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6 17:22: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学基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学基础论文

篇(1)

2改变传统课堂形式,把舞台交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中职教学也应该积极改变传统课堂形式,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或者大学,围绕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却迟迟无法前进。究其原因一是中职教师普遍认为中职学生基础差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二是没有考学压力,中职学生缺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习主动性不足;三是由于学不会、听不懂,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尤其是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干脆放弃。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改变旧模式,充分认识到自控能力差不代表学习能力差,理论知识基础差不代表实践能力差。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案例教学

经济学理论多是建立在数学推理和经济模型论证上,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应用。讲授经济学基础课程首先要深入浅出讲授基本理论,然后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认识。经济学基础课程要注重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针对经济学基础课程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例如讲解木桶效应就可以用学生考试偏科来说明问题,简单易懂;博弈论可以通过“囚徒困境”的故事来加以说明;外部性理论可以通过“蜜蜂与果园”的故事来加以阐述。除了利用这些经典的经济学案例意外还要加以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利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讲解机会成本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人生选择、就业选择、考学选择等来讲解。比如在讲授博弈论的时候也可以引用数学大师纳什关于博弈论最简单表述:如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搭理。这时男生再去追别的女孩,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当次品。但是,如果他们四个先追其她女生,那个漂亮女孩就会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简单多了。这样就可以通俗易懂的解释经济学概念。

篇(2)

2、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3、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参考范文:

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分析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独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管类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独立本科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依据教学经验和课程特点论述独立本科院校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课程设置、教材匹配性、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时间分配以及课程考核方式五大常见问题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094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增强分析经济现象和提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国际贸易原理、货币银行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等问题,使得微观经济学失去了本来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探讨该课程的有效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塑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该课程学校效果,对独立本科学院学生专业发展有着明显意义。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1)理论抽象性强。微观经济学中包含有很多对经济活动以及消费心理本质现象的归纳,理论概念分布广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见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费者行为表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即便是64个课时讲授也安排较为紧张,而独立本科院校往往分配48个课时,受时间限制,教师讲授启发学生理解消化的难度比较大。

(2)图表分析复杂繁多。微觀经济学中几乎全部章节都存在图表分析,图形关联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线就有十条多图形分析,习惯文字定性描述的低年级大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演绎归纳往往欠缺方法论素养,无法合理有效进行分析。

(3)数学模型多。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需要归纳变量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据加以验证,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维和数学修养,在校园中感性思维较为明显数学逻辑思维不足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存在较大困难。

2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太符合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整体学习层次。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整体高中学习水平较公立院校为弱,数学基础更为薄弱,独立本科学院经济学大纲往往是借鉴或者照搬公立院校的已有模板,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点等方面与校本部区别不大、没有针对学生层次进行合理化差别变动,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大幅降低。

(2)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层次的应用教学型教材。民办独立本科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组织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经济学教材选择上基本沿用母体公立院校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对学生的经济理论、分析思维培养都有着广泛认可的良好效果,但对于应用讲授型的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理论深入、内容繁杂、逻辑严密,体系丰富反而成为学习的客观困难,同时个体学习能力差异也导致教师讲授时存在困扰,近年来针对高职、应用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开始增多,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国外教材适合理解但不适合理论基础欠缺的一般大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是一个明显问题。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普遍习惯“灌输记忆式”的学习来应对考试,短期难以掌握需要理解归纳演绎结合图表分析的微观经济学有效学习方式,已经固化为习惯的记忆背诵式学习习以为常;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使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量化分析技术,从而增大心里畏难感降低学习积极性;教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也导致难以联系实际趣味吸引性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学习热情。

(4)教师授课精力难以保证。在课酬相对较高的广东独立学院教师周授课时一般在20节左右,每学期普遍同时讲授三门课程,仅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加之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为了职称评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挤占教学时间和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进行科研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需要精心准备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很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核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习惯期末突击记忆复习,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笔试的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试内容单一,许多题目都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真正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极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应试心理,考试前死记硬背,没有真正地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同时独立本科学院高学费导致学生容易出现花多钱应该容易拿到毕业证的交易投机心理,出现抄袭舞弊行为,同时教师为避免过于严格引发教学矛盾也存在平时分过于宽松导致学生平时上课缺乏认真投入,使分数不能有效反应学习效果。

