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1 22:54: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心理分析

篇(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癌症患者心理特征分析

怀疑否认期:患者突然得知确诊为癌症,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的诊断错误或检查上的错误,企图诊断。

愤怒发泄期:否认之后,患者常会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悲痛,一旦证实癌症的诊断,患者立即感到世间的一切都有无限的愤怒和不平,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弄的感觉。并把这种愤怒向周围人发泄。常常与亲人、医护人员发生吵闹,事事不如意、不顺眼,还会认为所有人都对不起他。同时怕周围的人遗弃他。这种情绪持续不定,会消耗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正常生活能力。

悲伤抑郁期:当患者在治疗和休养过程中,想到自己未完成的工作和事业,想到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自己无法顾及时,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难以言状的痛楚和悲伤。加上疼痛的折磨,用药难受,则进一步转化为绝望,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

情感升华期:升华为积极的心理防范反应,患者把消极的心理转为积极的效应,使心理通过代偿来达到平衡。患者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不但心理平衡,而且身体状态也会随心理状态的改变朝好的方面发展。

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

了解患者心理变化:要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关心患者,对患者的文化、认识、素质、家庭以及个人生活境遇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应熟悉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治疗方法,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各自不同的职业、心理反应、社会文化背景,同时或超前测知他们将要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规律,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心理护理方案,如因病施护,因人施护等。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护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唤起患者的希望和求生的信念。护士要用坚定的表情、不容质疑的语言取得患者信赖。当患者萌生希望之后,要进一步鼓励患者承担力所能及的生活事项,鼓励他们敢于驾驭生活。

病情变化时的心理护理:当患者出现全身衰竭、失眠、疼痛、不能进食等症状时,应对患者给予良好的心理支持,用历尽磨难终于战胜病魔的实例,鼓励激发患者的求生欲望。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放疗或化疗前,不仅要向患者宣传进行这种治疗的必要性,也要向患者讲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

做好癌症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家属对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疾病的转归常常起着重要作用[1]。让家属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时刻做好协助治疗的好角色,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让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受到平静和温暖[2]。

癌症患者心理护理中语言的作用

护士的言行不仅代表个人的素质水平,还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和信心。患者在愤怒、悲伤等心理阶段,对语言刺激异常敏感,对个人行为控制异常低下,心理护理首先要用语言去温暖他们的心,抚慰他们的心理创伤,调整他们的心态平衡。

讨 论

癌症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顽疾之一,癌症的诊断和治疗造成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紊乱和失调是非常普遍的[3]。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全面观察病情变化,还要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解除其心理障碍,并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未摆脱弗洛伊德的模式:心理分析这门学科,自其鼻祖弗洛伊德创建后,到目前得到了迅速发展,再加上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法,使心理分析在美国蔚然成风。时至今日,美国心理学家论及治疗方法时,虽支派林立,各有侧重,有的甚至与弗洛伊德初创的心理分析学说观点大相径庭,但其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仍未摆脱弗洛伊德的模式。如在治疗方法上,大多是以诱导回忆法,找出客观与主观意识间的病理关系,虽然也治疗恐惧症、沮丧等,但均不投以药物。

篇(3)

分娩对大多数产妇来说因为是从未经历过的人生历程,往往充满了恐惧,导致宫缩乏力等不利于分娩的情况发生,如果护士对产妇实施有效的心理指导,则可以缓解其紧张情绪,从而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对不同产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一详细阐述:

1 产程中的心理分析及处理

首先是担忧。产妇对能否顺利分娩,能否渡过这一人生关口,能否承受宫缩的疼痛,能否产下一个健康的宝宝等等问题表示担忧。因此医护人员首先应对产妇进行宣教,告诉其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应该勇敢面对。产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是难以承受的。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都会给予正确的指导,以减轻分娩对产妇造成的痛苦,消除产妇对分娩的担忧。

二是恐惧。产妇的恐惧来自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对疼痛的恐惧,表现为不安、焦虑、紧张、不止甚至大喊大叫,失去自然分娩的信心,强烈要求剖宫产,结果致难产,剖宫产率上升。因此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产妇,带她们熟悉环境,主动同产妇聊天,消除陌生感,拉近医患间的距离,还可让产妇倾听轻音乐,使产妇的紧张情绪放松下来,再次对产妇进行仔细的检查,动作轻柔,语言亲切,并让产妇知道产程的进展情况,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若遇异常情况,应镇静、有分寸地向产妇说明情况,消除其疑虑,增加产妇的信心,并让其与医护人员配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再有协助家属完成陪产工作。在宫缩时可给予适当的抚慰、按摩、紧握产妇的手,使其有安全感。宫缩间歇可给产妇适当喂水、擦汗、鼓励,对那些痛阈低的产妇,指导她们阵痛时调整呼吸,双方抚摸腹部,并耐心开导她们,不要喊叫或哭闹,那样会消耗体力,造成难产、新生儿窒息、产后腹胀等。

2 产程的心理分析及处理

首先是依赖心理。产妇往往认为宫口开全了,剩下的事就该医生护士处理,要求尽快让胎儿娩出。这时应向产妇讲明,此产程还需要一段时间,医护人员仅仅是“助产”,而她才是分娩的主人,只有通过她的努力新生命才会诞生。

其次是担忧,担心不会用力,胎儿分娩过程中会出现异常。这时产妇多有体力消耗,疲惫不堪。医护人员应教产妇如何使用腹压,在宫缩间歇时放松,保存体力,以防胎儿出头时无力造成新生儿窒息,密切监护胎心情况,使产妇放心,对过度疲劳的产妇应给予吸氧,静脉滴注葡萄糖或缩宫剂,增强产妇分娩信心,若遇异常情况,果断处理,争分夺秒,忙而不乱,减少产妇的思想负担,尽快结束分娩,保证胎儿顺利娩出及产妇的生命安全。

3 产程中的心理分析及处理

篇(4)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况

    在古代,使用图书馆的仅是少数者,他们主要是利用图书馆收集、保存文献,而且他们图书馆的使用相当熟悉,不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指点,到了近代,也就是100多年前,图书馆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设施,面向广大公众开放,其功能也由主要是收集、保存文献发展到进行社会教育。图书馆不再是有钱人的藏书楼。进入20世纪后,图书馆的功能有所发展,即从收集、保存文献进入社会教育阶段,进而扩展到了传递情报阶段。20世纪50年年代以后。图书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化通信技术建成各种文献数据库,数值数据库和事实数据库,并逐渐发现了联机检索和网络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与发展,因特网的日益普及,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一般有网络导航、学科导航、特色数据库、FAQ、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本馆文献资源目录查询、电子文献传递等。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数据库的集合体,包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如站点和网页、图像、期刊论文、图书,多媒体等等。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有:跨库检索、剔除重复记录、并行检索。为了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检索,必须提供给用户一个统一的检索模式。

    利用心理分析方法对读者的阅读心理进行分析,并结合不同的读者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读者导读工作,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以满足读者正常的阅读心理需求,加强对读者的研究和了解已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当务之急。

