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7 18:16: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辅导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心理辅导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 通过活动,发现和叙述自己的优点,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2. 通过叙述和倾听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同伴,增进对同伴的了解和感情。

    3. 给所有的优点分类,找到自己欠缺的类型进行巩固。

    [活动形式] 游戏、讨论、评论。

    [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自身优点,树立自信心。

    2. 难点:创设和谐课堂氛围,充分感受自身优点。

    [活动准备] 小红花若干,秒表一只。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1. 游戏:“找出优点来集合”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出优点来集合”。

    (1) 游戏方法:全班小朋友思考在你周围看到的那些是优点,想得越多越好。

    (2) 游戏规则:仔细听,做到不插嘴,认真数优点的个数。

    (3) 秒表计时,开始。

    2. 全班交流.

    (1)数一数,你讲了几条优点?

    (2)小结:通过刚才的总结和书写,我们知道要在短暂的时间里找到自己的很多的优点不容易,可是大家通过合作找到的优点就很多。其实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都很多,只是有些你没有发现。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优点轰炸的学习。

    二. 活动与训练(4人小组)

    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的优点,但是还有很多优点还没有找到,比如:品德方面、待人接物方面、劳动方面、在家行为方面等等。接下来我们请你的同伴来帮你找一找,你还有那些优点。

    1. 分组:

    (1) 规则:成员发言有序,不发言的认真的听取别人意见,积极思考;

    (2) 在别人讲述你的优点的时候,仔细听,不必表示感谢;也不因为别人没有说到而生气。

    (3) 数一数你的同伴为你找到了多少条优点。

    2. 全班游戏。

    三. 反馈信息

    1. 你的同伴为你找到了几条优点?你最喜欢那一条,理由是什么?

篇(2)

吸烟是吸毒的第一步。中学生抽烟现象在学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大多数学校对学生抽烟问题并不十分重视,教育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原因:一是抽烟虽然是个不良习惯,但是抽烟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复杂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和强迫症在青少年吸烟者身上表现得明显,导致戒烟这一不良行为的矫正反复程度大,见效慢;二是一些教师和家长有抽烟的习惯,缺乏行为改变的示范性,影响教育的效度;三是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人常会认为抽烟仅是学生的一个不良生活习惯,在老师、家长的眼皮底下大多不会抽,无伤大雅。事实上抽烟问题却比较严重地困扰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身体健康和学习进步,也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调查研究,摸清底细

有这样一些情况让我们感到学生抽烟问题必须进行教育。一是宿舍管理人员反映有学生在宿舍抽烟,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在厕所中发现了烟蒂,让我们感到学生在厕所抽烟容易将大肠杆菌等细菌吸入消化道,在健康方面有较大问题;三是社会人士反映学生在大街上吸烟,让我们感到抽烟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上存在问题。因而必须对学生进行戒烟辅导。

为了切实掌握实情,我们进行了两个层级的摸底调查:

层级一,调查目的――了解哪些学生有抽烟习惯,以便于有具体的辅导对象。为了取得信任,保证辅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告知家长、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抽烟是一种不良习惯,学校计划对抽烟学生进行教育(不处分),给予帮助,希望他们提供名单。我们在全校获得了有过抽烟历史的43个学生的信息。因而召集了这43名同学的会议,简单告诉他们抽烟对自身和他人的影响,戒烟实际上是我们共同的心声。采取策略性提问:你们第一口烟是怎样吸上的?许多学生都谈到是社会上的朋友或同学给的,于是我们让他们提供目前在校生中给他们抽烟的学生名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掌握到学校中有抽烟历史的学生78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4%。将这些学生都作为辅导对象。

层级二,调查目的――了解抽烟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有过抽烟历史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抽烟的缘由、抽烟的历史、抽烟的地方、资金来源、对身体、学习的影响等。

二、辅导原则

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教育原则、尊重和理解学生原则、个别教育与整体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等,在辅导对象中按照自愿要求成立了由10名学生组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

三、辅导方法

1.自我暗示法

这10名学生,对他们谈话,主要是利用自我教育与自我暗示的方法,对他们勇敢承担这项课题表示称赞,有勇气戒烟表示赏识,戒烟行为给予充分的信任,坚定了这些学生的戒烟信念。至此“吸烟有害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式开始工作。

2.自述法

让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回顾自己所吸第一口烟的情景,并对吸烟历程进行反思,总结第一口烟给自己带来身心、学习诸方面的影响,并撰写对吸烟同学的“劝诫信”。通过自述,使他们比较真实地认识到自己抽烟的危害,内心开始走向阳光。

3.查询学习法

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上网和到图书室进行资料查询,了解吸烟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大家逐渐认识到吸烟室等于坟墓,吸烟埋葬前程、断送生命。就资料进行共享,制成讲座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怎样合作,也逐渐认识到通过集体的力量可以达到戒烟的目的。

