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2 07:46: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打样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分类号:H191
一、前言
分色及制版工艺原理是印刷类专业的必修课1,从印刷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上来说,分色及制版工艺属于印前,是学生理解掌握整个印刷工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国内外关于制版技术的研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方兴未艾;更为重要的是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印刷行业中有多个明确对应的工作职位:制版公司或者印刷公司的制版车间里晒版机(包括传统PS版晒版机、各种CTP制版机等)、冲版机、激光照排机、打样机等都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负责操作。顺应时代的要求,使学生不仅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即工作后能快速的适应岗位,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显得迫在眉睫。
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从教之初,该门课程只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就业的学生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看到设备的名字都觉得陌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是属于印刷工艺的哪个阶段用,更不知道设备具体怎样操作和相应的工艺要求,这种状况下毕业生到企业里无法找到自信,而企业也觉得培养一个有着专业背景却没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成本上升,收益不佳。
鉴于此,作为一名高职高专院校的印刷专业教师,我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该门课程应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除了依然重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外,也将实验、实训、实习并入常规课程设计中。具体实施如下:
《分色及制版工艺原理》该门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图像的数字化过程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印刷品的复制原理及复制要点;电子分色与彩色桌面系统的加网技术;图像分色的基本原理;拼版、激光照排机胶片输出的原理与方法;各种常规印刷方式印版的制作方法及相关技术。
、重视课堂理论教学
理论是基础,课程的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后续的实践中学生就会蛮干,因而课堂理论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60%,而实验、实习等占40%。
1、教学重难点突出
鉴于高职高专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及缺乏自主学习习惯的特点,重难点理论知识需要多次多角度反复的讲解。在一章内容讲解完毕后会留两个学时复习,复习课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进行重点知识的小结,然后留给一定时间让学生复习,并且说明要就本章重点进行提问,以此种形式督促学生能够真正的看书,了解掌握本章的重点。之后再布置作业,作为巩固。
2、新知识及时补充
目前,作为制版技术的变革---CTP直接制版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各研究机构、院校及生产厂商都积极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研发工作,以致新成果、新产品层出不穷,新技术日新月异,所以不能仅守着教材的旧知识,要在课堂中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的关注各专业网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并且鼓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提高课堂的效率,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资源,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同时配以相应的教学视频。如,平版制版、凸版制版、凹版制版采用的是北京印刷学院录制的专项教学视频;丝网制版是浙江理工大学与杭州升达丝印机械厂等制作的教学交流视频;而扫描仪的使用是惠普公司制作的《扫描仪功能和使用方法》视频。通过生动的教学视频,让学生真实的了解相应的制版工艺原理及过程、所用材料特质等,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容易。
4、课堂形式多样
一般一个学时讲课时间为30分钟左右,剩下的15分钟则用于对本节课或者实验实训课的讨论,回答同学们的疑问;同时了解学生掌握的状况,依据反馈的信息来改进以后讲课的侧重点和授课方式等
、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单纯的理论课堂是不足够的,在校内开展实验实训课、与企业合作进行顶岗实践是有效的手段。
1、实验实训课
1.1 学院计算机中心
对图像进行阶调的调整、色彩的校正及清晰度强调这样的内容需要结合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课堂上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演示相关的知识点、在软件的什么菜单下、如何设置等,之后安排学生到学院计算机中心上机,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遍,上机课时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辅导。
1.2校建印前实验室
在介绍完相应的课程内容后,组织学生到实训楼印前实验室学习激光照排机、PS版制版机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课下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以此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顶岗实习
我校与河南省邮电印刷厂(河南省防伪保密印刷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每一届印刷专业的学生在第五学期会到该厂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是考虑前四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各门专业课程,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
顶岗实习期间,部分同学会被安排到制版车间,负责激光照排机、CTP制版机及冲版机、打孔机、数码打样机的输出工作。学生在短期的培训后进入既定岗位,由该部门的车间主任和小组长负责管理,我作为专业课教师可以随时去车间为学生做专业知识的指导。实习结束,河南邮电印刷厂会给每一位学生出具一份盖有公章的实习鉴定,来评价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这会鞭策学生实习期间服从管理、积极学习,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产任务。
、树立职业自豪感
王选,他曾引发了全球中文印刷业的第二次变革,作为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我们并不陌生。然而,却鲜有人知他的另一个称号是激光照排之父, 所以当介绍完激光照排机的内容后组织学生观看中央一套的《大家――激光照排之父 王选》,以大家的风范和光辉事迹来鼓励学生们树立职业自豪感和创新意识。
1、在《分色及制版工艺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 体会到了《若干意见》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积极指导意义,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有竞争力的毕业生效果显著;
2、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开拓了我的教学思路,也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自身的实践水平;
3、合作企业是以追求效益为主,无法单纯的顾忌学生的培养,目前还无法实施轮岗制,这是尚需讨论和改进的部分。
实际生产中经常碰到一些薄板钻孔问题,如对0.3mm~2mm厚的薄钢板、薄铝板、黄铜皮、薄纸片、云母片、胶木板、有机玻璃等材料进行钻削加工。在孔加工中对薄板进行钻孔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材料的特殊性使得加工难度加大。掌握不好,钻出来的孔往往容易失圆,有时候钻头啃入工件,会带动工件转动,发生安全事故。作榍工实训指导老师必须教会学生刃磨薄板群钻,掌握薄板钻孔的加工方法。
1问题分析
使用普通形状的麻花钻头在薄板上钻孔,由于标准麻花钻钻尖较高,主切削刃低,当工件将要钻穿时,钻头立即失去定心作用,同时轴向力又突然减小,加上工件弹动,从而造成两主切削刃的过多切入,从而出现以下问题:使钻出的孔不圆,如扁孔、多边孔等;钻孔时钻头易折断,尤其钻小孔时;孔口毛边很大,造成粗糙度值大;容易扎刀或折断钻头,严重地影响产品质量。有时工件抖动厉害,操作者扶不稳,导致工件飞出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实践证明,用普通麻花钻钻削薄板孔是不正确的。经查有关资料,采用群钻钻削薄板效果很好。
2薄板群钻的特点、刃磨方法
2.1薄板群钻的特点
薄板群钻又称三尖钻,主要特点:在普通麻花钻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即磨平钻头端面并垂直于钻头轴心线,磨出两条圆弧形切削刃,且两切削刃外缘磨成锋利的刀尖,两刀尖等高。达到在钻心尚未钻穿工件时,两主切削刃外尖己在工件上划出圆环槽,起到定心作用,轴向力不会突然减小。且磨短、磨尖横刃,使钻心处的切削刃更锋利,以减少轴向阻力和挤刮现象,提高钻头的定心作用和切削稳定性。这样,当钻心穿透工件时,两主切削刃除了起切削作用外,还起到一种锁定中心的作用。因此,切削力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冲击也会大大减小,从而满足薄板钻孔的加工要求。
2.2刃磨薄板群钻
1)磨平钻头端面并垂直于钻头的轴心线。2)修磨两主切削刃外缘处后角为10°~14°。3)把两主切削刃磨成圆弧形,两圆弧长度一致,且两切削刃外缘磨成锋利的刀尖,两刀尖等高,但应比钻心低0.5mm~1.5mm。4)修磨横刃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5~1/3。所刃磨的薄板群钻必须经过试钻孔,检测孔径尺寸合格,钻头锋利方可使用。
3薄板群钻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出,薄板钻孔主要以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加工方法为主。
3.1工件叠加批量钻孔
当遇到工件件数较多,孔系复杂,特别是材料上的孔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薄板钻孔加工,经常出现以下问题:由于材料太薄,硬度较低,划线时不能很好地固定,造成划线误差;在薄板上用样冲打样冲眼定位,很容易使材料受到样冲冲击而产生变形,造成加工误差,影响工件的质量;有些特殊材料,如云母片、胶木板、有机玻璃等,表面不能被破坏,钻削时,孔两面容易起白边,甚至把孔钻坏,产生废品。这时就需要用辅助夹具――钻孔样板,把工件叠加进行批量钻孔,从而提高生产率。
