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普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0 00:12: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科普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科普论文

篇(1)

自1980年代中期,非文学类的翻译书籍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科普翻译书也是其中之一。所谓的科普即是“科学普及”一词的缩写,根据《科学人》定义,科普书是以较为简单易懂的方式,为一般大众解说科学的观念,让科学知识能普及社会大众。

一、《稀有地球》作者及内容介绍

《稀有地球》(Rare Earth)这本书一共有两位作者:华德(Peter D. Ward)与布朗李(Donald Brownlee)。由于两人想法相同,均认为虽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宇宙处处有生命,但是许多科学发现在现实中,实情并非如此,起码有智慧的生物可说微乎其微,因而决定合作写书加以阐释。

全书分为十三章,本书提供了看待地球生命的新观点,作者结合天文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演化生物学、海洋学以及地质学等各领域的知识,提出“地球殊异假说”(RareEarth Hypothesis),主张或许宇宙遍布着形态简单的生命,但复杂生物可说绝无H有。

二、科普翻译作品最常出现的问题

1.内容不正确

内容不正确方面可以大约归类为三点:

(1)专有名词错误。翻译科普书必定会碰到许多专有名词,范围可能涵括各个领域,由于科普翻译是在传播知识,词语译名的正确性当然不容忽视。

(2)英文理解错误。在翻译科普书籍时,无论内容为何,最基本的要求都是正确无误。不同于文学翻译,科普翻译没有太多想像、自由发挥的空间,只要翻译者没有看懂原文,或是对原文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出错,误导读者。

(3)数字处理不当或错误。科普书中也可能有许多数字出现,这也是翻译者需要注意的部分,因为中英文对数字的表达方式不同,翻译者只要稍不留神就可能看走了眼,导致译文与原文的意思天差地远,或是译文照著原文文字的习惯讲法走,导致中文读者需要稍微思考才能了解。

2.文字不通顺

科普翻译与其他翻译相同,为了达到充分理解的目的,必须要译文通顺自然,许多科普书籍虽然内容无误,但叙述方式完全照著原文的文法走,让人不忍睹视。

3.翻译策略的选择

由于许多科普翻译的原文都来自美国,而美国是世界上少数还全面使用英制的国家,自然原文会出现许多以英制单位表示的数字,当然不将英制转换为公制并非翻译上的错误,这其实与翻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较为相关。如果翻译时不加以转换,绝大部分对国人来说无甚意义。既然科普写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理解新的观念,考虑到我国的读者熟悉的仍是公制单位,就读者的角度而言,为了大众理解的方便,以英制单位代表的长度、重量、面积、体积等仍应该加以换算。

三、科普翻译的困难

翻译科普书籍时会面临的困难,可分三个阶段来探讨:翻译前、翻译中以及翻译完成后的审校时期。

1.翻译前

出版社想要出版一本科普翻译书,在拿到翻译权之后,第一步当然就是要寻找翻译者,但要找到“可以合作的好翻译者”却不是件简单的事。

翻译者的来源其实非常广,包括出版社长期合作的翻译者、毛遂自荐者、朋友介绍的、翻译社的翻译者、在其他出版社表现不错的翻译者和知名度高的翻译者等等,当然,对出版社而言,最好的翻译者是能长期合作的翻译者,这是因为双方若经长期合作,就能培养出良好的互动方式,合作有默契,译文的品质也比较能够掌控。

出版社理想中的翻译者主要具备下列几个条件:双语文能力、专业背景以及好的译书态度和敬业精神,好的语文能力有利于翻译者正确了解原文,顺利译出译文,而专业知识部分减少翻译者犯错的机会。科普翻译当然需要科学知识,但理工背景出身的人虽比较了解科普知识,却较少有人从事翻译这门行业,或本身的语文能力不够,而外文科系出身者比较多人从事翻译,比较有掌控语文的能力,却又常常面临自身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因而出版社常常在寻找适任翻译者时大费周章。

2.翻译中

出版社找到翻译者,而翻译者也通过试译后,翻译者就开始进行翻译,此时翻译者会遇到的问题如下:

(1)专业部分:翻译者可能专业学问不够,看不懂原文。

(2)时间压力:由于出版有期限,翻译者通常必须跟时间赛跑,加上若翻译的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花费很多时间查证,时间压力自然更重,这也是非专业出身翻译者常面临的困境。

3.翻译完成后的审校阶段

翻译者翻译完成,译稿交给出版社后,接下来就是审校工作了。除了看稿、通顺字句以外,出版社编辑需要找到适合的专业审稿者,来修正专业知识的部分。笔者认为内容若较偏专业知识,就会需要审订者来审阅和校订。

四、科普翻译作品问题解决方法

要解决以上种种问题和困难,提升整体科普翻译书的品质,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1.翻译者方面

首先当然就是翻译者要能掌控译出语和译入语,而且要了解这两种语文的文化,要有一定的专业学问,再来就是翻译者的做事态度,除了要有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与编辑充分合作之外,翻译者还必须平日主动学习,吸收知识,增加自己的实力。

