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7 13:48: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实践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经过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我局党组班子就进一步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形成了如下几个方面共识:一是只有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劳动保障事业才能取得新发展。二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谋利,劳动保障事业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三是只有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工作的根本方法,重点突破,协调有序,劳动保障事业才能不断突破风险和困难。四是只有把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才能提高劳动保障工作的发展水平,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跨越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五是只有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先行先试,敢创敢干,劳动保障事业才能凸显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功能。
分析检查阶段,按照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部署安排,结合我局这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局党组通过走访调研、民主垦谈和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征求了意见和建议。在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梳理汇总后,局党组按照“四对照、四查找”的要求,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以进一步找准影响制约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领导班子、党员干部自身建设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领导班子成员严肃地作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并进一步理清了科学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措施,认真撰写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现将报告内容具实如下: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初步成效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早在党的十六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近年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局以科学发展观统缆全局,全面落实劳动保障工作远景规划和年度目标,围绕“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劳动关系逐步和谐,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扩大”这一主题,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是研究解决特困群体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农民工转移就业。去年还开展了促进特困家庭培训就业绿色通道活动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解决了部分低保家庭新生劳动力的培训就业问题,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充分就业社区达到18个,居扬州第一。二是拓展、完善、延伸就业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将小额贷款、优惠证发放等工作下延到社区、乡镇,开展面对面就业服务,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3000份。三是加强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截至去年底,我市13个镇级人力资源市场全部建成,扩大了服务区域和服务功能,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和农民转移就业工作。去年,全市新增就业9098人,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317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82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402人,农民转移就业总量达27.5万人。
2.社会保障工作在取得实效。一是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止去年底,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各项保险参保人数已分别达 103348人、56600人、107608人、90503人、40853人。二是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运行基本安全平稳。截至去年底,职工养老、机关事业养老、农村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各项保险基金累计积余分别为68935万元、9500万元、11304万元、7243万元、1165万元、160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赤字从1551万元下降到780万元。三是不断调整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确保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年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持续保持在100%;同时每年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及时准确地为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增加基本养老金。农村养老保险建立了养老金增长机制,失业保险调高了待遇标准,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提高了封顶线和报销比例,扩大了药品支付范围。四是不断攻克各项社会保险难题,社会保障机制日趋完善。制定实施了社会从业人员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政策和办法,研究解决了乡镇教师、供销系统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问题,出台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扩大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试点,拟定了农民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
3.和谐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初步建立。一是逐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通过贯彻实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全市目前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5%,集体合同、工资专项合同审查率达100%。二是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稳步推进。通过贯彻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推进仲裁实体化建设,仲裁立案、结案数虽连年增加,但越来越多的案件则是以调解的方式解决。三是不断加大劳动保障行政执法工作力度。通过贯彻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正常开展农民工欠薪、职介机构清理整顿、整治非法用工等专项检查,有效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又有了新的提高,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标准和实践本质来衡量,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通过反复调研、查找、分析、聚焦、提炼,我们认为,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7条。
(一)思想认识有误区,学习调研欠深入
1、不少同志认为学习实践活动是一次纯粹的理论学习,是高层人员的事情,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强,对实际工作指导不大,学与不学一个样,活动结束后就可束之高阁,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能推的推,能简的简,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2、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学习过程中仅满足于“三本书”的通读,学习氛围不浓烈,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加强学习。有些同志业务不够精通,对群众咨询事项常有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答复不准的情况,导致群众有些不满,有时甚至引起一些矛盾。
3.调查研究有时流于形式。到企业和基层有时停留于跑一跑、转一转,问几个问题,谈几句话,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解决的方案还欠缺
4、忧患意识不强,存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现象。多数人满足于现状,抱着一种“差不多就行”、“完成任务就行”的态度;有的工作不尽心,忙于应酬和事务性的工作。
(二)制度管理有漏洞,工作作风欠严紧
1.在制度执行和常规管理上有不够严格的现象。工作人员中个别人偶尔出现上班时间打游戏、聊天等违反纪律、有损形象的情况,对此停留于口头批评,未能作出严肃认真的处理。
2.在工作态度上有欠实在的现象。解决问题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做到深入细致,剖根见底。谈成绩有时出现夸大其词的现象,对待工作任务,喜欢放大困难,讲客观条件多,找主观原因少。
3.在日常工作中有不当攀比和浪费的现象。没有把精力完全放在学习上、工作上,偶尔有比工资、比待遇,而不比贡献的现象。分管科、处、服务场所有开长明灯、放长流水,对办公设施、用品,不爱护、不珍惜的现象。
4.在工作纪律上有自由松散的现象。个别同志对组织上布置的工作落实的不得力、不到位,缺乏责任心与事业心。
(三)发展机制有弊端,改革创新缺力度。
1.职业技能培训与实际就业岗位需要衔接不够到位,农村劳动力培训质量和层次有待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较少,缺乏新形势下应急培训机制。
2.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尚未真正形成,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不够均等,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3.社会保险政策不尽完善,特困人员的社保制度尚不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还不够宽,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扩面、续保还没有到位;保障水平距离人民群众的期望尚有较大差距。
4.劳动保障法律法规难以实施到位,全面实施劳动合同法后,各类劳动争议案件正在迅速上升,任务重、压力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虽然健全,但实际运作不够到位,维护劳动者权益任务艰巨。
