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8 20:44: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
(三)初步渗透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3以内的加法.
课前准备
(一)教具:计数器、气球图、游戏图、小猫图.
(二)学具:小圆片、小鹿卡片各3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拨珠说数的组成.(老师拨珠学生说)
指名回答:左边几个?右边几个?一共几个?
指名回答:左边几个?右边几个?一共几个?
指名回答:左边几个?右边几个?一共几个?
2.出示小黑板,说数的组成.
学生说,老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通过直观演示,引入新课:
师说:请同学们从铅笔盒里拿出1支铅笔放在桌子的左边,再拿出1支放在右边.现在请把这2支铅笔合并在一起,(让学生做合并的动作)一共是几支铅笔?(一共是2支铅笔)
师说:对,1和1组成2,一共是2支铅笔.
1.教学1+1=2
(1)出示:小朋友拿气球图(一).
引导学生看图后回答问题:
小朋友左手有几个气球?(小朋友左手有1个气球)(板书1)
小朋友右手有几个气球?(小朋友右手有1个气球)(板书1)
(2)出示图(二):
师问:把这两个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几个气球?(一共有2个气球)(板书2)
指名学生叙述图意:小朋友左手有1个气球,右手有1个气球,把两个气球合并在一起,一共有2个气球.
(3)出现加法算式:
师说:把左手的1个气球和右手的1个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就是要把两个数(指1和1)加起来.用加法算式表示:
先写1(指板书1),表示左手的1个气球,再写1(指板书1),表示右手的1个气球,求一共是多少个气球,在两个数中间写加号(板书加号).写加号时,先写一横,再写一竖.1+1得2,最后写等号和2.板书:
师说:这个加法算式读作:1加1等于2.
指名读加法算式,齐读.
指名说:算式中的两个1和2各表示什么?
2.教学2+1=3.
出示游戏图.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同学们在做拍手游戏)
你们看图思考: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又来了几个小朋友?一共是几个小朋友?
要求学生把这3个问题连起来回答.
先自己小声练习回答以上3个问题.
指名回答:原来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一共有3个小朋友.(学生边说,老师边画上集合圈)
师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就要把这两个圈里的小朋友合并在一起,(在三个小朋友的外面画一个大圆圈)也就是把2和1加起来,算式怎么写?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
2+1=3
谁能把这个算式读一读?
谁能说说2,1,3在这个算式里各表示什么?3是怎么得来的?(3是2和1合起来的.)
师说:因为2和1组成3,所以2+1=3.(指名说)
3.教学1+2=3.
(1)出示小猫图.
引导学生看图,然后用三句话叙述图意:(原来有几只小猫?又跑来几只?一共有几只小猫?)
先自己小声练习说,再两人一组互相说,最后指名2~4人说图意.
师说:原来有1只小猫,又跑来2只,要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谁会列算式?老师板书:
1+2=3
师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要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就是把1只和2只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指名读算式、指名说算式中的1,2,3各表示什么?
(2)师问:我们不看图,计算1+2时,怎么想得数?(想1和2组成3,所以1加2等于3)还可以怎么想?(想2加1等于3,1加2也等于3)
师说:你们说得对,计算加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想得数.刚才我们看过的图都是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都要用加法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想它的得数.
(三)巩固反馈
1.摆一摆,算一算.
(1)请同学们在桌子的左边摆1个圆片,右边摆2个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为什么?
请同学们在圆片的下边用数字卡片摆出加法算式:1+2=3.
(2)在桌子左边摆2只小鹿图片,右边摆1只,一共有几只?在小鹿图片下面摆算式:老师行间巡视,及时指导.
指名读算式,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这是把2只小鹿和1只小鹿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2.看图说算式:
3.看算式说得数,说出你是怎样算的.
2+1=
1+1=
1+2=
4.做一做:
做教科书第12页的第1题时,要求学生先叙述图意,再填算式.第2题,要求直接填得数.
