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工作经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2 12:03: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咨询工作经验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心理咨询工作经验总结

篇(1)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主动性”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既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还需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来开展。长期以来,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对心理咨询及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采取“不看不听不接触”的回避态度。

通过大规模的主动性参与式教学活动,新生心理健康课程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学生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态度明显转变,增加了对中心的了解、认识和认同;二是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咨询意识。与上一学年相比,个体咨询总人次、团体咨询与活动总人次以及咨询约谈周接待时数等指标参数均出现大幅提高。

(二)研究必要性

1.发挥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功能性

纵观中国高校当前承担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主要部门是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有以下几项重要功能:①心理素质教育教学②个体/团体心理咨询③危机干预④科研工作⑤行政事务,但各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称谓不同,其功能侧重点也不同,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心理咨询中心,工作重点是咨询,如北京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第二类是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工作重点是教育,如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第三类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育与咨询并重,如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目前,大学生中的心理亚健康问题日趋明显和严重起来,所有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都十分迫切,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感情问题是学生普遍面对的问题。各高校心理中心改变被动的以0.5%-1%咨询学生为重点服务对象的工作模式,变为主动的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工作模式。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求。

2.和西方教育理念接轨

咨询心理学首先在美国兴起。20世纪初期,美国加速工业化,城市人口剧增,需要有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在职业选择与培训方面急待指导。职业指导的目的在于根据智力水平兴趣、气质等心理因素优选适合的工种,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心理咨询工作是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以综合快速治疗神经症和身心疾病当主题作为开端。高校心理中心的普遍设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心理咨询开始秉承的理念是要求来访者有主动求助的意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高校的心理中心奉行的是“等进来”的理念。这产生的最大弊端是该教育模式只能解决不到1%同学的心理问题,99%的同学对中心不了解,对心理健康不关注。

近年来西方很多高校,包括UCLA等世界著名学府的心理素质教育已开始反思在高校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需求,主动“走出去”,开展一系列满足学生需要和发展的活动。因此,我国高校也应该致力于对心理素质教育“主动性”的研究,更大地发挥各高校心理中心的作用,切实提高所有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主动性的方式

(一)从以咨询为主的教育理念转为以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学生心理障碍和异常情况时有发生。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可以看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通过咨询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的,而是要“防患于未然”,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提高主动性,通过实施全面的具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营造全校的心理教育氛围,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竞争力,培养自我成长型人才,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更好地学习生活。

(二)不仅教师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性的调动

主体作用是指“人在认识、改造外部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并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取决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同样,大学生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使受教育者将教育施加的外部压力主动转化为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在动力,即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唤起其强烈的成长动力,才能真正达到高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实践证明,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效果卓著。

三、目前心理素质教育之“主动性”在中国高校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人员配备不充分

2009年一个调查显示,高校中心理教师与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的师生比例最高为0.55%,最低为0.015%。专兼职教师中,心理学博士占专业人员的比例最高为25%,教授最高比例30.8%。在被调查院校中,拥有中国心理学会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和拥有中国心理学会临床督导师资格的教师极少。教师人员的配备严重不足,直接影响高校中各项心理工作的展开与心理教育的发展。

(二)场地狭小

篇(2)

在开展“六困生”帮扶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六困生”帮扶工作的方法,创新“六困生”工作理念,提高辅导员帮扶工作的技巧,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做好“六困生”帮扶工作。

一、建立“六困生”档案,明确帮扶人,保护特殊困难群体个人隐私

科学界定“六困生”特殊困难群体是顺利开展“六困生”帮扶工作的前提条件。首先,统计所带学生中的“六困生”总人数以及详细“六困生”名单,及时掌握当前“六困生”思想现状与生活学习情况。其次,做好每学期“六困生”建档工作。以“六困生”为主体,制定详细的帮扶记录,使帮扶工作制度化、常规化。最后,保护“六困生”的个人隐私。如采取“一对一”单独交流,保证学生在座谈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个人想法和疑惑,毫无后顾之忧,在交谈中的涉及“六困生”个人隐私部分,即“六困生”不愿意公开公布的信息,辅导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做好“六困生”保密工作。

二、完善帮扶工作,做好帮扶工作总结

第一,“六困生”帮扶工作必须以正面教育为主,适时、适宜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开导与正面教育,帮助特殊困难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生充满自信。

如2011级空中乘务专业专科的某同学,他来自甘肃偏远的小山村,家庭人口多,经济负担重,该生表现为内向不愿与其他学生交流。该生经常利用上课时间兼职打工的行为,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业完成,迟到、旷课现象逐渐增多,针对此现象,我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首先肯定并鼓励该生依靠自己双手赚取生活费的行为,面对生活有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其次,在取得该同学本人同意后,在班级内创建一个英语学习小组,由该同学担任组长,负责班级学生课后的英语单词、口语训练和做题技巧等英语方面的训练。现在,该同学不仅能够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兼职打工的时间以及辅导班级学生英语的时间,而且增强自身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找准自己在班级中的定位,并能够自信的良好心态取而代之之前因为家庭贫困而产生的自卑情绪。

第二,在帮扶工作中要做到学校重视、辅导员落实、学生干部积极配合三管齐下。公共管理学院在“六困生”帮扶工作中采取一系列特色帮扶措施,如在辅导员工作细则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每周与学生的深入对话交流不得少于两次,并做好辅导员帮扶工作小结;如在学期末进行公共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帮扶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上,各辅导员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改变帮扶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帮扶工作的效率。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举动。

最后,善于总结经验,做到“防患于未然”。我在“六困生”帮扶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保证帮扶工作有序、顺利地进行。