5.各科、处在工作中相互协调能力欠强,“同为一家人,不知自家事”的情况常有发生,尤其是五险征收,由于分散在各经办机构,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同时给群众办事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四)服务民生有差距,群众意识差强化。
1、基层工作平台不健全,镇级平台就业、社保、维权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村级服务平台尚未真正建成;信息网络覆盖面还不宽;基础保障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平台建设普遍存在任务重、投入少,人手少、能力弱的问题。
2、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观念不强。党组成员深入社区、农村居民家庭开展走访调研活动较少,与基层群众交流较少,对基层情况掌握不能全面详实;对一些关系群众利益和职工生活的事,关心不够;对关系到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难点问题有时不能遇难而进,缺乏为民解忧的责任。
3、服务基层活动面还不够宽。基层服务活动虽然组成7个扩面小组赴镇开展扩面宣传,节假日开展走贫访苦慰问等活动,但各项服务活动的范围和内容还不够宽广,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4.对来办事的群众缺乏平等的态度,在接待群众时是熟人的笑脸相迎、热情有加,不认识的缺乏应有的热心和热情,甚至有少数人语气霸道、态度欠佳。
以上问题的产生,除了劳动保障事业工作量大、各项投入不足、劳动关系复杂、宏观经济形势较紧等一系列客观原因外,从主观上查找,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习不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平时工作中,只注意应对眼前具体工作与事务,未能静下心来钻研深层次理论,理论武装滞后于形势发展需要,滞后于新时期工作需要,从而没有能够很好地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没有能够融会贯通地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也没有能够很好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劳动保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导致在劳动保障工作中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创新不够有力。
二是思想观念、工作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体制机制的创新源于思想观念的转变。面对复杂变化的劳动保障工作新形势和新挑战,部分干部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形势要求和发展步伐,仍然习惯于凭经验工作,习惯于“按规定办”、“按惯例办”,满足于“成绩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快慢慢走”,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部分干部还没有从新时期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新要求的高度来认识劳动保障部门肩负的重要职责,知识更新不快,工作能力和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明显距离。
三是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还不够强。在思维力上,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长远,用发展的眼光认识、研究、解决劳动保障问题不够自觉,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研究和把握还欠“火候”,对工作的整体把握还不够到位,统筹开展各项工作还比较欠缺。
四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大。近几年,虽然大力加强了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也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但部分干部在思想作风建设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还有差距,突出存在重业务轻学习、重利益轻奉献、重经验轻创新、重表面轻实干、重眼前轻长远等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
在深入查找问题、全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基础上,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市十一届八次全会的要求,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理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群众需要和满意为标准,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城乡和谐劳动关系“三个一体化”,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最终建成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的美好社会;提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1.进一步强化学习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继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提高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转变领导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当前制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带着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努力做到边整边改,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3.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突出问题。一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强化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结合扩大内需提供的契机,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努力减少失业;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改善创业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二是面向全体劳动者,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技能人才的评价、选拔和激励机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实施特别培训计划,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免费培训,对困难企业裁减人员实行转岗培训,对农民工实施3—6个月中长期培训,减少农民转移就业压力。三是加快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规范的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重点是围绕劳动者招收使用、劳动合同签订、女职工或未成年工劳动保护、劳动者工资报酬支付尤其是农民工工资支付、参加社会保险和缴费情况等内容,对用人单位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查处和纠正侵权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五是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重点加强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强与基层平台之间的信息网络建设。
4.进一步关心干部职工,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在今后的工作中,领导班子成员与干部职工要继续多交流,推心置腹地交心谈心,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建议,同时,多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多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多培养选拔优秀干部,多鼓励帮助后进同志,营造团结向上、勤政务实、奋发有为良好的工作氛围。
此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职能作用,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因此,局党组决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一要进一步增强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强化改革创新的意识。二要坚持党组理论学习制度,通过认真读、系统学、仔细研究,把科学发展观理论真正学透、学通、用好,为推动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增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作风和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内在要求。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六提倡、六反对”,即:提倡爱岗敬业,反对消积怠工;提倡雷厉风行,反对推诿扯皮;提倡敢为人先,反对不求上进;提倡团结协作,反对各自为政;提倡相互信任,反对背后猜忌;提倡廉洁从政,反对以权谋私。二要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破解难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抓大事议大事的能力、找根源抓本质的能力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三要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要坚持集体领导,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依靠“一班人”智慧,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3.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夯实科学发展基础。一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围绕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围绕解决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深入基层、企业和农村广泛调研,提出有根有据、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二要善于发现新问题并集中各方面的智慧提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不断提高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的能力,团结和率领全局干部职工在新的起点上为促进江都科学发展作贡献。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要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先进性、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的教育,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全体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加大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的力度。二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违纪行为在我们劳动保障部门发生。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3-0148-03
