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01 22:43: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

篇(1)

此次合作旨在加快巴中科普事业发展,推动科技兴巴战略,提高巴中民众科学素质,促进巴中“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合作将按照四川省和巴中市发展的总体部署,本着“优势互补、务实开拓、创新机制、共谋发展”的原则,切实加强巴中的科协组织网络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能力建设,推进巴中市公民科学素质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着力提高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能力,共同推动巴中加快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努力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此次合作内容包括两部分,就是明确四川省科协的责任重点和巴中市政府的责任重点。四川科协工作重点为:一是促进巴中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包括逐步配备科普大篷车,推动巴中建设科技馆,支持巴中农村综合科普示范区建设,支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区)工作等。二是支持基层科普能力建设。指导巴中抓好社区科协、农技协的建设和发展,支持巴中建设农村综合科普示范区。三是助推企业科技进步。支持开展“金桥工程”、“厂会协作”、科技咨询等服务活动,支持加大高端人才引进,争取在5年内帮助巴中建立1家院士工作站和4家各具特色的专家工作站。四是帮助巴中科技人才成长。强化对巴中各类科技学会专兼职工作人员和会员的培训,支持巴中承办重要的学术会议。五是探索基层科普工作的路子。省科协将通过与巴中市的合作,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科协工作模式和有效发挥专家人才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试点,积极探索基层科普之路。

巴中市政府工作重点为:一是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充实和完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领导小组,将科学素质纲要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内容,把科协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部署、同落实。二是建立健全科协组织网络。支持建设好县(区)、乡镇(街道)、社区、企事业等基层科协组织,配齐配强各级科协领导班子,逐步改善科协工作条件等问题。三是切实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优先解决市科技馆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支持城镇、社区科普画廊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科普“站、栏、员”建设,努力增强科普服务能力。四是全力做好保障工作。按照《科普法》及科普示范县创建标准足额预算科普工作经费,并随着财力增长逐年增加;切实解决好科协机构、编制等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设立巴中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励,充分调动青少年科技创新热情。

此次合作期限为五年,合作双方还明确了合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四川省科协与巴中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推进领导小组,双方分别确定一个牵头责任部门,并将其主要负责人作为联络员,保持密切联系与磋商,指导和协调合作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合作重点等工作。三是密切信息沟通。通过不定期制发简报、交流调研等多种形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信息通报交流渠道,促进不断拓展双方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提高合作层次,更好地服务巴中经济社会发展。

篇(2)

第二条专家大院坚持“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原则,采用“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家+农村专业协会+农民”等运作模式,促进专家与示范基地、专家与农民的紧密结合,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

第三条专家大院的建设,要按照“聘一位首席专家,建一个培训基地,办一个示范园区,培育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总体要求,根据*区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现状,围绕*区果蔬、茶叶、花卉等三大主导和特色产业,发挥农业优势产业和区域产业集聚的作用。

第四条专家大院实行“行业管理+部门管理+属地管理”的综合管理模式。各种形式的专家大院,要推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实体化经营,多元化投资,逐步建立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与市场对接的专家大院新体制。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成立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专家大院建设和管理的指导、组织、协调等工作。区科技顾问团是专家大院协调指导小组的决策咨询机构,主要为专家大院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谋、咨询和宏观指导,协助遴选首席专家,开展项目评审、论证等。

第六条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所在镇乡领导、专家大院负责人等组成。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负责各专家大院的具体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管理等工作。

第七条首席专家(专家组):原则上一个大院聘任一个首席专家,2-3个责任专家组成专家组。专家组在首席专家指导下开展工作,对各专家大院发展规划、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服务负总责。

第三章专家大院管理及考核

第八条专家大院建设,须制定明确的大院发展目标、实施内容、完成时间和推进工作措施等;须制定专家大院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专家岗位负责制等规章制度,作为专家大院专家管理和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专家大院建设要积极吸纳示范园和产业辐射范围内的农户,整合土地、劳力和资金等资源要素,参与建园、承包或入股,发展壮大大院的产业规模,提高科技企业的市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十条专家大院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由区专家大院协调领导小组提名,报区人民政府予以聘任,并发给聘任证书。

第十一条根据大院建设要求和项目发展需要,专家大院下设培训部、项目部、研发部、推广部等。大院其他专家由首席专家提名,在充分考虑辖区内农业科技专家作用的前提下,由大院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同所在乡镇与区直相关部门,由专家大院聘任,报区专家大院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大院专家应围绕各大院产业特点,带项目、带课题,并鼓励带资金进驻大院,做到时间、精力、指导三到位。

第十二条专家大院专家应具体开展以下5项工作:

1、具体指导大院产业发展方向,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

2、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一年至少实施一项的科技项目或获得一项的科技成果。

3、对专家大院周边村农民技术员、农户进行现场的指导、培训工作,一年开展10次以上科技指导、培训工作。

4、带动科技示范户发展,首席专家一年带动20个科技示范户发展,其他专家一年带动10个科技示范户发展。

5、取得的科技成果得到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第十三条专家和专家大院管理工作考核,要根据各专家大院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发展实际,依照“五个一”的原则和要求,在产业培育、瓶颈技术问题的解决、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试基地带动发展等方面进行。

第十四条由区专家大院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并依据第十二条的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对专家实行年度工作综合性的考核。每年1月份、7月份首席专家应提交所在大院半年工作小结及年度工作总结和下年度工作计划。

第十五条建立双向选择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实施动态管理。由区专家大院协调领导小组确定专家的调整,充实更新区聘专家队伍。受聘专家经工作实践,确感学科所长难以发挥作用,或因本单位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无力承担大院专家任务,经专家大院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准予辞职或予以解聘。

第四章激励政策与保障措施

第十六条区人民政府、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须为专家大院的专家与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条件支持。

(1)提供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办公场所及必要的基础设施。

(2)对驻点专家的相关科研课题,在科研项目立项、成果推荐上报给予倾斜,对科技人员在驻点过程中所需的科研、中试、推广等科技用地给予优先考虑,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设备、工作经费等)。

