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0 09:18: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将心比心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课程改革到了今天,部分教师被五花八门的课堂模式弄得眼花缭乱,被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搞的目不暇接。在这愈演愈烈的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有的小学语文教师觉得语文真是越来越难教,不知道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一、回归学生立场
随着课改的进行,有的教师大胆尝试,用一两个问题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整篇课文。例如,有教师在教学《将心比心》时,以一则公益广告《洗脚》导入,并向学生提问:看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接着教师深入学生的心灵,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是啊,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我们读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将心比心。”在感悟n文、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写了哪两件事?如果你是亲身经历者,你有怎样的感受呢?(2)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母亲说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设计贯穿整个课堂,竟没想到,课堂取得了惊人可喜的成功,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积极发言,躬自思矣,成功在于教师是站在了学生的立场上,不是为教语文而教语文,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要回到学生立场,准确把握儿童需求,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想方设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尽力帮助他们,推动他们富有个性地发展,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不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当前的高效教学理念,都会涉及一个语文教学的根本性问题,即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我想,教育教学首先是“人”的教育教学。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人”,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的群体是未成年人,是少年儿童。而语文又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从我们咿咿呀呀喊的第一声“妈妈”起,我们注定就与语文产生了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因为这样,汉民族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母语的教学,而母语的教学其实也就是“人”的教学。所以“人”的教学,是所有教育教学的起点,也是最后的归宿。我们往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都在强调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恰恰忽略了作为学生的前提首先是“人”。汉语作为母语,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与我们的心灵与生活水融,无法分割。我们在教学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母语对自身生活和心灵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充分感受来自语言的魅力和精神价值。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充分考虑到母语学习的主体――作为学生的“人”。我们看到幼儿是那么喜欢母语,他们从最初的学习说话开始,到背诵儿歌,要父母亲给他们教认字,喜欢看书,甚至会描述一些情景,要父母亲记录下来。这种喜爱是无条件的、天然的,也是出自幼儿最纯真的心灵。但随着儿童的成长,当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语文学习演变成有任务的学习、有条件的学习时,学生感到了汉语枯燥无味、单调平泛,特别是写作,学生拿起笔就感到头疼。写作,本应该是学生运用母语来抒写个人心灵世界的表达过程,变成学生硬着头皮在煎熬中完成的任务。以致学生开始厌恶语文,进而讨厌语文教师。当社会在讨论学生学习风气和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时,我们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我们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是不是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上,是不是回到了学生的立场上。
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教育者都在强调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方式;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来;在学习方法探求中,要学生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语文教学既需要基础课程的奠基,更需要个性课程来提升。语文教学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适合学生的课程。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掌握充分驾驭教材的本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找到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课堂来。
教师要形成自己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富有个人特色性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其次,立足学生立场,巧妙处理课程及教材学习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再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一种最富表现力的教学表达方式。
一、活动名称:友谊之光
二、活动形式:游戏活动、短剧表演、讨论讲述谈话、歌唱等。
三、活动要求:
1.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2. 懂得关心别人、将心比心的人际交往常识;
3. 促进同学团结,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四、指导老师:李静
五、主持人:班长
六、参加对象:全班同学
七、场地:课室、操场
八、活动准备:
1. 桌子排成圆圈。课室适当布置得轻松欢乐,黑板上写“友谊之光”四个大字,并配些图画。
2. 录音机,《找朋友》音带。
3. 老师和班上一些同学一起根据本班实际编写同学们人际交往中的正反实例。
4. 记分牌,用于游戏记分。
5. 组织同学排练表演短剧。
九、活动过程:
(一)放《找朋友》音乐开场,主持人讲开场白。
同学们,我们全班同学在一起生活学习几年了,有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却没说过几句话,你受同学欢迎吗你会和同学交往吗通过今天的活动,相信大家会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二)进行“相互采访”活动。
1. 全班同学围成圆圈坐,两人一组,互相自我介绍,内容包括:(1)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情况等;(2)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特点等;(3)其他有关的情况。
2. 访问活动结束后,每个同学介绍被他访问的同学,再由被介绍者补充。教师告诉其他同学要注意听,记住班上每个同学的特征,然后进行认人比赛。
3. 把同学分成两组,然后要求每组同学一一上台说出对方相邻者的采访情况,答对得分,写在记分牌上,得分高的一组获胜,得分低的一组唱一首歌。
(三)带着你的朋友来聊一聊。
请一些同学邀请自己在班上的好朋友上台,说说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或朋友之间一些难忘的事,并接受大家的祝福。(大约3-4对朋友)
(四)将心比心,换位表演。
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摩擦,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且看以下几个短剧。(根据班级情况编排)
1. 一个同学走路,因路滑不小心踩到另一个同学,使得这同学很气愤,结果两人吵起来。
2. 一个组长发书,把一本脏书烂书发给同学,大家互不理解,争吵起来。
3. 一个同学没带笔,同桌不想把新买的笔借给人,使得这个同学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演员在这个时候定格,主持人说话:“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能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一想,也许结果会不一样,大家看……”)三个短剧中的演员换位,继续表演。
1. 踩到人的同学连忙说对不起,另一个同学也说:“没关系,路滑也难免会这样,我们大家一起小心点走就是了。”两人高兴地离去。
2. 组长小心地把这本烂书留给自己,拿了下面的一本好书给这个同学,这同学看到了说:“那本书应该是轮到发给我的,还是给我吧。”两人在互相谦让。
3. 同桌的同学想:我忘记带东西的时候,同学也经常帮助我,现在别人有困难,我也应该帮助别人,新笔算得了什么于是两人互相道谢,非常友好。
短剧在这里再定格,主持人问:“为什么换种想法,换个‘位置’,结果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大家讨论,随意发表意见。)
主持人小结:在交往中,只要我们能多为别人想一想,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其实很多问题或矛盾都很容易解决的,并且还能增进双方的友谊呢!
