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9 10:44: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环境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

篇(1)

1.经营者对企业统计活动意识淡薄。经营者通常看重经济利益,仅关注企业最终的统计资料,很少用统计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减或汇总,主要是为政府服务,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对企业来说属“无效”劳动,重会计轻统计现象仍存在。为了统计报表账面“好看”,拼凑统计数据的现象在各行各业依然存在。

2.企业经营统计的服务主体有偏差。企业统计工作从总体上没有突破“统计=报表”的传统模式,通常从事规定模式的重复工作,或不按照国家统计法规编制统计报表,或凭经验、凭感觉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随意测算,上报的数据偏离实际。企业统计职能尚未从报告型统计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统计,缺乏对企业经营进行深入分析,不能满足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

3.企业统计信息数据单一。当前,企业统计主要注重内部数据的收集整理,采用报表型的运作方式。统计分析只是对统计数据的简单说明,缺乏对企业外部市场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难以从动态上评价、分析、监督和预测市场及竞争对手的运行过程和状态,经营者难以对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控制与调整。

4.统计指标一套表体系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以工业企业为例,目前,国家统计指标一套表体系中,月度表B203和B204等相关表基本上局限于产值、产量、成本消耗等生产性指标和财务状况,以满足国家和上级统计报表为目的,与企业管理与决策需求不相适应,反映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者的统计指标也比较少,与现有指标体系及管理、决策需求有所脱节,难以真实反映企业集团经济综合效益和管理评价。

5.缺乏高素质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师。统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能综合运用全新的模式对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进行处理分析的数据分析师供不应求。能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如假设检验、偏相关分析、回归预测与残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对应分析(最优尺度分析)、bootstrap技术等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战略分析的人才更加难得。

二、企业统计管理模式的创新要素

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与新经济相适应,企业统计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包括以下四大要素:1.统计观念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并从企业内部信息统计延伸到外部经营环境战略分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

2.统计方法创新。统计方法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引进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和方法,从侧重于简单的定性、定量分析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转化,大量利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技术,从深层次上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及其变动规律。

3.统计技术创新。特别要加强对系统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库应用、统计分析、网络通讯等应用软件开发的统一组织和管理,统一规范标准,逐步形成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统计应用软件体系,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直观地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4.统计指标创新。运用杜邦法及目标预算管理来优化各项管理绩效KPI指标,运用各车间统计、设备点检统计、QC统计七大手法等图表来支持或考评部门工作绩效,形成集数据采集、整理、分析、运用为一体的统计管理模式,构建一整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统计指标体系,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三、以企业统计创新服务企业战略决策

新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的决策正在从“业务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大数据利用将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适应新经济的新要求,企业统计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统计信息资源,从报告型统计创新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统计,从企业内部信息统计延伸到外部经营环境战略分析,将企业产品、市场领域、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等经营战略要素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合力,确定并形成企业的共同经营主线、模式和目标,以服务企业战略决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

1.企业统计创新的流程设想。企业统计流程:统计设计—数据采集—表格汇编—统计分析—提交管理层—评价判断—反馈修正。统计执行理念:先统计,再标准,后管理。

2.运用平衡计分卡,发挥统计信息、咨询与监督职能。通过不同层面进行数据采集、汇总、分析,通过平衡计分卡展开各类KPI管理指标(见图2),从平衡计分卡四维角度,以财务数据为中心,各部门围绕产能、质量、成本与现场管理关健控点,通过人才、客户、研发、生产、销售、采购、品质、信息等各模块,运用综合指数法,对企业运营数据进行战略性分析。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战略战术,控制不良行为,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从企业的经营决策超前分析到目标管理与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发挥统计信息、咨询与监督职能,最终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3.拓展大数据分析范围,服务企业战略决策。通过定性分析内外部环境,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拓展大数据分析范围。如企业资产信用评估数据分析、企业兼并收购破产数据分析、企业资产经营数据分析和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未来还可采用投资分析、战略分析、媒介分析、信用分析、网站流量分析、财务分析和客户分析等数学模型来支持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精益化。

四、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统计管理水平

大多数现代企业都在依托电子化信息系统来获取企业经营所需数据,比如ERP、BI、MES以及PIMS模型等系统。实现企业统计管理创新,应当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采用集中管理为主的新型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模式,将现代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相结合。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把触角延伸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经营环节,搜集到最广泛最直接的一手资料。通过管理技术手段,整合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全新的、兼容性好的统计信息集成系统,从动态的数据采集到汇总、上报、查询、分析、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经营数据资源的共享,并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将业务数据加工整理成有价值的信息,并逐步演变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支持提供者。

2.建立协调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现代企业统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以微观经济数据库为中心,以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为基础的集成系统。应加强企业统计与会计核算系统的协调统一,实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管理方式,衔接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消除一个指标多头采集带来的数据差异,推动数据内部共享。

3.提升统计分析水平。统计信息化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和应用。要以新的信息存储、传输、处理技术为平台,实现统计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转换,利用互联网技术构造虚拟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提升统计分析水平来服务企业管理。

篇(2)

1、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

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非常近,甚至是合一的,他可以制作出非常合乎使用者要求的东西。到了工业经济时代,专业化的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单位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分工越来越细,环节愈来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远,消费者的需求常常由于过长的生产销售链而不为生产者所知。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社会为克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而作出的努力。但由于科技手段的限制,这种分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和,却无法完全消除。

