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6 13:22: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机械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遵循编写原则,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体系性
校本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原则,如目标性、过程性及前瞻性等,但在编写过程中,也应做到有所侧重,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基本原则。以我校为例,在编写过程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以解决当前学生学习的迫切性问题:
(1)新颖性:我国很多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并不适合当今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新意有创意,在似曾相识的感觉中找到一种全新的感觉。
(2)开放性:中职学校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让与教材有关的人员参与进来,如生产的服务者、企业人员等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担任顾问,这样可以使本地区、本行业情况,以及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从而广泛纳入各类有用的信息来为教材的编写服务。
(3)趣味性:教材的编写可以不采用传统教材的样式,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校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材编写,如教案式、图形图表形式等,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4)系统性:教材的编写必须做到有层次、有系统地体现每个知识点,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可以做适当层叠或延伸,一点一点地将知识体系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展现出来。
三、以生为本,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建构性
一本教材,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否则,不论编定的多么理想,终究都是不完善的。尤其是机械加工专业的教材,小到一个小数点、一个参数,大到一幅图形、一个公式,都出不得半点差错,否则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教学要以生为本,教材的编写也应对学生以后的工作负责任。参编人员固然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但更需要一颗工作细致认真的责任心,以保证教材的语言、内容、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准确、科学。机械加工专业的校本教材应突出机械加工实习基地或实训车间的需要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要立足于这个不同于传统教室的特定空间的特殊需要。首先,在机械加工实习基地,教师的任务是指导而不是学生动手实践的代替者,因此,教材的编写首先要能为学生独立学习服务,教材中应明确告诉学生如何独立的选择和使用劳动工具,设计完整清晰、且通俗易懂的实习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材的帮助下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充分依靠自我和小组,成为学生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岗位培训法,以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和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教学服务的校本教材,帮助学生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中进行自我管理式学习。
(一)采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
剖解其部件及零件,使学生知道其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逐渐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技巧。例如讲解排水设备的水泵时,教师以单级水泵为例,把水泵拆卸成零部件,使他们知道排水设备主要由水泵主体、电动机、起动设备、管路、管路附件及仪表等组成,并分别讲解各部件的作用,克服学生的神秘感,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排水设备中,水泵是它的核心部件,在进行拆卸,了解其构造后,再讲水泵的工作原理,使学生加深了理解,为以后的操作练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其它如矿井通风设备、矿井压气设备,如有可能也可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煤矿机械》课程中的提升设备、煤矿采掘运输设备来说,不可能把这些大型机械设备统统搬到课堂上,这就要求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相关机械的运行状况,制成教学片,放映给学生看,使其有直观的感性知识,再进行理性剖析,效果肯定好些。在进行电化教学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使他们对所学教材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边讲解,边看教学录像;也可以先看录像,然后进行归纳剖析,至于采取哪种可行的方法,一是针对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二是针对班级学生的整体状况而定。在观看教学录像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使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谈其收获体会。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在座谈发言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可根据所学知识和学生接受状况,给予启发或解释,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加强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
实习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本专业工种学生应掌握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技巧要求,在校外、校内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煤矿机械》教材内容较多的特征,实习教学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就行。安排实习教学计划时,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所谓基本操作技能主要是指机械设备的维修知识,即小、中维修知识。这对于了解机械设备的技能、运行状况很重要。就好比汽车司机一样,只会开车而不会维修、保养是不行的。另外在安排实习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人数多少,实习内容的多少,安排轮换实习,使学生对各种设备都有一定的了解,为适应以后工作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对机械设备操作技能和技巧的学习,又要重视对学生劳动观点,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同时作为教师,要与实习单位、实习师傅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实习学生的动态,针对情况进行个别教学,促进他们切实掌握应该学到的实习知识和本领。
二、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使用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但切不可忘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意识的反作用也是特别大的。当一个弱小的国家、民族受到外敌侵略时,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使他们团结起来,奋起反击外国侵略者取得胜利,这在中外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同样,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无论是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必须重视理论教学,增强学生的意识,加强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他们驾驭知识的能力。
(一)复习与集中辅导相结合,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学过的知识有46.2%的遗忘特征,多次地复习,使其重新认知,才能达到理解和记忆。对于制图和电工学基本知识,以能看懂图纸与电工使用方法为主,对于涉及水力学基本知识,本课程应用较多,则集中进行辅导,讲清知识要点,辅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记忆。对于个别差的学生,伴之以个别辅导,使学生掌握其知识要点和使用方法。
(二)抓住教材重点,讲清机械设备的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使用方法