编辑需要接受专业训练,了解编辑的责任、工作范围和内容,由于负有为书把关的任务,必须要有负责任以及严谨的态度。除此之外,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素养、专业知识和一般常识,才有能力编辑译文,给予翻译者建议,编辑需要具备外语能力、眼力与笔力、学科专业背景以及对书的热忱,如此才能顺利完成工作。

3.审稿者方面

审者必须用心尽责,了解自己的职责,懂得如何拿捏改稿的分寸。审者应随时与编辑沟通互动,了解出版社的需求,因为国内的出版界少有专精于专业书籍的编辑与翻译者,因此审订者的地位更显重要。

4.读者和书评者方面

一本科普书从决定出版到最终出现有品质的成书,这整个过程需要有前述三者的密切合作,但为了提升整体科普翻译书的水准,读者并不能置身事外,只当个成书的接受者,身为消费者的读者应该也要有所自觉,除了看书的时候吸收书中的知识,批评翻译的文笔之外,也要化评论为行动,将自己的意见充分反应给出版社。至于书评的作用,也是在让翻译者和出版社有所警惕,透过书评者的指正有所改进。

笔者在刚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时,接触的多是文件类的翻译,客户与笔者间的沟通,完全是靠电子邮件或是电话往来。这篇论文是个案研究,笔者希望藉由提供、分析自身的经验,找出翻译者和出版社可以采用的合作模式,以利双方进一步的接触,成为未来翻译工作的参考。

参考文献:

篇(2)

举办广西南宁市第二届学术年会。学术年会上,南宁市科协邀请了东盟工程科技院两位院士、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作特邀报告,并向全市广泛征集论文,评选出优秀论文结集出版;年会还安排海外专家到本地企业走访,突出年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共吸引了11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交流发言30多人次,评出优秀论文39篇。

广泛推广宣传萃智理论创新方法。在广西南宁市科协的积极引导下,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在全区率先导入创新方法,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甘蔗收割机等系列农机新产品,并获得6项发明专利。研发的甘蔗机械产品填补了全国甘蔗机械产品的空白,被列为国家萃智理论成功案例;联合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举办萃智理论创新方法讲座,园区企业技术主管和技术人员100多人参与学习;联合广西科协在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举办“萃智理论创新方法”研讨会。

开展乡土人才科技培训。广西南宁市科协邀请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陈明才传授马铃薯冬季种植管理技术及相关产品营销信息,广西田园生化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研发经理介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新技术及新产品。来自各县区农技协负责人及协会会员、乡土人才约100人参加培训。

搭建人才“评价平台”帮助人才脱颖而出

开展市青年科技奖评选,通过评比鼓励造就一批进入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评比。2012年全市共开展“讲、比”活动企事业单位42家,参与活动的科技工作者1.8万人次,活动立项510项,收到合理化建议1210条;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经评审,3个农技协,1个科普示范基地,2个科普带头人获2012年度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搭建人才“展示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

建成广西南宁市第二家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工程院吴孔明院士、袁慧珠等五名专家成为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进站院士专家,与企业进行“高工效农药及施用技术”合作。

支持一批创新意识强、示范效应好的学会项目开展。经评审,广西南宁市科协共支持市作物学会、市中医学会等开展的《籼型三系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特优582试验示范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31个项目。

篇(3)

二、学校开展科普活动遇到的困难

(一)教育评估体系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评估的缺失

目前,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教师承担科技活动辅导任务未能被列入本人工作量,属“额外工作”;科技辅导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在晋级和评选先进时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承认;其次,科技辅导教师在撰写科技活动学术论文,即使是参加全国或省级论文评审获奖,其论文在评定职称时,也得不到主管部门的承认等。上述问题的存在,难以调动科技辅导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经费不充分的矛盾,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多年来,学校的经费上只能维持正常的办公运转。搞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需要购买仪器、材料,培训教师等,每一项都需要一笔不菲的支出。这对于本来经费就捉襟见肘的农村学校来说是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因此,科技活动的开展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想在科技竞赛的活动获得科技创新大奖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三)农村教师的知识老化和自身动手能力不强

由于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信息闭塞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教师基本上无法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不能掌握必要的组织开展活动的理论和方法,科技辅导教师知识老化,学科单一的弱点,缺少综合驾驭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迫切需要充实和更新。

三、我校近几年开展科普活动的探索

(一)领导高度重视,构筑青少年科技教育保障体系

学校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像开展新课程改革和艺术教育一样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全力支持。为使科技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科技辅导教师为成员的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一个领导总体抓、教导处具体抓、各科学任课老师重点抓的科技活动组织网络。学校还应该广泛宣传,使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宣传力度,创设科普文化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学习型学校建设,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很受学生欢迎。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科普活动,在活动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我们以专业为主线,挖掘各种蕴涵于专业教学、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宣传阵地,耳濡目染地渗透科普教育,使得科普教育看得见,摸得着,不仅具有雕塑的代表性而且更有实践功能。

(三)以少年宫建设为载体,推动学校科普活动健康有秩地发展

我校少年宫于筹建于2014年,共投入20万元,装备了可供培训和训练、活动功能室十几间。如何将我校科普活动的有秩开展与少年宫的资源相整会,从而解决科普活动所临的师资、课时和经费缺乏的困难?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两项活动的资源进行整合,确保科普活动在学校有秩的开展:

