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15 00:42: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动态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动态管理论文

篇(1)

现行工程造价的计算方法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基本上还是沿用前苏联的定价模式,它由政府颁发具有法律效力的概预算定额、工料机预算价格、费率标准等文件来编制工程概预算,确定工程造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以这种定价方法就行不通了,我们的企业是建筑产品的生产者,理应由企业自行定价。执行法定价以来出现的工程造价计价不合理、利润率太低的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定价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我们从现阶段的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建筑施工企业不再是单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一些合资的、乡镇的、私营的建筑企业不断涌现,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竞争应是公正的和公平的,而法定价(费率标准等)影响了公正和公平的竞争。由于目前建筑市场为业主的单边市场,一些外资、合资、私营业主甚至有些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工程发包时经常是自主定价或者是压价发包,法定价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的商定价、议标价、中标价。这些定价往往和政府颁发的法定文件(定额预算价)计算出来的法定价相差甚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定价只是限制了施工企业的"自",而建设单位(业主)却不受法定价的约束,这实际上己冲击了法定价的地位。因此,实行造价的动态管理,当务之急应该改变现有的定价方法。

2、"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是动态管理的基础

法定价在现实的定价中已逐渐由法定性变为指导性,定额是法定价的根本。定额虽然逐渐失去它的法定地位,但定额在现行的计价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它仍然是计价的依据和基础,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和造价的动态管理仍然离不开定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经济还需要定额作指导。但定额必须改革,应实行"量"、"价"分离,将目前的定额消耗量和定额基价分开。定额只作为严格控制工程消耗量的标准,对定额基价实行动态管理,变计划价格为指导价格,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和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国际惯例接轨。定额要进一步综合简化,合并同类项,取消一些过时的项目,同时增加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而产生的新定额子目,以适应建筑市场的动态变化。

"控制量"就是在规范、设计和质量标准答应的范围内,控制住定额的消耗量。消耗量是确定工程造价最重要的因素和基础,只有把它控制住,才有可能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控制量"也包括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

"指导价"就是价格放开后,政府不再直接定价,转向定期公布价格信息,猜测价格变化系数,颁布各类价格指数等办法来指导市场行为。以此引导企业自主定价。企业是工程项目的业主或是生产者,理应有权确定自己的效益目标和经营策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权根据市场信息和经营管理状况自主定价。价是动态的,价应该随行就市,价格要能及时反映市场信息。

"竞争费"就是费率定额标准可以由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市场的竞争策略需要而自主确定,政府主管部门可制定按工程类别取费的标准,供合同双方参考使用,引导企业进行公正、公平、良性的市场竞争。

3、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

对施工企业来说,竞争是必然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拿出合理的投标报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的规定,中标的条件之一是"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进行招标,且遵循"合理低标"的原则,其实质是接近元标底招标,因为标底对评标起不到约束和控制功能,但是标底要有两个明确的数据,即标底和成本。编制标书和编制标底不同,编制标书要充分体现出市场形成价格的动态性和竞争性。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进行招标,对投标人来讲,工作量是减少了,因为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计算工程量,但增大了操作的难度。报价高了,则失去中标的机会;报价低了,则减少或失去了利润,而利润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报价要把握一个"度",就是企业既能中标,又能保证有一定比例的利润。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的招投标中,还是采用工料单价法为宜,因为这种方法有以下两方面优点摘要:(1)各项费用一目了然在采用子目单价法时,清单中每一分项工程报价所包含的只是直接费、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管理费,而间接费、利润、税金都要单独列项计算。

(2)报价便于调整假如企业凭借自己雄厚的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施工工艺,合理组织施工是可以降低成本及增加利润的。因此,在定额规定的间接费率和利润率的基础上,可以适当下调其费率,如此既保证了利润,又增加了竞争力。

4、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几个环节

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不仅仅是对设备、材料价格动态因素、人工价格动态因素、工程质量标准和设计变更动态因素、隐蔽工程的动态因素等的动态管理,而且要对项目可行性探究阶段、施工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的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

(1)项目可行性探究阶段项目在可行性探究阶段,要根据概算估价指标和造价指数等价格信息,合理确定投资规模,要对各种影响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予以全面的考虑。

(2)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在合理确定项目投资后,应提倡实行限额指标设计,要按项目投资中的工程成本额进行设计,不能占用预备费(不可预见费等),否则设计就成了超额设计。设计时,要留有余地,要根据设计图纸及时编制出项目投资概算,为设计施工图纸的审定和设计修改提供价格依据,要认真探究影响工程投资的各种动态因素。

(3)项目施工阶段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按定额认真计算工程量和工料机的消耗量,并根据市场的价格信息和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合理的自主定价。造价管理部门、建行、咨询公司等要为建设单位认真审核施工企业的预算报价,及时对设计变更内容编制修改补充预算,进行价格核定和办理签证,把握好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的各种动态因素。

(4)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工程项目竣工后,要严把工程结算关,注重搜集和整理好结算资料,要认真审核工程量和套价取费。据测算,某地区目前的材料费约占工程造价的65%,其中材料价差(本地材料预算价对比定额材料预算价)约占工程造价的12%.因此,认真确定材料价格和材料价差的调整,对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几项办法

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是一项融政策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有效进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必须采取以下几方面办法摘要:(l)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工程建设管理法规,如计划立项、设计施工、招标投标、工程造价等方面的管理法规。

(2)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资料、数据库,对各种工程类型的工程造价进行测算、分析和探究,制定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确定先进合理的定额工料机消耗量,为定额的改革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

(3)地方主管部门要坚持定期市场价格信息,包括设备、材料、人工价格信息,以及各类工程造价指数等,以指导企业自主定价。

(4)积极推广和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各种定额软件和工程量计算软件,利用计算机建立各种数据库,包括工料机的价格信息、各种类型的工料机消耗量、材料价格指数和造价指数,为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可提高工作效率。

篇(2)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UML框架中,系统设计人员可以建立用例框图表示角色通过信息系统所能完成的操作功能。图3采用UML用例框图描述了典型石化企业动设备专业管理的主要业务功能。从图中可以看出,车间设备员、分厂机动科员、机动处专工、状态检测人员是用例框图中的角色,他们启动各用例的执行。车间设备员进行日常巡检,发现故障及缺陷,完成机泵切换、润换油加换、代用油品变更等工作;分厂机动科员和机动处专工对代用油品的变更进行审核;状态检测技术人员负责机组或泵群的状态检测,结合RCM的方法给出检修专家建议;检维修人员负责设备的检修。2)建立类模型用例图是以客户语言的方式来描述并表达系统的外部视图,是从客户的角度来描述系统要为不同角色提供的功能和支持。在此基础上,类图可从系统内部和系统实施的角度来描述整个系统。类图设计的过程就是职责分配的过程,而派生和委托是两种分配职责的基本方法。职责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单一功能原则,一个类的设计围绕一个主要职责展开。通过建立各实体间的继承关系和聚集关系,可以绘制出招生模块的类模型,如图4所示。

