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2 19:15: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72

1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学生自身的素质。

2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应用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及运筹学等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体系。因此,在课程开设以前,学生必须学习这些相关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与其他课程相比,《管理信息系统》的讲授比较困难。因为MIS的开发方法非常抽象,同时现有的教材仍然存在着知识陈旧,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问题。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对理论知识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学生自身的一些观念,使得他们急功近利,偏重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编程语言以及一些可视化开发工具的学习,而对《管理信息系统》这种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的课程兴趣不高。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说,很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创新性教学。

综上所述,由于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探索出适合高职学生、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课程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是迫切需要的。

3 《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革措施

3.1 改进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叉边缘课程,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开设本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相关计算机类课程及相关管理类课程,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MIS的分析、设计、实施等,并以课程设计等方式,开发业务级的小型MIS。《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的后续课程,一般可以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将学生前期所学的各类课程,包括管理类、语言类、数据库类等课程综合起来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社会应职能力和必要的职业技术素质。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知识和开发流程,并能用实际的编程语言或开发工具开发出实用的业务级规模MIS。此外,学生在掌握有关信息管理基本知识的同时,扩充专业知识面,增强专业思维意识、专业洞察能力和专业实施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品质。

3.2 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案例教学内容,编写符合学生使用的教材

在选择教材时,根据教学要求,教材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并遵循企业实际项目工作流程,注重项目设计文档的规范和细节。在案例选取上,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并贴近实际,容易理解掌握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挑选或编写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其中,由此引入课程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较快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3.3 丰富教学手段,重视实践环节

鉴于学生对企业实际运行缺乏了解,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企业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实务能力,就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在案例教学方面,可以分为:①剖析型案例:从企业应用MIS的得失,让学生懂得怎样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②综合型案例:针对企业MIS的开发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分析设计,建立真实的实践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讨论型案例:就目前学术界正在争论的相关问题或方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并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讨论,老师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以学生讨论为中心,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分为:①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MIS规划。②上机实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MIS软件,让学生掌握怎样将MIS运用于实际工作中。③课程设计:以实际企业为背景,通过小组的方式开发一个简单的MIS,让学生掌握企业MIS开发的整体流程。

3.4 改革考核方式,构建新型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考核目标上,既要考核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理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考核分为三部分:平时、实验和期末卷面考试。其中,加强对实验成绩的权重,在试卷题目设置上倾向于分析实际问题。对于平时和实验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探索。

4 结束语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在于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等,一些因素也与之密切相关,如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等等。此外,可以邀请企业MIS技术骨干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李爱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2011,(6):117-118.

[2]陈丰照,蒋秀莲.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242-243.

[3]张勇,段君玮,董启明.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113-115.

篇(2)

目前,为适应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开始强化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教学。MIS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管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极大地促进了MIS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从而给MIS的教学[1]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Case Method)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法。

下面结合MIS的课程结构特点及国内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改革。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1)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2)实践性。MIS课程一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3)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4)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一个有特色的边缘学科。

2 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为各行各业各部门培养以信息主管(CIO)为目标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信息化的专门人才是一类管理人才,但是他们所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信息,这样的知识需求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定位于管理科学与信息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这样的学科特点给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实施带来了不少困难。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和探讨,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兴学科,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

2.1 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不清

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各部门培养以信息主管(CIO)为目标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信息主管是负责制定信息政策和标准,对于信息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由于信息资源管理涵盖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以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各个功能领域。为了有效地进行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全局的、规范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也是信息管理的人才体系。可见,管理信息系统培养方向应是多层次的。而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有的偏重于计算机,有的偏重于管理。所以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何处,必须认真研究,准确定位。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通过对一个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找出现行系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新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从而开发一个符合企业实际的,能为企业管理增加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

可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应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的能力;

(2)进行系统详细调查,编写系统调查报告的能力;

(3)进行系统逻辑设计的能力,包括画数据流图、业务流图、判断树、判断表以及编写系统分析报告的能力;

(4)进行系统物理设计的能力,包括系统功能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安全保密设计以及编写系统设计报告的能力。

(5)进行系统实施的能力,包括程序设计、上机调试程序以及编写系统操作说明书的能力。

以上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实验来完成。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薄弱,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缺乏必要的软件实验课,课程设计留于形式,毕业设计不扎实,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3 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落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目前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陈旧,相应的计算机知识落后,缺乏应用案例分析,概念抽象,数据流图、业务流图符号不统一。有的教材前后矛盾,数据流图的应用不规范,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思路。缺乏对管理软件应用的相关内容,在开发方法的研究上,只介绍传统的生命周期法,而对面向对象法、原型法等没有更深研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4 毕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除了要求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具有开发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前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去学习和领会,而后者则需要实践才能得到培养。在学习阶段,社会调查与上机实验以及毕业设计是这种实践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毕业设计多留于形式。主要表现在:没有重视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过于简单,系统分析与设计时间太短,系统分析与设计粗燥,思路不准,程序设计功能单一。指导教师任务量大,指导学生数多,指导效果不好。

3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

3.1 注重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项目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精心挑选或适当编写教学案例,从中引入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这里,尤其要注重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教学之中。

3.2 将案例分析同课堂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在每章的主要内容讲授完以后,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有争议的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大课或小组讨论,并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3 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通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而设计的一些模拟生产管理问题的案例,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结合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4 案例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请上来的方法。即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讲,教师听,然后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课堂辩论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正反两方面的选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辩论,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发散性思维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确定选题,然后请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讨。