3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该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学时等方面应有所侧重,细化课程设置层次,并与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设置适合学生层次、侧重理解应用的重点学习内容,适当设置更高层次的理论思考型作为补充,重点在于理解运用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

3.2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自编教材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精简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加趣味启发性。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精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程度整体良好。改变微观经济学传统授课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多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也要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再次,老师应多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列举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数据要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巩固知识,改变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的观念,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3.4提升教学地位重要性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各自作用和地位,要让教师明确教学不合格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失败,将教学作为办学的质量生命线,微观经济学这样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学督察的重点内容,促进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倡导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绩效上予以体现,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把每位老师每学期讲授的课程数目限制在一至两门,使教师能够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实践精力,并且有充分时间来进行授课准备。

3.5豐富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多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给予一定的平时分,期末考试的内容应加大材料分析的比重,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尽量将考试内容设计为考查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点,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回答问题。通过将这三个部分的考核情况相结合,给出一个最终成绩,提升学生经济学的认知、理解、分析和推断综合学科素养。

4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本科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授课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针对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描述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征,归纳了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匹配、教材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精力难以保证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的五个常见问题,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2]王锁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8,(4):117118.

[3]曾贵.教学型高校教师过度科研的动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35.

篇(3)

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对人类至今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也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种资源,就是水资源。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水经济”,已经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水经济系统

从有生产活动开始,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资源创造财富的途径,这些途径日益得到拓展,时至今日,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已经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经济系统,我们称围绕水资源属性建立的经济系统为“水经济系统”。

2水资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经济”的概念。但是,对于人类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水具有比石油复杂得多的资源属性。认识水的复杂资源属性,对于形成现代水资源价值观念,建立现代水经济系统,意义重大。

2.1按水资源用途划分的属性

(1)水的自然资源属性。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是指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所体现的特征。与铁矿作为投入物经过冶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钢材、铁等生产资料和其它如汽车、水管等消费品等一样,水经过提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工业用蒸馏水和生活消费用的饮用水、洗漱水等。当然,水还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其它必不可少的直接或间接投入物。水资源的这些属性,表现的是其自然资源属性,它能为人类提供效益,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2)水的资产属性。水的资产属性,是指仅仅通过水的所有权的运用便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体现的特性。当某一社会单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权后,便能将其作为生产的工具,为产权(使用权)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水的资产属性有如铁路、公路、土地,但比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如一定的水域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运输的资源,还可以作为养殖业、水力发电等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水的这种特性与其自然资源特性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直接消耗掉,而是像工业生产的设备和厂房一样,其物质形态并不会被直接转移到产品中,而是通过占用方式将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与工业生产设备一样,水资源在作为资产使用时,由于水质在降低,水的使用价值也在降低。就像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要通过修理、更新来实现保值增值一样,水资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水的环境资源属性。自然环境可以接受、分解、还原、转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它有害影响,从而满足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的生态需求。这是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资源特性,它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所具备的这部分特性,环境和生态学家们称其为环境资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资源的物质实体产生的景观的可观赏性与舒适性(景观优美性)、环境容量与其自身的调节(分解、转化废弃物)能力。水具备以上环境资源定义的所有属性,这一属性的意义在于它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功能。

(4)水的生态资源属性。水资源还具备与人类生产生活间接相关或无关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生态功能表现为:水不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的必备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体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统需要水来维持,部分非生命系统缺乏水将会退化。在沙尘暴肆虐、土地大面积沙漠化、人类付出惨痛代价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水的生态资源特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2.2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系统性。以上使用特性不仅构成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系统,涉及经济学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均衡、边际效用等问题,还涉及目前的前沿学科和理论,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系统性决定水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

(2)稀缺性。理论上说,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对于水资源而言,存在现实的稀缺(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状况)、潜在的稀缺、结构性稀缺和季节性稀缺四种情况。稀缺性为发展水经济提供了基础。

(3)竞争性。表现在同类厂商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水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竞争性(作为自然资源投入和作为资产、环境资源、生态资源之间的竞争性)。竞争性决定了水资源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水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水作为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决定市场机制在水经济中的地位。

3水产业

水产业是水经济的主体。根据水资源的用途,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从水的自然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利工程、自来水供应、其它水产品、节水技术和产品等,作为现代水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节水技术和产品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2)从水的资产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港口、码头、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等。其中,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是现代水经济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3)从水的环境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房地产、旅游、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其中非接触性旅游、水环境监测、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4)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绿化、植被建设与恢复、湿地保持与再造、地下水保护等。这类水产业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4水产业的产出

