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15 21:50: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区教育

篇(1)

一、社区教育有哪些资源可供整合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教育者对社区教育的理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社区教育工作者一般都是从教育的其它学段转过来的,真正对社区教育有研究、有经验尤其是直接经验、有心得者不是很多,而这样就容易束缚自身的思维,将自己对资源的理解总束缚在原来的理解当中。因此,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建立对社区教育的全面理解。笔者以为关键有三:其一,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这意味着社区教育要放到终身教育的视野下理解;其二,社区教育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社区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即社会性;其三,社区教育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与教学对象的层次性上,因此,只有面向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并提供合适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所得。

具备了这样的宏观理解,再去寻找可供整合的社区教育资源,会发现思路开阔了许多:原来看似与教育没有关系的事物,恰恰正可以成为社区教育可供整合的资源。例如,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具有相同性质的工作或工作者之间的联系,就应当成为社区教育的资源。笔者所在的国家级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有着多个行业,同一行业之间的联系成为社区教育所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建筑行业的信息整合、玩具制造行业的信息收集,等等。又如,借助于现代社交手段的工作群的建立,就成为让身处不同地域但工作性质类似的社区成员之间形成了一个交流圈。在此过程中,笔者所在的社区教育中心还高度重视非物质层面的教育资源的整合。比如,笔者对社区内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经验、工作态度、工作精神等进行了分类与整理,形成了一套并不空洞的励志教育资料,这样的教育资料无论是在社区教育的活动中,还是在与我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或与我社区教育中心有联系的职业学校的相关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类似于当事人现身说法,既有事实支撑、又有理论提升的资料包,正是对无形的精神教育资源整合的结果。

二、社区教育如何对资源进行整合

在我们的已有实践中,一些资源的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有—些资源的整合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的有所不一致。总结经验与不足,可以发现要想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关键还是要做好这样几个工作:

一是社区教育者要做学习者。关于这一点,上述第一点已经有所论述。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将自己置于一个学习者的地位,才有可能让自己的视角伸到社会教育的各个角落去。只要具有了学习者、资源整合者的意识,那就能够丰富社区教育的内涵。

二是社区教育者要做有心人:坦率地说,社区教育没有一般学校所具有的升学压力,考核压力也想对较松,因此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社区教育者往往容易形成一种相对懈怠的工作状态。而要改变这一状态,让自己全身心地向往到社区教育中去,关键就在于将自己变成一个有心于社区教育的人,在生活中多思考哪些资源可以成为自己所从事的社区教育的资源。事实证明,有了资源整合者的意识,才有可能发现资源。

三是社区教育者要做聪明人。这里所说的聪明人,指的是在资源整合中能够表现出智慧的人。为了挖掘、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将社区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笔者及所在社区教育中心的其他一班人,在发现了不同的教育资源之后,总是会努力思考:这些资源如何整合才能将教育效益发挥到最大?在这样的问题指引下,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三、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前瞻思考

基于已有的实践展望明天的社区教育,笔者以为资源整合是一个重要工作。因为社会发展赋予了政府多重责任,其不可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到社区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政府提供宏观指导与支持的前提下,社区教育者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发掘、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让社区教育能够成为一个面向社区全体成员、面向所有人需要的教育巾心,是社区教育自身所要努力的方向、

篇(2)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63-01

社区教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不同,社区教育会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社区教育的模式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社区教育既有国外的模式,又有国内的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我们要充分的借鉴先进的社区教育模式,为我所用。

模式作为术语时,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涵义。在普通心理学中,模式是指外界事物储存在记忆中的有组织的心理图像;在社会学中,模式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因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一般来讲,社区教育模式具有下面四层涵义:

第一、社区教育模式的再现性。社区教育模式是对社区教育现实的一种抽象,社区教育模式再现社区教育现实又能够指导社区教育实践。

第二、社区教育模式的简约化。模式是一种有意的简化描述。社区教育模式主要是对社区教育结构或过程的主要构成以及这些构成的相互关系的提示,并以简约化方式反映社区教育运行的规律性。

第三、社区教育模式的可模仿性(或称可重复操作性)。模式是某种事物或过程的标准形式,是人们可以模仿的规范化的行为序列。社区教育模式是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

第四、社区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社区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它是以特定地域的社区教育为依托,只有建立在本区域内现实的社区教育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其作用或功能。因此,每一个社区的环境是不同的,社区教育模式并不能照搬或抄袭。

所以,我们研究和建立模式的目的是要把某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或情景,在深刻理解或解释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归纳后总结并掌握其规律,成为简单明了的方法从而供人们学习和借鉴。

一般来讲,社区教育模式是指意在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加强社区整合力、向心力、自治力的社区各级各类教育的统合、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它是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可以看出,社区教育模式是反映社区教育体制、机制、结构、功能、层次及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标准样本。社区教育模式一经形成,使具有相对独立性、稳定性,人们可以依照它去实践、去“克隆”。社区教育模式还具有动态发展性,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对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原有模式会更加充实和完善,进而总结、创造出新的模式。从内涵上看,社区教育是社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市民富裕对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或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利用和盘活社区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社区教育的开展还要受到社区的地域位置、社区内人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要素以及社区状况、社区特色的影响与制约,而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社区教育发展处在不平衡状态,又使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我国正在开展的社区教育实验,其实质就是通过实验,研究和探索现有社区教育实践,最终归纳、创造出行之有效的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模式,从而产生模式效应和价值。不过,建立一个模式受众多因素的制约。社区教育的模式,其制约因素主要决定于自身的社会性、开放性,社区教育是错综繁杂多因素交叉组成的社会活动,往往难以精确刻画,一般只能从多因素中选择主因素,分类建立社区教育模式。由于理解的角度、分类的原则、衡量的标准等不同,社区教育的模式也往往会呈现多样性。

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模式方法是一种重要研究方法。我们从分析制约和影响社区教育模式的相关因素看,除了一般模式应具有的特点,还可以看到社区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

一是社区教育模式发展的多样性。这是由于社区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地域性,每个社区发展目标的多样化以及社区教育形成、发展环境的多元化,必然使社区教育出现多种多样的有效的成功模式。

