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00:30: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会计软件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会计软件应用能力,因此在整个《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学即上机模拟实验教学占绝大比例。但是,实训教学在各个院校中还是弱项。
一、实训教学的形式
整个实训教学过程全部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进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在这个实验室中,教师和每个学生各拥有一台电脑,教师利用教师机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计算机系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可以进行讲解并演示会计软件的使用,同时还可以控制学生机(如屏幕监视、学生演示、作业提交、文件分发、远程命令等),学生机可以进行电子举手、自动接收文件等。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更直观、高效、准确;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单调枯燥的语言叙述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课程知识点。另外,在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师生共享网络教学信息资源。
二、实训教学的层次
在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过程中,要按课程的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按内容可分为以下层次:
(一)分模块的模拟实验教学
在开设会计电算化的第一门课《初级会计电算化》时,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还很陌生,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形成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实验,把课堂讲授与上机模拟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模拟实验分次数与课堂所学目标同步,为此模拟实验分模块进行,有利于学生能较快地掌握会计软件各个模块的使用,以便为下一步掌握会计软件的综合使用打下基础。
在该层次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解之后,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案例中的企业的业务特点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讨论,并由教师辅导进行上机实验,实验完成后讨论总结。
(二)、综合的模拟实验教学
在完成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后,开设会计电算化的第二门课《中级会计电算化》时,进行模拟实验时可采用综合的模拟实验。会计软件的每个模块内部前后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于在第一阶段学生已通过分模块进行会计软件的练习,对各模块的操作流程及方法已形成了大概的认识,但对整个软件的流程及各模块相互关系尚不清楚,因此在该阶段,可提供给学生一套相对完整、难度较大、业务较为复杂的会计经济业务,整个业务包括总账、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存货、报表等,所有的业务通过会计软件的各个模块进行操作。在该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各小组按财会小组定岗(如主管、会计、出纳)练习,让学生一人一岗模拟企业情况操作,并在完成某岗位的练习后,转换其他的岗位。
(三)手工与电算化并行的模拟实验
通过第一、二层次的模拟实训,学生基本上可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流程及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但对如何转换系统,即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换并不能完全掌握,为此,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时,可安排手工与电算化并行的模拟实验。
会计电算化是在手工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会计软件也是程序设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和手工会计核算方法开发设计而成的,会计人员只要把会计原始资料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借助于会计软件,经过一番运作,便会输出所需要账页及报表。因此,财会人员如果没有手工做账的实际经验,就无法了解会计数据之间的来龙去脉,搞不清其内部的结构关系,因而就不能透彻地理解会计软件核算原理。对此,在学生学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之后,随即开设《手工会计实务操作》课程,让学生进行手工做账实习,在此基础上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同时在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的时候,可采用同一套会计资料,便于学生比较两者操作的异同点,也加深对会计软件工作流程的理解,便于学生顺利地操作会计软件、深刻地理解会计软件的工作原理,为其将来掌握其他或升级的会计软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会计电算化实训安排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结束以后,通过老师的编排和指导以电算化的方式实现会计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利用,并和手务做比较,更好地促进教与学。
三、在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中,应加强校企合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会计核算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发展迅速,主要反映在会计软件开发业的迅速发展。以用友公司为例,从UCDOS下的账务处理系统、报表处理系统到WINDOWS下的相应系统: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单一的核算系统到集核算、管理于一体的软件系统,到系统化的ERP系统。与此相比较电算化的教学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这主要的原因是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太慢、实践技能不强。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熟练掌握常用电算化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专业教师只有深入软件生产或营销公司,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案的组织和准备以及实践课程的操作和指导。
教师应与企业建立联系,开展产教结合、产研结合实践活动,这样既达到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又使教师学有所用、学有所专,加强了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职业技术能力,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如操作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及时了解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给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或者提供一些来自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以利用教学和学生日后的就业。
校企结合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有目的地培养人才。从教育产业的角度来看,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而企业是这些“产品”最终的消费市场。学校必须时时明确来自“市场”的需求。
四、实训教材的正确选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18-02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开设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却没产生一本较为理想的教材:思路清晰,概念完整,逻辑严密,因而给电算化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模拟实验资料的不完整、不系统、仿真度低使得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普遍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而学生往往也错误地认为上这门课就是学习几个程序而已。现将笔者这几年的教学感受陈述如下。
一、会计电算化实验前应注意的问题
1.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练应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完成企业日常账务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电算化软件对企业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账套管理,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及其全部账务处理流程用电脑完成,还要将会计处理技术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不仅仅是电脑操作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软件操作的不理解性,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会感到枯燥,被动,且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第四章、第五章的学习,内容是纯粹的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比较抽象,通过案例教学在会计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注重教学案例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会计理论和生动、实际的现实案例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
2.学生在上机之前,首先安装系统盘时应强调尽量采用光盘中的配套SQLServer2000数据库,否则会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其次准备好实验资料。上机实验时,要按规定步骤进行操作,要充分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最后实验前应选择好学生账套的保存方式,防止数据丢失影响以后的业务处理。
3.制定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财政部在1994年5月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事业的意见》中提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会计核算方面全面实现电算化,其他单位达到10%~30%。第二步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电算化。文件中规定了会计电算人员培训目标及层次,根据财政部规划,到2000年在城市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应有60%~70%已接受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的技能;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成为会计电算化高级人才。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应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放在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技能这一层次上,同时也要兼顾一小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达到更高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按照“应知”、“应会”的要求,照顾大多数学生,认真贯彻教育要创新发展的原则,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学完本专业课后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已经学习和掌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能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
(2)独立操作通用的会计软件。
(3)用掌握的计算机和会计知识对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维修、维护及二次开发。
(4)根据会计电算化知识,熟悉财务软件的基本流程,掌握会计软件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及准确性进行判断。
二、理论教学体会点滴
1.讲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知识时,要结合具体财务会计软件和典型会计业务;讲解操作过程方法时,教师要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采用高清晰度大屏幕投影或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采用广播方式进行教学。
2.教师要在上课前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可遇见的问题并加以重点讲解及演示操作,这样引起学生的重视,为实验课上机操作做好铺垫。
3.不断地总结学生上机操作遇到的问题,反复在理论课上对其进行解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三、实验教学体会点滴
1.课程目标定位不正确,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是否能胜任会计工作?
