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21:36: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孟子有云:“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而不立。”诚信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树道德之新风,立诚信之根基,更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诚信考试是大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更是大学生应具有的道德素质。
在本学期期末考试来临之际,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树立我院学生诚信意识,弘扬我院优良学风,培养刻苦学习、诚实守信的作风,树立人文学院学子自尊自律的良好形象,现号召我院全体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自觉遵守考场纪律,坚决杜绝各种考试违纪舞弊行为,展现自我水平,用真实的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
同学们,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发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学习作风,诚信应考,杜绝一切形式的作弊行为,实现考试零违规。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考场考风,为促进我院的学风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考出风格,考出人文学子的水平!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人文学院学生工作部
二〇一四年
诚信应考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道德责任,是为人处世之本;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品德,方能在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考试是对我们教学成果的最好检验,更是展现我校学子优良学风、诚实守信的重要窗口。考场作弊,是对自我能力的完全否定,是自轻自贱和缺乏道德的表现,是诚信的沦丧和对自身品格的亵渎,是对社会公正的无情践踏。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是以节操为本,以诚信为基,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传承民族美德,树道德之新风。
学习在于点滴积累,亲手采的蜜最甜,亲自酿的酒最香。期末考试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即将来临,值此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一、认真复习,积极备考,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投机取巧。
二、严守考试纪律,诚信考试,自觉抵制考试不良风气。
三、学生干部、党团员带头遵守考场纪律,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为全体同学做出表率。
四、同学之间互相督促,互相鞭策,制止作弊,弘扬正气。
五、认识到考试作弊的严重后果。因为在考试过程中作弊而受到学校各种各样的处分,这将会成为人生道路上一道永远都抹不去的阴影。
“行胜于言”,我们真诚希望各位同学凭自己辛勤的汗水和真才实学。在考场上发挥出色水平,以诚信考试的实际行动迎接学校的检查,用诚信品德向自己、向老师、向家人交上一份高水平的答卷。
最后,衷心祝愿全体同学在公平、公正的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诚信应考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XX-XX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周即将到来,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本周末也将开考,这既是评价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学生诚信品质、高尚人格的一次考验。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有序的考试环境,创建良好的考风、学风、校风,我们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
一、 认真复习,积极备考。
考试有助于同学们对学习情况系统详细地分析总结,能够督促大家积极学习。希望全体同学能够妥善安排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果。遇到问题积极向老师、同学咨询解决。
二、 文明考风,诚信应考。
诚信是道义,更是责任。遵守考纪、诚信应考、互相激励、互相督促,是每一位学生应尽的义务。考试作弊不仅是自我否定、缺乏自信的表现,更是对诚信品质的践踏,是道德信仰的缺失。我们要弘扬诚信品质,自觉抵制考试不良风气,勇于检举和揭发作弊行为。
三、 提高修养,尊重规则。
考试前,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考生守则》和《北京理工大学学生纪律处分条例》,了解相关规定。同时希望同学们不仅把规章制度看作是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更要内化为自身学习生活的道德规范和蓝本,坚守内心的道德信仰,交一份诚信的答卷。
四、 以身作则,共同进步。
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要带头发扬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以实际行动维护考场秩序,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更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巩固,做到“一帮一,一对红”。
希望同学们能积极行动起来,响应学校的号召,从自身做起,积极营造和谐学风、优良考风。让诚信常驻心中,让校园远离作弊!
