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9 14:26: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海底世界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引导学生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感知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继续巩固理解本课词语,重点理解“宁静”、“窃窃私语”等词语。学会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话写话。
3、在品读文字中,继续巩固总分的构段方法,初步学习围绕中心句概述自然段主要内容。初步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想象,从具体语言文字中感悟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关注词语、语言导入
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这节课我们去那湛蓝而神秘的海底世界遨游吧!
1、初步朗读课文、读词、联想:
①让我们第一次潜入海底,去看看吧!
②老是在陪同大家潜入海底发现了一些宝贝,谁来带读第一排
波涛汹涌 宁静 蜜蜂 窃窃私语 景色奇异
海藻 遇到 物产丰富
2、刚才我们潜入海底你是否已发现了海底是怎样的世界呢? (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过渡: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文章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展开的。这样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给你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物?
(二)、闻声探索、品读课文
1、海底真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吗?(不是)有什么声音呢?(动物发出的声音)既然有声音,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是因为动物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太小了)
2、引读:所以,虽然海面上——波涛汹涌,但是,海底依然是—— 宁静的!
3、那怎样才能听到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呢?(必须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现在让我们带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潜入海底,去听听海底的动物都发出哪些声音?(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宁静的海底世界是否没有一点声音?(生:有,他们在窃窃私语)窃窃私语该怎么读?谁能用朗读表现出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海底动物就只有这四种声音了吗?(没有,因为省略号告诉我们还有很多)想象海底还会有怎样的声音?让我们戴上耳机,闭上眼睛认真聆听。(引导学生说:比如有的像公鸡一样——喔窝;有的像小羊一样——咩咩;有的像青蛙一样——呱呱;有的像鸽子一样——咕咕。)哦,你还能想像到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的声音。你真了不起!其他同学还想到了哪些声音?
5、你们说得真好。如果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就更棒了!(出示: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见这些声音: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指名说)
6、小结:你们想像真丰富。我好像已经听到了动物们那窃窃私语的声音!是呀,这么多有趣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真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原来看似宁静的海底还真热闹。
7、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些描写声音的句子吗?那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把它们读好呢?(声音小,轻一点)哦,因为动物们在——(窃窃私语)。
8、你们真聪明!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准备,呆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窃窃私语的语气给读出来了!自己读一读吧。(生自由练读)
9、男女生PK朗读赛,同桌间窃窃私语朗读第三自然段,表现出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哦,你让我感受到了动物们在窃窃私语。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读,能让我试试吗?(师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3、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海底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海底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会找段落的中心句。
教学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做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PPT出示大海图片):同学们,这是哪里?(生:大海),大海有什么特点呢?(蓝蓝的海水、一望无际),大家想不想到大海边走一走,看一看呢?(生:想)
师: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令人非常向往,那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想不想知道?(生:想)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海底世界》,去探索海底的奥秘吧。
2. 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提炼焦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海底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那么,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能概括海底特点的一句话。 (出示ppt:第七段的内容)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3、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海底有哪几个特点呢?(板书: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4、“奇异”是什么意思?(奇妙、特别)
三、体会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的特点。
(一)体会“暗中有光”的特点。
(ppt出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哪些自然段在写海底世界奇妙、特别?(2、3自然段)
1、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二自然段。(生个别读)
2、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海底奇异呢?(生个别汇报) 预设:
A.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是呀,海面和海底差别太大了,多奇异呀!追问:海底为什么会这么宁静?谁能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 (这一动一静,反差极大的现象竟然能同时出现在大海里,太奇异了。) 还有更奇异的呢?谁还找到了其他句子?
B.阳光很难射进深海,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 这句话让你感到了海底的什么特点?(暗)
是呀,根据资料显示,世界上海面到海底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500米,最深的海沟深达一万一千米。当然,再大的风浪,再强的光线也射不到海底,所以,深深的海底真的是——(一片漆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 这还不算奇异,还有更奇异的呢?
C.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有许多什么?光点是从哪里来的?作者说光点像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深深的海底本来不可能有光,可是深水鱼却把黑暗的海底点缀出点点星光。多么奇异的景象,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吧!