(3)所在乡镇与大院紧密配合、互相支持,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

第十七条建立和完善专家大院的激励机制、扶持政策和长效发展机制。专家大院专家在具体开展好5项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区域内不同产业辐射推广一定面积,或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的,区政府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金,以激励、扶持该大院的发展。

果树类:辐射推广面积达300亩以上;

茶叶类:辐射推广面积达2000亩以上;

蔬菜类:辐射推广面积达2000亩以上;

竹林类:辐射推广面积达5000亩以上;

花卉类:辐射推广面积达50亩以上。

第十八条专家大院管理的日常事务,由区农业专家大院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加强联系沟通,及时反馈专家建议和意见,组织开展专家论坛会、研讨会等,为专家的科技活动提供服务平台。“*科技网”为专家办好“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栏目,积极传播专家的示范成效和科技信息。

第十九条区、镇(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配合专家大院建设,选配合格的技术人员协助专家工作,形成科技开发、示范推广和咨询培训不同层面的农业科技人员梯次结构,落实后勤管理人员,保证专家集中精力于科技创新活动。

篇(3)

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

1、按照区委、区政府对人才工作的要求,协同有关部门开展综合性的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咨询小组为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参与全区人才工作有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制订。

2、安排需要提请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的人才工作重大事项。

3、对人才工作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区委组织部

1、负责全区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承担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做好全区人才工作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完善人才政策和措施。

3、了解、掌握全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向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汇报人才队伍建设中带倾向性、政策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4、负责区“515工程”培养对象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选拔和推荐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常州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区中青年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的选拔、管理、奖励工作。

5、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加强高层次人才创业载体建设,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和发展平台;做好省“333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的牵头协调工作。

6、组织高层次人才的学历教育、进修、送培工作,管理全区各类人才培训工作。

7、建立人才工作联系点,做好领导联系优秀人才的协调、服务工作;加强与优秀人才的联系,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和工作。

8、掌握、了解各部门人才工作情况,总结交流人才工作经验;做好全区人才工作的年度检查、考核及总结工作。

区委宣传部

1、负责会同有关单位做好全区人才工作的宣传工作,制定全区人才工作的年度宣传计划并组织新闻媒体实施。

2、掌握宣传、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的情况,研究提出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政策措施,为“三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3、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各类人才自觉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

区委统战部

1、讨论有关党外人才工作参与制订有关党外人才政策。

2、注意物色、培养、选拔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才,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推荐。协同组织人事部门做好管理工作。

3、与党外人才加强联系,了解和研究党外人才的思想动态,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4、宣传、贯彻党的人才政策,总结交流经验,调动党外人才的积极性。

区发展计划局

1、将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参与制订人才规划和人才工作目标。

2、协同做好人才工作目标的落实、检查工作。

区经济贸易局

1、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提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2、探索企业家成长规律,研究建立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机制。

3、组织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进修培训,组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技术开发、推广、服务、引进及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活动,提高企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

4、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为企业引进人才和智力的牵线搭桥工作。

区科技局

1、负责全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工作。研究提出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政策措施。

2、加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联合,创新科技经济对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大力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3、组织全区科技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服务、引进、合作,协助组织科技人员参与全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研究、论证、咨询等活动。

4、协同区委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等优秀人才的推荐、评选、奖励工作。

5、利用科技三项经费,鼓励、引导科技人才开展重点科研、技改活动,做好有关科技业务培训等工作。

区教育局

1、负责做好教育系统人才工作,制定加强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2、着眼**经济建设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

3、加强继续教育和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

4、实行高水平的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区财政局

1、负责安排、核拨人才工作经费。

2、参与制定、完善有关人才待遇的规定、办法。

区人事局

1、做好全区人才资源开发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掌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2、研究制定有利于培养、吸引、激励人才的有关政策,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科学化的人事管理制度。

4、加强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抓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和运行工作,积极筹建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

5、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引进本区发展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大力引进为我区提供智力技术服务的各类柔性流动人才。

6、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拓宽人才服务领域,完善人才服务功能,为用人单位择人和各类人才择业、交流、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7、做好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

8、做好国家、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市、区两级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1、做好中级、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研究制定加快中、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办法、措施。

2、推行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技能人才成长机制。

3、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人才工资待遇、保险等方面的办法和措施。

4、完善劳动力市场,做好就业指导教育和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区文化局

1、负责做好文化系统人才工作,研究制定加强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2、加大文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设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文艺队伍。

3、贯彻“双百”方针,围绕“五个一”工程,突出时代主旋律,鼓励文艺专业人才积极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佳作。

区卫生局

1、负责做好卫生系统人才工作,研究制定加强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2、做好卫生系统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工作,调动卫生系统人才积极性,促进全区卫生事业发展。

3、参与做好人才的医疗待遇、卫生服务等工作。

区科协

1、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决策咨询、科技咨询活动和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推广工作,组织科技群众团体、科技学术团体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2、负责会同有关部门评选、表彰、宣传优秀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宣传科技人员先进事迹,举荐优秀科技人才。

3、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等活动,举办多形式的讲座、报告会、培训班等,提高全区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

4、多形式、多渠道倾听科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并协同解决科技人员的实际困难。

区侨联

1、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措施。

2、加强与**籍海外优秀人才的联系,向他们宣传**的人才政策,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到**创业、献智。

篇(4)

第二条建设工程中心,旨在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建立有利于水利科技创新的体制,通过研究中心汇集本领域国内外一流的科技人才,形成一支动态、充满活力、精干高效的研究队伍,通过联合攻关、技术创新和技术辐射等形式,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推动我国一批新型的水利科技创新与开发基地的形成与发展,为实现水利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三条工程中心面向社会,主要依托水利部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转制科研机构建设,鼓励部属科研机构与高校等联合建设。

第四条工程中心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一)服务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既重视前瞻性、战略性的应用基础和重大公益类研究,也紧紧围绕水利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宏观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二)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硬件”研究与软件开发、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战略研究与战术研究相结合,鼓励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研究方式和综合化、集成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学科专业调整,扶植新学科的设置,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大力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环境。

(三)建成国内一流的水利科技基地,逐步达到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水平,并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成为相关领域的高层次的决策支持中心、高水平的科技先导中心、高效率的信息交流中心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中心。