三、提高帮扶工作效率,保证帮扶工作顺利进行。

1.加强学生干部、党员的组织能力。“六困生”帮扶工作要以辅导员为主,学生干部和党员帮扶为辅。辅导员首先通过沟通,了解“六困生”的具体情况,如学习压力、经济负担、思想动态等方面,在座谈的过程中帮助“六困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纠正“六困生”错误或偏差的思想,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建立“六困生”档案,保护“六困生”个人隐私。最后,安排学生干部和党员对“六困生”的日常行为养成和思想状况进行督促,及时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建立学生干部、党员与“六困生”之间“互信、互助”的纽带关系,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帮助“六困生”尽快走出困惑,保证“六困生”工作有的放矢地进行。

2.完善“六困生”帮扶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首先,积极参与我院组织的“六困生”帮扶工作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通过在交流会上新老辅导员陈述 “六困生”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案例,分享“六困生”工作的心得体会,做好详细的会议记录,借鉴效果显著地“六困生”的帮扶工作中的方法,完善“六困生”帮扶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自身“六困生”帮扶工作的效率。

其次,通过开展“六困生”帮扶工作,我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详细划分各类特别困难群体,并找出各类特殊困难群体的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一刀切”。针对各类学生,如处理“六困生”当中的心理困惑类型的学生,也需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耐心讲解、循序善诱,进行沟通与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六困生”帮扶工作,提高“六困生”帮扶工作的效率。

最后,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与心理咨询方面有关的书籍,学习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方面的理论水平,学会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六困生”的帮扶工作,以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推动“六困生”帮扶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六困生”帮扶工作方法,使“六困生”帮扶工作稳定、有序、顺利进行。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高校在校学生承受着竞争日益加剧、人数不断增多、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等多方面压力,这无疑给大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心理负担肖这些心理压力不能有效释放时便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为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疾病主要有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空虚心理、挫折心理、性心理问题、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团青春期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认为庸年期是人“心理上的断乳期”.是人生中一个不安定的过渡段.是一个“狂风暴雨”的阶段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各种心理问题而引起的自杀、凶杀等案件时有发生并呈现增多的趋势.典型的案例有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以及发生不久的复旦投毒事件等等.

1.2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无疑让人扼腕叹息,那么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1.2.1学习的压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由此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有随着高考的结束而迅速减小.大学校园中也充斥着学科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类资格考试等等.面对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父母的期望,大学生们只能继续承受着学习的压力.

1.2.2人际关系问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是个“小社会”六际关系也较之于小学、中学变得相对复杂.如何和老师相处、如何和共处一室的室友或同学相处、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和社会人士进行很好的相处都是大学生们要独立面对的问题.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她们可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加果处理不当都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1.2.3依赖感的缺失.在中学阶段学生多数离家较近父母成为他们依赖的对象,即使是住校生也能从老师那里获得依赖感和安全感加之多数在本地区就读中学相似的文化背景、口音、生活习惯和熟悉的环境也给学生带来精神慰籍.一旦进入大学后庄活和学习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大学集体成员来自于五湖四海语言也多种多样,生活和学习习惯也各自有异,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也较之于中学阶段相对减少,失落感的产生和依赖感的缺失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导致心理发生畸变.团

1.2.4情感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感情较为敏感、易冲动池对异性充满好奇,当他们在感情问题上出现挫折或者矛盾的时候,有些学生不能适当的疏解内心的失落和愤恨,长此以往便内心郁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做出冲动的举动.

1..25家庭原因.很多实例证明很有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或是离异家庭、或是父母不和等等家庭的不圆满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孩子的成长以及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即使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需要家庭的温暖,而不圆满的家庭给予不了正常家庭能够给予孩子的更多关爱和精神支持,与孩子沟通也相对较少,种种的原因使得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美好、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2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接受的无论是对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刻影响.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上升这种悲剧的发生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学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和伤害.而如何阻止或是预防这些悲剧的不再发生成为社会、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洛个高校也已经逐渐开始行动:

2.1心理安全教育现状

2.1.1心理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随着近几年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增加,高校逐渐意识到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池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而心理安全教育便是其中一部分.然而高校安全教育过程却存在落于形式化的现象裸堂上的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不能深入到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将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从为通过课程考试就算是结束了这使得教育效果不能够深入人心,学生也很少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还是选择自我逃避,不能勇敢的面对现实而向身边的老师、同学寻求帮助.

2.1.2心理安全教育设施不够完备.在师资队伍上面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是由某一职能部门或者辅导员来担任的这一人群很少是科班出身池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培训,这无疑会对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影响;心理安全教育多停留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只是对现实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则需要相关的仪器或设施来完成心理测试等工作,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用这些工具作为教学用品.

2.1.3心理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浓厚兴趣.自从高校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也逐渐进入课堂;高校内学生社团也经常采用展板宣传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但是仅仅靠这些方式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将此种宣传的真正意义所在,即使有学生有心理问题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予以解决这将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形式大多大于实质.

2.1.4心理安全教育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段有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机制理论教学结束后并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分析,只是教学而没有成果检验这使得课程设置成为一种虚构.

2.1.5心理安全咨询工作开展效果不佳.即使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安全咨询中心,然而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学生们的心理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到位面对问题时还是选择自我承受这使得心理安全咨询中心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问题的解决更是望尘莫及.

2.2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鉴于当前高校心理安全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将心理安全教育融合在高校基层学生管理中成为一种必要的并且将会是更有效的方法而且很多高校正是在这样做.

