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18:51: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应用口才课程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作者简介]谭永平(1959- ),男,广西乐业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58-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口才能力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培养高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是增强其社会适应性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普遍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该门课程教学成效不大,这是影响和制约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了有关学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团队在实施专业及课程一体化综合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课程特点以及学生实际,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探索并形成了演讲与口才教学与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与实际岗位需要相结合、与拓展知识训练相结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与丰富语言训练相结合的“五结合”训练模式,有效提高了该门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我国,由于高职办学的历史不长,因此,在有关课程的建设上,大多还是本科教材的翻版,许多高职院校所用的“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材也是如此,强调的是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突出的是理论性、知识性和系统性,过多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其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联系不是很直接,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高职学生的学习往往又比较功利,如果觉得所学的东西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其学习的积极性就受到影响。
(二)忽视核心能力和关键素质的培养
实践证明,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一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众人面前讲话要沉着镇定,充满信心;二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语言,这是表达的“源头活水”;三是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即思维要有深度、广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而这些核心要素的学习和训练在当前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演讲课变成了教师的口才表演课,由于忽视学生核心能力和关键素质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知道但做不到。
(三)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忽视实践和应用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演讲与口才能力的形成是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训练而达到的。而目前不少“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按照传统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都是“满堂灌”,学生练得少。由于忽视实践应用训练,学生看起来似乎掌握了相当的口才理论知识,但由于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口才训练过少,多数学生并未将其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理论真正转化为内在能力。
二、“演讲与口才”课程“五结合”训练模式
(一)课程教学与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
拥有自信心是口语表达成功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我们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不敢当众讲话或当众讲话非常紧张。这说明当前高职学生缺乏自信心、怯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而且成为口才训练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有效进行口才训练,就必须首先消除学生缺乏自信心、怯场等心理障碍。为此,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读到说、由非正式场合到正式场合、由个体到团体的原则,例如可先让学生在课外开展一对一交流,再到课内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在全班轮流宣读学习有关文件、在全班对有关问题进行发言(要先引导学生做充分准备)等。
(二)训练内容要与实际岗位需要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特点之一就是职业性,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尤其是适应相应专业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载体的“演讲与口才”课程,要增强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实际应用相契合。为此,一是要加强对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进行调研,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邀请企业相关专业岗位专家参与课程内容的论证,让他们参与论证,可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比如我院电力专业群“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团队在对有关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邀请相关专家参与论证,打破了课程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结构,即应聘华力发电厂运行岗位、在发电厂迎接新员工座谈会上的发言、竞聘运行班班长的演讲、在运行班年度工作安排会议上的讲话、对违纪员工的教育谈话、向厂领导请示有关设备技术改造问题和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在总公司关于班组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会议上的即兴讲话、在运行班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用PPT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向部门员工做述职报告等11个项目任务。三是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运用情境任务教学法,例如在进行竞聘运行班班长的演讲时,可以按照真实的场景和要求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有关知识,教师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三)演讲与口才教学要与拓展知识训练相结合
良好的口才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知识是口才的根基,口才是知识和智慧的反映。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口才能力,就必须丰富其知识,并延伸课程学习的周期。因此,一是将“演讲与口才”课程延续开5个学期,每学期6~8个课时,总课时不变,但学习训练的时间得到了延长,有利于学生持续不断地训练和积累知识;二是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利用课外开展读书活动,规定书目和阅读量,每个学生每学期阅读不少于5本,并通过检查学生所写的阅读心得、读书交流会和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考核;三是可开展“每课一说”活动,即每次课让2~3名学生说一个智慧故事或批驳的案例。
(四)演讲与口才教学要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口语表达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是口才的凭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口才实质上就是脑才、心才、思才(思想和思维的才能)。所以,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口才,就必须与训练其思维能力结合起来。而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精确度、清晰度和敏捷度。为增强思维训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尽可能根据学习和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训练,例如通过对“食品安全”“污染环境”“由部分学生做事丢三落四说开去”“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其原因”“如果我当选班长,我将从以下方面抓好班级管理”“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我班同学礼仪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事业成功的要素”“我的人生感悟”“开展某活动的意义”“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的措施”“怎样做才能成为受企业欢迎员工”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讨论发言,训练学生的纵深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逆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从中还可引导学生归纳和把握先总提后分说、先提观点后阐述以及按逐层深入、按时间顺序、按逻辑联系等几种主要口语表达思路来表达思想的方法。同时,通过对部分学生中关于“高职学生不应该做早操、不应该早读”“读高职没出路”“现在找工作靠关系,学习再好也没有用”等不正确认识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事实论述、用理论论述、用数据论述、用对比论述、用类比论述等增强表达说服力的方法。通过这些项目任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服能力,而且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演讲与口才教学要与丰富语言训练相结合
口才是思想的反映,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口才能力,就必须加强其语言运用的训练。为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训练:一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词语,可开展每课成语接龙、运用成语比赛(先说意思,让学生用恰当的成语来表达)和读书活动。二是增强对学生进行表达用语准确性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指导训练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用词用语不当的案例,让学生多进行词语和句式的对比辨析,从而理解有关词语和句式的差异。三是加强言之有文(文采)的训练,可通过有关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引用古诗词名句和成语以及运用多种修饰手法等是增强口才文采的主要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训练。例如可让学生根据上文意思或下文意思,填写相应的古诗词,或用有关修饰手法续写相应的意思,以此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增强表达的文采。