1.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每学期定期将七、八年级某个下午三节课程全部调整为:体育、美术、综合实践课程,此下午三节课都统称为活动兴趣课。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不同的兴趣小组。经过近两年的探索,现我校兴趣小组共分为:舞蹈、合唱、美术、声乐、民族特长、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科技、武术、篮球、国学、芦笙、唢呐。

其中,信息技术主要依据学校的电脑室,由信息技术教师负责开展,课程内容为电脑的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和后期电脑组装的实践;人工智能的教学内容为简单机器人的设计和实践,教师主要是聘请贵州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社团的在校大学生担任;科技兴趣小组的教学内容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知识的外延,辅导老师为学校老师或贵州师范学院相关社团的在校学生担任。我校担任兴趣小组的辅导教师,其三节课时量计为教师的工作量,解决了科普活动辅导教师工作量的问题。

2.聘请贵州师范学院的社团担任我校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结构不配套等方面的影响,担任科普方面辅导的教师比较少,为解决此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依靠贵州师范学院落户乌当区这一特殊优势,学样主动和师范学院团支部联系,聘请师范学院相关社团的在校生介入我校担任兴趣小组的辅导员。不仅解决了科普兴趣小组缺乏师资的困难,同时师范学生自己带来的相关教学硬件设备解决了我校无力购买硬件的困难。

3.将少年宫的活动经费用于科普活动的开展。

少年宫每年有一定的活动经费,而聘请贵州师范学院社团学生所需相关的经费学校又无力承担,如何解决此问题?将科普活动的开展纳入少年宫活动建设体系,弥补了科普活动开展经费不足的问题。

篇(4)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01-03

一、科普影片的传播目的

“科普”一词,应源于1959年英国人查理斯・波西史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内容,这是现代社会对于科普开始了解及重视的开端,在以人文社会为主流的时代,这一概念的提出也逐渐发掘了科学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之间的重要联系,因为科学所要普及的即是以人文为主的社会环境。更好的公民科学素养的养成与质量的提升,是促进国家繁荣的重要因素,并可以提供更优质的社会决策和更高质量的个人生活,提高广大民众的科学素养是对未来的投资。目前世界各国推广科普教育的政策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都对科普教育的推广工作非常重视,且不乏积极发展的案例。在欧洲,大多数民众都看好一般科学和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根据美国相关机构的研究显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民众表示出对生活上具有普遍利益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在澳洲,大部分的民众也认为,科学技术是改善生活的重要因素。

如何唤起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与学习动力,是近年来科学教育最关注的议题之一。过去科普或科教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或改变教学策略对成就表现的影响。然而,推广科学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有相关机构调查发现,观众在听完科学知识讲座后,自身在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方面有明显提升。科学教育因内容议题广泛,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益研究、学习动机和科学素养等相关议题皆会产生积极影响。

学生在科学、科技知识课程中,能连结科学概念、理解与知识的相关应用,甚至在课程结束后,会持续关注相关议题并统筹所学内容,这就是科普影片所应起到的作用。具体说来,注重科普影片的传播可以达到以下的效果:

(一)大众能肯定科学研究、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其重要性,并能接受及推广这些方法与价值;

(二)吸引更多民众投入相关活动;

(三)促进专业与非专业领域的沟通了解,激发跨领域的新研究。

所以,科普影片的传播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协助对科学的了解,并提升科普议题的关注与学习。科学知识是透过不断辩证、收集数据并评估进而取得发展的,所以,借由科普影片辅助及整合科学知识内容,有助于延续学生在科学领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优劣势比较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普影片的拍摄形式也由过去依靠相机、摄像机实景实地拍摄的单一拍摄方式,转为利用计算机运算三维动画仿真图像的新型科普影片制作方式。那么,这种新型的科普影片拍摄方式相对于传统拍摄方式,到底有哪些优缺点呢?首先我们来探讨优点部分:第一,由于三维动画完全采用电脑进行制作,在制作空间上可以节省许多,只要是能摆放电脑进行创作的地方都可以进行动画制作;而其他的影片制作方式,不管是用拍摄方式还是用手绘方式,除了要有绘画或是制作道具的场地,还需要有拍摄用的摄影棚等工作场所才可以进行制作。第二,利用三维动画方式制作影片,具有高度的制作灵活性,如果有不满意的镜头需要修改,只需在软件中修改原有文件的相关参数即可,使得制作和修改过程变得相对简单;而其他的影片制作方式,一旦出现某个环节的错误,可能就必须重做一次,好比实景拍摄的方式,只要有一个地方出错,可能整个镜头就需要全部重拍,这会使得制作过程变得冗长、繁琐且会消耗更多的资源,拍摄时间上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第三,因为三维动画能够模拟生成复杂的环境场面,比起传统手绘动画能够呈现更大的空间变化和更为逼真的视觉效果,而传统的摄影机或显微镜拍摄的方式因为会受到环境、光线以及器材的影响,使得拍摄过程受到诸多限制,往往效果会不尽人意。随着电脑硬件和软件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三维动画可以呈现出越来越多我们以往无法企及的视觉可能性,从而制作出更为逼真的影像效果。虽然这点有人认为未必更好,但是若纯粹以技术层面来看确实是一种进步。第四,三维动画制作方式能够节省更多的制作成本,因为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介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要有一台中等配置的电脑便能够开始制作工作,而传统拍摄方式除了要将画面用相机或是摄影机拍摄下来,还要将拍摄素材送交后期剪辑以及合成部门进行画面的后续处理,而现在这些步骤在三维动画制作的流程里可以在同一台电脑上完成。