3.5 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

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角色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设计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3.6 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设计

为了促使学生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在学期末修完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拿出一个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MIS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管理系统案例教学,尚未建立起门类齐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库。我们需要进一步促进学术沟通和经验交流,提高案例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为创新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从而为MIS的案例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篇(3)

作者简介:孙俊(1978-),男,江苏泰兴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镇江?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江苏大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KT2011526)、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A24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56-02

一、“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简介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为基础,同时将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集为一体,是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江苏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为主干的学科,力求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应具有自我学习、不断吸收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便毕业生能在通信、金融、电力部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还可以在政府机关领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江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2个学分共30个学时,包括24个学时讲课学时、4学时实验、2学时上机。这门课的教学任务有:掌握“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基础理论,即信息、系统、组织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概念;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即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熟悉“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工程技术,即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则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运行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数据库、数据库访问应用技术等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改革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新兴学科,知识更新比较快,所以必须适时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

在“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上,删除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比如信息的概念、计算机技术(软件、硬件)基础,补充VB编程工具、管理系统开发软件的介绍。

在授课教学方式上,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课堂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充分利用录像、动画、图片效果及网络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通过现场录像,使学生课堂内学习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这些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讨论式、提问式方式中可提高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

可以构建“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网络资源库,便于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的方式灵活复习和巩固该课程的学习内容。网络资源库的内容包括多媒体资料和知识单元资料,多媒体资料包括授课音频、授课视频等,知识单元资料包括试题习题、答疑资料、电子课件等。

三、配套课程设计

1.配套课程设计的目的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当今大学,已经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目前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规定的少学时内掌握知识,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

按原先教学计划,有4学时的实验与2学时的上机,这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角度来讲是远远不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基础之上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Visual Basic环境下,为“产品管理信息系统”配套一周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动手机会,提高其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操作环节,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问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开设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将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同时,通过完成课程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过程,撰写一份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3]另外,通过课程设计,学生会在设计过程中学会调整自己,相互交流,与同伴合作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课程设计要求

课程设计在软硬件上的要求如下:硬件环境上,处理器为Intel Pentium 166 MX或更高,内存为32M以上,硬盘空间为1GB以上,显卡为SVGA显示适配器;软件环境上,操作系统为Windows 98/ME/2000/XP。

要求学生掌握Visual Basic知识。VB中的“Visual”的含义是“可视化”,指的是一种开发图形用户界面的方法,所以VB被称为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VB的功能十分强大,它可以实现Windows的绝大部分功能,如多任务、多文档界面(MDI)、对象的链接与嵌入(OLE)、动态数据交换、动态链接库(DLL)、子程序的调用等,尤其是动态链接技术,使得VB可以调用Windows系统的各种资源。

VB是在结构化的BASIC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上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因此是更出色的结构化设计语言,其具有友好的VB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了易学易用的应用程序集成开发环境,在该集成开发环境中,用户可以设计界面、编写代码和调试程序。以上VB的特点,也使得学生能够很快熟悉掌握并能运用。

3.课程设计注意点

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其如何思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4]在课程设计中,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对课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在课程设计答辩时,要求学生详细说明设计中碰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检查学生课程设计的结果是否达到要求,给出考核成绩。

4.课程设计实例

为了让学生巩固“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较好地运用Visual Basic编程工具,教学安排中设计了实际工程实例要求学生完成。例如要求学生利用Visual Basic编程工具建立一套汽车轮胎产品仓库管理系统,完成产品入库、出库等环节。通过该课程设计题目的完成,锻炼学生应用Visual Basic的能力,能熟练应用数据库技术,如建立数据库、用ADO技术访问数据库信息,最后打包成一个可执行的应用成品文件。

四、科研教学相结合

学习“产品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学生能具有独立编写VB程序的能力,具有编写管理系统的能力。这不但为学生毕业之前的毕业设计环节打下了基础,而且还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院也可以构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平台,以创新科研立项的形式开展创新教育,极大激发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五、结论

本文对“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增加VB编程工具、VB与数据库访问等内容介绍,使学生能掌握当前流行的编程应用软件。本文的探讨,力求提高学生创新性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劲东,姜遇姬,吕辉.管理信息系统原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84-02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决策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是越来越多企业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问题。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实现更好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需要开发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来提高管理效率。面对这种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开始强化MIS的教学,其中经管类、工程类专业把MIS当作一门必修课程,而各专业由于专业性质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就高校MIS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MIS课程

教学改革。

一、MIS课程特点

1.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其中理论知识的阐述较多,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性。MIS课程的学习不仅在于理论的学习,而且实践性的应用也很重要。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

3.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一个组织在建设MIS时,可根据需要逐步应用个别领域的子系统,然后进行综合,最终达到应用MIS进行综合管理的目标。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

4.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构成MIS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边缘学科。

二、我国高校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需引入MIS学科前沿知识。

MIS学科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于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政府办公中的广泛应用,给MIS学科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具体表现为,MIS学科基础理论中涉及的技术方法落后,那些已经随着科技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我们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篇幅,而那些MIS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却没有被纳入教学之中。例如,目前,MIS系统开发方法的研究主要以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为主流,而我们的大多数教材则以传统的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作为核心,而对原型法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只作简要介绍。高校的MIS教学内容中,在安排讲授MIS开发过程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与管理时,也多数是以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来贯穿整个过程,则对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CASE开发工具、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内容介绍得非常少。