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规模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数字化网络改变了一对多的关系和生产者的统治地位,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产中。通过因特网提供的企业与顾客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顾客可以随时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获得基于信息的服务,提出反馈意见,发出订单乃至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产品的设计。这样,企业的产品虽然可能由于顾客的个性化定制而各不相同,但由于网络的作用而仍然享有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工业革命而离异,现在却由于网络时代的大规模定制而破镜重圆。融合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制作的优点,大规模定制使得网络经济时代的产品藉着信息技术,使生产者把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链的末端交到消费者手中,不仅享有更低的成本,而且无比贴近顾客需求。正如亨利·福特首倡大规模生产(MassProduction)并成为其代表一样,戴尔是大规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的先驱者和典型。

2.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为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使得它的产出和就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服务业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经合组织成员国净增的6500万个工作岗位中,95%都是由服务业提供的。网络经济是信息占主导地位的服务型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不同,后者仅限于生产辅助(如交通设施、银行等)和个人服务(如商业零售、家政服务等),而前者共包含4个层面:个人;商业服务;交通运输、通信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服务;信息、教育、卫生、研究和政府部门的服务。这些部门的中心任务是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其中前3个层面在工业社会也有涉及,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正是第4个层面服务的增加。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从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的竞争转到服务质量上。IBM公司表示,该公司不是在从事电脑制造,而是在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比尔·盖茨认为,今后微软80%的利润将来自产品销售后的各种升级换代和维修咨询等服务,只有20%的利润来自产品销售本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目前的经营额已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1/5。而从服务贸易内部的构成来看,保险、银行和通信等业务增长尤快,超过了传统占首要地位的旅游和运输,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了46%。

3、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

虚拟化经营也是一种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的行为,虚拟化这一崭新的企业组织和经营方式,正在为世界经济提供一个全新的、倍增了的拓展空间。网络经济从两个方面引发了虚拟化经营的出现。首先,国际互联网给虚拟化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可以仅保留最为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如联合、委托、外包等,借助外部的资源力量进行整合来实现。其次,市场情况和竞争方式的新特点,形成了对虚拟化经营的内在需求。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以服务取胜的竞争条件,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富有弹性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需要建立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有如下优势:有利于技术开发,有利于拓展市场,有利于共同筹资,有利于精简机构,有利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多元化经营,有利于组建企业集团。

4.从互相竞争到双赢合作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过程中,企业从竞争到合作,从"零利"到"双赢",合作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思路。方式多种多样:兼并、收购、上下游整合、合资、技术转让以及各种各样形式的战略联盟;对象也各色各样:客户、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以合作代替竞争作为企业经营的新思路,源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商品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物质商品的特性:首先,信息商品具有可重复使用性,信息商品的使用并不像物质商品的使用那样会被消耗掉。其次,信息商品具有不完全排他性。所有物质商品都具有排他性,但你拥有一种信息,不排除他人同时拥有此信息。另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实施该战略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通过因特网,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可以应用EDI等信息系统实现彼此的资料互换、信息共享,联合进行产品开发、生产、营销,以及售后服务。

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的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面对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企业营销渠道出现了新的变革趋势。

1、营销渠道的结构性优势日趋突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渠道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个对目标市场全方位覆盖、全渠道控制的营销渠道是绝大多数产品取得成功的先决因素。而随着现代零售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厂商的营销渠道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商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生产商由于能为社会提供稀缺的商品而在渠道内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市场格局的变化使营销渠道系统内权力由生产商转向零售商,零售商逐渐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市场供求发展为有效供给大于有效需求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由于零售商处于渠道的最前沿,最能够接近和直接影响目标市场顾客,因而成为产品流向市场的"守门人"。其次,零售商通过扩张、兼并、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急剧扩张规模,零售商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如1996年美国"R"玩具公司销售的产品占美国玩具市场的20%。零售商实力的日益壮大增强了他们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结构性优势,使厂商在整个价值链系统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再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地区之间销售渠道的差别正日趋减少。超级市场、连锁商店和直复营销等形式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许多巨型零售机构把自己的销售网络扩大到世界各地。零售商业的国际化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带动了生产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但伴随而来的是,生产商的国际化也更加依赖渠道网络的国际化。

2.渠道组成结构向扁平化方向转变。传统的销售渠道结构呈金字塔式,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厂家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二是多层结构有碍于效率的提高,且臃肿的渠道不利于形成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三是单项式、多层次的流通使得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反馈;四是厂家的销售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落实。因而,许多企业正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

渠道扁平化作为一种销售模式,简化了销售过程,缩减了销售成本,使企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但扁平化并非是简单地减少哪一具体销售环节,而是要对原有的供应链进行优化,剔除供应链中没有增值的环节,使供应链向价值链转变。供应链管理最优化将是未来厂商、分销商、电子商务营运商经营成功的关键之一。要做到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客户服务网、互联网五网合一。借助互联网,把产品销售、物流控制、信息沟通、客户管理及意见反馈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分销模式向电子分销模式转化,利用电子商务来解决传统渠道的低效率运作,以求以最短的供应链、最快的反应链、最低的成本来进行运作。

3、营销渠道终端的个性化。针对消费者的产品定制不仅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没有产品积压,而且个性化的产品价格缺乏弹性,所以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如伊莱克斯冰箱,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偏好换门板,正是凭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短短几个月中,市场占有率已进入同类家电行业的前五名。福特汽车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工业化时代大规模、低成本的无差异营销的案例,但是在1999年9月,福特开始发起网上计划,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零部件、车型、可信赖的分销商和保险服务等,瞬间就可以完成个性化的定购。相反,看不见消费者差异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将难以生存。

4.新型营销渠道的拓展与延伸。网络经济推动了渠道的变革,因特网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由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主机和光纤、电话线连接起来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进行测览商品、订货、付款、交货、广告、市场调查等一系列的商务活动。这种新型渠道的突出优势在于其便捷性和透明度。供求双方同时在网上进行交易,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供求信息能够及时获得沟通,对双方都具有较大吸引力。