本课程涉及机械设备较多,在讲解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时,先讲清设备构造中元件组成及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讲解设备的工作原理,使学生更深一步了解和把握知识内涵。再次,最好结合实物,讲解设备的使用方法,使其会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还可采用请有实践经验的师傅讲维修与设备保养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前边所提及本课程机械设备较多,教师在讲解时不能采取同一教学模式,避免形式过于呆板,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其原因在于各种设备肯定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驾驭知识的领空权,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方法新颖多变,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三)采取归纳总结教学方法,使教材知识化、系统化
同志说过:“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提高,有所前进。”按照教学环节,教师对于每节课都要总结,一是归纳本课所讲知识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知识内容;二是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错误,以利于改进教学工作。这里所提及的总结归纳,是指对每一种机械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使用方法进行系统的概括,理顺各知识点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在全课程讲完以后,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共同性,提出不同性,借以达到全面深刻记忆,了解知识含义的目的。这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是向学生讲解了辩证的学习方法。
(四)把知识的运用方法教给学生,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确定以下基于探究性学习的技校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策略:
1提高技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技校机械基础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模式的应用,其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的结合,灵活的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才能发挥探究性学习所具有的作用。这就要求绩效机械基础教学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的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前提下,让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探究性学习氛围的营造。对于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来说,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来灵活的营造学习的氛围。如教师可通过设定问题情境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讲述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等来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营造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
在机械专业课应用多媒体教学中,不少多媒体课件只是将一堂课的内容照搬到了屏幕上,甚至课件内容就是大段教材文字内容的翻版,只有形式没有精华的内容。在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由于多媒体的信息量大,这样常常使得教学速度加快,学生的学习记录与理解消化的时间减少,由于思维跟不上,反而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过分追求技术性,追求内容的“大”与“全”,画面音响的“美”与“真”,课件界面过于华丽使得授课内容重点不突出,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2.多媒体教学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性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多媒体课件集中了大量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基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看得多,学生仿佛处于“看电影”之中,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少了。教学过程显得机械、呆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情绪、认知、思维反应的观察和了解,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学生的思维容易产生疲倦而处于休眠状态,学习效果不佳。
二、多媒体教学在机械专业课程中的正确运用,发挥最佳教学效果
1.机械专业课要融合多媒体教学技术,创立多种形式互补的教学方式
黑板教学对逻辑分析强、有大量计算的内容具有操作灵活的优点;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原理转为直观的动画表述;机械模型室通过实物与模型展现机械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实习场地通过机械设备的拆装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讲授“塑料模具结构设计”时,使用各种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的同时,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视频动画的方式把模具各种机件的内部结构、组合关系、工作运动原理生动的显现出来,教学效果可以大大改善。也应该到模型室或实习车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模具进行必要的拆装训练,完成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整个过程,实习、实训是掌握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
2.机械专业课要正确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采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此,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必要使用课件,要注意选取那些没有演示实验或不易进行演示的教学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开发课件。多媒体课件也不必局限于一个教学课时内容,毕竟多媒体教学要依附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教学受设备局限。课件的制作可考虑“合适的内容、综合的框架”。如,本人在制作冷冲模的《拉伸模》一章的课件时,主要选取了介绍拉伸模的模具结构为课件的主体内容,而拉伸模设计内容放在传统教学中,在课件中的复习环节将设计的重点体现出来。在课件里展示了多种拉伸模具的结构和拉伸模拟动画,弥补了模具模型不足的缺陷。
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环境背景下,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来说,要想满足企业对一线专业人员的需求,学校必须革新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把学生培养成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显然,就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这一课题展开论析,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一)研究对象。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00名学生作为实验和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8名,女生22名,各进行为期四轮的教学,轮次一个授课班,教学时数为8学时。(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高校、高职院校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期刊、文献等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依据。2.问卷调查法: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00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8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91.8%。其中,男生70名,女生20名。