4.1水产品和服务

水产品和服务与一般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的特性,水产业的这部分产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场化特征。由于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一般国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垄断经营的方式,但是,这种经营是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在运作。

4.2水环境质量

传统观念上,人们一般认为水环境是产业的投入要素,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水环境资源在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或消耗的同时,就像制造业使用的钢材本身就是冶金行业的产品一样,现代经济系统中水环境质量本身就是产品和服务,并且存在现实的市场需求。

4.3生态平衡

以水作为重要一环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标准的公共物品。人类从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活动,是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水环境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作为水产业的重要产出内容,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公众的参与。

5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5.1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资源产权的所有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各级地方政府的水务管理部门行使该权利;水资源的使用权实施部分市场化的原则;政府保留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使用权,并行使生态保护的一切职能;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订水资源产权相关法律和规划;制订一般水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市场运作规则;建立水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和污水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水资源“使用者付费”机制,控制水资源的定价权,利用价格调节水资源的使用,并获得水资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环境“受益者付费”机制,获得水环境收益;建立水环境“保护者受益”机制;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水资源(包括水环境)使用监督机制,行使监督职能;建立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5.2市场的作用

包括:按相关法律和规划配置水资源的使用权;由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决定水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数量和价格;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刺激技术进步机制。

6现代水经济

6.1传统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传统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6.2现代水经济

现代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现代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经济价值与环境生态价值并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并重;开发、节约与利用并重;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资源产权并重;在水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形成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注重水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7结束语

水资源具有复杂的资源属性和经济学属性体系,现代水经济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系统,本文只是对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现代水经济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环境和生态具有复杂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水经济系统的深入系统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篇(4)

对于基础构成课程,在教师和学生中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业内对基础课程的初级定位、僵化的教学内容方式、教学信息更新滞后等是导致教师认识观念狭窄、教学理念陈旧落伍、方法模式单一乏味的主要原因。信息更新滞后主要在于未进行专题研究和缺少院校之间的交流。往届学生对该课程对专业设计毫无帮助的消极反馈,以及遵从传统单一教学造成无趣乏味的课堂效果,都反过来影响到正在学习此课程学生的学习态度,导致他们从情感(态度)到行为(创作)上都在应付这门基础课。

(二)传统基础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生关系、教学理念及方法模式、教材使用等是相互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综合因素,下面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传统基础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为主,学为辅,少交集

传统基础构成的授课方式的三大特点:一是“教为主”,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单一讲授为主,基本理论方法原则的内容为主;二是“学为辅”,以学生为辅,主动性为辅,思考为辅;三是“少交集”,在案例和创作分析、讲解过程中缺少课堂的讨论互动环节。

2.顾大基,无针对,空衔接

传统基础构成课程教学格局的三大特征:一是只兼顾整体设计类专业的共同基础;二是没有针对具体设计专业方向;三是基础与专业设计没有衔接。目前基础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可毫无变化地在任何相关设计专业进行授课,从视觉传达到环境艺术,从服装到建筑设计等专业都可适用,缺乏对本专业方向的有效启发与引导。

3.重技法,轻创新,无活用

传统基础构成课程教学方向的三大特征:一是过度强调对基本技法的一般把握;二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三是理论方法停留在表面。绝大部分的基础构成课程训练内容仍旧是参考教材中具体的设计方法及技巧安排构成组合的形式,忽视实践过程中包含个性化符号语言的创造性潜能发掘。

4.教材多,内容同,种类少

基础构成课程教材的三个特点:一是艺术设计是出版数量最多的教材之一;二是大部分教材的内容与结构高度一致或只稍作修改;三是近几年构成内容出现了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光构成和动画构成,但大部分仍然是面对设计类专业的“共性”教材,针对某一专业的“特性”教材少之又少。

二、环境艺术设计基础构成教学的新模式

“效用指向、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综合性标准,成为课程结构新的依据及标准。单一的认知型课程结构将逐渐让位于强调整合化的课程结构与模式。”笔者根据在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构成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方法原则。