(五)同唱一支歌。
请一对好朋友出来领唱《朋友》,全班齐唱。
(六)“互相赞美”活动。
同学们自由发言:指出在班中你最想赞美的同学,并说出你要赞美的话,如:“你写的字很漂亮,我一直很佩服你。”“你学习真勤奋,我一直都赶不上你。”等等。接受赞美的同学说:“某某同学,谢谢你。”
主持人小结: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适度赞美别人,是进行人际交往、搞好同学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交往中,要适时表现这种行为,不应取笑别人的缺点,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朋友。
(七)“跛子指挥瞎子走路”游戏。(在操场进行)
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队成员两人,一个当瞎子,一个当跛子。由每组的瞎子背跛子,跛子指挥瞎子前进,从操场规定的一侧,走到线前方10米处绕红旗回来,然后再换下一队,最快轮完的一组获胜。
[身体的接触可以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融洽。]
(八)老师总结。
同学们,人的一生有许多感情是很宝贵的,其中之一就是“友谊”。著名科学家培根说:“友谊能使快乐倍增,使痛苦减半。”李白也告诉我们,桃花潭水尽管有千尺深,也不及朋友的情谊深。所以同学们,请敞开你的心接受友谊吧,请交出你的心珍惜友谊吧,你将会获得无比的幸福和财富!
设计思路:我以“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为设计的主线,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分块。
导入部分:分段运用资源包中于丹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评述,导入新课,并对“是什么”加以解释。这是本节课的第一板块。
新课部分: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从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从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角度进行归纳。这是第二板块。
第三板块,也是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怎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点“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前面教材学过的内容,基于所在学校的相关活动,分别通过三组学生实践活动的汇报,归纳了五项品质,即尊重友善、明辨是非、换位思考、提升素养、勇于负责。
总结部分:梳理知识结构,并结合学校活动进行拓展训练,要求学生设计爱心义卖活动的方案。
下面,我将结合上述模拟课堂实例,阐述自己对教材解读的一些浅见。
一、教材解读:做什么?
我理解的教材解读,就是首先对教材进行解构,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点;明确着重培养的能力;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即对教材文本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等。下面,结合案例分析:
1.解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意义及其关键所在;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正确的是非观。
2.建构:在解构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处理。重点讨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五个优秀品质入手,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增强责任感,做自觉守法的好公民。另外,通过学生课前实践、课上汇报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等等。
解构的过程是对教材进行分析、解剖的过程,将教材内容细化,梳理出线索;建构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整合,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观,并有所提升和引领。
二、教材解读:为什么?
1.科学合理的教材解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教材解读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备课的重要过程,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苏教版的教材对江苏地区的思品课教学具有普适性。然而,不同城市的学生不同,地方、学校的教学资源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同。这需要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进行教材解读,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置方法,开展富有特色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有吸引力,才会使学生感兴趣,能真正地参与其中,获得最高的效率。
案例中,我设计了三组学生实践活动的汇报。其中运用的情境、事例,均来自本校的学生活动,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校本特色。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有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有可能是高效的课堂。
2.教材解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
教材解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解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因此,提高教材解读能力是全面培养教师教学技能的重中之重。
案例中,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含义的解读过于单薄,以至于讲解时不够透彻和全面。这也成为我这次基本功比赛结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而有的参赛选手是这样来解读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己所欲能否施于人呢?变换角度处理内容,不仅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而且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也显得更加丰满。
三、教材解读:怎么读?
1.基于课标
课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对教材的解读也不例外。有了标准,才能正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才能吃透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才能合理地提炼教材的深层次含义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础,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2.以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为学生服务。因此,在教材解读的过程中,学情不可忽视。比如,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任教学校生源的情况,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解读教材、处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对这节模拟课的备课过程中,我从知识基础、成长需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了第一单元的学习和交流,对新的环境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对自己的评价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依据……学生有了交往的需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如何‘爱人’的讨论,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这样的分析使得教学设计更为生本化。
3.系统思维
教材解读需要系统思维。教材的每个章节不是独立存在的,编者对其顺序的编排一定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在解读教材时需要带着系统思维,将本课的内容放到整课、整个单元、整本书、一学年,甚至三年初中的教材中,去整体分析它的地位和价值。从而构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本实例中,我对教材的分析是:“本课内容为第二单元第二课的第一节,是第6课中心内容……的起始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第6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尊重了本课教材在本章节的地位,也为后面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注重了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4.彰显特色
教材相当于一个资源库,包含着丰富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但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学生主体不同、地方特色不同、学校文化不同,这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能对教材有独到的解读,课堂教学有效与否,提取精当、适切的教学内容、合理地整合资源是一项必备的基本功。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并进行合理地开发,也是呈现优质课堂的一个重要抓手。如此一来,教材解读则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不同的教学风格。
案例中,我考虑到有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包的资源,并整合特色资源,才能有亮点。
第一,我分段使用了于丹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读视频,来处理“是什么”的环节,设计了悬念,引发学生思考,进而顺利推进课堂教学。
第二,“怎么做”环节中,我所选用的资料和活动,都是基于本校的校本资源。这样就使学生的参与过程与生活体验成为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校本化和实践性,有了亮点与特色。
这次模拟课堂,给了我重新审视课堂、剖析自我教学能力的机会和平台。解读教材是每位教师应该不懈打造的教学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本功,我将孜孜以求,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王海蓉.深入解读教材:上好每一课的第一步.河北教育:教学版,2012(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是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由传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课堂四十分钟必须有效、必须高效,谁赢得了课堂,谁就赢得了发展主动权,我们应该把应对的突破口放在课堂效益的提高上。课改中,新的课堂必须有新教师的角色定位,需要改变旧有的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习惯。
时代在发展,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课改精神,敏感嗅觉到当前课堂改革的大趋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一桶水和一杯水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由知识传递人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不再是老师主讲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合作探究学习的乐园。
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成为激励和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课堂教学要高效实施,教师首要关注学生人格、心灵发展、成长规律为主题。然后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以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充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除了从教的环节来思考,更要从本着学生发展、探索新知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
课堂教学组织实施是由教师引导完成,科学有效地构建课堂教学流程, 自始至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一门值得探究的教学艺术。学生要在课堂上张扬个性、激情参与、热情探究,教师就必须以饱满激情组织课堂。使学生每堂课在心理上都处于兴奋和愉悦的最佳状态。教师要通过适时点评、知识拓展延伸、穿插鼓励、有效调控来持续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高效课堂是基于“人”的课堂,是学生“说话”的课堂。学生说得好不好,学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导演”的导技巧如何。
高效率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乐学、好学,更要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由主演变为导演,用自己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导好每节课。当然,面对课改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只有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去反思提炼。我们将秉承新课改的理念,力主通过高效课堂实现课堂形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变,继而转变师生的生存状态,转变师生的成长方式,转变学校的发展方式,转变传统的研究模式。让学生享受快乐的体验,让教师相伴幸福的阳光!