三、实施“五结合”训练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结合”训练模式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特点,有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在实施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选取要体现职业性和学习性。即项目任务必须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不能让学生去学无实用价值的“屠龙之术”,同时这些项目应可以转化为体现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而且所有项目应能涵盖原有教材的有关知识体系。二是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由于“五结合”训练模式训练的特点是课外准备、课内演示,训练的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准备。因此,教师一方面在此期间要认真做好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这样才能确保课堂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训练模式是开放式的,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各种情况和问题都可能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准备好引导和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在真正出现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三是要让学生有“源头活水”。讲话思想的表达是感情的流露,要让学生表达某方面的思想或感情,就必须让其有相关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应在安排学生到有关企业实践锻炼,有了相关经历和体验后再进行训练。四是要加强总结和归纳。由于“五结合”训练模式是要求学生先做,不会做就先自学,自学不会教师再教,因此,在学生进行演示训练之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梳理和归纳关键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二、科学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发音实训、态势语言实训、情境应用实训等三方面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训练、鉴赏、实践三个层次进行操作。“训练”主要包括普通话正音训练、朗诵训练、演讲训练。普通话正音训练包括七个部分,分别为唇形舌位训练、吐字归音训练、气息控制训练、共鸣控制训练、声音弹性训练、用声与嗓音保护训练,重点是唇形舌位训练、吐字归音训练。在实训时教师可以根据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进行正音训练,还可以根据方言与普通话在发音、语言、语法等方面的差别,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普通话纠音训练,培养其正确运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鉴赏”主要是通过欣赏范文朗诵音频和视频,从中了解并掌握诵读的技巧;通过欣赏著名演讲文稿与名人演讲音频、视频,从中体味演讲的感染力与魅力,掌握演讲内容的编排和态势语言的运用;通过实地观看论辩赛或者欣赏辩论赛视频,从中感悟思辨的力量与团队协作的精神,培养流畅练达的语言表达能力、大方自信的礼仪风度以及敏捷机敏的思辨能力。“实践”是指结合学生生活和工作实际,创设仿真的情境,如组织模拟招聘会、辩论赛等活动。口才表达在学生求职阶段发挥着极大作用,所以模拟招聘会既是锻炼学生面试口才的机会,更是学生走上社会前的预演,实训内容可包括面试阶段自我介绍实训、面试阶段回答面试官问题阶段、面试阶段礼仪礼貌实训等。在实训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面对面试问题的应变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素质、礼仪修养等方面的提升。
三、努力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演讲与口才不应囿于几十平米教室和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与社会、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演讲与口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出去”,进行实地口才实践。如谈判口才的实践教学环节可让学生亲临二手车市场、购物、租房、产品促销会等简单商务活动,让学生观摩或参与报价、讨价还价、磋商较量的过程。现今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和不轻易服输的信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参与各级各类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竞技性口才实践,在提高口语表达技能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毕业季的招聘会既是学生谋职应聘的舞台,也是他们磨练口才的机会,教师可带领学生亲临招聘会,将招聘会现场作为学生的口才实训场地,使学生在成功中积累经验,在失败的沮丧中总结教训。此外,大四的实习是实践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实习中不仅锻炼了行业口才能力,还锻炼了社交口才能力,而且实习过程没有教师全程参与和现场指导,所以更加能够检验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独立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198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人的职业能力分成3个层次(1)职业特定能力(2)行业通用能力(3)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可通用的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与人交流能力,位于首位,译作英语是“communication”,现代企业中的交流常称为“沟通”,如团队间沟通、上下级间沟通、与客户沟通等等。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也必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
《职场口才》课程与语言学、人际关系学、传播学、成功心理学的关系都很密切,涉及多项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运用不仅要以就业为导向,有其实用、功利的一面,还要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对人的素质养成形成影响,既要对学生当下的人际交往有指导意义,还要对学生未来职场中后续发展和幸福生活有深远影响。在线开放课程受众面广、量大,容易将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相结合,适合网络传播,能推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种形式非常适合《职场口才》课程的内容传播与建设。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将《职场口才》与在线开放课程相结合,并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制发调查问卷,进行课程定位
为了解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倾向态度,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精心制作了一份“职场口才课程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关于口才观”、“关于素质与能力”、“关于课程教学”三部分,内容除了涉及学生的观念态度和语言基础外,还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方案及考核办法等问题初步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整理,我们了解到不同专业、不同生源性质导致的授课对象之间的种种差别,为此将《职场口才》在线开放课程定位于“能学”和“辅教”。“能学”指凡有学习意愿并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学习者,均能够通过自主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不同起点的系统化、个性化学习,并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辅教”指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和课程要求,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巩固所学和拓展学习。
二.结合职场素质,建构教学体系
“职场口才”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选修课,强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是高职学生走入社会最有实用价值的几项职业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交际活动,激发交际潜能;以合理、得体、准确地实现交际目的为目标;以整体交际功能的实现为价值取向。课程教学语言输入与输出并重,思维训练和沟通技巧并举,真正实现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在参阅大量书籍、资料的同时,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职场口才课程教学大纲与并出版教材《职场写作与口才》,建构了一套以职业发展为主线,以职场交际需要为维度,对学生在职前准备、初入职场和职场提升三大阶段所对应的口语交际活动进行了预设和梳理,设置了职场中最常见、最需要的10个口语交际情境(传统面试、无领导小组面试、同事相处、社会公关、小组讨论、汇报工作、组织会议、竞聘演讲、营销推介和商务谈判),在这些情境的实施中使学生完成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三.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效果
1.科学调整课时数
首先调整了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学时比例,由原来的讲多练少改革为讲、观、练、评1:1:2:1的比例进行教学。这样既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又突出了理论对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
2.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在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等基础上,采用了经典范例赏析法、课堂讨论法、头脑风暴法、任务导向法和情景模拟法。在每模块教学的开始,请学生分组讨论,提交本模块应该掌握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在进行任务时,既可设置情景让学生先练再针对存在问题讨论归纳技巧,又可以先在线学习网络资源,进行模拟;在写演讲稿前,观看演讲比赛的一二三等奖选手视频,让学生在比较中评析,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这些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3.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制作了一套简明、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购置了经典的录音或录像资料,充分利用各大慕课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链接相关学习内容,既扩充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
4.改革了期末考核办法