一、劳动收入是初次分配的主体
经济学一个基本的原理是:在所有参与初次分配的诸要素中,劳动是在整个收入分配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劳动是从事物品和劳务生产的体力与脑力这两种人力资源的供给。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具有物所不具备的适应人类需求改造自然的能力…虽然人和物在生产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物不论多么重要,它在生产过程中是一个被动的因素,像资本的价值只是转移到新生产的产品中去,并不创造新的价值,人们不能指望总是靠巧合从它那里得到新财富。而人则是一个主动的因素,他可以适应人类的需要去改造自然,使物具有对于人来说的新价值,这才是人类财富增多的主要来源。据西蒙・库兹涅茨研究,西方国家国民收人中由物质资本所贡献的份额已从45%下降到25%,而劳动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从55%上升到75%。雷诺兹认为,市场决定的收入约有4/5归提供劳动服务的人。所以,劳动收入分配是整个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决定成分,这是市场比较健全和各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情况下必然出现的结果。美国劳动收入在国民收人中所占的份额,在19世纪后期占到50%,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上升,到了20世纪后期上升到74%。目前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0%左右,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本的贡献率。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大致为1:1:8,日本三者间的分配比例大致为l:1:5:7.5。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个人的劳动收入是初次分配的主要来源。鉴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个人财富积累不多的客观事实,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属于劳动收入即工薪性收入,而具有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的人群只是少数。1993―2003年lO年间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劳动者报酬、财产性净收入二项加总)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6.6、96.9、96.7、96.8、95.9、95.8、96.4、98.8、98.1、98,4,10年平均比重达到97.1%。2005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中的资料显示:2005年,在城镇居民全部年收入中,人均总收入为11321元,其中工薪收入达7798元,仍为主体,占68.9%;经营净收入占6%;财产性收入占1.7%;转移性收入占23.4%。在农民收入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75元。占纯收入总量的36.1%,农民人均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1845元,占纯收人总量的56.7%,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88元,占纯收入总量的2.7%,农民人均得到的转移性收入147元,占纯收入总量的4.5%。这些资料表明,在城镇居民的收人中,工薪收入比重有所下降,其他收入有所增加。在农村工薪收入在增加,经营性收入在下降。这些变化都有个中原因,但总体看来,初次分配收入依然是居民收入的主体,而劳动性收入又是城镇居民初次分配中的主体。
二、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的表现
在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低于GDP或人均GDP增长率。
近十年来,中国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大幅提高,跨入高利润时代。一面是中国工业企业跨人高利润时代,一面是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不断下降。从全国来看,我国的GDP增速虽是发达国家的几倍,但工资增速却远落后于这个速度。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在经济决速增长时期,工资的增长速度比美国快70%,到1980年就已经与美国持平,这一段路程大概用了30年时间;而从1978年到2004年近30年,中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而工资却只有美国的1/20、日本的1/24。在制造业,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
据有关部门统计的资料显示,虽然2007年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得均保持了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1304.03亿元,同比增收12543.83亿元,增幅达32.4%。1999―2007年我国企业利润年均增长38.7%。而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即便采用不变价计算,政府和企业所得增长不仅明显快于居民所得增长,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则这种收入分配的差距更大。
2.分配率比较低。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指标叫分配率:它是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分配率中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所得份额越大,社会分配越均等、公平。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分配率一般在54%-65%。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从1985年到1995年,职工工资总额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走低,1994年实行税制改革即分税制后,90年代后半期这一比重的下降速度更快。1995年至2000年,财政收入从8.649亿元增加至17.222亿元,在GDP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4.8%提高到19.2%;与此相对应的是,职工工资在GDP中的比重却从13.9%降到11.9%。2006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1.7%,而职工工资的比重则降为11.7%。’
3.实际工资也比较低。
全国总工会2005年对10个省份中的20个市(区)1000个各种所有制企业以及1万名职工的问卷调查结果证明:企业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职工收人上没有得到体现。我国从1998年到2005年,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为30.5%,城镇单位劳动报酬年均仅增长9.9%。2002年至2004年3年中,港澳台企业年均效益增长33%,而职工工资增长为零。另据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对天津等5个城市的纺织企业调查,90%的企业职工工资3年分文未涨。从国际比较看,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编著的《IMP世界竞争力年鉴2002》资料,2001年各国每个制造业工人每小时全部报酬(美元)最高的是德国为22.2,次之是美国为19.86,第三是日本为19.5,我国排在倒数第三名为0.53,经济远不如我国发达的印度制造业工人每小时工资是我国工人的1.5 倍。
三、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途径
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既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1.组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使劳动者通过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增加劳动报酬。
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靠市场的力量。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贡献的大小由市场衡量,劳动报酬由市场决定和实施。在劳动力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劳动报酬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必须提高劳动的质和量。提高劳动力中的人力资本含量,这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劳动者自身利用市场供给方的力量与需求方进行“博弈”。劳动报酬取决于劳动者自己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了解,取决于自身劳动力的质量以及劳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劳动者及其群体对其权益的维护和实现程度等。这些都需要作为市场主体的劳动者,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利用市场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劳动报酬,进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保低”优先。 社会矛盾最容易激化的地方毫无疑问是社会的最底层。从行业划分的人均劳动报酬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报酬最低,建筑业聘用的农民工较多,其劳动报酬也较低。所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应当是提高农民、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下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的收入和社保水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并根据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增长状况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劳动保障部明确要求,近两年内只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一次调整的地区,以及近年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明显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及现行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比例明显偏低的地区,原则上都要对最低工资标准再次进行调整。同时,加强对企业贯彻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查处变相违反最低工资规定的行为。
3.工资立法,用法律保障劳动者获得应有报酬。
通过强制性的立法介入市场的分配体系,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的需要,是规范分配行为、整顿分配秩序的需要,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需要。工资立法的关键是确定工资增长机制,工资增长机制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工资增长机制无法与我国GDP增长、用人单位利润增长保持同步是近些年来突出的问题。因此,立法应当确立工资增长机制,这一机制至少应反映三种情况;(1)我国GDP的增长应与工资增长同步,应当成为工资增长的第一个标准。(2)用人单位利润的增长应当成为工资增长的一个自然指标。归根到底,用人单位利润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提高收入是劳动者作出贡献后应当得到的,这也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应有之义。(3)物价上涨的指数应当作为工资增长的指标,即应当通过工资增长将物价上涨的指数弥补回来。否则,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就会下降。所以,物价增长的指数应当成为工资增长的法定指标。