在探讨要三维动画的优点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利用三维动画方式制作科普影片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第一,是所有利用电脑进行动画制作的方式下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度依赖电脑使得资料的保存方式限于电脑硬件之内,一旦电脑硬件出现损毁,辛苦创作的数据资料很有可能一瞬间化为乌有。第二,也与过度依赖电脑有关。由于制作过程全部或大部分透过电脑完成,软、硬件之间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软、硬件之间出现不兼容的情形便会出现制作过程的停滞。例如:当制作过程是由多人共同担当,并非个人独立制作时,一旦所用的制作软件不相同或是版本不同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文件无法相容,导致制作过程停滞的情况。尤其是多人参与制作时,这是经常出现的、非常麻烦的问题。第三,是与电脑硬件配置情况有关。虽然理论上只要电脑能安装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就可以进行影片的制作工作,但是实际制作中如果电脑硬件设施过于老旧,即便是软件能够安装,也很难正常使用。这个问题也会影响到将来图像的输出以及最终影片的完成时间。硬件设备的落后,使得相对的图像运算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这会直接导致影片制作效率低下和制作成本的增加。

三、生物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特性与制作流程

传统生物学教学影片注重知识化、通俗化和形象化,将艰深难懂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技术普及给社会大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物学教学模式的转变,新世纪的生物学科普影片除了要继承传统生物学科普影片的现有特征以外,还应探索面临的新形势、新内容和新问题,并以此指导生物学科普影片的创作工作。

随着音视频技术和媒体传播方式的变迁,利用传统方式拍摄制作的生物学科普影片从画面效果到视频内容方面,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人们对于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的渴望。近年来,由于三维动画技术的精确性、真实性和无限的可操作性,被广泛应用于影视、教育、军事、娱乐等诸多领域。利用三维动画仿真技术制作的影片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受到了众多观众的欢迎。在国外,三维动画仿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教学影片、科研及科普等多个领域。那么,国内生物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制作与发展现状又是如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科研小组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结果发现:首先,尽管生物学研究领域特别是教学方面极度需要相当数量的三维生物学动画科普片的片源,但是国内却没有一家机构能够专业从事此类影片的制作,制作流程和技术表现特质的研究方面仍属空白;其次,国内目前对于生物学科普影片的制作方面,仍然大多以电子显微镜或相机拍摄到的真实图片或视频为主,因为现实摄制条件的限制和软硬件方面的制约,这种传统拍摄方式得到的影片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最后,国内现在三维生物学动画科普片的来源,主要是依靠采购国外仅有的几家相关制作机构制作的片源,影片价格高居不下,内容也不甚丰富,而且品质良莠不齐。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生物科普影片的制作中在牢牢把握科学性的同时,必须考虑当今受众的需要――只有观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影片形式才是“优质产品”。三维动画具备不受时空、结构与尺度限制的特征,能以逼真的图像表现无法实拍或者具有危险性的生物生活环境或身体内部构造,使用三维动画技术能真实、清晰地展示想要表达的生物对象的每一个细节,可以在小规格时段内模拟出实际发生过程漫长的生物研究过程,并可以突破物理屏障,深入对象内部结构进行“拍摄”,也能够轻松模拟在显微镜条件下难以拍摄到的对象外形和运动,适宜表现那些强调真实感、空间层次感的复杂研究题材,其制作修改灵活性较强,画面质量能得到很好地控制,以上特点使得三维动画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生物科普影片表现的主要手段和趋势。

生物三维动画影片的制作过程依照制作团队人员的数量和制作成本的不同会有一些差异,但是其整体的制作流程大体相同。本文以笔者制作影片的过程为例,大致将生物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制作流程总结并划分为:前期制作阶段、动画中期制作阶段和后期合成阶段等三大步骤。

(一)前期制作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将影片的构思、文献收集过程中的生物物种、生活习性和细胞结构特点等资料,透过与生物科学专家的不断沟通交流,取得科学层面上的建议与确认,并充分结合三维动画制作的特点,由故事大纲延伸出完整的文字剧本及基本美术造型设计方案,包括整体画面风格设计、生物造型设计、色彩气氛设计等步骤,然后将细化的文字剧本给予镜头语言,制作成完整的画面分镜头台本,即完成影片的前期制作阶段。

(二)动画中期制作阶段

这一环节主要将完整的前期美术设计方案依照设计完成的图样,进行诸如三维数字模型搭建、材质贴图、骨架绑定等工作,之后再进行生物角色的动画设计、三维虚拟镜头运镜、灯光、特效等方面的设定与测试,最后进行全片三维图片序列素材的渲染输出解算工作。

(三)后期合成阶段

主要通过后期制作软件完成图片序列素材的剪辑与画面效果调整处理工作,调整好画面的节奏与色调,并对照画面影像来制作影片中的全部字幕,最后将视频进行完整输出,得到最终成片。

以下便是笔者总结归纳的整个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制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尽管目前国外已经有关于三维生物学动画的制作案例,然而,这在我国生物学研究界的应用至今仍然处在起步阶段。研究三维动画在现代生物学研究活动中的运用,能够使三维动画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学研究和其他相关科研项目,为生物学科研与科普活动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彭国华,陈红娟编著.3ds Max三维动画制作技法(基础篇)[M].科学出版社,2009.