2.课程设置缺乏正确的参照体系,缺乏端正的课程框架。
3.没有正确认识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内容孰重孰轻的问题。
4.对于这种操作及课业连续性要求高的课程来说,机房的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学习。
5.上机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基本功太差,计算机基本操作太不熟练了。诸如制作会计报表,当单元格里出现“#######”时都慌了手脚不知发生什么事了,不敢再操作,不管等多久都要等到老师来帮助解决,这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不知道,导致辅导老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作业问题非常有限,甚至出现每节课都拖延直到差距变大后最后放弃实践操作,而且学生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
基于多年的中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上好这门课,首先是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即教学目的,还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改革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并要充分考虑到生源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及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电算化的教学导向以实用为主,尽量避免会计电算化系统仅仅是手工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撮合”,兼顾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研究的需要。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培养。例如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财务软件开发商开展的各种认证考试,及时更新知识;学校应提供机会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考察了解财务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专业教师应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
2.保证多媒体教学正常进行,上机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质量的保证缺一不可。
3.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并重。在讲授电算化理论,尤其是各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与功能,例如账务处理系统设计、工资、销售等子系统的设计理念及内部结构时,最好是在穿插讲授小程序的基础上,演示相应的系统软件,以便加深感性认识。
4.要适当扩充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
5.要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寻求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理论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结论,而只是作为一种方法或思维工具,帮助和启迪掌握理论的人去作出科学的推论,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6.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二是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应设置分散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两种形式:(1)分散实践课程。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包括:基础会计中针对原始凭证的实训、针对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日记账的实训、针对明细账的实训、针对总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的实训、针对利润表的实训、针对现金流量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实训、针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实训等;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的实训、针对分批法的实训、针对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工资子系统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针对总账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安排在各自理论内容之后,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则是另一种分散实训,包括出纳工作实习、成本核算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实习、往来款项核算实习、存货核算实习等。(2)综合实践课程。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复杂业务综合实训,是在财务会计课程学完之后,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单位社会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阅兵大检验,主要由学生来做,实训内容应涵盖所有会计课程,实训教材应专门编写。
7.加强学生的相关学科的学习。特别是会计和计算机基础等学科的学习。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但具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同时也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财经类学校还把它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知识高速更新的背景下,能力的获得远比知识的获取重要。教师应强化案例教学和学生应多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因此,如何才能将我国会计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适应当前社会的模式?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掌握会计电算化应用软、硬件的开发、改进、维护等问题。这便成为现在中职学校和专职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管友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中国电力教育[J],2009(2)
2.康莉.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规范化构思.内蒙古电大学刊[J],2007(12)
二、构建会计电算化实训型教学体系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急需具备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以及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的会计人员。但目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人才缺口也相当大,因此,中小企业是吸收高职院校财务类专业毕业生的重要支柱。高职院校培养会计电算化技术性人才,应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制定出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而在会计软件应用能力人才培养中,须重点构建会计电算化实训型教学体系。
(一)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高职院校三年学年制中,第一学年第1学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2学期开展会计电算化的理论课和基础实践操作课,这门课程需要在机房完成,包括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内容,都要适时、适度地加到该课程中。第二学年,根据第一学年的内容,设置更为深入的课程内容,重点包括各行业企业的会计软件操作,特别是社会上主流的会计操作软件。第三学年第1学期的课程设置为实训课,主要内容是中小企业的相关会计软件应用的实验操作,整个做账的流程,设立详细的资料。这学期是学生集中实训的时期,将前两个学年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灵活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会计软件综合操作能力。
(二)加重单项课程的实践环节
针对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各项标准,在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的基础上,第二学年的2个学期,在基本专业理论课中,额外开设纳税申报环节课程及成本核算的单项实践内容。
(三)将电算化教学内容融入到会计专业相关的理论课中
在会计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课中增加与会计电算化教学相关的实操演练,让理论与实际有效联系,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延伸。
三、实训型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确定课程定位和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职业技能课程,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必须要通过该课程。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第一学年中需要开设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第二学年根据第一学年的课程,继续开设中级会计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与会计电算化相互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清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采用逆向思维方法教学,促进双向进步
会计电算化教学让学生熟悉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操作环境,而且还需要学生在操作软件过程中,懂得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需要从问题出发,向前一步寻找原因,一环扣一环,逆方向去思考和判断,便能理清操作流程,分辨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在固定资产系统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遇到期末与总账不平衡,固定资产系统不能结账,根据常规操作顺序,“资产增加—计提折旧—资产减少—凭证审核记账—期末对账结账”,反方向逐一分析和检查,就可以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同样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能有效掌握软件操作并及时发现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造良好的实训型教学环境
应在校内建立实践性教学基地,如会计基础实训室、财务管理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专用多媒体实验室等,与学院的公共机房相分离,做到实训室1个专任会计电算化任课教师、2个会计电算化实训专员,保证机房可以分配给30到50人规模的班级,达到一人一台计算机的基本配置,满足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实训等课程的基本需求。在机房建设中,要配备常规教学需要的用友软件及中小企业日常业务需要的金蝶软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多媒体实验室。校外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例如与银行设立订单班,培养银行业务需要的人才;与会计师事务所达成协议,分配相关的实习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有资源的高职院校可以与某些会计师事务所挂靠,成立会计服务机构,对外记账、验资、审计等业务,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真实接触实际业务,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进而创造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
(四)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
项目化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根据划分的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教学内,目的明确,教学效果相对明显和容易达到教学目标。如根据企事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将传统的教学内容重新设置,规划项目名称,分为软件推广、财务会计、人事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核算管理等,每个项目定义相关的能力训练任务,例如软件推广,则学习初始和探索财务软件;财务会计则需要学习建立账套,设置基础档案,初始化账套,处理财务日常业务、出纳往来款业务等;人事工资管理,则需要学习初始化人事工资系统,处理计提个人所得税、福利费和各项保险费用、工资业务;固定资产管理,则需要学习初始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计提;成本核算管理,需要学习设置成本核算方法。把任务作为课堂的能力训练,开展项目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以赛促改,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从2012年开始,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会计技能大赛,就是模拟企业的会计操作流程,分岗位完成相关的任务,分团体赛和个人赛,得分高者胜出。高职院校财务专业组队派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能提高会计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利用全国大赛,配备更好的教学软件和环境,让学生在大赛的前期准备阶段,积极参加院校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各种校级会计技能竞赛。在不同层面、不同环境下,渲染实际操作造就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培训能力,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和招生实力。