2动态模型的建立

静态模型定义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然而实际的系统都是活动的,要通过系统元素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动态模型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UML中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顺序图、状态图、协作图和活动图都可以进行动态建模。但这4种图各有优缺点,侧重点也不完全一样。顺序图突出对象间交互的顺序,而协作图的布局方法能更清楚地表示出对象之问静态的连接关系。在协作图中,对象是可以随意排列的,因此,纵使有编号也相当凌乱,但顺序图就不一样,所有对象都在顶端,对象的安排顺序多少与信息传递的顺序有关。如果想显示跨越多用例或多线程的复杂行为,可以考虑用活动图。所以在实际运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用不同的图。如果对系统中的每个类都画出4种图的话,也许这样做很完美,但太浪费人力和物力。设计者可以选择一种能够更好地帮助理解类的动态模型图。一般而言,在对一个复杂软件系统进行动态建模时,应根据用例图和类图,首先建立序列图,然后从每一个用例的角色出发,找到与其交互的对象及其之间的消息传递;其次再建立活动图,描述程序运行过程中各项操作的实现流程。如图5所示的活动图就是庞大的动设备专业管理模块中的UML动态模型图之一。此图描述的动设备油品变更的活动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油品变更的总流程,用泳道分割成生产车间、分厂机动科和公司机动处三道。生产车间通过现场巡检建立缺陷隐患记录,通过对油质分析形成油品变更的申请,经过分厂机动科和公司机动处的审核,最终形成变更后的五定手册。用活动图把流程绘制出来,使业务流程清晰明了,方便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

3动设备专业功能模块的开发

动设备专业功能模块的开发通过系统分析阶段建立好的动设备管理模块的UML模型后,即可着手系统的开发工作了。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采用J2EE、EJB等基于Java的跨平台技术进行开发、选用Oracle作为主要的底层数据库。

篇(3)

1.转型教师多。

很多培训部门的前身都是学历教务工作,近几年只有部分老师连续不间断从事电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大部分老师随着工作的转型转到了培训工作方向,如此多的转型老师,完全适应培训工作需要一个过程。这里所说的适应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角色转换,因为干好一件事,认知和态度很重要。

2.教师年龄结构断层。

当然,年龄结构断层的问题是很多培训中心都存在的现象,那么同样的问题培训一线部门也存在。虽然近几年,青年员工新增了不少,按照常规的人才培养计划,这样做为培训师才能功底扎实,可现在是一个速度社会,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先天条件已经没有了,青年人如何快速成长,全方位发展,实现老中青的持续传承是技术技能培训部的重要问题。

3.知识断层。

老教师长期从事学历教育,对现场职工和现场工作交流了解的较少;年轻教师,工作时间短,缺乏教育知识的历练,短期内还有一个追赶的差距,更何况电网还在不断的快速发展,所以说知识断层。

4.工作内容多样化。

由于部分培训单位的函授教学、班教学、维修电工、进网作业等不同课程的需要,培训师要面对的是不同的教学群体。

二、如何通过绩效管理解决问题

1.部门内部要确定实行动态平衡全员积分管理机制。

所谓“动态”,是因为每年的积分库要做修订,根据工作情况的不同确定时间期限每年可进行变更。所谓“平衡”,是部门领导必须明确一个概念,搞绩效不是为了表面的拉开差距,而是为了缩小差距。当一部分员工因为绩效出现了差距时,要及时给与帮助和工作的调整,使他追上去,缩小差距,经过一段时间后得到平衡,当某一方面新的差距又出现后,再通过办法帮助员工缩小差距走向平衡。

2.员工的接受和认可很重要。

只有清楚才能认可,定期的公布积分制情况,做好全员都是绩效监督员的工作,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减少工作误差以便及时改正,同时增加绩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使大家都参与到绩效工作中来。

3.改变培训方式,采取双人授课,合理制定积分。

建议在授课环节,严格控制管理双人授课,能保证培训师之间、培训师与学员之间交流的时间和学习的时间,使培训师成长更快。

4.改变管理方式,成立轮岗组长制,快速培养年青人。

这里的组长可以是主管,也可以根据专业方向设定专业组长。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衔接和开展,可以提出相关政策鼓励同一专业方向内工作3-5年以上的青年员工承担专业组长的工作,从专业上和管理能力上提前培养,使他们转换思维,快速成长。

三、结论

绩效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和认可的工作,规则是对大家的,只有全员的认可和参与才能把它的功效发挥最大。我们不能依靠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人来完全确定绩效办法,对部门的绩效管理,更是如此,只有全员参与、超前谋划才能把矛盾与误差缩小化解,用集体的力量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发现差距,缩小差距才是目标,最终做好部门动态平衡绩效管理工作。

篇(4)

1.事前控制阶段

1.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责任。

组成由公司—项目经理部的组织领导体系,公司总经理对公司总成本负责,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对总经理负责,下设领导小组负责成本管理具体事项,对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负责,经营部负责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对总经济师负责。明确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工程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且从去年开始在10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设置主任经济师,由其在成本管理上对项目经理负责。并由公司相关部室、人员组成由施工管理部牵头的项目考核小组,以加强对项目成本核算的领导和监督。

建立各级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和责任制。首先是明确总经济师是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人,负责工程中标后的一切经济活动。其次明确公司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制定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有关政策,对项目经理部贯彻执行公司制定的“施工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督促、指导、检查和考核,负责对项目经理部上报的成本分析和成本台帐报表进行分析、整理和审查,负责对项目经理部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再就是明确各项目经理部应建立自己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建立成本核算台帐;明确项目经理部是合同的管理实体和履约主体,项目经理是成本管理第一责任人,对本项目的成本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应认真落实“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办法”,建立适合自己项目的成本核算岗位责任制,规定项目班子成员在核算中的作用、地位和所负的责任及考核奖励的办法,每月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找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并使之与管理人员的绩效挂钩,进行考核、奖罚,制定项目经理部内部分配方案和相应的奖罚措施。

1.2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核算工作,完整、真实的反映项目工程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2001年我公司特制定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办法。明确项目成本管理的任务是:在健全的成本管理经济责任制下,对项目工程的成本费用支出,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等系列科学管理工作,以尽可能少的耗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质量目标前提下,完成工程项目,取得应得的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规定项目成本实行目标管理,强调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核算和分析,加强项目工程竣工结算和考核,达到预期目的。

1.3建立项目合同交底制度。

每个项目开工前或开工初期,由公司经营部牵头,组织市场部、工程部、经营部、质控部等相关部室,针对每个项目的投标情况、协议书签订、工程的工期、质量等对项目部做详细的交底。

