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09:33: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寓情于景”:我国古代诗歌的意境之学
何谓意境之学?从对我国古诗歌的研究看来,一般是指诗人将心中之“情”寓于实际之景中,使意、象合一,而形成我国古代诗歌所特有的“意境”之创作方法。它是诗人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完美地与外部的社会及自然环境相统一,使之上升至艺术层面,能使读者从绘景描物的字里行间深刻领悟诗人浓厚之情。而对“意境”也被作为诗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一直成为研究与学习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同时期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其系列文学理论著作中也有诸多有关意境的论断,如其在《文心雕龙・诠赋》之中便言到,“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丽辞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而无论古代文学家们对于意境有何种理解与诠释,从中不难看出,意境之学是领悟古代诗歌之精髓所在。而对于教学来说如何使学生领悟古代诗歌之意境,无论对于学生的古代诗歌赏析能力之提升,还是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之提高均有裨益。
二、“身临其境”:引导学生走近诗人
意境是诗人“寓情于景”而情境交融之境界。无论古今中外,诗歌创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结合自身境遇进行创作的产物,是诗人抒发内心实感的渠道,而我国古代诗歌更是如此。学生在品鉴古诗之时,如果不去体味诗人所感,不去探究时代之境,是无法领悟到古代诗歌之美的。因而引领学生思索诗人情感之源,是古代诗歌赏析教学的关键所在。
而要走近诗人,使学生领悟其感,则须先对诗人本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其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以及其人生境遇进行剖析,因为诗歌创作环境之不同,也将影响诗歌的意境。同样的离别,《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中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感叹“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为裴郎中歌吟,感情真挚动人;而在唐代诗人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声声劝慰中少了些寂寥,而多了些许慷慨激昂;在李白《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却可品出友人间的深厚情谊;《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体现了王昌龄送别辛渐时由孤寂到开怀的心理变化,体现了诗人的高风亮节;而王维在《山中相送》中“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的发问,则表现出其对与友人重逢之殷切期盼。所以这些不同的意境更体现出在古代诗歌赏析的教学中,教授学生进行诗人的背景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为了引领学生领悟古诗意境,常常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与互动学习。如,在对《江雪》一诗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对诗歌进行提问,而可预见的是会有学生发问:在如此寒冷的冬天,渔翁为何独自垂钓江面?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发问:为何会如此判断当时的环境?以及渔翁垂钓有何不妥?学生便会引用诗名“江雪”及诗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进行回答,因为鸟兽都已藏匿,人迹罕至,说明当时环境已极其恶劣,而诗人却独自垂钓江面,不奇怪吗?教师在此时便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设想渔翁垂钓的原因,在学生踊跃回答后,再对诗人的生平事迹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体味诗人作诗时的所想、所感,意境便会自然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三、“睹境思情”:创设情境,提升学生赏析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促使他们主动追求知识,使学生学会创设情景,促使其体会诗歌意境成为提升学生的古诗歌赏析能力的关键所在。
而创设情景则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方式,如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或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感性的表现形式展现诗中的一幅幅美妙如花的场景,又如生动形象的结合史实,描绘诗人创作的动力与目的。通过各种方式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学生在惊叹于壮观景色,感叹诗人境遇之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创设情景以感受意境。使学生不在学习古代诗歌时,不仅仅停留于诗词表面,而通过创设情景深入到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悟到其背后更丰富的意象,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赏析品鉴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总之,在我国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注重运用意境进行古代诗歌赏析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品评诗歌意境,学会创设情境,对于学生提高对古代诗歌的品读、赏析能力,培养其主动赏析诗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良运.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08.