1)加工前的位置精度控制。首先把所有工件分成几摞,每摞件数根据材料厚度决定,按照图纸外形尺寸要求用剪床剪切若干件厚3mm~4mm的钢板,每摞配一件钢板,多剪一件,并把所有钢板去毛刺、校平,以减小装夹误差。取其中一件作为标准钻孔样板,按图纸尺寸划出所有钻孔位置线、检测、打样冲眼、钻孔,按照图纸要求保证所有位置精度、尺寸合格,并去掉双面孔口毛刺。依次经过自检、兼职检验员、专职检验员检验合格,方可作为标准钻孔样板。如果工件批量大,可以每个孔装上钻套,钻套经过热处理加工,具有很高的硬度,保证经久耐用。
2)按图纸要求把所用孔径钻头全部刃磨成三尖钻。
3)工件的装夹。要在薄板工件上钻孔,其薄板工件的装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会影响钻孔的精度、质量等,严重的会报废工件,所以装夹时就得全面的考虑。薄板装夹可以把若干工件叠起来,最上面放标准钻孔样板,将薄板夹在中间,最下面放一件厚钢板,对齐两基准面,用弓形夹头夹住、紧固。
4)工件的钻削。将夹紧的工件按照孔径尺寸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进行钻削,以减小加工变形。由于薄板群钻不能白行找正,下钻时一定要对准孔中心,防止刮花样板表面,或多次挤刮造成样板尺寸误差。每加工完一摞必须更换一次底板,以防止上、下孔未对齐,产生尺寸误差,甚至别断钻头,发生安全事故。
3.2钻模单件钻孔
对于大批量外形尺寸较大,厚度在0.5mm~2mm之间的长条形薄板料,且孔径、孔距尺寸大致相同的工件进行钻孔加工(如图1),就要用辅助定位工具――钻模。
用剪床剪切一件400mmx113mmx4mm的钢板,去毛刺、校平,按图2尺寸要求划出所有钻孔位置线、检测、打样冲眼、钻孔,按图纸要求保证所有位置精度、尺寸合格,并去毛刺。装上3个6mm圆柱销,进行紧固。依次经过白检、兼职检验员、专职检验员检验合格,方可作为标准钻模。
2)刃磨一支8mm薄板群钻。
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化的关键环节。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之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已逐渐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加以应用。本文总结了高职染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就业岗位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染整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加强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参考。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染整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外先进职教理论的引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在引进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础上,结合模块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形成的新型职教课程模式[2-3],其核心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从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和排序入手,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合作”的原则,寻求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工作现场、职业活动紧密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边干边学,通过系统化完成若干工作任务的过程逐渐熟能生巧,从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策略和技能水平,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色。
1.针对就业岗位需求优化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通过对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跟踪调查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参与的行业发展趋势调查进行分析,确定近阶段染整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纺织印染及贸易企业的工艺员、打样员、化验员、检验员、跟单员、营销和贸易业务员等。由企业技术专家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对每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领域以及与之对应的职业行动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和认知规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染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整合工作领域对应的各个学习领域,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染整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染整生产工艺实施”工作领域为例,根据完成生产流程中“前处理、染色、印花、整理”四个岗位(群)中每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形成对应的4项典型工作任务,相应确定4门学习领域课程。为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开设染整设备和综合实训方面两门综合性课程。同样,针对染化料检测、面料测试、仿色打样、CAD设计与描样等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也分别确定对应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将需要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部嵌入各项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任务中去。基础知识类课程也结合工作任务来学习,如《染整应用化学》结合染整专业工作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染整加工中常见化学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计算来学习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类典型化合物的应用常识;《化学分析与检验》结合化学检验的工作过程学习有关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检验方法;《纺织纤维与面料》以各类纺织面料为载体学习相关基础知识和面料识别和检验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开设有关染整生产管理、跟单、营销、公共关系与商务谈判等管理类、商贸类课程,充分体现了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科类学生既懂专业又懂商贸管理的“工商融和”人才培养特色,以满足行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2.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模式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在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模式,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由职业素质课、职业知识课、职业能力课、职业拓展课组成的“新四类”课程体系模式,分别包含职业文化素养通识课程、专业知识技能课程、专业能力实践训练课程和职业综合能力拓展课程。染整专业职业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纺织纤维与面料、前处理、染色、印花、整理、染整设备操作与维护、跟单等;职业能力类课程主要包括染化料性能测试实训、纺织品性能测试实训、染色印花打样实训、印花CAD实训、染整工艺设计综合实训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阶段性集中训练课程;职业拓展类课程主要包括纺织品营销、公共关系与商务谈判、报关知识与商检等“工商融和”课程。
二、基于岗位工作过程情境教学的课程标准
课程体系改革优化的最终成效能否体现,关键在于课程教学设计与具体实施。而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是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以及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抓手。
1.以岗位综合能力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能力培养要求,为课程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教学提供原则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针对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项目)和产品为载体,确定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以《纺织品染色》课程为例,将工作过程对应的各类典型纺织产品和所用染料作为载体,按染色工艺及设备的知识技能模块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课程学习任务。专业能力目标是学会选用常用染料、会制定和调整染色工艺、会选用合适的设备、会分析和解决染色中常见问题等。同时,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要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4]。
2.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单元,与传统课程中章节单元的区别在于每个学习情境是具体工作过程的完整体现,而不是按学科划分的知识单元。根据“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5],每门课程中按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确定相应的学习情境(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境见表1)。
每个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对应的典型产品、设备、方法、案例、业务、活动等为载体,围绕每个具体工作任务(即学习任务)的工作过程来进行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创设适合教学需要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特定场景和境况,开展情境化的学习活动。