笔者从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亲历从计算机黑白界面到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ERP全方面会计信息化进步的点点滴滴,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教授的班级在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考证、ERP沙盘演练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总结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一体化教学模式方面,本文提出几点看法。
一、课程性质及一体化教学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会计结合在一起,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为企业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过程的简称。简而言之,就是将会计业务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传递、运算、输出和存贮的加工处理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于一体的学科。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由《会计电算化》和《电算化会计》的课程名称引发的教学目标不统一的问题普遍存在。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融会贯通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职业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分单元来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通过落实各个教学环节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其实,《会计电算化》是针对具备会计基本理论的学生开设的一门技能化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电算化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则安排针对不同蓝本会计软件的操作进行比较、任务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
二、在课堂上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应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上。
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由此,构建一个符合职业教育目标、可以体现职业教育实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体化教学体系则可以实现以下两点转变:
(一)教学的组织形式由“集体传授”向“个别指点”转变
课程可以安排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在这个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利用教师机端口来控制学生机(如远程命令、广播教学、屏幕监视、学生演示、文件分发、作业提交等),学生机端口则可以进行自动接收文件、演示、电子举手等操作。同时,要将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堂课,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让学生在学习中彼此帮助,有利于教学相长。
(二)学生由“被动受教”向“自觉思考、积极操作”转变
教师从“单一讲授”向“行为引导”转变;教学过程则从单纯的“传递知识”向“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学手段由“黑板、口授”向“多媒体、投影、网络教室”转变。教室内可以采用角色定位、广播教学、逆向思维查错、手工作业电算化、多蓝本多行业账套以及分组竞赛法等多教学方法。
“角色定位教学法”是指让学生以财务主管的角色,对一个准备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要求学生综合《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自行假设所供职的单位性质及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硬件、软件、人员及制度建设,提出系统规划方案,这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广播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广播教学这一形式,在教师机上演示给每台学生机观看,重点演示一些容易出错或容易忽视的软件功能。不断地强调及演示可以让学生对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有一个较深的印象。
“逆向思维查错教学法”是沿着软件常规操作相反的方向来进行,比如“报表初始化是否有错账簿的处理是否有错凭证处理是否有错账套系统初始化是否有错”等逐一分析、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这一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是巩固会计核算七种专门方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手工作业电算化教学法”是针对学生之前手工做出的实训资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的会计软件处理方式,通过上机实验不断地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纸质打印文稿以及运行作业所产生的账套备份数据,达到人机并行的目的。
“多蓝本多行业账套教学法”则是要求每个学生分别用用友、金碟、浪潮等多个社会上通用的会计软件来完成工业、商业等多个行业的账套资料,让学生们多对比,多探讨,找出软件的共性,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会计软件市场。
“分组竞赛法”是将学生分成多个任务小组,每个小组的工作内容按电算化人员岗位来设置,最后的考核以小组的总体水平来评定,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会计电算化数据关系的联系性,正确把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关键要领和精髓,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电算化教学的时长一般为90学时(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及内容的延伸可能会相应增加),2/3的时间用于学生操作,通过这种边学边练及课后练习的灵活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逐渐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加深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拓展了对理论知识在广度、深度、难度上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与学生共同探讨出的“麻烦解决心得”,完成论文《会计软件运行常见问题诊断及解决方法》发表于《消费导刊》。论文中提到,在会计软件基础设置时,如遇到科目设置的问题可能有三个原因:原因之一,可能有相同的科目编码存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新建科目要先上级后下级,删除科目要先下级后上级;原因之二,查看当前界面是否在“全部”标签下,如果只是显示了部分科目,就会出错;原因之三,与编码方案不相符,比如应收账款中二级科目编码应该为“113101”,如果设置为“11301”,系统则会提示“与编码方案不符”。一体化教学方法下归纳总结出的心得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的配套环境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
“双师型”是近年来一直鼓励教师成长的方向,“双师型”师资标准可以按一体化的理论来设定:
适应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胜任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工作。教学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课,领导检验等方面加权评定。
适应本专业的教研能力,包括总结教育教学规律,综合课程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等;教研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解决问题的概率、开发校本教材及论文写作来评定。
适应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开发能力。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提供的产能效益来受评确定。
(二)一体化教学评价系统
采用一体化教学后,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我们运用了发展性评价方案。通过课堂的表现、实训情况、操作技能的表现给予学生一个综合性评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减轻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负担。目前,针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评价有三个标准:取得电算化证书的无纸化考试成绩;用会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堂课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
结合考证的内容,电算化教学内容还要涵盖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测试题来考核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辅导。另外,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水平分为初级和中级,初级水平一般包括账务和报表系统,而中级水平则要涉及很多专用子模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一个层次的概念,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指明方向。
此外,要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传统式的教学往往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职业中学的学生素质差,所以学得差。实行一体化教学后,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调动起来了,于是,教师更加重视自己的教学质量,通过考核、问卷、座谈等方法进一步了解教师教学中的缺点,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了解教学所需。
通过构建《会计电算化》一体化教学体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考证通过率上升,操作也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经过一体化操作训练的学生,在实务操作中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对的评价一直都非常高。
会计电算化系统不是财务系统,而只是一个账务系统,其产生的不是财务信息,而是会计信息,在满足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过程中,引入具备了价值链管理功能的ERP 管理软件是发展趋势,这也渐渐融入我们的学习当中。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财务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越来越IT化、自动化,特别是当XBRL进入我们的视野之后,财务人员更多的时间将用于对企业内部的业务进行管理分析,以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要实现这一点,财务人员需要在专业和心理上都有所准备。这也是我们今后一体化教学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出现的问题
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5%的企业都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利用电算化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虽然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但是我们的财会专业毕业生的电算化水平仍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往往是上岗后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电算化岗位培训才能开始工作,这一现状让用人单位头疼,同时也给学生择业和就业带来障碍。