一、 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等。
二、 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如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等。
三、 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诗《董大》等。
四、 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送别诗一般的鉴赏方法:
一、 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或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或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二、 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 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 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 南浦多用于水边送行,如“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 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总之,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作为古典诗歌大观园中一朵艳丽的花朵,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古典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伤感或豪迈,抒情或直露或蕴藉,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场练兵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 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反映出古代交通不便,音信难通的客观实际。唐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内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多,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有时便终生无法相见。因此,“离别”成为了人生中最令人心碎伤感之事,送别诗成为了唐诗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花烂漫时节,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他目送载着孟浩然的孤帆远去,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留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表达出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夜雨迷蒙的吴地,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和离别的愁绪。诗人王昌龄在清晨送别朋友辛渐北归,只有自己还要孤寂地留在楚山之中。但是,辛渐啊,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的情况时,你只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行了。表达了诗人晶亮纯洁、清澈无瑕、澄空见底高尚品格和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2 送别诗的种类
2.1 亲人离别
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池。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柳宗元因十余年来生活充满坎坷,历尽艰辛和磨难,而成“零落残魂”,此时,与自己再贬柳州时一同前往的从弟柳宗直病逝,柳宗一也即将离开柳州,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在送兄弟柳宗一到越江边时,二人纷纷落泪,依依不舍。感情深沉浓烈,感人至深。
2.2 赴任迁谪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朋友杜少府要从长安远赴四川上任。人在长安,举目千里外的四川,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为求官漂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但真正的知己,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因此,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儿女情长般挥泪告别啊!表达出王勃面对离别,胸襟豁达;面对朋友,情真意挚。
2.3 落第归隐
如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人扉。”孟浩然40岁进京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时写给王维的。诗人孟浩然向王维吐露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全诗在怨怼的基调中,折射着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2.4 志同为友
如李白和杜甫,他们是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生活在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人生坎坷,生活颠沛流离,在追寻人生理想的道路上,二人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四月于洛阳相遇,并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结下真厚友谊。但此后他们再也没有相见。杜甫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表达了他对李白的挂念和对李白遭诬受害的同情。李白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写出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自己歌兴不起、酒兴不再,表达出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像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3 送别诗的主题
3.1 伤离别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朋友要从长安道四川上任,王勃长安遥望蜀川,迷蒙的风雨遮住了视线,间接表现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2 宽对方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出朋友间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像近邻一样,对朋友的宽慰之意毕现。
3.3 祝前路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请朋友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不会碰到知己了。其中包含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珍重、平安等诸多祝愿。
3.4 忧前途
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春江渺茫,那担心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处所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3.5 明心志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送别感伤之中,表达出自己高洁的品格,孤傲的坚强性格。
3.6 励志向
如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充满信心和力量地激励朋友去奋斗、去拼搏,终会有名满天下的那一刻。
3.7 赴天涯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人北向长安,朋友南向潇湘,各自行程,各向天涯。
4 送别诗的艺术特征