    1、读者心理分析方法

    (1)观察法

    在读者活动区域内,对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言语、心理等进行观察,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对读者的直接观察,可以了解读者的兴趣、情趣、能力及其他个性特征。

    (2)调查法

    针对性地向读者提出问题,要求读者给予回答,这种方法主要有召开座谈会和发调查表等形式。

    (3)分析法

    对观察和实验得出的数据和材料加以分析,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倾向,如从某一读者一定时期内的全部索书单或借书卡上,可以看出该读者这一时期内的借阅倾向,从某种或某类书刊在一定时期内的借阅率,可以反映出上部分读者的阅读心理倾向。根据这些情况,可以为图书馆订购图书提供参考,进一步满足阅读需求。

    2、读者阅读心理类型

    (1)学习型

    这是较为普遍的一种阅读心理,这个群体到图书馆借阅图书资料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学习。他们注重书刊的知识性、理论性和专业性。他们中的一部分是为了学习本专业而学,手中握着的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书刊资料,另一部分则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还有一部分则是为了吸取新知识而经常泡在图书馆里,这类读者的心理特点是为了不断丰富知识充实业务内容以提高工作能力,使知识不致老化,故阅读需求较强烈。

    (2)研究型

    为决策管理,理论研究等具体任务来到图书馆阅读的读者属研究型读者,他们为完成某项任务,需要的文献及其种类由任务和文献的内容在关系决定,具体阅读者是被动的,有无兴趣都必须读,任务完成,阅读需要就告一段落,文献跟踪也就结束了。这个群体到图书馆主要是为了学术研究。

    (3)休闲型

    这类读者凭个人爱好选读图书,没有既定的任务范围,目的是为了充实业余生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常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到图书馆借一点与本专业无关的诸如诗词、小说之类的书,调节一下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一部分常到阅览室,但却毫无目的地翻翻这个,看看那个。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够稳定,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类读者的阅读心理,纯粹是为了消磨课余时间或调剂精神生活。

    二、根据读者类型,满足读者心理需求

    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读者是主体,图书馆是为了主体服务的,图书馆采编、流通、阅览、咨询、宣传等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读者而开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读者服务的,探讨读者的阅读心理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图书馆各个环节的工作,充分发挥馆藏图书、报刊资料、电子阅览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1、根据心理类型开展读者服务

    (1)这部分读者进入图书馆总是希望能方便,快速,直接查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全开架的借阅服务是深受读者欢迎的,但是书刊排架必须合理,书刊应排到整齐,标识醒目、清楚,归还的书刊应及时上架,并经常整架,保持架位整洁,使读者到图书馆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2)求新心理

    为随时掌握国内外专业领域发燕尾服的最新动态,读者希望能在图书馆及时借阅该领域的新书、新刊。因此,图书馆应在阅览室最醒目的地方设立新书架、新刊架,并及时更换新书,新刊。使读者每次到图书馆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满足他们的求新心理。

    (3)求全心理

    读者的求全心理,一是对馆藏文献的需要,二是对图书馆设备的需要。

    每一读者总是希望图书馆能完整地收藏他们所从事的感兴趣的学科领域的各种文献。图书馆一方面可通过本馆采购书刊,增加馆藏书刊,尽量满足各学科读者的要求,另一方面,应根据本馆特点,充分体现馆藏特点。一个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往往不能全部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各类需求,应充分利用全国各类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图书馆的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的齐全和设备的好坏,也是影响读者阅读需求的重要因素。

    2、结合图书馆自身特点开展需求的重要因素

    (1)根据办馆的性质藏书。

    (2)创造适合读者阅读心理的环境

    在环境布置上图书馆应给读者提供一种有利于阅读的氛围,力求各部门布局合理,设备齐全,工具书、目录卡、作者卡、文献检索齐全,使用方便。各阅览室力求环境安静,灯光柔和,为读者创造一个愉快,舒适的阅读环境。

    (3)做好反馈

    (4)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力求熟悉读者阅读过程中各种心理表现,对不同读者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

    三、数字图书馆如何改进:

    数字图书馆和元搜索引擎在结构和功能上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因为这些数字图书馆无法提供给用户满意的服务,它们让用户为了查询有用的信息而不得不遍历所有的数字图书馆。

    1、信息需求调查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检索不断发展而成为全体竞争性商业市场的重要商务活动,商用网络搜索、引擎、信息门户、跨国出版商和在线内容整合商都把信息检索作为提开其竞争能力的一部分。

    2、用户区隔

    为了给有着不同信息需求行为的用户提供固定的定题服务,就要建立起注册会员的用户需求区隔,把有相同信息需求行为的用户集中在一起,用户信息的分析可能过网络计量学的分布式聚类分析软件实现。通过用户聚类分析和服务区隔结果,适时把握用户的信息需求、及时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3、构建虚拟参考平台

    虚拟参考平台设计为一个数和字图书馆网站,该网站包括了用户所需的几乎所有资源,元搜索引擎事整合了所有的数据库与资源,这就使得基于网络计量学的推送服务成为可能。

篇(5)

一、探险旅游与探险旅游者

探险旅游活动(AdventureTourism)作为一种特殊的娱乐休闲方式,其开展在西方已有较长的历史。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和旅游兴趣的多样化,探险旅游已不再是专业探险者的专利,而渐渐成为公众,特别是年富力强,富有冒险和探求精神的中青年旅游者的可能性选择之一。据有关统计,在美国有近1/2的公民在一生中至少参与过一次探险旅游。尼泊尔、布丹等国的探险旅游已成为其获取外汇收入的主要途径。在我国,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近十年内渐渐为公众了解和接受,沙漠无人区考察、登山、攀岩等旅游项目已吸引了一批高消费层次人士的参与,以探险旅游为主营业务的旅行社也相继出现。

与“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等概念相似,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来源于实践的称谓,一种与以行为方式特点划分的旅游活动类型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准确定义或界定。加拿大的“TourismCanada”组织把探险旅游定义为“不寻常的、奇异的、在遥远的野外地区进行的户外休闲活动,往往采取不同寻常的交通方式,其艰难程度可分为从低到高的各个等级”。我们可以根据旅游者兴趣主要集中点的不同,把探险旅游分为以追求奇异环境和特殊事物为主要目的的环境中心型探险旅游(探奇旅游,如野生动物观察),和以追求一定环境背景中的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中心型探险旅游(自然极限运动,如攀岩),以及居于此二者之间,并重对活动和对环境的体验的一些过渡类型(如探洞、海底潜水等)。

二、探险旅游者的需要及动机

旅游活动是人类超出生存需要的高级消费形式,是一种寻求享受和发展,以精神追求为主的高层次活动。探险旅游活动尤为如此。我们通常应用较为成熟的动机心理学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旅游者的动机问题。

马斯洛学说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按层次排列的,其特点有二:①低级需要未得到基本满足时难以产生高级需要,这类需要得到满足后便停止需要;②高级需要越满足,越产生更强的需要,而且并不存在严格的高低级关系。