变传统的“闭卷笔试”为“情境实训+实践任务成绩”(二者比例为6:4),促使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并且重视功在平时。同时设置加分项,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及社会举办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相关赛事,在压力下锻炼,在比赛中成长。
四.多种手段并用,体现课程工具性
1.将随堂练习与技能点训练、情境模拟实训相结合
随堂练习包括教师在课堂上临时组织的问答、讨论、辨析等,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关键知识点,增强参与意识。技能点训练是针对情境中用到的各专项技能进行训练,目的在于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提升主要技能的熟练应用程度。情境模拟实训是在理论学习及技能点训练结束后的单独课时进行,目的在于及时巩固当次情境教学内容,综合锻炼提高各种场合需要的口Z表达技能。教师在处理这三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时应统筹安排,兼顾个体和全部,并加强互评和师评环节的指导、反馈。
2.将实际训练与观摩赏析相结合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减少自主训练的盲目性,让学生明确情境模拟的内容、形式及目标,课程购置、查找了许多相关的经典录音、录像资料。运用这些资料辅助教学,既密切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思考问题。在播放音像资料前预设思考题和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印象就会深刻得多。
3.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
口才的训练提高仅靠几十个学时的课堂学习显然是不行的,它需要全方位、多领域的广泛参与和身体力行。为此,我们在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一方面,积极鼓励同学们参加校、系、班、学生社团等举办的演讲、论辩、朗诵、话剧表演等口语技能竞赛活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抓住平时学习、兼职工作、生活中的每一次机会,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课堂答问、课下交谈、学生干部竞选、校广播站播音员、校报记者选拔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指导,或个别辅导,或开设专题讲座,或修改文稿,或担任评委,或帮助拟定评分标准和竞赛方案等。
4.将课程学习和实习结合检验学习效果
授课结束后我们布置学生有意识的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习过程中,在实践中应用、检验口语交际技能,体会有技巧懂方法的交际带给他们的乐趣和成就感。并将这些收获写成实习报告中的一部分,在开放课程平台及微信微博平台互相分享、学习,并留给下一届的师弟师妹做正反面教材。
五.打造教学团队,拉伸课程建设空间
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精髓,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实力强的教学团队,只有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有效地实施其他各项内容的建设。课程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注重教学与科研互补、和谐发展。在年龄结构上注重老中青结合;在知识结构中来自多专业学习背景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在工作任务中要求教学与科研并重,边教学边研究,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在前人经验上求新求变,推动课程改革。课程团队的打造,有利于课程适应面向经济管理、应用外语、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除了每个系部有一名指导教师外,还配有专项辅导教师。课程还不定期邀请演讲学会成员、电台主播,企业主管授来校为学生作演讲与口才方面的讲座,扩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去更多更新的口才训练方法和理念。
参考文献
[1]綦雁、谢蕊霞.“职场写作与口才”重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
[2]桃源、朱晓蓉.“职场沟通与交流能力训练教程”北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
关于职业能力构成,美国SCANS(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1991)研究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可雇佣性技能包括资
源、人际、信息、系统和技能等五大类21项胜任能力[2]。美国著名管理学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 L.Katz)则认为,职场中的人们尤其是管理者应具备三种基本技能,即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与技术技能[3]。其中概念技能主要指对全局的把握能力,亦即战略决策能力;人际技能是指理解、把握与处理人际关系,运用语言等正确表达自身情感,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多指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技术技能指从事某项工作需具备的具体操作技术与方法,通常理解为操作能力。在管理实践中,不同层级员工的概念技能与技术技能要求有所侧重: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概念技能十分重要,技术技能较次要;对于普通员工和基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非常重要,概念技能的要求不太高。而与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有所不同,人际技能对不同的管理层的重要程度区别并不十分明显,优秀的管理者与职场达人通常都具有良好的人际技能。由此可见,人际技能对大学生的就业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十分重要。但纵观以往的高校教学活动,都强调对学生技术技能尤其是概念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人际技能的培养,导致某些大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因此,为了让高校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提升未来的升职空间,加强在校生的人际技能培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口才课程正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人际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课程。
通过对已进行了口才课程学习的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与课程学习前相比,绝大部分学生的人际技能并未得到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口才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仍多采取灌输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构建与能力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某些学生表示,由于缺少运用人际沟通理论的平台与勇气,因此口才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对人际技能养成的现实作用有限。鉴于此,改变传统的口才课程教学设计体系十分必要。
二、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课前设计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故良好课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课前设计。课前设计的目标是:学生愿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综合前人的研究,有效的口才课程准备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教学内容与模块选择、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任务驱动,如下图所示。
图1 口才课程有效教学因果图
(一)教学内容与模块选择
通过查阅现有口才教材后发现,绝大部分教材内容体系的设计为三大模块:口语表达基础知识、口语表达技巧和专项口才知识。这种模块设计能较好地解释“是什么”及“怎么办”的问题,但未能阐述“为什么”的问题。而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中,解释好“为什么”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明了事物发生的原因,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因此,在课程内容组织时有必要增加该门课程中回答“为什么”问题的知识模块――沟通心理。在授课内容的安排方面,则按照由本质到现象的顺序进行,即第一模块沟通心理,第二模块口语表达基础,第三模块口语表达技巧,第四模块专项口才实训。
(二)教学方法选择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教师应认同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口才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需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快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构建和行为素养的培养。为此,在口才课程教学中,教师讲授仍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授课方式,但与传统的课堂讲授不同,能力本位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授时间将极大缩短,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演练。在具体的时间分配上,讲授、课堂讨论与演练的时间比为1:1:1,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将留给学生自主表现,教师只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课堂教学方式,在口才课的授课中教师将结合模块内容,通过提供文字案例、视频案例及新闻事件等,引导学生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强化理论认为,个体要做某种行为需要不断强化,强化是人的学习是否成立的关键,及时的课堂演练则是强化学习的重要手段。为此,演练将成为口才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三)教学任务驱动方式设计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如果没有好的任务驱动方式,那么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只有极少数,再好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都将流于形式。
为驱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选课动机。在对选课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80%以上的学生选课的原因是该门课程易懂、容易修满学分,只有不到20%的学生是因为兴趣或认为口才课程学习有利于自己人际技能的养成才选择这门课。从调查数据看,大部分学生的选课动机是为了修学分,为此,要从学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具体操作方式为:在第一堂课时便向学生表明,其参与互动频次及效果将作为期末考评的重要依据,考评成绩等级有相应的参与互动次数要求,未参与互动的学生不能通过期末考核。互动环节分设个体能力展示和团队展示两种形式,个体展示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展示旨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对他人的激励能力。为顺利完成团队展示任务,教师按照学生总数和授课总周次决定团队总数,要求每个团队中的成员均来自不同专业,每个小组需在后期的授课中至少上台展示一次小组自编自排的语言类节目。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设计,尽可能地为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与机会,鼓励学生敢于上台发言;再次是通过适时的课堂点评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望;最后则是利用qq群、微信等平台增进师生间的课后互动,通过频繁互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平台,极大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