通过对实验对象授课前、授课后的问卷调查,取得了学生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期望、学习认知和学习建议等实验的第一手材料,对分析研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意义、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三)结果与分析。经过四轮教学后,调查结果表明:93.1%的学生认为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有较强的实用性;95.4%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有参与兴趣;97.2%的学生赞成开设理实一体化教学;91.6%的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获得成就感,认为自己表现出色。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丰富教学理论,夯实一体化教学基础。虽然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实践,但是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想做到与时代接轨,就必须丰富教学的指导性理论,为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当然,教师在研究指导性理论的过程中要理性、系统地进行。教师必须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在正确把握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思想进行一次全面、深刻的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新的教学思想,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从而使这些教学理论能够更好地实现与一体化教育理念的融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此外,教师在丰富教学思想和理念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寻找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使课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促进他们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二)调整教学内容,切实增强教学成效。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支撑,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条件之一。但是,就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来看,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内容与时代脱轨、编排固定化、知识资源有限等。针对教学内容所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勇于自我创新,打破教材的束缚,创新性地去运用教材,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创新和整合。具体来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重点在于机械传动,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加工工艺、材料选择、使用维护等。教师应重点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设计方法以及技术标准来查找、确定所需要的参数,以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三)采用模块教学,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模块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活动,其以具体的项目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参与其中,最后能有效达到发展学生实践性能力的目的。就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特点来说,实施模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为此,学校应打破章节的限制,把几门相近的课程融合,将培养目标相关的内容集合到一个模块中,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目标明确化。例如,在学习传动这一个模块章节时,就可以融入电动机的选择,并在《学生工作任务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传动模块后,计算带式输送机减速器需要的输入功率,确定电机转速,根据功率和电机转速选择电动机,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社会对综合型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实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育的改革,加快理实一体化教学已是必然。为此,学校应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按照学校需要的核心素质培养要求,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人才。
作者:张成 赵鹏 单位:河北秦皇岛技师学院
2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及目标
2.1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在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机械制造技术》是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该课程综合了传统《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以及《金属切削机床》等课程,因此,《机械制造技术》具有典型的可操作性、实践性、概念性以及时效性。机械专业学生通常缺少必要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随着教学学时的减少,教学中必然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实际学习难以也因此增加。近几年,高职高专示范性改革稳步发展,传统讲授方式和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于现在企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单一示范性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证明企业实际生产和经营的内容,由此可见,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2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
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主要有:第一,丰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要求教学工作者综合视频、动画、影音以及图片等教学手段,将单一的教学模式发展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另外,丰富教学资源要求高职高专建设者结合实际建设状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并综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丰富《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资源的目标还包括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求教学工作人员设置与现实生产厂家生产环境保持一致的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三,丰富教学资源的目标还包括提高《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社会所需要的机械制造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3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
3.1始终坚持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教学资源建设涉及面非常广,主要包括教学观念、理论、策略以及技术规范和教学内容等。改革后的教学资源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性,只有满足以上特性才能满足现在社会对机械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资源重新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序化和整合原则。《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资源改革序化原则要求改革工作者从文本、课件、图片以及动画动现代化手段出发,同时注重网页设计的个性化发展,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和统一性;第二,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保信息资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第三,通用性和标准化原则。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同时满足课件资源、题库系统以及各种教学数据标准化的实际需求,资源使用的文件格式和分类必须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同时满足不同发展平台的实际需求。
