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精彩讲稿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4 22:06: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文课精彩讲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精彩讲稿

篇(1)

这次活动既是对温儒敏教授《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和吴忠豪教授《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的深刻解读,又是对如何教语出了引领和示范,使大家在研修后对语文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是一场及时雨。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有过这样的观点,他说:“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现在笔者尝试套用这“三味”和大家交流一下听课体会。

一、巧借方法,彰显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夏老师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堂课的语文味主要表现在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她重点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男女声合作读居里夫人和其他人的做法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对比写作方法的好处。抓住“终日”“烟熏火燎”,让学生感受到咬文嚼字的魅力。在品读“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中,夏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成吨和0.1克这组对比悬殊的关键词,将对比写作方法再一次巩固,并指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去品读句子。

岳老师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语文味主要表现在“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一语中的,“以后写演讲稿时就可以这样写”体会演讲稿的结构。再紧紧抓住演讲稿的目的是打动听众,让学生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那一段,让学生在读与想、体会与理解之间,一步一步地理解了演讲稿这种文体。同时,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段,总结出本文比喻、拟人及反复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手法写出自己的心声,让双基训练落到实处。

谷老师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自主学习反思卡”让学生学习有的放矢。在预习中解决生字词和理清文章脉络,无疑为课堂教学减轻了负担。抓住文章讲的四件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讨论。看似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手中的那根“风筝线”却攥得紧紧的。平时总怕学生预习课文时遗漏需要预习的内容,谷老师的自主学习反思卡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自己把预习的成果反馈在卡片上,不仅教会了学生课文,更教会了学生怎样学课文。

二、适度煽情,悟出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主要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要以人为本,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赏识其个性……”而这“人情味”要通过“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来展现。

夏老师在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感受人物精神之美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抓关键词、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句子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体会由四个“变成”组成的排比句,通过教师的引读、分批学生的朗读体会排比句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分组递加的方法朗读,声音的渐强效果很有震撼力。在课的结尾处点出这种美丽是跨越百年、千年的、万年的,是一份永恒的美丽。这种高贵品质难道不是一种美吗?“美丽”的含义挖掘出来了,人生的价值铭刻学生心中。

岳老师从资料的补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非比寻常,尤其是“春天是大地怀孕的季节,印第安人在这个季节不穿鞋子,怕伤害了大地母亲娇嫩的皮肤”,这样的资料补充让学生明白了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相比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热爱土地却又把他们转让出去,因为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离开就是热爱”。让这份悲伤的深情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通过配乐并不同形式地读,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当谷老师出示那《城南旧事》片段时,学生们不仅仅是在看,而是在内化一个个细细的瞬间。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笑谈趣事中,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伤感。尤其是最后“听听‘林海音’的心声”的那段配乐录音,使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到达了水融的地步,这时,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将课堂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简约大气,秀出书卷味

篇(2)

近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变革都以教育变革为突破口,而教育的变革往往以语文为突破口。可见语文课改成功与否,关系甚大。然而在现实中,一些语文课仍然上得不如人意,学生把语文课当作放松课、睡觉课或是起哄课等,教学的效果自然很不理想。那么,学生究竟喜爱什么样的语文课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将学生们的意见和想法进行了归纳整理,于是有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喜爱务实的语文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然而现实中一些语文老师还是没能真正把握这一点。要么一味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并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话来佐证自己做法的正确,而忽视了在感悟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法则,造成了“费时、低效”的后果。要么语文教学始终停留在第一层次上,就是只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课、科普知识课、环境保护课,而没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的,进而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的。还有一味追求课上的热闹气氛,语文课成了形式主义的活动课。这些课共同的弊病是授课老师错误理解和片面强调了“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使语文课能系统科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作用消失了。因此,这样的课上完后,学生并没有沉淀下什么来,反而有一种乏味的空虚,又何谈喜爱呢?

其实,每堂语文课都应该有一个很实在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在日积月累中,使学生增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终身受益。

二、学生喜爱高效的语文课

一些学生反映,部分语文老师上课喜欢用粉笔在黑板上大抄特抄,学生跟着大抄特抄,累且不必说,关键一堂课能讲的内容太少了,浪费时间,效率低下。学生建议,即使用不上多媒体和幻灯机,能不能采用印发讲稿的形式,来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建议使我想起了江苏溧水县东庐中学的语文教学情况。该校语文教学主要围绕“讲学稿”展开。“讲学稿”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四大环节。“讲学稿”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会了的老师不讲,不会的老师进行点拨。课后学生复习“讲学稿”,没有专门的课堂笔记本,也不买社会上泛滥的各种复习资料和练习册。在课堂上掌握好的学生课后不需要做作业,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而学生的语文成绩却稳步上升。

东庐中学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了“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②,节约了教学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是真正高效的语文课。这确实值得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深思与学习,从而有所改进,唱响语文教学的歌坛。

三、学生喜爱创新的语文课

同志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③可见教育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必须有所创新。因为只有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创新的人才。具体到语文教学上,同样要求有所创新,而且调查发现,学生喜爱创新的语文课。

创新如此重要,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有效的做法呢?

