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油画教学改革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4 14:42: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油画教学改革

篇(1)

我国的油画教学受西方影响很大,并获得了不匪成绩,但在长期的探索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不能紧贴实际,已逐渐落后于时展,油画创作也出现瓶颈。为此,笔者经过深入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同步进行基础创作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

油画是众多艺术高校教学课程的重点科目,而我国油画教学发展历史相对较晚,经验较少,主要受写实派教学模式影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强调学生的技巧与技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与艺术理解能力。提高油画教学成效,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协调好基础创作教育与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方法手段。对于基础创作教育,应当以加强学生的绘画技能与造型语言为重点,创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多元化教学。另外,还要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绘画创作之中,寻找灵感与思路,不断提升艺术审美素养。艺术的创作与赏析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更需要有对艺术独到的见解,深刻的认识。因此,高校在进行油画教学时应当明确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能够不受常规模式的禁锢,尽情畅想,突破传统油画教学模式中的缺陷,从而提高整体绘画、创作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实现民族文化与油画创作的有机结合

艺术是对生活的诠释,任何艺术都是源于客观现实的,当然,也只有符合民族特色、贴近实际的艺术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油画最初是西方的艺术,要想让油画在我国有更好的未来,就要使油画充分体现我国民族化、本土化的内容。为此,教师在进行油画教学时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不断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自觉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对民族文化深刻的理解力注入到油画创作之中。具体来说,要让学生增强文化认知,在加强西方油画教学基本方法技巧的同时,也应当提高本民族文化在油画教学中的比重,否则,必将影响学生对油画的理解力。因此,只有将油画创作、油画教学与民族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习更有方向性,才能实现中国油画的长远发展。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创作来寻找东西方油画的共通之处,找到契合点,总结经验。其次,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国文化与民族特色,并将这些中国元素有机融入油画创作,从而增强创造力,更好的诠释中国油画。

三、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艺术创作有其本身的生命力,它不像数理公式,只要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解题公式就能得到正确答案。油画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传统油画教学中,过于强调笔法技巧,学生则更加着重练习自己的技巧,一味追求绘画技巧上的“合格”,却忽视了对油画艺术的理解。学生无法调动自己的创作热情,往往会“临摹”而不会创作,到头来还是偏离的油画创作的真正需要。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迫在眉睫。首先,我们要知道,创造性思维不是一味的否定传统,而是打破常规,更加以全面、系统、多层次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解决问题。它可以不受常规束缚,它可以另辟蹊径,它可以拥有无限可能,这便是当前我国高校油画教学中最为欠缺的。为此,高校应当进行积极探索,大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不断训练学生能够改变以往固定不变的想法思路,大胆创造,无论是色彩还是设计都要勇于变换,进行改造重组。其次,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最大潜力,为提高创造力提供砝码。

篇(2)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及现代化的目标,我国一直对国民教育体制进行着不懈的改革。高校教师队伍作为我国教育的中坚力量,处于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在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要进一步培养自身的教育科研意识,将科研意识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真正做到教研结合,以科研提升教学质量,以教学推动科研发展。

一、教育科研意识的概念

科研意识是指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潜心捕捉和研究问题的探求欲,是科研素质的基础;而教育科研意识则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与改造。”教育科研意识高的教师深知教学与科研相互消长的关系,善于运用自身所学的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日常教学,不断以科学理论为标准总结日常教学经验,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地根据教育科学理论来调整教学细节,以求解决问题完善教学。教育科研意识高的教师还善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科学素养,熟悉本学科的科研发展新动向、新成果,知道如何根据所掌握的新动向、新成果来指导自身的科研及教学。中国的教育要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要继续推进,各高校要培养出有较强综合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大学生,就要求教师优化教育科研意识,通过教育科研活动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出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优化教育科研意识的必要性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6]6号)指出:“应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创新人才,自然离不开创新教育。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以“独自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强,最终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之地。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及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就要依赖教育科学研究。没有教育科研工作的反复实践求证,教学改革将是盲目而缺乏科学依据的。通过科学研究,教师才能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根据市场的真正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方向。同时,教师也只有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态势,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科技新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所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意识到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对自身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推动教学改革的开展。

三、优化教育科研意识的途径

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薄弱,效能低下,就难以在科研工作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而科研工作的相对滞后会反过来影响教学改革的进程,进而影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中心,科研是保障,两者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教师应端正思想,明确认识,有意识地将科研方法运用于教学,让科研为教学服务,并在不断的教学改革尝试中寻找科研突破口,以教学促进科研,真正实现教研有机结合。