三、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课堂设计
基于对人际技能范畴的分析,得出人际技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敢于展现自己,积极地与他人沟通;第二方面是在了解他人心理需求的前提下正确地与他人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学生人际技能的提升做了以下尝试。第一步,将新闻述评引入课堂教学。首先教师从最近一个星期发生的新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且与本堂课授课内容有一定关联的新闻作为素材,要求学生围绕新闻及老师的提问展开述评,时间安排在每次课的前30分钟(一次课90分钟)。如在讲到“口才技巧――诡辩术”时,选取当周的热点新闻“崔永元与复旦教授卢大儒的转基因辩论”,在呈现新闻素材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许多人认为这次辩论以崔永元的完胜告终,崔永元胜在何处?我们该如何看待转基因产品?”之后给予学生3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再邀请学生上台陈述观点。从课堂表现看,10%的学生能富有创意地表达观点,50%的学生能正确表达观点,30%的学生能完整地阐述观点,10%的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上台表达观点。在学生述评完新闻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面评价,在总结学生的观点基础上引导大家以科学态度对待新生事物,最后通过分析崔永元获胜的原因引申出当堂课的授课内容――诡辩术。第二步,结合案例或游戏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如讲到沟通心理知识――“社交的需求”时,设计“糖豆”游戏,让每位学生在三张小纸条上分别写上赞美或感激的话作为“糖豆”,写完后将自己的“糖豆”送给最想送的三位同学,之后让收到糖豆较多和较少的学生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活动,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人都有社交的需求,良好的表达与沟通是实现社交愿望的最好方式。第三步,加强课堂演练。课堂演练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演练内容一般由教师提前一周将题目告知需展示的团队,该组学生依照题目要求自行设计场景撰写脚本,教师在每次课的最后环节让学生上台展示其排练成果。
四、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课后评价体系构建
学习评教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标,考评中如果侧重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即会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知识的记忆上。由于口才课程是一门以口头沟通表达为重要形式的偏重实践的课程,故应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情况。教师在第一次课时应将考核方式告知学生,以此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将重心转移到知识应用上。口才课的评估与考核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其中口试成绩占80%,笔试成绩占20%,口试成绩由学生的每次互动参与成绩组成,笔试则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题型为案例分析等开放性试题。通过这种偏重口语表达的考核方式引导,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中积极展现自己。
五、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教学实效测评
通过上述课程设计,学生的人际技能得到较大提升。表现为:
第一,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升。学期初,某些学生不敢上台讲话,但在老师的激励及其他同学的示范下,到期中时,大部分都敢主动上台展示自己,之后一度出现争前恐后地上台阐述观点的情况。某些学生在表达观点时由最开始的声音偏小、语言组织缺乏逻辑性、不敢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等,逐渐成长为台风稳健、表达流畅的演讲者。
作者简介:陈珉(1979-),女,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商业管理理学硕士(MSC),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22-02
课程是学校全部活动的载体,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在其《培训与教育辩》,《类型与层次辩》中阐述,应在层次上与中职教育相区别,在类型上与本科教育相区别,在理念上与职业培训相区别。高职课程设计不同于普通高校课程,普通高校的课程构建在某一学科之上,由该学科的知识形成课程体系。而高职课程要打破学科体系,建立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体系,从岗位出发进行能力训练。
《商务谈判》作为高职国际商务以及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包含商务谈判基本知识、谈判原则与程序、谈判技巧与策略等内容,涉及市场营销、营销心理学、商务礼仪、沟通与口才、国际贸易基础与实务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类学科。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商务谈判》课程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引入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以及项目载体等方法方式,力求达到高职课程以突出能力目标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一,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主要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实的工作以及谈判经历,课堂上即使用生动丰富的案例来引导,学生也无法真正融入到商务谈判的情景中,处于较为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层面上。其二,学生语言组织及其表达能力不佳。以往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讲授了大量的谈判技巧和策略,但是很多学生平时课堂发言就难于开口,坐到谈判桌前更是如鲠在喉,即使开口也无法准确得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容易使谈判陷入对抗和僵局。出现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情况。其三,模拟商务谈判项目难落实。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谈判技巧和策略难以在课堂这一有限空间上得以应用,而学生模拟在谈判过程中往往好胜心强,忽略了谈判策略的运用,常常导致口舌之争,导致模拟谈判结果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缺少谈判驱动力,缺乏参与,使能力训练项目较难开展,即使开展起来也草草收尾;二是因为“双赢”理念尚未渗透到学生的思维理念中。谈判的实质是站在双方的角度协商双方的利益最终达成共识,其最佳模式是达到“双赢”,然而学生在谈判过程中往往力求一争高下,“双赢”理念难以贯彻。对于以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对《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实施了有效改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 “四步法”模块化教学层层递进,学生有效参与提升谈判能力
谈判主体须运用准确、得体、恰当、有力、巧妙的口语表达策略,同对手进行磋商,取得圆满的口语表达效果,达到特定的经济目地。优秀的谈判人员不仅需要通晓谈判技巧和策略还需要具备高超的谈判口才。我们发现仅仅用传统的课堂组织不足以满足学生谈判能力的培养,于是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模块化”课堂组织形式,把课堂两节课80分钟时间分成四个模块。其中三个模块均需要学生参与进行,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见图1)。
图1 《商务谈判》四步法模块化教学课堂组织形式
(一)“每日报告”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以每日报告模开始,主要锻炼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每次课由一位学生做有关商务谈判的主题报告,具体内容不限,时间3分钟,之后进行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分别从汇报表现和专业知识运用角度来点评。此项任务重在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和表达能力。之后,教师结合实例进行谈判策略的讲解,每节课按照谈判开局,中场,终局的顺序学习三到五个策略。
(二)“谈判口才训练”提升口语表达策略及效果
在此基础上,“谈判口才训练”板块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策略及表达效果。由于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与国际商务专业 “口才训练”属于公选课,受众面也不广,并且谈判口才知识其中一个章节的内容。所以很有必要在每次课上设置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专门训练谈判口才,此项训练的特色是不设标准答案,旨在鼓励大家勇于发言,开拓发散性思维,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均予计入平时成绩以加分鼓励。例如我们讲到终局谈判时,引入了以下情景进行口才训练,“法国巴黎的一家大公司买下了中国的一大型超市连锁公司的母公司,然后开始逐步回购地区加盟商。你是温州地区加盟商,之前已经和法国方面谈妥了280万美元的收购费,今天下午就准备要签字了。可是今天一大早,法国人来到你的办公室,要求把价格再降低50万美元。”给学生的问题是“你该怎么说,才能说服对方?”问题一提出来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学生们进行讨论斟酌后争相给出了各自的说法,比如我方可以使用更高权威策略来保护自己,再欣然接受;或者加以小的让步,告诉他们我方不会降低价格,但可以提供其他一些有价值的服务;还有交换条件,索取回报等等。观点不同的同学之间甚至还引起了争论。学生发言之后之后教师再从对方采用了何策略,如何应对该种策略,如何避免对方采用这种策略三个角度进行剖析。这一环节无论学生的观点正确与否,教师应采取兼容并受的方式,只需稍加点拨和引导。口才训练板块重点在于启发学生设身处地进入谈判情景,开拓性地寻求解决方法,在积极运用谈判技巧与策略的同时,自主自发锻炼了谈判口才。
二、引入红黑博弈游戏,贯彻“双赢”理念
红黑博弈游戏源于纳什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理论,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依据这一原理,人们设计了红黑博弈游戏,反映了人们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条件下如何决策的问题。为了使其更适用于商务谈判课程的特点,并针对学生模拟在谈判过程表现出来力求一争输赢的现象,我们对这一游戏加以改良和运用,首先博弈收益不以分值来计分,而直接以金钱来体现,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赢则收益输则亏损;其次第4,5,6轮组织谈判,促使学生在前几轮博弈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并力图通过谈判巩固收益、挽回损失,达到双赢的结果。
(一)博弈背景及规则
甲乙两家公司,经多次谈判,达成了一个一揽子交易合同,这一合同分六笔交易。在实施合同的过程中,双方遵循以下的市场规则(以出红黑牌为例):
1.六笔交易一笔一笔做,做完一笔再做下一笔。