在课程标准中要根据情境教学的要求,对每个学习情境用“掌握”、“会”、“了解”等动词明确学习目标,并用“对……进行……(加工、操作、制作、处理等等),完成……”等描述学习任务具体内容的纪实性语言进行学习情境描述,对采用什么形式在什么场景如何完成工作(学习)的过程提出建议。教学情境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使任课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充分运用“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在实训现场、生产工位或仿真场景,营造出与学生零距离贴近的真实的现场职业环境和岗位情境,采用问题情境、任务情境、案例情境、项目情境、仿真情境等设计方案[6],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设计出最有效的情境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3.紧扣岗位应用能力强化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的标准和方法对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必须同步进行课程考核的改革,在课程标准中对考核方法要提出原则方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必须重点强化工作实绩考核和综合能力评价两方面。工作实绩考核主要是对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价,包括每个学习情境的阶段性成果、阶段性考查测试、调研报告以及作业及实训项目报告等书面材料的完成时间、规范程度、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综合能力主要是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工作热情、敬业精神、钻研精神、遵章守纪、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方面。对于有相应社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项目的课程,则将鉴定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主要部分,使能力考核与社会接轨。
三、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1.“校企互通”促进师资团队“双师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要求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师资团队向“双师”结构转型。“校企互通”是实现师资团队“双师”化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安排校内专任教师以访问工程师和挂职锻炼等形式定期到企业去实践,获取岗位工作过程的第一手资料,积累生产实践经验,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向“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努力;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高技能专业师资,提高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任教师比例,或聘请企业的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成为“双师”结构师资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校企互通”,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激励机制,如在业绩考核、报酬分配、职务晋升等方面采取鼓励政策,充分调动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为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2.“校企联动”健全“全方位”教学管理新模式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来划分教学单元,以工作过程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涉及的要素远比传统教学的“教师、教室、教材”三要素复杂得多。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框框,适当引入企业化的时空观念和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管理的教学管理新模式,配合“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弹性学期”、“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实施校企共管的“多元化”管理、校企互联的“信息化”管理、校企交融的“职业化”管理,校企互利的“开放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全方位、高效率、高效益的“校企联动”教学管理体系。
3.“校企共建”实现教学环境“情境化”
创建和完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条件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基本条件。教学场所要成为符合职业岗位工作情境要求设计的“情境化”教学环境,就必须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实训条件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不断丰富配套的教材、教具和工作文件。教学环境“情境化”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紧密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扩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情境教学空间,逐步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课堂与工作现场一体化、学生与岗位员工一体化、教师与技术专家一体化、教学考核与工作评价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7-13.
[2]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3]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4] 姚平,周家伟.浅论高职院校染整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其重要性[J].广西轻工业,2010,(12):172-17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009-02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了“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建立了诸如印刷作坊、陶艺作坊等多个工作坊,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都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这与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职业教育特点需求不谋而合,可以说在艺术类高职院校推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必然性和先天优势。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艺术类高职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训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体系、实训教学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面向艺术设计实践的全面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以课程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艺术设计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双师型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为主导,以虚拟或真实项目为驱动,将企业需求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工作室承接和完成艺术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完成专业技术的综合训练。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以专业工作室为依托,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专业设计课程,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有效地促进了艺术类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真正实现了培养“心灵手巧、德艺双馨”,集理论、实践于一身,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推行形式
当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运用,艺术类高职院校有其专业特殊性,结合笔者工作实际,通过对所在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过程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得出艺术类高职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三种具体推行形式。
(一)带项目进工作室
艺术设计教学,特别是实用艺术设计教育,尤其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训实践课程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占据很大比重,此时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通过带项目进工作室,将实训工作室、课程与实践融为一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一个实际或虚拟的项目出发,学生参与并完成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的全过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了解一套较为完整的设计程序,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学会分析研究对象,发现并解决问题。
工作室的项目课程教学注意“虚实结合、循序渐进”。根据我院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带项目进工作室应遵循从虚拟到实际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特点,从虚拟的项目出发,让学生学习、熟悉基本的流程。在取得了一定艺术设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将企业或社会的真实项目导入课程,实际完成设计任务解读、市场调研、设计方案制作等一整套的项目任务,真正实现将过去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面向企业、面相项目、面向市场需求的综合的开放式教学。
(二)引企业驻工作室