最后,衷心预祝所有同学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教务处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322-01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本科生人均图书馆面积2.1方平米,生均图书150册,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要求更高,与原来的相比较又有所提高,国内几乎没有大学可以达到这个标准。而这个标准是一次比一次高,就像有的图书馆馆长说的一样,规定在不断的变化,新的图书馆刚刚盖好,又不符合生均标准了,又需要增盖新馆了。生均面积的要求越来越大,生均图书要求的册数越来越多。要求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库室越来越多 ,因此需要的工作人员也就越来越多。而图书馆的人员编制是一定的,这样把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从传统的工作量大、任务繁杂、服务层次底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已经成为目前困扰我国高校图书馆基础工作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困难,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尝试聘用义务馆员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代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基础性工作,节省出图书馆的专业人员进行业务专深的工作。
何谓义务馆员:
所谓义务馆员也就是志愿者在图书馆工作的别称。其定义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同时将义务工作定义为:“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那么图书馆的义务馆员就是指在图书馆从事一定时间的工作,而不取报酬的工作者。当然:“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应该解读为:志愿服务不以谋取报酬为目的,但允许志愿者接受一定的报酬。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聘用义务馆员,这些义务馆员绝大部分是在校的大学生。下面就我的观点谈谈看法:
1.关于义务馆员的招聘:
任何事情的开展都需要先有计划,然后才能按照计划一步一步的进行。义务馆员的招聘也是一样的,在我馆,最初的义务馆员招聘是有我在2005年单独进行的,几年后馆里看到大有作为开始总揽大局,在2009年组织了一个义务馆员服务中心(属于一个在图书馆直接指导下的学生组织),招聘策划有馆里挑头谋划好,义务馆员管理中心具体进行,一般在新生开学即开始,一直到新生入馆教育结束。这样可以在入馆教育中普及义务馆员的活动,以便于扩大影响面。使有意参与的同学都可以及时的报名。义务馆员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从这些年的工作情况看,活动规模大、工作时间短、队伍变化大。有的馆对招聘的过程要求过于严格、琐碎。我以为只要来报名参加的就应该给予鼓励,因为这是义务工作,来报名的学生都是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不计报酬、把自己的时间贡献给社会的人,不应该过于严厉。现代人功利心强,对于来报名参加义务馆员工作的人就该鼓励。
2.关于义务馆员的培训:
任何工作、任何人在开始工作前都需要一个培训过程,义务馆员也一样。这个工作分为两步走:基础知识培训和专业岗位培训两部分。首先有图书馆的专门人员进行集体的讲解包括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图书馆的工作程序、要求等,大略明白图书分类即可。由于义务馆员分配的工作岗位不同,所以对义务馆员的业务要求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到了各个岗位上后,由本岗位的工作人员再进行专业岗位的培训。比如在期刊阅览室里的义务馆员,要知道期刊的排架顺序,期刊的排架原则,同时要做好库室的内务问题等;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指导。因为义务馆员一般工作的时间不会太长,如淮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对义务馆员的工作时间要求为每周来两次,每次不多于两节课的时间,所以对他们的培训只能是在干中指导。否则,等到培训好了,他们的一个学期也就结束了。而许多义务馆员的工作计划也就是在图书馆干一个或者两个学期。
3.关于义务馆员的工作纪律问题:
由于工作岗位不同,所以对义务馆员的要求也不同,有的义务馆员所在的岗位,活动范围广,工作接触面广,许多人愿意到这样的岗位,但是这样的岗位少,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愿望。很多学生刚加入义务馆员队伍时都满腔热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枯燥繁杂的工作使得他们逐渐产生厌烦心理。为提高工作积极性,有必要进行考核和激励。需要从工作态度、考勤情况等几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定期考评,对在工作中表现好、效率高的义务馆员应给予肯定,定期“每月之星”表扬、和赠送免费上网时间、赠送纪念品等,以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学期末评出“优秀义务馆员”, 告知学工处并录入学生档案,召开义务馆员工作总结大会,由图书馆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现金奖励。更要掌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有因事请假的义工,只要他们能补上工作时间即可。对于在工作中经常无故迟到早退、不负责任的义务馆员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事后由馆员进行沟通交流,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工作中引导他们,生活中关心他们。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 有必要取消其义务馆员的资格和一切义务馆员享受的优惠也是应该的,以严肃工作纪律。
4.关于义务馆员工作的性质:
义务馆员在图书馆的工作是义务性的、业余性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辅助,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完成工作任务,而不能单独处理工作中的事务。主要的工作应该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自己来完成,或者在图书馆正式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完成,我们不能什么工作都依赖义务馆员来帮忙。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严格、苛刻。在高校图书馆的义务馆员主要是在校的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学习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的课程经常因为老师调课的原因而改动,所以他们工作的时间有变化就成了家常便饭。对于他们的这种变化无常的工作时间我们应该予以理解,只要他们能在后来主动补上工作时间即可。一句话:义务馆员的工作是辅、补充性。换言之,没有义务馆员的参与,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也应该正常运行。
5.关于图书馆工作本身对义务馆员的影响:
工作本身对掺入义务活动的同学就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义务馆员的综合素质,在图书馆老师的指导下培养勤业敬业、细致耐心、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参与实践工作,培养和锻炼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自身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能力提高,既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又有利于为读者提供更加周到体贴的服务。参加过义务馆员的同学在接人待物上体现出的礼仪细节明显成熟于普通学生为以后其本人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积累经验,能迅速适应工作需要。