1.4项目经理部必须编制相应的成本预测报告。

没有成本预测报告公司不签发承包责任书,编制成本预测报告使公司和项目部对工程项目的成本情况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项目究竟是盈是亏,可采取什么措施扭亏为盈,只有做了预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某工程的中标价格为31140138元,扣除上缴公司管理费的承包价是26624818元,而成本预测价是27970277元,亏损1345459元,针对这一情况,项目部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激烈,合同工期短,投入大,由此造成工程费用相应增大。原因找到后,项目部采取了以下的应对措施:加大项目招标工作的力度,对所有单项工程的劳务进行了招标,使人工费成本下降300000元;对主要施工材料进行招标,通过招标使材料成本降低了702924元;土方工程项目经过议标和精心调配,可降低工程成本238187元;在工程实施阶段如合同履约过程良好,结算时可增加环保费247224元。通过对工程成本的预测分析,项目的成本不但不亏,还可降低成本142876元,使项目部人员对工程的成本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同时也为下一步确定目标成本和工程成本的分解、落实创造了条件。

2.事中控制阶段:

2.1确定目标成本

之所以提出目标成本的问题,也是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如在2001年完成的某项目,在其实施过程中,由于目标成本不明确,岗位职责不清,相关资料不全,成本账目不清,从表面上看,成本控制得比较细,但工程实际结算却亏损了300多万元。

由此看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目标是进行有效成本控制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目标就是指通过项目经理部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在执行过程中更要及时对目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照、调整,确保目标的最终实现。

例如刚才所提到的工程,中标价格为31140138元,承包金额为26624818元,通过成本预测和分析,我们将该项目的目标成本确定为26340178元,并采用量化方法,进一步将这一总目标分解成六个子目标,每个子目标再分解成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现场经费,并落实到项目分项工程负责人身上,大家对工程项目的成本情况都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目标比较明确,极大地调动了全体项目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最大的努力达到既定的目标。

2.2生产要素的控制

生产要素是构成项目成本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要加强对人工费的管理,人工费约占工程造价的10%,控制好人工费,对成本控制能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通过招标确定的劳务价格,一定要按照招标价格进行结算,严格控制数量;对于不好进行招标,以零用工方式结算的项目,要严格零用工的签认手续,界定零用工的签认权限,主任经济师要进行审核、把关。其次是对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在工程造价中约占70%左右,是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的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①主要材料价格采用招标的方式。我公司去年完善了项目采购招标管理办法,公司成立了招投标办公室,所有项目的招标都通过招投标办公室,使得该项工作规范、有序,减少了随意性,有效降低材料成本,去年通过招标材料成本降低了6~7%。

②不但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控制施工过程中材料消耗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有些供应商表面上看单价不高,但在量上做文章,如不注意,也会造成很大亏损。如有一项目,石灰粉煤灰砂砾混合料计划量为52720吨,成本计划价格为42元/吨,而实际材料的供应价格为37元/吨,本来可以降低成本的项目,结果却亏损了23万元,原因就是在量上控制不利。

③对材料质量进行验收,材料质量的优劣也是影响成本的因素。再就是对机械费的控制。施工机械的选型、进退场时间的安排、在施工现场的充分利用都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只有对生产要素进行严格控制,才能实现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最终控制。

2.3现场管理费的控制。

现场管理费是与工程施工直接相关的成本,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直到保修期满。控制现场管理费应注意:①做好冬雨季施工的准备工作,预防因突然的自然环境变化而影响施工;②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施工。各个专业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对于不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造成施工成本增加,由执行责任人负责;③防止质量事故发生。质量事故会增加返工费、停工费、返修费、事故处理费等。例如有一工程项目,在雨水管线回填土时,盲目抢进度,忽视回填质量,结果让监理工程师下了停工令,造成两天停工整改,“欲速则不达”,反而加大了成本。④做好工程施工的预防、检测工作。如及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测,做好隐蔽记录,建立质量安全检查小组,随时检查施工安全、进度情况,做好预防工作。

2.4收入与支出管理

坚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的原则。

2.4.1当前工程大多为单价合同,清单数量仅为名义数量,进场后需要按照施工图重新核实工程项目和工程量,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因为这部分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收入。

2.4.2加强工程变更管理,增加工程收入。每个工程项目设计及施工变更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的要求,还要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往往有的变更洽商说的比较含糊,虽然能满足施工要求,却不好计算费用,因为相关的内容未说明,而实际上这些费用都是合情合理的。

2.4.3加强施工项目索赔管理。施工项目的索赔是一门涉及面广,融技术、经济、法律、管理、财会、公共关系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又是一门管理的艺术,目前在索赔管理上我们还比较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合同文件,注意施工过程中各种资料的积累和分析;另一方面及时进行总结,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加以完善。索赔工作做好了,同样可以增加工程收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某项目,合同工期为7个月,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工期延长11个月,索赔费用占工程结算款的8.9%,如果证据不足,资料不全,合理费用就很会丢失,工程难免要亏损了。所以说做好工程的索赔工作也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之一。

2.4.4对合同内的计量支付要及时、准确,要建立计量支付台账,这样可以增加现金流如入,减少应收账款。

2.4.5严格控制支出。特别是对外结账要慎重,严禁在收入不确定的情况的支出,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控制现场管理费。

2.5建立成本核算报表报送制度。

加强成本管理的关键是实现成本的过程控制,今年公司明确经营部为成本管理的责任部门,统一了项目工、料、机和现场经费台帐格式及核算表形式,每月由项目经理部根据当月的目标成本、预算收入及实际的人工、材料、机械及间接费和上缴管理费、税金进行填报,编制成项目成本核算报表,于次月的10日以前报公司主管部门,这样公司就能对全公司项目的成本状况有所了解,当发现项目成本出现较大的波动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到项目上帮助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有针对性地对项目成本进行检查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6实行成本管理奖惩制度。

对项目经理部进行绩效考核,公司项目管理领导小组每月对项目经理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进行打分,评分达到70分以上的,给予当月产值的0.3~0.5%的奖励。工程竣工后,由公司领导小组对工程的盈亏进行竣工审核,并经公司审计部门审查,在资金到位、且已过了保修期后,公司对项目经理部进行兑现。

2.7开展经济活动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有了成本报送制度,只是实现了对工程项目过程成本的了解,并没有达到控制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开展经济活动分析,从报表上的预算收入、实际成本入手,对人工费控制、材料消耗的数量和价格、机械费开支及其他费用进行对比,找出管理上的存在的漏洞,完善制度。并对管理人员在成本核算中所做的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其收入挂钩,真正实行过程控制。

3.事后控制阶段:

事后控制主要包括工程竣工后的竣工验收和结算。

3.1竣工验收是竣工结算的基础,只有完成了工程的验收,竣工结算才是一个完整的结算,建设单位才会拨付工程款,但很多施工项目经常是工程完工,竣工资料完不成,以致于使许多工程若干年后都没有结算,制约了施工企业的发展。因此工程完工后应尽快编制工程竣工文档,履行验收手续,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

篇(5)

随着经济发展,交通拥挤、道路阻塞、交通事故和交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世界各国的城市。应运而生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通过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以提高现有交通系统的效率,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根据美国智能交通协会ITSAMERICA(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ocietyofAmerica)的定义,ITS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先进交通信息系统ATIS(AdvancedTravelerInformationSystems)和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TMS(AdvancedTrafficManagementSystems)。ATIS使用视觉和听觉设备搜集相关交通信息,然后分析、传递和提供信息,从而在起点到终点的旅行过程中,向出行者提供实时帮助,使整个旅行过程舒适、方便、高效;ATMS将车辆作为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利用它感知并预测未来交通拥挤堵塞,并且给出交通管理最佳策略。

