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0 23:55: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正确流利。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感受真挚的友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读懂课文,理解内容。

1、

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2、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3、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品读体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

──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五、深悟知音,情感升华。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篇(2)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真实”应该成为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情感等丰富意蕴的基础与生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为了追求功利而不顾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以致于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屡屡出现失真的场面。请看以下几个严重失真的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一、语文课堂呼唤真挚的情感

一次语文竞赛课,老师在执教《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为了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完整地体现课文内容与情境而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把这些小船、榕树、房屋、鸟儿、游客等塑料图片都贴到黑板上来吧。”几位学生迅速地走上讲台,将小船等塑料图片贴到了黑板上。之后,这样教师又兴致勃勃地让学生读了《鸟的天堂》中第12和第13自然段,体会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然后,问学生:这样的生态环境“美不美”、“需要不需要保护”、“如何保护”等。下课了,学生眼巴巴地望着那些鸟儿等塑料图片,满心期待着老师会将之送给他们。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教师因为这节竞赛课的教学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了,学生也已经圆满地完成了配合老师上竞赛课的使命,这位教师又要准备下一轮比赛的备课了,所以,看也没有看学生一眼,就将那些贴在黑板上的鸟儿等塑料图片通通收到塑料袋中带走了。学生的眼里顿时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这位教师为了让自己的竞赛课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漠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且还欺骗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课后一旦明白这位教师根本没有将鸟儿等塑料图片送给他们的意思,而教师的提问“美不美”、“需要不需要保护”、“如何保护”等,只不过是这位教师在竞赛课中展示给评委的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表面上似乎非常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学生却成了这位教师表演的道具,心里该有多么的懊恼与失望啊。这位教师如果将那些鸟儿等塑料图片送给学生,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终身难忘这节课、这位老师和哪些美丽的鸟儿等图片,终身难忘在这节课中感受到的真挚情感。这么美好的事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语文课堂呼唤真实的语言

笔者在一次视导检查中发现这样一个语言失真的课例。教师在教学完了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之后,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与江南美景相关的内容。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幅一位古代的官员躺在床上梦见江南的青山绿水的图画,当然,其梦境画面是用一个箭头从官员的脑袋中指示出来的。(估计是教师事先安排的)这位教师问道:“请你说说,你画的这幅画的意思,好吗”学生说:“我给这幅画题名为《梦江南》。”这位教师很有兴趣地继续问道:“请说说命名为《梦江南》的原因。”学生说:“白居易以前在江南某地做过官,后来离开了江南。白居易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回到江南欣赏那里的美景,所以连做梦都离不开江南的美景。”教师称赞道:“这位同学说的真好。同学们鼓励他。”于是全班学生一齐热烈鼓掌。那个学生高兴的坐了下来。

课后,我问班里的其他学生:“那位同学说的话好在哪里”有几位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道:“不知道。反正老师说好,我们就赞扬他了。这是老师给我们做的课堂规定。”我认为,这样的写景古典诗词,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浅吟低唱感受词的节奏美与意境美,讲讲江南美景的具体表现,画画有关江南美景的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高尚情趣就可以了,没必要刻意追求不真实的拔高,应该要让教室里充满着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

篇(3)

我常常领着学生读课文,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崇拜教师,善于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朗读方面更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他们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以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已经有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发音、语气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有这样一个句子:“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范读这个句子时,我边范读,边学着文中那个小男孩的样子,把一条条小鱼扔进海里,我读出了小男孩渴望把所有的小鱼都扔回大海的心情,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了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体会到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时,情感就得到了升华,朗读起来也就自然有感情了。一个班级,总有一些语感好的学生,他们的朗读水平总是高同学一筹,让这些学生在班级当“领头羊”,就能带动全班同学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班上有一个学生的朗读特别好,读课文总是读得特别有感情,每次朗读课文时,我都让她来示范读,领读,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这个学生的朗读水平越来越高。其他的学生也想得到这样的“荣誉”,在课堂上,就能特别注意模仿朗读得好的同学,回到家还请家长帮忙,纠正自己的朗读,争取早日能在班上领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请另一个学生来朗读课文,他的朗读水平让我大吃一惊,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为他鼓起掌,我问他:“你怎么朗读得那么好?”他告诉我:“你每次表扬×××朗读得好,我就在心里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超过她,我就认真观察她是怎样朗读的,回家后再听录音磁带是怎么读的,慢慢地跟着读。”如今,班上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朗读则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依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教师要以情导读,用激情渲染课堂。

最近,我校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我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心中有一些感触。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情投入,是衡量一节语文课的重要标准。真情投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抑一扬,眉目之间,语调之中,包含着的爱憎、喜恶、褒贬之情。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要达到这般境界,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气力,努力发掘语文教科书中的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等。要渲染这些美,表现这些美,主要是教师的语言艺术,你要读得悦耳动听,声情并茂,再辅之以动作,才能达到艺术化的效果,用你的真情去渲染课堂气氛,打动学生。

篇(4)