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时间的支配权真正还给学生,就得正确把握教师的“导”,即:探寻导的有效时机,使“导”得适时、适度。导在“疑难处”,导在“模糊处”,导在“卡壳处”。通过有效的“导”,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调整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出活动过程学生才能参与进去,并在参与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自我发展,这样才体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教转化为学,学转化为教,使之与实际教学活动相得益彰。
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应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教师要“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境,体会学生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预测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更符学生实际。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以学生的认知想文本,明确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掌握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需求。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教法,即:我怎么讲能讲得清楚、透彻、到位;又要注重学法,即:课堂上学生怎么学、怎么思、怎么动才听得懂、记得牢、学得好。以学生的需求来选择恰当的教与学的方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接受由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全过程“洗礼”,它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顺应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准确诠释、定位和实践“教师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
一、阅读期待体现的是一种阅读教学理念
这种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富于个性和创造力的阅读促进学生自身智能的提高和发展。这里的“期待”,不单单是指学生对文本的期待,也包括教师对学生、对文本期待的一种期待,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拥有充分的期待,相信学生能够自主完成阅读活动。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老师的期待中尽可能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进而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教师切不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当学生在阅读中发生“卡壳”或“争议”时,就急于把自己在设计教学中预设的答案或从参考资料上截取的所谓“标准”灌输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自主性的丧失。
二、阅读期待要求营造“宽容、平等”的思维氛围
阅读是一种过程,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差异很大。因此,“阅读期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将心比心”,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尽可能地理解学生、体贴关怀学生,使学生在“宽容、平等”的氛围中展开阅读。同时教师应学会认真倾听,并乐于接受学生各种各样的解读,并教会学生更好地把握自己文本解读的合理性程度。课标不止一次地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与“阅读期待”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只有在“宽容、平等”的思维氛围中,才能没有心理负担地投入阅读活动中去,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阅读期待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对学生“阅读期待”的重视,并试图从中寻找教育契机,其本质上是对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的实践。教师提供学生合理、灵活地利用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感情;探索问题,支持学生的各种讨论,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不断作出修正和调整,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日臻完善。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对学生漫无边际的没有标准的误读保持警惕,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期待”并不是教师的“一味放纵”,而是由教师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有所收获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
众所周知,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阅读理解有赖于读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只有当读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文章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理解。阅读期待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和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已有能力,使新信息变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同时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其实,阅读预测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期待,学生在阅读前通过自己的预测期望在阅读过程得到验证,得到一种回归,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预测能力,便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的阅读教学在预测、期待、验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就得到了提升。
四、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
阅读期待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深入思考阅读内容,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阅读能否深入。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运用“阅读期待”,使“阅读期待”发挥作用呢?
1.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课文的导语设计要新颖别致,力求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积极的阅读期待。文本讲解时,教师更要饱含激情,适当煽情也无妨,要动情,要以自己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叩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148-02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师应从每一节课做起,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其理念,敢于在改善师生关系、处理教学内容、研究教学设计、应用教学策略等方面积极另辟蹊径、敢于独出心裁,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
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不仅更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更生动全面地展示着教材,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中,都会看到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调整组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然而,不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使多媒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笔者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及听课学习中看到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1.1 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知识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学习环境。多媒体表现形式多样,表现手法新颖,表现情节、细节生动,极富趣味性,而且以其多样化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原来比较抽象枯燥的思想品德内容,学生学起来不再感到空洞乏味,变枯燥为趣味,大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使计算机像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下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课时,首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展示赵本山、刘翔、姚明、刘洋等明星的照片和名字来导入新课,然后自然导出肖像和姓名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作用,进一步引出肖像权和姓名权。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述关于侵害刘翔、姚明肖像权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地分析案例。因为学生对刘翔和姚明这两位体育明星特别感兴趣,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教师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兴趣盎然的多媒体学习情境,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了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拓展了思路、培养了能力,融入本课的学习之中。教师只要用妙手轻点鼠标,家事、国事、天下事皆现于屏幕之上,改善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环境,促进了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最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1]。
1.2 营造多媒体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枯燥的氛围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进修学校组织开展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致认为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不用每节课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各种媒体信息的特征,确定对于某项知识使用何种媒体表达效果会更好。选择合适的媒体信息,作为要素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思想品德信息单元中,按课程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方法研究或案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如一位年轻的教师在上“将心比心,与人为善”一节公开课时,要让学生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如下画面,然后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小红和小明是同桌,数学测试试卷发下来之后,小红一看自己考了61分,她急忙去问小明考了多少分,小明并没有告诉他。课间休息时,小红趁小明不在教室,偷看了小明的考试卷,原来小明只考了58分,比自己还少。上课铃声响了,小红骄傲地对小明说:“哈哈,原来你数学测试不及格啊!”这时,前桌的小丽回头对小红说:“我考了96分,你们俩考的成绩差不多啊,你刚刚及格有什么资格骄傲啊!”