2.2.1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时间多、距离感小.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主要是指辅导员,离开了父母的大学生们突然失去了依赖感,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迅速找到感情的寄托而除了同学之外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比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多一些.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多就越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得学生减小戒备心理、放下心理负担更容易坦诚相待、敞开心扉.当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时他更愿意跟有亲和力的辅导员诉说这也便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者通过劝诫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

2.2.2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更详尽.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对问题了解的程度大大地影响着我们的解决速度,因为这使得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上的益友措助于他们工作的方便性他们可以通过寝室走访、班长汇报等多种方式了解到每个学生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对于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他们能更快掌握情况,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这详尽的了解迅速找到问题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而这些恰恰都方便于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

2.2.3基层学生管理者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对于心理教育能起到有效的作用.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管理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方法.因为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早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经验总结为基础的不管中外都是如此.在教育管理工作迅猛发展的今天经验总结法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克服了自身许多缺陷或局限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已经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层学生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形形的问题,这使得他们从中积累了更多的管理经验.而很多心理问题是具有相似性的对待相似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利用经验来更快捷、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篇(4)

一、高度重视,机构健全

学校的公共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对于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我校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其列入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校长孙传贵同志任组长,副校长刘友铁同志和黄汉军同志任副组长,学校行政办、教育处、教务处、总务处、保卫处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小组成员。学校还设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由唐欢同志具体负责。学校定期召开工作专题会议,全面落实应急管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制,校长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切实承担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学校还先后制定和完善了《****中学关于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中学学生春游秋游活动预案》、《****中学师生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应急预案》、《****中学预防传染病工作预案》、《****中学学生急病、重病预案》、《****中学消防安全应急预案》、《****中学地震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措施。通过建章立制,保障了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教育为先,以防为主

应急管理是安全工作的最后一道“保险阀”。经验表明:当我们真正启动应急管理预案的时候,安全早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因此,我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教育为先,以防为主,在努力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完善各种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构建平安、健康、和谐校园”。

(一)师生共同参与,注重安全教育的普遍性

师生共同参与,形成构建和谐校园的合力是安全教育的基础。我校长年聘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全体师生学习消防、地震、食品安全,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应急管理措施;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消防或着地震疏散演习;工会和团委定期组织全体师生参加应急管理知识的竞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在全校营造一种“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安全防范氛围,提高全体师生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当机决断能力,最大限度地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二)安全教育进课堂,注重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安全教育进课堂,营造构建和谐校园的氛围是安全教育的保证。我校长期坚持安全教育“进课堂”,利用学校资源的本身优势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一方面,学校利用政治课和各种选修课,适当地增加安全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以主题班会、队会、团会的形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这既有助于我校课程改革的进步,又丰富了我校校园文化生活,还把安全教育落到了实处,让学生受益非浅。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安全教育的特殊性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构建和谐校园的机制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孩子的心理问题日益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不断的校园暴力和安全问题升级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校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烦恼,帮助学生快乐成长。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配备了两名专门从事心理辅导的心理学教师,添置了心理健康辅导器材和仪器,组织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互助小组等学生社团,定期组织各种报告专题的心理知识讲座,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辅导网站。5年来,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一共组织讲座70余次,接受学生咨询千余次,成为学生信任、依赖的爱心港湾和学生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四)开展周末活动,注重安全教育的多样性

开展周末活动,创新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路是安全教育的亮点。做为寄宿制的学校,周末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很容易成为学校安全工作的一个弱点。如何开展周末的生活和学习,把学生引向积极健康的轨道,并促使学生在自律自觉中成材,这是摆在学校及全体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经过不断地探索,利用学科知识节、校园兴趣小组等形式,逐渐丰富了周末留校学生的在校生活,变过去一味的“堵”和“防”为现在的“引”和“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引”,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学生可以去图书馆自学,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聆听各种知识讲座,这既有利于知识的扩展,又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放”就是大胆让学生自己动起来,真正释放学生的全部压力,让学生唱响自己的主旋律,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主角。本学期,我校成功举办了语文和英语的学科知识文化节,时间就定在周末,这不但让留校的学生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还吸引了不少本地学生周末也不愿意回家,从教育处的日常记录显示,周末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各种违规违纪明显减少。

三、完善设施,保障物资

根据上级主管单位的指示和要求,我校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在应急管理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抓全体师生的安全教育这一软措施,又抓学校各项安全保卫物资设施这一硬措施。我校坚持内外兼修,软硬皆施,双管齐下,逐步完善,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已经具备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良好能力,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学校由刘友铁副校长主管应急管理的物资设施工作,保卫科、总务处的负责同志,定期对学校外部环境、内部设施进行认真的清理整顿,与公安、交警、工商、文化部门及当地村、组综合治理小组联系,清理整顿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如摊担、摩的、违规经营的商店等等。对周边流动人员进行摸底排查,杜绝一切安全隐患。每月对校内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教学楼、信息楼、实验楼、食堂、图书馆、楼道的水电线路进行一次排查,消防设施每月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卫科、总务处分别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总结成绩,找出差距,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卫科严格执行门卫制度。巡逻队24小时轮流值班巡逻,确保校园内外稳定平安。为了确保应急管理物资设施到位,学校按时更换水枪水带,并补充灭火器60个,新装防盗窗125个、防盗门20张。到期灭火器按时换粉,有安全隐患的水电线路进行了整改和维修。20****年,学校再次加大对综合治理工作的投入,安装了校内外电子监控系统,严格把好安全关。四年来,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共投入100余万元。