系统观照,凸显汉字的意义教学——以“栽”字为例谈汉字教学

把平淡的内容教得风生水起

长城啊,长城——《长城》教学解读

本位不同,同样精彩——特级教师王崧舟《与象共舞》同课异构教学赏析

延迟性评价:与精彩有个约会

作文教学要粗讲解、细修改——人教版四上“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教学思考

读出味写出味——以《石榴》第二课时教学为例

教学“羊”字的故事

怎一个“绝”字了得——《伯牙绝弦》备课历程

小语五年级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领略景观之奇妙——“自然景观”习作指导课实录

给孩子一段“奇思妙想”的生活

写字教学,赢在起跑线上——一年级写字教学指导手记

追求变化——创造第一课时的精彩

回到原点,提高效率——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理性思考

精导妙引,有效感知——第一课时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的几种途径

还第一课时以完整的教学目标

遵循学习规律,实施有效教学——《菩萨兵》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语文教师应该像中医

行走在作文教学改革之路上——访上海特级教师徐鹄

《一枝白玫瑰》教学片断及赏析

走在绿草如茵的路上

仅有感悟体认是不够的

言语表达与阅读积累

《上好小学语文课》:诗意与理性精神的交融

说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方式——兼谈“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说课教研

改弦更张教服务学

开心一刻

古文教学的可贵探索——朱文君老师执教《蜀鄙二僧》的启示

“水”到渠成——《水》体验习作教学实录

享受本色之美——读贾志敏老师《我们怎样看课》有感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与你相见恨晚

朴实些,再朴实些——三教《钱学森》

让写“挤”进课堂——对《望月》不同效果的“写”引发的思考

小语常识性课文教学例谈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63-02

王崧舟老师的《我的战友》――学生的一句“真是一个傻瓜”让王老师愕然!也让我们记忆犹新!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出现教学意外,这有时会让我们措手不及,有时则会让我们的课堂流光溢彩,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著名教授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学校研讨的省级课题――“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起初的教研中,发现在大部分教师眼里,教学意外就意味着教学设计不到位,学生配合不成功,教学效果不好。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课“做”得又圆又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面对课堂中的教学意外,教师处理不当的现象总是屡屡出现:

1.漠然处之,置之不理。在我们授课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班级总有几个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在教师和学生研讨好某个问题后,达成共识了,他偏偏要独辟蹊径跟老师“唱反调”、“插话”、“抢答”。而老师总担心此类学生影响纪律或提出什么刁钻的问题,因而对此异类回答或插话的意外事件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漠然处之的策略。

2.委婉称赞,避而不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会自觉不自觉回避困难、绕过矛盾。有些课堂中教师

设计的环节仅仅就是为了完成质疑环节,也许预设中根本没有安排让学生回答。我想,即使用上一些时间,甚至拖点时间,也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让这位跃跃欲试的孩子发表见解,在生生切磋和教师引导中,孩子提高了质疑的能力,拥有了自我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应该也是我们在语文课中应该拥有的成就吧!

3.束手无策,胡乱回答。《将相和》的教学课堂上,学生质疑:“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过了几年,又约赵王在渑池相会呢?”此问让老师语塞了,有位学生解围:“我觉得是秦王不甘心骗取和氏璧失败,他想要报复。”老师立马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回答,其实事实不然。在教学过程中,确实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即使这样,教师也绝对不能仅因意外出现就自身慌乱而胡乱回答。我们不可能无所不知,也不能敷衍学生,糊弄自己,真正解决不了的,我们应该放下身段:“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啊,老师也很想知道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我们一起去查找资料,下节课交流。”

4.纠缠不清,脱离目标。说到这儿,不由地想起《麻雀》一课的教学案例。教师纠缠于“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也许是它的爸爸”的争论中,从而,让问题不断蔓延到“那可不一定,说不定还是麻雀爷爷呢”,结果引来的是教室内一阵哄堂大笑。很显然,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状况,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智,在学生的“狂轰滥炸”下不知所措,被动应招,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学无教。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出人意料的回答,节外生枝的举止不加选择地、被动地都视为“生长源”而进行随意开发,课堂也由此陷入散漫的局面。

那如何于课堂中的那些意外中生成精彩呢?

一、允许“错误”的出现――转变观念

相信“错误”也能精彩。有一位画家,第一次创作铜板刻画,可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真正的图像在印刷时是左右易位的。因此,当他看到左手握着长矛的斗牛士时候,不禁大吃一惊,画家为自己的过失几乎要毁掉那幅画。后来,他将错就错,称这幅铜板刻画为“左撇子”。这作品不但流传下来,而且在世界艺术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位画家名叫毕加索。

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是必然的,也是宝贵的。因为有时真是因为有了它,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更加的精彩且有活力,我们不能避而远之,如有的教师用“错了,坐下!”“不对,谁再来!”等语言直接否认学生,让孩子的心中如浇上了一盆冷水。如何唤起他们思维的跃动,激起内心的热情呢?我们应积极地采取应对策略,珍视这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机会。因为我们相信,只要处理得当,意外的出现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二、课前预设充分――胸有成竹