4.讲座法

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作为主讲人开展了“吸烟有害健康”专题讲座。讲座分三部分,一是以数字、图表等形式阐述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对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对环境、自身经济等方面带来的问题等,使学生对吸烟有害有了清晰的认识;二是公布调查问卷分析意见,就我校学生抽烟现象进行剖析;三是公布研究性学习小组几名同学的“劝诫信”。通过讲座,奠定了戒烟的认知基础。

5.角色扮演法和行为处罚法

戒烟主要靠坚强的毅力,为了增强戒烟的决心,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医生边抽烟边给患有感冒的同学看病;老师边抽烟边给同学讲题;父亲教育孩子戒烟,但是孩子口是心非;“三岁孩子劝诫父亲戒烟;模拟在厕所抽烟等。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老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学生普遍认识到抽烟是很不文明的行为;教师、医生在工作场合抽烟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父母让其戒烟,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父母很伤心;抽烟的学生往往结交行为不轨的人;为了后代也必须戒烟,不能不如三岁的孩子;在不卫生的地段抽烟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等。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同时采用了行为处罚法,用别人抽烟的不良行为刺激他们加深对抽烟的厌恶感,激发戒烟的情感。

6.讨论法

在学生对抽烟危害有清醒认识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探讨戒烟的办法。比较一致的看法:一是不去想;二是不带烟;三是不带买烟的钱;四是别人给的时候一定想抽烟的危害,从内心中拒绝烟,并学会拒绝抽烟;五是在家中明处不放烟;六是当想到抽烟时学会转移注意力;七是可以适当准备一些替代品;八是戒烟后不能二次吸烟;九是拒吸人生第一口烟;十是要有感恩之心。

7.行为塑造法和代币奖励法

从讨论中大家普遍认识到,戒烟是个心理问题,最大的困惑是一旦意志力不强,当别人给烟的时候,容易诱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认为可以请人来监督,以便于培养毅力,因而我们采用行为塑造法,一是动员有戒烟欲望的同学都签订戒烟承诺书,用信誉管理;二是每个抽烟者确定1~2名同学作为监督者;三是通过周记的形式,来说明戒烟后的感受和取得的进步。周记我们亲自过目,在与学生交流中同时还解决他们存在的焦虑、抑郁问题和交友问题,使其体会到戒烟的幸福,我们将取得的进步用代币做记载,并作为进步学生评选的依据,让正确行为给予强化塑造。

8.成果展示法

为了进一步做好工作,扩大戒烟的成果,我们让有志于戒烟的同学劝说其他同学戒烟,在学校举行禁毒教育的时候,提出禁毒从戒烟开始,并组织了各班级的戒烟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有的老师在班会课上做出了和香烟决裂的决定,同学们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做出了“禁毒从戒烟开始”的研究性学习展板,展出了他们的承诺书,以接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展出了他们对抽烟危害的认识和戒烟的必要措施。

篇(3)

1.鲨鱼综合征――不要被曾经的失败吓倒

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鲨鱼为什么不吃小鱼呢?

(2)鲨鱼还有吃小鱼的能力吗?

(3)在你身上是否也能找到鲨鱼的影子?

(4)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人身体的生理机能的影响有多大?

(5)如何帮助它启动能量,让它恢复信心,如何说服它呢?

(6)你回顾一路走来,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挫折,你是否也患过鲨鱼综合征呢?你是怎样说服自己,你是怎样恢复信心的?

2.两可图――《树中的宝宝》《妇人与少女》

(1)你看见的是一棵树还是一个宝宝呢?

(2)你看见的是一个老妇人还是一个年轻的少女?

(3)人看图有盲点,那么人有时候看自己、看问题是不是也有盲点呢?

(3)当你遭遇不良情绪和挫败时你如何看待自己?

(4)你是看到自己的努力,还是总沉浸在失败的阴影里?

(5)你是看到自己得到的,还是老想着失去的分数?

(6)你是注意保持积极的情绪,还是无法摆脱消极的情绪?

(7)你是在乎别人积极的评价,还是总忘不了别人对自己消极的评价?

(多给自己做成功的聚焦,可以帮助你提高积极的心态!)

【教师感悟】

心理学漫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师要深入挖掘漫画的心理学意义,巧妙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由对主题活动的思考扩展到对学习生活的思考,触动学生心灵使其顿悟,从而获得成长。

课例二:导入游戏的选择要适时、恰当

在教学《我的情绪我做主》一课时,教授对象是初一学生,在大的活动室上课,我选择了《抢板凳》活动:

1.讲清游戏规则

5人一组,每次抽掉一个方凳,方凳数比小组人数少一个,其余方凳围成一个圆圈,随着鼓点响起,小组成员围着方凳转起来,鼓点节奏由慢渐快,鼓停学生开始抢方凳,抢不到者被淘汰出局,直到最后一位学生胜出,游戏结束。

2.分享体验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你有哪些情绪体验?