(1)探险旅游动机与基本需要。探险旅游通常依托较艰险的自然环境进行,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似乎与旅游者对生理及安全的基本需要有矛盾之处。但这时,这种矛盾并不居于主要地位,其理论依据在于:需要层次顺序的非固定性:需要层次反应了人类需要自低到高的一般规律。但这种层次并不是刻板、固定不变的。在探险旅游中,人们可以为探奇、审美、自我实现等高层次心理需求的满足而暂时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和安定的环境。

(2)需要满足的后果。需要层次颠倒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一种需要长期得到满足时,其价值可能被低估。就如一个富足的人很容易将优越生活视为惯常而对之漠然。此时如人们为高级需要所控制,这个高级需要的重要性似乎可以压倒一切。

(3)体验和认知的需要。旅游者希望在探险旅游得到神秘感、新奇感、不确定性(冒险)和异域生活等体验;而认知的需要首先表现为较低层次的“好奇心”,即对特殊吸引物的好奇,其次表现为较高层次的求知欲,即对学习与探险旅游有关的特殊技巧和技能的兴趣和渴望。

(4)审美的需要。探险旅游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和参与性很强的旅游活动,旅游者的审美也不仅限于对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审美,而包括对人与自然合一之美,以及对活动主体人的行为中蕴含的意志之美、超越之美、情谊之美的欣赏和体验。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次,同时它也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终极目标。其中,探险旅游带给参与者的自我实现感可用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来概括。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人最美好和幸福的时刻,人有一种返归自然或与自然合一的欢乐情绪”。经历过高峰体验的人常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

三、探险旅游者行为过程的主要心理特征

(1)更偏重对活动的关注。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时所寻求的新奇感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旅游环境,二是以旅游环境为背景开展的活动。任何旅游活动都包含着对这两者的体验,而对其中某一方面的偏重程度决定了旅游活动参与性的强弱。观光旅游偏重于对旅游环境的关注,是典型的资源导向型旅游,而探险旅游则更偏重对活动的关注,且具有“需求偏好突出,兴奋点集中,参与性强”(魏小安:1987)的特点。一些研究者认为,“探险旅游中最富吸引力的因素不是环境,而是活动”(Hall:1992)。

(2)不确定性感知对旅游者体验有重要影响。不确定性(Uncertainty),或称风险(Risk),是对人类冒险心理的一种满足。Quinn(1990)认为,冒险倾向隐藏在人类精神、情感、智力和行为的深层,也是未知事物具有永恒吸引力的原因。“在脆弱的环境中,人们总是怀疑自己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人越想超越其已有的能力就会越冒险”。同时,冒险也是对人类特殊审美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Hall认为,风险在探险旅游决策中起主要作用。人们对风险的追求程度存在差别,于是旅游企业设计了众多风险性大小不同的探险旅游产品以供选择。

(3)反复消费性和追求成长性。从事过探险旅游的人往往有再次参加类似活动的愿望。这种类似活动可能是其它类型的探险旅游活动,可能是在其它地点开展的同类探险旅游活动,也可能是在同一地点开展的更高难度的探险旅游活动。马斯洛认为,心理需求是一种成长性的需求,越满足后,越会产生更强的需求。同时,探险旅游者往往会在系列活动中显现不同的兴趣和为自己设置逐步提高的目标,即具有追求成长性。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特点,高级需要越满足,越产生更强的需要,而且并不存在严格的高低级关系分析可的探险旅游者在前一个旅游活动目标实现后又产生新的、更富挑战的旅游活动期望的反复消费性和成长性心理特点。

参考文献:

篇(6)

当今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并列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需要手术的病人来说,不仅存在躯体问题,还存在因手术引起的心理反应而影响手术效果及康复。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笔者注意观察病人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心理状态,并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纠正病人不良心理倾向,使其处于有利手术进行和术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现就手术病人的心理及护理对策分析如下:

1 术前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

1.1 心理分析

1.1.1 焦虑、恐惧心理 手术本身可以认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恐惧和焦虑是术前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主要是对手术知识缺乏、惧怕疼痛、残废、死亡;恐惧医务人员不尽职尽责或技术熟练程度不够,医院设备不完善;或恐惧进修生、实习生操作,从而担心手术中的安全问题。

1.1.2 期望过高心理 认为手术后一切会恢复如初,病人对手术的积极性较高,迫切要求尽早手术。但这类病人常常想不到手术弊端的一面,对手术的结果常常是期望高于现实。

1.1.3 疑迟心理 指诊断不明、行手术探查的病人或家庭经济困难、或估计术后效果不理想的病人,对是否手术犹豫不决、情绪不稳定,时而烦躁不安。

1.2 心理护理对策

1.2.1 焦虑、恐惧心理是术前心理护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护理人员在术前要与病人详细交谈,了解其恐惧的原因,予以针对性开导、解释,以同类术后病人做示范,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减少病人不必要的顾虑,并动员病人家属克服消极紧张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去影响病人,鼓励病人,给病人以积极的心理安慰,缓解病人恐惧情绪;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通过谈心缩短医患间感情上的距离,医护人员在言行表情上要显示对手术充满信心,并向病人保证尽最大努力为病人进行手术,以树立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进而缓解恐惧心理;必要时用暗示疗法,使病人明确是其最信赖的、技术最高明的医生做其主刀,增加病人安全感,缓解恐惧心理;对于精神特别紧张的病人,术前适当进行呼吸松弛训练和肌肉松弛训练,从而达到心理安定、减轻焦虑和恐惧的目的。

1.2.2 对手术期望过高的病人,心理障碍常出现于术后效果不满意时,术前心理护理的方法是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困难和弊端,可能出现的不理想问题,让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减少对手术的过高期望和不理想效果所形成的心理反差,预防手术不理想所致心理障碍。

1.2.3 疑迟型心理的病人,对制定手术方案的参与意识较强,医护人员要让病人参与制定方案,讲清手术的利弊,使其在保持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对于病情需要、病人认识不足、不愿意接受手术的病人,要向病人讲明手术对其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并动员其亲属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2 术中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

进入手术室的病人都有紧张、恐惧和疑虑心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对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有很大帮助。

2.1 对全麻病人的心理护理 全麻病人的心理护理关键是在麻醉诱导期,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回答病人的询问,向病人说明麻醉和手术是安全的,消除病人疑虑和恐惧;在未行麻醉前,护士可与病人交谈与手术无关的问题,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对医护人员充满信任感,有利于顺利度过诱导期。

2.2 对非全麻病人的心理护理 此类病人处于清醒状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而患者的合作来自于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护士要主动安慰病人情绪,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的情绪尽快松弛下来;要满足病人提出的一些要求,如搔搔痒、按摩肢体等,并要鼓励病人的意志,提高病人的痛阈;在手术的每一个环节上,要及时地预测即将出现的情况,及时给病人以暗示和鼓励,取得病人配合。

3 术后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

术后是病人心理问题比较集中并反应强烈的阶段,术后的反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手术结果的忧郁,二是术后疼痛。术后忧郁多见于术后伤残缺损和重要器官术后的病人。持续性疼痛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心理抑郁状态、心理退化、对术后反应认识不足、缺陷心理等都能加重疼痛程度和使疼痛时间延长。