刚才,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幕深海特有的奇异景象——(板书:暗中有光 )
(二)体会“静中有声”的特点
1、这样宁静的海底世界,是不是没有一点声音呢?(生:不是)
Ppt出示:“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2、那海底有些什么声音?生个别汇报。
3、 是耳朵听见的吗?怎么听到的?生读“用水中听音器一听”。
4、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读的那么轻?(生:因为“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5、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好像他们在说悄悄话,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是啊,小动物在“窃窃私语”呢, 快带上水中听音器听听它们在说什么悄悄话? Ppt出示: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①你从这句话的四个“有的像……”,体会到了什么?(海底声音各种各样,海底的景色奇异)
② 海底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除了这几种声音,还会有什么声音?你能继续说一说吗?
7、 海底的声音这么丰富,它们的声音还有变化呢,你知道是怎么变的吗?
师总结:同学们,深深的海底一片安静,而当我们带上水中听音器却能感受到各种格样的声音,(板书:静中有声)这多么奇妙啊,不得不说,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
四、
体会海底物产丰富的特点。
(一)体会海底“动物多”
1、海底世界不仅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下面请同学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在写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生:4-6自然段。
2、谁想来读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一段写了海底的哪几种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各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你最喜欢什么动物?(抽生扮演)
4、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是按什么结构方式写的。
师总结:这一自然段,先总写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式,再选择了四种活动方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分别叙述,这样的构段方式就叫——总分,总写的这句话就叫——中心句。 海底的动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它们的活动方式也千姿百态,我们不由得赞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二)
体会海底“植物多”
①海底的动物各有特点,那海底的植物又怎样呢?请默读第五自然段,这段话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②说一说海底的植物有哪些差异。(从颜色;大小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师总结:多种多样的植物,把海底点缀成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三)体会海底“矿产多”
海底除了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多样的植物,还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都是矿产),现在人类在海上建立了很多石油钻井平台,而人类开采的资源却是海洋矿产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我们不得不说,海底真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啊!
四、总结延伸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海底——”
是啊,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只是沧海一粟,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和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那该怎么办呢?
3、推荐书目《海底两万里》、《海洋大探秘》《揭秘海洋》
五、板书设计:
静中有声
黑中有光 景色奇异
教学目标:
1.认识“窃、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会写“宁、官”等11个字,会写“宁静、光线”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3.理解“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4.能说出第四、五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2.能说出第四、五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生字、词语,对海底世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到海底探险,感受神奇的海底世界。
二、
理解内容,感受语言
1.海底的光和声音
(1)“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思考:“依然”是什么意思?(仍然)原来海底并不像海面那样波涛澎湃,也不像海面那样光线十足,越往下越黑。
(2)海底有光吗?请你勾画出相关句子。
小结:同学们,深深的海底,宁静,黑暗,却有着点点星光,这多么神秘,多么奇异啊!让我们不由的发出赞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啊!
(3)海底有什么声音?指名朗读。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感受“窃窃私语”。
① 理解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
②让学生用动作演示“窃窃私语”。
③句子对比:海底的动物常常发出轻微的声音。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好像他们在说悄悄话,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④是啊,小动物在“窃窃私语”呢?我想再读这句话,你会读的更好。
(4)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除了这几种声音,还会有什么声音?你能继续说一说吗?
2.动物的活动方法
(1)思考这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
(2)这段话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3)他们的活动方法是什么样子的?