保证ITS(尤其是ATMS)运行的核心方法是动态交通分配DTA(DynamicTrafficAssignment)。所谓动态交通分配,就是将实时交通流量在路网各路段上进行合理分配,为旅行者提供出发时间与方式选择,为车辆提供道路诱导系统,引导车辆行驶在最佳线路上,并提供诱导系统与交通控制系统的相互联系。

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于2001年开发出了一套实时DTA系统——DYNASMART-X。本文基于其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CORBA分布式实时DTA系统的框架。

1CORBA技术

从1989年成立起?熏对象管理组织OMG(ObjectManagementGroup)一直致力于使用面向对象技术,使基于对象的软件在分布异构环境中可重用、可移植、可互操作。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CORBA(CommonObjectRequestBrokerArchitecture)即是由OMG提出的应用软件体系结构和对象技术规范。其核心是一套标准的语言、接口和协议,以支持异构分布应用程序间的互操作性及独立于平台和编程语言的对象重用。

CORBA技术是一个重大革新,它解决了系统集成中两大著名问题:(1)开发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的困难;(2)快速集成新老系统的问题。它被认为是新出现的分布式对象管理DOM(DistributedObjectManagement)技术的规范。DOM技术在基本的分布式计算服务上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面向对象接口。最高层次的规范叫做对象管理体系结构OMA(ObjectManagementArchitecture),见图1。其中,ORB的作用是对其他部件间的请求进行传递;CORBA服务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系统服务,如命名、持久性和事件通知等;CORBA设施包括用户界面、信息管理等设施;CORBA域对应于特定的应用域,如财政、制造和远程通信技术等。

集成应用对象的关键是使用接口定义语言IDL(InterfaceDefinitionLanguage)定义的标准规范。一旦所有应用和数据有了一个与IDL兼容的接口,通信就会独立于物理位置、平台类型、网络协议和程序语言。一个使用CORBA创建的信息系统仲裁这些软件对象间的控制和信息流。

广泛使用的CORBA2.0ORB是在对象间建立客户机/服务器关系的中间件。使用一个ORB,一个客户机对象可以透明地调用一个服务器对象的一个方法,这个服务器对象可以在同一台机器上,也可以在一个网络上。ORB截听调用请求,并负责找到一个对象,执行这个请求,传递参数,调用方法并返回结果。此客户机不需要知道对象的位置、编程语言、操作系统或其他任何不属于对象接口的方面。注意到客户机/服务器作用只是协调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

2动态交通分配

DTA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保证对交通系统中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事件进行实时响应的同时,还需要对数以万计的路段、控制器和车辆的历史、当前及预测数据进行管理。DTA系统的实时运行要求系统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系统响应避免系统故障;(2)系统响应及时,如果不能及时响应,系统也不致停止运行。计算环境和软件工具是保证一个复杂系统实时响应的两个主要因素。

2.1实时运行机制

为了满足实时运行的要求,需要一个机制,使DTA系统实时接收测量值,并启动相应的算法单元,传递结果到相应的外部设备。图2给出了这种实时运行机制。在当前运行时段Ti的起点,DTA系统接收并评价刚刚过去的运行时段Ti-1的测量值。基于这些测量值,整个系统及其中的算法单元在当前时段响应和作用。每个算法单元和整个集成系统在逻辑内部和功能设计上均使用上述机制,从而通过运行时段的一致定义,即可方便地增减算法步骤和功能,大大提高了灵活性。

2.2实时DTA框架

实时DTA系统由以下功能单元组成:(1)一致性检查;(2)一致性更新;(3)O-D估计(O即Origin,D即Destination,O-D估计即起迄点出行分布矩阵估计);(4)O-D预测;(5)状态估计;(6)状态预测;(7)交通分配;(8)用户界面;(9)数据库:(10)管理。这些功能单元之间相互作用并与ATMS数据库相互作用。其中(1)负责检查真实系统和DTA仿真器与(3)之间的一致性,主要是比较预测的状态变量和实际的状态变量,一旦超过事先规定的阈值,即向(2)报告;(2)基于(1)的报告更新DTA仿真器和(4);(3)基于监视系统的实时测量值和历史O-D数据,估计当前道路网络的起迄点出行矩阵;(4)基于当前O-D估计结果、当前网络状态和历史O-D数据,产生未来时段的O-D预测;(5)把给定的非常短的仿真间隔(几秒钟)的路径决策与(2)产生的调节结合来仿真交通流的类型;(6)仿真更长时间的交通流的类型并提供未来时段(20~30min)的路径决策;(7)根据系统最优和用户平衡等不同用户要求提供路径决策:(8)提供用户接口;(9)最小化其他单元请求的等待时间和最大化吞吐量;(10)提供所有单元间的控制以维持系统稳定并防止故障,同时保证系统同步。显然,实时DTA系统的设计应基于层次结构。最高层,即管理单元,其他单元各自被映射到一个不同的专用处理器,见图3。

3基于CORBA的DTA系统

3.1AMH框架下的DTA系统

多处理机/并行计算对实时DTA系统相当重要。在实时DTA系统中,一些功能周期性执行;另一些功能非周期性地被其他功能触发。因此,设计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把握每个功能单元的执行周期。

可以把所有循环集成在一个异步多层次AMH(AsynchronousMulti-Horizon)框架中。在AMH框架中,各功能在不同层次的分布式处理器上实现。每个功能以周期性模式、非周期性模式或联合活动模式运行。周期性活动模式下,基于执行循环定时执行;非周期性活动模式下,只有当其他功能发出一个事件调用请求时才执行;联合活动模式下,一个功能定时执行,同时允许其他功能触发以启动一个新功能的运行。也就是说,在当前执行循环中,当接收到一个调用请求时,将从下一个执行循环的起点开始新功能的运行。这个策略非常重要,保证系统对环境变化实时响应,同时维持整个DTA系统的可靠和稳定。

3.2ILU框架下的DTA系统

在CORBA环境下实现实时DTA系统最好使用中间语言统一体ILU(InterLanguageUnification),因为ILU是共享的,可用性更好。ILU支持创建新的对象、远程过程调用和异步调用。一旦一个ILU对象被创建,它就通知ILU服务器其已经存在。通过这个服务器,每个对象都能获得其他对象的信息。此后,每个对象均能远程访问其他任何对象,就像在同一台机器上。

篇(6)

关键词:动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分层业务组件体系结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需要能够提供持续、不间断的业务处理和客户服务,同时企业的业务与服务还要拓展和升级,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拥有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就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开发高可靠、高稳定、低成本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一)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就是能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进行该系统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在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某项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时,一方面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其它业务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或影响很小,影响越小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越高。另一方面扩展和升级的业务功能也能在短时间内以较小的资源开销实现,扩展和升级后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能稳定、可靠运行。软件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以下的分析若无特别说明,信息管理系统均指其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软件系统。