2、培养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个体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现实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体验。问题意识集聚着思维活动的巨大动力,驱使人们积极思维,质疑释疑,最终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这就是创新。凯米斯和卡(N.carr)认为,教师不应把专家的假设视为理所当然,而应“积极主动地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研究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带着改革的思想去实施教学,才能从中发现问题,进而才能解决问题。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提出_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教师应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善于在日常教学、科研、学习中发现问题。

3、掌握科研知识与方法。具有科学素养的教师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探求答案及解决方法。教师应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研究方法,为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方法基础,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与方法推进教学改革。

4、强化专业知识,做“专家型教师”。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各领域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理论与观点层出不穷。作为同时担当教学与科研任务的教师,更应该努力使自己始终站在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前列,与时代同步,做“专家型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通过研究提出,专家型教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的积累、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观察事物的洞察力三个方面:在专业知识方面,专家型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也更善于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以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保证解决问题的较高效率。在观察事物的洞察力方面,专家型教师能够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找出问题的相似性,运用类推重新建构手边问题的表征,最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新颖而恰当的解答。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为自身专业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个真正博学多才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比如,现代教学强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技巧,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的制作及网络教学等,教师不应忽视此类相关知识的学习。高校应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创造条件为各年龄层次的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素养。

5、将创新意识引入教学与科研。创新意识是

指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事物发展规律,探索研究未来事物发展方向,从而推动事物实现新陈代谢的具有自觉性、创造性和超前性的心理及行为倾向。现代教育提倡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对“专家型教师”特征的理解中提到,教师对日常教学工作及教学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创见性,并能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提出创见性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简言之,“专家型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即“专家型教师”也应是“创新性教师”。创新型教师不仅应在教学上具有创新意识及能力,在科研上也应具有创新意识及能力。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可以理解为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对科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善于发掘科研切入点,熟知本专业前沿研究,善于从国内外科技文献或各种学术交流中发现科研新领域,热心于通过创新型的科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教师应善于将教学改革措施、经验及设想变为行动,勇于尝试,并转化为文字,进行总结,推进相互交流与合作。

6、提高科研效能。教师不仅应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效能,在科研工作中也应具有较高的效能感。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管理专家菲德勒认为,效能指一个群体执行其基本分配任务所能取得成功的程度。高校教师在现实的工作与学习中,因较为偏重教学,容易忽略科研方面的效能问题,从而影响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进程。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动力,科研工作也应该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深思熟虑的行为。教师在科研工作中一定要有计划,善于发现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革新措施,并有意识地将科研效能放在科研工作首位。

7、善于反思。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1992年,格里菲斯和坦恩进一步提出:反思性实践在个人理论(personal theory)和公共理论(public theory)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教师应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求不断优化教学与科研工作。

8、善于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专业学习及科研工作中引入“合作学习”理论,“有利于教师获得专业支持,形成专业自信心,巩固专业理想,解除教师的职业孤独”。教师在教学、科研、专业学习等方面能够进行的合作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在教学上可包括教学展示、教学观摩、教学评估等;在科研上包括经验交流、反思等;而在专业学习上可通过讲座、讨论等形式切磋和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在整体上促进教师集体科研及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意识及教育科研意识,实现全体教师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08-03

每一次高校教学改革必然是在某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开始的。比如,我上一轮高校教学改革时于上世纪80年代,真正意义开始的改革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这次改革则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对人才需求的增加而展开的。从2006年开始,我高校开始从规模扩张走向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模式转变,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业已进入了攻坚阶段,经济水平、科技水平都在逐步提高,际化也在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加入WTO后,家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改进、完善培养策略,顺应时展需要,在教学体制、机制、内容和方法上进一步深入改革和调整,把高等院校在促进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断深化发展。其中,尤其是各高校的优势学科,一定要摆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因为,优势学科集中了各高校科研、教学领域最高水平的人才与技术、设备与成果,是学校发展科研与教学的成果集中地,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使之更好地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科研平台、教学素材,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优势学科建设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认识