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计算时,可根据数的组成来想得数.今天学的就是“加法的初步认识”,(贴出课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开始,也是应用题的启蒙.计算虽然简单,但它在本单元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学好10以内的加法打好基础.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复习准备阶段的拨珠说2,3的组成、看卡片口答数的组成都是为新课铺垫的.
二、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看图叙述图意,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在新课前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摆铅笔,目的是让学生对“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有个感性的认识.最后在巩固反馈阶段,又安排了自己摆一摆,算一算,也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它们的读法、写法,理解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所表示的含义;为学生以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加减乘除和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熟练认识、读写小数;
2.掌握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个体探索、小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目标]
1.能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尝试解决不同情境的日常生活问题,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小数并读写小数;2.理解以“元”和“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引出课题
1.出示一组商场商品标签上所写的数字图片,观察这些图片,总结数的特点;(图片可分为两种;一种以元为单位,一种以元角分为单位。)
师:商品价格标签上都用这样的数进行标价。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呢?
生(代表性总结):但这些商品标签上所写的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数字中的小圆点,叫小数点。
板书:认识小数
(二)联系实际,探索新知
1.试读读商品标签上写的小数。(出示一组商品商标标签上的标价)先自己读一遍,再读给同学听一听,读完后,说一说它的含义。
2.教师介绍正确地读法,并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小数读一读,写一写。
3.举例说说在我们身边还见过哪些小数?(打破小数只能表示价格的思维定势)。
(三)不断深化,突现重难点
教学例1:①展示标有分米点的的尺(1米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几分米?
生:10分米=1米,把1米平均分成10段,那么每一段长1分米。
师:那么以米作单位呢?是几分之几米?(让学生充分交流。)
生:在刚才的问题中,每段长1分米,现在要把单位换成米为单位,只需要把分米单位化成米单位就可以了:1?0=0.1(米)。
生:用除法的意义来计算,用1除以10,因为是将1米平均分成10段:。1?0=0.1(米)。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板书1分米是0.1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段,每段长几厘米?
生:1米等于100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段,那每段就是1厘米。100?00=1(厘米);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段,每段长几米?
生:把一件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1?00=0.01(米)。
生:既然每段长1厘米,要求的是几米,只需要把单位转化过来就可以了。1?00=0.01(米)。
师:学生们答得很好。(板书1厘米是0.01米)
师:②出示“小青身高1米4分米,用米作单位如何表示?”全班交流讨论,学生反馈。
师:③出示“小青身高1米4厘米,用米作单位如何表示?”全班交流讨论,学生反馈。
教学例2:师;1元是几角?1元是多少分?
生:1元里面含有10个1角。(板书1元有10角)
生:1元里面含有10个1角,1角里面含有10个1分,那1元里含有100个1分。
师:(板书1元有100分)那1角=( )元,1分=( )元呢?
生:小单位化成大单位,除以进率,1角=0.1元,1分=0.01元
师:④出示练习;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1)1分是( )角,还可以写成( )元;(2)2分是( )角,还可以写成( )元;(3)5分是( )角,还可以写成( )元。
全班交流反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不够1元,也可以写成小数来表示。
师;⑤出示:小强有1元3角钱,以元为单位,可以写成( )元。改成“小强有1元3分钱,可以写成( )元。”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并说明理由。
由此得出结论: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小明家上个月的电费是43.56元,就是( )元( )角( )分。
2.小丽家这个月的水费为10元6角5分,化成以元为单位可以写成( )元。
3.非洲象的高度达3米8分米,就是( )米;重达5吨300千克,就是( )吨。
4.非洲鸵鸟高度达2米8分米5厘米,就是( )米。
5.长颈鹿,最高的长颈鹿高度可达6米6厘米,就是( )米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板书设计]
认识小数
2.学生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和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说话游戏,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义相反的话。
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促进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二、认识负数
1.了解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凤冈到六里的1号公交车下去了5人,2号公交车上来了5人。
师:老师进行这样简单的记录,你们觉得这样的记录清楚吗?(指名汇报)
(2)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讨论。
师(小结):“上车5人”和“下车5人”是一组相反意义的量,老师这样表示没有区别开,你能创造一个既简单又明了的方式来记录吗?同时,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
(3)学生动手操作。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记录方法。(生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记录,很好。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数学家们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的数学家刘徽就首创了两种方法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开始时用颜色来区别,后来用摆放位置的正与斜来区别。
(5)比较学生的记录方法。
师:这些记录方法,哪一种数学味最浓?
