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4 01:28: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管理与制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制度创业的含义
制度创业一般指某些学士、组织团体或者个人,发现目前制度落后的情况下,有机会研究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新制度的可能性。当研制出这个新制度后,通过分析验证、获取集体的帮助,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由于新制度可以得到高利益、高价值;再加之新兴场域里的创业机会多的因素,制度创业者就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4]。
(二)组织场域的含义
组织场域在制度创业里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组织场域里面最关键,影响力的一个因素,两者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组织场域分为成熟场域和新兴场域两种,它的组织结构受到一些类似的原因的干扰,可以找出适合发展需要的新制度[6]。
二、组织场域的内、外部探讨
(一)场域外部
人们往往认为最大限度的谋求个人利益是制度创业动因中最大的表现,殊不知场域和制度创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它直接关系着制度创业。制度创业的理论研究是组织场域外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主要是对环境压力的好处进行了着重强调,制度创业的动因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就包含了技术的创新与政治等方面的危机,当前,人们并没有结束研究和讨论环境压力的作用方面的话题,不重视制度创业者的主观性、积极性以及能动性,却太过于看重环境压力的潜在性作用,这就很难解释清楚嵌入能动性的这一原理。久而久之,就不得不让人们觉得不可信,而受到人们的猜疑[3]。
(二)场域内部
在制度创业过程中,这些名叫Rao,jean、Gond和Leca的人对场域内部进行了研究,却发现它在与外部相比之下更符合制度创业的要求,后来就着重对场域为主要单位进行了研究及分析,发现与制度创业有密切关系的场域内部不仅能够缓解制度创业的文人学士与环境压力之间的主观能动性及积极性,而且比场域外部相比更符合嵌入能动性这一原理。
(三)成熟场域与新兴场域
组织场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成熟场域,另一种是新兴场域,这两种虽然都是组织场域的类型,但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功能,最主要的差异就在结构化程度的高低方面,成熟场域的结构化程度比新兴场域的相对偏高一些,但是有文人学士研究结果证明在创业制度方面新兴场域却比成熟场域要高一点,后来却被有个叫Beckert的人研究分析认为成熟场域却比新兴场域要高一点,最后有个叫Dorado的人对这两种已经产生分歧的见解做了一个总结分析,认为组织场域里的新兴场域比成熟场域产生创业行为的机会更大[1]。
三、创业的过程程序分析
制度创业的主要任务是要让倡导出来的新的盈利主张得到众人的认同,可是仅凭个人的利益是办不到的,这就需要依附团队以及组织的力量来实现他们的制度创业的最终目标,但是制度创业受到来自多方面制约和影响,成熟场域和新兴场域就是与制度创业息息相关的两个因素,学者们着重研究分析了制度创业中的成熟场域与新兴场域,结果证明要完善制度创业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和过程,因为两种场域都相互的影响着制度创业。
(一)成熟场域
成熟场域的研究过程非常复杂,因为视觉的不同使得成熟场域出现了不同的模型,分为四周(边缘)场域位置模型以及中心场域位置模型,首先在四周场域位置模型里面,由于行动主体在四周场域模型中总是得不到重视,在目前的制度下,行动主体与四周场域模型总是矛盾关系,以至于行动主体不适合现在的制度的发展,那么新的制度推广后,制度创业的人们就应该把它付诸实践,在弄清楚目前的制度创业的所需资源的同时,要结合目前的制度的资源来推进新的制度的顺利推广且完成,以前的行动主体与四周场域位置模型矛盾,那么就要费尽心思的去研究现行制度的四周场域行动主体,并结合与之相关的参与者,将他们集合成为一个组织或集体。把这些所有方法结合起来让制度创业的新制度有摧不到的地位,并有效的将制度创业推向合法化。其次在中心场域位置模型里面的精英组织在中心场域位置,连接着桥接处与错位处,它能够发现行动主题是否符合现在的制度,能够辨别出行动主题与四周场域管理制度是出于矛盾状态还是和谐状态,倘若行动主体与四周场域管理制度呈现对立矛盾的局面,将会让精英组织发生变化,会让相关的参与者去全部行动,将不适合的制度推到。
(二)新兴场域
研究分析表明,新兴制度是一个从没有到有的阶段,它们通过与其相关的人处好关系,建立起一个团队和组织,以此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并结合这些相关的利益者们一起来巩固和推进新制度的发展,已确保它的地位和实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集体和组织的重要性,结盟不仅有利于它们的利益,而且可以推进新制度的实施和发展,但不能忘的是新兴场域有着较低的结构化层次,因此推广出一种行动主体与四周场域位置模型相协调的新制度是新兴场域完成制度创业最主要的任务[2]。
四、促进制度创业的措施
(一)分析层次方面的扩展
目前大多数文人学士都比较偏少于对个人制度创业方面的研究,与此同时,组织场域以及层次却占优势,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其实,个人在制度创业的过程中与组织场域等发挥着同等的效力,俗话说的好“一个巴掌拍不响,十个巴掌震动天',不要轻视个人制度的力量,要想更好的完成制度创业,不是只靠组织场域及层次就可以的,只有把两个都集合起来,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然后发挥整体效应才能让制度创业进一步完善,与之相反,倘若忽视个人组织的作用,那么制度创业将失去一个坚实的后盾[7]。
(二)开拓创新,改变陈旧
单一的实例以及理论研究在深入发展的制度创业中已经不能够在立足在中心位置了,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制度创业就需要新的理论研究来适应它的发展以至于走向成熟,为了制度创业能够更好的成长,以前单调的案例不仅要改为跨案例进行比较的研究,而且还需要定量研究,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利用具有探索性研究功能和以及验明探索性研究的能力,又可以把与制度创业的人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为制度创业开辟了道路[5]。
(三)编制完善制度创业的策略
策略是所有事情都会涉及到的问题,是事物的核心问题,但是策略也分多种策略,而不是坚持某一种策略不肯放,不同的策略会有不同的效果,不要认为某一种策略常见、常用,就一味强调这种策略却不在意其它策略发挥的作用,制度创业过程中,阶段不同,所需要解决事情的策略也不相同,因为现在的制度策略不包含新的思想理念,制度创业呈现出杂乱不堪的景象,面对这种情况,在以后的制定和完善制度创业时应该依据不同的制度创业所表现出来的类型来规划适应它发展的策略。
