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发言稿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5 20:37: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厨房发言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厨房发言稿

篇(1)

由于小高层的基础选型(筏板基础)是有建筑功能决定,所以,此类筏板基础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持力层选择范围较大。

除淤泥,淤泥质土等极为不利的土层,几乎所有土层均可作为筏板基础的持力层。因为地下室具有一定的埋浇?且广州的地下水位较高,天然筏板基础具有补偿性。

例如,对于某栋地上10层,地下一层的小高层,挖去原地面下4.5m厚土层,相当于卸去80kpa土压力。约相当于5层半楼的重量;如果地下水位为地下2m,则水托浮力为25kpa,约相当于一层半楼的重量。因此,实际需要的地基承载力仅相当于3层楼的重量,即当地基承载力fr≥45kpa。这是一个任何土层均能满足的承载力要求。如果建筑物为大底板建筑物或筏板适当外挑,则可靠性更大。

对于变形控制,由于附应力较小,一般均能控制在1cm以内,即便遇到软弱下卧层或者局部软土,筏板的基础也是一种较合适的记住形式,能够较好的抵御不均匀沉降。

2:宜采用梁板式筏板基础。

由于小高层柱轴力较小(一般在1000t以下),对于单柱采用梁板式的筏板基础已能满足底板的抗冲切、受剪、受弯的要求。而平板式筏板受冲切控制板厚较厚,不宜采用。而且由于小高层的内部空间要求较灵活,柱距裙层的界限不清,也决定了不宜采用等厚的平板筏基。而采用较灵活类似上部结构反向布置的梁板式筏板基础。

3:筏板计算的关键在于地基土及筏板模型的选取。

对于地基土仍推介采用广义的文克勒模型,其基本公式仍然是p=ks。即地基上任一点所受的压力强度p与该点的地基沉降s成正比,与其它点的沉降无关。而广义的文克勒地基模型通过调整弹簧刚度来考虑地基土的相互作用,即变系数文克勒假定。

这是推介采用PKPM的JCCAD软件中筏板计算的模型,即地基采用广义文可勒模型,而筏板采用MINDLIN中的厚板理论。而梁简化为可变节点曲线梁?等原梁单位。梁单位考虑剪切的变形与扭转变形。此与MINDIN极相协调。根据整体基础的沉降得到地基各点处的反力和竖向位移,由此求得各点的地基刚度。然后按刚度变化率调整机床反力系数,从而求得筏板的各点沉降及内力。工程实践证明,此模型是符合工程实际的。

这里特别要指出,对小高层筏板基础不应采用倒盖法进行设计。因为小高层基础地基附加应力太小,沉降不大,附加应力距承载力极限相差较远,所以地基反力应较大的集中在柱脚周边。若采用均布的地基反力,则会造成大柱距的板配近量大幅度提高,不经济,也不符合实际的受力变化。

4:地基基床系数的确定,在文克勒地基模型中。K值为力于变形自荐的母系数,并非单纯的表征上的力学性质的计算标准。K值取决于司机土层的分布情况及其压缩性。基底的大小和形状,以及与基础荷载和刚度有关的地基中的应力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确定的方法作者推介以下两种。

根据已探明土层情况并测得土的压缩性指标。求得K=Po/Sm,其中Po为基底平均附加应力,把它作为均布于基底的荷载踩应力面积法算出若干点沉降后求得Sm。如果基底范围地基土变化不大,可只计算基底中点的沉降So。然后利用按弹性半空间求得的系数ωo和ωm把So折算为Sm ,即

篇(2)

0 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所深刻地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在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必然对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再是理论型的人才了,更注重的是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必然给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如何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这也是每一所高校办学的最终目标。

C语言作为目前每一所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在进行C语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只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实验教学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将理论课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C语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能力,采用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引导、启发学生,即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起主体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上机演练,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根据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答疑,最后根据实验的全过程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应用到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对C语言实验教学的真实情况,现将实验教学方法做以下总结:

1 要想上好一节实验课,实验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首先就是必须了解教学大纲的内容,可以说教学大纲是计算机教学的指导棒,它不仅仅对理论教学起到指导和约束的作用,对于C语言实验教学同样也是很重要的。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必须围绕教学大纲进行,才能使教学工作顺利的开展。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熟练掌握大纲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并将其完美的融入到实验教学当中。设计出的实验题目不仅要新颖,还要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还不能够背离教学大纲的内容。充分的将大纲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编入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在实验的动手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语言编程是一项很枯燥乏味的工作,所以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说:C语言的实验教学可以根据理论课的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例如C语言的三种基本结构,按照每一部分的内容编写出实验内容,这三部分之间又有相互的联系,应该举出比较典型的例题来进行实验教学。

其次就是教师必须在实验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定实验内容。教学目的要明确、便于理解,利用明白的讲解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每次实验课都要做什么、学什么;实验内容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不能脱离大纲,还要每节课都突出重点,使学生了解自己应该掌握哪些内容。教师还要在每一节上实验课之前将每次的实验题目都做一遍,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免在课堂演示的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再来解决,这样会浪费课堂时间。教师还要对实验机房的机器进行调试与维护,对有故障的机器要及时进行维修,以减少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浪费时间。最后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状态,这是上好计算机C语言实验教学课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有的对计算机编程了解得多一些,有的根本没有基础,完全不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教,而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会的同学知道怎样学,而不会的同学不知道怎样学、学什么,这样肯定不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实验内容,而是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别进行引导、启发,教给学生如何学习C语言和在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增加难度,没有基础的学生可以耐心讲解,细心指导。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每次C语言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先复习理论课所学的知识,然后对实验题目进行预习,完成对实验课的预习工作,并列出疑难问题。有了课前预习,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就会比较容易,学生也能更快的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