(四)实行开放式服务,接受国家、部门或行业、地方,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单位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和检测等任务,并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五条部科技主管司局是工程中心的归口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编制工程中心建设指南,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组织评议和审批立项,组织分类管理和考评工作,多渠道争取项目和经费支持工程中心建设。

部相关业务司局负责指导相关专业领域内工程中心的组建、运行和发展,并在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六条工程中心由专门设立的工程中心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负责管理。管委会是工程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其成员单位由我部和其他部委的相关司局和单位组成。

第七条管委会的主要职责:

(一)确定工程中心的总体规划布局和发展方向。

(二)制定和修改工程中心章程,聘任或解聘工程中心主任、副主任。

(三)审议工程中心年度工作计划。

(四)监督和审查财务预决算。

(五)监督考核工程中心的运行管理和年度实际绩效,协调内外关系。

第八条依托单位是工程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推荐工程中心主任、副主任,提供后勤保障以及经费等配套条件,解决工程中心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第九条工程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设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组成一个高效、精干的领导班子。同时,可聘请部分专业理论水平高、熟悉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作风严谨和客观公正的科技专家组成工程中心专家委员会,为工程中心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提供决策咨询意见。

第三章建设程序

第十条工程中心建设依据《水利科技发展规划(2001~2010)》,结合部属科研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学科发展,依据“自愿申请、综合评议、竞争择优、动态管理”的原则,成熟一个,建设一个。

第十一条根据水利建设和发展需要,部组织制订工程中心建设指南。

第十二条申请建设工程中心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在本专业研究领域拥有较好的基础,具有完成国家和部门重大研究任务的实力,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二)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产业化和面向市场开拓的能力。

(三)具有改革意识强、勇于创新、高效精干、科学管理的领导班子,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

(四)具有水平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以及拥有一定数量和结构合理的科技人员梯队。

(五)拥有必需的科研条件、实验厅室、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

(六)研究开发计划和任务与部相关司局业务紧密结合,运行管理得到相关业务司局支持。

第十三条符合以上基本条件的单位均可单独或与相关科研机构联合申请建设工程中心。申请单位需填写工程中心建设项目申请书,并附相应的建设实施方案。

第十四条部组织有关司局和专家对申请单位进行评审,择优确定建设单位,经部机构管理部门认可后正式挂牌,启动工程中心的建设工作。

第四章运行管理

第十五条工程中心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模式,在开展业务方面相对独立,经济上实行单独核算。

第十六条工程中心与依托单位、业务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不变,原有的事业费、科研基建等经费渠道不变。

第十七条工程中心应充分利用依托单位现有的科研、人才等综合优势和基础条件。依托单位应成为其科研开发平台。

第十八条工程中心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运行,实行流动编制与固定编制相结合、全员合同聘任制的人事劳动制度,逐步形成一支年龄梯次、专业结构合理的优秀的水利科研、开发队伍。

第十九条工程中心的运行经费主要靠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及水利部下达的研究项目,承揽横向合同任务以及开展有偿咨询服务等途径解决。

第二十条工程中心实行动态管理。部每两年组织对其运行情况及绩效进行考评。对考评优秀的工程中心,择优推荐申报国家工程中心。对管理不善者,责成限期改进。对连续两次考评不及格者,取消其工程中心资格。

第二十一条对纳入国家工程中心体系的工程中心,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办法管理。

第五章附则

篇(5)

近年来,福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一批产业迅速兴起,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年全省新能源产值360亿元,初步形成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能源、新型环保电池等新能源产业。2009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60亿,规模以上企业有106家,亿元以上企业21家,初步形成生物医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门类,在国内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抗艾滋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以7-ACA(7-氨基头孢烷酸)为母核的下游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蜂毒研究及产业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产销量居全国前列,农业生物育种技术与作物转基因技术跻身全国先进省份。但目前福建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规模偏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仅为10%左右,与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明显。

随着福建高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引进、推广和应用,一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发展方兴未艾。其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在新材料领域,福建在光学晶体材料、光电材料、催化及光催化材料、稀土材料等方面在国内同行业中有一席之地;在新能源领域,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泉州、南安、厦门等地已成为国内光伏产业集聚地。其中泉州已初步形成从硅矿采掘及粗加工,到单晶硅、多晶硅提纯生产,再到拉单晶或多晶硅浇铸及切片,再到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及电池组件生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在节能环保领域,福建产业发展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其中电除尘产品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除尘和气力输送为主的三大体系。有机废气和废水膜处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紫外C消毒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市政污水消毒领域占有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生物医药领域,福建已成为国内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抗艾滋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重要生产基地,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和作物转基因技术跻身全国前列。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一直是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行业,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至今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和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虽然发展较快,从2005至2009年年均产值增幅分别达到19%、24%和37%,但这些产业在我省高新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小,2009年分别仅为5.53%、3.26%和3.22%。而且,我省高新产业主要聚集在厦门、福州、泉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宁德、龙岩、南平、三明、莆田等地市产值较低,不少新兴产业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地区间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雷同性,尚未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地区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期,大多是在政府推动下,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扶植政策,把要素和资源优先转移到最有前途的产业中去,使其潜力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实现的。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因此,我们特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

新兴产业因发展的前瞻性、较强的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以及产品首次进入市场的困难性等,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有利的扶持政策。政府应充当新兴产业的坚定倡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方面努力为新兴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1)抓紧制定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建议会同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厅、科技厅、外经贸厅等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制定《《福建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作为重要部分纳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当中。要特别重视产业化的可行性,关注各个新兴产业所处的成长周期,选择产业需求迫切、有望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舍弃虽技术高端,但产业化可行性较低的项目。通过编制《目录》,对于潜力很大的项目重点给予扶持,力求取得突破,加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抢先占领行业高地。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每两年对《目录》进行修订,作为确认新兴产业和企业享受有关政策的依据。对符合《目录》的企业和产品,优先享受国家、省鼓励发展产业的有关政策。