形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专业课程设置陈旧。中职专业课程设置没能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做及时调整。中职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的中职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只在第三、第四学期安排了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证的课程“会计电算化”。以电算化考证代替电算化的系统学习和实训。课程设置调整的滞后导致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走入误区,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等同于电算化考证合格率。此教学目标距离社会岗位需求相差甚远。
(2)教学软件单一。中职学校80%以上都是采用用友软件来教学的,但是实际上,2009年用友软件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0%左右。众多学校采用用友软件作为唯一教学软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用友软件是目前财政部考证的指定软件。因此,我们的毕业生上岗就业工作时很可能面对的并不是用友软件,而可能是其他财务软件,这就会导致学生得重新学习和实训,出现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不一致的状况。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的具体措施
电算化教学目标是培养电算化岗位操作者,以软件实际操作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应做如下改进:
1.改进该课程教学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是,中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一直以来都以取得电算化合格证为目标,以教完某本教材为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与岗位实际相结合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根据社会岗位需求,中职电算化教学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具备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此目标下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电算化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电算化软件系统的管理技能。教学目标可细化为三个方面:①熟练掌握常用电算化会计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自行解决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②熟练掌握电算化会计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的操作技术;③了解会计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和障碍等。
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实例介绍会计软件的各项操作、各个模块功能;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比较不同版本会计软件的操作、各种类型企业使用电算化工作的特点等,为达到培养具备电算化软件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个最终目标服务。
2.调整相关课程开设顺序,对教学大纲进行必要补充
由于明确数据库的含义,学会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操作,从数据库的角度深入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除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开设数据库知识相关课程。Access数据库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数据库系统,它的强大功能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向导创建表、查询、窗体及报表;可以有效管理、分析数据等。而且操作简单、易学易懂。通过学习Access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非常实用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简单讲解一些财务软件运行环境架构、数据库安装、服务器配置、财务软件安装调试维护等的内容。
3.教学方法的改进
从电算化教学现状来看,在电算化学习中,学生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评测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笔者在实践中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改进教学。在电算化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根据电算化会计的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编制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其次,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学案例,再经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亲自上机实践后撰写案例实验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系统总结。一般来讲教师会将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笔者认为教学案例最好来源于真实的一线工作。例如,让任课教师去企业做至少两个月的实际工作甚至半年,有条件的在企业兼职更好,从而获得实践经验和工作实例。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结合教学设计优质教学案例。
4.教学实训模式的改进
目前电算化教学的实训模式一直是“教学模块实训模式”,即学生只按照财务软件系统的现有程序,依照某个公司案例进行系统设置,随后再进行一些简单的核算操作就完成实训课了。其实这种实训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课程应包括分段实训、分岗实训及综合实训三个部分:①分段实训即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在学习实用财务软件时按照学习的内容进行。即在财务软件上进行完成老师要求的操作,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阶段实验,以验证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②分岗实训是指在完成分段实训之后应进行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训。即当一笔会计业务发生时,应以不同的岗位身份在财务软件中进行操作,以达到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际工作的目的。比如,一笔采购业务发生后应由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入库单和采购发票的处理,而由出纳进行收款处理,由会计进行填制凭证和记账的处理等。这种实训模式比较能反映社会就业岗位的现状,能做到教学与就业相融合。③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同步实训。即学生在完成了会计学相关课程和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的学习之后,将一个案例资料分别以手工和计算机的方式同时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管理,并且将手工业务处理和计算机业务处理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充分了解手工下业务处理和计算机业务处理的差异性,全面体会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益处,体会会计信息化的先进性和现代化,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
会计电算化已是目前社会财务工作的主要办公手段,培养具有电算化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我们中职财会电算化教师的实际任务。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目前电算化教学中的各种不足,并对其进行优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算化教学的长足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实际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黑板+粉笔”或者使用课件的传统教学法,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围绕课堂和教材来进行的。这些方法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都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方法,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体验式教学法。在这种方法中学生是中心,他们通过体验来获取相应的经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的成果。在这种模式下,课堂的中心已不再是老师,他们也是课堂的参与者。而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并预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地完成老师分派的任务,并通过实践得到验证。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和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体验式教学的步骤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体验式教学可围绕下面三个阶段展开:
1.课前教师应做好任务的设计和准备工作。教师根据内容设计好相应的任务,并分派给学生。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流程及功能、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及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及审计等。学生在接到具体的任务以后,应依据老师提出的具体要求,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找资料,完成相应的任务。
2.课堂中主要做好学生的成果展示工作。课堂上,各小组应该把自己整理好的资料展示出来,其他学生和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评议。对各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及抽象的、不好理解的内容老师应该详细讲解,对重点内容应多次强调。同时,对学生展示的多元化成果应积极地进行鼓励和赞扬。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加强了学生的团队观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后应该做好反思与交流工作。课后学生应该进行反思并总结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及时给出相应的书面资料。当然,教师课后也应该思考课堂进程及对教学任务的设计等,并给出总结性的材料。此外,师生之间、成员之间、各小组之间应充分地进行交流,完后形成相应的书面资料。
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为例。在课前教师需要设计好任务,学生应该了解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相应步骤。根据需要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课题定义小组、系统分析小组、系统设计小组,程序设计小组,软件测试小组等等。具体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分配,各小组还应准备好在课堂上回答和讨论的各种问题;当然,作为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是以总负责人的身份进行课堂设计的。课堂上,各小组的同学要根据自己了解的内容,有目的进行讨论。课后,学生应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获取的内容,总结学习成果,形成书面材料。
体验式教学环节的设计
分配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所占的课时数是该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它们应该各占一半。所以,应精心做好实践环节的设计。对学生而言,是不是应该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把会计软件的编写工作考虑进去呢?首先,这部分内容是非常抽象且难以理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觉得很枯燥;其次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很少有人会从事编制程序方面的工作(有专业的编程人员从事);另一方面也不现实,因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所具有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不够,再加上本课程的课时数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怎么样去编程,那么这方面的实践就没有必要进行了。因此,应本着将学生培养成为系统的审计者、使用者及管理维护者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计划环节
1.设计好教学时间。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要合理地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时间,把两者很好地衔接起来。当然,不能把实践课时安排得过多,从而挤占了理论课时,两者的比例应该为1:1。