义务馆员工作,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双赢效应,吸收义务馆员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一方面,可以直接倾听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读者的心声,尽最大可能为读者提供完美服务;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他们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切身感受,利用他们的双重身份,架起读者与图书馆的桥梁,既有利于图书馆了解读者需求,随时调整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方法,又能提高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增进双方的理解,达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发挥图书馆更强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
参考文献
教育理论一般认为,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和独立生活能力,同时也在于使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工作有一个正常的秩序,使学生在学校中能愉快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因此,高校一方面有权依法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有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有义务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学校负有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的责任,禁止体罚、摧残学生和侮辱学生人格,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管理职能。随着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落后,使得高校管理的实践进程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矛盾和权利与权力的冲突,高校的学生管理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
一、法制化—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选择
高等教育进人21世纪之后,在教育理念、办学定位、学生管理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法制化已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现在学生管理领域就是众多高校不约而同地选择法制化的改革和转型进路。虽然这些选择出于不同的原因并且有一定的“被迫”和“非自愿”色彩,但这些选择本身足以说明法制化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选择。我们可以从社会整体环境和高校自身发展需要两方面解析这一选择的深层背景。
(一)社会整体环境包括依法治国战略对高校的影响和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两个因素
一方面,学生管理法制化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做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具体落实到高等教育领域和高校工作中,就是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法治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秩序,从精神层面上讲,它还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只有当这种观念与意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信仰,并支配着社会主体的行为时,法治才能实现。2003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按照教育部《意见》的精神,学生管理也要按照法律的原则来进行,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增强法制理念。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的影响,在一段时期内,高校的学生管理主要关注学校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忽视尊重和保障大学生权利的义务,形成了学生义务本位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定势。
学界一般认为,权利是指“规定或隐含在法律关系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当今社会是一个权利最受关注和尊重的时代,是一个权利发展显著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法律倍受重视和尊崇的时代,是一个法律关照社会、关爱权利的时代”。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和社会政治文明步伐的加快,强调个体创造性地发挥、强调公民权利的保护,随着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深人开展,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权利内容上,大学生既享有作为公民应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应享有的特殊的法定权利;在权利类型上,大学生权利既包括受教育权、知情权、学习权、隐私权等实体性权利,也包括申诉权、参与权等程序性权利。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通过用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权利的案件在上升,这也在一个侧面佐证了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
(二)学生管理法制化是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英国学者帕金曾说过,“大学对一切都进行研究,就是不研究它自己。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此言一语中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学生管理思维及模式的惯性作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高校学生管理中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高校学生管理在法制化进程中也在不断面对新问题。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校多区,一区多校等问题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社会化和企业化的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着学生管理理论上的合法性来源危机和实践中的机制不协调;学生违纪类型和处罚措施不断多元化等等。而高校管理的现状,存在着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滞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施行缺乏规范的程序、重实体轻程序、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不明确、高校的部分规章制度缺乏法律的依据等诸多问题。因此,学校管理制度中的不合法、不合理的规定以及管理过程中的侵权现象仍然随处可见,同时由于管理水平不高、侵犯学生实体性和程序性权利引发的诉讼案件在不断地上升,尤其是近几年来,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增加较快,这就要求加快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二、权利和权力的冲突与融合—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焦点