同时,学校坚持在整改中进步,主动联系上级主管单位的领导、专家到校检查和指导工作,通过专家的眼睛来看问题,通过专家的建议来促进自己的进步,通过这样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再发现问题、再整改,学校应急管理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四、加强管理,积极应对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我校师生人数逐渐递增,目前已有在校师生4400余人,这对我校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变化,我校积极拓展应急管理新思路,寻求应急管理新方法,力求把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抓重点时段,抓重点位置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实行的是全日制封闭式管理。在晚就寝、午休、第八节活动课、周末和长假的重要时间段内,学校加大力度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晚就寝的时候,班主任、年级组长和教育处值班人员都会准时下到各间寝室;本学期,学校实行午休静校措施以来,在年级组、教育处、行政值班老师的通力配合下,成绩斐然;活动课,教育处、年级组、体育组和医务室都安排有专人值班,专人负责;周末,学校已经形成并完善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对于学校围墙、校门和贵重物品存放处这些重要位置,学校设立专岗专人,并加强检查和监督的力度。

(二)坚持有章可循,依法办事

学校完善各类应急预案10余个,通过建章立制,明晰责任,做到有章可循,依法办事。学校完善了意外灾害的应急预案,通过各种地震、消防疏散演习做到有条不紊;完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集会安全等应急预案,严格各道程序,在细节上发现问题,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在控制疾病传染上,学校组织医务人员和相关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和相关法令的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篇(5)

一、 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学校可利用开通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网站,可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广播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校园板报展,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科教影片、校园手抄报展、漫画展、心理健康教育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对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烦恼、心理难题、以至心理障碍.起着一定的预防作用。对如何培养健全人格,培养合格人才起到一定的指点作用。如:学校利用广播宣传,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等。可以以快板、配乐诗朗诵、三句半等形式来宣传。例如:《生命教育》诗朗诵,是教育小学生珍惜生命的很好题材,有说服力,号召性强。即能教育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又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口才得到锻炼,自信心增强了。《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快板,即能教育学生具有安全意识,珍惜生命,又锻炼学生语言的节奏感,抑扬顿挫与声情并茂的配合等,并人人都写出听后感,选出好作品,在校园的心理健康园地上展示。

二、团体游戏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起到积极调整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发展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参加心理发展团体游戏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预防可能发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并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情绪、调整心态起到积极作用,使学生感觉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培养学生有团队精神。现在的独生子女,个性太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学校每月或每周都搞一次有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调整作用。让他们体验交友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如:《我的朋友在那里》?《邀请舞》《歌声与微笑》《一起去郊游》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特别是那些胆小、腼腆、心事重的孩子,更要让他们多参与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去模仿、去体验、去尝试,磨炼意志、调整情绪,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社团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带动作用

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社团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带动作用,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使学生身心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成长。如:小品社团、诗朗诵社团、古诗吟唱社团、故事社团、运动社团、舞蹈社团、棋类社团、爱心社团等活动。不仅对小学生各项技能方面得到锻炼,而且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多参加课余活动对小学生身心健康有很大帮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带动的作用。老师、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活动,共同与学生体验,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如:在诗朗诵社团活动中《生命教育》,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臧克家的诗《生命的意义》和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学生配乐诗朗诵,师生、家长加以点评和奖励。学生积极参与,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品社团活动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自编自演一些小品。在《学会节俭》教学中,小品《爸爸不是小气鬼》获得领导和家长赞扬。

四、提前做好儿童心理预防补救工作

儿童刚刚入学时,很难适应一个纪律严明的学校。他们从一个家庭或幼儿园里来到学校,需要独立、自觉的完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完。前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思想也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教师要避免批评或呵斥学生,多关心、爱护和指导学生,经常与家长保持的联系。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注重学生在校的心理健康,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等。那就要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

1.首先建立新生心理档案,普遍和学生交谈并有写实记录档案,注重观察学生的动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案,给予重点关注及分析。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更要给予关注。通过聊天谈话的方式,了解家庭生活背景各科学习成绩等状况。对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做好提前预防工作,遇到问题及时化解。

2.走出去家访,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一一了解你的学生家庭情况,学生是否离异家庭,孩子跟着谁生活在一起,家长是否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等情况,这些都要了解清楚,并有写实记录。

3.班班寻回表演学生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如:利用三句半的形式来赞扬自己的学校、家乡、班级等,夸夸为班级作贡献的同学等。目的是教育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班级,爱家人等。经实践证明,收到很好的效果。

3.利用板报宣传形式。如:学生以漫画、手抄报等形式来宣传一些法律知识、生命教育等内容,目的是一方面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和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各项才能的作用,起到

事倍功半的作用。

4.利用课堂教学发挥作用。 如:把学生分成小品组,心里剧组、团体游戏组等。来模仿体验生活,学生还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自编自演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课后布置小品组作业,课前三分钟表演)。并分组讨论发言。目的是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修养、团结合作、人际交往、集体主义精神等。当遇到心理问题时,也能够从容应对。

5.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与班主任联系,让家长学校真正起到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心理健康教师多与家长一起探讨儿童心理学知识,老师与家长联合。 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情况,而不是告状。是为了共同做好小学生预防心理问题工作。

6.心理健康教师要注重“悄悄话”信箱的利用。教师要注重观察每个学生的思想变化、情绪状态、行为习惯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烦恼、遇到的困难写下来,放进老师的信箱里。老师要耐心的一一回信。解决学生的一个个难题。可见充分利用“悄悄话”信箱的重要性,对小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工作非常有意义。

7.合理利用发泄区。当你遇到烦恼的事,可以到心理咨询室大哭一场,倾诉、打沙包或到空旷的地方大喊,打球、跑步等,这些合理发泄方法,可解决不良的情绪,预防心理疾病。

8.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导,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地方。要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教师,不仅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心育等几方面给予培养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教师要身心快乐的教学着,教师的身心快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学生心灵的引领者、指导者,也是学生的引路人。