在不同的地方,优势学科有着不同的叫法。有的省份把具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者博士点的学科称作优势学科,有的省份把经过评估所设立的强势特色学科作为优势学科,也有的省份把具备家或者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的学科作为优势学科,总之,优势学科最起码在一定范围内,必然在该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的话语权。其实,深化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是否具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否具备家级或者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等等,并不重要。应该针对的只是:一个学校内部如何发挥优势学科的“优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优势学科应定位于各高校历史较为悠久、学科队伍梯队最为完整、科研实力最强、教学水平最高的学科。因为,不同的学校办学水平差异很大,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有博士后流动站,也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有家或者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关于优势学科建设在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认识,我们还应该这样理解,把各高校优势学科的技术水平、教学经验传递给相关办学实力较差或者办学时间较短的学科,比如理学与农学、经济学与管理学这种相似的学科;把科研的思想和教学的理念传递给那些学科没有交叉或者“亲缘关系”较远的学科,比如文学与工学、农学与法学这种学科差距比较大的关系,以此来充分发挥各高校优势学科的作用,把优势学科的精华与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相融合。

二、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

优势学科,或者叫强势学科,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者概念,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点是肯定可以达成共识的,也就是所谓的各高校的优势学科,最起码应该是该高校最具代表的学科,而且应该是科研水平的集中代表,是该学校最具竞争力的学科。对任何一所高校,深化教学改革都不能没有载体,不能凭空地去喊。如何深化?以什么为依托?怎么深化?这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都必须考虑对优势学科的充分利用。优势学科必然是经过学校发展、社会变革、科研进步等多个环节考验而历练出来的办学之精华。因此,非常有必要利用优势学科的经验,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与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这不仅对其它学科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对于优势学科本身也是一种实践的检验,对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是大有裨益。

三、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途径分析

1.传承优势学科发展思路,强调教学理念发展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高校学科种类的差异,不同高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办学思路也不尽相同,对于优势学科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怛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不论哪个高校的优势学科,在其学科建设与发展上,学科起步与培育上,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应用中,都有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发挥优势学科的作用,重点就在于传承优势学科发展思路,尤其是那些与优势学科不同类型的学科,更是需要重点借鉴优势学科的办学经验。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我目前正处于高校从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转折时期,很多高校为了适应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专业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和实践检验就直接上马,导致很多新兴专业在专业设置、主干学科以及主要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层次性,亟需进行探索与实践,完善学科布局结构,协调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单纯依靠学科本身的自我发展解决这个问题,显然会需要很长时间,对于培养学生不利。因此,需要借鉴优势学科发展的经验与发展思路,把能够利用的迅速借鉴过来,融入到自身学科的发展之中。对此,可以通过开办优势学科经验交流会、学科发展历史展示、教学观摩会、以老带新一帮一等很多方式开展,力求多措并举地把优势学科的建设理念传递给新兴学科。

2.促进相关学科交叉发展,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各高校有些基础学科的发展存在一定关联性,这些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技术的革新、知识的完善、教学水平的提高是相通的。因此,可以借助这种关系,充分促进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地发展。比如农学学科中的植物病理学科与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理学学科中的大气科学学科与环境科学学科、医学学科与理学学科中的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这些学科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交叉关系,因此在学科实际的发展中,完全可以借助优势学科与相关弱势学科的相互融合,以优势学科的先进办学理念促进弱势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发展。这里所说的借鉴和交叉,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本着边缘发展的理念,把两种学科有交叉的地方扩大、延伸,将学科发展的模式、成长的经验加以学习、吸收,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并且,根据学校各自特点整合各学

科,注重课程之间具有的相关性,做到统一和连贯,同时推出自己学科的精品课程。通过这种实践中的摸索,锻炼出各自的学科发展队伍,塑造一批能对学科发展有益、对教学改革有用的精兵强将。并在学科交叉中,切实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支持、鼓励与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为他们承担主要教学任务、重点科研项目、出国进修和培训创造有利条件。

3.建设优势学科发展平台,促进智力资源共享

以往很多学校的优势学科都是关起门来办学,基本上只是上连政府、下连企业,科研项目做得有声有色,专利、论文、教学搞得非常好,就是与校内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过少,而且创新及创造也不与学校其它学科共享,导致校内资源利用效率低。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的管理制度问题,另一方面也与计划经济导致的狭隘思想有关。很多优势学科的领导都会认为,一旦把自己的资源都拿出来让大家共享了,那么以后再申报项目时岂不就失去了优势?这是一种典型的狭隘思想,忽略了高校产出的任何一项资源都应该是属于学校这个大平台的前提。没有学校的支持,任何研究、教学都无法开展。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只有整个学校的实力加强了,学科才能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单纯地依靠某一两个学科绝对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学的发展。因此,优势学科需要充分发扬奉献精神,把自己的建设成果建成发展平台,以优势的技术、成果、教学经验置于平台,促进资源共享,让相关学科来学习技术,让不相关学科来学习理念。当然,这种学科发展平台的建立需要学校牵头,由学校把平台由硬件做起,健全管理制度,由优势学科向平台上每个模块添加丰富的内容,这是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