(二)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无需停止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扩展和升级。如果是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功能扩展和升级,不会停止信息管理系统运行,除非是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

能持续、不间断提供业务处理和客户服务。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在运行状态下,进行某项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时,扩展和升级的业务功能也能在短时间内,以较小的资源开销实现,而其它业务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或影响很小。

更加适应面向电子商务时代。在电子商务时代,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及网上业务交易的实现,使Internet网上业务处理能连续实现,企业因此而扩大业务,随时在线为客户服务。

(三)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

动态性。动态性是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根本特征,它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无需停止运行,在静态状态下通过插入、更新组件,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扩展和升级。

组件化。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动态特征和组件的二进制热拔插的特点,决定了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时,需采用组件技术和组件方法,以组件形式来实现,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插入、更新组件。

以高度体系结构为中心。一方面组件方法是以高度体系结构为中心;另一方面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要能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插入、更新组件,关键在于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这需要用体系结构思想来构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

二、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

(一)组件技术及方法

组件是一种合成单元,具有以契约形式描述的接口,并只有明确的环境依赖关系,可以独立、部署,可由第三方合成。它具有如下特点:服务的独立交付。组件本身是为搭建一个应用程序平台的功能部分,组件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组件服务的独立交付是指一个组件是上下文无关的,组件之间没有嵌入式的相关性存在。

可复用的服务提供。组件是用规格说明描述的接口提供服务。对于组件的实现不拘于某种语言,相同规格的组件可以替换。组件的部署使得组件实现跨平台的可复用的服务。

(二)关于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方法

寻求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整理的方法,要根据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整理的目的,对组件方法需进一步的具体化。分层业务组件方法就是对应用系统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一直到系统运行整个开发周期,按应用业务分解为若干业务组件,业务组件又可以分解成粒度更小的组件,在管理上划分为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系统级负责整个应用系统的公共类组件、连接类组件、共用类组件的管理,业务组件级负责该组件内的协调、管理。在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将依赖关系的分解最小化,即将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分解一直到包含依赖关系中的元素的最小组件。形成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的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表,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上的管理提供支撑。

(三)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

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组件在运行状态下,组件全部功能均能正常起作用,所必需的组件支撑关系。研究组件的依赖关系,首先要将这种依赖关系以显性方式表现。用模型表达,A组件输出W,B组件依赖于A组件的输出W。W可以是一组数据、一个方法、一个重用、一个标记说明等。A组件的动态更新时,则由于它对B组件运行有支撑作,在此期间B组件运行将会被阻止,A组件的更新完成后,B组件才能运行,A组件的升级增加了功能,会给B组件升级奠定基础,B组件升级,需要有相应版本号的A组件,A组件与B组件的依赖关系,决定了A组件与B组件升级的一致性,这需要对组件版本号进行管理。输入A-B模型表达了组件的直接依赖关系,将组件的直接依赖关系用表格反映。

(四)依赖关系分类

时空分类:将开发周期的分析阶段、设计阶段、运行阶段等划分为分析空间、设计空间、运行空间等。在同一空间内的组件的依赖称为组件的空间依赖。不同空间的组件的依赖称为组件的时间依赖。从时空角度划分组件的依赖分为两种类型:空间依赖、时间依赖。从输入X角度划分组件的依赖关系分为:数据依赖关系、方法依赖关系、重用依赖关系、标记说明依赖关系。将在运行空间中组件的依赖关系称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以下文中组件的依赖关系均指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将在分析空间、设计空间中组件的依赖关系称为静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此研究的是围绕组件的动态更新,在分析阶段、设计阶段针对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展开分析、设计、整理和管理,在运行阶段具有动态依赖关系的组件,其动态更新过程、方法、原理及管理的研究。

三、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整理

在组件应用系统中的组件依赖关系首先要进行整理,以便高效、快捷地实施组件依赖关系管理,实现动态组件变更。依赖关系遵循三个原则:

1禁止循环依赖。若存在循环依赖,动态组件变更将无法实现。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在输入A-B模型中,若要对A组件进行动态升级,按进程管理中的信号量管理方法对A组件与B组件实现并发控制,B组件不能处于执行状态时,A组件的动态升级执行时,B组件的执行要求将被阻止,直到A组件的动态升级执行完成。按动态依赖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A组件与B组件循环依赖将可能形成死锁。例如,若A组件与B组件相互直接依赖,对A组件和B组件同时进行动态升级,按输入A-B模型,A组件的动态升级需要B组件动态升级的支撑,B组件的动态升级需要A组件动态升级的支撑,那么A组件与B组件的动态升级必然相互等待形成死锁。

2缩短依赖链。缩短组件的依赖链,能极大地降低组件依赖链的复杂性,提高组件依赖管理的效率。分层业务组件方法按业务建立业务组件,由于业务自身内部关联性强,业务之间关联性弱,分层业务组件方法使业务组件之间弱耦合,业务组件内强聚合,能在较大程度上缩短组件的依赖链。

3依赖转移。为了使软件系统在运行状态下的组件最大限度地进行变更,简化组件依赖,需要对组件依赖关系实施转移。分层业务组件方法在需求业务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都应将减少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尽量将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转移为业务组件内的组件依赖关系,并将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转移为业务组件对整个应用系统的公共类组件、连接类组件、共用类组件等系统级组件的依赖。

四、动态组件的变更管理

(一)组件的依赖关系管理

并非应用系统所有的组件都允许在运行状态下变更,例如对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管理的系统级组件,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管理上划分为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以表格形式来表达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系统级的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表,由系统管理,业务组件级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表,由业务组件管理。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可由系统管理也可由业务组件管理,一般地,大型系统、分布式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由系统管理,小型系统、集中式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由业务组件管理,用户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允许对业务组件级中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管理的组件在运行状态下实施变更。

(二)基于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组件变更

由系统管理的动态组件变更过程控制下,业务组件内依赖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过程:第一,向业务组件内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管理器组件检查变更组件,若该组件属于业务组件内依赖,则执行下一步,若该组件属于跨业务组件依赖,则向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然后结束。第二,判定该组件是否工作?若工作则等待,否则执行下一步。第三,将该组件所属业务组件的该组件依赖关系子表及变更申请交系统,系统按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实施组件变更。

系统的跨业务组件依赖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过程:第一,向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检查变更组件是否允许,若不允许,则结束;若允许,则执行下一步。第二,将该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表或子表及变更申请交系统。第三,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根据件依赖关系表或子表,实施动态组件变更过程控制。

五、结论

动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关键在于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的分析、设计,基于分层业务组件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方法,是从动态组件体系结构角度,在整个开发周期以构建动态系统为目标,各开发阶段围绕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展开,形成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分析、设计方法。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面对在电子商务时代下新业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企业降低投入的条件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新业务功能扩展和升级能持续地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篇(7)