首先,追求课堂提问的创新。比如一位语文老师在上《六国论》时提问:“苏洵的《六国论》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史实,有些地方说理也欠妥当,谁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结果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和精彩回答,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还有一位语文老师上《人生的境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自己如何做到入世和出世?”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发言达到。其中一位学生回答说:“入世就要接受应试教育的现实,积极参与无情的竞争,面对如山的压力不逃避,不气馁,更不怨天尤人;出世就是要看到竞争不过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竞技场上的胜利,并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所在,要用博大的胸怀看待个人的命运和遭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精神上的可怜虫。”如此精彩的回答自然赢得满堂喝彩。可见,课堂提问的创新往往能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学习兴趣倍增,语文课自然深受学生喜爱。

其次,追求作文训练的创新。如果要求学生一味按高考模式写话题作文或新材料作文,久之也就像写八股文一样,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不妨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尝试写多种形式的文章,如对联、绝句、律诗、现代诗、散文、议论文、请柬、消息、广播稿等,并提供优美范文供学生“模仿”,在写作的道路上扶学生一把,让他们走得更稳健。这样做的话,既不会让学生一筹莫展,同时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写作实践中,培养了兴趣,掌握了技巧,增长了才干。学生获得了“实惠”,自然会深爱语文课的。

最后,追求实践活动的创新。语文实践活动既要丰富,又要有新颖性。比如可以开展钢笔书法比赛、背课文比赛、猜谜语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等,使学生在丰富新奇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感悟自身的成长,提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并进而养成竞争的精神和创新的品质。这样的实践活动会打破高中学生生活枯燥、单调的局面,自然会赢得他们的青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上的创新犹如引来了一股源头活水,必定会使语文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师生同乐!

四、学生喜爱有趣的语文课

学生反映,一些语文课教师是口干舌累,学生却是昏昏欲睡,原因是课上得枯燥无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们应该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从而吸引住学生。那么,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语文课要增加一点幽默的情趣。除了教师口语表达幽默风趣之外,教学内容本身不妨也增加一些幽默的元素。有一次我给学生讲作文的选材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总统有个叫西奥多·罗斯福的,有一次家里被偷了许多东西。他的朋友写信安慰他,他给朋友回信说:“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静,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未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话刚一说完,学生就会心地笑起来,并且露出回味无穷的神情。还有一次讲拆拼汉字题时,我先讲了4个例题:①夫对天说:我总算等到出头之日了!②旦对但说:胆小鬼,还请什么保镖!③冤对兔说:我总算找到一个窝了!④臣对巨说:房子一样的面积,但我有三室二厅!学生看着黑板,说平常的汉字竟能像人一样说出幽默搞笑的话,真是太有趣了。正如人们垂青精彩的相声小品一样,学生喜爱幽默生动的语文课。

其次,语文课要增加一点审美趣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美感的语文课是高级趣味的享受,必定深受学生的喜爱。有一位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专题复习时讲了两个例子:①自行车后轮对前轮说:我知道我永远也追不上你,但我会亲吻你走过的每一寸土地。②一位妇女哭棺说:隔千山,隔万水,也不愿隔这一层无情木。学生深受感染和启发,也认识到语言优美的重要性。语文课增加审美趣味也是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标上说,“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④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努力使语文课富有审美趣味,从而抓住学生一颗爱美的心。

记得一位名人讲过,人们对有趣的事物往往乐此不疲。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多想点子,努力使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做,我们就好像给学生的语文学习之旅提供了一辆快乐大巴,学生在无穷的快乐中就会不知不觉爱上语文课。

五、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课改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希望语文教学同仁们心中始终装着学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孜孜不倦地探索,就一定能上出令学生深爱的语文课,也一定会出现“硕果累累,英才济济”的大好局面!

注释:

篇(3)

“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学好知识、培养能力。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在3月21日街道教办组织的教学视导中,周东群主任也建议性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她认为,课前三分演讲活动时间短、受益面却广。“课前三分钟”训练所用的时间不长,一般不会影响当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受到锻炼的是全班学生。同时,三分钟演讲也满足了学生渴望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心理,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竞争。

因此,教导处决定从第七周开始,在全校语文课堂上,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待形成一定规模,积累一定经验后,再慢慢推广到所有学科。

实施目的:

首先,它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把准备好的内容表达出来。要求明了、轻快、准确、令人信服。通过演讲,学生内在的表达能力在全体同学面前真实展现。“三分钟演讲”使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表达能力:在讲话中语言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楚,声音是否宏亮,节奏是否合适,声调是否恰当,表情是否自然,感情是否真实等。在讲话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 因此,课前三分钟演讲,能把学生的“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大胆说话能力,树立了信心,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人每学期写作文八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总是不甚明显。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可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因为学生要想三分钟演讲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演讲前要组织好材料,经过立意,构思,成文,最后修改成稿。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写好,不能应付,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课前三分钟演讲”为进行思想教育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平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学生演讲内容摄取身边所见、所闻、所感,内容丰富多彩。诸如理想抱负、人生价值、社会生活现象、个人生活感受、班级活动、家庭关系、读书心得、学生之间关系等,这都对学生思想有教育意义,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第四,“课前三分钟演讲”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为了准备演讲,学生要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进行认真地思考。怎么把话讲好: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这些都要进行认识、分析、归纳、整理等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此外,“课前三分钟演讲”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

