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1 17:56: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社会对于好学生的定义太狭窄,只是以学生所考取的分数来概论一切。所以,大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只是单纯的认为教好学生就是教出考出好成绩的学生。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而分数自然也不能代表一切。众所周知的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其实是以中文和历史双科满分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而他的物理仅仅考了5分,数学和化学一共才考20分。而他就是凭借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己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成为一位尽人皆知的为中国崛起贡献力量的伟大科学家。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学生自身拥有着良好资质,可是老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也证明了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极大的潜能,要看怎么样去开发。老师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将浓缩的精华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给学生,更是要作为一种精神榜样,启发学生,教会他们怎么样做人,怎么样生活,并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家庭。学校教育学生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有能力的人才,而如今高等人才“高分低能”的例子并不少见。
关于“学生”。
关于学生,我其实想说,每一个人都是一座蕴含无限宝藏的宝矿。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传说苏格兰北部的古城堡和蓦地经常闹鬼。有一个人因为公务繁忙半夜时分才回家,而他又必须经过墓地。墓地里有偶尔传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号叫,蝙蝠幽灵一样无声地飞来飞去,枯枝像鬼怪的手爪伸向暗黑的天空。走着走着,他一不小心掉进一个新挖的墓坑里。这个坑太深太大了,人高马大的他几经努力还是爬不出去。他索性坐在那里,等天亮再说吧。这时,又有一个人经过这里,也不小心掉了下去,这个人使出吃奶的力气也爬不出去。先掉下来的人实在看不过去,开口说:"别费力气了,你是爬不出去的。"那人忽然听到说话声以为是遇到了鬼,吓得魂不附体,手脚并用,没想到三两下竟然爬了上去,然后惨叫着逃得无影无踪。这不正是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蕴含着无限的潜力吗?况且中小学生正处在发育期和成长期,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维意识是完全可塑的,是有充分潜力可挖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去发现、去挖潜、去设计、去雕琢。我们要牢牢记住,千万不可犯"盲人摸象"这一令世人耻笑的错误。老师就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也有人会说,学生的成长首先受家庭因素影响。可是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况且,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的时间。一位好老师总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学生的未来生活中产生不小的影响。一位好老师,是会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有多份选择和智慧,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懂得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和空间,不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并用真心去赞扬学生的。我知道老师也是凡人,不会十全十美,但如果老师不可能如此尽善尽美的话,又何必对学生十分苛责。我们老师在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向着学生的真正需求方面努力,那我们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成长空间。世上路这么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我们的学生有平凡的权利,而我们就是要教育他们如何不平庸,在平凡的位置中做不平凡的事。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么“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有的说有能力,不一定考试成绩高,知道自己要什么,有坚强的毅力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独立,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好,灵活,快乐,健康,知足长乐,可以凭能力找到自己所追求的幸福,不嫉妒别人,不在乎别人可笑的想法,有爱心,有性格,宽厚,有实践能力,懂得满足和让周围的人快乐,可以爱人并被人爱,懂得享受生活,而非被一点相对与快乐来说根本微不足道的小痛。有的说能够热爱学习,经常阅读,善于培养自己的特长并发挥出来,有良好的性格,与人为善。分数高的学生一定是好学生吗?分数考不好的学生一定不是好学生吗?在当今社会,分数真的可以当饭吃吗?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一名到了社会就手足无措的学生,一定不是什么好学生,好学生至少应该是一个在将来可以自食其力的人,是一个社会公认的好公民。有的人认为和我关系好的就是好学生;有的人认为和老师关系好的就是好学生;还有的人认为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更有的人认为他有一方面是我欣赏的就是好学生;但实际上或许你眼中的好学生正是别人眼中的差生呢?在我们教师眼中,好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热情、有社会责任感和有恒心,“热情”强调了个体生命的自由――激情、张扬、独立、个性,对于人生来说,没有“热情”,不仅一事无成,而且索然无味。“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良知(包括道德),以保证学生的“热情”不与社会相脱离和冲突,即不能培养学生极端个人主义,这是现代文明对于人的基本要求。而“恒心”是强调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这几乎是任何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和任何事业成功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有“热情”激发智慧,有“社会责任感”的引导,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何愁学生将来不能成才。这三个“好学生”标准与现代文明一脉相承,而且界定明确,内容具体而不空泛,简单易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以至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好学生”。这是一种明显的现代教育观念下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自由、独立、激情和社会责任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而且认为任何学生都可以成为“好学生”,将来都可以成才。这在表面上好像要求不高,实则寓意深远。它绝不是用分数来衡量的,也完全打破了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的框架。试想一下:像陈鹤琴这样的教育大家说这样的话,不会单单指学生的成绩好与坏吧?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不会把陶行知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改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由此可见他的教育观是多么的前卫。下面来看一下发生在我们学校自己身边的事。