尽管对于高校管理权的界定还有很多的争议但是一般认为,高校管理权是高校根据教育法享有的,为了实现其办学宗旨而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力量或努力,高校学生管理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进程就是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的博弈过程,权利和权力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焦点。
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的冲突体现在权力对权利的侵犯和限制。从理论上看,高等学校是履行国家教育目的的机构之一,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是为了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而设立和开展教育活动,学生的利益就是学校的利益。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包括受教育权为主的各项权利,因此二者不应该具有冲突。但是权利和权力这一对充满了诱惑的法学范畴,正如孟德斯鸿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权力和权利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永恒的矛盾,发生在高校内的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概莫能外。
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权有容易侵犯学生权利的倾向。受到历史和立法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然沿袭着行政机构规则行事的运行机制,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观念和行为规范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高校管理实践中轻视甚至侵害大学生权利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总结高校管理权侵犯大学生权利的类型主要有:一类是大学生的实体性权利,如受教育权、人格权、姓名权、财产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另一类是大学生的程序性权利,如知情权、申诉权、听证权、诉讼权等。相对于前者,大学生程序权利的缺失和受侵害的现象更为严重。目前高校管理普遍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法律程序缺失。《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中,没有规定程序权利。《高等教育法》第53条第2款对学生的权益保障作了原则性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障。” 在高校管理的现实中,还有相当多数的高校在做出不利于当事人的决定之前,几乎都没有向当事人说明原因和理由,也很少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在做出处理决定之后,也未及时送达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并告知其享有的权利,当下日益增多的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件有较大部分因为高校管理权侵犯学生程序性权利而引发的。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权限制大学生权利的实现。学界一般认为,权利实现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等三种形态,依次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最后才是现实权利。在大学生权利的实现阶段中,高校的学生管理对大学生权利实现的限制主要体现在现实权利这个阶段,也是权利实现的关键阶段。高校校规是高等学校自主管理权的重要外化形式,其内容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他们的现实权利主要通过高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赋予和保障实现的。但是有资料显示,正是由于高校校规存在着内容违反上位法规、超越上位法规、缺乏程序性救济措施等等问题,使得高校校规成为限制学生权利实现的最大障碍,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的融合,体现在权力对权利实现的保障。大学生的权利,包括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所享有的特殊权利和作为一个公民所享有的一般权利。高校学生管理权具有保障大学生权利实现的功能:首先,高校的学生管理权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特殊权利。依据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权,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权,获得物质帮助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权和诉讼权等。高校是大学生教育权利的主要义务主体,学生管理权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同时,应切实履行相关义务,保障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有秩序、合理地享有上述教育权利。其次,高校的学生管理权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权利。这些权利主要是指公民基本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具体包括人格权、姓名权、隐私权、健康权、荣誉权、生命权、肖像权和财产权等诸多内涵,高校的周边治安环境、饮食卫生、住宿条件等等涉及到大学生的诸多公民权利,加强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环境,保障和维护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一般权利。
三、学生权利本位—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精神内核