[2][美]葛詹尼加等著.周晓林,高定国等译.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5)

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两个基础年段的各学科、各备课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把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向学生展示各种科学知识形成的不同背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根据本身特点,介绍各个知识的有关科学家,并在学科网站上开辟科学家专栏,让学生可以自己上网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每学期都开展环保教育专题研讨,力争在课堂上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取得了较突出的效果。

2. 科技类选修课。

高一年原则上每位教师要开设一门校本选修课,高二年的每位教师要开设一门校本选修和一门任意选修。这一学年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分门别类地开设了自己擅长的选修课,其中科技类占了近三分之一。特别是,八个科技小组按照指导教师所处年段,统一按照校本选修的要求来开设,促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更有针对性。

3.科技类研究性学习。

本年高一年、高二年共开设近百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其中科技类课题有近60个,它们大部分是由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特点,作为延伸与拓展,如《三国演义》的研究、《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各种传动装置的研究》、《天象观测》;有的是学生根据自己2008年是奥运年而提出课题,并聘请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如《奥运的文化与发展》、《奥运的商机》;有的是由于自己生活环境变化的原因,加上学校提供的设备,而吸引着一些上进心较强的同学,如《乐高机器人研究》、《晋江市铅污染的调查》、《晋江车祸为何居高不下》,在第四届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我校有三个课题获得市三等奖。在学校第十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上,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的42块研究性学习展板吸引了很多参观学生的眼球;高一年学生林如群三项发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4. 科普讲座

按照教务处与教研室的计划,本学年基础年段的每个学科必须根据学科特点至少开一次讲座,以介绍本学科的前沿研究,而今年由于新分配的教师中有几位具有研究生或双学位学历,借助第十一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平台,据统计本学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等教师开设的讲座得到参与同学的好评,讲座涉及到营养的研究、纳米技术及其发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人类奔月梦想等方面知识,学校还聘请泉州师院戴博士讲解有关南极考察的科学意义。

5. 第十一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每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艺术节,是让各种智能的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检验这一学年的研究性学习、选修课、各学科兴趣小组、八个科技类活动小组(车模与航模、电脑机器人、电子制作、环保小分队、天文地理、生物考察队、电脑程序设计和网页设计)的教育教学成果。本届校园科艺节是在前几届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安排,举办的规模较大、活动时间较长、活动项目最多的一届校园科艺节。在3月31日到4月4日的展示期间,共展出小发明、小制作作品近230件(其中物理37件、化学34件、生物85件、劳技19件),科技小论文210篇(其中语文组55、历史组72、政治组48、地理组40),科幻小说63篇,英语科技小报36份,研究性学习展板42块,电脑机器人表演一场,展出学生书画摄影作品108幅(其中毛笔作品8幅、美术作品40幅、硬笔书法作品55幅、摄影作品15幅),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组还在展示期间举行猜谜、射飞镖、投乒乓球、钓鱼等互动节目各两场。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期间先后举办了高二英语演讲比赛与高一英语晚会各一场,高二年文理科综合知识竞赛两场,理、化、生实验操作比赛五场,数、理、化、生、地、史、政治科普知识讲座七场,专家讲座一场。网络知识竞赛与班级网页制作竞赛各一场、时事政治热点知识竞赛一场、数学竞赛两场,,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两场,学生成长记录袋展示两场,高一年、高二年篮球比赛、高二年体育趣味比赛一场。

6. 校级科研课题。为如期高效地完成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学校教研室组织教研组长对两年来学校校级课题进行结题活动,为完成国家级课题积累一些素材,同时对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给予一定的评价。

成绩显著

由于我校组织的科技兴趣小组、学科类兴趣小组、选修课与研究性学习日常管理到位,教师积极辅导,因此在各级比赛中成绩显著。初步统计在县级以上的比赛中有168人次获奖,其中,有所突破的是高二年王信权等三位学生获得参加全国化学竞赛的复赛资格。杨清海等四位教师在福建省新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五点反思:

1. 假期相关辅导教师的培训:由于科技辅导教师平时都兼课,教学任务较重,学校想利用假期提高他们的辅导水平,但是相关方面的专家比较难聘请。如天文台及金工木工的师资培训。还有各级新课程培训、远程教育对教师真正提高科普方面的技能帮助不理想。

2. 吸引学生的项目还不够丰富,作为科普教育要是能与体验式学习结合在一起,相信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篇(6)