5.注重渠道成员的客户关系管理。由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要大大高于保持老顾客的成本,所以建立同顾客之间的联系,并管理这些事关顾客和公司利益的关系就显的尤为重要。关系营销的中心就是顾客品牌的忠诚。据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顾客的忠诚度提高5%,企业的利润就增加25%。经济全球化时代,网络的运用更加普遍,通过开发数据库软件,可以建立起目标客户群的档案.针对具体目标客户的特点进行"一对一"营销。如亚马逊的网上书店,就是以低成本建立了庞大的客户数据库,利用顾客以前购物的信息,巧妙的提醒顾客去浏览可能会引发兴趣的其他书籍等。今天的营销方法不再是强加信息给顾客,而是试图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获得他们的许可,然后同他们开展产品的对话: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通过实行一种"许可营销"来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全球一体化、需求多样化、消费个性化的市场了。因此,对中国企业的营销渠道进行适当的改进,必将更加有利于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

1、政府的信息网络建设。政府要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改进贸易实务的运作方式,使电子商务进入贸易的各个流通环节。首先,可以运用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改进通关流程,进出口企业与海关计算机联网,通过网络数据的传输进行申报、审核、复核、下达指令等,加快通关速度,降低贸易成本。其次,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改进物流系统,使运输、仓储信息、交通联合起来,实现运输革命。最后,使电子方式进入国际贸易的支付环节,从而单证的审核、付款、交付都可以通过网络银行得以实现,使跨国经营企业的营销渠填更加快捷、流畅。

2.企业的供应链再造。供应链再造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会出现一种由不同层次的供应商组成的供应等级结构,供应范围不仅涉及原料,而且涉及零部件甚至整个生产系统。一方面企业要精心挑选供应商,通过收购、战略联盟、合资等方式与供应商形成紧密的关系,使供应链变得合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只控制核心能力,而将非核心能力的业务虚拟化,外包给专门的供应商,即对其业务流程和服务进行区域和全球的整合。21世纪,已经进入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阶段,通过电子商务手段与合伙者形成物流、信息流的无缝连接,通过对供应商的培训整合他们的能力,以达到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快速反应。如戴尔公司通过互联网与几百个供应商相连,每隔两个小时经因特网向仓库发出部件需要通知,从定单的下达到电脑部件的个性化组装,再到消费者收到电脑往往在一周之内。因此国内企业可以适当的参照他们的运作方式,与供应商建立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一些标准化的大件出口商品,可以实行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定制化的生产方式。

3、建立扁平化的渠道结构。渠道扁平化作为潮流,是市场规则使然,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应链环节,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同时给渠道合作伙伴盈利空间,是当代企业渠道建设和发展的方向。IBM公司面对经销商的直销计划和电子化支持的渠道策略就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使得IBM渠道更加扁平化。分销渠道扁平化,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这应是今后我国企业分销渠道建设的共同追求。

4.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业竞争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只有与当地的合作企业建立起长期可依赖的关系,采取"双赢"战略,才能借助合作伙伴的渠道赢得市场地位。日本的三菱集团与德国奔驰公司在汽车、宇航、集成电路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得以在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之前就进入欧洲。作为回报,三菱集团帮助奔驰公司在日本建立起了销售网,双方各有所取。与当地企业合作,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市场占有,更要为对方提供广阔的赢利空间。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建立的合资企业只提供可乐原液,除此一不投资,二不出人,三不分利,但却对当地可乐企业的建设、生产和销售、宣传广告和职工福利等提供一切的支援和扶持,从而使可口可乐公司的利益深深根植于当地企业的利益之中。

篇(3)

 

一、将环境管理会计引入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环境管理体系是确定组织如何管理其对自然环境和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人类的健康和福利的潜在影响的一套正式的程序和方针。环境管理体系根据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而建立,这就要求企业有可计量的环境目标和指标。会计是企业的核心信息管理工具,环境管理会计是服务于公司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将结果转化为可计量可理解的指标,并进行报告,从而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环境方针。

因此,可以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会计的方法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毕业论文ppt,只有将环境管理会计融入综合管理体系才能将不同的信息用于环境管理活动中。环境管理会计通过对环境的财务影响信息和非财务影响信息进行归集、分析和决策,形成决策支持系统,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合理的环境决策,并将其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信息在不同的管理者之间进行传递,为确保目标的实现,还应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从而提高生态经济效率,达到可持续经营目标。

二、融入环境业绩指标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的可持续经营目标是由经济、环境和社会目标构成的,要使环境管理会计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必须将环境业绩指标融入企业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中。

1.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1994年颁布的管理会计指南31号一《综合业绩指标的设计》中指出,每个企业应根据其需求设计一套综合业绩评价体系.许多企业的核心业绩指标主要与以下几类有关:

(l)环境指标:当前许多企业都负有保持空气和水资源的清新,保护稀有资源等环境保护的义务,所以综合业绩指标必须保证企业实现其环境目标毕业论文ppt,这类指标如:回收利用的材料的回收利用率、环境事故发生次数、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违反环境法规的罚款等。

(2)市场顾客指标:许多企业从质量、速度、交货准时程度、弹性、产品品种、新产品的开发和实现的价值等方面来衡量顾客的满意程度,这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顾客的类别而定cssci期刊目录。这类指标如:市场占有率、新客户和丧失的客户、顾客满意程度、质量表现、送货表现、、顾客赢利能力等。

(3)竞争者的指标:当今世界竞争激烈,企业必须追踪了解其主要竞争者的业绩,包提供的产品与发展方向,也包括尽可能地了解对手的内部经营。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价格表现、新产品开发周期等。