小明星的风采
2004届的赵晨媛同学,学习成绩不是太好,但由于身材高挑,喜欢运动,特别喜欢打篮球,老师针对她的特点把她招入学校女子篮球对,她平时训练非常刻苦,从不迟到和早退。当年代表学校参加金坛市的小学生女子篮球比赛荣获第一名,并且我校女篮代表金坛参加常州的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由于赵晨媛同学出色的身体条件被常州市垒球队相中而被调入大市队。经过刻苦的训练现已被调入省青年队进行集训。她是我校第一位入选省队的运动员。她不仅为我校、为金坛,更为常州争了光,为我们老师赢得了荣誉。希望同学们以她为榜样,刻苦学习和训练,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为学校争光、为班级争光是多么光荣和自豪的事。
通过这个案例,虽然她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你能说她不是好学生吗?不可以吧?所以说任何学生都可以成为好学生,就看你从哪个方面去看问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听起来很刺耳,任何话都可能被赋予特定含义或背景。仔细想想这句话的“老师”指的应该不是单单的学科老师,单单的学科老师至少本学科的教材很熟,不存在不会教的可能。这里所说的老师不仅仅是指会教学科的,更重要的是要懂教育的艺术。下面来看一个案例。
没读“lame”的一课
陈鹤琴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他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经多方搜索,也没找到陈老先生这句话提出的背景。虽不知他老人家是在什么特定条件和环境下说出此语。我想:陈鹤琴教授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本人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的教育信念,并无不当,且值得肯定与敬佩,但用做对教师的教育评价标准、指责学校教师工作的“名言”,就未必妥当。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们先审视这么几个问题:什么样的学生是教得好的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自信心、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学生是不是都算教得好的学生?没有考上大学,走上工人、农民岗位的学生算是没有教好的学生?学生在教育中的角色是什么?现行的课程标准还要老师高高在上地说教?也许问题有点尖锐,但我感觉值得深思。
之所以要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大概源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地位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填鸭式、说教式教育观念的存在。我认为好学生未必是教出来的。
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作为身处第一线的教育工作执行者,应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引导他们个性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教育工作的呼唤。我们应该借助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改变观念,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意识,以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4月份去上海闸北区实验小学听课,这个学校开设了校本课――自理自省课。通过“自理自省”的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中帮助学生成为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的一代新人;同时,革新教师的德育教育理念,通过“教贵善诱”来释放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在学生实践体验中,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并转为内化的自觉行为。自理自省课的特点是:课堂讨论问题来源于学生,解决于课堂中,解决于学生的自我反省中。要让学生自己觉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自理自省课的切入点小,针对性强。因为它来源于学生,所以学生想说;因为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观察生活,帮助伙伴出谋划策,所以学生愿说;因为它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所以学生能说;因为它让我们的孩子不附和大众,学会勇敢寻找真正的自我,所以学生敢说。
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拥有重要的角色,是课堂的表现者,而教师则起着“导”的作用,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自理自省”的目的,根本不存在“教”的问题,更何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二、“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正是经教师薪火相传,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使民族和人类具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尽管我国有着一大批高素质、优质的教师队伍资源。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为了实践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师德“滑坡”现象存在于少数教师中。虽属少数,但确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教育质量,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在教育实践中违背师德,影响教育质量的教育行为也时有发生,这部分教师应该算是“不会教的老师”吧。
什么样的老师是“会教”的老师?诚然,魏书生、窦桂梅、任小艾等这样的老师无可置疑,我们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老师就不“会教”了吗?本人认为:只要老师能为师之本――“言传身教、教书育人”,遵教学之法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循育人之道――“志存高远、修学储能”,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任务,就应该算是“会教”的老师。因此,我们的老师大都应该是“会教”的。