(一)以设计专业导向为主的教学计划安排

设计专业在宏观上具有“艺术”的共性,在微观上不同的设计专业又必然有其独特的“特性”,因此教学计划应该兼顾整体,有的放矢。1.弹性的课时分配安排教学计划总框架依序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三部分组成,但这部分的课时划分可考虑具体设计专业的方向需求进行时间分配。如总课时为48学时,安排28学时在立体构成部分,因为三维空间与建筑设计专业紧密相关,而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两部分的课时相对较少。2.明确的课题内容定位课题练习内容应结合构成内容、专业方向、创意思维这三方面来进行设计。课题练习内容是教师们经常会忽视的部分,现在普遍的构成作业题目布置是照搬教材课后练习,构成形式和表现手法单一雷同,课题内容被固化,缺少创新和专业导向启发。“任何一个构成课题的练习都是按照构成原理进行探讨、思考、启迪创意、开拓设计思维及造型能力培养的过程。”笔者在建筑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教学中以“现代都市”为课题练习,要求学生对现代都市进行个人解读并通过黑白灰构成图面形式去表达和呈现。这个课题设计是运用所学构成手法,对城市建筑整体“形”的印象或城市氛围的“意象”,进行整理、归纳、提炼的创意表达。教学内容组成部分和课题练习设计应该彼此紧密衔接,层层推进又环环相扣。与设计专业相关的平面、色彩、立体,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课题之间等诸多教学内容与环节的相互结合、推动、促进,使课程有序、有效地连贯和深入,避免学习断层的出现。在平面到色彩、二维到三维、构成和专业等关系处理时,要促使它们成为相互推进又彼此融合的链条关系。针对建筑设计专业,笔者设计了课题练习:“自由选择某一建筑设计图片,提取出基本形并进行黑白重构设计。”

(二)学生掌舵与教师导航的课堂教学原则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应只是注重传统的“教”。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脱离传统“填鸭式”的“被动接受”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尝试、反思、调整、完善、总结等一系列“主动汲取”的实践环节,理性认清自己的学习进度,促进有效的自我发展。例如,教师把握建筑设计专业的大方向,通过分解到每个课题内容设计、方案修正建议、分段总结点评等小方向中。授课过程中应给学生更多的关于课题主题的思想表达、创作手法、造型呈现等陈述需求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自己的创作作为一个课题内涵意义情感表达的外显作品,通过课堂表述作品这一环节也刺激学生们的深层创作表达欲。

(三)概括可行性方案,隐性推动作业深度细化

关注课题创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分别对学生初期、中期的创作稿进行阶段审评,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修改建议,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推动课题设计表现的深化程度。

1.把握可行性方案建议的数量与程度

给学生提出修改建议的方案数量最好控制在三四个,数目太少缺少比较思考,数目太多易造成思维混淆;此外教师最好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优先顺序的推荐。对学生进行方案表述时必须把握程度,既要明确大方向又要保留小细节,如创作手法、表现风格与主题思想的距离这样的大方向须阐明,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详细安排的小细节可适度提示。此教学环节设计促使学生对方案进行比较,避免与主题内涵无关的构图造型,思考选择具体的修整方法。

2.推动“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

谨慎对待初稿及修改阶段,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依其个性喜好进行启发、挖掘出新创意也是“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之一。结合性格特点,扬长避短,学生从毫不起眼的初稿提高到丰富饱满的完成稿,逐渐培养起对构成形态处理的兴趣和信心。灵活对待独特的个体思维表达,通过激发主动性、拓展灵感渠道的“个案施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照搬照抄的不良创作风气,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授课过程中遇到一个钟情于以小方块去进行构成创作的学生,初次构成作品表现零乱,经笔者提醒问题在于表现手法不妥而非创作元素,其随后创作提升很快,作品兼具个人色彩与艺术感染力。

(四)重点课题班级总评,分段点评加强反思

对专业起到推导作用的相关课题终稿,应在课堂进行阶段总结、整体评价。在学生个人作品阐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参与评议,老师归纳总评。在不同设计思维的碰撞和激发下,让学生反思自己所处的位置及提升的程度,进一步审察终稿表现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法。公开认可创意佳、图案造型表现优秀的学生,激励仍需改进的学生。

篇(5)

(一)教学准备

“基础会计”教学情境的创设途径需要做如下准备。

1.师生亲身体验经营活动。选一家中等以上规模的制造业企业,带领学生参观访问,了解原材料的采购、原材料的收发、生产加工、产品验收入库、产品销售、货款回收等资金周转的具体过程,使从未出过校门的中职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如果可能,还可以增加部分亲身体验活动,由学生参与部分经营过程。