(4)内部经营过程的指标:企业可以把整个的经营过程再做不同的细分,如市场开发、产品开发、供应商、经营、销售、服务等。主要指标如: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数量、生产周期、存货周转率等。

(5)人力资源指标: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必须考虑人才的需求。这类指标如:员工的士气、员工流动性等。

(6)财务指标:主要指标如:收入增长率、获利能力、经济增值、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等。

2. 生态经济效率。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提出以生态经济效率来反映可持续经营目标,将环境指标与财务指标相结合,以较少的环境影响实现较大的财务效益,最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WBCSD的定义,生态经济效率是通过“提供竞争性定价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逐步地将产品寿命周生态的影响和对资源的利用减少到至少与地球的预计承载能力一致的水平上”来实该概念将环境生态影响与经济业绩相联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它要求企业以较少的环境影响实现较大的价值毕业论文ppt,企业必须通过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减少材料能源的消耗、等手段,在实现价值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环境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双赢,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WBCSD将指标分为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通用指标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或企业的价值有关,几乎对所有企业都适用,其计量的方形成并且是公认的。例如:销售净额、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等。不过不同企业的不同生产流程存在不同的环境问题和价值,因此还需要有专用指标。这类指标可以根据指南或前述介绍的其他方法来确定。

3.平衡计分卡。1992年KaPIan和Norton对其加以改进后,正式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方法,此后,该法迅速发展成为企业改进员工和经营单位的业绩的战略管理工具。综合计分卡强调四个概念:经营单位的业绩、因果关系、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及将公司战略分解到员工。该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认识到在实施企业的某项政策时,不同变量的业绩是如何同时变化的,某一方面的改善是否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为代价cssci期刊目录。当今的管理者要把环境因素融入不同层次的经营决策中,这就要把环境因素融入其战略中毕业论文ppt,并设计出相应的业绩指标来反映其实施情况。平衡计分卡的业绩指标体系包含了企业经营的四个方面:财务、顾客、内部经营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环境业绩指标与综合业绩指标的结合,可以使环境指标体现在上述四个方面,也可以单独作为第五个方面来反映。

三、融入环境业绩指标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步骤

1.选择主要成功因素。业绩指标可以有许多,但是影响企业成功经营的业绩指标却是有限的。在进行综合业绩指标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并设计相应的指标以确保这这些重要方面作出突出表现,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管理当局要选出主要成功因素中需要加以计量的特定要素。这就要根据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职责来选择需要计量的经营过程或经营结果。选定的计量指标要考虑财务指标、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过程指标或结果指标的结合。

3.评价实际业绩时要选择合理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可能是企业历预算的业绩水平,也可以是行业的平均水平或是最优水平。

参考文献

1.乔吉俊.战略管理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影响研究.经济问题2007.03:34-35

1.朱利安.罗威大卫.路易士著,王铁生译.《环境管理经济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篇(4)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由于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在特定的控制环境中实施的,是和特定的控制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内部控制系统与控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控制环境不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还直接决定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影响到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有:管理者的经营风险和经营理念、董事会、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人员的品行和素质、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管理控制方法。影响外部控制环境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法律规范、思想意识。在不完善的控制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弱化,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健全、对经营者监管弱化、运行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所以,要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首先应优化控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内部环境的优化,则必须靠企业的努力以及政府的引导来完成;外部环境的优化,主要是由政府通过体制改革、法制完善、道德教育等来进行。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措施:

一、政府要做到加强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保证交易和竞争的公开、公平、公正;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多以法律手段对企业进行间接管理和调控等,以优化经济环境。要加强法律建设,尽快填补法律空白,并不断完善制度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优化法律环境。提倡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敬业爱岗等一系列好的道德。

二、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是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良好的组织必须以执行工作计划为使命,并具有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流畅的“意见沟通”渠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它是合理划分权力与责任的前提;企业如果能适当地注意实体内部权力与责任的划分方式,就可明确界定资、权、利,强化控制环境。

三、董事会应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时,根据职务分离的原则,规模较大企业的高层次的组织机构一般为董事会、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会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董事会一直很受重视,董事的挑选极为严格,一般由懂技术、懂管理、有才能的人担任。而在我们的很多企业中,虽然有董事会,但往往是虚设,没有办事机构,董事长通常由企业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其他成员大多由企业内部人员兼任。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因此,搞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使其真正发挥监督和控制经营者的作用,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使股东及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并完善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系统,全面行使董事会的职权,履行董事会的职责,充分发挥董事会监督、引导作用。

四、建立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经营者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地要按照其管理人员的意图运行,尤其是经营者的决策更具有决定性作用。经营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在我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为经营者所拥有,而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和激励经理人的外部机制。因此,经营者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他们往往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只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在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下,他们不惜出具虚假财务报告而尽量夸大经营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就必须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为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2)注意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建立一种“约束+激励”的控制方式,去引导经营者的行为。(3)应从法律法规或制度方面要求经营者搞好内部控制工作,并制定“经营越轨行为”的惩罚性措施,提高制度执行者的素质。

五、要使企业内部控制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制度执行者的态度与素质。

如果执行内部控制的人员忽视制度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串通舞弊,就可能导致设计健全的内部控制部分或全部失效。因此,内部控制系统所设置的各个岗位,必须物色精明强干、训练有素和具有责任心的人去承担。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使执行内部控制的所有管理人员及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2)采用科学、合理、实用的管理控制方法,包括采用经营计划管理、预算管理、利润计划及责任会计等规划报告系统、,采用制定及完善会计系统的政策或控制措施,采用有助于调查偏差期望值原因并予纠正的纠正程序或措施等。(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定期进行工作轮换,以发挥人才的潜力。(4)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考核,促使制度执行者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篇(5)