根据法学理论,权利本位是指法以(应当以)权利为其起点、轴心或重点,在整个社会中,社会成员皆为权利主体,都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职责,权利是第一性因素,义务是第二性的因素。学生权利本位就是指,在高校的学生管理法制化过程中,高校要保证全体大学生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在大学生权利和高校学生管理权的关系问题上,坚持权利优先原则,尊重并采取积极措施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保障大学生权利从法定权利到实有权利的实现。相对于具体制度和措施的改革,学生权利本位意味着一种观念和精神层面的统领,它构成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精神内核。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进程来说,要深刻把握学生权利本位的精神内核,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学生权利优先原则,正确处理学生权利和高校管理权的关系。法律的价值取向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古代法律是以义务为本位,现代法治社会的法律应以权利为本位。权利为本位的法治原则就是要以权利的实现为轴心,权利是目的,义务是职责,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在于促进权利的实现,权利是第一性的要素,义务是第二性的要素。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导向,过去主要是着眼于有效的规范和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而对如何维护受教育对象的权利重视不够。由此出发,往往会使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对法制和学生权利保护的认识产生一定的片面性(甚至误解)。毫无疑问,教育活动的秩序化是教育法制存在的重要价值基础,然而,法的价值主体是人和人的权利。我国设置高等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应以维护学生权利为目的。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法制化必然要求树立学生权利本位意识,尊重和帮助学生实现各项程序性和实体性权利,在处理权利和权力冲突时坚持学生权利本位。
二是积极促进大学生权利从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是权利运行的三个阶段,然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大学生权利实现不充分、权利不能从应然转为实然”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冲突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地处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受到历史、立法、管理和观念上原因的影响,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大学生权利实现问题上,忽视甚至漠视大学生的应有和法定权利,坚持传统管理至上、强调服从的义务本位观念,重义务轻权利,重实体轻程序。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转变观念,认识到保障高校学生权利的充分实现,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更是现代化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尊重并研究学生权利的应有和法定形态,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积极体现和维护,促进大学生权利从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
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率却在逐年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困扰学生、家长、学校的棘手问题,备受社会各方关注。当下我国高校教育,过于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一边是企业求贤若渴,另一边是学校一筹莫展,由此可看出现今高校教育体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在扩大,校企联合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一条有益的道路。
近一年来,西安邮电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已经行动起来,创办了大学生电子协会、电子爱好者俱乐部、嵌入式兴趣小组、c语言俱乐部等学生社团,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学生,建立起课堂之外的交流和实践平台,参与其中的学生在意识、思想和技术诸方面,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一、学生科技俱乐部的探索与尝试
“就业难”成为重大社会问题,而用人单位招不到急需人才,导致“招聘难”,“两难”问题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逐渐从以数量为主转为以质量为主的变化。对此,从2007年开始,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在原有兴趣小组的基础上,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西邮——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实验班由企业出资,学校出人员场地。学生经过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考核面试选拔进入。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开放实验室和兴趣小组,有一年以上的实践磨炼。这些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成绩拔尖的“优等生”,但其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过硬的思想作风,明确的职业定位,面对难题挑战的自信,对技术的执著追求。而这些可能正是当代大学生中最为宝贵的品质。就是这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经过3+1实验班的历练,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实现了100%当年就业,而且主要集中在研发、测试等高技术岗位。
传统思想教育所用的说教,被实践检验是失败的。而大一新生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又处于兴趣激发的黄金时间。如何引导大学新生,使他们的兴趣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并在有益于学习的氛围中被熏陶,励志成才,进而改善学风小环境。我们认为这些应该是“高校质量工程”以学生为本的重要内涵,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校通过技术学习社团这一平台和载体,由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影响他们,请企业人士进行职业规划的启蒙,以计算机技术的多彩世界来吸引他们,以俱乐部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经过几年来师生们艰辛的努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解决思想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成为营造优良学风的新途径。
应该看到,用人单位招聘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工科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创新能力缺失。目前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比例大于4:1,而发达国家工科学生在校期间此比例接近1:1。例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类专业很重要的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通常在45~55学时,但大多数高校仅安排8~10学时的实验课时,这样的培养方案是难以磨炼出产业界需要的人才的。