如果仅把学生考上大学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即便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孔子也恐怕算不上“会教”的老师了,因为他“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贤人”而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没有哪一个敢说他的学生个个都能成才。上帝也不是万能的,他就没有教好亚当和夏娃。
那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长期以来,争论最基本的无非是两种观点:一种,一部分学者、专家认为这句话确实片面,是对大部分老师自尊心的伤害,应该批判;另一种,也有学者、专家认为,这句话只是强调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以此来勉励、激励教师,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有部分人曲解了它的真实含义。
确实,任何一句“名言”的产生都有它独特的背景与含义。这句名言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作为教育理念,这句话强调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心,不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将“每个学生教好”,如果“教不好”那是自己的专业水平还不够,需要继续探索与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句话并没什么不妥,没有必要认为是对大部分教师自尊心的伤害,教师更没有必要把它列为最坑教师的教育名言之一。
这里,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换句话来思考。比如,让你判断“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是否正确。我的观点是:这句话肯定正确,又肯定不正确;或者说永远正确,又永远不正确。
这样说似乎很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或者说这仅是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而已。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运动的、发展性,运动、发展是绝对的,而事物的静止、停滞则是相对的。判断一句话对不对,其实很多时候并不简单,并不可以直接说对还是不对,关键要看从哪个角度思考,从哪个出发点评判。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各种疾病,一定有它相生相克的东西,一旦我的医学研究将来研究出了与它相生相克的东西,医生又掌握了相关的技术,那这种病也就到了可以被医生“手到病除”的时候了。其实,许多过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后来不也都在被慢慢攻克吗?!――人类的医学始终在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中前进。从这样全局、整体、发展的角度去理解,“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还会有错吗?它当然没错,永远没错!
但反过来,为什么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人因病治不好而离开人世,源源不断?这里除了一些病人的病按照当今世界的医学水平确实还无法医治外,当然,也因为各地的医疗条件不一样,医生的专业水平不一样等。不过这很正常,我们永远不可能要求所有地方的医疗条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是世界上最高超的。同样的一个病人,或许换一个地方,换一家医院,换一个医生,他的病情可能就会得到控制,就有救了。但正常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只去怪医院,怪医生,只要医院、医生都已竭尽了全力。因为无论何时何地,治不好的病人永远存在。所以,从现实、局部、个体的角度去理解,“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这句话,又肯定不正确,永远不正确。事实上,我们医学的发展的确永远跟不上疾病的发展,人类的医学始终只是在被动地应付,研究、探索,人类在重大疾病面前始终慢半拍,始终在追赶的路上!
因此,作为医生,完全没有必要纠结于“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只要始终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坚守良知与职业道德,竭尽全力去救死扶伤,就已经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
同样道理,作为教师,虽然与医生属于不同的职业,工作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服务对象都是人,且从根本上说都是解决人的“问题”,因此,一定程度上都要对人进行“对症下药”的“诊治”,以此来提高人的不同素质。必须承认,作为医生,除了客观上所拥有的医疗设备、医疗条件不一样外,医生本身的技术水平与责任心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别很大。同样作为教师,随着我国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与深化,现在教育的硬件设施、学校条件的差别已不是很大,但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精神还是有较大甚至很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永远不可能消除,因为所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专业精神永远不可能在同一个层次上,它始终是有差距的,就像医生一样。
所以,教师唯有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教育理念与信念,才有可能彻底地静下心来,抱着“不放弃,不抛弃”的专业精神与专业追求去想方设法“教好每个学生”,才能实现教育的不断跨越与提升,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境界。否则,动不动就感觉这个学生教不好,那个学生教不好,那教不好的学生何其多也?!对于教师,这个学生、那个学生可能都只不过是自己教育生涯中一个匆匆的“过客”,但这个学生、那个学生,对于他或者他的家庭却是全部的希望所在。作为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竭尽全力“教好每个学生”。
当然,“教好每个学生”确实很难,因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不光是教师的责任,它涉及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因如此,教师的职业才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才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命运的建筑师”。事实上,无论何时何地,没有哪个老师敢拍着胸脯说,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已经是最高境界的了,我教不好的学生,别的老师也一定教不好。永远不可能这样。即便所有的老师都感觉无法教好,也并不代表他就一定没有被“教好”的潜能,就像病人一样。况且,对于“教好学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按现有的体制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肯定有人“上去”,有人“下来”。如果“下来”的都是属于没有被“教好”的,那从整体而言,这样的学生肯定大量存在,永远存在。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教师都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教不好”的学生,即便是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也一样。