篇(4)

关键词:

综合性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0引言

作为当前影响我国综合性高校化学课教学效果和效率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将会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水平和化学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明确各学科教学目标,结合当前自身教学情况,制定合理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措施便成为了此类院校的首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1更新教材内容,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综合性高校需要按照“强化知识理论基础教学,突出教学重点、加强实践教学,整合优化教学手段”的准则对有机化学的教学情况进行改革,所以,其最先整合优化的都是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和整体性的整合,按照各个同化学知识相关的学科特点,分别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次,为了使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更具特色,相关人员可以按照一课多纲制度对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知识,以及其在不同课程中实际应用的知识范围分别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以便使有机化学知识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科的具体需要。再次,为了保证各个学科所需的化学知识都能够得到满足,教师还可以结合不同科目对化学知识的需求量,以及其课时安排情况来设计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最后,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为了每个相关科目的有机化学知识教学和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讲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也需要带有本学科的特色。

2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做好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

2.1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作为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中频繁使用的方法,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近些年教学改革程度的深化,使得教育界的相关人员也开始逐渐认识到了化学实验对化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并且,在科学技术水平和计算机技术不断提升、现代化设备数量逐渐增加的今天,化学实验已渐渐发展成了一门具有极高生命力实验科学。因此,课程改革人员应该学会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同新的化学教学方式相结合,通过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来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独立性,并在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同有有机化学课堂知识教学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的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形式,使其能够同知识教学成为一个新的教学整体,从而构建出一套新的有机化学教学体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2.2构建科学合理的化学实验考核形式

一直以来,考试和考核都是检查和验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所以,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和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也是十分必要的。但随着我国教学制度和理念的转变,使得传统的考核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改革化学实验考核形式十分必要。在改革这一考核形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力度,在期末考试中增加对学生实验技能水平的测试内容,通过调节平时考核成绩、笔试成绩、技能设计成绩以及设计类实验成绩在学生总考核成绩中的比例,来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2.3细致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最好备课工作

作为影响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又一因素,做好备课工作对于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按照化学教学纲要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便在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和质量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为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供保障。此外,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重点分析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思考、探索和解决这些知识点;并且,为了保证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稳固性,教师还需要对这些重点的难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以便能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做好旧知识点巩固,从而做好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

2.4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既课堂知识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对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教学后,可以组织部分知识基础好,且对于化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较为浓厚的学生展开一些有关于课外化学知识的教学和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实践训练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求更多有关有机化学的知识内容,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以便在提升学生化学素养和知识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综合性高校不断发展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对其内部的有机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说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工作。基于此,我国综合性高校中,无论是教育工作的管理者,还是教师人员,都应该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通过创新管理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的方式,建立起一流的化学课程教师队伍,为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有机化学的教学水平。

作者:陈奉英 单位:新余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篇(5)

有机化学是化工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下简称高职)的专业核心课程,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但目前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有必要进行改革。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兹有体会如下:

一、转变观念,构建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科系统性的教育观念,树立知识综合性的教育思想;转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1.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在广度上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深度上应重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以阐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旨,使之符合高职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教学的内容要做到“少而精”,但坚决反对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课程的设置上,忽略化学学科的整体性,只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把化学知识体系搞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二是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名,“删难就简”,对一些重要的且讲授和学习上比较困难的内容只讲结论不加分析,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干脆一刀砍去。教师只有认真贯彻“少而精”,才能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融会贯通,具备自我不断充电的能力,否则学生将失去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2.在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体系编排设计中,要注重发挥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其思维能力。每一章都要安排一些综合性和应用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强化挖掘思维的广度、高度、深度、速度。

3.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要注重经常补充更新内容,把本学科前沿学术成果、最新技术和最新表述吸收进来,使教学内容既具前沿性,又有趣味性。为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笔者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收集了有机化学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与授课专业相关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引起了学生兴趣。如,对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堂有机化学课上,对“生命力论”、有机物的首次人工合成等科普性的知识进行简介后,引入由三鹿奶粉引发的三聚氰胺事件、甲型流感事件,将人民生活与有机化学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有机化学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给学生启迪。在提及有机化学工业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指出它也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由此引入绿色化学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实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激发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讲到苄氯水解产物苯甲醇时,不忘提及苯甲醇用于青霉素注射缓解疼痛的作用。这些内容虽然只占用课堂几分钟时间,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高并保持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