3.2教材资源建设
教材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基础保障之一。现代教育课程均以就业为导向,任何课程的理论教学只是必须以学生今后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高职高专教学工作者应该结合《机械制造技术》较强实践性等特点为主要依据,以产品的结构制造为标准,设计手锤制作、加工可调制作以及加工平口钳等教学项目。另外,教材资源建设还要求高职高专教学工作者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结合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逐层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控能力。例如,水锤制作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熟悉使用频率较高的钢材的牌号、型号、性能以及用途等。第二,具有初步的钢热处理知识,能够独立完成钢材的热处理。第三,能够按照图纸要求确定钳工的加工顺序。第四,能够直接表述出钳工安全操作、钳工设备保养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加工可调支座的教学目标主要有:第一,熟悉车床的基本结构。第二,能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选择车削用量、刀具以及夹具。第三,结合图纸要求确定零件加工的顺序。第四,能够正确安装工件和刀具。第五,掌握车刀的磨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六,具备工量具使用保养的基本常识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加工平口钳的教学目标主要有:第一,了解铣床的基本结构和安全操作方法。第二,根据零件加工的图样选择合理的铣削用量;第三,正确安装工件和刀具。第四,以图纸上的要求为依据确定零件的加工步骤。第五,具备工具保养相关的常识。
3.3场馆及设施资源
高职高专教学工作者应该将《机械制造技术》岗位相关的工作内容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如有必要还可以结合学校和企业发展现状建设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学校可以根据机械制造企业发展水平,在布置企业车间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学校教育功能的实际需求,在实训中心内划分零件热加工处理区、零件加工区以及加工工艺设计区,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为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综合使用多媒体课件满足场馆和设施资源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4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是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措施之一。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已经在各阶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水平,高职高专教学工作者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摒弃原始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将相关的教学原理、内容和模式融入到全新的教学内容中。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教学结构为以依据,将知识、能力、素养以及条件和对象等要素纳入到知识点、能力点以及素质点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表、文档以及视频等方式将以上教学资源分门别类,力求建设一套全新的课程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机械行业成为了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机械行业的发展迅速对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相关技术人员的重要基地,是提高机械行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基础教材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影响了中职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相应实践技能的提高,在更高的层面上说影响了整个机械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是第一生产力,而教材是中职教育承载知识的载体,教材的改革和发展对中职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中职机械基础教程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熟练技术工人和相关的操作人员,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相应的,中职学生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的技能,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基础教材设置对人才的培养未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特色,中职的机械基础课程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
1、中职机械类基础教材理论性知识多而实践性知识少
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类基础教材理论性知识多、抽象概念多,实践性和实用性知识较少教育教学论文,而中职的教育模式偏向与实践性和实用化较多,教材的编制和难以满足中职的教育和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当前中职所使用的教材抽象理论和机械原理成为了教材的主体,而应用与实践的理论和知识则很少,那么学生在这样的教材指导和学习之下成为理论型人才的可能性较大,学生对教材把握程度越深越能形成系统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然而却不能将从教材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不利。教材的理论性强导致了中职的教学与社会生产脱节,
学生缺乏相应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2、中职机械基础教材的针对性不强
中职机械基础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说也是由于中职机械基础教程中理论性强而实践性较弱,学生的机械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机械实践能力建立在理论性较强的教材基础之上,而不是基于学生对教材理解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和相应的实践经验之上。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教材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以及中职学校学生质量的下降,不利于中职学校的持续发展。同时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材使用中专以及大专人才培养模式选取的教材,没有考虑到具体教材与当前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未对相应的企业岗位对相应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相应的调查,因此中职毕业生的能力依旧与企业岗位所需人才无法匹配。
3、中职机械基础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与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不符
中职机械基础教材未得到及时的更新致使机械基础教材沿用过去的中专大专教材体系结构,从而基础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与社会对中职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不相符合,从而导致了中职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相应岗位的需要,依旧得重新学习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在中职所受到的教育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理论支撑作用。教材内容的陈旧落后致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建立在落后的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之上,从而对中职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
二、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具体改革措施
1、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设置应以教学大纲为准