但你不必为此过多地烦恼、苦恼,更没有必要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一切教育都不是万能的。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对教育、对学生做到了真心真意、全心全意,即便有个别学生,甚至多个学生,没有被“教好”,那我们也一定问心无愧。这时,对于别人那些不负责任、信口雌黄的指责,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回应,一笑了之即可。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担任校长10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与感受,就是许多教师在总结学生表现不佳、成绩不好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主要原因归结于各种各样客观的理由,而很少去找自身的原因,说到底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够。这是教师长期以来的一种通病,也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首当其冲被列为“最坑教师的教育名言”的根本原因。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教师是人梯、是铺路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以上是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形象地认识和评价。而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总觉得它反映的就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荣与伟大。而在我看来,它不仅折射出这一职业的光荣与伟大,同时更体现出教师在从事这一职业时所承担的重要责任。
何谓灵魂?指人的心灵、思想和人格。
何谓工程师?指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门技术任务的设计、施工工作的专门人员。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一个个有灵魂的个体,既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技术性地完成净化人的心灵、端正人的思想、培养人的人格的任务。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在我看来,能够让一个人的灵魂积极而又健康的发展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天职。相对于一个机器零件的设计师技术性地完成一个部件而言,教师的工作更应注重技巧性、方法性和灵活性。我当了很多年的班主任,也当了很多年的课任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我更注重对他们的思想和人格的培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那么灵魂坏了呢?不言而喻。
只有用责任心、用爱、用情去技巧性地完成帮助学生灵魂健康成长的伟大任务的教师,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体验・用心灵开启心灵
教师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用心灵开启心灵。这是一颗饱蘸着热爱学生情感的红心,这是一颗凝聚着教育教学思想光辉的决心,这更是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恒心。有了这颗真挚的爱心,一些快要枯萎的幼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些被称为无可救药的顽童,可以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我以前的班级里有一个姓张的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缺少温暖,放学回到家中没人管。他穿衣无人管,作业无人问,有苦无处诉,有话无处说,形成了一种孤独苦闷、痛苦彷徨的性格。来到学校也不合群,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上课不举手发言,作业也不完成。老师提问他的时候,他只是低着头,一言不发。发现了这个情况后,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了解情况。开始该学生还吞吞吐吐,经过多次耐心的询问,他才说出了实情,与他同住一个地方的同学也提供了一些情况。怎么办?用爱心去感动他!于是我就经常利用空闲时间,鼓励他克服困难,独立自主,坚强起来,迎接挑战。同时还抽出时间给他补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渐渐地,这位学生重新振作精神,从严要求自己,作业逐步能交了,在课堂上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我马上抓住这些闪光点,给予表扬,给他鼓励打气。我的做法,深深地感动了他那幼小的心灵,他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了以前那种自暴自弃的缺点,终于赶了上来,成为一名心态健康的好学生。
我只是用我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心改变学生的故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世界的希望,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作为老师,我们就是要用用心灵开启心灵,用爱心浇灌心灵,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最健康最适合他个性发展的途径,让每一朵花都绽出最灿烂的花蕊!
探索・也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曾经一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教育界引起争论,这里“好”学生的定义似乎只是学习成绩优秀,听话等等,那么在倡导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这个理论显然更有现实意义和发展空间。
“人人都可以成才”是科学人才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不论其知识水平高低、能力大小,只要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就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以此来衡量,就应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在新型的“人才观”的指导下,教育就应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就应该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首先,工作对一个人来讲,不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证明自我、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成就自我的载体,所以,每个能走上工作岗位的人都会珍惜自己的工作,更何况是一个受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训的人民教师呢!并且,在当今社会,能拥有一份相对稳定,能自给自足,能自力更生的工作实属不易!因此,一个有头脑的人,一个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堂堂正正走上教书育人神圣岗位的人,不会傻得去“不好好教书”,去“心甘情愿”当一个“差老师”,去接受残忍的末位淘汰,去丢掉自己的饭碗的!