(2)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通过指定详细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把政策扶持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到支撑前端产品开发和后端推广应用上。优先保障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用地,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研究规划后予以保证。在有效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出让、租赁等有偿方式使用土地。实施返还一定比例土地出让金或下调地价等用地优惠政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成立市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就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咨询意见。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调度,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协调解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建立新兴产业培育的工作协调机制。省里成立由省领导挂帅的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实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将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抓跟踪研究,及时发现,确定方向,统筹规划,引导扶持,做好产业定位,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2、完善投入体系

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具有需求大、运作周期长的特点,导致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面临较传统产业更高的市场风险,现有的一般资本市场很难满足新兴产业的融资要求。应着力转变目前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传统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尽快完成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顺利对接,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1)创立新兴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每年省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新兴产业领域开发的核心技术取得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前景好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2)积极发展私募创业投资基金,使其规模逐步达到20亿元。用3至5年左右的时间,吸引各方资金500亿元至1000亿元,在省内建立50只左右创业投资基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3)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对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给予奖励,推动高新园区内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权转让系统。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工作,建立全省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加强对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的政策辅导,积极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后备企业提供创业导师、成果转化和投融资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服务,为非上市股份制企业股权转让和交易提供平台。

(4)完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完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建立和健全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构成的信贷服务体系,着力发挥科技银行的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和风险控制体系。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在总贷款规模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信贷专项,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继续深入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

(5)充分发挥债券、信托、债权基金等融资渠道的作用。对符合债券发行条件的企业,应大力支持争取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鼓励中小企业发集合债;信托公司努力开发适合新兴产业特点的信托产品;工业债权基金的发行实现常态化,努力为我省新兴企业增加债权融资渠道。

(6)建立和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加大政府性资金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投入。对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省财政按其年度担保额16%予以补偿,并可以获得省级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加强对担保、再担保机构的监管,提高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和监督,建立一套适合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考核办法。

3、提升创新能力

新兴产业成长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必须重视解决创新技术进入市场后如何走向成熟的问题。政府对创新成果的支持应强调市场适应性,尊重企业对市场的价值把握,激发产、学、研各个方面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瞄准市场、适应市场、融入市场,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1)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建立健全企业研究开发体系,形成经营、创新、生产有机联系的创新链条;支持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健全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及专家库系统。

(2)强化研发平台建设。大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技术评估、咨询、服务、专利、科技信息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国内外重点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争取更多科研项目和重大课题。

(3)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超前部署、长期积累,将新兴产业有关技术列入市科技重大专项,开发重点核心技术,注重配套技术的系统集成,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强化各级政府对R&D的投入责任,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并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提高R&D以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竞争前技术研究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比重。

(4)大力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

4、促进产业集聚

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先导,决定了其组织培育方式不同于传统产业。以配套集群的模式,集中优势资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衔接,有助于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尽快形成整体竞争能力。

(1)大力扶持新兴行业龙头企业。加快研究制定扶持大企业的政策举措,使之成为我省参与新兴产业市场竞争的核心企业,发挥龙头企业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集聚带动作用。

(2)积极发展新兴中小企业。按照具备好的市场、好的机制、好的领军人物的标准,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依托园区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协作,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链。

(3)持续推进园区和基地建设。高新技术园区与产业基地以其技术与智力的高度密集,蕴藏着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着力打造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加快集聚。鼓励企业向规划建设的产业基地集中,因企业异地整体搬迁而对企业原所在地财源产生重大影响的,经两地财政部门协商,以搬迁时前一年该企业入库税收为基数,由上级财政部门核算后以转移支付的方式,保障企业原所在地的财政利益。鼓励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在规划建设的基地内兴办企业园区,以年租制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租约期最长可达50年;企业园区属于外部公共大配套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列入当地政府公共支出范围。

(4)积极承接国际新兴产业转移。紧紧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组织必要力量,开展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投资意向和在中国境内投资布局的调查与研究,把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投资动向与我省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科技储备、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编制既能与我省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又能与外商需求相吻合的招商选资项目。加大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鼓励国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来福建投资办厂及建立研发中心。

(5)扶持企业开拓市场空间。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由于研发投入较多、缺乏规模经济,所以产品成本往往较高,加上不少产品(如节能环保产业)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用,具有很强外部经济性,因此必须扶持企业开拓市场力度。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生产企业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新品开发,通过产品持续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赢得新的发展。二是大力实施新兴产业产品的示范工程,将示范工程检验的产品在新闻媒体上予以推广,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评审符合条件的医药产品,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三是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支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建立境外销售网络,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简化退税手续,加快退税速度。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理利用境外资源,以购并、合资合作和租赁等方式开拓境外市场。

(6)大力促进闽台新兴产业对接。为应对全球金融风暴,调整台湾产业结构,台湾当局连续推出精致农业、绿色能源、生物科技、文化创意、医疗照护、旅游观光等六大新兴产业规划。六大新兴产业表现为向服务业倾斜、相互关联性、主要依托大陆市场的特点。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五缘”优势,从产业链整合、延长上推进闽台新兴产业的深度对接,不断加强新兴产业的融合互动,合作制造新兴产业产品推广到全世界,合作开拓大陆市场,创立品牌;应开放资本合作发展新兴产业;研发合作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共同制定产业标准,力争使其上升为全球标准,努力形成新兴产业链和新经济增长点。

5、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

新兴产业是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舞台,新兴产业人才缺乏是制约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当抓紧落实福建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海西人才高地的有关政策,实施人才开发和培养工程,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的原则,在努力培养本地高端人才的基础上,指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要力争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发展一个高科技企业,进而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成长。

(2)实施“企业博士创新” 计划。积极资助在生产一线的博士和博士后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培育一批年纪轻、素质高、适应未来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带头人。按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统筹教育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有技术优势的院校合作办学,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篇(6)

也许这又是老话重谈了,但它的确在我们地勘单位是普遍现象。地勘单位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特殊群体,由于历史的原因,“论资排辈”总是在一些关键的时候默默地起着作用,特别是在个别照顾和关系的掩盖下,这种不正常的事情反而变得正常了,这就使得人才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特别有些年青的、高学历的人才有点等不及、耐不住了。因而,思维决定了行为,耐心不足的人便打起背包大步地往前走了。如何不拘一格用人才,让那些想在地矿单位有所立业的人能安心工作,使得地矿单位能留住人才呢?这就要学会用与时俱进的标准去鉴赏和识别人才,用与时俱进的理念去培养和开发人才,用与时俱进的方法措施去管理和使用人才,做到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为人才搭建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