4.1 直抒胸臆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描写落日时分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后两句直抒肺腑之言,诗人没有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4.2 借景抒情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颔联和颈联,李白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朋友,朋友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表达出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尾联,李白和朋友挥手告别,连那马匹仿佛也懂得主人心情,在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4.3 使用修辞
如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末句用一孤舟比喻身为逐臣、漂泊远去的友人。
4.4 虚实结合
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第三联,诗人由眼前的“日斜江上孤帆影”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所去之地湖南应是“草绿湖南万里情”。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送别诗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内容丰富,主旨鲜明、艺术表现力强,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彰显出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怡.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费洪根.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J].东疆学刊,2003(09)
[3]许智银.唐代送别诗的自然意象[J].贵州社会科学,2009(04)
一、情景关系
1.以景衬情。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蜜意时,往往通过写景来衬托。“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一一对应,人之常情。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通过景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实现情景交融,最佳妙境在于“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摇?摇?摇?摇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以眼见之美景引发对家的回忆,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以景衬景。
诗歌离不开景物描写,同为写景,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次要之景在行文中是用来衬托服务于主要之景的。“万绿丛 中一点红”,使用“绿”就是为了衬托“红”,突出“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诗人写景时用“星垂”衬“平野阔”,“月涌”衬“大江流”,使得写景雄浑扩大,“开襟旷远”。这种以景衬景的写法使主要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活。如:
宿建德江?摇?摇?摇?摇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以情衬情。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摇?摇?摇?摇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此诗以水的自然流淌的无情反衬人的无比情思,同时又以自己被贬的苦闷写友人被贬之地的遥远和途中孤寂的担忧,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牵挂和别时的恋恋不舍,达到了以情衬情的艺术效果,不仅显示了情之真,而且流露了情之浓。又如:
壬戌清明作?摇?摇?摇?摇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颔联以落花与啼鸟各自情感的对比,凸显受到打击的抗清志士的伤感,极言清廷帮腔的小人的麻木不仁,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
二、动静结合
1.以声衬静(幽静)。
钱钟书先生说:“寂静之幽深者,每得一声音衬托则愈加其静。”如:
鸟鸣涧?摇?摇?摇?摇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显示了春涧的幽静。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声音衬托山涧的幽静,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不仅是生活体验,更包含朴素的辩证法。又如:
题破山寺后禅院?摇?摇?摇?摇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本诗自始至终静得让人掩卷之余,也受到禅心的洗礼,特别是末句以钟声写幽静,与“时鸣春涧中”可谓异曲同工。
2.化静为动(生机)。
化静为动,对本来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感,静物写活,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机,充满活力,情趣盎然。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将静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摇?摇?摇?摇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山衔好月来”一句,十分巧妙,它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句诗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化静为动,与上句大雁带走愁心,相互映衬,使诗人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更加突出,且富有新意,耐人寻味。
3.化动为静(形象)。
化动为静,是将动态之景转化为静止状态,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如:
望庐山瀑布?摇?摇?摇?摇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突出水势之大,犹如白练,没有间隙。在李白的另一首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类似的意境。“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前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山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后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三、虚实相衬
1.按虚景与实景的关系,虚实结合手法可分为虚实对比和虚实衬托。
虚实对比是虚景和实景相反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常运用虚实对比手法。如:
越中览古?摇?摇?摇?摇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写越王破吴后富贵威武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的无常之感。
2.虚实衬托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委婉含蓄抒情。
如《陌上桑》中“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借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失常反应(实写)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虚写),虚实相生,突出了罗敷的美艳绝伦。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摇?摇?摇?摇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情,后两句虚写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由实入虚,以虚衬实,充分反映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又如:
除夜作?摇?摇?摇?摇高适
关键词:
课程标准;艺术鉴赏;古诗词曲;表达技巧;风格特征
高中语文古诗词曲的鉴赏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之一,古诗词曲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学生不仅要会背诵重点的古诗词曲,更重要的是会品读和鉴赏古诗词曲。但是古诗词曲由于特殊的体式、短小的语句和专门的手法等,致使在内容上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要义。其实古诗词曲的鉴赏有很多规律可循,只要抓住其中规律,鉴赏古诗词曲并不是难事。作者根据自己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和对古诗词曲的解读和鉴赏方法的理论研究,总结出古诗词曲解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知识、情感与心理都能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培养“整体的人”。高中语文中加强古诗词曲鉴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陶冶情操和丰富思想,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阅读与审美鉴赏能力。
一、从古诗词曲主体的来鉴赏
古诗词曲鉴赏应当从鉴赏的基础、方法和层次等方面去把握,使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新作用,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中国古诗词曲内容丰富,浩如烟海。选入高中课本里的古诗词曲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学生学习和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最好教材。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曲都是历代名篇,词句优美,韵体和谐,内涵丰富。古诗词曲鉴赏教学,首先可从诗词曲主体的来进行解读和鉴赏。
(一)看诗题
古诗词曲鉴赏可以借助诗题把握诗歌内涵。诗题是一首诗的眼睛,它常常起到点明时间地点、交代内容、突显主旨、暗示写作目的等作用。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从标题可知是怀古之作,而怀古大多是为了表达对今事的感慨、看法,总体感情应是“怀古伤今”。从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可知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从杜甫的《旅夜书怀》我们可知旅夜,旅途之夜,交作时间、地点,书怀,抒写心情。抓住古诗词曲题目仔细揣摩,便会抓住其主要感情脉络。例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诗题,“夏日”是时间,“南亭”是地点,“怀辛大”是事件,是写对友人的怀念。再如陆游的《书愤》,诗题书愤就是抒发胸中郁愤之情。
(二)析背景
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经历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许多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社会风俗等,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创作,因而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鉴赏古诗词曲只有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作品的社会意义。如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要想了解诗人为什么如此无奈和痛苦,首先应该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的阀门制度。我们学习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要想理解作者为何愁断肠,就必须要了解韦庄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因为中原战乱,作者被迫有家不能回,在江南漂泊。
(三)归类别
古诗词曲根据题材划分,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抒怀、伤春伤别、咏史怀古、羁旅行役、山水田园、边塞征战、闲适隐逸、悼亡游仙、谈禅说理、闺中闲情等方面的题材内容。不同类别的诗词曲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鉴赏方法和技巧也因类别不同,而大异其趣。
(四)解作者
古诗词曲蕴藏着作者丰厚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懑。诗词曲创作往往是因事而起,因情而发。鉴赏时首先应该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经历、思想、创作风格,这有助于我们对作品内涵主旨的把握。如我们学习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教学难点就是理解诗中的禅意,突破难点就必须了解王维的生平,王维亦官亦隐,寄情山水,热爱自然,无欲无求。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了解刘禹锡两次被贬,就容易理解“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了。
(五)赏风格
古诗词曲鉴赏要点之一,就是把握诗词曲创作风格。创作风格是由作者长期的创作中逐渐形成的独特个性。风格就大方面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有屈原、李白等,比如屈原,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写出的诗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现实主义代表诗人有杜甫、陆游等,比如杜甫,中年恰逢“安史之乱”,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写出的诗文充满现实主义色彩,如《石壕吏》。同时,不同类型的古诗词曲其风格各异。就古诗而言,山水诗清新幽雅,田园诗恬淡静谧,边塞诗凄凉高亢,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二、从古诗词曲的情景关系来鉴赏
诗人创造诗歌意象来抒感,古诗词曲鉴赏就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古诗词曲内涵与主旨,进入古诗词曲意境。要领会古诗词曲意境首先从把握古诗词曲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一)析意象
所谓“意象”是指诗词曲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的情与外在物的统一。其实就是景中有情,物中言志。诗人的情感如何,主要体现于对物的选取与描绘。我们要理解诗词的内容情感,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抓住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就能把握住作品的内涵。如柳宗元在《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中,用“露”“月”“竹”“泉”“鸟”这几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诗人被贬之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时孤独愁苦寂寞的抑郁情怀。在古诗词曲中,意象往往具有固定的内涵,如“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因此,了解一些经典的意象,对鉴赏古诗词曲具有很大帮助。
(二)品意境
“意境”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境是令读者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因此在品味和鉴赏古诗词曲时,要关注和把握诗人感情寄托的环境氛围,分析诗人如何以境言情和做到情境交融的。意境美是我国古诗词曲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鉴赏古诗词曲就应当能够通过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比如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全诗意境孤寂、清幽特别是“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这一句,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孤寂清幽的意境,能听到露滴落的声音,阶下已生青苔,证明此处已久无人至,这些不仅表明环境的清幽,也足见诗人的孤单寂寞。戴复古在《月夜舟中》用“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出寒冷、悲凉、孤寂的意境。