二是社区教育模式发展的整体性。社区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社区教育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而自身又是外部为社区服务、内部自我循环的子系统。我们知道,没有结构就没有功能,社区教育必须建构成能发挥教育功能的整体结构。不论是社区中的各类群体对教育需求的差异,还是社区发展各个阶段对教育需求的变化,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整体相关的。

三是社区教育模式发展的动态性。我们知道,不仅时代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创新性,而且每个社区的发展也具有非均衡性,因此,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社区教育模式其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反馈调整、不断变换之中,它是开放的、发展的和进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和僵化的。

四是社区教育模式发展的交叉性。由于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内每一个人的社会活动,则社区教育发展的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价值取向;由于社会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社区教育发展的模式也相应地会呈现多重性,由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使社区内居民异质化越来越明显,这要求社区教育模式相应“个性化”。由此可见,社区教育模式大多都是非单一的,而是相互交叉、渗透的。

篇(3)

社区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各类突发事件的直接承载体,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开展应急减灾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加强社区应急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区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和流动人员进入各个社区。社区发展的好坏,社区的和谐安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作。如何使社区居民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保持客观冷静,通过自救、互救等方式有效躲避灾难和伤害,减少人员财产损失,应该成为现代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地域范围内的居民群众开展各种突发自然灾害和重大安全事件的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及应急心理的教育培训,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对于公众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较为迅速地脱离危险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财物损失、对于维护社区稳定进而促进整个大社会环境的有序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社区应急教育的有效路径

社区应急教育是一个包括应急知识教育、应急技能培训和应急心理培育等丰富内涵的系统活动。

(一)广泛宣传,加强社区居民应急知识普及

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应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分类开展教育。事前应急知识教育应重在讲授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特点及避险方法。事中应急知识的教育应重在讲授事件发生后,如何作出迅速反应,通过有效的自救或是互救的方式应对突发状况。事后应急知识的教育应主要以抚平社区公众遭受的心灵创伤和打击为主要目的,在较短时间恢复正常秩序,为后续救助创造顺畅的条件。

社区借助专题展览、专家咨询、科普读物、视频资料及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向公众普及有关地震、海洋、气象、火灾等不同类型突发事故的应急知识。社区向居民普及应急知识时必须确保知识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应急知识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社区群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的成败。

(二)开展仿真演习,提升社区居民应急技能

应急技能培训重在教会个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行动,要通过定期开展仿真演习,不断提升社区居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应急技能。

以石家庄为例,该市经常请业务精良的消防官在各大社区指挥应急疏散消防演练,消防官兵介绍灭火器的使用和火灾扑救的原则及方法,并深入讲解自救方法及基本要领,包括逃生路线的选择、结绳自救、固守待救等逃生方法。这些举措在提高全市各社区居民的消防意识、和火灾应急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区要在政府部门领导下,联合区内水、电、气、暖等机构,借助志愿者、大众传媒等力量开展应急演习,针对山洪、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甚至是多灾并发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应急反应演习,训练社区居民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的应急技巧和应急处置能力,使他们学会在危机中的自救、互救技能和方法,提高危机应对中的有序性和组织性,从而形成较强的社区危机应对能力。

(三)培育社区居民健康的应急心理

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情绪失常,心理恐慌,可能延误避难时机,或是做出不恰当的应急途径选择。只有具备良好的应急心理,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自救、互救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经常性的逃生教育对于培育应急心理尤为必要。汶川地震过程中,一所学校的几百个学生迅速有序地从楼内撤离到操场,而没有发生人员伤亡,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该校校长每年对学生、老师进行的逃生教育。

培育社区居民成熟的应急心理,需要常态化的教育和仿真演习。日本许多城市设立了危机体验室和训练屋,让观众体验危机“现场”并训练其应对能力,极大地增强体验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社区可以通过经常性的“体验式”教育、“互动式”教育和全覆盖的“感官式”强化教育等方式,使群众在不断的亲身参与过程中形成渐趋成熟的应急心理,进而增强突发危机事件时人们的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效果。

(四)成立社区应急处置机构,宏观管理社区应急教育工作

开展社区居民应急教育,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应急处置领导机构。各社区应结合自身资源和特点,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宏观管理整个社区的应急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分级部门,分工负责应急资金配备、人员培训、演练及应急设施建设等工作。领导机构必须制定严格的规范和制度体系,为社区应急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实现社区应急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

开展社区应急教育,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专项基金,每年安排大量经费用于各种应急教育培训,大力的经费投入促进这些国家防灾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公众应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社区应急教育可以借鉴该做法,在领导机构管辖下,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资金管理及使用制度,保证应急资金及时足额准确地用于应急设施设备建设、专业人员培训、仿真演习、应急知识教育等方面。

三、结语

“明者防患于未然,智者图患于将来”。应急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的常态事业。社区要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的应急教育体系,动员每个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参与防灾应急培训教育和演习,培养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全民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社区应急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提升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公众健康安全地享受生活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6,1(8).

篇(4)

二、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要素分析

上文提及,满意度的测量,重点是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测量。因此,对社区教育满意度的测量,我们首先要明确社区教育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社区教育的影响因素,据此来确定影响社区居民感知社区教育的测量点。