2 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

对于初识编程语言的学生来说,C语言是一门相当难理解的课程。他们没有语言编程的理论和模式,一切都是新的。所以,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编程理念和编程模型,要比让他们机械的把程序敲入计算机,简单的查看运行结果更重要。那么如何通过实验课使学生们对C语言变成感兴趣,如何建立编程思想才是实验老师应该考虑的重要内容。具体的讲课过程如下:

首先要把理论课上所学的与实验课相关的内容做一下简要的复习,加深学生们对C语言重点难点的理解,因为理论知识是进行实验操作的前提基础,只有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上号实验课;然后针对学生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再按照实验教学计划进行实验课内容的教学。在C语言实验课上,一般教师都是先把教学步骤从头到尾的演示一遍,或者是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操作,在正确操作的基础上查看程序运行的结果。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讲解和实际操作分离,不符合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学习规律,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是听懂了,但是一到实际操作,还是做不出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师应该把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和演示,每次讲解的时间不要太长,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实践,着重强调操作要点,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题目。现在的C语言实验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大屏幕和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操作步骤及效果,使得学生加深了印象,在税后的动手操作中增强了信心,教学效果较好。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实验课的内容不结合实际,很乏味,没有任何现实意义,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会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对于C语言中循环这一问题的编程实例,如果用简单的方法和程序来讲解不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但相反,我可以这样给学生上课,我要求和学生做一笔生意,把循环当中“富翁和陌生人”的典型例题带入到实验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会想办法把程序编写出来,他们也想知道这样的问题到底是怎样的答案。学生只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了,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建立起一套正确的编程思想,这就达到了我们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

3 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

学生完全了解了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后,就可以开始上机操作。不可避免的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要求教师要在教室内不断巡视,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讲解说明。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注意态度要和蔼亲切,一定不能表示出瞧不起学生,认为学生基础差,这样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利用合适的方法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我们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当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改进,真正找出一套适应本学校学生以及本校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徐立,倪衡建,等.“学生主体性引导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47-48.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C语言是一门基础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它既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又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运用它既能开发各种系统软件,又可以开发各个领域的应用软件。而且C语言还具备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正因为这些原因使它成为了编程的首选语言。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C语言学习枯燥、难懂,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对C语言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下就是我在C语言教学中的一些看法,愿和各位同行探讨学习。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入门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那种来势汹汹的开端有多少学生能做到应付自如?作为教师在课程设计开始要定位好角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对课程、对教材、对学习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主动参加学习活动,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好好“吹捧吹捧”C语言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功效,让学生认识该课程的重要性,否则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其次,在介绍C语言课程时,可以演示使用C开发的项目,例如“泡泡堂”、“黑白棋游戏”等,这些案例运行产生的动画效果和图形界面能引起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削弱学生对书本上程序和文字的厌烦感。当然,演示案例的多行代码也有可能让学生产生畏惧,所以我们教师可以现场马上编制几个简单的带有输入及输出的案例,像打印一句话和简单的图形等,甚至可以指导学生一起互动参与,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在学习方法上可以跟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经验,告诉学生如何自学,如何听课,如何动手编程。比如在课程刚开始阶段,因为学生刚接触C语言,马上叫他们编程比较不现实,而且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认为C语言难学,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多“读程序”,读程序是学习C语言入门最快,也是最好的方法。不放过老师上课所讲和书中章节涉及到的所有程序,然后仔细研读程序,直到每一行都理解了,然后找几个编程题目,最好是和例程类似的,比如你读了连加的程序,觉得了解了,那你可以试图写出连成的程序,不要以为例程你已经读懂了,你就可以写出和它一样的程序,绝对不一定,不相信你就试一试吧,如果写不出来,也不要着急,回过头来再继续研究例程,想想自己为什么写不出来,然后再去写,反反复复,直到你手到擒来,能够举一反三为止。多看多练,这样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二、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知道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C语言教学中的启发式则是通过实验教学、演示和讲授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索,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在C语言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贯穿在整个的课程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让学生做到人人主动学习,都能动手实践,在亲身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得到启发,进而使学生操作技巧得到加强。例如C语言中例题输出2/1,3/2,5/3,8/5,13/8,…前50项,对于初学者来说编写这个程序会感觉比较困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先看一下各项有什么特点,就会发现第二项的分母是第一项的分子,第二项的分子为第一项的分子和分母之和,第三项的分母是第二项的分子,第三项的分子为第二项的分子和分母之和,以此类推,第N项的分母是N-1项的分子,第N项的分子就为第N-1项的分子加分母,分析到这,我们就知道求前50项用个循环就可以了,假设用a,b分别表示分子、分母,第一项为2/1,所以a=2;b=1;循环体语句就是求第二项到第50项,第N项的分母是N-1项的分子,那么就是b=a;第N项的分子就为第N-1项的分子加分母,可以问学生是不是就是a=a+b;学生很快发现b已经不是N-1项的b了,b的值已经被覆盖了,那我们就可以用到之前两个数交换例题所讲到的知识,用个变量把b先存起来,那循环体语句就改为temp=b;b=a;a=a+temp;这样问题就解决了。而在这全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每一步都采取和学生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启发下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从而不仅培养了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正确思维模式,并且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三、采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据此,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的实践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在解决这些任务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知识的合理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最后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学习体系。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的是实践,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进行了实践活动。这正好符合高职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在C语言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上课所教的内容,尽可能地设计出具有趣味性、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其中,使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达到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掌握技能的目标。接着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组员可以互相讨论共同完成任务,这样加强了同学间的沟通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以个人的经验引导思考,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知识要点,并适当的加以讲评。学生完成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讨论并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反馈和评价。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一般来说.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求知欲的强弱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一个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再设任务、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在设计完成“对输入的一个正整数n,判断其是否为素数”任务后,可要求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功能相近的“求100以内所有的素数”,供学生在课后拓展完成。