篇(7)

1 临产前心理护理

40周的妊娠期对每一位孕妇来说都是一段艰难的历程,临近分娩期她将更渴望新生命的降生,与此同时也产生焦虑、紧张和种种顾虑。产妇的心理特征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紧张、恐惧不安型;(2)忧虑型;(3)悲观型。在临产前护理中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1.1 紧张、恐惧不安型 这类产妇多为年轻初产妇,有些没有做过产前检查,对生育知识缺乏了解。预感分娩将是很痛苦的过程,可能会发生难产而需要手术,手术的安全性及效果如何?特别对胎儿的安全性考虑更多。一但有产兆就会惊慌失措到医院待产,加之对医院环境、人员、制度的陌生以及分娩时阵痛可使产妇的心理由不安发展到恐惧,因而不能自我控制。因此,对紧张、恐惧不安者,入院时,医护人员热情耐心接待产妇,认真做好检查,用科学的方法给她们讲解有关分娩的知识,耐心细致地告知她们产时的要点,使产妇对分娩过程有所了解,对宫缩的疼痛有心理准备,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应尽量克服生理上的暂时痛苦;同时,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多陪伴产妇,增加她们的自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安全感,消除孤独、紧张、恐惧的心理,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顺利完成分娩。

1.2 忧虑型 这类产妇多是有重男轻女思想,唯恐新生儿性别不合意,担心遭到丈夫或公婆、旁人的冷待。对于忧虑型产妇,分娩前应做好宣教及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工作,做好疏导和安慰,转变她们的不良心态,同时耐心地向其家属宣传社会公德,讲解卫生科学知识,消除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旧思想,使产妇得到心灵上的安慰,以愉快的心情与医护人员配合,顺利完成分娩。

1.3 悲观型 这类产妇多是怀孕多胎未成活的产妇,害怕、紧张婴儿发生意外,对分娩失去信心,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对于悲观型的产妇,由于早产、多胎未成活的生产失败阴影一直印在脑海里,所以特别敏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对她们的不幸表示同情,然后用美好的语言和行动去关心、体贴、安慰她们,与她们探讨前次失败的原因以及这次分娩时应采取的措施,使她们消除顾虑心理,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分娩时刻的到来。

2 产程心理护理

2.1 第一产程心理护理

从规律子宫收缩到宫口开全为第一产程,历时较长且产妇体力消耗较大。如果产妇缺乏医学知识,就会因宫缩痛产生恐惧心理而影响饮食、休息,易导致宫缩乏力,宫颈扩张缓慢,产程延长。产程延长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因此,应在产程开始即向产妇介绍分娩的基本知识,让产妇了解自己的产程进展情况,以消除顾虑,增强信心,同时应向产妇讲解子宫收缩在产程中的作用,消除宫缩疼痛的恐惧,在宫缩间歇期尽量休息,利于宫缩有效地促进产程进展。另一方面,鼓励产妇进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以储备热量,增强体力,注意睡眠。对体质弱、宫缩乏力、产程进展缓慢的产妇,除用上述方法使其增加体力和减少消耗外,还应通过安慰和鼓励的语言,使其增强信心。

2.2 第二产程心理护理

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称第二产程。此期历时较短,但宫缩持续时间长,间歇时间短,此时应做好精神鼓励和技术指导,嘱其摆好,在宫缩时正确应用腹压,并指导产妇用屏气的方法加腹压,而在宫缩间歇期抓紧时间休息,恢复体力。在头先露娩出胎头时应嘱产妇以呼吸深浅来调整腹压强度,避免因胎头娩出过快造成会阴严重裂伤。对于第二产程中由于产妇体力的消耗、体质弱或宫缩持续时间短、强度不够等原因所致腹压不足,除应用药物加强宫缩外,还应安慰产妇,使其增强信心,消除顾虑,恢复体力,与医护人员配合,正确使用腹压,娩出胎儿。

2.3第三产程心理护理

篇(8)

贾宝玉的女性化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红的癖好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贾宝玉的奇异之处时,特意介绍宝玉满周岁抓周“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这颇具预示性的细节揭示出人物的爱红习性。在第十九回里,当袭人以不离开贾府为条件要求宝玉“再不许弄花儿、弄粉儿、偷着吃人嘴上擦的胭脂,和那爱红的毛病儿”,他虽口头马上答应,但第二天却又“替他们淘澄脂胭膏子”,致使左边腮上都溅上了红;第二十一回,贾宝玉于不觉中欲吃黛玉房中的脂胭,被湘云从身后伸手打落,第四十四回,他又十分在行地向平儿介绍胭脂的调配方法和使用方法,如此种种艺术描写,无不昭示着一个基本事实,作为男性的贾玉玉爱红确已成癖。他不顾父亲和旁人的鄙视指责,硬要分享女儿们的专利,这“不长进的毛病儿”,显然是“偏离常态”的变态行为。

第二、生活女性化

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各各不相同,生活范围及内容也迥然有别。“正位乎内”的女性以闺房庭院为自己的生活范围,以学习女红、操持家务、生儿育女为自己的人生职责。“正位乎外”的男性则以社会为人生舞台,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之责,因此,“士”阶层中的大多数男性自觉地选择了读书—进仕做官这一人生道路。贾宝玉则与众不同,他自幼喜欢在闺帷中厮混,自从住进大观园后,更是“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环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意”(《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以下引此书只注回目),以女性化的闺房生活为乐,从不考虑自己斥为一个男儿于家于国应尽的责任,诚如作者在第二十回中所言:“并不想自己是男子,须要为子弟之表率。”更有甚者,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将八股文斥为“后人饵名的钓禄之所”,从不“潜心玩索。”他曾当面顶撞史湘云的规劝(第三十二回),并以受惊吓为借口,逃避贾政对自己读书情况的检查(第七十三回)。这一切均表明贾宝玉在有意识的拒绝走传统读书做官、耀祖光宗的人生道路,拒绝进入男性的社会角色定位,完全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悖离“社会期待”。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艺术描写看来,他已经十分习惯并非常喜欢那种“无明无夜和姐妹们鬼混”(第二十一回)的女性化生活,并似乎打算在内帷中长期厮混下去。毫无疑问,这又是一种“偏离规范”的异常表现。

第三、性格女性化

从总体上看,贾宝玉的性格缺少男性应有的阳刚之气,更多地呈现出女性的阴柔特征。他“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性情体贴,话语缠绵”(第九回),对黛玉是如此,对袭人、秦钟等也是如此;他胆小,怕见父亲,怕见生人,怕晚上一人睡觉;他遇事无主见,既缺乏基本的应变能力,又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金钏儿被打被撵、晴雯被冤,尽管他心里颇觉不公,但却无胆量挺身而出为她们辩解,当然更无能力去保护她们,除此之外,贾宝玉的多愁善感也相当突出。他常常发呆、掉泪,常常触景生情,感伤不已。听到黛玉的《葬花词》,“不觉恸倒山坡上”,联想不断,以致于“心碎肠断”(第二十八回);看见祝妈创土种竹,打扫竹叶,“顿觉一时魂魄失守,随便坐在一块山石上出神,不觉滴下泪来”(第五十七回);见杏花落听雀儿啼,又伤心感叹,发了呆性(第下十八回)。贾宝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细致的观察力以及丰富的联想、脆弱的感情,无不反映出女性心态与性格特征,对此,可借心理学术语称之为“性倒错”,因为“性倒错在第三性征上更象异性”[4],。