教学大纲是教育部制订的教学指导的纲领性文件,是中职指导教学、安排教学的依据,也是机械基础课程进行考核的依据。因此,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设置应以教学大纲为准。虽然市场上的教材大致依照教学大纲进行编制,但由于相应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和编写层次和角度的不同,这些教程大多不能针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存在理论型强、抽象概念和理论原理占据整个教材的较多篇幅,然而实践性和实用性知识则较少甚至一笔带过等现象,不符合中职教育对培养人才的真正需要。 首先教育教学论文,教材的编者应依据相应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由浅入深的逻辑对教材进行相应的编辑和内容的优化,其次相应的编者可针对中职的特殊性和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合适的教材,从而实现中职有针对性的教育。
2、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编写应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编写和中职机械教学的教程选择应具有相应的针对性,而不能一致沿用过去中专、大专的相应教材,应针对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的基本特点进行相应的选择和编写,适当减少理论性的知识和原理的讲述,在构建学生基本而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基础之上增加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知识的编写,构建新的教程体系,掌握相应的教程的难易程度。同时在对教程的编写进行改革的同时中职教师可在教学中对相应的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构架,从而形成与学生理解能力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体系。同时也可分发课程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也可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编写应注重教材的更新和时效性
2灵活运用辅助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主要包括实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空间视图,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内容,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制图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这就需要借助实物教具。比如再讲圆柱体切割时,可以用白萝卜进行实物切割,通过不同的剖切位置,学生可以直观看出圆柱切割后的变化,画出不同的视图,再通过多媒体展示评价,总结画法,要比空洞地讲要有趣的多,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制图中,模型也是很直观的教具,如果有很多形体表面有孔、键槽,同时内部还有其它各式各样的结构,初学时单凭想象绘制视图的确有一定难度,展示模型便是一个很好的手段。直观的模型教具与适当讲解结合,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使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的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得更直观。如我们在讲三视图、剖视图形成的时候,可以利用动画课件形象展示它们的形成,使学生对空间和平面两者之间的转换关系有更好的认识,教师再因势利导配以板书和重点讲解,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鉴于技工学校学生的培养特点,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我们《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具的制作,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对学生提高制图的兴趣产生较大的作用。
3强化练习,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秉持循序渐进的普遍教学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开展课程的教学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机械制图》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学生对其中很大一部分知识的掌握需要用系统的概念来理解局部的细节,这就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各教学难点进行由视图转化成实物、实物转化成视图的习题训练,或设计有针对性的读图、绘图实践训练,让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在“标注尺寸”的知识的讲授中,教师需要通过举出若干的例子来讲授具体标注尺寸的方法和方式。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单纯地采用概念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不容易掌握具体的方法,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已知二视图补画三视图也是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给的二视图分析物体的结构特征、尺寸、位置和方位关系,并想象出其空间形状,来制作实物模型或用橡皮泥捏出所描述的实体,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多次强化练习,学生对准确地绘制和表述第三视图的特征就会变得顺理成章,空间想象力也会得到更大提高。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企业实习机会,在机械加工现场为学生讲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强化教学目的性。企业实习内容也应该有针对性,要与《机械基础》课程紧密相连,如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有关的基础知识、使用特点以及工作原理;知晓并掌握机械传动的原理、工作特点以及机械零件工作特性;如果可能学生还可以学习到一些维护以及使用机械设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习,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有关知识将会理解得更透彻,教师在理论知识教学时也能更轻松,学生对机械工作原理、流程等也更容易理解。如在定轴轮系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带领学生参观普通车床的主轴箱,给学生讲解并让学生自己体验齿轮传动的特点,这样一来,教学目的更明确,也将知识更直观更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更加容易,记忆起来也更加牢固和深刻。
(二)强化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网络信息时代以及素质教育的三重冲击下,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高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专业的丰富的知识,能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当前实际,用比较直观和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呈现出来,缓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畏难情绪。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还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允许学生提出“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交流。除了教学中的互动外,在课程作业上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互动,对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分析和讲解,鼓励学生大胆求教,最好是在课堂上解决问题,一来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二来避免学生问题堆积,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在分析讲解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自己感受解决问题,收获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
鉴于《机械基础》课程知识复杂、抽象、实践性强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效连接。如在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运用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记忆:自行车属于机构,电瓶车以及摩托车都属于机器,它们能实现能量的转换,电瓶车可以实现电能到机械能的转变,摩托车可以实现化学能到机械能的转变。又如在导杆机构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联系到农村家用的手摇抽水机,让学生明白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通过自卸翻斗车自动卸下货物的原理让学生掌握曲柄摇块机构;通过缝纫机踏板机构,让学生掌握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在以往《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常处于主体地位的都是教师,很多时候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知识,这对学生学习来说是很不利的。加之,很多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时都是直接罗列课本的知识,照搬下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运转,死板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这就需要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清晰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还应设计尽可能多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还可以开展辩论活动,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竞争中进步,这样也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五)注重多媒体教学