4.增加就业岗位总量。
自从走进了大学,身边的环境,身边的事物都变得不一样了。抛弃以往父母的娇惯,抛弃自己的任性,在大学里学会独立,学会友爱,学会负起责任。
大学以来的第一个寒假,我选择培养爱心,参加了一个社区组织的助老帮残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那些残疾人打扫屋子,购买年货,包饺子,贴窗花等等…
这是我第一个服务的家庭,听社区负责人给我描述我所服务的任金生一家时,我简直都震撼了。任叔叔家四口居住在一个早被岁月摧残破烂不堪的砖瓦房里。大儿子患有先天性聋哑一级残,现在在残疾人艺术学校上学,任叔叔和任阿姨都肢体3级残,而且还有一个高龄80的满桂珍奶奶,一家都靠政府低保金生活。听见以上的描述你能相信你的耳朵么?抱着疑惑在社区的领导下我来到了任叔叔的“家”。一进家门映入眼帘的是用黄泥土补了又补的炉燥,那个早已熏黑的灶具。当我从这一幕幕让人心疼的画面回过神来的时候,我看见了那一家四口热情的眼神,尤其是满奶奶左一句“问暖”,又一句“关怀”让给我记忆犹新,热泪盈眶。
即使我一人的力量不是很大,即使我在任叔叔阿姨还有满奶奶面前只是一个孩子,但是我想为他们尽一点力量,想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点欢笑。
我们坐下来闲聊,我们彼此了解,我发现这个家庭被幸福包围着,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对生活抱有着积极的态度。回到家,我自己定下了这三天在任叔叔家服务的计划,同时妈妈也帮我找了好多任叔叔家能用到的东西。第二天一早,我前往任叔叔家,就这样我的助老帮残成长爱心之旅终于开始了。因为任叔叔阿姨还有奶奶身体不太方便,所以我和小弟弟负责高度的打扫。欢声笑语不断从我们之间传出,尽管回家时感觉浑身的酸痛,但是看见我们共同努力打扫干净的屋子,让我更加肯定我的努力值得。第二天,我接到社区给我的电话,让我去一下,到那时,社区负责人朱阿姨递给我一个包有1000元钱的红包,原来今天我的任务是领着小弟弟去购物。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我,突然间变得特别紧张,就怕把这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就怕把这钱花错了。我恨不得把这些钱一份扒成两分花。就这样,在纠结的情况下,买了好多东西、大米、油、年货,新衣服等等…看着精打细算买来的这些东西,看着剩下来的钱,觉得自己特别有成就感,原来我也有居家过日子的潜力。就这样,在忙碌的购买年货中第二天又过去了..第三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了任叔叔家,三天过得好快呀,感觉自己融入这里了,感觉在这里找到了另一种幸福.在踏进屋里的时候,我把灿烂的笑容一如既往的带给他们,我的眼泪流下来了,被这一刻感动了。任叔叔和阿姨给我包了我最喜欢吃的饺子,做了我最喜欢吃的菜,满奶奶给我勾了一副鞋垫…看着这一个个的惊喜,我更加舍不得。
人们一度认为现在中国劳动力就业领域的最大问题是总量问题,因为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高峰期,各个渠道需要就业的人口都在激增,包括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下岗人员以及新生劳动力…。蔡昉认为,总量问题并不是主要矛盾,经过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市场的继续发育,均衡是迟早的事情。
关键还在于结构上面,“民工荒”现象是最突出的反映。**年,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招工难",特别是珠三角,那一年加工制造类企业的工人缺口就高达200万人,引起了社会上极大反响。随后几年,“民工荒”愈演愈烈,范围蔓延至全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是对劳动力资源起基础性作用的。一个成熟、理想的劳动力市场能够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市场中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到合理、效益比较好的部门、行业和环节中去,达到“人”和“事”的匹配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活力。而现在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已经很有力地证明了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影响到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时,劳动力市场没能及时、准确的传递这种信息,没能灵活有效地实现“人”的自由流动,最终市场运动造成了一个扭曲变形的现象——成千上万的空缺岗位与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形成了断裂。这就反映出在中国当前的人口类型之下,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相对滞后。
1、体制障碍
户籍制度是妨碍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制度根源。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户籍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它仍然与就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相联系,起着“分割”的作用,使农民工总是不能取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身份和待遇。这种分割首先是体现在就业政策存在着差异。农民工从进城的那天起,就被称为是“外来民工”,各地政府在对外来劳动力的就业行业、部门、数量实行种种限制,这些限制总是把外来劳动力排挤到低最低端的部门,去做城里人不愿意做的脏、苦、累的活。其次是在社会保障差异。目前在城镇已经基本构筑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的保障项目缺失却非常严重。而且目前社会保障的受保人群是以户籍来划分的,农民工本身的“农民身份”使他们不能完全享受到城镇的各种保障,当他们在城市里遇到各种工作生活的困境时很容易遭遇保障的空白。另外还有教育、培训机会差异。…
户籍制度的障碍以及它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都说明的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打破传统的二元分割结构。相反,还促成了一种新的二元体制的形成——主要在国有部门发挥作用的计划性劳动力配置机制以及在非国有部门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这么两个相互分割的机制。所以,实际上在中国就形成了一个双二元劳动力市场。这些体制上的障碍的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农村劳动力素质。不得不承认,素质低已经成为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与整个产业升级的步伐相比,仍然偏低,这使他们不得不处于竞争劣势,他们可以转移的领域只会越来越窄,必然会失去在城市“拾遗补阙”的机会。从目前的状况看,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大量集中在低技能、重体力的部门,这些部门由于工资低下、工作不稳定、劳动强度又大,劳动力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进行培训,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劳动力流向正规部门,加剧了部门分割——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3、就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一方面是农民工的就业观念落后,他们外出就业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还是依赖老乡之间的相互介绍,要不就是瞎猫碰死老鼠聚集到街边的临时零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服务和职业中介还在发展起步阶段,缺乏专门针对外来劳动力的规范就业服务机构。当前劳动力中介市场中缺乏诚信、收费标准不合理的现象比比皆是,并不能在劳动力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良好的桥梁,去年的“黑砖窑”事件、“凉山童工”事件中,黑中介就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劳动力市场当中的不规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劳动力就业渠道不畅。
要形成一体化的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必须清除障碍,使劳动力得到“真正彻底地解放”。
二、统筹城乡就业——对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展望
(一)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们现在所处的形势,并不仅仅体现了各种弊端,其中还是蕴涵的不少的有利因素,这也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1、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
劳动关系中存在着一个所谓“供求法则”,即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劳动者与用工者之间的谈判地位,以及他们双方在政府立法和政策决定中的相对影响力。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局势是有利于劳动者的,这是一个劳动力市场制度形成和完善的大好时机。这并不是无稽之谈,4年的“民工荒”,中国的劳资力量对比已经开始朝着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发展,农民工有了较大的就业选择空间,企业主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逐渐改善各种雇佣条件…。
2、政府的良好的政策背景
随着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政府不再直接介入劳动力配置和工资决定,但是政府的社会职能特别是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的职能必须加强,要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通过加快体制改革来扫清市场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现在这个市场发育的关键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非常重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政府这个关于统筹城乡就业、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的战略部署所体现出来的平等就业的理念可以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另外《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于1月1日正式实施,这两部法律加上《劳动法》、《最低工资条例》成为了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依据,从法律的高度为完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保障。
(二)统筹城乡就业,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1、户籍制度改革