通过完成任务,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重视上机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训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传统的上机课一般都是让学生复习调试书本上的例题或者布置编程作业,但是这样一方面会让编不出程序的学生产生挫败感,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上机调试完书本上的例题就以为完事了,但事实上他对很多知识点都没理解,以致在之后学习中不能正确和灵活地运用。因此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能够灵活的运用语言编程。既然编写整个程序会让学生觉得太难,那教师可以把上机任务简单化,把一个完整的程序空出几个空让学生填空,或者把程序修改后让学生改错,这样学生上机调试,既可避免编不出程序而使学生产生挫折,又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态度和程序改错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待到学生有一定的编程基础后,教师便可以布置一些较难的任务,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问题求解和编程能力。

另外一个普遍出现的情况就是学生的上机作业存在抄袭现象,有的程序错误百出,根本就没上机调试过。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不要完全一样,比如说程序中有用到的一些数据可以要求用学生各自的学号,那么谁抄袭就一目了然了,又像上机任务为打印图形时,可以有的组打印上三角的星号,有的组打印下三角星号,或者打印数据构成的三角形等等。学生上机课结束后一定要整理好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要认真批改和检查实验报告,发现有抄袭的同学一定要提醒和警告,还有对于学生上机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错误,进行集中提示、讲解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还有就是C语言的编译软件,现在高职的学生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他们接触的基本都是图形化界面,比如中文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对于TruboC2.0这样的只能运用键盘且全英文界面感到非常不适应,特别高职学生普遍英文程度较差,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为了改进C语言的编译环境,我们可以选用WINDOWS下的编译软件,比如WIN―TC,WIN―TC的内核实质上和TC是完全一样的,WIN―TC的优势主要就是纯中文菜单,支持鼠标操作,相较于turboC,操作更为简单、方便,较容易让学生接受。

五、结束语

C语言的教学中,我们要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讲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不走弯路。更甚者,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为学生将来工作打好基础。以上仅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点帮助。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元惠,高占国,杨静.C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7,3

篇(4)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实验几乎是物理课堂上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基础。所有的物理概念、规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验也是高考物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这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能力和学生科学素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课教学能够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本文就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及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目前仍有少数教师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即使做实验,也只是为了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而已。或者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看,或者教师在台上怎么讲,学生就在下边怎么做,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甚至不顾实验过程,去任意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最终使学生养成不畏挫折、乐于探究、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物理课程标准》十分突出一个重要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说物理实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力求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物理课中的抽象理论,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精选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的事物进行实验教学。例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一个纸片和一个小石头或小铁球或琉璃球。然后学生上台做实验:让一名学生一手拿个纸片,一手拿个小铁球,在我的口令下,同时两手松开,让其他学生观察纸片、小铁球同时下落的情况,发现小铁球很快落地,而纸片飘飘悠悠才落地。我问:大家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很容易得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结论。于是,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为什么会出现小铁球比纸片下落快的现象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我又指导学生做第二个实验,这次让学生把纸片揉成一个纸球,让这个纸球和小铁球一起落地。结果学生发现,两者几乎同时落地。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的观点。此时,我对实验进行总结:“我们现在知道了物体下落的规律: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当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物体下落的一样快”。再引导学生得出“没有空气时,纸片和其它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的推论。然后教师出示“牛顿管”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结论:可见导致物体下落有快有慢的原因是空气有阻力。在真空条件下,物体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对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大家明白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最后让学生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基本仪器的能力

篇(5)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息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几年前的课堂教学工具还是“黑板+粉笔”,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教育作为国之根本,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则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因此目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初中作为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对学生整个人生起到铺垫作用,初中语文的学习更是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探索新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主动思考、热爱实践、合作共赢的学生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学方式的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来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作为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其学习也更具综合型。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中,对学生培养观察力、调查与搜集资料的能力、讨论与策划的能力等等都提出了要求,同时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极可能夺得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定期要求学生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书籍等等渠道搜集整理资料,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采用小组形式让学生展示其收集成果,锻炼学生的讨论与表达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点点来累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多方位提供平台,例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晚会演出等等让学生有展示和学习的平台。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等教学资源。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教师也不例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宽广的知识面是其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所以教师要学会利用资源,不论是搜集大量的教学素材还是拓宽自身的知识面都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孩童之道》、《我的信念》等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访问与调查,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让学生展示一些别人的成果激发学生的灵感。这种主动式的学习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探究的动力。一份问卷的采集与设计、一次亲身的访问都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组织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最好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践是学习的最佳途径。

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还不是很成熟,教师也无法直接传授,但是梳理归纳的方式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谈谈自己的经验,同时要渗入一些抽象思维和分析思考的思维。对知识的总结是完成一个小小阶段学习必须的回顾,这有利于“记忆曲线”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温故而知新或者可以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和理解错误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或文言文时,一词多义的现象特别常见,例如“畔”一词原意是“田界”,引申义有“旁边”,由于与“叛”同音又有“背叛”之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善于总结归纳才能全面掌握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总结的习惯,有的教师习惯自己总结好以后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背诵与记忆即可,这就抹杀了学生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做学生的引导着和鞭策着,而不是“保姆式”教学。

三.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多角度多方位开展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调皮捣乱是其显著的特点,他们常常厌倦枯燥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融入新鲜的元素,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在学习《长城的价值》时可以通过视频放映一段长城的影像,这样的方式不仅新颖,更能从视觉上让学生了解到长城的宏伟与壮观,同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观后感。教师还可以讲述一下关于长城的故事,来体会一下华夏子孙的聪明与勤劳,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故事,教师可以有选择的为学生讲述一些,有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课时可以设置“如何界定聪明人与傻子”这样的话题来供学生讨论,观点没有对错,重点是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即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可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的就达到了一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语文高效课堂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玉红.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J].学周刊,2012,27:80-81.