二、ERP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与应用

以ERP为核心的统一经营管理系统平台在企业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销协同、系统集成设计等方面都为企业提供了创新可能,整合了企业现有的管理和生产方面的信息系统,有效支撑了企业管理创新应用与发展。

1.财务管理

根据企业管理多库存地的特点,将成本核算单元由过去的企业层面进一步细化到仓库层面,提高了成本核算的精细度,对不同类型的销售业务进行独立的收入、成本、利润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为业务决策提供帮助;促使财务工作重点由传统的核算会计逐步转向管理会计,由成本计算转向成本分析、成本管理;统一了会计科目,规范会计核算,实现多维度的收入成本分析;通过系统集成的优势,财务平均的月结时间由过去的5~8天,缩短至2~3天,大大提高了财务月结的效率和数据质量。

2.销售管理

规范整合了客户数据,对客户渠道、性质进行了有效的统一管理,销售、财务共享同一套客户主数据;在客户统一管控的基础上,将销售业务与客户信息进行了有效汇总,按销售量、销售收入、客户排名以及批发、零售等多维度报表对客户进行分析,实现客户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客户信用额度的统一管理,信贷管理人员结合销售分销模块的业务流程,按照销售企业的信用额度管理规定,由总部统一维护客户的信用额度、风险类别及有关控制参数,利用系统实时预警功能进行客户信用检查,对信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防范了经营风险。并在所有权发生改变时,系统自动结转与出库物资数量相符的销售成本,自动更新物资库存和总账会计,生成物料凭证和会计凭证;开具销售开票后,系统自动产生收入会计凭证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物流协同管理

在同一系统平台下,标准规范的主数据编码,为企业业务信息的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划、采购和库存的统一标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同时也减少了冗余繁杂数据带来的浪费现象。通过系统集成的功能,实现了采购与销售的单据自动对应,通过系统监控业务的执行状态;业务数据(数量、库存地、客户等)多层次共享,避免重复操作,提高运行效率。

篇(6)

二、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障碍透析

1.保障网络环境安全的法律欠缺。为了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加强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促进作用、提高经济效益,国家在各项项文件中提出了规定和建议。但是在网络财务的保障方面,我国暂未出台相应的法律。网络的安全直接关系到财务的安全,,决定了企业财产的安全。对中小企业来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遭受损失可能就会面临破产的威胁。

2.复合型网络人才十分匮乏。财务问题很大程度要归结于财务人员的能力问题。以河南省为例,其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正规性严重不足,其基本情况可以用“三少”来形容:近三年接受2次以上培训的会计少,具有高学历的财务人员少,专职会计人员少。我国现有财会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仅占50%左右,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网络人才十分匮乏。而网络经济下,中小企业在对网络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需要更多相关的财务人才做后盾。

3.财务软件存在漏洞。软件的开发应用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委托软件公司开发,另一种是自行开发。目前不少财务软件存在漏洞,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应用软件中存在的维护程序,即在软件的开发阶段,程序员常常会在软件内创建后门程序以便修改程序设计中的缺陷,上传程序补丁。但是,如果这些维修门户被其他人知道,或是在软件之前没有删除后门程序,那么它就成了程序漏洞,具有很大的安全风险,容易被黑客进行攻击,继而成为攻击系统的捷径。

4.信息化建设硬件设备不到位。中小企业在网络经济大形势初期,由于资金不足,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其信息化建设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其与网络财务相关的硬件方面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如:中小企业的机房建设不达标以及硬盘的质量不过关等都可能给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带来大的灾难。同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磁性媒介被大量应用。若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检测,很可能会对信息系统造成病毒感染,进而造成数据泄露和信息安全隐患。

三、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策略

1.加强网络财务法律保障。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加强对网络财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财务信息管理和财务报告的相关法规和准则。明确企业在互联网上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尽快建立和完善互联网财务管理规范,以监督网上交易的购买、销售、支付等行为。从而对涉及财务的合同、订单、交易的认证及解决手段等各个方面实行系统的制度改革。

2.企业内部应该重视并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基于网络财务存在极大风险以及其后果的严重性,中小企业应该更加重视风险性问题,并且从主观方面完善自身制度来规避各种风险。首先是财务信息安全措施。网络财务软件应采用严格有效的加密技术,同时还要制定和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其次是网络系统内部控制措施。网络环境下财务信息系统必须针对网络的特点,建立网络系统下相适应的控制体系,改革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和内控制度。

3.建立完备的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建立一套安全可靠的网络财务系统是发展网络财务管理的关键性一步。其根本目的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其将逐步改变我国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另外,网络财务系统是一个企业管理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与提高网络财务系统应用水平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要立足于企业的管理创新,把应用网络财务系统与深化改革、管理创新,应用其他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做到企业管理一体化。

4.人才资源管理策略。对于人才资源的培养方面,必须坚持内部提升与引进人才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的保证企业财务人才的质量。首先是健全员工培训制度。为了促进网络财务管理的良好发展,健全员工培训制度应该侧重于加大对复合型财务人才的培养力度。其次是加强人才引进。人力资本重要性人所共知,而小型企业在用人方面,确实是存在许多弊端。据调查,在小型企业中担任会计出纳等关键岗位的90%是家庭成员,他们控制着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人员的任用跳不出近亲繁殖的陈规,企业的人事管理仍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武断决策阶段。加强人才引进,给企业注入新的力量,高素质的财务人才会带来新的财务理念,将很大程度的改良财务状况。