生:高兴、紧张、兴奋、失落、沮丧、生气、惊慌、担心……

3.及时切入主题

今天让我们走进情绪,体验情绪,分享情绪。

【教师感悟】

开场游戏既是热场,又是导入情绪的话题,避免仅仅为了热场,却与本课主题无关。

选择热身游戏时须考虑:游戏简单易操作;游戏与主题有较好的结合点,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的放和收,时间2分钟左右,5人一组较适宜,老师有较好的掌控能力,能及时回归主题,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小组人数、游戏时间、学生安全、淘汰学生的安排、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结束与分享、动静结合,等等。游戏结束后,及时分享并切入主题。(本主题也可采用击鼓传花、“捉蜻蜓”等热身游戏,视场地而定)

课例三:解开千千结

最初的设想是得出结论:每个人的心结都是可以打开的。但是实际课堂活动中,初一的学生给了我另外的收获:

一组学生的“结”没有打开,他们很兴奋,他们在挑战老师:“老师我们的结不能完全打开。”

从理论上讲:不论活动有多少人,哪怕1000人,10000人都可以打开结,但仅仅是从理论上讲。实际生活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时间的关系、记忆的错误等原因,有些结一时还无法打开,打不开的结不妨先挂起来,可以是一个美丽的“中国结”,等到时机成熟时再来打开。

课例四:《生命线》――珍爱生命,感悟美好

以0岁为起点,以预先设想的生命结束的年龄为终点,在白纸上画一条线段;以现在的年龄为分界线,写出生命中已经发生的三件重大事件,再写出未来最期盼的三件事,并标注时间点。

当我明确规则之后,学生仍然不断有问题:

(1)老师,画一条“射线”可以吗?

(2)线段右端点写上“X”,不写数字行吗?

(3)当我在黑板上把13岁的节点画在线段的中间时,马上有学生抗议,13岁没有那么长!

感悟:学生在画线的过程中,已经有所触动,“射线”“X”说明有的学生在回避生命是有限的,希望生命更长久。

篇(4)

案例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具有完整情境的个别案例进行剖析、讨论,归纳出一般性教育规律的教学。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将从案例的分类、编制、教学基本环节几方面来讨论案例教学在心理辅导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学案例的分类

在撰写案例、使用案例之前,我们对案例的分类要有一定的认识。教学案例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分析性案例。

(一)描述性案例,一般是将事物整体或部分面貌或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像讲故事一样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描述性案例要求讲述人能讲出事件的生动性,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如果讲述人是学生,那么这个事件则要求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娓娓道来,让听课的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性、生动性。

例如:在《我爱我家》这一课,讨论到爱需要用心体验时,笔者引入了汶川地震中感人的一幕:“宝宝,妈妈会一直佑护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队长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后高声地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她身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作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这个案例是描述性案例,发生在今年的汶川地震之后。此时,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关注地震的情况,有的学生还自发组织捐款,来自地震一线的这个例子既鲜活又容易让学生理解。虽然如此,应用这个例子时仍然需要教师认真准备,除了作好讲述的准备,同时还应配上必要的照片,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事例的真实性,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母爱的伟大。笔者在讲述这个事例时,教室里静悄悄的,讲到故事将结束时,课堂上传来学生小声的哭泣。这样的例子,虽然没有需要学生马上要讨论的问题,但学生能从中得到体验、得到爱的召唤,因而是个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时代需要的好例子。

(二)分析性案例,一般是除具有描述性案例的特点以外,还包含着可分析讨论的问题。分析性案例是提供给学生分析讨论用的,因此教师对案例所要表现的内容要心中有数,进而有效地把握讨论的进程。

例如:讲到男女交往的问题时,笔者引入了这样的例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男生A遇见童年时的玩伴女生B,他文雅、礼貌地与她打招呼,但她却不由自主地低头走开了。

1.女生B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低头走开?

2.假如你是B,会怎么做?

3.假如你是男生A,会怎么想?

4.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和大家交流一下。

这个例子就属于分析性案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即时表演后进行讨论,学生所提供的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将大家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简单分类,再进行引导。

二、教学案例的编制

案例是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案例撰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案例来源有三种:一种是教师自己撰写,一种是现成的案例,还有一种是课堂上生成的案例。

教师自己撰写的案例,是指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如自己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自己学生时代的事情等写成案例。

现成的案例可来自教材,平时生活积累的文章、录像等。

课堂上生成的案例来源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特别是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有时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并且具有可讨论的价值,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发言来进行案例分析。

无论是教师自己撰写案例、现成的案例或课堂生成的案例,我们都要注意到以下两点。

(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每个案例都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学生的眼光来看案例是否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相符合,学生就难以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要有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有时既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含着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能是外露的,有的可能是内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对其中的问题作出判断、推理和论证,从而让学生得到启示,达到规范自己行为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虽没有严格的环节,但基本上有三种方式,而这三种方式各有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注意要求

出示案例

组织讨论

教师总结与反思

教师对案例提出尖锐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二)出示案例

学生模拟表演

组织讨论

教师总结与反思

出示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讨论与评析。

(三)出示案例

正反方辩论

教师总结与反思

对于含义模棱两可、主张不鲜明、解决方法多样的案例,可以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或者三方进行辩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以上三种案例教学方式中,第一、二种都有组织讨论这个环节,因此如何组织好讨论也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