我们国家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年就已经开始启动,从“条件准入”到“统一居民户口”,也算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目前,全国已经有河北、辽宁、山东等12个省份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但从实际看来,户籍制度改革的地区性差异还蛮大的,特别是象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对于外地人口的准入条件还是非常苛刻的,仅仅只是为特殊人才的引进开绿灯,户籍制度改革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蔡昉有一个边际理论,他认为是否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在什么时机进行,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如何,主要取决于改革主体——城市政府对于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的衡量和判断。也就是说政府之所以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是因为地方经济可以从中获得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益。但是随着改革力度提高,城市可能会出现过度的人口拥挤现象,政府财力不逮,失业率上升,社会不稳定程度也会提高,这样的话,改革的边际成本就会提高,边际收益会降低,改革就不再是有利可图了。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本身就要支撑1600万左右人口的社保、就业、入学、住房等等负担。户口一旦放开的话,必定会有大量的人口涌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户口变更问题,他要涉及到许多相关的配套政策的落实。很多专家就指出,如果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不能承载过多人口,新进城的人就有很多相关利益享受不到。因此户籍制度改革要想切实取得成效,不能靠户口一迁了之,而要着眼于搞好综合配套改革。
2、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我国这样的国情下,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城乡有别、地区有别的策略,逐步改变城乡失衡的状态,农村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城市要从完善的角度出发。就目前而言,根据农民工在事实上已经是城市居住者的特点,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着重是要建立起属于农民工的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其中,需要急迫解决的是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因为农民从事高危行业工作的不在少数,而与农民工所处的高危环境极不相称的是他们人身保障的不完善。其实,**年,农民工就已经被纳入《工伤保险条例》的范围中,而且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截至**年底,我国已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要被纳入工伤保险体系。这部分农民工总人数约5000万—6000万,但目前真正享有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只有2200多万,不足建立劳动关系农民工的一半,只是农民工总数的10%左右,也就是另外的90%的农民工还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农民工本身的流动性、工作的暂时性外,最主要的还是非法用工现象,农民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工伤保险,这样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这部分农民工就会无依无靠。即使走法律途径进行工伤索赔,漫长、繁琐、高成本的工伤鉴定和各种法律程序也会把他们拖垮。如何真正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从责任归属、简化程序等方面进行考虑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晨曦行动的策划书中并没有计划到老人院慰问老人的。但是,没办法,志愿者嘛,所到之地少不了敬老院啊,孤儿院的,所以十九号上午九点在正副队长的领导下,除了上课六个人外,我们九个人加上带路的青梅一共十个人向敬老院出发。经过“坟墓路”度过“奈何桥”越过木头加工厂来到了神秘的带有点阴深深的老人院。
敬老院大门上写着上帅福利院,大门是紧锁的,喊了几声没人回应我们,以为没有人在。叫青梅帮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原以为可以不用做事拍了几张照片就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到上帅敬老院慰问老人的。在我们转身即将离去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爷拿着扫把扫地。青梅打过招呼后,我们进了老人院。首先大伙分工合作,扫地、拖地、擦窗等。我想在这说说刚进门的感觉。刚进门,映入眼帘的是桌上盆里的剩饭,似乎放了好几天,放上面一群苍蝇在群魔乱舞,旁边是一张粘满苍蝇的苍蝇贴,再旁边是一个不满灰尘的懒电饭煲,地面很脏很潮湿。整个房间散发出一种潮湿的霉味,尿味和吸了几十年的烟的烟酸味,有点呛鼻,但我们不能退缩,工作依旧进行。
清洁结束后,大伙和老人们聊了起来。在聊天中得知,这个老人院一共有七个人,都是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而且都是男性。最年轻的是57,最老的是84岁。年纪最大的老爷爷走路时颤抖着的,迷惑的看着我们,他的眼神告诉我们,他不开心,他很孤独很寂寞,很想和我们聊聊天,只可惜他已经完全听不到我们的声音,所以他一直坐在门口看着我们和另外一位老爷爷聊天。最年轻的哪位,我想我不应该叫他爷爷,因为他也就比我的父母大几岁,我应该叫他大伯吧。五十七岁的那位大伯很少和我们说话,期间就一直坐在楼梯间看着我们说话,傻傻的笑着,那所剩无几的大黄牙配上凌乱的头发和那笑声,有点恐怖,我不敢与他对视,但我心中更多的是同情,我想和他多说说话,但是你会觉得不知道说些什么。所以基本上我们整个过程都是和那没七十四岁的了老爷爷聊的。一位七十三岁的老爷爷坐在角落看着我们,无神的眼睛里透露着忧郁,他渴望和我们说说话,似乎几十年没看过这么多人在自己的面前,似乎几十年没有人和他静静地坐在一起说说话啦!在怜悯之心的驱使下,我坐到他旁边,看着他吸一口自己卷的烟草,看着他吐出的白烟在空中缓缓散去,我问了他的年纪,可惜老人家太老了,耳聋啦,听不见我说什么,只是呆呆的看着我,用我听不懂的语言回答着他听不懂听不到的问题。那位七十四爷爷告诉我们,这位爷爷七十三岁,已经在这住了十八年啦,耳聋啦,听不到啦!天啊,很难想象在这里这十八年是怎样度过来的。
和七十四岁爷爷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了他们大概的生活状况。他们一天有三块钱的伙食费,一个月有十块钱的生活费用于购买洗衣粉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当然我们知道这十块钱是远远不够的,那么不够怎么办呢,没有怎么办,就那样咯,没油就不用油咯,没盐那么做菜就不用盐咯。政府会派写米给她们,菜的话就自己种。爷爷告诉我们,他们是每个人自己种菜自己煮自己吃的。前面一大块空地就是他们的菜园,那块油麦菜就是七十四岁爷爷的。也就是说七十四岁爷爷每天的菜都是油麦菜,至于有没有放油盐就不知道啦。当我问他为什么不七个人一起仲裁一起住一起吃,那样菜式就多啦,爷爷说刚开始是这样的,但是有人不做事啊,后来就分开啦,各自种各自吃啦,懒的人没菜吃就吃酱油饭咯。有人问到过节有没有加菜,个人觉得这是个没意义的问题,平时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何来的加菜呢。政府一年回来两次,那就是过年和中秋,每两年会有一套冬装的衣服,但是没有夏装的,那么他们的衣服哪里来的呢?有没有的穿都是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收入分配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这个差距使得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政府和企业在国内初次分配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也逐年走高。收入分配大格局的变化与收入分配过程中存在的城乡之间差距、不同所有制之间差距、不同行业之间差距、劳动者群体之间的差距,以及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其他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也制约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导致消费率下降。
二、当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围绕增强综合国力设计,重点突出国家利益
1.涉及企业的税(费)种类繁多、税率过高。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涉及企业经营的税(费)种类繁多,且税率高。以企业所得税为例,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之前,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是33%,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25%的上限。当企业交足国家的、留够自己的后,作为劳动报酬分给劳动者的那部分就少了。
2.针对全体国民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偏低,计征方法不合理。虽然刚刚结束征集意见的《个人所得税修正案(草案)》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至3000元,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城镇非私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已超过了3000元/月。另外,按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计征方法,对家庭就业人口少、就业人员收入水平低,负担重的低收入家庭来说税负更重。
3.个人投资收益被重复征税。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个人入股、投资企业的行为不断增多,但对这部分投资收益分红,国家在已征收了企业所得税的基础上,还要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重复征税的结果是造成民间资本投入实体经济的热情不高,而投机热情却高涨。
(二)当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方式时,劳动者收入增长被忽视
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附加在商品价格上的劳动力价格却难以提高。国内企业对外自行互相压价,对内将压价结果转嫁给劳动者,通过压低劳动力价格的手段来提高利润。
(三)政府相关部门对提高劳动报酬认识不足,缺乏富民理念
1.将市场调节机制万能化。自改革开放以后,收入分配领域市场化法则被赋予无所不能的作用。政府部门普遍存在不干预企业收入分配,让市场决定劳动者收入水平的观点,一次分配过程中企业将最低工资作为标准工资也无人过问。企业方面则简单地将企业自主决定工资理解为完全由资方或企业经营者单方面决定工资。特别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论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异化,造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广大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
2.过分关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的不利影响。我国许多地区普遍存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会影响投资环境的观点。因此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出现了与其他地区竞相攀比谁更低的现象,造成全国范围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国际公认水平的省市屈指可数。过低的最低工资标准反过来又牵制了全体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