2.视频、图片资料。在经过企业允许的情况下,对所参观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录像、拍照和收集资料,以备课堂教学中使用。针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主要经济业务,以剧本的形式编写主要经济业务案例,聘请“演员”在企业的实际背景下模拟经济业务过程,制成录像。

3.flas。会计核算中的某些经济业务要拍成较真实的录像需要很高的成本,目前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制作flas。教学中可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通过相关的动画来增加学生对经济业务的感性认识。动画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制作。

4.会计账务处理实物。购买部分领料单、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供学生课堂练习使用。收集一些发票、银行结算凭证等,尽可能多地准备一些会计核算过程中所使用的实物资料或照片。亲自接触实物,进行实证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会计核算过程。

(二)基本步骤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多媒体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分为如下基本步骤。

1.带入情境。当学生了解了会计知识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后,他们一定会重视对“基础会计”的学习。这是实施“基础会计”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初学“基础会计”的学生对企业经营活动基本是陌生的,对会计的核算过程和会计信息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如果一开始便灌输大量的概念、假设和原则,容易使学生对“基础会计”产生厌烦情绪。“基础会计”的情境教学首先应把学生带入会计的真实环境,体验会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带领学生去参观真实的企业经营活动,最好是选一家上市公司,这样可以利用其公开的会计信息。参观前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并要求学生参观后写出参观报告: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如何?该企业是不是很赚钱?该企业生产经营存在什么问题?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将学生引入会计天地。

2.延续情境。在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后,若教学过程刻板、单一,学生又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因此,在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真实情境中,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使教学内容转化为连续情境中真实可信、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

3.优化情境。一旦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他们便会主动地去阅读教材,但严谨晦涩的教科书会让他们感到理解困难。“基础会计”的情境教学需要将教科书枯燥的内容转化为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或转化为角色的扮演或实物的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的心灵去体验,在形象的感染中使他们渐渐地感受到会计的真谛和会计的魅力。

4.凭借情境。教师凭借情境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知识,还应训练他们应对会计问题的直觉,培养独立分析和思考会计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常的情境观察,训练感官,强化感觉,积聚大量表象与经验,并突现、强调情境的某一部分,使学生潜在的直觉在外界有利因素的碰撞下,迸发出直觉思维的火花。情境中鲜明的形象刺激着想象活动近乎无意识地展开,潜在的创造性易于爆发出来。教师通过改变情境、变换数据、叙述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新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5.拓宽情境。学校的高墙将学生与纷繁变幻的世界隔离开来,情境教学应为学生认识社会打开一扇窗户。情境教学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会计知识,还应把这些会计知识置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利用我国上市公司丰富的会计信息资料、国内外大量的会计案例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发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

(三)教学实施

很多教师对动画制作和视频制作并不擅长,要达到制作较完美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此,很多老师可能对情境教学望而却步。解决办法如下。

1.动画与图片相结合。较简单的内容仅需几幅图片即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复杂而又难以理解的内容,可制作flas等。

2.团队协作。由多位老师组成“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团队,先制定情境设计计划,然后由每人负责几个特定内容的情境设计,最后集体讨论修改,定稿制作完成后,可以共享。

3.可聘请专业人士制作动画、图片及视频等。在争取学校资金支持的同时,可以考察确定相应的专业公司,聘请专业人士,与课程教学团队一起,制作动画、图片及视频等。

二、“基础会计”实施多媒体情境教学的注意事项

“基础会计”实施多媒体情境教学的本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这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人生活、工作在社会中,他要认清其周围环境、认清社会,才能更好地处理他与别人、他与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培养其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逻辑思维方法认识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基础会计”情境教学的本质目的。但是认识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对事物有一个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多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基础会计”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恰恰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会计”教师要在这个良好的会计情境中适时地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方式,其背后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教师不能脱离这个本质目的,而仅仅停留在有趣的、生动的感性认识上。另外,从“基础会计”多媒体情境教学中可以看到,只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才能体现情境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情境教学就是利用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最终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让情境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注意事项也是不容忽视的:

(1)可接受性。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设置,要考虑到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合适的“路径”和“梯度”,便于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2)直观性。问题的设计的内容要直观,是平时生产实践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入口宽,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的思维与创造的空间大;

(4)挑战性。问题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促进其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篇(6)