(4)你还知道海底那些动物的活动方法吗?出示龙虾,吸盘鱼的图片。
师总结
3.植物之间的差异
从颜色、小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4.矿产资源
三、图片欣赏,感受奇异
海底世界,物产丰富,景色奇异,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海底图片吧。(出示图片)
四、美读课文,拓展提升
五、课外延伸,推荐书目
介绍推荐《海底两万里》
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自1994年始,每2年一次在大陆和台湾轮流举行,旨在为海峡两岸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与学术对话的平台,促进学术成果及实践经验的分享。经过大会学术委员会严格评审,大会以社会发展与教育和心理测量为主题,共提交学术论文205篇,其湾地区共48篇,主要涉及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新进展、认知诊断理论及应用、心理统计方法新进展及应用、教育考试与学习评价、心理测验的研发与编制等方面,包括3场大会主题报告、8场二级报告以及160余场小型报告。本次学术研讨会有以下特点:1.关于心理与教育测量、统计的理论、应用研究已经拉近与国际学术水平。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终生教授张华华题为《美国能从中国部分地区开展的大规模计算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中学到什么?》的主题报告,明确指出我们正在经历“向美国学习”到“美国向我们学习”的变革,并对如何选择对于学校而言经济有效的硬件建设和网络连接,如何将认知诊断功能应用在适应性选题的算法中等实践性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报告指出从最近几次在北京、大连和郑州的大规模运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表明,计算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无疑将会使全世界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受益,并且正革命性地改变着人们应对学习和考试带来的诸多挑战。
2.认知诊断模型方兴未艾,各种统计分析方法不断改进。共有20位学者报告了认知诊断模型的相关研究结果及进展,主要涉及到模型的改善、新模型的提出、诊断正确性的影响因素、认知诊断计算机自适应测验选题策略以及认知诊断测验的编制技术等方面。与会者也对结构方程模型、潜在类别模型、追踪数据分析等统计方法的新进展、数据处理技术、模型参数估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一、背景分析
本课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和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深蓝色的海水中生长着花纹漂亮、形状多样的鱼类,它是儿童最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本课就设计了“对称剪刻、游戏活动、绘画表现”三个教学活动,我讲课内容是第一课时,它是一节手工课,属于设计应用教学领域。主要帮助学生认识、感受鱼的形状特征,运用对称和不对称的方法剪刻出美丽的鱼形纹样。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他们对自然界的各种景色都感到好奇和有趣,孩子喜欢上美术课,尤其对手工制作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是造型能力有限,所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在课堂上对剪纸鱼形状像与不像没有做具体要求,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想象,去发展个性思维。
三、教学理念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强调美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与发现,并用启迪、暗示、设疑、点拨、讲解示范等方式,设计四个闯关大比拼,贯穿整堂课,展示学习全过程,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鱼的特点,掌握剪纸鱼的制作方法。(三)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环境的情操,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的内容特点确立以下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对称与不对称,用对称法剪刻各式各样的鱼。难点:画出鱼的不同形状以及使用剪刀剪出鱼形和花纹。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贯穿整堂课,采用观察比较法、谈话法、演示法、讲授法和辅导练习法等组织教学。
(二)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想象、表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小学生喜欢玩的特点,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创作欲望,制作出美丽的剪纸鱼。
六、教具和学具
教具有:多媒体课件、剪纸示范作品、一幅海底世界图等;学具有:收集的各类与鱼有关的文字、图片剪刀、彩纸等。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提前进入课堂,检查学生的学具准备情况。
(二)情景导入:1.播放动画《海底总动员》,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海底景色,从而揭示课题;2.教师以挑战性的语气询问学生:今天,海底总动员的小丑鱼尼莫来到了我们课堂上,它想带领我们去闯关,敢不敢?
