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真正的由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8 23:51: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端午节真正的由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关键词:端午节、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起着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端午节已成为一个正在被人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个速冻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还有许多人表示不知道应该怎样过好端午节。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成功激起了我们对端午节的重视,尤其是今年,国家把端午节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并实行了放假制度。那么今年的端午节和往年会有什么不一样呢?为此我做了一个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

了解昆明市居民对端午节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与以往有什么不一样,找出复兴端午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难点,为昆明市居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一个参考,同时也为国家复兴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二、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 20xx年5月27日至20xx年8月10日。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昆明市居民,并把他们分为了四个群体:老年人、小孩、大学生、中年人(有工作的人和没有工作的人)。每个群体各取20人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同时也兼用了访谈的形式,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围绕:是否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源流、是否喜欢过端午节、是否喜欢吃粽子、端午节有些什么活动、对端午节放假有些什么感想等展开。

三、 调查结果

1、 老年人

在对20位老年人的调查中,只有一位退休老教师知道端午节的来源,但端午节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慢慢转换过来他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大体知道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端午节,且知道端午节是由时令和季节变化所产生的,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关于安全卫生的节日。

其它老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至于屈原之前有没有端午节则不太清楚。其次他们还知道端午节必须包粽子吃、赛龙舟、戴端午索、插艾蒿和菖蒲、喝雄黄酒,对于端午节是否还要画符驱邪或进行姻亲交往则不确定。

在调查中他们都表示喜欢过端午节,即使现在的人们只是买几个粽子回来吃吃就了事。他们认为端午节是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留下来的东西,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骄傲,我们应该继续过端午节,而且还要过好它。同时他们觉得粽子很好吃,能够把他们带回到小时候的记忆里,遇甜思苦。尤其是今年国家在端午节实行放假,这样他们就有机会跟自己的子女和孙儿一起过个团圆节了,这是他们最想要的,平时都很难跟孙儿们团聚,这是一个好机会。至于端午节的活动嘛就是和家人一起出去逛逛公园、爬爬山等。

2、 小孩

小孩子们一致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产生,这是从小耳睹目染得结果,在小孩子的影响里老师从小就教他们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著作是《离骚》,后人吃粽子、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他被驱而跳泊罗江这件事。在小孩子的印象中端午节除了吃几个粽子、包子、蚕豆之外再没有其它东西,而这些东西平时都可以吃到,没有什么稀奇的,况且这些东西跟过年吃的大鱼大肉比起来差多了,也不及零食好吃,所以小孩子们并不喜欢过端午节,对他们来说既没有好吃的,也没有好玩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节又叫娃娃节,在古时候是专门供小孩子玩乐的一个节日,只是现在已完全没有这个概念了。

今年的端午节放假,这对小孩子们来说是再开心不过的了。在城里上学压力很大,他们平时根本没有玩的时间,每天都在学校学到很晚,周末还要补课,童年的美好时光基本都是在教室里渡过的。今年端午节的放假为他们沉重的读书生活带来了一丝乐趣,他们可以跟着父母一起去郊外游玩、烤烧烤,也可以约几个小朋友一起去逛街、游玩。端午节的放假使孩子们对它产生了一丝好感。

3、 大学生

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是时代进步的未来,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但很可惜,在我所采访的大学生中对端午节历史源流一清二楚的人并不多,知道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端午节的占一半,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产生的也占一半。这足以可见现代大学生读书之少和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

其次对于如何过好端午节,他们已没有更多的想法,除了吃粽子、插艾蒿和菖蒲、赛龙舟,况且赛龙舟在云南根本就不适用。至于端午节其它的民族活动事项他们已经淡忘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比如说古时候端午节要进行姻亲交往、要画符驱邪等,这对他们来说无法想象,且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与现在毫无关联,尽管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民俗事项,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象征,但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吃粽子是一件可有可无得事。远离家乡,一个人吃粽子根本毫无乐趣,况且粽子一点也不好吃,尤其是食堂里的粽子,让你无法再多看一眼。对于大学生来说,端午节除了能见到粽子,其它的民俗事项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对端午节的感情是最薄弱的。

今年端午节实行放假,但对我们的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因为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小,课程也相对较少,放假与不放假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如果不放假,他们基本会忘了这个传统节日的存在。

4、 中年人

⑴有工作的人

在所展开调查的人当中,85%的人对端午节的历史源流问题一无所知,只知道端午节跟屈原有关,吃粽子、赛龙舟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对于端午节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很多人都已淡忘了端午节的真正历史由来,只单纯认为它与屈原有关,甚至认为是因为屈原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死才慢慢形成额端午节。俗语都说水到渠成,但中国人的大众却不是这样,通常是水还没到,渠却已经形成了。端午节就是这样,后辈人没有仔细听取前辈人的讲解便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囫囵认为端午节是因为屈原的死才产生。

至于是否喜欢过端午节他们已没有太多感想,并认为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节日。因为在这个节日里即没有什么特别好吃的东西,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玩的东西,尤其在今年之前,国家没有实施放假政策之前,可以说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其它节日不管怎么说都蕴含着一定的精神和意义,唯独端午节,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蕴含了爱国主义的思想,但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和平的社会里,忠君爱国、为国捐躯似乎离我们有点远,与其它节日欢快、团圆的气氛有点不一样,这不禁让人们怀疑它是否算个节日。另外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吃粽子根本没有任何意义,50%的人在端午节并不吃粽子。

最后对于这部分工作的人来说,今年端午节放假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幸运,同时也是一种惊奇。幸福的是可以不用去上班,同时还可以拿到工资;幸运的是他们从没敢奢望的端午节既然会放假;惊奇的是国家现在怎么突然重视端午节、重视传统节日了。总体来说他们对端午节的放假很满意,也支持端午节的复兴。

⑵没有工作的人

对于这部分没有工作的人,我调查对象主要是以家庭主妇为主,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服侍老人、照顾小孩、做好家务。这部分人都不知道端午节的真正由来,同样只知道它与屈原有关,一位被访者甚至说:端午节既然是为纪念屈原的,那应该是江浙那一带过才对,我们为什么要过呢,这个节对于我们来说它就不算过节日。

对于是否喜欢过端午节,这部分人选的答案都为一般。喜欢的是端午节再怎么说也算一个节日,比起平淡的日子来说它还是好的,粽子尽管不是非常美味,但它毕竟一年才能吃一次,能让家里人吃上自己煮的粽子也是件开心的事;不喜欢的是这个节比起其它的节日来说气氛不过热闹隆重。其次过节就意味着要做很多好吃的东西,要去街上买过节的货物,对于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现在的市价,柴米油盐样样都贵,样样都要花钱,所以他们不是特别乐意多个节日出来,也不是特别有信心过好端午节。

但对于端午节放假她们是非常乐意的,因为丈夫可以歇一歇,孩子也可以喘口气,其次全家人能够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件很难得而又令人开心的事。