由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特殊性,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室的座位是一种随时可以移动的椅子,座位排列可以使大家在讨论时彼此都能看到,使交流、讨论更顺利。笔者在每个学期开学初都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为自己的小组起一个能说明小组个性特征的名字,提出一句本小组的努力口号,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形成。笔者要求小组的成员在讨论中相互支持与协助。每个成员依照分配的角色互相依赖,分工合作,最后一起分享学习的成果,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1)目标互依:大家努力追求共同目标,完成讨论任务;(2)资源互依:大家分享学习材料、资源或信息;(3)角色互依:分配成员担任不同角色,例如,记录员、组长、数据员、发言人等。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的座位相对固定,小组成员相对固定,所以学生在小组中应轮流承担不同角色,这样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地参与课堂学习。

在学生的讨论中,笔者积极观察、评价、回馈并适时地提供协助,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成就,使每一个人在小组中都感受到自己和其他组员认真学习的重要性,以尽到学习的责任。同时,笔者还以小组为单位奖励小组的表现,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形成与持续,增进合作关系,提高讨论实效。学生经过准备、参与讨论、提出建议等一系列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所学的知识及理论的内化。

第三种活动主要以辩论的形式出现。这种方式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出现的机会并不多,它主要有提前组织的辩论,还有临时课堂产生的辩论。例如,中学生恋爱利与弊就是前面的方式,需要师生都提前准备。教师要就立论、材料、辞令、风度以及应变技巧对学生进行培训,并强调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隐私和人品。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决不仅仅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言行的评论者或劝告者,还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倾听者、学生自我探讨的促进者。教师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心灵体验、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得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小结,促进内化。总结的方法也有多样,可以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或小组给予肯定,可以对学生的独特见解给予表扬或合理的评价,可以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进行评价,也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总之,通过总结要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开阔视野、调整视角,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5)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王某,14岁,初三女生。性格活泼外向、爱好广泛,成绩一直处在班级前几名。母亲是企业高管,父亲在当地是知名医生,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经询问,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王某是家中独女,父母关系融洽,母亲是某企业高管,父亲是当地知名医生。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碌,没时间照顾她,所以出生不久之后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的性格外向,每天出去的时候总是乐呵呵的,邻里关系很好,平时喜欢下棋、跑步等各种老年活动。受爷爷的影响,王某也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平时在班里和每一个同学都能愉快地相处,经常会组织班里的同学和邻班开展各种友谊活动,但是就是对从小很少接触的母亲有点害怕,因此很听母亲的话,从不反对。母亲一直希望女儿能和自己一样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对王某的学习一直有较高期望。

(三)精神状态

主动要求父亲陪同前来咨询。情绪低落,能正常交流,讲话声音清晰,意识清楚,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四)身体状体

无明显缺陷。

(五)社会功能

性格外向,爱好广泛,成绩在班级前几名;对母亲的话从不反对,和父亲相处愉快。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一个月来因“害怕中期考试失利被送出国与父母分别而导致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前来就诊。

(二)个人陈述

妈妈是个女强人,对工作和家庭的要求都很高,爸爸脾气温和,在家里充当和事老角色。自从我初二期末考试失利以来,母亲的一切都以我考重点高中为中心,最近一个月来受其他出国的孩子父母影响,妈妈总是对我讲,这次中期考试如果还考不好,就出国去读高中。

妈妈这样每天无微不至、面面俱到地照顾我的一切,时刻关心着我的成绩,给我施加了很大压力,我也不喜欢,感觉受拘束。我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考取重点高中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最近,我的几个同学选择出国读高中,这样既可以避免国内中考,也有利于开阔眼界,妈妈受别人的影响,也有送我出国的打算。而我从来没有过长时间离开家庭的经历,所以不愿意离开爸爸妈妈,害怕离开这熟悉的环境。因此产生焦虑、恐惧,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复习的时候也感觉在做无用功,夜里经常梦到与父母亲人分别的场景。同时也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考不上重点高中,对不起妈妈的期望和她最近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知道这样很不好,可是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做才好,能帮帮我吗?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

神情焦虑、沮丧,坐在沙发上不断的变换姿势,伴有哀叹声。无幻觉、妄想,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 对自己的现状有一定认识, 并有强烈的求助愿望。目前十分焦虑,并伴有轻度的抑郁情绪。和平时的状况有很大程度上的出入,学习上注意力难以集中。

(二)父亲反映

来访者之前开朗活泼,父女之间会经常性的交流,但是最近一个月来,来访者越来越沉默,父女之间几乎零交流。在班里不再是活跃的一份子,参加班级活动不再像以前那么积极。放学之后磨磨蹭蹭地不去完成当天作业,也不去做中期考试的准备。