“课堂的预设”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充分的预设是有效课堂的蓝图和先导,也是精彩生成的前提条件。我们在备课时,准备得越充分,设计得越到位,考虑得越全面,就越容易抓住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的预设是为了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

曾读过资料,王崧舟老师准备《长相思》,细细读之,一时没有感觉,于是,跳出词外,他研读了几乎所有有关的评鉴文字,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评鉴笔记。由此,他又一步步走入了作者纳兰性德的世界――他的生平,他的性格,他的爱情,他的人生细节……王老师花了整整一个暑假对文本细细研读,在2005年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研讨活动中一炮打响。

三、课堂意外开发――得心应手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那什么是生成呢?它根据课堂学情变化,师生共同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信息,采取积极措施与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产生质变飞跃的过程。

1.灵活调整预设。说说我的一个教学案例――《伯牙绝弦》。我的课前预设是在学生“动情朗读伯牙的短歌,理解他的伤心欲绝”后,深入体味“绝”的不仅仅是“弦”,进而在感情升华中,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把想对伯牙说的话在课堂中交流,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诵读成背。

2.“创造性”走向“正确性”。又想起王崧舟老师的课,那个说“是傻瓜的意外”。当时,王老师来了一个瞬间反应,本能行为:“傻瓜?你才是傻瓜!坐下!”

这一反应,必然使得本已经推向的课堂进程突然一落千丈,课就这样草草收场。我们也为之遗憾。我想,王老师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

时间过去了一年,机遇巧合,王老师又上《我的战友》了。王老师期待的“傻瓜”事件又出现了,又一个男生站了起来,铿锵有力:“,假如我是你,我就打几个滚先将火灭了,说不定这个时候山上的敌人正在睡觉呢。”全场又一次愕然!气氛顿时凝固,所有人的目光又一次齐刷刷地聚焦到王老师身上。此时,王老师的内心活动难以言表,在这沉默的十秒钟里,王老师可以掌控课堂节奏,调整自己即将出招的精神状况。

“孩子,你不希望死是吗?”王老师声音缓慢而低沉,男孩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

“我理解你的心情,将心比心,谁想死呀?谁不希望自己能好好地活着?是吧?”男孩再次点头,脸上泛起一层被人理解的幸福和得意。

就这样一步步的,男孩的情感之门慢慢敞开,他正小心而大方地拆除着最后一道心灵的壁障,并将老师悦纳。

“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一名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此时此刻,面对自己危险处境,我相信,一定还会有另一种声音在他内心深处响起。”王老师话锋一转。课堂情势一步一步地推向。台下一片掌声,热烈而持久。

在课堂教学中,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只有沉着、冷静,才有可能计上心头,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将创造性的,有时甚至有悖文本的理解,转向正确的理解。

3.“反抛”策略,即缓兵之计。教学《登鹳雀楼》,当教师把鹳雀楼的图片放映在屏幕上时,有学生问:诗人已经上了楼了,但如果还要“更上一层楼”,这样楼应该有三层,但图中为什么只有两层呢?

莫非是图画错了?教师在无法及时做出解释时,就来了个缓兵之计:是图画错了?还是诗写错了?还是图和诗都没有错?教室一片寂静,学生努力地思考,教师稍缓过神来点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诗人当时的想法,还是诗人登上一层楼后,还要登一层楼的行为?”

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可能是诗人一边上楼一边想的,也可能是上了楼,觉得楼不够高,看不到景色。”“这是诗人跟我们讲的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种想法与楼层没有关系的,即使站在二楼也有这样的想法的。”……

类似这种我们无法把握的生成,我们可以用缓兵之计,赢得时间,用智慧去捕捉可以化解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路,为生成明确正确的方向。“反抛”是教学机智,而“反抛”之后的引导更是智慧。

课堂中的意外,若处理得当就是“有效性的生成性”。有待完善的真实的课是好课,有生成性的丰实的课更是精彩。课堂意外生成于学生现实和预设途径的矛盾,生成于多样思维和唯一结论的抗衡,生成于教学行为和目标要求的背离……但是,意外与惊喜是并存的,只要把握捕捉得恰到好处,就有可能达到教学最大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西方体验美学的超越性结构[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3][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40-02

语文作为贯穿初、中等教育学段的一门学科,在学生的学业生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新课标颁布和实施以前,语文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考试服务的。为此语文教学在方法上、内容上也逐渐变得单调和乏味。课堂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效率常常越俎代庖,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任教的小学语文学科进行了以读促教的教学策略探讨。

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的实践经验中,教师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是否有效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和加强阅读在教学中的分量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关于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多数老师所用的方式是看阅读在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或者是学生阅读课文的嗓门,或者是阅读的数量。这些重视阅读的方式并非完全不可取,但是,阅读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体会、感受,就像一个好演员演戏需要走心,让学生进入文中,激发对阅读的渴望才真正发挥了阅读的作用。

阅读的重要性还在于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把阅读转化成悦读,阅读仅仅是一种学习课文的方式,但是悦读是学生的一种兴趣,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从自觉到如饥似渴地阅读,并从读中获取知识,从读中得到提升。