四、 结论

(1)、不了解端午节的历史由来及传承。

经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端午节的历史由来和传承知之甚少。他们只是大体知道这个节日是为纪念屈原而产生,并且在这一天要吃粽子,至于什么时候产生、产生的原因则一概不知。大部分人甚至认为端午节是屈原死了之后才慢慢形成的。

(2)、不知道怎样过好端午节

在调查的人当中,很大一部分人表示不知道怎样才能把端午节过好。在他们的认知里,过端午节就是吃几个粽子、包子、芽豆,仅此而已,而粽子又不是什么特别美味的食品,尤其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吃的东西很多,没有人会等待着吃粽子,它会慢慢成为一种象征物而不再是食品,所以即使人们很想过好端午节,但却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他们早已忘了端午节的民俗事项活动。

(3)、不知道端午节真正蕴含的意义和精神

篇(2)

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1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

(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

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反思: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

教师小结: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2活动目标:

1、对民间活动有兴趣,知道龙舟赛活动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

2、乐意尝试剪贴添画的方式表现龙舟的细节特征。

3、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龙头的图像、浅蓝色纸、剪刀、固体胶、PPT、视频、放碎纸的小篮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

(意图:观察龙舟的特征,知道赛龙舟活动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活动。)

1、PPT:看看大人们在做什么?他们划的船是一艘什么样的船?哪里是船头?

2、小结:大人们划的船样子像龙,抬着头很神气的龙头,细细长长的身体,上面有鳞片装扮,龙的尾巴向上翘。

二、师生演示

(意图:重点学习剪贴“龙头”图像的方法。)

1、我们也来玩玩赛龙舟的游戏。

2、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做龙舟。

三、幼儿创作

(意图:有序的使用工具材料表现龙舟的特征。)

1、龙舟我们自己做。

先用小剪刀(剪下图片上的龙头),用固体胶固定龙头的位置,用记号笔从龙头下方接住龙舟船身,让尾巴向上翘,最后添上鳞片。

2、幼儿创作。

(1)提醒幼儿按步骤剪纸、添画,完成龙舟。

(2)邀请谁坐在你的龙舟上和你一起划龙舟。

四、分享交流

(意图:在游戏的过程中有喜爱民间活动的兴趣。)(播放音乐“龙舟夺锦”渲染气氛)

1、用倒数计时,表示赛龙舟游戏开始。

2、幼儿布置作品在场景中,最快的幼儿就是龙舟赛第一名的胜利者,以此类推2、3名……

3、找一找人数最多的龙舟、数一数龙舟上划船的人数。

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理解、学习童谣,能结伴边拍手边朗诵童谣,对童谣活动感兴趣。

2、迁移有关端午习俗的相关经验,尝试续编童谣,体验编编、说说、玩玩的乐趣。

3、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4、运用物品特征与谐音学说祝福语,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与端午节习俗相关的图片、实物,幼儿进行过有关端午节习俗的调查。

活动过程:

1、欣赏童谣,理解主要内容。

五月五,端午日,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蘸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1)交流有关端午节习俗的经验。

指导语:端午节,人们都会有些什么活动?

(2)欣赏童谣,理解主要内容。

指导语:

①在这首童谣里,你听到了什么?

②你有什么听不懂的地方?(根据幼儿的讨论、交流情况,帮助幼儿理解"门插艾、香满堂"等。)

2、学习童谣,了解拍手游戏的玩法。

(1)尝试朗诵童谣。

(2)讨论拍手游戏的玩法,激发朗诵兴趣。

指导语:我们可以怎样念这首童谣呢?(引导幼儿两两结伴边对拍手边朗诵童谣。)

(3)两两结伴,边拍手边朗诵童谣。

3、迁移端午经验,尝试续编童谣。

如:五月五,是端阳,香包带,香满堂;五月五,是端午,龙船下水人跳舞。

4、记录并欣赏幼儿创编的童谣。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社会课,我把这一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学习以多种表现形式创造端午节气氛。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也有一定的条理,首先我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幼儿的儿歌作为课题切入点,一开始就给幼儿创造美好的情境。

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以及熏艾叶等风俗。

2.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对端午节风俗问题的互动里。

3.通过手工制作感受端午节的气氛,萌发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兴趣。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乐意参加布置环境的活动。

活动重点:

1.通过观看视频让幼儿简单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

2.通过PPT了解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以及熏艾叶的风俗。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对端午节风俗问题的互动里。

活动准备:

1.有关屈原的故事和端午节来历,赛龙舟、艾草、粽子、挂香包图片,艾条等;

2.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图片;

3.手工材料纸杯子,五色彩线,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部分看图猜节日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共同阅读,图片里的人在干什么?

2.师:这是什么节日?谁来告诉老师一下这个节日里我们都要做什么?

3.师:知道了前面那些图片是描述春节的。

那我们现在再看一下这几张图片,图中有什么?是什么节日?

二.基本部分。

1.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端午节。

端午节是哪一天有没有人知道?端午节是纪念谁的?有谁知道端午节的故事?

2.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端午节的来历》来进一步了解下端午节。

3.师:看了短片以后谁来告诉老师一下端午节是哪一天,都有哪些习俗?

4.师:端午节吃粽子,你们吃过吗?谁来说一说?

5.师: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节还有一种游戏叫划龙舟。

那在我们这个地方是很少见的。

6.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看真正的划龙舟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视频来看看真正的划龙舟是什么样。

7.师:(让配班老师悄悄点燃艾叶)大家闻到什么味道没有?是什么味道呢?哦!原来是艾草呀!谁知道艾草有什么作用呢?(夏天会有很多蚊虫,点燃的艾草有这样一股特殊的味道,它可以赶走虫子。

刚才我们只闻到了它的味道,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样子。(图片)

8.师:今天呀,我们小朋友一起了解了这么多关于端午节的事情,谁来给老师说一下我们当地是怎么过端午的都有什么风俗习惯?(插柳条,戴荷包,吃卷糕,韭菜盒子等)

9.师:小朋友们现在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了吗?它是为了纪念谁的节日?

三、手工制作。

1.师:下面我们做个小手工,制作一个漂亮的荷包送给我们的爷爷奶奶祝我们的爷爷奶奶节日快乐。

2.师:好,荷包做好了,我们把漂亮的荷包放在桌子上。

说了这么多小朋友们再来说一下端午节师几月几日,是纪念谁的节日?

四、听老师讲故事师:讲了好,最后大家听老师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布老虎吃粽子》

教学反思: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大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陌生。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本活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龙舟、香袋等,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活动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为主展开从而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屈原这个人物对于幼儿来说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个人物,所以我结合挂图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从而使幼儿产生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动中看来,孩子对于古代的国与国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听的有点含糊,但是对故事的大致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感受,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我还给幼儿丰富了一些其它的经验: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动还是比较投入的。

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

1、学习下蹲走,锻炼腿部力量和协调性。

2、体验团结协作的乐趣,初步竞争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节奏轻快的音乐。

2、龙舟头饰8个。

3、小红旗1面。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这节课老师教小朋友做一项非常有趣的体育游戏,想不想做呀!在做游戏之前先跟老师来运动运动做做热身操好不好?