其次,学生好,难道都是老师一人的功吗?学生不好,难道都是老师一人的过吗?说到这个问题,还得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历史谈起。在我国,这个观点是陈鹤琴老先生最先提出的,只不过他已仙逝,否则的话,就不会出现那么多荒谬演变的无稽之谈。我个人认为,引用他人的言论,首先请尊重其初衷,如果断章取义,实属不该,这是对作者的极大不敬;并且引用之人如果不仅不认真钻研作者的学术作品还妄自揣摩其本意,擅自更改,拿出来吓人,这就更不应该了,毕竟引用之人中的一些被别人称之为“专家”,那他的言论就要对大众的精神健康负责!陈鹤琴老先生的一段教育思想:“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至此,引用先生话的人,演绎先生话的人,其他所有的人,是否对此前的一些话语有了不同的“认知”呢?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学生能否学得好,要看学生的天赋和本身的努力。然而学校领导为了抓考试成绩,以便成为名校,就提出了一句十分流行的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此口号一经提出,便风靡神州大地。于是各校校长就用这句话来要求教师,教师就加大工作力度,加班加点,盘、补、盯轮番上,生怕成为“不会教的老师”。但教师即使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上,也不见成效。这种教育万能观念是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读了王晓春的《班主任工作边界谈》,才明白我们通常见到的终日忙忙碌碌、急急挠挠、焦头烂额的班主任,原来是把培养学生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没有分清工作边界而造成的。
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够,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唯一的,那就是学习成绩
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好”字的理解,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品德好是好,学习好是好,身体好是好,具有审美的意识和能力是好,爱劳动也是好。究竟是按照哪一点来衡量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不同的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要求教师把学生教好,最强调的是学习,其次是品德。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是品德教育,即做人的教育,其次才是传授知识。然而大部分人在把握这个“好”的尺度时,只是单纯地认为把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就算是把学生教好了。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往往导致对老师的评价不能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就使许多老师因没能提高学生成绩,就成了一个“教不好”学生的老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要想老师在一日之内点石成金,那是很不现实的。由于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左右,教师和家长从孩子上小学起就开始片面重视孩子的分数,却忽视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关注与培养——这是中国教育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不要把学生成绩不好归咎教师
1.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片面问责教师
教育常识和社会生活常识都在告诉我们,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并且成绩如何,首先应该是学生本人的事情。如此,给教师下达学生学习成绩指标是没有道理,也没有科学依据的。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只应该检查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教育行为是否规范,教育工作是否敬业,而不应下达什么及格率、优秀率的指标。不要片面地认为只要教师努力,只要教师水平高,学生升学率就高,或者反过来说,学生升学率高,就一定证明教师有水平,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倘若如此,重点学校为什么还有“生源大战”?为什么要抢好学生?说明谁心里其实都明白,事情不完全决定于教师。
2.问题学生应分三级处理
问题学生可以分成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的问题生,可以由教师来教育;中度的问题生,学校政教处和心理教师就应该介入;至于重度的问题生,则不应该责成学校负责,更不应责成班主任解决。比如品德型的重度问题生应该送工读学校,心理型重度问题生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习惯型重度问题生应该进特许学校,个性非常特殊、很难适应普通学校的学生也应送特殊学校,辍学生教育应该有社会工作者和警察介入,等等。
3.家长的工作,社区和公安机关应该介入
问题学生的后面,往往有问题家长和问题家庭。我主张把问题家长也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重度的家长应该由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公安机关做工作,一般教师是很难应付他们的。
经过这样的剥离,明确了社会各部门的责任,班主任的工作范围和边界就比较清楚了,他们才可能把精力集中在工作重点上,集中在班级多数学生身上,才可以少做那些焦头烂额的事情,这才符合教育科学精神。
三、教师工作是有边界的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63-01
2010年暑假期间,我校根据惯例,要对刚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重新分班。分班过程中,一位宋老师反复念叨着:“可别把李建阳再分到我们班,他简直就是一块生锈的铁,把老师累死,最后还是拖全班的后腿。”她的话充分流露出对李建阳这个孩子的无奈与怨恨。就是这样,“李建阳”这个名字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开学不久,我班的一个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提出的问题,他很少举手,即使偶尔举一次手,也只是将手稍稍抬起,并且紧紧贴在腮边,神情异常紧张地盯着老师;老师巡视,在他身边稍稍驻足,留意一下他的书写内容,他总会赶紧摸起橡皮胡乱的擦拭起来。从他的这些表现,我断定这是一个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成绩较差,已经失去自信的孩子。好奇心驱使我拿起他的语文书,在封面上,我看到了“李建阳”三个字,他就是宋老师担心再次分到自己班的那个孩子。我心里十分清楚,班里出现了这样的孩子,对于我这样一个专任老师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也不禁对他产生了几分怨恨。再看眼前的李建阳,他停止了擦拭的动作,拿橡皮的手却在不停地抖动着。此时的他就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独自停留在枝头瑟瑟发抖。我的内心好像被什么狠狠扎了一下,一股痛楚油然而生。我决定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走出“差生”的行列。于是我摸着他的小脑袋,温和地说到:“孩子,别怕,以后让老师来帮助你,好吗?”他先是用慌乱的眼神看了我一下,继而使劲点了点头。