破解实践教学比重偏低和质量不高的难题,通过修改教学大纲,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瓶颈在于实践教学的硬件资源不足。须知,单靠加大教育事业经费投入,总量缺口很大,远水不解近渴。我们在教改实践中总结发现,毕业生中动手能力强的,无一例外是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大量实践活动的。固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在寝室或自习室进行技术学习,问题在于真正有此觉悟的同学很少,而且缺少高手指导,很难坚持,更难达到一定水平。
从2003年开始,在教师的组织号召下,部分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同学自发地成立嵌入式兴趣小组、linux兴趣小组等,通过有目标有组织的团队学习,明显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动手水平。
兴趣小组的尝试取得成功后,考虑到面对的主要是高年级的一小部分同学,受益面不够大。因此我校又于2009年3月成立了西安邮电学院周立功c语言俱乐部,下设多个方向的兴趣小组,整合原有各小组资源,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
除此以外,指导教师还要求俱乐部骨干学生义务为广大低年级新生开展业余讲座,举办科技竞赛等经常性活动,将俱乐部“团结协作,崇尚实践”的文化气息向整个校园播撒。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骨干学生的示范作用不但比教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而且这些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学生,自己也因为帮助别人而收获了快乐和自信,收获了自我价值实现后的满足,还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二、学生科技俱乐部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学生科技俱乐部是探索工科院校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益尝试。我们在计算机类俱乐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要让大一学生学好c语言,大二学生学好硬件电路,大三学生学好嵌入式系统,大四学生进行项目实践,从而使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c语言不断线,电路能动手,建立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观念。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实践学习,进而强化学生的理论水平,夯实基础,提高动手能力,成为创新教育的主人翁,通过校企交流,逐步完成从学生和消费者,向技术人员和劳动者的两个身份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实践教育的质量工程改革。
学校科技俱乐部需要有力的根据地。我们利用学校中注册成立的社团为依托与平台,利用社团这一活动基地,吸引汇聚广大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对于俱乐部的成立进行统筹规划。在取得相关院系领导的支持后向学校相关机构进行注册,建立起俱乐部。此后,“3+1”班学生便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宏观指导下施展自己的技术与组织才华,让更多同学深入了解“3+1”创新教育,聆听技术讲座,参与实践学习活动。
俱乐部的骨干来自“3+1”创新教育班,按照职能分为管理团队(主席、副主席、委员若干名)和技术团队,两个团队是俱乐部的核心力量,是俱乐部最宝贵的财富。团队成员由具有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善于沟通、动手能力比较突出、基础扎实的同学担任。管理团队负责社团的活动组织策划、会员管理、网站建设维护、财物管理等日常运营工作。技术团队则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同学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与理论助学辅导,如义务技术讲座、上机实践指导等活动。
俱乐部的招新安排在新学年伊始,宣传实践类技术竞赛的内容,并展示历届学生科技成果、获奖作品,通过以往作品的实物、资料图片等全方位展示俱乐部风采与文化,吸引感兴趣的同学加入。俱乐部规模大了,会员异动(加入、退出、仅仅挂名等情况)就会增多,因此每学期初应该设定一个注册期限,未按时注册的老会员予以除名,原则上本学期内不得再申请加入。以此保证社团的纪律性,并且对会员情况心中有数。同时,可以选择元旦、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与“3+1”创新班联合进行校园展示,宣传“3+1”和俱乐部文化,扩大影响力。
应该看到,一部分大学生刚入校时还保持高中时代的学习状态,满腔热忱。但逐渐会产生迷茫、厌学等消极情绪,很多人从此沉沦,依靠网游、玄幻、恋爱来支持。因此,我们必须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平台,让他们发现计算机之美、实践动手给自己带来的充实感,进而参加到俱乐部队伍中来,重新找回人生的斗志及奋斗目标!看到学生所走过的弯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会感到痛心,教师应当主动出击,从学生一进校园就给予必要的关心引导。
实践证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是其他工作开展的前提,并且要坚持不懈地抓,贯穿俱乐部整个生命周期的抓。通过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吸引同学们先关注,再走近,后加入。俱乐部新老成员间、指导老师与成员间、企业工程师与成员间的种种良性互动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思想熏陶,能有效催化激发其自身化学反应,从而使其摆脱“迷茫的大学”,拥抱积极的人生。
辅导助学团队主体由技术团队负责,针对大一学生开展c语言辅导,对大二学生开展电子线路辅导,对大三学生开展嵌入式系统辅导。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技术团队自身以及学校的情况可适当调整。责任教师可以请专家对助学大纲做方向性把握。充分利用课余与周末的两天时间强化技术学习,原则上由技术团队给会员每周安排一次课,课程内容应深入浅出,特别注重与会员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要与传统授课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同时,建立起金字塔结构的专家教授一企业工程师、青年教师一高年级学生会员的俱乐部三级指导体系。
针对大一学生助学辅导,主要解决c语言程序设计的入门问题,通过助学辅导,使之产生浓厚兴趣。针对大二学生助学辅导,主要解决程序设计入门后,如何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电脑鼠走迷宫”这一项目,让他们体会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强大威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助学辅导,主要通过若干个电路diy实验,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进而通过如“智能小车”等综合型项目将软硬件系统结合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
实践证明,我校的学生科技俱乐部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以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为目标,以嵌入式系统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尽快掌握高新技术为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结论
一、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班本教育