2、听音乐,师生一起做模仿动作(体育项目)游泳操(活动上肢)射箭操(弓箭步,左右开弓)乒乓球操(半蹲,体转)竞走操(全身运动)。

二、"开龙舟"游戏

1、谈话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玩《龙舟比赛》的体育游戏,哪个小朋友知道什么是"龙舟"?

2、老师出示挂图,向幼儿介绍《龙舟比赛》。

过渡语:要想进行龙舟比赛,我们先要学会怎么"开龙舟"。

3、幼儿四人一组,后面的幼儿依次抱住前面幼儿的腰蹲着向前走。

(老师只交待"开龙舟"游戏的基本玩法,让幼儿自己在玩中体验怎样使"龙舟"前进的技巧)

4、集中让幼儿一起说说,"开龙舟"游戏玩得怎样?遇到什么困难?怎样才能使龙舟开好?

①大家要一起走。

②要一起喊口令。

③还要一起出同一个方向的脚。

师:如果大家速度一致,有节奏地走,"龙舟"是不是就能开得快呢?小朋友们再试一试。

5、幼儿八人一组再玩"开龙舟"游戏老师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三、竞赛游戏:赛龙舟过渡语:现在小朋友们的龙舟开得很好了,下面我们来进行龙舟比赛,看哪条龙舟最先到达终点,就算胜利。

1、幼儿从起点出发,开展龙舟赛。

2、给胜队表扬鼓励。

四、放松整理活动。

1、师:小朋友,我们刚才进行了龙舟比赛,大家表现真不错!现在是不是有点累呀!下面我们就来放松放松,跟着老师来:甩甩手,转转头,扭扭腰,踢踢脚,拍拍腿,深呼吸。

2、整队回教室。

活动反思:

本次的活动内容"赛龙舟"选材教好。首先考虑到了幼儿的兴趣特点,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同时,"赛龙舟"活动具有民族特点,与亚运会也有相关性。

幼儿园活动目标基本上分三个部分,认知方面,技能方面,情感方面。幼儿体育活动更注重技能和情感,所以幼儿体育活动目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幼儿在活动中学到的技能和产生的情感。对于技能方面,还要注意具体技能方面的问题,如"走,跑,跳等"。这方面容易被忽略,因为我们往往只重视整体技能,如"协调性,灵活性等"。此次活动目标的设计就忽略了具体技能方面的问题。

篇(3)

今天我就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屈原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流放。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蛟龙水兽喝醉晕倒,就不会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今天的棕子。

而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节除了人们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还有丰富的食俗。吃黄鳝吃面扇子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吃打糕吃煎堆等等。我最喜欢吃粽子了,南北各地风俗习惯不同,粽子大小不一,有甜有咸,大的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而小的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我吃过咱们四川乐山产的肉粽子最好吃,黄澄澄的糯米里夹着腊肉,肥而不膩,吃起来一股花椒和竹叶的清香,口齿留香,味道悠长。最可贵的是价格低廉,每个重有八两,才二元五角钱。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从20xx年开始,我国为宏扬民族文化,保留民族传统,将五月初五列为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发言稿范文二包粽子、插艾草、赛龙舟、系五彩线……听到这些习俗,大家猜到我说的是什么节日了吗?对,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名重午节、五月节,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如今,端午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20xx年5月20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起,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9月30日,这个节日又人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时值夏季,正是疾病开始流行的季节,因此端午节表达了人民驱邪避恶,以求身心平安的美好愿望。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各种传说,更增添了它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缅怀吴国大将军伍子胥,还是悼念孝女曹娥和鉴湖女侠秋瑾,都表现出孝敬长辈、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紧密贴合。

其中最广为传颂的当数伟大的诗人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的故事。他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地追随故国的脚步,他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忧国忧民的政治理想,以及为理想献身的高尚情操,正是端午文化的灵魂。

心系人民的人,人民永不忘记他。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争先恐后地划船去拯救,于是才有振奋人心的端午赛龙舟的民俗;人们将饭团、鸡蛋投入江里,以免江里的鱼鳖伤及屈原的遗体,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吃粽子的民俗。

我们今天过传统节日,根本意义在于对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中华民族的特色就是有强劲的历史记忆。尊重历史,牢记过去,社会才能正道前进。这才是端午节对当今社会真正的意义所在。因此,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庆祝传统节日不仅是延续一种风俗习惯,更是对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传承。

有一首歌里唱道:“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每当听到这首歌,我的心里都充满了自豪感。是啊,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而瑰丽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一地之宝、一国之盛;它们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队员们,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应该如何守护精神家园、传承文化血脉呢?在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就是对于我们的一个检验,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

端午节发言稿范文三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是5月**。再过三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今天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的随想。端午节让我们想起爱国诗人屈原。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臣,屈原仗义直言,却被革职流放。秦国趁此机会进攻楚国,楚国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有心报国,无力回天。悲愤之下,他抱着一块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听说屈原投江了,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湖面上大小船只往来穿梭,百舸争游,蔚为壮观。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中,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体不被吞噬。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死了已有2320xx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篇(4)

1.有利于良好物质、精神环境的创设。既为节日,则需要气氛,气氛是由环境的设置而产生的,什么节日,什么气氛,就需什么样的环境设置。如在进行春节的教育中,要有传统民俗食品、民俗饰物,这就需要我们师生利用废旧材料或原材料动手创作。这些既是节日活动过程的展示,又是活动的道具。师生共同动手创设了节日的环境,环境又反过来为活动过程服务,起到了烘托节日气氛,愉悦幼儿感官、情绪的作用,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环境不再是一种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有利于爱国情感的渗透。我们在进行“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教育时,虽然屈原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诗人,离幼儿生活十分遥远,但我们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录像和投影,充分调动幼儿视觉感官参与活动,缩短故事发生年代,使幼儿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而且看了几次,都积极发表意见:“端午节,我们应该多做些东西给屈原吃。”“我们长大了也要做一个热爱国家的好孩子,认真学习……。”又如“清明节”节日活动中,我们与幼儿一起动手做花圈,带幼儿到革命英雄纪念碑瞻仰英雄烈士。幼儿认真听叔叔讲革命故事,心里深深感到革命军人的勇敢和可敬之处,为了保护国家人民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思想深深感染了幼儿幼小的心灵,使他们从小立志当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的好孩子。

3.有利于动脑、动手,培养操作能力。在传统节日活动中,由于环境、游戏的需要,常常与幼儿一起制作民俗食品、饰物等,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制作了。在“端午节”中,我们让幼儿参与包粽子,准备工作是繁琐而复杂的:泡米、洗枣、煮苇叶、剪线绳,一切就绪,开始包粽子了,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步骤,示范要领。轮到孩子们包了,先拿两个苇叶,交错叠放在一起,有的小朋友互相合作系绳,我用相机照下了这精彩的一幕,虽然她们包的不太好,有的里面只有一个枣、几粒米,但看她们认真的样了,还蛮象那么回事的。

粽子包好了,足有两大锅。煮粽子的时候,好多孩子都馋得直问:“老师,好了没有?”“老师,我想吃了!”“老师,什么时候才能吃呀?”……一会儿,粽子的香味飘出来了,不时有别的班的老师探过头来询问:“好香的粽子味啊!熟了别忘了让我们也尝尝!”哦!看起来是供不应求啊!