3.当企业利益与劳动者利益发生冲突时,政策法码往往偏向于企业一方。当“按要素分配”作为收入分配宏观决策指导思想以后,在一次分配过程中“按劳分配”被弱化,资本要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资本参与分配得到的收益比重越来越高。当劳资双方的利益发生碰撞时,资方获得政府支持往往多于劳方。如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企业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一纸全国范围暂停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使得那些原本可以通过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提高收入水平的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工资的希望落空。
三、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建议和措施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广大劳动群众平等参与社会分配权益的基本保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
1.围绕富民加快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调整财税结构。首先,必须加快完善财税体制改革步伐,调整税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比例结构,使地方政府逐步走出“土地财政”的困局。其次,开征资源税。对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资源开征资源税,让全民所有的财富资源真正属于全民所有。第三,减轻企业负担。对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通过减免税收或下降税率等办法,增强中小企业提高劳动报酬的能力。第四,提高个税起征点和计征办法。不能因个税起征点提高会使高收入者纳税减少而让大部分收入并不高的劳动者都成为个税的纳税人。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11-012-0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逐步减少和人口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正在收敛;加上新劳动法的颁布,新一代工人要求的提高,工人的工资出现了较快上升的趋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无疑会对中国的劳动成本产生上升的压力,并削弱中国建立在低劳动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出现,中国的出口就会受到影响,贸易顺差也可能会显著减少。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发生了什么变化?它对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产生了什么影响?如果劳动力成本继续显著提高,它会对中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是本文想要研究的问题。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比较优势都做过研究。何为(2001年)利用1990年-1999年的数据计算了中国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变化,得到结论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不断降低的,因此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不断提高的。都阳等(2009年)通过对2000年-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测算,认为劳动报酬的增长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更快增长,因此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并未减弱。
在中国的比较优势方面,一般认为劳动力成本是中国比较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Harrigan和Deng(2008年)提出,中国的贸易模式受到劳动力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地理的影响。Batra和Khan(2005年)通过计算显示性比较优势发现,中国和印度在国际贸易中偏重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高敬峰(2009年)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万余进出口的数据,计算出了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从1992年至2006年15年间的比较优势指标,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的要素禀赋特征,指出劳动要素优势仍是我国制造业当前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我国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行业。
然而,在现有的文献中,考察劳动力成本的并没有将劳动力成本的变化直接与我国的出口竞争力联系起来,只是一般地认为,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是不断有所降低的,因此我国的出口竞争力是增强的;考察比较优势的一般也只计算了显示性比较优势,但是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是对事后结果的判断,所以只能从显示性比较优势主要还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事实来推算出,我国出口竞争力还在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上。两方面的研究都还没有把劳动力成本与出口竞争力直接联系起来,更没有将劳动力成本变化与贸易顺差的变动直接联系起来。
本文将重点研究劳动力成本与出口竞争力及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下面先简单分析一下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然后在重新估算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基础上,分析劳动力成本变化与出口竞争力及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在纳入影响出口价格竞争力和贸易顺差的其他因素的基础上,作简单的计量回归分析,最后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以几乎是国内生产总值两倍的速度增长,由于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从1994年起出现了持续的顺差,特别是从2004年起,贸易顺差由320.9亿美元剧升至2008年的2954亿美元。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80年以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年均增速远远超过初级产品,而在工业制成品中,资本相对密集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增长要大大快于劳动相对密集的轻纺产品等和杂项制品。
(一)中国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
上述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其实反映了中国在过去30年里比较优势的变化。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我们常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判断某种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由巴拉萨首先提出的,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如下形式:
其中,Xij表示i国j商品的出口总额,i表示不同的国家,i=1,2…m,j表示不同的产品,j=1,2…n。分子表示i国j商品的出口额占i国全部产品出口总额的份额,分母表示所有国家j商品出口额占所有国家全部产品出口总额的份额。当RCAij>1时,说明i国j商品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且RCA值越大,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当RCAij1时,说明i国j商品具有显示性比较劣势,且RCA值越小,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弱。
许多学者都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作了研究。在对显示性比较优势进行研究时,一般都将出口产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即SITC分类)。在一位数分类中,前5类(SITC0-4)属于初级产品,后5类(SITC5-9)为工业制成品,① 其中第6和第8类是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而第5和第7类是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产品。我们利用联合国COMTRADE商品贸易统计数据计算了2002年-2009年中国出口产品SITC中的共9类产品的RCA系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RCA系数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初级产品总体上已经丧失了比较优势。工业产品中一般制成品(SITC6)和杂项制品(SITC8)始终保持着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有下降的趋势;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从本世纪初以来从原来的比较劣势转变为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迅速增强;工业产品中只有化学品(SITC5)始终处于劣势,而且这种劣势并没有好转。显然,所有这些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变动都是与上述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动相一致的。
(二)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实际上也反映了一国某一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因此,显示性比较优势也常被拿来衡量一国某一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前面关于我国显示性比较优势的计算可以看到,我国工业出口品总体上竞争力是强的,在劳动相对密集产品的竞争力没有显著降低的同时,资本密集产品的竞争力也在迅速提高。但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是一种事后的衡量,是结果的显示。从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来看,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价格、质量、品牌、销售、服务等多种因素。而中国出口产品总体上还是以价格竞争为主,质量、品牌、销售、服务等其他方面的竞争力还不是很强。
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以价格竞争为主,又由于过去30来年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成本是不断有所下降的,所以出口产品的价格也就能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劳动力成本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劳动力的工资报酬,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过去30年,我国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即使剔除通货膨胀因素,还是不断有所上升的,只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更快,因此单位劳动成本并没有上升,反而不断有所下降,但是近年来这种下降的势头有所放缓或停滞。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出口低价格还能维持吗?如果出口低价格不能维持,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否会缩小乃至消失?