篇(6)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供电量一直是供大于求,但也有部分地区常年缺电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电网输送能力不行,这样高压输电工程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高压试验研究、高压设备研制、高压设备试运行的考核等阶段要不断加强,从而有效的排除高压设备内部的安全隐患,保证电力高压设备的有效运行。高压试验是一项试验设备多、工作量大、程序复杂的工作,因此在试验中要清楚认识到可能出现的危险点,采取合理的效的措施,以阻止和防患任何故障或事故的发生,保证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1 电力设备高压试验的意义

在电力系统中,高压试验做了检测电力设备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试验中检测到的信息进行实际工作中的技术参数评估和电力设备运行情况的诊断。此试验是作为保证电力系统设备运行维护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其非凡性和确定性,因此要确保高压试验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故障的发生,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生,对电力设备长期稳定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高压试验的中的绝缘特性和耐压特性

在绝缘故障检测中高压试验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必不可缺的一个试验。大致在些检测过程中根据试验的目的性有别可分:型式试验、出厂试验、系统中进行的交接试验和预防性试验四种。下面就绝缘故障检测中的绝缘特性试验和绝缘耐压试验两大类进行逐一分析:

2.1 绝缘特性试验

绝缘特性试验是检测电气系统运行和维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诊断检测电气设备绝缘缺陷或故障的重要手段。现在电力设备朝着高电压化,结构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这就需要绝缘测量指标的多样化、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测量过程的简单性和迅速性。绝缘特性试验是通过一系列的测量方法,及早发现缺陷,及时进行维护与检修,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2.2 绝缘耐压试验

为了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设备的绝缘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绝缘结构任一局部范围内的破坏都会使整个设备丧失绝缘性能。绝缘耐压试验可表明设备能耐受的电压水平,更表明对该设备的绝缘水平要求。但绝缘耐压试验是一种破坏性的试验,因此,对一些缺少条件的、不具备的关键设备,要慎重选择进行绝缘耐压试验,以避免不应有损坏和经济损失。

3 电力设备高压试验分析

在电力系统的高电压测试中,通常是采用高压试验变压品来完成的;对于一些电容量较大的测试品来说,可以采用串联谐振设备来产生工频高电压。但是高电压试验设备如果电力变压器对试验来说并不经济。因此,通常交流高电压试验设备只包括高压试验变压器以及串联谐振设备。高压试验电源设备应包括电力变压器。一方面,高压对试验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试验变压器和串联谐振设备这两种常规方案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应考虑电力变压器方案。另一方面,在试验室,作为电力变压器的一种结构型式,升压变压器实际上常用来作为中间变压器匹配电源电压和试验所需的电压,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高压输电技术的试验研究以及高压设备绝缘考核对交流试验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试验变压器、串联谐振设备以及电力变压器等三种可供选择的交流试验电源各自的技术经济特点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试验变压器适用于相对较小容量试品的短时高电压试验;串联谐振设备适用于容性试品的单相高电压试验,并能满足相对较大容量要求:电力变压器作为高电压试验设备,在结构和容量上并不经济,但作为交流试验电源,却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当试验变压器和串联谐振设备这两种常规方案不能满足特高压交流试验电源的基本要求时,应考虑电力变压器方案。

电力设备的高压试验过程是: 首先根据试验设备的不同选取电源,并进行软件的系统配置,对测量的参数进行初始化,根据在线监测数据(如色谱分析数据、局部放电数据、红外测温数据等)、设备定期预试数据以及运行工况记录、缺陷记录、维修记录、出厂数据等,诊断电力设备可能出现的潜伏性故障,并做出故障的趋势预报,由此对电力设备的实际健康状态进行评估;根据电力设备故障性质预报高压电力设备健康状态,拟订出初步的试验测试结果,确定影响高压电力设备的主要指标属性或目标,采用某种决策方法进行分析。

4 高压试验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高压试验通常在高压下进行,由于其针对的目标的非凡性,因此安全问题非常重要。操作人员应将所有的试验设备电源断开后,按相关规程进行操作,在高压试验中,由于场地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大部分情况下现场情况都及为复杂。因此高压试验的安全措施就显得非常生果。因为在高电压下不可能出现一点疏忽,一丝的违章行为,就会重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因些要发动每位工作人员集思广益,对现场测试过程中的各种危险点进行讨论研究,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从程序和技术上防患事故的隐患,提高高压试验的安全性和有益性。

⑴ 在高压试验前,充分作好预备工作。拟定好试验方案,必须严格执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中的相关内容,由固定部门进行归口管理,调集相应的岗位和专职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试验。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在工作地点提高警示。

⑵ 在正式进行高压试验时,由于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既然在应急的情况下,此测试工作也必须有二个以上专职人员共同配合来开展工作,并明确相对的分工,相应的责任,保证试验的安全性。

⑶ 在高压试验前,负责此次试验的负责人应根据参加测试人员的职业技术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讲明安全事项。