2.教学内容没有区分专业

目前,MIS课程教学存在不同专业使用相同教材,分配相同授课时间,教学大纲定位不当等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性质不同、背景不同,因此对信息系统的认识角度、掌握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强,经管类专业则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和应用MIS的综合能力强。再如,不同专业学生对不同教学案例的理解程度各异,对于与本专业联系密切的信息系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但对其它专业和行业背景比较陌生,因此,难于开展相关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开发。另一方面,本科和大中专层次对课程广度、深度和信息量的需求应有较大差异,不能同一视之。

3.缺乏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与软件的结合

首先,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上看都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在简单假设下所开发的非常简单的系统模型。

其次,缺乏开发工具和案例式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很多好的开发工具,针对不同的应用和开发环境,可采用相应的开发工具,如Visual C++,Visual Basic,,Eclipse等。而教学中由于实验环节没有跟上,使得理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课程内容与生活和社会环境应用不贴近,因此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感到内容较抽象、空洞,提不起兴趣。

三、对于MIS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软件体系结构和开发方法、企业的管理模式都在不断的变化着,而MIS方面的教科书内容却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在MIS课程的教学中,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平时多向学生推荐有关MIS方面好的参考书和杂志,让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首先,在讲解MIS开发方法时,除重点强调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外,应加大对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CASE方法的讲授力度,使学生深人了解各种开发方法的原理和适用场合,并能结合实际应用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其次,MIS教学内容应引入当前计算机软硬件、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知识,包括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多媒体技术、DBMS技术、电子商务、市场上主流的开发工具等,分析不同的MIS应选择怎样的系统体系结构、软硬件环境、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另外,MIS的管理、战略规划方面的内容要深入,在讲授这方面知识时,可设计一些案例与日常工作、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同时适当加大对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讲授的篇幅。

2.教学对象的专业针对性应进一步提高

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传统的区分方法是将学生分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和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两类,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者角度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两类学生,教师应准备两套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案例进行教学。但是经过近几年的课程讲授,感觉到这样的区分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同样是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加以区分,分析讲解同样的案例,则不仅学生学习起来存在困难,而且会降低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我曾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教学案例,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由于和他们专业相结合,所以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不感兴趣。所以应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性质,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选取针对性的案例。

3.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始终与企业管理的实际应用紧密相连。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案例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实际系统的开发需求,让学生参与系统的开发设计,学生在实现案例的过程中可亲身体验、理解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辨、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不是一个对学生进行信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

四、结 语

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相信通过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加上我们不断地进取,能不断克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改善教学效果,为信息化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门与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叉学科,是现代化的管理观念、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体。这一技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引入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十几年,MIS在概念、内容和技术路线以及管理方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经济、政治的运行模式、思维方法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对于MIS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但就高职的学生来说,学习MIS应当有所侧重,例如偏工、偏商、偏管。笔者认为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如对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要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而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计算机专业知识相对较弱,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正因为如此,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

MIS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作为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对各种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施、维护和对开发项目进管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该领域“高级蓝领”层人才的急需。教学目标的确认是保障改革成功的基本点。因为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诸多问题。要区分计算机类和管理类这两个不同的专业取向,对于计算机类的学生而言,应该是以培养高级系统分析人员和开发人员为目标,因此,该课程以教授MIS的基本开发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而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应该以掌握、了解MIS目标,理解MIS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MIS收集管理信息、制定管理计划、实施管理方案以及运用管理数据从事管理分析的基本能力为主要内容。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生特点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各校不应该机械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计划。关键是要随时关注社会发展情况,由于社会对于MIS人才的需求目标在不断变化中,因此,把握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看看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二、确定教学内容

在确认相应的教学目标后,就应该进行课程设置的规划。MIS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不是该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未充分预修课程造成教学效果难以体现。因此,教好MIS的重要前提是对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实施。

对于管理类的课程应着重加强管理本身的知识体系,适当补充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要注重于实际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而计算机类则需要补充一定的管理基础知识。这种课程设置的差别,主要考虑日后两者从事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有所不同(见表1)。

在具体授课内容上要凸显时代特点,注重相关的理论讲解。不可以把它简单视作计算机应用课程,对于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就会造成实践的盲目性。因此,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理解理论发展的沿革和理论的要点,这对于学生掌握MIS的精髓,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区分管理类和计算机类,对于前者,要重点阐述管理学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新特点和行为模式,而对于后者应着重于信息技术在管理系统中的分析方法和开发技术。

三、选择教学方法

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应采用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不拘泥于严格的数学定义和精确的推理,采取用事实说话的方法,收集大量现实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同时给学生在学习中以更大的自。许多国家的教学事实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尽管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的许多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等)中使用了案例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在MIS的教学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近几年出版的教材来看,附带案例的较少,有的教材尽管附了案例,但所附案例的背景学生不了解,生产流程不熟悉,以至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MIS的理论和方法,感到枯燥、抽象且有距离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当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感到茫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教与学互动相结合,收集现实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能贯穿开发过程始终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同时强调应用的原则,让学生在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系统开发作业。

四、选择教学方式

由于黑板式教学在MIS课程中的低效率,因此,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综合控制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元素,为学生全方位展现知识架构,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的信息量,把枯燥的知识点形象化,并减少教师浪费在绘制各类图表的重复劳动时间,使宝贵的上课时间用于更加有效的讲解上。精心组织教学课件,以更多的形象化描述方式代替枯燥的文字,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但在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要把握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方式及程度。在肯定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不足。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既要操作电脑,又要组织教学,往往会忽视教师自身的影响和示范。另外,由于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教学进度快,对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提出挑战。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的、活动的过程,它涵盖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等过程,这些过程不能被省略。课堂教学不能演变成了简单的多媒体课件中图形文字的罗列过程。应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置身于网络时代,MIS课的教师,也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学习和应用Internet技术和知识。当前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正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战略。另一方面,在进行网络教学时,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网络资源而忽略其他教学资源。因为网络资源多属于素材性资源,即其具有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特点,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要筛选、甄别相应素材,才能提供给学生使用。