师(把加符号的两个数字板书在黑板上):加符号的这种方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400多年前的法国数学家吉拉尔创造了“+5、-5”这种方法,一出现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直沿用到现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创造一个简单明了的记录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习得过程,并在创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用加符号的方法进行记录的探索过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用符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师:现在我们也用加符号的这种方法来记录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2)一生说例子,其他学生记录。
3.引入正负数。
(1)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并思考:黑板上写的这些还是数吗?如果是数,它们是什么数?
(2)师板书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
(3)课件出示数的读法。
(可以指名学生试读,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讲解)
上车5人:记作+5,读作正五(这是正数)。
下车5人:记作-5,读作负三(这是负数)。
(4)介绍正负号。
师:+5前面的符号叫正号,-5前面的符号叫负号。
师:这些数的正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那负号可不可以也省略不写?
(5)板书正负数。
师:正数只有黑板上的这些吗?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省略号。
师:负数是不是只有这些?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上——(省略号)
(6)学生交流。
师:我们对黑板上的数有了新的理解,把你的理解和同桌交流一下。
4.正负数的运用。
(1)师:由于生活的需要,我们认识了负数,现在我们来看看负数在我们身边的应用。
(2)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出示:零上20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
(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找相应的温度并记一记)
师(出示温度计):零下5℃在哪里?它肯定在谁之下?我们要找零度以下的温度,肯定在0℃以下去找。(引导学生思考零下的温度该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负数的意义,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5.思考0。
师:我们把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学生分组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0这个数比较特殊,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却必不可少。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以前学习的0表示没有或表示一个起点,这里的0℃是不是也表示没有?什么时候的温度表示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温度计上寻找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并通过设疑,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0的归属问题。】
6.用正负数表示海拔的高度。
师(出示插图):我们要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你们觉得应该拿什么作为它们的分界点?换句话说,就是把什么看作0?(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
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用正数来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华山比海平面高2000米,记作______米,死海比海平面低392米,记作______米;哈尔滨的温度为零下15摄氏度到零下3摄氏度,记作______℃。
2.生活中的负数。
(1)我国发射的嫦娥卫星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 ),而背阳面的温度会低于( );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中的温度能始终保持在( )。
A.-100℃ B.21℃ C.+100℃
(2)每个足球都规定了标准重量,有三个足球分别称重后与标准重量相比,做了以下的记录,说一说这样记录的意思。
1号球:+2克 2号球:0克 3号球:-3克
(3)食品包装袋上有“500+2g”这样的标记,你是怎样理解的?
3.动脑思考。
原来王叔叔在5楼,他从5楼往上2层,记作+2层,那么从5楼往下1层,记作_____层。这里把( )看作0层,如果王叔叔现在2楼,他往上2层记作_____层。同样是4楼,为什么一会儿记作-1层,一会儿记作+2层?