2.设计好教学的活动背景。在进行会计软件操作实验的时候,常常要对一个企业某月发生的业务数据进行虚构,然后在操作过程中应该完成:系统的初始化设置(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凭证类型、录入期初余额、设置辅助核算项目等);对日常业务进行处理(审核凭证、处理凭证、记账、往来及工资的核算等);月末处理(业务及费用发票处理、调整分录、对账、结账等);编制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现在,会计软件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容易,操作也越来越简便,界面也越来越友好。同时,还有一些软件公司专门开发出了针对高校教学使用的会计软件,所以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使用说明书及老师的指导就可以很快掌握相关会计软件的操作。
3.制订好规则。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希望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发现相应的职业技巧,所以制订规则就显得十分关键。因此,在应用体验式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考虑制订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演练规则。
二、实践环节
1.角色分配。ERP沙盘模拟实践是通过设置企业的总裁、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等角色来实现一种体验式的管理教学方式。各个角色既要考虑本岗位的决策问题,又要相互协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尽力。当然,学生通过相应的角色扮演,可以深入了解各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加强了全局观,形成了完整、全面的信息系统的概念。具体在实践时,老师或班干部应该依据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分组,分组时各小组的实力应该均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不同的虚拟公司,并建立相应的管理队伍,在后面的实践过程中将相应的会计工作分给不同的组员,每个组员都应该有自己的岗位,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同时,在实践中对每个同学的工作岗位都应进行轮换,这样对企业里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流程,每个同学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在会计软件的实践教学中可以让不同的组员去建账、初始设置、处理凭证、处理账簿、处理报表、维护系统等,并以不同的身份(财务总监、结算会计、成本会计、出纳等)完成一个相应账套资料的处理。这样就有了职场的气氛,可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学习效果。
2.现场指导。分阶段进行总结,把握好进度,用心观察教学效果,这是老师在体验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学生实践期间,对于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要注意提醒学生怎么解决,怎么协调。比如,在使用会计软件时突然出现了断电现象该如何处理?电脑系统在运行中出现了问题又如何处理?在使用有关软件时怎样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等。
三、反思环节
学生进行反思的目的就是要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同时,教学完成后,要对各个小组的成绩进行总评。例如,在会计软件的操作中,往往选取的是典型的经济业务和一两个会计软件来进行实践,所以“遇到的,操作过的就会,反之就不会”的现象就会出现。此时,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会计学原理结合起来,对会计软件的操作步骤进行分析、总结。实践完成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对会计软件的相关操作方法进行讨论、总结,并给出相应的书面资料,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有着显著的作用。
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时,应该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自身组织能力的提高: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具有相关的职业经验或优于学生进行内容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是分成多个小组进行的,所以要及时指出各小组操作上的不恰当之处并进行纠正,这就对教师的判断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
2.要协调好本课程相关的内容及有效分配课时的问题。由于要求教学环境具有职场气氛,因此,购买什么样的教学软件?如何建设实训场地?相应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等等,都应该是着重考虑的。只要实训场所充满职业氛围,配备的教师是双师型的基本就可以了。
3.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应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不断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成就学生的观念,让他们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在实践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靠一两个人来完成工作,必须保证小组的各个成员都能够参与进来,对于报告的人选应临时指定,这样可以保证成员的参与程度。在学生上机练习时,为了避免学生不用心,玩游戏或者上网,可以通过特定的措施来控制学生上网或对电脑中安装的软件进行控制等。此外,对考核的方式和方法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改变,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测试并给出分数,让学生对实践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从体验式教学来看,教师由以前的讲解者变成了现在的组织者、评价者,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从实践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各个岗位的职责和具体的业务处理流程,强化了ERP沙盘模拟,提高了学生相应的操作技能,加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学生能够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并有意识地转化知识,使自身的知识水平及思维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孟庆男.基于体验学习的课堂文化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8,(6).
[2]黄莉萍.体验式教学法在《ERP综合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5).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会计核算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操作发展,是我国会计领域正在经历的一场巨大变革。会计教育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而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员,通过对常用的大型财务软件的熟练应用,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将所学的会计知识和熟练的会计账务处理技能运用于实际会计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使一部分学生电算化水平达到或接近中级水平,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的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的开发提供业务支持,即能在变化的新情况中创造性地解决会计新问题。
基于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在会计教育中的定位,我们应以科技教育为目标导向,利用现代科技为我们创造条件和种种便利,扎实做好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不规范。教学标准不统一
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缺乏系统、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大多是以学习编写会计核算程序为主要目标,往往要求读者熟练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件不容易和不切实际的事,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二)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从事会计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会计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自然无法熟练应用这个现代工具进行教学与研究。 而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又没有系统的学习财会专业知识,也适应不了教学的需要。
教学上需要既精通会计理论知识,熟悉会计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师资队伍的不足是制约会计电算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实验、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实训课时不足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特别是中职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要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很多学校因为实验设备、资金实力等条件的限制导致会计多媒体教室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没有完善。
(四)与实际工作脱节
传统会计电算化教学一般只局限在校园和教室内,教学范围和教学信息量小,往往是一本教材,一套软件,纸上谈兵,操作性不强,不重视岗前培训,与实际工作相脱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教学方式固定
在教学中仍然采用和黑板式教学模式一样,不能展开多元性案例研讨,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描述归纳来讲解。教学过程仍然是一个老师对一班学生,不能因材施教,没有充分运用实践性教学、会计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同时,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占比例过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实习的衔接性差,也是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中职电算化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中职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采取以下相应措施,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重新设计教学内容,自编电算化实训教材
现有的教材往往是先论述会计电算化系统概论、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内容,然后再进行软件操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将理论部分置于课程的开始部分,而有关理论形成过程等部分内容后置。这实际上与人认识事物的顺序恰恰相反。试想。向没有吃过苹果的人去描述苹果的味道是很一件困难的事,但让他亲自品尝一个苹果,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例如。同样的道理,在没有使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之前,让学生就去分析甚至开发一个系统是困难的。
所以,自编电算化教材,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将财务软件的使用放在最前面,在体验认识了什么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及如何操作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自行分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如何进行信息的处理的。让学生在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其自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概念性、规律性的理论内容,然后再对理论部分进行讲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效果也非常不错。
(二)完善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置
以前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是在传统的会计专业计划中增加《计算机应用》和《会计电算化应用技术》两门课程。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无法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要求,后来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始增设下列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使用基础;会计电算化应用;会计软件的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数据库语言的基础应用,学生应具备用数据库语言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课程。