四、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选择测试为SCL-90、SDS、SAS

1.SCL-90测试,总分150,恐怖2.1,抑郁2.4,焦虑2.5,人际关系2.3,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以抑郁和焦虑症状为主。

2.SDS标准分59分,显示为轻度抑郁。

3.SAS标准分62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结果

根据综合收集求助者的资料,求助者是正常心理范畴内的心理不健康,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的范畴。

(二)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个性相对稳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担忧自己的行为状况,主动求助,迫切希望解决问题;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2.求助者心理冲突的特点属于常形,与现实处境相联系,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持续时间短,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较轻,痛苦程度也不严重,构不成神经症。

3.根据求助者焦虑、紧张等持续时间不足一个月,现实刺激不是很强烈,心理紊乱只局限中期考试考的不理想及其产生的后续影响,内容并未泛化,没有严重影响其逻辑思维,社会功能尚可,学习不在状态,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判断精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主客观世界反映不协调,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个性发生根本改变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主客观世界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助;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

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无兴趣缺乏、自杀意念等症状,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并且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是由具体现实事件和特定处境所引起, 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泛化,且持续时间不足一个月,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求助者主要是由于妈妈的期望产生了学习的压力,同时对可能发生的离别有不恰当认识,从而影响正常复习,未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且病程不足一个月,未出现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六、病因分析

(一)生物学因素

来访者是一个14岁的初三女生,从没有离开过父母,对与母亲的话从来不反对,担心自己没有考好会被母亲送出国外,缺少独立生活经验的她,很容易产生离开的恐惧感和考不好的焦虑感。

(二)社会因素

1.早期经历:成长和生活经历健康、顺利。

2.人际关系:与父母、朋友、老师等关系很好,社会支持系统良好。

3.负性生活事件: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失利,周边朋友出国读书影响了母亲的想法。母亲一直希望求助者也成为一个女强人,求助者产生了很大心理压力,而自己成绩并不突出,初二期末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很担心这一次考不好,可能会被父母送出国读高中。

(三)心理因素

个性因素:对于母亲的话从不反对,在母亲这里没有相对自主的想法。

认知方面:错误认知。首先,因为感到自己对母亲害怕,而对于母亲的话从不反对;其次,自己上次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次考试成绩也不会太好,对于自己考上重点高中也不太看好;第三,出国之后离开父母的生活自己无法忍受,不接受离开现在熟悉的环境去其他地方生活。

处理方法不当:初次遇到这种让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的事情,没有找到有效的处理方法。

七、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缓解求助者抑郁、焦虑的情绪;初步解决求助者之前非理性的认知理念;帮助求助者树立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求助者的社会交往功能,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二)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

改变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学会自我心理调控,释放其心中背负的压力,增强其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学习目标,达到人格完善。

八、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3个阶段。

第1阶段: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第2阶段: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问题,通过行为认知疗法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其次通过合理情绪疗法,缓解其心中的巨大压力,最后改变现有状态,使其身心压力与焦虑得到缓解,恢复正常的生活;

第3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来访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咨询方法与原理

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放松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

1.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所创,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该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和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具体方法是: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非理性观念的关系。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由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

求助者情绪低落,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减少或者消除情绪低落和焦虑。

2.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的原理是,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假如能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随着改变。至于躯体的反应,除了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不易随意操纵和控制外,受随意神经系统控制的"随意肌肉"反应,则可由人们的意念来操纵。也就是说,经由人的意识可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把"情绪"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基于这一原理,"放松疗法"就是通过意识控制使肌肉放松,同时间接地松弛紧张情绪,从而达到心理轻松的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通过求助者意识控制“随意肌肉”,间接的把“情绪”松弛下来,帮助改善求助者的低落情绪。

3.认知行为疗法

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提出了“中心―边缘”模型。该求助者的非理性认知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边缘的、表层的错误观念出发,逐步靠近中心的、深层次的错误观念并最终得到解决。帮助求助者树立更为合理的认知,缓解其低落的情绪。

(三)双方责任与义务、时间安排与费用

责任和义务: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责任和义务,交与求助者一份,并将另一份贴在墙壁上,以方便随时查看。来访者若有疑问,可随时提出。

咨询时间:一次/周,50分钟/次,共5次。

咨询费用:免费。

九、咨询过程

(一)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咨询者通过共情、理解、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进行初步评估诊断,确定主要问题,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引导求助者思考自己的不合理认知。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咨询过程中的有关事项和规则;做SAS、SDS自评量表,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了解求助者咨询的原因,以及想要达到的咨询目的;发现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并与求助者一同制定咨询目标;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引导求助者思考自己的问题;将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贯穿在整个咨询过程中。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实施(第2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挖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引导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寻求措施改变其引起焦虑的家庭环境。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通过会谈加强咨询关系;引导求助者分析自己的问题,以及发现其糟糕至极的不正确认识;使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源于母亲对自己的期望以及对可能分离的担忧,与求助者协商探讨合理方法改变其母亲的态度,平常心面对考试。

(三)行为认知疗法的实施(第3次咨询)