实施细则:

1、每堂语文课在讲授新课之前,由一名学生先进行约三分的演讲。可以先请那些表现大胆,平时就活跃积极的学生先讲;也可以按学号进行,这样安排有利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同时也避免了乏味单调。

2、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开始时,站在座位上讲,后来到台上讲;从自由讲话逐渐发展为命题讲话,即兴演讲;先可以拿着稿子上台讲,最后发展到脱稿讲。先讲一两分钟,最后讲三分钟。内容可讲所闻所见所感;可以是自己写的小作文;也可以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优美句段;甚至可以是课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段。老师注意指导,避免出现那种任由学生低头念稿、敷衍了事的做法。至于演讲的形式等,则不作过多限制,以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3、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的心理特点,所以老师在点评时一定要以鼓励为主。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中的闪光点,如一个别致新颖的题目、一段引人人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一句精彩的语言,一个张扬的动作等。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

篇(4)

现代语文教学理论也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只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应着眼于语文素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课前演讲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被大量地运用在课堂之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形式单一、过程随意、目标孤立、热闹有余,收获却不大的现象,如何提高课前演讲的有效性,笔者经过三年的有效实践和不断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通过这三分钟,让学生爱上了语文课,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现就这几年的探索,初探一下开展课前小演讲的有效性。

课前小演讲即每节课课前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通过演讲的形式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探索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2]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课前小演讲实施的有效性呢?

一、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课前小演讲

本人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发展水平分年级制定了三年的演讲计划。

七年级:自由演讲训练

学生刚迈进中学的校园,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面对科目的增多难免有紧张,不知所措与羞涩之感,加之心智也尚未成熟,所以课前演讲只要求学生能站在讲台上,流利地演讲。形式上以自由演讲为主,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演讲,可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或是讲述典故、成语故事等,内容上在保证宣扬正能量,弘扬积极乐观情绪的基础上不加以限制。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在这一时期允许学生带稿上台,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敢于走上讲台,敢于表现自己。但不能任由学生低头念稿,敷衍了事。

八年级:鉴赏与品评训练

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此时已能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不畏惧,不怯场。在演讲的要求上,就应有所提升,要求每一位学生不仅做到有话可说,还得会说,能说,敢说。因此这一时期的演讲以鉴赏和品评训练为主。鉴赏可以是名言警句鉴赏,可以古诗文鉴赏,或是美文鉴赏。品评可评时事热点,也可就精彩片断进行赏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带稿或是脱稿,稿子须是自己整理而成的框架或是简略提纲。实践证明,这样既保证了演讲的质量,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归纳和概括能力。

九年级:链接中考训练

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毕业班的课前演讲可采用与中考考点相链接,既是演讲活动,又可备战中考,一举两得。形式上要求学生做到完全脱稿。在内容上,可让学生选择一些名言警句或是名人驿事进行讲述,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或是推荐优秀中考作文,点评习作中的亮点,学习他人之长,提高中考的写作能力。

二、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地开展课前小演讲

1.自由式:每天按号数安排一名学生进行演讲,内容自由选择,学生提前一天准备好演讲稿,教师提前进行审阅及修改。

2.话题式:由教师确定一个核心话题(如“诚信”“感恩”“宽容”等话题),让三两个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展开辩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求学生能做到自圆其说,观点鲜明。

3.辩论式:围绕社会热点(如见义勇为,你认同吗?),让学生自由选材,组稿,并分组进行辩论。教师提前一周做好布置工作,并进行有效地评价。锻炼学生口才的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4.鉴赏式: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经典文章,或是经典文章中的精彩语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位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即兴式:让学生即兴选择演讲内容,天南地北地讲述,既调节了课堂气氛,也使演讲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三、勤于总结,鼓励赞赏地开展课前小演讲

教师可在演讲活动前下发评价标准(仅作参考)主要从演讲内容、演讲技巧、演讲效果、时间掌握及脱稿要求五部分对演讲选手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

借助此标准,让学生基本了解一次成功的演讲须具备哪些综合的要素。在每次演讲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照此表客观地对每一个演讲者进行评分或点评。中学生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赞赏式的评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良好作用。教师适时进行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多用赞赏的眼光及语言去点评,发现每一个学生演讲中的亮点,或是精彩的题目,或是流畅的语言表达,或是愉悦的演讲气氛,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学生的自信心得到肯定,必将在以后的演讲中把闪光点发扬光大,不断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课前三分钟,语文十年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每位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每天课前的小演讲,日积月累,就一定能够激活沉闷的语文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除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外,语文教师还可通过课堂上诵读,课后开展绕口令比赛,加强口头复述训练,举行“记者招待会”,倡导口头作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初中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有多彩的语言,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丰厚的人文,[3]有效地开展及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用语言艺术将学生带入语文的世界,相信,只需3分钟,一定能让您的学生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篇(5)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七种或七种以上的潜能,每一种潜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教育内容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设计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作业形式,如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并用。具体来说,可以这样实践:

1.设计“倾听”作业,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习语文。

倾听也是语文能力的一种,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我们不仅能大量地阅读文字图片资料,还应该能倾听更多的语音音频资料,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了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所以语文作业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倾听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完成倾听的练习,可以倾听广播电台播报的消息,可以倾听父母的教诲,还可以倾听来自自己心灵深处的呼喊,让学生更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2.加强背诵练习,因为初中生处于记忆的高峰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背诵80篇优秀诗文,并推荐了50篇,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安排背诵诗句。若每学期要求熟背15篇,学生所花时间不多,却受益甚多,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养料”。

3.设计语文课内外阅读作业。

阅读不仅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奠基,而且为一辈子做人奠基。语文作业的设计应尽量按《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速度和总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各类优秀图书报刊,学习从网络搜集处理信息,并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学会做读书摘录,积累、欣赏、学习精彩的语言材料。

4.加强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根据不同的年级和对象,可布置学生课外写观察日记、随笔、读书笔记或进行自由写作,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发展,积累生活素材,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同时通过书写的训练即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通过书法欣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设计演讲展示作业。

让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写成演讲稿,在课堂演讲展示,这种方法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颇有成效。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曾经说过,语文作业的设计不能只为新课结束以后的作业和课外的作业。语文作业的主旋律是语文能力的培养,设计语文作业应形式多样,开发学生智力,分量适当,避免学生过重的负担;应具有弹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均能得到提高。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种作业类型的结合,就一定能实现以上的目标。

二、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理解接受水平的差异性,因此要求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关注每个学生,设计作业要分层次,要有一定的梯度,避免统一的模式,统一作业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不利于后进生和优等生的发展。

常见的分层次的依据有:

1.根据学生关注点的不同分层。

不可忽视学生的社会性,因为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一致,造成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关注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语文作业,如让关注体育的学生描写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注音乐的学生描写一场演出会等。这样就能达到锻炼学生描写能力的目的。

2.根据学生性格差异分层,更多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

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更善于对内心世界的挖掘,更渴望别人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因此老师可以多让这些学生写随笔、日记,通过批改作业,了解这些学生的内心世界。当这些学生敞开心扉用笔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他们的写作欲望也就被激发了出来。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分层设计作业。对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的作业应该是浅层次的,重在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对于优秀学生,则应在基础之上,以培养他们的能力为主。

三、设计语文作业更应该注重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又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延伸,这种与生活的联系相当密切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外作业应该注重一些迁移型习题的设计,让语文课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这不仅是在拓展语文作业的领域,更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其他学科中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从而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综合上述,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国内外时事,关注身边的琐碎事情,运用语文课上所学的知识对之进行分析,使学生有“无处不是语文,无时不学语文”的感觉。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在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潜移默化地巩固、深化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作业的设计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连。

其实,语文作业这种看似普通的教学环节却是不容忽视的,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夯实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甚至是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只有不断深化作业改革,在作业改革中探求更多更新的模式,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更高的效率,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篇(6)

  小时候经常出去玩。我记得有一天,我看到一只受伤的蚂蚁,它快要死了。我想:肯定是绝望了,肯定不会动。谁知道,蚂蚁的腿在动!我突然呆了。蚂蚁快死了,它们还有生存的希望。

  人们说:“野火从未完全吞噬它们,它们在春风中又长高了。”我不是很懂。火可以烧很多东西。牧场不能燃烧吗?秋天的一天,带着疑惑,我去一片草地上烧草。“嚓!”草烧焦了,突然金色的草变成了黑色的!“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我高兴地跑回家。春天来了,我又来到了烧焦的草原,更绿了!草的这种再生能力让我用新的眼睛和耳朵去看它。

  我七岁的时候,出去玩的时候,有一次抓到一只蝴蝶,想带回家,可是蝴蝶一直在我手里扑腾挣扎,好像只有一个出口,它会毫无畏惧的飞出去!蝴蝶求生的本能让我感动,我忍不住让它飞了起来。

  树木剪完枝叶可以再生;小蚂蚁有希望在死亡前努力生存.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自杀。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热爱生命,不要浪费生命!