一、正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师说》中说:“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将他们带到知识的彼岸。另外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作为课堂的主体出现的,学生的学习都是由教师来进行引导教学,纵然新课改确定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也应该领会到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的总结之前的教学误区,不断的与学生交流,认识到学生的基础情况,以便有的放矢的做好家教学工作。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教学的不断普及,教师获取一个优质教案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获取教案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给教师提供了很多新的学习契机,同时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学生特别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的教案也不能全部照搬,而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才能更好的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比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的时候,只有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可以进行一个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无限性”的“做数学”活动,让学生拿着一张纸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把手中的白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在不断地变大、变大、变得无限的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另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是怎样的,并在白纸平面上画出来。此时,学生的兴趣极高、想象也十分丰富,画出了各种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更让人欣慰的是有一些学生画出两条直线延长后重合的情况,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从心理和知识面上为探索新知识做充分地准备,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线的垂直与平行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立的一个称谓,一般来讲,指的是事物的主要部分,即关键点。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方针。这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一个改变,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以实现提升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习惯的目的。这对于老教师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很难接受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一个挑战,他们对于主体地位会不适用,无所适从,也会造成学习的杂乱无章。在我看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因为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自制力有限、学习主动性也尚未成熟,对于课堂他们没有自己的一个想法,所以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好的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自己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进而自觉的去学习,创造性的去学习。
在学习“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时,先展示学生的作品为学生自主分类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围绕着本课时的重难点:两条线没有交点--两端距离处处相等、有交点――相交形成角,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思辨等“做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感受、理解“平行与垂直”本质特征。学生对“平行与垂直”有初步的感知后,让他们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再通过组内交流以及看书置疑等自我构建的“内化”活动,使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进一步理解并概括其概念,并引导学生从“位置与方向”的角度思考、体验:平行线的方向相同,垂线的方向不同,加深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要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离开哪一个都是不能正常进行的,而新课改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合作开放式的数学教学模式,通过对“教”与“学”师生多边交往互动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验证来丰富相关教育理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一定意义的实践操作方法,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共同发展的开放式教学途径。有效地促进师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同步发展。并从中发现提炼有利于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比如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先让学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把3/8、1/9、7/10、3/25转化成小数,根据学生得出的结果教师再次板演分数与小数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分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自由写几分数,并转化成小数,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猜测“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与分数的分母有关”的假想,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举例验证,比如教师写出1/2、1/3、1/4、1/5、1/6、1/7、1/8、1/9这几个分数,让学生进行计算,看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学生注意观察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得出“一个最简分数,要是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或5,就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加之学生的观察、猜测、对比、思辨,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深深体会了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学习主体的参与。
教学目标:
1.
经历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
上的点表示小数等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
程。
2.
认识小数数位表、数位,理解小数部
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
握小数的读写法;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能在已有知识和
经验的背景下自主学习,并获得良
好的学习体验。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会比较小数
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具:PPT
,教案。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情境创设,新课讲授
PPT
显示课本
65
页数位表。
把下面的数填在小数数位表中,并读出来。
172.31
30.402
0.098
师:大家观察
PPT
上的小数数位表,你能从表中发现
什么。(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数位表中小数部分的数位及
排序。趁学生观察之际,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小数数位表。)
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三个数,提出在数位表中写数的要
求,让学生自主学习。(两学生板演。)
交流学生写数的结果。
师:数位表中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有它们的意义,如十
分位上的
3
表示
3
个
0.1,记住
0.1
是十分位的计数单位。
(请学生回答剩下两个数每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师:前面我们学的小数大多数整数部位都是
0,下面
我们来看一下整数部分不为
的小数的读法。
PPT
显示文本:
172.31
读作:一百七十二点三一。
30.402
读作:三十点四零二
0.098
读作:零点零九八
师小结: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整数部分是
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
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u
用直线上的表示小数
在黑板上画出课本
65
页数轴。
师:观察数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了解数轴上写出了1到5的自然数,每两个数中间有
10
小格或平均分成了
10
份。)
师:大家把书翻到
65
页,把书上的四个数用直线上
的点来表示。(请一学生板演。)
师:大家把写出来的数从大到小排下序。
二、试一试
在里填上>、
=。
10.99
2.11.85
0.080.1
1.621.602
具体说说比较的过程。先比较什么再比较什么。
三、练一练
课本
66
页“练一练”1-4
题,学生独立完成
,再交
流。
一、目前教学的现状描述
现象一:机械复制
教学中教师把教案当做亦步亦趋的向导,教师完全是教材、教案和教参的复制者.