自夸美纽斯创建了“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重要途径。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合群利他的社会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近些年,本着面向“每一个”的理念,各地开始试点“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为了解决“每一个”的问题,必须以面向班级集体教育为前提,它不是个别化教育,更不是一对一的教育,它是既注重学生个性,又关注到集体合作互动的环境中来组织学习和活动。班本教育理论认为:班级的学习生态是一种教育生态,也是一种社会生态。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同伴、课程、环境等因素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班本教育体系,只有充分发挥班级定的人、事、物的最大化的教育效益,才能够解决、满足“每一个”的教育需求。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学校的各种教育影响大多是通过班级来实现的。班本教育是“为了生本、在班本中、基于校本”,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班级资源解决自身问题为原则,以学校发展规划为方向标。班本教育的教学价值观是“教”与“学”之间的“灵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课堂上主张“合作、高效、愉悦”的理念。只有教师合作教学、学生合作学习、家长通力配合,班本教育的效益才能发挥最大化。高效的课堂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全体,也要考虑特殊学生的个体诉求;教学组织应该是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共性问题集中分析、个别问题个别辅导,作业布置、课外辅导、教学评价要因人而异。南京的小班化课堂提出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发言、百分百小组互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孩子都有收获。愉悦是传承琅小总校愉快教育、活力课堂的理念,快乐是一种磨练,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
学校将班本教育理念辐射到课程开发、学生管理之中,构建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班本教育,努力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教育模式。
二、课程资源的创新点:班本课程
每个班级都是由几十个鲜活的生命组成,这几十个生命是带着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到班级的,在几年的共同生活中,会形成这个班级独有的生命现象。作为一个生命群体,学生的成长有自己的个性,也有共性。他们的成长需要什么呢?把学生的需要整合起来,用课程开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形成了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平台,充分利用班级资源,以满足本班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宗旨,由班级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开发的课程。班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本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班级的实施,狭义的班本课程是指班级独立开发的课程的综合。班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的中间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班本课程是多样性的、可选择性的和富有班级特色的。因为班级是众多的,每个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每个教师的专业状态是不同的,每个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投入程度也是不一样的。班本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是在不断地互动、学习、实践的动态中构建起来的。特长学生当小老师,如书法、手工制作、教唱英语歌曲等;特长教师开设兴趣小组班,如舞蹈、器乐、篮球、健美操等;家长义工、大学生义工开设微型课堂,如预防传染病讲座、法律讲座、教学生包饺子、包粽子等;还可以利用班级展板开发隐性班级课程。其次,班本课程有着相对灵活的“课程表”,如通过早读、晨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中午看班、困难班等时间来实行。班本教材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开发的集教育与教学为一体的一种班本课程资源,是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的载体,是班级活动的记录,是班级成长的历史。以下选取班本课程四个维度加以阐述,个性化读书、公民法制教育是班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主题,教学协作小队、个性化作业是班本课程组织、实施的一种形式:
1.个性化读书
语文新标准要求:“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开展个性化读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个性化读书是以班级为单位,由老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读什么”、“怎么读”,然后在阅读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延伸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经验。“个性化阅读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教师重视学生阅读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各班自主开发“个性化读书”班本教材,读书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各不相同。学校以“阅读滨江、书香人生”为主题,开创了“三读—三共”读书形式,即早读——同伴共读,午读——师生共读,晚读——亲子共读。学校双月评选一次“读书星”,每学期评选一次“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定期举行“班级读书会”、“好书推荐会”,举办主题征文活动、“美诗文诵读”、“故事大王比赛”、“英语短剧比赛”等。
2.公民法制教育
“公民法制教育活动”是国家教育部牵头引进的一项以培养具有使命感的社会公民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操作体系,它是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以班级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权力、公正、隐私等公民基本概念,培养具有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等基本素养的合格社会公民。目前,学校实验班已成功开展《明发社区养狗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对策》、《桥北马自达非法营运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对策》两项课题。
3.教学协作小队