2.每一次交易双方同时出牌,若双方均为红牌,则各得利润100万元,若双方均为黑牌,则双方各亏60万元,若一方为红一方为黑,则红方亏60万元,黑方得60万元,第3、6轮损益值加倍(见表1:红黑博弈收益矩阵)。
表1 红黑博弈收益矩阵
3.前三笔甲、乙双方必须是背靠背地做出决策,后三笔可以互相谈判(谈判时间5分钟)。
(二)可行性方案
其一,只考虑经济利益时的最佳方案为:我方全出黑,对方全出红,我方赢利800万元,对方亏800万元。可行性的前提是:对方坚守诚信;或对方某个人为实现个人目标而不惜缺失组织利益利益驱使与我方同谋。其二,考虑诚信价值观和法律观念时的满意方案:双方均出红,既坚守诚信,又可双方获较大利。
(三)理性分析
“红黑博弈”能够较好地体现商务谈判过程中单方最大利益与合作最大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其重点在于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得到启发,难点在于游戏总结过程的剖析(见图2)。
图2 红黑博弈游戏总结过程
整个交易结束后,要求双方先各自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双方进行交流,再各自形成一份实验报告上交。教师根据博弈记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红黑博弈”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让对方出红,又如何在对方出黑的情况下说服对方出红。首先我方应出红,让对方感受到我方的诚意;应了解对方价值观和为人,看对方是怎样的人;加强沟通,向对方表明诚意并陈述利害关系;补充违约条款,增加对方违约成本;引入第三方公正,增加双方履约保证金条款;相互参股,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红黑博弈”的理性分析,向学生揭示其中蕴含的商务谈判的“双赢”理念,并学习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处理好利益关系。
三、学期中过程性谈判与期末综合仿真谈判相结合
(一)教学中由一个大型谈判项目贯穿,边学边练,组织一个汇报加三轮谈判。
如上图所示,学期中由一个大型谈判项目贯穿,分阶段在专业知识和阶段性策略讲解之后进行谈判前的准备,开局谈判,中场谈判以及终局谈判。我们从实践从摸索到,模拟谈判顺利地开展前提条件是具有价格空间并能够给双方一定的激励,给学生制造谈判的动机,使其投入到模拟谈判角色中去,积极参与谈判实训项目。为此,我们首先将学生分成小组,为买卖双方下发 “谈判任务书”, 为买方设置总资金,即规定了最高可出的价格,而为卖方设置了成本,即底价,这样使得双方具有谈判空间。为了使提供谈判驱动力,使学生充分投入到谈判角色中,任务书中还规定通过三轮谈判,买方如果以低于总资金的价格成交,改组同学即可得到相应的实训分数,而卖方以高于成本价成交,则奖励相应的分数。同时为了督促谈判有效进行,还专门设置了裁判员角色,考查谈判双方准备是否充分,记录各方在谈判中使用了哪些策略,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最后,要求学生在每轮谈判之后让做好谈判备忘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做好下轮谈判计划,有效结合专业知识和学生的实战能力。
(二)期末综合仿真商务谈判,总结知识及技能点并提升连贯。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深化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们与期末探索并开展了专业课程与仿真项目相结合的综合实践项目。
在专业课程教学完成后,辅以一个综合项目的教学,我们专门为此调查了本地市场,选取了温州地区有代表性的产业合成革制造业,下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取得了合成革的样品和成本价以及市场价等,在真实的企业背景下,有企业网站以及货样依托,实际的价格做支撑,开展了如下几个子任务:市场调研,谈判方案撰写,谈判议程商定,开局接洽,中场谈判,终局谈判,签订合约。将本门课程相关联的若干知识及技能点通过源于真实项目的综合实践项目设计而连贯,在实施过程中,做、展、评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四、结论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教学观念得到了逐渐转变,经历了从过去“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到现在“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角色转变。高职《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样也经历了一个演进过程,经过以上的课程改革探索,该课程体现了高职课程设计基本原则,能够“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突出能力目标,理论实践一体化”, 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之中通过参与掌握知识与技能。学生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比较高,表现在学生课堂参与比较积极,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谈判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一、翻转课堂在“演讲与口才”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价值
1.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的运用要求先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让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实现以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教学方式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知识内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颠倒,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
2.翻转课堂的意义和价值
(1)突破了传统课堂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的局限性。众所周知,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提前制订的,它往往可以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但是对于“演讲与口才”这样以训练为主的课程而言,每个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优势和劣势也各不相同,因而传统课堂不能有效地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坐在家里自主学习,重复练习,直至练会为止。所以,翻转课堂突破了教学内容和进度上的局限性,可以支持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练习。
(2)翻转课堂转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他们必须全力组织和利用好课堂时间来向学生讲解教学所规定的内容,教学过程几乎没有交互性。而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他们需要通过设计实际的活动及真实的任务来内化和检测学生所学知识情况,这就意味着学生角色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大大加强了教学的互动性。
(3)打破了课堂时间的分配原则。“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特点是“精讲多练,注重实践”。而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就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活动时间。它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这样的改变让原先课堂讲授的知识要点转移到课下学生自主学习和领悟,在保证基本知识得到有效提炼和归纳的基础上,增强了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性,最终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翻转课堂在“演讲与口才”课实际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1.教学设施及授课规模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数字化的互动教材,它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就笔者目前所在学校的技术条件而言,实现和推广翻转课堂还有很大的难度,学生无法在课余时间自由地浏览、学习相关的教学课件,自主学习需要的网络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就成为了实际教学中的局限之一。
由于受教师资源的限制,现在的授课规模都是常规班及大班教学,这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也使得翻转课堂所提倡的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练习,教师有针对性地解答每个学生的疑惑,实施差异化教学理念的实现也陷入了困境。
2.课程适用性
就翻转课堂的应用性来说,全国目前普遍集中在理、工科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将授课过程中某个知识点制作成教学视频就可以让学生轻松下载,方便学习。而就“演讲与口才”这样的人文训练课而言,它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理论体系相对比较零散,这就为教师制作视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人文训练课中推广应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也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瓶颈之一。
3.教师的专业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高效指导学生、合理安排上课时间、有效组织课堂活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还需具备数字信息素质能力,从而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视频,从前期的拍摄到后期的剪辑都能科学合理地达到教学目标。然而现状是大部分的教师在视频的制作和处理上还处于懵懂阶段,学校又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知识培训,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是以PPT课件为主,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也变得十分罕见。
4.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完成课下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互联网自觉查询相关资料并记录总结问题,课堂积极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解决自己的困惑,内化所学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然而现在的高职学生长期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让翻转课堂的实现遭遇困境。
三、翻转课堂在“演讲与口才”课教学中应用路径
翻转课堂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学习的顺序进行了调整,改变了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如何将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应用到“演讲与口才”课当中,经过实际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条可能的路径。
1.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型