看完片段,教师问:假如你是小红,你会怎样想?又会怎么做呢?……小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相应解决的办法。最后,让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交流,全班评议。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思维层面、思维的方式得以相互补充,从深层次上体现了教学的互动。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学生从实质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开放、张扬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人为善,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学会宽容、理解和欣赏他人。这样就在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同时,让学生亲自体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2]。
1.3 巧用多媒体网络,升华学生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学生有着浓厚兴趣的一种教学活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可更好地解决知识重难点。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跟时代的脉搏,进行体验式教学,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可信度,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心灵的共鸣,赢得认识的提升, 升华学生情感。
如一位老教师教学“一国两制”一课,他用多媒体播放了祖国的视频剪辑,并配以歌曲《东方之珠》,为学生再现了的动人场景。感人的材料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运用网络手段,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扩大课堂容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为下一次教师创设视频教学情境提供资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又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升华学生的情感。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1 内容华而不实,学生思维受限
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像是在做学术讲座,教师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只顾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引用大量信息。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只不过是将“人灌”变成了“机灌”,换汤不换药,使学生分散了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弱化了学生思维,影响了教学效果[3]。
2.2 重视课件制作,忽视能力培养
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唯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课件,而授课时间受到限制,板书不足,信息超量,抑制学生思维,忽视能力培养。
3 结语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要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更新教学理念,让多媒体真正为教学服务。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分依赖,人为物役。教师应在三尺讲坛上和学生一起用心品味、和谐共舞,让生命在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一、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
说到教育总绕不开考试,长久以来,在我们的思维中,教学总和考试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把学习和考试等同起来。(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在这种观点下,学习只是一个工具,它是为考试这个中心服务的。同样,在这种观念之下,老师的教是围绕着考试进行的,学生的学也是紧紧盯着考试。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只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差只有通过分数的高低评判,这种评价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不可否认,考试是一种比较公平的选拔手段,有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给教育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定社会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教育需要改革,必须把学生和教师从考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根本上来。
二、教师的责任心是以人为本的前提
教师必须有责任心,教师的责任心不仅体现在教学中的尽职尽责,还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了解每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教与学是教者与学者的双向互动,教育者要乐于与教育对象交流、沟通,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个性特点。由于教师和学生年龄上的差距和生活阅历的不同,产生代沟在所难免。代沟是阻碍师生交流的一个重大障碍,由于没有“共同语言”,学生不愿跟老师交流,因此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产生错误的理解。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要懂得将心比心,敢于接受学生的行为方式,倾听学生的声音,取得学生的信任。
二是牢牢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工作难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应牢牢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避免和尽量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三、以人为本课堂的构建
课堂是教育的主要渠道,以人为本的课堂应该是打破了师生之间对立的和谐课堂。以人为本课堂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三个方面。
1.师生关系
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强调老师的威信和学生对老师的服从。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下,教师更多的是用严厉手段管理课堂,显得有些专制。如果有哪位学生触犯了老师的威严,就会遭到严厉的处罚,在课堂上只能严格按照老师的预定计划执行,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态度宽容老师的错误;二是怕当众出了老师的丑,丢了老师的面子,怕老师不高兴。这恰恰是教师专制的集中体现。
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有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起促进作用。在教学中许多老师总感觉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教学效果不成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理顺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把资源主要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而让学生的思路紧紧围绕教师进行,把学生死死地按在被动地位,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随着时代的发展,尊师重教的传统应该注入新的内容。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师的威严,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强调平等、和谐。
2.教师角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韩愈在《师说》中为教师下的定义,许多教师把这句话奉为准则,完全按照“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自己。不可否认,这个观点有时代的进步意义,但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它的局限主要体现在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员角色”,而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收者和吸收者。
现代教学需要弱化教师的教学角色,学生的学习强调的是自主学习,更应该突出教师的服务者角色。它的职责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在课堂中师生应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在和谐的气氛中,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的共同体。
3.课堂教学
在以人为本的课堂上,课堂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地方,应该有智慧火花的碰撞。每个教师在课堂的组织教学上都应有自己的特色,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尽相同,也不应该有一个好差的评判标准。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应有“一刀切”的倾向,要针对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学生有所差别地对待。只要能遵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接受,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的原则就行了。