三、劳动力成本变化对出口及贸易顺差的影响:回归分析②
从一般逻辑上说,劳动力成本会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从而会影响到出口的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也就会影响贸易差额。给定进口,如果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下降,出口价格竞争力提高,出口增加,贸易顺差就必然增加。反过来说,给定中国目前很大的贸易顺差,如果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必然会减弱,贸易顺差也一定会有所减少的。但是,劳动力成本主要是通过影响出口产品价格来影响出口和贸易差额的,因此,我们在做回归分析时,还将汇率、出口退税等其他影响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一起考虑。
(一)劳动力成本与出口的关系
在变量选择方面,本文分别以出口(EXPORT)和贸易顺差(NX)为被解释变量,单位劳动力成本(ULC)、实际有效汇率(REER)、出口退税(T)为解释变量,分析对出口和贸易顺差的影响。由于变量中存在指数形式的变量,为了数据的统一性,将所有数据变成以2000年为基年的指数形式。检验其平稳性发现,实际有效汇率是平稳序列;单位劳动力成本是一阶单整;出口、净出口、出口退税是二阶单整。在回归后检验残差序列是否平稳,平稳的情况下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下面首先用单位劳动成本、实际有效汇率和出口退税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对出口的影响。建立模型:
LEXPORT = C(1) + C(2)*LULC + C(3)*LREER + C(4)*LT (1)
经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变量 LT与变量LULC、LREER间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LREER对LEXPORT存在弱相关性。解决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是减少变量或增加样本。由于样本不可能增加,因此这里用逐项回归法,逐步加入解释变量来构造方程。
将LULC和LREER作为解释变量,通过广义差分法得到以下方程(AR(1)代表误差项一阶自相关):
LEXPORT = 20.887 - 2.646 *LULC - 0.825*LREER +
(10.52 )(-7.30)(-2.59)
[AR(1)=1.25, AR(2)=-0.538] (2)
(6.06) (-2.29)
经修正后的模型,根据T统计量值可证明两个变量具有显著性,F统计量值=265.0675,方程是显著的;决定系数R=0.981486,拟合度高;DW值为1.968161,通过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平稳,且通过White检验,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从系数的符号判断,单位劳动成本和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都有负向的影响。单位劳动成本上升1%,会使出口减少2.65个百分点;实际有效汇率上升1%,会使出口额减少0.82个百分点。
将LT作为解释变量,这里同样存在检验序列自相关问题。通过广义差分修正后,得到:
LEXPORT = 0.637 + 0.845*LT + [AR(1)=0.372] (3)
(2.85)(17.78)(2.68)
R=0.978506,F=455.2414,DW= 2.191167
根据检验结果我们看到,出口退税会促进出口额的增长。出口退税的系数是0.845,即出口退税额每增加1%,出口额会相应增长0.845个百分点。出口退税对于出口额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二)劳动力成本与贸易顺差的关系
下面以贸易顺差为被解释变量,单位劳动成本、汇率、出口退税为解释变量来做回归分析。经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变量LREER与LULC之间,以及 LT与LULC之间都存在多重共线性。与前面一样,这里也用逐项回归法,逐步加入解释变量来构造方程。
先以LULC和LREER作为解释变量,得到:
LNX = 28.555 - 3.455*LULC - 1.645 *LREER +
(4.15)(-3.32) (-1.54 )
[AR(1)=0.323 ] (4)
(1.03)
R=0.820267,调整后0.771248; F=16.73391; DW= 1.485396
我们看到,单位劳动力成本对贸易顺差的影响是很大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1%,贸易顺差会减少3.445个百分点。实际有效汇率也对贸易顺差有较大影响,实际有效汇率上升1%,顺差会减少1.645个百分点。实际有效汇率对贸易顺差的影响比对出口额的作用大,是因为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不仅会使出口减少,还会使进口增加。
以LT作为解释变量,得到
LNX = 0.423 + 0.931*LT + [AR(1)=0.403] (5)
(0.32) (3.67) (1.58)
R=0.758625,调整后0.721491;F=20.42909,DW= 1.686504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到,出口退税通过出口的变动影响到贸易顺差。出口退税额每增加1%,贸易顺差额会增长0.931个百分点,可见出口退税额增长会扩大贸易顺差。
四、劳动力成本的变动趋势
我们认为,只要工资的增长不是非常快,同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是太慢,也就是只要单位劳动成本不上升或者上升较慢,中国的低劳动成本优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能够保持的。理由如下:
第一,按照我们的计算,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2008年比1980年低一半以上,以1980年为1,2008年的单位劳动成本指数只有0.45。因此,即使回复到1980年的水平,劳动成本还有55%的上升余地。如果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增长速度来看,过去30年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要比工资增长速度快将近3个百分点,这也说明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即使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只要这个速度不大于3个百分点,中国相对低的劳动成本仍然能够维持。
第二,从出口单位价值指数来看,中国的低价格优势仍然是明显的。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上升了13%,而世界平均上升了60%,发展中国家平均也上升了55%。如果中国要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仍然有大约42个百分点的余地。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这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石油、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带动的,而中国是石油、原材料的主要进口国,中国出口的制成品价格不可能有相应那么大的上升幅度,但是出口价格还是有上升空间是毋用置疑的。
第三,上面只是从中国本身来看的,如果有其他国家,比如越南,具有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中国的出口还是会受到威胁和挑战的。但是目前看来,这种威胁和挑战还不是很严重。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韩国等,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中国了。在比中国低的国家中,印度的制造业并不发达(只占其GDP的18%③),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并不显著高于工资的增长;越南可能是一个威胁,但是越南的制成品出口2008年还只相当于中国的2.6%,总量上还不足为虑。其他与越南类似的国家可能也不是很多,短期内难以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因此总的来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得以维持,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还会具有竞争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会影响我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事实上,回归分析显示,劳动力成本的变动对出口和顺差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如果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影响到出口价格的明显上升,即使其他国家的产品不对中国出口产品构成直接竞争,只要需求对价格的弹性较大,④出口就会下降。在进口不变的情况下,贸易顺差也一定会减少。
五、结论和建议
(一)基本结论
第一,中国的出口产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主要还是依靠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是资本密集的机械和运输设备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在转变。但是对此我们也不能估计过高,因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中国的比较优势已真正转变了,由于中国一半以上的出口是加工出口,如果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是加工装配出口的,那么很可能它在中国的生产过程还是劳动相对密集的。
第二,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是处于低位的。尽管出口单位价值水平有所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远慢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远慢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更慢于中国的进口单位价值,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无论是与其他国家的出口产品相比,还是与中国自己的进口产品相比,相对价格都是下降的。
第三,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劳动力成本应该对出口价格,从而对出口和贸易顺差有比较大的影响。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不断有所下降的,这并不是因为工资没有上升,而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快。这使得单位劳动成本在过去的30年间下降了一半以上。简单的回归分析也显示,劳动力成本的变动比汇率和出口退税对出口和贸易顺差的影响更大。
(二)政策建议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阶段,但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还没有丧失。在比较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变,其他优势还没有确立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仍然是中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主要法宝。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要维持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不是说不让工资上涨,而是要使工资的增长不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当然,在特定时期,为了解决比较尖锐的社会矛盾,让工资有较快的增长是可以的,但是长期来看,工资的增长不应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保持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时候,政策重点不应是抑制工资的上升,而应当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第二,如果政府为了缩小收入差距,则可以在收入分配格局中,提高劳动收入的比例,降低其他要素收入的比例,使总成本不变。国家应当让市场力量决定初次分配,尽可能地抑制垄断势力的作用;而在再分配时利用政策手段改善劳动者的收入。如果政府为了缩小收入差距而提高劳动者收入,但不降低其他要素收入的比例,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必然上升。
第三,要保持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就是要推动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进步,一方面可以保持和提高现有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产业升级,促使比较优势尽快转变。但是总体上,技术进步的重点应当放在现有产业的提升上。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当然应当有若干个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但是在总体技术水平还较低,劳动者素质还不高的情况下,提高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培训现有劳动者的技能技艺,提高他们的素质可能是更重要、更迫切的。只有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产业的技术水平上去了,劳动生产率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产品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注:
①在SITC一位数分类中,SITC0为食品及食用活牲畜,SITC1是饮料和烟草,SITC2是未加工的原料(非食用、非燃料),SITC3是矿物燃料、剂及相关材料,SITC4是动物和植物油、脂肪和蜂蜡,SITC5是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6是制成品(以材料划分的),SITC7是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是杂项制品,SITC9是其他未分类商品。