第四、奇特的两性观

在对男女两性的总体看法上,贾宝玉是贬男尊女的。他有一句惊世骇俗的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他料定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此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浊物,可有可无”(第二十回)。这种男浊女清、尊女抑男的两性观在封建社会的父系文化系统中确属罕见,尤其出自男儿之口,则更可谓空前,它是贾宝玉“偏离规范”、人格变态的重要标志之一。

此外,贾宝玉“面若中利、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面如傅粉,唇若施脂”(第三回),如花似玉的容貌更为他增添了几分女性的柔美。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用来定义“变态”的词语包括以下这些:越轨—指明显不同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的行为;异常—指与公认的规范很不同的行动;失调—缺乏行为的整合;稀奇古怪—指与社会公认规范不相同的行为。“决定是否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体是变态的最一致的标准是:①行为偏离、或不同于)那个社会的规范;②失调行为总是继续和/持续存在;③人们内部和/或人们之间活动的最终破坏程度”[5]。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贾宝玉的女性化实属变态,不仅今日的读者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他心理和行为的异常、越轨和稀奇古怪,就是《红楼梦》本身也多次指出这一点:小说第三回写黛玉初见宝玉,作者引出所谓“后人”所作的《西江月》词二首,以正话反说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这一形象的总体评价,其一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作者说此词批得“极确”,它道出了贾宝玉性格行为与众不同、偏僻(即不合正道)乖张(即怪僻不通情理)的特征。在小说中,最疼爱宝玉的贾母也说他就是与众不同,最接近他的袭人说他:“性格异常”、“更有几件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除此之外。书中还不时直接以“痴”、“呆”“傻”、“疯”、“怪”、“狂”等字眼来形容他的变态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的女性化不仅引起了他人的非议,破坏了他与本阶级多数成员的和谐关系,而且导致了他与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族、封建贵族阶级的尖锐对立,导致了他与整个男权社会的严重脱节,从而也最终导致了他自身的生存危机,这实质上从另一侧面证实了贾宝玉的女性化确为一种偏离规范的人格变态。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及其存在状态,必定要受其自身先天和后天诸如生理、社会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贾宝玉也不例外,《红楼梦》对其变态人格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程度的揭示。

1、先天因素影响贾宝玉人格的先天因素既不是现代心理学家们所学的“遗传基因”,也并非美学家们所谓“历史积淀”,而是贾宝玉的前身—被女娲遗弃在青埂峰的石头。秉自然灵秀之气的仙石决定了贾宝玉的聪明灵秀,无补天之才的顽石则决定了他的“于国于家无望”,石头的前身赋予了宝玉正邪两极之性,使“其聪明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第二回)。如此天赋,必然铸就贾宝玉具有偏离、异常因素的人格形态。

2、后天因素这里主要指宝玉的生活和成长环境。由于贾母的溺爱,他一直例外地以男性的身分在闺帷内厮混,成天跟姐姐妹妹、小姐丫环们呆在一起,极易染上较多的女儿脂粉气。住进大观园,更是进入了女儿世界,完全生活在女性的庇护、偏爱、温情之中,自己的生活也完全女性化,正如兴儿所说:“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读书。老太太的宝贝,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敢管了。……每日也不习文也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里闹”(第六十六回),在如此生活环璄中长大的贾宝玉,人格的女性化在所难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一个人后天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教育条件在其心理发展上起着重要甚至是主导作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红学家们更多地强调了后天的因素,认为在大观园这个女儿国内,生活风气比较干净,封建礼教的统治相对薄弱,贾宝玉较少地受到外界污浊风气的影响,可以比较自由的生活,大胆阅读一些具有市民意识和民主要求的杂学野史,有较多的机会了解青年女奴们的美好心灵和不幸遭遇以及贵族少女们的内心苦闷,这一切均有助于他叛逆思想的形成。上述认识本是相当正确、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叛逆并不意味着要以女性化变态形式表现出来,何况《红楼梦》所提供的生活环境既不能完全说明贾宝玉异端思想形成的原因,正如某些学者所论,贾宝玉那种“已经带有初步民主主义色彩的先进思想,当然不是任何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叶的少年所能具备的”[6],更不能充分解释他人格变态这一异常现象。

笔者认为,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更为强调的乃是贾宝玉人格形成的先天素质——与生俱有的顽性劣根,这一点可以从全书石头下凡的基本构思中看出,可以从宝玉一出生就与众不同、自幼便口出怪言中看出,可以从贾府上下之人难以理解宝玉的痴狂中看出。第五回,作者借警幻仙子之口指出“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第十九回又借袭人的心理活动强调了宝玉变态人格的先天属性,“袭人自幼儿见宝玉性格异常,其淘气憨顽出于众小儿之外,更有几件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近来仗着祖母溺爱,父母亦不能十分严紧拘管,更觉放纵驰荡,任情恣性,最不喜务正。”十分明显,贾宝玉性格和行为的异常与生俱有,祖母的溺爱、他人的影响以及父母拘管的不严等后天因素仅仅起着“放纵”作用,而非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曹雪芹通过大量的艺术描写所要突出的,正是贾宝玉那天生俱有并且后天不能更改的顽愚劣根、痴狂本性,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宝玉人格的女性化最终也是由先天决定的。

当然,石头前身决定贾宝玉的本性和他后天人格的形态,这种构思无疑是非科学的,曹雪芹作如此艺术处理,目的并非要给世人讲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而是巧妙的利用大众审美心理对神话故事所具神奇性的认同与欣赏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幼年、少年贾宝玉的思想性格显示的乃是成年曹雪芹的思想与人生观,曹雪芹强调宝玉人格形成的先天因素,有利于自己一开篇便集中笔力塑造一位崭新而又奇特的叛逆者形象,有利于从其奇异之处来突出强调这位叛臣逆子的无可救药及其与本阶级的势不两立,从而更为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独到而又深刻的现实人生感受。

作为《红楼梦》的第一主人公,贾宝玉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十数载而创造出的不朽艺术典范,透过这一人物的变态人格,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曹雪芹的的创作情感基因和内在心理动因,更为准确地把握其人生观的复杂内涵。

首先,它表现了曹雪芹心灵深处或潜意识中对于女性的依赖和眷恋。

我们并不将《红楼梦》视为曹雪芹的自传,也未曾将贾宝玉等同于曹雪芹,但是不容否认,在贾宝玉这一形象身上明显带有作者个人身世和经历的许多痕迹。因此,研究贾宝玉就必须了解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必须探索曹雪芹的心路历程,只有深入到曹雪芹的心灵世界之中,才可能洞悉贾宝玉这一形象的全部艺术内涵。