(四)能忽视的新兴场域
2. 制订菜单和领用物品计划,食堂厨工实行厨师值班轮流制
3. 就餐,就餐期间食堂内部事务统一由食堂管理员进行协调。负责打菜的职工要固定窗口
4. 餐后清洗、清理与打扫食堂卫生,餐后厨工对餐桌、厨具、餐具进行清洗,并分类,对剩余饭菜进行适当处理
二、食堂工作制度
1. 按时上、下班,坚守工作岗位,服从管理员安排,遇事要请假
2.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各种厨具、餐具要固定放置,使用完毕后及时放回原处,各种物品不随处乱放
3. 做好食堂卫生工作。工作期间必须穿工作服,注意做好食品卫生,餐具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工作,如有咳嗽、发烧等症状,应请假,离开厨房
4. 食堂工作人员既要分工明确,要团结协作,工作期间不争吵,不打闹
三、食堂卫生制度
(一)食品卫生
1. 不购买不新鲜食品,不购买及使用腐烂变质的食物,以及其他异常食物
2. 要做到生品与成品、熟品相隔离,成品与半成品相隔离,食品与杂物相隔离。冷藏时要做到荤腥类食品与其他食品相隔离
3. 食物制作及销售过程中要注意防蝇、防灰尘,以避免杂物混入食品
4. 隔餐食物如可食用,必须经过回锅加热
(二)餐具、厨具卫生
1. 刀、菜墩、桶、盆等厨具要每餐清洗,保持厨具的干净卫生
2. 厨具和餐具要固定摆好。
(三)环境卫生
1. 要经常性打扫和清洗食堂地面,做到地面无杂物和积水
2. 储藏室要保持干净、干燥和通风,储藏间不得存放其他杂物及个人物件,物品存放要离地,隔墙,分类
3. 对食堂周围的阴沟、角落、潲水桶,垃圾堆要经常性清理,预防细菌感染食物 对食堂的排污沟要及时清理
4. 对存放厨具,餐具的各个角落要注意清洁。
5. 不得在食品加工期间及销售食品前抽烟,不正对食品咳嗽、打喷嚏,不随处吐痰
四、监督与管理
食物原料清洗不干净,责任人:清洗职工,管理员;
食品腐烂变质,责任人:采购员或保管员,加工人员,厨师
食堂管理实行“主管负责制”,即由食堂主管对本食堂饭菜质量、卫生状况、就餐环境、员工配备等全面负责,并对发生的问题承担相应责任。
食堂采购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适宜,合理安排好每天的用餐量,不造成菜肴变质、浪费或者份量不够。
食堂用膳一天三餐,式样品种要变化多样,每天蔬菜、鱼肉、瓜果必须新鲜、洁净,无污染、无变质、无发霉,过夜变质食物严禁使用。
烹调菜肴时,肉鱼豆类菜肴做到烧熟煮透,隔餐菜应回锅烧透。食物不油腻,味精等尽量降低使用量。
厨房操作间内的设备、设施与用具等应实行“定置管理”,做到摆放整齐有序,无油腻、无灰尘、无蜘蛛网,地面做到无污水、无杂物。
餐厅要清洁、卫生、通风,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定期开展消灭蚊子、苍蝇工作,应采用防蝇门帘、纱窗、电子灭蝇器、灭蝇纸、灭蝇拍、定时喷撒药剂、实行垃圾袋装等各种防护措施,将餐厅蝇蚊污染减低到最低限度,做到无苍蝇、无蟑螂、无飞虫叮咬。
桌椅表面无油渍、摆放整齐,经常清洗;地面每天清扫一次,每周大扫除一次,每月大检查一次,保持清洁,玻璃门窗干净,地面干净、无烟蒂。
餐具使用后要清洗干净,不能有洗涤用品残留,每天消毒二次,未经消毒不得使用;消毒后的餐具必须贮存在餐具专用保洁柜中备用,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具应分开存放,并有明显标志。
食堂工作人员要待领导、职工全部用餐完毕,清理好桌面,打扫好卫生后方可离开。
食堂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定期身体检查。
烹调加工管理制度
1 厨房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头发应梳理整齐,并置于帽内,并将手洗净。
2 厨房工作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不得在加工场所内吸烟。
3 加工时必须认真检查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有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使用。
4 备有足够的工具和容器。标志明显,防止等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
5 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中心温度不低于 70 ℃ 。加工后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6 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 2 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 60 ℃或低于 10 ℃ 的条件下存放,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必须充分加热后方可食用。
7 食品添加剂应当按照国家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的使用。
8 存放烹调用调味品、食用具专柜分别存放,柜内卫生状况良好。
面食制作管理制度
1 面粉采购渠道正规,防止掺假及禁止使用的漂白剂。
2 搅拌机及面条机必须使用食用油作剂。
3 搅拌机及面条机使用后必须洗净。
4 原料堆放必须离地隔墙。
5 制作需用肉制品经兽医卫生部门检疫检验合格的
6 制作需用蔬菜类必须安全 ( 无农药残留 )
7 馄饨、包子等馅,当天加工,防止变质。
8 操作人员要有健康证上岗,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配餐管理制度
1 配餐间必须专人负责。操作人员经更衣、洗手消毒、穿好工作衣、戴好帽子口罩后,方可进入配餐间。
2 配餐间必须设有洗手、消毒、及更衣设施。
3 配餐间要有紫外线空气消毒装置 。
4 配餐间内容器、用具、抹布等必须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
5 配餐间室温不得高于 25 ℃ 。
加工管理制度
1 要设置固定,相对独立加工区域。
2 必须认真检查待加工的原料,质量新鲜,否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异常的食品。
3 肉类要检查有无检验合格证明。
4 粗加工必须要有充足水源,设备和容器,下水道必须保持畅通、洁净。
5 各种食品原料必须洗净。蔬菜应当与肉类、水产品类分池清洗并按池用途分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当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
6 蔬菜在使用前 2 至 3 小时,必须浸泡,并洗净。
7 清洗后食品应当分类、分架、隔墙、隔地存放。
消防工作制度
1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 做到自查安全、自除隐患、自负责任。
3 让员工做到会使用灭火器和会报警 “ 119
4 一定保障安全通道畅通。
5 做好应急照明灯和应急标志的使用。
6 每人要做到落实消防安全。
7.所有用于消防的通道严禁摆放任何障碍物
8.严禁在厨房抽烟
9.随时清理炉具上的油污和积垢
10.严禁用火时人员离岗
11.严禁在煮液体时盛装过量
12.严禁强行使用未修复的炉具。
一、建立入库、出库食品登记制度,按入库时间先后分类存放,做到先进先出,以免贮存时间过长而生虫、发霉。
二、各类食品要分开存放,并有明显标识。