五、开展课堂讨论

MIS课程同时具有较多抽象理论和丰富多彩的社会背景,被动学习难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因此需要相对活泼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课堂讨论就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也可以展开课堂辩论,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所学过的知识,并尝试把这种知识加以运用,由此可见,培养能力不一定非要走出校门,课堂讨论,问题的现场分析,就是贯穿在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很好养方式。课堂讨论,也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适时修正教学方案。

六、加强课程实训

课程实训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最小单元。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每门课都要有实训,这对学生顺利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校学习,不但要学习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基本技能,这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发展空间。

通过每门课程的实训,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基本技能及思维方式,可以为综合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实训决定学生专业技能和生存能力。精心设计每一门课程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课程实训的主要模式有:目标导向模式(先制定好本次实训的目标,再以实训目标为主线展开)、目标评估模式(用于评估实训目标的效果,它适用于分析技能的训练)、情景模拟模式(将实训的内容设计成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近的场景,学生在实训时先分析实训给出的情景,再分析应如何操作)及任务驱动模式(将实训内容以任务的形式提出,然后分析要做的事,再将任务分解,最后完成任务)等。

总之,MIS无论对于管理类还是计算机类学生而言,都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生质量水准。而MIS又是一门具有高深理论和宽广实践背景的课程,在学生培养计划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内容随时展变化比较快,教学难度比较大。因此,深入探讨MIS的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对于培养我国MIS的高素质开发人员和组织管理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晓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2).

2、董雄报,李军,花均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刍议[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

篇(6)

1问题的提出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也受到广泛关注。各种教学法的实践与相应教材的问世,都有力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就现状而言,高职高专的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虽然现阶段的教材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各门课的教学仍各自为阵,采用单一的教材,无法将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即便是采用项目教学法,仍无法打破课程间的界限。

第二,教学中虽然强调实践,但往往仅限于某课程甚至某教材的实验。学生对单一课程的实验能力虽有所加强,但如果项目需要应用多课程的知识点才能完成时,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弱的实践能力。

第三,缺乏团队教学机制。班级课程与教师依然是一对一关系,某一教师被指定承担某班某门课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多个教师共同讲解某些内容。这样无法发挥教师的优点,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的团队教学。

最后,现有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改进与加强。

本文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

2多课程融合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教学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不应该也不能理解为单一课程的实验能力,而是

学生综合应用不同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就是要打破课程内容的界限,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融合多课程内容,考核时模拟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过程,强调过程管理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要求,重点训练学生应用不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实行动态教学,始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就教学过程控制及教学内容的编排而言,与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是一致的。

3多课程融合教学实践

为了避免教师独立教学导致的课程割裂,部分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解,部分内容所有课程都不讲的现象,必须对相应的内容及学时安排作必要的调整[2]。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融合多门课程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门课程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3.1融合多课程教学内容

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课程有软件工程、软件文档写作、数据库编程、关系数据库和SQL、软件测试、程序设计语言等,涉及多个教师,传统教学通常由每个教师负责某一门课程,独立教学,教师间的沟通很少。学生独立学完每门课,却很难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而使用融合多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课程知识点间的联系。比如,软件工程的教师经常发现,对授课过程中布置的案例,学生一开始提交的作业虽然功能都已经实现,但存在着界面设计很随意、程序代码编写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这主要因为学生学习某门MIS系统开发语言时,任课教师往往着重从语法角度考查学生是否实现了程序功能,忽视了软件工程要求的规范编程、重视软件质量、设计先行等,认为软件工程课上会讲。而通过融合编程规范,教师一开始就统一讲解分属两门课程的内容,而不是分两次讲解,学生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脱节,一开始就养成了规范编程的好习惯。

3.2以项目的形式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只有在这个阶段被要求将所学的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往往不知所措。这是因为有些知识点的学习时间与应用时间间隔太长,而且以前从未进行过将不同课程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实验能力培养。毕业设计虽然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但内容实在太少且时间实在太短。

多课程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不同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尽早进行类似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均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所涉及的项目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而简单、基本的内容会不断重复,从而达到不断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例如,要设计平时成绩管理系统的平时成绩录入模块,在需求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需求分析技巧,了解业务,整理出需求分析说明书,设计测试计划;在设计数据库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范式,比较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劣,应用PowerDesigner设计ER图,设计测试用例;在实现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注重界面设计风格,学会规范编程,认识掌握具体控件的应用场合和技巧,掌握单元测试的技巧等。这样,课程案例体现了连贯性,强调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程序。

3.3多种教学资源并用

传统教学往往以一本教材为主,而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则是综合利用多种教材,将其加工成多本自编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实验室设备,针对不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3],在完成相关项目的过程中适时布置与项目有关的实验,并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指定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项目时就会理解和巩固相关的知识点。

比起传统教学,开展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教师的工作任务较重,因此要注重教师团队资源的利用。从教材组织、教学安排、项目知识点讲解到课后总结,始终应以教学团队展开。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学生也能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3.4动态教学

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各种调查表应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及时修改教学内容。