地矿单位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革的目光并没放得很远,在力度上更显得微弱。要真正在思想观念上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站在地矿事业的未来和发展的视角看人才,敢于大胆而不是形式的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当然这个目标还是很遥远的,因此,要从分配制度改革入手,彻底走出改革中的那种“怕”的思想,应当从真正意义上向高科技人才和一些重点岗位倾斜,舍得在资金上“放水”,拉开分配差距,让技术人才有较高的收入,能与其他单位进行横向比较,并甘心情愿地为地矿做贡献。这样,人才在重用中才会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在发展中实现“双”。

当然,要搭建一个能给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需要一种勇气。有时需要拆除旧台子,但这绝不是凭着一个“敢”字了得,应在人才管理上也有所创新。日本当代著名的经营管理学家土光敏夫,对人才使用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 “人往往不是有这个能力才担负这个职务,而是担任了这个职务才能发挥能力。”我们当中还有许多人才就很难得到这种重任的机会。要建立“人人都是人才”的人才观,你有多少能力,我就给你多大的舞台,只有在尊重人才的用人机制中,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

“任人唯贤而不任人唯亲”这句经典句子,相信几乎每位领导都曾听过并讲过,但真正要做到真难!一个和谐的人才竞争环境,关键在于拥有有远见、持公心、爱人才的领导。他的一言一行可以直接对企业环境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对人才心情的好坏和未来的去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笔者接触了很多离开地矿单位的同事,他们离开的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想要改变环境,其实言语之中隐约流露着就是地矿单位不适合我发展,必须走人。人才走了,损失的便是企业。要遏制这种令人心痛的人才流失现象,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必须重视如下三个方面工作:

1 完善干部考核制度。人才流失很大程度是企业自身因素引起,领导责任不可推卸。要将人才管理纳入单位干部工作业绩考核之中,视之与经营目标、经济效益同等重要。这样,对人才流失就有了一种责任。企业法人是否创造了一个留住人才的环境?有没有这方面的制度?在平常工作中重知识、重人才有无具体体现?在以身作则方面是不是任人唯贤?地矿单位要将人才工作纳入各单位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出人才工作的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把人才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相反,如果没有一个对干部的考核制度,那么人才管理将会处于一种怪圈:选才部门只管选才,不管用;用才部门只管用,不重用。人才处于一种管与不管的夹缝中,更何谈留住人才?

2 抓好人才梯队的建设,是夯实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力后劲。在地矿单位中干部队伍建设与技术队伍建设同等重要。技术骨干队伍是地矿事业的生力军,现在我们担忧的是许多年轻技术人员不大愿意学技术,甚至有的年轻人宁愿花时间在网聊、游戏里,而对学习避重就轻,认为我应付工作总行吧,混一天算一天。试想:这样的年轻一代能否担起重任呢?笔者认为,地矿单位应把技术和岗位练兵,技能大赛等作为一种发展的长效机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

3 重视职工学习、培训,提高地矿单位职工素质。从地矿单位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应有一个长远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训机制,真正把地矿单位建设成一个不是口头上而是行动上的学习型企业。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分层次”、“多渠道”等学习方式对干部和职工进行各种培训;鼓励职工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有条件的单位可送一部分干部或职工到正规的高等院校进行“充电”,使他们紧跟形势和科技发展的步伐。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能力和工作业绩申报评审各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篇(7)

一、医院现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医院特别是国有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残留着很重的计划经济痕迹,还处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医院人事部门仅仅是一个行政服务部门,没有自己的职能,无权进行相应的政策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不能充分为本医院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快速发展和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的提高,而且在客观上制约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医院的年度工作计划中一般仅列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打算,而没有相应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目前很多医院对人力资源的认识还处在人事管理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内容只是日常人事调配手续办理、薪资发放、社会保险的缴纳等事务性管理工作。人员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工作尚未能真正开展。对全院人力资源配置和结构的合理性缺少必要的统计和分析,也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调整人员结构比例。医院要提升核心竞争力,保持和加强竞争优势,无论是专科设置、医疗设备配置、医疗、护理、医技及其他相应人才的获取、配备、使用,还是对现有人员的教育培训,都需要提出预期规划和要求,绝不能盲目发展。

2、高科技人才开发和管理任务繁重,缺乏竞争机制

由于受地理位置、规模和影响力的制约,医院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面对其他竞争对手以及潜在进入者对卫生技术人员的争夺,也需要进一步用好现有人才,提高现有人才的稳定性。现行管理体制和考核激励制度的不足,使有些不适合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的员工仍然留在岗位上,缺乏淘汰机制,人浮于事,无法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良性竞争局面,致使岗位能力要求和员工素质、态度不匹配,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易使惰性思维在员工中蔓延。

3、员工培训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医院的员工培训工作缺乏统一管理,仅局限于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长远的目标不够明确,这与实现医院战略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培训的目的性不强,缺乏统一规划和安排,培训力度不够,培训后没有评价与反馈,培训现状不能够满足岗位需求,未建立起战略需求。对于中高层干部来说,医院比较重视对其在医疗技术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而对于医院管理理念、医院文化和管理技术的培训相对薄弱,这不利于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管理人才的储备。

4、薪酬回报与绩效的关联性不足

现有薪资主要由职务、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因素决定。不管哪个部门、哪个岗位、技术要求高低、风险大小如何,只要职级相同,工资都一样。这不能正确反映岗位的真实价值,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工资制度的平均主义问题。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的职务分析和岗位价值评价,员工不知道自己岗位的价值是多少、应该拿多少报酬,因此总感到自己拿得太少,抱怨颇多。在奖金分配方面,由于医院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现行的简单奖金分配系数既不能体现绩效的高低,又不能拉开档次以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造成了职能科室之间以及临床、职能科室内部实际奖金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奖金多少与个人工作绩效基本没关系,起不到奖金应有的激励作用。