(三)悟感情
“感情”是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如喜、怒、哀、乐等。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古诗词曲作品中,诗人常把情感寄寓在景物之中,即“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常是有什么样的景就有什么样的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景一般抒发喜悦之情,萧条凄凉的景一般抒发悲伤之情。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青山万里一孤舟”,诗人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寂和自己仕途上失落苦闷的心情,感情浓烈,言近旨远,余味无穷。但也有乐景抒发的是哀情。哀情置于乐景之中,情会更深更浓更重。
三、从古诗词曲的语言形式特点来鉴赏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以切情、切境、切题为前提,对词语进行反复的推敲、修炼,贴切自然,无雕琢痕迹,以达到语言精练、声音优美,形象鲜明,表情达意准确等目的。
(一)找诗眼
“诗眼”一词于北宋时期最早提出。苏轼在《枯木歌》中云:“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诗歌抒情往往是借助其具体词语来传达的。诗眼是一首诗中最精彩和最关键性的字词或句子,诗眼选得好而使全诗神情飞动,引人深思,意味深长,富于强烈的艺术魅力,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可以是一个字词,也可以是关键句。诗眼是诗的窗户,可以从此窥见诗的内涵。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是这首诗的诗眼,取“绿”字的色彩,靠它增强形象性。
(二)辨手法
古诗词曲的“表现手法”是诗人在行文措辞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表现手法是很大的概念,在古诗词曲的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描写方式以及象征、抑扬、比兴、渲染等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就是分析作品的内涵,分析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如陈子昂《晚次乐乡县》的尾联“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景写情,借“猿的声声哀鸣”表现“此时恨”,抒发了绵绵的思乡之愁,同时又采用衬托的手法,用入暮后的静反衬深山哀婉清亮的袁鸣声,表达出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
(三)明修辞
古诗词曲中修辞手法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有助于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古诗词曲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夸张、借代、双关、通等。如董颖《江上》“镜天飞雪一双鸥”,把天空比作镜子,把白鸥比作雪花;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的是夸张修辞手法;徐兰《出关》:“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将关内烂漫桃花与关外茫茫白雪两个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朱淑真《秋夜》:“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诗中的“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鉴赏古诗词曲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四、从古诗词曲的内容与形式融合整体上来鉴赏
古诗词曲拥有独特的视觉效果、汉字汉语独有的形式以及词语的诗性效果等。古诗词曲鉴赏主要是对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作家风格等进行高层次分析评价。诗词曲的鉴赏有一个由景入境、由境入情和由情入理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以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进而能够扩大赏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曲鉴赏能力。古诗词曲的鉴赏,贵在对诗词曲意境的把握。古诗词曲的鉴赏教学,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来分析诗词曲,通过对意象的把握,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形象,通过对诗词意象、内容的理解来体味诗词的意境,进而领会诗词传达出来的情感。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诗词对比阅读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法解读和鉴赏古典诗词曲的习惯,注重对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介绍。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挖掘诗词曲的“形”与“神”,展示图画并配以音乐,将有效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弥补学生在生活阅历方面的不足,把学生带入到诗词意境之中,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概而言之,新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认为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古诗词曲教学过程中,突出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教学,发挥古诗词曲的教化作用和审美功能。要达到新大纲提出的这一目标,古诗词曲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具有其独特的作用。选入高中课本的古诗词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学习古诗词曲有利于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古诗词曲的鉴赏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多读多诵和多积累古诗词曲的优良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用同类型诗歌比较和鉴赏的习惯,使诗词曲解读和奖赏能够结合具体语境,从不同视角分析和解读鉴赏诗词曲的内涵。教师应当摒弃形式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和寻求古诗词曲鉴赏教学的方法创新,教师与学生充分进行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师生共同体会古诗词曲的情感与意境,以最终实现学生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作者:赵芳 单位:安徽灵璧师范学校高中部
参考文献:
[1]林安熙.新课改下古诗词曲的鉴赏教学[J].文学教育,2009(09).
[2]凌平.古诗词阅读鉴赏策略[J].文学教育,2013(05).
[3]周晓曦.古诗词鉴赏中的语感培养教学[J].文学教育,2010(01).
[4]黄志浩.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2
[5]孙熙勇.想象和联想在古诗词鉴赏中的意义[J].语文建设,2011(02).
[6]朱玉龙.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J].现代语文,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