综上所述,可见预防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总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在激烈的竞争和压力面前,不仅具有文化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提高心理素质主要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不可少。也是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重要任务。让我们用心去关怀每一个孩子吧!把善良的、美好的、温暖的、正面的、积极向上的素养传授给孩子们,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篇(6)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人。首先,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的适应性、守成性、专业性教育的改造、延伸和提升,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交叉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其次,创业教育更加强调切合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适应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创业人的社会发展需要;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实践活动课程的引入,更加注重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生活、教学与时代紧密联系,个性化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以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再次,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创新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与创业心理品质。

二、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职业素质教育的涵义

职业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但不同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而职业素质教育即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教育,又不同于素质教育。它偏重强调的是“职业素质”,是上述两方面教育内容的结合体。并且职业素质教育高于又不同于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涵义应该包括职业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职业业务能力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职业形象素质教育。概而论之,职业素质教育,其实主要是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方面。

2.创业需求下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温州高职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职业素质问题

发达的市场经济和浓厚的商业氛围使温州成为创业的热土。创业教育一直以来也是温州几所高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学校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扶持专业支撑强、产业前景好的学生创办企业。在温州的这片热土上,高校毕业生陆陆续续加入创业的浪潮中,但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3%,而绝大多数失败者都受制约于自身职业素质。

①职业素养缺陷

首先,创业意识、动机与创业实践的定位矛盾。或创业意识不强,动机低迷。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普遍被认为只是一种“冲动”“逞能”“瞎折腾”,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提倡。中华英才网的《2008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显示:毕业后选择找工作的学生占79.2%,选择毕业后创业的仅有4.3%。或存在强创业动机和弱创业实践的矛盾。据对1000名高职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明确表示将来有创业打算的占85%,其中毕业后马上创业的占8%,三年后想创业的占42%,五年后创业的占25%,十年后创业的占12%,无创业打算的占13%,但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的还不到1%。

其次,职业道德素养水平良莠不齐。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劳动价值观不符合现实创业的要求,责任意识、思想态度、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有待加强培养。

再次,高职学生心理品质问题。大量调查分析表明,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大量个案调查表明:决定创业成败得失的关键因素,正是创业者个性心理品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有的人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天时地利的创业条件,却患得患失,丧失良机;或浅尝辄止,因噎废食; 或小富即满,止步不前……而有的人创业条件远不如前者, 却能勇往直前,由弱到强,虽坎坷曲折,但终于创业有成。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截然相反的心理品质影响个体行为取向,对个体能否走向创业和创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职业技能水平亟待提高

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技能水平与创业的要求有脱节,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经验欠缺。他们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乏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这些都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创业知识的缺乏。而且在创业过程中,最容易暴露的职业技能问题就是市场意识淡薄、理财技能缺乏、管理和商业谈判经验等方面的不足。

(2)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其一,大力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以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素质结构,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丰富大学生整体就业或创业结构的层次,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大增强生产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不同层次职业和创业的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业效益,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更缓解我国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

其二,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客观要求。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以知识为经济核心要素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用人单位或创业非常倚重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着眼于人才扎实的基础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未来人才的素质应是具备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的完美结合。

其三,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囊括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立业、创业、谋生和继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措施

1.坚持德育为先,心育同步,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课堂”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里,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创业者,职业道德与职业心理素质往往比职业能力更受到职业社会的关注。由此,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首要课堂”。

职业道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在职业道德课方面,要系统教授有关职业道德的作用、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使学生明确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增强爱国、诚信、敬业、责任、奉献等道德意识。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在课外或实践方面,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自觉养成品德的能力,如学校纪律、规章制度的约束等。

所谓心育同步,即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也须渗透学生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创业者所需的健康心理素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者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首先要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或创业方向,使其增强创业意识和合理定位创业目标;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再次,通过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并塑造他们的创业个性,并对他们心理发展和创业不良心理问题进行实际指导。如我院以职业心理辅导为牵引,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根据学院实际,坚持教育、辅导、咨询、服务四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重视学生的创业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2.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完善创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方面,而完善创业职业技能教育则更是时展的需要。因此,构建合理、适用的创业系统知识教学体系是保证创业型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收效良好的关键。其教学体系应该囊括创业教师人员配备、创业指导教材编写、创业教学模式创新、创业课程编排等系统内容。

我院通过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来完善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其一,采取培养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其二,结合温州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考虑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特点,编写和选用一批创业指导教材,制作网络课件,采取开放实训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温州人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其三,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融创业教育于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其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逐步加大由企业能工巧匠、专业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课堂与实训点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合一”功能,工学结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3.促进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

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使原有的大学精神打上了鲜明的创业创新烙印。创业型高职院校作为办学的创新思路,要有效提升学生创业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水平,需要有相应的校园文化来提供精神动力。一个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而创业型校园文化,又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人的思想,才能起到职业素质教育的功效。其常见的载体有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合作交流载体、文化活动载体等职业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如我院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定期举办温商创业论坛、创业知识讲座、校友交流会,把“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把区域文化特色引入到学生的行为养成中,把先进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课程的设置、人文课堂的优化、环境的熏陶、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渗透等途径,实施人文教育;通过“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和创意设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提高创业意识,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

4.完善学生创业实践机制,开辟培养职业素质教育“第三课堂”