三、存放的食品应与墙壁、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
四、建立库存食品定期检查制度,定期检验库存食品,掌握所贮存食品的保质期。
五、定期打扫库房,整理物品,保持库房整洁。
六、食品贮存库内不得存放农药等有毒有害物品。
七、及时处理掉不能继续使用的食品或腐败变质的食品和有异味的食品。
一、严格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离岗。
二、严格开关门制度,对外来进出人员,严加控制,并做好登记手续。
三、严禁买卖人员随意进出,并在校内大声叫喊,并管理好门前相应设施。
1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即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相结合的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坚持民主办学,依法治校,使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在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成功,学校发展。学校要有序、高效地运转,还要有一套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学校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学校管理的核心都是人,教师们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合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注重管理的人性化,并将原有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整理、完善,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效益。尊重教职工的知情权,提高了管理的透明度。
2 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结合,激励、吸引教师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的调查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一般仅需发挥20% 30%的能力,即只保证不被解雇;如果得到充分的激励后,职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 90%。可见强化对教师“情感关怀”的激励功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情感关怀”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会因为情感的相融而引必发交往中的认同,学校领导的意图就易于被教师接受和执行。“情感关怀”能提高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增加教职工对学校管理工作的信任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激励是指管理者通过自己有意识的活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达到预期工作目标的管理方法:
①运用成就理论,激发向上意志潜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取得成绩,获得社会的承认或他人的认可。
②运用期望理论,进行目标激励,确立的目标对个体越有意义,越能满足个体需要,实现的可能性也越大,对个人的激励作用也越大。
③运用强化理论,激发活力,强化的办法是通过肯定和奖励,如赞许、奖赏、晋升等刺激行为的重复出现,保持和加强某种有利的行为,其目的是提高效率。
对教师要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
①人格魅力,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②信任、尊重、理解、激励教师,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对尊重的需要,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高于对金钱的追求。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精神上的鼓励,事业上的成功;最大的苦恼是精神上的创伤,能力上的受压抑。
3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过去的德育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德育的效果与德育工作者付出的劳动相比,显得越来越不相称。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从中学生心理教育入手,开展“中学心理教育实验研究”开设初中心理教育必选课、举办专题心理讲座、开展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咨询、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结合德育工作开展心理教育;我们充分发掘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行为,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过重的心理和学习负担,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1 “三理”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以其教育的针对性、内容的广泛性、方法的多样性、形式的灵活性、学生的主体性、知行的一致性等为特征,具有良好的实效性。
3.2 “三教”整合,构建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圈。三教“整合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这是“三教”整合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4 正确处理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关系
4.1 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就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它是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坚持以制度管理为基础的原则,是一个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必须首先重视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