(1)教师的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质时指出:“教学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平淡转化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准确规范是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知识、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仿的。因此,教师必须用普通话教学。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佳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帮助达到预定目标的设计策划活动。它是将教学各要素有序地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上好一节课离不开教学设计,因为在课前教师需要钻研教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一节课的教学进度,做到心中有数。但是教学设计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教师的课堂发挥,按部就班,使课堂显得呆板、缺乏生机,总是按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
(3)教学评价
课堂评价也是构建和谐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合理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教学效率。当今,先进的工作者推出了新的教学方法――“表扬就是最大的鼓励”。课堂上讲求以激励为主,教学评价完全是为了增强学生信心,课堂上很少见到老师采用简单的否定性评价,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表扬和赞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顺情说好话,对学生的错误也赞誉有加置之不理就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呼唤真正的评价,真实的评价应该向学生强调真实的信息。真实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需要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真实的评价并不隐瞒学生的错误与缺点,在对学生欣赏的同时一分为二地评价,该肯定的肯定,该引导的就要引导。评价应该坚持以鼓励为主但并不回避错误,而是讲究批评的艺术,不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信心。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张东娇.教育沟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3]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8月5日至8月7日三天的时间,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统一组织安排下,我们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在xx一小齐聚一堂,共同享用暑期培训的精神大餐,本次培训和以往的每一次培训一样:收获多多,感想多多……
8月5日,首先由县教研室李老师作了“如何搞好集体备课”的报告,并详尽的讲解了集体备课的操作流程。网络大集体备课在我县是首次推行,对我们来说是新生事物,许多的教师和我一样从操作到运用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困惑。此次报告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聆听中豁然开朗。李老师分别从网络大集体备课的含义、与以往集备的联系与区别、大集体备课的意义、内容与范围、形式与要求、基本程序、树立的三种意识、几种误区等八个方面,结合生动的例子和她多年的经验对网络大集体备课作了通俗易懂的讲解。使我们更加深入的领悟到了大集体备课的魅力所在:大集体备课是借助网络教研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我们县现有的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我们县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分享彼此的智慧结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又通过个性备课、教学反思,来超越、优化原有的备课,以此,不断推进我们小学英语的进步发展。
8月6日,由xx一小的朱老师为我们作了“抓好集备务实教研,立足实际养好习惯”的经验介绍,他首先分析了当前集体备课的状况及弊端所在,又分析了我县集体备课的作用,以及怎样开展大集体备课和大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等几个方面风趣幽默地结合他们学校自己的备课经验,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手把手的传授了他们集体备课的宝贵经验。为暑期的培训送上了一份清凉,一份收获。
8月7日,xx三小的龙老师为我们讲解并现场演示了“ppt的使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许多教师想用却苦于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于简单。龙老师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流程,文字动画的添加效果,图片的进入、强调、退出及动作设置,如何在幻灯片中添加声音、动画等几个方面详尽地为我们做了解说并现场操作演示。从龙老师的娓娓解说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非常善于从日常的一点一滴中积蓄能量的有心人,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后,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图片的剪切、录音软件的安装及使用”平时,我们没有条件给学生训练听力,单元检测都是老师读听力材料,听力训练的.效果不是很好,听了李老师的讲解,我才想到平时我们完全可以依托录音软件,自己制作录音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
今年的培训中多了一项往年没有的靓丽而又实用的风景线:互动、讨论、交流。不同学校的教师坐在一起就如何开展大集体备课以及大集体备课的困惑等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研讨。使得今年的暑期培训给人更加亲切、实用的感觉。
三天的培训很短暂,三天的收获却是沉甸甸的。相信在县教研室的正确引领下,在我们全县小学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做的越来越好!
三天的学习,我不仅知道了网络备课的意义还学会了合作交流的意识。
网络备课就是借助网络平台,一线教师、教研人员和学校团队等一起就某一单元、某一课或某一个环节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人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以学校学科为团队认真优化,形成一个大体一致的教学设计,全县共享,帮助一线老师们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而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是现行集体备课的继承和发展。它的交流的形式变了,交流的范围广了。网络备课体现的是团队的合作交流。你一言我一语,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整理教学资料,学习他人的长处,再提升、再优化、再运用,变为自己的东西。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这不仅提高了老师教学水平还更好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大集体备课的意义长远,大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小组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1、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不少人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大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2、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大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优化教案—网络共享—个性备课——课后平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能大力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大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大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另外,能发扬教师、教研员和学校之间的合作精神,增强凝聚力。
总之,网络大集备培养的是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氛围,是教学水平提高的好平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利用好这个网络平台的。
教师集体备课是指两个以上的教师集合在一起(或通过网上交流),就即将要实施的相同课程,各自发表其教育教学见解,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以形成共识的一种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智慧开发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集体备课必须立足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能充分挖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潜能,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为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根据学科特点,(一名教师任教一个年级),小学英语集体备课就可以说是打造经典课例、解决课堂疑惑、进行专题研讨的最佳时机与途径。针对今天的观摩,根据过程的顺序,我把小学英语集体备课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确定主题,安排人员;
第二:研讨阶段————针对课题,集体研讨;
第三:实践阶段————同课异构,凸显创意;
第四:反思阶段————评课议课,交流反思。
在开学初,教研组长首先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对活动目的、集体备课内容、集体备课过程的要求做了仔细的思考,并在第一次集体备课上进行了宏观性问题的讨论:例如,根据教材编排体系确定本学期各年级教学时间安排、教学重点研讨内容,中心发言人的顺序安排等。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安照集体备课计划,在每次集体备课前两周再次公布课题,提醒中心发言人准备发言稿。
也就是说在准备阶段,教研组长要做好三定,暨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学校有两名教师或以上就应保证每周有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间周进行,时间保证两个小时,在活动前确定主题,利于参加教师有备而来。中心发言人根据组长的工作安排,认真研究教材,按照小学英语基本教学设计体例,形成规范具体的教学设计,准备发放给各位参与教师。