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先生曾一再强调职业教育训练应做到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手脑联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训练,是指办职业教育,万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黄炎培的这一基于实践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充分展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和其精髓所在。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检验创业能力、确立创业方向、提高创业所需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应该是校内外创业实践形式的结合进行。其中,校内模拟创业经营是创业教育的一个既便捷又有效的形式。校外创业实践则是创业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的检验、延伸和深化。另外,相关促进性、辅的制度机制扶持学生顺利踏出创业成功体验第一步,使他们对创业实践成效和经验总结方面的职业素质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我院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浙江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构建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素质体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院校和地方创业的实际情况,紧跟时代,开阔视野,针对性地在上述几个“课堂“努力创新,开拓具有院校特色品牌、地域特点、创业氛围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系统教育,卓有成效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或就业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能力。

篇(7)

一、红桥区人民检察院“检教对接”工作情况

红桥区院未检科自成立以来,将与教育系统的合作作为重点,对检教对接机制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通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又富有成效的活动,收获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同时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

(一)检教对接工作开展情况

1.依托检教对接机制建立教育基地。

检教对接机制作为制度需要相应的措施和载体实现其价值,而教育基地是开展检教对接工作的有效载体,它可以有效地执行检教对接机制,将检教对接机制下的工作系统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红桥区院未检科充分利用这一载体,紧密结合时展形势,突破以往教育基地重单纯说教的局限,针对学生年龄层次以及各学校不同的特点,建立了侧重不同、模式多样的教育基地。比如,在小学建立侧重于普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树立遵纪守法观念知识的教育基地;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建立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基地;在学校管理秩序较好中学建立侧重于普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基地;在案件多发学校建立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为主的教育基地;在高校建立侧重于如何帮助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以及借助高校学术资源优势提升未检工作理论水平的教育基地。

同时区院依托教育基地,结合不同模式教育基地的特点,对检教对接机制进行不断探索和尝试。比如,未检科与天津市第五十一中学合作共同开通全市检察系统第一个检校共建微博,检校双方各安排从事未成年人工作经验丰富、具备法律和教育专业知识、又熟悉未成年人心理的干警和教师共同管理,通过微博这一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沟通平台宣传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问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对于河北工业大学等学生社团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未检科将对法律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带入法院审判庭实地演练模拟法庭,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让学生充分感受法律庄严的同时,树立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针对暑期学生违法犯罪及被违法犯罪侵害案件易发,未检科与丁字沽小学、红星职专等学校共同举办法制夏令营,开展暑期安全常识普及、法制知识竞赛、教授防卫技能,并将上述活动以学生易懂又乐于参与的文体娱乐活动中,让枯燥的法律变得鲜活起来。借助高校的技术优势,未检科与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红桥分院合作拍摄系列法制题材微电影,将网络谣言、网络诈骗、传销等社会热议题材编写成电影剧本,将现代技术充分用于普法宣传。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学生,未检科在做好日常普法的同时,重点打造“两堂法制课”,即在新生入学时开展第一堂法制课,帮助他们树立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安全、愉快度过大学生活;为毕业生开展最后一堂法制课,为他们就业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帮助他们顺利走向社会。

2.依托检教对接机制建立关护帮教基地。

为贯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以及“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红桥区院未检科先后在红星职专、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等学校建立了关护帮教基地,借助基地教育资源优势,依托基地对区院办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十余名作不捕、不诉或附条件不处理的未成年人开展关护帮教活动。

关护帮教措施紧密结合了检教的特点和优势,如未检科联合学校组建心理咨询师队伍,对犯罪未成年人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根源上消灭犯罪意识和动机。组织犯罪未成年人学习勤工俭学、成绩优异学生的事迹,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组织犯罪未成年人参加校园公益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体会父母的不易,摒弃不劳而获、贪图享受的思想,做一名自食其力、为父母分忧、对社会有益的公民。组织犯罪未成年人参观学校定点联系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端正思想。上述帮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受帮教的未成年人无一人辍学,其中一名未成年人经过帮教后在中考中取得了好成绩,被市重点中学录取。

3.依托检教对接机制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为城市中日益庞大的未成年人群体,红桥区院一直把这一群体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区院与区内定点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丁字沽小学等学校达成合作共识,并签署了共建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基地的协议。

为使该项工作取得实效,未检科多次深入各学校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和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生活和学习情况,选派优秀检察官担任该校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和少先队辅导员。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容易被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特点,通过法制讲座和座谈、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和防护演练,向学校师生普及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知识,教会学生遇到违法犯罪时如何自我防护的基本常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与学校建立常态联系,对于学生受到违法犯罪侵害的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及时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检科干警参与小学生的少先队活动,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在了解到丁字沽小学两名成绩优异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后,未检科组织该院青年检察官爱心志愿者为两名学生捐赠了爱心基金和学习用品。通过上述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他乡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同时也使他们的父母能够安心地为我们的城市建设服务。

这项工作的开展和效果被《检察日报》、《今晚报》等媒体予以报导。

4.依托检教对接机制建立信息互通渠道。

红桥区院与教育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每年年终通过座谈会形式互相通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情况,未检科从教育部门收集未成年人文化、道德、法制等教育信息以及未成年人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在校表现的情况分析;并在严格把握保密原则的情况下将未检科掌握的有关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特点、趋势有针对性地反映给教育部门。通过信息的互通,未检科在分析掌握的信息基础上,制定开展未检工作的具体措施,推进检教对接机制顺利开展,同时,教育部门利用未检科提供的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和德育教育。

此外对于临时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处理。如区教育局针对有的学校在法制教育方面力量薄弱,邀请未检科定期为各学校负责团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干部、教师开展法制教育方面的培训。未检科通过校园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某校的个别学生有违法犯罪倾向,及时将情况反馈给该校,该校高度重视,适时开展了法制、德育教育,并邀请未检科为该校学生开展青少年预防犯罪的讲座。再如未检科深入区内某校调研时了解到该校校园附近经常有社会人员出没,给教学秩序和师生安全带来威胁的情况后,及时向辖区派出所反映此情况,辖区派出所加大了巡逻的力度,保证了学校的正常工作秩序。未检科还充分利用检察建议为发案学校整顿教学秩序、加强管理和法制教育提供参考,均得到及时整改的回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深化检教对接工作机制的思考与实践