⑷ 试验进行前,要让参加试验的工作人员明确此次任务的必要性,对试验设备地点或四周环境进行熟悉,清楚试验的项目和标准,有任何不明确的地方,都不能开展试验。

⑸ 进行试验的设备必须在试验前进行相关检测,考虑是否合适,各项进行试验的仪器仪表的容量、量程、转换开关、插头及调压器和滑杆等情况是否正常,能否符合此次试验的要求,都必须准备的新发明。

⑹ 在试验过程中,在任何线路拆缺前要做好相应的标记,以便恢复时能正确衔接,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和影响进度。

⑺ 试验设备和被试验设备的金属外壳均应接地, 高压试验引线应尽量缩短,截面应足够大;高压回路对安全网,设备外壳墙壁等地位物体应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防发生放电。

⑻ 高压试验一般由较低一级的试验人员负责接线, 之后由试验负责人负责检查。检查接线是否有误,安全用具(如安全网、标示牌、绝缘手套、绝缘垫、放电棒、接地线)是否齐全,安全措施是否妥当。

高压试验在电力设备中是一项高科技、复杂的工程,要依靠此试验来不断的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因些高压试验涉及的范围广,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规范来来保证些试验的实施,试验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点,并根据相关规程来操作,形成良好的习惯保证高压试验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1 工程概述

本文沉降观测数据均来源于“沈阳斯特国际外商公寓”实测。沈阳斯特国际外商公寓工程位于皇姑区黄河大街西侧,被嘉陵江街、宁山路与巴山路所环绕,占地面积7.84万平方米。本工程主要由9个单体工程组成,每单体工程占地面积851m2,建筑面积22000m2,地下一层,地上三十层,高度达95.85m,均为筏板基础,剪力墙结构,地基持力层为砾砂层。

本工程±0.000m相当于绝对标高45.3m,基础底标高为-7.2m,本地区标准冻深为1.2m,地下稳定水位5.0m左右(地下水类型为潜水,相对于市政高程为38.45―39.10m),基本风压为0.5KN/m2,基本雪压为0.4KN/m2,该区地势较平坦,地面标高高差不大,该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鉴于本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区内降水以及荷载增加对新建建筑物的变化影响,须对上述各建筑物在整个施工期间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本工程建筑物的沉降是由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以及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沉降量特别是差异沉降量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在施工期间,对该工程根据所增加层数或荷载情况,逐步进行沉降观测,以掌握、监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分析是否正常,若有异常情况发生,需及时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施工建筑物及施工安全。因此,在施工期间需对7#、9#、10#楼进行沉降观测。

2 沉降观测方案设计

2.1 水准基点的布设

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沉降观测的水准基点选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地基比较稳定的现有建筑物上。水准基点BM4、BM5、BM6三个点为一组,组成闭合水准路线并定期进行观测,根据观测成果选其中比较稳定的点为起算基点。水准基点的观测等级按“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中的二等技术要求施测。水准基点布置图见图1。

2.2 工作基点的布设

因水准基点距变形观测点较远,一方面为了减少观测误差的积累;另一方面也为了观测方便,在所布设的水准基点的基础上又布设了工作基点(G1、G2、G3)。工作基点的观测等级按“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中的三等技术要求施测。工作基点布置图见图2。

2.3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在7#、9#、10#每栋楼布置六个沉降观测点,各楼变形观测点选在距一楼地面(即±0标高)以上约0.2米处,并用膨胀螺栓作为观测点标记。如图3所示。

3 垂直位移观测的数据处理和变形分析

3.1 垂直位移观测数据精度分析

自2012年8月11日起至2013年10月19日止,对7#、9#、10#楼共进行了五十余次观测,除2012年10月29日及2012年10月9日观测时因场地条件限制9#、10#楼观测为支水准路线外,共施测了54个闭合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的最大闭合差为-4.19mm,闭合差的限差均没有超限。根据实测资料,计算得垂直位移观测点每测站高差中误差,满足垂直位移观测点设计的观测精度要求。

3.2 沉降等值线图

根据每栋楼的各观测点的总沉降值,可绘制出沉降等值线图,从而直接反映出各沉降观测点的差异沉降情况(从左向右排列)。(1)7#楼沉降等值线图见图4。(2)9#楼沉降等值线图见图5。(3)10#楼沉降等值线图见图6。

4 结语

数据处理过程中,对观测点数据的整理,通过时间- 荷载- 沉降关系曲线图、等沉降曲线图、累积沉降量柱状图等正确适时地反映了该建筑物在施工和前期运营期间的沉降过程。结合这些情况及时了解建筑物的沉降变形情况,如果有异常情况,就须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如果整个监测过程没有任何大的异常情况发生,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对提交的中间成果和最终资料成果均非常满意, 对成果分析完全认可,则观测数据可提交。对观测点如何布设现行规范中无明确规定,传统的方式是沿建筑物布设一圈观测点来进行观测,有的学者已对此提出异议,实践证明也是不尽科学和合理。本人认为在建筑物的和内部都应布设点。结合地质因素,建筑物的结构形状,荷载及其它因素,通盘考虑,合理布设、先设计再实施。

篇(8)

1 高层建筑岩土地基强度的影响因素

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并且和基础与地基三者同处于一个共同作用的完整系统之中。建筑物的共同作用分析,一般说是颇为复杂的。因为,三者其中任一组成部分的某些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分析的结果。工程实践中,特性多变的地基和形式不一的上部结构,构成了共同作用课题研究的复杂性。