性。

二、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教学环节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应当从以教师“讲”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化;教师应从单一型、绝对权威型向一专多能型、行为引导型转化。教学活动应当从理论培养向实践教学转化;从示范型教学向应用型教学转化,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上来。

2.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精讲多练,以“一例”精讲,然后将知识广泛迁移。高职课程教学时间较少,为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对于课本中重复或共性的内容要进行整合,对适合学生自学的部分,提出自学提纲,留给学生自学。

(2)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深化认识知识的价值,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3.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1)采用任务驱动式、行动引领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要“满堂灌”,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自学的空间。如组织课堂讨论或在讲授中穿插讨论,习题课请学生上讲台示范,举办绿色化学演讲赛、有机化学知识竞赛,组织学生下厂参观学习等,都可以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积极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采用PPT教学软件。由于有机物分子结构复杂,如果将大量的分子式都在课上去画,势必花费很多时间,而如果采用课件,课前把那些分子式用chemdraw画好,就能节约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再配上一些漂亮的影音,就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平台。如建设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上网开放,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将讲课例题、实验题目、复习思考题做成题库课件,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3)改革传统考试方式。考试对学生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强调以能力为中心,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可采取口试、答辩、现场实验操作测试等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机化学课程的考试、考核成绩原则上由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组成。笔者经多次实践发现,在实践教学中,采取学生做完实验,当场对其进行提问考核的方式,学生将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运用。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

实训实习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它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总体上接近1:1。教师要做好有机化学课的实践实验教学工作,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为宗旨,改革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其次,要把实践教学作为一门重点课程建设,而不是只当成一个附属于理论课的实验。因此,教师要详细制订实践实验教学大纲和计划,以及在学生实验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考核方法,特别是重视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以及实验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在实验内容编排设计中,精选出操作性较强的实验集中进行实验操作实现训练,使学生的基本操作规范化;减少部分验证性实验,更新实验内容,增加应用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模式;贯穿“节能减排”思想于实验教学中,注意溶剂的回收利用和产品的二次利用等,不乱丢废弃物;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阶段性理论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结合生产实际,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过程、方法和步骤,加强对实验实践教学的考核,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以及考核学生的实验教师要操作是否正确,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加强高职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就要更新观念,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加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星华.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1).

篇(6)

在新课改教学的今天,每位教育者都在想如何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学的容易、轻松,掌握的更全面,使自己也不用那么的累。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低效的教学,是每个教育者不想出现的。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呢?通过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课堂的时间,我觉得应该掌握这些策略,从这些方面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从观念入手

1.勇于挑战传统的“好课观”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里,经常听到类似“某某老师的课上的真好,一课堂下来没有半句多余的话,没有一分钟的空白,讲完刚好下课,知识很丰富”这样的评论,教师们便都以这样的好课观为标准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新课程培训和学习,可以很显然,传统的教会学会的课堂教学观念已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机械的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今天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笔者非常认同曾在一位教师博客上看到的好课观。

第一,课堂要有“三声”──笑声、赞美声和惊讶声。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用激励赞美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兴奋状态。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引发学生的惊讶声,引导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创新意识。

第二,课堂要做到“三实”──真实、朴实和扎实。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源的真实、教学过程的真实、检测考评的真实;真实地了解班情、学情,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的朴实,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能被广大师生接受,能体现教学的实效。要有知识技能学习的扎实,更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扎实。扎实课堂教学,必能真正获得教学的实效。

笔者认为,课堂还要体现“三度”──学生的参与度、师生的共鸣度和学生能力的形成度。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实践表明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智慧和真情实感,激发学生情感和心智,引起共鸣。教学中,教师要能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转换成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2.尊重学生成长特点

新课改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确非常好,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非常有效,但是这都是有别于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在学习知识、技能与学习方法、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手把手地教逐步过渡到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学,尊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从课堂提问入手

1.控制问题数量,提高问题质量

没有质量的数量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对一些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或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尽量少提问或不提问。能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要贪多,在问题的质量上下功夫,努力用二、三个能体现目标、突出重点的问题,解决一节课的核心任务。