当前适逢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加之地处苏南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大小小的文创企业扎根长三角一带,笔者所在学校凭借悠久办学历史和过硬的专业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业内知名企业洽谈合作。本着充分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和校企双赢的原则,学院邀请与我院专业相契合的且对艺术设计、文化创意有着强烈需求的企业进驻校内实训工作室。如环境艺术专业与东南电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东南空间设计研发中心;服装设计专业与好麦尔服装有限公式合作成立的好麦尔花型设计部;玩具设计专业与万宝宠物玩具合作成立的万宝宠物玩具研发中心等等。这些与专业紧密契合的企业,将企业的设计部、研发部甚至打样制作部延伸或整体设立在学校的实训工作室,在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企业的运营及管理模式运作。校企双方从专业和行业的共同性寻找契合点将艺术设计实践课程与企业设计实务相结合,让学生的艺术设计实践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和设计师岗位上实现完成。这种基于行业技术标准,面向企业岗位需求,针对专业培养要求的工作室式人才培养方式既解决了企业用人、产品研发以及创意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又锻炼了艺术类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岗位实操能力同时又大大促进了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建工作室入企业
实训工作室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重要场地和空间,它是教师开展教学,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做出大胆尝试,让实训工作室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例如珠宝首饰设计专业联合苏州渭塘珍珠宝石城将苏州工艺美院・渭塘珍珠创意产业发展中心设在珍珠宝石城内,利用企业资源优势让学院实训空间扎根企业,全面实行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让艺术设计实践深入市场最前沿。由于艺术设计不同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它是一门涉及到文化、生活、经济等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与当前的流行趋势、市场走向密切相关。艺术类高职院校将实训工作室设立在企业内部,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还全面体验企业氛围,接触艺术设计行业前沿信息,这对他们今后设计职业生涯发展大有裨益。
三、艺术类高职院校推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首先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一是,建立学院、系部、工作室负责人三级管理机制,明确职责,既保证有效领导又给予系部和工作室以灵活性。二是,制定完善的工作室进驻准入、开放共享的制度。坚持工作室人驻企业必须与学院专业相契合的原则,引进完善的企业管理机制,把工作室的管理规章制度与企业生产项目管理制度相互融合。实训工作室对全院师生开放共享,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训教学和各类实践活动。三是,完善实训工作室软硬件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专人专管,建立运转记录、操作规程、工作方法等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实行实训工作室信息网络化管理。四是,完善实训工作室的创收与经费管理,把所有对外为社会服务、企业、设计制作的项目纳入管理规范化范畴,在艺术类高职实训工作室中采用比较宽松的经济管理操作方式,合理分配设计项目所获得的赢利,形成良性多赢的激励机制。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服装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入门课程。如何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打版方面的专业技能?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设计课堂上积极学习,主动进行知识构建探讨?笔者根据毕业生和企业信息反馈,针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做了一些尝试。
一、 “立转平”,认识服装人体结构
‘立’是指人体。在教材(《服装结构设计》)中第一章节就讲了人体的一些特征(包括男女体型的异同点),对人体的基本构造和基本体型进行了讲解,并结合人体对服装进行了分析,在这一章中除了解部分人体构造和体型外,还要结合服装结构平面图上的点、线、面以加深人体与服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把立体的运用到平面当中,两者相互对应起来。在课堂上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图片,在身上找到相应的部位,如点当中的颈肩点、肩端点、颈窝点等。
对人体的立体形态有了一定了解以后,我们结合人体的形态进行服装的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中我们要对这一件服装进行详细的分析,如西裤的结构设计:此款式在效果图中看是宽松的、紧身的还是适身的。此款式效果图看裤长所处的位置在哪个部位,这时要结合人体上下部位作比较。如此裤长处在踝骨往下一点约2-3cm或裤长离地面高出多少,这就是你控制裤长的一个范围。裤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比如:直袋与裥在内部位置的情况,就要分析该结构在西裤中旋转位置和该结构的大小情况。通过这样的解剖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这也是结构设计的一个技能。在刚开始学习结构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等到学生对分析款式图有一点思路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回答,教师进行补充、修改、总结款式图的特点,接下来我们根据规格尺寸进行结构设计。
首先要掌握西裤的最基础的结构。学生因为刚接触服装结构,所以在讲解时一定要仔细,要对每个计算公式都应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去计算?原理是什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人体的截面来分析。如臀部的处理上为什么采用四分法,为什么前片要H/4-1,后片是H/4+1。在讲解时我一般通过结合人体截面来讲解。并通过图示把这理论化的计算公式简化了,从这种教学方法中体现了结构与人体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在结构设计时,要以人体为基础,在设计时要运用一个空间想象能力就是“立转平”。
服装结构设计的“立转平”是服装结构设计到具体数据时需要服装结构设计从服装的形象思维中过渡而来。落到具体的衣片分辨时,在平面上进行结构设计,确定出衣片形状及各部位尺寸大小,“立转平”使得可以将服装立体的三维图形转化为平面形态的二维图形,这极大地简化了服装结构设计的绘制难度,所以具有空间想象的思维对结构设计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对裤子的结构处理有了一定了解后,可以让学生绘制一些简单的款式变化。如:口袋的变化、长短的变化。从简单到复杂的进行变化设计,这是从教学内容上,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的方法。
二、结构与款式、面料、工艺四者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是结构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根据具体的款式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服装结构,是一个优秀打版师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上要教会学生看图制版,根据款式特点,结合服装的风格、造型特点处理版型。例如,在教学生进行时尚连衣裙的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先学习看图的方法,即分析款式特点、比例关系,绘制穿着效果图,再用手工制版和CAD制版两种方法绘制出最后的样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很准确的表达出设计师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绘制,最后再选择一些变化款式让学生自己打样并制作,检验学生自己打样制成成衣的效果,并讲评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论知识,同时进行了实践操作,老师随堂指导,及时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能够对照款式准确的打版,了解服装材料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了解面辅材料的质地性能差别。服装制板时要掌握面辅料的性能,以便在制板时做出相应的适当调节,如按其自然回缩率、升温缩率、缩水率等具体性能和数值,在制板时进行调节,以确保成品规格的要求,另外要根据面料的纱支、密度、垂感、织纹组织和厚度、软硬度等在制板中区别对待。
服装结构与工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工艺上的缝份结构、缝边构造、内部构造区别、整形工艺等方面的变化在制板时都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调整。一方面结构设计要适应工艺要求,即结构设计在工艺中能够实现不同的结构处理,工艺手法有所不同,要充分考虑工艺特点来设计结构。如以西装领为例,领面、领座的关系要准确,做出的领子才会服帖漂亮。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结构特点,还要借助工艺手段来实践。实际上,结构理论很抽象,与实物之间还有距离,用具体的工艺来表现更为直观,印象更深刻,特别是通过实际工艺演示,可以调整结构设计的不足,有助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三、 参与企业实践,提升整体素质
如何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企业打版之中,还要考察现代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通过参观、见习,形成对企业打版的初步认识。然后开展服装结构项目教学,与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派师傅来进行该教学实训活动或者学生下厂生产实习,针对企业要求,全程加以训练。根据客户的订单来开展一系列的服装结构训练,从制定规格尺寸、绘制样衣结构、制作样衣等流程,完成后由客人确认,才能进行系列样板推放,样板分解、排料等相关工作。这些过程的熟练把握,使得生产实习有的放矢,从时间上缩短了毕业生参加工作的适应期。因此,如何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熟练应用于样板制作,更快适应企业则更为重要,意义更加深远。毕竟服装版型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要教好服装结构设计,就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整合结构课程内容,“立转平”,强化基础知识学习和训练,融入计算机信息技术,把款式、结构、工艺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反复的纸样训练,深入掌握打板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服装企业制板工作的分解,熟练把握相关环节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服装结构设计》第四版(高教版).