(三)讲授新课:运用闯关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1.出示第一关(播放课件 --眼力大比拼),认识鱼儿的基本形状。(播放课件)学生先交流,教师再总结:主要形状有椭圆形、三角形、长条形、方形等,除此之外还有不规则鱼形;2.然后,进入第二关。(播放课件,智力大比拼)这一关主要介绍鱼儿的身体组成部分(播放课件)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回答,之后由教师揭示:鱼的身体由头、身、尾、鳍四部分组成,还有美丽的花纹;3.紧接着进入第三关(播放课件:记忆大比拼) (1)出示一条对称的鱼形剪纸,让学生观察红线分成的两部分是否完全相同,然后教师引出对称图形的含义。(即:对折之后上下或左右能够重合的便是对称图形。)(出示不对称鱼形)反之为不对称图形。(2)强化记忆,分辨对称与不对称。 指生回答,以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接着出示剪纸范作。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让学生自学教材制作步骤,小组讨论。(1分钟后请学生回答制作方法,学生说,教师做。)(3)师示范制作过程:首先示范对称型鱼的制作方法。①折 (把一张纸对折一下)让学生思考对折的原因:因为对折之后剪出的鱼是对称的。②画a、画鱼的外形。因为对折过了,所以只需画半条鱼形即可,提示学生鱼的形状要美观大方。b、画鱼的眼睛和花纹。花纹要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线条有大有小,有宽有窄。③、剪a、先剪鱼的外形,慢慢沿边线剪下来。(提醒学生注意操作安全。) b、再剪出鱼的眼睛。c、最后剪出各种美丽的花纹。4.接着进入最后一关,动手大比拼。
(四)学生作业:在作业过程中选出优秀作品,让学生自己贴到范画上。然后让学生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欣赏自己创作的美丽海底世界。教师对个性创作和优秀作品进行评价。
(五)课堂延伸:播放海洋污染图片,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宣传保护海洋、保护大自然的意义,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八、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本节重点,梳理剪纸鱼的制作步骤,加深学生记忆。而贴满学生作品的海底图画,则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快乐。
1
设计者
崔莹
章节
前言
年级
一
学科
数学
课题
数数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数数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体会数数的有序性,学会数数的方法,并体会数与物的一一对应,培养初步的数感。
2.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与同伴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快乐,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掌握初步的合作、探究的发放。
3.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学会数数的方法
难点:体会数与物一一对应的体会
教材
分析
教材以儿童画“海底世界”为素材——描绘出在神秘的深蓝色海底中,生存着巨大的鲸鱼、美丽的鱼群、可爱的水母,还有遨游海底的潜水员……。充满幻想、富有童趣的画面给人以震惊感,吸引学生主动的数物。在数物的过程中,展现各方面的经验,交流方法、表现个性,产生对数学的乐趣。
学情
分析
入学前,多数学生初步具有了数数的经验和技能,知道一些简单的数数方法。
教学
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教学
资源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
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
规
积
累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你们知道吗,大海中有很多的生物,今天我们就到精彩的海底世界看一看。
学生回答
调动起学生积极性
探索
新知
1、投影出示海底世界图,观察情景图,师生共同数数。
(1)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先独立观察图中有什么?
(2)同位相互说一说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
(3)谁想谈一谈你看到了什么?
这么多的海洋生物,到底有多少个呢?想不想知道?(想)那我们来数一数,好不好?
2、自由数一数,同桌两人交流。
你最喜欢海底世界里的哪种动物?数一数有几只?
留心学生是怎样数的,了解学生数数的基础。
3、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
“刚才同学们数的很好,但是有的学生数的不全。我们按一定的顺序来数一数。”
(1)从左往右:花纹鱼有11条,水母有6只,海豚有5只,龙虾有9只,蓝鲸有
1只,海马有10只,海蟹有
4只。
(2)从上到下:水母有5只,蓝鲸有1只,花纹鱼有11只。
(3)按数量从少到多:1只蓝鲸,2条红尾鱼,3个潜水员。
4、以海马为例,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数的?
一个一个地数:1、2、3、4、5、6、7、8、9、10
2个2个地数:2、4、6、8、10
5个5个地数:5、10
学生汇报:蓝鲸、海豚,海马(关注学生的听课习惯,让其他学生说出不同的事物,即不要重复前者的问题。同时,一个学生在回答时,提醒其他学生给予最大关注及评价)。
找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指着挂图数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数量跟同位互相说一说,你数的是什么?怎样数的?数了多少?(及时评价做得好的学生)。
采用同桌交流,共享资源,从而也让孩子多交流。
重在引导孩子数的顺序。
‘
数数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书写,这样既条理又不会落下。
引导回顾
总结梳理
师:同学们,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都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数数。
生2:我学会了有顺序地数数。
。。。。。。
师:大家觉得数学课好玩吗?
生(众):好玩!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展示给大家,引导展示语言“我展示,我倾听”
拓展延伸
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数数,那么现请同学们数数我们的教室里的东西?
谁来说说你数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数的。
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业设置
数一数你有几只铅笔,几本书?