2.控制问题难度,注意问题坡度

所提的问题,不宜太易或太难。太易,失去提问的价值;太难,则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俗话说:问要问在点上。这个点,就是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的转化点,也就是知识的增长点。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由“问题――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产生”层层递进,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问题串,解决起来自然容易许多。

3.掌握提问技术,优化提问方式

(1)提问要注意态度、语气,要充满信任感,要有鼓励和期待。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对他们的关注、信任和爱,而不是有意难为他们,这样,学生才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

(2)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和不同的观点。不能以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来要求学生的回答,要在辨析学生答案正确性的同时,迅速整合其中的有益信息,相应调整自己的预先答案。

(3)及时评价,客观公正。正确的回答,及时肯定、表扬,并指出回答的关键点;如果回答失误,通过分析和递进提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信心,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4.学会自主提问,学会相互倾听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在教学中把课堂上的问题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看法,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提问”“倾听”及对问题的回应中,提高自己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一、正确处理好传统知识和新知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兴教学方法的关系

传统知识和新知识、传统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方法和新教学方法之间,应当是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自国家教委修改统计学教学大纲之后,对原来的统计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大调整,增添了数理统计的内容,加强了计算机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教师来讲应当怎样处理好传统知识和新知识、传统方法和新兴方法之间的关系呢?首先,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传统并不等于过时;其次,应当正确地将新知识、新方法融入到传统中去,使原有知识和方法得到继承、更新和发展。比如,统计学中非常传统和经典的相关与回归分析。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应当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运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具体可以体现在:相关回归分析、相关回归模型建立、模型检验、参数检验、方差分析以及回归预测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掌握了该部分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它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科研活动,比如将教师的一部分科研工作让学生配合完成,让他们学会收集数据、结合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进行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撰写分析报告和研究论文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协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当前,统计教学的实践环节训练普遍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太理想。而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其应用性非常强,我们不希望学生只会做书上的习题,只知道书上的案例分析,而不会做社会调查,不会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调查、数据收集等活动,同时,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分析才能完成的作业。如关于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章的作业,如果教师布置书上的作业,太简单、缺乏挑战性。但如果我们让学生先通过自己在实际中对某个现象进行观察、设计调查方案和收集数据,然后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组,编制频数分布数列,绘制统计图表,并做分析研究,这样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使得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将所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整理技术等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抄作业的现象。

四、信息技术与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统计学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实现统计学学科内容的有效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

转贴于

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第一,结合多媒体,进行综合体验式课堂教学。制作统计学教学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由于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显得更重要、更必要。在各章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解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这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气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更能使学生明白相应知识和方法与计算机的密切联系。比如,在统计数据的整理这一节,在介绍相关知识点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复杂数据的整理与图形显示。

第二,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课后网络交互式辅导。设立一些适合由特定的学生对象来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向学生,要求学生解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

五、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由于统计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公式特别多,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因而,上课讲话、打瞌睡的现象就很难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有的教师又往往把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其实,问题的关键还出在教师身上。因为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思维,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我们教学观念落后,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为此,我们应当提倡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统计学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尤其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讨论式、研究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六、改革现有的考核和成绩评定

目前,统计学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缺乏创新。最显著的特点是,重结果,不重过程。在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评定上,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仍然占了绝大比重,平时成绩一般占10%~30%,而且期末考卷的内容也源于学生手中的教材,从而引导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定优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有必要改革当前的成绩评定方法,在学生成绩评定中,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将其提高到50%~60%,这其中包括:平时作业、平时社会实践、平时上机操作、撰写的统计研究论文或分析报告、参与科研的数量和质量等。在期末,根据该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举行统一考试,其比重大致占40%~50%。通过这样的考核办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统计实践、统计研究方面的训练,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非常有利,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提高统计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21世纪的统计学教学给统计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统计理论、经济理论基础,而且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地完成统计学教学任务。为此,针对当前统计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统计学教师进行业务本文由收集整理再培训,鼓励和支持统计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并为教师接触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为他们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还要注意吸收高学历、高学位的统计人才加入统计学教师队伍中来。

篇(8)

1更新教育观念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机遇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为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任务。它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地位和作用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职业教育政策的重大突破,促使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就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而言,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一是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二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实施工学合作的培养模式和半工半读制度应成为今后职教改革的方向之一。四是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2深化教学改革彰显高职教育特色

2.1明确培养目标找准办学定位

应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继续推动人才培养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使培养的高职人才以较强的实践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服务面向的基层性、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培养理念的终身性目的标定位和直接对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定位,多形式产学结合的模式定位。