1 、案例教学法的专业教学应用
1.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做足备课工作,且最好有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案例才能讲解得生动透彻。同时,老师还需提前下达教学任务,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堂必须成为学生和老师共同的舞台,而并非老师一人唱独角戏。人人都得参与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都参与课堂和案例讨论之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和解决疑难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共同探讨,从同学和老师那里及时取得反馈和知识养分,从而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3】。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了专业知识,也大大克服了理论学习的枯燥无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1.2 案例法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应用
在工业设计的专业教学课堂上,专业课程大多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为主,理论传授外加一定课时的集中式实训实践以巩固理论知识。大多专业教师属于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被学校录用为老师,其本身就偏向理论研究,缺乏社会实战经验,固教导学生也多采用理论教学模式为主,案例实战教学生动性欠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以专业课程核心内容为导向,按教学目标选取主要教学内容,以设计案例为核心组织教学,将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便于学习掌握。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对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提前进行预习,为课堂顺利有序进行做好充足准备,课堂上老师在讲解设计案例时,可再度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以引出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熟知度。因而采用实际设计案例教学,有效组织学生探讨剖析案例中所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情境回放式地案例互动教学,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方法的实施
2.1 项目案例策划
项目案例的合理策划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实施成败的关键一环。项目任务的策划和案例的合理选择最好由各个专业老师共同探讨完成,具体落实到每门专业课程。所设计选取的项目案例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主导,涵盖重点专业教学内容。既能贴切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又需切合社会实际所需。学生在设计项目实践过程中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吸取到一定社会知识,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其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又能扩展延伸所学知识。
2.2 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设计实践为主,学生通过在自己的设计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理解知识和技能技巧,并不断开拓自身设计视野。教师在项目驱动教学中不再充当主导者身份,而应是监督员身份,引导学生入门,激励启发学生,监督项目分析、讨论情况;充当示范员,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项目中的事实、图表、材料等【4】;同时,还需监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进展。
设计好项目以后,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都需按照设计程序有序进行。参与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探讨,师生间的沟通引导都需有序贯穿于整个设计项目之中。设计项目最好以小组形式进行,可以采用学生自愿进行小组组合,4-6人为一组,每组自愿推荐一名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与教师对接,设计任务的分工协作等事宜。
教师指导各小组按照示范项目的流程和方法进行设计实践活动。设计项目的进行也需按照设计流程循序而行,分阶段进行,主要分为:前期市场调研(包括调研问卷的设计、调研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整理,市场调研报告的制作等)、设计定位(包含设计风格定位、消费人群定位、价位市场定位等)、设计创意草图(采用头脑风暴形式,每位小组成员都需根据设计定位勾勒出多幅设计草图,再通过小组讨论筛选出切实可行的最优方案,以进入后期深入设计)、设计建模及效果图渲染(对上阶段筛选出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入设计,以3DMAX、Rhino、Solidworks等三维建模软件进行模拟建模,再以相对应后期渲染软件Vray、Keyshot等进行效果图渲染)、设计展板制作(通过应用Photoshop等平面软件进行平面排版设计)、模型制作及打样(设计项目成果的展现离不开模型制作,还可以实物打样,通过评估再修改完善)、设计报告书制作(以设计报告书的形式对设计项目进行归纳总结和成果汇报,以便教师验收)。
2.3 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
项目驱动教学整个设计实践过程都应以学生为核心,其期末成绩评定也应由参与者共同参与完成。在设计项目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各小组有效展示其设计成果,并以设计报告书的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设计过程和成果汇报,讲解其整个项目的进展过程,在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设计成果的亮点介绍和演示。然后由其他小组成员和专业老师共同进行评分,以此作为各组人员期末成绩的重要参考指标。这样学生在完成自己设计项目的同时,既熟练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能充分展示设计成果,展现自我才能,还能参与评定和欣赏他人作品,通过直接比对才能有效找出彼此之间差距,形成你追我赶的正能量学习氛围,让学生更愉快高效融入到设计项目中主动学习,不断进步和自我提升,真正做到在做中学。
结语
本文所倡导的项目案例实践教学是设计行业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学方法的恰当应用可让教学成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才能做到设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完美接轨,更好地为中国教育事业和中国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教学工作中尤显重要。德育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彰显人文精神,培养具有创新、合作、责任等意识的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一)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皮革产业是海宁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海宁皮革产业的转型升级,皮革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纯的技能型人才逐渐向德技并修的复合型人才转变,需要的是既具备高精尖专业技术技能,又拥有扎实的专业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素养的人才。因此,将产教融合、德技并修理念运用到培养学生的目标中,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二)全面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中职皮革服装专业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任务,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通过课程思政有序引领专业教学,提高道德观念与道德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从实际出发,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中职皮革服装专业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二、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双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在皮革服装专业技能教学中,教师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爸爸的皮衣”主题性生产实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中心,教学任务由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企业师傅围绕产品生产组织技能实操、教师围绕产品生产强化理论教学。事先根据学生学情与个性特长按需分组,推选组长,将任务落实到组员。在项目教学中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实践,获得深刻的感悟,在亲身体验中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二)明确责任内容,达到实习目标,精益求精铸就工匠精神