1.1 基础刚度的影响

在上部结构刚度和地基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基础内力随其刚度增大而增大,而相对挠曲却随此而减小。所以,从减小基础内力角度而言,基础刚度选择柔性为宜。然而,上部结构和基础是密切相联、相互制约的,上部结构的内力随着基础刚度的减小而明显增大,这是因为上部结构中除由外荷载引起的内力外,还应包括由于基础差异沉降所引起的次应力。次应力的大小是同基础沉降差(相对挠曲)成正比,与基础刚度成反比,基础刚度的减小必然在上部结构中引起更大的次应力。所以,就减小上部结构内力而言,基础更多选择刚性为宜。

在实际工程中,基础方案即基础形式、刚度的确定,应视结构类型和地基条件而定。对于那些对差异沉降不敏感的,上部结构为柔性的结构物,主要能满足一定的使用要求,基础刚度的选择宜柔不宜刚。对于那些建立在高压缩性土上,上部结构刚度较大的结构物,由于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性、顺从性,基础刚度的选择宜刚不宜柔。

1.2 地基刚度的影响

共同作用的分析还同地基土的特征有关。随着地基的变软,基础相对挠曲和内力均相应地增大;但是,当地基刚度增大到相当大的时候,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基础内力已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因为,此时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已很小了,已不需要上部结构来帮助减小不均匀沉降了,原先存在于结构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作用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当然上部结构的次应力亦可忽略。由此说明,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考虑共同作用分析要比坚硬地基上的建筑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地基刚度的变化将引起上部结构中纵向结构受力的重分布,这是因为,地基刚度的变化使建筑物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亦随之变化,当地基刚度减小时,边部纵向受力结构加载,而内部结构卸载,这种现象又随着上部结构刚度的增大而加剧。

2 高层建筑岩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实例分析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工程为某住宅小区#3、#4号楼,两栋楼房的建筑重要等级均为二级,全部为地上建筑,建筑面积分别为7,354㎡和2,443㎡,均为框架结构。

2.1 地基稳定性验算和有关加固处理方法

2.1.1 稳定性验算

对于此工程的非均匀性地基,除了要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对地面建筑物的倾斜、差异沉降和沉降等特征进行分析外,还要根据建筑物重要性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稳定性验算,但是国内外对于这一问题的文献记录相对较少,使得不少岩土工程师在进行相关内容的处理时仅仅以对基地稳定有利或有害轻轻带过,缺乏具体的说明,让设计人员的合理设计变得缺乏依据。

国外研究人员以地基整体破坏原理为基础,利用刚体平衡理论,假设塑性展开区的深度为1/3或1/4,并在此基础上对地基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该方法对于做好整体稳定性分析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终则建议通过圆弧法对相关数值进行验算,也就是最危险的滑动面上的力对滑动中心所产生的抗滑力矩MR与滑动力矩MS应符合以下关系,即:K=MR/MS≥1.2

根据稳定安全系数,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K=R(Wi,cositani+cili)(p-pc)bx+Hz

公式中的R代表的是圆弧半径,Wi表示土条重量,ci表示土的抗剪强度,li表示土条的内滑弧长度,p-pc为基底附加压力的平均值,x表示附加压力的中心到滑弧圆心的水平距离,H表示水平外力。

该式仅适用于偏心荷载建筑物整体稳定性的计算,结果的精确度主要取决于滑弧深度的选择是否合理、准确,只要能够准确测定滑弧深度,那么地基土地的整体破坏范围也就能够得到确定。根据以往工程对于地基土圆弧滑动稳定性的验算结果以及塑性区的展形范围,可以认为在基础外角点底面以下,1/4基础宽度范围内,且这一点与地面的连线夹角为45°-/2的验算范围可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需求。通过前面介绍的公式对有关内容进行验算,直到结果满意,或者通过采用增强滑带土抗剪强度的方法来对地基稳定性的安全系数进行重新计算。

2.1.2 对不均匀地基的加固处理方法

不均匀地基的岩土横向和纵向上的物理学性质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反力集中的现象往往比均匀地基更加明显,如果在进行基础设计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处理,就容易给工程埋下安全隐患。所以,在对此类地基进行基础设计的时候,除了要首先沿着纵横向设置钢筋外,还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1)工程中的不同建筑物要尽量采取不同型式的地基。

(2)如果建筑物是建造在不均匀的地基土上,应该适当增加其基础刚度。

(3)层数较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单独柱基应该沿着纵、横两个主轴的方向设置系梁,尤其是那些各柱基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差异非常显著的柱基或者埋深差异较大的基础。

(4)同一个建筑物的基础不应该设置在岩土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岩土层上。

(5)设置在不均匀地基岩土上的桩基础,其顶部和底部应该设置大于1m箍筋加密区,如果采用的是预制桩则应采用高强度的预应力管桩。

(6)对于设置在不均匀地基上的底、内框架房屋和多层砌体房屋应设置相应的基础圈梁。

2.2 基础方案分析

2.2.1 天然地基浅基础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工程施工特点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可知,#3、#4号楼的衙载较大,而浅部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却偏低,在软弱地基土层还存有一定数量的埋藏较深的溶洞,同时施工现场的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不适于采用换层法对地基进行处理。天然地基无法满足建筑物荷载的需求,因此不能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型式。

2.2.2 人工复合地基浅基础的可行性分析

#3、#4号楼的施工应采用CFG桩法或深层搅拌桩对上部地基的土层进行加固处理,使其能够满足建筑物基础部分对于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以层④作为桩端的持力层,预计桩长约在11.7~15.6m的范围内,实际搅拌深度应根据场地的实际条件进行相应的调节,并配以地基浅基础——条形基础。对于搅拌桩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可以通过现场单、复合多桩地基荷载的试验来进行,在初步设计时可参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要求进行处理。