5.改革财务组织框架---向“水平总线型”组织模式发展。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组织中的领导形式越来越依靠信息来完成,因此信息环境下的组织逐步向水平化发展,即其组织形态趋向于扁平化。“水平总线型”的组织结构与其它类型的结构相比,具有成本低、机动灵活的特点,因此更适应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需求。这样就更加增强了组织的统筹性,不仅使得组织中的活动信息更及时的同步至企业信息网络,也使得组织中的所有团队更便于利用整个企业的资源与信息,及时作出决策,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效应。

篇(7)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优化措施

互联网作为信息和管理技术的完美结合,对如今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就最为直接与深远。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管理优化。包括: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方面的优化。

1.管理理念的优化

知识与信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管理理念也将会随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进行不断的优化。企业的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且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优化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管理观念上不断优化。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需要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进行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以其未来学家的深邃眼光较早地洞悉到这种变化的趋势,并将这种由社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知识的“赋值”称之为“符号财富”。他甚至深刻地提醒世人:没有人会因为苹果计算机公司或IBM公司的物质资产而购买其股份。起作用的并不是这些公司的建筑物或机器设备,而是其市场推销能力和社会关系、其公司管理的组织能力以及雇员们头脑中的那些突发奇想。它们所代表的不过是另一些象征性符号而已,而且已达到令人惊异的地步。如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耐克(Nike)鞋业公司,在市场上可谓独占鳌头,但它并不直接生产和制造鞋,它的资产是“耐克”商标、生产许可证、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这说明企业的管理观念的优化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2.管理模式的优化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企业管理方式应该改变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再是人、财、物、供、产、销等环节方面的管理,而是知识管理模式。在信息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普及的经营环境中,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和与传统的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在行为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传统的物品生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会随着有形资产的消耗再不断的缩小。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知识在其自身作用下,他的生产、分配、使用是在不断增长。对于企业管理者,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中的环球网进入数据库,还可以通过公司的内部网络获取公司的专业技术知识。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了,也就是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逐渐向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交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以行动和知识的创新更快地反馈循环来对全新的经济环境作出反应。

篇(8)

2小型企业环境污染成因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师宗县的小型企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环境污染也蜂拥而至。初期,师宗的小型企业以煤矿开采、土法炼焦、土法炼锌、小水泥厂、小砖厂为重点。大片森林被砍伐,连未成年的幼林也被砍尽,致使荒山秃林大量出现,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含沙量增加,野生动物明显减少。由于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在雄壁镇、丹凤镇等乡镇形成了污染较重的区域,污染纠纷时有发生。能耗、物耗高,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重污染企业分布在村子上风向或饮用水源上游,且没有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局部地区污染危害突出,有害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大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地表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直接影响了生产生活和人民健康。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师宗县的小型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多数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拥有的部分机械设备多数也是东南沿海地区企业淘汰的旧设备,其生产效率不高,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大,因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治理污染设施不配套,内部管理不严形成了小型企业严重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一些小型企业资金有限,又迫于急功近利,故在为国家创收高利税的同时,却给环境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污染损失。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师宗县的小型企业,打破了传统的工业布局,遍地开花,环境污染由点源污染向线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扩散。一个小纸厂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化工、小盐酸污染一片地下水;一个小土焦,危害一片田地;一个废旧塑料加工处理点,污染相当范围内地区的空气。小型企业污染的另一个成因,还由于行业多,企业规模小,技术跨度大,且污染类型复杂,污染源点多面广,不便于进行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缺乏适用的治理技术和可以借鉴的示范工程。小型企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污染源的现状。师宗县的环境管理重点是对重点排污企业的污染防治,对小型企业的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小型企业的污染治理滞后于小型企业的发展,导致其在解决小型企业环境问题上力量薄弱。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于实现。小型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远比解决城镇大中型工业企业环境问题复杂、困难、阻力更大。

3加强小型企业环境管理的举措

从发展小型企业,支持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增强农民收入等方面来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从师宗县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资源情况,技术条件、环境状况,全面落实规划,合理安排和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行业,积极治理老污染源,防治新污染,使乡镇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1加强乡镇环境保护机构建设,理顺部门关系,大力开展小型企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省、市、县环境保护部门应专人专职负责小型企业环境保护工作;一些小型企业污染项目就是在这样的空子下诞生,且堂而皇之的成为所在乡镇的重点污染源,处在这样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县环境保护局也是望尘莫及,要想根除污染,只有在乡镇建设一支业务过硬,敢于执法的乡镇环境保护队伍,且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园的思想,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环境与资源、环境与人体健康等关系。

3.2小型企业环境管理的法规政策是依法进行小型企业环境管理的基础。所以,必须结合师宗实际,尽快建立健全并完善小型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制定出既有利于师宗县小型企业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师宗县生态环境保护的小型企业发展道路的规定。

3.3制定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合理布局,调整小型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乡镇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最基层,我国的广大人民也居住于此,但目前我县同全国广大地区一样,乡镇环境管理滞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制定,布局极不合理,这也是乡镇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主要成因。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好项目审批关,依法办事。对于严重污染环境,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企业,坚决执行“关、停、并、转、迁”等措施。根据师宗县小型企业环境污染区域分布特点,制定环境功能区划,以“大分散、小集中”为原则合理选点布局,制定重点污染区和重点污染行业污染治理规划,尽量减少小型企业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损失。