目的:以合理认知代替原有非理性认知;避免无谓的担忧,建立自信,合理面对母亲的高要求带来的压力,并对可能出现的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认知以及对母亲应有正确的态度。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认知辩论技术。

过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求助者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特别关心以及时压力也是动力,既是为自己集中精力学习提供良好环境,也是督促自己更努力的警钟,这份压力不能作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同时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付出必有回报,只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百分百的努力,自然而然能够获得好成绩。同时,没必要对别离产生担忧,独立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异国他乡也可能有别样的风景。最后,帮助求助者意识到母亲其实是爱自己的,自己的想法可以和母亲正常交流,在合理的条件下,可以向母亲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作业:完成合理自我分析报告。

(四)巩固重建认识,实施放松疗法(第4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方法:会谈、放松疗法。

过程: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指导求助者以放松心情,按部就班学习,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上,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五)巩固与结束阶段(第5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回顾咨询过程,使求助者清晰自己问题的前因后果,认识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再次施测问卷,发现SAS标准分39,SDS标准分35,并与咨询前对比;总结咨询成果,肯定求助者取得的进步;告知求助者若生活中再出现不合理信念时,可尝试用合理情绪疗法来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十、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

焦虑情绪明显缓解,能以正常心态面对父母,同时不再担心离开父母,不再过分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尤其对母亲不再存在害怕的感觉。学习效率显著提高,成绩进步。

(二)同学反映

求助者能专心学习,积极组织和参加班里的活动,不再忧心忡忡和愁眉不展了。

(三)心理测评复查

SAS标准分39,焦虑情绪消失;

SDS标准分35,抑郁情绪消失。

(四)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求助者的焦虑,促使其开启了新的正确的认知模式,缓解了其压力,增强了其处理情绪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十一、结语

本个案是一例由于担心离开父母而导致考试焦虑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通过咨询师无条件尊重求助者并深入探讨心理问题发生、发展和形成原因,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行为认知疗法和放松疗法,通过理性分析和科学争辩,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和认识,对来访者进行合理、科学咨询,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修订版.

篇(6)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 笔者采用安神解郁汤加心理疏导治疗孕妇产前焦虑失眠症,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50例患者均为我院病人,年龄在25-33岁之间,均为初产妇,孕周在35-37周之间,病程为2周至4周,均因产前焦虑致入睡困难就诊,其中19例曾有保胎史。随机分为心理疏导、中药治疗、心理疏导加中药治疗3组,每组50例,3组年龄、孕周、病程、文化程度等情况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组采用常规心理疏导;中药治疗组采用自拟安神解郁方中药治疗;心理疏导加中药治疗组在常规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加自拟安神解郁方中药治疗;7d为1疗程。

1.2.1 心理疏导:①开展孕妇学校,通过知识讲座、播放录像,对孕妇及其陪伴家属进行有关知识的宣教,包括孕期的心理和物品准备、母乳喂养知识、育儿小贴士以及孕期、分娩、产后的相关知识等,让孕妇建立认识系统,使孕产妇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和良好的健康行为,正确对待孕期和分娩期出现的不适; ②鼓励孕妇做好自我调节,随时保持心情愉悦,对其进行增强自信心的训练,提高心理应激能力,指导保证充足的睡眠; ③与孕妇的丈夫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告知其丈夫不可忽视协助培养婆媳感情,不能将企盼孕妇生育某一特定性别的愿望在孕妇面前流露,为孕产妇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 ④根据孕妇的个性特征,采取个别指导,与孕妇面对面交流,解答各种问题,消除影响孕妇情绪的不良社会因素。

1.2.2中药治疗:自拟安神解郁方(茯苓、木香、当归、远志、白术、龙眼肉、合欢皮、陈皮、半夏各10g, 夜交藤30g,太子参12g、黄芪、酸枣仁、熟地各2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

1.3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采用x2检验对疗效作显著性检验。

2结果

3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心理疏导加中药治疗组明显高于心理疏导组和中药治疗组,心理疏导组和中药治疗组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治愈率比较,心理疏导加中药治疗组与心理疏导组和中药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见表1。

3讨论

妊娠是妇女生命中的重要生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重大的应激反应,尤其是妊娠末期,孕妇经历长时间的妊娠过程,体型变得笨重,各脏器受压而功能受影响,神经内分泌也有变化;加之孕妇担心分娩及孩子的健康问题,易影响睡眠质量,故睡眠障碍是最常见的主诉之一[1]。孕妇可能由于其怀孕期身体变化,易出现呼吸不畅等躯体问题影响睡眠,同时存在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可引起睡眠不实、易醒及早醒等。由于夜间睡眠不佳及存在焦虑和抑郁,可以导致日间头脑不清醒、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因此可影响孕妇日间活动的效率。同时,妊娠期存在较严重的焦虑、抑郁心理,尤其表现在躯体性焦虑及睡眠障碍上。由于孕妇怀孕期间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尤其是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可以导致情绪波动,产生抑郁和焦虑。有研究强调孕妇睡前的精神心理状态决定着她们的睡眠质量,睡前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愈高,睡眠质量也就愈差。