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教给学生科学探讨的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或结论。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喜欢科学课,利用演示实验及学生的分组实验来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探讨,从而把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等活动,生动形象的概括出来,使学生不仅掌握科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探讨技能。学生通过实验,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探讨技能也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成立兴趣小组,激发科学志,提高动手能力

志趣爱好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是调动学生智力因素的动力。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起学生的科学志趣,才能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科学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表现与课内,也表现在课外,因此,我校也因地制宜地成立了多种兴趣小组。

(1)成立了标本制作兴趣小组。我们厉庄镇地处山区,生物资源丰富,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各册教材的不同要求,指导学生采集、制作各种动植物标本也是科学课课外拓展的内容之一,我们制作的标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标本;有昆虫、鸟类、两栖类标本;还有各种岩石标本等。学生通过制作各种标本,不仅了解到家乡丰厚的物产资源,也激发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们学校制作的昆虫标本,荣获县小学生标本制作集体一等奖,刘吉跃同学写的文章《走进昆虫世界》在市、县级报刊上发表。

(2)成立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绘画兴趣小组。我们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绘画兴趣小组,主要以科学教材为基础,以《小学生科技》为主要内容,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制作、发明活动。学生根据学到的科学知识、原理制作了航模、潜水艇模型、火箭发射模型、气垫船模型等,在一年一度的“六一”节游行时展出,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开辟校内生物角,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科学教学渗透美育。开辟校内生物角,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结合校园环境,让学生动手栽培、饲养、观察、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受到了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教育。我校占地面积大,随着季节的变化,在花园里栽培了不同的花草,在学农基地里种上各种蔬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管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是生物园地的维护者,广大同学是生物角的小主人,他们千方百计地为生物角增添新的内容,学校的花园里经常有新的花卉增添;池塘里经常有同学们放生的小鱼、小蝌蚪等小生命。他们在课余时间一边看着鱼儿戏水,一边学习养鱼知识,了解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学生通过校内生物角的管理和学习,既丰富了学习知识,促进科学课的教学,又美化了校园环境,陶冶了情操。

四、指导课外阅读,拓宽教学内容,丰富科学知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只靠教科书是不够的,我校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主要活动有:

(1)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并推荐科普读物如《科学家的故事》、《植物王国》、《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并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2)指导学生订阅《未来科学家》、《青少年科技》、《少儿科技》、《少年科学画报》等科技报刊杂志。

(3)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科普电视节目、科普展览等活动。

(4)每周举办一次科普知识讲座,每周出一期科普知识专栏。

(5)每月举办一次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

篇(7)

网络的信息传播容量大、速度快、范围广,双向交互作用性强,它在时间、地域、学习的内容、师生的交流方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是开放性的。利用网络来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网络下生物课外活动的内容

1.1宣传生物科普知识

以往,我们用来进行生物科普知识宣传的黑板报和宣传栏所承载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同时,它们也只能是利用简单的图片、文字来达到宣传目的,其效果也不够显著。但利用校园电视网和校园局域网来进行宣传,则将使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样。这样,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例如:4月至5月的“爱鸟周”,我们大力进行了爱鸟、护鸟的宣传活动。在宣传栏进行了“爱鸟周”的介绍之后,我们充分利用每天学校电视台演播时间,播放了像《白鹇》、《丹顶鹤》等有关珍贵鸟类的纪录片。同时,还在局域网上了配以精彩动画、漂亮图文、悦耳声音的网页《鸟类――我们的朋友》,从鸟类与人类的关系(鸟类对森林、农业虫害的防治、鸟类对鼠类的捕食作用、鸟类对科学研究的贡献)、威胁鸟类生存的主要因素、鸟类的保护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每个学生在课外随时都可以通过电子阅览室或教室的终端进行浏览。对这一切,他们无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天然地具有剥夺动物生命的权利,而要学会与动物和平共存”,培养了他们的生态道德。

1.2开展电子问卷调查

利用校园局域网开展电子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广泛性和统计的及时性上,取得的效果大大优于传统的问卷调查。

例如:在校园电视网上播出了关于“克隆”的系列纪录片、科幻片之后,我们做了一个网上调查:没有被调查过的同学在登录后都会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克隆”的调查问卷。学生通过鼠标的点击进行选择,提交后计算机就会立即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可以迅速、全面地获得充实而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1.3组织专题知识讨论

网络在时间、地域和交流方式上具有开放性。在网上进行专题知识的讨论,能更好地扩大参与面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

我们在完成了关于“克隆”系列片的播出和关于“克隆”的生物调查后,在校园BBS上设立了一个专门讨论组,讨论的主题是《“克隆人”将带来?》。很多同学在网上自由地发表了言论,有的持肯定意见,有的持谨慎态度,有的对其他同学的看法表示赞赏,有的又提出质疑……参与积极,争论热烈。在讨论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又组织了大型的专题讲座《克隆与社会》。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而且使他们对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课堂知识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1.4展示学生科技成果

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促进课堂教学,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而科技成果的展示,将使学生获得一种荣誉感,从而得到极大的鼓励,也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生物科技活动中来。在网上展示学生的科技成果,不但能很好地解决展示场地、作品保管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更多的同学来参观和研讨。