3.4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或转移的小型企业,都应同国有大中型企业同等对待,按照审批权限,严格履行环保“三同时”手续,所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禁止在城镇上风向、居民稠密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区、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对于不执行“三同时”规定,造成环境污染的,追究有关部门、单位或个人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3.5坚持引导和限制相结合的原则。并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分步实施污染防治计划,突出抓好重点乡镇、重点污染行业的环保工作。第一阶段,抓好丹凤、雄壁、竹基、彩云等乡镇小型企业污染防治工作,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污染危害大的小型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丹凤、雄壁、竹基、彩云四乡镇小型企业工业污染防治重点放在废水、废气、噪声、废渣的治理上。第二阶段,抓好师宗县境内公路沿线小型企业污染防治工作。第三阶段,重点放在原煤资源开采而产生的污染问题整治方面。

篇(9)

二、电子商务环境对企业品牌管理的影响因素

1.宣传方式冲击。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在广告宣传上包括:广告对象、广告、媒体收费、绩效评估。由于互联网的覆盖,每个企业可以获得相对公平的广告宣传方式。低成本、短时间的广告进入可以让企业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此外,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给企业在广告宣传方式上的提供了更多便捷途径。

2.价格优势冲击。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在支付手段上包括:IC卡、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支票。这种支付手段不但缩短交易时间,而且还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支付方式的改变不但方便了广大消费者,而且降低企业销售产品成本,让买卖更加透明化。与传统模式相比,电子商务环境可以让消费者更加快捷掌握同质产品价格变化。3.渠道方式冲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在销售渠道上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直销、网络间接销售、双道发。以上三种销售渠道方式能够对企业产生巨大的宣传作用。它极可以覆盖全国,又会波及全世界。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打破传统营销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渠道建设。

4.法律法规冲击。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的企业品牌管理在法律法规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诸如电子合同、虚拟财产、网络广告、刑事犯罪、反垄断等多个方面。只有不断地完善电子商务方面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才能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发展的关键。尽管电子商务所实现的仍然是传统意义的“买卖关系”,但是我国电子商务已经从法律法规缺失的局面转变为了法律法规体制健全的局面。

5.社会文化冲击。电子商务活动突破了地域限制,可以跨地区、跨国界。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及受教程度不同,因此,异同社会文化直接阻碍电子商务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待网络交易有着不同的看法。对待网络的信任程度、对线下交易转变成为线上虚拟交易的购物习惯的改变等均有较大差异。

三、提高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品牌管理效率的策略

1.精准品牌定位。

1.1确定品牌定位标准。品牌定位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产品品牌的个性,企业需要精心地策划品牌,不能随便地突发奇想。进行品牌定位需要有明确的标准,既要能打动消费者的心,又让消费者在潜意识里对这个品牌旗下的产品有认同感。

1.2确定品牌定位方式。品牌定位有助于推进品牌推广的发展。在选择品牌定位的方式时,企业一定要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并且找出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去选择恰当的品牌定位方式。

2.加强品牌形象塑造。

2.1.要发现生活中的焦点。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每天都会出现一些热门的话题,企业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些焦点,寻找品牌与焦点之间的契机。

2.2.利用名人效应,可以利用形象代言人来做品牌代言。利用有影响力的著名人物作为企业的形象代言人,可以加强品牌形象在公众人群中的影响力,从而达到为品牌宣传的目的。

2.3.努力塑造独特的文化。品牌文化是企业获得社会赞誉的心理依据。企业应该动用所有的资源和智慧来抓住每一个机会,从而塑造出清晰、个性的品牌文化。

3.明晰品牌核心价值。品牌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勾勒出品牌的主要理念,由于品牌的核心理念是品牌的灵魂,因此一个品牌最与众不同并且最有竞争力的部分通常会体现在核心价值理念上。拥有核心价值的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增加对产品的认同感,可以让消费者永久的记住品牌的个性之处。在品牌管理过程中,品牌的核心价值因素主要包括:理性、感性以及象征性。这三个核心价值因素又分别代表了企业的品牌利益、品牌关系和品牌个性。

3.1.理性价值,就是指品牌的核心价值主要集中在利益至上。产品质量和性能等,这些在消费市场上比较常见。

3.2.感性价值,就是指品牌的核心价值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会出现的感受。这种感受对于品牌的认知感有很大的作用,有助于推进品牌建设的进程。

3.3.象征性价值,就是指品牌的核心价值主要集中在品牌与众不同的特点上。有特点的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印象深刻,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感。

4.科学地决策,赋予品牌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品牌决策作为品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它主要包括五个决策过程。

4.1.品牌化决策,即决定是否使用品牌。

4.2.品牌使用者决策,即决定使用品牌的人是谁,品牌产权的归属者是谁。

4.3.品牌名称决策,即采用个别的品牌名称等各种决策策略。

4.4品牌延伸决策,利用原品牌的力量开拓新市场的决策。品牌延伸的成功关键取决于复杂的市场竞争情况。

4.5.品牌成长过程决策,品牌成长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动过程,企业应该采用合理的决策来加速品牌成长的过程。

5.加强品牌文化建设,赋予品牌文化内涵。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塑造企业的品牌文化,从心理上赢得顾客对品牌的认同,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顾客。当代企业竞争的最终落脚点是品牌,而品牌作为文化的依托有很深厚的内涵。品牌文化是企业获得社会赞誉的心理依据。企业应该动用所有的资源和智慧来抓住每一个机会,从而塑造出清晰、个性的品牌文化。清晰、独特的文化角色追求才会使得企业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盈利,为社会创造出精神价值。加强品牌的文化建设,既彰显了企业的文化内涵魅力,又带动了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品牌文化目标。

6.强化社会责任,诠释品牌魅力。一个企业只有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关爱社会、关心身边处于困窘中的他人,才能在消费者和公众心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企业应该坚持对公益事业的的投入和支持,赢得公众的肯定和认可,这样做不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还诠释了品牌的魅力。大地震救灾、扶贫执教、赞助赛事等等公益行为都是源于企业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公益行为既是对企业产品品牌的肯定,又是对产品质量的一种升华。除了赢得社会的尊敬,企业还获得了自身的品牌魅力和公众公的信赖。