二、“以读促教”的教学策略

(一)寓教于乐的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第一时间接触的阅读应该是汉语拼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注重汉语拼音在阅读过程中的“再加工”,仅仅是带领学生一遍一遍阅读朗诵,熟能生巧达到预期效果。其实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汉语拼音编成儿歌,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句子中学习。以教材中“g k h”的教学为例,汉语拼音“g”在发音上与鸽子发出的声音很像,以此类推,通过比拟形象记忆。

例如,“鸽子送信”g、g、g,蝌蚪戏水k、k、k,小孩喝水h、h、h等类似的儿歌。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快速接受并能对学习汉语拼音有很强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寓教于乐的阅读还可以延伸到一般的课文中,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时,教师可以从儿歌导入,用轻快具有韵律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要学的知识。

例:汉朝有个小张衡, 夜晚仰头数星星。

无数星星撒玉盘,奶奶说他傻得很。

爷爷走来忙提醒,星星之间有距离,

一组一组起了名,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

张衡果然看清楚,刻苦钻研成了名。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在儿歌中体会到学习课文的快乐,还能在儿歌中受到激发,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入情入境的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教学目标,那就是有感情的朗读。关于有感情的朗读对于教学作用,莫过于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入情入境的阅读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老师对课文的分析。例如,在课文《鹬蚌相争》中,关于鹬蚌的对话,老师在学生阅读之前会让学生先揣摩“威胁”应该是什么语气,还有“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应该是什么语气。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在阅读之前会有一个走心的过程,在阅读的时候自然就能进入情境,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如在课文《狐假虎威》中,学生在阅读前教师应提醒学生重点揣摩课文中描述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老虎一愣”。通过这些动作描述体会课文中两者的思想变化,从而将其体现在阅读的过程中。

入情入境的阅读还可以延伸到古文的阅读中,在阅读之前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用语言铺垫和烘托气氛。以《伯牙绝弦》 的阅读为例,老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给学生讲讲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两人的友谊之情,并向学生解释“知音”“知己”“高山流水”的含义。经过老师在阅读前的精心铺垫,就能增强文本情感熏陶的力量,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品赏共用的精读

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下转44页) (上接40页)推测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阅读要使学生达到这一层面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设置精读品味的环节。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在精读品味的过程中首先要品的是文章的题目。课文的题目也称作题眼,它往往能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是点明文章的中心。通过对课文题目的品味,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期待。以课文《穷人》为例,这篇课文用《穷人》为题,但是通读全文,从未出现“穷”的字眼。但是,深入字里行间,学生又会发现文中的人物是极其贫穷的,这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也是课文题目为读者揭示的主旨。此外,精读就是选择课文中的词、句子品味。例如在课文《白鹅》中,作者多次用反语表达对白鹅的感情,在文章中“我们的鹅老爷”“架子十足”“非有人伺候不可”,这些词和句单独拿出来看有贬义,但是在文章中传达出的意思完全相反。通过让学生精读并品味课文,让学生体会反语这种修辞手法的语言魅力。

三、结束语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在教学中无论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还是以课文为载体让学生走向运用文字进行创作的阶段都离不开阅读,关于阅读有很多方式,但是无论用何种方式,教师使学生从阅读走向悦读的境界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读促教”的教学理想。

参考文献:

[1]李倩倩.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价值观问题及对策[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篇(7)

品琴音,读懂生命

古书上说伯牙的琴艺妙绝天下,人们以能听到他美妙的琴声为荣,但未必能品出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情怀。谁能得知?唯子期也!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一个打柴人,能听懂一位名满天下的琴师的弦外之音,其中固然有着种种机缘,但我想,子期久居深山,没有俗世的种种纠结,平和淡然才是他能成为琴师知音的真正缘由吧。

扪心自问,我们教师有多少时候能够静下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呢?当学生花了近一个小时却背不出《满江红》而遭埋怨时;当学生面对“廉政教育”征文愁眉苦脸,不知所措时;当教师激情澎湃地演绎《圆明园在哭泣》,学生却“不合作”,面对个位数的参与、寥寥数语的回答时,除了茫然无措,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教师唯有放低姿态,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回归到和美的教育境界中。回想十年前,我在品德课堂上设立了“悄悄话信箱”,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诉说心里话、提供好建议,此举成为推动品德课程建设的一股活的源泉。当教师诚恳、谦逊地与学生对话时,他们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答案才是最纯朴、最富有教育价值的。教师只有善于倾听,用心感受,才会知道学生真正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在“浙江省特级教师大讲台”展示活动中执教《问号之歌》一课时,我特地设计了《小问号》问题卡,请学生写下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以发现孩子们关心的兴趣点。在没有任何暗示的情况下,学生写下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回收之后,我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真是五花八门、稀奇古怪:

“为什么只有妈妈会生小宝宝?”“我是从哪里来的?”“人怎么会死呢?” “小鱼睡觉为什么睁着眼睛?”“人为什么会做梦?”“头发为什么会长长?”“锅和碗为什么是圆的?”“汽车是怎样开动起来的?”……