现象二:缺乏机智
教师虽有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意识,但缺乏有效调控的智慧. 动态资源的生成策略.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课前精心设计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 只有充分地预设,教师才能灵活应对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
1. 考虑学习起点——学会“预设”
【案例】 1:在教授“认识小数”一课时,我先引领学生明白了1角可以用0.1元这样的小数来表示,接着出示1分,问:“你还能用这样的形式来写吗?”学生便这样写:00.1元. 面对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我追问:“他写对了吗?小数点有什么用?”生:“小数点能告诉我们个位在哪里. ”师(指着00.1的小数点):“小数点在这里,个位在哪里?”生:“在小数点前面第二位. ”师:“刚才0.1的个位在小数点前面第一位,现在又说在小数点前面第二位了,这样行吗?”生:“不行. ”师:“那怎么办呢?”这时我及时找准学生真正学习的起点,(生成性资源0.1和00.1),把这些资源纳入教学预设之中,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1分应该表示为0.01元.
2. 利用知识生成——学会“评价”
教师切记不要将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当成“异端歪说”,要耐心地倾听,并适时地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和引领. 提升学生的感悟,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
【案例】 2:在求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的时候.
生(突然站起来):(30,45) = 30 ÷ 2 = 15. 师(吃惊):你是怎样想的?生(自豪地):45 × 2 = 90,是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30 ÷ 2 = 15就是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
面对奇怪的解法我没有立即肯定或否定,而是把它作为“生长性”资源. 在学生们或肯定、或否定、或迟疑中拉开了研究的序幕. 经过验证和推广,这种解法是正确的. 大家都向这名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这无形中既保护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3. 把握生成契机——学会“引领”
教师要善于机智地捕捉课堂教学生成和变化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并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引领下擦出思维火花生成新的亮点.
【案例】 3: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长颈鹿和小鸟”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看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 生:“42 ÷ 6 = 7(间)”. 师:“如果飞来了48只小鸟,长颈鹿叔叔又该为小鸟们准备几间房间呢?”生:“48 ÷ 6 = 8(间). ”师:“如果现在飞来还是48只小鸟不变,每间房间多住2只小鸟,长颈鹿叔叔又要为小鸟准备几间房间呢?”生:“48 ÷ 8 = 6(间).”师:“上面的三个算式,第一个数表示什么?第二、第三个数呢?”这样在学生理解包含除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升,抽象出数学模型:总只数 ÷ 每间只数 = 间数,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总数变了,每份数变了,但求间数的方法没有变. 同时我有意把第四幅图的算式排在第一个,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有什么发现,对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提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了,商反而变小了的规律.
二、动态资源的利用策略
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
1. 错误的动态资源——借题发挥、大放异彩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错误. 教师有效地挖掘利用好错误动态资源,可以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生探究的心里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
【案例】 4:在教授“梯形面积计算”时,有一道题:梯形的上底是1.4米,下底是3.5米,高是2米. 求它的面积. 一名学生这样回答:1.4 + 3.5 = 4.9(平方米). 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阵阵笑声. 此时我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让这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思路独特而奇妙:梯形的高是2米,求面积时要除以2,乘2与除以2抵消了,实际上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 此时让学生讨论 ,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的是上底加下底和,不符合题意,正确地列式是(1.4 + 3.5) × 2 ÷ 2;但计算时可以采用这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 这样由错误生成、讨论并恰当评价,不仅改正了题中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长了智慧,学会了学习方法.