校企共为项目实施主体,双方在实施过程中明确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学校教学管理处负责整个实习项目的统筹规划,外联处负责校企对接协调,企业负责安排场地及指导师傅,专业部负责项目具体开展和学生管理,专业组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共育,完成学生生产实习内容的实施、评价与考核。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形成联动机制,使项目顺利实施。以“爸爸的皮衣”为主题的项目教学活动,校企双方共同拟订方案,让学生在两周内,根据企业质量标准,在师傅指导下完成皮裙、马甲与男式皮衣制作。具体化的实训内容使学生实训目的清晰,指导教师明确指导内容和评价标准,有效减少了企业师傅和学生双方在实训过程中的盲目性。同时,采用师徒结对形式开展实训,学生由一位师傅指导完成产品制作的整个生产过程,改变了原来因没掌握某一道工序而无法完成整个成品制作的状况,实训效果较好。实训中结合专业特点实施课程思政,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引导,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其综合能力。
(三)教学生产相结合,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如以“爸爸的皮衣”为主题的教学项目,将贯穿整个技能学习过程,学生需完成“妈妈的皮裙”“我的小马甲”“爸爸的皮衣”的制作,完成尺寸测量、款式设计、打样板、验料、排料、划皮、裁剪、画净样、小烫、缝制、熨烫与整理等一整套工作内容。整个学习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学生实习过程即企业工人生产过程,内容对接标准,学生的作品即企业的产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项目主题化,渗透感恩教育,提高自信心、增强责任感
主题性教学项目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不同学期设置不同难度的技能教学项目,递进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此达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在设置项目的同时,为每个产品添加制作对象,如“妈妈的皮裙”“我的小马夹”“爸爸的皮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技能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渗透:学生在为父母量体、设计、裁衣、制衣与试衣的整个过程中加深了与父母间的沟通交流,活动渗透感恩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自信心,增进了亲子关系。因为生产实习场所在企业,学生实习时也能感受企业文化,向优秀员工学习,使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意识、行为举止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改变,增强了职业意识,激发了职业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育德、修技是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双引擎”,强调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为一体,学生在择业前早已熟悉各个阶段的实训项目,也可以为其未来就业创业铺路。
(五)观毕业设计,品育人成果,践行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
笔者所在学校连续六年举办“爸爸的皮衣”毕业设计汇报演出。每组作品具有不同风格、主题鲜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当舞台音乐响起,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感人的VCR,学生们现场为爸爸换上了亲手缝制的皮衣。爸爸们为孩子正衣领,听着子女的深情诉说,穿上皮衣的那一刻,早已泪光闪闪,与孩子相拥而泣,脸上是掩盖不住的激动。更有家长,现场竖起了骄傲的大拇指。这是对孩子的鼓励,对活动的肯定,更是对职业教育的赞赏。整场汇演既有技能展示,又有德育渗透,充分体现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活动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更展示了一种有爱的、有温度的教育。
三、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一)寓思政于教学
如在“爸爸的皮衣”教案中,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加入育人目标:通过自身体验,弘扬传统文化,体现感恩之情,总结学习方法,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喜悦。在设计导入环节,请孙涛大师进行现场指导,将大师精神渗透其中;导入《游子吟》短视频,创设情境,融入感恩文化。在纸样制作环节,针对教学难点,利用教师自制袖笼弧度教学工具,采用袖笼弧度教学法,利用袖笼曲度尺进行调整。在制作过程中,企业师傅认真指导,学生认真学习,体现出服装人的匠心。在评价环节,设置专业内容评价和思政评价两个模块,对整个课程的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进行评价,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对评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教学团队中进行交流研讨,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提取。通过这种形式,促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
(二)寓思政于实训
“爸爸的皮衣”实践项目不再是机械的技能实训过程,而是倾注了感情和心意的制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德育无痕融入,学生在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引导下,通过为父母量体、设计、裁衣、制衣,不但加深了相互间的沟通,还融合了感恩教育。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企业文化、劳动纪律、职业规范、工匠精神,增强了职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实训中,学生通过一笔一画、认真细致的款式设计,一心一意、严谨专注的样板制作,一针一线、注重细节的成衣缝制,培养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寓思政于活动
活动从一个班级参与到整个专业都参与,从班级展示扩展到学校展演,从面向皮革部到网络直播,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不断扩大。孩子与父亲携手一起走上人生闪亮的舞台,共同感受这份心中的爱与肩上那份责任,此时亲情与担当共存,孩子与父亲拥抱在一起,无声胜有声。活动将“政行企校”“产教研学”“技能德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爸爸的皮衣”已经从一场简单的毕业设计汇报逐步发展为涵盖整个学习过程的德技并修育人模式新品牌。
四、小结
在皮革服装专业主题性生产实训项目教学中,将技能与德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德育无痕。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强化职业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婷尹.浅谈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2).