2.2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培养特色

2.2.1把握教改原则与方向教学改革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相对适应性原则,即要满足现实培养人才的要求。二是动态发展性原则,即要跟上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所谓教改方向,即要克服六种不良倾向: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重理论轻应用;在各门课程与教育目标的联系上,重理论体系完整而轻各门课程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在能力培养上,重专业能力而轻综合能力;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主导而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共性与个性关系上,重学生整体而轻学生个性培养;在课程模式上,缺乏依据市场需要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创新精神;在教学改革的导向与策略上,应从改革课程人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宗旨,强调实际能力;要充分依靠和相信企业,在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能力标准及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要发挥企业的作用;课程改革与实施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重视科学调研与论证工作;在课程开发上,要博采众长;在课程结构上,应研究和使用课程模块化教学,以增强专业的适应性、灵活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与教材编写应聘请企业专家、课程论专家、教学专家参与。

2.2.2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专业设置要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前提,紧贴市场需求。二是课程内容要以必需的理论和技术为核心,能够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三是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四是课程结构设计应注重专(职)业理论教学。五是要重视产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扩大订单式培养。总之,要探索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行“短期实践教学与中长期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及“组织程序化、系列化;实习内容系统化、规范化;实习要求目标化、严格化”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保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交叉循环。

2.2.3优化人才培养计划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即以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管理与服务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实际工作岗位(群)所需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确定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应用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必须体现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要求,培养目标与规格必须以不同职业岗位(群)的具体需要来确定。充分借鉴国内的成功经验,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以实质性、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三是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重点抓好三个部分的课程开发:①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一般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类。②专业素质。包括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理论素质。其中,基础理论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应打破学科体系,以够用为度,突出“精要”,讲清概念,启迪思路;专业理论精炼、实用,为学生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体现职业特色的专业技术课及实践教学应占总学时的50%以上,使学生通过“做中学”,重点加强创造性智力技能培养。③综合素质。以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为首要目标,适应科技发展综合化趋势,加强相关学科课程的综合化,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素质教育需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和品格、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四是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计划要反映课程改革成果,

篇(9)

一、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也提出了响应的要求,教学时需要先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课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投入进去,积极性也会随之高涨起来。比如说,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实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元素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背默比赛。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需要时刻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以兴趣为基础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会学习,帮助他们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开展高效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进行分享、交流,让不同的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将他们各自优势发挥出来,以便为他们都能够完成一些更为复杂的任务奠定好基础。

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于锻炼学生知识的使用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指引学生就特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积极配合与协作的过程中,既能够保障任务顺利完成,也能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了对相关化学问题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创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思考、辩论,这样的教学也是能够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的。学生都能够在交流探究当中激发出思维火花,同时其他的学生也能够从其他学生的思维中受到启发,感受看问题的不同视角与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在探究“氯水的漂白性质”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在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氯水,这个时候红色会慢慢褪去。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验证褪色是由一些微粒引起的,又是哪种微粒呢?问题一出,学生开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争论的着眼点集中在了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氯水中存在着的微粒分别和酚酞以及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次氯酸的漂白性引发了其褪色;也有可能是发生了中和反应,使得溶液的PH值小于8,进而也出现了褪色的现象。学生也都能够在积极的交流与合作中既能很好地实现彼此观点的交换,也对这部分知识点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这一节课堂教学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依据自身的学习条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根据自身的状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这一过程表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性以及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学生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化学教学当中,教师需要转变学生不好的学习方式,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正确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时刻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思考和探究知识的机会,将学生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

例如,在探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用多媒体课件将钠、铝、铁等金属物以及金属化合物的知识展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几种金属物质所具备的物理性质,指导他们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让学生都能够在实验的基础上有效地了解这些金属和水、氧气与酸之间的化学反应;最后,教师再提议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在各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将他们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逐渐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开来,为此将多媒体课件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建立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让信息为化学的“教”与“学”服务。结合多媒体课件自身独有的动静结合的特点,来为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展示都能为学生带来强烈的刺激,有助于学生边看边思考。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还能够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去感受这些化学知识,为促使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化学知识而服务。此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够让化学课堂教学变枯燥为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与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好了铺垫。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为教育界带来了一些新的改变,也为高中化学课堂带来了一些新的活力,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化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就要积极地应对这些挑战,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一些好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及时地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总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从而让教与学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土根、徐桂英、蒋秀芳.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1(33).