(一)社区教育的特征当前,我国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普遍地界定为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以所有社区成员为服务对象,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以促进所有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区教育活动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服务对象的整体性,面向所有社区成员。第二,服务目标的社区性。社区教育活动,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素养,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二是通过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发展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发展社区居民的社区自治能力、培养社区文化和社区意识,促进社区成员归属感的形成,促进社区发展。第三,服务内容的多样性。社区教育的内容,是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和社区发展而进行的各类教育活动。社区成员需求的多元性和社区建设内容的丰富性,必然决定了社区教育的服务内容的多样性,例如它可以是正规教育,也可以是非正规的、非正式的教育;可以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也可以是休闲娱乐的。也因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实施形式的多元性和灵活性。第四,服务机构的便捷多样。国内外的社区教育发展经验表明,成功的社区教育,必须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因此,社区教育的承办机构,可以是政府行为,可以是驻社区的各种机构的行为,可以是社区成员自主发起等等。同时,便捷的距离也是服务机构吸引社区居民感知其服务的重要条件。第五,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并存。社区教育的服务形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硬件设施为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的活动条件和场地,例如图书及其相应配套设施、电脑、教室等;二是软件设施为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的具体教育学习活动及其相关管理,主要涉及的是各类社区教育机构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志愿者)的各类服务活动。第一类服务可以称之为有形服务,无论服务活动是否进行,这些服务条件都是可以被看到或者被感知的;第二类服务形式,具有非存储性,其存在是与服务过程紧密相随的,随着具体服务活动的结束而结束。第六,免费服务与付费服务并存。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老龄人口、青少年、以及下岗、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因此,社区居民获取社区教育的方式,以免费服务为主。因而,服务取得的是否免费,是吸引社区居民是否参加、是否满意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社区教育的构成要素对于社区教育的构成要素,存在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服务对象来划分,有老年社区教育、青少年社区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根据内容划分,有技能培训、公民素质、休闲养生等等。我们认为,第一种分类方式容易导致社区教育内容归纳的不周全,第二种分类方式易于社区成员明了社区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但是,存在构成要素分类逻辑交叉重复的问题。再者,在实际的社区教育活动实施中,很多教育活动是相互交叉,综合进行的,因此,在构成要素的分析上,应最大可能地避免前两者分类方式的缺点。我们认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实施,可以看作是一个过程,在其中,人员凭借相应的设施和机构,实施具体的活动项目。在这样的分析视角下,社区服务的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人员、设施、机构、以及项目等四个要素。各个要素的具体内涵如下:1.人员: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中专职工作者的配置及其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各类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社区志愿者建设等。2.设施:指的是社区教育机构为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所提供的相关服务设施及场地。3.机构:指的是承担社区教育服务职能的社区学院、社区分院、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社区活动中心、文化站等。4.项目:主要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社区教育活动,主要指各社区教育机构设置的社区课程,例如职业技能类课程、公民文明素养类课程、生活保健类课程等,它可以分为有形存在形态(例如课程教材、课程资源)和无形存在形态(例如讲座、活动等)。虽然各个社区的服务项目不尽相同,但以社区课程为主的“项目”作为构成要素之一是不会改变的。综上,我们认为,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是否满意,是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这个整体性评价的形成,来自于社区成员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的各个要素的具体感知,因此,测量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应该以人员、设施、机构、以及项目为具体测量点。据此方法,满意度测量结果才能明确反映出影响社区居民满意度水平的具体因素,从而为社区教育的活动改进和质量提升提供确切依据。

三、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指标构建

篇(5)

目前,我国有超过50%的地区是农村,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要向城镇化迈进。”如今,社会各界正在不断努力,共同推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而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农村向城镇化的转型升级,如何加强社区教育建设成为一大难题。从历史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有着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发展至今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何通过社区教育来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做出努力。因此,如何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社区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镇化进程与农村社区教育概述

1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主要变化

城镇化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统筹兼顾,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动力,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调节之下,逐步推进农村地区发展。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身处农村社区的广大农民也跟随着时展的步伐,向新型农民转变。新型农民除了体现其身份是城镇人的外在标准外,还应该有其内在的变化,包括内在素养、法律意识、生存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城镇化。因此,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并不仅仅是户籍的转化,而应是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全部转变。只有城乡居民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城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依托社区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来间接传递城镇化的理念,使广大农民群众在社区教育中摒弃落后封建的观念,逐步向城镇化的新思想靠拢,真正实现自我的城镇化。

2农村社区城镇化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社区教育起源于社区的发展,其兴起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广大居民提升其生活水平的需求。社区教育通过有效整合所管辖区域内的各种有利资源,为发展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对本社区所属居民开展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行政上来划分,农村社区教育隶属于社区教育,级别由上至下分别是镇、乡。社区教育能够提高本村社区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社区教育与农村社区城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农村社区教育的产发展依托于农村社区城镇化的进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摆脱以往仅仅依靠第一产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局面,开始积极探寻和发展二、三产业。同时,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或是接受更良好的教育,许多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聚集,客观上扩大城镇人口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城镇中较为先进的价值理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开始逐步向农村渗透。在这种城市影响农村的活动中,城镇化与身处农村的社区教育表现为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作用。其次,城镇化能够改变人们对社区教育认识。它打破城乡二元体系,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进而推动二者共同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对农村社区教育有一个较为客观科学的认识。尤其是城市中相对先进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人际交往等在农村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并与旧的相对落后的观念发生冲突时,缓解这种冲突并适时引导广大农村社区的居民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须依靠社区教育。最后,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能够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城镇化的实现所需要的首要条件是劳动力,而人则是劳动力的主体,这也使得城镇化对广大的劳动群众提出的许多要求都需要农村社区教育来帮助实现。例如,提高社区农民的职业技能、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就业观念、交通安全意识等等,都需要社区教育来进行灌输与引导。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缺陷

1社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国内,随着农村向城镇转变,形成了许多农村社区。这些社区相对于原有的城镇社区成立较晚,一开始主要选择通过合作社区这样相对分散的形式进行管理。由于一些社区是刚刚组建不久,一开始这些社区的管理者大都所关注的是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许多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很难与真正的城市社区相对等。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虽然是各个农村社区所迫切需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特别容易被多数管理者所忽略的资源。一般刚刚组建的农村社区都会存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甚至在许多地方的规划中根本未将社区教育列入其中。

2社区教育人才短缺

教育者作为服务于社区教育的核心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社区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作为为社区教育所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首先,职业道德的高尚性。要想做好社区教育工作首先在思想上必须对社区教育有一个认识,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将社区教育作为自己的一份事业。同时,对所教授对象的充分认识,由于社区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教育者所面对的受教人群可能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对于教育者来讲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对其进行协调。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都只是在身份即户籍由农业户口转变为城镇户口这样的转变,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社区居民少之又少。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类似这种专门培养社区教育的人才的专业相对较少,而且社区的管理人员大都是以前在村里的任职人员,不论是其专业素质还是教学技能都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专门从事社区教育的教育人才的相对短缺,从长远来讲并不能根本解决这一难题。