在这之后,李建阳的学习态度让我很是感动。每天他都是早早地来到教室,赶紧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学习;上课时,总是坐得端端正正,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从不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下课也很少与其他同学到室外游戏。我也借巡视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个别指导。然而学习效果却差得令人乍舌,新学的生字几乎不认识,每次听写生字,找不到几个正确的,读课文很难连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至于理解性的东西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种情况,我对李建阳由感动变为一种深深的同情,决定在他身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我也坚信“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首先分析了他学习吃力的原因,是因为一年级的基础太差,接着就找出一年级的课本,放弃了我的休息时间,帮他补习一年级的内容,从汉语拼音到生字,从生字到课文,几乎是从头重来一遍。尽管是补习,但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一点也不比新授时少。我在李建阳身上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在我的感召下,全班同学也纷纷加入到了帮助李建阳的行列,他也学得更加努力。但是并没有取得我们理想中的学习效果。半个学期过去了,在期中检测中,他仅仅得了18分,面对着糟糕透顶的试卷,“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就如同一根锥子刺痛着我的神经,我一下子由极度失望变得怒不可遏,一把将试卷甩到他的面前,质问道:“这就是我辛辛苦苦给你补课的结果吗?你就是一块锈铁也该磨出光来了吧?”,面对狂风暴雨般的斥责,李建阳默不作声,只是将头深深地埋在胸口,任两行委屈的泪水顺着小脸滑落,两个肩膀也不停地抖动着。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了下来,苦苦思索:老师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李建阳也学得竭尽全力,可就是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是不是还有哪个环节做得不够?思前想后,我觉得问题大概出在家庭教育上。要想学生进步,就得一定取得家长的配合。当天晚上,我去了他家,刚踏进家门就发现了李建阳的父亲正在给他辅导功课。看到我的到来,李建阳的爸爸不好意思地说道:“老师,孩子让您费心了。这个孩子从不调皮捣蛋,就是容易忘事,今天晚上教会的东西,明天一早又忘了。我在孩子身上一直很用心,可就是没有效果,袁老师,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听了李建阳父亲的话,我深深体会到他着急而又无奈的心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要求,从1999年起,各高校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在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中,高职高专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传统的教育的教学范式,以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主导,学生为辅。?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其定向、定时、定量的信息传输等特征,往往使课程显得较为枯燥乏味,教学效率相应下降?。如果不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要求学生“到课”,都很困难。“你讲你的,学生做他的事去了”。老师们很困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课程教学范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根据现代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围绕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怎样提供这样的课程教学?
一、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高职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他们虽然此类学生圆了大学梦,但进校后,由于自身基础不牢,学习能力差,各方面的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没有组织观念、没有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无故旷课,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缺乏公民道德意识,对学习、集体活动缺少热情,过分地强调自我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没有时代紧迫感。他们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这一条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比别的同学要慢一些,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或者说有的同学是害怕考虑,在回避或者在逃避这个问题,缺乏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选择、不挑剔学生,让人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以此来坚定师生的信心,鼓舞师生的士气。平时,又通过班会,校内传媒与相关活动,树立和宣传典型事例。
二、从上课抓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会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也很难真正到位,真正落实。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会学、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教”和“学”的中心任务不是例行公事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尽快地学会提出疑问。学会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应该建立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消除教师的话语霸权,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学生拥有充分的表达权。在平等的氛围中,在协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形成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
三、要敢于弃旧图新
2007年我去过一趟洋思中学,一进校门就被眼前醒目的口号给震慑住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真心佩服洋思人的勇气。想起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经谈起中国教育梦时,指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这就是中国教育梦。我们对教育无不充满着美好的梦想,寄希望于教育使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能够腾飞复兴。
质疑之声也总是如影随形,“教育的责任不全在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走进教室,面对黑压压的一片,如何能够关照每一个学生?这确实是摆在每一个有梦想的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兼顾周全绝非易事。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不也是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吗?我曾经也试着在这些名校身上寻找一些“成就每一个的”启示,结果却是让我觉得有点惨不忍睹。
近几年,在中国教育界,小班化教育的呼声很高,人们对它的期望值也很高。它似乎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它更现实、更接地气,更顺应今天我们对教育梦的追求。一位教师还是一桶水,只不过这桶水指的不再是知识,而是,我们能够给学生带来的关注,这里的“关注”恰似“灌注”,这桶水不可能“灌注”整个花园,小班却能较好的实现“灌注”每一株小苗,让它好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