二、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在摸底分类之后进行的,因为即使有些学生对某个定向乐器感兴趣,但是随着课程进度的推进,有些学生会对当前所学乐器失去情趣,而对课程当中的其他乐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还可能存在这样的现状,一些从来没有学习过键盘乐器的学生其在天赋方面强于其他受过正规键盘教学的学员,而有些学生的天赋不足让其慢慢落后,从而产生与其现在培训进度不相符的现象发生。因此,应当在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当中采用动态管理的模式。这一模式的采用一般是在摸底分类之后,并且进行正常教学工作之后的一个月后采用,此时学生的潜力和兴趣已经可以准确统计。具体可以采用下面一些方式:(1)对学生进行统计调查,设置学习情况、对学习乐器的感受、对其他乐器的理解等多个开放性问题,从而了解学生当前的兴趣,对兴趣发生改变的学生或者是主动申请调换组别的学生进行充分安排;(2)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考察,通过现场考核、导师考核制度了解其对日常教学当中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对动态管理下学生正确学习方向、课程安排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也是当前中职学前键盘教育的重要一个环节,其主要是为了开发学生多样化的键盘乐器的兴趣。兴趣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提高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技能,与此同时也是为了锻炼学生与学前儿童相互接触之后的教学技巧。对于此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进行学员兴趣激发的培养。(1)带领学生走入与当前与学校有合作的学前教育机构,让学生以实习生的方式参加正式教师学前教育课堂,让尚且处于学习阶段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以后将要工作的环境,培养其与小孩子之间进行互动,对小孩子进行教学的兴趣;(2)在日常教学当中应当注意对学校的学生教学方式、技巧、态度的教学,其可以通过学校教师通过采用温馨、指点、细心的授课方式,并且日常对学生生活、家庭等多种状况进行访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教师的职责,能够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身上学习到教师教授的方法和方式。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日后这些学员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担当起作为幼儿教师正确的工作和责任。

篇(8)

气象装备保障工作涵盖采购、供应、检定、维修、调拨/流转、报废、统计和分析评估等各个方面。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保障范围内的物品数量庞大、种类型号多样,涉及的业务单位和人员众多,物品在生命周期内的状态和所经历的流程复杂多变。目前,我国气象部门省级气象物资装备保障工作除少数装备类型和个别基层单位在局部范围内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外,大部分情况下仍然以人工登记式管理为主,物资装备管理职责不清晰、流程不连续,物品状态信息不完整。在物品的种类上,人工观测仪器仪表、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高速公路气象站、土壤湿度观测站、雷达站备件、探空站备件、各类消耗性器材分别由不同的科室人工管理,分散入库、分散发货,这使得省级物资装备使用和库存总量不清、状态不明,备件申领随意性大,影响总体使用效率。在物品的生命周期中,备品备件采购、检定、故障、维修、报废各个环节互不联系,物品状态信息记录不全面不连续,不能跟踪监控,难以实时准确地分区域分类型地统计消耗量、故障率,不利于备件采购计划的拟订和设备选型,不能高效规划检定时序,无法考核供应和维修响应时效。这种局面造成省级装备保障部门无法对保障对象进行跟踪监控,清点统计工作量大且时效性低,电子化程度不高。本系统试图将省级气象装备统一纳入虚拟的网络化逻辑储备库,实现对气象物资装备全寿命跟踪监控,可以使各级气象部门能更好地服务于大气探测保障工作。

1.2设计原则

(1)建立气象装备编码方法,实现对各类设备单品的唯一性标识。(2)气象装备动态管理作为省级气象装备保障业务平台之一,其应用贯穿于装备供应、技术保障和计量检定业务环节,跟踪业务流转中的气象装备动态信息。(3)通过对业务流转中气象装备状态、属地信息的查询与统计,分析出反映省级技术装备动态变化的特征,可以成为省级气象装备业务管理的决策依据。(4)系统在数据采集和推送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在软件结构上以省级用户需求为落脚点,可分省部署、全国推广;在基础信息方面,建立气象装备编码方案和装备信息数据字典,用户可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相关公告,自行修改。

1.3省级装备保障业务流程

收集省级气象装备类别信息,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天气雷达、高空气象观测等类型的传感器、采集器,天气雷达国家级、省级和台站级备件,探空器材及计量检定标准器等气象装备。梳理省、市、县三级气象装备保障业务流程,以及省级气象装备供应、技术保障和计量检定业务流程,设计气象装备业务流程逻辑数据库。逻辑数据库分为若干子库,包括备件库、在用库、待修库、待检库、消耗品库、废品库等。气象装备在生命周期开始时,由省级气象装备供应部门或市县级用户进行首次入库操作,其余状态变化均在子库中流程操作。

1.4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本系统利用二维编码方法和射频识别技术对设备进行全寿命跟踪与管理,能够将设备所有的状态变更、设备流转等信息进行记录、展示,从而实现对设备的跟踪与管理,还可以将设备信息同步到国家级气象装备保障部门。为了便于业务人员到台站对现场设备进行检定或替换时,能够快速采集设备信息,并能够方便、快捷地将现场设备的更改信息更新到系统中,可通过移动终端软件的研发实现该功能;系统还提供了丰富的查询、统计功能,可以对系统中的所有设备进行各种查询统计,并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当行业标准发生变化时,系统对行业标准进行快速、方便的更新;同时系统还提供了设备网上申请、设备告警等功能。

1.4.1应用软件

主要包括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设备状态管理子系统、设备申请管理子系统、预警管理子系统、检定管理子系统、维修管理子系统、数据同步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

1.4.2移动终端

通过移动终端平台的开发,实现站点在用设备信息的快速采集、处理,主要功能包括设备检定、设备维护和系统管理。设备检定模块可以让检定人员通过移动终端软件录入设备的检定结果,并可以更改设备的状态;设备维护模块可以让维修人员通过移动终端软件将替换下来的设备状态改为待修且选择设备的故障类型,同时将替换上的设备状态改为在用。

1.4.3数据库

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主要由设备信息库、业务信息库、监测信息库、基础信息库和用户信息库组成。数据库建设,一方面,需要建立信息标准来统一指导数据管理,在建立统一合理的数据库规范基础上,指导基础数据库建设,确定采集和传输的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海量数据存储、整理和分析。

1.4.4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统一身份认证、审计日志、系统安全管理。

1.5系统功能

1.5.1信息收集与录入

在本地计算机浏览器通过身份验证后编辑信息内容。人工录入时,考虑到信息的差错率较高,允许信息录入人员进行即时或事后的修改。如果编码标签标识无法识别,可以通过人工使用设备编号检索,然后修改相关属性信息,重新制作原编号条形码。

1.5.2汇总

全省计量标准器、仪器仪表检定监控信息;器材消耗、备件库存信息等。

1.5.3网上订购备品、备件。

各区域用户实行网上备件申请、调拨。

1.5.4统计和分析评估

提供信息查询和统计功能。对全省在用仪器进行分类别、分状态、分站点查询统计;按类别、地域和时间分析在用和库存仪器仪表数量、消耗量、故障率和维修时效;统计结果可以柱状图、圆饼图、Excel表格等方式输出。