4.2 情感管理促进教师自觉接受制度管理。情感管理是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自觉实施人本化、民主化的制度管理,使制度管理更合理,更有效。情感管理的基本模式就是接触、倾听、尊重、关心。一个好的学校管理者绝不会在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之间划上一道鸿沟。
参考文献
学校管理中的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从区别而言,首先它们是管理学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从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制度管理为主要手段)到人本管理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进步,是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思想增强的具体表现,是以物质财富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这是区别之一。
第二个区别是管理的人性假设不同。制度管理(科学管理时期的主要管理手段)是以“经济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而人本管理则是以“社会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经济人”假设只看到人性的消极、自私的一面,而“社会人”假设则注重人性积极的方面。学校中的制度管理也是一样,尤其是私立学校,怎样给教师确立人性假设,或者说确立什么样的人性假设理念,是科学管理还是人本管理的主要区别。如果学校管理中只注重强调制度管理,不重视人的合理需求和平等意识,那就如“科学管理”一样,是以物质管理为中心,管理者只注重办学效益和经济收入,把教师当成工具使用。而人本管理则是人为管理的核心,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和有利于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第三点区别是人本管理的处延大于制度管理。现代的制度管理能体现人本管理的一些内容,但不能体现人本管理的全部。比如人际关系和感情投入,无法完全体现在制度管理之中。
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首先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它统帅制约着制度管理。也就是说不同的管理理念有不同的人性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的管理理念,有着不同的制度管理。比如同样是人事管理,“经济人”假设人事管理则主要是计算工时,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进人、管人、出人。而人本管理的人事管理,则要考虑个人兴趣、爱好、适应性和个人的发展,并视其为学校的财富,充满人性化的特点。
其次,制度管理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人本管理下的制度管理更注重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更注重管理的教育职能。
在现代学校管理实践中,应以制度管理为主,人文管理为辅,两者长短互补、相辅相成。制度管理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在学校管理中的体现,是一种“刚性管理”,必须建立权变管理机制与之相适应。它必须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如果把人本管理称为“柔性管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则是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才能产生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37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063- 02
在执行内控制度时,部分企业把内控制度与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人为隔离开来,分别运行控制,形成了两套控制管理程序和方法,甚至出现两者相互矛盾的情况,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不利于企业统一规范管理。因此,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兼顾两者的目标、程序和方法,使内控制度成为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实现两者的融合统一,形成规范经营管理的强大合力。
1 内控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内涵比较
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为经营管理合规合法、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实施内部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及不法行为,有利于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保证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真实、可靠,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2 内控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区别
2.1 适用范围不同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一切管理规定、流程、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职能分工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上级制度规定的总称,是对企业所有经营行为和社会责任的普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分上下层次,也分专业类别,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例如一个中等规模的石化企业,光公司的管理规章制度就有8 300多个,内容超过百万字,可见规章制度涵盖的范围和幅度非常庞大,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必要软环境。而内控制度适用的范围相对较小,一般限于大中型企业。初始的内控制度主要是控制与会计信息关联的一些业务流程,现在范围在生产、安全、人力资源方向发展,但与企业管理制度控制管理的范围比,内控的范围仅是其中与业务流程相关的一部分,范围相对较小。
2.2 侧重面不同
内控制度的概念是企业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对企业相关制度提出的特殊要求,侧重点在于与财务会计管理相关的管理要求。而企业管理制度是为了生产经营发展需要而逐步健全完善起来的,不仅限于财务管理,也包括生产、销售、安全等各条块制度,并涵盖企业不同管理级次的制度、办法和规程等,调控的范围是整个企业纵横交织的全局经营行为。