当前,由于社会服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服装专业从业者的就业前途越来越光明。目前,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分为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美术设计三门专业主干课。在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下,要本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初步形成富有中职特色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当然,服装行业竞争也随之变得空前激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作业程序、设计观念及设计管理等各方面技能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学生未来从业的需要。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中职服装专业在办学层次上还是有些模糊,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依然停留在针对加工性企业的用人需求标准上,并且很多教师已经很习惯沿用那些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教学方式,长此下去便会导致学生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市场应对能力差。中职服装专业的教育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且能够根据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有科研、有设计、有营销、有管理,从最原始的原材料到最后成衣终端都相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好服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学生综合素养与学生未来职业方向三位一体的培养办法,不仅重视基础教育,更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技术本领,通过技能考核课程,获得服装技能等级证书或服装行业资格证书也很重要。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注重课程设置一定要密切联系市场,特别是重视与企业的结合,因而建议设置一定数量的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或专业交叉的课程。这样,不仅可以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岗位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二、整合理论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虽然中职服装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远远大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笔者认为,在中职服装理论教学中必须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具体讲,也就是除了《服装专业外语》《服装工业样板》《成衣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材料学》等教学内容,在现有的框架中适度增加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服装系列样板制作知识,例如《服装CAD》《结构设计》等内容。这样,人体的造型、结构特征、各部位的尺寸规律等由图稿抽象到具体,为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敢于突破学科体系的框架,把工作任务与理论实践相结合,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能力发展规律有效构建授课体系。例如,在《结构设计》教学中,在理论上加强款式间变化规律的分析和结构原理的理解,可以使学生掌握款式分析的方法和理念等。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掌握知识。特别是在裙装、裤子、衬衣、夹克衫、男女西服、大衣板块的教学中,务必要让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实践再实践,以便在日后的学习中实现举一反三,并且可以对成衣生产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
三、学会采用多媒体视听、电子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设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专业教师的授课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在课堂授课的时候,要学会采用多媒体视听、电子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设备。这样,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课件、案例直观性地传达知识内容的信息,以此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视听、电子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演示,特别是在案例分析与示范中,这样就实现了“部位操作——整体把握——艺术造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设备将服装的部件练习、组装整件服装的技能实训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在此过程中,按照教师的步骤,实现了训练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此外,采用多媒体视听、电子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下载大量的素材以及流行时装会的最新信息,这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丰富学生形象思维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四、大力强化实践环节,认真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与教训
将来有的学生可能从事服装行业,因此,要提前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厂家一般的流程是:设计稿——设计总监定稿——打样版——车样版——试衣——设计师修正——修版——样衣编号——根据市场或订单确定生产数量——采购原料——下单——生产——销售——售后反馈。为此,教师要将生产流程作为实际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在授课与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模仿企业生产模式进行教学。例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这些小组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特长。例如,有的小组成员对设计相当感兴趣,教师可以强化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重视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此外,教师还要要求学校强化与企业的合作,这样学生便有条件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这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有助于让学生提前了解与该行业相关的各种因素。当学生学习完一章指定的内容或者阶段性的实习结束后,教师也要对此进行及时总结,总结实践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总结去找出自身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这有助于学生向“高技能、高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服装设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62-02
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由"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设计、服装CAD"等几门专业主干课组成。近年来,对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优化整合,逐步转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实操的新型课改。但也有不少学校由于对服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教学模式乏善可陈,教学重点与学生就业所需无法实现"互动",学生走出校园,不能适应工厂的操作流程,不能吗上上岗等原因。导致学生知道理论,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现象。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出现或想得到画不出、或想得到却因打板不合理做不出、或只能临摹没设计想法的无奈现状。针对这些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亟待深化改革。
一、立足学生就业,确定服装设计教学总体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款式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经营管理等技术岗位上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学生中90﹪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还兼有服装打板、服装裁剪、样衣制作、CAD制板、款式设计、放码、跟单、质检、服装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服装产品推广渠道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虽不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服装美术设计功底,但也要求具备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绘画表现基本技能。基于大多数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能力要求,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会把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线描服装效果图的绘画表现技能,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和电脑绘制款式图的综合能力,确定为设计课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改进服装美术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在美术基础教学,我校服装美术设计课考虑到学生现状,以转化为几何形体的人体为切入点,教材上使用的是由丁杏子主编的《服装美术设计基础》。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如何学习与服装美术设计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在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的需求,对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呢?我们的教学实践决定将整个的教学的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设计基础模块、设计理论模块、综合实训模块"。
2.1"设计基础模块"课程首先是绘画基础课。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但鉴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了学生最易掌握,且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如结构素描、人体动态线描等。在课堂教学中会配合服装杂志,临摹图中人物与动势,在了解服装的流行与趋势的同时。锻炼学生绘制人体动态,要求人体简洁、夸张,服装款式准确、清晰。进而从事到对视频中"服装"的运动着的模特的描绘,在动中观察,在静中总结归纳。
其次是"服装绘画表现课",这是"设计基础模块"课程的核心部分。教学重点放在大量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工艺款式图、结构款式图)的训练上。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同时配合鉴赏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丰富学生的眼球,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印象,使其对设计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2设计理论模块课程的教学要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入具体的服装零部件的设计专题,利用原型、立裁的综合教学体系。在教学上,可以从平面的纸样剪切剪裁,到立体人台的三维展示,将工艺的教学手法应用到设计的教学方法中,使学生明白,设计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设计是一个科学的有依据的思维加实践、总结的过程。
三、 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
1、以此为目的,从教学方面上讲,如在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同步进行的是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结构和缝制工艺的教学,款式图的绘画表现教学重点就放在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表现上。在表现款式图时,对款式的结构、比例,以及省道、分割线和门襟扣子的位置的确定,缝制工艺特征的表现,都要体现裤子、衬衣的结构制图、缝制工艺的要求。设计理论课的教学实训的课题也要注意结合同步进行的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设计综合实训模块更应将服装设计、制板、工艺、融为一体。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极大地克服了设计课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精致,但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制要懂,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再以结构验证款式造型的合理性。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
四、中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改革策略
4.1全面与市场接轨、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为服装市场培养出综合、实用且富有创意的全能型人才,因此为了完善巩固这一目标,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全面与服装市场接轨,依据服装企业的产销供一体的发展趋势,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创办与服装设计、服装营销与品牌效应等密切相关的多样性学科及专业,从而培养出既拥有综合的服装设计能力,又会营销之道,能将服装品牌推向市场,走向成功的专业服装设计与营销人才。服装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品,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承,凝聚着不同国家、不同人们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综合的审美意识。因此服装行业的发展水平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促进学生树立内外兼修的创新设计理念、综合艺术修养,培养他们对抽象美、行为美、艺术美、前卫美的综合敏锐感,细微洞察力,并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超前设计意识与综合创新设计理念,才能最终体现中职学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真正内涵。我们可在学校现有实验资源的基础之上,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全面引进CAD设计室、成立专业的服装设计模拟工作室,通过丰富的设计、打样、销售、剪裁、制作等各项实训环节,强化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4.2强化师资建设,灵活设置教学计划、编制教学方案,令学生掌握绘窗技能。面对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匮乏的现状,我们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行业交流机会:如通过定期聘请行业知名设计师来学校讲座,令教师更多地参加行业内组织的各项交流比赛与成果鉴赏会,使教师走出课堂、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汲取成功设计理念与经验,同时在不断充实自我、丰富自我的同时构建起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雄厚,专业技能强劲、全面的双师型服装设计教师队伍。在教学计划与方案的制订中,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目标;通过深入实践的社会调查,了解专业的发展走向与趋势;同时聘请行业内的成功教育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真正设计出灵活、多变,适应中职学生特色,注重动手能力强化,专业知识面拓宽的实践教学方案。