篇(7)

心理辅导课与学科课程不同,它不是单纯的知识课,而是实际应用课;它不是教师的“说教”课,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心理辅导课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要上好心理课,学校、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贴近学生,潜心研究。

我们从小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其生理、心理特点,从保护发展学生的积极心态,预防矫正学生的消极心理,化解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于98年底组织教师编撰了《小学生成功心理辅导教案》,开设了每二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围绕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创造、适应环境、珍惜时间、团结协作、培植兴趣、自主自立,勇于负责,努力奋斗,敢于竞争,树立自信,追求成功14个板块,分年级按顺序撰写。为了规范心理辅导课,学校分别制订了心理辅导课的达成目标、评价指标及教师考核制度。平时,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课研讨活动,组织教师互相切磋,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力求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生动活泼之中,于和风细雨之中,于潜移默化这中,于深入浅出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理解力有限,我们要求教师在课上努力采用故事、游戏、表演、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生动的情景中融注健康的心理因素,强化学生的积极心态,预防消极心理,矫正心理障碍。下面,以一年级《说说我自己》为例,作一引证:(1)上课的背景。一年级的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大家互不相识,他们既渴望了解别人,也渴望被别人了解,因此,本次活动是及时的,也是必须的。(2)上课前的准备。每位小朋友回家向家长要一张自己上幼儿园时的照片,了解一下自己及家庭的情况,为上好《说说我自己》作好准备。(3)具体过程。①教师引导,听录音“我是谁”;②分组活动,说说我自己,让大家了解自己;③互相认识,通过照片投影,猜一猜“他是谁”,使大家不仅认识自己,也认识全班同学。④形成共识――我是独一无二的,要热爱自己,珍惜自己。

二、开展“心育”主题活动。

“心育”活动是指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主题活动的形式,通过故事、儿歌、小品、相声、歌曲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法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升华主题,使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预防消极心理,矫正心理障碍。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自我表现欲强。心理辅导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之寓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开展“心育”活动真是实现了心理辅导与活动的完美结合。

开展“心育”活动,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善于观察,捕捉主题,努力使活动主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3)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通讨故事、儿歌、小品、相声、歌曲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法展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现和热烈的讨论,升华主题,达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预防消极心理,矫正心理障碍之目的。例如,五年级的“‘SoNoC’诊所”主题活动就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败自卑心理开展的“心育”活动,活动中再现了惟妙惟肖的心理小品,益智健脑的心理游戏、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又如一泓清澈的湖水,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得到了心灵的沟通,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开展“心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锤炼,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明辨是非,是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进行学科心理渗透

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心理互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渠道。“上好每一堂让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的课”,是我们的授课理念。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树立新型评价标准,注重学科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因素的评价。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长期渗透,如学生成功的追求心理、奋斗心理、竞争心理、自信心理的培养;二是随机渗透,即努力挖掘教材内蕴,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及诱导点,做到凡教材中教育因素明显的要突出,隐含的要挖掘,不够的要补充。如,在数学课进行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教学时,教师选用学生自己每天作业总量、时间和效率的例子,还可举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例子,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人的一生。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深化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认识,教育他们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效率低的毛病。

篇(8)

2、《差异较大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策略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会议;

3、市“校本教研示范校”、“联片教研示范片区”评选工作;

4、组织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第四批面试工作;

5、科研网“心理健康”栏目资源建设和“知心姐姐”栏目的心理咨询。

9月

1、组织召开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颁奖大会暨优秀心理辅导活动课现场推广会;

2、组织开展温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班第三次活动;

3、校本教研示范校调研(温十四中);

4、“十百千工程”重点课题调研指导;

5、组织推荐参加省第二批校本教研示范校评选活动。

10月

1、做好20xx年度省市教科规划课题的结题和优秀成果的评审组织工作。

2、课改联系校召开“课时锦囊”开发、运用的研讨会;(地点另定)

3、瓯海区教科研工作调研;

4、校本教研示范校调研(温州实验中学);

5、学校心理辅导站落实情况调研;

6、市级优秀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及活动课评比;

7、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材料审查工作。

11月

1、征集“一个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2、组织召开全市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颁奖大会暨心理辅导活动课现场推广会;

3、“十百千工程”重点课题调研指导;

4、校本教研校调研;(学校另定)

5、农村教师教科研知识培训;

6、组织评比市级优秀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7、组织开展温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班第四次活动;

12月

1、召开“有效校本教研活动案例分析”研讨会;(地点另定)

2、组织第五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面试;

3、刊出《温州课改通讯》第五期。

4、“十百千工程”重点课题调研指导;

5、召开《差异较大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会议。

1月

1、召开《温州市校本教研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会议;

2、召开“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研讨会;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10-02