篇(5)

【作 者】杨琳曦,女,四川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成都,610066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54X(2007)01-0185-006

The difference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from the case study of 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

Yang Linxi

Abstract: The 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 was appear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successfully made a big influence in China. The origin of Chinese Duanwu Festival and Korean 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 is actually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eritage. The academic returns focus on the culture itself but not the Protection system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The difficulty of obtaining the Korean material makes this study tougher. This paper did the research with the Korean materials and research into the cultural origin, compared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hen analyzed the Korean protection system for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It reminds us that in the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we should also be aware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r we will lose our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cultural origin.

Key words: Duanwu Festival, 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2005年11月,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端午祭 “申遗”成功后,韩国还拟将“韩医”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本申报。这是继端午祭成功申遗之后,韩国在文化上走向世界的又一重大举措。

韩国端午祭 “申遗”的成功在国内引起了的广泛关注。有的学者认为端午节申遗失败是国人的悲哀,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让邻国捷足先登,很有必要尽快抢救和保护其原生文化形态,并避免类似事件发生。①有的学者则认为世界遗产就是应该全人类公用的,不应该计较这个遗产在哪个国家,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申报②。

在新闻媒介普遍关注的同时,学术界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端午节和端午祭文化现象本身,少有学者进行中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研究。韩国充分挖掘了端午祭文化传统的内涵,凸现出与中国端午节的差异,使本来源于中国的节日,成为其相对独立的文化节日,最终抢先一步走向世界,并得到认可。笔者认为,韩国成功的原因在于其文化保护制度的完善和对文化传播的敏锐性,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目前韩国、日本、蒙古、新加坡等许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许多项目的渊源都在中国。为了捍卫中国文化源头的本源地位,不仅需要研究文化本身,更需要建立完善的保护和申报制度。本文通过对韩国遗产保护制度的分析入手,希望这一典型案例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中韩“端午”的文化渊源

不仅中国的学者普遍认为端午祭是由中国的端午节演变而来,韩国的许多机构也承认这种文化的传承性。比如说,韩国海外公报馆所编写的《韩国手册》中明确指出,韩国从形成以种植糯米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开始,文化就逐渐与中国的文化成为一体。 ③

笔者根据史料和各家观点,整理出中韩端午文化渊源的依据如下:

(一)历史文化背景渊源

1.殷之王族箕子因劝殷封王而被监禁起来。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灭殷后,释放了箕子。箕子不愿仕周,率五千人马去了朝鲜,箕子与朝鲜人民共同生活,建立了国家,史称箕子朝鲜。箕子等人去朝鲜时,带去了汉字,中国的思想文化,生产技术和习俗。④

2.卫满朝鲜。史书记载,公元前194年(汉惠帝元年)燕人卫满率众攻打箕子朝鲜,获胜后自立为王,直至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改设汉四郡。可以说,从箕氏朝鲜到设立汉四郡,中国对朝鲜的影响进一步增强。⑤

(二)韩国历史记载渊源

1.韩国古典中有关端午节([XCZ70.TIF])的记载都是汉字词,而不是固有词。2.《东国岁时记》中记载,韩国风俗有“按汉制”一说。韩国的端午节活动基本上是按中国汉朝的习俗进行。⑥

3.韩国长期使用,仿编中国农历。韩国的端午节是从中国传入。端午节已成为韩国民俗节日的一部分,已有上千年历史。⑦

(三)地名渊源

韩国和楚国相似的地名主要集中在韩国东部海岸的江原道,这里有江陵、襄阳、洞庭湖等地名。江原道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太白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道,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包围圈,使它与外界相对隔离,许多古风古俗得以完整的保存,江原道的巫俗是韩国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地方,由巫师主持的巫祭在被世人关注的“端午祭”中是重要内容之一,韩半岛南部巫俗带有明显的楚苗巫俗色彩。⑧

二、韩国对端午祭“文化独立性”的辨析

尽管中韩端午存在必然的渊源,但是韩国为了弘扬本土文化,使韩国文化走向世界,许多学者和机构纷纷探寻并极力“打造”韩国端午祭的“文化独立性”,以便在申报中获取成功。在韩国的非物质文化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他们对端午祭独立性的辨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韩国整理和宣传,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在表现形式上确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时间上的差异。中国“端午节”只有农历5月5日当天。但是“江陵端午祭”前后持续1个月,从农历4月5日开始到5月7日结束,而不是局限于端午节这一天。

其次,祭祀对象的不同。中国的“端午节”是祭龙王, 而“江陵端午节”是祭山神。

第三,中国“端午节”是以赛龙舟、吃粽子、配香囊、插艾、菖蒲为主要内容。但“江陵端午祭”是一项规模很大的民俗活动。现在的“江陵端午祭”有数种祭典和假面舞剧, 还有农民乐舞比赛、投壶、摔跤、打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棋王比赛、庙会等文娱节目组成。

将文化的独立性“打造”出来以后,为申报世界遗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其文化保护和运作制度的完善,为韩国的成功申遗提供了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三、韩国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一)以“文化财委员会”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韩国对文化遗产的严格管理源于他们以法律的形式制定出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在韩国,管理机构关系如下:国家总统――文化观光部下属的文化财厅――各地政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上面所述只是韩国文化遗产管理、执行机构,而真正的决策机构则是由韩国文化财厅负责组建的文化财委员会。韩国的文化财委员会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惟一的一个专门负责提供咨询审议的顾问机构。按韩国《文化财委员会规定》,这个委员会的委员必须由德高望重、学识广博的专家学者组成,相关官员不得介入。委员会委员分文化财委员和文化财专门委员两种。前者可参与全面咨询,而后者只能参与小范围的专业咨询。文化财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60人。[14]

(二)积极的保存记录和传授教育

《韩国文化财保护法》认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指的是如果不及时保存,消失的可能性极大的其保持者所具有的技能和艺能。[15]其实从制定重要无形文化遗产认定制度的背后看来,本身就说明单靠艺术自身的力量,在本时代不能够坚持传承下去。所以我们要把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作为活生生的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同时又将其原貌传承子孙后代的义务。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通常的做法是消极的保存记录。采谱、录音、摄影等记录,这是保存无形文化遗产的普通的方法,可作为传授教育的教材而使用。[16]

韩国在传统保护方法的基础上,推动了十分积极的保护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团体项目优于个人项目。