以上是笔者从事服装设计教学的一些体会,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将服装设计课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性,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缩短学生掌握技能的周期。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发挥学生的才能。
参考文献
[1]康玉娥.浅谈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论丛,2006(1).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23-03
包装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高、岗位能力强的人才来支撑,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包装业普遍存在的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随时面临技术革新和改造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以下简称包装专业)面对包装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包装印刷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是高职院校包装专业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岗位能力是高职生的核心素质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复杂的,既包括毕业生自身的身体条件、就业态度、自我形象、岗位能力(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转移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及自我管理能力等内在因素,也包括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政策等外在因素。对企业用人的调查表明,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毕业生岗位工作能力的欠缺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许多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大部分岗位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希望上岗后马上就能胜任工作,并且还强调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与工作要求的适应性和匹配性,并能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作为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和岗位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应把岗位能力作为学生的核心素质来培养。
二、包装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1.市场调研情况。近年来,包装专业全体教师多次深入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成都永发印务有限公司等30余家校企合作企业,采用到企业参观学习、与企业人员进行座谈、问卷调查、对以往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即时通讯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的用人情况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调研。调研发现目前包装印刷业最紧缺的人才一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能够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高级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二是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行情,能对技术和营销提出改进意见的技术型人才;三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智能型高级技能人才。调研还显示高职院校包装专业毕业生岗位能力弱,大多缺乏基本的经济分析和市场预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策划能力不够;文字功底浅,归纳总结能力差,对具体工程技术状况表达不清,甚至词不达意。调研还反映出所有企业对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意识、抗挫折能力等非智力素质都有强烈要求。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应该是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经过锻炼最终成为技术型人才和智能型高级技能人才。
2.就业岗位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包装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迄今已为社会培养了四届,共计416名毕业生,主要在我院校企合作企业就业。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获知,他们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是包装产品研发与设计、包装工艺设计与管理、包装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包装印刷生产、包装材料与设备采购、包装产品营销等。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得知,完成包装印刷企业目标岗位任务所需的能力包含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三个层次。其中基础能力即通用能力,是所有不同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表达、交流沟通、团队协作、时间管理、制定工作计划、评价总结工作成果、健康管理、求职择业的能力。专业能力即运用包装专业知识和技术完成某种岗位任务的能力,包含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如基本的审美、包装材料的选用、通用设计软件操作与应用、计算机排版、包装印刷、包装印刷设备维护保养、生产管理以及产品质量管理等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包括专业设计软件操作与应用、包装结构设计与盒型打样、包装装潢设计、包装产品制作、包装测试与分析控制等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是岗位能力的重心部分,是区别岗位和岗位分化的基础。拓展能力即运用各种知识、方法和经验去综合分析判断问题,做出正确决策并实施管理的能力,包括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组织协调、自主创业等能力。
三、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由于包装印刷企业岗位能力具有复杂、多层次和交叉等特性,因此包装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打破传统的学科性,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和主线,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岗位能力。
1.理论“必须、够用”,突出实用性。包装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依据高职教育的规律、特点以及毕业生所面对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需求,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以“必需、够用”的原则,课程内容安排上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2.企业需求、知识体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企业需求反映课程的社会功能,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在课程构建中起着主导作用。知识体系反映课程的教学功能,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在课程开发中起着支撑作用。个性发展反映课程的教育功能,是课程开发的纽带,在课程开发中起着核心作用,对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其社会生存与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把企业需求、知识体系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包装材料与测试》、《包装结构设计》、《包装CAD》、《包装装潢设计》、《包装工艺与设备》、《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通过开设《广告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与策划》、《包装企业经营管理与法规》、《包装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专业英语》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岗位拓展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能力递进。岗位能力的培养应循序渐进。包装专业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可按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拓展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依次展开,并依据每个阶段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每个阶段具体对应的课程如表1所示。 4.课程整合。伴随包装技术的进步,综合化、信息化、计算机化已成为岗位新的基本要求。要保障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对能力需求的变化,对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一是对理论和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如把《包装材料》和《包装质量检测》两门分属于理论性质和实践性质的课程整合为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的《包装材料与测试》一门课程。二是按常见包装材料设置综合性课程,如依据纸张设置《纸盒包装设计与加工技术》、《纸箱设计与成型加工技术》等课程,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5.强化实践操作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实践操作技能课程,形成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课堂实验技能训练、实训中心操作技能训练、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综合技能训练三大模块组成。实践训练中要依据实践活动的内在逻辑来选择和组合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关键技术能力。
四、包装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与建议
1.专业培养目标要明确。包装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除了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外,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服务于产品包装、包装印刷企业、广告公司、平面设计公司的既懂设计又懂印刷,具有实践和创新精神的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弱,岗位能力不足,这与“零距离”对接的目标极不适应。所以,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应放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包装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推行“学训结合、学赛结合、学岗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设计任务融入课堂,实施项目化教学管理,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3.重视校企合作在提高学生岗位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点,它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半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在企业真实环境和具体岗位上开展生产、管理和服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获取工作经验,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毕业后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4.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教学和考核标准。以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后,新的课程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的课程教学标准。教学标准的制定要依据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要能体现出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融为一体的岗位能力培养结构。二是要建立量化的专业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每个教学环节制定量化考核标准进行考核,综合评定教学成绩。对学生考核也要结合岗位任务需要的具体知识、能力、素质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并严格执行。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专业课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训,完成每个项目后要及时考核,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王冬梅.高职高专类学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万达.高职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发展新模式探索[J].中国包装,2009,(04).
[3]徐筱.高职类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包装世界,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