②这里是简单的回归分析。为了更好地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且能够考虑到动态因果关系,我们另外用VAR模型做了检验。该模型比较复杂一些,但基本结论是一致的。
③世界银行: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0, 第231页。
④由于篇幅和资料所限,我们没有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进行分析。但是一般而言,对制成品的需求弹性会大于1的。
参考文献:
1.Batra, Amita and Zeba Khan,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 Analysis for India and China”, Indian Council fo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Working Paper No. 168, 2005
2.Busse, Matthias, “Do Labour Standards Affect Comparative Advantage? Evidence for Labour-intensive Goods”,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 Discussion Paper, No. 0142, 2001
3.Harrigan, James and Haiyan Deng, “China's Lo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NBER Working Paper No. 13963, 2008
4.Lewis, W.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No. 22, pp. 139-191, 1954
5.都阳、曲,“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5期,25-35页
6.冯冰,“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升级”,《中国合作经济》,2006年4期,56-57页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及其要素禀赋特征分析”,《商业经济》,2009年4期,53-59页
7.何为,“从劳动力成本角度看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亚太经济》,2001年3期,52-53页
8.李伟,“中国劳动成本研究――与美国、韩国、印度的比较”,硕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3
9.徐同道,“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生产力研究》,2009年7期,81-83页
10.张卫军,“中美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比较及其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研究”,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9
11.张亚萍,“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探析”,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6
一、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实施行政执法中,发现用人单位有违法行为,各级劳动行政部门的监察执法机构应根据其违法行为的轻重程度和能否及时改正的具体情况,依据有关规定,口头责令其改正,或下达《劳动监察限期整改指令书》。对拒不改正的,各级劳动行政部门的监察执法机构应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拒不履行劳动行政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理决定或行政处罚决定的用人单位,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对解决劳动监察决定强制执行问题的答复》(法办〔1998〕69号)有关规定,按相应程序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对用人单位违法侵害劳动者经济权益的行为,各级劳动行政部门监察执法机构应依照《劳动法》、《劳动监察规定》等规定,做出有关用人单位须履行清偿财产义务内容的行政处理决定。对拒不履行的用人单位,可按有关规定并按相应程序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最近,一些地区来函询问,应该如何执行今年四月二十四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人事局、国家劳动总局《关于西藏干部、工人离休、退休、退职工作中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报告》(〔1982〕36号文)。经研究,现对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1982〕36号文转发的《报告》,原则上只适用于在西藏办理离休、退休、退职的职工。但是,对于曾经在西藏海拔三千五百米以上地区工作累计满十年以上的职工,以后调到其他省、市、自治区工作,就地退休的,其退休费标准可执行《报告》第一条的规定;在〔1982〕36号文以前已经退休的,也可自文件下达之月起,由发给退休费用的单位改按《报告》第一条的规定发给退休费,文件下发以前的时间不再补发退休费。退休费总额不得超过本人原标准工资。
二、〔1982〕36号文之前,已经在西藏退休安置,并且一直由西藏支付退休待遇的退休职工,其退休待遇的变动问题,由西藏自治区决定。
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自5月25日转入第二阶段以来,严格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把查找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把动员依靠群众贯穿始终,先后完成了召开转段动员会、召开民主恳谈会、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组织群众评议、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等活动,全局上下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积极开展评议,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努力方向,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为整改落实阶段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分析检查的主动性。在前一阶段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查找出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化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解放思想,把握好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的契入点,在学习中牢牢紧盯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科学发展的风向标,真正做到以学习促认识提高,以凝聚思想促工作更上台阶,增强做好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的主动性。
(二)开好“两个”会议,提高分析检查的客观性。
1、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开展谈心活动、认真撰写发言材料的基础上,6月25日,局党组召开了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5名班子成员认真开展了“六个对照检查”,一查思想观念是否解放,二查工作思路是否清晰,三查发展举措是否有力,四查体制机制是否科学,五查工作作风是否扎实,六查廉洁自律是否严格,从思想深处进行剖析,主动查摆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县委常委、组织部张自力部长和县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负责人到会指导,并在专题民主生活会结束时作了重要讲话,对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给予了较高评价,对全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开得严肃认真,很有效果,做到了思想见面、意见交换、工作沟通,达到了统一思想、增进团结、形成合力的目的。
2、开好党支部主题组织生活会。局机关和所属各单位支部相继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开展了查思想观念是否解放,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强不强;查工作职责落实是否到位,看责任意识强不强;查对服务对象的态度,看服务意识强不强;查工作绩效是否明显,看开拓创新意识强不强的“四查四看”活动。
通过组织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找准了影响和制约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剖析了存在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一步明确了增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前进方向,为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精心撰写报告,提高分析检查的针对性。按照高质量、有特色的要求,从活动一开始,局党组就高度重视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和撰写工作,明确提出要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作为局学习实践活动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的主要成果,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规范与创新相结合,拿出一个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符合实际、体现民意、有利工作的分析检查报告。局党组先后3次召开党组会和党组扩大会议,研究总体框架,明确基本内容,拟定提纲要点,讨论报告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局党组充分运用民主恳谈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学习调研、征求意见、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成果,系统梳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分析主客观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精心撰写分析检查报告。讨论稿形成后,采用召开民主座谈会、发放意见征求函等形式,分别征求了局机关各科室、所属各单位支部全体党员干部,乡镇街道、行风监督员、乡镇街道劳管所、企业、企业家协会、社区及部分服务对象和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的意见,经过集思广益,五次修改完善,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评议稿,为群众评议阶段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组织群众评议,提高分析检查的准确性。坚持发扬民主、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努力提高分析检查的准确性。从6月下旬开始,将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评议稿和评议问卷送达给局机关各科室、所属各单位、各乡镇街道、相关机关单位、部分企业和服务对象等参评人员,着重就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问题查找的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不可行等方面,征求意见,进行评议。这次评议共印发问卷80份,回收68份,回收率为85%。从问卷统计结果、收集到的意见情况看,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分析检查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刻,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广泛,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准确,确定的发展思路、工作措施切实可行,是一份较好的分析检查报告。对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局党组认真研究,充分吸收,进一步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已正式上报县委。同时,将分析检查报告的评议结果在全局系统进行了公布。
(五)促进当前工作,提高分析检查的实效性。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在抓落实的工作实践中,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两手抓、两促进。党员干部在工作繁重的情况下,统筹兼顾,加班加点,加快进度,狠抓落实,全面推进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实现了以学习实践活动推动工作上水平,确保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三、取得成效
(一)科学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学习讨论和分析检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实践意义重要性的认识,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进一步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以加快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责;坚持以人为本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统筹兼顾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根本方法,已成为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