二、对现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断提高医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医院管理中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将“人”与“工作”和谐地融合起来,实现医院和员工“双赢”,赢得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

1、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

医院管理层认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与医院管理目标紧密融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已逐渐被提高到医院的决策管理层面。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人力资源的规划、中层干部的甄选,到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体系的形成与实施等。通过前瞻性的工作完成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从而使人力资源不断增值,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在招聘人才时注重个人实际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是否符合科室和医院发展目标;在人才使用上明确员工在医院经营发展中的定位,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满足其成就感。

在医院这个高级知识分子汇聚的特殊组织里,院领导和员工之间已不再是简单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一种团队式的、平等的关系,管理者在这种团队中的工作已不再是下命令,而是激励员工。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彻底破除“官本位”观念,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员工看作医院的首要资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同时注重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这样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建立公正公平的聘用制度,合理使用人才

通过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定岗定薪、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措施,实现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由“固定人”向“合同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以人定岗”向“以岗定人”的转变,达到搞活用人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聘用制度,选拔和使用与所需岗位相匹配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为薪酬待遇、培训发展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内部选拔时,不仅要看到人才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更要看到他的基本素质、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时,要扩宽用人渠道,敢于打破单位、行业、地域界限,增加透明度,为各类不同人才提供和创造发展机遇。处理任何问题都要把人看成首要、关键、决定性的因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竞争空间、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患者服务,为医院奉献。

3、充分运用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一般仅发挥20%~30%的能力,但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职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其中的50%~60%就是激励的作用所致。这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医院制定激励机制时,除了要考虑“外部激励”即薪水和福利待遇以外,更要侧重于“内部激励”,如情感激励、荣誉激励和事业激励。自2004年我院实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以来,已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岗位等级工资制的制定和《奖惩条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岗位等级工资制具有人性化设计的薪酬体系,按岗位定酬的分配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奖惩条例》的实施过程中,院领导非常重视与员工的沟通,真正把员工当作医院的管理之本。我院每季度推出评选“优秀员工”,除了给予他们物质奖励外,还安排医院领导与员工一起就餐,在轻松的就餐氛围中倾听员工们的各种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对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各种意见和建议。给予每一位员工充分的尊重,使他们在公平的环境中与上级进行开放式的沟通,在事业上有发展机会,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超越,这些愿望的实现对大部分的员工来说比直接的物质满足来得更为重要。同时对受惩罚的员工,也应当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如果医院对员工的惩罚确有不妥之处,则应及时予以纠正。如此充分、恰当地运用好激励机制,将“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完美结合,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医院加速发展的原动力。

4、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培训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成功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人才可以说是医院发展的第一要素,医院在广聚贤才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医院内部人员的开发与培训,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与流失。

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培训是老板给员工最好的礼物”。因此,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医院应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并且培训的类型应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其中包括:全院性的新员工岗前培训、优质服务培训、礼仪培训,以及机能性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Fellow/Attending医师继续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培训、ACLC和CPR培训等。通过系统、全面的培训,使医院员工无论从精神面貌上,还是整体素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近期,我院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开发和培训上加大力度,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技能培训中心,并且专门设计和下发了《员工培训需求调查表》。医院以人为本,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满足他们在自我价值实现和事业发展上的需求;员工以高质量的技术以及体贴细致的服务,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和目的,使医院获得了社会、经济双重效益的丰收。

5、构建良好的医院组织文化

当医院发展到一定程度,良好的医院组织文化就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它将先进的、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精神和价值灌输给每一位职业者,在工作中逐步建立起良好的职业习惯、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并在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得到丰富和发扬。从建院开始,我院就将“给予您真诚、信心和爱”作为医院的服务理念灌输给每位员工,使广大职工特别是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病人及病人家属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与他们之间是平等和依存的关系,培育了广大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以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我院还非常关心职工的业余生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医院文化氛围。良好的医院组织文化,在员工中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了员工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效率,也增加了医院在公众中的信誉度和群众对医院的信赖。

【参考文献】

篇(8)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立足山区实际,积极开发科技教育资源,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技英才”的科技教育目标。形成了浓郁的山区特色,走出了一条山区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学校先后被评为“科技示范校”、“金鹏科技团”、“全国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示范学校”、“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特色学校”、全国ESD教育实验校、全国科教创新实验校,“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优秀项目团队”和“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

提升科技意识,严密组织管理

学校科技教育由校长负责,副校长分管,会同党支部、教务处、少先队共同参与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学期初要召开科技教育工作会议,理清工作思路,学校根据市、区科技教育规划和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学校科技教育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讨论科技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将科技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规范科技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并定期检查督导科技教育开展情况,注重总结和反思。

加大科技投入,提有力保障

加强设施建设,保证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做好专用教室的器材配置、更新和整修工作,校内建有1个1500平方米的学生生物实践基地、2个多媒体教室和5个科技活动专用教室,为科技教育活动提供条件。

培育师资队伍,助力活动开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专兼职科技教师24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拜师学艺”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吴井平教师为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骨干教师,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规划”项目研究,参与“国培计划”;朱秀荣老师被“自然之友”聘为绿色希望行动项目环境教育专家,参与“2014首都可持续发展教育百名种子教师培训计划”,是密云区科技专家团成员。专业的专兼职科技教师队伍是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依托山区资源优势,校内兴建了教学实践、科技活动为一体的百草园。百草园内栽种了地域植物2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80余种,为学生系列植物研究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实践场所。此外,大城子小学坐落于华北地区最大的次生侧柏林场――锥峰山脚下,他们把锥峰山设立为研究基地,这里药材资源丰富,学校以此为依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药用植物研究活动,并将其上升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等领域。从认药材、种药材到研究药材、传承中医药文化,学校的科技特色之路逐渐走向深远。学校科技活动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当地植物学项目研究为主,多学科项目相整合”的研究特色。其间,编写校本教材《植物漫谈》、《走近身边的植物》,出版市级科技丛书《神奇百草园》,承担各级研究课题,开展学生的研究项目,组织特色实践活动。