所谓“教学协作小队”,是指由两名及以上同班级或不同班级、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小组。以班为本并不是束缚在班级之内,而是通过共同备课、施教及评估,提高教学效能,并全面照顾学生的不同需要。小队式备课、协作式上课、互动式反思、共同式管理的合理应用,对于增进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明显的效果,是一种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师的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方式,可以使每个教师的兴趣和特长都得到有效的发挥,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提高。这种“教学协作小队”模式,实现了资源的互补,更大地优化了教学资源,实现了最佳教学效益,当然得益的肯定是学生。
4.个性化作业
“个性化作业”的基本含义是指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差异性作业,以便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作业中都能有所收获并获得自豪感和满足感。“个性化作业”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知识水平而设计的三个层次的作业,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可使学生在较短的作业时间内达到较高的作业效率。在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上还要体现趣味性和自主性,题目要使学生感兴趣,如生活题材、人文性知识等,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合作性较强的作业。
三、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班本管理
人与环境、与自身、与群体、与他人的温馨和谐是一个人的最高追求,这种追求也必然反映到班级中来。当前,学校德育管理过多地注重“校本”层面,主题“大”而“统”,相对忽视了班级层面的德育管理。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环境,在班级中发生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现实问题,只有通过班本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班本德育就是积极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等各种班本教育要素于一体,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共同体。班本德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班务委员会”和“德育协作小队”的功能,建设“个性化班风”的和谐班级氛围,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教育机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1.班务委员会
传统的德育实施者是班主任,“全员德育”已表明,学校德育要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家长、学生等社会因素,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班务委员会”即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等社会因素所组成的合作小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作为班本德育的保障组织,班务委员会应该充分发挥组织、指挥的职能,密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的联系,调动一切德育因素,融合各种德育资源,协调统一的目标和计划,定期分析班本德育的动态,有效解决班本德育的问题,从而形成人人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围。
2.德育协作小队
学校积极创新班本德育形式,“德育协作小队”主要指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正班主任,正班主任自主聘请本班几名任课教师作为副班主任,正副班主任所形成的合作小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并实行学校考核正、副班主任和正班主任考核副班主任的双重交叉考核方式的一种德育模式。正副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更好地做到班级管理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创新、有记录、有考核,将学生德育贯穿到各项教育活动中,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纪律、仪表、两操、课间活动、安全、卫生等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全程跟踪,使德育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天,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之处。学校对正、副班主任的德育任务和职责制定了细则,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副班主任的参与加大了班级管理力度,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师生间的交往更加全面深入。“德育协作小队”每周举行一次研讨会,及时交流,集体为学生会诊,开出相应“处方”,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德育协作小队”团结协作,各司其责,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3.个性化班风
一个班级由一个个生命组成,真正的班集体往往拥有共同的精神。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具有引领和约束的功能。一个良好班级的形成,必须有符合本班、切实可行的制度。“个性化班风”既是校训文化在班级的投影,也是本班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的价值取向。“个性化班风”包括由班级成员集体设计创作、讨论决定的班风、班级口号、班级文明公约,以及班旗、班徽、班歌等。“个性化班风”建设对班本德育、学生成长举足轻重:民主、和谐、开放的班级文化氛围,是学生自主发展、充分发展、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班级是全员和谐共处,学习、生活、道德、管理等生命品质充分发展的学习乐园和生活家园。
4.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废除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以“岗位管理为中心”,建立了学生充分参与的“班级自治”制度,定期进行岗位竞选、任命和评议,鼓励学生自我推荐,参与竞争。为每一个学生设立一个岗位,顺应了现代学生受尊重、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带给学生极大的愉悦满足,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不断实现。根据班情和生情,大家一起商讨岗位的设置和名称,如:小喇叭宣传员,同教师一起组织班级的晨会;课间巡逻兵,关注同学课间奔跑现象,并加以提醒和制止;节能小卫士,负责教室里的电灯、电扇和多媒体的开关;护花使者,负责教室生态角植物的摆放与养护……每个学生都尽着自己的能力和责任为班级服务,不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同学们的礼仪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课间追逐打闹的现象不见了,再也没有出现学生走后不关灯、不关电扇的现象,就连以前的“卫生死角”抽屉现在也变得更整洁了。一段时间运行表明,“我的岗位我做主”的班级管理,使班级德育要求细化到了人头,人人都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人人都有锻炼机会,人人都为班级服务,保证了班级日常管理有效运行,形成了学生参与充分、民主平等、有效运行的自主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