3 结束语

基础选型首选成本低、施工简单、质量易控制的形式,一般的选择顺序是:浅基础预应力管桩人工挖孔桩钻冲孔桩、桩筏式基础。无论选择哪种基础,勘察除查明地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外,还要注意施工的可行性、地下水的条件、持力层在施工开挖及地下水的作用下性质的改变、周边环境与施工的相互影响等4个方面的因素,只有经过全面的分析才能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才能确保地基施工质量。

篇(9)

而在高中的物理问题解答的时候,比较关键的有两点:一是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以及其所处的一个状态,然后将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比较适当的物理模型;二是要在分析物理的过程中,找出在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因为在现在,有很多学生对物理规律与物理公式背的很熟,但是却不会把那些实际的问题给抽象为正确的模型,难以做到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需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和领会正确的方法,并运用在解题过程中。

一、将研究对象与过程看成是理想的模型

现在在高中物理中,大多数研究的对象或者是物理过程都可以看成是理想模型,比如在研究对象中有:质点、轻杆、轻绳、理想气体、单摆、理想电表、理想变压器、点光源、原子模型等,而在研究物理的过程中又有像: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因此我们在解答这些物理问题的时候最重要最关键的有两点,也就是上述的两点,一是把研究对象看成是恰当的物理模型,二是分析物理过程,并找出物理规律。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其实也就是在保证其中的某一方面的效果相同的前提之下,将一些实际的、陌生的且复杂的一些物理对象、物理过程以及物理现象都用比较理想的、熟悉的并且简单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以及物理现象来代替这样的一种思想方法。例如合力和分力、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交流电的有效值以及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等等均是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运用替代法的,也是等效替代法在教学中的实际的运用。除了这些,等效替代法在物理的解题中也有着比较广泛的运用,比较典型的有:物理模型的等效替代、物理过程的等效替代以及作用小幅哦的等效替代等。在实际的运用等效替代法解决难题的时候,应该明确任何两个事物的等效都不是全方位的,仅仅只是局部的,只是在特定的、其中某一方面的等效。所以这也就要求在具体的问题中必须先明确到底是哪一方面等效,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住等效的条件与范围。

三微元法

微元法实际上是一种微分的思想,在高中物理问题的处理中是比较常见的方法,也就是把研究的对象或者是过程给分割成小块的(微元)来进行研究。而这种处理方法在人教版的《物理》(新教材)中最为突出。例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如下图中,将整个运动的过程给分割成非常细,那么折磨多想小矩形的面积的综合也就可以比较准确的代表物体的位移,而这个时候,这些“细小”的小矩形的顶端的“锯齿形”就很看难看出来了,也就可以忽略了,这些小矩形也就是合在了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梯形,这个梯形的面积也就是位移,这样就可以推导出位移的时间公式了。

四、近似处理法

近似处理法在高中物理问题的研究中,也是在实际操作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也经常忽略一些次要的因素,或者是忽略相对较小的量,这也算是近似处理。再比如,对与打击碰撞问题,经常有学生问到:重力到底应不应该考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的。

例如:一个质量m是5千克的物体从地面20米处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该物体落地的时候和地面相互作用的时间是0.01秒,也就是在地面上停止了,试着求出该物体对地面的平均作用力是多少(g取10m/s2)?若果相互作用是时间是1秒,那么平均作用力是多少?

解析:(1)首先物体对于地面的平均作用力和地面对物体的作用力这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此可以将物体作为研究的对象。

(2)物体在自由下落的时候,要遵循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因此物体和地面作用之前的速度v就满足v2=2gh,v==20m/s,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在物体和地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会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与地面给物体竖直向上的平均作用力的作用。那么物体和地面之间相互作用后速度就等于零了。

(3)根据动量定理0 ,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得出t=0.01s时,=mg+=5×10+=50+10000=10050N,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重力会比其它的力小,而在实际的问题中这个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也就是近似处理。当t=1s的时候,=mg+=5×10+=50+100=150N,重力是不可以忽略不计的。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一个量要不要被忽略不计不是看它的绝对的数值,而是看它与其它的量相对是不是可以小道能够被忽略不计。

结束语

除了上述的四种方法以外,还有像分析综合法、临界分析法、图像法、反证法等多种方法,这些都是在高中物理中比较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逐步的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更要恰当的去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这些方法,并及时的总结,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物理问题时可以真正的做到举一反三的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

[3]:潘兆雨;《浅议物理问题中常见的处理方法》,新课程学习(下),2011(06),28。

篇(10)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1 高层建筑岩土地基强度的影响因素

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并且和基础与地基三者同处于一个共同作用的完整系统之中。建筑物的共同作用分析,一般说是颇为复杂的。因为,三者其中任一组成部分的某些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分析的结果。工程实践中,特性多变的地基和形式不一的上部结构,构成了共同作用课题研究的复杂性。

1.1 基础刚度的影响

在上部结构刚度和地基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基础内力随其刚度增大而增大,而相对挠曲却随此而减小。所以,从减小基础内力角度而言,基础刚度选择柔性为宜。然而,上部结构和基础是密切相联、相互制约的,上部结构的内力随着基础刚度的减小而明显增大,这是因为上部结构中除由外荷载引起的内力外,还应包括由于基础差异沉降所引起的次应力。次应力的大小是同基础沉降差(相对挠曲)成正比,与基础刚度成反比,基础刚度的减小必然在上部结构中引起更大的次应力。所以,就减小上部结构内力而言,基础更多选择刚性为宜。