韩国政府为了扩充传授教育的空间,与市、道共同负担,从1973年开始每年一度为计划建设为原则,与个人项目相比,更注重团体项目,并在传承多种项目的地区,优先建立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教育馆。另外,在1997年,汉城建成了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综合传授会馆,现作为进行传授教育、演出、展览、广告等活动的多功能的文化空间而使用。

第二,个人项目的“活态”监测与传承。

除了传授教育以外,被认定为技艺能保持者的个人,只要没有特别的理由,每年应该至少向市民公开其保持的技艺能一次。其理由如下:1.检查传承状态,阻止其技艺能的退步,同时对其保持者通过不断磨练而达到的相关技艺能的提高程度进行检验。2.指出由于保持者的偏见和执拗而引发的相关技能被歪曲的可能性,为专家提出批判与改善提供机会。3.向市民普及及宣扬民族的传统技艺能。这是为了达到对其技艺能状态进行检查和向市民普及两大目的,而要求其履行的公开义务。公开报告分为中央报告和在其传承地区实施的自行报告。

(三)无形文化遗产海外传播的制度保障

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遗产,同时也是人类的共同财产,韩国政府为了使其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国扎根而不断地进行努力。在世界范围内,对无形文化遗产进行认定,并在制度上进行传承的国家,韩国、日本等国家走在了前列。[17]

韩国政府针对世界各国对于无形文化遗产缺乏深入认识的状况,在1993年举行的第14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事会上提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普及无形文化遗产制度”的提案,最终此提案被采纳,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普及无形文化遗产制度的前列。

之前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制度,韩国率先将将无形文化遗产列入遗产保护当中,并积极推进了会员国之间的充分合作。韩国政府通过向全世界推动无形文化遗产制度,向无形文化遗产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助。每年文化遗产管理局召开国际的无形文化遗产制度运营的现场会介绍该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使会员国迅速的实施该无形文化遗产制度,在1988年设立了“世界口传无形文化遗产奖”,并在1999年4月将这个奖的名称确定为“阿里郎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隔两年,对世界范围内的口传及无形遗产杰作,以及对此遗产的保存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授予此奖。

(四)完备的认定制度

1.标准化认证制度。

国家把在历史上、学术上、艺术上值得保护而地方色彩浓厚的项目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由专门学者的研究报告书、民俗艺术演出比较大会展出作品,以及由市、道知事将地方文化遗产委员会决议后,通过的项目予以建议。此外,有关专家的建议等等,都是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审议对象。

文化遗产委员会判断其有认定的价值后,则由有关文化遗产委员或专家委员与其他有关学者实地考察,确认其技能与艺能的传承由来、内容、传承状态以及具有相关技能及艺能者的经历等,将其调查结果进行审议,最终由文化遗产委员会决定是否将其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认定为具有相关技能者。

2.竞争性的认定制度。

为了保存日益消失的传统文化,韩国政府从1958年开始举办了“全国民俗艺术演出比赛大会”。从1964年起,“全国民俗艺术演出比赛大会”被改称为“全国民俗艺术欢庆”,直到现在每年都坚持举办。通过此赛发掘文化项目,只有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项目才能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1964年,以扬州别山台为代表的13种民俗剧在比赛中获得嘉奖,被指定为重要的无形文化遗产。

3.动态性的认定制度。

对于地方文化节为代表的民俗剧的演出,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假面具为例,根据时间及场所的变化,他的台词内容发生变化,演出时间也有所变动。文化的传承具有二元化的保存与继承发展两方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原有的面貌、原有的台词进行保存是有悖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的,也不符合以传统的继承发展为目的的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某一时代的产物,可以进行再创造。

4.针对性、优先性认定制度。

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项目,与没有被指定的项目之间在申报的先后次序上有差异。被指定为重要无形遗产的项目被当成标准,因此对其他种类的艺术行为的评价被降低。重要无形遗产的项目一般是指三类项目:

(1) 与他国有共存文化的项目。此类项目以端午祭、韩医、汉字为代表。

(2) 濒临灭绝的项目。此类项目以方言为代表。

(3) 具有本国典型特征的项目。此类项目以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假面剧为代表。

四、对中国非物质遗产申报的启示

目前,韩国已有三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仅有两项:昆曲和古琴),并且还在积极的申报。联合国也肯定了韩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韩国的文化保护制度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申报的技术处理

1.申报项目的筛选问题。

在不断发生被别人“抢申”危机的情况下,为保护我国利益,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优先考虑边疆和共存文化。[18]中国应该列出一份源在中国、流在别国及跨国分布的文化遗产清单,按照这个名录,采取优先申报原则。同时采取扩容战略,争取通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交涉,改变每两年才能申报一个项目的局面,加大中国申遗的速度和力度。

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有明确国际战略和国内战略。国际战略包括共存文化优先、边疆优先、分层级多渠道申报以及扩容战略;国内战略则包括联合申报、濒危优先、特色优先、农耕文化优先和少数民族文化优先战略。

2.话语主动权的取得。

从韩国官方对于端午祭的描述中可以得出, 韩国在对端午祭进行申报时,回避端午祭的本源问题,突出其“独立性”,强调端午祭活动的历史悠久、影响范围大,重点突出端午祭的娱乐活动和纪念方式。“打造”好端午祭以后,再把其推向世界,使其优先取得话语主动权。中国在申遗时,应该注意强调文化文源性的问题,抓住世界遗产唯一性的特点,从而抢先获得话语主动权。

(二)世界遗产保护方法的问题

1.源头与源流――加强以中国文化为渊源的世界遗产的研究。

中华文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以这些国家在中医、时令、姓氏、宗教等方面与中国有相应的共存文化。同时,中国许多民族与周边国家垮境分布,许多文化跨国共有,对这些边疆共存的文化遗产,不管是单独还是合作申报,中国政府都应采取优先申报原则。应该深入研究这些边疆共存文化的中华渊源性,充分挖掘中国文化渊源的特征与证据,从而在申报时优先取得话语主动权。

2.区域文化的“中国化”凸现――地区与地区的竞争与合作

文化的传播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整个国家甚至在整个文化圈都有同一遗产项目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申报时应该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以端午节为例,其发源地虽是湖南,但其活动不只是在湖南举行。这一活动不是地区性的,而是全国性的。因此在申报时,各地区不能各自为政,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促进端午文化的发扬。

3.一体化的多元共存――加强民族地区的保护

中国是一个拥有多元一体化文化的国家。在文化继承与保护工作中,应该创造文化的多元共存。多元共存不是容忍和漠不关心,也不是实质上同化少数民族文化或把少数民族文化拖入“主流”文化的托词。创造性的多元共存包括多种文化群体积极的和动态的共存。创造性的多元共存把当地社会环境和公共活动领域相结合,允许创造性地接触和转变。[19]文化是多元化的,并没有优劣的关系。若只是重视汉族文化,将该文化当成标准,而过低评价其他民族文化,会产生错误。这样的政策虽然会在遗产申报上暂时获得一定的成功,却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造成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①乌丙安.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J〕.西北民族研究,2005(3):77-80。