板书设计
鱼
〇
1
海龟
〇〇
2
潜水员
螃蟹
海豚
水母
海星
海葵
龙虾
海马
条纹鱼
小红鱼
折纸活动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项手工活动,一张张纸经过折、翻、剪变成一个个可爱的造型。传统的折纸活动,基本都是老师带领幼儿看图示学习,老师折一步,幼儿跟一步。这样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幼儿完全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不仅没有真正获得动手操作和表现能力的机会,更限制了幼儿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的发挥。众所周知,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入我们的折纸教学活动,可以发挥多媒体课件灵活、形象、多变的优势,帮助我们设置问题,取代平白的语言表述。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给教学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把幼儿带进一个多姿多彩、趣味盎然的折纸世界。
如在“美丽的热带鱼”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我为幼儿准备了一段精彩的关于海底世界的动画,活动前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使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发他们直接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一改以往的步骤图示教学,将折纸的步骤制作成生动有趣的动画,让幼儿观察每一步的变化。有了这些动态的展示,幼儿也一改以前“老师,我不会折”的依赖思想,一个个都认真地跟着我尝试起来。折好以后,我又利用课件,示范了如何为热带鱼添上美丽的花纹。当幼儿一步步探索、尝试,获得成功之后,我们将热带鱼展示在美丽的海底,跟着海底世界的小鱼朋友跳起了愉快的舞蹈……幼儿一个个兴致盎然,期待着下一次的折纸活动。
二、信息技术让折纸内容更丰富
在我们的折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折纸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幼儿多样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提供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但受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也常常苦恼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及呈现方式。信息时代,我们惊喜地发现,很多的网站都有专门的折纸资源库,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轻松一点击,大量与折纸有关的图片、教案、视频扑面而来。这些资源只要加以精心选择,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尤其是一些相关的折纸视频教程,集图、文、声、色于一体,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境,大大丰富了我们折纸教学的内容。
如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我们除了自己储备的蝴蝶、蜜蜂、桃花等比较常规的折纸内容之外,还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竹笋、燕子、毛毛虫、郁金香等富有趣味、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活动内容。这一系列的折纸活动,幼儿深切地感受着春天的多彩与美丽,更常常发出“原来这个也可以用纸折”的惊叹,体验着折纸艺术的奇妙。
三、信息技术让折纸方法更易学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折纸教学,将操作流程清晰地、一步一步地加以展现,无须教师一旁过多讲解,幼儿就能投入地跟着操作。这样一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不仅能辅助我们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如学折“狡猾的小狐狸”时,需要将头部和身体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步骤比较多,幼儿常会混淆。当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先引导幼儿观看折狐狸的完整过程,再按课件中的步骤分别学折各部位,最后再跟着课件一步步地将狐狸的头、身子、四肢、尾巴进行组合。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直观、形象、具体地感受了狐狸的特征,还展开了积极的想象,获得了成功。最后,幼儿不仅习得了正确的小狐狸的折法,还进一步巩固了拆分、组合等多种折纸的技能,从“学会”飞跃到“会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让折纸过程更轻松
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折纸教学过程中,给我们感触最深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帮助我们轻松解决了各种教学的重难点。折纸过程中不易掌握的重点步骤、不易被幼儿理解的难点部分,我们可以进行反复演示、分解演示甚至是定格和放大处理。
这样的处理,省去了教师反反复复、一遍一遍的引导与示范,化深奥为浅显,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使幼儿乐学、爱学、学有成效。如在学折“宝塔”的过程中,宝塔塔角的翻折是整个活动的难点,幼儿在第一遍观察、学折的过程中掌握不了。这时,我们就通过课件演示,将这一重点步骤进行了放大和定格处理。当幼儿跟着课件中放大、停顿的画面顺利“攻克”了这一难题时,整个活动也就自然而然、顺利地达到了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23-01
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课如何进行实践和创新呢?在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拓思路,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语文教学的创新试作阐述。
1 激活兴趣,打开情感窗口
长此以来,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一统天下,学生对此已习以为常,甚至已到“麻木”的程度,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无疑打破了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模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了勃勃生机。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生动形象的画面、逼真的语言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采用了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海底奇妙的景象,学生被从未看到过的景象所吸引,海底动物的奇特怪异,使学生大开眼界,再配上逼真的声音,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尤佳。在讲《雨点儿》时我播放了一段配乐动漫:下雨了,小草、小树、麦田、小河等万物在小雨的滋润下顿时发生了变化,再配上《小雨沙沙》的音乐,我又让学生们随音乐做了几个小草发芽、花朵开花的动做,孩子们已经把自己置身于画面之中,把自己看做了小草、小树。学生从视听等多角度感受到雨点儿的作用,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