看到这些问题,我不禁惊叹,孩子们天生就是科学家!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总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我改变了最初的教学设计,把原来设想的“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教学环节改变为“说说经常在你小脑袋里出现的小问号是什么”。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是带着自己的认知走进课堂的。他们生活经验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怎么可能有相同的问题呢?很多时候,教师一厢情愿地设计、规划课堂教学,却很少研究学生的已有水平和真实情况,从而与学生渐行渐远,自然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

以生为本,就应该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前,我们都应该通过观察、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真实状态,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在静心倾听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慢慢读懂了学生,读懂了学生“已有的”(起点),读懂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考的”(生成),读懂了学生“留下的”(目标达成程度),更读懂了他们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需求。唯有如此,我们才成功踏出了成为学生知音的第一步。

悟琴韵,引领生命

伯牙《高山流水》之曲,正是在子期声声“善哉,善哉”的慧心引领下自在波动、回旋、激荡而成的。知音,不仅仅是理解,更是理解之上的支持、鼓励与引领。教学同样是一种引领的创造,它表现为心灵与心灵的对接,是一种智慧上的智慧。

品德是一门走向心灵的课程,传递着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范围很广。尽管,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因为那需要太多的勇气、信心和行为,但我始终坚信,“总有一个视角,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就地理类品德课而言,在引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深度感受地理的魅力与精彩,激发探索欲望,埋下探索的种子是关键。感叹于池昌斌老师执教《我们的地球》一课:课结束时,他请学生在经过自己探索而得知的地名前后各写下:长大了我想去——××××××——探索地球的奥秘!孩子们激动、自豪地说出了 “长大了我想去——珠穆朗玛峰——探索地球的奥秘!”“长大了我想去——撒哈拉大沙漠——探索地球的奥秘!”……这就让孩子在心里播下了探索的种子,也许长大了就会去一个年少时曾经梦想过的地方探险。这就是地理类品德课教学的意义所在——为学生根植一颗自由探索的种子。

再如历史类品德课的教学,我将其定位为:铭记历史,理智地对待历史,正确地看待现实。我和学生一起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增强对历史的现实感和亲近感;从学生中来,以学生最有争议的、最想探究的话题来设计教学,展开与历史的对话……在对历史深刻阅读、铭记和体验中,学生学会了用证据说话,学会了小组交流和研究,学会了理性梳理与深度审视,完成了民族精神的心灵积累,明确了背负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让自己的祖国更强大。

由于在上品德课之前,学生就有了基本道德观,因此,品德教育不是覆盖,而是唤醒固有的善的基因,使其一步步彰显、壮大。同时,我还清晰地认识到,品德教育不仅仅是认同、服从与遵守,更应是面对冲突时合理的取舍与选择。在“我在成长”主题教学时,我利用来源于学生道德冲突和心理困惑的实例,多方位、立体地切入生活,借用教师自身的生活细节和人生感悟,启发学生思辨,从而建构起良好的道德体系。以下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心语:

“宽容并不等于纵容”——陈子豪

“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吴若辰

“失败怕什么?关键是分析原因,寻找方法” ——方昕宇

“失败意味着你面临新的挑战,新的机会”——石毅

“拒绝,有时是一种智慧的选择”——钱博弈

教师如果能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生命形态艺术而真诚地融入学生成长的课堂,以孩子般的心去参与,用孩子的语言去对话,循孩子的兴趣去引领,那么,学生在享受童年幸福的同时,也将完善自己人生的幸福蓝图。

养琴心,拓展生命

浙派古琴传人徐匡华先生曾说:琴重自然,真正的琴音在心底里。课堂如琴,学琴先做人,做人先养心。在教书中修身养心,在淡泊生活里读书品悟,是我的追求。

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知识水平,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在今天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阅读依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首要方式。读书,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的精神存在方式。阅读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武侠小说的侠肝义胆,经济类书籍的风云莫测,法律类书籍的严谨深刻都有利于我们积累各方面的知识。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钟爱游山玩水,抚琴品茗,舞笔弄墨。故,自然山水与闲情生活成为文人雅士美妙而智慧的课堂。静观我们当下的课堂,是否过滤得太单一?教学原本是本色生活的大课堂,我们如果能把生活的体验、感悟融入到教学中去,与学生共同分享,会使课堂多几许新鲜和灵动。偶尔到广阔无垠的大自然走走,放松放松吧!因为自然不仅会让你神清气爽,而且不会对你有任何意见或抱怨!多学习知识、多接触艺术吧,那样你的心灵会逐渐轻快起来。放下忙碌的心,和家人聊聊天,尽管都是细细碎碎的琐事,但都能让自己暖暖的……生活很丰富,很精彩。我们如果能把生活的体验、感悟融入到教学中去,与学生共同分享,将会使课堂多几许新鲜和灵动。

篇(8)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现在是信息万变的时代,社会对我们教学实践工作提出更新的需求,教师专业发展日趋讲究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注重媒介意识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我校作为一线城市的省一级完全中学,在硬件上配备齐全,但在应用上,广大教师团体也经历了从观念到技术的转变。本文回顾我校过去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并制定自己未来5年的信息化教学工作规划,以此制定自己专业发展的计划。