② 高丙中."端午民俗研讨会"上众学者论“民俗复兴”〔J〕.民间文化论坛,2004(3):96。

③(海外公报馆编辑.韩国手册〔Z〕.韩国:海外公报馆,1992.――笔者翻译)

④( 崔南先〔韩国〕.一然.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古朝鲜〔M〕.汉城:瑞文文化社,2003.――笔者翻译。)

⑤〔西汉〕 司马迁.《史记.朝鲜列传》〔M〕.中华书局,.1959。

⑥(洪锡谟〔韩国〕.《东国岁时记》〔M〕.洪神文化社,1997――笔者翻译)。

⑦ 陈池.多点反思,少点义愤〔J〕.社会观察.2004(8):15-16。

⑧ 杨万娟.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10-14。

⑨闻一多.端午的历史教育〔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⑩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1]吴均. 续齐谐记.中华书局影印本,1934。

[12][13] [XCZ11.TIF](韩国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网站――笔者翻译)。

[14]苑利.韩国历史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与基本特征〔J〕.民间文化论坛,2004(6):64-69。

[15](韩国文化财保护法.2001年7月1日实施――笔者翻译。)

篇(6)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面对丰富多彩的自然事物和社会生活,哪些才是值得并且合适作为幼儿园进行主题活动的内容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幼儿的有利时机。幼儿园适当的开展一些节日主题活动,对于幼儿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悠久历史、世代相传且具有群众性、周期性、综合性和基本稳定活动内容的特定的日子。有喜气洋洋的春节;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登高远眺的重阳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等。它们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尊老爱幼、追求和平、团结合作等美好品质和精神。将这些文化继承和发扬是教育的使命。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那么,在我们日常工作该对幼儿实施那些教育呢?

1要利用传统的节日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经常利用我国传统的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通过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进行爱老师、爱老人、爱祖国妈妈的活动,通过向亲朋好友,爸爸妈妈献上自己设计的贺卡,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使孩子从小懂得爱别人,爱那些值得爱的人,长大了才能有为人民去奉献的精神。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热爱故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内容,闪烁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芒。举例而言,在我国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端午节最初曾经是人们驱邪避疫祈求平安的节日,后来经过演化,人们通过举办龙舟赛、吃粽子,把它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在老百姓中的影响极为深刻。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端午节的各项活动中得到彰显。

清明节是天清地明的日子,家长们纷纷带着孩子参与了我园组织的踏青扫墓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到了生命的意义,生成了“关爱生命”的主题,回来后家长们帮着收集资料,将这一主题充分展开,整个过程使教师和家长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2要利用传统的节日活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何谓“感恩”?牛津字典解释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但是独生子女基本普及的今天,部分长辈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心中无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孩子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针对这一社会存在的现在,作为幼儿教育者,我们该如何利用传统的节日对幼儿进行感恩的教育呢?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采取了让幼儿去查一查(在网络上查找有关节日来历的资料等)、问一问(问孩子们的长辈是怎样过节的)、品一品(传统节日一些特定的民俗食品)、做一做(幼儿尝试去制作一份民俗食品或者⒓右幌蠲袼谆疃)真正的做到了:

(1)寓感恩教育于传统节日的一日活动之中。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形式多样,有游戏、故事、生活……传统节日活动可以在各环节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比如,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中华名族传统故事,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在谈话、阅读活动,唤醒幼儿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2)寓感恩教育于传统节日的环境创设及利用之中。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节日活动应该把握好环境这一隐性的教育因素,积极创设和利用节日环境,使环境发挥应有的节日活动功能。如春节将至,教师可以和孩子共同布置具有节日特点的教室环境,在墙面布置中融入《年的故事》、认识了新年若干民俗物品,以及会说话的互动墙:“小朋友们,过年我们在给长辈拜年时说什么呀?”引导幼儿向长辈打招呼、问好、拜年、鞠躬等传统感恩教育。

(3)寓感恩教育于传统节日的家庭之中。由于许多传统节日孩子大都在家度过,要发挥节日的教育价值,我们可以和家长互相沟通,共同架起一座节日活动的桥梁,使节日活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如:重阳节,在家中为爷爷奶奶老师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尊敬老人,过节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孩子开展讨论并转化为其内在经验。

3要利用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在我们日常社会中,社会纪念性节日和民族传统节日较多,在这些重要的节日、纪念日中,都蕴藏着宝贵的不可估量的教育资源。在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多元发展的今天,节日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自主的参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被幼儿所接受、所理解、所掌握,幼儿的语言(下转第99页)(上接第84页)教育也就寓于其中了。如三月三的庙会,三月三的由来、三月三的历史,从过去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到后来,各种小吃遍布,诸种土产杂陈。耍猴的,舞刀枪玩棍棒的,打莲花落唱道情的……吆喝声、叫卖声、锣鼓声还有孩子手里的小喇叭、哨子声音,合成了“庙会交响乐”,使孩子在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增强了对历史的认识,对古文明的热爱。

4要利用传统节日活动促幼儿艺术发展

传统节日凝聚了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不仅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而且在形式上多表现出浓郁的审美趣向。这些传统的民俗节日往往通过各种艺术作品形式被大众寄予了迎吉纳样、驱邪消灾、多子多寿、五谷丰登、祭祀祖先、互助互爱等深层的美好意蕴,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对幼儿而言,这些作品所具有的强烈的可观赏性和可操作性与其审美趣向是十分契合的。于是,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幼儿欣赏、感受到最后动手创作,从而,提高了幼儿对艺术的鉴赏力和感受力。

5要利用传统节日活动促幼儿社会性发展

在确定主题时,教师应充分挖掘节日和季节里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结合节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并穿插在主题活动之中:如“元宵节”――挂花灯、玩花灯、说花灯、赏花灯,了解了民间风情。“三・八” ――开展“五个一”活动,培养了孩子爱妈妈的情感。3月3日――爱耳活动,明白爱耳的重要。3月22日世界水日――节约用水活动,增强了环保意识。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通过电脑课件的展示让幼儿在视觉上的享受地球上动植物美丽,激发幼儿爱护地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和责任感。 6月5 日――世界环境日,我们班小朋友表演了歌曲《大家来环保》。6月6日――爱眼日,知道了怎样爱护自己的双眼。在6月16日端午节期间,我们开展了这一民间节日的活动,吃粽子、说粽子、收集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并主办了“端午树”的主题κ危供孩子们学习、欣赏等等。同样,教师节、中秋节、新年、圣诞节等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都相应地生成了有价值的主题活动。再有,一年四季,各自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像美丽的春天、炎热的夏天、金色的秋天、寒冷的冬天等,都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综上所述,幼儿园适当地开展节日主题活动,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既可向幼儿灌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可向他们渗透现代意识。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节日活动,为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工作,且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杨雪玲.幼儿园中的传统节日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12(07).