中心发言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
(1)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2)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暨准备怎么教,用什么活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3)对设计意图的说明,暨为什么这样教,这样教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如何。针对教学设计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为备课组教师“留白”,供大家进行质疑、建议和意见的书写。以便更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为研讨做好充分的准备。
到了第二阶段,备课互动研讨阶段,老师们应形成习惯性意识,准时到达固定地点,并应有“备”而来。在这个活动中由组长主持,针对中心发言人的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研讨要做到:学目标、考虑学生学情、确定突破难点的方法。中心发言人发言将自己的教学设计采取说课的方式与大家交流,备课组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与思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研组成员轮番充当每一次的记录人员。
在互动研讨阶段后,可以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进入教学实践阶段,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对教学设计践行,通过直观地感受课堂,让备课组其他教师旁观者清,暨备课组通过上课、听课的过程体会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便于进一步的评课议课与反思交流。
最后进入反思阶段,通过评课议课过程,共同发现不合理的教学环节,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进一步的完善。
这些过程中切忌唱“独角戏”,缺乏合作。集体备课时通常有一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除了主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等还上实践课。备课组其他成员,就会有“出工不出力”的现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不是中心发言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中心发言教师按照教研组活动安排,为大家提供研讨的课例和素材,大家拿到材料后,再充分发挥彼此的聪明才智,对中心发言教师教学设计结合自己教学设计思想和对教材的理解,通过二度处理,在主备教案的"留白"处,对主备教师进行帮扶,完善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的经验做法、成功与失败的教学案例进行有理有据的评析、质疑和建议。因此,集体每个成员在自主发挥能动性的过程,帮扶别人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和进步的过程。所以说是分享教学资源的平台。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是如图所示在集体备课中的合作链:
学校领导———教研组长———中心发言人———集体———中心发言人———集体
总之,集体备课是教师们分享资源的平台,修正个人备课的途径,提高有效教学的载体。希望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提高自我,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英语骨干老师培训心得2
为期六天的初中英语学科骨干培训已经结束,经过国际大都市——上海顶级大师、上海师大的多位教授、博导、名师、名院长的熏陶、教育、影响下,在与金老师的每次交流中,我对教师师德、教学理念、课堂模式、听课技巧、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新的认识。具体有这样的几点体会:
一、有心才有新
有心是指上课要专心,教改要恒心,教研要细心,教学要耐心。有新是指在原有的认知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又有新的长进。
在上海师大附属龙华中学,我用心听了一堂英语课。从头到尾,我都认真地做了笔记,该堂课重在落实课堂每个教学环节,感觉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我们的“平常课和公开课”。“平常课与公开课好像家常饭与酒店饭一样,尽管酒店饭色、香、味俱全,但一个人的营养决非取决于酒店饭,而是家常饭”。我想,做为一名教师,课上得好与不好,其实决不是靠那一两节或几节“公开课”,应该从随堂课中看,随堂课上得好,才是真正的好。今后,做课改研究,打造新模式的课堂,应着眼于家常课,而不是精心打造“公开课”。作为教学工作者,专心上好每堂课是教师的本分、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善心研究,细心品味每堂课,耐心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模式,不断地使自己在教学专业方面有新的长进与突破。
二、有劲才有进
劲是指干劲、韧劲、勤劲。进是指进步、进展。教学与做其他事情一样,教师要干劲十足,上课精神饱满,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海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导蔡龙权老师,在为我们讲授题为《英语教师的素养》的讲座时,那优美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诙谐的语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他讲到想提高自己学生的素质,首先教师本身要具备高修养、高素质,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平时教师除了要有十足的干劲外,还得有韧劲,干不累,不放弃,持之以恒,任劳任怨,才会激活教材,激发学生;课堂效果才可能有所进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此有激情、如此热爱教育事业、如此勤于学习、如此勇于钻研的一位老人,我将永远记得他。在听他讲座的.过程中,如果不是穿插一些中文解释,很多时候对一些内容是一知半解。这时,我切实地感觉到自己英语水平的欠缺,倍感惭愧。
三、有研才有言
研是指研究,言是指发言、言语。教学离不开研究,包括课堂教学模式、备课、改作、听课、命题、写论文等等,没有研究就没话好讲。例如,平时写教学叙事、教学论文等感到无从下手,听了潭卫国教授的《英语写作及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后,感触颇深。写论文时感到无从下手,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原来是因为自己平时的积累不够,沉淀不深人。以后要细心观察、博览群书、多写随笔,为能够写出属于自己的、规范的教学论文作好充分的准备。
再如听课,自从踏上讲台开始,没有哪位教师没听过课吧!但有做过研究吗?若没有,在评课时你就没话好说,只能听人家说。因为说不出好在哪里?说不出不足在哪里?更说不出一、二、三来。仔细想想,我们听课的老师一般犯有一个通病是:听课时手忙脚乱,拼命把上课老师的板书记下,材料记下,学生的答案记下,但忽略了学生答题情况、答题生数量情况、老师追问情况、学生合作交流情况、独立思考情况、老师巡视流动情况等等。之所以会犯这些错误,是因为对“听课”没有精心探讨过,没有专心研究过,以致于评课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或不痛不痒的“批评”几句或假模痛痒的“奉承”几句。
四、知识也有保质期
上海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导蔡龙权老师在讲座时讲:若你教了5年,你就堕落了5年;若你教了15年,你就堕落了15年。这句话引起了我们在座很多老师的共鸣。这也就说明“知识也有保质期。”平时,我们总是忙于备课、上课、改作,很少有机会参加进修、培训,在日常的生活中又没有督促自己坚持学习,所以我们的专业水平可能一直在倒退。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总之,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对工作有的是厌倦之意,不平之心,黯淡之境。可通过这六天的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另外,在参加工作二十年后,自己又当了一回学生,感到当好学生真的挺不容易,无论听课还是听讲座,要认真地对待每个问题,详细地记录笔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思考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大脑要不停地运转。将心比心,相信自己的学生也是要如此高密度地思考、被提问、练习、测试,学习压力真的很重,况且他们还是个孩子。我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获?如何真正提高课堂实效,把问题解决在课堂,尽量少留机械作业,多点时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将是刻不容缓的。尊重学生的发展,研究学生的心理,他们需要什么给予他们什么,做一个真正有心的教师,这是真正热爱学生的一个实际行动。我相信,只有终身学习,才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才是为人师的根本。希望能够多参加各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添砖加瓦,为学生的人生发展锦上添花。
英语骨干老师培训心得3
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真是受益匪浅。作为一个走上教育事业1年的我来说,一直呆在农村小学,我热衷于数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语文与英语教学,也常常为工作中的难题而绞尽脑汁。这次,有了难得的“国培计划”学习机会,我报了小学英语学科,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每天下班之后,我就扑在电脑之上,虽然觉得生活一下子忙碌了许多,但同时又觉得那么充实,那么开心。每一天学习不同的课程,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我震撼了,他们的知识,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思想……深深地感染了我,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知识的充裕及思想火花的冲击。
虽然学习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多月,但我的大脑真正得到了洗涤。作为一个并非专业的英语教师,我从国培学习中感受到了英语的魅力,一直在教学中头疼得我,也转变了认识,重新开始挑战自己的英语教学。
回顾自己的国培学习经历,感受颇多,拿到学员卡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的开始注册,完成注册程序,好像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一样,我终于成为湖南隆回县小学英语班的学员了!
