率达20.23%。北京某高校对12级新生心理调查表明:8.77%的人经常失眠,5.33%的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26.19%的人承认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只有20.73%的人觉得自己心理方面没有问题。

二、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及表现

1.逆反

大学生的逆反情绪是客观环境和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他是大学生受到群体、社会或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等,对其价值取向不予评价而表现出的不满和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的对抗反应,是其为寻求自立、自我肯定、自我保护而产生的对其产生压榨的外在力量反抗的情绪。

2.抑郁

抑郁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异常情况,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里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情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抑郁的症状包括:自责、悲观厌食、注意力涣散,最常见的反应是情绪低落、遇事缺乏信心、对学习、对生活等兴趣索然,常常逃课,不愿与人交流思想,谈及前途时心情黯淡,对生活没有信心,思维抑制,反应迟缓,上课时精力不集中,常常走神。

3.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异常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大学生自卑情绪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遇事容易过分自责,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大学生自卑心理可以源于很多原因,如刚进入大学适应困难,思想和现实的差距,还有随着学生自我认识的加深,重新评价自己时以偏概全等。

4.自负

自负刚好是与自卑相反的一种心理,它表现为过度的自我肯定,常常表现为无视他人、唯我独尊等。自负情绪主要表现在言行上,对于别人的行为总爱吹毛求疵,多度评价自我,自我意识膨胀,目中无人。长此以往,在人交往中就会遇到诸多不便,形成恶性循环,自负情绪通常会在那些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好、个人经历较多构成某方面能力较强的大学生中产生,也有一些是因为盲目的自我评价过高产生的。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自负情绪会主张以自我为中心处事方式,从而破坏人际关系。

5.冲动

冲动是一种强烈的,不顾后果的心理体验,极易导致震怒或者行为失常,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的严格约束,缺乏社会经验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易出现冲动情绪,大学生在外界刺激下最容易冲动,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体验,这说明大学生富有激情,同时也表明大学生的情绪容易失去控制,一些大学生参与打架斗殴事件大多是因小事引起的,大部分同学对体育比赛的胜负表现的非常狂热,这些都是由于大学生的头脑还不够冷静,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还不能很好的约束自我,容易感情用事所致。

6.焦虑

焦虑是指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时所感受到的过度紧张或担忧,是大学生面临的最为苦恼的心理情况之一。有焦虑情况的同学往往会出现粗心害怕、心神不定。甚至会出现失眠多梦、头昏脑涨等反应,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焦虑主要表现为适应性焦虑、考试焦虑、选择焦虑等。

适应性焦虑主要表现在一年级学生的身上,刚进入大学,宽松自由的环境,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和远离家乡的孤独都易引起学生的情绪焦虑。

考试焦虑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平时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但又对于学习成绩有较高期待的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

选择性焦虑也是大学生心里异常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主要是来自学生对于自身未来的不确定性,面对很多机会和大量信息而产生的迷茫,只是他们无法出于明确做出选择,进而产生焦虑心理。

三、造成大学生心里异常的成因分析

引起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遗传因素

主要是指在妊娠过程中父母将全部遗传基因转移给下一代,其中包括正常的遗传基因,也包括父母异常心理反应,大量研究表明,在精神疾病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再如部分男大学生因遗传原因造成过多拥有女性特征,或女大学生发育不良等都会造成其情绪低落,表现出自卑心理和神经症的症状,甚至会因同学的不良看法而产生行为。

2.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素质性因素和诱发性因素。素质性因素又包括结构因素和生理因素。结构因素,如身体重量、比例和外表特征等,如果严重偏离常态都可能对心理的正常与否产生重大影响。生理因素,如内分泌活性过强或不足,自主反应性过量或缺乏、体质缺陷等,都可能引起变态行为。诱发性因素是指对身体有害的毒物和生物系剥夺。大学生在学生生活中如果接触这些因素,都会对个体身体和心理产生结构性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异常。

3.心理因素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选择目标或决定方向时,常常会因为外界事物的作用而产生动机冲突,如或为全面考虑,或为结果着想,或为自己利益,或顾忌他人看法,或考虑父母期望,或实现自我梦想,都会使大学生左右为难或举棋不定,最终导致目标实现受阻,产生挫折和焦虑心理,并沉淀心理,久而久之引起种种异常心理。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体行为所受到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影响,这些影响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使其产生人格缺陷和行为紊乱,这里分析的便是这种压力境遇。