  关于精选热爱生命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上语文课时,老师给我讲了《生命生命》一课。

  课文的大概内容是:一只飞蛾在临死前也要挣扎着想要获得自由。墙角里坏掉的瓜子竟能长出瓜苗来,种子里包含着多么强的生命力啊!作者用听诊器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作者极大的震撼。这就是生命。

  我读完以后,感悟很深。一个小小的种子竟能在没有阳光和土壤的地方不屈向上,长出幼苗。飞蛾在绝地也不放过一点儿求生的机会,即使在人类将要杀死他的时候,他也要努力逃离人类的魔爪。就像那句话:生命在最危险的地方才精彩。就像小草在岩石缝里一样,就像松树生长在绝壁上一样。他们都是坚强的,他们的生命都是顽强的。“虽然生命有限,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的话是多么激动人心。是呀,如果一个人像向雷锋一样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做无限的对人民有益的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要爱惜自己的生命,要让生命精彩起来。

  关于精选热爱生命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

  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并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某一件事情都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这是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一段话,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她对事业的不懈奋斗和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中,只要脚踏实地,相信自己,每个人都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通往成功的光明大道。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当海伦这个独特的生命以其独特的成就震撼了世界,谁又会想到她竟是一个盲聋哑人。她生活在一个无光、无声、无影的孤独世界,但她却做到了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创造这一切的,全凭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她的信念,她的意志,让她的生命重新焕发了光彩。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在这段时间接二连三发生的悲剧事件。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生命,转眼间就离开了人世。而原因却仅仅是家庭不和、感情不顺和被老师批评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为他们惋惜的同时,我只能感叹他们的懦弱。当海伦得知自己将永远生活在黑暗和孤独中的时候,她放弃了吗?当爱迪生上千次灯泡实验失败的时候,他放弃了吗?当惠灵顿在滑铁卢的雪地中前行的时候,他放弃了吗?是的,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最终,他们也都如愿以偿。而悲剧事件中的这些脆弱的生命,却又用最愚蠢的方式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他们就没有想过最爱他们的父母,老师,同学,会为失去他们而悲痛欲绝。

篇(7)

选题意义:装饰美是工笔人物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人们对工笔人物画的装饰美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讨论线条的组织表现对装饰美的意义,实现线与画面和谐统一,才能创作出具有线条韵律感的装饰美的画面

研究现状:目前关于装饰美绘画的研究很多,工笔人物画把线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如何合理恰当的组织安排线条,使画面更具有装饰美的却很少,我认为这是值得研究与分析的

可行性分析:本人对工笔人物画中线条及其富有的装饰美极感兴趣,从中可以感受到通过合理组织线条的秩序感和韵律感达到提高画面装饰美的作用。并且在这期间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又有导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该论文的写作。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重点、难点

主要问题:工笔人物画的装饰美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只有线条,而线条是增强画面重要的装饰语言。在绘画作品中适当加强线的作用,对工笔人物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开拓,是有益的创新途径之一。

重点:工笔人物画的装饰美的追求首先不能削弱或冲淡线条对于装饰美的作用,而要再用线的时候合理安排组织线条,使其产生更具有画面装饰美感

难点:我们应不断以新的视角发现和挖掘新的线条表现形式和线条的排列组合方式,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表白形式运用独特线的来塑造工笔人物画的装饰美。

开题报告范文:

“课堂前五分钟”的教学实施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学科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综合性、社会性等特点于一体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使得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需要有时间的积累,要有一定阅读量、人生经历和感悟。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并非一日就成了学困生,学优生也并非一日就成了学优生。针对学生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扎实语文基础,即听、说、读、写、感,对语文学习能起到积极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上前五分钟能否科学利用,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果。作为教师,如何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战场,怎样把握住教学的主动权,即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能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特别是在上写作课时,学生的畏难情绪较为普遍。语言表达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高中生对口头表达的训练多能主动接受,为了能在语文课堂和写作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找到其中的“契合点”。研究者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形式入手,旨在促进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而调动学生的表达能力。

基础的落实关键在于语文老师的教学和引导,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有序有效的课前五分钟活动,倡导的是大语文理念,契合的是新课程标准。在朗诵、演讲、辩论、主题创作、时事观点展示、才华展示、“兵教兵”一系列策略中,训练了学生的听读说写、阅读和思辨能力,揭开高效鲜活语文课堂的序幕,学生的语文观念及学习方法获得战略性的提高。

课堂前五分钟这一语文实践活动旨在训练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写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感想、阅读感受、语文基础知识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分享、整理讲稿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

为了确保“课堂五分钟”语文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实施,课题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活动安排

所谓“课前五分钟”是指每天利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分享与语文学科有关的观点和内容。

具体实施安排:

按班级学号顺序安排,由课代表提前一周通知下周做课前分享的同学;每个循环围绕一个主题或一项任务走上台发言。要求脱稿分享自己准备的内容,时间控制在3~4分钟;接着由其他学生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仪表仪态、声音语调等,作简短评价、补充。总计约5分钟。

二、活动内容

根据中学生特点和语文课程学习的需要,结合课本和社会热点,合理、科学地规划专题,形式多样地开展活动。如:

以摸底和熟悉活动为主。要求学生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选择必修板块名著导读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有序介绍章节内容、人物形象、精彩片段、个性解读等,师生共同赏读名著;结合语文课本模块,进行诗词赏读。诵读、赏析、评价、积累、背诵;选择中外优美的文学作品,朗读赏析,积累佳句和感悟,感受名家风范。围绕名家大家进行专题分享。可以每周一位作家,或一类作家为主,进行专题分享。如苏轼专题、鲁迅专题等。