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均经B超、肝穿活检等证实原发病为肝炎后肝硬化,并继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均依据临床表现并经内镜检查证实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均有一定程度的呕血或黑便。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8.3±7.2)岁。按照生长抑素用药方案分为常规剂量组和双倍剂量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常规剂量组患者常规剂量生长抑素治疗,即静脉微量泵泵入维持注射250μg/h生长抑素(每支剂量为3mg),连续注射1周,患者停止出血后继续用药2d;给予双倍剂量组患者双倍剂量生长抑素治疗,即静脉微量泵泵入维持注射500μg/h生长抑素,连续注射3d,患者停止出血后将剂量缩减到常规剂量,连续注射4d,如果1d内没有有效控制出血,则运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或给予患者外科急诊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包括运用凝血酶止血等,同时对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让患者禁食、为其抑酸等。依据血红蛋白水平适当为有需求的患者输注新鲜血浆及红细胞悬液。用药过程中运用多功能监护仪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电进行持续监测,同时对其大便颜色、血红蛋白水平等变化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成本-效果。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本研究中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止血时间比较

双倍剂量组患者≤72h的有效率93.33%(28/30)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70.00%(21/30)(P<0.05),但两组患者≤24h、≤48h的有效率及止血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成本-效果分析

双倍剂量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患者的成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篇(7)

2结果

2.1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当日该院共有住院患者576例,实查561例,实查率为97.39%;发生医院感染19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38%;各临床科室中以老年科感染发病率最高,为9.09%,其次是爱心病区感染率为4.32%,见表1。

2.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在19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9例,占47.37%;其次是泌尿道感染5例,占26.31%。

2.3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全院实查561例患者,84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14.97%,老年科使用率最高20.78%;老年科和爱心病区以治疗用药为主,男科、女科以预防用药为主;Ⅰ联用药占46.43%,Ⅱ联用药占36.90%,Ⅲ联用药占16.67;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均控制在50%以内。

3讨论

3.1医院感染现患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查561例,实查率为97.39%;发生医院感染19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38%;医院感染现患率不高,基本反映了该院医院感染状况的实际。这与王灵红等所报道的现患率3.83%相接近。医院实查率和现患率均符合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中医院感染现患调查实查率≥96.00%和医院感染现患率≤10.00%的要求。

3.2医院感染科室与部位的分布调查临床科室中以老年科感染发病率最高,为9.09%,其次是爱心病区感染率为4.32%;发生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9例,占47.37%,这与国内许多报道相一致;其次是泌尿道感染5例,占26.31%。主要的原因为:老年科的患者年龄偏大,自身各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对疾病易感性增强;爱心病区患者的来源比较特殊,主要为流浪乞讨、民政救助、三无人员等,患者个人卫生差,进食没有规律,营养跟不上,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故也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篇(8)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一切学科学习的最基本动力,也是保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但是,从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教师宣布课程的内容与网络游戏相关,或者可以上网操作,学生就很积极,教师宣布要了解计算机基础内容,学生就表示“无聊”。可见,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来源狭窄,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信息技术。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存在认知偏差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大部分都与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有关系。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必要的家庭设备之一,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并不陌生,因此,很多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于“上网”和“玩游戏”,这使得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实际教育作用减弱了,这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存在认知偏差,他们不能理解学习信息技术对未来个人发展的必要性,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

(一)创设情境引出教学主题

负责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通常情况下是在课堂开始之初就明确指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所要学习的知识上,但是,正是因为太早呈现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保持的太久,有些学生不喜欢某些知识内容,一听到教师要讲“计算机基础知识”就热情大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关于计算机如何运作的情境,而这个情境恰好是与枯燥的系统处理原理看似不相关的。学生会因为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而提起学习兴趣,由想象和表象引发的知识内容,远比书本本身更容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进行“计算机系统”讲解时,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人要在堆满谷子的仓库里继续打谷子。学生们纷纷表示“不可能”,我请学生想象一下,如何能够实现打谷子的工作。在这种生动的情境中,学生很快接受了计算机系统工作的各种设定,兴致勃勃地讨论起计算机也如何处理大量的数据的问题。计算机把大量的暂时不用以及有待处理的数据放在硬盘里,仅仅把需要立即处理的数据放在内存之中,对其处理完毕之后立马把其送回硬盘,然后调出下一部分数据继续处理,其中计算机的大仓库就是硬盘,而计算机干活的场院就是内存。这些原本枯燥的内容,也很快被学生们接受并吸收了。