从认识植物名称开始,到多项目深入研究,学生已经把科技项目研究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动机、意向、理想。在学科学习、课余生活等时间,学生时刻表现出科技问题意识。驻足学校的科技长廊,阅读科技知识方面的书籍,积极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时时处处闪烁着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科技小社团活动及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全面发展。“认识家乡常见植物”、“关于庄户峪村小水库惊现桃花水母的调查”、“大城子镇山间小水库现状的调查”等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取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学生积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有百余项活动获得了各级各类奖励。

在长期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研究方法逐渐成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研究工作。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数据收集与整理、活动宣传等研究方法,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在长期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校科技教育从最早的认识中草药活动开始,经过十来年的沉淀,形成了以中医药文化为中心的生命科学教育之路,培养了一批批科技英才,为密云二中、人大附中、广渠门中学,甚至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澳门理工大学输送了科技人才。

科技社团的王焕娇、张琪两位学生因为成绩突出,分别保送广渠门宏志班、考取密云二中,而后王焕娇就读于澳门理工大学,现在国外留学;那个在科技社团刨根问底的小姑娘――张琪,现留学德国,学习地质学。这也是大城子山区走出的科技英才,飞出的金凤凰。

学校科技教育花开四季香满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网站、北京共青团网站、北京市团委、青少频道等报道200余条信息,接受密云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访。2014年,学校的科技教育在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非常向上”节目播出。

科技教育开展要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山区的丰富教育资源是科技教育的有效载体,作为山区学校一定要挖掘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使教育活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周围做起,从所到之处做起,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使这里成为培育科技英才的摇篮。

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中心小学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小学。学校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立足山区实际,积极开发科技教育资源,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培养科技英才”的科技教育目标。

大城子中心小学科学教师十几年如一日,依托山区资源,自己设计开发了系列科学性和实践性强的校本课程,编写了《神奇百草园》、《走进身边的植物》、《植物漫谈》等教材。

大城子中心小学将科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数学中涉及到面积计算的内容学生走进生物园学习;美术学科的葫芦烫画内容从种植葫芦开始学习,过程涉及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英语科普剧展演的内容由科学教师设计。

篇(9)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如何促进统战工作与科技工作的有机结合,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就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业绩,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新的认识。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概括地说,就是积极推进统战工作与科技工作优势互补和双向服务,从而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

一、突出科技优势,不断提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

发挥派和无党派组织及其成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作用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华南农业大学各派、无党派组织及其成员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过程中,非常重视突出专业优势,坚持围绕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城镇建设和规划、环境保护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开展调研,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建议以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为基础,既涉及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领域,又涉及一些全局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现实性、针对性,理据充足、内容详实、可行性强,体现了大学高层次人才所具有的较高的科技素养和政治素养,确保了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2004年初,针对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从事食品科学研究的省政协委员陈永泉教授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向省政府提出了“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建议,被省政府采纳。当年8月,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厅、工商局、质监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15个部门组成的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作为省政府的常设议事机构,负责领导、协调全省食品安全工作,对增强广东省食品安全综合管理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提案者陈永泉教授本人被省政府任命为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一位担任省政协委员的园艺学院教授向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对我省大中城市郊区蔬菜基地污染调查与治理的建议》的提案,被省政协列为当年5个重点提案之一。在2008年召开的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学校两位委员分别提交的《加快广东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审批速度,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提案同时被省政协评选为政协广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十大优秀提案”。在2009年全省“三促进一保持”系列行动中,华南农业大学4名党外人士受省委统战部邀请参与了对广东省“扩大内需”工作的联合调研和建言献策活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三促进一保持”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由于在参政议政方面的突出表现,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在统一战线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人才。目前,学校党外代表人士中有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人,全国政协委员2人,广东省政协委员7人,省参事室参事2人,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华南农业大学统一战线成员中的杰出代表,对学校各项事业尤其是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着力搭建平台,促进党外知识分子在科技领域建功立业。

近十多年来,随着高校连续扩招,高校教师队伍迅速扩大,党外知识分子数量增长很快;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高校教师中留学归国人员增多并陆续成为统一战线的新成员,这些人士大都学有所成,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发挥着骨干作用,普遍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因此促进党外知识分子在科技领域建功立业,日益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检验高校统战工作成败的重要指标。同时,在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包括统一战线组织在内的各种力量,推进内部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华南农业大学为促进党外知识分子在科技工作领域建功立业,着力在搭建平台上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

1?郾加强统战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派、无党派人士联谊会、知识分子联谊会、政协联络组、侨联等统战组织在搭建沟通联络平台和学术平台方面的作用,使统战组织在联系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加强学习教育、促进共同进步等方面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近年来,学校统战工作紧紧围绕“创新、发展”的主题和“发展学术、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增强效益”的工作方针,以支持各党派和团体加强自身组织建设为抓手,密切统一战线成员之间的联系。目前,全校共有7个派基层组织,其中3个总支,4各支部(社),党派成员共326人;留学归国人员295人;具有高职称的党外知识分子、归侨侨眷、港澳台胞台属和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等统一战线成员共800多名,包括2名“长江学者”、2名“珠江学者”。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各统一战线组织大力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在吸收新成员、开展活动和骨干力量培养等方面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多个派组织由于在组织建设方面成绩突出,被所在党派的中央和省级组织授予“先进基层组织”、“先进集体”等荣誉。而统一战线组织建设的加强,对密切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突破学科资源整合的瓶颈、打破学科之间的条块分割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还根据高层次人才中无党派人士占有较大比例的实际,在广东高校率先成立无党派人士联谊会,把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联系在一起,对加强内部的横向联系,对推进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开展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2?郾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在科技创新与校务管理中的作用。科技创新与科研管理是高校校务管理的重点,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在这个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为更好地调动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在科技创新及学校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在2007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中,建立和规范了征求党外代表人士意见、重大情况通报及邀请参加相关会议、举荐优秀党外人士、发挥党外人士作用等一系列制度等。在这些制度中,科技创新与科研管理被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在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校发展总体规划,“211”工程建设,本科教学评价、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文件的起草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征求派组织的意见。学校多个学院的院长或分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中,不少都是由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担任。