2 使用信息技术,充实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地域差异、生活经历更给理解课文造成一定的局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弥补课文空白,丰富课文内涵。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由于我们生活在内地,对我国南海上的西沙群岛了解甚少。所以上课前,我首先要引导学生观看彩色纪录片《美丽的西沙》,同时展示了丰富的海底资源,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认识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等。然后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生动、优美、逼真的声音使学生仿佛走进了西沙群岛,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常常感到课文陌生,难以想象其中蕴涵的无穷魅力,为了避免学生“文字”与“实际”脱节,往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课文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典型场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陌生遥远的事物推到学生面前,激感的同时使学生对教材语言的感受也敏感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描述……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若利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事物的情景真实、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将较为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与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开发利用好网络资源,制作好课件,为课堂教学服务,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
多媒体介入教学无疑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软件,以及简单方便的多媒体制作和使用方法,为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查阅各种资料,欣赏名家教案,使备课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劳动,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处。学生不好理解的内容教师可能用一百句话也讲不透,但如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从视听等多角度真实的去感受问题,效果会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非常单调枯燥,而且识字量大,学生记忆不深刻,容易混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清(清水)晴(晴天)?青(青草)蜻(蜻蜓)睛(眼睛)?情(心情)请(请坐)?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
近来“简单教语文”的呼声日益高涨,认为语文应摒弃烦琐的讲解,注重感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另一种声音渐起,认为简单教语文就是少用、甚至不用多媒体教学,以为课件并不能提高多少课堂教学效率,反而影响正常教学。笔者不认同后者观点,下面结合情境教学实践,谈谈合理运用多媒体的几点看法。
一、 多媒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情境教学是教育者通过语言、图画、实物等多种方法创设预定的学习环境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多媒体作为一种综合性教学媒体,既能提供图像、文字、符号等视觉信息,又能传递言语、音乐和其他音响等听觉信息,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对创设情境,感染学生起着巨大的作用。
应该说,自从多媒体的普及,情境教学便如虎添翼,更多地从静态的图画感染转化为动态地渲染。其原生态的生活画面播放,有趣的人机对话,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眼球,大大提高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从而使教学效率、效果得到层次上的飞跃。
二、 多媒体在情境教学中的具体整合措施
多媒体课件只有精心制作,并在教学环节中恰当地出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涉及“整合”这个问题。
1.背景介绍,课前渲染很重要
如果课前就能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那么教学无疑是已成功了一半。笔者在教学《海底世界》时,课前将有关《海底世界》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奇妙的海底风光,游来游去的海底动物和五颜六色的海底植物,令学生们兴奋异常。在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之后,笔者顺势说道:“那么,作者笔下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美美地读一读。”逼真的画面加上生动的文本,这样,孩子学习起来就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其他课文如《大江保卫战》《东方之珠》等课文也可以采取这种导情入境的方法,具体实施要根据课文和教育者的备课实际需要而定。
2.利用多媒体,使文本与图像互相转化
多媒体课件强大的图像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如笔者在上《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文中描写流云的一段话“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笔者觉得凭借语言诱导,可能达不到好的效果。于是,用幻灯片显示了几张天边灿烂流云的图片,学生在发出啧啧赞叹声的同时,感受到了流云的绚丽之美。进而,指导朗读,效果非常之好。有的学生对农作物以及一些植物不熟悉,于是笔者出示了大豆、榛树的图片,对照图片笔者对农作物的生活习性作了简单介绍,学生很快就搞清楚它们的特点了。有些文字,当你把它和具体图画结合起来,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对文字美的感悟力就会逐步提高,最后达到不借助图画,自己也能将文本在脑海中转化为具体情境。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