曹雪芹的外貌并非女儿相,“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7],其性格狂放,风姿傲岸,从未以女儿态为美,那么他将贾宝玉女性化的现实依据究竟何在呢?这里。我们不能忽略其少年时代生活经历对他一生的重要影响,因为“个体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规范了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一个人的一生都要受童年的‘基本选择’的影响”[8]。从康熙五十四年到雍正六年初曹家被抄,曹雪芹在江南地区度过了十三年的富贵温柔生活,其间,身边除了有宠爱他的母亲之外,还有几位“好姊妹”以及一大群气质不俗聪明美丽的女仆。朝夕相处之间,她们使曹雪芹既充分感受到女性的温情爱意,也清楚地看到女儿的聪明才智,这一切均汇入了他的童年经验之中。尽管随着家道的中落衰败,被女性之爱所包围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然而昔日所体验过的女性温情却沉潜为珍藏在心底的美好回忆。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女性在他心目中成为纯洁美好的象征,而抄家时所看到的残酷凶恶,成年后于困顿中所感受的世态炎凉,又作为一种心理酵素,极大地扩张了童年经验所形成的心理宿因,强化了记忆中的女性美。虽然现实中的曹雪芹在亲友面前或狂歌豪饮,或纵情放言,可其心灵深处或潜意识中却保留着对女性深深的眷恋和依赖之情,这一点已在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贾宝玉从小到大不仅在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完全离不开女性的照料,而且在感情上有着一种强烈的依附女性的趋向,女性之情爱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为此,他希望与姐妹丫环们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生愿有她们的身影相伴,死盼有她们的眼泪相随,这显然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男性对女性应有的依恋程度。为了实现自己的意愿,贾宝玉不仅放弃男子应负的家庭与社会责任,钻进女儿国之中充当一位特殊臣民,而且尽可能地去掉身上的男性气度,与女儿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拥有共同的喜怒哀乐,不但情感上亲密无间,即便在心理感受上也最大限度的消除了两性的差别。经过如此的艺术处理,曹雪芹让身为男儿身的贾宝玉达到了与女性的高度融合,让自己所留恋与向往的美好人生境界在贾宝玉的女性化表现过程展示出来,并由此获得一定程度的心理补偿。从这一意义上讲,贾宝玉的女性化既是曹雪芹的心理情感上眷恋女性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他传达这种依恋之情的必要手段。

不唯如此,曹雪芹还将自己对女性的钟情依恋,转化为笔下贾宝玉对女性的关怀体贴以作为回报。小说第十九回写东府里演戏放花灯,宝玉想到这里素日有一小书房,内曾挂着一幅美人图,于是“想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他一回。”对此,脂砚斋评道:“极不通极胡说中,写出绝代情痴,宜乎众人谓之疯傻。”斯言极是!望慰图上一美人,确为“疯傻”之变态行为,但人们却由此看到了贾宝玉对女性的关心体贴,感受到了作者对女性的一往情深,贾宝玉的变态的确传达出曹雪芹独特的人生体验。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让贾宝玉对女孩子的出嫁尤其在意:一想到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便感伤“又少了一个好女儿”(第五十八回);一听说迎春将带着四个丫头出嫁,便跌足道:“从今后这世上又少了五个清净人了”(第七十九回)。贾宝玉的这种异常心态,或者说作者的如此描写,当与曹雪芹童年时代所接触的女性多属未婚有着直接联系。

其次,贾宝玉的女性观艺术地折射出曹雪芹对女性的崇拜和赞美,反映了他崭新的女性观。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谈了自己的创作动机:“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闺阁中历历有人,乃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我虽不学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闺阁昭传。”由此不难看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之一乃是使闺阁昭传,为女性唱赞歌,而这种动机的产生则是建立在男女比较,男不如女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曹雪芹必须在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将男女两性加以比较,并以具体的结果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以贾宝玉与大观园中的女性相比,并通过贾宝玉的亲身感受来体现男女之差异,这是曹雪芹进行男女总体比较中的重要一环,而将宝玉女性化实质上更便于比较的进行。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不是自然性别差异的体现,它所内涵的乃是一种社会性的伦理差别,其具体表现之一便是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在一般的女性无法走出家门而一般的男性又不屑于留在家内的历史条件下,女性化的贾宝玉“独为闺阁增光而见弃于世道”(第五回),自动放弃男权社会赋予自己的特权,不愿走出家门离开闺阁,长期厮混于女儿之中,这就具备了男女比较的条件。《红楼梦》的艺术描写告诉人们,生活在大观园内的贾宝玉的确在诸多方面不如身边的女性:论作诗赋词之才气他不及黛玉、宝钗,论治家理财之能力他不及凤姐、探春,论坚决反抗不妥协之精神他又不及黛玉、晴雯,至于其生活自理能力更是等于零,时时事事离不开袭人等女仆的侍候照料。如此比来,贾宝玉即使生活上仍然可以养尊处优,但是心理上却无法“自尊自大”起来,性别的尊和少爷身份的贵均难以消除心灵深处的“卑”,相形见拙的闷随时困挠和折磨着他。比较的结果只能导致贾宝玉对女性的进一步依恋和崇拜,并因他的心理、人格永远难以“阳刚”起来而进一步加速女性化的进程。

一位男性如果拒绝承担社会所分派的角色,放弃社会赋于的性别尊严,其结果不仅仅是“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而且行为,性格诸方而表现出向女性认同的趋势。不容否认,此种艺术处理内涵着曹雪芹对女性的崇拜与赞美,在这一问题上,曹雪芹不仅仅单纯具有感性体验,而且已经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以贾宝玉“男浊女清”两性观的理论形态表现出来。

本来,清初不少小说家都接受了中国传统的“人秉气而生”[9]的哲学观点,即所谓“丈夫禀阴阳之气而有身,赋万物之灵而成性”,并有人借此来表达自己进步的男女观。例如震泽九容楼主人松云氏撰写的《英云梦》第一回写道:“盖闻天、地,人称为三才,轻清上浮者为天。则为风、云、雷、日、月、星辰;重浊者下凝为地,则载山川、社稷。惟人生于中央,且种种不一。若得山川之秀,社稷之灵,或生天才或生神童,此非凡人可比。若非文星下降,岂能有锦心绣口,下笔千言立就,可称为才子。又有香闺女子,无师无文,亦能韵古传今,才华竟胜过男子者,此乃得天地之气,钟山川之秀而成,此则淑美,可为佳人。”这里已经明显地表现出对女性才华的高度肯定和热情赞美,但此处的女性仅指“佳人”,而且对男性中的“才子”也同样作了充分肯定。曹雪芹不但接受了前人进步思想的影响,并且走得更远。第一、他让笔下的贾宝玉将女性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崇拜、赞扬:“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贾宝玉“见了姐姐便忘了妹妹”,对不少女孩子都流露出爱慕之情,这固然可视为贵族公子轻浮品性的表现而加以指责,但如果作更深入全面的发掘,便不难发现宝玉绝非贾琏之类的好色之徒,应当承认其“”实质上正是他对女性“泛爱”的具体体现。第二、尊女贬男。他“料定天地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因此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浊物”,这种异于常人悖于传统的两性观正是曹雪芹塑造红楼男女两大形象系列的根本出发点,贾府中那“一代不如一代”的男性形象与一大群美丽聪明的女性形象正分别成为“男浊女清”的艺术写照,贾宝玉的女性化则更是对“男浊”最直接最有力的否定和批判。对“女清”极大的张扬和赞美,它向上千年来男性至尊的社会地位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显示出对整个男权社会、父系文化的大胆反叛。