1.5.5监控和告警

全程监控传感器的检定有效时段,合理安排检定周期。对全省在用和备份的仪器仪表、传感器等检定周期和储备量按设定时限及数量阈值进行提示和报警。告警与提示信息可调整告警门限阈值,超检定周期仪器信息向主页面传递。通过短信息方式将告警和提示信息通知台站仪器责任人和市、县局业务管理人员。

1.5.6系统参数表管理

可以对系统中的各种参数表进行设置与增加、删除、修改操作。各类参数表包括设备类型和名称表、故障类型表、各种警示阈值表、各种业务规则表(如检定日期、维护周期等)。

1.5.7用户管理

具备不同类别用户的创建、删除、级别、操作权限的授予和管理。不同的用户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产品处理、装备状态处理、计量/检定处理、装备供应处理、系统维护操作。

1.5.8日志管理

对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进程、主要运行情况、数据库主要操作和数据库登录等进行记录。

2系统实现

本系统通过对气象装备管理的国家和省(市)两级部署业务需求分析,研究省级气象装备动态管理的业务流程、气象装备二维编码方案、射频识别和跟踪技术、基础信息数据字典结构、便携式移动终端设计和定时统计数据集汇交的等具体环节的实现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的气象装备编码方法,即:“版本号+装备类别+厂商代码+品目码+校验码+型号+序列号”,建立省级气象装备动态变化跟踪编码体系。给各类气象装备分配一个二维编码,每个编码关联的信息字段包括:生产厂家、名称、型号、设备编号、设备图片、入库时间、参考价格、检定日期、到检日期、检定证书编号、当前状态(库存、在用、待检、在修、在检、报废)、所属站号、所属站名等,实现气象装备跟踪的数字化,代码以电子标签的形式标识在气象装备表面上,便于标签读写器采集气象装备动态变化信息。在气象装备业务流转的各个环节,装备编码信息均是跟踪的依据。(2)针对气象装备特有的属性特征,实现二维编码和射频识别技术在气象装备全寿命动态跟踪的应用。因气象装备有在室内、野外业务运行,统筹考虑环境温度湿度和气象装备表面特征对电子标签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影响,遴选适宜的电子标签和读写器。(3)分析省级气象装备保障业务流程特点,设计便于系统移植或业务推广的基础信息数据字典,包括省级行政区划、气象装备型号等。设计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气象装备属性变更跟踪子系统,系统与手持终端采用WebService模式进行数据交互。(4)设计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和信息功能模块,对省级气象装备进行分类别、分状态、分站点查询统计;按类别、地域和时间分析在用和库存数量、消耗量、故障率和维修时效;统计结果可以柱状图、圆饼图、Excel表格等方式显示或输出。制定定时统计数据文件上传规范,与国家级装备业务部门的开放式统计数据库系统同步。

篇(9)

1.研究背景

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及企业所有员工最为关注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对企业的整体绩效产生巨大的影响。灵活有效的薪酬体系和薪酬制度对激励员工以及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地研究薪酬体系。

我国目前处于类似于西欧十八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人与人的关系逐渐被人与资本取代。这种时期下,人们往往更加重视自己的物质收人,对于企业来讲,应当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薪酬问题自然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模块。

从具体行业来看,如图1所示,对于电信行业来讲,有接近一半的人是由于薪酬的原因而选择退出这一行业。这样,反过来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讲,企业组织应当更加关注自身薪酬制度设计问题,防止优秀员工由于企业薪酬设计向题而流失。

2.薪酬概述

薪酬体系即薪酬的构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工作报酬的构成部分。一般而言,员工的薪酬包括基本薪酬、奖金、津贴、福利和保险五大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不同,薪酬体系也表现为不同的设置方式。

传统的薪酬休系是基于工作或职位而设计的,被称为职位薪酬体系和绩效薪酬体系。职位薪酬体系主要是依据职位的工作责任、工作复杂程度、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等因素进行职位价值评价,确定该职位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依据职位间的不同价值关系确定薪酬水平。绩效薪酬体系是将员工的薪酬和业绩挂钩,根据员工个人和所在团队的绩效确定其薪酬水平,是一种结果导向的价值分配方式。该薪酬体系比较适合一些绩效容易量化评价和容易短期达到绩效的职位。

能力素质薪酬体系是以人为基础,同时也融人职位的相对价值的思想,通过对所具备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行为和态度等能力素质来确定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基于能力素质的薪酬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励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提升能力素质水平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从而提升自己的薪酬水平。

3。传统薪酬的弊端

首先,传统的薪酬体系没有恰当的激励,不能给员工以准确的定位。晋升成为增加个人薪酬的唯一途径,这就导致了他不惜一切代价向上爬而忽略了他是否适合这个岗位,所以这种激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在传统的薪酬体系下,晋升来源于考核。由于人们更加热衷于自己职位的高低,这就为所谓的“寻租”行为提供了温床,考核的公平性就很容易丧失,人们做事往往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最终会导致公司整体效益的下降。最后,原有的薪酬体制往往只关注员工的低层次的需求,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较低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追求更高的需求,这就对传统的薪酬体系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我国进人新的发展时期的大背景下,我们就必须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对原有的不适应的薪酬体制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宽带动态薪酬体系设计及应用

4.1宽带薪酬体系

4.1.1宽带薪酬提出的历史背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中非常核心的一句话。宽带薪酬的提出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变化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当时正值网络型组织的兴起,企业面临一些列的改革。组织逐步扁平化,提倡团队协作而不是个人主义,更注重有效沟通、协作和信息与知识的共享等。

这种变化就对原有的薪酬体系提出了挑战。具体来看,原来的薪酬模式往往强调个人的能力,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拿高工资,管理学中的“二八”法则在这里凸显。而在宽带薪酬体系下,较低等级的人员也可以拿到较高的工资。

结合下图2分析,在左图传统的薪酬结构中,存在三个等级,即1000一2000,2000一2500和1700一3000这样三个等级,这个等级的划分是基于职位而设定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处在第一等级(最低等级)时,即使他非常努力地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的收人也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更进一步,假设第三等级(最高等级)的工资波动区间是2200一3000,这就意味着他的收人可能永远也达不到第三等级,除非他晋升到更高的等级或者跳槽到其他公司。

而在宽带薪酬体系中,如下图2右所示,他的工资只有1000-3000这样一个等级,这就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形,员工的工作热情也不会因为这样的制度设计而产生不公平感。这也符合薪酬设计应当尽量公平这一原则。其中,心里的公平感在这里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4.1.2宽带薪酬的基本内洒

所谓“宽带薪酬设计”,就是企业将原来相对比较多的薪酬级别,合并压缩为几个级别,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简单地说就是薪酬级别少了,级别内部的差异大了。

在这种研究视角下,“带”是指工资级别,“宽带”则指工资浮动范围比较大。根据美国薪酬管理学会的定义,宽带薪酬就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的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一般来说,每个薪酬等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率要达到100%或者200%以上。

一种典型的宽带薪酬结构可能只有不超过四个等级的薪酬级别,每个薪酬等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率可能达到200%至300%,而在传统薪酬结构中,这种薪酬区间的变动比率通常仅有40%-50%。