一、加强业务学习,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完善教学思想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一个工作者有什么样的工作思想和教育理念,会直接体现在一切工作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它的应运而生,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为此,我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本学期业务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阅读书籍报刊杂志,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化教学方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实施新课程标准精神
1、备课认真仔细,尽力做到科学、准确、严密
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真编写教案,力争 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
2、教学工作中,我立足于课堂,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于每节课中
(1)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7÷6—60=10(件)。这时我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学生们经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得出了“60÷6”。理由是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 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 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学生的独创性。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展。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来描述一下多长时间为一年、一月、一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
48个星期大约为一年、
365天或366天为一年、
12个月为一年、
春、夏、秋、冬4个季节为一年、
24个节气为一年……、
大约4个星期为一个月、
30天或31天或28、29天为一个月……
钟表上时针走2圈为一日、
从今天的晚上12点到明天晚上的12点为一日、
24时为一日……
这样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起他们学数学的欲望。
3、教研组长工作能尽职尽责
带领本组教师积极、认真地完成学校教给的各项任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与本组教师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总之,本学期我教学态度认真,任劳任怨,不早退、不迟到,能认真落实学校对备、教、批、辅、各教学环节的规定,努力向课堂要质量。当然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和值得吸取的教训,如:如何拓宽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的渠道;如何注意平时积累自己的教学资料;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等等都是我要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会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勤于积累,争取不断地超越自己。
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2三年级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过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将这期的工作总结如下,以便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完善提高。
一、师德方面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用满腔的爱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诱,既教书又育人。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学习态度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的产品会说话,会思考,他们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我努力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三、数学教学
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我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本期完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等9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主要达成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笔算。
2、会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的数。会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面积的含义,能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会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了解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初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渗透集合和等量代换两种思想。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整个教学工作只,我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学习好新教学大纲,虚心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操作、实践、体验、讨论等方法,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感知知识构建的过程。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在现在创新与改革不断变化的新时代,看来已经不够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更重要的考虑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水源,解决用水问题。这必然给我们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如何学会掌握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理念;如何面对新标准、新教材的承接与变化;如何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等等,都是我必须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愿与学生同行,与时代同行。
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3一、思想政治方面
平时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带领搞好教研活动,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始终以《教育法》、《教师法》做为自己的行动准则。依法执教,依法治教,教书育人,为人。
二、教育教学方面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用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工作总结《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学生在学习本知识时容易混淆的问题是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或者整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是否会改变。因此,本课中通过反例帮助学生验证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以及整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会产生变化,在沟通整数与小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应用性质解决问题,感受小数性质的价值,同时借助直观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
二、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并理解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抽象总结小数的性质,应用性质将小数化简和改写。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思维和运用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验证交流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是否不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有的同学还提出了特别有价值的问题,认为一组例子不足以说明问题,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上节课我们留了一项作业,让大家自己任意选择三组例子,用不同方法进行验证,相信大家一定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选取学生不同实例进行汇报:方法不同,数据选取不同
预设:
1.借助钱币验证,在小数后面加上元角分单位,转化为实际数量进行验证。
如:0.7、0.70,将这两个小数都加上单位元,0.7元是7角,0.70元就是70分,7角等于70分,所以0.7元和0.70元是相等的。
2.借助米尺验证。在小数后面加上长度单位,转化为实际数量进行验证。
如:0.6和0.600,将这两个小数都加上单位米。0.6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6份,也就是6分米,0.600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表示这样的600份,也就是600毫米,这两个小数表示的实际长度是一样的,从图片上看,这两个小数都表示在同一个位置,所以这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3.借助图形验证。借助在图形上涂一涂、画一画,直观的看到结果。
如0.7和0.70,画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将7份涂上颜色,表示出0.7,再将另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将70份涂上颜色,表示出0.70,这两个正方形表示的涂色部分面积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4.借助数位顺序表验证,将数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借助位值进行验证。
如3.5和3.50,将这两个小数放到数位顺序表中,发现这两个小数个位上都是3,十分位上都是5,后面数位上不管有多少个0,都表示没有,也不会改变3、5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在3.5的后面再添上多少个0,它的实际大小都不会改变,因此,与这两个小数相等的小数可以写出很多,比如3.500,3.5000等等。
5.借助计数单位进行验证,借助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推理验证。
如0.6和0.600,0.6表示6个0.1,0.600表示600个0.001,我们知道10个0.001是1个0.01,10个0.01是一个0.1,那么,100个0.001就是1个0.1,所以,600个0.001就是6个0.1,因此0.600和0.6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验证,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感受到一个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通过大量实例,从不同角度验证才能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二)概括性质
1.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如果在一个小数的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会不会改变呢?