3.5其他改革

在多课程内容融合时,多资源综合利用是主要特点,而其他改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们对考试内容与考核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加大动手能力的测试,突出了学生的平时成绩及团队合作能力[4]。考试不再仅仅作为学生成绩的评定依据,而成为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工具。

3.6教学实例

下面以一个实例说明课程融合的方法及过程,如表1所示。

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 教师小组集体备课。主要任务如下:

① 授课顺序的安排。

② 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初步分工。

③ 确定讲课的重点内容及方法。

④ 事先完成软件的编写或利用以前编写的软件。

(2) 各节授课内容及授课方法。

第1、2节为VB程序设计(4学时),主要内容如下:

① 演示整个项目的实现效果。

② 主要控件的使用,重点是文本框、标签框及命令按钮。

③ 菜单的设计。

④ 事件代码的编写。

第3、4、5节为关系数据库和SQL(6学时)。

讲课方法与传统的讲课方法没有区别,内容涉及表格的创建,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在介绍相关命令时,介绍前台与后台数据库连接的概念及方法,以便与VB程序设计课程相衔接。

第6节为VB程序设计(2学时)。

本节主要内容是实现VB与SQL数据库的连接。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安排一两个小实验。如“点击某按钮,在文本框中显示若干文字”,“设计一个输入密码的界面,并判断密码是否正确”。

第7节为软件文档写作(2学时)。

利用网络,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的文档,对比教材介绍的内容,以讨论的方式讲授。

第8节:测评及总结。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分组学习的,测试时,每组随机抽取1~2人。

(3) 下一项目安排。

为了体现项目的相关性与知识的连贯性,下一个项目的重点放在查询语句、软件的文档设计等,要求学生提交相关文档。因此选择学生较熟悉的系统――学生各科成绩查询系统。

以上简要介绍了课程融合的方法及过程,对上述过程需要作如下几点说明:

① 本次教改实验班级以前学过C语言程序设计,所以在VB程序设计课中,有些内容只简单介绍。

② 整个教学过程并不是严格按学时和内容的安排进行,有时VB课也介绍数据库的其他内容,文档写作课也介绍软件工程的相关概念等,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

③ 各课程的学时及进度也是动态安排的,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定。

④ 一个小项目结束时,并非每个学生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较原计划完成得多。

⑤ 讲课内容并不是项目内容的简单分解,项目只是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并将所学内容应用到该项目中。如本项目的运行界面并没有文本框,但并不是不学文本框,相反,文本框的使用却是重点考核的内容。

4多课程融合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间座谈、问卷调查、课堂小测及教师间的教学研讨、常规的系部教学检查等,我们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典型指标如表2所示。

上述各个指标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项目实践能力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学习主动性也明显改善。

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的优势有: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

(2) 有利于突出知识应用的连贯性。以项目为线索,将多课程内容融合,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强调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连贯性,按照知识在项目中的重新组合,这更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3)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合作,发挥专业特长。将多门课程融合起来,强调团队教学,有利发挥教师的特长,进行教学研讨,教学合作成了主动化、经常化行动。同时,教师的团队合作也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间的团体合作意识也随之加强。

(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强。学生由易到难逐个完成项目,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逐渐增强。

5结语

本文提出的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各课程间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思想,有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学中结合团队教学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献礼,杨述芹. 对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几个问题的思考[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3(4):63-65.

[2] 何元清.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8):69-70.

[3] 王兰,陈兴稣,刘军.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6-57.

[4] 应宏. 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开发[J]. 职教论坛,2009(14):14-15.

A New Teaching Method on MIS with Merging Related Courses

CHEN Wen, LIU Shao-qing, WANG Lin-yan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06-03

一、双语课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熟练运用英语这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在对外沟通和交流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急需既具备精通专业知识又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样的发展趋势,高等院校必须要加强专业课程英语教学的力度。[1,2]

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加快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已被列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主要观测点。[3]信息管理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基本都来自美欧等国家,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这些前沿知识,而专业英文阅读能力是学习前沿理论、技术所必需的技能。[4]《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MIS),是教育部批准的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为满足我国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3,4]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学生开展MIS课程的双语教学。

MIS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校级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双语教学的经验几乎为零,因为MIS课程是我专业第一次进行双语教学改革尝试。组建双语教学团队、建设双语教材、确定双语教学形式、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确定考核形式、教学情况调查与反馈等,都是项目组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双语课教学改革的内容

1.教学改革目标。根据本校教改立项要求,MIS课程双语教学将达到以下目标:①提高学生阅读专业英语书籍的水平,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学习和研究专业技术知识的能力。②利用原版教材使学生及时地学习到更新更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③借鉴国外的、国内其他高校优秀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双语学习兴趣。④制定适合本专业情况的MIS课程双语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2.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双语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双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团队的专业英语教学能力与水平。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英语教学水平,最好具有在欧美国家学习或工作的经历。任课教师进行双语教学不仅需要精通学科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能够将教学内容清晰完整地介绍给学生。任课教师还要不断地阅览原版专业书籍、期刊来更新专业知识。我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毕业后赴都柏林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主编一部公开出版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教改项目负责人是留学回国博士,项目中一位教师长期教授专业英语,另两位教师长期教授MIS课程。这样的师资队伍具备开设双语课程教学的条件,欠缺的是双语教学经历。我们积极争取项目组成员短期出国进修英语的机会,不断提高我们的双语教学水平。