(1)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作用是极大的,也是深远的。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个体幼时的生活经验和亲子之间的关系,对人的形成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家庭的育儿方式,包括父母对儿童行为的过分放任或溺爱;父母关系,包括争吵、分居、离婚等,家庭成员,包括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情绪的反复无常、前后矛盾、行为障碍或行为;以及家庭经济拮据、缺少地位、声誉低等都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2)教育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在我国各级教育过程中,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尤其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重的学习竞争和严格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从而出现焦虑反应,胜者可能产生自傲自负,负者可能产生自怜或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异常心理。

(3)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心理失调者或心理异常者,其原因深植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之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城乡文化差异的加大,敌对势力的颠覆宣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网络文化的诱导,都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压力,其行为模式也会在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和模仿中固定下来,从而导致异常心理的产生。包括正常的遗传基因,也包括父母异常心理反应,大量研究表明,在精神疾病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大学生心理异常的防治对策

首先,加强新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既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又可以把学生中暴露出来的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一是努力构建和完善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二是把心理教育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三是建立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标准。

第二,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一是全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干,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二是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等工作人员协调结合起来。三是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作用,利用校园报刊、广播、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第三,注重培育人文精神,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较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陶冶人的情操。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校园内自然环境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功能,注重校园景观建设中自然和人文的有机结合,努力建设多元化和个性化共存的校园环境。二是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知识讲座,净化思想,洗涤心灵:通过文体比赛、科技比赛和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竞争意识、科学意识和协作能力。三是积极推进优良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形成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能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促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健康,从而更好地面对竞争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韩璎、李思思 【大学生常见情绪障碍和调节】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5.

篇(8)

Abstract:Thearticlemainlythepsychologicallyhealthyeducationquestionwhichdevelopedtothesportsteachingaspecthascarriedonthediscussion,onthepresentuniversitystudent''''spsychologicalcondition,elaboratedtheuniversitysportsteachingtothestudentpsychologyeducation''''sspecialfunction,andproposedraisedthestudenthealthypsychologyinthesportsteachingthemethodandtheway.

keyword:Universitysportsteaching;Psychologicallyhealthy;Functionandway

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一、心理健康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2006年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之际,浙江理工大学信息电子学院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开展了一次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随机调查,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在广东高校中,如果算上郁闷、焦虑等轻微症状则高达40%。如此惊人的数字提醒人们,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不容忽视,心理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根据高校体育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教育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

高校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及各类竞赛等,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及心理负荷,人际交往频繁,使学生在生理健康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一)调控情感情绪,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作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普遍体会到,打打球、跑跑步、练练拳等,会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

(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发展

学校体育通过教学和各项体育竞赛等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使他们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些都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

(四)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运动可发展认知能力,减少认知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一)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同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应具备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精简竞技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要把学生的“身”、“心”统一到体育课上来,从而使体育课能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教学中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因此,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的肌肉及体力均在逐年增长,骨骼尚在发育之中,因此,对学生要开展多种项目练习,运动量逐渐增大,避免对身体造成大的生理负担。青少年男、女生在体力、生理特点上有显著差异。因此,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及进度的安排都应分别对待。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采用教学竞赛、教学评比、活动性游戏及音乐伴奏等教学形式,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有意识地加大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我们还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在快速跑游戏中,教师不分组、不定项目,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确定比赛内容和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比赛的内容和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树立体育教师身心健康的新形象

新型的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和认识,在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鼓励其在教学中进行各种积极尝试,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四、结论和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高校体育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1.学生健康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学校体育不仅在健身方面,更在健心方面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2.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心态,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治疗。

3.建议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标准与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检测和评量。

【参考文献】

[1]王启明,等.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篇(9)

一、活动主题

“塑造自己 发掘心灵的秘密”

二、活动时间

2012年 5 月 1日—— 5 月 31 日

三、主办单位

体育学院

四、承办单位

体育学院心理健康权益部

五、活动对象

体院全体学生(主要针对11级、10级、09级同学)

六、活动内容

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心理趣味游戏、心理健康 知识的竞赛(问卷的形式)

七、活动宣传方式

1、横幅:两条横幅挂于教学楼前。

2、海报:以心理健康活动月主题出海报。

3、操场宣传栏:以宣传心理活动月活动为中心做喷绘。

4、我手携我心:将本学期每期宣传报粘贴到宣传栏。

八、活动安排

1、主题签名活动

活动时间: 5 月 6日—— 5月7 日

活动地点:电信路口

活动形式:制作一条“塑造自己 发掘心灵的秘密”的横幅,请其他学生参与签名,积极响应本次健康月活动。

2、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活动形式: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学生学会增强自信心的方法,提高全校学生心理素质,各班开展以“塑造自己 发掘心灵的秘密”或者学校心理健康主题为主题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活动。