构建适合“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模型是有效应用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笔者查询了大量的资料,认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硕士生张金磊提出的教学模型最为适合本课程。该模型主要由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组成。在这两个过程之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生成。在课前学习部分,教师首先要完成教学视频的制作,当然,在整个学期的授课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的适用性,选取合适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视频的制作,无需每节课都录制。其次,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并及时检查学生练习的情况。最后,在课堂活动部分,学生要相继完成确定问题、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成果交流、反馈评价五个环节,教师则需在整个环节中组织、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2.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翻转课堂能否有效实施和应用,核心在于教师是否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因而,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对教师培训出行,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相关信息技术的培训,并对所学成果进行最终考核。同时,应该组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团队,共同研讨翻转课堂实施应用的相关细则。
3.加强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支持
信息技术的支持是开展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配备充足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让学校机房在课余时间也能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观看授课录像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应该配置高性能服务器,增大网络宽带的接入量,并提供免费的无线网络,方便学生下载资料进行学习。
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去探究学习,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从而为课程改革做出更有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一直是所有学科的重中之重,课时占总课时量的20%~22%,因为语文是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的基石。正因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落实了这一课程在九年制义务阶段的重要地位,但到了中职阶段,因为培养的目标与角度不一样,语文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语文成了文化课,而非专业课。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重视的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动手操作能力,而语文作为一般文化课自然被学生所忽视。学校的课程安排上,只有其他专业课程的20%左右。
因语文这一学科的基石性特点,它不应也不能被忽视。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这一国家语言,加强语文实践,重视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上至教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下至课程结构、教材内容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进行适当变革,才能适应中职学校及学生的需要。“人皆可为尧舜”,这不仅是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认识,而且是对个人的可塑性的深刻信念,更是对人的自觉努力的鼓励。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中职语文教学想让学生学有所得就必须注重以下三方面的课程特点:实用性、专业性、思想性。
一、实用性——迅速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工作
中职语文学习的“实用性”,指的是学习语文课程的首要目的是“能用”。书籍未必能帮你解决实际的问题,但可以作为一块块基石,让你从更高的角度、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问题。对于两年后就要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来说,只有能解决眼前实际问题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只有能快速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教学他们才有兴趣,因此要讲究“短、平、快”,针对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三大学习板块尝试教学。
1.普通话训练
普通话是全国性的语言,因此,掌握一口流利的不带本地腔调的普通话是非常关键的。福建处于闽南语系,有自己的语音特点,即使是一个小县城,也可能有多种复杂的互不相通的发音方式与习惯,所以需要在语文课上加强对这一板块的学习。
学生的基础弱,只能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结合课文中出现的易错字,从纠正读音教起,培养他们的兴趣和信心;其次,结合生活实际,纠正方言中ao、ou分不清的现象,把方言中ao、ou易混的字列出来,如“头”、“桃”、“手”、“扫”、“候”、“耗”等,让学生牢记正确读音,鼓励学生在日常对话中有意识地纠正,在一个阶段的强化、巩固之后,再实现下一个目标。这样,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普通话训练,使学生读音慢慢变得标准。学生初步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对语文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容易感兴趣,对下一个阶段的口才训练也就充满了期待。
如果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就能掌握良好的语言习惯,则对于就业后快速地融入当地社会,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口才训练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人才,未必有好的口才,但有很好口才的人,一定是个优秀的人才。”的确,学生走向社会之后,能说并且会说,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流利地阐述事情,实现与人无障碍地沟通,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列举众多名人的例子,让学生懂得口才的重要性及训练的必要性,如“二桃杀三士,阻孔子事齐”的晏子、“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毛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苏秦、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再向学生介绍口才训练的各个步骤,让学生明白中职语文学习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
口才训练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分阶段地进行。可以从课前五分钟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两个方面入手。
课前五分钟训练,从期初的先站到讲台前进行自我介绍,培养学生的勇气开始,让他们明白演讲不可怕;第二个步骤是大声朗读美文,每课一人次,要求在讲台前读得大声、读得清晰,一轮结束后台上的同学锻炼了勇气及口齿,台下的同学欣赏了许多美文,陶冶了情操;第二轮加大难度,提高标准,要求念得有感情;第三轮要求脱稿背诵;第四轮增加学生点评。这样多轮训练,难度递增,根据学生表现适当强化,经过一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胆子慢慢大起来,口才也越来越好了。
口语交际训练要立足于课内知识点,结合现实生活范例,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是中职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训练中。
朱熹在总结孔子的教育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口才训练课上,要区分出不同类别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训练指点:有些是胆小不敢说,有些是胆大却不会说,有些是语无伦次……胆小不敢说的,提出容易答的问题培养信心;胆大却不会说的,给他机会发挥,并适时点拨指导;有些说话语无伦次的就从简单性问题的回答培养他的条理性。针对不同学生,每次上课安排不同的训练项目,但总体思路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与课堂评价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学会说话,学会交流。
3.应用文写作训练
与口才学习相比,应用文写作更接近传统语文教学,既需要教师讲解、分析、示范,又需要学生模仿写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如:安排学生担任企业中各个部门的人员,完成平常应该完成的各项诸如:假条、批条、指示、便条、报告、方案等,让学生了解到应用文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学生明确了应用文学习的意义与目的后,就不会对此产生抵触与厌倦心理。
教师在应用文训练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单一性,采用站板、小组竞赛、情景模仿,激发学生兴趣,对表现突出的,及时表扬,并增加素质学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多从生活、学习中找例子,如写班级工作计划、校技能节方案、实习时的推荐信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多种方法结合,创造充满趣味的环境,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二、专业性——让语文与各专业紧密相连
中职语文的专业性是指语文教学内容必须与各自的专业知识本身紧密相连,做到有的放矢,不是纯文学,而是与各专业相关的语文。在语文学习的内容上,各专业应有所变化、有所侧重,让学生了解到语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1.课文教学与各专业紧密相连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除了课文内容要求所要掌握的文学鉴赏外,不同专业要从文中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点,把文化课知识与专业知识传授结合起来: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针对文中贾宝玉的几次出场的服装不同来次素描竞赛,并参考课外知识进行介绍;学前教育的学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重点分析王熙凤的语言特色;《好雪片片》可以让营销专业的学生明白充满温情的关心更能让消费者动心……这样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的语文课具有鲜活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口语训练与各专业紧密相连
在进行语言交际训练时,要根据教材的理论寻找与各专业课程紧密相连的实例,做到理论性与专业性相统一。如在进行洽谈训练时,旅游专业的班级可以设计成导游与游客的交流;电子专业的班级可以设计成维修人员与顾客的对话;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可以设计成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这样因专业而异的口语训练,既立足教材的理论知识,整合不同专业特点,使得教学训练针对性强,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应用文教学与各专业紧密相连