3 内控制度自身的局限性
3.1 内控制度的主要依据来源于企业管理制度
失去了企业基本制度,内控制度就成了无源之水,或者需要完善更庞大的制度体系才能达到控制要求。内控制度的关键控制点都是依据某项企业管理制度,每一项内控制度的业务流程均附有所依据的制度目录。内控制度是对企业业务流程和制度再造,是按照业务流程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对相关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串联,对重要职责权限进行汇总。
3.2 内控制度对执行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如果内部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很好执行,或者内部人员串通作弊、蓄意营私舞弊,将会导致内控制度失去应有的效能。
4 如何使内控制度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
4.1 选择高风险领域强化制度建设
企业的经营风险来源于市场、决策、经营、控制和法律环境等方面。企业应通过各类风险评估,选择风险较高、发生概率大的流程和环节,重点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的企业规章制度防范风险发生。
4.2 提高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修订工作针对性
在企业修订管理制度时,应借鉴内控制度的严谨性、程序性、系统性优点,对于运行程序性制度,参照内控流程格式进行修订。笔者公司在修订管理制度时,参照内控制度,按照统一格式,制定各经济业务流程矩阵,使企业管理制度与内控制度在形式和要求上趋于一致。对于非程序性配套制度,制定各类制度的标准格式模板,统一制度名称规范、内容规范、格式条文规范等,使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矩阵、适用的法规依据3部分相互配合,组成制度体系,达到企业制度建设规范化的目的。
在修订企业管理制度过程中,还要积极吸取内控制度强化风险控制、经济业务与事项的信息沟通、检查评价、岗位分离与权限控制等好的做法,使企业管理制度完全适应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需要,完全满足内控制度的5项目标和其他管理要求,保证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完整、目标明确、执行有力、控制有效、检查有度、考核到位。
在修订内控制度时,要充分依据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规定,既要避免与企业管理制度冲突,又要避免增加实施和控制成本。
5 结 论
强化内控制度是近年来世界性经营风险加大、社会诚信危机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强调内控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内控制度毕竟只是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内控制度作为一个独立的制度体系,难免会增加制度执行的重叠、冲突与协调成本,这与执行内控制度的成本效益等5项原则不相吻合。通过优化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吸收内控制度的管理优点,完全可以满足内控5项控制目标的需要。因此,在修订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将内控制度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中去,集中企业制度管理部门的精力,去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是防范日益增大的生产经营风险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需求。
在我国社会组织广泛发展的背后,有着政治、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促发原因。通过对各种社会组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特点。同时,现行的管理制度在应对社会组织大量出现时存在诸多缺失。对此,需要从理念与制度两方面着手改革现行的管理制度,形成社会组织良性发展与国家有力监管的新模式。
一、社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基本途径
为现代社会管理提供一定的整合平台与管理途径,是保障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中,社会组织面临法律体系薄弱、监管体制落后、社会支持不够、缺乏活动资金等问题,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健全法律体系、改革管理体制与模式、丰富扶持政策、拓展资金渠道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方法,以促进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的科学发展。适应新形势,亟需加强社会管理模式创新,而社会组织模式建设创新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要从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法制创新以及工作举措创新着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建设模式创新的发展之路。大多数社会组织将自身的功能限制在文化、健身与娱乐等领域和本社区范围内,其组织化协调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解决社会组织功能封闭问题,拓展社会组织功能,需要建构组织化协调机制。在外部环境上,要营造公共领域创造出有效连接社会与政府的方式。在内在动力上,需要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背景下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管理模式的创新问题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冲破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社会工作管理格局,全新塑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工作管理新模式。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激发公共意识、扩大社会参与,加强政府与公众沟通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成为社会管理新格局中的多元主体之一。