[2]余海彬.优化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9(30):155-156.

篇(10)

在多年的农村化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村化学教学的特点,以及农村学生学习化学的状况,我对这些方面作了思考。

(一)教师方面

1.教师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教师是一种有专门的理论知识作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的职业。教师作为教学专业人员,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都必须经过职前培养、在职锻炼和职后培训才能逐渐走向成熟。此外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法、教育技能、技巧等。大多数教师只重前者而不重后者。所以,教师一般只需要传授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只是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所用到的知识更具体、更深入,一些教师就含糊地把这些内容放过去了。

2.教学方法没能跟上课改的步伐。虽然现在已经普及使用新教材,但农村化学教师大都是“穿新鞋,走旧路”。农村化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常与实际教学行为脱节。教师也有机会参加一些教研、新课程培训等活动,在口头上也能谈几句如主导与主体、教会做人、教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等,但一到课堂上却是另一番模样,还是应试那一套:上课时,一本课本、一支粉笔,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写作业。

3.实验教学有待加强。农村学校的化学仪器、药品、化学实验室都达标了,但是一些教师观念很落后,总是认为做不做实验,教学效果差不多一样,有的干脆就做“黑板实验”,在黑板上画几个草图,讲解两下就完事了,学生没有亲自做过实验,只知道死记硬背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探究思路一无所知,所以学生在探究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差,也渐而失去了对化学这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方面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看,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学习态度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跳出农村、走向城市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部分学生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他们认为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考上大学,在城市找到工作,享受优越于农村的生活。甚至有些学生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高中上完,年龄也差不多够了。

2.家庭教育的影响。当前,农村中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而对学生提出考大学,特别是考好一点的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家庭松、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三)所教班级学生的原来状况

我班是一个理化班,学生都是自费来上高中的,本来的基础就不算好,还选择了所有学科类别中最难的组合。班级刚组成时的情况不容乐观。

1.听信“成熟”的建议而选择理化。有些学生听家里的家长或有些亲戚朋友的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有些自认为有信心去努力一下的学生就来了,可是当初连普通高中都不能考上的学生又有多大的能力?

2.回避“小高考”中最难的学科。分班初,刚上了半天课后,有6名学生从另一个班集体调班来到我班,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听到了一些老师的“劝告”,以后学业水平测试时,以他们的能力,理化肯定过不了关,不如就学理化,那样就不用怕小高考了。理化无论考C或是D都不影响他们的目标――通过小高考,有学上就行。

于是,大多学生在上课时积极性不高,满足于老师不找我就行,他讲他的,我的。他们已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也不知怎样才能学好化学。

二、采取合作学习法改革农村高中化学教学

(一)合作学习的准备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式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教师编排座位时一般会将不同性别、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的学生穿插安排,因此可从同桌2人或前后桌4人合作开始组建小组,既符合学生合作初期的实际,又方便课堂组织。学生应明确合作过程必须遵守的规则,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每人必须承担特定任务,为组内的每一个同学负责,实现全体组员的共同发展。

2.严格要求合作纪律。新课程理念提倡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并不意味着对纪律要求的放松,而是对纪律的更高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要明白教师的要求,又要动手动口参与活动,还要静下心来听取他人意见,动静结合。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适时调控课堂,力争做到张弛有度,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每个学生同其他伙伴配合,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又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协同完成任务。这样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理解,面对同一个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达到共同提高。

2.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人一生赖以生存的能力,这是学生的宝贵财富,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合作,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3.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学生听着乏味。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4.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把以往那种“要我学”的课堂模式,变成现在“我要学”或“我想学”的模式。

5.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师的提高。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甚至是学习者。在群体讨论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时常迸发出的独到见解,对教师来说,又何尝不是财富?

三、成功案例

同样一群学生,在“小高考”结束后,适逢有机化学开始教学,大家的基础都是零,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个难逢的好机会,于是我在班上开始尝试使用合作学习的模式(灵感来自于杜郎口中学),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喜悦: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到黑板上板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讲解,组内同学再补充……只要我再提几个问题引导一下,学生就能基本上完成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原本从不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一个班级,有了质的改变。课堂练习竟比以前提前半天交到我手中,学生笑了,我也笑了……

教无定法,积极开动脑筋,教师牢牢把握新课改的目标,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才是教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吴艳芳.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分析.新形势下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艺术研究.

上一篇: 临床医学实习个人总结 下一篇: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