应用文教学涉及激发写作,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觉得无从下手,只有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巩固专业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作用。如在进行广告词的写作训练时,电子专业学生可以选择洗衣机、电视机作为介绍对象,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推介家乡的名山秀水,汽车维修专业的同学熟悉各种车型,也能娓娓道来。这样的应用文写作训练会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三、思想性——点亮学生的心灯
虽然中职语文要侧重于实用性和专业性,但是传统的传道、解惑的功能却不能丢。要注意思想教育功能,保有语文课的思想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入新的内容,让学生爱听并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文的教化功能。在学完《项链》谈读后感时,很多学生注意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思想。在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后,我们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你们身上有虚荣思想吗?是什么样的表现?玛蒂尔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吗?她的悲剧是必然还是偶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剖析,达到内省修身的效果。
中职语文的教材涵盖面广,可以给予学生各个方面的教育,如《离太阳最近的树》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中人类的急功近利,人类的无知,感受到珍爱生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一碗清汤荞麦面》写出了日本民族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让我们认识到了对手的优点,在对比中树立了奋起直追的信念;《卖白菜》让我们认识到艰难时代人性的坚守,对贫苦农妇的诚实肃然起敬……教师应努力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联系时事,融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说出读后心得,在师生交流中修正思想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态,为他们的人生之航点亮一盏心灯,这也是中职语文教育极重要的一项任务。
作为一门传统学科,语文应展示出其新魅力,体现其新意义。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要将职业元素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要有“多规格人才观”,避免单纯的“精英教育”,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主动将自己的学科任务与社会、学校、学生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这一学科与时俱进、永俱活力。
参考文献:
近年来,“脱口秀”在电视传播领域作为一种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一起探讨社会热点话题的谈话类节目受到了公众的瞩目和喜爱,如《壹周立波秀》、《今晚80后》等。广东卫视推出的《财经郎眼》更是第一次将“脱口秀”与财经话题相结合,利用郎向平教授的明星效应,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卜颖(2011)指出,在高校课程教学领域,“脱口秀”的应用主要以教师或部分学生为主持人,以大多数学生为受众,进行小范围的信息传播,以自由演讲为主要形式,辅以图片、视频、音响效果等手段。在此过程中,注重传播者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即兴发挥能力,受众则接受大量信息,并感受主持人的口才感染力,加以借鉴和模仿;郭旭明(2011)初步分析了“脱口秀”教学法应用于《综合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洪皓志、顾芳芳(2011)中从传播的角度入手,阐述了影响“脱口秀”教学法应用效果的几个方面,并强调了“场”式情景传播的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脱口秀”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仍局限于针对个别环节、个别技巧的局部研究,未能形成系统概念,实用性不强。大部分研究局限于语言类或师范类专业的教学领域,对于实践性强、对沟通能力要求较高的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研究尚处于缺失状态,值得探讨。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强调,要使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各高校为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上述能力,设置了《演讲与口才》、《推销技术》、《管理沟通技巧》等课程,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着学生参与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学内容涉及面狭窄,理论结合实践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脱口秀”教学法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义和较强的实用性。
二、应用设计
1.时间与内容设计:“脱口秀”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应是逐个孤立的,而应是逐次推进,不断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教学重点,并逐步锻炼表达能力的过程。此教学法应充分考虑课程运用的先后顺序,讨论问题的深浅次序,以及各课程、各章节、各环节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课程分类选择应用课程及既定课程的具体章节,力求使该方法在既定章节中的实践更加系统、规范。
在45分钟一堂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可以安排10~15分钟的“脱口秀”时间。将该环节安排在课堂开头,能够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兴趣;安排在开课20分钟之后的倦怠期,能重新唤起学生的兴趣;安排在课程进展的末尾能使学生在期待中学习,提高整堂课的注意率。根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各课程、章节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内容和时间设计的结果如表1所示:
2.流程设计:施行“脱口秀”教学法的目的并非为“秀”而秀,而是为学而秀。在应用过程中如何兼顾“内容”与“形式”是设计的关键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流程设计与内容设计的协调,做到当“秀”则秀,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脱口秀”教学法课题应用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在该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是“一言堂”,而是由多人配合完成的。第一阶段是主持人就某一知识点的脱口秀,看似个人观点,但由于助理的参与,增添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客观性;第二阶段由嘉宾从专业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开拓观众的视野和思维,同时有主持人的在旁协助,使得场面得到把控,论题中心更加明确;第三阶段是全员参与的互动讨论,这时观众反客为主,占据讨论的主要地位,主持人负责控制,嘉宾做精辟点评,助理在旁协助;最后阶段是观点的总结,主持人为主重新将思路拉回最初的知识点,结合嘉宾的专业意见,最终对某一知识点的某一观点,给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
3.技巧设计:“脱口秀”作为一种语言沟通方式,必须具备语言“卖点”,通过创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引起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1)利用话题转换技巧。在短短10分钟左右的“脱口秀”环节中,绝非只有一个话题,各话题间需要自然合理的衔接与转换。话题转换可以选择直接转换、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情节串联、词眼切入等模式。(2)使用冲突话语制造对立。冲突话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谈话过程中,双方各自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与预期相违背的语言行为,从而引起情景或话语冲突。除了话题本事的因素外,主持人与嘉宾的戏剧性对立也可造成冲突话语,取得效果。如: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可以组织辩论,制造一方打断话题冒犯另一方,双方相互调笑等桥段。在“脱口秀”环节中适当地对冲突话语及矛盾对立加以运用,能够提升过程的戏剧性,引起受众的兴趣。(3)应用和创造流行语。高校课堂面对的是思维活跃、接受能力极强的大学生受众群体。在语言内容与习惯方面,他们受社会流行语影响较深,适当地应用流行语,可以拉近主持人与受众的距离,产生共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在《广告学》课程广告文案部分,可以引入“喜大普奔”、“十动然拒”、“累觉不爱”等网络流行成语。同时,主持人可在应用的基础上,创造一些小范围流行语,在课堂受众及其相关人群中流传开来,从而拓展课堂信息的传播范围。(4)利用辅助手段。为辅助“脱口秀”环节的顺利展开,教师还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首先,制作好与该环节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并辅以相应的音响效果,如嘘声、掌声等,在讨论期用于烘托气氛;其次,除了做好谈话内容的设计之外,还应做好相应的形象及动作设计。如服装应在符合课堂礼仪的基础上做到多变、华丽,紧贴教学内容;动作设计也应区别于日常授课的教态,适当夸张、创新,力求对学生产生视觉刺激,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人才培养
关键词: 口才;项目;任务;教学法
Key words: eloquence;projects;task;pedagog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319-03
0 引言
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共识,而对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造备受推崇,是目前较好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据此,演讲与口才课程在教学中运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做了初步探索。
1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是设计一项实践项目,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项目和任务囊括所有新知识,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而且能通过项目的教学和实践,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具体地说,“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是把整门课的内容设计成一个贯穿性的综合项目或者几个项目,通过一个个任务使项目的内容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依据项目设计思路,根据项目总体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它是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在营造的模拟情景中完成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演讲与口才教学中的优势