因此,政府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社会组织登记制度的创新、拓宽社会组织筹资渠道,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角色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大服务”逐渐成为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与此同时,社会力量的成长也推动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从国家主导型向国家与社会合作型转变,社会治理不再是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进行,而是不断转向由非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参与进来的合作治理模式,社会治理不再是政府独揽,而是不断转向与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合作共赢。目前通过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立监督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分级管理、分类负责的模式。
三、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背景下管理体制创新问题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对于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而言,增强其自主性、独立性是关键。注重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重点培育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营造社会组织发展良好环境。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涉外活动和网上社会组织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及违法活动,保障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传统的重登记、轻管理的行政监管体制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针对由此导致的社会组织活力不够、政社不分,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改革了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四、逐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新模式的创新发展
对于任何行业的企业来讲,设立统计部门是相当有必要的。假如,企业内部考虑到经费、内部框架的构成等问题,不能设立独立的统计部门的,从长远角度出发,企业内部应该设立一个综合统计岗位,通过人员设定,规范只能限制,确保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对于综合统计部门或者是统计岗位而言,应具备以下几点职能:首先,制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信息送报规范。从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管理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市场、竞争企业、政府部门等与企业相关的要素,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统计规范,以便各部门及时有效地统计数据并报送给上级管理机构。其次,明确部门统计责任。统计部门要对数据进行搜集、审查、分析、汇总,并提供统计信息报告。第一,对于各部门上报的信息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进行严格审查,最终给予详细完善的可实施报告;第二,搜集本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信息;第三,搜集汇总行业竞争者和市场有价值信息。从这几点上来看,企业统计指标的报送既包括对内的信息反映也包括对外的报送任务。最后,利用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探究。首先,通过一种信息进行分析,比如对生产进度的分析;其次,多方面综合分析,比如,生产、盈亏、质量等方面诸多信息的统计分析,研究产销增减的原因;最后,综合多种信息对企业单一方面或者多层面进行评估预测。在统计工作进行中,所涉及的方法、形式等可以不同,但是最终结果必须用报告的形式加以展现,给人一合理的数据分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统计分析人员应该具有高素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对企业内部的构架和各部门的职能有所了解,并将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细化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明确责任范围
目前国内企业市场中,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统计工作不能仅限于统计部门内,应该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现在的部门职能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劳资部门对于机构人员数字比较清楚,基建部掌握投资数字等,为了保证企业内部资料的统一完整,实时有效性,就要求对统计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规范,指导各部门统一汇总信息,做到企业的一致性,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合理规范,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做一个前提铺垫。对于企业统计来讲,职能的合理化管理,系统化分配,对于企业内部构架建设也起到推动的作用,提升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力。