3.自编双语讲义与教学内容设计。一部适合本专业学生情况的双语教材对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当前国内引进的MIS原版教材越来多,教材的版本更新也很快,每部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项目组成员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尽可能选择与以前使用过的汉语教材内容相近的英文教材,如果只选择一部英文原版教材达不到这个目的。为此,我们从三部原版教材中分别选择部分章节组成一部讲义。我们选择的三部教材是:David M.Kroenke编著的Using MIS(Second Edition);Kenneth C.Laudon and Jane P.Laudon编著的Essentials of Bus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Seventh Edition);Stephen Haag,Maeve Cummings and Amy Phillips编著的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10 Edition)。由于我专业的三年级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没超过50%,所以我们决定补充相应的中文参考书目,如毛基业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应用与方法》,黄梯云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

此外,由于双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思维能力,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内容以外,还建议学生课后从网络上收集、翻译与课程相关的最新英文资料,把这部分资料作为补充案例进行阅读和理解。

4.教学改革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改革的教学组织形式由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和上机实验三部分组成。因为本专业首次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根据本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项目组决定课堂讲授和案例讨论使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即教案和PPT的内容以英文为主,对每章重点和难点进行中文注释。课堂讲授以自编英语讲义为主,在讲授易于理解的信息技术内容时交叉使用中英文,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带入双语教学的环境中,在讲授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与管理相关的内容时,用汉语进行讲解和知识扩充。案例讨论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课前给出专业词汇的解释,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英语水平高的学生担任组长,带动其他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讨论时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英文互相交流。上机实验同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使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设计与实现一个小型管理信息系统,并提交设计报告和程序源代码。

5.考核形式。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对学生的出勤情况、每次准备案例和课堂讨论的情况进行打分。为了避免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使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每章的重点,要求期末试卷的命题要灵活,在教材中不容易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正确理解才能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因此期末考试适合采用开卷方式进行考察。在期末试卷中除了英汉互译的题型之外,其他题型都用英文命题。学生可以使用英文或中文书写答案,但正确的英文答案得到的分值要比中文答案的分值高,这样的分值设计能够兼顾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和英文底子差但对课程掌握较好的学生。

三、教学改革实践与信息反馈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基本达到了MIS双语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要求的目标,项目组对教学效果基本满意。在期末考试结束后项目组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虽然教学成果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肯定,但仍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大部分学生像学学英语一样学习MIS课程。项目组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将英语的学习当做重心,把双语课当成了英语课。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项目组教师欠缺双语教学经验,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英语的教学上,没有对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重心进行正确的引导。

2.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多,并且难以理解。因为本科生缺乏科技英语阅读思维的经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多,学习起来非常困难。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组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1.授课教师通过进修来丰富双语教学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坚持“以学习MIS知识为主,以学习英语为辅”这一学习重心。

2.对自编讲义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调整,保留MIS课程的核心内容(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同时在讲义中增加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

3.项目组将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网上答疑、收集教学反馈信息以及资料共享。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本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三年级学生实施MIS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及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专业英文文献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提高了专业教师采用英文授课的教学水平,并督促教师不断提高驾驭英语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晓兰.MIS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实践探析[J].成功(教育),2009,(5).

[2]何晓兰.管理信息系统双语课教学改革实践[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2).

[3]黎斌,支萍.双语教学的危机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0,(10).

篇(8)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已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核心和特色课程,我根据近几年从事MIS的教学,针对该专业的特点,并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本文中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一、基本思路

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研究过程我们认识到,要使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开设真正适应社会需求,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革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调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社会需求、高校教学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充分认识到学生通过学习好管理学系统这门课程,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减陈旧冗余的内容,增加新颖实用且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验。(2)加强相关多学科知识整合的综合实验教学,加强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教学。(3)实验教学应用结合学生课外研究、实习、毕业设计等相关环节。(4)实验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交流总结,应在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站点之间广泛开展互动交流。(5)实验教学的方法和体制必须革新,网络教学势在必行,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率引导和辅助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体制。

二、研究情况简介

根据上述思路及其考察分析,在充分调研和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课堂及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案,并据此进一步确定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课件的内容和形式。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1.研究审定了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内容

对原实验教学内容做了仔细的斟酌,紧密结合社会需求、高校教学和学科发展,力求做到新颖实用。具体办法就是将学生分组(5到6人一组)做实验课堂,将每一个实验分成5到6个阶段,要求每一个学生要承担相应的工作内容。一个完整的设计需要从调研分析到程序设计等多个环节,工作量大,需要学时多,多数学生一个人往往在课程结束时难以完成,反而导致学生敷衍了事或下载抄袭,使课程设计流于形式。改革后以5―6人对学生进行分组,具体明确各组设计题目内容、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小组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负责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等工作,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扮演主要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权利重新制定小组长,以实现民主化。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起指导作用完成这个目标,起辅助作用。

(1)各小组制定计划和进度安排

依据每个实验课题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甘特图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进度、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2)各小组依据项目实施计划(甘特图)进行实施

课程设计主要分为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等阶段,也有不少工作是并行的,其中团队内部监督和协调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团体努力的结果,团队中成员的平时成绩实现互评。

(3)设计过程中,各小组首先要对项目进行深入和充分的调研

针对调查所了解到的业务流程,提出新的业务过程模式。这就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否则就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管理模型或业务流程改造之后,学生考虑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构造新的信息系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适时指导。

(4)系统实现时,采取分功能模块、自由组合

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负责同一模块的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设计,各模块设计完毕后,分别进行调试。通过后,全体再进行系统联调,直至全体通过。在合作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各模块间存在密切联系,因而学生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自己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它模块的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