篇(7)

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渴求爱是学生给我们的强烈感受。如果说父母的爱是人精神情感幸福的源泉,那么老师的爱则是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他人、以及对社会信任的保证。老师的爱能使孩子理解除血缘关系以外的互助之爱、理解之爱、尊重之爱。难以想象一个对他人完全失去信任、尊重,不懂得帮助他人,也不去认真理解别人的人会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爱使教师充分意识到培养人不只是为达到一些近期目标,诸如为了通过考试、完成升学而不及其余。“爱”要求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价值,并为实现这种价值而奋斗。这听起来个人主义味道实足,而且不为世俗接受,人们往往呼唤肤浅的“爱”,而将“不拘一格”的成才观、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增强斥之为“自我感觉太好”。事实上从“学会生存”的角度而言,要想面对将来,首先得学会面对自己,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要想想学生将来怎么一辈子做人,想想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品德。”一个班主任没有这样的责任感何谈对学生的“爱”! 也因此,我们对“爱”的理解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实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教育应该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品德的高尚,成为一种积极人生态度的动力。要把教育的长短效应统一起来,因此“爱”应有理性,不失尊严,对任性、不礼貌及思想行为上的误区决不姑息。所以,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教学教育中应更注重师生间双向的交流,懂得只有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回报。 “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要把你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培养经集体的方法》)。

笔者从事英语教学二十多年来,刻苦钻研教育学、心理学及英语教学教法,虚心向周围的老师学习求教,利用一切外出机会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笔者深知:“无才做不成事,而无德常要坏事”。因此,在教育过程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加强自身修养。笔者常对学生说:“要先学会做人,之后才能学会做学问”。教育学生做人,首先自己要做好人,老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多年来,笔者利用业余时间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或家访,用诚心、耐心、精心、爱心去唤起师生间的心灵共鸣,使师生间能够达到同心、知心,用爱心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

在日常教学中,对所有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后进生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所教过的毕业班中有一个叫于伟的男孩,是在初二时从一个农村中学转学而来,刚来时基础较差,而且由于家庭贫困,只能临时租房住,父母靠做小买卖维持生活,根本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使他曾一度失去了上进的信心。我们发现上述情况后,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用无数成功人士的事例去激励和感化他,坚定他上进的信心。同时,在学习上针对他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制定了学习计划,除了帮助他认真学会每一节新课的内容,还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他补习以前的课程。在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致的关怀。购买换季衣物和学习用品,缝补洗涮,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当他父母外出和节假日,我便将他接到家中,使他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几年中,在他身上付出了很多,但辛勤付出终于取得了回报,该生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很快便成了学年的尖子生,不仅考入了市重点中学,而且经过三年高中苦读,以全区文科第二名、英语成绩全区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公安大学。

篇(8)

综合实践课应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融入到具体生活当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学情,把每一节课都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当中,积极拓展教学渠道,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丰富知识,知行合一

实践活动课是没有课本作为基础的,但是阅读文本是必不可少的。在理论的引导下,实践活动才能更好的开展,学生才能够得到知识的支撑,不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手足无措。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教学生一些生活常识,为他们以后的实践奠定基础。

在上课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常识还比较少,所以我给学生讲解传统的节日,让学生了解一些节日习俗。比如学生最熟悉的春节,对于春节的习俗,学生都比较了解,比如家家户户贴春联、打扫房屋、家庭团聚吃年夜饭,还有传统的娱乐活动。之后是正月十五,这一天要猜灯谜、吃元宵等。清明节这天要做的学生都知道,要去扫墓,它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我将清明节的由来讲给学生。对于端午节,相传是人们为了纪念楚国贤臣屈原,在这天,人们要去赛龙舟,现在龙舟运动更加普遍了,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将糯米放到新鲜的芦苇叶中,里面加入各种馅料,在端午节这天,还有佩香囊、插艾和菖蒲等活动。对于九九重阳节,学生学过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这个节日的写照,在这一天,人们登高、赏菊、插茱萸……重阳节现在也成了老人节,目的是为了倡导全社会去敬重、爱护老人。我给学生讲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希望他们能够在节日的时候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通过让学生先了解知识,将课内外的联系变得紧密,既能使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欲望,又能给学生提供实践过程中需要的理论基础。实践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如果开始时就让学生动手实践,势必会使课堂效率低下,所以让学生先了解基本知识,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二、专题活动,深化情感

在开展专题活动时,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完成选题、计划、搜集资料到撰写报告整个过程。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会成长。

在一次课中,我带领学生制作贺卡,我希望他们能够学会感恩,使内心的情感更加丰富。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唤醒学生深藏的感情,有些学生比较害羞,通过制作贺卡的方式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我告诉学生,制作贺卡是要送给最亲的人,所以要先想想送给谁,所有的学生都说要把制作的贺卡送给自己的父母,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我和学生说:“贺卡的外观漂亮是必须的,但是其最重要的内涵是里面的文字,所以现在你们把想和父母说的话先写在作业纸上,以免一会儿在硬卡片上写错字。”在学生写的时候,我注意观察,明显感觉到他们在逐渐长大。我让学生把硬纸片对折,然后在外面写上给谁,接着就是怎么制作漂亮的外形了。我让学生用剪刀在彩纸上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再用胶水把剪下来的图形贴在卡片上,之后用彩笔在卡片的空余地方画画。有些学生不善于画画,我告诉他们可以随意画,不要太关注画是否好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少干预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创作。卡片外形制作完毕后,我让学生把预先写好的话抄写到卡片上,字要写端正,写好之后,卡片的制作就完成了。制作卡片后还有一些时间,我问学生有谁想把自己写的话念给大家听,有学生主动到讲台上念出写的话,学生的话让我感到很欣慰。学生很难有机会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应该找寻机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通过这次专题活动,唤醒了学生内心的感恩之情。教师还可以开展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合作、表达的主题活动,以活动的形式来深化情感,通过各种各样的专题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不同情感。

三、基于网络,模式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的帮助,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能让学生有相对直观的视觉体验,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教师再配以必要的讲解,给学生新的学习感受。

在一节综合实践课上,我教学生怎么制作蝴蝶标本。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手制作标本,所以我选择用多媒体来教这节课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对蝴蝶标本有一些认识,我让他们在课前收集关于本节课内容的图片。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制作蝴蝶标本的过程,学生了解了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样在课堂上就不会太茫然。在刚开始讲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蝴蝶的美丽图片,让学生产生喜爱之情,引起学习的兴趣。之后我让学生展示在课下收集的资料,谈谈蝴蝶在自己心中的印象,这样做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有的拿出了关于蝴蝶标本的图书,有的拿出真正的标本让其他学生欣赏。我和学生谈怎样制作蝴蝶标本,配合多媒体的图文进行讲解,有了图片和视频的引导,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首先要保证捕捉到的蝴蝶的身体要完整,待蝴蝶死后,用吸水纸将其腹部的内脏挤出,然后进行固定、风干……学生观看后,纷纷表示也会自己动手制作蝴蝶标本,我提醒学生:看着制作的过程很简单,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要非常小心,稍有不注意就会破坏蝴蝶的身体,只有按照制作步骤进行,才能将蝴蝶的美丽长久保存下来。通过多媒体技术动静结合的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整个制作过程,这样才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长久的记忆。