三、有效性

为了真正将“课堂五分钟”落到实处,要求学生发言完毕,将发言材料整理公布在教师固定位置,以备同学们课余赏析。安排课代表每天张贴、收集,每个专题装订成册,教师归档整理。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年4月份)

1.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对课题进行论证,研究课题开展的方向。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选择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所任教的班上所有学生。

(二)实验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0月)

1.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做好有关记录整理。

2.整理学生活动中的优秀案例、经验做法和心得体会等资料,根据研究报告调整和修改研究的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5年12月)

1.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

2.形成比较可行而且易于操作的改善方案,能给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学习借鉴。

3.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借助理论和他人的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调查法:用书面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召开有关学生座谈会进行调查。

3.个案法:对个别学生成绩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

4.总结法:注意积累资料,进行总结。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论文:《语文“课前五分钟”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

2.案例:学生“课前五分钟”讲稿(指导)。

参考文献:

姚春蕾.农村高中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研究报告[D].辽宁师范大学,2011.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但现实情况是,许多语文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则是舞台下的观众。如果舞台上的表演者表演的水平如行云流水,如梅兰芳再生,倒也罢了。因此,高中语文课必须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那么,该如何让学生走进这个原本就属于他们的家园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用语文的思维方法走进原本就属于他们的精彩、瑰丽的语文世界中去。

一、语文教材中大量鲜明、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动手让学生研读、探究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总是对人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当然应该紧紧抓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研习,对文学形象做多角度、多层面的挖掘,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汪曾祺散文中的金岳霖先生等人物形象,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精心研究文本细节,结合生活体验,借助想象的力量,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再塑造,进而达到思想境界的提升。比如,八十岁的金岳霖先生坐在平板车上,每一天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圈。如果教师仅仅给出自己的观点,表现出金先生对生活的热爱,我想,倒不如让学生好好去精读这一段的描写,学生会发现此刻,汪曾祺先生这段的人物塑造,会有更丰富的内涵的。让学生去研读、探究作品形象,学生会获得审美的愉悦的。

二、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师提供资源,让学生欣赏、评价、思考

现代课堂不再是一支粉笔定乾坤的课堂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契机。对人文形象的分析有了很多视频资源,从而让学生从文本到影像,从抽象到直观,进行了一系列的审美体验,而这样的审美体验中,必然会包含着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比较、再认识,实现对作品研读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同时,在更深层次上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认知。比如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电影《祝福》,再深入阅读文本,并且将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电影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处理做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会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思考的。比如电影《祝福》中有一个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增加,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会产生很丰富的阅读观点的。

又如,笔者曾经在班级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中国门》,看完后,笔者不提供任何个人观点,只是提醒他们注意纪录片中的细节,自己思考。在第二天的演讲中,承担演讲任务的学生就谈了自己观看的一些思考。笔者把演讲稿转引部分如下:

黑夜里的几道灯光把学生们引领到会宁一中……

镜头中,我们看到,会宁一中的学生们到校后,立即投入到忘我的学习状态中去。从他们大声的、投入的朗读中,我似乎听到了他们心底想“更上一层楼”的期盼,也感受到了他们对高考的自信,更多的是他们通过高考改变人生生存状态的急切。

……

会宁一中的学生用家里纳的千层底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真诚的祝福他们吧。也感谢导演,这是一部真诚的纪录片。当然,它给予我们的思考还会有更多更多。

无疑,这部纪录片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镜头的画片切换,更多的是学生对现实人生的真切感悟、思考,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语文课堂不应该是僵化的、刻板的。富于活力,多种资源参与,必然会引导学生自觉的走进语文家园,实现审美的提升与超越。由此,笔者非常认同《语文学习》杂志的创刊宗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当然,笔者以为,从教学实际而言,最起码也应该这样认为,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一本教学课本所能涵盖的范围。

三、文学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去赏析、去运用,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思

语文课堂,学生首先面对的是鲜活的语言建构的文本世界。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反复咀嚼、品味,学生收获的必然是一系列的审美体验。并且,这样的体验也必然会转化为他们用鲜活的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自觉诉求。比如,“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泛泛而读,一句带过,不引领学生深入研读、品味诗句语言,学生是不会发现这其中的艺术魅力的。到窗寒鼓,到窗的是什么,自然是寒冷清晨的鼓声。可是明明鼓声传到窗前,可作者还要说鼓无声呢?“湿”,因为鼓声在传播的过程中被雨湿透了。但声音怎么会雨打湿呢?这明明是一种听者的心理的错觉,但就这个“湿”字,恰恰生动地表达出诗人晨听鼓声的真实感受,不是无声,是鼓声在寒雨中听来显得那般沉闷。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声音沉闷,而学生不去反复咀嚼、推敲,试问,学生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艺术水平,能获得审美体验的超越吗?