(三)增加电算化实践教学课时
原来只是开设《会计电算化应用》,每周6个课时,课堂教学与上机的比例为2:1,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不能兼顾会计软件的实训,上机时间远远不够。于是对此进行改革,增加了电算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增加实训的强度,将会计电算化应用课程分为两个学期上,增加上机的时间,比例调整为1:1,同时在第六学期专门开设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和考证工作。
(四)实现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的衔接,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模拟实习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进行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够,还必须结合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的实践性教学。会计作为以“数字”为主要表现的一门管理技术,只有经过强化训练,经常进行会计实战模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模拟企业一个月从初始化设置到会计报表整个账务处理流程的案例操作,才能促使学生对“数字”及企业会计操作产生一定的“敏感度”,“熟能生巧”便是这个道理。
当然在强化训练过程中,要有计划和针对性地搜集、组织案例材料,及时进行上机指导,同时教师也要组织好课堂的演
示教学,以化解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目的地逐步提高案例的难度和复杂度。
目前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采用用友财务及企管软件UFERP-M8.25及安易财务软件演示版,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以账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为重点,兼顾其他子系统,如: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同时为了让广大学生对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的操作有更全面、更感性的认识,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实现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的衔接,在教学中将财务会计手工实习资料用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通过实习,让学生认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联系与区别,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
(五)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对实践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投资约十万元,建立了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软、硬件系统、数据系统、运作过程方面,都全真模拟企业,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基地。
(六)加强是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要提高电算化的教学水平,师资水平是非常关键。
1、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会计电算化培训。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相继派出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班和用友财务软件公司、安易财务软件公司、金蝶财务软件公司等举办的电算化软件应用培训班。还专门派出两位会计专业教师到院校脱产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半年,来提高财会专业教师的电算化教学水平。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允许教师到企业兼职实习,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与南海智勤会计师事务所、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佛山市辉煌不锈钢有限公司等进行合作,经常派教师去企业讲课或兼职,通过教师深入企业实际,进行学科调研,及时了解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同时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基地,进行会计电算化初、中级培训。生源除本校学生外,还面向社会招生。
3、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给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
以上措施拓宽了财会教师的知识面,让其既精通会计理论知识,熟悉会计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大大提高了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的电算化教学水平。
计算机被很多西方的发达国家应用在处理会计数据、会计管理、财务管理或者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策等方面,获得的经济效益很明显。因此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发生在会计领域:计算机系统出现在财务会计人员工作的各方面,设计会计信息系统的时候会有执业会计人员参与并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要会计管理人员来评价,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的时候使用会计信息,参与企业决策:会计信息处理的质量要由内部和外部的审计人员来进行评价,会计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正确性的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和使用需啊哟会计咨询人员来为公司提供。
从近几年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情况和国外会计电算化的情况来看,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将有很大提高。我国的会计软件水平近几年得到很大提高,有些很受欢迎软件由一些专业的软件公司开发,提供了好的基础给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层单位。但是会计人员的水平仍然是限制会计软件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呈现最佳状态。但是,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未来几年将会在开始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培训的热浪,奠定了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基础,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到2010年要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根据这个目标,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这门课应该是会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但在目前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各种中职类学校的财经专业课程安排基本差异很大成为问题中较为突出的一个,这就导致老师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直接影响,本文针对这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2 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单一、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不足与软件更新日新月异之间的矛盾
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不同,教学目标模糊,据了解,多数中职校主要以上海市财政局出版的《新编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训(用友T3版)》作为教材,教学目标也只是能通过财政局组织的会计上岗证的考试。其结果虽然学生通过了专业课程学习甚至拿到了毕业证,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到工作单位后适应不了工作需求。用人单位犯规的信息表明,教学目标的单一容易造成学生能力在方面的不足: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基础维护能力的缺乏;不能解决在会计软件运行中发生的异常操作问题;不能较快的适应其他会计软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会计电算化软件有上千种之多,有正规软件公司编写的商业化软件,如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也有各企业为自身的业务所需而定制的软件。这样就出现了软件不同,界面不同,功能不同,使用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的情形,无形中对会计电算化教学设置了障碍。
2.2 教材陈旧、学生会计理论落后与实际工作中情况多变之间的矛盾
上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新编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训(用友T3版)》,也是上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核心辅导教材,其只能在Windows2003环境下进行操作,如今的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随着Sybase、Oracle等大型数据库在财务会计软件中的广泛应用以及ERP等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不断完善,Windows2003早已被淘汰,让学生在已淘汰的办公软件下学习会计信息的处理,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
此外,该教材以一套实训案例为主线实施教学,尽管很好的体现了案例教学的理念,但知识的讲解及拓展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其中关于“工资管理”模块的设置中,只提到“单工资类别核算”的操作流程,对于“多工资类别核算”的操作却只字未提,而在实际工作中,每个单位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设置多工资类别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却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变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差。
2.3 师资匮乏、知识结构不合理与课程对复合型教师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目前,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是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目前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基本上分为两类。其中大多数是会计专业出身,由于没有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工作中自然无法熟练运用这个现代工具进行教学与研究,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计算机系统问题无法很好的解决,从而课堂的教学效果,更无法培养出具备电算化信息维护和异常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另一部分是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其本身没有系统的财会专业知识,也适应不了教学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需要教师既精通会计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在师资队伍中极其缺乏,成为制约会计电算化教育发展的瓶颈。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深感身上的压力之重。如何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3 会计电算化教学应注重解决的问题
3.1 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由于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学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并随着岗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相应的教学内容是主要介绍某一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为此,我们将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为: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以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是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不同蓝本会计软件的操作比较、作业设计、实践教学等内容。解决原先教学目标定位不尽合理所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均得到较大的提高。