本次培训为我们设计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我们农村教师有幸聆听了专家对我们的理论指导。
为了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我也在英语教学中尝试过“听做、说唱、玩演”教学法,往往是想的很好,组织过程出问题,不是没效果,就是无法把学生从游戏中收回来。学习之后根据理论指导、活动范例,结合自己的英语教材,学生特点,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和自己教材的活动,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比起原来,进步多了,我想在实践中不但学习,不但反思,一定会有所收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7-0048-02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换位体验”,语文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笔者观察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操作的误区,需要语文教师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
【课堂扫描】
笔者曾在一次教学竞赛中听到一位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相媚好”的含义,教者在教学中运用了“换位体验”的教学方法,意图通过对文本人物的换位体验,深入体察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内驱,生成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但课堂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当老师询问“谁愿意扮演老公公和老婆婆,一边喝酒一边亲热地聊天”时,学生捂着嘴儿偷偷地笑。后来,老师喊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分别扮演“翁”和“媪”。此刻,下面的孩子笑得更欢了,表情有些诡异。当那两个孩子迫于无奈,开始根据老师的“指导”以老公、老婆相称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阵大笑,课堂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案例反思】
尽管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将“换位体验”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实现深度阅读的良好途径,但不可否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的运用和操作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
时下,一些老师把换位体验作为一种时髦的教学方法,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轻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轻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能力,一厢情愿地运用“换位体验”,结果往往南辕北辙。如一位老师执教《小露珠》,让孩子们戴上头饰,分别模仿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蹦、爬、落的不同姿态,相继与小露珠打招呼。孩子们光顾着摆造型、演动作,全然忘记了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可爱模样,对小露珠的那份喜爱也随之烟消云散。
误区二: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换位体验”是一种学习过程有的心理体验过程,要求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角色或作者在情感上实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换位体验”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滥用,定会成为教学的一大败笔。上述案例中课堂上“翁媪”的角色体验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文本意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误区三: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味地按照教学设计,为了所谓的“出彩”,置学生的实际情感状态于度外,设计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换位体验”活动,使教学大煞风景。笔者曾听一位男老师执教《和他的大黑骡子》,在学习重点段落,品味了文本语言之后,孩子们纷纷被对大黑骡子的深情所感染,一股淡淡的忧伤在孩子们的心头萦绕。此时,教者置孩子们的真实情感体验不顾,让孩子们扮演,表演其摘下军帽、背过脸去、深情地看着、敬礼等一系列动作,试图通过角色表演来体会对大黑骡子那份特殊的爱。结果事与愿违,课堂上竟笑声一片,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和课文所营造的情感场在所谓的“换位体验”中荡然无存。
误区四: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
换位体验如果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乱用甚至是滥用,不仅难以达成得意习言的目的,有时还会画蛇添足。例如,有位老师执教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古诗《石灰吟》,在初步理解了诗句含义之后,设计了“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那烈火中焚烧的石灰,此时此刻,你会说什么?此处,教师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对体验角色的经验积累。缺少生活经验的支撑与感受,学生是很难真正触摸到石灰的内心世界。因此,学生的发言也就愈发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气。
【矫正策略】
针对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运用的操作误区以及存在问题,笔者以为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进行调整和修复。
策略一:深入解读教材,据文而用。
语文教学文本体裁的多样性、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换位体验”运用的选择性。教者应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文体特点,尤其要重视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合理把握学生的阅读起点,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运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群鹅破冰”的场面时,并没有让学生直接体验天鹅的角色,而是让学生以文本作者的身份,去聆听天鹅们非同寻常的叫声,去感受叫声背后蕴藏的含义。这样的换位体验,既吻合了文本特点,又符合了学生实际。学生们在这样的体验中,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策略二:准确把握学情,因人而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情需要,根据教学现场需求,合理而准确地运用“换位体验”,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别》一课,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者喊上了两位男同学,要求他们通过朗读表现两人依依惜别的场景。两位男同学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加上了作揖、鞠躬、饮酒等一系列动作,赢得了其他学生和听课者的一片掌声。
策略三:激感体验,顺势而用。
英语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激烈而又显著的变化,要求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更直观地注重学生的日常学习兴趣以及对英语的应用实践能力。这就注定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已难以为继。为整体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质量,需要不断地对教学方法实施创新,以更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一、实施任务型教学新模式