篇(8)

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就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后发现,该课程的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等。这些问题成为建设本课程的重要障碍,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使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调查对象

从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随机抽取230名学生,采用课题组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实际回收227份,其中大一20人,占8.81%;大二20人,占8.81%;大三81人,占35.68%;大四83人,占36.56%;研究生23人,占10.14%。男生110人,占48.46%,女生117人,占51.54%;来自于城市、农村、乡镇的比例分别为22.91%、54.63%、22.46%,曾担任过的职务情况为:班、团学生干部占43.61%;学院学生干部14.54%;校级学生干部3.96%。

二、数据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本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有关理论、数据、经验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为学校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关的课题研究、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建议和对策。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95.7%)都能认识到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大部分同学(65.2%)已经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1.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底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尤其严重,我们要充分考虑它的影响,因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不仅仅在当年,其影响将会持续几年。调查显示,有53.74%的同学认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其职业规划产生了影响,但也有46.26%认为金融危机没有对其职业规划产生影响,原因分别有“对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还不了解”占29.07%,“相信自己的实力”占24.23%,还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占26.87%,会通过其他途径为了目标继续努力的占44.05%。

2.教学计划。调查显示,69.16%参加过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或相关的讲座。希望学校什么时候开设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时的回答为:在大一时开设的占14.98%,大二14.98%,大三上学期26.46%,大三下学期36.12%,大四仅6.17%。

3.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相应目标。

对大学生在准备求职之前,觉得自己应该培养哪些能力,具备哪些素质的回答中:强调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分别占69.16%、62.11%、61.23%,而专业技术则排在最后,占50.66%。

问卷调查中,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最关注的内容分别是: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和求职简历的制作及面试技巧,课程的选择最多,分别占67.4%与62.11%;就业流程及法律法规和职业生涯规划也深受关注,分别占43.61%,37.44%。求职心理辅导占23.79%,创业只占14.98%。针对调查结果,课程安排上应尊重受教育对象的诉求和选择。

在明确了内容之后,我们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形式上,大多数学生认为“请毕业学生回校,做经验交流会”是不错的选择,所选比为40.97%,专家做就业技巧方面讲座占26.43%,学校开就业指导课占29.07%,其他占3.53%。

4.师资队伍建设。调查表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最希望老师具备的条件是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学生辅导工作经验,所占比例分别为76.65%、48.9%,专业理论素养占30.84%,其他占3.96%。

5.就业指导服务。在就业过程中,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是:“就业体验,实习联系”占61.67%,“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占59.91%,选择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占55.51%,选择就业政策、形势分析的占45.37%,选择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占28.19%,选择就业心理咨询的占22.47%,其他占0.44%。

在提供相应服务的基础上,学生认为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构筑自己的就业优势,其中“到用人单位实习”高达86.78%,其次是考证,占44.93%,提高学历层次、取得优异成绩、参加社团活动分别占37%、33.48%、22.91%。

总的来讲,大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不太高,表示“很满意”的比例仅9%,表示“满意”的比例也仅为30%。表示“一般”的最多,占到43%。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6%和2%。因此,截止到调查时段,学院提供的就业指导还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对策研究

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外,教学活动中要经常灵活地穿插着讲座、实践课程等各种非正规课程,并通过校园文化等隐形课程的建设,努力营造一种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氛围。

首先,强调课程建设。课程中既有基于实践而来的基础理论研究,更有实际训练学生能力的内容,包括实习和企业参观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授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和应对未来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等有关社会机构参观学习,以此作为学校课程的补充。

其次,正式的课程与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各种非正式课程共存。学校开设专题、讲座等非正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是正式课程的补充,而且应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规课程与讲座、专题等非正规课程的并重,反映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系统性与先进性要求相结合的特征。这种讲座、专题往往反映了本专业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报告人应大多来自业界。

应加强就业指导教材的进一步开发,将就业指导课明确为学生必选课,材、统一备课教案等,并拓展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内容、加大就业观教育及创业教育内容,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问题。

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整体专业、学历层次不高,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目前,本校具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的人数不多,这使得我校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需求,影响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因此,应重点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就业指导能力。

教高厅[2007]7号文件规定,就业指导课的专任教师应享受学校教学人员的相应待遇。此外,学校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相应的设备,比如职业生涯测评系统、模拟面试系统,并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环境,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篇(9)

大学时代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具有深刻的意义,而寝室文化建设无疑对其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学生寝室文化是具有特定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也是塑造大学生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要发挥以寝室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寝室管理为引导的寝室文化服务和管理机制,达到与校园文化协调发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价值取向、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目的。

一、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离不开寝室文化。寝室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和重要场所,每个学生都以寝室为基点,建立起多方延伸的立体生活体系。寝室文化可以体现学生的真实风貌,进而反应出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等多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寝室文化,就不能体现大学生真实的生活状况和舆论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也就不完整。

(二)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寝室是最直接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学生在寝室从事的活动最丰富也最真实,同时由于寝室的私密性,学生在寝室内的行为最随意,最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本色。所以,寝室文化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最直接反应,好的寝室文化反映出学生的优秀素质。只有建设良好的寝室文化,培养学生优秀的素质,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三)寝室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在寝室里停留的时间,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总体上占学生在校时间的一半以上,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品行塑造等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而学生寝室不仅仅是一个住宿的场所,还是融学习、娱乐、思想交流、社会交往和休息为一体的场所。长期的学生工作实践说明,一方面,以寝室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加寝室成员与外界相互接触的机会,拓宽交际范围,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为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二、寝室文化建设的途径