在以往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具模型很简单,图以及实物都很小,不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效率和质量都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是似懂非懂,迷茫懵懂,借助多媒体展开《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可以将复杂图形、图表、难点问题等都直观化和形象化地展示出来,相较于传统教学中的挂挂画以及粉笔板书来说能节省更多时间,知识点也更加直观和清晰,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必然涉及到各种机械的运动,借助多媒体教学将机械的运动过程以及原理都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此外,直观、生动的动态化图画也更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不论教师怎样讲解,配合怎样的图片,如槽轮等比较复杂的机构学生都很难想象出它的运动规律和过程。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将这些机构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动态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运动规律与过程学生都能一目了然,自然就能很快掌握其运动原理,让以往认为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二、探寻最佳路径
(一)前置学习做准备
前置性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差异,有利于教师基于学生的真实起点组织教学。“写导游词”的教学,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回忆参观游览的某个景点来进行习作,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是相当困难的。如果由教师提供某些景点的风光介绍或故事传说展开教学,学生面对的是他未必熟悉或未必感兴趣的内容,想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困难的。同时,这样做法跟当下倡导的“生本课堂”的理念也是相悖的。因此,根据《写导游词》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桂林学生的学情编制了《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让学生提前一天完成。课始,呈现学生推荐景点的统计,让学生感受到那一个个景点是他们真诚用心推荐的,一个个数字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结晶。这既是对前置性学习的回应,又是对课堂学习的驱动。习作前,展示优秀的资料收集单,并对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梳理,分类罗列给予表扬,这样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习作兴趣。习作时,有了这一“前置性学习单”的支撑,大大降低了写导游词的难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合作探究寻方法
通览教师的习作课,往往会从“习作提示”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对“习作提示”的阅读、讨论、分析,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然后,教师再根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作前指导。这样的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学习。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作用,从“教而学”走向“学而教”呢?在“写导游词”的教学中,又该从怎样的途径让学生明晰习作的内容,掌握导游词的习作特点呢?首先,制作了一段介绍“赵州桥”的导游讲解视频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对导游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出示课文《赵州桥》相应片段,架构起习作与阅读的链接;最后,同时呈现赵州桥课文片段与导游词,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①比一比,导游词和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②比一比,导游词和课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让学生小组探究。学生经过对比探究,不仅明白了导游词的习作内容,而且了解到导游词最大的特点是导游与游客的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发现导游与游客交流的方式有欢迎、指示、提醒等,发现导游在介绍时经常会用自问自答的方法引起游客的注意,引导游客参观游览。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与同伴一起探究、讨论,对有关导游词的知识了解逐步深入,对导游词的表达特点逐步明确,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个别学生回答的策略,使得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对提升全体学生的能力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分层习作自主选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课堂。那对四年级的学生“写导游词”应该提出怎样的要求比较合适?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兴趣点也不尽相同。于是,在反复研究之后,设计了分层习作的要求:“请选择一项内容写导游词:①把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写成导游词,可介绍景点风光或景点的故事、传说等;②把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写成导游词,既介绍景点风光又介绍有关景点的故事、传说等。”这样的要求,通过一个“或”字与一个“和”字,使得学生在习作的内容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以选择,在习作的难度上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加以选择,摒弃以往星级分层的做法,将分层的形式淡化、弱化,充分观照学生的心理感受。
三、融通指导评改课
在习作教学中,有“习作指导课”和“习作讲评课”之分,两种不同的课型一般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呈现。“写导游词”的教学,根据中年级习作的要求和习作内容的特殊性以及前置性学习的支撑,设计了评改与指导的融通。具体分三个步骤来实施。
(一)借助清单自评自改
在习作教学中,哪怕在习作前学生已经非常明确习作的要求,在习作时有些要点也会被他们忽视甚至忘却。因此,我们在学生的习作单下面设计了一份“评价清单”。对照清单修正自己的习作。初稿完成后,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导游词,对照清单在自评一栏里打打钩。这样一次自评,使学生在评价自己的习作时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避免了孩子无从着手的尴尬,也改变了以往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仅仅改几个错别字和标点的状况。“习作评价清单”对孩子们深入地把握导游词的基本特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帮助,同时也为孩子们自主独立地评改习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习作评价清单”在自我层面上融通了评改和指导。
(二)互读习作提出建议
在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完成200字左右的导游词,大部分的孩子大约需要12分钟,少数孩子只要8分钟左右,而有些孩子需要15分钟以上。如何让先行完成的孩子继续提高,而不是无谓的等待,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自评完成后,让他们寻找学习伙伴交换评改,读一读对方的导游词,在“评价清单”互评一栏里给对方打打钩,并且提出修改建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可以看到他人的缺点,另一方面也能够学习他人的优点。这是一个互相评改、互相指导的过程,在同伴层面上融通了评改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