哈佛大学的管理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它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校规看守下的哈佛已成为一所世界知名大学,实践证明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一所学校的管理,无论是思想引领,还是文化立校,都必须建立在基本的制度之上,否则学校的管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制度前进一小步,管理前进一大步。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决定学校的成败和兴衰,决定学校办学的高度和跨度。学校要建章立制,切实做到依法办学、按章治校,以优秀的制度建设带来优秀的管理水平。如:学校管理章程,质量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教职工奖励制度,师生常规管理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学生教育与评价制度,等等。学校一旦拥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就能实现学校管理有章可循,发挥其强有力的规范、引导、激励和保障功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我校是新建学校,制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尚未健全,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优化制度的过程,另一方面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还没有统一到学校的要求上来,尚未达到自律的境界,群体良好风气尚未形成。这时通常要借助于制度管理,约束师生的行为,帮助他们逐步养成习惯,把遵守规章制度变为自觉行为,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即使在学校管理的成熟阶段,制度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管理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制度管理也应被赋予新的内涵,以适应新形势,发挥新作用。由此可见,制度管理应是学校管理的永恒基石,有了它才能改变学校管理的无序状态,消除“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混乱局面,从而提高管理的效能。
二、人文管理:民主化的需求
在如今逐渐走向民主的时代,人文管理已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师生的人格、价值和合理利益,提供他们展示个性的机会,促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实现学校发展的目的。如果一味强调制度的强制力,就特别容易造成逆反心理,产生种种后遗症,给学校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温暖胜于严寒,宽容比惩戒更有效。领导要体恤教师的疾苦,相信教师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例:我们制订了教师工作奖惩条例和月考核方案。最初,严格对照条例,有奖有罚。但教师们反映,大多数教师工作是认真的,有的教师被扣分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条例有了罚的内容,教师的心理负担加重了;虽然罚得很少,“意思”而已,但教师是看重面子的,真的被罚,脸上挂不住,反而会影响教学积极性。我们听取教师意见,取消罚的内容,加大奖的力度,如果教师总是拿不到奖金,和被罚差不多,有的教师就被“无形”地罚了。受“无形”罚的启发,我们把条例的制订侧重于引导教师早日成材、多出成果,用奖励的方式引领教师的价值观。制度管理中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引领教师实现自己的价值,“无形”的被罚变成了“无声”的教育。
实施人文管理,就要满足师生的合理需求,对他们政治上鼓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实施人文管理,就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广大师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发挥他们的才能和特长;实施人文管理,就要发挥管理者的榜样示范作用,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教师,引起教师情感上的共鸣和行为上的同一;实施人文管理,就要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整合教师个人与学校发展目标,采取“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策略,帮助教师加速专业发展步伐,努力让他们的教坛人生更加精彩。
三、刚柔并济:和谐化的走向
刚柔相济是管理的智慧法则。我们力求多理少管,既加强科学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也强调弹性化的人文精神。
1.让教师民主参与制度的形成。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教职员工都感到自己重要”,从而使每个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学校规章制度正式出台前,要充分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只有“取之于师生,用之于师生”的规章制度才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更易于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才能以制度来促进师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凡涉及全校教职员工利益,为重大规章制度或重大决策的,都要提交教代会商量决定。办公会只通过一些一般管理规章,或进行临时性、突发性事项和一般事项的决策。要让制订规章制度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认识学校、发现学校的过程。
根据规定,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金点子”征集评比活动,重点让教师对学校制度建设提出修改建议,对教师意见集中的一些制度,学校会启动修改程序,不断优化制度。
1周朝财计官制与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比较
会计管理制度是对会计活动的规范,当然它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早在奴隶制时期就出现了基本的会计管理制度,主要是官厅会计制,而其中以周朝的财计官制最具代表性。
《周礼》一书中也曾对周朝的财计官制进行的记录:周王之下设六卿,天官之长大宰为六卿之长总揽王朝政务大权,包括采集筹划,组织与管理。下设两大职能部门。即是说,周朝的会计管理主要是两大部门,一个是会计组织部门,一个是国库组织部门。管理会计工作的总负责人是大宰,即是天官。相当于企业的财务经理,接受周王的监督管理。
会计组织部门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围绕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周朝的会计组织部门设最高长官是司会,类似于现代企业的财务主管。他的主要职能有三个:一是组织对官厅财政收入的全面核算,定期提供会计报告,供大宰理财使用,接受周王检查。在企业中,财务主管总管公司会计、报表、预算工作,定期将自己的各项工作及下级部门工作以书面的形式向总经理报告,同时领导会计部门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供股东以及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使用。二是通过定期钩考,监督各种税收的实现及财物在各管理部门的收支动态,凡财用必管,凡会计必揽。而财务主管则是负责财务部门的运行,负责制定和管理税收政策方案及程序,制定公司利润计划、资本投资、财务规划、销售前景、开支预算或成本标准,这点也是相似的。三是通过下属司书掌管户籍及土地图册,将此数据作为考核赋税征收的依据。这是与现代财务主管职能的不同之处。因为古代要按人头征税,而司会此时相当于人口统计人员,向国家提供土地面积,农作物和人口数量,以作为征税依据。