图画的形象性使学生想象的翅膀能够飞得更高,从而使教学深入一个新的层次。在上《北大荒的秋天》“原野热闹非凡”这个自然段时,笔者适时地播放了北大荒秋天丰收的视频。画面显示了千里金黄的稻田,有沉甸甸的大豆,有勤劳的农民在收获粮食。看完后,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开始时,学生都说“原野热闹非凡”或者“大豆长得很好”等等。笔者又指导他们结合图像朗读了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稍加思索,便有人说:“画面体现了劳动人们丰收的喜悦”进而,又有人发言:“正是劳动人民非常勤劳,才使得北大荒的原野变得热闹非凡起来。”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说明通过朗读感悟与视频引导相结合的成功。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已经从对北大荒秋天的自然美上升到了人文之美。
4.利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教学资源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教材上可拓展的地方非常多,依靠传统手段,对教师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多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个两难问题。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在网上找到了学习北大荒的专业网站,以及其他几个相关主题的网站。上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对北大荒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图片、视频资料应有尽有。在学生的惊讶声中,笔者带领学生浏览了一下,鼓励他们自己回家到网上去搜索,只要在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相应的关键字就可以了,并且告诉他们学习其他课文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这样,学生学习就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自主探究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加强。
5.多媒体课件中背景音乐的独特魅力
音乐具有的表情功能、色彩功能和结构功能不仅是音乐的灵魂,在多媒体课件中的恰当应用,同样是多媒体课件的点睛之笔。很多时候,笔者上课时总喜欢选择一首与课文有关的歌曲恰当地播放,那种课堂氛围与感觉似乎就不一样了,当然这个环节设置中不乏个人喜好色彩。笔者觉得音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很不一般的作用,在上《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在课堂结尾放了《北大荒人的歌》,其激昂的歌声,顿时让所有人心血沸腾,情绪高涨,于是在这种状态下,笔者和同学们饱含感情地把《北大荒的秋天》齐读了一遍,进一步感受了北大荒的美。当然,我们运用背景音乐时要提高背景音乐的可控性。我们知道,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对音乐的感知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的背景音乐应方便于使用者的控制和选择,而不仅仅是下载Mp3,应让使用者便于控制背景音乐的有无,音量的大小,音乐的种类、长度,演奏的速度,演奏的调式以及音乐的前进后退和暂停,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背景音乐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注意的问题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师生多向互动的开放型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多种信息得到全方位的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不再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而是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为了了解学生对北风的认识情况,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朋友,你们认识北风吗?北风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回答:“北风很冷。”有的孩子回答:“北风会呼呼叫。”……这些孩子的回答都是直观而符合事实的。其中一位小朋友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北风是白色的。”稍有一点自然常识的人都知道,北风原本是无色的,是看不见的,这个孩子认为北风是白色的,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孩子回答得不对,而这位老师却认为孩子的回答非常富有诗意。她紧接着问道:“为什么呢?”那个孩子回答:“因为北风带来了冰霜,带来了雪花,当然是白色的了!”
由此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如果这位老师批评孩子回答错了,那将会把孩子的想象扼杀在摇篮里,但他抓住了一个绝佳的教学契机,通过恰当的引领,使智慧的火花在瞬间闪现,演绎出一段精彩的华章。
二、及时回应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声音是学生站在不同维度上的一种独特思考,也是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教师要做的不是“忽视”与“搪塞”,而是及时地“回应”与“疏导”,以激活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
三、机智地利用突发性事件
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敏感而富有实践智慧的老师会抓住这种契机,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使偶发事件成为教学的生长点。
由于“课堂与课外的边界意识、消极效果意识和严格的纪律意识”的存在,突发性事件一向是不受教师欢迎的。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它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与其“死堵”不如“换位思考”,另辟蹊径,及时运用教学机智,将其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教师的实践智慧正是在“直面”这些教学事件时得以累积的,是对知识的超越,是一种教学机智。
四、将学生的错误演绎成美丽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对待学生的错误,简单粗暴地批评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帮助学生弄清错误的原因,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机会。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一段生命历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生命与发展,善待学生的错误,让“错误”成为一种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在将学生的错误演绎成美丽的同时,我们将会成为学生心目中一位最美丽的教师,给他们留下愉快的回忆,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五、谨防课堂上的无效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