3居民参与热情不高

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对于生产生活方式相对简单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讲是相对深刻的变革,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打破二元体系势在必行。农村的城镇化对于居民来讲变化是深刻的,从人们的生活到生产,不论是经济还是社会以及生态都有着相应的改变。社区教育的产生就是为了提高当地居民自身内在素质既包括其对先进理念的掌握,也包括对旧的、相对落后文化的摒弃,还包含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使受教育者的生活生产质量切实有所提高,最终推动我国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局面的实现。普遍来讲,居民所接受的教育不论是内容还是年限都相对较少,他们所最关心的是就近与自己利益最为相关的;而对于社区教育,涉及其将来发展的事物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社区成员由以往的村民所组成,以前村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农业劳动,提高其物质生活水平,很少参加类似教育这样的活动,而且这类活动也很少在农村中举办,因此,作为由村民转化而来的居民对于提高其精神文化水平的社区教育的参与热情并不是很高。

4管理体系相对松散

社区教育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农村城镇化后建立与之相应的社区教育体系对新型的农民进行适时的社区教育则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仅仅有着十几年的历史,而且虽然我党和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在农村城镇化形成后必须配套相应的社区教育,但这些社区教育从整体上来看其发展依旧相对缓慢,除了其教学水平有限外,在管理体系上也存在许多的漏洞。单单从体制上来讲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方面,相关法规欠缺。从全国来看,不论是原有城镇中有关社区教育的立法还是对新兴城镇社区教育的立法在我国的法律系统中都是较为薄弱的一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有关社区教育立法的进程是滞后于社区教育在实际中的发展,同样也直接落后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有关教育各领域的立法,这无疑对于我国社区教育来讲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阻碍。另一方面,职能分工混乱。我国有关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虽然我国教育部门对于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近年来逐步提升,但由于我国行政单位划分及其分工受到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各部门的分工及工作重心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所制定的相关条例以及实施的政策是不一样的,而且各部门也缺乏交流与合作,分工不明的现象也频频出现。社区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上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缺乏必要的保障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关机制,学校的建立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进而取得其合法地位,而作为社区学校由于立法的欠缺在其创办审批这一环节就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创办社区学校所需要对其性质的定位,以及相应获得财政的扶持力度等在法律上都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社区学校也不能被列入有关教育事业的统计之中。

三、提升我国社区教育水平的主要措施

1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对于任何一个教育机构而言,不可或缺的是教学场所、设施、教学用具等硬件设施。由于社区教育是公共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的组织,其目的性是为了无偿服务广大的社区居民,提升其物质文化水平,并不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因此在社区教育中的硬件设施的投入并不会有后期的经济回报。此外,还应该推动资源投资渠道化发展。从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许多开展相对社区教育较好的社区,其资金的投入主要是政府的扶持,但这并不能维持其正常运行,这就需要社会各界通过多种渠道来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注入一定的资金。要体现教育产出的社会性,提升居民的整体素质,让社会各界对其提供物力支持。如果想使得所筹集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需要对其进行有序的整合,使资源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整合其周围的教育院校,不论是幼儿园还是职业院校以及高等院校都可以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扶持,通过对这些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借用其教室或是活动场地以及聘请一些教师,都可以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2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社区教育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社区教育者,对社区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及管理是社区教育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对于社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我国发展社区教育应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师资队伍的保障,为教育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才有可能缩短与城镇原有社区发展的距离。社区教师队伍的建设无疑需要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其相应的安置政策。这就需要我们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加快教师培养。政府可以通过宏观引导,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为立志服务于社区教育的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系统的学习基地,使其能够充分掌握从事社区教育的相关科学文化水平以及教学技能。其次,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建设。从事社区教育的教育者都是专职、聘任、志愿者这三种途径所招募的。以韩国为例,在其社区学校承担教育工作者的人员都是国家人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务员,根据公务员的特殊性,其任期往往是三年,因此,从事社区教育的公务人员也会出现三年一调的现象。同时在韩国也有专职的社区教育者,他们通常是固定在某个社区学校,终身从教。我国可以适度借鉴这一管理机制,同时也应适度采取聘任制以及招募社会志愿者。最后,完善激励制度。奖励与表彰是对个人激励的最有效的方式,同样我们也可以将此运用到对社区教育者的激励当中,定期通过评比等形式向对社区教育做出贡献的集体也可以是个人进行激励,激励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也可以是开表彰大会等精神上的激励,也可以对有成绩的个人提高一个职称等级。除了这种以奖励的形式出现的正向激励外我们也可以适当采取一些负向惩戒的措施,即对一些在社区教育中表现相对落后或是有意阻碍社区教育传播不良思想的教育者,我们可以通过批评教育或是解除其合作关系等措施,来优化我们的教师队伍。

3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

社区教育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诸多的硬件设施例如办公场所、教室、教学软件、活动场所等客观的物质基础,以及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同样也需要有学员的存在。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对象大部分是由农村村民转化而来的新型农民,他们的思想观念等还是较为陈旧的,他们所关注的就近发生在自我身边的事情,以及直接关系到其利益的事件。对于社区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不了解,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多种努力使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例如,可以通过张贴宣传标语、举办知识竞赛、朗诵比赛等既接近居民的生活又具有一定教育性质的文体活动,来使其认识到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农业劳作也可以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充实他们的生活。此外,社区可以通过聘请有丰富的社区教学经验的教师或是专家不定期在社区内举办讲座,讲座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贴近群众生活,语言通俗易懂,使得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其对知识的渴望,增加自我对提升知识水平的积极性。同时,居委会也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居委会成员大都是以前村里的领导干部其讲话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号召性,领导们可以通过与居民聊天,或是召开一些会议的方式来积极宣传居民参加社区教育的好处,为社区教育争取更多的学员。

4加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建设

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缺乏一直阻碍着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有效保障我国广大社区教育的顺利进行,迫切需要一系列的保障体制。首先,健全相关法律。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同样社区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我国拥有对社区教育立法的部门应依据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情来制定符合其发展的法律,同时各地区的政府机构也应在国家宏观的指导方针下修订和增加适合本区域社区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其次,分清部门职能。在我国应该对涉及管辖教育的部门的分工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可以成立一个分管社区教育的行政机构,对社区教育进行有效而集中的管理,免去各部门相互推卸职责现象的发生。最后,完善教育机构。要建立一个协调社会各有关企业和行业与社区教育关系的社会机构,为社区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社区教育属于公益性较强的一个教育机构,其发展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但缺少相应的协调机构,通过建立一个起到中介作用的相关部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四、结束语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社区教育的繁荣,这是我国农村向城镇化迈进的必然要求。社区教育是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展社区教育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未来,随着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社区教育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丁红玲.社区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职教论坛,2013(5):12—16.