复次,贾宝玉的女性化实为反社会化之结果,他对由自身性别所决定的社会责任的彻底放弃,表现了作者对所属阶级的彻底失望及其对整个男权社会的彻底否定。

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要想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角色,都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人的童年时期就已开始,家庭则成为对孩子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儿童一方面通过模仿成人的言行,一方面通过父母等人的赞许和责备,逐渐学会识别社会行为,学会适应和掌握社会标准,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竞争,从而逐渐被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所期望的人。贾宝玉身上则明显地具有一种反社会化倾向,他既具有“无才”之天性,后天又拒绝封建家长的正统教育,与父亲贾政的对抗实质就是与整个社会的对抗,因为在父系文化社会中父亲“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支住,代表思想的世界,人化自然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原则的世界,游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并指引他步入世界之路的人”。[10]抓周时的表现已使贾政对他“不喜欢”、“不甚爱惜”,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更让贾政产生“将来之患”(第三十三回)的忧虑。贾宝玉的女性化使他从根本上不可能成为父亲、家族乃至社会所需要的人。由此便注定他将与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封建贵族阶级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完全成为本阶级的叛逆者。

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正值封建社会走向末路,然而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使行将就木的腐朽社会表面上呈现着繁荣升平景象,曹雪芹由于自身特殊的遭际和处境,敏锐地感受到遍布生活中的悲剧予盾和悲剧氛围,正如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所说,“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剧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生态使曹雪芹比同时代的许多人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封建末世社会中的种种卑劣、腐朽和糜烂,并预感到自己所属的阶级运终数尽,衰颓没落之势已不可挽回。对此,他既缺“补天”之才,无力改变社会发成的总趋势,成为本阶级的擎天柱,又不愿与黑暗同流合污,不甘成为本阶级的殉葬品,内心充满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痛苦、矛盾与悲伤。从这一角度看来,贾宝玉的女性化及其由自身性别所一生的自卑感、罪恶感,已不仅仅出于曹雪芹对女性的依恋与崇拜,更是他对延续了上千年的封建父系社会、男权政治彻底绝望之后的彻底否定。通过贾宝玉的女性化,曹雪芹向所属阶级和全社会表明了自己不予合作且不愿合作的政治态度,公开了自己“于家于国无望”的逆子叛臣身分,而正是这一点,使贾宝玉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形象画廓中前所未有的最具反叛精神的艺术形象。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贾宝玉的女性化固然体现了曹雪芹大胆的叛逆精神,但同时也内涵着他“世人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万般皆空的悲剧性人生感受和认识,因此,贾宝玉式的反抗最终只能是消极的。贾宝玉躲进女儿世界中去寻求那有限的真善美,这是反叛,也是逃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成了男性世界里的多余人,既不愿充当旧世界所需要的“补天”派,也不可能扮演新世纪所需要的“拆天”人,诚如贾雨村所言“上则不能为仁人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第二回)。女性化的贾宝玉在拒绝承担传统的人生职责的同时,也放弃了对旧社会的改造,放弃了对新生活的主动追求,因此他尽管的确不会成为封建贵族阶级所希望的接班人,同样,也根本不会充当本阶级的掘墓人,这一点反映了曹雪芹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女性化的贾宝玉正是一个寓辛酸于荒唐之中的不朽形象,透过其变态的心理、人格,我们完全能够更多的体会到作者痴情之中的真味与深意。

注释

[1]邓明显、郭翕峰主编《咨询心理学》第203页 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

[2][5][美〕罗伯特、保罗·萨门《变态心理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3]刘力、谭力海主编《剖析人生—心理类型学》第369页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4]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曲》第797页 北师大出版社1989年出版

[6]朱淡文《红楼梦论源》第172页 江苏古藉出版社出版

[7]裕瑞《枣窗闲笔·后红楼梦书后》

篇(9)

在英国社会,男女婚配的过程一般都绅士追求淑女,女方要保持矜持的态度:女方要与男人保持着距离,以显得清白和高贵,越高傲的女士越被认为值得一追。而毛姆的这篇小说却将这一传统模式倒转过来,形成了幽默的喜剧效果。本文将透过逃婚、逼婚的表面现象,深入分析小说男、女主人公面对婚姻时的矛盾心理,揭示二人行为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一乔治逃婚行为心理分析

《梅宝》中的乔治的逃婚行为显得滑稽可笑,他并没有向女方说明自己的想法,他只想一逃了之。为什么他会出现这种逃婚行为,这里有着深层的个人和社会原因。

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乔治和梅宝却没有感情基础,显然乔治并不爱梅宝。乔治只是在短暂的休假期间和梅宝相识,便匆匆定婚,由于时间短暂,两个人不可能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了解对方。造成小说这一现象原因与英国社会的传统有关,按照英国传统,英国讲究门当户对,其中政治、经济起着决定性因素,男性的婚姻是由其社会地位和财产来决定,与之相配的女士的家庭背景也十分重要。小说中的乔治是政府公务员,公务员在英国社会是很体面的社会阶层,尽管他在海外任职,仍然成为淑女青睐的结婚对象,这就是为什么乔治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找到新娘的原因。婚姻中的男女是否般配并不取决于个人的意愿,还要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英国的男女相识一般是在社交场合,例如,茶会、舞会、宴会等,社交场合等级越高,男女社会地位等级也就越高,男女双方由人引见,如果男方中意女方,可在适当的时候造访女方家里,女方家庭中男性成员会回访,在男女双方建立交往,互访几次之后,男方可在适当的时候向女方求婚、定婚。在这个过程中,男女双方门当户对十分重要,只有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遵循了世俗的礼仪,这桩婚事才会成功。在这种婚姻观念里男女感情被置放在了次要地位,甚至被完全忽视。从小说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乔治的婚约就是英国传统缔结的婚约,这个婚事看似无可挑剔,但在即将结婚的时候,乔治发现,自己当初不过是只看到了对方的外表而已,他并不真正了解对方性格,当然更谈不上两个人有多深厚的感情,毛姆以幽默地笔调描写乔治的心理:“他忽然间没头没脑地泄了气……他感到胃里一阵可怕的空虚,膝盖哆嗦起来。他没法坚持到底。”一个人不是因结婚而感到幸福,而是感到恐惧,显然这个婚姻从一开始就坍塌了。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英国社会普遍认同,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而悔婚是不名誉的行为,所以乔治无法承担毁约带来的世俗社会的压力。于是,在一系列的事件后,乔治显现出了英国绅士虚伪和怯懦的一面,只好一错再错:明明自己不想结婚,但在给梅宝留言条的落款还要写上:爱你的乔治。这使女方产生了某种错觉,以为对方对她还有爱慕,只是由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外力,才使得他们无法结婚。乔治的懦弱还表现在,他不肯正视自己,不敢面对女方坦言相告,他愚蠢地以为自己远远逃走,女方自己会醒悟、知趣、退却。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乔治不敢面对世俗社会的指责,他想既不结婚又要保住名誉,并企图将悔婚的责任推给女方。然而从乔治一系列愚蠢可笑的逃婚行为恰恰证明,如果没有爱情为基础,婚约是没有约束力的,乔治对与梅宝结婚没有信心,是由于缺乏感情基础造成的,他逃婚行为更是对社会风俗的反抗,也是无奈之举。