(二)给出情境性任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缺乏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学时,基本上都是在指导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初中学生本来就熟悉计算机应用,而且不喜欢受教材的拘束,一旦教师要求按照教材操作,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厌烦心理,反而对网络浏览和游戏更感兴趣。为了扭转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认知偏颇,我采用给定任务情境的方法进行情境教学,在进行八年级下册的“制作网站”部分内容教学时,我给定了学生这样一个情境,即举办一次全年级的“网站制作大赛”,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5个人一组的网站制作小组,先进行班级内部比赛,然后进行全年级比赛,胜出者不仅能够登上校园报,还能获得信息技术相关的书籍。这样一个任务无疑是给学生的学习设定了一个长远的“比赛”情境,从给定比赛信息之后,学生每次的信息技术课都表现得十分认真,他们不仅积极为网站制作比赛做准备,甚至还主动向教师寻求指导和帮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了许多。

(三)进行特殊情境下的学习突出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性

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存在认知偏差,是因为其中很多内容与学生日常应用计算机的过程都似乎“不相关”,因此,学生并不重视一些与计算机运行基础相关的东西,对多媒体应用和文字、图片处理软件应用的理解也不够。但这些知识恰是他们在以后学习中必须要应用的内容。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的实用性,我联合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创设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情境,即其他科目教师要求学生应用word、BLOG、powerpoint等软件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情景下,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工具型软件的认识更加深刻,久而久之,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知更倾向于学习,而不是游戏。

三、应用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作为情境教学的素材有很多,但是,教师必须选择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性较强的情境或者任务模型来进行教学,一旦情境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信息技术学习就会变成压力,而不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动力;另外,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不一样,单纯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的情境创设也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乐趣减少,因此,寓教于乐的情境创设也是有必要的。

篇(9)

1.2观察指标统计干预前1年内、以及出院后随访1年患者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分析干预前后1年内患者的危险发生情况,研究表明,干预后患者的危险发生率明显少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10)

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内涵建设               

3.如何提高本科生基础医学课程的课堂注意力 

4.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促进基础医学实验设计课程建设 

5.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6.基础医学师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7.长学制医学生基础医学教育PBL教学体会与实践 

8.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 

9.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 

10.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初探 

11.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12.PBL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3.实习护生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评价的分析  

14.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5.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基础医学专业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体会与反思 优先出

17.网络环境下PBL模式在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18.用创新思维引领基础医学课程的系统整合——以循环、消化系统整合课程为例 

19.以问题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讨

20.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考试试题分析 

21.高校扩招对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 

22.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 

23.改革与构建基础医学实验课体系的思考 

24.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建议 

25.创新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优

26.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7.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28.PBL教学在基础医学免疫与感染模块教学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优

29.编写基础医学PBL案例的体会 

30.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3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初探 

32.八年制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现状调查与分析 优

33.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4.医教协同模式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优

35.我国高等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的讨论 

36.地方本科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37.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教学模式探讨 

38.以“运动系统”为例探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39.临床实践渗透于基础医学教育与培养大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研究 

40.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的探索与实践 

41.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42.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分析 

43.基础医学实验的构建及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44.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问题及对策 

45.以终生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思考

46.临床医学生培养目标分析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考核评价方法思考 

47.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体会 

48.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整合与实践 

49.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50.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5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2.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53.高等医学院校创建基础医学实验平台的探索 

54.提高基础医学学科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探讨 

55.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56.在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中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57.基于卓越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58.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59.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在非临床医学专业应用中的体会 

60.提高基础医学英语阅读能力探讨 

61.基础医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价值 

6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药学职业教育中的实践  

63.在高校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 

6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探讨 

65.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66.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67.以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68.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69.PBL教学法在我国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70.数码互动系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应用 

71.情景式模拟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72.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 

73.基础医学教学方法的浅析与改革思考 

74.构建现代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5.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76.“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77.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  

78.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79.TBL模式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探讨 

80.某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与实践 优

81.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体会 

82.基础医学教育中研究生自主实验设计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8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84.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 

85.现代医学教学理念:比利时基础医学教学分析 

86.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 优先出

87.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8.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整合与教学设想 

89.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90.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建设与效果评价 

9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2.关于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93.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9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 

95.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 

96.综合性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97.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上一篇: 高校健美操教学 下一篇: 物业安全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