一、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情况

学校从1999年至2003年实现了从普通中学跃升市一级学校再跃升为省一级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先进完善,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教学主楼和办公楼,理化生实验室、地理园、生物园等,独立的四层图书馆楼(藏书15万多册,电子读物4万册以上)、科普天文台、天文科技教育活动室、历史、地理教学专用室等成为学校教学设施的特色。校园网、闭路电视、校园广播三大网络系统构成为数字化校园。具体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进行介绍。

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我校日益重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其发展情况具有监控数字化、学习网络化、提升智能化和教学多媒化的特点。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一)监控数字化

基于教育公平的需求,现代教育的评价体系日趋指向“科学框架的构建”。我校教师会使用EXCEL和SPSS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和考试质量分析等工作,用数字说话,务实地制定日常的计划和决策。构建科学评估框架,架设高效教学桥梁。

(二)学习网络化

当今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深层价值取向是“解放理性”或者“解放兴趣”。学生赋权参与是个体的主体性彰显的条件和手段。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掌握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参与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不断“自我赋权”的历程中,不断重构对自我、环境、学校和文本等的认知,发展掌握自己行动以及影响周围人、事和物的权利和能力。

(三)提升智能化

纵观国内外教育改革,学生与教师的赋权与参与,是相互联系并融会到整个教育改革潮流之中的。因而,我校的“师生合作”、“家校合作”与“院校合作”以及“社区―家庭―学校伙伴关系”,在网络智能系统提供的资源的推动下,得以创生并不断发展。

(四)教学多媒化

多媒体的使用早已是各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跟上日新月异的科技步伐,我校的日常教学不仅印刷学案和使用多媒体授课,还不惜重金购买液晶电子白板,通过多信媒多感官协同作用,展现课堂互动性强的一面。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面临问题

(一)华而不实,本末倒置

课堂上陈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华工附小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视频,这《伯牙绝弦》以其精美的制作,而且图文并茂一举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等奖。毋庸置疑这节课的课件制作精美绝伦,带给人多感官享受。可是立体的课件和流畅的课堂背后,引发了对教学设计程式化,有作秀之嫌;华而不实,曲解主旨的反思。伯牙所弹的《高山流水》乃阳春白雪之作,正是因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他才那么珍视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而此课的部分,学生一听就懂,还能马上在3D屏幕上作画,结论成了高科技让俞伯牙在现代并不缺少知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多媒体在这一课上的使用忽视了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这种纯粹为了展示3D屏幕的画板功能而使用多媒体的教学环节设置,会割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样,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多少纯粹为了展示多媒体功能而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成了画蛇添足之举?如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或者美术课等泛语文课程,轻则看得孩子眼花缭乱,重则曲解课文主旨,本末倒置。造成这种误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老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而在于多媒体使用与学科教学在观念上的整合是否合理,对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方式的取舍其实只在一念之差,有效教学的准绳往往隐藏在我们平凡而朴实的日常教学实践之中。

(二)设施老化,资源浪费

伴随着新课改的春风,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需要,ppt和实物投影的使用无疑为课堂增添了不少乐趣,但这些仪器的寿命都不长,没几年就老化,需要不断地维修。一方面,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设备老化,需要更新换代。从2003年到2008年短短的五年间,我们老师的桌面上的电脑就从旧式的CRT显示器更换为液晶显示器,操作系统也从win95更新为win xp。昔日那引以为豪的硬件设备,如课室里的显像管电视机和台式电脑,眨眼就可以送进博物馆尘封,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另一方面,题海战术无疑是当今应对各科笔试的致胜法宝,但各种练习、学案的使用也会往往也会存在不少副作用,除了印刷机的损耗外,还伴有学生保管资料不当易丢失,老师考虑或校对不周造成资源浪费等情况。每年我校单是印刷的开支高达十多万,面对庞大的开支,我们应该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环保意识的缺失。因而本人认为应将“节约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议程,一方面要有主人公意识,印刷费用开支和我们的福利待遇密切相关,每次印刷前多讨论一下,校对清楚,减少犯错也就是在降低的成本;另一方面要有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物归原处的收集资料习惯,不轻易替他们重印资料。教育、教学的艺术并不是用资料的多少来衡量,而在于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到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

(三)管理缺失,技术滞后

作为基础设施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尚且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更新,在这信息千变万化的时代,软件发展日新月异,这样的设备难以跟上潮流。与同期的教育强省相比,我们广州市大部分公立学校都没有专门的课件制作室,学校也没有为教师在网上下载课件、资料等电子资源提供便利途径。这个问题的主要成因是资金、技术和人力缺乏。但这些都难不倒我们热爱教学的老师,很多老师都是自力更生,创造条件。时下很多教学资源网站为我们教学教育交流互动提供很好的平台,前文所述,多媒体的使用有其负作用,因而我们语文学科也会倡导返璞归真,回归文本也不失是一种环保的选择。这些做法都没有跟高效教学构成任何抵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增高:高初中毕业班屡屡荣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或海珠区初中毕业班一等奖。从我校辉煌的教学质量可看出,当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时,催生出一种更为卓越的管理技术――人性化的管理。