面对当前形势,寝室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即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总结以往经验,寝室文化建设必须依托校学生工作部的领导,发掘学生组织潜力,让学生成为寝室文化建设的主人。同时,充分调动党团组织、学生干部、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等力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寝室系列文化活动,努力将学生寝室建成管理、服务、育人三位一体的安全、稳定、健康、有序、文明、向上的“温馨家园”。

1、依托党团组织

在寝室设立学生党团组织,充分发挥其引导人、凝聚人、团结人的作用,是加强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党团组织既可以在现在的学院、年级、班级等学生党团组织体系的基础上以寝室为单位建立,也可以根据寝室规模的大小,以一栋楼或一层楼为单位成立临时党团支部。应最大限度地扩大覆盖面,增强辐射力,以便活动的开展。各党团支部之间可开展学习竞赛、创建竞赛、技能大比武,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间容易沟通、相互了解的优势,积极发展组织成员,使各项工作在有的放矢中顺利展开。

2、依托学生干部、学生自我管理组织

把寝室建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场所,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在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管理队伍的作用。因此,选好寝室长是寝室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寝室长不仅能及时掌握寝室里发生的各种事情,而且与寝室成员年龄相仿,在思想感情上容易沟通,故而寝室长素质的高低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质量。如何科学地选拔寝室长,提高寝室长的素质,每个学校均有自己的策略,但是,加强对寝室长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组织寝室长每周填写“室务日志”,有效发挥优秀寝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应是做好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最终通过学生干部、自律组织能及时向学院和寝室管理部门反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诉求、意见,从而协助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常规检查、日常行为规范监督等各项活动。

3、健全规章制度,强调规范落实

马卡连柯指出: “没有对孩子们的统一态度,就不可能有任何教育”,因此,进行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应该建立一套统一的、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容易操作和记忆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做好这项工作,应充分利用学生寝室的广播、橱窗、板报及《学生寝室工作简报》,通过征文、展览、活动、交流等现有的现实与虚拟的手段,大力宣传先进的思想文化,广泛介绍学生寝室的有关规章制度,教育广大学生遵守寝室的文化建设要求。学校要倡导大德育的理念,把握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内容,强化学生在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表现要求,用制度规范约束学生在寝室中的行为。物业管理方要加强对学生寝室不间断地巡查和督促,保证检查次数,及时反馈检查结果,切实落实寝室文化建设的各项制度通过在学生寝室开展争先创优竞赛,调动大学生参与寝室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规范学生寝室的基本文化教育。

4、营造文化氛围,激发建设动力丰富多彩,生活活泼,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是进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优质的文化氛围,健康的寝室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高尚情操,提升大学生寝室生活的质量和品位,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通过实践探索推动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好形式。譬如,开展“学习型寝室”“星级寝室”滚动式评比表彰活动,开展以弘扬寝室高雅情趣为主题的书法、摄影、征文等形式丰富的比赛。同时,也可在学生寝室开展“温暖服务工程”,设立“学生成才加油站”,组织有关师生为同学进行心理咨询,开展“我当一日管理员”体验等活动,给大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注入新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进行寝室文化建设的强烈愿望和动力,浓郁丰富高校校园文化

总之,寝室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努力使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载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与教育合力。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喜闻乐见的载体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三、关于寝室文化建设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生共同生活、活动、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在这一重要场所中会形成以寝室成员的课余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化为最主要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群体文化,这种群体文化就称为寝室文化。这种文化是校园文化与家庭文化的双重变种,它包括寝室内的文化设施 居室布置以及以寝室为单位进行的一切活动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向育人、规范调适和激励功能。寝室是人才知识信息聚集的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之一,而寝室生活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在寝室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共振现象,即同一个寝室的学生会在思想道德上互相认同,在行为方式上互相模仿,特别是在涉及到寝室内部成员的共同利益和要求时更容易互相激励强化和支持,这就更容易导致一定规模的群体行为。因此优秀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增强学生凝聚力,起到课堂教育之外的育人作用,不良的寝室文化容易导致一些不良的影响。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寝室中的成员一齐考上了研究生,有的寝室的成员英语四级或六级个个过关,而有的寝室中全部同学都在争先恐后地谈恋爱,有的寝室集体补考;有的寝室窗明几净,有的寝室则臭气薰天。寝室文化在成员的心理上能起到一种潜在的影响,寝室中的个体自觉不自觉地都将自己的行为纳入到集体规范要求之中。由此可见,高校寝室文化是大学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校园文化发展流向的重要素、积极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载体,如何打造自然温馨的寝室文化,值得思想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因此,反思已有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1、要进一步明确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生寝室不仅是住校生休息、生活的场所,更是我们育人的好场所,搞好学校寝室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学生个性是在与人交往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对于缺少与父母交流机会的住校生来说,寝室是他们进行交往最重要的场所。

2、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洁、文明、健康、和谐”的寝室文化,有助于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

我校通过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校园更清洁、更美观了,学生的行为更文明了,同学间的关系更融洽了。

3、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寝室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重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在乐于接受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寝室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寝室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要继续开展寝室文明评比活动,并将结果作为评优、评定奖、助学金的重要依据,让“人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对象”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内心;进一步开展“创文明校园、文明寝室,做文明大学生” 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4、寝室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上一篇: 安全管理制度 下一篇: 初三物理教师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