毋庸置疑,高中阶段的学生已趋于成年,他们的智力发展渐趋成熟,认知能力相较于初中时期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使用英语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不妨适时变革英语教学方法,由以往的死记硬背型向理解型、任务型转变,进而把语言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为了让己有基础的高中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能,教师可构建任务型课堂,以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英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其变以往“浮躁地、被动地接受”为如今的“愉快轻松地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则“退居二线”,在课堂教学中仅扮演引领者和点拨者的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文化遗产”这一单元时,由于该单元以文化遗产的含义、特征、类别、归属以及保护为主题,所以,教师可以将其细化为若干项任务。在本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投影設备为学生布置具体的课堂学习任务:在通读阶段,要求学生标注出不认识、不熟悉的单词和词汇,通过参考教材单词表、工具书并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弄清其含义和用法,同时要了解课文的含义和大致脉络,理解文段的表达中心;在精读阶段,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能熟练掌握单词发音,完整诵读全文;最后,教师可通过提问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划分小组的方式来共同探讨问题,每位组员各抒己见,将答案系统整合,并用英语作答。这种任务型驱动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异常充实,真正调动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并能锻炼学生朗读、口语和写作的能力,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背单词、读课文变成生动有趣的自主探究型学习活动。在这期间,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文字简介,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全文,真正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特点、种类和保护等知识,使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二、优化教学设计方法,凸显灵活性和开放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依据现实需求灵活选择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创新和实效,以不断地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例如,学习“Poems”单元时,教师在课堂正式开始前让学生翻译下列诗句:“Raisingmyhead,Ilookatthebrightmoon;bendingmyhead,Ithinkofhome.”学生通过翻译关键词,不难得出这首诗歌正是唐朝“诗仙”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一来,大家就能把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觉得汉语诗翻译成英语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进而成功打破原有的既定课堂模式,使教学设计在内容上不再受限制。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势必会集中到英语诗歌的阅读、翻译和品味之中,进而更高效地学好本单元的内容,在充分了解所学新知识的同时,深切地体会到英语和汉语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而是互相贯通的。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学生也能逐步克服以往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更加积极主动地搜集、整理、背诵著名的英文名句、优美的英语诗歌,及时感悟和总结其中的情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实践表明,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法,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知识点,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转变教学主体,创新师生关系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公,教师则是整个课堂的引路人。唯有教师掌握并运用正确的教学处理方法,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学生也会更加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并能自觉主动地学好每节课的知识。在新课改背景下,身为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打破学生头脑中母语和外语之间的界限,同时全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英语是一门外语,尽管高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随着高中英语难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难免会下降,教师不能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程式化地讲课,而是要更准确地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帮助学生解决初高中英语的衔接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及时点拨,促使其更准确地理解英语教学内容。
其次,教师要运用激励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报以鼓励和赞赏的态度,对其出现的错误不直接批评和责备,对其成绩及时进行肯定。无论是课堂回答问题还是自主探究问题,教师都要对学生的自主思考精神给予必要的表扬,使学生有更多的成就感,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对于英语不再感到陌生和神秘,形成一种积极包容、乐于接受的态度。
再次,教师要与学生将心比心,善于换位思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创设良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学习“TheOlympicGames”这一单元时,教师可搜集关于北京奥运会的视频以及奥运会的历史纪录片,并以多媒体为载体面向广大学生播放,通过视听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宏观了解与系统把握,便于学习和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为体现课堂的立体感,教师还可与学生一起学习,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有趣,进而更能激发学习欲望,全身心投入到英语世界中。
四、创新语言环境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总能出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教师自感到备课、作业批改以及学生谈心等工作做得十分到位了,然而学生的成绩却总是在低位徘徊。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语言环境的创设和营造,而是纯粹地为讲课而讲课,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势必受到消磨。事实上,英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一门外语,自然离不开语言环境的营造和创新。教师可在正式教学前,先随机找几名学生交流若干他们时下感兴趣的话题,当然,必须用英语交流。除此以外,也可在课堂上选取最令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探讨,不能怕语法出错而不敢放开说英语。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及时消化和运用,准确地掌握英语应用技巧,提高英语口头表达和听力能力,在整个课堂上形成一种周边示范效应,整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环境的营造和创新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具体地说,教师不妨从基础做起,鼓励全体学生每天清晨抽出十分钟的时间背诵前两天学过的单词、短语和语法规则,帮助学生巩固新学到的知识。在每天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投影设备为学生播放经典的英语场景对话,让大家模仿标准的英语发音,善于从模仿中汲取语言灵感。教师要鼓励学生边听边跟着说,要放开声音朗读;学生回到家中,也可打开电视收看CCTV英语频道,收看英语新闻,锻炼口语和听力。英语教师还可定期邀请外聘教师在课堂上与每位学生进行专题对话,提高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整堂课充满浓浓的英语味道。除此以外,还要回归到教材课文的学习和朗读上,鼓励学生预习时大声朗读,在弄懂和掌握生词和词组用法后,力求读得越熟越好,越透越好。总之,语言环境的创新必须要充分利用课内和课余时间,且每天要坚持不懈,不放弃,终有质变的奇迹发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和英语应用能力为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原则,通过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新型课堂师生关系,创新语言应用环境等多种措施,开创英语教学创新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崔慧霞.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学方法创新[J].英语广场,2016(04):165-166.
[2]郑凤亮.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堂的创新教学[J].林区教学,2015(03):51.
[3]唐周海.浅析新课改下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