2.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项目和任务,甚至可以由教师提出,学生参与设计项目与任务,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协作完成。整个过程学生是主体,不论是温习旧的知识,还是学习新的知识,都围绕着项目的完成来进行,这就由过去的“要我学”、“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学”“才能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如,在课本剧表演中,学生主动去学习模仿微笑、走、站、鞠躬等姿态和面部表情,以适应不同剧情的需要。而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阅读教材,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询问教师等方式来解决。这样,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都是剧中的角色,就点燃了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热情。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任务驱动教学法都设置了项目与任务,在设计理念上就强调了项目必须是一项实际的工作,而任务必须具体、操作性强,宜小不宜大,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这就使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时,师生都有很明确的目标,不论教师指点还是学生学习都围绕着一个个任务来进行,针对性强。学生学得快、学得牢;不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整个教学过程井然有序而又轻松自然,这样,学习目标就容易达成。
2.3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演讲与口才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通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己搜集资料,学习新的知识,比如完成编写剧本和排演课本剧的任务等。在这整个过程中,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合作共赢意识。与此同时,也养成了学生自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 项目与任务的教学设计
教师所设计的项目,应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出发点,建立在依据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通过努力能完成的基础上。一般应是能串起所有知识点的贯穿性项目,使学生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新知识。项目下又依据实际工作流程分解成一个个子项目,并设置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任务,最后学生通过完成这一个个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
“演讲与口才”是研究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语言应用课程,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知识和相关能力,培养学生在从业过程中所必需的口头表达能力的一门口语表达课。它是某些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很多文科类专业如市场营销、导游、文秘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它后续的课程如商务谈判、市场营销、秘书实务、导游实务等对学生的知识链进行了拓展,它对应的工作岗位有营销员、秘书、导游等,因而,我们的项目设计要结合实际,以应用为着眼点,还要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教学改革,演讲与口才课已经形成了“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面貌。结合本课程能力目标,笔者将该门课程(共30课时)设计成一个贯穿性综合项目(含3个子项目)。
项目设计的理念:以交际活动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进行课程的重组,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1 课程项目设计。在进行课程内容体系设置时,明确该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并以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原课程知识点解散并重构于3个项目中,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训练内容。
3.2 典型项目设计举例(表2)。
4 项目与任务的教学实施
典型项目实施举例(本项目14学时完成):
4.1 课本剧演出的教学设计(表3)
4.2 典型项目的实施与步骤
第一步,任务布置。教师提出项目--课本剧表演,并将项目分成编写剧本和课本剧表演两个教学模块(子项目)。运用多媒体工具,通过展示往届学生的作品,及他们精彩的表演镜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作激情。在此基础上,布置任务。
第二步,分组学习。学生分组(每组4~6人)、选组长,通过“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学习与项目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知识,研究、选定工作方法。
第三步,任务落实。各小组认真分析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自行制订课本剧表演的实施计划和工作步骤(这时的方案可能很多,这个过程可采用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讨论,将计划分解、落实到每个人。
第四步,操作实施。各小组依据计划,分头学习演练。包括根据交际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编写台词,设计剧情,完成剧本的编写。各小组间可以通过网络取长补短,互相交流经验,使剧本的编写日趋完善。实施过程中应提供阶段性成果,如小组成员完成的剧本等。
小组成员根据剧本反复排演是交际语言训练的关键环节,教师跟踪检查、指导学生实际运用口头语言的情况,如语气的轻重快慢,情感表达的分寸拿捏,姿态语言的使用等等,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一些原来羞涩内向的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都能表达自如,创作激情得到发掘。从而促进任务的圆满完成。通过一体化项目教学让学生做到了 “学中做,做中学”。
第五步,展示评价。各小组通过汇报演出,展示最终学习成果。并各自制作PPT,派代表汇报项目完成情况,展示、交流阶段性学习成果剧本,教师逐一点评项目实施情况。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填写《过程考核自评表》和《过程考核评价表》。这种教学方法目标明确,直接以项目为载体,先做后学,或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5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预期效果和实施的可能性
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以课本剧演出为任务驱动,做中学,符合高职学生思想活跃、活泼好动的特点,排演过程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掘和提高,学生在后续毕业实习中的独立性和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的工作意识、能力和自信心是教学改革前的学生前所未有的。
项目化教学,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训练贯穿了任务的始终,教、学、用真正做到了三位一体,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得到运用,这样既加深了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将理论渗透到实践中使学生的理论学习目标明确、有动力。
新课实施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需要配套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材;课程项目化后,要确保教学效果,需要采用一体化集中教学,要求设备与项目教学内容相匹配、有足够的设备,此外,还应注意如何在项目竞争中避免强者更强,弱智更弱,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外任务中学习的自觉性,怎样更好地转变师生双方在项目化教学中的角色等等,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还在继续摸索中。
参考文献:
在中职学校,由于在很大程度上都认为语文课是副科,因此,语文课就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具有为专业课学习打好文化基础的工具,也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化功能,这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体统一。
二、设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降低学习难度。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制定和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教学方向,落实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有利于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利于合理有序的组织教学过程;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效果。有效的教育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针对中职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的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设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鹜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进行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写,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在中职生的身上。
三、中职语文教学要走进生活,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适应
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而且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基础较差,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在校的2~3年时间即将踏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因此,让学生进行个人展示,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展示出自我风采,为将来更好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一,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中职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相对偏差,考虑毕业后就业、创业的需要,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口语交际能力,在具体实施中以礼仪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对学生加强训练,训练中注重循序渐进,由简短到成篇,由照读到脱稿,由有备到即兴,由对话到辩论。 这样,经过教学和训练,使中职学生能做到“认真听别人讲话”,“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从说清楚完整的句子到基本准确、连贯、得体地讲明白完整的语段和全篇,为日后适应社会需求打下一定的表达基础。也可举行辩论会、演讲比赛、课本剧演出等,以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其二,要注重应用文教学,提高文书写作能力。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学生就业后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