例如:我们组织进行了“押花贴画”比赛之后,将各个班的优秀作品的相片和制作说明,在网上。这样,既保证了优秀作品不受损坏,又增强了展示效果,还吸引了更多的同学来参观。又如:我们在组织了名为《生态校园之我见》的小论文比赛之后,开设了一个名为《生态校园》的网站,发表了许多优秀小论文,并欢迎继续投稿到我们设立的校园信箱和E-mail上,更多的学生甚至外校学生也投来了稿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辩能力,又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课堂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2.网络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注意点

2.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篇(8)

“菠萝科学奖”获奖的研究成果大多是有趣、搞笑的,但探索论证的过程是科学的,用充满趣味的科研成果激发好奇心,这也是设立“菠萝科学奖”的初衷。“菠萝科学奖”有五个常规奖项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生物奖、数学奖、心理学奖,还设置了“幻想奖”“发明奖”“菠萝U奖”和“菠萝ME奖”四个专项奖。

最近网络上称“菠萝科学奖”是克隆国外的“搞笑诺贝尔奖”。李瑞宏解释说,这是一种误解,但是,他们在设立之初还是受到了美国“搞笑诺贝尔奖”的启发。

“但相较于美国版的对科学界的讽刺和自嘲,‘菠萝科学奖’的口号却是‘有趣而严肃’‘向好奇心致敬’。中、美版的科学奖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李瑞宏说。

一方面是中国科研论文数量攀升至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却是公众的从前年的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污染”短信谣言、“抢盐”风波,直至热门争议的“孕妇防辐射服是否有效”,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科普现状的匮乏。

篇(9)

主管单位:福建省农业厅

主办单位:福建省农业厅经济技术开发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0429-8047

国内刊号:35-1085/S

邮发代号:34-3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4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10)

市场上的健康期刊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面向普通大众的科普类健康期刊。一种是面向白领或更高端阶层的时尚类健康期刊。本文将阐述科普类健康期刊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危机化生存方式。

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科普类健康期刊创刊的高峰期。粗略统计,至少有超过30种健康科普杂志在这期间诞生,比如《大众医学》、《家庭医生》、《健康向导》、《大众健康》、《生活与健康》、《健康天地》、《健康世界》等。这些杂志名称大同小异。读者定位也基本是中老年人。它们或是依托卫生厅、健康教育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疾控中心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发行,或有着医学院校、中华医学会等专业人才做采编支撑。一时间,在中国掀起了创办健康期刊的热潮,几乎每个省都至少拥有一份本土化的健康科普期刊。

不过。时至今日,这类期刊仍活跃于市场的,只有《家庭医生》、《大众医学》等寥寥可数的几张面孔了,绝大多数杂志在名存实亡或奄奄一息中挣扎,有些则早已销声匿迹。

这些杂志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除了体制束缚难以施展拳脚、同质化竞争导致读者心理厌倦、医学类编辑人才的局限让科普期刊在风格上过于严肃之外,新世纪互联网络的发展,也加速了健康期刊被淘汰的速度。

“百度”信息带来的威胁

在网络不发达时,人们身体出现了某种不适症状。或者想打听某些药物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只能求助于医生、有经验的家人朋友,或者各种书籍、资料,知识的获得既费力,又不全面。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信息搜索引擎的功能日益强大,人们要获得某一类的健康知识,可谓不费吹灰之力。

比如。在百度搜索引擎上随便输入一个医疗关键词,就可获得数十万条相关信息。互联网以这种类似轰炸的方式,使人们获得医疗信息极度便捷、丰富。传统的健康期刊难以与之抗衡。

健康网站还直接抢占纸质传媒的读者。多次获得“互联网产业健康第一名”称号的“39健康网”,本身就是功能强大且内容丰富的健康传媒。人们在上面不仅可得到更新很快的健康知识(多数为该网站的专稿),还可直接在网上跟医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可根据自己的相应症状,对照人体三维图进行自诊自查。

至于网络上所开辟的各种医疗论坛,则部分满足了读者“求医问药”需要。一些热门的求医问药帖,被关注和回复的人数竟然超过十万,且每时每分都在不断刷新记录。就此而言,网络媒体和受众的互动热情程度,任何一种健康期刊都难以望其项背。

在庆祝报纸存在400周年的世界编辑年会上的《2005年世界编辑趋势》调查报告显示:18-54岁的人阅读取向中排名最前的媒体是互联网和电视,其中45.6%的人首选互联网,34.6%的人首选电视。接下来的媒体是书籍,占7.5%;电台,3.2%;报纸,3.2%;视频/DVD,2.8%;视频/电脑游戏,2.1%;杂志,O.9%。2005年6月,我国网民的数量才刚突破1亿,而到去年年底,网民规模已有2.98亿。其中,大多数15岁到35岁的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并非报纸、电视。而是互联网。

与此相对应的,在互联网受众数量稳步上升的同时,是传统期刊读者的日益衰减。比如,《家庭医生》的发行量全盛时期200多万份,目前的发行量据官方说法减至90万册。而发行量曾同样超过200万的杂志《家庭》,现在下挫过半。另外,发行量一度过百万册的《大众医学》,目前的发行量官方说法也仅为30万册。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有读者提出这样的疑问:“有了网络,还要纸媒干什么?”这些健康传媒的现状,不得不让人顿生唇亡齿寒之感。