3.2 按需取舍教学内容,科学设置课程结构,
笔者任务,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应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企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具体要求,并围绕用人单位的要求,将具体的要求设置成具体的实验项目,根据具体实验项目的要求确定开设哪些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讲授哪些内容,应如何进行循序渐进教学和上机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理论和技能等进行总体规划。会计电算化是将会计和计算机课程进行交叉,很依赖计算机的一些相关知识,所以可以先考虑开设像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或者常用的工具软件使用等之类的有关的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不必过深,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即可。
其次,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定案例,案例应该体现实践工作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将案例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由学生操作、讨论,汇总、撰写报告,总结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的目的,以使其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和修订教学案例,集中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及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根据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案例,共同编写既能适应会计工作岗位需要又能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满足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就业的需要。
3.3 建立仿真教学环境,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
为了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应该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相结合,实行“双轨制”(即要求手工做账和电脑做账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三年来所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模拟某一企业会计数据,把一整套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完成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然后运用财务软件,首先利用软件的初始化功能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完成两种处理方法的衔接,再利用软件完成接续月份的会计业务处理。通过两种实习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此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还应创造条件采用网络教学方式,利用校园网平台,师生共享校园教学网上的信息资源。实施网络教学必须具备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这两个基本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校园网和课程网络课件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安排,掌握学习主动权,实现个性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给学生答疑、随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4 实施多元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那么,如何获得这些技能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构成可以是多元的,既有来自学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科研院所、会计师事务所的。让来自不同领域的教师相互沟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使每位教师逐步实现既懂理论又能熟练进行实践的目标。同时又能获得最新的会计资讯,解决了会计教学与实践脱节、会计知识的更新速度跟不上制度规定变化的问题。另外,不同专业的教师也应该加强交流,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可以相互帮助,通过组织研究课题和开发软件项目,为教师提供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使得原来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师能通过课题的开发研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样有不同经历的人才集中在一起,各尽其才,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二是学校可以选择和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将专业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锻炼,共同参与财务软件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工作。据悉,目前国内已有几家大型管理软件公司如用友公司已经在开展这项工作,帮助教师提升个人价值与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经常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为会计学教师进行技术培训,也可以参照软件公司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认证办法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认证,从而使这些教师具备“双师”资质,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会计电算化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应用性极强,在会计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也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对此专业的课程设置、组织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文中主要从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个人看法和理解,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这在目前职业教育中已基本达成共识。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首先是职教方面,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稍差一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目标。其次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实际。对职业教育来说,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中等会计电算化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会计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教学中应得到重视和体现。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可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对于理论课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课是指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方面,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等多种方法。
1.讲授法是由教师给学生讲解课程知识点,主要用于理论课的讲授。利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和计算机制作教学内容课件(可用Word、Powerpoint或Flash等软件制作)进行授课。按教学大纲要求,对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有关基本概念、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核算制度与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的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与措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与审计等内容进行教学。
2.演示法主要是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计算机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在教学手段方面,可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在多媒体教室中,借助计算机、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音像系统等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实务操作演示、案例分析等。详略得当地演示财务软件业务流程中的每一环节,以及在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碰到意外情况如何处理等。演示可以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也可以教师和学生同步进行。
3.实验法主要是学生通过上机实验的方法在会计电算化的模拟环境中学习会计理论知识、把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可利用商品化会计软件演示版或商业版,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一般教材提供的都有相应的几套实务案例题,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进行练习。先用一套简单而相对完整的经济业务教会学生使用财务软件,对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形成初步认识,再用一套较完整,难度较大,分工较细,业务较为复杂的会计经济业务,让学生模拟实际财务工作人员分工协作、有计划分阶段加强练习。练习时以帐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为重,以工资核算系统和固定资产核算系统为次,以应收应付款管理,成本管理,购销存业务处理等模块为辅进行。
4.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它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定案例;其次,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
5.逆向思维教学法是指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软件的常规操作顺序是沿着“账务系统初始化一凭证处理一账簿处理一报表系统初始化一报表编制”等业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但在运行会计软件中碰到例如完成资产负债表编制后发现报表不平衡的问题,分析其不平衡原因按照会计软件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账簿处理是否错误凭证处理是否错误账务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逐一分析和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