小组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分头负责、团结协作,这样才能完成实验。如果某个人的任务不完成,不仅其个人成绩受到影响,小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试验情况看,这种组织形式,比单独一个人完成设计的形式更接近实际环境(团队工作是实际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特点),不仅可以完成实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协调能力和竞争精神。实验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和有效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通过课程设计这门课,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而且要学习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以适应实际需要。

2.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

课程设计的指导要做到全程、多方位,并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自主和创新空间课程。设计过程控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指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监督,负责。变依赖教师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坚持做到严而不死、放而不散。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设计任务,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之外,还必须加强监控,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需求分析、设计报告必须严格要求,中期检查也采取答辩汇报形式,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课程设计指导书要事先做到具体明确,一方面要“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防止过去那种无人管无人问,让学生完全自由设计,到时间随便交个报告就行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更多地“放权”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保证学生能在自我管理乃至自觉行动中,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的考核,做到多层面、多渠道,使考核本身也成为学生的学习环节。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实验任务,除了给予足够的压力和方法指导之外,还应该给学生予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因此,学生课程成绩拟取决于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团队人员互评价情况。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小组的进度要求、个人目标的进度要求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控制)。同时,小组实验目标必须实现的压力要求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和协作,从而培养其团队和协作精神。这样设计的实验管理和绩效(成绩)考核体系,不仅支持和保证实验的完成,而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项目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原理的具体运用,达到双重学习的目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40%)+报告成绩(30%)+平时成绩(3O%)。答辩主要是针对需求报告文档进行汇报,然后针对程序运行情况进行回答老师的问题,要求程序运行演示。答辩成绩给定标准,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准备PPT进行汇报演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在汇报中,教师进行提问,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根据答辩的情况由教师给予答辩成绩;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轮流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次数不得少于一次,减少学生“搭顺风车”的现象。报告成绩,根据学生交来的报告质量由教师评定。根据完成设计工作量的大小、态度,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情况等进行评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包办”或“分工不明确,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这样学生在平时和最终考评的过程中,经历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节,对自己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和帮助。

三、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设计是学生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实际训练,实际地接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实践课。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和角度来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培植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作用,而且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手段,也可以比较全面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当然对于这门课程还在进一步的探讨过程中,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少部分同学在做自己应该做的那部分需要同学来帮助,答辩的时候就无法准确的描述清楚相关内容;还有老师本身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新东西,新内容。所以我们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这样才能把这门课程真正的教好,让学生学好,以便在相应的岗位上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瑞梅,张建林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No.5:14-17.

[3]张,彭小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模块化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8):101-102.

篇(9)

中国分类号:H319. 1

一、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管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科学,综合了社会科学与技术领域等多个交叉学科[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成为现代管理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管理信息系统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已成为经管类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由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既懂管理,又懂信息系统开发原理的满足企业的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2]。因此,分析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寻找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前续课程少

根据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应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开发过程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类的前期课程不够支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而且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陈旧,课程理论较多,综合性强,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难透彻理解课程的内容,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容易对课程失去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2.2 缺乏实践经验

实践性是管理信息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有些没有安排实践和课程设计等环节,有些教学过程有实践环节,但安排实践课时太短,实验教学方法不合理。我国高等院校在很多课程中都成功地采用了案例教学,但在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却没得到好的推广,由于学生基础薄弱,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案例教学普遍不适应,感觉难度大,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讨论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教师有宏观的管理视角,熟练掌握现有的先进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课程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但很多教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运作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造成了这类教师在案例的讲解等方面有所欠缺,使得案例教学法很可能脱离企业实际情况,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从教学方法来看,该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践结合为辅。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管理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是缺乏感性知识,而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支持决策作用的。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三、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为了解决当前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其教学改革目标入手,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3.1 合理设置先导课程加强、课程体系优化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应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经济和管理知识是他们特长,但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在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将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课程间的前后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先导课程的重要性,先导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强调管理信息系统与该课程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在思想上认识到大学课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基础知识相对要求较高,课程应尽量设置在大三或者大四较为合理。

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应将信息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融合到教材中,对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优化。在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经管类学生.应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当作经管类课程来学习,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信息化管理思想,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管理人员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再者,针对市场上的管理信息系统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应该动态地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开设市场上迫切需要的数据库技术、JAVA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尽量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系统开发方法、工具和技术。

3.2 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的科学,随着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通过课程把学生培养为既懂管理和经济知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教师将相关理论的前沿技术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提高的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师,需要融会贯通多学科和宽领域的相关知识的复合型教师,解决好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推荐课前需要阅读的书目、期刊论文和网页等资料,辅助学生课前进一步补充基础知识、扩大视野,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开始从简单问题开始讲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每个授课教师在案例选择后要进行科学的制作,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效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步提升讲解的难度和深度。在课程讨论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对于比较复杂的内容等需要提前告知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课程听课能够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考虑到经管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不是软件开发课,在实验课中学生重点不在于软件开发本身,具体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案例教学、ERP沙盘模拟训练和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等方式来完成。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流程和技术。首先可以用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贯穿教学始终,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突出讲解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整个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思路。对于系统分析和设计等主要部分,可添加相应的案例,在课程中让学生绘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等,同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某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为背景,让学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写出相应的过程文档,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要加强理论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实际软件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软件的功能进行ERP沙盘模拟训练等是不错的方式,可以以分角色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管理流程中去,体会信息技术在企业流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和操作,可以进一步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流程等,这样既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的深人分析,分析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薛华成. 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 黄梯云,李一军. 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杜,2009.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03-02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特点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收集、传输、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以旅游企业战略竞争、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并能为旅游企业进行决策、控制、运作的人机系统。以我校为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总课时为54学时,其中实验课占18学时,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实际操作课程,该课程与其他旅游类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际,操作性和应用性强