三、我校未来5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学校办学目标明确,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基于“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争创名优学校”的办学思想;制定了“认真、严谨、勤奋、刻苦”的校风和“爱生、律己、严教、精业”的教风。1998年起学校开展了以“自主教育”为主旨的教育改革,2005年9月,我校“自主教育模式”科研课题获广州市第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6月我校承担的国家级“十五”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自主发展”教学模式研究》获省的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被评为“海珠区科研先进单位”。2008年12月我校承担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研究已于2011年7月结题。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开发中学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已经通过中期汇报,正在准备结题。学校是全国百所特色高中之一,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科普基地、广州市青科协天文专业委员会基地、海珠区青少年天文科普活动基地、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并已成功申报广东省科技特色学校,天文、无线电、机器人是我校科技三大特色。学校被评为2009-2011年海珠区教育系统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自1979年以来,学校坚持在师生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坚持把“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雷锋精神与时俱进”已成为学校的德育特色。学校被共青团广州市委命名为“广州市青少年学雷锋活动教育基地”。现在学校正逐步迈向一条“德育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之路。

我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地发展和超越,建成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师资精良、质量领先、特色鲜明的名优学校。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会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行使赋权增能的权利和义务;挑战自我勇于创新,齐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利用网络共同交流,共同营造高品味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崔向平、常咏梅、杨彦军、邬晓梅、肖志君“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影响[J].江西:开放教育研究 2012 年第18卷第5期,2012.2

[2]张倩苇 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教育信息化,总第311,2012.12

[3]张学礼、王玉芹、赵敬艳 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的思考[J].信息技术

篇(9)

二、教师专业素养较高

教师的语音素养较好,几个老师有着良好的语音面貌。纯正的发音会影响学生。因为学生会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模仿英语老师的语音、语调,一旦形成,很难较正,这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促进了他们的强烈求知欲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几个老师倒做得较好,如刘琦老师。教师的形象与人格素质较高。形象素质并不是说教师要“貌若天仙”,但一定要落落大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学生的心目中起模范和表率作用。而教师的教态自如和给学生的亲和力,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梁玲老师利用自己流利的英语结合手势创设情境。

三、书写规范

好的板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能树立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具体生动、富有表达力的语言,离不开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又经不断锤炼出来的教学组织能力也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我们示范的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这方面官志梅老师做得较好,书写也漂亮。而且课堂结构也比较合理。

四、?创设了情境:

教学中几位老师都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梁玲老师在教单词是自己利用老师语言优势,边做动作,边用英语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刘琦老师教学单词时也让学生表演老创设相关的情景,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良好效果。

五、目标达成度较高

几位老师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法的训练,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突出。

五、建议

1、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的每个环节用时合理,使整节课和谐发展,不要出现头重脚轻等现象。

2、把课堂换给学生,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落实自主的探究学习、掌握合理的传授学习,让学生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正真成为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主动的快乐学习,敢于直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在知识、能力各方面得到不同方位的全面发展。把握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寻找课程改革和传统教学的中间地带。

3、加强学生句型的操练,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正真使语言应用和中考相结合,寻找语言教学和中考的中间地带,培养说英语的同时,提高他们应试的能力。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二)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新的学期,我们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一、转变思想

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其实,这些教师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我们现在提倡“问题教研”。加深老师们对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同时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哪怕大家在平时的闲谈中也可以进行教研。

二、理论基础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平庸化。所以,除了鼓励教师多读书之外,组长可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一是从着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和组内教师共同学习,这样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二是邀请本地区的“名师”指导语文组的工作,如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等。

三、集体备课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接下来就是个性修改,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最后,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

我觉得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三、听课评课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听完一节课,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的集体评课要求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们高语组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可以与课例大教研活动合并,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然后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的研讨氛围。另外,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都要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相信集体评课定能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另外,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四、专题研讨:

间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组长安排本组教师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提前设计好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要求主题有针对性,能够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大小话题不限,必须是值得探讨的,否则失去意义。

首先由中心发言人把自己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想法向大家说明,然后大家轮流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想法,最后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思想,这是集体智慧的展现。并且由中心发言人记录,最后整理成文作为教学成果展现。

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案、教学经验,专题研讨,这些应是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常规做法,通过听课,相互提高,通过评课,取长补短;通过交流,探索创新。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要经常性地组织这样的活动,提高竞争意识,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向一些“名师“学习,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教育发展的路子。追求创新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表及里,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科研兴趣。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三)

今天,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研组长论坛。本次论坛在首南一小举行,是对上一阶段教研组实绩考核的延续。由于今年才接手语文教研组工作,而论坛的内容又是09、10学年的教研组开展情况和成绩汇报。所以昨天下班从学校搬来了厚厚一大叠资料、档案,准备论坛发言稿,制作ppt幻灯片,一直弄到凌晨1点才睡觉。

我们茅山小学语文教研组一直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成绩稳中有升。现将近两年我们教研组开展的工作分四大块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积极学习新课程。