当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的方法很多。比如课堂演讲,比如改编剧本,比如讲诗歌变换成散文等等。关键是在于我们教师,要在观念上建立语文课堂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样的理念。

篇(9)

充分地发挥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美文对学生的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是新课程标准应有之意,而朗读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然而,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在所任教的两个教学班中,真正喜欢语文课本的学生只有三个人,大约占两个班总人数的百分之三点五。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有言: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面对现实与新课标的这种尖锐的矛盾,笔者主要是这样做的:由老师规定学生这一节朗读课所要读的篇目,笔者的做法一般是老师选出一个单元的课文,然后让学生认真朗读,同时老师还要布置学生一些作业。 作业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全体学生自由朗读结束后,将自己对每篇文章感受比较深的地方写在老师发给的作业纸上,并要上交,当然老师要作必要的引导。另一种是直接进行赏析式朗读。也就是学生读了老师规定的文章以后,选择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读给全班的学生听。这种做法更多地用于篇幅比较短的文章,特别是诗歌类的课文。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让学生将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领略欣赏一番,因为课本上所有的文章不仅学生自己要认真地朗读;而且当别的同学朗读的时候,他又可以进一步的领略、感受、学习。这就避免学生只知讲读课文而不知自读课文的尴尬局面,充分发挥了语文课本的应有的作用。

二、诗歌朗诵会

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诗歌入手。”显然,要想让学生真正形成玩味语言文学魅力的能力,我们必须以赏析诗歌作为切入点,而朗读就显得尤为关键。当然,首先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笔者主要是这样做的:首先老师发纸给学生,要求学生选择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诗歌一至两首,然后由课代表收上来检查,看彼此有没有重复的,有重复的要重新摘抄,然后再将学生摘抄的诗发到各自的手中,要求学生自己在老师规定的朗读时间之前将其背诵。正式的朗诵会是在朗读课铃声一响就开始,当然,在开始之前老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诵的技巧以及朗诵时注意的事项。除了老师自己要作必要的示范外,更多要请朗诵好的学生先上来朗诵,从而激发其他学生产生成功的欲望。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有效的落实在新课标中“听说读写”中“读”这一环节。同时,学生通过自己认真地准备,积极地参与,最终让其在身体力行地学习语文中真正体会到朗读所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并进一步激发他在学习语文方面的更大兴趣,收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演讲式朗读

演讲式朗读分为即兴式和准备式两种。即兴演讲,可以是开学第一节朗读课上富有个性的介绍是围绕上一周校园内外的各种逸闻趣事进行演讲……演讲时一般按组依次进行。演讲结束后老师对学生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具体的点评,以期下一次取得更大的进步。准备式演讲,主要在演讲之前由老师规定一个话题,这些话题主要围绕能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现代人素质等方面设计的。当然老师要求学生自己作文,自己修改,老师只规定字数,并从演讲的角度强调应该注意的地方。当然有一个原则是必须要强调的就是:你的作文稿就是演讲稿。正式演讲比赛开始之前,老师不仅要选出主要评委进行打分,而且任何一个参加演讲者不管是看稿演讲还是脱稿演讲都要有饱满的热情。这种做法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在公众面前说话的胆量和能力得到训练,为未来应付各种纷繁复杂的生活做了应有的准备;另一方面学生能自觉注意到作文中应该注意的许多方面,这可能比老师的纯粹的说教更能激发学生对作文艺术重要性的认识。

四、教读式朗读

许多时候,笔者为了提高语文朗读课的质量,直接将阅读训练书籍或试卷上的华美的阅读文章拿出来与学生一起学习探讨。一般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了以后老师直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第一感受和认识,一个学生的畅所欲言,往往能引起许多同学的滔滔不绝。老师再边读边讲,当然讲的内容是随着老师读的内容在进行,根据自己对文章的领悟和认识,结合我们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特别是作文的现状,瞄准中考目标,进行赏析性讲解。当然内容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能是作者的地道娴熟的语言,可能是作者的精美绝伦的构思,可能是拟题的妙处,可能是作者认识生活的能力……当然这种边读边讲指向的还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最终的目的还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驾驭作文的水平,甚至是做人方面的修养。这样真正地发挥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示范性的经典美文的应有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出现了水涨船高的局面。

篇(10)

一、减台阶,削难度,让学生敢说

为什么很多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举手,不愿开口。即使被老师点到名字,也是极不情愿地杵在那里,问一句答一言,大有挤牙膏之势。其余学生更是讳莫如深,目光躲躲闪闪,对老师的提问“唯恐避之而不及”,真令人生“万马齐喑究可哀”之感。如果此时恰逢有听课老师躬坐其后,授课人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大概是所有语文教师都经历过的尴尬情景。笔者认为,这时需要教师开出一帖“宽心剂”,具体方法如下:

(一)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

如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吴广为什么会令人狐鸣鱼繒?此时学生可能会一时语塞,教师可把此问题降低难度如下:1.中国古人大多迷信,相信很多神奇灵异的事情能表现上天的意志,你知道哪些?2.文中吴广令人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又叫人在鱼肚里放入“陈胜王”的字条,是想造成何种效果?如此缓和一下提问的突兀和难度,一定是摆脱困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更倾向于生生间互动