操作性强,即理论学习必须配合实际操作,并配套上机实验,这与一般的计算机课程相类似,又有别于其他旅游类课程;应用性强,指教学的结果能在实际中使用,所采用的软件必须是当前旅游企业所普遍使用的主流管理软件,如为与大理的旅游企业对接,我校实验室采用了千里马、FOxhis等酒店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教学软件。

2、实验课程必须以旅游专业知识为基础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服务体系,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必须以酒店、旅行社等专业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旅游企业实际,因此,其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课程,专业性更强。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对象的特点与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熟知学生的特点和该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将使实验课程的重新设计和教学更具针对性。

1、知识结构偏重文科,对学习理科知识有畏难情绪

旅游管理专业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国内高校的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基本上是脱胎于地理、历史、人文、管理等学科兴办或增设。从云南省近几年高考学生的选考科目和招生情况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来源以历史、政治等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多存在偏文科的现象,理工科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计算机类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从心理上就存在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2、计算机知识特别是数据库基础知识薄弱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计算机类的课程一般只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公共必修课,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时数一般为72学时,其中还包括了实验课时。由于课时总量比较少,既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并未能充分掌握上述知识。特别是学习《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所必需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知识,在非计算机专业一般是不开设的,只有极少数学生曾自学过此类课程。

3、相对课时少,学习时间不足

根据调查,目前使用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在讲述数据库技术部分知识时,采用FoxprO关系型数据库软件为对象,而数据库技术课程之前并未开设,在讲授《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必须安排补充这方面的知识,结果导致该门课程学时数极其紧张,而且对于完全没有数据库知识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难度很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实现《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系统化思路及改革策略

从实验的过程分析,系统化过程中拟解决的关键主要有:实验软件系统化的实现;实验主体(学生)和客体(实习、用人单位)的评价研究;实验室的网络建设等。针对此,现提出具体的系统化措施。

1、实现实验内容的系统化是关键引入多种专业软件,实现实验内容的系统化

拥有资源是开展系统化教学实验的关键,根据教学需要,这种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方面,在原来实验室内部局域网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机服务器的配置,争取与部分旅游企业实现联网,增强实验的效果。软件方面,除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外,根据教学需要引进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物业管理信息系统、高尔夫管理信息系统、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在采购选择软件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软件开发商具备国家信息产业部资质认证;软件的发展比较成熟;在市场上有多家企业使用;售后服务比较好。为避免泛泛而谈,在系统化实验中,应该让学生精专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同时熟悉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以达到通晓原理、举一反三的实验教学目的。

实验措施的制订是实验系统化的外部保障,应该按照实验计划逐步实施。首先,制定室内实验要求,规定实验目标和步骤,让学生遵循一定的方向开展实验;其次,制定课外实验要求,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了解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市场上的使用情况,增加实验的针对性;再次,制作调查和实验考核标准,将学生调查的结果讲解后存档;第四,与实力雄厚的软件开发商建立联系,引入资格证制度,如可与千里马等大型软件开发商建立合作关系,软件采用千里马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学生实验考试合格,由开发千里马酒店管理系统所在的广州万迅电脑软件公司颁发操作认证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重视实验形式的系统化形式是巩固内容的手段

为使实验与实际紧密联系,在形式上应该与旅游企业建立联系,实现实验形式的系统化。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酒店、旅行社、度假村、物业管理公司等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选择实验酒店的参考标准:该酒店采用的软件有代表性,具有比较稳定的客源,三星级以上,部门结构比较典型等。选择旅行社的标准:国家百强旅行社,具有稳定的客源,拥有1家以上的分公司或两家以上的门市部。选择旅游物业公司的标准:有国家物业管理资质认证,组织结构比较齐全,在本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等。

根据实验的需要,把实验分为认识实验、数据库设计、操作实验、实地操作实验等几个阶段进行。认识实验主要参观旅游企业运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况,安排在课程讲授之前进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数据库设计实验安排在课程基础理论和数据库知识学习之后进行,以提高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企业需求的认识,掌握设计步骤和原理,为培养熟练操作技能打下扎实基础。操作实验与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介绍等部分教学内容同步进行,主要是熟悉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学习和掌握操作技巧。实地操作实验在旅游企业进行,根据达成的协议和学生个人的专攻方向,把学生分组安排到不同的旅游企业开展实验实习,以体会实际应用效果,积累现场实验经验。

通过上述实验形式,成为该课程实验系统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3、注意采集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实验

实验教学系统化效果如何需要在实验中检验,因此必须重视实验反馈意见的采集。检查实验教学系统化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二个:一是学生的意见和掌握操作技能的程度;二是旅游企业的反馈信息。学生意见的收集分别在认识实验、数据库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实地实验等阶段进行,根据其中的合理部分开展讨论,修改实验的内容和形式;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主要通过学生设计的数据库作业、操作实验成绩、通过企业标准操作考试的合格率等几个指标进行评价。而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实习中的信息反馈一般都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必须重视。采集旅游企业的评价方法有:根据协议定期评价,上门访问,交流研讨会等。通过旅游企业和实验主体――学生的信息反馈,不断修正实验,使《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朝科学性、实用性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实验系统。

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挖掘师资潜力,配合新的教学方式,以务实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社会调研实践报告 下一篇: 拓展训练感想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