我们教研组切实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校本培训工作,20**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组织了教师一起学习薛法根老师的《“有效课堂”的有限思考》,又认真学习了沈大安的《浅说略读课文教学》。第二学期在教导处的组织下,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特级教师钱正权的《跟年轻朋友聊“听课”》,研究了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还组织研究了由鲍丹丹老师执教的、薛法根老师点评的课堂实录《我为你骄傲》。

20**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并且针对作文教学难的问题,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学习20**年11月出版的《小学语文教师》里的《教好“教材里的作文”》。第二学期集中学习了薛法根《低年级阅读教学怎么教?》,并且探讨了《如何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每位教师都认真地做好记录,相信这样不断地学习肯定能提高我们的认识,并积极投入教学实践当中。

2、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近两年来我们教研组语文老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学科培训,主要是听课、评课、讲座等。我们还积极参加区教研室、进修学校组织教师到市外进行学习和听课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区级“领雁工程”培训。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安排下,四位老师分别在海曙小学和华泰小学脱产培训6周时间。在这6周的时间里,他们在名校听课、上课、参加教研组活动、感受名校浓浓的教研气息。相信通过学习,定能给我们补充新鲜的血液。

二、重视校内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集体学习,深入了解教材。

每学期我们都会进行集体性的学习活动。集体性学习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引发我们自身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给与其他的老师以思考。我们教研组的理念是一人优秀只能代表个体,整体上去了,那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团结协作,不断进取,开展教研教改公开课。

(1)第一学期除了学校安排的一般性教研组活动之外,我们还对文言文教学和略读教学进行了重点的研讨和学习。教研活动的形式是“集体备课---课堂实践----集体修改----再次实践”。我们有幸请来了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给我们的老师进行上课、听课指导。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吴乐燕老师上了公开课:《伯牙绝弦》,这也是我们这学期所要研讨的重点课文。课后,郑小强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对如何理解教材,怎样把握教学目标作了具体的分析。

(2)第二学期我们有幸请来了区教研员方老师和赵老师来校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展示,让两位教研员从我们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找出我们的不足之处,以此对症下药,给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剂良方。两位老师柳静君老师和吴乐燕老师分别上了两堂公开课:《荷叶圆圆》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再次与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一起探讨了文言文课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0**学年我们进行了8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1)第一学期10月份与海曙小学的联谊活动,海曙小学的姚桂琴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长城》,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学校的吴乐燕老师执教的《桂花雨》,教学过程由扶到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11月份与华泰小学的联谊活动,华泰小学的徐福丹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朗读指导和写法的渗入把握得非常有度;我们学校柳静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颐和园》,受到了同来听课的华泰小学老师的肯定。

(3)第二学期4月进行了三次公开课的教研活动,第一次是柳静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数星星的孩子》。评课活动中,老师们对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识字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次是两位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上公开汇报课。一位是到海曙小学学习的朱小妹老师,她上了《画家和牧童》;另一位是到华泰小学学习的陈海峰老师,她上了《触摸春天》。从她们的课堂展示中,我们感受到了名校的课堂教学风采,也感受到了两位老师通过学习,自身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第三次是与海曙小学的老师进行教学联谊活动。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受到海小老师的一致好评;海小的李翔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三个儿子》,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海曙小学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体会到我们的孩子们的潜力是也是无穷的,只要你关于开发。

(4)5月份与华泰小学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华泰小学的钟媛媛老师和我们学校的徐燕萍老师共同上了《纪昌学射》这篇课文。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让我们既看到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所带来的不同的效果,也意识到了我们与华泰小学的理念差距。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大家都感觉到受益匪浅。

(5)6月份,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参加了镇教辅室组织的“新生代”教师选拔活动。虽然最后只进了复赛而没有得到参加区里的比赛的机会,但我们从这次准备中看到了差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是整个语文教研组的差距。

通过这些公开课,展现了我们在课改过程中的点点进步,也感到了自身的不足,相应的也就增加了见识,提高了认识水平,这也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三)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近两年我们组织了十几次集体备课,在活动中,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发表各自的观点,有些教师还制作了PPT,并对课的设计提出了大胆而富有创新的想法,结合课件的形式一起出现,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确实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可以说,集体备课已经成了我们教研组固定的教研活动了,因为这里是群策群力最好的展示平台。

三、积极开展好语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学年我们教研组积极组织了一到六年级的语文竞赛,让孩子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月荐稿”制度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参加作文比赛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为学校校报《小星星报》和校刊《紫云英》提供了充足的习作数量。低年级讲故事比赛、拼音过关比赛,中高年级古诗词竞赛、现场作文比赛,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语文教师积极辅导学生写作,并到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投稿。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也获得了一些成绩。如孙惠妹、姜锦锦同学分别获得了《我是90后》征文比赛全国级二等奖和优秀奖,两位指导老师朱维洁老师和吴乐燕老师还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朱小妹老师指导的学生在“我和你”征文比赛中获得鼓励奖。相信这样的竞赛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竞争意识,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参加区里的比赛。

上一篇: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下一篇: 非煤矿山安全专项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