二梅宝逼婚行为心理分析

在毛姆小说里,梅宝是滑稽、愚蠢的女人。因为她在漫长的逼婚之路上,显得执着和偏执,这也是英国社会女性的地位和心理所决定的。

英国女性在婚姻中往往处于被动位,因为女性在婚姻中处于从属地位,女子没有社会地位,法律规定女人没有财产继承权,如果家庭中男性去世,没有直系男性继承人,家庭中任何女人哪怕是直系亲属也不可能继承财产,财产只能被家族中的男性成员继承,女性最终会一无所有、生计无着。因此,结婚是女人的唯一生存之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就反映了女人的这种窘境,因此在小说开篇奥斯丁就写道,富有的单身男士一定想娶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句话是一句反话,可以解读为,女性一定要找一位富有丈夫,否则难以安身立命。毛姆充分认识到了这种婚姻的实质,所以他在其它作品中也写到这种社会背景下的婚姻多为悲剧,毛姆的作品里的女性不是为了爱而嫁人,而是因社会、生存压力而嫁人。《彩色的面纱》里的凯蒂,面对妹妹多丽丝初步入社交场合就觅到了如意郎君,为了赶在多丽丝结婚前出嫁,为了不被母亲数落,答应了保守冷漠而不善交际的细菌学家瓦尔特的求婚。《赴宴之前》里的米莉森特也是因为到了二十七岁,没有其他人愿意娶她了,所以就嫁给了年近四十有个不错职位的哈罗德。她们都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完全违背了婚姻应以爱情为前提的宗旨。《梅宝》中的女主人公和乔治定婚已经七年了,她也被岁月蹉跎变成了剩女,如果和乔治不能顺利完成婚约,她将当一辈子老处女,将要过着没有经济保障的日子。为了生计,爱情二字也被放置在了第二位。乔治符合当时有产者的标准,这令梅宝满意,所以她不肯轻易放弃与乔治的婚约。梅宝所担心的,无非是男方的长相,“七年的时间可能把人弄成多么可怕的样子,我真担心你会变得又胖又秃。我太紧张了。要是经过这么多年我却没法嫁给你,那多可怕。”这成了她唯一的一点小小的虚荣。所以梅宝对乔治强势地穷追不舍的背后,是她的无助和无奈。

梅宝不肯放手婚约的原因,也是英国社会女性贞洁观念的影响。梅宝有婚约了,在英国社会和已婚女性没有太大区别,如果悔婚的话就形同离婚,甚至还不如离婚女性,因为悔弃婚约不仅是不讲信用,而且是不洁的行为,不贞洁的女性是被社会所不耻的。小说中乔治并没有说“不肯结婚”的话,因此梅宝不能也不肯第一个说出这样的话。所以在这场婚姻战争之中,梅宝始终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牺牲与高尚的行为。乔治工作的地方是英国政府在亚洲的殖民地,那时的亚洲贫困、战乱,本不适合于白种女人居住。在这种局面之下的梅宝,如果她不与丈夫同甘共苦,会被认为是势力女人,同样会受到上层社会的排斥,因此她不能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情。而女性与男性同甘共苦,为男性牺牲,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因此梅宝要表现出她的道德高尚,即使不适合白人妇女居住的环境,她也要去忍受。这样她就会被社会认同为高尚。所以当她一见到乔治后,认为自己是成功地做了一件应当受到赞美和感动的事情,所以才会容光焕发。读到这一喜剧式的结局,反而会让人品出苦涩的味道。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149-01

1 老年人的特点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均有明显变化,易患很多疾病,因此要了解老年期的变化特点,及时给予心理护理。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这一时期随着生活能力的下降,身体状态减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特征

2.1 趋向保守,常表现为“自我中心” 许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作风和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作风和习惯不断受到强化。因此,他们在评价和处理事物时,往往容易坚持自己的意见,但只要经过认真研究、讨论,他们也会放弃成见,服从真理。

2.2 反应迟钝,记忆力衰竭 人的感知大脑分析器(感觉器、传递神经;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工作的结果。多数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老化,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也逐渐衰退,脑体积缩小,脑沟变宽,脑血管发生不同程度发硬化,血流量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温,导致感知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各种刺激反应变慢。

2.3 统觉发达,判断准确 多数老年人统觉发达,运用一生积累的宝贵经验指导后来的实践,可以周密思考,更深刻地认识当前事物,准确判断,避免失误。

2.4 性情急躁,情绪容易波动 某些老年人自控能力差,情绪容易受客观因素影响。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的现实与客观环境出现的矛盾,常使这些老年人对客观事物有“看不惯”又“管不了”的想法。这种体验必定影响他们的心境,使情绪易于波动。当老年人心境好时,谈古论今,滔滔不绝;当心境不好时则黯然无语或冷言恶语,有时不分场合地点,大发脾气,心境复后,又常有“何必如此”的感慨。

2.5 喜安静,怕孤独,不耐寂寞 多数老年人由于神神抑制高于兴奋,故不喜嘈杂、喧闹,愿意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些老年人当离开他们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工作岗位时,往往若有所失,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在家庭中,不少老年人一方面愿意享受儿孙绕膝之乐,一方面又对持续喧闹的环境,感到心烦意乱。

2.6 希望健康长寿 一般老年人都希望看到自己从事过的事业蓬勃发展,看到社会的进步与儿孙的茁壮成长。因此他们希望自己有一个很少生病,基本健康的身体,一旦生了病则希望尽快治愈,不留后遗症,不给后辈增加负担,尽可能延年益寿,是老年人的普遍心理。

3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3.1 烦躁不安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很多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以及社会角色发生的变化,短期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抑郁、烦躁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减退、机械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身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3.2 抑郁 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对社会、对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由于子女照顾较少,或失去配偶后一个人独立生活等因素,而导致孤独和寂寞,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导致抑郁。

3.3 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 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减退、脑组织萎缩、脑细胞减少、思维力迟缓、记忆力、听力大大减退、敏感多疑、爱唠叨、对人不信任、斤斤计较等,造成与家人及周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上一篇: 抗疫工作思路 下一篇: 海底世界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