在司会下面又设了四个职能部门,分别是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司书掌管户籍及土地图册,相当于现代企业中的会计一职,管理会计核算。而职内、职岁、职币这三个职位则相当于现代企业中的出纳一职,即主要负责现金业务。而与现今出纳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将出纳一职一分为三,也就是分工更细,其中职内是负责现金的流入,职内负责现金的流出,职币则负责现金的余额。职内、职币、职货负责的事务时整个国家的,事关重大,再加上当时没有计算机,经济业务的记录,确认,计量等的速度当然不能与今天的相提并论,分工的细化在当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2周朝财计官制与现今国库管理制度比较
2.1会计组织部门的比较
当然以上我们只是将周朝的会计组织部门与现今企业的会计组织体系进行了比较粗略的比较,其实在我们当今的国家会计管理体制中,也有一些与其相似的地方。我国当今的国家会计管理模式:①围绕企业会计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制度安排所展开的会计管理体制,截至目前为止,共出现了三种会计管理模式,它们分别是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和稽查特派员制;②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制度安排所展开的会计管理体制,截至目前为止,共出现了两种会计管理模式,他们分别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其中,财务总监制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其对国有企业的绝对控股地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派出财务总监的一种会计管理体制。在这种会计管理体制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国有资产管理局向管辖的国有企业派出财务总监;财务总监根据授权,对国有企业的整体财务进行专业、专职财务监督。这与企业的会计主管相似,也与周朝的司会工作职能相似。
2.2国库组织部门的比较
除会计组织部门外,周朝还设有另一个管理财务工作的部门,即国库组织部门。相当于企业的物资保管系统以及政府的国库。在周朝的国库组织部门中最高长官为小宰,与司会平级,掌握预算,相当于企业中的预算管理部门。国库的具体领导官员为大府,也属于天官系统。,级别小于小宰。大府的职责有四个:一是总管国库的财务收入,二是统领各库长官,三是总管国库的财务支出,四是岁终组织总考国库财物入出,向上报告考核结果。在大府之下,分仓设官专库管理,即不同物品放入不同仓库管理,不同仓库由不同人员管理,同样也是分工明确。而现代国库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财政国库是财政部门受政府委托、代表政府履行职能的一种体现;第二,财政国库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库资金收支操作,而是一系列管理职能的集中体现;第三,财政国库重在控制预算执行,要保证财政资金收支严格按照部门预算规定执行;第四,财政部门要对政府资产和负债实施管理,要提高政府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效率。由此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接受政府委托的,都负责预算工作,对政府资产负债进行管理。当然我们也有创新,比如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它的特点主要是:其一,财政部门统一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单位不设立财政资金存款账户,所有财政资金收付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其二,财政资金收付方式规范。税收和非税收入通过银行系统及时缴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资金支出由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余额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其三,实现财政收支实时动态监控。财政部门实时监控每一笔财政资金收入以及支出情况。
2.3税收事务管理的比较
对于部分税收事务也不由国库管理,而是由地官大司徒主管。周朝时,大司徒系统分掌税负收入组织工作,从税种方面讲主要集中在商税和农牧赋税的组织管理方面。也包括部分杂税。商税征收由司事下大夫征收,由泉府负责铅笔保管。商税可以赊货;农业税由载师,闾师及县师负责,所收粮谷的保管发放由廪人负责。
周朝的国库组织管理制度与部分税收事务的管理类似于现今的分税制,也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这样中央与地方各有所得,一方面有利于集中中央财政收入,加强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同时减轻中央工作负担,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3对周代财计官制的评价及启示
周朝的财计官制确定与组织设置总体格局及其所体现的总精神,主要是“九府出纳,统由司会监管”。所谓“九府出纳”,“九府”是指职内,职币,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及春官宗伯统管之下的天府和秋官司寇统管之下的职金。天府掌管祖庙里的全部财物,职金则掌管锡石,颜料和罚金。由于以上九大保管部门掌管着整个王朝的财物保管与收发工作,古史称“周礼九府”。所谓“统由司会监督”,从组织设计方面讲,在这“九府”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牵制的关系,其中总出纳部门起总控制作用,通过大府,地官,春官,秋官系统控制国库,而大府直接控制玉府,内府和外府。这九大保管出纳部门又统一受到司会的控制。司会通过司书控制总出纳部门,而总出纳又控制着国库组织系统,这样,最终使王朝的财物保管,出纳之权通过会计核算都置于司会控制之下。这种相互牵制的,分工明确的现象在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中也有应用。比如出纳和会计这两个岗位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
在周朝还设有宰夫,他负责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相当于现在的审计。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现在的会计管理制度有许多历史的痕迹,当然也有自己的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