在实际工程中,基础方案即基础形式、刚度的确定,应视结构类型和地基条件而定。对于那些对差异沉降不敏感的,上部结构为柔性的结构物,主要能满足一定的使用要求,基础刚度的选择宜柔不宜刚。对于那些建立在高压缩性土上,上部结构刚度较大的结构物,由于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性、顺从性,基础刚度的选择宜刚不宜柔。

1.2 地基刚度的影响

共同作用的分析还同地基土的特征有关。随着地基的变软,基础相对挠曲和内力均相应地增大;但是,当地基刚度增大到相当大的时候,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基础内力已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因为,此时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已很小了,已不需要上部结构来帮助减小不均匀沉降了,原先存在于结构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作用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当然上部结构的次应力亦可忽略。由此说明,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考虑共同作用分析要比坚硬地基上的建筑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地基刚度的变化将引起上部结构中纵向结构受力的重分布,这是因为,地基刚度的变化使建筑物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亦随之变化,当地基刚度减小时,边部纵向受力结构加载,而内部结构卸载,这种现象又随着上部结构刚度的增大而加剧。

2 高层建筑岩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实例分析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工程为某住宅小区#3、#4号楼,两栋楼房的建筑重要等级均为二级,全部为地上建筑,建筑面积分别为7,354和2,443,均为框架结构。

2.1 地基稳定性验算和有关加固处理方法

2.1.1 稳定性验算

对于此工程的非均匀性地基,除了要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对地面建筑物的倾斜、差异沉降和沉降等特征进行分析外,还要根据建筑物重要性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稳定性验算,但是国内外对于这一问题的文献记录相对较少,使得不少岩土工程师在进行相关内容的处理时仅仅以对基地稳定有利或有害轻轻带过,缺乏具体的说明,让设计人员的合理设计变得缺乏依据。

国外研究人员以地基整体破坏原理为基础,利用刚体平衡理论,假设塑性展开区的深度为1/3或1/4,并在此基础上对地基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该方法对于做好整体稳定性分析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终则建议通过圆弧法对相关数值进行验算,也就是最危险的滑动面上的力对滑动中心所产生的抗滑力矩MR与滑动力矩MS应符合以下关系,即:K=MR/MS≥1.2

根据稳定安全系数,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K=R(Wi,cositani+cili)(p-pc)bx+Hz

公式中的R代表的是圆弧半径,Wi表示土条重量,ci表示土的抗剪强度,li表示土条的内滑弧长度,p-pc为基底附加压力的平均值,x表示附加压力的中心到滑弧圆心的水平距离,H表示水平外力。

该式仅适用于偏心荷载建筑物整体稳定性的计算,结果的精确度主要取决于滑弧深度的选择是否合理、准确,只要能够准确测定滑弧深度,那么地基土地的整体破坏范围也就能够得到确定。根据以往工程对于地基土圆弧滑动稳定性的验算结果以及塑性区的展形范围,可以认为在基础外角点底面以下,1/4基础宽度范围内,且这一点与地面的连线夹角为45°-/2的验算范围可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需求。通过前面介绍的公式对有关内容进行验算,直到结果满意,或者通过采用增强滑带土抗剪强度的方法来对地基稳定性的安全系数进行重新计算。

2.1.2 对不均匀地基的加固处理方法

不均匀地基的岩土横向和纵向上的物理学性质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反力集中的现象往往比均匀地基更加明显,如果在进行基础设计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处理,就容易给工程埋下安全隐患。所以,在对此类地基进行基础设计的时候,除了要首先沿着纵横向设置钢筋外,还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工程中的不同建筑物要尽量采取不同型式的地基。如果建筑物是建造在不均匀的地基土上,应该适当增加其基础刚度。层数较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单独柱基应该沿着纵、横两个主轴的方向设置系梁,尤其是那些各柱基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差异非常显著的柱基或者埋深差异较大的基础。同一个建筑物的基础不应该设置在岩土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岩土层上。设置在不均匀地基岩土上的桩基础,其顶部和底部应该设置大于1m箍筋加密区,如果采用的是预制桩则应采用高强度的预应力管桩。

对于设置在不均匀地基上的底、内框架房屋和多层砌体房屋应设置相应的基础圈梁。

2.2 基础方案分析

2.2.1 天然地基浅基础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工程施工特点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可知,#3、#4号楼的衙载较大,而浅部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却偏低,在软弱地基土层还存有一定数量的埋藏较深的溶洞,同时施工现场的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不适于采用换层法对地基进行处理。天然地基无法满足建筑物荷载的需求,因此不能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型式。

2.2.2 人工复合地基浅基础的可行性分析

#3、#4号楼的施工应采用CFG桩法或深层搅拌桩对上部地基的土层进行加固处理,使其能够满足建筑物基础部分对于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以层④作为桩端的持力层,预计桩长约在11.7~15.6m的范围内,实际搅拌深度应根据场地的实际条件进行相应的调节,并配以地基浅基础--条形基础。对于搅拌桩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可以通过现场单、复合多桩地基荷载的试验来进行,在初步设计时可参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要求进行处理。

结束语

基础选型首选成本低、施工简单、质量易控制的形式,一般的选择顺序是:浅基础预应力管桩人工挖孔桩钻冲孔桩、桩筏式基础。无论选择哪种基础,勘察除查明地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外,还要注意施工的可行性、地下水的条件、持力层在施工开挖及地下水的作用下性质的改变、周边环境与施工的相互影响等4个方面的因素,只有经过全面的分析才能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才能确保地基施工质量。

上一篇: 如何写记叙文 下一篇: 迎新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