宽带具体可以分为横向宽带和纵向宽带两种形式。其中,在纵向宽带体系中,每一个宽带里所包含的职别都是自下而上的。而在横向宽带体系中,每一个宽带里所包含的职别都是属于同一职业锚的,它们之间没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所以不同的企业可以结合自己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具体模式来设计自己的宽带薪酬体系。

4.1.3宽带薪酬的特点

第一,打破传统等级制,提升整体绩效。在传统薪酬制度下,员工的薪资与其职位级别、资历等密切相关,低职位员工惟有通过晋升的唯一途径才能改变现状。宽带薪酬最有利的就是低级别的员工只要工作业绩出色,所对应的薪酬就会超过甚至远超于高级别的员工。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等级制,从而充分调动不同层级员工的工作热情,有效避免由于薪酬与能力的不对等产生的“磨洋工”现象,最终有利于一个公司的整体绩效的提升。

第二,提升员工的能力。在宽带工资结构下,一般的工作人员只要他的业绩突出也一定存在着广阔的加薪空间。而在同一个薪酬宽带内,企业为员工所提供的薪酬变动范围要远远大于在原来的好几个薪酬等级中可能获得的薪酬范围,如图2所示。第一等级的员工有可能在宽带薪酬体系下获得第三等级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样的设计十分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创造性,引导员工将精力集中到个人发展上去。这种价值导向最终可以带来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在传统薪酬体系下所不能实现的。

第三,有利于职位轮换。宽带薪酬体系下,薪酬水平的高低是由能力来决定而不是由职位来决定的,员工通常乐意通过相关的职务轮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付出能获得更大的回报。这就更好地避免了有些人长期霸占一些要职而使一些能力更强的人无法进人的现象。

4.1.4宽带薪酬的弊端

任何一种薪酬体制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它客观上的一些弊端,关键还要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只有与公司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各种管理活动。

最为明显的弊端在于这种薪酬体制没有考虑人才市场竞争对工资的影响。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员工工资问题—市场经济供求状况决定价格的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劳动要素市场.也就是我们说的员工的工资。人力资源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工资水平。而宽带薪酬体系在设计上只考虑了职位和能力这两个因素而没有考虑市场因素对工资的影响。当企业从市场上竞聘比较稀缺的人才时,就极有可能因为宽带工资体系的这种内向性而满足不了稀缺人才的要求,从而难以吸引企业急需而市场紧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种薪酬管理体制,应当综合考虑更多其他因素,这样才能把问题思考得全面,避免顾此失彼的局面产生。

4.2动态薪酬体系

由于上述宽带薪酬的一些局限性,笔者现在引人动态薪酬体系的内容。动态薪酬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的人力价格水平和员工的职位、能力、绩效以及长期发展潜力建立的一种崭新的薪酬体系。它不仅关注企业薪酬水平的对外竞争力,也关注内部薪酬的合理性和激励性,不仅注重薪酬对绩效的牵引,还注重薪酬对员工能力的牵引。

区域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一大要素。由于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大,以我国电信行业薪酬调查结果来看(见图3),薪酬最高的华南地区要比最低的西北地区高出近两倍。可见,对一个全国性的公司来讲,在不同的地区,应当动态地结合当地经济的相对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变动来制定员工的工资波动区间。

此外,动态薪酬体系中,薪资的构成分为固定部分和动态部分。在实施岗位工资制的企业里,根据岗位确定的岗位工资,属于动态部分。即二者共同构成影响和激励员工的因素。薪酬结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员工所获薪酬额与其贡献量成正比,而且这种变化的周期并不长,它是动态地时刻进行的。

篇(10)

1.1对象男23例,女17例,年龄24~67(平均45.5)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35例,肾动脉硬化2例,多囊肾1例,肾病综合征1例,韦格钠氏肉芽肿1例.

1.2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 ① 钛轮钉使用组:采用钛轮钉建立动静脉内瘘,手术吻合器械采用山东淄博蛇牌新华手术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血液透析血管内瘘吻合器,多选用左上肢(左利者或左侧头静脉条件差者选用右上肢)前臂挠侧掌面腕横纹上方2 cm处,常规消毒,局麻后取长约2~3 cm弧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出头静脉、挠动脉各约1~2 cm. 分别结扎两血管远心端,阻断近心端,修整两血管断端,用20 g/L肝素盐水冲洗两血管管腔,并用血管蚊氏钳扩张管腔,酌情选用直径为2.0~2.5 mm的钛轮钉固定在轮钉支架上,将两血管断端套入轮钉内,用按压针将其内膜全层外翻固定于轮钉上,然后两轮钉环抱合钳夹,使动静脉内膜紧密钉合. 取下轮钉支架夹后,先后松开静脉、动脉血管夹,检查吻合口有无渗血,如果有渗血可使用70无创伤缝合线间断修补,观察再无出血且内瘘吻合通畅后缝合皮肤. ② 手工吻合组:使用无创伤血管缝线手工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 手术过程基本同前,区别是吻合时使用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有限公司70无创伤血管缝合线行间断外翻缝合两血管断端. 一般缝合12针左右,针距均等,吻合完毕松开静脉、动脉血管夹常规检查吻合口有无渗血,如果有渗血可以用温盐水纱布热敷10 min左右,若不奏效可间断加强修补1,2针即可[1].

2结果

使用钛轮钉吻合方法者手术一次性成功18例(90%). 另外2例重新游离血管后采用手工吻合完成. 采用经典手工吻合方法者手术一次性成功19例(95%). 从手术时间来看,钛轮钉组较手工缝合法缩短时间30 min左右. 内瘘成熟使用时间二者基本相等,血流量均能保证200~250 mL/min,二者均不易发生窃血综合征;手工吻合法远期较钛轮钉组发生血管狭窄、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少.

3讨论

钛轮钉技术制作动静脉内瘘1990年应用于临床[2],其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瘘口固定. 不易发生瘘口术后肿胀、狭窄、早期血栓形成以及长期使用后瘘口扩张等并发症. 易于内科医生掌握,创伤小. 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① 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一般选用2.5 mm的钛轮钉吻合成功率最高[3],若血管过细,血流量不足易闭塞. 血管过粗,套接难,对心血管远期影响较大,如果动静脉血管口径差异较大亦不适合. ② 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患者避免使用该术式. ③ 尽管钛轮钉生物相容性较好,但仍为异物,其容易导致瘘口血管内皮纤维化. ④ 针对血管弹性差者,常挂齿较难,易导致血管壁撕裂. ⑤ 如血管过于表浅,易造成磨损皮肤而继发感染. 传统的无创伤血管缝线吻合法通常参照显微外科血管缝合技术. 有间断缝合、连续缝合两种方法. 我们推荐使用间断缝合这种方法. 此方法必需要有娴熟的外科基本功,它将避免了钛轮钉法的各种局限性,扩大了适用人群,减少了晚期血栓的形成,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八年级下教学工作计划 下一篇: 餐厅班长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