目前,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从形式上看,个体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测量、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小信箱、网络心理咨询等都有实践,从范围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德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那么,哪种形式的实践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呢?这是高中心理教师最迫切研究的问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灾区师生尽快走出地震的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平衡最适合、最有成效。所以,从教育部到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里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并在灾区各中小学中广泛实践。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在高中学校的开展有着更加显明的优势。

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适合高中学校客观环境

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团体中,如一个寝室集体、一个社团、一个兴趣小组等,其中最基本的团体就是以教学为单位的班集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分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高中生年龄相仿,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并且有着共同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例如学习问题、升学问题、价值观认同问题、青春期异往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人的问题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正面成长的机会和有效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境,从而使他们自己解决自己共同的心理困扰并取得共同进步。团体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同学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因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这对班集体建设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由于学生的年龄相仿,生活的环境基本相同,因此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进行个体心理辅导,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根据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规模分解至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1]而且可以将它纳入学校教务处的管理和考核之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持续性、规范化开展,也有利于心理教师的考评和晋升。

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感染力强,对学生的辅导效果好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趣味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小品等方式,模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活动,掌握以此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情境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改变了自己不良的行为,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特别注重协作性、互动性、实践性,这样可以达到团体间相互帮助、相互治疗、共同成长的目的。“我助人人,人人助我”,团体情境可以使参与的学生相互感染,互相影响,多向交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重复的辅导中得以巩固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效果较好。

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团体辅导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种辅导坚持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想,符合现代学校心理教育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2]而团体辅导活动课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重要工具,在这一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高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对解决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及成长性烦恼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帮助是在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学生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在活动中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全面等。

参考文献:

篇(10)

一、营造一种氛围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社区的共同参与。所以,我们在推进实验过程中,要求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员参与和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对顺利开展园区实验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是行之有效的。

二、把握两条主线

园区实验研究的主要任务是: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地摆脱烦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推进园区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抓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预防性心理辅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补救性心理辅导两条主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预防、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促进学生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最终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做到三个落实

1.组织落实

(1)园区成立上虞中学校长为组长、学区负责人和百官镇教办主任为副组长、务实验学校校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园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负责园区实验的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

(2)成立学区负责人为组长、务实验学校分管领导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工作小组,负责园区实验方案的制订、实施和考评,具体指导园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园区日常管理工作。

(3)园区各中小学建立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学校实验工作小组,建立校长领导的、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2.计划落实

2000年年初,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市教体委的工作思路,我们制订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我们又制订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中,我们对园区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教育途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与步骤、保障机制和研究成果作了充分的说明和论证。园区各单位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认真研究,并积极创造条件稳步组织实施,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订了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

3、措施落实

(1)在推进园区工作中注重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科研先导、经验引路。我们首先确定8所中小学为园区实验学校,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整体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为龙头,要求8个实验校都进行课题研究,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边推进边研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实验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2)抓住关键,选准切入口,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机制。我们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来抓。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开展心理辅导作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口。我们先后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优秀论文评比和心理辅导现场会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掘学校每项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3)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纵横联动、相互促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序列性。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学段、各年级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小学、初中、高中加强纵向联合,同时各学段的学校之间也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研究,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园区坚持每月一次在各实验学校轮流召开实验工作小组例会制度,会上认真交流各校工作,及时总结。

四、加强四个渗透

1.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

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缺乏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由班主任老师承担的。园区各中小学始终把班主任当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一方面给班主任压担子,规定每周一天的晨会课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月一节班队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初每位班主任制订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另一方面通过每月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组织评选“最佳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报告”、“最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等手段,引导班主任不断提高心理辅导水平。

2.渗透到少先队、共青团活动中

各实验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班队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模式运作过程中,学校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列出序号,对各班主任进行全面的培训,对以班队活动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全面推进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举行纪念革命烈士的团队活动中,学习革命先辈,增强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意识;在开展“干部轮换”的团队活动中,进行“对待落选的心理调适”、“干部轮换与人际关

系”的专题辅导,让干部们积极参与,培养竞争意识,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3.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围绕以下六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1)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2)以问题为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4)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5)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6)以自身为榜样,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4.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务实验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紧紧依靠园区内各居委会、村委会,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广泛渗透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通过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途径,向家长传授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五、达到五个结合

1、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结合。

2、专兼职心理教师和全体教师结合。

3、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4、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团队活动、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5、常规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

六、抓好六个环节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目前,园区各中小学都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的设在晨会课,有的设在班队活动,也有的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但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将所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为全面推进园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前后举办了三次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全市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市教体委在暑期也组织了由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的辅导报告。除此之外,各校也纷纷邀请专家给师生作辅导报告,这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开展小型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为主的系列活动

学校经常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小型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为主的系列活动,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各校开展的“悦纳他人,悦纳自我,自信地笑对每一天”和“与父母的心灵沟通”等系列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4.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现在,园区许多中小学开设了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热线电话的开通和心理信箱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交流。

5.建立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加强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主要侧重于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通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务实验学校进一步加强了辅导的针对性,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更加深入。

上一篇: 销售学习总结 下一篇: 医院帮扶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