3?郾以产学研相结合和社会服务为平台,促进党外知识分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华南农业大学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对外联系广、专业能力强的优势,积极为各党派组织及其成员搭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平台。近年来,我校大力开展服务“三农”工作,建立了以“一个教授领一个团队,联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工程”,创造了与地方政府联手搭台、专家和学生参与服务经济发展的“科技绿舟”模式,“十五”以来学校先后与3省14个市(县)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6个省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高新技术成果直接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坚持为政府、企业、农民提供各类培训服务,直接、间接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亿元,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各党派基层组织及其成员积极行动,除接受学校的委派参与大量工作外,还以党派组织为单位,深入省内外各地开展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基地”、对农民和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农业科技下乡咨询活动,既发挥了党外知识分子在服务社会方面的优势,又有助于他们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民盟成员、广东省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毕英佐,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解决大量家禽养殖方面的科学难题的同时,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为创新完善“公司+高校+农户”的“温氏模式”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主持的《农业龙头企业产学研科技创新模式与示范》项目获得200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其主持的“优质肉鸡产业化研究”项目,以品种培育、饮料营养和生物安全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建立了大规模优质肉鸡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为广东优质肉鸡研发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个人也获得了“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所主持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奖励。

三、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建设适应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党外人才队伍。

培养、选拔、使用、举荐高素质党外科技人才队伍,既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高校科技工作的内在要求。华南农业大学多年来大力加强建设适应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党外人才队伍,促进了统战工作与科技工作的优势互补、双向服务。

1?郾创新用人理念,坚持德才兼备、五湖四海、注重实绩的用人原则,充分调动党外人才的积极性,重点做好代表性人物的培养、选拔、举荐工作。如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界唯一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罗必良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生毕业后到华南农业大学工作,他作为一名无党派人士,崇尚学术、关注现实、潜心科研、献身教育,表现出优秀的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和政治素质,治学、行事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华南农业大学,他的发展一直受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支持,先后被学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并被任命为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在华南农业大学这个平台上,罗必良教授很快成长为享誉我国农业经济学界的经济学家,同时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多次参加省政府组织的调研工作同,受邀请参加每年两次的“省长专家座谈会”,积极参与从中央部委到省、市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决策咨询,作为省政协委员他所提出的多个议案获得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罗必良教授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学科带头人,在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术力量、加强团队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华南农业大学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上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篇(10)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种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行动规范来保障实施,有效的衡量工作的指标和标准等,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要注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没有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团员意识教育。在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增强团员意识教育,具体体现在开展图组织的活动、专题组织活动、团员民主评议、业余团校开展和入团宣誓活动等工作。而现在的团意识教育中,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团组织和生活方面,团委对生活组织申报、检查、评比和交流总结制度等不够完善,虽然对团组织生活中的内容、主题、频率、形式和交流环节等作出了规定,但并没有按照程序来实施和落实。开展此工作的团委没有固定范式,随意性太强。

2.没有完善的团员社会公德教育制度。体现个人思想品德的重要方面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等,而高校学生远离家庭,其主要的思想品德体现在社会公德上。整体看来,现代大学生基本上能遵循公共秩序,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但由于其他因素的出现,使得很多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大大降低,没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的思想和觉悟。

3.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能适应于网络的快速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了很大影响。所以,现代的年轻人、大学生都会沉浸在网络中,很多事物都是通过网络来处理。因此,现在很多学校也开始利用校园BBS、网络论坛、和红色网站等途径来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现在的状况并不容乐观,很多方式的宣传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将核心的内容传递出来,发挥其价值。

(二)很多高校的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高校共青团需要高校的校团委、学院团委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因为服务的对象为团员青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多高校虽然开展了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实地参观考察等学习方式,但没有产生好的效果。因为其针对性不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差,影响教育的质量。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让社会各界人士重视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通过一定的宣传方式来让社会各界认识到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和创新的重要性,明确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在价值,从根本上来接受对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改革。因为高校学生是祖国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力量,必须要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让社会各界人士都明确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就是体现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上,而这种关系中的客体外在的尺度会体现基层的一些状况,主体的内在标准是衡量客体的性质、变化和属性等要素。所以,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满足于当前学校团干部、团委和团组织等的需要,为教育活动产生一定的效益和价值,从而提高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的党政领导要高速重视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构建和谐校园和建设校园文化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的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共青团工作的指导和调研工作尤其要重视。具体表现在:1)学校的党政领导和学校分管共青团组织人员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指导和检查青年学生的共青团工作。2)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研究和调查。3)掌握共青团员、青年学生、团干部的思想状态。4)党委组织将团工作作为重点建设任务,注重党建带动团建工作的开展,严格的对待共青团的审核工作,指导共青团的各项工作。保证共青团工作始终围绕着党政建设,将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作为处理团委事务的原则。

(三)提高共青团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水平

1.完善共青团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要职责。在高校的共青团组织中必须要落实好各项工作的职责,同时要明确团委干部的岗位职责。很多高校的团委都会明确的安排出团内人员的各项工作和职责,但没有将团委干部的工作职责进行有效安排和落实,导致团部领导的工作职责模糊,工作责任心降低。在高校团委书记中应该包括日常的团委主持工作、定期的召开团委会、检查和监督好团委班子的建设情况、召开团总支书记的例会等,同时要做好阶段性的工作,加强各党总支和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起草和制定团委年度工作计划,并对上阶段团委工作进行总结报告。同时要做好共青团的事务性工作,如团干部的学习、思想、工作和生活等,积极地为其创造条件,深入的了解青年和团员的思想状况,加强团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

2.完善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机制。很多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过上级领导采用引发文件、电话通知和邮件通过通知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这样效率虽然提高了,但没有这正的将上级领导的精神下达给各部门人员。所以,就需要改变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建设,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检查制度、例会制度、交流和评定制度等,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的开展。事实证明,在很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很好的学校,团委对思想政治工作都非常重视,并且建立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完善了工作例会制度。通过召开工作例会,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中内容的交流和沟通,重在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上,共青团的各项工作的处理水平,从整体上来提高高校共青团员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 初中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下一篇: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