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可以给学生传递更为丰富的信息,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才能不断提高。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在课下查阅资料进行了解,然后再在课堂上结合多媒体进行详细的介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走进图书馆,查阅搜集

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基本学科知识。图书馆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好地方,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阅读书籍,而且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将综合实践课的课堂搬到了图书馆里,希望能让学生爱上阅读,进而提升语文素养。我以具体的学科为导引,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爱上阅读。首先我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书籍,有说漫画书的,有说科幻书的……我告诉学生,他们只能从图书馆现有的书籍中寻找,这里有中外文学家所写的名著,还有有趣的童话故事,现在给每人10分钟的时间,他们要去书架上寻找想读的书籍,然后取回来。学生在找书的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乐趣,有些书之前只是听说过书名,如今在书架上竟然都发现了。有些学生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书籍的,有些学生是按照名气或者作者来选择书籍的,借的书籍各不相同。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这次活动发现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进而爱上读书。教师有引导学生产生读书兴趣的责任,在学生阅读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我希望他们能够有所收获,能够在阅读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思想。

通过让学生走进图书馆的这种方式,每名学生都有了走进图书馆的经历。图书馆具有很大的魔力,它能给学生带来情感的冲击,让学生产生看书的欲望,教师将学生领入图书馆,会让学生产生主动读书的欲望,让他们自由而主动地选择感兴趣的书籍。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采用丰富的课堂形式和高效的教学方式来弥补课程相对较少的缺点。教师需要完善活动的内容,选择正确的培养方式,努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雪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09).

篇(9)

从消息面来看,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这对农业股是个利好,尤其是在目前耕地面积不断缩减的情况下,该规划提出后的受益板块应首选种业个股及化肥农药个股,对农业机械化个股也有促进作用,后市可关注。

众所周知,基本面和技术面在投资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是究竟我们能依靠什么?有科学家说,人类的大脑其实就是制造偏见的机器。在投资道路上带着偏见一条路走到黑的人绝不罕见,对他们来说,风险大的不是市场,而是自己,基本面和技术而之争由来已久,注重基本面的朋友认为:做技术分析的有几个成功?大部分机构都是基本而的专家。只重技术分析的朋友则针锋相对:长期而言,搞基本面分析的又有几个成功?你搞基本研究,我们认可你付出的辛苦,但是行情走势你看对过几回?如果单凭基本面分析就能够赚钱,那么那些大型机构还不把整个市场的资金都给吸走了?

既然,技术分析与基本面分析各有优点,把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才会更有利于取得长期的成功。只注重基本而的朋友容易成为政策面的死多头或死空头;而只注重技术面的朋友又常常在行情中过于注重波段而迷失了真正的方向,但就我个人所见,从适应市场和灵活性的角度来讲,技术分析所占的权重或许应该更大一些。但技术分析单从波浪理论看又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反弹第5浪,一种是上升第3浪。

篇(10)

小学英语的词汇教学是相当重要的。记得一位资深的培训专家跟我们说过,如果学生的词汇不过关,那么该生的英语书面测试成绩只能是不及格。我常常跟我的学生和学生家长这样讲:“试想一下,学生的脑海里没有几个单词、短语,他能脱口而出几个句子来吗?他能用英语跟别人交流吗?”显然那是天方夜谭。所以我平时非常重视词汇教学,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说说自己常用的信息化词汇教学策略。

策略之一:呈现词汇的形式多样新颖

我注意让学生在创设的语言情景中先整体感知新词汇,还利用简笔画多媒体、实物等呈现新词汇,让学生对新词有初步的印象。记得我在教On the farm一课时为了呈现新词我在课件中展示了一个丰收的农场的景象。“Look, there are some oranges! Yesterday, Yang Ling picked them for me, do you like oranges?” 直观的拉家常式的Free talk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句中出现了新词picked,过去式的出现也为学生以下学习过去时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教学Halloween一文的单词时我借助信息技术中声音素材的导入,让学生听音辨别动物。先呈现学生学过的动物声音,如dog, cat的声音等,再引出本课时的新单词horse,duck,chicken,马儿的欢叫声、鸭子的“嘎嘎”声、小鸡的“叽叽”声,声声入耳入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不仅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而且也能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英语教学中。

策略之二:词汇操练内容丰富

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运用,能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词汇操练的机械性、简单性,使课堂中词汇操练做到不重复、不枯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 “画演唱游”,开心操练,自主练说,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猜谜语,仿写句子,做调查,说绕口令。还可做一些有效的练习,如看图写单词,变字母变单词,写同类的词,根据上下文填空,这些练习信息量大,利用信息化教学,答案鼠标一点,是非揭晓,如此地反馈及时,学生做到当堂当天消化,信息化教学真的是功不可没!

二、信息化的英语阅读学习,品味经典

英语的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牛津教材的第一板块给了我们阅读教学精美的范文。如何学好它呢?运用信息化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传统的阅读教学我们只能照本宣科,而信息化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桃花源似的阅读境地,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把课文搬上荧屏,可以把角色扮演的课文制成动画片。学生爱听爱看,看第一遍动画故事,学生掌握了原文大意;第二遍听读,学生会回答老师的提问了;第三遍自己学文,学生能找出文章中新的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了。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懂了教材中的知识,教师再到网络中寻找相似的故事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完成任务,这样的信息化拓展,学生做到了“学一反三”,阅读能力自然大大增强。

三、信息化的英语交际训练,创设情境

学生面对英语这种陌生的语言,有惊喜有害怕,但更多的是担心,担心自己不会说英语,担心自己说的英语跟别人不一样,怕人家笑话,怕自己的发音不准……面对小学生众多的顾虑,为有效促进学生说的能力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第一,指导学生迁移学习语言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语言练说的必要性,引导他们把在生活中、课堂中学习母语的方法迁移到学习英语中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录音机说英语,然后无顾虑地模仿练说。而后开展“录一录”“播一播”的比赛,让学生感受流利说英语的快乐。

第二,利用课件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说的热情与欲望。小学英语每一单元一个话题,如认识新朋友,打电话,购物,问路,等等。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最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们有题目好问,有话题好说。在教学Let’s go to the park时,我利用课件再现了古老公园不一般的热闹,学生边看动画边听我讲述英语故事……学生在课堂上首先做到了“眼到,心到”,这时老师建议“Let’s go to the park”,学生会很自然地做到了“口到”:“All right! Let’s go!”

上一篇: 电控实训报告 下一篇: 文化融合论文
相关精选