[2]丁红玲.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教育推进策略: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研究报告[J].职教论坛,2014(6):18—20.

[3]叶忠海,等.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8):21—23.

[4]李佳萍,李天鹰.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的发展使命与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8):25—27.

篇(6)

2、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估制度,社区教育指导教师的管理制度,学习型组织评比制度,经费、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活动的准入制度,使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发挥街社区教育优势,挖掘培养和收集优秀教育成果和先进经验

1、我街社区教育以“九校一室(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学校、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社区团校、残疾人素质培训学校、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图书室)”为依托,开展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2、以街科技园区为依托,开展好居民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受教育居民率达到80%以上。

3、加强由街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挥志愿者队伍教育优势,体现出本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果。

三、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组织

1、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学习的氛围,创造学习型街道和学习型社区。

2、推进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增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意识,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教育培训活动,做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评选工作。

四、调动街道各方面资源,共筑街社区教育平台

1、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与街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有机结合,做到协调发展、借势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新晨

2、逐步规范街道、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提高街道社区教育活动基地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落实公共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社区工作计划和内容。

篇(7)

1.社区教育基本描述

 

1.1 社区教育的背景。朗格朗组织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强调,人们在其生命的全过程都需要接受教育,每个居民接受教育的时间不限于学校教育时间,打破了接受教育的时间限制。从区域的角度来看,社区是人们生活的空间范围。

 

终身教育理念将终身学习与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的基础。 2007年6月,社区教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中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社区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社区教育能够为实施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可以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和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它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能否利用社区内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是搞好社区教育的关键一环。只有对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巧妙的整合,合理的使用,才能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才能促进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1.2 教育服务社区的概念。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社区为主体,面向社区全体民众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过程的集合体,是社区全体成员和各种社区力量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有的一种教育体系;是根据本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成员的教育需求,建立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统筹规划并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区内全体成员,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以及文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文明进步、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1.3 社区居民的教育需要。教育需要环境,现在的教育不光是在学校、家庭。他也涉及遍布于我们整个社区。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它的教育基地在社区。服务社区居民,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社区居民的就业能力等,是社区教育的永恒追求,也是社区教育的价值所在。例如:三峡平湖社区教育通过在市气象局、博物馆、图书馆、民俗风情馆等单位建立青少年科普基地、农民大学生实训基地,提升了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能力。构建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有利于打破部门限制和区域限制,可以跨行业、跨地区交流和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服务社区居民。这样的教育载体是我们需要的,也是需要大家一起创建努力的。

 

2.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途径

 

2.1 社区教育理念。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具有地缘共同体的属性,进而上升为精神共同体范畴,"精神的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或者职业之上的,因此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之上的"。

 

在社区教育这种教育形态中,共同的信仰宏观上可以理解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中观上可以理解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即"为了社区居民的共同发展",微观上可以理解为共同的理念,即"资源的合建与共享"。

 

2.1.1 资源的多种性和多元化。资源需要多种性和多元化,所以要求各学科进行资源合建。资源的合建可以理解为合作与共建。在社区教育领域内,合作可以表现为实验项目的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的合作、教学化信息平台的合作、基地建设的合作、特色课程建设的合作等。共建可以理解为共同建设,社区教育是全员、全程、全面的大教育,单独靠一个组织无法形成合力。管理学认为:1+1﹥2,就是因为系统整合后,将发挥出大于个体之和的优势和力量。通过合建,既体现了教学的多样性又体现了教学的多元化,将学科之间的贯通达到了最优。

 

2.1.2 各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合建是资源建设的途径,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结果。各学科不应单独存在,要有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要帮助其他学科进行完善。学科之间可以共享,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理念来源于对每个成员单位付出的回报,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根据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的合作协议,可以共享场地资源、设备资源、信息化资源、课程资源、师资库资源等。每个学科将自己最独有的资源和最独特的资源进行共享,这样教育的合理便由此形成。

 

2.2 组织保障。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它的组织形式是联盟。各成员单位是互相独立的,地位是平等的。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是资源合建和共享的业务合作关系。但是,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也具有一定的组织目标、组织架构、合作章程、合作协议。这是构建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的保障。

 

2.3 平台建设。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平台建设,特别是数字化平台。数字化社区教育作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手段和学习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区建设。作为区域内的学习资源的集合体,数字化平台建设能够提升区域内居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我们理应该为社区搭建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平台,使得每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充分利用起这个平台,更好推动全社区人们学习。

 

2.4 卓越教师的教学实施。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卓越教师计划立足于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培养标准、体系等方面有其共性的一面。卓越教师培养既有共性的规律,但更需突出学校的自身特色。

 

要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一名成型的卓越教师有一定的成长规律,需要经历连续性的职前职后教育的学习与磨炼。从教师成长规律出发,教师培养要为未来的卓越教师奠定应变变化、自我更新、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有利于未来教师成为卓越教师的专业习惯,如适应时代变化的学习意识与能力、面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专业决策、有意识运用教育心理理论科学分析有效施教等。

 

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教师专业的灵魂与根本,但教师的实践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它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与学术性,支撑教师实践的理论又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形成的。因而,卓越教师培养既不能只强调教学操作技能,又不能脱离实践情境学习理论,要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现教师专业的有效发展。

 

要处理好单科与全科的关系。卓越教师既要精通所教学科,了解学科学习心理,深谙学科教学法,又要具有促进学生整个人发展的综合素质。因而,卓越教师培养要处理好单科与全科的关系。通识教育、全科型教师已经成为职前教师培养的趋势,但培养全科型教师、加强通识教育不能完全否定主修学科对一名教师的意义。只有这样,未来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关注重心从知识转移到人的成长,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整合各个学科内容,实现学生整体人的发展。

 