预设:举例验证。
小结:通过举反例我们发现,如果在一个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会改变原有数字所在的位置,因此数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3.小数中有这样的性质,整数中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
预设:举例验证
小结: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原来数字所在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因此,整数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规律,并结合学生容易混淆的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以及整数末尾添上“0”,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清晰认知,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三)练习巩固
1.不改变数的大小,你能将下面的小数化简吗?
0.950=306.0900=10.050=40.00=
提示: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整数末尾的0也不能去掉。
2.连一连,将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0.850
13
2.600
31.090
102.300
31.9
2.60
13.00
10.230
0.85
提示:要细心,关注每一个数字与符号。
3.不改变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1.2800=3.9=0.03=5=
提示:整数改写成小数要先在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4.将下面商品的价格写成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一支钱笔8角
一斤西红柿三元五角
一个笔记本12元
【设计意图】:应用小数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运用小数的性质可以将小数化简或改写,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比大小、加减法做好铺垫。
(四)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吗?
预设:化简小数、将小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五)课后作业
书8页1-5题。
流程图: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案: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较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
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对圆的切线位置关系的观察,培养学生能从几何图形的直观位置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重点准确、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及性质难点准确、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及性质
教法问题探讨发现法
教学辅助手段电化教学教具及
学具
教学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切线的性质.
新课:
1、探索圆的切线的性质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
在O中,AB切O于点C,
OCAB
切线的性质及推论可简述为
⑴经过圆心;⑵垂直于切线;⑶经过切点,
已知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两个,则可推出第3个.
知切线,连半径,得垂直;知直径,得直角。
2、切线的判定
提出问题:如图,AB是O的直
径,直线l经过点A,l与AB的夹
角为∠α,当l绕点A旋转时,
(1)随着∠α的变化,点O到l的
距离d如何变化?直线l与O的
位置关系如何变化?
(2)当∠α等于多少度时,点O到
l的距离d等于半径r?此时,直线
l与O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常见的证明切线的题目只有两种情形
⑴已知直线经过圆上的一点,其证法是连结这点和圆心,再证明这个辅助半径与这条直线垂直即可,可简记为:连半径,证垂直.
⑵如果已知条件中不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其证法是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段,再证明垂线段长度等于半径的长即可,可简记为:作垂直,证半径.
思考,积极联想
思考,感受
观察、分析
观察思考
分析、比较和鉴别,积极讨论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通过旋转实验的办法,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学习兴趣较浓,但个别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问题,接受能力较差,理解新知识和计算较慢,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比较懒散,对待学习热情不高。从纪律及其它方面看,学生都不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浮躁,自信心不足,不敢表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只求表面知识,不求理解等等。教师必须加以正确、有力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把每堂课都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情况分析:
教材总共分为七单元。一是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是认识图形。三是小数乘法。四是观察物体。五是小数除法。六是游戏公平。七是认识方程。其中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五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第六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与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认识图形。
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观察物体。
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能辨认从观察点高低、远近拍摄到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
游戏公平。通过游戏,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简单游戏规则。
三、教材特点
1.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
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6.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
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计划教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加强实际操作,只管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加强实际操作,直观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力,判断、推理、迁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使他们自发性创造性地学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一、学生学情简析
本期我班有47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简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
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重视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教学关键: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着重说明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平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
教学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7、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4)班、(5)班,从上一学期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总复习。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图形的运动,会画出对称和平移后的物体,掌握利用平移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五、教学进度:
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班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定缺陷与不足,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需要改正,改掉许多学习上的不良习惯,班级部分家长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争取学好本学期的任务。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为:四则运算、观察物体、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统计、数学广角等。
三、教学措施
1、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听课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2、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控制训练量,把握训练密度,以达到的训练效果。
重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讲求精讲多练,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针对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要完成一页口算题的练习,针对笔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每天将完成3题笔算练习,并且要家长批改,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每周将进行一次笔算小测。
3、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
本册教材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问题都是由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或改变问题而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找等量关系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5、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6、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整理与复习
包括整理与复习(一)、整理与复习(二)、总复习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四、教学措施。
1、多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它是由连续阶段构成的,把“运算”水平当作认知发展的依据,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演阶段(2-7岁),具体运演阶段(7-11岁),形式运演阶段(11-15岁)。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演阶段向形式运演阶段过渡时期,进入七年级后,形式运演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具体运演思维仍在不断发展。高一级的运演思维要借助低一级的运演思维,最根本的是小学阶段的前运演思维,这就是说具体的经验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并以此为据,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程序,激发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促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使学生以故知新,思维得到发展。
小学生具有独特的认知图式,年龄特征明显,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情绪波动性强,好表现,喜欢被表扬和赞同。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教科书中的设计“问题情境――公式定理法则――定义――应用”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顺序。但是由于教材设计是十分简约的,因此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安排恰当的情境和数学思维活动进程,以使课堂的教学活动适合学生的发展。教材为教学提供了数学语言和图画,有的学生很难把图画表象和抽象语言与现实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应把教材中的图画转化为具体实物,将语言转化为具体材料,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具体的事物的观察、感知、理解,最终获得具体经验,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水平,形成能力。
例如,对于小数的学习,由于学生对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钱,因此,在第一学段第一次学习小数时,教材设计了“元、角、分与小数”单元,它的意图是使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如“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寄书”),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将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这个单元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在第二学段继续学习小数及其运算时,教材首先通过丰富的实例,拓展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学生在探索小数运算法则时,可以借助元、角、分的模型,并最终脱离具体模型掌握小数运算法则。
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在与之适宜的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会更加顺利。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选择教学方式的依据之一,然而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最适宜的方式也存在差异。比如,优等生在合作学习中能较好地发挥其潜能,充分展现自我,有时甚至能“一言堂”。但是在交流中,优等生思维敏捷,先把思路说了出来,从而导致有些中等生、学困生的独立思考受到干扰或替代。而讲授式教学中,对启发中等生、学困生有利的问题与示范教学,可能对优等生却是多余的。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能根据课堂里中等生、学困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丰富了教学的手段,立体的图形、图像动态的位置与方位的变化,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与理解。所以,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多样化,与不同水平的学生相适应,最好的教学方法其实是多种方式恰当地组合运用。
形象直观与逻辑抽象相结合,是教师协调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常用的策略。一些抽象、概括的或难以理解的数学结论或问题,学生在操作与活动中,用形象与直观呈现抽象、解释抽象,最终获得理解。同时,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和再现活动中的理解,将直觉水平的理解与一定程度的抽象认识相交融,低水平的认知就走向了高水平的抽象认知。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具体事物的机会和时间。思维发展是连续的,是相互重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要回到低水平思维中去,依靠具体经验获得对新知识的相应水平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利用教材提供的线索,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实物、图表等,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数学学习主要是学生对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才能实现。例如,在学习矩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对矩形面积公式S=ab,不能仅仅理解为两数之积,而应理解为:a代表一排中单位正方形的个数,b代表排的数目。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割所求的矩形为(以长和宽都是整数的情况为例):每一行的单位正方形的数目相等,然后给他们时间去画图、数数、计算,使学生理解矩形面积在结构上的特征。这样,他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时,就会理解改造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的目的,即把图形转化成为一个矩形。对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结构特征的理解,是以理解矩形整体结构特征为基础的,是学生自己对图形的操作活动的一种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