应对危机的思考和尝试

危机既是挑战,也是使自己成长的契机。在危机的鞭策和虎视眈眈下,要想不被吞没,唯有转型和变革,为自己铸造出更多网络所不具备的优势,将自己的触角更深地植根于土地,更牢固地和读者黏合在一起,让读者无法舍弃,无法离开。

1 顺应医学模式转型,转变传播方式。

现代医学正处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型期。随之也带来了医学科普知识传播模式的变化。纸质的健康科普期刊,其传播内容和方式更能适应这种转型。

生物医学模式,指的是人们认为健康是宿主(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这种转变是一种医学观念的进步。这意味着开始重视疾病的社会属性和心理成因。也就是说,治病防病,不仅仅再是协调人体器官和疾病的关系,还涉及到与人相关的社会背景、个体特性、个人经历、心理成因等诸多内容。一句话:改变人的生存状态才是治病的根本途径。

网络的健康信息,多是各种疾病知识的无序散乱堆积和复制。其传播内容主要仍是解读某种疾病。比如网络解读高血压。主要是“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的症状”、“高血压的药物和饮食治疗”、“治疗高血压的合理用药方式”等。这些信息都是就疾病本身谈疾病,纯粹客观知识的介绍和就事论事。

《家庭保健》每期也有一个重点策划栏目,着重阐述与疾病相关的方方面面。

比如,去年我们做了主题策划《给“夫妻病”开张处方》。组合文章中,不仅系统地列出了五类“夫妻病”的“黑名单”,详细解析每种夫妻病的形成过程和防范对策;还揭示了“夫妻相”和“夫妻病”的关系;夫妻间彼此性格的差异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在卷首语上,又以《携手趟过生命急流》来诠释夫妻关系:共同生活除了共享幸福。还可能会互传疾病。只有休戚与共的爱情,才有力量与时间抗衡,经受住岁月的考验。这一系列文章,旨在调整“夫妻之间的生存状态”,而并非单纯地防病治病。我们将人和疾病放人更大的背景中,去反映,去观照,去考察,去映射。这样的健康信息,是网络遍寻不见的,也是读者所看重的,能真正对治病防病有着深刻启示。

从另一个角度说,疾病是带有恐惧色彩的。网络上关于疾病的治疗信息是冰冷的,没有情感的,弥漫着药水的味道。而杂志所关注的是每一个健康的人或者患者。所以,《家庭保健》要做的,是淡化药水味,消除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以更轻松更有信心的状态去看待疾病。科学早已证明。快乐就是最好的良药。以乐观和阳光的面貌来影响读者。达到心灵抚慰和心灵治疗的效果,杂志所体现的人文关怀精神,就是对现代医学模式转型的呼应。

2 不可被复制的新闻性和思想性。

网络信息虽然足够丰富,却缺乏引导性,阅读容易陷入无主题状态,滑到哪里是哪里,不能让读者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认知。而健康类期刊《家庭保健》则在编辑方针上与网络“错位经营”。

《家庭保健》杂志原则是“卖信息。更卖思想”。作为一份被新闻传媒集团改造重生的杂志,《家庭保健》采编人员多为卫生战线记者出身,他们“用做新闻的方法来做杂志,以期传递的信息具有原创和不可复制性。”

比如,2008年相继推出了关于《拯救我们的睡眠》、《“亲子鉴定”一柄双刃剑》、《生命的接力——器官移植》、《医学进步,改判多少疾病》、《水——不能被忽略的营养素》等策划,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解读一个个备受关注的健康热点问题。

主题策划《医学进步。改判多少疾病》。网络上只有零碎的信息,称“某某疾病的治愈率提升了”。这些信息不仅未经整合,更不具备新闻性——疾病的治愈率本来就是在提高的,但是,究竟有多少曾被判“死刑”的疾病得到了“改判”呢?改判的结果如何呢?杂志从横向剖析了曾被人们谈之色变的系列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红斑狼疮以及白血病等疾病是如何具体被“特赦”的,很多早已转化成了慢性病:另一个方面,又从纵向来解析疾病被改判的幕后“主使”,即当今医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同时从宏观角度来简述人类疾病史的变化,疾病治病,这场“道与魔”的战争是如何交错纠缠的。这一系列的稿件,既传播了具体的服务信息。又提炼归纳出我们独特的思想和结论,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由此,我们所传递的,不仅仅是被挤掉了水分和泡沫的实在信息,更是打上了《家庭保健》独特标签的不可被复制的新闻性和思想性。

3 打造科普的公信力。

网络信息的优势是快捷海量,然而。海量信息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首先,网络信息的者没有门槛和资格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比如,个人博客、私人诊所、民间游医或者是任何一个懂医或不懂医的人。都可以发表文章。这给了形形的医骗以大好机会;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即便是拥有足够医疗知识的人,也会因经济利益而不实消息。这两点原因,导致网络医疗信息遍布“伪科学”和信息误导。

上一篇: 县委党建工作汇报材料 下一篇: 社区事迹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