我国社区教育专家,中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陈乃林会长认为:项目是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为了实施预期的目标,所实施的相关活动和过程的集合,及其所提供的一种产品或服务。社区教育是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区域内社区教育的发展。项目可以分为培训项目、实验项目和科研项目。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以上述项目为抓手,共同承担区域内项目的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的研究。以项目为推动区域内社区教育的发展。准备进一步建立好一个合作机构--区域社区教育合作联盟,搭建好一个平台--区域社区教育合作论坛,开展好一个实验项目--区域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以语文卓越教师为例子,如何做到卓越?作为教师,由于读了几本书而教书,由于教书而要再读几本书;因为爱教书所以爱读书,因为想教好书所以好读书。越教书越知道自己要读书,越读书越知道自己的知识少。于是乎,联系实际、读书自学,学以致用,指导教学,不断创新,构成了教师生命的乐章。教师的教书生活需要常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虽有佳肴,佛食,不只其旨;虽有至道,佛学,不知其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相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虚心地问老师,问朋友,问书本。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生活中最大的乐趣。40多年的人生感悟甚多,但最重要的只有一条,那是快乐地读书。读书使人生更智慧,智慧使人生更美丽。读书成了润泽我的生活的最积极、最有意义的生命活动,使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愚以为,在现代社会中,读书是一种生活,读书是工作,读书是责任,读书是创新的基础和途径。读书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读书精彩,生活才会精彩;只有成功的读书,才会有成功的生活。

 

3.根据学科特点,构建社区教育服务项目

 

3.1 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作文阅读齐头抓。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阅读贯穿于整个语文的始终,好的阅读素养直接决定了你的写作水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 因此,阅读和写作应该齐头抓。

 

3.2 从小学音乐学科特点,听唱弹读齐欢乐。小学音乐课堂教育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塑造思想道德教育和小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小学生得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音乐教师应该把握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于听觉训练与音乐课其它部分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音乐感觉总是建立在音乐听觉之上的,所以,提高音乐素质应该从音乐听觉的培养开始。因此,听觉训练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必须十分重视,但是音乐听觉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技能,需要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直观性、巩固性等各项教学原则。在听的训练中,也要融入唱、弹、读。琅琅上口的演唱,相得益彰的弹琴,使得音乐课有了新的生命力。要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听、唱的实践中得到巩固,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听、唱的实践获得熟练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通过系统的听觉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从而最终获得音乐感受、鉴赏和音乐表现的能力。这样的音乐课无疑是欢乐的,受学生喜爱的。

 

3.3 从小学美术学科特点,绘画欣赏两不误。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美术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美术知识,更需要一些直观的视觉冲击。它是一门有观赏性的课程。设立一些名人艺术馆,可以多层次的展示人文历史、民俗文化、书画艺术等风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积极协助社区通过自身的网络和渠道收集历史文物、书画艺术作品和名人信息,制作宣传版面和资料册。比如在民间艺术馆中,陈列有原社区介绍版面及作品,有作为校园文化艺术代表的学校文艺活动介绍等等。在各个名人艺术馆中,各种各样的艺术文化作品及作者介绍被陈列出来,供人们参观学习,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推动了人文景点的软件建设,提升了社区文化人的品味。

 

在教授孩子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展示一些名人画家的作品给大家欣赏。真正做到绘画欣赏两不误,从欣赏中发现优点,学习可取之处用于我们的教学和绘画之中。这样会更好促进书画艺术爱好者的交流与学习,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丰富社区人民的业余生活,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当然,我们也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协助,从协助到牵头到政府重点工作,一步步有所作为,也能作为,为社区教育在服务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作用,赢得了尊重和肯定。

 

4.结合社区教育服务需要,编写特色精品教材

 

结合社区学习的需求,课程的整合。人们渴望知识、感悟真善、对美探索,追求理想,熏陶着地方优秀文化艺术。我们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的一套课程体系和精品教材,这些课程被入选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特色精品教材是服务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有效的载体,因此社区教育应重视开展社区教育地方文化教材的建设,并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在实践中建设了一批符合该社区发展要求、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社会教育与终身学习资源。

 

5.结论

 

社区教育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与现实需要的教育形态。它需要在理论上与实践上进一步的探索。充分挖掘区域内的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构建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谐社区,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阳光雨露,它把我枯萎的身子变成了绿色,让我在太阳下茁壮成长。"冬眠的小动物说:"春天是小闹钟,它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伸个懒腰,舒展一下身子,又可以出来活动。"布谷鸟说:"春天是播种机,春天不播种子,冬天哪有果实?"小朋友说:"春天是花仙子,她带着我们去春游、去爬山,花儿竞相开放,把整座山都映红了。"我说:"春天是园丁,一年四季在于春,我们在园丁的辛勤教育下快快长高、长大、长知识。"啊!春天真美丽,我爱春天。

 

这首关于春天的诗歌传递给幼儿很多其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信息,比如告诉她们春天是绿色的,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果实的季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儿在春天开放,冬眠的动物在春天苏醒………幼儿文学所反映的童心世界是极其广阔的,它们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带给孩子们知识,丰富她们的语言,启迪她们的智慧,启蒙她们的心智等等,因而,可以说启蒙性是创作者在进行幼儿文学创作时最应该注重的特性。

 

篇(8)

1、积极开展各项培训,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技能培训和理论教育四个方面构筑坚实的人才基地,提高劳动者素质、领导干部素养,为镇培养一支德才兼备,同时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一支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科技队伍,一支以中高级工程师为主体,思想觉悟较高、技术素质精良、组织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

2、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社区建设包括居民的生活方式、社区环保、社区医疗、法制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社会稳定等方面。年社区教育中心要主动、积极地为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3、有效地介入社区文化生活。社区教育中心要以人为本,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以满足社区成员不断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发展和物质文化需求,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充分利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的导向功能,全面推进人的素质教育。

二、工作任务

1、加强社区学校规范化建设,为社区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围绕市社区建设总体思路,在社区培训学院的指导下,本着适应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作用要求下,规范化、特色化建设好教育中心和社区学校。

2、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在培训学院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镇社区教育网络,以辖区各部门、各学校、各社区为依托,以服务为宗旨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社区化、多功能、实用型、服务型的多层次培训,各类教育互补的立体交错的终身教育办学网络体系。在社区教育网络体系下照顾好各类群体的教育工作,特别是老年教育、青少年教育、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教育、残疾人等,使老有所乐、少有所教、困难人群有人关心。