教师和学生间毕竟有身份与角色上的隔阂,从而造成学生不愿与教师真诚交流或观点有所保留。而学生和学生之间大多能以平等自由的方式相互交流。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这一条件,形成学生间互相辩难或百生争鸣的场面,那一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们的课堂如百溪汇海,滔滔不绝。

例如,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文,教师可就恐龙灭绝原因让学生分成两方辩论:一方以“撞击说”为主观点并自主搜集资料作支持,另一方以“火山说”为主观点并自主搜集资料立论或反驳。在辩论中,双方旁征博引,针锋相对,口语及思辩能力均得到极大的锻炼。

二、选话题,激兴趣,让学生愿说

如果说上文方法给的是“宽心剂”,那么这里给的则是一帖“催化剂”。

(一)找准兴趣点

俗话说:曲高和寡。如果语文授课内容或话题让学生不感兴趣,他们连听都打不起精神,何谈让他们参与其中,献计献策呢?这就要求授课者要独具慧眼,保持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摸清学生兴趣点会在哪里,并由此借题发挥,让他们群情激昂,乐在其中,由不愿说到不能不说,从而各抒己见,行成课堂“口彩”飞扬,异彩纷呈的局面。

如在教学散文《吆喝》一文时,作者行文风趣,语言幽默,京味口语生动,确实让我们的学生眼前一亮,惊喜不已。但如果只照本宣科,课堂上还是会出现“冷场”,或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尴尬情形。如果教师把课前从生活中录制出的吆喝场面在多媒体里一播,再让他们学一学生活中听到或在课本上读到的吆喝,并用课文里讲到的方法谈谈吆喝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如此活学活用,教学氛围会霎时活跃起来,学生也一定会踊跃发言,说不定就会有一番口若悬河,妙趣横生的表演,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加许多额外的期待和惊喜。

(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心里深处都有被别人关注并认可的欲望,即自我表现欲,只是因性格的差异有的较强,有的较弱。依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激发学生这一欲望,并给予他们挑战自我的勇气,让学生勇敢地走上讲台,展现自我。

具体的方法如语言鼓励,消除他们的疑虑或不安心理;榜样示范法,让优秀学生或教师的示范,帮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创造对话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走入角色,完成了口语训练的任务。等等。

三、树榜样,重积累,让学生能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学生心中都应有一至多个敬佩的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方向标的作用。作为以语言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语文教学,教师应帮学生树立几个口语演讲的榜样,大至国家元首,外交政客,小到电视名嘴,甚至身边的老师、同学,让他们明白现代口语交际在个人成才事业成功中的重要意义,以养成口语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可印发一些精彩的演讲稿,如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江东舌战群儒一节,或闻一多纪念李公仆的演讲,再如胥肯黎辩护达尔文《近化论》的演讲辞,等等。在激发了学生锻炼口语的欲望后,教师可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口语材料,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并教育他们杜绝“辞不达意”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些工作可从如下入手:

(一)积累教材中丰富生动的词汇

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摘抄每课中的一些精美词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以积累语材,锻炼思维,从而获得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为运用语言打下坚实基础。如《芦花荡》一文,多处清新如画的环境描写,如“红日当空”、“月明风清”、“飒飒风响”等,均可作为精美语言典范存储如学生的语言库。

(二)积累课外读物中丰富生动的词汇

“博闻强记”是所有知识渊博者的共同特点,同时,这也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一个强有力手段。“厚积”才能“薄发”,这就要求学生多读书,多做笔记,多积累课外读物中一些营养丰富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和积累的习惯。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读《容斋随笔》处处作注,这都是先贤伟人给我们做下的优秀表率。教师经常以这些事例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边吟咏积累,对锻炼学生的口语乃至文笔,必会受益无穷。

四、抓技巧,炼修辞,让学生善说

“言为心声。”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近代如朱自清《春》、《荷塘月色》,都是构思精巧,善用修辞的典范。当然,这些都是千古文章,表现在口语上,笔者认为,这些同样有借鉴意义。

(一)抓技巧

作为有声语言,口语应注重音韵饱满,抑扬顿挫,从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学习《赠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教师请学生概括宋濂学习上所遇困难,一生概括为“没有书读,没有老师教,路途远,没有吃的,没有穿的”。虽然也对,但感觉语句太散,不够精炼。老师请他想一想,能不能让答案更精简些,音韵上更动听些。经过思考、锤炼,他重新概括为:“无书读,无师教,道远途险,缺衣少食。”这样一改,基本上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便于书写,也易于记忆。

(二)炼修辞

演讲,是口语表达的高级形式,往往起到阐明观点,感染听众的效果。很多演讲辞都是善于鼓动人心的典范,如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遇难的演讲辞,恰当地使用了很多排比、呼告、反复、夸张等修辞,把语言气势推向一个又一个。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把这些修辞用于口语,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一定会大有裨益。

上一篇: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 下一篇: 电力市场营销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