6.作业设计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过的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业务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设计一套作业题(即模拟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经济业务资料),通过上机实验不断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作业设计、打印文稿、电子文稿、运行作业所产生的账套备份数据等。作业设计可采用小组或个人独立完成方式。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结合应用,不能单纯的只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单一使用讲授法存在许多不足,若要透彻地讲明一个机构(或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实际使用过程是较困难的,教师讲解费力,学生理解困难,必须和其它方法结合使用;采用演示教学法有利于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使教学更直观、高效、准确,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单调枯燥的语言叙述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教学效果。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转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更多的还是接受教师灌输的东西,在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还略有欠缺;实验法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果老师能正确及时的辅导,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应在学生实验中及时穿插讲解会计核算原理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结构;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能力;逆向思维教学法是掌握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尤其在培养学生在账务核对和捡查方面的能力效果较显著;实施作业设计教学法可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可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使学生深刻了解会计电算化数据关系的联系性,正确把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关键要领和精髓,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2.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简单一种操作。电算化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职业学生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可能不是太牢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穿插讲解一些会计理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件设计的原理和目的。由于时间限制、理解能力不同、老师业务水平差异或其他原因,有时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会演变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最后也只知道此软件的基本操作,动手进行业务处理能力差。
3.防止训练内容大而全,不切实际。如果不考虑学生及相关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按照诸如用友、金蝶等公司的培训模式来辅导学生,站在ERP的角度,综合介绍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功能,全面铺开,涉及诸如生产制造、物料管理等内容是不妥的。这些都过于专业而且主要针对与企业专业人员,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很难理解,如果不增加大量课时,目前是不切实际的。
4.解决实验教材的问题。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必须借助良好的实践课教材并保证充足的操作时间,这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电算化会计实训教材不算少,高质量的不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材建设可分两阶段进行。首先选择一种较好的手工会计模拟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使之应用于电算化实践教学;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可组织一线教师编写实训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
从教育产业的角度来看,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产品”合格与否取决于任课教师这些“一线工人”,企业是“产品”最终的消费市场,学校必须时时明确来自“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更是这样,要全面了解目前企业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能力的要求,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以就业学生反馈回来的宝贵意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为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提供信息资源。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职业人才,要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林怀敏.关于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的思考[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3)
1.教学目的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基础应用型技能人才。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科目,也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技能。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实现对相关会计软件的正确使用,具备通过会计软件完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能力。
2.目前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在教室、实训室(机房)完成。常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必不可少的方法;演示法,教师通过计算机系统、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会计软件的操作步骤,是整个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时间一般仅次于实训法;案例实训法,学生按照实训案例和要求,运用所学进行会计软件操作的练习,是整个教学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掌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关键;在教学中,还会穿插设问提问法、情景模拟法、答疑解惑法、总结归纳法、复习法等方法。
3.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近年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现行中职学校的软硬件配备都较以前更适应教学的需求,同时各学校对学生提高就业技能、参加技能竞赛和从业资格考试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这促使会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很快。但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具体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急于动手操作,容易忽视教师的演示环节,且容易遗忘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操作,会使得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出现重复演示和练习。二是学生对会计软件功能操作的掌握程度往往优于核算操作。中职学生的特点是偏好动手而弱于理论,即使前边理论专业知识学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把会计软件的功能操作学得很好,但核算操作方面是硬伤。三是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遇到问题的应变和解决能力欠缺。老师演示过的或教材中有的东西,学生能够掌握得好。但换个形式或出现问题,学生往往表现得手足无措。四是学生专业水平和对新东西的掌握能力差异很大,教学中容易呈现两个极端。若在教学进度方面照顾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容易导致基础差学得慢的学生进入恶性循环甚至直接放弃;若照顾基础差学得慢的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懒散,教学进度受影响。
二、试误教学法的模式和优势
1.教学模式
试误教学法一般采用“试误—识误—解误—防误”的模式。(1)试误,就是教师通过以往教学的经验,找出试误点(如:所授内容中的重难点、学生易出错易遗忘的关键点、能够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知识点等),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两种方式来促使学生尝试错误的过程。第一种,当教学到某个试误点时,教师故意粗略地带过,不教深教透,使得学生应用知识点时碰到问题产生错误引起思考。第二种,教师人为地在某个试误点预设出错条件或错误。试误环节由任课教师主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也是试误教学法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2)识误,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教师设置的试误点时出现问题或引发错误,教师适时得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或错误,并加以分析和解构。识误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它是评价试误教学法应用效果的关键。(3)发现了问题或错误还要学会解决及如何避免再次发生,因此第三个环节是解误和防误。在识误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并认识到防止问题或错误产生的条件。解误防误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保证。
2.优势
针对现行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试误教学法的优势凸显出来。(1)试误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中职学生本就对学习欠缺热情,主动学习的能力差。试误教学法的特点就是在教师指引下,在可控范围内让学生尝试错误,激励学生自主产生反应联结,在曲折中掌握知识和技能。(2)能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或操作的理解、记忆和把控。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大多中职学生照着教师的演示和教材依葫芦画瓢,来龙去脉往往不走心、不入脑,只会操作教学时的案例,不懂举一反三,并没有真正掌握所教学的内容。在试误教学法下,学生从经历错误中学到的知识或操作必定印象深刻,又经过了深入的分析和解答,了解了出现错误的条件和前后关联,最终达到学生深入掌握知识或操作的目的。(3)虽然应用试误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要经历试误、识误到解误、防误的过程)不会顺利,但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效果,优化现有教学。(4)试误教学法的试误点设置是其应用的关键也是起点,由教师根据经验来完成。试误点设置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教学的进行和最终的效果,这需要教师熟知所教的内容,了解所教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学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试误教学法经验。这对教师是极大的考验,同时能高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5)试误教学法是培养中职学生思维深刻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思维深刻性是在同错误作斗争并取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的,能使学生思维得到深化和优化。
三、试误教学法应用举例
以用友T3(适合于中小企业)为教学软件,通过一个教学实例来验证试误教学法应用的可行性。
1.试误
在“期初档案”中需要录入客户和供应商档案。供应商是案例企业的上游,客户是下游。平常教学中一般通过解释及举例来讲解,但在应用时仍有很多学生区分不了。现将其作为试误点来强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掌握。具体操作:新授教学时,教师一笔带过,不解释、不举例。教师和学生只是按照案例要求演示和练习录入。阶段性教学结束后(讲完填制凭证),教师布置一套初始设置简单(要录入客户和供应商档案,应收账款要设置客户往来辅助核算,应付账款要设置供应商往来辅助核算)、业务题也简单(要有购入和销售并涉及应收应付)的账套题给学生练习(时长控制在两课时),题中故意将部分客户和供应商档案混淆。题目也可设置多个试误点。
2.识误
学生按照题目录完“客户和供应商档案”后,当做到购入及应付款或销售及应收款的凭证填制时,录完“应付账款(应收账款)”会计科目需要填辅助项中的“供应商(客户)”,学生通过放大镜是找不到既定的“供应商(客户)”,手工输入也会出现“非法”提示,最后凭证无法保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思考“供应商”和“客户”及本账套中的相关操作,找出错误发生的条件、原因和过程。原来是档案设置的题目有问题,将部分供应商和客户倒置了。
3.解误和防误
教师帮助学生重回档案录入中去修改,再回到凭证填制中完成业务核算。教师告知学生,将来的工作中需要自己区分清楚供应商和客户,档案录入不能混淆。学生经历错误并找到原因后,会深入理解供应商和客户,并很好地掌握相关操作。
四、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应用试误教学法的建议
1.科学设置试误点
试误点是该教学法的关键。在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在教师及教学可控范围内来设置。一旦超出可控范围,会影响后续解误和防误环节。比如建立账套环节下有“存货”“客户”“供应商”是否分类的勾选,此处不适宜作为试误点,因为未勾选分类,之后将无法修改,属于不可控范围。可以选取那些可以修改的,诸如企业类型、操作员权限、会计科目辅助类型设置等。二是试误点的难易程度要与受众对象相匹配。太容易了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太难了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反而适得其反。三是可选取账套选项、基础资料、初始数据、操作权限、各种日期、业务处理流程、填制凭证、财务报表公式设计等方面进行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