3、努力开展以提高社区成员文化素质的培训活动。要利用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和辖区内的其他教育资源共同开展以健康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老年教育、法制教育、人口教育、科普教育、党员教育以及文体活动。

4、大力开展以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充分利用社区教育中心基地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如办公自动化、CAD、公共英语、报关、商务知识、会计从业资格、电子电工知识等。加强和高校联系,继续开展涵盖开放教育、成人高考、网络教育、自学助考等多种形式的成人业余学历教育。力争使学习社区居民参与率达60%。以上。

5、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终身教育良好氛围。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而且能有力地促进人们终身学习,陶冶人们情操。各类学校进一步面向社区开放,扩大各种教育基地内教育资源利用率,为学习者提供多各多次教育的机会,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镇建设。积极参予各种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市老龄委老年运动会等各项群众文化、群众体育盛事。

三、工作措施

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到社区的各个部门和社区全体成员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功能多样,办学开放,服务社区”的原则。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年在镇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党十七大精神和有关社区教育会议精神,确立服务理念,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制订社区教育工作计划,使社区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2、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学习氛围。

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使社区教育深入民心,要使各级领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社区居民更新观念,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在全辖区形成学理论、学知识、学科技,提高全民素质的良好社会学习氛围,自觉接受终身教育。

3、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向上争取市镇领导的关心支持,在培训学院的指导下,以社区资源统一管理,综合利用、资源共享的原则,由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充分挖掘和发现教育文化资源的潜力和作用,开辟多种社区教育的绿色通道,促进各类文化、教育、人文资源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向社区成员开放。

4、加强教育管理,稳定两支队伍。

社区教育的关键是管理。进一步加强专职管理队伍建设,安排事业心强,责任心强、社会组织工作能力强的,懂管理、懂教育的干部,到各社区教育管理岗位。同时加强对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德才兼备的、以兼职为主体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吸纳社区内专家、学者和离退休老同志,充分发挥他们一技之长,开展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教育,人口理论、计划生育、妇女干部、家庭教育培训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伦理道德等各类教育,为社区服务,推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

5、制度建设,政策保障措施配套。

进一步完善与社区教育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定政策保障措施,调动和激发人们愿意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积极要求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制定相应配套的基本规章制度,保证社区教育正常开展。

篇(9)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60-01

社区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趋势的必然产物,这种开放的教育形式是育人性教育和社区发展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育人,才能为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提供相互沟通的作用点;只有社区的整体协调发展,教育和社区的融合才有了现实的依托和立足点。与其他常规教育相比,社区教育具有如下持点:

1 社区教育的大教育性

社区教育是一种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在内的,集各种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主体和对象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实质就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各种因素与社会的相应部分的有机结合与一体化。其基本内容就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辩证统一,即把教育纳入社会大系统,使其成为社会各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职能。在社会广泛关心、参与和支持教育的同时,教育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指导,积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直至实现教育同社会的高度融合。

2 社区教育的群众性

社区教育的基本方法是鼓励社区民众。在社区中学,与社区共学,为社区而学”。这种学习过程是一种包括各种社会团体和不同年龄的全体社区成员在内的、群众性很强的教育过程。

3 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和民间性

教育要与社会全面结合,就必须广泛吸收社区各种教育力量或有益于教育活动开展的积极参与、介入、融合其中。只有高度的开放性,才能为各种因素全方位参与教育打通立体多样的渠道。因此,社区教育要广开门路,不拘形式地建立各种畅通便利的渠道,从而使各种社区机构的各种教育资源、能量和信息及时有效地转化到社区教育系统中来,同时也把教育服务尽快地输送到社区的方方面面。

4 社区教育的地线性

社区教育是一种在特定社区内,并与特定社区密切结合的教育,无论是社区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职能,还是其主体对象或方式方法,都必然带有这种特定社区的特定人文、社会及地理条件所决定和要求的区域待点。因此,也必然会带来社区教育的地区差异性和多样件,这不仅表现在社区教育的规模、类型、方式方法上,甚至还会表现在目标、内容和层次质量上。

5 社区教育的多维性

社区教育不仅仅指教育本身,它还包括进行社区组织工作,开展社区活动以及创造一些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关的具有建设性的社区教育方法。

6 社区教育的整体协调性

无论是从目标职能来看,还是从主体对象或内容条件来说,社区教育都是一种多因素、多元性教育。只有协调好教育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其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整体,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教育体系,从而全面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和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

社区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具有教育的持征和属性,同时亦具有两大功能:一是社区教育对社区成员个体发展的作用,即本体功能.也叫育人功能;二是社区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作用,即社会功能,它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1)社区教育的育人功能。社区教育是—种社会化的教育,它以社区为依托,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桥梁,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紧密结台。它面向社区的全体成员,能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效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社区民众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从而满足社区成员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社区教育的这种实践性、广泛性和针对性可以极大地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每一个社区成员在一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知识能力和行为规范与所处的社会相适应,与此同时,促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形成独待的个性品格。

(2)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在社区发展中,通过协调、发挥社区内各个系统、部门、机构、社团的教育作用,通过教学和管理,对全体社区成员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观念、意识形态、法律规范、方针政策,促进社区成员的政治社会化,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帮助社区成员提高参政、议政的兴趣和能力,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的社会舆论,从而为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

(3)社区教育的经济功能。社区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社区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能源、设备、资金等物质条件外,社区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是其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社区教育为社区经济建设提供专门的人才。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使社区民众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并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直接高效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4)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是选择和传递文化,使某一文化在教育实施的范围内保持同—性和延续性。二是不断创造和更新文化,形成新的文化,使人类社会的文化在内容更丰富、层次更高的起点上发展。当然,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不只表现在知识或艺术形态的文化上,也表现在其他形态方面。

篇(10)

关键词:

社区教育;合肥市;学习需求

1前言

1.1社区教育

所谓社区教育,是指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

1.2国内外社区教育简介

1844年,丹麦的柯隆威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民众中学”,它的建立标志着现代社区教育的开端。从18世纪至今,美国的社区教育已发展成熟,如今在美国,有一千余所社区学院,几乎遍布所有州县,普遍具有转学教育、职业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和一般教育五大功能。社区教育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的人才并没有专业的限制,毕业后拿到学位,在工作前,通常还要进行相关上岗培训。在北欧,社区教育冠名为民众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唤醒民众的民族精神,用人文主义来弥补民众教育的不足。它强调教育适应市场需求,体现实用主义原则,其颁发的毕业证书与学历教育具有同等效力。日本的社区教育晚于欧美,但发展很快,已经形成自己的模式,其涵盖民众成长的每个阶段,日本的正规大学是向社区开放的,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社区开展课堂教学。日本的社区教育已经写进法律,具有较强的法制性和规范性。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晚,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社区教育发展较快,其他许多城市目前还处于社区教育初级发展阶段,需要学习积累与实践探索。

1.3合肥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合肥市就开始出现市民自发组织的社区活动,这是合肥社区教育的雏形。但这并不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相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合肥市社区教育起步较晚。合肥市有四县一市,因为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原因,每个区县的社区教育发展程度各有不同。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有力推进下,合肥社区教育取得一些成果,截止目前,合肥市共有蜀山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庐阳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蜀山区五里墩街道、庐阳区四里河街道2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包河区、瑶海区2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长丰县入围首批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全市已建成44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16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化技术学校,46个市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23个市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化技术学校。合肥市社区教育建设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大多数区县的社区教育目前尚停留在开展活动阶段,并没有质的飞跃。所谓质的飞跃,正如教育成为教育之前,我们就有了学习活动,多半是在家庭内部劳动时,前辈会告诉后辈们一些生产经验和教训,一点点经验的积累,促进了人类走近文明,但这一步是缓慢而又漫长的,直到学校的出现,有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有了专职研究知识的人员,文明才迈开腿跑起来。目前,全市多数区县的社区教育尚停留在量的积累阶段,例如: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在315打假维权日的时候,许多街道在街头巷尾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在端午节,一些社区开展纪念屈原和包粽子活动,诸如此类。年年月月次次,不同的街道社区,活动内容基本上都大同小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区教育未能有质的飞跃,其优势还未能得到广泛而全面的体现。

1.4发展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却在抱怨没有幸福感,由此可见,仅仅提升物质水平是不能满足现代人需求的,物质的提升需要精神的配套提升。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迅速,想要保持思想年轻,就要坚持终身学习,学习既可以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短短一生,不可能像电影中描绘的那样跌宕起伏,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让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通发达的今天,行万里路已经不再难以实现,而读万卷书却是一种奢侈。由于学校教育大多局限于校园围墙内,其对象是固定的在校生,覆盖面较少,现如今老年人退休后学习兴趣班、家庭重视学前教育、妇女走出家庭学习工作、残疾人融入现代社会正常工作学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公民终身学习的需求,而社区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居民,学生并不固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学生甚至老师,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我市社区教育发展较快的区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听到讲座、参加兴趣学习班。对于尚未设立社区学院的地方,居民也可以通过登录合肥终身学习网,随时随地进行免费网络学习。社区教育可以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青少年不出社区就能参加寒暑期艺术班,残疾人可以在家门口听讲座,妇女可以参加社区活动而不再局限于家务,老人能够在社区内找到乐趣安享晚年。在过去,街道社区在节假日偶尔开展一些活动,就当作是一个地方的社区教育。往后的社区教育,不再局限于节日的娱乐活动和假期的兴趣班,而是一种长效机制,是拥有正规体系的真正意义上的惠及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在未来,社区教育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我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像是一家人,那时我们很少看见“空巢老人”,如果哪家有“空巢老人”,周围的邻里街坊都会帮扶着。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进,老龄化社会到来,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出现在社区里,然而现代住宅重视隐私性,小区虽有百户甚至千户人家,但家家都紧关房门,老人遇到困难无人帮助,不是缺乏热心的邻居,而是邻里之间几乎互不相识,社区教育将会打破这一局面,通过学习沙龙、兴趣小组、各类培训、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参观考察等,让有共同学习兴趣的人们互相熟悉,成为“同学”,逐渐建立起社区大家庭,增加社区凝聚力。

2社区教育发展新举措

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区教育。2011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成立合肥市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的通知》。2013年,合肥市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确定为全国学习型联盟城市。2014年是合肥社区教育腾飞发展的一年,12月2日,合肥市终身学习活动周拉开帷幕,在开幕仪式上,合肥社区大学揭牌,此次合肥社区大学顺利挂牌标志着合肥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中第一级——社区大学正式成立。社区大学的成立代表着合肥市有了专职的社区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即合肥社区教育有了专职的指导和研究人员。这是合肥社区教育质的飞跃。2014年12月24日,由合肥市政府投资建设,合肥社区大学承办的合肥终身学习网正式启动上线。学习网的建设使得身体不方便的老人、残疾人等,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终身学习。对于青少年和中年人群,也可以帮助其在学习、工作之余,通过网络补充更新知识。由此带动全社会热爱学习的氛围,实现市民免费接受教育的梦想。截止到目前,学习网凭借海量资源,已为数以万计的合肥市民提供免费学习服务,对于学习课程多的学习之星,还可以通过学分兑换礼品,来得到一些奖励。在未来,市民不但可以通过家中网络、社区讲堂等方式就近接受免费教育,还可以实现社区教育学分与学历教育学分转换的重大突破,真正实现无边界学习。

3结语

社区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社区教育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校园围墙,同时,也打破了区域的限制,社区教育不是局限于社区内的教育,不同的社区之间可以互动交流,几个社区也可以联合打造精品课程,组成兴趣协会,社区的基础设施、设备、教师等资源可以共享。社区教育扩大了教育的受众,使得教育尽可能地不受时间、空间、年龄、经济条件等的影响,帮助教育实现社会化,当社区教育实现与学历教育学分互换之后,将更有力促进教育社会化。社区教育不仅仅是城市人专享的,作为实现教育公平与民主的重要手段,农村也应该同步享有社区教育,我国57%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的社区教育将大有可为。不久的将来,合肥的社区教育会发展延伸至合肥周边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从摇篮到拐杖的教育服务。这也将会成为建设美好乡村、和谐农村的一大实践举措。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城市与农村居民学习需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街道年度总结 下一篇: 服装月度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