3、心理趣味游戏

活动地点新田径场

活动形式:以游戏的方式进行。

4、心理健康知识的竞赛(问卷的形式)

活动时间:2012年 5 月 19 日

活动背景: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普及化程度,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促进我院德育的整体构建。经研究决定,在我院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

活动目的:引导广大同学积极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丰富校园生活,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同学们的相互关怀与支持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使同学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竞赛规则:

初赛阶段:每班指派八名选手参加选拔考试,根据每班八名选手的平均成绩决定取分数较高的前六个班进入决赛。

决赛阶段:每班指派三名选手代表班进行比赛。基础分100分。比赛试题分三阶段作答。

必答题阶段:此阶段大屏幕上会显示出题目,选手三人一组把答案写在答题板上,时间到后双手向外举起题板。答对加10分,答错减10分。

抢答题阶段:此阶段大屏幕上会显示出题目,主持人宣告“开始抢答”(抢答阶段:先弄破气球者抢答成功)。抢到题目后答对加10分,答错减10分,若不按规则抢答,例如:超前抢答,即减10分。

最后,在竞赛结束时我们将决出第一名一个,第二名两个,第三名三个。(奖励细则:第一名的每位参赛选手获得价值40元得奖品,第二名的每位参赛选手获得价值25元的奖品,第三名的每位参赛选手获得价值15元的奖品,)

五、经费预算

支 出 项目

金额(元)

计 算 根 据 及 理 由

备注

横幅两条

96

气球、

20

2包(单价10元)

奖品

405

120+150+135

50

20+30

服装

200

20*10

合 计

篇(10)

1.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从大多数的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属于青年中期,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如辨证思维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完善、同伴群体的形成、价值体系的稳定等,但作为一个群体,大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独特性。

(一)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在未入校之前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跨入校门之后全新的世界、人际关系、教学模式等往往会造成他们心理上很大的波动,随着时间推移,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班级的干部是佼佼者,可是进入大学后又是从同一起跑线上重新比赛,这种优势的瞬间缺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紧迫感同时也有较大的心理落差;一部分独生子女会表现出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于是很多学生会从一开始的好奇新鲜转为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同时这些学生在离开父母视野之后,会迅速的独立起来,班级寝室的氛围会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较大影响,他们的心理在这个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所以应该加强引导,注意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掌握大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四年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大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里有这样的话: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二年级的学生基本可以进入大学生的角色,此时的他们熟悉了大学生活的节奏方向,表现的比一年级成熟很多,心理上也趋于稳定,由于距离考研就业还有一段时间,外界的刺激不强烈,更多自我的东西便得以表现。一些学生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开始拼搏奋斗设计自己的专业方向不断靠近学业目标,而另一些没有良好规划的学生则继续虚度光阴。同时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起来,校园活动多以二年级参加为主,他们在组织中增长才干,在活动中学会快乐。另一方面学生中的恋爱人数明显增多,经过一年的相处,社会文化的感染,很多学生开始了感情的体验,而这个时候往往是不成熟不稳定的。

(三)大三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年级已是大学学程过半,进入学习专业知识的阶段。学生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渐有成人感,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未来,心理更进一步的成熟了,绝大多数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其中有部分是由于前两年没有好好学习而产生负罪感开始积极学习的学生。他们开始关心个人前途,关心国家形势,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确了自己的好恶,喜欢摆事实,讲道理、生动活泼的形势政策教育,反感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的东西。逐步去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人生,意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但又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和阅历,往往在这一过程中迷惘苦恼。

(四)大四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活即将告一段落,此时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经过四年的学习历练已较为成熟稳定,做好了面对现实步入社会的准备。但这一年也是他们心里活动最复杂最不平静的一年。临近毕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考研、就业会让学生感到压力明显增大,很多学生会发出“如果让我重新来过这四年,一定学的比现在好多了”的感慨,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或高或低,缺乏一定的自我判断力,很多时候不能坦然面对问题,对于找工作考研重新出现高中阶段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心理,“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有学生在这个时候对前途过度焦虑和不安,产生了就业焦虑症,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另一个明显表现则是面对分别,学生们大多是依依不舍的,回顾四年的大学生活酸甜苦辣,学生在这个时候会表现的失落黯淡抑郁。对于爱情一部分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分手的说法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基于成熟的心理所建立的稳定的感情。

二、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模式的构建

(一)发挥课堂的重要作用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学向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学的知识,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为常用的方法。教学是教育的首要方法,心理学也不例外。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部分,也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以课程开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向学生传授心理保健知识、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讲座,如缓解考试压力的、介绍就业面试技巧的、恋爱相关心理辅导的等。

上一篇: 旅游安全论文 下一篇: 互联网农业营销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