篇(10)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是北方重要盐业基地,以盐、卤水化工、精细化工、进出口贸易等多元化经营生产,公司经营范围的扩大,合资、合作项目的开展,给公司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公司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司虽然在市场中有了更多、更充分的经营自,随之而来的是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法律风险就是其中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法律顾问就是企业运行的“安全员”,他追求的是如何规避、减少经营活动中的法律风险,这就要求法律顾问提前介入,事前防范,才能充分体现其管理职能,使企业在法律和政策准许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和最快的发展。

一、企业法律顾问的执业原则、工作方针

企业法律顾问是指依法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由企业聘任,专门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企业内部专业人员。

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原则:一是依法执业原则;二是为本企业服务原则;三是以管理为主原则。依法执业是对企业法律顾问履行职责最基本的要求,为本企业服务是企业法律顾问的立身之本,是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管理为主原则则是从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性质决定的。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管理,包括承担有关企业管理职责和直接承办有关法律事务;另一类是间接的服务性工作,即通过建议、咨询、宣传等为企业领导和有关管理部门提供法律服务。第一类工作应当是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重点。但由于企业法律顾问称谓中有“顾问”二字,容易使人误认为企业法律顾问只是一个咨询、服务的角色,忽视了其管理职能。在企业实现依法经营的管理链条中,企业法律顾问所承担的直接管理工作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除了对企业法律事务所承担的直接管理职责外,企业法律顾问提出的意见、参与研究、进行审核等工作实质上已进入管理环节,是某些事项必须的、不应跨越的程序。

要实现以管理为主,就必须在工作中坚持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工作方针。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基本上分为“事前防范性”、“事中控制型”和“事后补救型”三类。“事前防范型”从宏观上是指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发展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立防范法律风险机制,规范法律工作制度;从微观上是指企业在开展具体经营活动前,依法论证和决策,降低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顾问的任务就是协助企业负责人搞好法制建设,依法参与决策,分析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事中控制型”是针对企业具体经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管理,发现问题,采取应对措施,预防纠纷发生。“事后补救型”是在出现法律问题和纠纷后,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处理,化解法律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在三种工作类型中,事前防范、事中控制是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重点,企业法律顾问应通过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参与经营决策及经营活动,承办具体法律事务,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依法进行。因此,企业法律顾问应强化管理职能,实施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以更好的维护企业利益。

二、企业法律顾问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范围

企业法律顾问开展工作,服务企业的执业范围有:

1.就企业的重大决策向决策者提出法律论证意见;

2.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草拟、修改、审查合同和有关法律文书;

3.参与经济合同及有关项目的谈判、签约、资信调查;

4.为企业重大项目对外出具法律意见书;

5.接受法定代表人委托诉讼和非诉讼业务;

6.企业办理有关公司投资、公司设立、改制、收购、转让、重组、分立、合并、变更、国有资产剥离、招投标、清算等法律事务;

7.参与企业日常管理法律事务,协助有关部门处理行政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劳资关系管理、内部承包管理等法律事务;

8.对员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培训;

9.办理企业其他必要的法律事务。

坚持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原则和职业操守,坚持诚实守信、勤勉尽责,保守企业秘密,为法律顾问行为负责,充分发挥企业法律顾问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企业法律顾问实现管理职能转换的途径

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的规定,聘用企业法律顾问有明确条件和程序,虽然按照企业法律顾问执业原则、工作方针、自身价值都决定了企业法律顾问应有的管理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法律顾问执业的管理职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履行,因此,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加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是推进企业法律顾问管理职能的前提,将从过去的以办理诉讼为主,拓展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转换。从单纯抓法律法规的学习到运用法律知识进行经营管理的转换,真正实现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换关键在于:

1.加强企业内在法律需求,领导重视是职能转换的关键

企业负责人将依法治企理念融入企业管理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是领导重视,直接决定了企业法制建设工作的力度,企业做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内在的法律需求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正在不断增长,一个企业如果法律部门的工作处于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换,与法律顾问找事做、等活干的状态,这样两种不同的工作状态,实际上是反映了领导把握企业内在法律需求的力度不同,充分体现了领导的重视程度,引发法律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因此,企业领导应加大对法律部门和人员的充分授权,还要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保证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工作措施在企业得到稳固开展。

2.开展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换,抓紧制度落实是根本保障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和内部监督制度建设作为企业法制建设工作的核心,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施行,不仅有效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也为法律风险防范提供了内部制度环境,特别是各项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贯彻执行,不仅要明确企业法律顾问与其他相关部门,在参加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职责权限,与其它监督部门的职权相匹配,而且要落实企业法律顾问开展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话语权,改变让你知道,就让你知道,不让你知道,也没有办法的尴尬局面,为企业法律顾问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重在形成机制,才能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发生。

3.探索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是重要标志

公司实行总法律顾问试点单位以来,公司总经济师担任总法律顾问,法律机构和队伍建设已提到重要位置,为达到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避免法律部门游离管理之外,改变以往只有发生诉讼才安排由法律部门牵头处理的局面,用法律思维审视管理问题,用管理的语言表述法律问题,才能使部门有效的融合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顾问提出法律意见既能说“不”,也要善于说“可”,为经营活动提出一条既不违法又可行的途径,会在法律框架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部门及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法律顾问的任用标准,按照《全民所有制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实行法律顾问聘任制,使法律顾问真正成为用得上、信得过、融得进、且实效的管理人才。

4.实现企业法律顾问专业过硬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上一篇: 心理学学习计划 下一篇: 生态治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